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5篇

时间:2019-05-12 20:1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第一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而逐步成为教育课题的,已有不少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展开过较为广泛的研究,在理论层面富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同时也有不少教育同行作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但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我们于2001年2月至2005年6月,历经4年多,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视野展开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于2005年10月获得泸州市人民政府普教成果二等奖。现将我们的研究情况概要的呈现如下,以求教于专家同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的原因

心理健康就是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教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化的社会适应。首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其次,心理健康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时期下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方法不谋而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体现。第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特点。我校为城乡接合部的一般普通高完中,初中学生中留守子女多,父母离异家庭子女多,下岗家庭子女多,学困生多,学生有很多的困惑和问题行为,单靠老思路老办法不能较为妥善、彻底的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促使学校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之路。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的目标

我们把研究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探索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总目标是改善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关目标是通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途径和方法

我们主要是以正常学生为主,重点在学生的发展和预防。主要途径有四种,即开展团体的、小组的、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等。方法是有计划、有系统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研究中采用的基本方法有:行动研究法。辅助的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法、有文献检索、观察研究、问卷调查、教育测验、教育实验、个案研究等方法。

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管理体系

我们以德育处、教务处和教科室等为主要管理机构。班主任兼辅导员,常设管理机构是德育处,课题研究常设机构是教科室,设有心理教师两人。建立健全研究的组织制度、培训交流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制度等。

五、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对欠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有了清楚的把握

为了了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大量采取了项目检核量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自述法、会谈和测量等方法,收集了较为丰富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

我们以泸州石油中学、泸州八中、泸州市邻玉镇镇中初中学生为样本,对欠发达地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作了测试调查。选用了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2000年编制《MAMS-70问卷(中学生适应不良行为问卷)》调查表。在2001年9月进行了测试,收回问卷203份,合格问卷202份。根据教育统计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调查可以看出,在对202名学生适应不良率的调查中,97名学生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占48.0%,而105名学生存

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占52.0%,中度以上的52名,占25.5%。

(二)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体系

1、开设讲授课和心理健康活动课。

讲授课主要是心理健康常识课、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卫生讲座。

我们以心理健康活动课作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核心工作。主要功能是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实施程序与一般的认识类课程不同,教学步骤为:“引言-创设情景-设疑-讨论-感悟-延伸。”

2、开办学生行为矫正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

在矫正班中开设了理论课、活动课和实践课三类课程,比如,“行为反思”、“行为矫正”、“心理健康教育”等,共8门课程。每期矫正班的学生由班主任推荐,安排心理健康辅导员作教师,学生人数7~10人。教学的形式主要有集体谈话、个别交谈、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室外活动、身体训练等等。广泛运用了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行为限制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刺激控制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改变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学上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记载,并且培训后有跟踪。

3、建立师生、生生互助的常规机制,首先建立我校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明确班科教师联系的对象、任务,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作为重要内容,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学法指导,消除心理健康的学习隐患。其次,建立学生的自助和互助机制。在班级建立内心理健康互助小组。

4、建立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机制。通过实施心理健康问卷测试,设立心理健康咨询箱,阅读学生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等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多渠道的了解心理健康学生状况。

5、建立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机制。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的减少了因学习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6、建立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机制。多方协调,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减少学生与校园内外不良因素的接触。促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互信,特别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联系其监护人,加强对学生的关爱、管理,形成教育合力。

7、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广泛采取赏识教育,实施发展性评价,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到自信的支点。

8、建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工作机制。对学生进行择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的渗透,就业形式的介绍,做好与职业技术学校沟通实施“2.5+0.5”的分流工作,促使学生多渠道的发展。

9、建立通过特长教育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艺术节、校运会、学生书画展、演讲比赛,军训、课外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科兴趣小组、办心理健康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校园文学社,定期培训艺体特长生等等活动。实践证明特长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0、建立奖学助学机制。

通过实施助学金、奖学金制度,帮助贫困的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使其完成学业。从而有效减少学生因生活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梳理出有特色的个案研究方法

我校做了较大量的个案研究工作。编写了一些较有特色的个案。个案编写的主要有以下要素:“案例名称-个案简况-问题行为调查--资料收集-原因分析-辅导措施-辅导成效。”以下面案例说明我们研究的情况:

案例名称:一个性格孤僻猜疑的学生的矫治

个案简况:陈××,性别:男,年龄:14岁,初二上期。

问题行为:

该生对集体活动有畏惧感。成绩好。上课基本上不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其回答根本听不清楚;曾因躲避体育课的集体活动,藏到一个建筑工地旁的树下被掉下的砖头砸伤了头部;据老师和同学反映该生基本上不与人打招呼。而该生经常向老师反映有同学说他的坏话,甚至上厕所时,别人嬉笑他就认为是在笑他;班上女同学小声谈话,他认为是在议论他。该生产生了厌学情绪,逃学,老师走家访,他躲在他家屋后的仓库里,让老师等了2个小时不出来,而老师在他家说的话他都听得一清二楚。该生说自己经常失眠。

资料收集:

⑴人格测验结果

对该生进行卡特尔15种人格因素测验,发现其心理健康得分仅为13分,大大的低于22分的平均标准。

⑵与该生谈话

通过谈话,认为该生具有木讷、孤僻、猜疑,但理解力强、自傲又自卑等特征。该生说别人经常笑话他,对他不友好孤立他。

⑶家庭情况

该生家住在一个兵工企业的弹药试验基地,邻居很少、独生子,父亲为仓库管理员,母亲无职业,双亲文化低。父亲不善言谈,母亲性格豪放,比较溺爱孩子。该生小时候玩耍时生殖器曾经受过伤,但据其父母说对其发育没有影响。成绩一直很好。

原因分析:该生由于家庭居住环境较为封闭,比较内向。交往能力较差,运动能力,艺体能力差,所以对于集体活动有抵制心理,有自卑感,从而逃避交往、逃避活动。由于其生殖器曾受过伤,所以总疑心别人议论自己。因成绩好又有些自傲。

辅导措施:

⑴教师对该生进行疏导,使其认知重组。首先针对他疑惑的事件一一分析,剖析原因,使其能够正确的归因,消除他心中的疑云。其次,以伟人的事迹,老师的献身说法,同学中的事例,有针对性的说明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对于人际交往,对于人生的重要性。通过事例让其领会到人不必十全十美,要求他放低对自己某些方面的期望值,接受、悦纳现实的自我,不要过于在乎别人怎样看待自己。

⑵老师动员其家长对该生作一个体检,向他出具医院的结论,消除他对自己身体怀疑。⑶采取心理支持法等方法进行矫正。在教师认为该生已经具有了较为正确的认知的条件下,再次找他谈话,倾听他的叙说,尽量让他表达得完整充分一些,多给些鼓励,让他找到点自信。再在班上举办“我说我的优点”、“我说我的缺点”和“学会赞美”等心理健康活动课,让其倾诉,同时接受他人真诚的赞美。

⑷采取同伴互助的方法。利用他成绩好的特长,要求他帮助一个与他家相对较近的、成绩较差的同学,同时这个同学也帮助他提高运动、艺体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在互助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⑸自我教育法。要求他写心理日记。当他怀疑别人又在议论自己时,让他多方面思考,先给自己提出10个支持的观点,然后写出10个反对的观点,再进一步观察哪些正确或不正确;然后写出即使别人在议论自己对我有什么影响(正面和负面)。并且写出他对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自我反省,使其逐步认识到认知上的矛盾,从而改组对事物的看法。

⑹采取自我行为训练。针对他不愿、不善与人交往,采取提出要他关注他人,每天与同学多交流的要求,并记录每天的次数,定期向老师汇报,等等方法。

⑺与家长沟通,要求多与孩子交流,多些感情交流,行为上多些指导,周末、节假日多陪孩子游玩等。

辅导效果:

人际关系:能自然的与教师打招呼,与同学关系较为和谐。

行为方面:较为关注班上的事情,能大胆回答问题,或与同学讨论问题,有时也能与同学开玩笑。与女生交往也显得自然了。

情绪方面:较为稳定、日趋开朗。

学业方面:以考入重点高中的成绩毕业,曾在学校演讲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四)形成了一些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认识研究成果

我们出版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教师撰写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国家、省级、市区各级获奖或发表114篇,学校交流论文77篇。撰写的典型个案62个。心理健康调查和调查分析一千多份。自编心理健康教师读本和学生读本4本。编写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案126个。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千多份。

通过心理健康系列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参研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能力提高迅速,科研的综合能力的得到提高。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学校的规模和质量的较快发展。

第二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心愿。子女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为了分水岭。这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导致了身心发展扭曲变形。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而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但现实是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生理的健康,而极少关注精神的、心理的健康,“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还相当普遍。特别是我们县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下面就我的教学体会,浅谈一些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目前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普遍性,其程度呈恶化趋势。

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暴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密集上升趋势。如一名学生因上网收到老师的批评,竟跑到银川打工,这不但让家长操碎了心,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还有一名高中女生,因家庭不和,便在水上公园自尽,这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对于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2、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在我县,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方案。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比如我们开家长会时,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极个别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大多数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不健康心理

1、冲动性心理。情绪和行为具有冲动性,经常生气、急躁、发怒,报复心强,常有想干危险的事和愚蠢的事的念头。

2、自责自卑性心理。正常的自我责备是健康的表现,但是若过分自责,凡事都责怪自己不好,认为自己不行,对自己说的做的抱有恐惧倾向,受忧郁和悲哀情绪所支配。有一女生升初三后,学习成绩从班级前3名降到第10名,她痛苦地说:15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恼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一死了之。

3、焦虑性心理。一是对人焦虑,是指在众人面前,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过分紧张与不安,害怕生人,害怕与人交往,不敢讲话,教师与家长的责备一直放在心上,担心有人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等。二是学习焦虑。是指过度的学习焦虑,担心上课老师提问,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一听说考试心里就紧张,经常产生怯场心理,本来能解答的题也做不出,紧张的脑子一片空白。经过多次学习上的失败与痛苦体验后,学习焦虑会随之增强。

4、过敏性心理。表现为感受性特强,对什么事都敏感,一点小事就放心不下,感到担忧,小心眼。

5、孤独性心理。表现为不喜欢和家人、同学一起生活,喜欢一个人冷漠独处。同学们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他却孤单地一个人呆着,没有一个好朋友。

三、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特别是青春期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导致他们内心发生急剧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一定的心理偏差。简析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原因。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 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我县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特别是有的家庭丈夫或夫妻二人外出打工,妻子或祖父辈在家照顾孩子,再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和盲目顺从,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尤其在我县,群众看一所学校主要就看升上了几个学生,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使许多学生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学生采用简单的方法,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其实,我们应当牢记,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我县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

3、社会影响。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现在,我县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可惜这种悄悄来临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有位成绩中等的学生经常向一位同班女同学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训示一番,严重刺伤了她的自尊心,导致了她和教师的对立。由此可见,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是多么重要。

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环境,特别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敬仰老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而同学们之间团结友爱容易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气氛。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目前我县中小学生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更别说教育学、心理学的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建立家庭和学 4 校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是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二者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3、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在我县学校非常欠缺,所以也更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科教育、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自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班主任,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特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正常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另外学校还要注意美化环境和开发隐性教育资源,把环境熏陶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和渠道。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冲突所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生活中的人与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敌对情绪,教育者不应随便附和他们的观点和不满情绪,而应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进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开拓进取、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四、作为教师应掌握的一些心理教育方法

1、教学生学会微笑

微笑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春风,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乐的表现,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

2、让学生多想自己开心的事

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就能坚定让学生坚定信心,并用心理上美好的回忆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让学生学会语言调节

语言是人类思想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的情绪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极情绪,既可以引起也可以抑 5 制,即使内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同样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当学生遇到紧急情况下,让他们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遇到大喜的事情、心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遇到愤怒或刺激时,应默念“息怒”二字,当要发脾气时,心里应默念着“忍!忍!”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了尽快消除消极情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语言来调节情绪。

4、让学生想象放松

有自卑感的学生评价自已,总认为在学习生活中,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无劲。克服这种心理,应树立信心、牢记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想象的方法,做到人与大自然的融洽和谐。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来个天人合一,纯朴归真,想象这时正在深山密林中,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幽谷的鸟声,在蓝天、白云下的沙滩上,赤足享受海水的冲泡。也可以品味着天下着毛毛的细雨,淋湿了头发及全身,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整个想象过程中,心里伴随着“轻松”的意念,烦闷之气,自卑之感,紧张等随之消失。

5、用音乐放送身心

一首健康的音乐的乐曲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当学生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情绪低沉,缺乏信心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能帮助振奋精神。如《田园交响曲》、《蓝色的多淄河》、《欢乐颂》、《义勇军进行曲》等交响乐、能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情,从心理上战胜自我,走出低潮。

6、用团队精神体验快乐

团队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凝聚力,经常参加集体团队活动。可以消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敌对现象。可以形成一个团队成员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彼此亲近,让同学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受到同学的安慰与鼓励,增强团队精神高于一切的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

总之,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强盛,我们要把培养具有美好品质、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的下一代作为己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中去,并切实贯彻好,落实好。

第三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小学健康问题简析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 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 3 — 4 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 安维祥

[摘要]中学生健康不仅指生理、身体方面的,而且包括心理方面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家庭、社会环境等是产生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家庭、社会要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文化知识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长期以来,学校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学校,教师应适时适宜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宣传与教育,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

一、认清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三点:

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2.情绪和情感不平衡

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故有人把青少年这个阶段说成是“疾风怒涛”时期。

3.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但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如果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就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学校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了认识,但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形成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调查研究不深入,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维护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1.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首先要认清常见的心理障碍种类和形式,如自卑、好高、逆反、封闭、虚荣、妒忌、冷漠、厌学、趋向、求刺激、性差异、早恋等心理,以便对症下药,及时疏导,其次寻求心理障碍防治的措施与途径。

2.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条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根本的。家长不但要生活中关心爱护孩子,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家长要做不溺爱和娇宠孩子,而应尊重和理解孩子,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有时还可以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有着健康的心理。

3.正确的学校教育是重要因素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学生知识的掌握,健康心理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在这时得到完成的。因此学校不能划分班级等差,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提倡疏导,忌用堵塞,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同时,要把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4.加强学生的修养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着健康的心理,必须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适应各个年龄段的过渡,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在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其次,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假、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最后,告诉

学生每当遇到烦恼、苦闷、失意时,要坦诚向老师、长者、朋友倾吐,求得理解和帮助;遇到表扬批评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教育活动,仅仅靠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活动中,而班主任是联系班组最紧密的纽带。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势在必行。班主任要把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6.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教人员的事情。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科教育的渗透、课外活动的熏陶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摒弃德育化、课程化和医学化的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发展。

总之,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更好更快地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魄,使青少年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全面

和谐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维康.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3]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

第五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现在中小学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关心,中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常使广大家长和教师非常烦恼和担心。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其中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就有六项。可见,困扰学生最多的应该是学习心理问题。据抽样调查,当前中小学生发生各种形式的学习困难。例如:厌学、恐学、留级、逃夜、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好动贪玩,学习成绩低下等,比例高达16.4%~18.6%。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可以说心理学和教育学是息息相关的。一旦中小学生出现学习障碍,必须作进一步检查,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可以说,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校要多开展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采取各种方法拓宽预防渠道,让心理问题远离中小学生,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呼声甚高,一些先进的学校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学校心理咨询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温馨又富有个性的心理咨询室成为了许多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可以说,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匮乏,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从量上来看,以全国2亿中学

生来计算,以每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来推算,全国共需要4万名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的院校毕业生和专业工作者相加难以达到这个数目。二是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现在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有的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完成指标而已,这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想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就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为理论上的坚强后盾,在实际中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

(二)、学校心理咨询的技术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心理学技术和工具,未能在我国普及,在测量方面,缺乏科学化量表以及测量工具和手段,缺乏心理咨询所必需的技术设备。在我国许多的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形式主要是谈话和咨询,类似的形式可以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但因为心理教师的素质以及学生本身对自身问题的隐瞒,这就造成了所获信息的不全面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现代化的心理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心理教育,从多方面分析学生的心理,从而全面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许多学校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认识失误。大多数的学校认为既然是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其

对象就应当是“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于是就把原来的医务室改为心理健康教育室,然后将里面布置得像医院里病房一样,然后由学校领导或班主任把其所谓的“后进生”和“问题学生”带到心理教育室进行治疗。这样一来,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片面性,从而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后进生”,又害怕被当成“问题学生”,即使他们心理有困惑,他们也不敢去求助老师。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换言之,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针对某一部分心理上出问题的学生。单一的针对“问题学生”和“后进学生”的教育,只是一种救火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杯水车薪。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全面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教育。只有具有个性的教育才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分离。所谓“家校分离”就是指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分离。一个孩子一天在学校的时间是6个小时,在社区大约是3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在家庭。仅靠学校的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孩子心理问题,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心理问题,一方面来自孩子本身,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家长等外界对他施加的压力等因素。如果能有一套专门的系统方案,可以用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发现孩子,进而向家长提供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这样家长就不用花过多的精力、心思在这些上面了。也就能更好地实施学校——家庭心理地健康教育了。

下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

    直面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

    直面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 南漳县霍效菊 摘 要: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厌学、考试焦虑普遍;其次,......

    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浅析及应对策略 校长培训班82号宜阳县莲庄乡初级中学罗金平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空前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发展,新......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早,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

    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教育途径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后代的教育。”青少年是生命之花,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农村初中学生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调适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调适方法 [摘 要] 大学生面临着入学适应、学习障碍、人际关系及交往、择业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及策略(合集)

    浅谈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问题及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校园中单亲家庭子女数量逐年上升。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叛逆期心理特点及其调适各位同学:下午好!作为初二的学生,我们每个同学都进入了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你们最大的特点,就生理来说,生殖系统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