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5:3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修改稿

目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庞 文 明

教育层次

专 升 本

081130093

省级电大

山东电大

教育管理

市级电大

滨州电大

指导教师

张 仲 义

教 学 点

直 属 班

目录

摘要„„„„„„„„„„„„„„„„„„„„„„„„„„„„„„„I 关键词„„„„„„„„„„„„„„„„„„„„„„„„„„„„„„I 作者简介„„„„„„„„„„„„„„„„„„„„„„„„„„„„„I

一、树立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1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分析„„„„„„„„„„„„„„„„2(一)心理失调 „„„„„„„„„„„„„„„„„„„„„„„„„„2(二)心理障碍 „„„„„„„„„„„„„„„„„„„„„„„„„„3

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出的教育反思„„„„„„„„„„„„„„„„3

(一)切实转变观念,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端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4

(二)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5

(三)发挥同龄共振效应,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现状„„„„„„„„„„„„„„„„„„„„„„„„„„„„„„5

(四)通过行为训练,培养健康心理 „„„„„„„„„„„„„„„„„6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6

(六)德育与心理辅导互相沟通、互相配合„„„„„„„„„„„„„„6

(七)强化针对性教育,开展学校心理咨询„„„„„„„„„„„„„„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8

摘 要

全面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能力,帮助他们避免或消除由种种心理问题或压力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成为当前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科学体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其自我意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与社会知识和道德规范体系不尽一致的逻辑与规律。加之他们年龄小、经验少,以及每个人已经形成的生理、心理、态度上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这就使心理知识的教育相对要复杂和精细得多。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时,要以讲授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现象为主,尽量避免知识的过分专业化,以及避免由此而产生的消极和不良的后果。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门教育,使他们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清晰和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心理咨询;同龄共振效应

作者简介:

庞文明,男,1983.10.27,汉,2006年毕业于滨州学院,现就职于无棣

县马山子镇中心小学,现就读教育管理专业本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综述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时空的延伸与扩展,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与选择,也给予人们更多的约束与烦恼。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的心理负荷也在增加,发展可能在扩展,心理问题亦在增多。人类群体中心理不平衡、不健康、不健全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之中,身心发育未成熟,社会阅历缺乏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因此,全面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能力,帮助他们避免或消除由种种心理问题或压力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成为当前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树立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

关于健康,现在人们一般不会再拘泥于以前的那种“健康即无病”的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心理疾病,且在教育的积极影响下,个体的意向与其所处环境的限制之间能够取得良好平衡的精神状态。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现在,一般认为以下6个方面可作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标准:(1)具有正常的智力;(2)具有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3)具

中小学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健全的人格;(4)具有健康的情绪;(5)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6)具有与社会协调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或危机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概括起来应是生物、心理、环境3大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分析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热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号召与指导之外,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可以说是人们对于“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认同。

对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近年来有过不少的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心理失调

一般表现为:(1)波动。情绪波动是中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但有的学生情绪起伏特别厉害,而且自己也说不出原因。这种无端的高兴或低落有时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2)激怒。有些学生遇事易怒,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如行凶、斗殴、骂人,做事不考虑后果,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3)任性。过分关心自己的需要,而不管其要求是否合理,达不到目的就大发脾气,纠缠不休。(4)自卑。无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久而久之形成自卑。自卑者往往缺乏自信和竞争勇气,不敢交际,特别畏惧失败。(5)多疑。多疑的学生在遇事时常常抱着过分的怀疑态度,并不断为这种没有根据而产生的情绪所纠缠和烦恼,长此以往,导致对什么都怀疑,从而形成心理问题。(6)考试怯场。平时很正常,一到考试就心跳加剧、冷汗淋漓,有的还尿频、肚痛、头脑一片空白。(7)嫉妒。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自己的品德、才能等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吵架破坏,严重的可导致病态心理。(8)厌学。由于主客观原因,对学习失去信心,认为学习是一件苦事,甚至把学校看成地狱,希望早点离开学校。(9)希死心理与自杀。一般易发生在情绪低沉、抑郁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身上。不过,这种念头往往只是一段时间的事,有的人过了这一危险期反倒觉得自己的这种念头不可思议。

(二).心理障碍

指一些非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属于这一类的学生主要有如下表现:(1)抑郁。有的学生遇到挫折会过度悲伤而长期不能恢复,多愁善感,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兴趣,情绪悲观、失望、沮丧,同时常伴有身体不适,如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2)焦虑。因细小的事而过分焦急、烦躁不安、担惊受怕,甚至出现口干、出汗、心悸、尿急尿频。(3)多动,又称注意力缺损障碍。主要症状是注意力严重涣散,做事丢三落四,做不彻底。(4)恐怖。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怖感受,而实际上这些事物对其并无伤害或威胁。有时也知道自己的恐惧是无任何现实根据的,过分或不必要的,但就是无法控制。(5)强迫。反复出现并不愿意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虽想摆脱,但又身不由己地重复出现,从而导致焦虑与痛苦。(6)歇斯底里,又称癔症。具有高度的情绪强度与易变性,高度的受暗示性和自我显示感。发作时常手脚痉挛、四肢抽搐、捶胸、发怪声、又唱又跳,有时还会伤人毁物,不过其病程短,但易反复。

三、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策略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总的来说基本上是好的,但为数不少的学生身上存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这提醒我们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切不可忽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中已导致不良的后果:(1)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

中小学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和困难就走极端,或扬言要轻生或自杀。(2)少男少女性困惑。由于青少年性成熟提早,似懂非懂,有些男生模仿影视中的动作,对异性进行骚扰。(3)直接影响学业。因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可以抑制学习,而且对争取优良学习成绩的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有许多种类的行为有可能是足以构成学习缺陷的严重情绪问题的症状,比如舔大拇指或咬指甲就是这种行为。这些行为本身对学习并没有抑制作用,但是,这些行为有可能是对学习有抑制作用的内心紧张、压力、忧虑或烦躁的症候,打架斗殴、出言不逊„„更有可能是如此”[3]。(4)诱发罪错行为。一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有的变得情绪忧郁、性格孤僻、性情粗暴、行为野蛮、逃夜逃学,有的由于心理变态,是非辨别能力下降,由不守纪律发展到违法乱纪,偷窃、流氓等罪错行为时有发生,成为青少年犯罪分子”。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怎么办?我认为:

(一)切实转变观念,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端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人们至今尚认识不一。一般的看法是:在学校开设《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这一辅修课是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内容之一;各类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是学校学生工作、思想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由此导致不同的态度,有人看到心理教育的有用和必要,认为该工作应得到重视;另一些人看到的却只是“辅助”,既然是“辅助”,那么也就可有可无,未提上议事日程,或任其自生或自灭。

基础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人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其内容是十分宽泛的,既包括发展智力的教育,又包括发展智力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的辅导和训练,而且又是渗透于身体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之中的。显然,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视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是不恰当的。事实说明,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是一种教育思想问题。心理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发展不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是一种自然过程,对这一过程施加专门的有意识的影响,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因此,从端正教育思想来看,把它看作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

(二)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科学体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其自我意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与社会知识和道德规范体系不尽一致的逻辑与规律。加之他们年龄小、经验少,以及每个人已经形成的生理、心理、态度上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这就使心理知识的教育相对要复杂和精细得多。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时,要以讲授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现象为主,尽量避免知识的过分专业化,以及避免由此而产生的消极和不良的后果。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门教育,使他们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清晰和正确的认识。

(三)发挥同龄共振效应,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现状

有人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同龄共振。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人而异,但这种趋向似乎正在日益显现出来。[5]现在的学生愈加重视朋友关系,有朋友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这种关系可以敞开心扉、诉说烦恼,这恐怕是一般家长和教师所企望莫及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说明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影响他周围的许多同龄人,当然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会有传染性。这足以令教育工作者三思。教育学生,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心,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引导他们,教会他们自我心理保健: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以及不足和缺陷。接受自我,既不过高估计也不自欺欺人;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具有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自信待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健康的情绪,借助释放、升华、转移、中小学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慰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积极参加课余活动,丰富学习生活。通过上述教育,力争以一带一,以一带片,形成良好氛围。

(四)通过行为训练,培养健康心理

良好行为的训练包括矫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行为;要求正常发展中的青少年努力建立完美的自我形象。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观赏或体验存在于大自然、文化艺术、社会中美的因素和事物;确立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并努力实现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良好行为,形成健康心理。如: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志向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惰性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心理。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中小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该机构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定期对学生的多种量表通过电脑处理,将每个个案的心理活动历程、心理健康咨询调查等情况进行测试记录。同时,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跟踪测试,由专家组成分析小组进行研究,及时制订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有效预防心理疾病。每次调查测试的结果、分析研究的结论,以及通过跟踪咨询调查所形成的材料都应归入个人档案,由专人保管。定期进行的心理健康检查应包括:(1)家庭状况,特别是心理病史;(2)生理发育情况,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况;(3)心理发育情况,特别是既往心理疾患、现有心理问题和自我感觉状态;(4)学习状况,社会适应、人际交往以及耐挫力状况等。

(六)德育与心理辅导互相沟通、互相配合(1)学校要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学校应形成丰富多彩的心理辅导。学校开设系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专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的拓展型、研究型、“心理之约”晨会课;每学期开展主题心理健康周活动;组织“开心加油站”心理社团活动;心理咨询不仅面向全体学生,还为家长教育子女咨询服务,开设“心灵港湾”咨询电话;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学校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在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心理环境。使学校初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为建设学校良好的心理环境奠定基础。

(2)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晨会课、校班会、升旗仪式、学生干部训练、家长会等,经常是政教处与心理指导站互相商量,互相协作,共同组织和执行;班主任可以向心理辅导老师推荐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而心理辅导活动安排则考虑与年级组中心工作配合;为了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掌握对学生心理辅导的科学方法,心理辅导教师与政教主任共同决策,参与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研讨和培训。可见,探索德育与心理辅导互相沟通、互相配合,是近年来我校教育中出现的一种趋势,实践证明,这种沟通和配合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需要。

(七)强化针对性教育,开展学校心理咨询

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中小学生也常常有保留一点儿小秘密的愿望。因此,除了通过普通的学习以达到自省之外,学生还希望通过咨询尤其是个别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近年来,社会上设立了众多的咨询机构,架起了通向青少年的心灵之桥,使他们有地方倾诉心声、寻求帮助。但社会咨询机构毕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学生遇到心理矛盾、发生情绪危机时,它可“排忧”,使他们尽情渲泄,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但真正为他们“解难”,还需要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教师与学生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和更广泛的接触,能较详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形成的背景、具体的表现形式、可能的教育契机等。当然,学校的心理咨询教育也应加强针对性,体现学校教育的特点:

中小学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导学生改变行为与态度,消除困扰,适应环境;(2)心理咨询应与心理素质的培育相结合;(3)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此,学校的心理咨询“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控制,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遏止,是疏导„„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面屈从,是内心转变”。

结束语

21世纪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就更高,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心理健康状况在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一条“高速公路”。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郑和钧:《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98页。[2] 新华社:《大中学生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N],《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

[3](美)H•B•科勒斯涅克:《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页。

[4]李雪莹:《儿童行为与行为异常》[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1页。[5]吴昌顺:《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J],《教育科学研究》1990年第1期。[6]陈龙安:《儿童咨询技术》[M],台湾心理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页。[7]汤丰林,学习策略研究的课题与方法.心理学动态,1995 [8]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第二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心愿。子女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为了分水岭。这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导致了身心发展扭曲变形。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而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但现实是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生理的健康,而极少关注精神的、心理的健康,“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还相当普遍。特别是我们县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下面就我的教学体会,浅谈一些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目前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普遍性,其程度呈恶化趋势。

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暴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密集上升趋势。如一名学生因上网收到老师的批评,竟跑到银川打工,这不但让家长操碎了心,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还有一名高中女生,因家庭不和,便在水上公园自尽,这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对于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2、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在我县,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方案。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比如我们开家长会时,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极个别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大多数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不健康心理

1、冲动性心理。情绪和行为具有冲动性,经常生气、急躁、发怒,报复心强,常有想干危险的事和愚蠢的事的念头。

2、自责自卑性心理。正常的自我责备是健康的表现,但是若过分自责,凡事都责怪自己不好,认为自己不行,对自己说的做的抱有恐惧倾向,受忧郁和悲哀情绪所支配。有一女生升初三后,学习成绩从班级前3名降到第10名,她痛苦地说:15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恼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一死了之。

3、焦虑性心理。一是对人焦虑,是指在众人面前,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过分紧张与不安,害怕生人,害怕与人交往,不敢讲话,教师与家长的责备一直放在心上,担心有人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等。二是学习焦虑。是指过度的学习焦虑,担心上课老师提问,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一听说考试心里就紧张,经常产生怯场心理,本来能解答的题也做不出,紧张的脑子一片空白。经过多次学习上的失败与痛苦体验后,学习焦虑会随之增强。

4、过敏性心理。表现为感受性特强,对什么事都敏感,一点小事就放心不下,感到担忧,小心眼。

5、孤独性心理。表现为不喜欢和家人、同学一起生活,喜欢一个人冷漠独处。同学们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他却孤单地一个人呆着,没有一个好朋友。

三、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特别是青春期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导致他们内心发生急剧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一定的心理偏差。简析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原因。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 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我县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特别是有的家庭丈夫或夫妻二人外出打工,妻子或祖父辈在家照顾孩子,再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和盲目顺从,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尤其在我县,群众看一所学校主要就看升上了几个学生,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使许多学生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学生采用简单的方法,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其实,我们应当牢记,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我县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

3、社会影响。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现在,我县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可惜这种悄悄来临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有位成绩中等的学生经常向一位同班女同学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训示一番,严重刺伤了她的自尊心,导致了她和教师的对立。由此可见,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是多么重要。

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环境,特别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敬仰老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而同学们之间团结友爱容易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气氛。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目前我县中小学生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更别说教育学、心理学的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建立家庭和学 4 校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是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二者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3、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在我县学校非常欠缺,所以也更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科教育、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自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班主任,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特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正常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另外学校还要注意美化环境和开发隐性教育资源,把环境熏陶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和渠道。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冲突所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生活中的人与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敌对情绪,教育者不应随便附和他们的观点和不满情绪,而应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端正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进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开拓进取、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四、作为教师应掌握的一些心理教育方法

1、教学生学会微笑

微笑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春风,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乐的表现,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

2、让学生多想自己开心的事

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就能坚定让学生坚定信心,并用心理上美好的回忆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让学生学会语言调节

语言是人类思想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的情绪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极情绪,既可以引起也可以抑 5 制,即使内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同样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当学生遇到紧急情况下,让他们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遇到大喜的事情、心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遇到愤怒或刺激时,应默念“息怒”二字,当要发脾气时,心里应默念着“忍!忍!”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了尽快消除消极情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语言来调节情绪。

4、让学生想象放松

有自卑感的学生评价自已,总认为在学习生活中,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无劲。克服这种心理,应树立信心、牢记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想象的方法,做到人与大自然的融洽和谐。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来个天人合一,纯朴归真,想象这时正在深山密林中,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幽谷的鸟声,在蓝天、白云下的沙滩上,赤足享受海水的冲泡。也可以品味着天下着毛毛的细雨,淋湿了头发及全身,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整个想象过程中,心里伴随着“轻松”的意念,烦闷之气,自卑之感,紧张等随之消失。

5、用音乐放送身心

一首健康的音乐的乐曲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当学生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情绪低沉,缺乏信心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能帮助振奋精神。如《田园交响曲》、《蓝色的多淄河》、《欢乐颂》、《义勇军进行曲》等交响乐、能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情,从心理上战胜自我,走出低潮。

6、用团队精神体验快乐

团队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凝聚力,经常参加集体团队活动。可以消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敌对现象。可以形成一个团队成员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彼此亲近,让同学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受到同学的安慰与鼓励,增强团队精神高于一切的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

总之,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为了祖国的强盛,我们要把培养具有美好品质、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的下一代作为己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中去,并切实贯彻好,落实好。

第三篇:对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若干看法和建议

对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若干看法和建议

陈云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引导中小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并解决中小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确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参考:

1、要继续在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讲座: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及人物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就中小学生会出现的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现象作专题讲座。使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预防和及时治疗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并努力培养健康心理。切实有效地在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迅速普及心理知识的最佳手段。现在国内尚无统一的适应中小学教学的心理教材,教师可自行选定合适的心理学书籍,编写教案,但要注意遵循基础性、实用性的原则。

2、搞好心理卫生宣传工作,创建多种心理咨询方式:

学校可定期出心理卫生板报,介绍中小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病例、预防及治疗,拓宽中小学生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学发展现状。同时,对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机构,通过有关心理工作者回答问题、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在解救学生心理危机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心理冲突、情绪冲动、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都是一时性的,经过心理咨询者的开导会中止其继续恶化,并且可以引导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化。心理咨询的方式颇多,对中小学生较为实用的有:(1)门诊咨询。由专门心理咨询人员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解答问题、沟通情感,以达到解决一般性心理问题的目的。(2)专栏咨询。在学校心理宣传板开设专栏,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作答。(3)信件咨询。对于性格内向、难以启齿的问题学生,通过信件往来,提供缓解其心理危机的忠告,劝慰法解决其心理问题。(4)网络交流,受时空限制小,也可最大限度的打消问题学生的心理顾虑,保密性强。

3、建立一种双向式的学生档案:

这种学生心理档案应具备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基本特点、就学变迁、身体状况、家庭情况、通讯地址等。(2)主要的心理表现:学习能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同学关系、个人修养、情绪表现、学校行为、适应性及安全感等。(3)主要的心理问题:包括认知性的和情感性的。如学习无能、记忆力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孤独不合群、抑郁症、恐惧症、多疑症、狂躁症;焦虑、强迫现象、早恋现象、幻觉等。(4)引起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自身因素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5)矫治措施:结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对策,确定有专家指导的综合性矫治方法及步骤。(6)小结:对学生个人心理档案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分析。从方式上,这种学生心理档案还应该是双向式:即这个档案一式两份,一份由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综合填写,具体掌握;另一份由家长协同学生自己填写其中大部分的内容,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教育。这样,只要将师生两份档案的填写内容进行比较,就可找出其中偏差,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对中度、重度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做到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工作人员与问题学生直接交流,根据心理学基本观点和患者的实际,运用语言向问题学生解释,以消除其心理障碍。如对考试焦虑症的治疗(治疗方法可参考有关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另外,还可采用读书疗法,治疗中有目的、有组织的选择一些有关人生观、哲学、伦理道德、身心保健及诗歌等书籍让问题学生阅读,还可让学生自己吟诗、写读书感想和体会,写日记,使之心理矛盾得到消除、转移,达到身心松弛和净化的目的。

5、教师们要将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义务,每位教师都应该了解一定的心理学常识,掌握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并努力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探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依据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等。

总之,根据我国心理学发展现状和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中小学校重视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利在千秋。通过种种举措,旨在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保持健康完美的心态,意义深远。

第四篇:直面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

直面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

南漳县霍效菊

摘 要: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厌学、考试焦虑普遍;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①、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②、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①、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

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②、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③、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3、青春期方面

①自卑情绪严重

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②逆反心理普遍

中学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另外,中国传统 “师道尊严”、“父为子纲”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中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这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③性困扰频繁

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象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这是自然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情况下,自然性不得不服从于社会性。如果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势必会带来许多

社会问题。

二、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①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②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③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2、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

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更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

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3、更新教育观念。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处于发展期的人。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在解决了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之后,再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意,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的。

4、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1)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2)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

(3)深化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教材、研究资料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还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中学一线教师应结合实践,深入研究,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现在中小学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关心,中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常使广大家长和教师非常烦恼和担心。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其中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就有六项。可见,困扰学生最多的应该是学习心理问题。据抽样调查,当前中小学生发生各种形式的学习困难。例如:厌学、恐学、留级、逃夜、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好动贪玩,学习成绩低下等,比例高达16.4%~18.6%。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可以说心理学和教育学是息息相关的。一旦中小学生出现学习障碍,必须作进一步检查,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可以说,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校要多开展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采取各种方法拓宽预防渠道,让心理问题远离中小学生,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呼声甚高,一些先进的学校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学校心理咨询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温馨又富有个性的心理咨询室成为了许多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可以说,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匮乏,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从量上来看,以全国2亿中学

生来计算,以每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来推算,全国共需要4万名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的院校毕业生和专业工作者相加难以达到这个数目。二是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现在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有的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完成指标而已,这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想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就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为理论上的坚强后盾,在实际中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

(二)、学校心理咨询的技术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心理学技术和工具,未能在我国普及,在测量方面,缺乏科学化量表以及测量工具和手段,缺乏心理咨询所必需的技术设备。在我国许多的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形式主要是谈话和咨询,类似的形式可以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但因为心理教师的素质以及学生本身对自身问题的隐瞒,这就造成了所获信息的不全面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现代化的心理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心理教育,从多方面分析学生的心理,从而全面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许多学校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认识失误。大多数的学校认为既然是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其

对象就应当是“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于是就把原来的医务室改为心理健康教育室,然后将里面布置得像医院里病房一样,然后由学校领导或班主任把其所谓的“后进生”和“问题学生”带到心理教育室进行治疗。这样一来,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片面性,从而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后进生”,又害怕被当成“问题学生”,即使他们心理有困惑,他们也不敢去求助老师。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换言之,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针对某一部分心理上出问题的学生。单一的针对“问题学生”和“后进学生”的教育,只是一种救火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杯水车薪。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全面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教育。只有具有个性的教育才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分离。所谓“家校分离”就是指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分离。一个孩子一天在学校的时间是6个小时,在社区大约是3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在家庭。仅靠学校的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孩子心理问题,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心理问题,一方面来自孩子本身,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家长等外界对他施加的压力等因素。如果能有一套专门的系统方案,可以用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发现孩子,进而向家长提供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这样家长就不用花过多的精力、心思在这些上面了。也就能更好地实施学校——家庭心理地健康教育了。

下载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小学健康问题简析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调适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调适方法 [摘 要] 大学生面临着入学适应、学习障碍、人际关系及交往、择业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名词性解释: 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辅导者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组织各种教育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灵的阳光工程。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状况:观念模糊认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组织体系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表......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低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甘肃张掖民乐三堡寄宿制小学:项秀兰 内容摘要:“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一个独特的问题, 思考并探寻解决“留守孩子”教......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 安维祥 [摘要]中学生健康不仅指生理、身体方面的,而且包括心理方面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家庭、社会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