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中心学校
宗志福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不容乐观的现状
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普遍性,其程度呈恶化趋势。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日前,我们在七至九年级的1000多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项心理问题的专项调查,结果如下:
表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高达100%,其中程度比较严重(已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占3%。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症状主要是自我封闭和自卑(25%)、焦虑甚至恐惧(20%)、胆怯(15%)、厌学(25%)、妒忌(10%)、敌视甚至仇恨(5%)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①因客观原因(如家庭、出身、长相等)造成的自卑自弃心理;②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③因与他人(同学、家长、亲友、老师等)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④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导致的迷惘心理。对于上述心理问题,90%的学生表示可以自我控制,70%的学生表示平时能找到自己觉得有效的排遣办法。
调查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不再是局部的小问题,而是整体的大问题。这方面,学生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暴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密集上升趋势。如某校一初三学生因不满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育,竟在教室里纵火以求解脱,造成了数万元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某校一初一女生因家庭不和且在学校得不到重视竟“自编自导”绑架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某校两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因不满老师的管教,竟密谋在学校开水瓮里投毒,幸好发现及时未产生恶劣后果,但其低龄化和恶性程度发人深省。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二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方案。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几期家长培训中作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2)必须正视的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与生俱来的,更不会是无中生有的。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来自其成长、教育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1、社会环境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中国教育报》在2004年10月5日的一篇题为《谁来关爱“寂寞”的花朵》的记者调查中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报道和分析。文章说,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在京山县坪坝镇对848名中小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孩子”346人,占总数的40.8%;有严重违纪的28人中,有23人是“留守孩子”,占82.14%。其中,“留守孩子”中59%不理解、不支持父母外出务工,83%与现在的监护人关系紧张,92%与父母每学期联系不到5次,69%对学习成绩无所谓,90%将来准备经商或打工,81%最迫切的愿望是父母回到自己身边。文章还说,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作者认为,“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复苏,但也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青少年学生,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重视和加以解决。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
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的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问题
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这方面起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性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现实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近几年,农村学校引进人才的机制一直运行不畅,教师流失严重,现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心理健康的教师来实施,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也令人忧虑,这就更难保证教师可以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了。《北京晚报》报道说,“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心理调查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的教师有心理问题,7%的教师有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开始悄悄地逼近中国教师。北京市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燥、忧郁、易发火等不良情绪,一些教师因此对学生进行体罚,甚至出现过教师咬掉学生耳朵的事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比上述情况更为严重。北京市已在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列为了必修课程,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尚未接受过这方面的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家庭环境问题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出路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应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下探索出科学的对策和有效的出路。笔者认为,以下六个方面应予以加强。
1、加强教育督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
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
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
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农村中小学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
第二篇: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榆次区的教育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平衡状态,农村要落后于城填区域。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但总的来说,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也比较多,但比起城市小学,各门主课及音体美等副课所学的仪器、器材、图书等投入仍有欠缺,使一些实验教学、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2.教师待遇有待提高、教师调动频繁、师资力量匮乏
虽然今几年,国家对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农村学校仍然留不住老师,很多老师会抓住每年的回城考试机会,离开农村。当学生适应一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及独特的教育方式后,面对教师的频繁调动,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需要一定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无形中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可能会因为不能及时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变差。现在村里的副课老师一个人要带至少2-3个学校的课程,这种跑校的方式,一方面老师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3.家长素质较低,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榆次区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校中学生家长大都是农民,素质都不很高,有的甚至是文盲,大部分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属于“放养式”管理,因此,学生从小接受的家长给予的家庭教育不足。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主课成绩,对副课成绩及爱好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发展不全面,未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资源 一方面区委区政府、教育局等部门应加大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继续支持农村小学教育。另一方面应调动社会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农村小学教育,提高办学条件。例如:增加图书的种类及数量,按照学生数量配套相关的体育设施、学习器材等。
2.提高教师待遇
各级相关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为学校捐助资金,用于教师帮扶。以便于留住老师,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频繁调动,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保证。
3.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使农村接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新观念,澄清人们对
义务教育在认识上的误区,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重新认识义务教育意义与价值。
总之,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心愿。子女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为了分水岭。这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导致了身心发展扭曲变形。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而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但现实是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生理的健康,而极少关注精神的、心理的健康,“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还相当普遍。特别是我们县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下面就我的教学体会,浅谈一些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目前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普遍性,其程度呈恶化趋势。
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暴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密集上升趋势。如一名学生因上网收到老师的批评,竟跑到银川打工,这不但让家长操碎了心,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还有一名高中女生,因家庭不和,便在水上公园自尽,这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对于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2、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在我县,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方案。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比如我们开家长会时,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极个别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大多数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不健康心理
1、冲动性心理。情绪和行为具有冲动性,经常生气、急躁、发怒,报复心强,常有想干危险的事和愚蠢的事的念头。
2、自责自卑性心理。正常的自我责备是健康的表现,但是若过分自责,凡事都责怪自己不好,认为自己不行,对自己说的做的抱有恐惧倾向,受忧郁和悲哀情绪所支配。有一女生升初三后,学习成绩从班级前3名降到第10名,她痛苦地说:15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恼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一死了之。
3、焦虑性心理。一是对人焦虑,是指在众人面前,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过分紧张与不安,害怕生人,害怕与人交往,不敢讲话,教师与家长的责备一直放在心上,担心有人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等。二是学习焦虑。是指过度的学习焦虑,担心上课老师提问,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一听说考试心里就紧张,经常产生怯场心理,本来能解答的题也做不出,紧张的脑子一片空白。经过多次学习上的失败与痛苦体验后,学习焦虑会随之增强。
4、过敏性心理。表现为感受性特强,对什么事都敏感,一点小事就放心不下,感到担忧,小心眼。
5、孤独性心理。表现为不喜欢和家人、同学一起生活,喜欢一个人冷漠独处。同学们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他却孤单地一个人呆着,没有一个好朋友。
三、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特别是青春期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导致他们内心发生急剧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一定的心理偏差。简析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原因。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 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我县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特别是有的家庭丈夫或夫妻二人外出打工,妻子或祖父辈在家照顾孩子,再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和盲目顺从,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尤其在我县,群众看一所学校主要就看升上了几个学生,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使许多学生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学生采用简单的方法,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其实,我们应当牢记,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我县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
3、社会影响。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现在,我县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可惜这种悄悄来临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有位成绩中等的学生经常向一位同班女同学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训示一番,严重刺伤了她的自尊心,导致了她和教师的对立。由此可见,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是多么重要。
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环境,特别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敬仰老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而同学们之间团结友爱容易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气氛。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目前我县中小学生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更别说教育学、心理学的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建立家庭和学 4 校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是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二者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3、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在我县学校非常欠缺,所以也更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科教育、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自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班主任,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特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正常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另外学校还要注意美化环境和开发隐性教育资源,把环境熏陶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和渠道。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冲突所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生活中的人与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敌对情绪,教育者不应随便附和他们的观点和不满情绪,而应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进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开拓进取、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四、作为教师应掌握的一些心理教育方法
1、教学生学会微笑
微笑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春风,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乐的表现,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
2、让学生多想自己开心的事
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就能坚定让学生坚定信心,并用心理上美好的回忆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让学生学会语言调节
语言是人类思想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的情绪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极情绪,既可以引起也可以抑 5 制,即使内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同样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当学生遇到紧急情况下,让他们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遇到大喜的事情、心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遇到愤怒或刺激时,应默念“息怒”二字,当要发脾气时,心里应默念着“忍!忍!”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了尽快消除消极情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语言来调节情绪。
4、让学生想象放松
有自卑感的学生评价自已,总认为在学习生活中,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无劲。克服这种心理,应树立信心、牢记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想象的方法,做到人与大自然的融洽和谐。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来个天人合一,纯朴归真,想象这时正在深山密林中,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幽谷的鸟声,在蓝天、白云下的沙滩上,赤足享受海水的冲泡。也可以品味着天下着毛毛的细雨,淋湿了头发及全身,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整个想象过程中,心里伴随着“轻松”的意念,烦闷之气,自卑之感,紧张等随之消失。
5、用音乐放送身心
一首健康的音乐的乐曲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当学生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情绪低沉,缺乏信心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能帮助振奋精神。如《田园交响曲》、《蓝色的多淄河》、《欢乐颂》、《义勇军进行曲》等交响乐、能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情,从心理上战胜自我,走出低潮。
6、用团队精神体验快乐
团队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凝聚力,经常参加集体团队活动。可以消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敌对现象。可以形成一个团队成员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彼此亲近,让同学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受到同学的安慰与鼓励,增强团队精神高于一切的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
总之,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强盛,我们要把培养具有美好品质、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的下一代作为己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中去,并切实贯彻好,落实好。
第四篇: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通江县永安中学王光菊
为保证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健康、顺利地开展。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从而构建起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999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8月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要求。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农村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或心理辅导员的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仅仅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部分教师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本身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成就动机与耐挫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认
知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情感上的问题。很多中小学生在情感调节上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悲观失望。情感调节有问题的学生。对沉重的打击可能无动于衷,而受一次小小的挫折却悲痛欲绝。这类学生情感淡漠,甚至对同学对朋友对亲人冷漠无情,以至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忧郁和莫名的焦虑。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怖等。应考综合症问题。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值过高,学生在考试前后由于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往往会出现头晕、心悸、心慌、胸闷、情绪紧张、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不敏捷、思想混乱、思路不清、再认与回忆发生困难,甚至还有口干、腹泻、恶心、呕吐、痛经、双手发抖、大汗淋漓等现象,严重时会发生晕厥现象。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条件。而且也反过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但当前农村的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情况却不容乐观,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古板、心胸狭窄、怯于交往,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带来情绪上的失落和苦闷并影响学习。性知识方面的问题。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从小学高年级起。学生已进入性发育期,生理、心理会有急剧的变化。来自性本能的驱使。再加上来自外界的电视、电影、网络、小说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刺激和影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逐渐产生性意识。出现了接近异性的兴趣和愿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性教育,他们对迅速成熟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于自己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觉得不该这样。但又不易自制,于是产生恐惧、悔恨等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学生由于缺乏性知识,听任性冲动的支配而作出了越轨的行为。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组织体系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任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农村中小学由于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即使建立起的组织体系,工作也开展得不尽人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这些组织体系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学校的条件和层次,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松散型的组织。工作难于落实到位。再加上农村中小学由于经费紧张,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设备和设施,连心理咨询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都没有,更谈不上仪器设备。由于经费的原因师资得不到培养和培训,专业知识缺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代社会竞争加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黄色书刊、色情网站、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都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动因。目前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苦闷和压力;父母关系的不和、离婚、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溺爱、过分严厉,都会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学校认识偏差
一些农村中小学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有些学校,为应付检查,甚至弄虚作假,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本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些是与遗传、体质、突发事件有关。大多数情况都是逐渐积累而成的。家里有心理障碍患者。或国产期大脑受过损伤、感染、孕妇营养不良、孩子出生时窒息缺氧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情况是孩子在社会适应或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的冲突和矛盾。由于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无法达到预定目的,使他们感到失望、悲观,心理受到严重挫折。
师资力量薄弱,保障机制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兴起,学校心理辅导更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较少,师资培训又跟不上,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学历较低,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德育工、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对教育对象产生副作用。保障机制不完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编制、待遇、职称评聘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从而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三、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心理正常的学生为主,同时兼顾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遵循发展性原则,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
学生的出生地、出生环境、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便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要灵活多变。不能千篇一律地搬用一种方法,用同一种语言来辅导学生,一定要因人而异。
心理健康教育要区别于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目标、动力、方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观与良好的道德品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规范性要求,其方式是通过教诲与训练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其原动力来自于内部需求,其工作方式是助人自助。所以两者不能混同于一体。
尊重学生,作好保密工作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要尊重,充满真诚、同情、爱心去倾听求询者的心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由于学生倾诉的内容往往会涉及到学生的隐私。为了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隐私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心理辅导员或教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没有征得学生的同意,不得向任何人泄露学生的隐私。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不允许他人查阅和借用。
四、构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充分认识和全面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政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生占我国中小学生的多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如何,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推进和实施,直接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国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必须站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这样一个历史高度来加以认识。
加强调查研究
为了有的放矢地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调查研究,运用问卷、观察、测量等方法,掌握中小学生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采取教师、学生、班主任、家长进行座谈的方式。了解中小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和他们的心理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机制,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生命教育与校园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构建心理干预体系,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增强其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和健康成长。各级农村中小学要根据要求建立好组织机构,构建起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信箱,按比例配备好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还要面向学生开设心理辅导课,组织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健康讲座,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第五篇: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小学教师,我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良好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努力改进专业技能,改善对学生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公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其成绩是喜人的,但贵州农村劳动力存在着素质偏低的现象。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他们在劳动市场的竞争力度,难以融入社会,造成该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且发展速度缓慢,它也是造成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城市就业岗位对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学历几乎没有意义,农村青年要想到城市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至少须有高中或职业高中以上的学历,而今农村孩子上高中率甚是不高,这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埋下了隐患,他们是难以融入现代社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说毫无竞争力的。他们只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受到业主的青睐,只能从事较简单的,较受歧视的体力劳动,在打工生涯中,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备受欺辱和歧视。所以笔者认为,现今制约贵州农村教育发展的症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重点小学与普通小学之间。城镇学校设施好,能够引进较为优秀的教师。
2、基础教育薄弱,小学、初中经费不足,农村及偏远山区大量缺少有水平的教师。
3、农村教育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农村教育硬件较差,教师不齐,因此,基本属于传统教育,尚难完全归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其结果,在农村,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和半文盲较多,现代意义上的文盲可以说几乎接近100%。
4、农村教育设备不足,硬件不硬,软件缺乏的局面。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成绩喜人,但其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学校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许多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的状况仍然存在,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薄弱的现状还没得到根本扭转,正处于一种举步艰难、负重前行的困境中。
5、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6、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
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7、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8、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我所去的陈庄镇的爱林二村原来有一所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最后学校废止,目前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针对以上存在已久的问题,要改善,须对症下药,我们要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真正落实到实处,要强化改革力度,完善改革措施,健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以上症结,我有几点自认为有效的途径:
1、继续做好大学生毕业支教工作,特岗工作,要求其到农村及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特别是中央对大学生支教要有相关优惠政策,要抓住时机,利用中央财政补贴来扩大贵州农村的教育事业。
2、目前,实行城市教师下乡支教,这样不仅对偏远山村教师有一定的提高,还能促进教学质量。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实不是这样,现在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一年或两年,都是流于形式,支教的老师90%以上的把几堂课上完,立即回城。要想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必须先到农村任教3年以上才能到城市任教。
3、对农村教师,偏远山区学校财政上还应加大力度,扶持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其学校的硬件设施。
4、,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5、学校教育的质量的提高需有好的领导,因而应打破校长职务终身制,积极推行聘用制。
6、加强师资培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共享。、7、进一步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让农村的孩子真正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8、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9、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10、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每天上学需来回跑很不方便。而且学生路上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如果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那么学校也便于管理,尤其是留守儿童,可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对已撤销的学校校舍要合理利用,不能使之闲置。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贵州经济要“在西部崛起”,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要高速的、可持续的发展,其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而教育的滞后却影响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逐步改善农村及偏远山区的教育现状,只要我们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一代新的、高素质的贵州农民将会对贵州“在西部崛起”中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