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小学团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小学团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红星中学团委吴光辉
自从参加团的工作以来,每天都接触到大量的学生团员和教工团员,比较熟悉基层的团队工作实际。结合平时的工作积累和这一次团队调研情况,我认为,素质教育为中小学的团队工作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影响极大地束缚了团队工作的有效开展,使中小学团队工作面临某些新的特点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团队工作呈现滞后性。长期的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标准影响着团队组织对团队员的评价标准。由此而选拔出来的团队员,素质不是很高,其示范作用不是很强,影响了团队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相反,那些思想上进并有组织宣传能力的学生往往由于学习不太好而得不到重视,甚至被拒之于团队组织门外。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团队活动相对独立性小,受到行政干预较大,活动难以开展。另一方面,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团队工作由于受到传统因素的干扰,也难以快速适应“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要求。
这种情况的存在就要求学校团队工作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的束缚,以“道德第一,全面要求”的标准吸收团队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团队员素质,增强团队组织的战斗力。同时要做好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准备工作,看清教育教学发展的大方向,努力争取各方面支持与配合,扩大团队工作的活动空间。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脱离现实。长期以来,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空谈,脱离实际,导致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实际差距增大。
针对这一实际,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少年思想特点的道德规范,一方面要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与之相应的道德准则规范。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等等。同时又要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现实出发,倡导符合现阶段青少年能接受的,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比如要承认人们通过劳动等正当途径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以不损人或合理利己为标准去评价人们的行为。
三、对教工团员的工作难于开展,成效不明显。各中小学都有一批青年教工,在他们中间绝大部分人都是教工团员。教工团员是每个学校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因为他们发展的怎样,将直接关系到这所学校将来的师资状况。学校团委积极搞好教工团员工作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长期以来,各校的团委在这方面虽然都进行了很多的摸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作难于开展,成效不明显仍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首先,部分教工团员的团员意识已经淡化,他们觉得已是成人的自己再受到团员这种“小儿科”的东西约束,太“难堪”,因此对学校所开展的团队活动甚至收缴团费有抵触情绪,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其次,青年教工团员的教育教学压力重,精力明显不足,难以顾及团队活动。再次,传统的学校团队工作模式和活动方式陈旧,不能吸引青年教工团员的积极参与。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调整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学校团队干部要尽快“洗脑”,转变工作模式和活动方式,尽量在活动开展前搞个调查,清楚青年教工团员需要什么,想些什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再单独或联合学校政教处、教导处以及工会等开展青年教工团员需要和感兴趣的活动,吸引他们的眼球和手脚。第二,学校团队干部要树立“精品活动”意识。根据青年教工团员教育教学压力重,精力有限的实际,每学期的活动开展不宜太频繁,最好限制在一到两次即可,在精心设计、细心组织、用心开展的“精品活动”中,潜移默化
地实施对教工团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为他们的健康快速成长服务。
四、团队干部心理失衡。中小学团队干部大多是兼职,他们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团队干部。他们即要干好团队工作,还承受着搞好教学的压力,而教学成绩是评价他们工作的重要砝码。在实际工作中,“舍车保帅”的现象弱化了团队工作。同时,中小学团队工作对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具有不稳定性,增加了团队干部的工作量。由于团队干部待遇较低,在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冲击下,有些团队干部不安心工作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加强对团队干部的教育学习,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树立为团队工作贡献力量的思想。其次,要在制度上保证团队工作正常开展。同时要提高团队干部的待遇,把工作量化,按工作质量纳入工资收入。加速团队干部人事改革,让他们有劲愿意使,有劲使得出,从而为团队工作的提速增加动力。
第二篇:中小学国防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国防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根据由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组织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国防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国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同时,要看到,国防教育也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鉴此,在初级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应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并且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寓教于乐的方式安排进行。在中等教育阶段,除继续抓好国防知识及国防精神教育外,还要适当进行一些国防法规、国防理论、国防技能方面的教育,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验收,作为毕业或升学的条件之一,以此促进国防教育的落实。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有诸多亟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特别是在设立专门的国防教育课上,不少中小学校目前还仅仅是停在嘴上,写在纸上。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国防教育没有列入毕业或升学的必考课目,因而一些学生和学校对此并不重视。二是学习任务重时,一些学校将国防教育课取消,使国防教育课的内容,时间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三是教育形式比较单
一、不灵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在开展国防教育时,有的学校教师要么结合有关学科进行教育,要么临时找几种国防报刊备课,照本宣科;有的地方或学校虽也编印了国防教育课本,但也就那么一、二本,不论中小学校,一律“一刀切”、“一锅煮”,没能做到像数学、语文等那样分年级进行编写教材,针对性不强。因此出现了教师难以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学生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的现象。)四是没有专职的师资队伍。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从事国防教育的工作人员,是由学校政工干部、班主任、校外辅导员等兼任的,他们要么缺少国防及军事知识,要么缺乏中小学校教学经验,因而影响到了实际教育效果。近年来,为贯彻《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有的高级中学虽也聘请了军事教员,但由于学校管理体制、教学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被聘请人员难以担负起中学国防教育重任。
要真正落实国防教育必须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有效的方法,我校结合新疆的具体区情试行了如下办法:
(一)克服与纠正国防教育“事不关己”的思想。
有些教师认为国防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现在是和平年代,远里战争硝烟。不属于学校包括教师的岗位职责范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针对这种认识上的偏见,我们及时组织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兵役法》等国防法律法规,从而使大家明确开展国防教育和接受国防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二)采取多种途径开展辅助教育。
我校还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一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如在每年的国防教育日,学校和人武部联合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并在重大节日举行升旗仪式等。二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人武部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邀请他们来学校开设国防知识讲座。三是通过影视录像进行直观教育。适时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军事题材的影片、录像片,近年来,先后组织观看了《海湾战争纪实片》、《和平年代》、《挺进中原》、《大决战》等10多部影片。四是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如组织国防征文比赛、国防演讲比赛、篮球友谊赛、体育运动会、专题报告、双拥文艺演出等活动,有效地丰富了国防教育的手段,强化了国防教育的效果。
我校的国防教育彻底打破了以往陈旧死板的僵化的说教模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并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在内容上,在形式上,不断向纵深发展,并逐步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和生活中,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三)基地建设。
国防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内、校内,必须延伸到校外,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学校国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每学期,我校都利用假期和节日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如参观驻军部队,培养学生保卫祖国的国防意识;参观烈士纪念馆,通过革命烈士的事迹介绍,培养学生发扬革命传统的思想意识。在今年的清明节,我校组织部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通过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把国防教育形象生动地结合到具体活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双拥建设
双拥建设是学校国防教育的具体实践和发展。学校在每年的“八·一”节、春节期间都安排好拥军慰问活动,组织学生到军烈属家慰问演出,为他们送去生活物品和文艺节目,并对活动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在校园营造良好氛围。
(五)狠抓常规建设。
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必须与学校日常的教育相结合,并且要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须长抓不懈,不能搞短时的突击。因此,常规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1.建立健全国防教育组织机构。为了确保国防教育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和完善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书记和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处室的中层干部和班主任组成,明确相关领导、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
2.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做到宣传工作要持久,教育活动要丰富,后勤工作要到位,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国防教育。如每周一上午学校举行升旗仪式,要求全校师生共同参加,并有学生代表在国旗下讲话;在每天定时举行的升降旗仪式,全体师生都要肃立并齐唱国歌。同时学校定期出国防教育黑板报,宣传国防知识,等等,使学校的国防教育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须意识到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和我们新疆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
“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职责使命,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新疆全民国防教育新局面,让各族人民都团结在一面大旗之下,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爱我新疆,建我新疆。
第三篇: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根据教学实践和听课评课活动,不难发现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依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开展研讨,引起大家重视,共同探索积极对策。
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把课本当“圣书”。不少教师上课手捧课本,按书上的编排顺序,一则一则地讲、一页一页地教,讲教结束后又以次处理课本练习。教师对教材只能按部就班,不敢过雷池一步,总想面面俱到,不考虑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唯书至上。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任务难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完不成,学生没有时间搞复习,期末还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到头来教师满腹牢骚,感觉遗憾,要受到指责和批评。学生失望,家生也有意见。今天的教材越来越厚,不仅试图让学生对知识知其然而且力争让他们知其所以然,所以教材编写的内容很细,很直观,很形象,很符合学生实际,并且还留有学生发挥的余地和想像的空间,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多种练习题。如果教师不动脑筋,不大胆创新,不结合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根本无法适应当前新课改后的教学
问题之二:只教书不育人。
一些教师认为,教书就是单纯地完成课本任务。他们只讲课本内容,课本涉及的相关知识该拓展的不拓展,该补充的不补充,也不教学生学习方法,不教学生如何做人。课本上有的教师就讲,课本上没有的,教师绝不愿增加一点内容。常见的现象是:教师走进教室,不看学生脸色,不顾学生情绪,一股脑儿把自己的备课内容全部倒出来,讲完教读两遍,再布置作业,一节课就算完事。学生听懂了没有?不管。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有没有意见?不问。该给学生做思想工作的,不做。学生学习走了弯路,教师也不纠正。更有甚者,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小声说话,打瞌睡,骂人打架全不管。这种教师认为:自己是教书讲课本的,不是管纪律的,不是班主任,更不是政治教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公私”分明。他们一上完课,扬长而去,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落得一身轻松,全然忘记了教书育人的多重身份和自己的神圣职责。
问题之三:理论不联系实际。
表现最突出的是英语课堂。有的英语教师讲词汇不教读音,不分析词的结构和词性;讲短语、句型不组词不造句;讲对话不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说和练;讲短文不激发学生兴趣,不触及学生思想,不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明知道大部分学生尚听不懂英语却故意很流利地来个全英语式讲课,吓得学生不知道英语有多难,上英语课好比听天书,反之,最简单浅显的英语也要重复罗嗦、不断地翻译给学生。教师明知一些教学方法,如:生词用在熟句中、熟词用来教生句、多举例、多变换方式练习、课后练习题可灵活处理,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等等,却不用于实践,不落实进课堂。究其原因,可能是这类教师涉世不深,生活面窄,教学死板,还不会教书,还不懂得“话有三说,巧者为妙”、“条条路儿通罗马”的道理,还不明白教书是为了把学生教会而不是为了在学生面前炫耀自己,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正是他们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和情况,还缺乏“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意识。
问题之四:以为讲台不是舞台。
教师自以为天天上讲台,课堂教学已经司空见惯,所以上课可以随随便便,不修边幅,穿着不雅,说话自由,随意发泄,想浪费时间就浪费时间,想闲聊一会儿就闲聊一会儿,没有时间和效率观念。这样的教师,不仅对自己不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这样的教师,学生打心眼里瞧不起,当面不说,背地乱说,一出教室或校门,就会议论纷纷或大发牢骚甚至背地骂人。讲台就是舞台,教师时刻要牢记它的严肃性和公众性。一个人高高在上,几十双眼睛在注视观察。教师的每一句话,几十对耳朵都在倾听。教师的言谈举止,几十个头脑都在分析思考。教师不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登上讲台前要充分酝酿情感,调动情绪,教学时要有激情,要专注,要完全进入角色,对自己严格要求,要考虑教学效果和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
问题之五:不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些教师上课要么装腔作势,道貌岸然,盛气凌人,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要么埋头讲课不看学生,教学进程只按自己意愿设计安排,教学环节不考虑学生状况,课堂上学生不专心听讲教师不计较,学生举手教师装着看不见,怕影响自己的教学情绪,怕耽误教学时间,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除了讲课外从不与学生交流思想,不知道学生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愿望,认为学生的事都是小事。教师不想,也不愿意真正了解学生,明知学生学习有困难也不帮助,学生有心理或生理疾病不关心,对待学生的亲人、家庭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老师从不主动与学生交谈,从不向学生流露自己的真实感情,从不向学生暴露自己的私事家事。教师对学生设置心理防线,师生间思想有差距,感情无联络,心灵无勾通,久而久之隔膜加深,尽管天天见面却行同路人,学生表面毕恭毕敬,实际视老师为外人。导致课堂上师生不配合,我行我素,各自为政,把上课当成各自在了却心愿。教师上一节课,挣一节课的钱,学生混一节课,算度过一段无聊时光。老师自私,学生郁闷。教学本是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不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学生对教师及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必将消极对待,或拒之门外。
问题之六:满堂地讲和说。
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都想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教学内容全部顺利地完成。该讲的要讲,不该讲的也忍不住要讲上一通,大讲的讲了,小讲的也要大讲。有时该讲的东西却没有讲,或讲不出,讲不好。错误理解“细节见功夫”,担心学生听不明白,为加深学生印象,追求大而全。许多教师已习惯于满堂灌,反复讲。似乎只有通过讲,学生才能掌握知识,教学成绩才能提高,因此课堂教学时间总是不够用。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经常延堂,不管学生感受。学生好像不是人是机器是容器。上课起初,学生还听得有趣有劲,到后来疲劳了,厌烦了,生气了,教师仍无视学生的存在,还没有结束讲解的意思。这种课学生没有提问机会,没有发言机会,更没有讨论的余地,想练习也是做不到的。教师的一言堂说到底是一种教学上的霸道,是目中无人的表现。须知:动画课件、实物演示最受学生欢迎,课堂上让学生发表意见和举例最能使课堂教学生色。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的功力完全可以从引导、转折、小结中体现出来。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在发言、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才能发挥并展现出来。好教师上课应当讲得恰到好处,留足时间让学生多充分表现。
问题之七:不讲教学效果。
教师讲的东西学生究竟听懂了没有?要求学生做的学生是不是会做了?对知识的掌握一般都要经过不懂到懂到会这样的过程。为什么不懂?因为学生没有接触或者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怎么才能懂?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讲。怎样才能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练。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要学会总要练习,不可能光听一阵就会了。好比学游泳,道理讲得再好,听者还是不会,只有通过实践,在实践中领会、体会、摸索才学得会。那种不问学生会了没有,不认真检查学生课堂作业,或者检查少,或流于形式,到头来都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过去我们要求学生一课一得,现在我们仍要坚持这样的要求,而且还要提高标准,想方设法让学生一课多得。
以上列举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
办法之一:刻苦钻研教材。
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的根源之就是教师钻研教材不够。教师并非生而知之,也不可能过目不忘,尽管上中小学时学过,上大学时学得更深入,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传授,要求教师懂得的更细,更熟悉,更广泛,更深入,更具前沿性。教师只有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才能达到完美和进步。因此教师的第一要务是要重新学习教材,不仅要实现能教,而且要实现会教,教得好。这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教师只有对所教的教材熟悉了,掌握了,领会了编者的意图,能够很轻易地解决教学中存在任何问题才算得上具备了合格教师的条件。由于这个条件很高,所以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创新。例如英语课堂教学要做到节奏快,容量大,练习多。如果一位英语教师,熟悉教材的程度达不到能够背诵,那么教学就很难做到游刃有余,轻松自然。熟能生巧,巧夺天工,教师要根据学情量体裁衣、重新组合并高效处理教材才能成为大家。无数实践已经证明: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
办法之二:讲练结合模式。
理论联系实际落实进课堂的具体体现就是讲练结合。真理简单而又朴素。一节课只有几十分钟,用一半时间来讲,一半时间来练,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差。有些课型需要边讲边练或讲练溶合,同样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班级授课的教学规律。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有疲劳强度,有张有弛也是这个道理。教师讲课不能太累,学生听课也不能太疲倦。教师讲累了换个方式松驰一下有什么不好?学生听厌了活动活动正合心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就是要在理解后操练,这一点在教材的编写上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只讲不练或者只练不讲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不科学的,都是低效率的。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和基础实际,要与学生互动,要边讲理论边实践。现在我们教师普遍爱犯的错误是只讲不练,或者是讲得多练得少,所以亟待改进。文科教学要学习理科教学的探究教学法,讲求逻辑推理的严密细致。理科教学要学习文科教学的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教书要力图把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教给学生,要引导学生欣赏并崇拜知识与学问,要与学生共享知识的乐趣和幸福。一节好课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一个好教师能在一年内提高全班学生成绩。一个好教师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办法之三:为人师表学做人
教师职业很高尚。小学生的心目中只有父母和教师,中学生、大学生仍然崇拜学校、崇拜老师。教师不仅有知识,教师的做人也是学生、家长、社会倍加期待的对象。教师受社会监督和制约的地方很多。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教师若修养不够、教学存在问题,一定要自悟自改。讲台很神圣,只有具备一定资格的人才能登上这个高台。这个资格之一就是教师必须是一个具有教养的人,必须是能从正面影响学生的人。当好教师的条件没有封顶的,但有下线,这个下线就是值得人们学习并且敬重的人。既然这样,教师对学生就必须具备母亲对待子女一样的爱心,具备父亲对待家庭一样的责任心,对待工作就必须尽心尽力,淡泊名利。教师的职业就是为他人做嫁妆和奉献,这是一种能力和光荣,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因此而自豪!
第四篇: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教科研不仅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出名师名校的必由之路,是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的重要途径。教科研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武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教育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它起着“第一生产力”、“二级放大器”的作用,特别在“科学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之下,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需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迫切,寄予教育科研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一、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存在的问题
教科研活动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学校教育计划、教育常规,发展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活动形式。但当前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弱化了其应有的价值功能。
1.缺乏理论学习。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应是教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帮助和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及时了解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信息。但是,有些教师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所束缚,几乎没时间和精力看书和学习,以致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等严重滞后,“满堂灌”、“题海战术”依然充斥整个教学过程;有的将学校教科研看作是市场经济下“包装”与“营销”行为,或依赖专家满足于“点”上开花,忽视“面”上结果;有的搞形式主义,只追求搞了多少次教科研活动,而有意回避理论学习。
2.缺乏整体协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虽然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它所体现的应该是一种集体智慧。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各搞一套,缺乏交流与协作。诚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展现的是自己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过程的设计与调控、方法的选择与应变等基本教学能力,但如果能集中并郑和同一教研组、备课组老师的做法,做到资源共享,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说,随着高考跨学科综合能力考核力度的加大,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这就更需要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切磋、相互融合。
3.缺乏课题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努力由“实践型”逐步向“科研型”、“专家型”发展,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行家里手。但在当前的中小学中,大多数老师仍缺乏科研意识,缺乏对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的内在因果关系的思考和研究;有的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价值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导致教育教学工作往往是高投入、低产出,事倍功半,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工作来提高升学率;有的教师虽也搞了一些专题研究,但由于缺乏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研究也往往是随意的、零碎的、肤浅的;有的重撰写文章轻课题研究,重论文的发表和获奖轻实际的调研过程,重研究成果的获得轻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有的教师头脑中还有诸如“教科研神秘论”,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的工作;“教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教育科研简单论”、“教科研唯文论”,错误地认为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简单地认为评价研究者能力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就是看发表论文的多少,较少运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二、解决当前中小学科研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确立三个意识
1.确立“教育要发展、科研做先导”的意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把校园和课堂当作实验室,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在实验、调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2.确立“科研能兴教”、“科研必兴校”的意识。要消除教科研高不可攀的思想,通过阅读学习可以产生新的启发,通过参观学习可以发现差距,通过实践反思可以培养问题意识和穿心精神,批判性地思考教育问题,通过研究着眼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逐渐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推广教科研成果可以针对具体工作实行分层、分阶段管理,从而不断研究创新,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教学常规管理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确立“须积极参与、可提升能力”的意识。从事教科研是每位教师份内的工作,教科研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反映,教科研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搞教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合格的教师。只有理解了教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对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从事教科研活动。
(二)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立足点。教科研必须以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并以其得到解决作为教研的最终目标。实践证明,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进行教学研究及改革,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引导教师投身教改、参与教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全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强大动力。如何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呢?
(1)问题课题化。把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汇总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问题课题化要注意两点:①要有实验假说,这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假说的形成要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点上去思考,假说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②要有理论框架,这是研究的思路和操作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表现自己课题特色的理论框架,这是目前我们中小学教师提出教科研课题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一个课题在申报是往往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结题时水平的高低,原因在于理论深度是课题的灵魂。比如,要申报《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调查》这个课题,就学习和思考,就会了解到自我教育能力从一个内容侧面可以分解为“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四种能力”,从另一个活动范围的侧面可以分解为“品德自我修养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生活的自理能力”,还可以从年龄特点侧面分解为“低、中、高”三个年龄段。从这三个侧面进行调研,一定比泛泛进行调研更有深度和高度。
(2)教科研一体化。科学是靠实验发展起来的,教育科学也只有靠实验才能发展,不经过实验就推广一种制度和方法带有盲目性,甚至于危险性。为此,需要点、线、面三个方面的整体连动,形成新的研究格局。
点——实验特区。实验研究中,可先在点上(一个班)开辟“实验特区”,进行带有“孕育胚胎”性质的小样本的实证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后,再在面上推广。这样做有两个好处:①有利于探求教育规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寻求规律就是研究各个要素之中进行,那就很难认识它们之间的规律,很难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②有利于集中力量搞集体攻关。课题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特长,只有充分聚集这些特长,才能产生组合质变、形成高层次的改革成果。
线——专题研究。各条线、各教研组围绕改革的主旋律,根据条线和学科特点、结合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形成研究专题进行研究。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们既要注意以研究者的目光发现和审视当前的教育现象,对现存理论的科学性进行检验,又要注意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及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完全可把教材分析、备课的过程当作研究过程,把教案编写的过程变为教学设计的过程,把分析试题的过程变为分析学情和研究教学的过程。面——群众运动。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改革,作到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模式,处处有实践,力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生长点。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本身具有共生性。中小学教科研理论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到实践中去检验、证明,而方法本身又必须与理论相统一,也需要在实践的运用中得到验证、补充和发展。理论为经验性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导,理论经由方法的研究获得改善。理论、方法研究、实践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是一种共生关系。教育理论的本原是实践,最终要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
(1)与大师对话。实践之树需要理论滋养才能茁壮成长。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把“行动”与“研究”截然对立起来,导致二者分离。理论工作者凭理论搞研究,其研究结果因不符合实际而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实际工作者光有热情,得不到理论工作者的帮助,未能进行卓有成效的行动。要解决问题就得进行科研,且这种研究不能仅靠科学理论工作者去做,还要有实际工作者的密切合作。“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专家和实际工作者须对实际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为此,应抓住一切机会向教育改革的专家请教。与大师对话,可以缩短探索周期,可以领悟到教学研究的本质,可以认识到许多未知领域,从而有利于自身研究。
(2)搞学术沙龙。教科研是以一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学校可常识着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在这种“深度谈话”的过程中,领会理论、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促进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推动学校工作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如从教学研究来说,可讨论学科的教学计划、教案设计、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方法改革等,侧重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从课堂教学的层面看,可就以下面临的跨学科的改革课题进行交流:①强化人格教育,②关注人文素养(人文精神),③突出信息技术,④倡导综合实践活动,⑤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⑥营造合作文化等。
(3)作理论概括。经验是珍贵的,但需要作理论概括,否则这些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将会成为过眼烟云。教科研要想有效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就要在二者结合上作出努力。在重视经验的同时更应重视理论的提炼,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这些经验进行回溯性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求经验的内在规律,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如果教科研不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然会脱离方向。
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教科研的指导思想,坚持教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服务的教科研工作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落实“三个为主”的教科研工作策略,即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以学习教科研知识为主;在长期与近期收效的研究关系上,以近期收效为主。
教育研究中既有理论问题椰油实践问题,还有的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有科学问题、一些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也有技术问题,一些行之有效的技能方法,还有信念和价值观的问题。不论是哪一类的研究,都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科研只有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沃土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育教学实践也只有在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不迷失方向,从而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转。
3.坚持以行动研究为主,这是中小学教科研的切入点。行动研究法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当前问题的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行动研究操作必须把握三个基本要领:(1)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2)要运用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进行诊断,从而发现问题;(3)以一定科学理论为基础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就目前而言,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也有人称之为“试验”。
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科研能取得应有实效的基本方法,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汇总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文化水平的一种研究活动。其优点是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进行,教师又可以自行操作。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中小学教科研应定位于应用实践研究或开发研究。如教学行为研究和优秀的科研成果的移植性实验、扩大实验等,这类研究一般具有参加人数多、实验覆盖面广的特点,是大面积提高师生整体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
”科研才能兴校“,向科研要质量。只有科研才能出名师,只有名师才能创名校。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要将自己定位在”学者型“教师目标上,不断总结经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逐步从”能手型“向”学者型“转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要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站好讲台、五年拿出成果;骨干教师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争创新成果,为创名校作贡献。
第五篇: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问题 对策
【摘要】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合等问题,必须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中小学德育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小学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百育德为先”,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毫无疑问,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们很不乐意而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国民道德却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甚至滑坡的现象:一些人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有所抬头,见利忘义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公民文明礼貌的习惯养成不佳,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一部分人思想价值体系混乱,在社会转型时期不知何由于去何从。成人都是由娃娃成长起来的,而中小学正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
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学生‘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机构健全,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当前中小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如中学设有政教处,小学设有少先队,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这些都机构自觉或不自觉地尽量减少了活动时间,充当起了可有可无的和声的角色,生怕他们过多的德育活动会冲撞了应试教育这个主旋律,招致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反感。
德育内容滞后,重大节而轻小德。在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中,极多的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较少地重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
心理教育刻不容缓。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个性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比如:不迷信权威与尊重老师,讲义气与诚实,爱与责任的冲突及价值选择,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这些心理问题涉及较少,甚至对早恋现象,金钱观等敏感问题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
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过去的模式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把生动复杂的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唯坐标,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有的老师简化或干脆省略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德育的探究过程就完全成了一句空话。
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虽然新一轮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倡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1)但是,受现行班级授课制,教育体制的制约,德育实践探究活动是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效果难以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很多老师的思想品德教学干脆回到最省事的“ 一颗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方法上来。这种完全在教室里培育出的德育之花,往往是经不住现实的风吹雨打的,在现实的利益诱惑或独善其身的两难选择面前,他们往往毫无招架之功,只有缴械投降的份。
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和。
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二 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
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德育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具体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实质上是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形成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过程。
发挥少先队,团委,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少先队可以组织“讲卫生”,“爱环保”“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等主题日活动;团委充分利用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教处利用校会,各种比赛,操行评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只有这些中小学德育机构真正运转起来,通过日常工作和各种活动的点滴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多一份保证。
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理想壮志等“大德”的教育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等“小节”方面的教育。并且可以适时地沟通二者的关系:由于我国整体人口素质低下,我国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却远远称不上是一个人才强国。现在,一部分中国人虽然有钱了,但是他们到国外旅游,却意外发现一些国外景点并不太欢迎中国旅客。究其原因,原来极少数中国游客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游客的整体形象,就是这些公民素质的“小节”甚至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形象。
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小学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里问题的孩子,心里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发展品德情操。
“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被点燃的火种。”(2)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中积极参与各种德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德育生成能力。例如在学习中质疑探究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活中“勿因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的操守;在交往中“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和义工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欲扫天下先扫一屋”的个性精神。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聘请法治副校长,德育辅导员定期到校上课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通过参观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戒毒所,监狱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3),掌握比较完全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对网吧,游戏室,书摊等进行检查清理和规范整治,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充分肯定我国中小学德育进步与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德育缺乏实效,缺乏魅力,教师与学生关系失调等。但深层的问题是德育定位不准,德育观念陈旧,德育价值取向偏移,德育目标与评价错位等。这些问题归根结蒂源于德育思想观念的陈旧与模糊。
1、德育定位问题
如果德育定位不准或偏移,会影响到德育的实施等一系列的问题。德育定位主要包括认识上的定位和实际工作中的定位两个方面。就二者的关系来讲,认识上对德育的定位准确与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在实际工作中中对德育的定位。
(1)德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长期以来,受形而上学和认知主义思维的影响,在我国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有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可以脱离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在这种认识下,出现了两个抽离:一是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使之成为学校中一个单独的实体,试图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的德育教师、单独的德育机构(如政教处、德育处)来实施德育。二是把德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成为**于生活世界的孤立实体。学校里所搞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学校德育脱离活生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出空疏的特征,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具体道德情境时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帮助不大,学生很难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因而很难对现行德育产生兴趣。
(2)认识上的不到位。
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实际工作中的德育工作定位偏移或游移不定。一方面存在把德育与其他各育割裂对待的工作格局。在学校教育中,仅仅依靠德育课程、班队系统和德育活动,在专门的时间里,由专人搞德育,没有形成学校全部门、全员和全时空抓德育的意识,这就无法保证德育实效。同时,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生活的整体大系统,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及相互配合不紧密,单纯依靠学校,在封闭的“思想无菌室”里,由德育教师传输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德育要求。
(3)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实,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干扰。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多年,但不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2、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两个向度:一是学生基础德性的培养;二是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作出调整,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德育的目标取向。既往德育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传递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当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既定道德规范的要求,而不是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感受和体验新生活。这不仅降低了德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德育目标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而且**了学生对生活中各种道德关系的敏感性,容易形成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言说与自己的生活行为分离的双重人格。
二是德育的功能取向。既往的德育不是去积极大胆地激励引导学生.而是设法约束、防范学生。这样的德育在信息传输上带有明显的单向灌输性,其动力系统是外在的,学生不会产生内在需求。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多的控制、惩罚,会导致学生的恐惧与逆反心态,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学生很难通过自觉的理解真正提高其道德水平。
3、德育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施的。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较差.缺乏魅力,实效不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教育者认识的局限。教育者对德育过程的生活性、活动性、情感性、生成性等本质特点缺乏认识,有些教育者误以为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一样,就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讲授或灌输既定的德育内容,考知识便是考品德水平,于是出现了有些教育者**学生的活动时空,包教包办的做法;有些教育者所传递的内容则存在着远离生活的现象。其实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没有产生道德体验时,德育要求是难以内化的,因而便不能取得德育实效。调查表明,虽然学生身体的绝大部分活动时空是可控的,但其内部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却无法被学校德育时空所**,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与校外的社会信息发生着密切的交流、比照,一旦学校所传递的德育知识信息与社会现象不相一致,或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时,学生会冷眼旁观,出现人在德育中而心在德育外,自主参与性较低,师生之间也缺乏互动,这就出现了德育过程中的“精神游离现象”。
二是中小学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学校里虽然也有德育活动,但是有些学校德育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对上(领导检查)负责,却较少对下(学生及其品德形成和发展)服务,于是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存在着单方面考虑上面所下达的德育任务,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因而所组织的德育活动缺乏吸引力。加之不少学校教育者的德育创新意识不强,囿于既往的德育经验,不愿也不敢大胆**、创新,使德育流于完成任务的工作水平,以完成规定工作为满足。有的学校习惯于盲目照搬国外或国内其他学校的德育实践模式,不注意结合本国、本地和本校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独具特色的德育实践模式。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