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终5篇)

时间:2019-05-13 08:1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教科研不仅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出名师名校的必由之路,是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的重要途径。教科研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武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教育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它起着“第一生产力”、“二级放大器”的作用,特别在“科学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之下,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需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迫切,寄予教育科研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一、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存在的问题

教科研活动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学校教育计划、教育常规,发展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活动形式。但当前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弱化了其应有的价值功能。

1.缺乏理论学习。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应是教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帮助和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及时了解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信息。但是,有些教师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所束缚,几乎没时间和精力看书和学习,以致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等严重滞后,“满堂灌”、“题海战术”依然充斥整个教学过程;有的将学校教科研看作是市场经济下“包装”与“营销”行为,或依赖专家满足于“点”上开花,忽视“面”上结果;有的搞形式主义,只追求搞了多少次教科研活动,而有意回避理论学习。

2.缺乏整体协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虽然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它所体现的应该是一种集体智慧。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各搞一套,缺乏交流与协作。诚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展现的是自己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过程的设计与调控、方法的选择与应变等基本教学能力,但如果能集中并郑和同一教研组、备课组老师的做法,做到资源共享,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说,随着高考跨学科综合能力考核力度的加大,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这就更需要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切磋、相互融合。

3.缺乏课题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努力由“实践型”逐步向“科研型”、“专家型”发展,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行家里手。但在当前的中小学中,大多数老师仍缺乏科研意识,缺乏对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的内在因果关系的思考和研究;有的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价值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导致教育教学工作往往是高投入、低产出,事倍功半,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工作来提高升学率;有的教师虽也搞了一些专题研究,但由于缺乏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研究也往往是随意的、零碎的、肤浅的;有的重撰写文章轻课题研究,重论文的发表和获奖轻实际的调研过程,重研究成果的获得轻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有的教师头脑中还有诸如“教科研神秘论”,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的工作;“教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教育科研简单论”、“教科研唯文论”,错误地认为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简单地认为评价研究者能力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就是看发表论文的多少,较少运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二、解决当前中小学科研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确立三个意识

1.确立“教育要发展、科研做先导”的意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把校园和课堂当作实验室,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在实验、调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2.确立“科研能兴教”、“科研必兴校”的意识。要消除教科研高不可攀的思想,通过阅读学习可以产生新的启发,通过参观学习可以发现差距,通过实践反思可以培养问题意识和穿心精神,批判性地思考教育问题,通过研究着眼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逐渐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推广教科研成果可以针对具体工作实行分层、分阶段管理,从而不断研究创新,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教学常规管理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确立“须积极参与、可提升能力”的意识。从事教科研是每位教师份内的工作,教科研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反映,教科研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搞教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合格的教师。只有理解了教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对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从事教科研活动。

(二)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立足点。教科研必须以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并以其得到解决作为教研的最终目标。实践证明,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进行教学研究及改革,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引导教师投身教改、参与教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全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强大动力。如何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呢?

(1)问题课题化。把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汇总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问题课题化要注意两点:①要有实验假说,这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假说的形成要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点上去思考,假说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②要有理论框架,这是研究的思路和操作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表现自己课题特色的理论框架,这是目前我们中小学教师提出教科研课题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一个课题在申报是往往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结题时水平的高低,原因在于理论深度是课题的灵魂。比如,要申报《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调查》这个课题,就学习和思考,就会了解到自我教育能力从一个内容侧面可以分解为“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四种能力”,从另一个活动范围的侧面可以分解为“品德自我修养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生活的自理能力”,还可以从年龄特点侧面分解为“低、中、高”三个年龄段。从这三个侧面进行调研,一定比泛泛进行调研更有深度和高度。

(2)教科研一体化。科学是靠实验发展起来的,教育科学也只有靠实验才能发展,不经过实验就推广一种制度和方法带有盲目性,甚至于危险性。为此,需要点、线、面三个方面的整体连动,形成新的研究格局。

点——实验特区。实验研究中,可先在点上(一个班)开辟“实验特区”,进行带有“孕育胚胎”性质的小样本的实证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后,再在面上推广。这样做有两个好处:①有利于探求教育规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寻求规律就是研究各个要素之中进行,那就很难认识它们之间的规律,很难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②有利于集中力量搞集体攻关。课题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特长,只有充分聚集这些特长,才能产生组合质变、形成高层次的改革成果。

线——专题研究。各条线、各教研组围绕改革的主旋律,根据条线和学科特点、结合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形成研究专题进行研究。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们既要注意以研究者的目光发现和审视当前的教育现象,对现存理论的科学性进行检验,又要注意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及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完全可把教材分析、备课的过程当作研究过程,把教案编写的过程变为教学设计的过程,把分析试题的过程变为分析学情和研究教学的过程。面——群众运动。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改革,作到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模式,处处有实践,力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生长点。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本身具有共生性。中小学教科研理论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到实践中去检验、证明,而方法本身又必须与理论相统一,也需要在实践的运用中得到验证、补充和发展。理论为经验性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导,理论经由方法的研究获得改善。理论、方法研究、实践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是一种共生关系。教育理论的本原是实践,最终要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

(1)与大师对话。实践之树需要理论滋养才能茁壮成长。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把“行动”与“研究”截然对立起来,导致二者分离。理论工作者凭理论搞研究,其研究结果因不符合实际而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实际工作者光有热情,得不到理论工作者的帮助,未能进行卓有成效的行动。要解决问题就得进行科研,且这种研究不能仅靠科学理论工作者去做,还要有实际工作者的密切合作。“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专家和实际工作者须对实际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为此,应抓住一切机会向教育改革的专家请教。与大师对话,可以缩短探索周期,可以领悟到教学研究的本质,可以认识到许多未知领域,从而有利于自身研究。

(2)搞学术沙龙。教科研是以一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学校可常识着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在这种“深度谈话”的过程中,领会理论、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促进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工作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如从教学研究来说,可讨论学科的教学计划、教案设计、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方法改革等,侧重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从课堂教学的层面看,可就以下面临的跨学科的改革课题进行交流:①强化人格教育,②关注人文素养(人文精神),③突出信息技术,④倡导综合实践活动,⑤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⑥营造合作文化等。

(3)作理论概括。经验是珍贵的,但需要作理论概括,否则这些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将会成为过眼烟云。教科研要想有效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就要在二者结合上作出努力。在重视经验的同时更应重视理论的提炼,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这些经验进行回溯性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求经验的内在规律,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如果教科研不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然会脱离方向。

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教科研的指导思想,坚持教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服务的教科研工作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落实“三个为主”的教科研工作策略,即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以学习教科研知识为主;在长期与近期收效的研究关系上,以近期收效为主。

教育研究中既有理论问题椰油实践问题,还有的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有科学问题、一些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也有技术问题,一些行之有效的技能方法,还有信念和价值观的问题。不论是哪一类的研究,都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科研只有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沃土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育教学实践也只有在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不迷失方向,从而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转。

3.坚持以行动研究为主,这是中小学教科研的切入点。行动研究法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当前问题的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行动研究操作必须把握三个基本要领:(1)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2)要运用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进行诊断,从而发现问题;(3)以一定科学理论为基础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就目前而言,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也有人称之为“试验”。

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科研能取得应有实效的基本方法,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汇总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文化水平的一种研究活动。其优点是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进行,教师又可以自行操作。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中小学教科研应定位于应用实践研究或开发研究。如教学行为研究和优秀的科研成果的移植性实验、扩大实验等,这类研究一般具有参加人数多、实验覆盖面广的特点,是大面积提高师生整体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

”科研才能兴校“,向科研要质量。只有科研才能出名师,只有名师才能创名校。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要将自己定位在”学者型“教师目标上,不断总结经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逐步从”能手型“向”学者型“转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要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站好讲台、五年拿出成果;骨干教师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争创新成果,为创名校作贡献。

第二篇: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问题 对策

【摘要】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合等问题,必须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中小学德育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小学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百育德为先”,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毫无疑问,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们很不乐意而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国民道德却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甚至滑坡的现象:一些人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有所抬头,见利忘义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公民文明礼貌的习惯养成不佳,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一部分人思想价值体系混乱,在社会转型时期不知何由于去何从。成人都是由娃娃成长起来的,而中小学正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

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学生‘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机构健全,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当前中小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如中学设有政教处,小学设有少先队,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这些都机构自觉或不自觉地尽量减少了活动时间,充当起了可有可无的和声的角色,生怕他们过多的德育活动会冲撞了应试教育这个主旋律,招致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反感。

德育内容滞后,重大节而轻小德。在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中,极多的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较少地重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

心理教育刻不容缓。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个性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比如:不迷信权威与尊重老师,讲义气与诚实,爱与责任的冲突及价值选择,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这些心理问题涉及较少,甚至对早恋现象,金钱观等敏感问题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

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过去的模式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把生动复杂的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唯坐标,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有的老师简化或干脆省略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德育的探究过程就完全成了一句空话。

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虽然新一轮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倡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1)但是,受现行班级授课制,教育体制的制约,德育实践探究活动是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效果难以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很多老师的思想品德教学干脆回到最省事的“ 一颗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方法上来。这种完全在教室里培育出的德育之花,往往是经不住现实的风吹雨打的,在现实的利益诱惑或独善其身的两难选择面前,他们往往毫无招架之功,只有缴械投降的份。

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和。

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二 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

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德育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具体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实质上是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形成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过程。

发挥少先队,团委,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少先队可以组织“讲卫生”,“爱环保”“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等主题日活动;团委充分利用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教处利用校会,各种比赛,操行评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只有这些中小学德育机构真正运转起来,通过日常工作和各种活动的点滴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多一份保证。

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理想壮志等“大德”的教育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等“小节”方面的教育。并且可以适时地沟通二者的关系:由于我国整体人口素质低下,我国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却远远称不上是一个人才强国。现在,一部分中国人虽然有钱了,但是他们到国外旅游,却意外发现一些国外景点并不太欢迎中国旅客。究其原因,原来极少数中国游客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游客的整体形象,就是这些公民素质的“小节”甚至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形象。

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小学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里问题的孩子,心里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发展品德情操。

“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被点燃的火种。”(2)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中积极参与各种德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德育生成能力。例如在学习中质疑探究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活中“勿因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的操守;在交往中“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和义工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欲扫天下先扫一屋”的个性精神。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聘请法治副校长,德育辅导员定期到校上课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通过参观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戒毒所,监狱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3),掌握比较完全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对网吧,游戏室,书摊等进行检查清理和规范整治,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充分肯定我国中小学德育进步与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德育缺乏实效,缺乏魅力,教师与学生关系失调等。但深层的问题是德育定位不准,德育观念陈旧,德育价值取向偏移,德育目标与评价错位等。这些问题归根结蒂源于德育思想观念的陈旧与模糊。

1、德育定位问题

如果德育定位不准或偏移,会影响到德育的实施等一系列的问题。德育定位主要包括认识上的定位和实际工作中的定位两个方面。就二者的关系来讲,认识上对德育的定位准确与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在实际工作中中对德育的定位。

(1)德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长期以来,受形而上学和认知主义思维的影响,在我国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有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可以脱离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两个抽离:一是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使之成为学校中一个单独的实体,试图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的德育教师、单独的德育机构(如政教处、德育处)来实施德育。二是把德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成为**于生活世界的孤立实体。学校里所搞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学校德育脱离活生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出空疏的特征,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具体道德情境时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帮助不大,学生很难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因而很难对现行德育产生兴趣。

(2)认识上的不到位。

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实际工作中的德育工作定位偏移或游移不定。一方面存在把德育与其他各育割裂对待的工作格局。在学校教育中,仅仅依靠德育课程、班队系统和德育活动,在专门的时间里,由专人搞德育,没有形成学校全部门、全员和全时空抓德育的意识,这就无法保证德育实效。同时,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生活的整体大系统,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及相互配合不紧密,单纯依靠学校,在封闭的“思想无菌室”里,由德育教师传输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德育要求。

(3)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实,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干扰。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多年,但不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2、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两个向度:一是学生基础德性的培养;二是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作出调整,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德育的目标取向。既往德育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传递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当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既定道德规范的要求,而不是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感受和体验新生活。这不仅降低了德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德育目标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而且**了学生对生活中各种道德关系的敏感性,容易形成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言说与自己的生活行为分离的双重人格。

二是德育的功能取向。既往的德育不是去积极大胆地激励引导学生.而是设法约束、防范学生。这样的德育在信息传输上带有明显的单向灌输性,其动力系统是外在的,学生不会产生内在需求。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多的控制、惩罚,会导致学生的恐惧与逆反心态,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学生很难通过自觉的理解真正提高其道德水平。

3、德育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施的。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较差.缺乏魅力,实效不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教育者认识的局限。教育者对德育过程的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生成性等本质特点缺乏认识,有些教育者误以为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一样,就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讲授或灌输既定的德育内容,考知识便是考品德水平,于是出现了有些教育者**学生的活动时空,包教包办的做法;有些教育者所传递的内容则存在着远离生活的现象。其实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没有产生道德体验时,德育要求是难以内化的,因而便不能取得德育实效。调查表明,虽然学生身体的绝大部分活动时空是可控的,但其内部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却无法被学校德育时空所**,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与校外的社会信息发生着密切的交流、比照,一旦学校所传递的德育知识信息与社会现象不相一致,或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时,学生会冷眼旁观,出现人在德育中而心在德育外,自主参与性较低,师生之间也缺乏互动,这就出现了德育过程中的“精神游离现象”。

二是中小学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学校里虽然也有德育活动,但是有些学校德育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对上(领导检查)负责,却较少对下(学生及其品德形成和发展)服务,于是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存在着单方面考虑上面所下达的德育任务,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因而所组织的德育活动缺乏吸引力。加之不少学校教育者的德育创新意识不强,囿于既往的德育经验,不愿也不敢大胆**、创新,使德育流于完成任务的工作水平,以完成规定工作为满足。有的学校习惯于盲目照搬国外或国内其他学校的德育实践模式,不注意结合本国、本地和本校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独具特色的德育实践模式。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

第三篇: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结合台山市广海中学的实际浅谈当前中学德育工作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台山市广海中学黄永华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的时光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中过去了。我于2011年8月底来到台山市广海中学,承担初一生物教学和初一(9)班班主任。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也更加了解广海的风土人情以及广海中学面临的一些德育方面的问题。所谓“百育德为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德育至关重要。成人都是由娃娃成长起来的,而中学正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成为当前中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广海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政治素质方面:不少学生在政治素质方面不过硬。表现在对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表现在对政治思想课不感兴趣,政治理论水平偏低,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不少初中生不知道四项基本原则,不知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甚至是法盲。

2、思想素质方面:不少学生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时显现极为强烈的个人主义;对待财物时,显示享乐主义倾向和拜金主义倾向;对待劳动时,偏重就轻,显示好逸恶劳的不良倾向。讲奉献少,讲索取多,关怀他人少,关心自己多;注重精神陶冶少,讲究物质享受多。

3、道德素质方面:缺乏足够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做学生的基本道德。少爷型、公主型的学生已不少见,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父母的劳动不珍惜,对老人不尊重。在社会公共场所,不爱护公共财物,妨碍他人工作和休息。在学校表里不一,有老师、无老师在场不一样,视读书为苦差,视老师为敌人,只要自由,不要纪律。

这些问题都是本人一年来在广海真实感受,学生已经深受当地社会现实和不良风气的影响,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涉及到吸毒、卖淫、打架斗殴、打骂师长等等严重行为,已足以发人深省。

二、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成为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诱因。

实事求是地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大踏步地顺时代向前迈进。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却相滞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国外的生活方式的冲击,各种思潮和价值观泛滥,黄、赌、毒的死灰复燃,极大地污染了

当地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各种媒体——包括影视、网络、报刊、书籍,铺天盖地,其中确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但囿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与学生年龄段不相宜的色情、暴力充盈在各个角落。广海当地的情况是享乐主义比较严重,声色娱乐场所较多,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管理不善,成人很多注重享乐好逸恶劳。这些于是,经常有家长、教师叹息:我的几年培养,比不上外面世界一个小时的影响。

2、部分家长的认识和觉悟不到位,使学生的德育难以形成合力。

不少家长对待孩子读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认为读书就是考大学,然后找到一个好工作。至于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品质的养成并不十分重视。也有不少家长视其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过于溺爱,眼里只有宝贝的优点,根本发现不了问题。还有更多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缴费上学,一切都交给了学校,由学校全权负责。或者家长只注重自身赚钱没时间管理孩子,同孩子关系紧张。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减少青少年成长的不良诱因。首先要净化社会大环境,政法部门要加大对黄赌毒现象的打击力度,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加大对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营造一个文明的、健康的社会大环境。其次要净化校园的周边环境,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政法部门一道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尤其是要让学生远离各种录相厅、网吧、舞厅等场所。再次,要净化文化市场,最大限度地减少色情、暴力等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加强对网络经营业的管理,力所能及地减少垃圾文化对纯洁青天少年的污染。

3、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为孩子教育尽到最大的家庭责任。第一,家长要把孩子的思想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来抓。不管经济压力有多大,个人工作有多忙碌,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这就要求家长自己要率先垂范,严守法纪,不能做问题家长,进而养出问题孩子;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要严格要求,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校正;要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不能留真空。只有既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又注意提高教育的水平,才能把孩子的教育在家庭这个环节落到实处。

总之,当前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在社会、学校、家庭三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因素,不少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青少年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才能使他们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第四篇:教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基础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尤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理念的巨大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师生关系的重建,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使每个学校和教师都面临新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必须面对挑战,更不可能等做好一切准备后再进行改革。怎么办呢?立足于校本、立足于生本,群众性的教科研活动是突破改革瓶颈的一条有效途径。从目前学校教科研发展的现状来看,无论是认识的程度、研究水平和对教育教学的实际作用,都是不平衡的。根据学校实际,在认识和策略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简单化”与“两张皮”现象。

在我们这样基层的学校中,还是有很多老师“简单化”的把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以下简称教研)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教育科研就是给传统的教研活动贴上教育科研的标签,只做表面文章,把教育科研课题作为点缀品来证明自己在改革,实际上仍然固守着传统做法,说不客气一点,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还有些教师把教育科研高看成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头研究,未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甚至把教育科研与教研对立起来,形成“两张皮”现象。这既影响了教研质量的提高,又影响了教育科研的普及与落实。

“简单化”与“两张皮”现象折射出这些教师并不清楚教育科研与常规教研的辩证关系,因而不能正确对待和恰当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二:课题研究“脱离实际”与“脱离校本、师本和生本”现象

学校教科研的课题应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应关注校本、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学校教科研的一大特色是具有校本、师本和生本特点。研究课题必须从本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把日常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工作实践的矛盾和困惑中选题。所谓自下而上,就是关注身边、关注校本,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学校教科研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的重要区别。

问题三:学校教科研应注重内容和过程,而不是注重形式。研究内容也即研究的问题,是解决学校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空泛的、不可操作的理论问题。注重过程是指把教科研过程看作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教学的改革过程,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教科研与专家的研究活动不同,专家的研究追求发现普遍性的原理,追求结果的科学性和普遍性。学校教科研是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即使一个研究方案解决不了,也不意味着研究的失败。因为,教师的教科研始终是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研究中得到了提高。

问题四:学校要处理好龙头课题和局部课题的关系。

在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初期,学校都希望通过一个龙头课题,全面带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什么是龙头课题?并不是大而全、高级别立项的课题。而是解决影响本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问题所形成的课题。这要求校长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够找准影响学校全局的问题,并转化为课题。教师也要结合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课题,逐步形成学校的龙头课题,这样,学校就会有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就目前来讲,与新课改有关的“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性学习”、“参与式教学”、“综合课程”、“学校发展计划”等都可以成为学校的龙头课题。

问题五:课题研究只追求立项、注重成果验收、发表和鉴定、更要注重成果的推广和分享。

有些中小学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追求国家级课题,要求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结果热热闹闹挂牌、热热闹闹鉴定验收,注重对研究课题的包装,忽视研究过程,使教科研成为装潢门面的花瓶。所谓课题的级别并不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实质的影响,追求课题级别也助长了教育研究中的不正之风。发表成果、通过鉴定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但也不是学校教科研追求的目标。学校教科研的目的在于应用于本校,在于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教科研要重视研究过程的经验分享。教师有深度的积极参与,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认识和体验,要给每一位教师提供充分表达经验、感受的机会。经验分享是一个互相学习过程,经验分享也是校本培训的最佳途径。中小学教师广泛参与的学校教科研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提出了大量的研究课题,使学校教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二、学校科研的特点

就目前基层学校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我认为应该有以下三个特点:

㈠应用性研究

基层学校教科研一般都是应用性的科学研究,这是学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学校研究的问题:一是研究学校现存的问题;二是围绕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化而进行的研究。这样就决定学校的教科研要回答解决问题的内容、要求、方法与规律。

㈡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学校工作与科研相结合,科研才能进行,这是学校工作的特点,所以在选题时都是研究学校存在的问题,这样科研就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制定科研方案与工作计划统一起来,使二者“一体化”,工作科研“同步化”,科研成果与工作的检查、评价、总结“一致化”。这样才真正发挥教科研的价值,这样的学校教科研才有生命的活力。

㈢教师的群体参与性研究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生力军,有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教育科研的成功正是取决于教师的群体参与。发动和组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首先抓好一两个科研项目,领导牵头骨干领先做好引路工作,逐步扩大教师的参与面,这样便于工作领导,还有利于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又避免形式主义局面。

三、我对教科研的认识与感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科研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很多学校的领导已经认识到教科研的过程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认识到了教科研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初步确立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教科研工作方针,即“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健全组织,加强培训;课题带动,行动研究;提高教师,服务教学”的32字方针。我们觉得对于基层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有四条基本经验值得倍加珍视。

第一、要以课题来带动。科研课题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理论走向实践的“门”,没有课题,理论无法走向实践;它是组织科研力量的“结”。有了课题才能把科研力量发动和组织起来,自发研究形不成合力;它是学校教改的关键“点”。有了课题,才能明确改革的重点,体现校长的教改意图。怎样的课题才能起到上述作用?

⑴课题必须来源于本校教改的客观需要,即从“问题”中提炼出课题;

⑵最好有一点综合性,宜在中观层面上选题,以便于教师分解出子课题而广泛参与;

⑶量力而行。只要认真搞,必能有突破。

第二、要以理论来推动。科研而没有理论是不可想象的。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学理论。这种理论要科学、先进,体现改革的正确方向,还要有实践的品格,可遵循着去做。不要追时髦,玩辞藻,虚无飘渺、故弄玄虚的“理论”不可取。

二是要有自己的理论概括,不能停留在对他人理论的一般诠释上,更要在应用层面上发展。因此,参与教育科研的老师要重视积累实例性资料,经常作理论概括,使学到的一般理论内化为自己深思熟虑、深信不疑的活生生的道理,这样的理论才能稳定地长期指导自己的实践。

第三、要以实践为主。教师的全部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而教师工作是最富创造性的工作,只有以研究的心态与方式去工作,才能高质量完成教育书育人的任务,所以我们要倡导教师参加教科研。中小搞教科研,应当重在应用,要以大量的教改实践为支撑。开几个研讨会,写几篇文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采用行动研究,即为行动而研究,由行动者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第四,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教育科研追求理论创新当然无可非议,但一般来说,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为直接和需要。课题研究成功与否,重点要看学生有多收获,他们的素质发展状况如何;还看教师水平提高了多少,看这项改革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以及专家同行的评价。

四、“十二·五”期间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要目标和设想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坚持“科研兴校”的战略,以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以“十二五”课题的申报、立项、全面实施来推进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致力培养“科研型”教师,努力向“科研型”学校的目标奋斗,不断扩大我们的优势,培植我们的特色,形成我们的个性,打造怀仁教育的品牌。为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⒈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研究。推动群众性的教科研活动蓬勃开展。

⒉要大力宣传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之风。

⒊要研究和探索科研、教研相结合的教科研工作之路,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

⒋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稳定而又规范的课题申报、过程监控、成果评价及考核激励等机制。

⒌全体教职工要结合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和工作实际,拟订“十二五”研究课题,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教科室要组织人员对教职工拟订的研究课题进行审核,确立校级课题,并加以规范管理,确保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第五篇: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认识模糊,领导缺位。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从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邓小平不但非常重视教育事业,而且十分强调教师的队伍建设。可现实状况却是,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一手硬,一手软,只抓经济的突飞猛进,不管教育的持续发展,更不用说奢谈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也漠视甚至无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只重日常监管和督查,忽视对教师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只向结果要效益、要成绩,或者仅看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学校的升学和排名,不重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没有从制度上、经费上和评价上给广大教师提供一条生血造血的自我修炼与完善的绿色通道。

教师乃教育之魂,教学之本,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改善,教师首当其责。因此,只有各级领导重新定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在舆论上广泛宣传引导,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精心组织实施,体制和经费方面充分保障,方能真正使教师队伍建设融于师心,深入官心,并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外因诱导,师资流失。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工作坏境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着难以抹杀的明显差异,这种事实上的差异客观上导致或加速了农村学校的老师趋之若鹜地涌向城镇,经济落后地区的教师义无反顾冲向发达地区,甚至同地同类学校之间也有不少教师因为物质待遇的厚薄而蠢蠢欲动,见异思迁。教师如此肆意无序流动,不但造成个别学校庙在僧去,有岗无人的尴尬境况,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也使一些学校的学科优秀教师不断流失,使某些学科后继乏人,势单刀薄。更为严重的是,由教师迁移而导致的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均,势必由此而产生教育资源中占主导地位和起关键作用的教师资源的分布失衡,从而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违背教育的公平原则。目前越刮越猛的择校风便是教育发展失衡的典型表现。不仅如此,教师的无节制、无指导的随意流动,也造成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因为一些满怀期待的教师流动后并非个个都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有的甚至大材小用或所学非所用。与此同时,一些部门和行业的公招考试也使得相当数量的优秀教师脱离了教师岗位而另起炉灶,这无疑又加剧了优秀人才的流失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

以上事实表明,老师的物质条件和自我认同感还有待改善和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和事业归属感还不够强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三、评价单一,急功近利。

教育教学评价既是教育管理者了解、掌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绩的重要途径和手 1

段,也是教师主动汇报业务水平、展示为师风采的极佳时机和舞台。毫无疑问,积极有效的评价能充分发挥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功能和作用。可目前对教师评价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者多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相关科室,没有广泛引入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以及社会的评价,信息来源狭隘,内容残缺不全;评价方式简单,多以僵死的数据或模糊的等级来折算灵活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语言评价、媒体评价和网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地、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评价内容功利倾向严重,多以分数成绩、中高考情况等为主要指标和参照,来进行评优晋级、奖惩褒贬,无视教师的育人水平、科研创新和师德师风的表现和考评。在如此偏废而畸形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唯教是重,视分为命,重复劳动有余,研究创新不足,心理倦怠弥重,职业幸福愈弱,为考试而教书,为职称而奋斗已成为当下不少教师的职业终极目标和教育的全部意义。

四、知足即乐,不思进取。

或者工作受阻,成就感低下,或者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不深不透,对教师角色和职责缺乏清醒而严肃的认识,致使部分教师麻木从教、知足即乐,不思进取、胸无大志。具体表现在:首先,一部分教师仅仅把教书育人作为养家糊口、管吃管穿的一门普通的谋生职业,没有认识到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把千古基业的教育作为自己毕生追求和奉献的事业来敬畏,工作得过且过,水波不兴,不过无功,但求无过,此为典型的知足常乐型教师。其二,一些教师虽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所务仅为自己所教学科和专业知识,而对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格,训练其意志,陶冶其情感等孕育人话题则不感兴趣或不以为意,教学精深有余,而教育素养匮乏,手中有书,而心中无人,没有把教学上升到教育,把教育抬升到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引领、文化的熏染这一视野来全面完整地解读教育,履行职责,此为一枝独秀型教师。第三,有的教师或迫于应试压力,忙于题海之中,或不爱学习,理论欠缺,他们已习惯于做一名简单劳动、周而复始的熟练技师,而不去总结反思自己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与问题,不去关注与探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与最新成果,不去参加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此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这些教师匠气十足,学术不浓,复制有余,创新不足,一旦踏入师门,终生不愿修行,此为正宗的坐吃山空型教师。这既是目前为数不少的教师的群体写真,是教师的悲哀,是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的羁绊和隐患,也是目前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大的软肋和缺漏。

我们既要大力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给知足常乐型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和场所,满足其成功与发展的需要动机,激发其不断进取的热情,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化解其各种烦恼和实际困难,使之爱岗敬业,不断超越。对一枝独秀型教师的培养既要适时更新其教育观念和思想,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和人材标准观,“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对于坐吃山空型教师,则首先“要保证科研时间,使科研工作者能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研上去”,“要把师资培训列入规划,列入任务。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

五、行为越规,师德堪忧。

教师既承担着传授知识、培育能力的重任,同时也应当成为学生人格的示范者和道德修养的助推者。既要做一名技压群芳的“经师”,也要做一名有口皆碑的“人师”;既要努力攀登“学为人师”的知识高峰,又要倾心践行“行为世范”的育人准则。因为铸魂方可雕龙,树人必先正己。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一些教师的个人行为亵渎师道,有违师规,令人担忧。君不见,以美丽动听的理由和极富创新色彩的手法摧残学生肉体或折磨学生精神者有之;以教书育人为辅,开办实体为主者有之;校内教学拈轻怕重,装腔作势,校外兼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者有之。君不闻,以爱为名,以严为词,接受学生家长吃喝玩乐、钱财礼物者有之;课内少讲不讲,课外大讲特讲,随意办班有偿补习者有之;为图蝇头微利,瞒天过海,滥订教辅报刊者有之。如此不良行为和风气,既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的崇高职业形象,玷污了教师群体声誉,同时无形中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

邓小平指出,“我国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邓小平把抓好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条件和根据。他指出,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如果不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目标倍受鼓舞,责任不敢懈怠,问题催人深思。如果我们各级政府和领导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以满腔热忱和实际行动来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我们广大教师都能认清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时时处处都能理性冷静地解剖反思自己教书育人工作和言行规范,不断学习,加强修炼,内化自我建设意识,不遗余力地完善和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我坚信,教师队伍建设中扎实有效、生机勃发的崭新局面一定会形成,教育园地中春光明媚、万紫千红的喜人景象一定会如期而至。

下载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明显感到德育问题多,难度大。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2年05月16日来源: 傅文弟 内容提要: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效性差;理论研究薄弱;科学化、专业化的水平不高;专业......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问题 对策 【摘要】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学......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武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了将近20年,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育科......

    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事关社会安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

    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效控制了人口自然增长过快势头,进入了推行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阶......

    浅谈当前县级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县级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陈桂华、周涛 日期:2011年11月24日 来源:竹山县纪委【字体:大 中 小】 作为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如何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

    当前金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金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江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成2010年,开江县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上级行、社工作会议精神,紧紧联系县域经济实际,积极吸收存款,优化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