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的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精选)
当前的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对于当前的初中生,中学阶段是他们未成年人能否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的变化、心理的成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各种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原因,极易产生困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国内近年的众多调查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重视和加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刻不容缓!
那么当前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呢?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情绪情感 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易有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青少年的好奇心及模仿性强,这种心理状态使他状态使他们很容易受别人影响,例如吸烟,中学时期常受家庭、伙伴、社会的影响,比其他时 期更容易学会吸烟。他们常由于烦恼,想从吸烟中得到精神放松和乐趣,又认为吸烟可以显出魅力,成熟,认为男青年吸烟显得有男子汉气概,女青少年吸烟意味着男女平等,与成人不同的是,青少年吸烟还常伴有学习成绩下降或无心学习,同时沾染喝酒习惯,以及其他不良习惯等很容易走下坡。初中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应该学习一点心理健康知识
1、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
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3、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第二篇: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徐迪 1230112930 数教2班
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提高德育地位,优化德育环境,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效果难以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和。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2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通过参观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对网吧,游戏室,书摊等进行检查清理和规范整治,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的负担。因此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公式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本文我主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针对小学僧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提出预防和解决的对策,从而促进小学生们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解决对策
“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健康包括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要珍视心理健康。
基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我于 2011年 4月,对本校一至六年级共231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了依据。从问卷调查的总体结果上看,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占73.0%,这说明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心理健康偏离的小学生为27.0%,其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5.0%,说明出现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多数为轻度心理偏差,只要老师和家长及时发现并予以矫正就可以恢复健康。
第四篇: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通过科学的治疗途径,正面应对并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尤为敏感。教育部在2003年曾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并召开主题为“心系校园,呵护心灵,全面发展,共同成长”的研讨会,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校园杀人案”,给人们再次敲响了警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就要求全社会找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环境与角色不适应。
大学新生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中学迈进大学,由于角色的变化,环境的改变。新生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生活到相对对立的集体生活,一部分学生入学后表现出对生活环境及角色变化的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大学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律失去,自律尚未建立,喜悦感和失落感、新鲜感和无意义感和盲目感的交织,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忧郁和焦虑。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大学生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且一般理想比较高,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没有克服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喜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鸣惊人;有的学生因为家长的专制或成绩、1
运气等的因素,没有如愿地来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这就必然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3.学习与生活压力。
一些新生刚进入校园,还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上仍沿袭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有些大学生如果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感兴趣的,就很容易在学习上感到些微压力,更不用说预备考研,参加各类证书考试等等带来的应试压力了。一些新生入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采取应付的态度;还有些学生频繁地参加各种活动,热衷于社会工作,学习受到较大的影响,并因此引发自卑等心理困惑。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少同学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成绩也差了。
4.自尊与自卑。
大学生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大学里人才济济,许多高中时期的尖子优势不再明显,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易产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学因此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虑感。一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实践,因而抑制了自己的才华和进取的时机。
5.恋爱的烦恼。
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被大学生所向往和体验,而大学生的恋爱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恋爱引发的心理困扰、矛盾、冲突与挫折也在大学生中自然存在着。经过了高中严酷的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后的学生们不再受到过多的限制,学校也不像以前那样明文规定不准学生谈恋爱。所以,当在校园中看到一些学长学姐们的潇洒身影时,为了摆脱空虚和寂寞,也萌生了谈一场恋爱的愿望。而大学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程度, 易冲动,好走极端,很可能出现一些伤害他人或伤了自己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有的大学生在失恋后陷入痛苦、消沉、不能自拔的境地,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6.人际关系。
大学时代是一个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代,大学生们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独,他们常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冲突中,少数同学甚至产生社交恐惧。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比较严重,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表现为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唯我独尊,猜疑心理很重,嫉妒心强。与此同时,又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或矛盾,不会处理而十分苦恼。
7.择业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莘莘学子早早就开始了择业求职,他们奔波在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供需见面会上,期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少毕业生择业时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择业观念、传统束缚、爱慕虚荣、自我封闭、消极怠慢等心理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和求职,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并因此引发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
1.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认知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塑造、人格的发展都和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和教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以家庭为核心的的传统的“家庭本位”教化,已在他们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他们的心理行为无处不显家庭教育的影子。当今社会,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普遍存在。为了子女的升学,诸如考大学、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许多家长都是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2.贫富差距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在高校学生中也表现出来。就高校的贫困生而言,尽管谁也不愿插上“贫困生”的标签,但他们无法逃避的现实却是:在生活条件方面,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大城市来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他们除了参与学业竞争外,还得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不少贫困学生在学习之余不得不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3.学生个体
有少数大学生因为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在长相、身材、高矮、胖瘦等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好,患有疾病,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或是因为自身的个性缺陷,如性格内向、心胸狭窄、孤僻封闭、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这些因素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严重心理负荷,这样恶性循环,其心理承受力将越来越差。
三、应该采取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制度。
高校要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就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跟踪关注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整个心理状态,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指导,为他们开启倾吐心声、辩明问题、磋商对策、平衡情绪、健康发展的渠道。其次,了解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信箱、心理健康指南等形式,对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苦恼、挫折、冲突等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困忧进行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的讲座,使学生建立起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预防或消除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
2.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心理保建工作
家长的言行举止、家庭生活的各种问题,都会给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家长也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之一,一般来说,多年来对儿女的抚养和共同相处使他们对儿女的了解胜于其他人,他们是影响儿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因素。因此,教育部门应积极动员学生家长通过各渠道,参加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让他们在学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推行民主、平等、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一方面,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摒弃家长制,注重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心理保建工作
3.高校开展心理知识普及活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以及校内外传媒,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强化自助,寻求帮助,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积极缓解排除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面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紧密围绕常见的心理问题分阶段进行教育,让学生从一进校门就能接受系统的心理教育,不仅能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且学习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人际交往的方法等,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增强预防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校报、櫉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4.大学生自我调节
首先,要对自己宽容,不过分追求完美,正确认识自身的缺点。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如果学生能够坦然地接受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现实,承认自
己有缺陷并且敢于面对这一缺陷,那么心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也就不再可怕了。
其次,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总是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害怕让别人失望,这是一种压抑自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造成某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愿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他人的意见和评价。
最后,还要合理地释放压抑的情绪。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以及就业的抉择,背负着较重的心理负担,适当地宣泄不仅能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郝东。走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救治”误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2]刘东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1): 5355.[3]王慧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管理,2006,5:31.[4]赵亮.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教育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5):91-92.[5]刘萍,方乐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3,(6):122-124.
第五篇: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通过科学的治疗途径,正面应对并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对策
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尤为敏感。教育部在2003年曾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并召开主题为“心系校园,呵护心灵,全面发展,共同成长”的研讨会,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校园杀人案”,给人们再次敲响了警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就要求全社会找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环境与角色不适应。
大学新生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中学迈进大学,由于角色的变化,环境的改变。新生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生活到相对对立的集体生活,一部分学生入学后表现出对生活环境及角色变化的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大学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律失去,自律尚未建立,喜悦感和失落感、新鲜感和无意义感和盲目感的交织,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忧郁和焦虑。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大学生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且一般理想比较高,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没有克服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喜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鸣惊人;有的学生因为家长的专制或成绩、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运气等的因素,没有如愿地来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这就必然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3.学习与生活压力。
一些新生刚进入校园,还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上仍沿袭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有些大学生如果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感兴趣的,就很容易在学习上感到些微压力,更不用说预备考研,参加各类证书考试等等带来的应试压力了。一些新生入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采取应付的态度;还有些学生频繁地参加各种活动,热衷于社会工作,学习受到较大的影响,并因此引发自卑等心理困惑。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少同学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成绩也差了。
4.自尊与自卑。
大学生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大学里人才济济,许多高中时期的尖子优势不再明显,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易产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学因此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虑感。一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实践,因而抑制了自己的才华和进取的时机。
5.恋爱的烦恼。
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被大学生所向往和体验,而大学生的恋爱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恋爱引发的心理困扰、矛盾、冲突与挫折也在大学生中自然存在着。经过了高中严酷的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后的学生们不再受到过多的限制,学校也不像以前那样明文规定不准学生谈恋爱。所以,当在校园中看到一些学长学姐们的潇洒身影时,为了摆脱空虚和寂寞,也萌生了谈一场恋爱的愿望。而大学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程度, 易冲动,好走极端,很可能出现一些伤害他人或伤了自己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有的大学生在失恋后陷入痛苦、消沉、不能自拔的境地,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6.人际关系。
大学时代是一个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代,大学生们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独,他们常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求建立良好的 2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人际关系的心理冲突中,少数同学甚至产生社交恐惧。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比较严重,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表现为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唯我独尊,猜疑心理很重,嫉妒心强。与此同时,又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或矛盾,不会处理而十分苦恼。
7.择业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莘莘学子早早就开始了择业求职,他们奔波在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供需见面会上,期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少毕业生择业时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择业观念、传统束缚、爱慕虚荣、自我封闭、消极怠慢等心理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和求职,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并因此引发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
1.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认知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塑造、人格的发展都和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和教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以家庭为核心的的传统的“家庭本位”教化,已在他们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他们的心理行为无处不显家庭教育的影子。当今社会,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普遍存在。为了子女的升学,诸如考大学、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许多家长都是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2.贫富差距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在高校学生中也表现出来。就高校的贫困生而言,尽管谁也不愿插上“贫困生”的标签,但他们无法逃避的现实却是:在生活条件方面,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大城市来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他们除了参与学业竞争外,还得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不少贫困学生在学习之余不得不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3.学生个体
有少数大学生因为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在长相、身材、高矮、胖瘦等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好,患有疾病,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或是因为自身的个性缺陷,如性格内向、心胸狭窄、孤僻封闭、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这些因素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严重心理负荷,这样恶性循环,其心理承受力将越来越差。
三、应该采取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制度。
高校要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就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跟踪关注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整个心理状态,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指导,为他们开启倾吐心声、辩明问题、磋商对策、平衡情绪、健康发展的渠道。其次,了解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信箱、心理健康指南等形式,对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苦恼、挫折、冲突等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困忧进行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的讲座,使学生建立起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预防或消除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
2.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心理保建工作
家长的言行举止、家庭生活的各种问题,都会给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家长也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之一,一般来说,多年来对儿女的抚养和共同相处使他们对儿女的了解胜于其他人,他们是影响儿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因素。因此,教育部门应积极动员学生家长通过各渠道,参加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让他们在学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推行民主、平等、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一方面,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摒弃家长制,注重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心理保建工作
3.高校开展心理知识普及活动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以及校内外传媒,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强化自助,寻求帮助,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积极缓解排除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面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紧密围绕常见的心理问题分阶段进行教育,让学生从一进校门就能接受系统的心理教育,不仅能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且学习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人际交往的方法等,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增强预防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校报、櫉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4.大学生自我调节
首先,要对自己宽容,不过分追求完美,正确认识自身的缺点。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如果学生能够坦然地接受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现实,承认自己有缺陷并且敢于面对这一缺陷,那么心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也就不再可怕了。
其次,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总是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害怕让别人失望,这是一种压抑自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造成某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愿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他人的意见和评价。
最后,还要合理地释放压抑的情绪。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以及就业的抉择,背负着较重的心理负担,适当地宣泄不仅能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郝东。走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救治”误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浅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刘东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1): 5355.[3]王慧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管理,2006,5:31.[4]赵亮.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教育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5):91-92.[5]刘萍,方乐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3,(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