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13:2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浅析及应对策略

校长培训班82号宜阳县莲庄乡初级中学罗金平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空前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发展,新旧经济体制不时产生矛盾,市场经济的“金钱为上”观,冲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外出务工获得了不菲的物质报酬,刺激了农村部分家长对孩子们上学不够重视,甚至放弃,从而使农村部分中学生产生了厌学或极度厌学情绪。所以说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特别是农村的普通中小学中普遍存在。他们厌倦学习,不想从读书方面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对学习持冷漠的逃避态度。具体表现在:学习不适应,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混日子,甚至顶撞老师,极端的发展到逃学,参加不法青少年团伙等。

那么产生厌学原因是什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自己也有一些感触,笔者认为应寻其“病因”,对症下药,以求逐渐克服厌学现象。

一、产生厌学的原因

厌学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教育内部的原因,有社会、家庭的原因,有来自学生自身原因。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一)教育原因

1、陈旧的片面性追求升学率思想是造成学生厌学根源。

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因此背上沉重包袱;学校对班级、对教师的唯一评价是看高分学生的多少,并以此来影响教师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促使教育部门的一些人把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势集中在层层拨“尖子”,抓“尖子”这个兴奋点上,而将人力、物力、财力的劣势放在普通或较差中学,抓少数、弃多数,这就使不少学生心理产生这样的定势:成绩差的学生似乎成为多余的人,感到升学无望,于是就厌学、便自暴自弃。

2、网络的诱惑是造成学生厌学的罪魁祸首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信息的影响。一些好和坏的东西一齐涌入学生视野。特别是一些暴力、色情内容和虚拟的网络游戏的涌入,加上学生识别能力差,使一些学生经不起诱惑,面临着选择的困惑。

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是产生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农村不少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及心理学等知识学习。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调,讲求灌输,“填鸭式”教学,一味让学生不停地机械地练习,从而造成大批学生厌学现象。

4、缺乏“以人为本”观念,忽视差生是产生学生厌学根本所在。

有些教育者缺乏正确的“差生”观,没有从“以人为本”出发,没有转变观念,去寻找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之转化为成功的动力。而是歧视差生,轻则责怪厌弃,重则被赶出教室;造成学生的自尊心受损,师生关系紧张,最后造成学生与教师对立,轻者厌学、重者弃学。另外,如果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帮助,致使差生产生畏难情绪,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成为厌学学生。

(二)社会原因

1、社会上存在的“知识贬值”“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啃书本都是儍瓜”,“文化知识在今天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看到不少与自己同龄的一些文盲、半文盲发财致富,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逐渐产生了物质至上的拜金心理,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人际关系较差,经常与同学吵架,感到学习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如我校初一级学生卢某,就是因为在其堂哥的影响下,与同学打了一场架而厌学退学。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师”的角色,在教育子女上,一种是放任自流,一种是过于溺爱,一种是简单粗暴,一种是急功近利。这样造成成绩差的子女不敢或不想与父母交流思想,汇报成绩。有的家长不但不重

视子女的学习,反而经常在孩子面前做“经商致富”的宣传,分散子女的学习注意力,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更有甚者,自身行为不检点,甚至草率离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例如,我校某村一个李氏学生,因为其家长经常在他面前讲怪话,其家长聚集一些人赌博、喝酒,李氏学生常在旁观看,而染上恶习,最后沉醉其中,造成失学。

(四)自身原因

俗话说:“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推动力——学习动机。

1、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自制能力比较差,尤其学习是辛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有较强的自制力。因此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长期成绩跟随不上去。加上家长的期望值又高,要求过严,得不到关爱,孩子在学校要完成过重的学习任务,在家里也得不到轻松,成绩稍差的受到家长指责,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缺乏学习动力而厌学。一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观,缺乏学习的动力。如有一个学生曾写出这样的“顺口溜”:“读书不是我本意,父母逼我上学去;考试试题深如海,鸡蛋鸭蛋滚滚来。”加之网络游戏的吸引,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厌学。

3、一些学生因贪玩,没有学习动力,他们没有学习动机,缺乏推动力。感到读书是苦差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弃学。如上面讲到的我校学生唐某,他认为回校读书是父母叫的,如果父母不逼他回校,他才不回校。这正是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的具体表现。

二、应对策略:

1、改善师生关系,以“爱心”感化学生。

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树立正确的厌学学生观。教师真诚关心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注意关心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寻找他的闪光点,以正面激励为主,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减少或避免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对厌学学生要早期发现,及时纠正,即采取恰当方法,进行教育。同时必须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业,都应该愉快地度过其学校的学习生活。每个教师都要关心学生,以“爱心”影响学生,不能把厌学学生当作“弃儿”。

2、明确读书价值,学好本领为将来。

读书是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希望,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读书价值。以古人“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剌股”的求学精神,以“孙康映雪”的求学行动为学习的榜样。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加强学习;使学生明白读书不是为父母、也不是为了教师、而是为自己和社会。

3、注意交往良友、发挥潜移默化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要教育学生与勤学的学生为友,向他们学习,通过接触勤学的学生,使他们受到良好影响,认真学习。厌学学生如果交上坏朋友,家长和教师必须制止,不能姑息养奸,要告诉他们交坏朋友的恶果。

4、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有兴趣才有热情去学习,才不会感到读书是苦差事。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法是多样的。

(1)改革教学方法,发挥主体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情况,采取新颖的,灵活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参与,使学生主体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而产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授课内容安排得当,难易适中。

根据学生对新颖适应的教材或资料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内容组织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易分散,这样学生才会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老

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独具匠心地创设问题情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求知欲。

(4)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

丰富的课余生活,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又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科研活动(如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开故事会、智力比赛、阅读书报杂志、游览名胜古迹、开展音乐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活动。在激起求知欲的同时,把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逐渐迁移到有关学科。这样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方法,能有效提高学习质量。首先上课前认真预习。中国有名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课前预习,对于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都十分重要,有利于有针对性去听课。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扫除课堂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打下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作用。教育学生上课要专心,要独立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做好笔记,这样学生也不会无所事事。其次课后及时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通过系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针对厌学学生意志力薄弱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导他们自觉、自制;培养他们,自律自强的能力,从而形成习惯。及时反馈强化动机是培养良好习惯和提高厌学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种多样的。如(1)勤于思考。《劝学》中说“学而不思则(罔”就要求学生思考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不然就会迷罔。(2)勤学苦练。中国有句古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靠勤奋才能有收获,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3)虚心学习。毛泽东同志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是取得进步的第一步。(4)持之以恒,俗语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6、重视个别特征,实行因材施教。一种对策和方法不可能对各类型的厌学学生

都适用。所以在进行指导时,必须对学生的年龄、性格、厌学特征作综合判断,依据其结果,研究适合每个学生状况的具体对策。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结构,具体对待,一般说来,厌学生对学科无兴趣,但对课外活动兴趣浓,教育者应积极培养他们文体、演讲、书法、绘画、摄影、劳动等多方面的兴趣,并把良好的兴趣转移到各科学习中去。另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水平也受不同因素的制约,有的是家长期望有的是社会影响,有的则是师生关系,宜区别对待,分别矫正。教育工作者只要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并不断总结、实践、提高,就能从根本上矫正学生的厌学行为。

总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极度追求物质的时代,面临农村初中青少年的厌学现象,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千方百计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让我们的学生重新走进学校,使我们的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篇: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榆次区的教育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平衡状态,农村要落后于城填区域。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但总的来说,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也比较多,但比起城市小学,各门主课及音体美等副课所学的仪器、器材、图书等投入仍有欠缺,使一些实验教学、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2.教师待遇有待提高、教师调动频繁、师资力量匮乏

虽然今几年,国家对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农村学校仍然留不住老师,很多老师会抓住每年的回城考试机会,离开农村。当学生适应一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及独特的教育方式后,面对教师的频繁调动,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需要一定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无形中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可能会因为不能及时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变差。现在村里的副课老师一个人要带至少2-3个学校的课程,这种跑校的方式,一方面老师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3.家长素质较低,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榆次区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校中学生家长大都是农民,素质都不很高,有的甚至是文盲,大部分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属于“放养式”管理,因此,学生从小接受的家长给予的家庭教育不足。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主课成绩,对副课成绩及爱好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发展不全面,未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资源 一方面区委区政府、教育局等部门应加大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继续支持农村小学教育。另一方面应调动社会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农村小学教育,提高办学条件。例如:增加图书的种类及数量,按照学生数量配套相关的体育设施、学习器材等。

2.提高教师待遇

各级相关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为学校捐助资金,用于教师帮扶。以便于留住老师,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频繁调动,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保证。

3.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使农村接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新观念,澄清人们对

义务教育在认识上的误区,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重新认识义务教育意义与价值。

总之,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第三篇: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小学教师,我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良好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努力改进专业技能,改善对学生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公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其成绩是喜人的,但贵州农村劳动力存在着素质偏低的现象。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他们在劳动市场的竞争力度,难以融入社会,造成该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且发展速度缓慢,它也是造成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城市就业岗位对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学历几乎没有意义,农村青年要想到城市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至少须有高中或职业高中以上的学历,而今农村孩子上高中率甚是不高,这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埋下了隐患,他们是难以融入现代社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说毫无竞争力的。他们只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受到业主的青睐,只能从事较简单的,较受歧视的体力劳动,在打工生涯中,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备受欺辱和歧视。所以笔者认为,现今制约贵州农村教育发展的症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重点小学与普通小学之间。城镇学校设施好,能够引进较为优秀的教师。

2、基础教育薄弱,小学、初中经费不足,农村及偏远山区大量缺少有水平的教师。

3、农村教育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农村教育硬件较差,教师不齐,因此,基本属于传统教育,尚难完全归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其结果,在农村,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和半文盲较多,现代意义上的文盲可以说几乎接近100%。

4、农村教育设备不足,硬件不硬,软件缺乏的局面。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成绩喜人,但其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学校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许多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的状况仍然存在,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薄弱的现状还没得到根本扭转,正处于一种举步艰难、负重前行的困境中。

5、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6、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

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7、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8、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我所去的陈庄镇的爱林二村原来有一所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最后学校废止,目前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针对以上存在已久的问题,要改善,须对症下药,我们要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真正落实到实处,要强化改革力度,完善改革措施,健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以上症结,我有几点自认为有效的途径:

1、继续做好大学生毕业支教工作,特岗工作,要求其到农村及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特别是中央对大学生支教要有相关优惠政策,要抓住时机,利用中央财政补贴来扩大贵州农村的教育事业。

2、目前,实行城市教师下乡支教,这样不仅对偏远山村教师有一定的提高,还能促进教学质量。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实不是这样,现在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一年或两年,都是流于形式,支教的老师90%以上的把几堂课上完,立即回城。要想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必须先到农村任教3年以上才能到城市任教。

3、对农村教师,偏远山区学校财政上还应加大力度,扶持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其学校的硬件设施。

4、,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5、学校教育的质量的提高需有好的领导,因而应打破校长职务终身制,积极推行聘用制。

6、加强师资培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共享。、7、进一步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让农村的孩子真正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8、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9、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10、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每天上学需来回跑很不方便。而且学生路上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如果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那么学校也便于管理,尤其是留守儿童,可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对已撤销的学校校舍要合理利用,不能使之闲置。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贵州经济要“在西部崛起”,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要高速的、可持续的发展,其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而教育的滞后却影响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逐步改善农村及偏远山区的教育现状,只要我们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一代新的、高素质的贵州农民将会对贵州“在西部崛起”中作出巨大贡献。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前学校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未成年子女留守在家,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产物“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 年,我国农村15 岁以下留守儿童为1000 万左右,而到2009 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竟达到5800 万人左右,年均增长近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缺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而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道德出现了滑坡,甚至触犯了法律。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增强自身防御意识的同时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父母对孩子学习指导严重不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多数儿童学习上有困难,有畏难心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加上基础不牢慢慢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社会上散播读书无用论也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冲击,父母的教育和监管不力,使孩子萌生了早点进入社会,混日子的想法。

(二)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法国克里斯琴博士曾经这样忠告作为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的确,处在幼年身心发育 阶段的孩子,心理上非常渴望大人的关注与爱。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隔离造成孩子大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双亲同时外出的尤其突出。

据不完全调查有很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甚少,关怀远远不够。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也发生了许多的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的倾诉。然而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监护人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会引发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他们更经常体验到孤独、郁闷、失望、不安、无奈等消极的情绪,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冷漠、胆怯、自我封闭等。这些心理问题,虽然大部分是暂时性的、发展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成人之后的人际障碍和人格缺陷。

(三)人身安全多隐患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有效的监护,很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他们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去网吧和游戏厅,一部分孩子还成了夜不归宿的流浪儿,在不良社会青年的诱导下渐渐走向犯罪道路。同时,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弱势群体中间,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匮乏,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资料显示: 留守儿童已成为各类罪犯侵犯的高危人群,尤其留守女孩易成为性侵犯对象。同时监护人也时有侵犯留守儿童人身权利的现象发生,学校老师的教育简单,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学校监护不力和儿童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发生溺水、触电、烫伤等意外事故甚至死亡。因此,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加强安全防护至关重要。

(四)社会教育不足,价值观、人生观扭曲

教育不是某个人某个机构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因此,社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动下,形形色色的休闲娱乐业风行于大街小巷,甚至波及广大农村地区。而如今的互联网、电影录像、影碟和书刊等传媒文化掺入不少暴力、黄色等低俗内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爱和关怀、缺少约束等更容易受到诱惑。再加上这 些孩子还没有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卡尔·威特关于孩子教育的学说认为:“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哪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很难有好的结果”,隔代监护人健康偏差,文化程度很低,观念落后、单亲父母忙于农活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寄宿在亲属家中的孩子很难有归属感且时常有监护空白,这样就会使得留守儿童放任自流、无拘无束。家长观念偏差也是重要因素,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成本过高还不如早点打工赚钱,就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影响了孩子学习的进步。有的家长对孩子重物质方面的补偿而忽视了感情上的交流沟通。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个性社会化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社会制度的制约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二元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关的户籍教育制度相联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向城市转移趋势是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现象。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的环境中,同时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村劳动力必然很难在当地就业。这种政策滞后于社会发展,而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及子女的身份、教育、升学的限制;社会缺乏对农民工实质性的关爱,言之者众,行之者寡,这也是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 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不能单靠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而应该让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负其责,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活、学习空间。

(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与农民工家庭成员分居两地密不可分,而这种现象的根源便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它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相适应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而导致了身份天然的差异,更使进城务工人员长久地被排斥在市民待遇之外,由于没有上述制度的存在,大多数农民工要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就必须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昂贵的借读费和赞助费等问题。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到城里上学仍然是困难重重。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籍制度中僵硬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定,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与住房制度等,从而消除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废除高过城市学生的教育费、学杂费等,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使他们能就地入学,从而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心“ 留守儿童”,要从“心”开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

此外,还要多地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电话联系,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父母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使他们少些寂寞无助,多些深情关爱。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三)加强学校教育

1.建立“代家长制”、“寄宿制”、“保育制”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有利 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代家长制,即教师和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的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相关资料表明“寄宿制、代家长制在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不利影响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样一种制度能够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到相应的关爱,学习上得到一些有益的辅导,情感上得到一些交流慰藉,力争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最人性化、最有效地教育模式。

2.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力度。首先,应建立专门留守儿童档案,且应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定期和其父母进行沟通,及时反映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问题。其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具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提高他们对自己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

(四)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地方行政部门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一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加大对学校及学校周边社会环境的监督指导。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使其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二是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将家庭困难的寄宿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四、结束语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党惠阁.点燃希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再探.教育教学研究报,2012年1月下旬刊.[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3]刘明华,李朝林,刘骁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2008,(3).[4]雷盼.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新学术,2009,(1).[5]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2003.[6]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载《中国农村教育》,2007,(15).[7]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2007.[8]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载《现代农业科技》,2007,(70).[9]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5).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不少收入的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本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了“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存在的根本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现状

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进程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向城镇参加劳务活动。许多务工者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让他们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一系列学习、心理、行为及道德问题,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影响新农村未来状况的主要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制约了新时期新农村的建设,阻碍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提出应对对策和建议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由祖辈或其他亲戚监护的,年龄在6—16周岁之间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改革下放以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变得十分普遍。越来越多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并没有足够的条件能跟随父母到城市,只好由父母交给祖你母或其他亲戚,继续留在农村照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供子女上学、修房子、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远走他乡,外出务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工件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孩子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代为监护,这样就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情况

不管是由祖辈照顾,其他亲戚监管还是独自生活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弊端,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调研显示: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疏于管教,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刻苦精神,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明显差距。心理上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而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不良消极情绪多于积极情绪,性格上也有不属于这个年纪该有的沉默、暴躁、极端等缺陷。长期远离父母的监管,缺乏道德约束,有的孩子甚至染上了一些恶习,在特定的时期没有家长作为引路人而走上了歧路!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而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和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那么将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掌握自立自护的本领;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家中的监护人或因为年事过高、文化程度不高,或是忙于农活,导致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教,再加上学校、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重视,致使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学校、家庭教育,在情感、学习、心理、德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下面以笔者所调查学校为例,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

(一)、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

笔者所调查的学校直属于黔东南州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东邻剑河县巫交村,南接台江县南宫乡距县城26公里。反排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至今,从县城到反排村仍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地一身泥。为了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也为了给家庭以更大的经济支持,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了不少的收入,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的温饱得到解决,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电视、电话等通讯工具得到了普及。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依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易出现异常

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产生种种心理困扰,此时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显得尤为重要。缺少父母的疏导,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正确性都存在偏差,更谈不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等思想境界了,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长期放纵使他们养成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诚实、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惯。依赖父母给予的物质享受,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学习成绩差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带管,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文化程度不高,或平时家务繁忙,平时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在学习、情感、心理方面的教育缺失严重。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不积极举手发言,也不思考问题,即使被老师点名,也是答非所问,或直接说“不知道”了事,至于作业则是应付了事,错误百出,更有甚者连题都抄错了,更不用说结果了。有时候学校组织召开家长会,这些学生的家长都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来参加,也就是听听会就行了。甚至有些家长从不参加家长会。

二、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分离的时间较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祖辈或其他抚养者。

2、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1)、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精力有限

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现在的绝大多数农村学校,都采用大班额教学,平均每个班都在60人以上。所有班主任都是一个班的语文或数学,再带两个或三个班的政历地生(其中一科)的教学任务,平均每个教师一天三节课。教师们一天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所剩业余时间已寥寥无几。就算一个班主任老师每天用一个小时找一位同学谈心,除开双休日,每个同学一学期才能轮到可怜的一次。对自己联系

一、两个“留守儿童”也许一学期能有几次谈心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学生则很少过问。(2)、教师心理因素

由于新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一遇开会,校长、局长们反复强调:“体罚与变相体罚一票否决”、“不要为了他人的成才,自己去以身试法”、“有体罚或变相体者,师德考核为零”等等。教师们害怕自己在对某些逆反心理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学生顶撞自己而一时冲动,引起自己的教育行为触犯法律,给自己带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师们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给自己惹麻烦”的心态,对那些品质恶劣,行为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只能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由发展。

3、社会方面的因素(1)、社会功利主义思潮影响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深入每个人的骨髓,衡量一个国家发达富裕与否,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是看个人资产的多少。一些外出务工者,回家过年,当他们眉飞色舞地讲起自己的打工经历时,当他们出手阔绰、大把大把地花钱时,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炫耀的色彩。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形成看谁比谁更有钱的相互攀比的心理。(2)、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经营着各种各样的游乐场所。如舞厅、游戏厅、网吧,这些不但对未成年人开放,而且对学校也已形成包围之势。加之大多数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于是,许多“留守儿童”在缺少监护人或教师的监管的情况 下,时常进入这些游乐场所,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

3、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大班额额问题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适度超前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对城乡中小实行超前规划、超前建设,扩大城乡基础教育规模。根据人口容量和流动人口数量,预测学生人数,为扩建和新建学校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遏制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导致的“择校风”,从源头上遏制“择校”而带来的“大班额”问题。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责任心,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中去,以缓解“大班额”压力。学校自身应探索“大班额”环境下的教学新策略和组织方式;组织和开展好课外活动,丰富师生课外生活,缓解师生的心理负担。

4、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大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的力度,坚决禁止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等游乐场所向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开放。充分发挥社区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努力协调,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成立如妇女儿童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组织离退休教职工配合村委会构建群众性组织,他们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小学的教育和监护工作,给孩子在家庭的学校之间构筑一道健康的桥梁。借助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村民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感的爱心的培养,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身边的“留守儿童”,从而建立一种无形的、有效的社区儿童保护体系。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综合性的问题,要想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只有广大农民在国家的系列优惠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有相对稳定的生活、工作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得到一定的缓解。要想真正的标本兼治,彻底解决,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人文上整体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中,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教育导报《省十届政协委员提案关注教育》2008年1月22日

3、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2007年秋德育工作手册》

4、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留守儿童”情况登记表》

5、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2007年期末成绩册

6、圆圆《改革评价机制推进素质教育》

7、李晓亮:《学生减负关键要改变应试教育》

下载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经济学的思维与应用》期末论文 任课教师:王超 课时:周三5—6节 学院班级:管理(2)班 姓名:薛天骄 学号:P09231476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纲) 一、 分......

    初中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段考刚结束,通过对语文试卷的评阅,发现学生的作文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1、语言贫乏、平淡,语言积累不足。2、内容空洞,缺少主旨,缺少创作素材。3、......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为学生单调贫乏的 阅读生活而苦恼。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课文,不过3万字左......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九年级教学论文)【内容摘要】《新课标》上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

    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 甘肃省康县王坝九年一贯制学校邮编:746500 李玉才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但农村初中学生流失问题还依然......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分析及对策 摘要: 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初中学生因种种情况而导致的辍学现象日趋严重,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慎重对待,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搞好控辍......

    关于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农村的思想......

    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通江县永安中学王光菊 为保证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健康、 顺利地开展。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