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濉溪县刘桥中心学校 陈卫东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中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暴力的、多元价值观的、家庭环境的学习压力的、人际关系的、早恋的等等。学生的思想变得复杂,心情变得烦躁,行为变得冲动„„学生管理面临诸多的挑战,强化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我们刘桥中心学校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作为工作目标,建立了网络式的心理教育机构和健全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有创意、有力度、有实效”的心理辅导工作思路和“重疏导、促活动、勤跟踪”的心理辅导方法,换来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的和谐安宁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我校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成立了以学校行政领导、政教处、团委、年级组长、心理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组成的心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二是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专业化心理辅导;三是加强心理教育专业培训,强化教师的心理教育工作意识。我们在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中着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建立心育导向机制
我校充分发挥教务处、年级组长、学生会、班主任、班干部的作用,狠抓校风、班风,人际关系及校园文化等。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进行“班级管理”量化评化,评比内容包括仪容仪表、考勤、纪律、卫生、宿舍内务、好人好事等,并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进行小结,对先进班级颁发“流动红旗”进行表彰。通过心理辅导讲座、主题班会、心理活动课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心理承受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面对危机时的心理应对能力,教给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套心理自助机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贫困学生窘迫抑郁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对成绩落后学生的自卑无望心理进行鼓励,对单亲家庭学生的父母之爱缺失的心理给予温暖关怀,对早恋学生的朦胧情感给予正确引导等。通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情操,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等等。这些导向手段对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对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形成与发展起着暗示熏陶的作用。我校通过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消除不健康的东西,对学生心灵的污染,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学校教学楼、运动场、花园、旗台、舞台等的设计都符合教育学生的特点。我们把一些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标语挂在教学楼,宿舍楼和餐厅,比如“了解自我、正视自我、欣赏自我、完善自我”、“微笑可以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敞开心扉,让阳光洒遍心房”等。学生随时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团队之声广播站等宣传设施,定时刊登、播报时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用健康有益的东西占领校园空间,感染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在各班创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开放、合作、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创建优美的教室环境等。我们通过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团结协作、自由快乐、积极向上、满足学生交往和归属的“情感家园”。良好的风气催人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并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雅,减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心得到健康调整。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嘲讽、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驾起了沟通的桥梁,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开设心理辅导课
学校根据专项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并保证每班每个月开设一节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课内容的选取建立在对本校学生心理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在确定心理辅导课内容时强调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做到四个考虑:①考虑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②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③考虑学校对学生教育的整体规划的需要;④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实际需要。我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社会交往、自我意识、青春期心理、消费休闲心理等方面。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组织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活动,充分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达到增进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学校心理辅导课有定期跟踪进的研讨机制,有开课记录,并有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评价以及改进措施。
四、设立心理辅导室
我校结合现时期青少年良好心理缺乏的需要,开设心理辅导室,设立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室个别辅导是采取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辅导:①发展辅导,即帮助心理上比较健康、无明显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的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获得更完善的发展;②适应辅导,即帮助心理比较健康、但在学习生活中存在各种烦恼和心理矛盾的学生解除困扰,减轻压力,改善和提高适应能力;③障碍辅导,即帮助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克服障碍,缓解症状,恢复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室每周一到周五进行个体辅导,提供学生在适应、发展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辅导。心理辅导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诊断、矫治心理行为的有效途径和健康成长的空间,增强了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效性。
五、开展校园特色活动
在日常工作中,我校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校园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自身特点,我们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一些生动活泼、健康积极、丰富多彩的敝开心扉,快乐生活活动,摸索出了“分时期,有重点、分层次、成系列”的成功经验。在课间引导学生开展班际跳绳比赛,“看谁跳得远”比赛、羽毛球比赛、三人篮球赛等等,增强友谊;采用升旗仪式上开设“学生诉心语”时间;每月举办一次专题心理讲座或辅导工作小结,每学期开展写“三信”(给老师一封信、给家长一封信、给同学一封信)活动;每年举行校运会、元旦联欢、歌舞书画活动、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书画展,让他们备受温暖。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这些活动,使学生郁积的心结得以开解,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得以放松,心情变得轻松,心胸变得豁达。
六、创新方法,改进心理教育手段
几年前,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较多地停留在“堵”的方式中,哪班哪人哪方面发生了心理危机,就往哪里突击。教务处、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充当着“救火队”、“消防员”的角色,辅导效果总是不够理想。为此,学校行政班子不断进行研究、讨论、寻求对策,找到了一条心育秘诀:变“堵”为 “疏”主题引领,活动涵托,使心育工作达到防患于未然。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①实施“心理教育导师制”,即把一个班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分工承担,由各个科任教师分别承担几个学生的心育导师,以利于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疏导。②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即针对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主要的共性问题,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指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适。
③开展主题月活动,即紧紧抓住当代中学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开放、民主等心理特征,每月突出一个活动主题,形成系列,异彩纷呈,以促使学生克服孤僻、自私、脆弱等不良心理特征,养成守纪、合群、自制、顽强等心理品质。
④架设“学校——家庭”桥梁,即通过多种方式把心育环境的建设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不良心理行为得到很好的矫正。
⑤建立心育档案,实行监督跟踪,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尽早地从心理危机中解脱出来。
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的需求也就更高。可以说,心理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一条“高速公路”,它需要社会上的有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需要个人多一点辛勤耕耘,才能共同创造出更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⒈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即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⒉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的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庭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失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些困难、障碍、曲折、增强其自信,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⒊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政府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家长要提高认识,配合学校做好工作;使少年儿童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将来踏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第二篇: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定稿)
探讨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宁阳县伏山镇云山小学校长 董晓东
[摘 要] 在大部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非考试科目而打入冷门,教师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另一方面,我国近2000万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农村“留守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非常重要。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学生
2009年3月15日,湘潭县N中18岁的陈容从自己住的学生公寓楼6楼楼顶跳下,宣告不治身亡;12月5日,浙江省永嘉县2名高一女生在宾馆烧炭自杀身亡……更让人揪心的是12月10日,年仅11岁的湖南籍小学生何楚华在东莞出租屋内用红领巾上吊自杀身亡。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在拷问着每个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心理干预机制的缺失。红领巾的红,理应彰显朝气,而非隐喻悲剧。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不能不引起很多人,尤其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我是长期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整天与农村的孩子们打交道,对农村的孩子了解甚深。相对于城市而言,偏远的广大农村孩子
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中,均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在大部分农村学校,这项工作没得到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非考试科目而打入冷门,教师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家长也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白费时间。有这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多做两道习题。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制度性和结构性的深刻变革,农村大量年轻父母外出打工,迫于城市昂贵的学费,他们又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转到亲戚朋友家就读,更有甚者干脆把孩子丢在家中让邻居看管,“留守儿童”也伴随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在留守儿童中72.3%的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踏着铃声进课堂、回到家不声不响、网络上倾吐衷肠”,已成为越来越多“留守学生”看似标新立异的生活轨迹,却折射出他们孤独、冷漠的心理困惑。2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农村“留守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非常重要。
二、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尝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新兴的教育活动。我校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的过程中,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学校教科室和德育处成员及班主任为基础、教育心理理论工作者参与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小组,形成多方人员参与的教育网络,在各种教学、场境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教育。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材料、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学生心理素质及整体素质发展和提高的最基本的途径。因而我校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具体做法是:首先从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结构入手,要求每一学科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都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心理活动、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使学生养成“乐学”的心理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我校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学活动设置为从学生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到全面的心理活动的轨道上。引入情感、个性品质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养成“善学”的品质,从而能更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丰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我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勇拼搏的精神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放飞了孩子的心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建立完善了“五星级中队”、“十佳小孝星”评选机制,在学生中大力开展榜样教育、先进教育。
(三)利用学校各种设施,增强心育活动的趣味性。在我们的学校,有一间深受全体学生欢迎的小屋,它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心灵的港湾。在这里,没有学生和老师之分,只有朋友之间的娓娓交谈,进行心与心地沟通,在这间小屋的门口,有一个绿色信箱,她为学生和知心姐姐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近几年来,我们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入,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任性Bye_Bye”“寻找快乐”……美妙的音乐、赏心的画面构成了心理辅导课特有的宽松和谐的氛围。
(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辅导网络。学校要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注意同家庭和村居社区建立联系,逐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辅导网络。从学校内部来说不仅要有清新、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而且还要创设尊重、理解、信任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积极情感,增强适应能力和耐挫折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帮 4
助家长提高认识,争取他们与学校心理辅导的良好配合。要充分利用医疗、社区等社会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辅导。
(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一是建立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二是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学校的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做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关情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三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在周边学校和家长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不少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自己亲自咨询,寻求精神上的、生活和工作及孩子教育上的帮助。二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在五、六年级进行调查显示:上完心理课后感觉非常愉悦的达95%;在性格、人际交往上、在正确对待自己、他人上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三是教师的自身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班主任通过开设心理导向课,开始对学生的智力水平、情感变化、自信心、动机因素、人
格塑造、耐挫力等素质的培养产生兴趣,对非智力因素在教育过程中的认识不断加深。边学习边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还提高了教师的心理素质,同时还改善了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工作中学会了与学生沟通思想,也学会了更好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对待学生更客观、更公正。
四、建议与讨论
关心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是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今后的教师招考中,建议招录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教师。同时,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专业的知识培训。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来源于家庭和社会,父母应从小多给孩子以心灵关怀,老师、家长应该注意尊重孩子的自尊,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克服因升学、考试等带来的心灵挫败感,多参加体育和各种文体活动、集体活动,避免孤僻、独来独往、不合群等现象。总之,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家长、学校都不能缺席。
参考文献:
①《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李百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②《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实践》 顾明远(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7年版
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④《大众心理学》杂志
第三篇:探讨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探讨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 去年的一天早晨,突然,一个学生的家长急冲冲地闯进办公室,气喘吁吁地说“不得了了,我家女儿蒙头大哭,说是不想上学了,是不是在学校跟同学闹矛盾了?”我说:“你女儿在学校表现很好,品学兼优,没有闹矛盾,她除了不起床外还有什么表现没有?”那位家长想了想后告诉我,她女儿说最近在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一拿起书本就觉得头痛,两眼冒金星,课堂上脑袋发紧,发胀,晚上失眠。
我立即在班里搞了一个调查,发现48%的学生曾经出现过这种现象,这是一种学习疲劳综合症,是由于父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过高,造成了孩子严重的心理疲劳。由此我想,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能体现时代的要求,要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让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但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认识观念淡薄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家长唯“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严重地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
2、教育方式德育化
在现实教学中,有些学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机械灌输和空洞说教的德育教育,学生被驯服的像绵羊一样,心里有压力而碍于面子不敢说。
3、形式化
目前,有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表现在形式上,心理教育课只是摆设,根本就不上,即使上也只是片面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常识课。
笔者认为,要处理好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培养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心理状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调节器”,教师爱事业,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爱学习,课堂上就会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教师就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教学,学生就会乐学,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效果倍增。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理解、尊重、信任一旦为学生所接受,就会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穷的成功意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地调动,从而产生相互激发、良性循环的教学效应。正如古人说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也才能“受其术”。
2、杜绝对学生的软暴力倾向。
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自居,无所顾忌,赤裸裸地攻击、摧残学生自尊自爱的城堡,导致行为失控,这就是教育中的“软暴力”,也有人称为“心罚”。在学校经常遭受精神虐待的学生,他的附属内驱力就会遭到破坏,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也随之破坏,也就是说学生的外部动机都丧失了。随着学习动机的丧失,学生就会学习感到厌恶甚至逃避。
避免教育中的“软暴力”,就要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从业的神圣感,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注重教学管理中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规范教师教育管理用语,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大力提倡赏识教育与鼓励教育,教师要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拥有自尊和自信。
3、处理好与特殊群体的关系。
在一个教育群体中,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要特别处理好与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系。如,有些优等生容
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自认为成绩好,容易放松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或是忽视文体方面的发展。对这种学生,要找他们个别谈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不足,使之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中等生,对他们表现好的地方,要及时表扬,并鼓励他们向优等生迈进。对于后进生,教学中要注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接纳并关爱他们,增强对他们的情感投资,从行动上接近爱护他们,挖掘、发现其闪光点,给予点滴小进步充分的表扬与鼓励,重树其乐观向上的心情,从而增强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智力心理素质;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群体更容易遭到侵害,如比较调皮、淘气的男生,家庭条件差、父母下岗或离异的学生以及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等,这些学生容易遭到别人的歧视,我们必须从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找到自己的自信,防止他们在隐性伤害中过早对社会和自己丧失希望,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二、建立和谐班集体
和谐的班集体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力量源泉,也是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摇篮。和谐的班集体就意味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班级中的个体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于培养远大理想、爱国情感,增强自我教育和发展个性心理品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中学生已具有了各种需要,如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等,这要求班主任不宜只扮演严加管教的单一角色,而应力求做到既是严师又是良友。同时重视班内舆论导向作用,帮助他们在集体内取得一个应有地位意向,获得自我尊严和自我需求,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摆正位置,与家长、老师合作,克服社交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这个班级中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谐。
三、建立和谐的教学课堂
当前,学生的课堂不良学习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轻视过程的速成心理,在对问题的结果有了肤浅的认识后,往往不求甚解,只会依葫芦画瓢,而不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②“坐、等、靠、要”等依赖心理,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③少说为佳的观望心理,严重地阻碍了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④得过且过的畏难心理,对教师提的问题不愿思考,对作业抱着应付的态度,抄袭甚至懒得去做。由于上述不良学习心理存在,因此,建立和谐的课堂至关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缺乏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就会产生消极的和对抗的行为。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通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映迟钝为基本特征。也就是说,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注意力分散、情绪压抑、无精打采、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的态度,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上课时紧张焦虑,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产生了不满意、压抑、烦闷、厌恶、恐惧、紧张、高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对抗的课堂心理气氛则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事,随便插嘴,故意捣乱,教师可能会失去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甚至有时不得不中断讲课来维持秩序。
相反,一堂好课如果课堂心理气氛是和谐的,师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使师生之间达到共鸣,就会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就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心理生态环境,使学生形成稳定而广泛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愉快的心境,积极向上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创新精神,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学能力,机智果敢的处事风格,待人热情诚实,与人为善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然,学科教材中也有很多内容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思想品德课的某些教学内容与心理素质培养直接相关;语文课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中学生物课中不少教学内容就是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
建立和谐课堂就要做到:
1、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们发生同样或相联系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力量架设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不但要用感情真诚的言语滋润学生的心田,而且要以亲切和蔼的形象使学生亲而近之。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教师要以良好的教学情绪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就会在教学中有一种其乐无穷的兴奋,而且学生也会因此情绪高昂,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全身心投入,师生心灵的火花得以较多机会的撞击。
四、建立和谐校园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勇拼搏的精神等,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放飞孩子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例如,通过举办主题鲜明或积极向上的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校运动会等活跃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生活;组织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建立心理档案。每学期初,我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调查,以发现学生在自卑、自悲、自私、自负、学习焦虑、消极、厌学等方面是否存在心理隐患,然后在普查基础上设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并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订阅有关报刊、书籍,让学生自由阅读,自我寻求答案;并在校园内设立“悄悄话”信箱,以利于学生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大胆地用书面的形式发泄出来,然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依据不同情况,恰如其分地引导、教育,力争将心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帮助他们度过当前心理危机,防止产生心理疾病,促其心理健康发展。
五、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因此,仅靠学校的力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难免力不从心。我们应该在以学校为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使家长们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引导孩子树立理想和追求、形成良好品格和行为。学校经常召开专题家长会,指导心理疏导方法与技巧,通过家校互助,使亲子关系和谐。同时,还要积极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健康氛围。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农村卫生院定期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本校实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第四篇: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状况:观念模糊认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组织体系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表现,然后结合本校实际从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健全机构组织、开展师资培训、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加强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变化,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和探讨。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农村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观念落后,重视不够
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一些农村中小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有些学校,为应付检查,甚至弄虚作假,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的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政治课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3、组织体系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即使建立起的组织体系,工作也开展得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是这些组织体系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学校的条件和层次。再加上农村中小学由于经费紧张,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设备和设施,连心理咨询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都没有,更谈不上仪器设备。由于经费的原因师资得不到培养和培训,专业知识缺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近年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目标,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效果。
1、切实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政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生占我国中小学生的多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如何,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推进和实施,直接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国民的基本素质。近几年来,我校从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着手,不断增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领导班子与骨干教师抓起,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工作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逐步引导广大教职工高度重视这一教育活动,逐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研究和实践打下了思想认识基础。与此同时,还引导教师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家逐步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2、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把手”工程
实践证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这一工作认识与重视的程度。因此,提高“一把手”的心理健康素养势在必行。学校校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是学校的决策者,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我校以行政管理人员为先导,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委会成员为组员的考核领导小组,专门就此项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首先抓这部分人员的培训,着重提高他们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意义、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自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改善领导和管理行为。在新生入学欢迎会上,校长面对新生说的第一句话是“亲爱的初
一、高一新同学,我们等你们、盼你们,终于把你们盼来了,我们终于见面了!”用这样的语言拉近与新生的距离,减少他们心理上的紧张感和生疏感。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教师作为学生道德、心理行为的指路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不但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自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技能。学校不但要对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送出去进行重点培训,而且请进来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不但要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而且要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不但要提高全体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要树立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1)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专兼职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骨干,他们不仅有自身素质的提高问题,还承担对全体教师的基础培训任务。对他们的培训,不能局限于几次短期培训了事,而是要求系统进行。具体途径是:一是参加自考,函授等形式的专业进修;二是参加省、市组织的系统化培训班;三是到其它市、县观摩。要求他们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我校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困惑进行解答,释疑,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如心理健康教师罗老师在培训班上做了“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及内容”讲座。针对农村中留守儿童问题,胡老师做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更需关注”的讲座等。
(2)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是学科教师,教师的人格修养,教学行为,言谈举止通过学生的感观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其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信心和鼓励,还是失落和压力?一切取决于教师的管理与教育教学过程是否规范科学。因此,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师德修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失成败。我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师德和行为规范培训,还要求老师对照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形象,作自我评价。
4、拓宽渠道,开展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育活动。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在班主任组织的心育活动中释放各自愉快或压抑的心情,在心育活动中班主任可自然地将道德品行教育熔入进去,充分将德育与心育结合起来。我校各班级充分利用班会活动课,每月一至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先后进行了“成长中的我”,“我与青春对话”,“培养良好的心理”,“正确面对人生挫折”,“解除考试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主题班会活动。
班主任与学生建立知心朋友的关系,采用每周一记或互通书信,谈心等方法,与学生进行心语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而且还可以将自身有益经验告诉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指正学生的某些缺点,使学生少走歪路,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要了解并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水平,根据自身教育教学内容的特点,深挖各种教育因素,采取不同方式来融合和体现心理教育的教学意图。在实践中我校要求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贯彻教学的兴趣性、创造性和激励性原则,要创设和谐、合作的课堂心理气氛,要重视学习策略训练和习惯培养,要寻找教学内容与心理教育的结合点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要提高整体教育功能,必须变学校的“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合唱”,形成合力,同向、同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引导家长协同教育。家庭教育要建立孩子与父母和谐的亲情关系与健康的家庭范围,家庭应成为孩子心灵健康的安全港湾,为此,努力使家长明确并做到:①对子女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②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③采用民主管理方式;④善于倾听和观察。
在对家长的宣传引导的方式上我校主要采取:①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家庭档案、家校联系卡,密切教师与家长关系,互通信息;②成立家长学校,举办心理讲座、印发学习资料,指导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特征,介绍典型家教方法;③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教成功经验交流;及时家访,抓住家校结合教育的最佳时机;④邀请家长参加班级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学生向家长叙述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内心的苦恼、期盼等,并组织家长发言,引起共鸣和理解。
组织社会协同教育,我校把“渡江战役纪念馆”为德育参观基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组织学生参观、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与活动,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4)充分利用宣传窗和黑板报的阵地作用
我校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要求每班认真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如开学初,设计“推出自我,认识朋友”;考试前,设计“考试心理调节”等栏目,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专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
5、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直接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外,还需要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与发展,这有赖于学生所处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优化。
(1)创设良好的校园内部心理环境。①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从校园的自然环境、校风校貌建设、人际环境、活动开展等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温馨的校园环境;②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优良的班风是强有力的集体舆论,它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影响着集体的生活;③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以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④拓宽师生间心理交流道,扩大与学生交流的范围,增加交往、交流的频率,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的交流。
2、提供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与场所。与各学科教学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教育,学校应为他们创设各种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与场所。①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②开展读书征文活动;③举办各种形式的演讲、辩论活动;④编撰心理教育小报,出刊心理教育墙报、黑板报等。
第五篇:探讨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探讨如何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3 【内容摘要】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中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力参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 键 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正
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指标。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逐步扩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和纠正,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近几年,因为不堪学习等方面压力造成学生跳楼或服毒自杀,因为人格偏差而残忍轼杀同学或教师的报道屡屡见诸于新闻媒体,产生的严重社会反响,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和重视。同时,根据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在我国约3.4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中小学生中,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这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面向未来、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显示出生命的价值。
我校在切实有效地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做了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下面结合我校的具体做法谈几点建议:
(一)教育中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的全过程,这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和强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来看,学科教学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寻找教学内容与心理教育的结合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学习活动是一个知、情、意、行协同参与的活动,也是塑造良好人格特征的活动过程。新课程强调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比如小学三年级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可以通过体操运动员桑兰顽强地与伤痛作斗争、勇敢面对挫折的故事,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不气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又比如体育课中,除了本节课要完成的体育技能培养和活动量方面的要求外,对学生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精神、果断性、自制力等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等,也是其教学目标之一。
2.开设心理健康课。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制定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计划,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紧紧围绕人际交往、学习、自我这三方面进行。”因此教育内容可以包括适应新环境、学习指导、了解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健康心理的培养等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晨会课、班会课或地方设置课程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实践中体验
“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体验引发认知冲突以及内心的价值冲突来完成”。体验和感悟是学生教育内化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理论上,而应置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深入学生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和强化。为此,我们要注重实践,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体验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
在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要力求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活动的开展可以与班队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达到行为内化。
(三)环境中熏陶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教育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外,还需要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与发展,因此构建校园健康心理环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班级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景点设计、环境布置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温馨的校园环境,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美的联想,净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优良的班风是强有力的集体舆论,它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影响着集体的生活,给学生以心理感染和教育训练,导向着学生的行为,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充分发展,大有稗益。
2.建立师生共融的课堂心理环境。美国的•柯赖齐亚和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师生共融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宽容的心境、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拓宽师生间心理交流渠道,扩大与学生交流的范围,增加交往、交流的频率,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课堂心理氛围。
(四)合力中强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配合,多管齐下,形成教育合力。事实证明,中小学生产生心理偏差或人格障碍,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由,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辅导、矫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学校要重视对学生家长的宣传,要通过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和建立家校联系等形式,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育子女行为,创建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主动争取社区的支持,依靠社区有关部门和机构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要共同努力才能缺的显著的教育效果,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五)辅导中矫正
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对这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我们要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学校必须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室,配备具有较高素质的心理辅导专兼职老师,专职教师需要经过全面、系统的心理辅导专门培训,充分认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掌握心理辅导与行为矫正的相关技术、心理辅导的原则、途径、方法等。在辅导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取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在平等友善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和倾诉,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心理信箱和心理热线,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接受辅导,同时建立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梳理典型的心理问题学生,对其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保证辅导效果。
学校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和老师的共识,我们相信,只要学校重视,措施落实,全面参与,教育到位,我们的学生一定都能成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将来在社会适应、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8 [2]阿德勒著.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M]: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12 [3]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教基[1999]13号文件,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