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发展态势
1.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幅度成正比。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而“爱幼”也已经从比较单纯满足下一代的物质需要发展到关注下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我国一项蓬勃发展的极具普及性的运动和极具生命力的宏伟事业。
2.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层次已由幼儿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承担)逐步提高到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统计表明,1984年以前,我国高校中开设心理学专业涉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不到10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心理学专业也逐步从教育学中分离出来,现已发展成为新兴的日渐成熟的学科体系。尤其是高校专业设置大调整之后,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已达到43所(截至2000年6月30日)。
3.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互访活动愈加频繁,尤其是中外学者合作进行的一些科研课题直接将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引入到了国内。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代中外学术交流中比较活跃的学科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使得我国与国外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上的差距日益缩小。
4.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使得某些学科的科研水平有可能在全世界实现同步发展,尤其是某些前沿学科,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几乎是处于同一层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国外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快速发展也仅仅是几十年的事情。因此,随着高校教学设置的日益完善和家庭电脑与世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就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质的飞跃。
(二)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观念落后。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如1996年3月9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12条就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即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百度文库
育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幼儿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主要指各种托儿所、幼儿园的教师及幼儿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认识:
(1)传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
(2)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他们常常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更多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只注重表象的改正而不是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
(3)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们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削足适履和教条主义的做法往往使得我国的幼儿健康教育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特点。
2.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虽然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和中外交流活动的频繁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还非常短暂,尤其是专门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不过短短六七十年,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当了一种保姆的角色,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好地接受国外已经存在的一些先进理念(教育界和翻译家们对国外先进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引进的匮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无论是中等幼儿教育学校,还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有关幼儿教育类的专业中,由于系统理论的缺乏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体体现为,各个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幼儿园、托儿所及相关的幼儿教育实验机构等)用于指导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内容分散、零乱、不能自成系统(大多穿插于其它内容中)的文章和书籍,甚至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它中小学或相邻学科的经验,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幼教师资方面的问题。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据统计,1998年,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中,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约占总人数的11.65%。而且由于传统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许多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得少且较为肤浅。由于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他们常常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
疾病并加以预防。专业知识的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不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有可能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师范教育工作者理论知识匮乏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在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许多问题感到困惑苍白的、模式化的幼儿教育不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研究材料研究者缺乏足够的有价值的实验数据来丰富和发展现有理论落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更加困惑。
二、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必须树立以培养“完整儿童”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培养“完整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所谓以“完整儿童”为目标,是指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完整培养,达成幼儿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2〕。幼儿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二)形成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系统
根据生态学的观点,应该把幼儿的心理发展置之于多种系统的有机整合的结构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从本芬博尼的儿童发展的生态学模式中得到启发,我们可以将幼儿的心理发展环境中的人文环境分为三大系统,即直接环境(家庭和托幼机构)、间接环境(父母的工作与交友及社区环境)和宏观环境(时代、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
由于人文环境以“人”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3〕,因此,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幼儿教师和父母)与幼儿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幼儿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幼儿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过高或片面的要求)则会导致幼儿心理畸形发展。而且,幼儿教师和父母对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以预防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间接环境虽然与幼儿不直接发生关系,但是它对幼儿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工作
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幼儿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幼教工作中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艰巨工作。另外,还应对幼儿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好地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地成长。
(四)加强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幼儿园的师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级中等师范院校承担,幼儿园教师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也主要由他们自己独立摸索着解决,而缺乏更加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各级高校(主要是高等师范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涉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但这些专业大多是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其应用心理学部分也主要是针对青少年以上的对象而展开研究,而且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主要到中等以上的学校就业。因此,要改变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加强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我们可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
1.让有条件的幼儿园成为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研究材料。
2.高校应积极支持心理学专业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幼儿园为心理学专业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幼儿、接触幼儿以及直接从事幼儿教育实践的机会,这样就有助于培养高校的心理学毕业生从事幼儿事业的兴趣并且缩短幼儿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时间。
3.各级幼儿园应从高校聘请一名以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做定期指导,减少盲目性,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4.逐步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由中等师范学校向高等师范院校培养转变。
第二篇:幼儿教育问题
如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掌握音乐律动
音乐就好比阳光、空气、雨露,人类不能没有它。音乐本身也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单纯的教舞蹈动作,学习舞蹈动作,不结合身体的运动和心灵的感受,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音乐是艺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律动活动既能发展幼儿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也能满足幼儿对身体活动的需要;既能满足幼儿在参与音乐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探究的需要,想象思维的需要和创造性表现的需要,也能满足幼儿交流合作的需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增加幼儿感受体验音乐活动中美的情趣,使幼儿通过律动活动得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一、幼儿音乐活动中的音乐律动
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许多专家学者对学前教育活动和教育心理研究的不断加深,幼儿音乐方面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应运而生了不同风格的音乐教育理论流派。其中音乐教育中律动教学被众多人所推崇,如有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奥尔夫的元素节奏理论等。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对其进行了研究,有学前教育家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王懿颖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韵律活动》等。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中这样界定的,幼儿音乐律动是指:“幼儿在音乐伴随下所进行的韵律性活动。”所以说音乐律动是指在聆听声音与音乐的过程中,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透过全身的活动,以想像,创造去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其特点是节奏感强,动作形象简单。通过大量的各种律动训练,从而增强幼儿的听力、集中力和思考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以及提高音乐感受力,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思维内化的这一过程。
二、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律动教学分析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在进行律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注意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在进行律动教学时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保持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激情,才能启发幼儿情绪、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样幼儿才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因为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教师在进行律动教学时可以从基本动作开始,基本动作包括运用身体各部分,如头、臂、手指、腿、脚、腰等,以及由走、跑、跳、跃、滑等组成的各种简易步法。
(一)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律动教学分析
小班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一般是三岁左右的幼儿。由于骨髂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调节能力的增强,能够掌握各种粗动作。但是小班幼儿对音乐高低、强弱、快慢的辨别力差,节奏感不强,动作的协调性也差,注意力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上课时间都是在二十五分钟左右。比较适合从基本动作开始,比如开始选用一些坐着不移动的上肢的大动作,如拍手、叉腰、点头、扭腰、摆头、伸腿、拍腿、招手等。接着再教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比如:手腕转动、敲鼓等,最后再教幼儿走步、碎步、小步跑、跺脚,使幼儿在简易而有节奏的动作中逐步理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二)中班幼儿的律动教学分析
中班幼儿一般都在四五岁,是整个幼儿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具体形象型最为突出。这一思维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解决问题、判断事物时,而且也表现在幼儿各种活动中。在游戏活动时,幼儿都沉浸在形象化的思维活动中。幼儿对音乐有一定程度的辨别能力,动作也比较灵活、协调了,他们能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动作,并能在集体活动中调整自己的动作。如《蜗牛与黄鹂鸟》,这种有具体形象的歌曲运用律动使幼儿能很快的掌握节奏。
(三)对大班幼儿的律动教学分析
大班幼儿一般是在六岁,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上课的时间应该延长在四十分钟,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这时就可以教幼儿难一点的步法和歌表演。
三、运用多种音乐教学形式表现音乐律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给幼儿传递着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幼儿审美、欣赏美的能力。幼儿期正是一个从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时期中,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潜力,幼儿越是能够有机会接触各种音乐作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就越会逐步懂得爱、温柔、同情、自豪、集体精神、憎恨丑恶和追求美善。为此,我们采用多种音乐律动教学形式,通过欣赏、舞蹈、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导,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一)通过欣赏来感受音乐律动
达尔克罗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这段话足以说明欣赏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欣赏也是幼儿律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人的倾听,从而运用语言及身体的动作去表现音乐,也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既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幼儿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幼儿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幼儿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而要使幼儿对欣赏活动感兴趣,就应让幼儿动起来,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
欣赏是听觉的艺术。首先要听音乐,如:用一段以跳音为主的乐曲,请幼儿表演,小朋友能很快感受到音乐活泼、跳跃的特点,模仿出小兔、青蛙、袋鼠等动物跳跃的形态。又如:在一段轻柔优美的音乐中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表现蝴蝶飞舞、小鱼戏水、树叶柳枝随风摆动等。这样,既能帮助幼儿去掌握音乐的律动,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幼儿自觉的投入到音乐律动中。欣赏时也要不断的启发幼儿想象 如:在大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请幼儿欣赏“森林里的早晨”的音乐,并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听到这首乐曲里有什么?”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有的说:“有走表的声音、有小鸟唱歌的声音”;有的说:“有滴水的声音、有天鹅叫的声音”等。对于孩子的回答,都应一一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而此时的幼儿已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边说边不由自主地表演起来。最后,孩子们还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设计了不同的符号把这段音乐画了下来,孩子们就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体会、欣赏到音乐的美感。
(二)通过舞蹈来体会音乐律动
幼儿律动教学跟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律动与舞蹈的关系就像砖瓦和大厦的关系一样重要。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于1902年始创了“律动舞蹈体操”,一个世纪以来,达尔克罗兹所创立并实施的律动教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托儿所、幼儿园对幼儿进行音乐舞蹈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达尔克罗兹所倡导的律动教育主要特点在于通过人体有情感、有节奏的舞蹈,表现出各种不同高低、速度、力度等音乐内容。
律动虽然只是单纯的摆动身体,但这是学习舞蹈之前的必经过程;舞蹈则是一种具体的身体表现。要学习舞蹈,必先进行身体律动的体验与学习,而且关系到孩子的肌肉发展与平衡感。它们都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和舞蹈是一种互相表现,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在律动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幼儿注意听律动音乐,在反复倾听音乐的过程中,熟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感知音乐的表现力,提高 听音乐的能力。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注意引导幼儿感受明朗的节奏,为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奠定基础。首先选择一些形象鲜明、优美热情、节奏明快的音乐,在听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以掌握乐曲的节奏感。
案例:幼儿律动《排排坐,齐拍手》
拍手是是训练幼儿节奏的最基本动作。幼儿园律动必须从拍手动作做起,培养幼儿节奏感。拍手可以坐着拍,也可以站着拍,还可以在行进中拍,但开始练习时必须坐着拍。幼儿坐在椅子上身体挺直,眼看前方,双脚并拢,双手手心放在大腿上做准备。拍手时手指向上,手腕放松,双手对拍。音乐采用2/
4、3/
4、4/4拍都可以。先在胸前拍强拍(两拍一次)的基础上再一拍拍一次或拍弱拍。逐步结合点头,双手在脸上的左右拍,上下拍,前后拍,两人单手或双手对拍,绕圈拍手等变化。还可以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拍出各种节奏型的声音来,即通过有感情、有节奏的拍手动作表现不同高低、不同力度的音乐内容。
音乐是诉诸于情感的表演艺术,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拍手跺脚是幼儿在律动活动中最基本的身体动作组合。把舞蹈放在律动中使幼儿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三)通过游戏来感受音乐律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所言:“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具有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与创造性。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玩游戏可以说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也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实践表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连续玩上若干遍,仍然兴趣盎然。它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符合音乐的感知规律,因此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是可行的教学手段。将音乐律动改编成许多律动游戏,使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游戏中体验、感知、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如手指运动中《小动物做游戏》: 你拍一,我拍一,小鸡小鸡叽叽叽。(双手食指伸出点作小鸡嘴状放在胸前)你拍二,我拍二,小兔小兔跳跳跳。
(双手食指、中指伸直其余手指作小兔状放到头顶)你拍三,我拍三,孔雀孔雀飞飞飞。
(双手大拇指、食指相碰其余手指伸直作孔雀状一只手放头上一只手放腰旁)你拍四,我拍四,小狗小狗汪汪汪。
(双手大拇指放在太阳穴其余四指并拢作小狗状)你拍五,我拍五,螃蟹螃蟹爬爬爬。(双手五指伸开放在身体两侧 我们一起爬上山(从宝宝脚面上爬到腿上做好)再如歌曲例如:小班律动游戏《小兔子乖乖》
这是小班幼儿最常见的游戏。在教学时教师事先在教室创造情境,玩“狼来了”的游戏,听到大灰狼的音乐就赶快躲起来。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准备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着时强时弱,时快时缓的音乐,轻松快乐地游戏着。
(四)通过模仿、夸张的教学手段来表现音乐律动
幼儿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好模仿、易幻想,内心感情容易外露,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形象具体,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实践经验中,采用模仿、夸张得表现方式,在孩子的心目中,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可用人的思想感情相交流。用短小、形象生动活泼、情节简单的舞动特点、培养幼儿对律动的兴趣,使幼儿感到亲切,易学、易记、易接受。例如 《请你像我这样做》
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
歌词非常简单,老师做先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嘴里念着请你像我这样做的的节奏,孩子们在后边模仿老师的动作,嘴里念着我就像你这样做。
又如《小猫操》
小花猫,喵喵喵。饿的肚子咕咕叫 左瞧瞧,右看看。地上小鱼快吃掉 小花猫,跳跳跳。磨磨爪子喵喵叫 左扑扑,右跳跳。发现老鼠别放掉 这是一首律动操,小朋友们跟着音乐嘴里念着词,模仿小花猫的各种动作,比如在肚子咕咕叫就可以摸着肚子表现出一种很饥饿的样子,在左瞧瞧,右看看好像在找什么东西,发现小鱼快吃掉,模仿小花猫吃鱼的样子。然后第二段故事情节变了,模仿小花猫磨爪子喵喵叫的样子,双手合起来摩擦,好像小花猫磨爪子。连着做两遍,调动他们的兴趣。
四、通过对音乐内容科学合理的运用使幼儿掌握音乐律动
音乐律动艺术性较强,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创编音乐律动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和身心的发展,要科学合理的对音乐内容进行创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题材的选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时机,提高教育效率。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对学前音乐教育说过这样一句话:“刺激性太强,萎靡不振的,太复杂吵闹的都不宜作为学前音乐教材之用。”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瞬间即逝的灵感启示,关注幼儿的需要,把幼儿感兴趣的、不易理解的、难以记住的、以及要求幼儿记住的事情编成律动,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和适当表达,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幼儿喜欢的《小兔子乖乖》、《小星星》、《小猫操》,又如幼儿的《洗手歌》《上课》等节奏鲜明,简单易懂的歌曲。
(二)音乐的选择。
音乐是律动的灵魂。律动所选用的音乐应该是节奏鲜明,形象性强,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幼儿很喜欢一遍哼唱一遍做动作,因此,一些简单的律动曲调最好事便于幼儿哼唱。当然也不排斥有时为了更加形象的表现某个动物,而采用的一些特殊效果去不宜哼唱的乐曲。选择或创编律动音乐首先要符合律动的内容,且音乐的速度不宜太快。因为她们还缺乏快速做动作的能力。音乐最好是诙谐、幽默的如《粉刷匠》,同时也应该选择明朗、欢快的,适合幼儿表达的如《小猫操》。其次音乐要曲调简单、形象、富有感染力,让孩子听后能展开想象。同时律动音乐不宜过长,以8个小节为宜。
(三)动作的创编。
幼儿音乐律动动作的创编要考虑到幼儿的生理、心理以及年龄特点,不能繁琐、复杂,要简单、重复,一遍音乐一个动作反复,便于幼儿记忆。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进行律动教学时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保持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激情,才能启发幼儿情绪、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样幼儿才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因为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所以在小班初期,在选材上对动作的考虑首先以一般生活动作为主,并同时注意逐步增加律动模 仿动作。另外,最简单的舞蹈动作学习在小班后期也一点一点地进入。同时,一些难度教高的基本舞蹈动作在总体学习内容中的比例也开始逐步提高。到了大班阶段,基本舞蹈动作、集体舞已逐步成为我们律动活动主要学习内容,而一般生活动作则逐步退居更次要的地位。
最后对于幼儿的创作应适时地加以评价。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的同时,更要注意幼儿在参与律动时,往往是想象、联想、创作一气呵成,必须保持这一过程的连续性,若破坏了这一有序的运动,创作灵感的产生就会受到影响。对于具有独特表现的幼儿可以作为典型,以带动全体幼儿加以模仿,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启发,在此启发下,有可能还回创造出新的律动。当今的教育,以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为目标,重视发掘人的潜能,强调创造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律动没有固定的程式,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儿在音乐中,身心感应和肌体运动紧密结合,不仅唤起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天性本能,更重要的能激发幼儿去联想、去想象、去创造。
五、音乐律动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教学价值
音乐律动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从幼儿年龄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幼儿音乐教学时,显而易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力、表现力及创造力等,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是幼儿音乐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
(一)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就不可能有完整、准确、自如的表达。要发展幼儿的理解能力,就应当使幼儿同时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作及其他刺激,音乐律动就是同时融合了各种刺激的一种活动,它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所学的知识。像小班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善于从幼儿的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中,采取一些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的音乐律动,而且需要手脚分解,像律动“拍手点头”、“拍球”、“小鸟飞”等,中班可以掌握律动“蝴蝶飞”、“摘果子”“手腕转动”;大班,随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可以开始手脚结合,像律动“剪羊毛”、“采茶扑蝶”将等,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感到亲切,易学、易掌握,在以后进行活动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帮助幼儿表达情感。
情感发展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它关系到智能、性格、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早期是情感发展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孩子们一旦拥有了快乐和开心,就能拥有自信、勇敢和健康。比如:在一日活动各环节创设特有的音乐氛围,发 挥音乐所具有的渗透功能,在平时的活动中多让幼儿欣赏一些律动、舞蹈组合,并且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我让幼儿欣赏舞蹈《欢乐舞》,舞蹈中小朋友迎新年的喜悦心情,放鞭炮的欢乐情景,使幼儿既能欣赏美的动作和形象,同时对进退步、手腕转动、旋转等有了进一步的具体理解,以后每次学习到一些关于这些动作的律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就会很高,会积极的主动参与,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表达高兴的动作,并在不经意间正确的表现出来
(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时期可塑性强,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有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趋早性、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幼儿行为需要成人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教育,律动就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之一。例如:编一个《洗手律动》,教幼儿学会洗手,培养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编一个《彩笔宝宝上班律动》,教育幼儿不能乱扔彩笔和笔帽,养成正确拿、放彩笔的好习惯。
(四)帮助幼儿培养音乐创造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及创造力,音乐律动是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幼儿较喜爱的,幼儿自身潜在着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幼儿对任何事物充满着好奇、探索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是十分灵活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律动活动中培养、扶植、激发、鼓励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音乐律动是改善幼儿心理品质,促进幼儿智能发展,增强幼儿身体健康,丰富幼儿审美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幼儿需要音乐,没有音乐的幼儿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幼儿的分析运用不同形式来表现音乐律动,让幼儿通过欣赏,舞蹈游戏、模仿中轻松的掌握音乐律动。同时又对音乐内容科学合理的运用进行研究。虽然只是简单的律动,也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当幼儿表演一段律动时,他们要聚精会神的倾听音乐,节奏准确、配合默契的表演自己认为最优美的动作,他们随着乐曲的情绪,一会儿欢乐,一会儿恬静,仿佛整个身心都进入了音乐意境。
幼儿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割舍的情节,律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幼儿律动教学简单的研究,初步掌握了音乐律动教学的一些新方法。希望对那些想要 从事幼儿教育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们一些启示。但是由于时间段,研究尚不透彻。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好的完善,对律动有更深的解释。
参考文献
[1]郭艳霞,张兴存.律动教学.中国音乐音乐教育.2004,第七期.[2]杨瑛.幼儿律动教学浅议.教育革新.2011 04.[3]李重光.简释幼儿律动.中国音乐教育.1989 02.[4]吴卲萍.幼儿园韵律教学初探.早期教育.1997,06.[5]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梁周全,尚玉芳 幼儿游戏与指导 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2.[8]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李璞珉.心理学与艺术.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三篇:浅谈幼儿教育问题
浅谈幼儿教育问题2011-09-03 05:13
今天在公车上,有一家三口特引人注目。爸爸、妈妈和6岁左右的儿子。
故事1:让座
车上让出一空位,妈妈让儿子坐,儿子叫妈妈坐,妈妈说不累叫儿子坐,儿子说妈妈累妈妈坐,俩人客气了半天最终妈妈拗不过儿子坐下了,看得旁边人不好意思也空出一座位让与他们。
故事2:妈妈与儿子的对话
妈妈:“今天在鼓楼门口看到的那个小东西(指玩具)怎么样?”
儿子:“就是那个小汽车啊,还好。”
妈妈:“你要是抹一星期的地,妈妈就给你买。”
儿子:“一个星期,那是几天啊?”
??齒蒔?楼???葭襶硬?虷?虷N??S蕎?虷???腦???睡睐扐董?蒋?痿畔???匀吀刀伀一刀???刀?情感在内的儿童个性全面发展上。儿童对于游戏有天生的欲望,主动、自发的游戏是符合儿童天性的能量散发,对儿童的未来生命至关重要!
《双语不用教》是由国内数百位早教专家,针对儿童发育特点,从儿童识字,英语口语练习,性格塑造,习惯培养,开拓视野等方面开发的儿童早教趣味动画教材。
《双语不用教》捕捉到了父母们对幼儿教育的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符合孩子的发展需要,并尽其所能地满足父母们的“投资”愿望。在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博弈中,让孩子成了最大的赢家。怎样引导宝宝说实话(图)幼儿食谱:白肉鱼泥称职的妈妈是孩子训练出来的教你给孩子选购零食的窍门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
第四篇: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
摘 要:儿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是民族复兴壮大的希望。3~6岁幼儿心理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和发育。因此,关注3~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在幼儿园开展心理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3~6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康康小朋友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5岁,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儿童。开学时,他的妈妈抱怨说康康比较淘气,不听话,十分任性,对于大人的管教从来都是抵抗的。真不知道怎样改变他的这种坏脾气。
教师根据康康在班级的表现,认真观察他的日常行为,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纠正康康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教师与康康的家长达成了一致的认同,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应该根据情况进行引导,关注他的抵抗心理,对于他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并鼓舞,对于他不正确的行为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尽量不使用强硬的管理方法,但是对康康的任性行为决不能姑息。经过康康父母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努力,康康的任性的坏习惯逐渐改掉了,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2.案例二
乐乐今年4岁,是一个十分聪明的男孩,学知识很快。他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俗话说,隔辈亲,老人对乐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乐乐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对孩子缺乏教育和陪伴。在这种情况下,乐乐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幼儿园时,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他就大哭不停。乐乐的自理能力比较差,自己不会穿鞋子,下楼梯没有教师牵手就不下,不会跟小朋友一起做值日,而且他的朋友比较少,且乐乐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针对乐乐的情况,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为乐乐创造锻炼的机会,锻炼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并且多与同龄孩子玩游戏,要多夸奖他的优点,帮助乐乐树立自信心。在幼儿园中,教师会经常给他表现的机会,这样长时间以来,乐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一个月之后,乐乐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前胆小、不愿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情况减少了,他变得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主动沟通,并且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二、幼儿园、教师、幼儿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应该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幼儿教育的重要地位。幼儿园是儿童接触外界的主要环境。对3~6岁幼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附加的教育内容,而是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师更应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3~6岁年龄段,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融洽的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观念都会对幼儿心理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幼儿适当地吃苦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让幼儿体会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三、总结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繁琐而又重要的教育工作,需要幼儿园、幼儿教师以及幼儿的家长共同合作,彼此相互影响。幼儿是我国发展的希望,只有对3~6岁幼儿开展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幼儿每天的生活之中,长期发展下来,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才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个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有正义感、责任心的幼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刘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2(29).[2]周芳.浅谈幼儿人格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13).[3]徐粉娣.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考试周刊,(10).20102008
第五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心愿。子女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为了分水岭。这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导致了身心发展扭曲变形。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而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但现实是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生理的健康,而极少关注精神的、心理的健康,“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还相当普遍。特别是我们县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下面就我的教学体会,浅谈一些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目前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普遍性,其程度呈恶化趋势。
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暴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密集上升趋势。如一名学生因上网收到老师的批评,竟跑到银川打工,这不但让家长操碎了心,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还有一名高中女生,因家庭不和,便在水上公园自尽,这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对于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2、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在我县,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方案。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比如我们开家长会时,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极个别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大多数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不健康心理
1、冲动性心理。情绪和行为具有冲动性,经常生气、急躁、发怒,报复心强,常有想干危险的事和愚蠢的事的念头。
2、自责自卑性心理。正常的自我责备是健康的表现,但是若过分自责,凡事都责怪自己不好,认为自己不行,对自己说的做的抱有恐惧倾向,受忧郁和悲哀情绪所支配。有一女生升初三后,学习成绩从班级前3名降到第10名,她痛苦地说:15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恼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一死了之。
3、焦虑性心理。一是对人焦虑,是指在众人面前,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过分紧张与不安,害怕生人,害怕与人交往,不敢讲话,教师与家长的责备一直放在心上,担心有人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等。二是学习焦虑。是指过度的学习焦虑,担心上课老师提问,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一听说考试心里就紧张,经常产生怯场心理,本来能解答的题也做不出,紧张的脑子一片空白。经过多次学习上的失败与痛苦体验后,学习焦虑会随之增强。
4、过敏性心理。表现为感受性特强,对什么事都敏感,一点小事就放心不下,感到担忧,小心眼。
5、孤独性心理。表现为不喜欢和家人、同学一起生活,喜欢一个人冷漠独处。同学们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他却孤单地一个人呆着,没有一个好朋友。
三、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特别是青春期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导致他们内心发生急剧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一定的心理偏差。简析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原因。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 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我县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特别是有的家庭丈夫或夫妻二人外出打工,妻子或祖父辈在家照顾孩子,再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和盲目顺从,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尤其在我县,群众看一所学校主要就看升上了几个学生,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使许多学生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学生采用简单的方法,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其实,我们应当牢记,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我县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
3、社会影响。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现在,我县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可惜这种悄悄来临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有位成绩中等的学生经常向一位同班女同学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训示一番,严重刺伤了她的自尊心,导致了她和教师的对立。由此可见,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是多么重要。
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环境,特别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敬仰老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而同学们之间团结友爱容易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气氛。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目前我县中小学生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更别说教育学、心理学的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建立家庭和学 4 校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是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二者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3、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在我县学校非常欠缺,所以也更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科教育、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自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班主任,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特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正常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另外学校还要注意美化环境和开发隐性教育资源,把环境熏陶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和渠道。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冲突所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生活中的人与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敌对情绪,教育者不应随便附和他们的观点和不满情绪,而应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进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开拓进取、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四、作为教师应掌握的一些心理教育方法
1、教学生学会微笑
微笑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春风,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乐的表现,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
2、让学生多想自己开心的事
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就能坚定让学生坚定信心,并用心理上美好的回忆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让学生学会语言调节
语言是人类思想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的情绪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极情绪,既可以引起也可以抑 5 制,即使内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同样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当学生遇到紧急情况下,让他们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遇到大喜的事情、心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遇到愤怒或刺激时,应默念“息怒”二字,当要发脾气时,心里应默念着“忍!忍!”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了尽快消除消极情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语言来调节情绪。
4、让学生想象放松
有自卑感的学生评价自已,总认为在学习生活中,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无劲。克服这种心理,应树立信心、牢记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想象的方法,做到人与大自然的融洽和谐。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来个天人合一,纯朴归真,想象这时正在深山密林中,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幽谷的鸟声,在蓝天、白云下的沙滩上,赤足享受海水的冲泡。也可以品味着天下着毛毛的细雨,淋湿了头发及全身,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整个想象过程中,心里伴随着“轻松”的意念,烦闷之气,自卑之感,紧张等随之消失。
5、用音乐放送身心
一首健康的音乐的乐曲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当学生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情绪低沉,缺乏信心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能帮助振奋精神。如《田园交响曲》、《蓝色的多淄河》、《欢乐颂》、《义勇军进行曲》等交响乐、能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情,从心理上战胜自我,走出低潮。
6、用团队精神体验快乐
团队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凝聚力,经常参加集体团队活动。可以消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敌对现象。可以形成一个团队成员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彼此亲近,让同学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受到同学的安慰与鼓励,增强团队精神高于一切的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
总之,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强盛,我们要把培养具有美好品质、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的下一代作为己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中去,并切实贯彻好,落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