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妇幼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县妇幼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妇幼卫生工作做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占人口2/3的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任务。目前,妇幼卫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从大的环境来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大都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新发展观,明确了公共卫生工作任务,必将对于妇幼卫生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等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包括妇幼卫生在内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特别是非典防治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国家重视公共卫生建设,提出用3年时间建成重大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用更长时间建成医疗救治体系、农村卫生体系、环境卫生体系和财政支持体系,妇幼卫生作为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
从我县来讲,近几年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包括传染病区建设加紧进行,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重点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县卫生事业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卫生人才匮乏、卫生改革滞后、卫生体系不健全等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县包括妇幼卫生在内的卫生事业发展。我们必须分析和把握妇幼卫生工作处所的环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全县妇幼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一、正确分析我县妇幼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全县妇幼卫生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加大改革与发展力度,基层妇幼保健迈出了新步伐,两个系统管理进一步规范,《母婴保健法》得到较好的贯彻,各项工作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开 1
展了临床服务,全县两个系统管理率有所提高,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州控指标以内,妇幼卫生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全县妇幼卫生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不够。部分领导对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研究解决问题较少,妇幼卫生排不上议事日程,部分改革措施没有很好落实;二是投入严重不足。保健工作必须依托政府的投入才能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近年来,我县项目配套经费政府一直没有给予解决,村级妇幼队伍建设及人员报酬也没有得到合理的落实,业务开展经费严重短缺;三是基础条件落后。我县妇幼保健机构虽然解决了房屋,但房屋、设备、人员依然不配套,技术服务设施较差,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四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基层保健工作不够规范,临床服务领域不宽,市场意识较差,妇幼临床服务所占医疗市场的份额较少;五是工作缺乏创新。妇幼保健机构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信心不足,等、靠、要的思想依然严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
六、县级妇幼机构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各项工作管理无法做到规范,制度落实力度不够,工作人员服务大局意识、依法从业的意识较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县妇幼卫生工作的有序发展。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工作不到位的因素。因此,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今后工作中针对困难和问题,加大工作力度,抓好规范管理,通过改革创新,认真加以解决。
二、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完成做好各项妇幼卫生工作任务
我们要在党的十七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及贯彻,围绕贯彻落实“一法两纲”,实施一个规范,加强两类培训,抓好三个试点,完成网络建设、母婴保健技术准入、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爱婴医院创建和信息管理五项任务,全面提高两个系统管理率,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以实际行动为全县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服务,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这个指导思想,2008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规范妇幼保健管理。目前,全县妇幼卫生管理不统一、不规范,技术
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针对这个情况,我们要制定我县妇幼卫生工作规范,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做到全县基层妇幼保健统一任务、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实现全县妇幼保健工作一盘棋。以扎实的工作创出昭苏妇幼保健工作的特色。
第二,加强妇幼保健技术人员培训。妇幼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结构是制约全县妇幼卫生工作的障碍之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彻底改变妇幼卫生工作落后面貌。今年要重点抓好两类培训,一类是要抓基层妇幼技术人员的培训,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重点抓好县保健科业务人员和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专干的培训,通过召开例会、举办培训班的形式,提高乡村妇幼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另一类是抓好我县妇幼保健临床服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采取在职学习、学历教育、进修深造等形式,引进来传授,走出去深造,力争培养出一批有能力的儿科、医科、妇科方面的技术人才,努力提高妇幼保健临床服务能力。
第三,依托“降消”项目,切实抓好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产科质量建设,按照产科质量建设要求,加快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产科质量建设。二是要抓好两个系统管理工作,总结两个系统管理经验,探索两个系统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两个系统管理水平。三是要抓好妇幼临床服务领域,全面落实临床与保健相结合的方针,以临床服务促进基层保健顺利开展。
第四,努力完成各项重点妇幼卫生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县区、乡镇和村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县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快改革与建设步伐,努力做到房屋、设备、技术、人员四配套,乡镇级必须确定2名妇幼卫生专干,村级必须确定一名妇幼保健人员,合理解决村级防保人员报酬,为妇幼保健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要进一步做好母婴保健技术准入工作,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严格母婴保健机构、人员、技术准入条件,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母婴保健技术的单位和个人,实现妇幼保健法制化管理。三是要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与公安等部门配合,对出售、使用假《出生医学证明》的单位和个人要严处重罚。四是要加快爱婴医院创建进度,年内完成创建爱婴医院
任务,五是要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实现县乡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微机化,乡镇信息管理档案化,保证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认真抓好妇幼卫生报表漏报调查工作,准确反映妇幼卫生工作情况,为妇幼卫生决策提供依据。六是落实好项目工作,规范贫困孕产妇救助工作和“母亲健康快车”管理,进一步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三、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综合服务功能。
高度重视业务技术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服务条件,提高妇幼保健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是业务技术指导中心的职能得以发挥的前提。
(一)按责权相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并实施科室二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层干部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骨干作用,鼓励督促中层干部按制度履行好各自的职权与职责。根据业务工作实际情况,充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视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督查,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建立起制度化、人性化、规范化的具有生机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继续在制度等方面鼓励职工学习法律法规及业务技术,不断优化学习环境,努力提高全员的业务素质。根据业务技术建设的需要,切实处理好工学关系,妥善安排业务人员参加对口专业的学习培训,争取安排1~2名业务人员到上级医疗保健机构临床进修。各科室也要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经常性组织病案分析、业务交流等学习,进一步活跃学习氛围。
(三)注重发挥保健专业特色,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乳腺保健、儿童营养检测、计算机智力评价及生长发育评价等业务技术建设,力争取得良好的服务效益。
(四)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要通过增收节支等途径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医疗保健业务用房紧缺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状况,以适应保健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五)加强医疗保健质量管理,认真实施医疗保健质控方案,要求各科室对照质控方案相关内容每季进行一次自查,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要认真剖析并及时改
进,将服务质量与个人劳务奖金挂钩。单位质控小组将对各科质控方案落实情况组织经常性检查,其结果与科室的季度效益质量考核奖挂钩,把质量优劣作为劳务奖金的分配要素。
(六)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积极宣传自我、推销自我,不断提高社会知晓率与信任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工作环境,为自我发展打好社会基础。
四,积极改进工作作风,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俗话说,作风不正,其行亦不正;基础不牢,则事业不稳;基础不强,则有令而不能行。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临床与保健、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协调发展意识,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切实改变作风散漫,萎靡不振,小集体主义行为,努力塑造妇幼卫生工作新形象。
每年实实在在抓好几项为民、惠民的实事,不搞政绩工程,不劳民伤财。在抓好工作落实的同时,完善责任制管理机制,对工作不力、无所作为的妇幼工作人员要严肃处理。要抓好调查研究,做到妇幼卫生工作底子清、情况明,有的放矢,自觉为党委、政府和卫生部门当好参谋。要树立创新意识,把上级政策与本县区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适合我县特点的妇幼卫生工作路子。要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赢得市场。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纠正卫生行业不正之风,把妇幼保健人员造就成为真实践行“三个代表”的典范。
第二篇:2013年妇幼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最终版]
2013年妇幼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与整改方案
2013年上半年在上级主管单位的正确指导下,按照上级的工作要求和我所年初制定的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有服务全院职工半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为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主式现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与下一步整改方案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半年儿童保健覆盖率42.29% 未能到达市卫生局要求全年儿童保健覆盖率90%的一半,儿童系统管理率46.37%与市卫生局要求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75%以上差距甚远。孕产妇系统管理率47.57%未能达到市局要求的70%以上。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儿童保健覆盖只需每年体检一次即达到儿童保健覆盖,鉴于六一前后大量儿童体检属下半年,故半年儿童保健覆盖率42.29% 未能到达市卫生局要求全年儿童保健覆盖率90%的一半仍属正常可控范围内。
儿童系统管理偏低可能与外出务工人员过多,留守儿童看护人保健意识淡薄有关。外出人员不定期回归,直接导致系统管理不到位,留守儿童看护人多由爷爷奶奶等年龄偏大人监护,此类人员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保健意识淡薄,觉得儿童保健可有可无,偶然体检一次即可,是系统管理偏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不高的原因主要为早孕建卡率过低。而早孕建卡率与孕产妇人员流动及孕产妇保健意识有关。外出务工孕产妇多在外地怀孕后,中孕甚至晚孕才回家休养,这直接导致早孕建卡过低,即便孕产妇在外地已经早孕建卡,也难以统计。部分早期返乡的孕产妇还存在只到综合医院做个B超不建卡的情况。
三、整改方案 针对儿童保健覆盖问题督促各体检单位加强下半年门诊散居儿童体检,着重强调落实六一前后幼儿园集居儿童体检,把儿童体检覆盖到各年龄组。
针对儿童系统管理率过低,加强儿童保健宣传,加强保健人员业务水平,提高儿童疾病检出率,让百姓感到儿童保健对儿童健康促进的实在意义。加强托幼机构入园管理,让儿童保健手册成为入园入托必备,把儿童保健观念植入人心。加强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动态监测流动儿童去留,及时抓住儿童体检机会。针对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过低,加强孕产妇保健宣传,依托三级妇幼保健网络,联合计生部门,对早孕产妇或待孕产妇经行逐村逐户排摸,一旦发现孕妇立即建卡。加强本孕产妇外地早孕建卡的精确统计,有效连接本地与外地的孕产妇保健管理。联合综合医院,坚决杜绝只做B超不建卡的行为。
第三篇: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20多年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使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都相应推迟了几年,为缓解全球人口压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及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执法环境的深刻变革、干部群众思想的深刻变化、体制机制的深刻转变,农村计生工作出现明显弱化的势头,主要存在计划外超生现象比较普遍、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仍然严重、“以罚代生、放水养鱼”的行为屡禁不止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重视政策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采取农村计划生育广播电视讲座、计划生育专栏、组织基层计生文艺宣传队伍等多种形式,丰富计生工作宣传内容,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娱乐性和感染性,彻底转变广大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使群众真正认同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
二是加大惩罚力度,严打违法行为。要加大对计划外生育案件的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超生行为的成本,让他们知罚而止。要组织公安、卫生、计生等部门,加强B超管理,对B超医学检查进行全面整顿。
三是落实惠民政策,建立利益导向体系。要落实好计划生育各项惠民政策,在资金项目、扶贫帮扶、医疗救济、低保享
受、“两免一补”等方面,重点考虑计划生育户,用利益杠杆来调
节人们的生育观念,不断提高群众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自觉。
四是在加强部门配合,营造齐抓共管氛围。计划生育工作不是哪一人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协同起来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各级人民法院应配合计生部门对拒不接受处罚的违反计划生育人员依法强制执行等。要赋予计生部门和基层组织更多的执法权力,让计生干部敢抓敢管,没有思想包袱,以减轻计划生育工作的压力和阻力。
只有解决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问题,才能促进人口健康发展,只有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我市做为农业市,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拥有抗旱水源机电井5万眼,其中大井1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大大高于全省20%的水平。拥有喷灌、微滴灌设备8500台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7万亩。小型集蓄水池67个,库容1682万立方米。农业桥、涵、闸数量1145个,农田高低压线路265公里,水田防渗渠道7.9公里,逐步改善靠天吃饭局面,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虽然加强了抗旱保收田建设,但仍有部分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如遇大的旱情,影响种植业生产。已建的农田水源井井房和电网不完善,管理难度较大、运行成本较高。全市灌排渠道布置杂乱无序,配套建筑物破坏严重,灌溉功效明显萎缩,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电、路、涵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足。由于地方配套难度 大,部分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没有完成消险加固,影响防洪减灾效果。沼气、太阳能、秸秆燃气等新能源利用还在起步阶段,不能充分利用于农业生产。仍有近7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没有解决,已吃上自来水的农户还存在水质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也影响养殖业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国家项目投入为主,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特别是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病虫害防治、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性工程,虽然我市是产粮大县,却是财政穷县,地方财政经费紧张,在基础设施投入中,地方财政匹配和农民自筹占三分之一以上。虽然各级政府都有投入,但要求群众自筹比例较大,一家一户从事生产的农民虽然是最终受益者,却根本无力单独挑起这一重担。
3、维持基础设施运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建设成效。虽然建设了一些农业科技实验场所,但科研推广经费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农业科技人员缺乏,不足需要量的一半,且非专业人员多、技术素质不高。农机合作的组织化、市场化建设成果还有待检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没有安排建后运行资金(现代化试点),在未落实相关管理办法的情况下,项目运转困难。
对策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各项政策和要求,针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需要和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生产与服务保障并重,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以支持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向为农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上转移,逐步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择优扶持的原则,重点在良种工程、科技推广、农机装备、疫病防治、生态建设、新能源、农田水利、市场建设、产业化扶持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相对少的 投入换取较快的发展。同时,以各级政府为主加大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等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扶持比例,减轻农民负担。
3、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路,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改变过去主要由政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做法,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明晰产权、建立奖励和补助等制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在投入上,首先,政府要舍得投入。每年应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规模,发挥其杠杆作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担保、贴息和项目资金匹配,调动金融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财力和其他行业资本转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其次,动员大企业投入。充分利用大企业资金充裕、技术力量强等优势,引导动员企业资金、技术和人员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第三,加大对上资金争取。抓住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加强行业部门间协调配合,把握产业投向,争取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 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标准粮田、农机装备、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小型集蓄水工程、灌区改造、动物疫病防治等国家和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发挥实效。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利用水平。一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一些按照传统方法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因投入大、能耗高,成本增加导致运行不畅,建议在今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实现节本降耗。二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园区、推广中心、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具备熟练应用农业设施设备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三是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大,维护困难,短期难完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转变建设思路,以其他方式实现建设效果,以水田防渗渠道为例,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可以采取土地规模经营、统一渠道规划、控制灌溉技术等手段,达到降低水资源消耗目的。
5、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机制。一是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探索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经营者对农民服务收费不宜过高,应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收取。对于一些收益较差的基础设施,如我市偏远地区的农田水源井,在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可以无偿交由农民使用管理。二是对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运营和管理。我市的农机合作社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短期无法改变土地分散状况的情况下,以组织化带动生产规模化,并带来一定的经营收益。
二、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密山市农业人口23万人,农村劳动力人1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27万人。全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36万亩,土地集中经营面积80000亩。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程度的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逐步增强。为此,我们初步探索了土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土地流转心态较为复杂。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心态比较复杂、多变,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习惯于靠种地养活自己,担心流转土地后会 失去生活的依靠;兼职从事二、三产业,农闲时从事农业的农户,都想留几亩土地来补充家庭收入,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脱离农业或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退路”。不少农户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概念混淆不清,担心土地流转后,征用土地时得不到补偿。
2、土地流转还不够规范,原有流转遗留问题较多。农户间自发流转的,以口头约定、“君子协议”为主,土地流转的随意性较大,遇到利益冲突时,解决难度大。有书面流转合同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不清、约定不明、权利义务不具体、流转期满处理办法不明确等问题。同时,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台账登记和变更工作还需跟上。
3、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开发保护力度尚需加大。尽管我国的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规定。从开发保护措施看,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产生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产出率。但当前对大户和农业企业承包经营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大,个别群众过分地提高土地流转费,使大户感到左右为难,扩大规模、搞活经营积极性不是很高,影响土地的开发流转。
4、土地流转规模小,引进开发业主难度大。从流转规 模看,不少农户有多处小块田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流转规模小、农业收益比较低,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的比较少。有的依赖性大,只想靠政府支持;有的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有的项目选择不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
推进规模经营的对策
农村经济要发展,最基础的工作是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目前,我市农业保险的范围小,农户参保率低,农业保险险种单
一、形式单调,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保险运营成本大,受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影响,保险收益不高。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必须建立政策性保险资金,设立农业再保险制度,确保农业生产有盈余。
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还可以回来种田,心里踏实。所以农民从是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因此没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 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抗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为农地流转提供强有力地安全支撑,才能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的尽快发育。
3、健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我市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兼业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以彻底离开土地。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积极推进多元化建设,放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通过广泛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从多方面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带动农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
4、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规模经营的认识。要帮助农民读懂政策、讲清道理,算好经济帐。指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使农民明白30年土地政策不会改变。向农民讲农地流转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之后,生产者可以从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农业生产力资源配置、先进农业科技的 应用等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5、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规模经营形式。创新农村经营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不拘一格。我市推广以下几种经营模式。一是业主规模经营模式。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或折股,由种养能人或工商业主进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土地量化入股,村集体统一经营模式。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6、积极培育典型,建立试点示范机制。坚持因地地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示范引导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手段。试点乡镇成立示范领导班子,以农村经管队伍为主体,组建工作小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现状,提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为试点示范提供基地,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7、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专班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须要有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挂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工作领 导小组,并落实专人具体抓。加强对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示范点的政策引导。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从构建优势产业入手,重点围绕“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建设,积极培育市场,打造信息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我们紧紧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形成了以水稻产加销、大豆产加销、颗粒饲料产加销、豆奶产加销四个链条组成的粮食深加工产业;以山葡萄产加销、玉米产加销二个链条组成的酒类深加工产业;以皮革产加销、乳品产加销两个链条组成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白瓜籽产加销、山野菜产加销、烤烟产销、甜菜产销四个链条组成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可年加工转化粮食、牛奶、白瓜籽和甜菜等40万吨,加工牛原皮18万张,年实现产值13.8亿元,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建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黑龙江瓜瓜叫、黑龙江龙兴制革),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8 万亩,畜牧业奶牛养殖基地达7307头,肉牛养殖基地达10万头,绵山羊养殖基地达11.8万只,带动农户2.4万户。
1、产业规模偏小。我市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优质粮、油、养殖等,发展都不错,但形成规模的屈指可数,产业规模偏小。如畜禽养殖业,农民还普遍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小农意识形态;蔬菜种植仅停留在每家每户几分自留地的面积,没有形成商品蔬菜基地,没有形成产业效益。
2、缺乏品牌经营意识。我市虽是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市)、绿色食品开发示范县(市),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市)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而目前我市农产品经营的总体情况还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缺乏市场经营和品牌带动意识,产品难于走向市场,竞争力不强。
3、缺少资金、信息和科技服务。由于农民家庭资本积累有限,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壮大普遍受资金“瓶颈”制约,更难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仅仅依靠政府支持远远不够,金融服务缺失,必然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能力较弱,比如在科技服务、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和市场供求信息等方面,还不能提供全程的配套服务。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规划部门和科研单位,认真研究全市农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结合各乡镇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1-2个优势农产品,制订具体的发展规划,打造优势产 业,集聚优势产业形成优势经济。如山区乡镇重点发展林果和药材,市城周边乡镇重点发展“城市农业”(蔬菜),滨湖乡镇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沿路”乡镇结合林业“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发公路沿线的低坡地和荒山荒坡,重点发展生态林果业。
2、突出重点,做大基地。围绕重点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着力打造果业、水产、蔬菜、药材、畜禽、优质粮油特色产业基地,以基地的壮大促进龙头企业的扩大发展,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生产同类产品的 “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包括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连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千家万户与一体化经营的有效对接,达到“农户联基地、基地联企业、企业联市场”的效果。同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力度,优先投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在项目申报、基地设施改造上,重点倾斜基地和种养大户。
3、抓住关键,做强品牌。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前农资、产地环境、产品质量认证,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绿色、有机食品的品牌申报注册力度,尤其是加大原产地商标的注 册力度,培育开发一批品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实现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壮大基地的良性循环,使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地生效。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重点予以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4、更新理念,拓宽思路。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出农村繁荣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三农”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型农业战略,用项目建设提升农业,主动对接农业发达地区、科研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内涵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扩大招商领域和范围,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跟踪、落实、管理与服务,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和开放度。
5、通力协作,搞好服务。整合资源服务,强化部门协作意识,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平台。金融部门大力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在信贷政策上降低门槛,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农业、科技、水产、林业等部门,建立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的定点联系制度,积极开展产销信息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服务。落实各部门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的政策服务,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监督约束和服务等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110接处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0接处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0接处警工作是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打击犯罪、服务群众和构建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三基”工程建设中强基固本的基础工作。自1997年XX市局110指挥室成立以来,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110接处警工作任务更趋繁重,难度、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应对挑战,扎扎实实做好110接处警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三基”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当前110接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接警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XX市局110接警人员的文化程度、基层工作经验、责任心等都是相对较高的,但距高素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语言的掌握上,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涉及他们的110报警中占较大比重,而接警人员对全国各地方言的掌握甚少,导致接警、问询过程中语言交流不畅,延误了派警时间。同时接警人员仅具备在一、两个基层派出所的工作经历,对全市的地理位置、单位名称等还缺乏了解,导致重复派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接处警的工作质量。
(二)处警单位出警速度迟缓。出警不及时就容易错过最佳固定证据和抓获现行的机会,群众也不会理解,动辄投诉。导致出警速度迟缓的原因,一是接警量急剧增加与警力不足的矛盾所致。XX市局21个派出所承担着全市110接警任务,2003年接警量是2.8万余起,2005年猛增至为4.5万余起,而承担110处警任务的派出所警力一直保持在280人上下。一些派出所辖区短时间内发生多个警情急需处置时,就会出现“排队”现象。二是地域广与交通工具少的不协调所致。XX市地处环城地区,既有城区派出所又有纯农村派出所,有的农村派出所管界最大跨度达10公里。10分钟接警必到的要求,对于车少质差的农村派出所是比较困难的;而城区派出所又面临人员密集,道路交通不畅的问题。三是现有的警务模式与动态管理不相适应所致。新形势下需要把大部分警力投入社会面,在巡逻过程中接处警,派出所社区民警往往身兼数职,工作繁杂,无法抽身投入街面巡逻,坐等出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三)现场处置不力。少数处警民警不能根据现场警情果断进行处置,使案(事)件事态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化解,有的造成双方当事人都不满意,引发群众围观,[您阅读的文章来源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甚至造成被动复杂局面。一是现场询问不到位,要点把握不准,贻误战机;二是现场处置时语言内容和口气不当,造成群众不满甚至围攻;三是处置盗窃现场的警情,随意触碰物品,影响采痕;四是控制当事人时,幅度过大,被别有用心的人诬告“警察打人”;五是使用警械、器材不加区分,容易引起纷争;六是必备警械未带,造成被动挨打;七是必要的照明器材、救援器材未带,面对危险,束手无策。
二、做好110接处警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接警员的整体素质。110指挥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110接警员必须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比较得体地处置各类报警,较好地解决接处警过程中的问题。因此,110接警员必须苦练基本功,提高服务意识和业务本领。一要加强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各种预案处置方法的学习,不断提高接处警能力。二要通过定期实地考察交流,认真掌握辖区内地形、地貌特点和机关单位企事业名称状况,不断提高派警的准确性。三要加强对接警员的语言学习,掌握一定的地方方言,减少语言不通带来的工作不便,尽量避免在接警环节上耗费时间。
(二)充实派出所警力,配齐处警装备,提高处警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按照做强派出所的要求,精简机关,最大限度的充实派出所警力,使每个派出所都能保证两到三组处警警力,解决处警迟缓、无警可派、震慑力不足等处警难题。二是在处警设备、警用器械和防护装备上全面向派出所民警倾斜,确保处置有效、打击有力、防护得当。三是因地制宜,配好交通工具。针对农村派出所地域广、跨度大的特点,尽可能的给农村派出所增加处警车辆,车质较差的要及时更换,确保接警后能够赶得到、追得上、抓得着。针对城区派出所胡同里巷多、人员密集、交通不畅、汽车使不上劲的特点,可以为每名民警配备电动自行车,发挥其机动灵活的优势,确保民警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也能够及时赶到现场先期处置,避fwsir.com免处警迟缓问题的发生。四是强化派出所民警的岗位练兵工作,提高应对各种警情的现场处置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各种失误、处置不当引发的群众不满和投诉。
(三)改革警务工作模式,提高处警工作效率。一是针对派出所接警量不均、治安状况参差不齐的特点,对治安形势相对稳定,接警量相对较少的中、小所合并,通过整合警力资源,解放社区民警,使社区民警能够在社区安心基础工作,同时一旦发生警情,社区民警可以赶在处警民警之前先期处置,避免因出警迟缓而引发群众投诉。二是改变坐等报案、坐等出警的固定勤务模式,除了值班人员外其他民警应带齐装备在辖区内巡逻,流动接处“110”。既可迅速出警,又可兼顾社会面的巡逻控制,提高群众见警率。一旦发生警情,社区民警、巡逻民警可以就近迅速集结,提高处警效率。
(四)严肃工作纪律,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警令畅通。完善110接处警规定和绩效考核办法,以制度管人。督察、纪检等部门,不定期对各单位接处警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对由于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熟、态度生硬等各种原因导致处警迟缓、处置不当引发的群众投诉及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既在绩效考核中扣分,又要与年终评先评优晋升职务挂钩,同时还要追究当事人及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