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幼儿教育问题调查研究2
农村幼儿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多年来一直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使得资金、人员方面的调配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使得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处于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人民群众十分迫切需要幼儿教育的发展来启蒙农村下一代;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步履维艰。但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应重视学前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要求;②。国务院2010年召开专门会议部署近3年学前教育工作,改革的春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近两年来很多农村乡镇迎来了幼教的春天。于是农村幼儿园园所数、在园人数及幼儿教师数都呈现了一种上升趋势。就拿我们荔波县为例,2011年农村乡镇新立了7所公办幼儿园,2012年相继有7所幼儿园从小学独立出来。一时间,农村幼儿园办园面临的很多情况就凸显了出来。目前农村幼教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办园条件方面很多乡镇硬件设施未达标。原来很多学前教育一直依附在乡镇小学或村级小学,取名学前班。教育局从各乡镇实际出发,先让一部分乡镇建园,因而硬件设施不齐全硬逼着“赶鸭子上轿”,形成各乡镇幼儿园办园条件高低不一。下面以我县五所先从乡镇中心校独立出来的幼儿园谈谈。2011年初率先独立的7所农村幼儿园中只有2所新建有独立的园舍,园内各种条件、设施设备均达标。其它5所没有独立的园所,与小学共用一个校园,占用小学的房
舍,但已有独立的幼儿活动场所,有独立的师资人员,有独立的财务。农村幼儿园里,没有正规的教室,一般都是只有一个活动场所,既是孩子的活动场所,也是教室。更没有消防设施和孩子的安全通道2012年独立的7所幼儿园中有1所利用闲置的校舍改建为幼儿园,各种设施设备基本达标,其它6所是名不副实,还附设在小学里,没有独立的房舍,没有独立的人员,没有独立的财务。只能实现幼儿教育与小学的相对分离。
农村幼儿园所获的经费少之又少,常常面临经费不足问题。幼儿园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幼儿的保教费,如果幼儿较少,所收费用相对就少,有时无法添置幼儿的玩具,图书、教师办公设备等。这些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的缺乏,使农村幼儿必要的学习条件和生活设施得不到基本的保障。据3所已建有新园的幼儿园反映,他们新园绿化及食堂设备都是自筹资金添置,两年已欠近10万元的外债。
其次:师资方面力量薄弱。对幼儿教育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师资。2012年荔波县全县学前教育教师254人,其中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103人。当前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过于薄弱。主管部门对农村幼儿园每个学期开学初的教师编制是计划好的。可是在编不在岗的每个幼儿园教师数占到1/3。而在岗的幼儿园教师几乎是2011年从小学转岗过来的教师,这些教师虽在小学有从教经历,但都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也没有幼教经验,容易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要摸索幼儿教育出需要一定时间,并且我县几所农村幼儿园没有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缺乏规范引领幼儿保教工作。同时,由于人员有限,农村幼儿教师还承担着保育员的任务,常常忙得焦头烂额。附设在小
学的幼儿园开展保教工作的困难就更大了,教师既要到小学担任一些科目教学,又要兼任幼儿园的一些活动课,面对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变换教育教学模式或方法,给教师及幼儿带来很大的影响。
教师培训方面:近两年来,县局分别安排有园长及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的转岗培训。但培训的时间较短,培训的名额有限,使得全园大部分教师未能学习提升。
第三:家长文化相对落后。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众多、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家长对学前教育认识不足,不懂幼儿教育规律,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对幼儿教育存在误区。对教师的“小学化”教育方式感到满足,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早期智力开发,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荔波县边远山区,自然条件先天不足,交通不便,一些家长怕影响劳动而不送幼儿入园,影响了孩子接受学前教育。大部分家长认为靠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于是好多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幼儿园留守的幼儿较多,据统计:2012年幼儿园留守儿童765人。留守小孩交给老人看管,而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率高,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常常无法按时接送幼儿入离园,好多幼儿衣着、卫生、习惯养成未得到有效的指导。幼儿教育应该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但我国的教育总拿着“考试”这根指挥棒,幼儿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者总是想迎合家长的口味,一味地追求儿童能背古诗,认字写字,会算数等,只重视对儿童知识的灌输,而非感情的体验。本来幼儿园应该是家庭中快乐和温暖的延伸,但恰恰相反,大多数幼儿园却成了反反复复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孩子必须老实听话的“关押”场所。完全失去了寓教于乐的本质特征。
地方经济落后,县乡一级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对农村幼儿园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对农村幼儿园带来很大影响。很多关爱儿童的宣传、口号打得较响,真正工作落到实处的很少。
今后加强农村幼儿国发展的措施与建议:、教育设施简陋不利儿童健康成长。符合标准的教室(活动室)和宽阔安全的活动场所是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
1、加强规范办园的考核与检查力度。对园评估检查要常规化、制度化。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幼儿园的管理力度,从办学宗旨、到办学条件、硬件设施严格要求,让他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幼儿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2、组织教师培训上要形式多样化。对园长、教师、保育员经常组织培训学习,多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习理念、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能力。对每年新招教师,一定要专业幼儿教师,以此推动幼儿园常规工作。幼儿园要制定培训目标,要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教师的责任在唤醒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允许孩子们的个性自由地浮现和发展。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幼师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增强职业的吸引力,3、加大办园经费投入。配置校园房舍、食堂各种设施设备、提供幼儿玩乐的大中型玩具,提高办园条件。使园长轻装、轻松工作。资金缺乏是农村幼儿园的共性问题,其设施简陋在所难免。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经济迅猛发展,各项惠民政策深得民心,老百姓拍手叫好,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要遵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幼儿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发展学前教育提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共同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各民办幼儿教育机构要拓展思路谋发展,要与民间团体,多种企业联谊,争取更多的社会捐助和资金支持。从而有效地解决幼儿教育园舍不足,规格偏低,设施简陋的落后局面。
目前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虽然仍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同时给幼儿教育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幼儿家长开展认同幼儿教育,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非常重视,给幼儿教育发展以良好契机。只要认识正确,措施得力,就能很好的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使农村幼儿教育得到良好的普及与提高。
附:统计表:
第二篇:幼儿教育问题
如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掌握音乐律动
音乐就好比阳光、空气、雨露,人类不能没有它。音乐本身也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单纯的教舞蹈动作,学习舞蹈动作,不结合身体的运动和心灵的感受,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音乐是艺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律动活动既能发展幼儿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也能满足幼儿对身体活动的需要;既能满足幼儿在参与音乐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探究的需要,想象思维的需要和创造性表现的需要,也能满足幼儿交流合作的需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增加幼儿感受体验音乐活动中美的情趣,使幼儿通过律动活动得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一、幼儿音乐活动中的音乐律动
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许多专家学者对学前教育活动和教育心理研究的不断加深,幼儿音乐方面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应运而生了不同风格的音乐教育理论流派。其中音乐教育中律动教学被众多人所推崇,如有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奥尔夫的元素节奏理论等。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对其进行了研究,有学前教育家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王懿颖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韵律活动》等。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中这样界定的,幼儿音乐律动是指:“幼儿在音乐伴随下所进行的韵律性活动。”所以说音乐律动是指在聆听声音与音乐的过程中,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透过全身的活动,以想像,创造去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其特点是节奏感强,动作形象简单。通过大量的各种律动训练,从而增强幼儿的听力、集中力和思考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以及提高音乐感受力,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思维内化的这一过程。
二、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律动教学分析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在进行律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注意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在进行律动教学时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保持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激情,才能启发幼儿情绪、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样幼儿才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因为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教师在进行律动教学时可以从基本动作开始,基本动作包括运用身体各部分,如头、臂、手指、腿、脚、腰等,以及由走、跑、跳、跃、滑等组成的各种简易步法。
(一)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律动教学分析
小班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一般是三岁左右的幼儿。由于骨髂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调节能力的增强,能够掌握各种粗动作。但是小班幼儿对音乐高低、强弱、快慢的辨别力差,节奏感不强,动作的协调性也差,注意力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上课时间都是在二十五分钟左右。比较适合从基本动作开始,比如开始选用一些坐着不移动的上肢的大动作,如拍手、叉腰、点头、扭腰、摆头、伸腿、拍腿、招手等。接着再教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比如:手腕转动、敲鼓等,最后再教幼儿走步、碎步、小步跑、跺脚,使幼儿在简易而有节奏的动作中逐步理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二)中班幼儿的律动教学分析
中班幼儿一般都在四五岁,是整个幼儿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具体形象型最为突出。这一思维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解决问题、判断事物时,而且也表现在幼儿各种活动中。在游戏活动时,幼儿都沉浸在形象化的思维活动中。幼儿对音乐有一定程度的辨别能力,动作也比较灵活、协调了,他们能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动作,并能在集体活动中调整自己的动作。如《蜗牛与黄鹂鸟》,这种有具体形象的歌曲运用律动使幼儿能很快的掌握节奏。
(三)对大班幼儿的律动教学分析
大班幼儿一般是在六岁,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上课的时间应该延长在四十分钟,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这时就可以教幼儿难一点的步法和歌表演。
三、运用多种音乐教学形式表现音乐律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给幼儿传递着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幼儿审美、欣赏美的能力。幼儿期正是一个从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时期中,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潜力,幼儿越是能够有机会接触各种音乐作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就越会逐步懂得爱、温柔、同情、自豪、集体精神、憎恨丑恶和追求美善。为此,我们采用多种音乐律动教学形式,通过欣赏、舞蹈、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导,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一)通过欣赏来感受音乐律动
达尔克罗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这段话足以说明欣赏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欣赏也是幼儿律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人的倾听,从而运用语言及身体的动作去表现音乐,也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既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幼儿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幼儿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幼儿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而要使幼儿对欣赏活动感兴趣,就应让幼儿动起来,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
欣赏是听觉的艺术。首先要听音乐,如:用一段以跳音为主的乐曲,请幼儿表演,小朋友能很快感受到音乐活泼、跳跃的特点,模仿出小兔、青蛙、袋鼠等动物跳跃的形态。又如:在一段轻柔优美的音乐中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表现蝴蝶飞舞、小鱼戏水、树叶柳枝随风摆动等。这样,既能帮助幼儿去掌握音乐的律动,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幼儿自觉的投入到音乐律动中。欣赏时也要不断的启发幼儿想象 如:在大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请幼儿欣赏“森林里的早晨”的音乐,并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听到这首乐曲里有什么?”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有的说:“有走表的声音、有小鸟唱歌的声音”;有的说:“有滴水的声音、有天鹅叫的声音”等。对于孩子的回答,都应一一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而此时的幼儿已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边说边不由自主地表演起来。最后,孩子们还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设计了不同的符号把这段音乐画了下来,孩子们就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体会、欣赏到音乐的美感。
(二)通过舞蹈来体会音乐律动
幼儿律动教学跟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律动与舞蹈的关系就像砖瓦和大厦的关系一样重要。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于1902年始创了“律动舞蹈体操”,一个世纪以来,达尔克罗兹所创立并实施的律动教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托儿所、幼儿园对幼儿进行音乐舞蹈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达尔克罗兹所倡导的律动教育主要特点在于通过人体有情感、有节奏的舞蹈,表现出各种不同高低、速度、力度等音乐内容。
律动虽然只是单纯的摆动身体,但这是学习舞蹈之前的必经过程;舞蹈则是一种具体的身体表现。要学习舞蹈,必先进行身体律动的体验与学习,而且关系到孩子的肌肉发展与平衡感。它们都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和舞蹈是一种互相表现,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在律动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幼儿注意听律动音乐,在反复倾听音乐的过程中,熟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感知音乐的表现力,提高 听音乐的能力。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注意引导幼儿感受明朗的节奏,为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奠定基础。首先选择一些形象鲜明、优美热情、节奏明快的音乐,在听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以掌握乐曲的节奏感。
案例:幼儿律动《排排坐,齐拍手》
拍手是是训练幼儿节奏的最基本动作。幼儿园律动必须从拍手动作做起,培养幼儿节奏感。拍手可以坐着拍,也可以站着拍,还可以在行进中拍,但开始练习时必须坐着拍。幼儿坐在椅子上身体挺直,眼看前方,双脚并拢,双手手心放在大腿上做准备。拍手时手指向上,手腕放松,双手对拍。音乐采用2/
4、3/
4、4/4拍都可以。先在胸前拍强拍(两拍一次)的基础上再一拍拍一次或拍弱拍。逐步结合点头,双手在脸上的左右拍,上下拍,前后拍,两人单手或双手对拍,绕圈拍手等变化。还可以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拍出各种节奏型的声音来,即通过有感情、有节奏的拍手动作表现不同高低、不同力度的音乐内容。
音乐是诉诸于情感的表演艺术,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拍手跺脚是幼儿在律动活动中最基本的身体动作组合。把舞蹈放在律动中使幼儿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三)通过游戏来感受音乐律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所言:“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具有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与创造性。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玩游戏可以说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也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实践表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连续玩上若干遍,仍然兴趣盎然。它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符合音乐的感知规律,因此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是可行的教学手段。将音乐律动改编成许多律动游戏,使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游戏中体验、感知、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如手指运动中《小动物做游戏》: 你拍一,我拍一,小鸡小鸡叽叽叽。(双手食指伸出点作小鸡嘴状放在胸前)你拍二,我拍二,小兔小兔跳跳跳。
(双手食指、中指伸直其余手指作小兔状放到头顶)你拍三,我拍三,孔雀孔雀飞飞飞。
(双手大拇指、食指相碰其余手指伸直作孔雀状一只手放头上一只手放腰旁)你拍四,我拍四,小狗小狗汪汪汪。
(双手大拇指放在太阳穴其余四指并拢作小狗状)你拍五,我拍五,螃蟹螃蟹爬爬爬。(双手五指伸开放在身体两侧 我们一起爬上山(从宝宝脚面上爬到腿上做好)再如歌曲例如:小班律动游戏《小兔子乖乖》
这是小班幼儿最常见的游戏。在教学时教师事先在教室创造情境,玩“狼来了”的游戏,听到大灰狼的音乐就赶快躲起来。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准备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着时强时弱,时快时缓的音乐,轻松快乐地游戏着。
(四)通过模仿、夸张的教学手段来表现音乐律动
幼儿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好模仿、易幻想,内心感情容易外露,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形象具体,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实践经验中,采用模仿、夸张得表现方式,在孩子的心目中,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可用人的思想感情相交流。用短小、形象生动活泼、情节简单的舞动特点、培养幼儿对律动的兴趣,使幼儿感到亲切,易学、易记、易接受。例如 《请你像我这样做》
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
歌词非常简单,老师做先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嘴里念着请你像我这样做的的节奏,孩子们在后边模仿老师的动作,嘴里念着我就像你这样做。
又如《小猫操》
小花猫,喵喵喵。饿的肚子咕咕叫 左瞧瞧,右看看。地上小鱼快吃掉 小花猫,跳跳跳。磨磨爪子喵喵叫 左扑扑,右跳跳。发现老鼠别放掉 这是一首律动操,小朋友们跟着音乐嘴里念着词,模仿小花猫的各种动作,比如在肚子咕咕叫就可以摸着肚子表现出一种很饥饿的样子,在左瞧瞧,右看看好像在找什么东西,发现小鱼快吃掉,模仿小花猫吃鱼的样子。然后第二段故事情节变了,模仿小花猫磨爪子喵喵叫的样子,双手合起来摩擦,好像小花猫磨爪子。连着做两遍,调动他们的兴趣。
四、通过对音乐内容科学合理的运用使幼儿掌握音乐律动
音乐律动艺术性较强,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创编音乐律动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和身心的发展,要科学合理的对音乐内容进行创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题材的选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时机,提高教育效率。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对学前音乐教育说过这样一句话:“刺激性太强,萎靡不振的,太复杂吵闹的都不宜作为学前音乐教材之用。”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瞬间即逝的灵感启示,关注幼儿的需要,把幼儿感兴趣的、不易理解的、难以记住的、以及要求幼儿记住的事情编成律动,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和适当表达,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幼儿喜欢的《小兔子乖乖》、《小星星》、《小猫操》,又如幼儿的《洗手歌》《上课》等节奏鲜明,简单易懂的歌曲。
(二)音乐的选择。
音乐是律动的灵魂。律动所选用的音乐应该是节奏鲜明,形象性强,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幼儿很喜欢一遍哼唱一遍做动作,因此,一些简单的律动曲调最好事便于幼儿哼唱。当然也不排斥有时为了更加形象的表现某个动物,而采用的一些特殊效果去不宜哼唱的乐曲。选择或创编律动音乐首先要符合律动的内容,且音乐的速度不宜太快。因为她们还缺乏快速做动作的能力。音乐最好是诙谐、幽默的如《粉刷匠》,同时也应该选择明朗、欢快的,适合幼儿表达的如《小猫操》。其次音乐要曲调简单、形象、富有感染力,让孩子听后能展开想象。同时律动音乐不宜过长,以8个小节为宜。
(三)动作的创编。
幼儿音乐律动动作的创编要考虑到幼儿的生理、心理以及年龄特点,不能繁琐、复杂,要简单、重复,一遍音乐一个动作反复,便于幼儿记忆。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进行律动教学时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保持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激情,才能启发幼儿情绪、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样幼儿才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因为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所以在小班初期,在选材上对动作的考虑首先以一般生活动作为主,并同时注意逐步增加律动模 仿动作。另外,最简单的舞蹈动作学习在小班后期也一点一点地进入。同时,一些难度教高的基本舞蹈动作在总体学习内容中的比例也开始逐步提高。到了大班阶段,基本舞蹈动作、集体舞已逐步成为我们律动活动主要学习内容,而一般生活动作则逐步退居更次要的地位。
最后对于幼儿的创作应适时地加以评价。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的同时,更要注意幼儿在参与律动时,往往是想象、联想、创作一气呵成,必须保持这一过程的连续性,若破坏了这一有序的运动,创作灵感的产生就会受到影响。对于具有独特表现的幼儿可以作为典型,以带动全体幼儿加以模仿,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启发,在此启发下,有可能还回创造出新的律动。当今的教育,以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为目标,重视发掘人的潜能,强调创造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律动没有固定的程式,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儿在音乐中,身心感应和肌体运动紧密结合,不仅唤起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天性本能,更重要的能激发幼儿去联想、去想象、去创造。
五、音乐律动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教学价值
音乐律动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从幼儿年龄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幼儿音乐教学时,显而易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力、表现力及创造力等,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是幼儿音乐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
(一)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就不可能有完整、准确、自如的表达。要发展幼儿的理解能力,就应当使幼儿同时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作及其他刺激,音乐律动就是同时融合了各种刺激的一种活动,它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所学的知识。像小班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善于从幼儿的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中,采取一些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的音乐律动,而且需要手脚分解,像律动“拍手点头”、“拍球”、“小鸟飞”等,中班可以掌握律动“蝴蝶飞”、“摘果子”“手腕转动”;大班,随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可以开始手脚结合,像律动“剪羊毛”、“采茶扑蝶”将等,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感到亲切,易学、易掌握,在以后进行活动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帮助幼儿表达情感。
情感发展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它关系到智能、性格、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早期是情感发展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孩子们一旦拥有了快乐和开心,就能拥有自信、勇敢和健康。比如:在一日活动各环节创设特有的音乐氛围,发 挥音乐所具有的渗透功能,在平时的活动中多让幼儿欣赏一些律动、舞蹈组合,并且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我让幼儿欣赏舞蹈《欢乐舞》,舞蹈中小朋友迎新年的喜悦心情,放鞭炮的欢乐情景,使幼儿既能欣赏美的动作和形象,同时对进退步、手腕转动、旋转等有了进一步的具体理解,以后每次学习到一些关于这些动作的律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就会很高,会积极的主动参与,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表达高兴的动作,并在不经意间正确的表现出来
(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时期可塑性强,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有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趋早性、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幼儿行为需要成人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教育,律动就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之一。例如:编一个《洗手律动》,教幼儿学会洗手,培养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编一个《彩笔宝宝上班律动》,教育幼儿不能乱扔彩笔和笔帽,养成正确拿、放彩笔的好习惯。
(四)帮助幼儿培养音乐创造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及创造力,音乐律动是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幼儿较喜爱的,幼儿自身潜在着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幼儿对任何事物充满着好奇、探索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是十分灵活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律动活动中培养、扶植、激发、鼓励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音乐律动是改善幼儿心理品质,促进幼儿智能发展,增强幼儿身体健康,丰富幼儿审美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幼儿需要音乐,没有音乐的幼儿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幼儿的分析运用不同形式来表现音乐律动,让幼儿通过欣赏,舞蹈游戏、模仿中轻松的掌握音乐律动。同时又对音乐内容科学合理的运用进行研究。虽然只是简单的律动,也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当幼儿表演一段律动时,他们要聚精会神的倾听音乐,节奏准确、配合默契的表演自己认为最优美的动作,他们随着乐曲的情绪,一会儿欢乐,一会儿恬静,仿佛整个身心都进入了音乐意境。
幼儿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割舍的情节,律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幼儿律动教学简单的研究,初步掌握了音乐律动教学的一些新方法。希望对那些想要 从事幼儿教育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们一些启示。但是由于时间段,研究尚不透彻。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好的完善,对律动有更深的解释。
参考文献
[1]郭艳霞,张兴存.律动教学.中国音乐音乐教育.2004,第七期.[2]杨瑛.幼儿律动教学浅议.教育革新.2011 04.[3]李重光.简释幼儿律动.中国音乐教育.1989 02.[4]吴卲萍.幼儿园韵律教学初探.早期教育.1997,06.[5]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梁周全,尚玉芳 幼儿游戏与指导 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2.[8]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李璞珉.心理学与艺术.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三篇:浅谈幼儿教育问题
浅谈幼儿教育问题2011-09-03 05:13
今天在公车上,有一家三口特引人注目。爸爸、妈妈和6岁左右的儿子。
故事1:让座
车上让出一空位,妈妈让儿子坐,儿子叫妈妈坐,妈妈说不累叫儿子坐,儿子说妈妈累妈妈坐,俩人客气了半天最终妈妈拗不过儿子坐下了,看得旁边人不好意思也空出一座位让与他们。
故事2:妈妈与儿子的对话
妈妈:“今天在鼓楼门口看到的那个小东西(指玩具)怎么样?”
儿子:“就是那个小汽车啊,还好。”
妈妈:“你要是抹一星期的地,妈妈就给你买。”
儿子:“一个星期,那是几天啊?”
??齒蒔?楼???葭襶硬?虷?虷N??S蕎?虷???腦???睡睐扐董?蒋?痿畔???匀吀刀伀一刀???刀?情感在内的儿童个性全面发展上。儿童对于游戏有天生的欲望,主动、自发的游戏是符合儿童天性的能量散发,对儿童的未来生命至关重要!
《双语不用教》是由国内数百位早教专家,针对儿童发育特点,从儿童识字,英语口语练习,性格塑造,习惯培养,开拓视野等方面开发的儿童早教趣味动画教材。
《双语不用教》捕捉到了父母们对幼儿教育的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符合孩子的发展需要,并尽其所能地满足父母们的“投资”愿望。在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博弈中,让孩子成了最大的赢家。怎样引导宝宝说实话(图)幼儿食谱:白肉鱼泥称职的妈妈是孩子训练出来的教你给孩子选购零食的窍门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社会,在市场经济驱动下,青年家长双双外出务工,谋求经济利益,而将子女完全交由自己父母教养的现象比比皆是,隔代教育突显。“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71.59%和73.45%,有关部门对30个省市的3080个老人家庭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有58%的家庭在帮助照管孙辈。上海市一项对0—3岁婴幼儿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婴幼儿家庭共占73%,有祖辈家长参与婴幼儿抚养的共占84.6%。” [1]2004年《新闻周刊》报道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根据百度百科的数据:“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2]在我国的广大农村青壮年夫妻双方外出或进城务工,将子女完全交付祖辈教养的现象更为突出。xx初中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校学生1034人,其中留守儿童752人,占在校生比例72.7%,其中父母均外出的有159人,占留守儿童数的21.1%。近几年来,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同孩子缺少沟通和教育,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失教、心理上失衡、行为上失范、生活上失助、安全上失保等一系列问题,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3]的要求,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人士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一)研究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既已客观存在,就值得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其理论意义本文姑且不论,主要对其现实意义作论述,以期大家作出合理价值判断。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家庭的幸福。农民工进城或去发达地区务工,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如果他们的子女在祖辈的照顾下,在家乡学生能安心读书、成绩令人满意、身心健康成长,中青年父母的工作就会无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追求个人的职业成就和事业发展;同时,家中祖辈既老有所养,又能老有所为,也会体味老年生活的乐趣。三代人各得其所,家庭生活品位和幸福指数也会相应地提高,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2、有利于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未成年人的监护必不可少,隔代家庭教育填补了父辈教养的缺失,通过对隔代教育的研究,能增强隔代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其次科学合理的隔代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它能够把父辈的竞争性教育和祖辈的宽容性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4]另外,祖辈的生活历练所得的人生经验,对现代儿童而言是良好的德育素材,祖辈的亲身体验和适当地教育方式,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3、有利于家校联系,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祖辈的隔代教育往往缺乏主动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家校之间的联系较少,或与教师的教育观念的不同,难以与老师之间有效达成共识,对少年儿童的一些行为表现所持有的态度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溺爱纵容或排斥对抗,对应的教育方式就会出现放任式或粗暴式,都会给留守儿童的道德修养、人格特质带来消极影响,反过来负向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如果祖辈在宽容的态度下,讲究科学教育,并辅以自身的良好榜样,则会采用民主式和权威式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5]。通过对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的研究,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合,互通学生在不同场合的行为表现,在教育的方法、内容、形式上相互补充,在教育理念和本质上保持一致,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引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有利于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所关注的问题,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同样也是社会各方的关切,在政府部门,不但有妇联、共青团、少先队等社团群众组织,还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正式组织,特别是关工委“依靠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开展工作,弘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6]这些老同志不但能充分利用关工委的职能优势整合社会其他教育资源,如督促当地政府、相关单位和社团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活动,而且由于年龄相近的原因,能和留守儿童的祖辈更好地交流,指导他们做好隔代家庭教育工作。
(二)研究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目的通过调查,明确我校留守儿童中隔代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寻求对策,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并以一斑窥豹,进一步探讨如何整合农村社会各方力量,提高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成效,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新农村。
三、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概念界定
隔代教育是相对亲子教育而言,所谓隔代教育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儿童亲生父母把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交给上一代家长来承担的教育方式。农村留守儿童,一般的定义是指由于农村年轻家长的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乡生活和上学的儿童。本文所指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而全权委托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其生活和学习的儿童。这些儿童的隔代教育或是由祖父母承担或是由外祖父母承担,还有可能是其中的一人承担。本文认为,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陪同子女生活或学习,则不能称之为完全的留守儿童。
以上问题的形成原因,勿庸置疑,主要是父母不能直接教养和亲子互动缺乏,这也正是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认定的前提,以下原因分析在此范畴内。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问题形成原因如下:
一是家庭教育力量缺乏整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祖辈的教育能力不够。从表一至三可以看出,159名儿童的254位祖辈的文化水平偏低,曾经的职业主要是务农,社会阅历并不丰富,年龄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存在着明显的代际鸿沟。这种状况下的祖辈教养则主要是生活照顾,深层次的交流难以实现(表六显示,只有28.9%的儿童愿意也祖辈谈心),思想和道德教育难免空洞说教,不能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在学习方面能得到祖辈的指导的很少。祖辈在体力不佳、说服无效时,往往采用听之任之的纵容方法,认为“树大自然直”,指望孙辈长大以后能有所转变,或者采用怒骂、打压的暴力措施,以求暂时地完成看护任务,这些都是不作为或短期行为的表现。其次,是父母的“远程”教育不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是无可替代的家庭教育基础,真诚、倾诉、依存、不离不弃是其他交往所无法与之比拟的,所以有人将父母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中时间最长的学校。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少家长能认识到亲情感化和交流在孩子健康成长中重要作用,仅仅在履行着“衣食父母”的职能,教育职能则被完全地推向祖辈。父母完全指望祖辈的教养,但大多数祖辈的教育是无力的,这样家庭教育基本缺失。
二是学校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虽说在现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是倍受关注的群体,但现实状况是学校无法给予他们有效的特殊关照。一种观点从“理性”角度来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缺乏的是家庭亲情教育,应主要在家庭教育中补偿,与学校无关,学校已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甚至提出疑问:将这些儿童贴上“留守”的标签,是不是就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种观点从“情感”角度来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确实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如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积极作用,但现有的活动和设备还不够,还要增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学校应该减少正规的教学活动时间,放松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留出时间安排固定的教师队伍去开展补偿教育。事实情况是,在校期间,留守儿童随同其他学生一起全天候、全覆盖地接受管理和教育,没有得到特别的照顾,即学校当前没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补偿性教育活动。
三是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不完善。当前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单一,除了家庭、初中小学以外,基本没有其他教育机构。学校在正规化的过程中,随着职能分化、责任加强,功能越来越简化,如随着学校安全责任的加大,学校尽量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规范办学行为,调整作息时间表,压缩正常上班期间的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小学春季下午四点就放学;坚决执行不加班不补课、法定节假日一律放假的规定,这样学生在校外的时间就会增加,这些时间如果家庭管理能跟上,学生会有一个更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减轻课业负担;反过来若家庭管理跟不上,特别是留守儿童,就会出现外出到处游荡、或上网吧、或回家长时间的看电视等,导致安全、学业、交往等方面的隐患。
四是教育责任归因偏颇。在传统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过分强调了教育主体外在的因素,而忽略了受教育者自身责任因素,一旦儿童在学业、安全、身心出现问题时,总是在学校、家长、社会媒体方面寻找原因,恰恰忽略了教育主体——儿童的自身责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早已被否定。据此,我们可以坦然面对部分学生不同的人生发展路径,将留守儿童的一些行为问题看成是发展中的问题,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留守儿童如何面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作出恰当的调整和适应,也是其自身应该学会的能力。教育管理当中也有一个负强化的现象,拿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来分析,出现问题→怪罪老师和家长→老师和家长深感责任重大→看护更紧→学生自适应能力更弱→出现更多的问题。只有儿童的自适应能力得以提高,这种负强化才能消除,儿童的自适应能力只有在儿童学会选择、自己勇于承担责任时才能提高。
(执笔人:杨芳志)
[1]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浅析 [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4(8)
[2] 百科名片,留守儿童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4] 同1
[5] 陈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网,2010年5月14日发布
[6]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条例(2011年2月修订),第四条,中关工委[2011]10号文件颁发
第五篇: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2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教学之余,我利用课余时间考察了移村学区小学,走访学生家长,调查、了解了当前农村教育现状。问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一、教育质量低下,学生基础较差。
二、生源严重流失,教育资源浪费。
教育质量低下,学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和农村家庭教育失重成为其主要影响性因素。
1、师资力量薄弱:
(1)教师整体素养不高,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知识与理念。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学历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停滞不前,沿用长时间来逐渐形成的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思想和方法,严重影响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2)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课程单一。由于部分学科教师不足,许多老师不得不身兼数科教学。语文老师教数学,数学老师兼劳卫,非英语专业的老师在参加短期培训或“自我钻研”后就走上了英语教学讲台。另外像体、音、美等“副科”在缺少教师的情况下不得不由“主科”教师兼代。农村许多学校的体音美老师都是如此半路出家的。而且这些“副课”往往流于形式,有时上,有时不上,有时“理所当然”地被挪用来上主课。由于专业不对口,教师素质跟不上,兼代课的质量也可想而知。另外身兼数科教学的老师往往会因超负荷工作而影响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致使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在起跑线上就远远落后于城区小学。
(3)教师乐进城,难下乡。
首先乡村居住、交通等诸方面条件不如城区,另外在教学上缺少外出学习、交流和晋升的机会,许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下乡工作,勉强去的也不安于现状,随时想调入城区。“教而优则进城”,在乡村小学已获得一定荣誉,在教学上小有成绩的骨干教师更纷纷要调入城区学校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移村中心小学教务主任张老师感叹道:“我们学校是培养老师的地方,所谓人往高处走,好老师一诞生便千方百计地调入城区,几乎每年都有数位有经验的老师‘高迁’。高素质人才不愿下乡,乡下也无法长期留住人才。这是一直阻碍和困扰农村小学教育的实质性难题啊„”骨干教师流失使本来已处于弱势的农村学校犹如釜底抽薪,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拉大了城乡间的距离。要想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可谓是举步艰难。
农村教师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困难,这一系列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会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如何使农村教师跟上教育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农村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农村孩子对优秀教师的需要迫在眉睫。
2、失重的农村家庭教育形势不容乐观,问题重重。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而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但在农村,这往往是个被忽略的课题。调查总结,农村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五大弊病。
(1)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据调查,68%的家长对孩子在校的学习状况了解不多,平时关心孩子学习、辅导孩子功课的只占29%。
(2)教育方式、态度、要求不一致。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上会出现你紧我松,你打我护的情况,彼此威信受到损害,影响了教育效果,增加了家庭教育的困难度。
(3)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农村普遍存在以训斥和打骂为主的管教方式。如今,还有28%的家长持有“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陈旧观念。我接触过一位学生可以说是在打骂中成长的。他最记忆犹新的一次是被他爸吊着用皮带打,结果好几天都上不了学。可悲的是久而久之该生对打有了免疫力,打骂对他而言如家常便饭,习以为常了。
(4)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孩子。现农村存在三类典型家庭:一类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即为隔代教育。老一辈缺乏应有的知识,对孩子宠爱有加。容易重感情轻理智,重物质轻精神。孩子易发展为“问题儿童”。第二类为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留守持家。由于母亲要操持整个家庭的家务,平时也抽不出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亲子关系疏远,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第三类为把教育孩子的权利和义务全权交给学校。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养孩子”才是自己的责任,加之自己又不懂孩子的功课,教育的责任理应在老师、在学校,要不把孩子送学校来干嘛?
(5)重视对文化知识的习得,分数代表一切。目前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在他们的眼中,分数往往代表着一切。很多家长长年累月在外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因而检验孩子这一年学习成果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孩子成绩单上的分数。如果成绩没达到他们的预期标准,他们便会对孩子失去信心,甚至认为孩子这点分数对不起他们在外的辛苦忙碌,进而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
由于以上几个原因,失重的农村家庭教育严重冲击着学校教育,甚至还会出现1+1=0的局面,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无所获。并且有部分不明事理的家长无原则地袒护自己的孩子,和老师顶撞、跟学校起冲突。这也有一例事实:两学生打架,一方学生家长因不满老师的处理方式,与老师发生争执后大动干戈,最后不解气还毁了学校的部分砖墙。此后,该生变成了老师、同学眼中的“刺”,大家避而远之,无人“敢”管。
二、生源严重流失,教育资源浪费。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条件也相应有所改善与提高。可每年一到招生,学校就愁眉不展,为什么呢?经我调查移村中心校学生逐年减少,现该校学生包括幼儿园共计三百余人,实行小班化教学。与乡村小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城区小学人满为患,一个班五六十人是司空见惯。“学生少,课堂气氛弱,学生竞争意识差,也引发了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农村孩子大量进城求学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农村农民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是家长们因不满而另择校的主要原因。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最为基础和庞大的部分,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如何改变农村教育的薄弱现状,应引起国家、社会及每个人的积极关注。
农村教育任重而道远,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并有切实措施推进。办好农村教育这件大实事,须每个人携手努力的。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姓 名:王恒
学 号:0934001468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