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20:1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2年05月16日来源:

傅文弟

内容提要: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效性差;理论研究薄弱;科学化、专业化的水平不高;专业人员匮乏;其对策是:推广已获得成功的经验;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培训师资。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了80年代初期的调查、呼吁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探索阶段,90年代初期的发展、推进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全面重视、整体发展等四个阶段,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特别是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后,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还是广大中小学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但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认识不清,导致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阻碍心育工作正常开展,而且容易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因此,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在当前尤为重要。

一、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地发展较快,但实效性差,发展不平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了呼吁--起步--发展--提高等四个阶段,全国各地广大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飞跃,各地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从全国看,地区不平衡,数量不平衡,质量不平衡。从地区看:南方好于北方,东部好于西部,城市好于乡村。从学校看:一部分学校从80年代就开始实验,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一部分学校受全国中小学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纷纷根据地情、校情、师情、学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还有一部分学校,特别是地区较偏远,经济欠发达,信息较闭塞,观念较陈旧,思想较保守的学校,正在觉醒或积极行动起来,开展这项教育活动。从教师队伍看:一部分心理辅导教师受过专业训练,具有较扎实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且专门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和骨干力量。还有一些心理辅导教师是由生理卫生教师和德育教师转行的,但经过几年的培训和自学,大部分教师已基本掌握了学校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基本能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一部分心理辅导教师是迫于形势的需要,由学校的非教学人员或不能胜任教学任

务的教师改行担任。这部分教师,教育理论底子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少,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流于形式,很难收到实际成效。

2.论研究薄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

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历史发展、研究对象、目标、功能、任务、内容、原则、教育环境、管理、师资与培训、教育的模式、途径、活动课程的确立、心理训练、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暗示等基本概念还有不同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着不同理解,其理论框架还不很清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对于如何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校建立辅导与咨询室,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与援助,如何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及中小学生常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与方法等还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运行体系。目前看,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呼吁: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科研部门和学校投放力量,加大力气,对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力争“十五”期间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3.形式多样,但缺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②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②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学校跟踪反馈矫正系统;⑥通过建立“悄悄话”信箱,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⑥通过建立与家长联系制度,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虽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但也存在问题。主要是:①在学校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将学生的情绪、性格问题归为思想品德问题。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方面,各地问题较多:第一,教材版本繁杂。有课题组编写的实验教材;有学者根据多年经验编写的教材;有实验教师自己根据工作需要编写的教材;也有书商从利益角度出发,组织“枪手”编写的所谓“实用”教材。第二,讲授方法多样。一些地方能够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采用讨论式、探索式和活动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自我启发、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但也有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像讲授数学、语文课那样,热衷于讲解心理学的概念。第三,课时不统一,一些学校还不能保证时间。有的学校每周一节,有的双周一节,有的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教师的能力不定期授课。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体教工的行为,教育活动范围应辐射学校方方面面工作;但也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把它只看做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④随

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开展,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已经从实践和工作中认识到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有些学校只在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上下功夫。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热衷于搞各种心理测验,购置一些不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测验仪器,把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热衷于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

4.专业人员匮乏,且部分教师专业技能亟待提高

目前,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专兼职教师一般为1-2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教师既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又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还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服务的需要。

自80年代初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开展这项工作的教师已经形成队伍,并且初具规模。按专业水平和发展趋势可分为:

第一部分,经过正规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受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现在学校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工作时间不长,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没有真正把所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但如果经过正确引导和本人刻苦努力,在实践中磨练几年,他们将会成为我国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第二部分,现在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他们虽然没有受过系统心理学专业训练,但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很坚实的脑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又自学有关理论知识和参加有关训练,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目前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但这部分教师如果不加强理论学习,目前虽然能胜任工作,但很快就会落伍。

第三部分,一些学校领导还存在错误认识,把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为了应付检查,把一些不能胜任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安排做心理辅导教师。他们既没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教学方法又陈旧落后。这部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似有实无。

第四部分,还有一部分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德育副校长,谁有时间谁来抓,面上看是齐抓共管,实则谁都没有深入细致地研究这项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做的是表面文章。

5.整体化不够,还没有形成学校全方位多层次心理服务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灵活多样,学校应该采取领导与教师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等形式全方位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目标就是形成、维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一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教育性、促进性这三大任务理解不深、研究不透。注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的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发展,以形成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健全个性为主,以预防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为辅。

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虽然内容较丰富,形式也多样化,但各方面配合不够,还没有形成合力。心理健康课讲授的内容,学科渗透,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发展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档案的建立等活动,还有各自为战现象,没有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环节中逐层面、逐角度加以解决,这样势必造成教育的内耗,降低教育的效果。

二、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不及时拿出应对策略,很容易进入误区,出现偏差,因此,进行对策研究是当务之急。199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强调:“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生活的能力。”为了贯彻上述文件精神,更好地指导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1999年8 月教育部又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开展心理教育的意义、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培训及队伍建设、组织保证及要防止出现的误区都作了详细的阐述,应该说它是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仔细研究《意见》精神,读懂、吃透上述文件内容,这样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少走弯路。

2.积极推广已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20年的研究实践与探索,部分学校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上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例如,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等方面的一些做法,经实践检验,已经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积极推广这些成功经验,使那些刚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学校迅速入门,并把握其基本方法,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及外延的界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原则、方法等理论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明确的认识,有些方面,还处在探索实践中。因此,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是当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紧迫的任务。

3.借鉴国外经验,加速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根本目标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从评估、干预、咨询、研究、监督等多层面为全体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教育利益服务。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具体任务包括:①对中小学实施各种诊断性测验,开展大规模的标准化测验;②为学生提供职业和学业选择指导;②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会适应问题以及情绪问题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④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和学习障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⑤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心理诊断服务并指导其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有效干预;⑥协助教育管理者制定规章,确定计划,设置课程,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们要借鉴西方心理辅导与咨询理论,注重研究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理论与方法,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咨询技术与测量技术,逐步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4.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政策的保障和理论的支撑还远远不够,还必需有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来从事这项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资格的三条最基本要求:第一,获得教师的专业资格;第二,至少有5 年教学经验;第三,接受过大学的高级心理学训练。在西方发达国家,只有获得了特定文凭或专业资格证书者,才能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起步较晚,其教师培训、持证上岗还刚刚起步。培训的渠道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靠师范院校的教育系、心理系或一些综合性大学中的有关专业来培养,主要侧重于学历培训和理论培训。这类培训主要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将成为学

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

②通过各级相关学术团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进行中、短期培训,主要侧重于上岗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这类培训主要解决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基本技能问题,使其在短期内,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开展。

③通过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学术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使广大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素质,扩大视野,开扩眼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④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范培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近期进行大规模师资培训既不符合国情,又不现实,因此,只有靠广大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注意在平时工作中积累经验,刻苦自学,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以适应迅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

第二篇: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安徽省安庆市健康路小学

刘璟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为了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建议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是21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为切实了解该项工作开展情况,笔者针对我省中小学该项工作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和研究。从调研情况看,虽然很多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已经有所开展,但是还存在重视不够、人才缺乏、流于形式等问题,工作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一、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偏差,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的动力。

报刊杂志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时,大多强调了一些数据。如在某地区抽样调查中,中小学生中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等等。用这些数据说明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并以此来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是无可非议的。遗憾的是,尽管数据“骇人听闻”,但人们并没有感到自己或周围的人有多大问题,大家照样上课、升学、就业,就是有什么问题也是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无伤大雅。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然而来咨询的学生并不多,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大家普遍认为心理咨询与心理疾病有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仅仅局限在心理教师应对个别来访者的咨询。但是有“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它不能代替学校中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问题。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是什么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传统的旧的教育人才观和旧的习惯思维模式,是当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这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思维模式,使人急功近利,不能“居安思危”,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强调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强化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重视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而重视心理素质的发展必然要关注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

2、忽视课程研究,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依托。

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不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系统的内容,也缺乏固定的时间保证和研究检测的手段,师生也无法操作。有的学校虽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认为有开课的必要,但是在具体落实课时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把它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身也存在着内容随意性大,呈现出无序状态等诸多问题,相当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套用一般教科书的写作路子,没能实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忽略了突出中小学生的活动、体验与践行,缺乏灵活性与开放性,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应具有的“个性”与特色。

如果没有相应的新的教材教法的建设,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沿袭旧的文化课的教学模式,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便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究竟如何开设,这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问题。

3、师资严重不足,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保证。

当前各中小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较少,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都由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来完成。虽然教育主管部门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走向专业化,但每年分配给学校的学习名额却极少,大部分教师都无法获得参加培训的机会,无法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即使有个别老师拿到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学校也配备了相关的咨询室,但是大多流于形式,基本属于摆设,应付检查的状态。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心理健康的教师来实施,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也令人忧虑,这就更难保证教师可以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了。《北京晚报》报道说,“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心理调查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的教师有心理问题,7%的教师有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开始悄悄地逼近中国教师。北京市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燥、忧郁、易发火等不良情绪,一些教师因此对学生进行体罚,甚至出现过教师咬掉学生耳朵的事情。”所以,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一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

4、家长关注较少,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社会的合力。

当今的家庭教育,家长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十分缺乏。家长对孩子精神上的过度保护,如同身体上的过度保护一样,极大地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令人不安的是,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常识知之甚少,即使孩子已经出现明显的不良心理征兆,家长也不能及时发现,更谈不上给予重视和指导。就算有个别家长意识到子女的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有时因处理不当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严重恶性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单靠学校的力量往往会使人感觉到力不从心,家庭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掌握科学的方法,明确教育的内容,注重教育的策略,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二、提出的建议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内容、原则、途径与方法都作了明确的阐述,要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学校本着重在建设和立足教育的原则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建议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观念转变——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新定位 “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斯宾塞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做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学校要确立“全人心理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正常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只面向极少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怀人的精神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入学生心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真正起到助人自助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一种旨在给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2、课程研究——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健康开展

首先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社会及教育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的法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和规范化。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不仅体现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方面,还要选定或组织编制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和参考教材。

其次,教材编写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上,应凸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坚持以“实”为本,即联系实际、体现实用、突出实践、注重实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目标来确定适当的教材内容。

再次,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可以多组织团体辅导,例如: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做情绪的主人团体训练、压力处理工作坊、领导才能拓展小组等,让更多的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最后,倡导评价的全面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实际上是围绕学生进行。“从学生的内部看,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情、意、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交互影响”的结果,“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的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有密切的联系,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也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他们此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和精神面貌。对人的心理无法进行直接测量,只能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测量。通过一个人外显行为的测量或观察来推断其心理品质及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从而了解其心理状况。

3、整合资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所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而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有效实施依赖于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

具体来说,主要应实现三个结合: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并实现相互渗透。即在教师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活动中,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得到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校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不断地体验成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树立自信;同时新课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民主教学,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充分地学习。这些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努力创设营造的一种教育环境;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和谐健康地发展,也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结合起来,提高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作用。

4、师资培训——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很难想像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缺乏认识的教师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一方面大力做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在高校加强此项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尽快做好在职教师的受训工作,使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学校还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

5、社会合力——取得最佳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指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规范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创建健康的家庭氛围,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医疗机构、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结语: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关乎到他们一生的成长。在这一时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且关键的,如何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改进,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篇: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影响到正常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数量有明显的增多趋势,有的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对策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随着中国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带来的是人们的竞争越来越强,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局面,大学生也日益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感觉自我价值实现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受整个社会的影响,如收入分配差异较大、公平正义遭遇挫折。导致个别大学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和激情,还表现出异常的冷漠。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据原国家教委2003年对12万多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以上。2009年,根据我院老师对我院1000名大学生调查表明,有7%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疾患,有2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症状是焦虑不安、恐惧、抑郁症、情绪危机、异常的冷漠等等。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影响到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数量有明显的增多,有的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形成和发展。

(一)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愈来愈大。压力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压力是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一种紧张感。虽然说人无压力轻飘飘,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充实和上进,但是,压力过大或者这种紧张感过于持久则会出现焦虑烦躁、抑郁不安等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

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5%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左右是特困生。对金钱的切身压力,以及深深的自卑感,使这些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子女总是低估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本来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造成事实上的无能,更加重了自卑;自卑也使一部分学生过分保护自己,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经常经历挫折,也同样在内心产生消极的、敌对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或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特别是一年级新生,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方式、方法不适应,有的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生活和学习变得没有目标,心理上感到茫然,情绪低落。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政治素质,它只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而严重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另有一些人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一种崭新的途径,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类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只要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从而主张取消德育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出现了德育问题心理化的倾向。

(三)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如果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四)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五)网络心理障碍。网络作为新兴媒介,已成为新一代大学生越来越推崇的一种沟通和排谴方式。近年来,大学生热衷于把网络当成排谴的对象。好玩游戏,聊QQ等,但由于网络具有隐秘性和虚拟性,这种虚拟的排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副症状,医学诊断称之为“网络性心理障碍”。比如崇尚暴力、色情,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六)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这几年来的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对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就业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其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表现,究其成因,我认为主要源于四个方面:

(一)问题源于家庭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特别是父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读大专没有出息,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学习好坏无关紧要;有的家长忙于生计,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甚至在孩子面前做“经商致富”的宣传,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有的家长常常吵嘴打架,甚至草率离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产生无心学习。致此,时间一久就是让孩子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问题源于学校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基地,不良的教育对策和方法同样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学生厌学、自暴自弃,染上了社会的不良习气,学会吸烟、赌赙,经常打架斗殴,经常出入网吧打游戏等。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或只会教书不会育人,或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或只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一些学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问题源于社会

有人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事,与社会无关。其实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与社会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首先,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多元化,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日益增多,尤其是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表现突出。其次社会存在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如网吧、毒品、吸烟、赌赙,黄色音像制品等。对于好奇心强,爱好模仿,求异思维活跃,自控能力差的职高生来讲最容易受到影响和危害。

(四)问题源于自我

有些同学把学习成绩看的很重,或者是知识基础、学习方法、能力等比较差,或者是被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太少,或者是同学自身存在先天的心理缺陷,等等诸多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解决的对策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培养教育问题,多次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说,各高校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使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亟需疏导和调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为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学生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前提。反之,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三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实质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首先,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其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开心理疙瘩,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心理品质得到磨练、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再次,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方便、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咨询不但需要一批具有爱心的专家和工作者,真正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更为“贴心”的服务。同时更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工作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意愿,处处显示他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关爱。其次,有能力与学生分忧共乐。再次,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个人能力与学习自立。

(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据了解,我院有20%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择业困难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

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劣势,发扬优势,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降低择业标准。有些大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择业目标定得太高,职业取向过高、有些不切实际。从而造成就业受挫,产生心理失衡。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不断调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再次,训练和提高学生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由于找工作不如意、不顺利,一再受挫折,许多大学生产生情绪低落、暴怒、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这时,大学生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如加强自控力,保持心理情绪平静等,使自身在内心与外在因素冲突下,达到一种动态均衡,及时消除一些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等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择业要有预见性。有些职业目前看较好,但是却没有发展潜力。所以,大学生找工作应有前瞻心理,对职业及单位的发展前景应有个准确认识,而不能只盯着目前单位的规模、效益。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上,才能拓展视野,开拓就业心理,避免产生心理问题。

总之,在当前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不仅包括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也有自我认知方面、情爱方面、情绪方面等,不同程度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思想教育研究,2004(4)[2] 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教育探索,2005(4)[3] 吴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2009.04

[4] 马向真.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6(2)[5] 李海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的对策分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5

第四篇: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武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了将近20年,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育科研更是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中小学教师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然而,我们冷静地仔细思考一下,中小学教育科研还存在以下这些些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从学校这个角度来看,存在有“五多五少”的现象,即申报课题的多,能够深入研究的少;评估检查时,汇报得多,平时落实得少;“装门面”“赶新潮”的多,能够联系实际的少;求短期效应的多,能够持之以恒的少;应付上级要求的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少。

从教师这个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不良表现:

(一)参与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正确。不少中小学教师尽管热情地“搞科研”,兴趣却根本不在研究上,“搞科研”并非出于研究教育教学的目的,而是为了满足评职称、评模评先、获得行政奖励的需要,特别是有很多中小学教师,甚至是有些学校领导,简单地把科研理解为发表论文,给教师产生了误导,使教师陷入了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误区。这样的教师,他们参与教科研,目的虽然明确,却不正确;

(二)选题不恰当。由于我们中小学教师受理论水平和科研时间的限制,我们的教科研工作只能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而不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的目的,都比较喜欢选择理论性课题。由于选题不恰当,常常导致教科研工作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学校和教师自身所需要的;

(三)研究过程随意。研究过程的随意表现在没有养成按课题计划研究的习惯、不会正确运用教育科研方法这两个方面。由于缺乏研究的计划性,教科研工作常常搞临时突击多,致使研究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资料也不全面,一旦要结题,就只有匆匆忙忙赶资料、赶成果。不会正确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不少的学校、教师中,大家天天在 -1-

喊搞科研,大家也好像在搞科研(如,到学校去了解教科研工作情况,他们往往以听了多少节课来衡量教科研的工作程度)实际上绝大多数教师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去搞科研,对一些课题研究根本就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连研究的基本程序、基本要求、基本常识都不懂,这样的教育科研必然是浮躁的、浅显的,尽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其效果和质量也将得到无法保证;

(四)片面追求成果。有些教师申报课题后,对课题没有作深入的研究,甚至根本就没有研究,就急于写论文、出成果,更有甚者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或者参加上级研究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活动,就到网上去下载几篇文章,窃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上这些片面追求成果的作法,完全与教育科研的目的背道而驰,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存在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于三大方面:一是对教育科研工作的认识不足。不少教师,甚至是不少学校领导,认为教育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成果就是论文发表或获奖,把教育科研工作看成是学校管理和升学考试的 “附属品”,是摆看的“花瓶”,认为教育科研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没有多大的用途。这种片面、偏见的认识在目前中小学中是相当普遍的;二是对教育科研的知识缺乏系统地学习和了解。缺乏学习和了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大多数教师在师范读书的时候,就没有开设教育科研这一门课程。虽然有不少教师后来经过学习和培训,对教育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产生了参与教科研的愿望,但苦于对教育科研的方法不了解,工作起来就遇到了“拦路虎”,难以理清头绪,难以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加强教育科研的知识系统学习,力争补上这一课;三是在前一段时间内,教育科研工作的本身也存在一个问题,哪就是,教育科研过分地强调“严格地规程规范”,过分强调“科学性”和“理论性”,使广大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科研工作产生了心理距离,让教师们感到教育科研“神秘”、“难”、“高不可攀”,教师们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避而远之”和“敬而远之”的态度。

对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任由其发展下去,教育科研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而且还会直接影响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策略

策略一:树立五种意识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还存在一些对教育科研认识的误区,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过

程中还显现出一些管理盲点。这已成为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水平的制约因素,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关注。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搞好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先树立五种意识。

1、树立“先导”意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教育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的敬业精神的确令人敬佩:每天忙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之中,穿梭于教室、寝室、卫生包干区、办公室之间,“勤”字当头。但是他们却很少这样思考过:我是不是可以用更好的办法,用更轻松的方式,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的方法、更轻松的方式从何而来,那就需要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去探索,没有这样的想法,这就是科研“先导”意识不强,科研意识淡薄的表现。实际上,不开展教育科研,根本不可能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树立“科研先导”意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2、树立“主动”意识

一个没有教育科研意识的教师,一个视教育研究为不切实际,又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教师,他不可能有自觉的科研意识与行动。那种迫于评职称需要,迫于学校硬性规定的需要,而不得不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他的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被动地参加教育科研与主动地参加教育科研相比,其工作的质效是有天壤之别的。树立“主动”意识,就是要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每位教师只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

究问题,变“要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才有可能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3、树立“服务”意识

教育科研具有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上。这“三个服务”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科研的归宿点。那么,教育科研怎科才能实现其服务功能呢?必须要要贴近学校,贴近教育工作,贴近教师实际。脱离了实际的教育科研,就好比是植物丧失了土壤,必然会丧失基础,必然会丧失生命力。

4、树立“过程”意识

很多教师认为,教育科研非常深奥,只有那些教育专家才能出成果;也有不少教师认为,搞科研就是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还有的老师认为,搞教研就是要

创一家之言,自成一家之学说。这些都是误解。教育科研过程不仅只是一个写的过程,还是一个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过程。树立“过程”意识,就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样才是对教育科研的正确认识。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学校一定要把落实教科研过程与追求教科研的成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追求过程的基础上,再去追求结果,这样的教科研成果才有价值。不重视过程的结果,必然是空洞的,是浅显的,是形式的,对实际工作也是没有多大促进意义的。

5、树立“创新”意识

教育科研工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培养教师积极进取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过程。一个有志于教科研的教师,他不仅仅只满足于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总结,陶醉于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剪裁、仿制,而是要先具有勇于发现问题的勇气和善于发现问题能力,在纷纭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中,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其次,他还要敢于冲破原有的旧模式束缚,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教育科研的大忌。

策略二:要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

与教师们联系最紧密的是课堂教学,教师们最关注、最感兴趣的也是课堂教学研究,围绕课堂教学,需要研究的课题非常多,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比如“教学中突发问题的处理”、“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导引”、“学生主体意识的引导与激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如何养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等等,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目前,很有一部分教师的研究课题与课堂教学,尤其是与课堂教学改革联系得不紧,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的意识不强,放弃了自己的主阵地,荒废了自己的主业,是十分不应该的。当前,正值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时,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在教学的同时,以研究者的身份,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课堂教学中一切现象、一切问题,把教室当成实验室,把学生和教师自己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研究,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够与时俱进、能够行之有效;通过改革,实现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

策略三:把工作中最令人烦恼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以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首要

任务。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能刻意追求课题研究的理论性,追求所谓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一线的老师,他的教育科研活动更要注意求真务实。所以,教育科研要注重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首先,在选题时,就要树立起“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坚持“教什么研究什么”“需要什么研究什么”“怀疑什么研究什么”的选题原则。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确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果你是学校的管理者,可能会发现诸如校本课程如何建设、教师积极性如何调动、校园文化怎样建设、德育工作如何提高实效等问题;如果你是班主任,可能会发现诸如班主任角色如何正确定位、心理偏差学生如何教育、严格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度如何把握、学生上网怎样正确引导、积极向上的班风怎样形成等问题;如果你是老师,可能会发现诸如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处理、怎样教学生学会学习、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调动等问题„„这些方方面面、大大小小、司空见惯了的、甚至是熟视无睹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一句话,就是要把令人最烦恼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因此,中小学老师都要做有心人,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去展开研究,力争通过研究,寻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这样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研究课题,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可以达到同步推进教育科研、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果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就会大大增强,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品位、工作层次就有可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如果我们的研究课题都来源于实际问题,那么,我们课题一般都应该具有“短、平、快”这样的特点。实际上,我们中小学教师承担的课题就应该要“从小处着眼”。“短、平、快”是借用排球运动的术语,就是说课题研究的角度宜小,研究的周期宜短,研究的内容宜实(切合实际)。不要以为课题越大就越有价值,有时角度虽小,只要挖掘得深,同样也能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的。“短平快”的课题是最实惠的课题,也是最有可能产生实效的课题。

总之,只有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才可能结出累累硕果。

策略四:把工作和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不少中小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一讲到教研工作就吐苦水,情绪很大,比如,说“没有时间啦”、“浪费精力啦”、“会影响教学质量啦”等等。为什

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态度呢?我想,这里面还有一个长期没有解开的“死结”在作怪,这就是,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将平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或者说,没有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没有形成应有的整合效应,而是各搞各的,出现了工作与研究“两张皮”的现象。

真正把工作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学校的课题体系。学校必须要有一个统领全局的总课题,这个总课题要根据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来确定,力争通过总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最佳途径、方法。一所学校的总课题不宜太狭太小,要尽可能地考虑到覆盖学校工作的每一方面,使每一位老师都能在学校总课题的统帅下,建立适合自己的小课题,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建立学校课题体系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可以使课题研究能够为推动学校发展服务;二是可以统一思想、集中学校全体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朝着学校目标而努力;三是便于学校统一管理,统一控制研究进程,也可以使“人人参与科研”由口号变成现实。

其次,是要搭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平台,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专项培训、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召开经验交流会等等。

第三,是要引导教师分层次参与:新上岗的教师,可以组织其学习教学理论,模仿学科领域比较成功的教学经验,促使其尽快在教学上入门;中间层的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围绕学科建立小课题,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则可以着重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建立符合其教学个性的课题,通过课题研究逐步形成教学特色,形成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风格。同样的道理,不同岗位的领导,也可以承担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研究任务。

最后是,教师和领导要逐渐养成一个在研究中去工作,在工作中去研究的习惯,并使之成为一种作风。

总之,只有把工作和教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教育科研才可能真正发挥先导的作用,“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才可能成为现实,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害怕影响教学质量等问题才能得到迎刃而解。

第五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 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呼吁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实验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发展、推进阶段;四是20世纪90年代后朔的全面重视、整体发展阶段。目前,对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党和政府以及各级教育工作部门对此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促进措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称《决定》)等文件,都强调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如《意见》明确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丁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意见》还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决定》也明确指出:“各级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于1999年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纲领性的文件为中小学校进一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性质、目标、任务、内容和措施等方面更加规范。

一、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各级领导和教师大都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和经常性的教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甚至在一些学校还会定期进行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工作。但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由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由于理论认识上的不清,导致在实践操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但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学校的开展,而且还容易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

1.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或者认识不清

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结果足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如有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把一些不相关或不称职的教师安排当心理辅导教师,他们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无所知。这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似有实无。有些学校把心理咨询工作仅仅视为针对少数有精神障碍的学生而进行的事后处理机构,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类似于学习一般卫生知识的事情;少数学校对心理咨询中心究竟挂靠到哪个部门不清楚,还存在着相关部门相互推委、怕麻烦的现象,或干脆就强调没有条件,至今都没有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的机构。这些学校领导的认识水平离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认识跟不上,落实在组织管理、活动经费、人员定编、办公及没备条件建设等具体问题卜的投入上就显得力度不够,“三尤”、“三不”现象还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谓“三无”就是无咨询服务机构,无专职咨询人员,无专项经费;所谓“三不”就是咨询人员定位不明,机构挂靠不明,责权利不明。其关键的问题就是领导认识跟不上,或者认识上有误区。

2.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不够理想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教育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仍然是进行团体辅导和咨询的主要渠道。然而,目前各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仍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部分学校教务部门以课程紧为由,没有积极主动地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少数学校同类课程外设处于无序状况,课程或讲座由多人独自开设,欠缺协调,或者课程内容仅仅讲授某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有不少学校采用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土的学科教学,甚至要学生背大量的名词解释,有的还规定不同年级每学期的训练目标和任务,这种做法不但不利十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3.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条件普遍较差

心理咨询不同干一般的教学活动和行政办公行为,它对工作环境有着特定的要求,而目前各校心理咨询工作条件普遍简陋,办公室面积严重不足,设施简陋,亟待改善。有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很小,或与学生科办公室混在一起,并与学生科或其他挂靠单位共用一部办公电话,这显然是不符合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的。常见的现象还有心理咨询有名无实,没有专职人员,没有固定经费投入,没有固定值班时间,只有几张办公桌椅,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4.缺少专业人员,现有心理咨询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出身科班的还很少,大部分都是由团队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因而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思想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这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说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对于各校心理咨询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理应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仅仅是凭个人热情而缺少一种科学精神,或是因为工作需要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那么心理咨询质量必然不高,甚至会因有些措施不当而可能带来严重的行为后果。

5.在辅导上,往往偏重于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支配和配合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着“关起门来搞教育”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我们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在某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多数还是仅仅局限于上几节课、搞几个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或者请一些专家教授来开几次讲座,目的其实是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名声或地位,看上去这个学校挺热闹的,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没有达到。可以断言,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是达不到什么教育效果的,因为中小学生的人部分时间还是在家庭和社区中度过的。

6.理论体系庞杂,没有自己的特色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和教师参考书层出不穷,这当然说明大家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但也存在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个一致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外延也存在着不同理解。这种情况势必导致中小学校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叫的混乱和无所适从,而中小学校一旦没有结合本地本校特色,完全“拿过来”的作风可能会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西方心理学发展较早,理论比较成熟,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在学习时不能不重视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在其中的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人、启迪人、协助人的事业,我们在应用国外某些理论或采用某种研究工具的时候,对丁其能否在各地各校都适用,应认真关注和研究。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内容、原则、途径与方法都作了明确的阐述,要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学校本着重在建设和立足教育的原则,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形成共识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实践证明,哪一个学校的主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高,对心理咨询和教育的投入就到位,该项活动就开展得积极活跃,心理咨询人员的积极性就高。一些学校总是强调房源紧张,资金短缺,机

构需要精简,而迟迟不愿对心理教育工作真抓实干。—些学校的经验表明,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进行科学管理,理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学生其他教育、管理事务工作的关系,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种种误解,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提高对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加大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投入。具体而言,就是必须首先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机构。因为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在这不是一门课,不用参加统考,不用计算成绩,不少教师和家长对此都不太理解,因而其在学校厂作中的地位存在不确定性。另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完成,因此需要全面统筹,协调进行.如果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到底,那么各校必须先搭好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最好是由主管的校长负责,成员由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学生会、家长代表及教师代表共同组成。这个机构在每学期的开学初要制定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定期进行总结。哪个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哪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开展得好,因此,机构的搭建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2.大力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很难想像,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缺乏认识的教师,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我们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的师资培训计划,开展专业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以整体教育网络

由于学生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度过,巳很多的心理问题均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因此单靠学校的力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使人感觉到力不从心。我们应该在以学校为主的情况下,对家庭教育进行教育引导,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创建健康的家庭氛围,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医疗机构、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4.定期检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进行检测,把调查的数据根据其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收集,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这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查找出来,然后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教育。因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针对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影响。当然,进行心理普查工作首先是要选好工具,一般应选用一些信度和效度较高的量表为佳;其次应以普查为基础,做好后期的跟踪服务工作。

5.学校要全员、全方位和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上述措施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运用多种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是要建立和办好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现在的中小学校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导致有些学校在人员、场所和资金方面确实困难,而这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要切实开展好这项工作,学校必须正式建立一个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该中心应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并配备一至两名专职教师,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到心理咨询室求助,咨询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矫正和治疗,二是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各级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任课教师一定要把握如下教学原则:心理健康课

不是教师的“说教”课,与思想品德课要有区别;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文化知识课,不要老在概念上打转,在理论中绕圈。三是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学校里以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讲座,以此来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定期出版一张小报或类似刊物,但要有较强的可读性,这样可以比较系统且生动地向广大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引导学生采取积极态度面对心理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工作方式。

下载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很荣幸入选成为今年新生的助导,一个月来的深入接触发现了新生们有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为他们解决这方面困难的同时也在自我提......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问题 对策 【摘要】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学......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结合台山市广海中学的实际浅谈当前中学德育工作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台山市广海中学黄永华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的时光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中过去了。我于2011年8月底来到台山市......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和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迅速变革,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以往从未有过的超重负荷,心理困惑,心理不良甚至失......

    当前的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精选)

    当前的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对于当前的初中生,中学阶段是他们未成年人能否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的变化、心理的成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各种竞......

    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认识模糊,领导缺位。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