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惠州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情况汇报
惠州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情况汇报
惠州拥有较为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为全省海洋大市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利用,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全市加大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惠州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亚湾和红海湾部分海域(东山海),有大陆海岸线223.6公里、大小海湾28处,大小岛屿140个,干出礁108个,暗礁83个,岛岸线长133.7公里。20米水深线以内海区面积1221平方公里,领海基线向内一侧海域面积4519.44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域面积的40%,海岸线长度和海域面积分别居广东省第五和第六。其中海滨旅游岸线20多公里,沿岸海滩6处。我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惠东滨海旅游发展情况 惠东目前已建成的项目有:
1、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
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位于惠东县南部,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巽寮海湾包括陆地75平方公里,海域1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公里,分布有七山八湾十八景,以“石奇美、水奇清、沙奇白”而著称。2002年1月,经惠州市政府批准成立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对旅游区实行统一保护、规划和管理。2002年12月市、县政府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编制了《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已建成巽寮湾度假村、金海湾度假村、广东体育惠东基地、三角洲海岛潜水俱乐部、德泽园假日酒店、海王子假日酒店、松园湾酒店、惠东巽寮滨海度假村、美食一条街等旅游设施,初步具备休闲度假、体育文化、会议、商务旅游等功能。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巽寮经济的全面发展。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420万元。
2、双月湾旅游度假区
双月湾旅游度假区包括平海和港口的所有滨海旅游资源在内。平海镇海岸线长3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有“龙山耸翠、星海联珠,平楼烟景、魁阁梅英,江天晴流、龙泉听梵、鼓岭观潮、古渡渔灯、孤州钓月”等景观。平海古城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古城文物古迹多,始建于明朝洪武18年的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至今已有610多年的历史,仍保存完好,是岭南地区唯一现存的古老所城风貌。现存的古迹还有明朝建造的龙船庵、普照庵、城隍庙、东岳庙、龙泉寺、榜山古寺等。与古城相距1公里的南门海,半月形海滩长达10余公里,海沙洁白晶莹细软 2平实,近百米内水深不超过1.5米,蔚蓝色的海水清澈见底,海底平坦坚实,勘称天然的海水沙滩浴场。已修通至平海圩镇的水泥公路,建有能供200—300人住宿的南海酒店和南湾酒店。
港口海岸线长21.7公里,东依红海湾,西靠大亚湾。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于1992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大陆架上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与人类最接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保护区,堪称“中国一绝”。港口双月湾由大亚湾畔相邻的两个半月形海湾组成双月湾沙白水碧,在海湾上的沙滩长又宽,是人们夏天观光游泳的好去处。
(二)大亚湾海滨旅游发展情况
大亚湾区拥有海域面积1300平方海里,海岸线约长52公里,大小岛屿 100多个,而且错落有致,湾内波平浪静,海水清澈,适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海洋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污染程度较低,大力发展以“阳光、沙滩、海洋、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生态旅游,具有十分明显的后发优势。据统计,2007年全年全区的旅游接待人数为7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5.3%;旅游企业实现旅游收入496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4%。
目前大亚湾海滨旅游以海滩游泳场和海岛旅游为主。
1、海滩游泳场(度假村)
海滩游泳场有位于霞涌的大亚湾南海度假村和熊猫金海岸。南海度假村沙滩有12万平方米,环境优雅舒适,设施配套齐全,内设标准客房、豪华别墅、多功能会议厅、海鲜餐厅、帐篷专区、烧烤专区等和快艇、水上摩托等水上活动;熊猫金海岸拥有沙质沙滩,长达1.8公里,美丽的海景,以及向北向东延展的翠绿小山。景区内可进行沙滩拔河、沙滩排球、烧烤场等等项目及设施。
2、海岛旅游(渔村风俗)
大亚湾主要的海岛有大甲岛,三门岛和东升岛。目前东升岛开发情况较好,已有一定的规模。东升渔村
东升渔村位于东升岛上,四面环海,岛上的900多居民是200多年以前从潮州南迁下来的后代,世代以打鱼为生。也许是大海造成的“隔离”,大亚湾的海岛有着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东升渔村至今就保留着古老的民俗民风和原汁原味的渔家风情,以渔家婚俗表演和一年一度的大王爷节最受游客喜爱。
东升渔村还是体验“渔家乐”的绝佳去处。你可以和渔民一起出海打鱼、一起烹制海鲜、一起享受渔家小屋,亲身体验地道的渔民生活,做一回渔家人,这比单纯的欣赏海景更多了一份劳动的酣畅淋漓。东升渔村最吸引游客的是渔家婚俗和大王爷节。渔家婚俗
渔民婚俗习惯与陆地上居民有些不同,但也十分讲究排场隆重。
订婚是,有男方出面,邀请双方家族的亲朋好友参加。先用茶点,再摆酒宴。席上告知结婚日期,一般不发请柬。
在渔家,渔船就是花车花轿。迎亲时,男家挑选较大较新的渔船,桅杆、船头、船尾、船舷,遍插彩旗,装饰成迎亲船队。迎亲是,新娘船上,载有狮鼓队和迎亲队,十多位中年妇女组成的迎亲队,个个头梳发髻,头戴金髻银钗,身穿滚边蓝衫黑裤,手持长竹篙,光脚列队于船舷。其他迎亲船上有接亲人员20人多位,同样锣鼓声中高唱迎亲曲。鞭炮声响,锣鼓齐鸣,狮队起舞,迎亲船队启动。迎亲队的妇女,个个喜上眉梢,踩着鼓点的节奏,一边歌舞,一边用力伐竹篙,快到女家是,迎亲船队的表演更是热烈。渔家嫁女,不兴穿婚纱。新娘身上穿红杉蓝黑裤,衣裙镶上鲜艳夺目的花边,头上用假发梳成一个大碗般的发髻,发髻上插满了金钗银髻,悬挂在髻钗上的各种饰品,如同披肩的秀发。家庭条件好的新娘,身、手、头。耳所披戴的金银珠宝首饰重达500克左右。新娘在两三个伴娘的陪同下过船,迎亲船队载歌载舞返回男家。新娘要跨过“消灾火”才进入男家,等候拜堂进洞房。而迎亲队伍则入席喝喜酒,直至尽兴才归。
大王爷节 大王爷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求神拜仙层面,而成为东升渔村人庆祝团圆,祈愿美好生活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是大王爷诞辰日,东升渔村家家张灯结彩,门前灯笼高挂,只见“杀猪宰鸡唱大戏,遍扦旌旗祈丰年”。渔民们都要为大王爷做寿,以祈求大王爷保佑他们一年出海平安。渔村会以家族为单位,准备丰厚祭品,扛着旌旗,扛着肥猪,敲锣打鼓,舞着狮子,到大王爷庙祭拜,祈求来年丰收平安。男人穿新装,妇女戴黄金首饰,穿着传统的渔家服饰,舞狮子,专门从汕头请来戏班唱戏,活动非常丰富。到大王爷庙拜一拜也成为渔民出海前必须做的一件事。渔家婚俗和大王爷节成为东升渔村物质遗产。
我们正是充分利用当地的渔民民风民俗和自然条件,开展旅游活动,通过几年的发展,大亚湾的东升渔村等都已具有一定的名气,知名度也比较高,是我市海滨旅游的一个重要的品牌项目。
3、红树林观光旅游
除惠东盐州镇海滩生长有大片红树林外,大亚湾海域也拥有红树林面积约200亩。为进一步加强对红树林的保护和规划利用,大亚湾管委会投入资金兴建了红树林公园。红树林公园规划面积15万平方米,采用保护和观赏、休闲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既要保护红树林原有的自然风貌,以有利于底栖动物、鸟类、昆虫、藻类的生长繁殖,又要让人们观赏到南国红树林特有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三)我市目前在建的滨海旅游度假项目
1、惠东巽寮金融街旅游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150亿元,目前已投入15亿元。第一期项目巽寮富巢湾喜来登度假酒店位于惠东县巽寮富巢湾,总投资9亿元,预期投资回收期5年。项目主要经营旅游度假酒店,占地面积135亩,有房间300间,已投入资金5亿元,现已基本完工,将于今年5月开业。
另外,今年引进两间五星级酒店,协议已签订,其中一家将于年内动工建设。
2、惠东平海海滨温泉项目
项目位于惠东县平海镇鹧鸪洞,属中外合资项目,合作年限20年,由惠州市平海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经营。总投资3.5亿元,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温泉度假区将分三期完成。目前第一期已投入使用。场内设施包括主体酒店、露天温泉区、会议中心、综合楼、豪华会所、温泉大峡谷、大型生态湖泊、水上滑梯、寰岛池区、欧陆式别墅群、东南亚别墅客房、高级木屋别墅、情侣别墅、健身理疗中心和BBQ休闲区等等。海滨温泉规划宏伟,设计新颖高雅,融温泉度假、自然生态、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海滨游泳与休闲温泉度假将成为该度假区吸引中外游客的两大特色。目前已投入资金1亿元人民币,度假区于2007年2月11日正式对外试业,争取三年 完成总工程项目。
3、大亚湾辣甲岛旅游项目
该项目是惠阳区与深圳万科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的一个海岛旅游项目,合作期40年,计划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拟将该岛建成一个高标准的旅游度假酒店及具有东南亚风情的世界级旅游度假胜地。首期工程预计投资1800万元人民币,并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4、大亚湾东升海洋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
该项目位于惠州大亚湾澳头办事处的东升岛北风坳地段,由深圳佰佳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东升村委会联合投资开发。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2万平方米。度假区内包括商业、酒店、会议室。其中商业包括商场、商务中心、医务室、网吧、图书室、棋牌室、影剧院等;酒店有客房500间、餐厅3个、宴会厅、歌舞厅、健身房等;会议室1千平方米。东升海洋生态度假村项目定位为海洋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村,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之间的融合,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东升岛进行开发。此项目于2007年1月份开始动工,计划于2008年12月竣工,2009年试业,试业期为一年。
5、熊猫金海岸旅游度假区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亚湾区霞涌东部,由熊猫臵业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珠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惠州珠江熊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综合开发。该项目占地面 8 积165063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800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9亿元人民币,其中2007年投资1.3亿元人民币,后续资金根据项目进展分期分批投入,总工期为5年,计划2012年之前完成项目全部的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自然景观与人工设施相结合,建设内容包括幽雅恬静的品茶亭、海景餐厅、轻松休闲的海之螺广场、海之贝广场、儿童乐园、海景套房、望海别墅等,渲染“蓝色夏威夷”的情怀。项目将开发成集海滨旅游观光、水上运动、海鲜美食、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星级酒店等综合性旅游度假区。项目建成后将是本地及珠三角地区理想的休憩、度假、商务目的地。
二、我市滨海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发滨海旅游资源,但它们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中影响并不大,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与其较小的吸引客源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目前仍存在开发利用总量不足,档次不高,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旅游产品单调,项目内容缺乏,人文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现状,还没有形成具有市场广泛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尚未把资源优势转发为旅游产品的优势。目前,我市沿海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总是有:
(一)滨海资源分割严重,资源分散
目前,我市的滨海资源除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外,各景区景点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各景区(点)功能单一,档次较低,规模小,品位不高,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的开发,实际上仍处于各个投资商圈地 9 和分割自然景区的状态,沙滩被投资商分割成若干块,未能按照原来的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安排,小而散的特点相当突出。同时,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景点结合,缺乏有整体特色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
(二)产业规模不大,旅游基础设施滞后
我市的滨海旅游基本还保留在游泳这个层面上,游乐配套设施和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基础配套设施较为落后。
1、人文资源开发和挖掘力度不够,缺乏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惠州沿海地区的文物不仅丰富,而且特色鲜明。现存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尚有为数不少的客家古民居、祠堂、村落等。建于明洪武的平海古城,不仅保留了完事的总体格局,还保留了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氛,如舞龙、舞狮、舞鲤鱼、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财富,但是,近十年来,部分文物遭到人为的破环。
2、配套设施较为落后。交通道路、旅游车辆能及旅游相配套的酒店服务业、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的海滨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主干道的交通状况,但仍存在着供水、供电以及景点交通等“瓶颈”。特别是供水问题,高峰期的矛盾尤为突出。
3、游乐配套设施与公共设施不足。如巽寮滨海旅游度 10 假区内现有的设施主要表现在海水浴场、沙滩帐蓬以及内容雷同的基本配套,项目之间的特色不明显,海洋文化内涵得不到深层次的挖掘,生态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合理的配臵,互补性不强。由于功能单调重复,旅游者的行为大多数表现为游泳和住宿,旅游产品市场的开发利用苍白无力。旅游购物场所、停车场、电话亭、游客专用码头、路灯等设施严重缺乏。
4、住宿设施配套不够,存在“旺季游客找不到房,淡季房间找不到客”的现象。每天滨海旅游黄金周季节,大部分游客无法在旅游区内过夜停留消费,旅游行为仅仅体现在游泳上。到了淡季,又由于无法实现区域及游乐项目的优势互补,造成旅游区经济总量较低。
(三)滨海旅游与岸线保护(生态用途)、工业及养殖业存在的矛盾
滨海旅游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附近海域的滨海养殖业,破坏岸线山体、植被,也限制了工业的进入。这四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必然的。
目前,在滨海地区开发上,比如大亚湾中海石化的落户,将带动以石化为龙头的上、中、下游石化产业圈的形成。由于这一产业的特性和该区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因素,在大亚湾的部分海岸已无法开展以沙滩休闲为主的度假旅游。当然,大亚湾在工业旅游方面,也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惠东的稔平半岛,就其滨海资源的特点,为保护环境和利用滨海资源,也不能放入大型工业项目。稔平半岛对大亚 11 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为大亚湾核电和南海石化及上中下游产业产生的环境问题,承担着环境净化和生态再生的功能。
但是,就目前惠州的经济总体情况来看,第二产业还是占较大比重的。
(五)环境污染问题
旅游地的大规模开发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针对旅游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一些景区已采取了有力措施进行整改。如巽寮管委会建立专门整治工作队伍,治理环境,理顺旅游经济秩序。环境整治工作小组负责对旅游区范围内生活污水和固体废物,海洋生态保护、宣传和整治。对排污不符合标准的宾馆、酒店,令其停业,限期整改,从污染源进行整治。并对游客投诉乱收费、服务质量问题进行严肃查处。但是,滨海旅游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希望各级环保、旅游部门都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做到景区开发利用时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
三、今后我市开发滨海旅游资源的设想和建议
(一)抓好全市滨海旅游资源的规划修编工作 去年,惠州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山大学对惠州的旅游发展做了总体规划,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经完成了《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现已报请市政府审批。
1、滨海资源的规划要坚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的一个问 12 题。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是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区域开发、人口走势、社会状态和有序发展的总体反映。因此,在发展经济、开发资源时,我们在开发和规划滨海资源时,必须认真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可发展的空间。
2、滨海资源开发应以人为本作综合性和超前性的规划。管好上天赐予惠州人民的这一块滨海旅游资源,必须有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滨海资源的综合性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在旅游、生态、文化、城市布局、人口发展等总体的综合的大构想,总规划。要充分结合知识经济、数字经济、信息经济、人文经济、绿色经济等发展理念,要运用高新技术转变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有超前30—50年的思想理念,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对海滨规划的发展经验,如夏威夷、南韩、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我国三亚的海滨资源规划等,以保证我市海滨资源的高标准、高起点规划。
3、规划设计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合理确定最大承载容量。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防止因规划设计不当造成开发后的高密度、高噪音、高污染,及对滨海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4、规划设计要把滨海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同国土整治结合一体。滨海旅游区的整个海岸、沙滩、海浴条件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规划中要有具体措施加以保护一些旅游区的水、沙滩、海岛由于缺少绿化植被,自然景观欠佳,在规划 13 中要结合保护进行必要的整治。
5、规划设计要考虑旅游活动的丰富性。提高滨海资源开发的综合性和开发层次。规划设计中除考虑海水浴外,在浴场以外水域空间规划多种水上体育娱乐活动,并同时积极地在陆地或腹地开发多种游乐设施,如烧烤区、帐篷野营地、情侣岛等,在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的同时,为旅游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二)遵循多样化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1、减少相互干扰,设臵多种类型和级别的住宿设施,为国内外观光客提供各种档次的宾馆、商业旅馆、度假村、野营帐篷区。同时布臵一部分吸引房地产的度假别墅,以增加经济效益。
2、旅游游乐设施多样化,在以海滨浴场为主,开展海水浴、日光浴、沙滩浴、摩托艇、沙滩排球等海域活动,并设臵水上乐园、儿童乐园、游艇码头、游艇俱乐部、野营烧烤区、水上垂钓公园等多种体育、游乐活动场所,开发水上摩托、游艇、跳伞、跳水、滑板、潜水等。
3、商业餐饮服务设施多样化。商业、餐饮服务设施不仅能增加旅游区区的功能,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服务,同时,提高旅游质量,促进旅游消费。食在广东,广东人讲究吃。惠州的滨海游客多数为广东游客、港澳游客等。以前推出的渔船捕鱼、渔排餐厅很受游客欢迎。但由于安全、环境保护等因素,已经进行整改。上述的海上餐饮娱乐设施,能否在保证安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开发使用,从而丰富滨海旅 14 游餐饮,值得探讨。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旅游精品
多引进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滨海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精品。以南海石化项目为依托,打造惠州旅游新亮点。大亚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集聚了一大批大规模的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并成为我市商务旅游的最大宣传亮点,拉动了整个惠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吸引了各类人流陆续涌进大亚湾,涌进惠州。我们要抢抓机遇,借壳牌石化项目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吸引旅游项目投资资金。
1、全面普查,做好招商项目的调查摸底工作。指导各县(区)旅游部门对全市尚未开发的滨海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登记造册,积极引导企业到惠投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惠东县海岸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巽寮湾旅游度假区、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惠东县打造成为广东省滨海旅游大县。充分利用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带动作用,发展大亚湾工业旅游、东升渔村渔家乐、熊猫金海岸旅游房地产项目。
2、广泛宣传,调动全行业力量开展招商引资。一方面,将旅游招商项目纳入全市招商项目。另一方面,在市、县(区)旅游局部门营造浓厚的招商引资的氛围,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引导旅游行业各企业、个人参与招商,坚持政府招商与企业招商并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旅游行业的自身优势,尽快将招商小折页发到每一个导游和星级宾馆及旅游景点员工的手中,在我市整个 15 旅游行业快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新局面。
3、转变认识,创新招商思路。在招商方式上,按照市场化、现代化的要求,开展专业招商、网上招商、项目招商,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多路招商,上大项目、引大企业,以项目(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特别是高星级的建设,拉动旅游商业的全面发展。在我市旅游门户网站以及论坛上开辟招商引资栏目,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谋划招商、支持招商、参与招商的氛围。
(四)加大项目建设审批和管理力度
发挥市旅游发展专家组意见,为全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指导意见。一是全市范围内的所有重大旅游建设项目(3000万元以上),在市有关职能部门核准立项以及审核、审批规划建设方案之前,必须征询市旅游发展专家组的意见,在征得专家组同意后才能立项建设,以保证惠州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定期、不定期召开专家组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年度咨询会,对我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分析咨询,形成年度工作要点和意见。研究惠州市旅游产业宏观发展战略,为市政府在旅游发展方面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进行咨询论证、研究分析,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就惠州市旅游方面的重大决策或重点项目进行研究讨论;对惠州市范围内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保护、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旅游市场开拓、宏观营销策略等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和重大旅游活动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 16 据。
(五)加强滨海环境资源的保护
保护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严格禁止在旅游规划区内的所有采砂、采石和林木砍伐、捕捉野生动物等破坏性作业;彻底整治海上渔排餐厅污染和“白色污染”;完善陆地宾馆、酒店的排污设施,加强各宾馆酒店排污设施使用的监管。强化整体意识、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推进碧海行动计划,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碧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海湾。
二OO八年三月十九日
第二篇:惠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精)
惠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
潘海涛
惠州市地属珠江三角洲的东端,属于广东的客家地区。目前,在惠州的三县三区中,除博罗县西部靠东莞一带的石湾、九潭、园洲和龙门的王坪、左潭等个别镇外,绝大部分的乡镇都是操客家方言或带客家方言的本地话。在惠州,客家风情、客家文化非常浓郁和深厚。特别是惠阳区,基本上都是客家人。这里的客家人与粤东北、赣南、闽西等地的客家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语言、风俗、民居建筑等方面尤为突出。因此,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市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惠阳区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一、惠阳客家围屋的基本情况
客家围屋是惠阳区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目前,在惠阳区内所保存的客家围屋和客家老屋规模之大、保护之完整、历史文化之深厚是十分少见的。其中,较有名气的为镇隆的崇林世居、秋长镇铁门扇的南阳世居、良井镇霞角村客家祖屋等。据统计,仅秋长镇保留下来的清代以前的客家围屋就有近百座之多,有许多是明代甚至南宋年间建成的,最早的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而比较有特色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一定气势的客家围屋建筑多达48座。这些规模较大的客家围屋结构得体,屋内横梁,门窗等雕饰华丽,壁画精细,栩栩如生。这些客家民居,不仅仅是一种文物,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是有着雕凤画龙的古建筑,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清康熙以来,考取进士的有3人,举人有10多人,61 国子监有20人,秀才则更多。建国以来,秋长籍地师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有30多人,在各方面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有40多人。秋长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英雄辈出,如辛亥革命时期的“七汝湖起义”的领袖叶匡,北伐名将叶挺,长征中的女杰,中共七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廖似光等。
目前,惠阳区正加紧制定保护这批客家古建筑的方案,并设法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使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民居重放光彩,成为当地的重要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好客家围屋的旅游品牌,有关专家学者和客家文化研究的热心人士认为,可以将现有的客家围屋划分为四种类型的区域景点:一是以名人故居为主,主要有叶挺故居,会水楼,周田老围,叶亚来故居碧滟楼等。二是以规模宏大的客家民居为主,主要有桂新居,黄竹新居,黄竹沥老屋,石苟屋,铁门扇南阳世居等。三是以参观客家文化建筑艺术为主,主要有会龙楼,松乔楼,秀林楼,嗣前新居等。四是以展示客家民俗为主,主要有挺秀书院,余庆楼,牛朗楼,毅诒楼等。
在惠阳众多的客家民居当中,镇隆的崇林世居和秋长镇铁门扇的南阳世居规模比较大。如崇林世居,建于嘉庆三年(1798年),是一座宽128米,深108米,占地13824平方米大围屋。围屋正面开三个大门,门框均是花岗石,四周有高9米的围墙,围墙底部65米,是厚80厘米坚硬的灰沙墙,上面2.5米为砖砌成的围墙。正面围墙中间顶上砌有高大的船型屋脊,显得古朴而恢宏。围墙四个角上有高12米的三层角楼,围墙上部沿屋面瓦当上筑有“走马道”,联接四个角楼以作防御联络通讯之用。但由于人们缺乏保护意识,年久失修,现围屋除四面围墙保护较为完整外,里面已十分破旧,要修复还得花较大的人力和财力。
秋长的围屋比较多,也比较集中,其中南阳世居的规模比较大,也是惠阳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围屋。初步考证是福建迁移到秋长的叶姓祖先于南宋末年建成的,虽然年代久远,但该建筑大部分仍保留下来。该围屋呈长方形,长68米,宽53米,63 占地面积约3600多平方米,围屋可从三个大门进入,外部封闭,防御性强,内部是分布形状各异的院落,经巷道可达各家各户,建筑空间十分宽绰。如果将这些客家围屋修复,形成以秋长南阳世居为龙头,镇隆、良井为两翼的客家古建筑围屋群,将会对我市的旅游发展和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客家文化与历史,积极打造富有客家文化气息的旅游产品
由于我市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惠阳区外,惠东、博罗、龙门的客家文化资源也是我市旅游开发工作的重点。如龙门县,在注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十分注意结合当地客家文化浓厚的特点,将生态资源与客家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客家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南昆山的开发,就是根据其山高、林密、温泉丰富和当地客家人热情好客的特点以及他们参与旅
游经营的强烈愿望,在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生态度假村、家庭旅馆和温泉度假区等适合现代城市人所需的旅游产品。特别是家庭旅馆的兴起,在南昆山已成为一种时尚。家庭旅馆是当地客家人利用自己宽余的房舍来接待外地游客,浓郁的客家风情,美味的客家饭菜,浓浓的客家乡音,使游客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深受顾客欢迎。因为南昆山森林植被广、气候条件好,家庭旅馆不但较好地适合现代人休闲之需,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解决当地客家人就业的问题。
南昆山处于广府与客家人聚居地的边缘地带,南昆山的客家人既有客家人的坚韧、勤劳、节俭,又有广府地方人的豁达、爽朗和大方。因此,南昆山的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合作信誉好;加上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引来众多的投资者开发南昆山的旅游资源。南昆山在选择投资的旅游项目中,严格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和“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关系的时候,始终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几年来,前后有8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因达不到生态环保的要求而坚决放弃。现投资1.3亿元的龙门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和投资1.55亿元的南昆山十字水国际森林度假村,都是环保型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已于去年相继动工兴建,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为南昆山发展生态悠闲度假游增加新的亮点。为切实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南昆山管委会今年初专门出台了禁止乱砍乱伐、乱搭乱建、乱采河石、严禁贩卖野生动物等多项制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使南昆山的旅游业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龙门温泉,地处在一个偏避的客家小山村傍,长期以来自喷自流的温泉,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为充分利用旅游资
源,使龙门的旅游多样化,使当地的客家人在旅游开发中获得更多的实惠,摆脱贫困。龙门县委、县政府积极引进有温泉开发经验的投资商前来开发投资。该项目于2001年10月动工,前期投资8000万元,2003年初建成,试业以来,因为其较好地结合了当地客家人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如在温泉的休息亭里放置一些客家人常吃的小食,如花生、番薯、豆浆、玉米、芋头、糖水等食品供游客免费享用,加上温泉健身的特点,很受游客的欢迎,现已成为广东省较有名气的一个温泉旅游区了。
三、积极挖掘客家文化,打造客家人文旅游品牌
在开发客家文化的旅游产品中,我们十分注重对近代客家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既利用客家人文资源的影响,吸引游客、为旅游的发展服务,又较好地利用开发的资金,保护好历史的遗迹,如:
博罗县,利用东江纵队曾在罗浮山冲虚观设立东江纵队司令部,指挥东江一带的抗日斗争历史史实,为教育和激励后人,投资900万元建成东江纵队纪念馆,供游人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惠阳区,是叶挺将军的故乡,他们吸收和借鉴中山市政府的经验和做法,筹集200多万元,将叶挺故居进行了修缮和重新布置,并整治了周围环境,修建了故居广场,增添了故居的吸引力。目前,已开辟了旅游定点专线,每日接待游客200多人次以上,成为惠阳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惠东县高潭镇,过去是一个偏远的客家山区镇,在大革命时期这里曾经是中共苏维埃政权的所在地,留下有红军井、农
会旧址等历史遗迹。近二年,市委、市政府花巨资对旧址进行修复,恢复原来的历史风貌,使这个沉寂在大山深处的地方变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被誉为“东江红都”、“广东的井冈山”。
龙门沙迳功武村,虽不完全属于客家,但客家风俗和风情仍是十分明显的。过去这里的古建筑群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保护,为更好地保护这批古建筑群,2002年,在市、县两级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民间企业投资的方式,以古建筑群为卖点,以周边河流、竹林等自然环境为依托,投资1000多万元,成功开辟了一个旅游景点香溪堡。自去年试业以来,得到游客的充分肯定和赞许。游客到这里旅游,不仅可以观赏到田园的风光和历史悠久的古堡,还可以领略到富有特色的客家山歌对唱,品尝到美味的客家美食,体会到浓郁的客家风情。现在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300人次,成为我市的一个新的旅游亮点。通过旅游开发和带动,功武村古建筑群不但焕发了生机,而且还提高了村民的自觉保护意识。现在,功武村古建筑群已得到了省文物部门的认可,去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为更好地弘扬我市的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精神,我市还成立了惠州市客家文化研究会,是专门研究客家文化的一个机构,对我市客家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我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存在问题
从我市对客家文化研究和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可以看出,惠州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是很不够的,67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我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一)、对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够
在众多的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当中,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资源由于重视不够,保护不力,使得许多地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镇隆的崇林世居,本来是我市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客家围屋,但由于保护不力,破坏性程度严重,现在修复的难度很大,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才行。又如惠东的黄狮古村,整个村落过去都是十分豪华很有气派的,也很有客家文化气息,要是能够开发成一个旅游点是十分理想的,但由于过去重视不够,保护不力,加大了开发的难度。
(二)、对惠州客家文化的认同感不够
惠州本来就是地地道道的客家地区,在广府一带生活的人,对惠州是客家地区不会有任何的怀疑,就象我们认为汕头地区是闽南语系的地方一样。但我们惠州有些人至今还不认为惠州是客家地区,不敢认同自己是客家人,更有甚者,还有些人不敢讲客家话。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祖祖辈辈的客家人,却教子女讲广州话,不讲客家话。现在,有些客家人家的小孩,只会讲普通话或白话,客家话不会讲,客家话被粤语或普通话代替,在惠州有讲客家话的人越来越少的趋势。客家山歌也开始在一些客家乡村消失。客家的民俗民风在有的客家乡村发生着急剧变化。客家文学、客家艺术更是日益凋零,观众和听众,68 日益减少。因此,认同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转变观念,纠正偏差,要加大对惠州客家文化根源的宣传挖掘的力度,要树立惠州客家人的自主意识。
(三)、对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不够
在目前惠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中,大都是注重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如南昆山等,但对真正有客家影响力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却是很少投入,对现有的客家围屋的保护开发就很明显地说明这一点;论规模、论文化底蕴,镇隆崇林世居围屋和秋长的客家围屋都不会比深圳大鹏所城差,但我们没有资金去投入修复和开发,以至长期搁置。就连一些很有客家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客家小食等的开发也很不够。如客家凉帽,今天已很难得一见了。如果加大这些产品开发的投入,相信对促进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意见和建设
(一)、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客家文化
我们要下大力气去弘扬客家文化,提高人们对客家文化的认识。我们可从宣传入手,加大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客家文化的精神,提高人们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目前,惠州的客家文化宣传不够,有些人甚至不愿承认惠州是客家地区,这对提升惠州的客家文化地位,弘扬惠州的客家文化是很不利的。我们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去宣传和弘扬惠州的客家
文化,如今年市政府举办的惠州生态悠闲旅游节就是一种很好宣传惠州客家文化的形式。利用节庆活动来宣传客家文化,促进惠州客家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同时,我们要积极发展客家的戏剧、山歌、电影、电视、广播等艺术形式,积极创作一些人们喜爱的文化产品去宣扬惠州的客家文化。人家一首《爱拼才会赢》的歌曲,一部《我来自潮州》的电视剧就将潮汕地区闽南语言文化宣扬得淋漓尽致。我们也应该学学他人的成功经验,用艺术的形式来去宣扬惠州的客家文化。另外,我们应大力提倡讲客家话,讲客家的根,讲客家的传统和精神,要保留客家的文化民俗,文化习俗,使惠州真正成为一个新老客家人聚居的祥和之地。
(二)、加大投资力度,保护利用和开发好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
惠州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如果将镇隆的崇林世居,秋长的南阳世居,良井的霞角客家祖屋,惠东的黄狮古村等较有代表性的客家古民居整合修复,对弘扬惠州的客家文化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先从惠阳区做起,将秋长的客家古建筑群开发出来,作为惠州客家文化的特色产品推出去,相信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为秋长一带的客家围屋比较集中,古围屋比较多,保护相对较好,特别是当地的客家文化的氛围比较浓厚,开发起来相对较为容易些。附近还有其他的旅游产品可以带动。如果将秋长的客家围屋开发出来,可在惠阳形成一条秋长客家围屋——镇隆良井客家围屋——叶挺故居—一大亚湾滨海游一—中海石化工业游等景(区)点旅游观光的精品线路。
但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切勿再如惠东平海古城的修复那样修旧如新,应切实做到修旧如旧,保留客家围屋的古风古貌。
(三)、各县(区)要切实做好对客家围屋的普查和规划编制工作
对分布在各县(区)的客家围屋,建议当地政府要组织人力物力去进行认真的普查,要充分挖掘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要提高各部门的认识,形成共识,要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尽快编制有关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规划。做到既要搞好保护性的维修工作,又要做好中远期的开发规划,要进一步理顺有关的管理体制,多方筹集保护资金。要尽快出台一些相应的具体保护开发管理措施,切实做到开发工作按规划进行,以保证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惠州市旅游局市场拓展科科长)
第三篇:某乡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千年古镇底蕴深厚 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中山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到中山镇检查指导工作,关心帮助中山古镇的发展。下面,我将中山镇的旅游资源情况、保护开发现状、今后的发展思路等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历史遗存丰厚,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山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部山区的笋溪河畔,地处渝、川、黔三省市交界处,云贵高原北侧,系大娄山余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1′150″--106°25′40″,北纬28°22′30″--28°43′28″。中山古镇区位优势明显,北距江津市区57公里,重庆市区104公里;与佛宝国家森林公园、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接壞;距四面山风景名胜区3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向北延伸,海拔高度265米至1442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为260至300天。镇域内森林面积达15万亩,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植被繁茂,生态良好。中山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5年。清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解放初期建为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建中山人民公社,1993年与常乐乡合建中山镇,2001年嘉乐乡并入,2004年5月四面山镇高滩村并入。中山镇现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9万。
(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中山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而建,全长1586米,有铺面453间。现保存完好1132米,铺面307间。整街共分八节:即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整条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建筑为穿逗式木结构,中为骑廊式过街亭建筑,整条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能晒、冬暖夏凉。还保留了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剃头铺、打铁铺等传统作坊。民居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考察评价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并题:“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保历史文化名镇真实遗存,发展旅游,造福乡泽”。
中山古镇地域广阔,山水相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的民俗习惯,为后人惠存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古桥、古墩、古墓等古建筑遍布全镇。有以枣子坪庄园为代表的古庄园9处,有以唐代宝刹双峰寺为代表的古寺庙10余处,有以明代古寨朝天嘴古寨为代表的古寨古堡3处,有汉、明、清古墓千余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自古以来,中山古镇就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以前笋溪河与长江通航,陆地连接贵州、四川两省,各地物资集散于此。因此,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巴人文化和行帮文化历史久远。
昔日繁荣的商贸流通,产生了盐帮、马帮、船帮、木帮、米帮等行业帮派,孕育了世界较早的“WTO规则——吴蜀均沾”、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禁卖发水米碑”等商业文化,“东方十字架”等宗教文化,“木帮公罚”等行帮文化。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川剧座唱、婚俗表演、打道琴、庙会、灯戏、赛龙舟、烧火龙、唱山歌、漂河灯、打铁水、爬杆杆、舞狮子、舞龙灯、千米长宴等。
(三)自然景观资源
境内拥有森林1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绿色覆盖率达98%,是针叶阔叶林混生的典型地带。在1500多种植物中,有以桫椤、银杏、楠木等为代表的2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上百种动物中,有以豹、猴、金鸡、白鹭、毒蛇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几十种。镇内溪河密布,竹海连绵,翠绿成荫,瀑布湖泊众多,奇山怪石无数。在林溪相间中,溪、瀑、岩、崖、洞、柱、滩混然天成,幽、险、雄、壮、秀集于一身,景色与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一脉相承。
(四)特色旅游商品资源
传承至今的民间小吃有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咂酒、蜘蛛粑、黄糕粑、浑水粑以及各种腌制咸菜等。近年挖掘开的特色旅游商品有手工绣品、木制品、竹编、草编、藤编、印染工艺品以及各种土特产品等。
二、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中山古镇保护开发成效显著
2000年6月,中山镇组建古镇旅游保护开发领导班子,开始筹划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2001年9月测设规划,制作申报国家立项的保护文本资料,月底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2004年3月被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05年9月16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文化旅游成为江津一大品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江津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旅游兴市”战略,为全市的旅游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山镇抢抓机遇,开始作手开发旅游,使待闺深山千年的古镇开始揭开神秘面纱。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思路,吹响了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号角。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镇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发展战略全
面启动。随即,市委、市政府将中山古镇的开发列入全市38个重点项目之一,明确由市旅游局牵头,市文广新局协助,中山镇组织实施,重点打造文化古镇,完成进镇道路改造及场镇环境整治。江津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组成工作组,负责督促检查,市委副书记杨盛华牵头,政协副主席余泳海主抓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两次主持召开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市级部门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四面山、中山旅游开发,结合自身职能,为旅游发展每年干好一件实事,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考核。市旅游局、规划局、交通局等10多个部门立即牵头落实相关任务,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中山镇举全镇之力,聚全镇之智,保护开发措施扎实
中山镇地处江津市南部山区,是传统的农业镇,基础条件差,无大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滞后,唯有发挥古镇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才能实现富民强镇目的。因此,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全镇人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了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的重要性,全镇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一系列古镇保护开发举措出台,并得以顺利实施。
1、保护管理机构。2002年9月,中山镇党委、政府抽调三名机关干部在古镇老街设立“江津市中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办公室”及旅游接待处,负责古镇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旅游宣传、招商引资等具体工作。古镇建设、环境和食品卫生、地质灾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2005年,中山镇设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重新调整充实旅游办公室工作人员,成立了古镇保护管理的城管监察大队,抽调5名机关干部专职负责,制定出台了《关于中山古镇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2、保护管理体制。中山镇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上级文物、规划、建设、旅游部门主管,镇内文物实行义务保护员保护制度。同时,镇政府严格按照《文物法》、《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规定》、《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3、危房改造。中山古镇老街年久失修的居民危房,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现场勘察、鉴定、设计、申报、完善一切手续并批准后,按照原有空间大小和风貌,本着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实施改造。严禁一切乱搭乱建和破坏古镇风貌的行为发生。
4、消防安全管理。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值班,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登记台帐,增添消防设施器材,认真做好消防安全预防工作。并组建了专职消防队、义务扑火队、城管监察大队等专门机构,负责古镇消防和安全事故的救助工作。
5、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2005年3月,市领导牵头组建了中山保护开发调研组,重点围绕保护古镇设施、保持古镇风貌,提炼古镇形象、挖掘古镇潜力,展示古镇形象、打造古镇品牌,保障古镇开发、实现提质增效等主要内容,深入中山古镇进行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并先后在《中国旅游报》、《中国西部周刊》、《重庆政协报》和《江津调研》等发表。7月调研组提出了《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的课题方案》,围绕中山古镇遗存,对巴人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楹联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查、研究,调研成果将以出版《中山古镇导游词》、《中山风光》、《中山文物古迹》、《中山文化丛书》等进行运用和展示。
(二)全方位宣传推介,中山古镇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中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到古镇制作节目的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搜寻天下》、《绵绣梨园》等栏目组;重庆、四川、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深圳、辽宁、陕西、福建等省级电视台。在古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周杰主演)、《龙虎人生》(王志文主演)。重庆电视台拍摄了《雾都夜话》栏目剧《古镇人家》、《人间真情》,纪录片《深山望远》、《桫椤树下》,以及《古镇马娃》、《目击者》等电视短剧。
2003年重庆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山古镇》一书和古镇人文风景名信片一套。作家、记者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今日重庆》《新女性》等各类刊物上已发表古镇文章数十万字,200余篇次。通过光碟、网络、广告、挂历、年画宣传,以及举办摄影展、招商会、研讨会等方式宣传推销古镇,2005年的中山古镇楹联征集活动和2006年的“千年中山、千米长宴、千人团年”活动,分别得到近百家媒体、网站宣传,古镇知名度美誉度更加提升,基本实现了享誉国内的目标。
(三)古镇旅游一年一个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加大保护开发经费投入
从2000年开始,中山镇用于古镇危岩整治,旅游公路、公厕修建,古镇规划,老街路面整治,消防安全设施,人员和宣传等保护经费投入近1000万元,每年均在100万元以上。主要是镇政府财政和江津市级政府投入,均属于临时性投入,古镇没有固定保护经费来源。
2、经济社会效益
古镇的保护开发,政府投入活激活了民间资本投入旅游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民间投入达1500多万元,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入,旅游房地产大幅增值,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旅游人次以20%的幅度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接待50多万人次,他们来自国内各大省市以及30多个国家。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份富余劳动力,场镇居民80%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促进了社会稳定。随着旅游的业的不断发展,中山镇群众眼界得到拓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镇域的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
第四篇:某乡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千年古镇底蕴深厚 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中山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到中山镇检查指导工作,关心帮助中山古镇的发展。下面,我将中山镇的旅游资源情况、保护开发现状、今后的发展思路等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历史遗存丰厚,自
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山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部山区的笋溪河畔,地处渝、川、黔三省市交界处,云贵高原北侧,系大娄山余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1′150″--106°25′40″,北纬28°22′30″--28°43′28″。中山古镇区位优势明显,北距江津市区57公里,重庆市区104公里;与佛宝国家森林公园、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接壞;距四面山风景名胜区3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向北延伸,海拔高度265米至1442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为260至300天。镇域内森林面积达15万亩,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植被繁茂,生态良好。中山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5年。清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解放初期建为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建中山人民公社,1993年与常乐乡合建中山镇,2001年嘉乐乡并入,2004年5月四面山镇高滩村并入。中山镇现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9万。
(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中山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而建,全长1586米,有铺面453间。现保存完好1132米,铺面307间。整街共分八节:即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整条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建筑为穿逗式木结构,中为骑廊式过街亭建筑,整条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能晒、冬暖夏凉。还保留了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剃头铺、打铁铺等传统作坊。民居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考察评价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并题:“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保历史文化名镇真实遗存,发展旅游,造福乡泽”。
中山古镇地域广阔,山水相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的民俗习惯,为后人惠存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古桥、古墩、古墓等古建筑遍布全镇。有以枣子坪庄园为代表的古庄园9处,有以唐代宝刹双峰寺为代表的古寺庙10余处,有以明代古寨朝天嘴古寨为代表的古寨古堡3处,有汉、明、清古墓千余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自古以来,中山古镇就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以前笋溪河与长江通航,陆地连接贵州、四川两省,各地物资集散于此。因此,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巴人文化和行帮文化历史久远。
昔日繁荣的商贸流通,产生了盐帮、马帮、船帮、木帮、米帮等行业帮派,孕育了世界较早的“WTO规则——吴蜀均沾”、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禁卖发水米碑”等商业文化,“东方十字架”等宗教文化,“木帮公罚”等行帮文化。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川剧座唱、婚俗表演、打道琴、庙会、灯戏、赛龙舟、烧火龙、唱山歌、漂河灯、打铁水、爬杆杆、舞狮子、舞龙灯、千米长宴等。
(三)自然景观资源
境内拥有森林1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绿色覆盖率达98,是针叶阔叶林混生的典型地带。在1500多种植物中,有以桫椤、银杏、楠木等为代表的2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上百种动物中,有以豹、猴、金鸡、白鹭、毒蛇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几十种。镇内溪河密布,竹海连绵,翠绿成荫,瀑布湖泊众多,奇山怪石无数。在林溪相间中,溪、瀑、岩、崖、洞、柱、滩混然天成,幽、险、雄、壮、秀集于一身,景色与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一脉相承。
(四)特色旅游商品资源
传承至今的民间小吃有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咂酒、蜘蛛粑、黄糕粑、浑水粑以及各种腌制咸菜等。近年挖掘开的特色旅游商品有手工绣品、木制品、竹编、草编、藤编、印染工艺品以及各种土特产品等。
二、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中山古镇保护开发成效显著
2000年6月,中山镇组建古镇旅游保护开发领导班子,开始筹划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2001年9月测设规划,制作申报国家立项的保护文本资料,月底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2004年3月被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05年9月16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文化旅游成为江津一大品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江津市委
市政府就出台了“旅游兴市”战略,为全市的旅游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山镇抢抓机遇,开始作手开发旅游,使待闺深山千年的古镇开始揭开神秘面纱。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思路,吹响了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号角。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镇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发展战略全面启动。随即,市委、市政府将中山古镇的开发列入
全市38个重点项目之一,明确由市旅游局牵头,市文广新局协助,中山镇组织实施,重点打造文化古镇,完成进镇道路改造及场镇环境整治。江津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组成工作组,负责督促检查,市委副书记杨盛华牵头,政协副主席余泳海主抓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两次主持召开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市级部门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四面山、中山旅游开发,结合自身职能,为旅游发展每年干好一件实事,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考核。市旅游局、规划局、交通局等10多个部门立即牵头落实相关任务,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中山镇举全镇之力,聚全镇之智,保护开发措施扎实
中山镇地处江津市南部山区,是传统的农业镇,基础条件差,无大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滞后,唯有发挥古镇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才能实现富民强镇目的。因此,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全镇人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了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的重要性,全镇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一系列古镇保护开发举措出台,并得以顺利实施。
1、保护管理机构。2002年9月,中山镇党委、政府抽调三名机关干部在古镇老街设立“江津市中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办公室”及旅游接待处,负责古镇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旅游宣传、招商引资等具体工作。古镇建设、环境和食品卫生、地质灾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2005年,中山镇设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重新调整充实旅游办公室工作人员,成立了古镇保护管理的城管监察大队,抽调5名机关干部专职负责,制定出台了《关于中山古镇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2、保护管理体制。中山镇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上级文物、规划、建设、旅游部门主管,镇内文物实行义务保护员保护制度。同时,镇政府严格按照《文物法》、《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规定》、《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3、危房改造。中山古镇老街年久失修的居民危房,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现场勘察、鉴定、设计、申报、完善一切手续并批准后,按照原有空间大小和风貌,本着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实施改造。严禁一切乱搭乱建和破坏古镇风貌的行为发生。
4、消防安全管理。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值班,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登记台帐,增添消防设施器材,认真做好消防安全预防工作。并组建了专职消防队、义务扑火队、城管监察大队等专门机构,负责古镇消防和安全事故的救助工作。
5、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2005年3月,市领导牵头组建了中山保护开发调研组,重点围绕保护古镇设施、保持古镇风貌,提炼古镇形象、挖掘古镇潜力,展示古镇形象、打造古镇品牌,保障古镇开发、实现提质增效等主要内容,深入中山古镇进行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并先后在《中国旅游报》、《中国西部周刊》、《重庆政协报》和《江津调研》等发表。7月调研组提出了《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的课题方案》,围绕中山古镇遗存,对巴人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楹联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查、研究,调研成果将以出版《中山古镇导游词》、《中山风光》、《中山文物古迹》、《中山文化丛书》等进行运用和展示。
(二)全方位宣传推介,中山古镇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中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到古镇制作节目的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搜寻天下》、《绵绣梨园》等栏目组;重庆、四川、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深圳、辽宁、陕西、福建等省级电视台。在古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周杰主演)、《龙虎人生》(王志文主演)。重庆电视台拍摄了《雾都夜话》栏目剧《古镇人家》、《人间真情》,纪录片《深山望远》、《桫椤树下》,以及《古镇马娃》、《目击者》等电视短剧。
2003年重庆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山古镇》一书和古镇人文风景名信片一套。作家、记者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今日重庆》《新女性》等各类刊物上已发表古镇文章数十万字,200余篇次。通过光碟、网络、广告、挂历、年画宣传,以及举办摄影展、招商会、研讨会等方式宣传推销古镇,2005年的中山古镇楹联征集活动和2006年的“千年中山、千米长宴、千人团年”活动,分别得到近百家媒体、网站宣传,古镇知名度美誉度更加提升,基本实现了享誉国内的目标。
(三)古镇旅游一年一个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加大保护开发经费投入
从2000年开始,中山镇用于古镇危岩整治,旅游公路、公厕修建,古镇规划,老街路面整治,消防安全设施,人员和宣传等保护经费投入近1000万元,每年均在100万元以上。主要是镇政府财政和江津市级政府投入,均属于临时性投入,古镇没有固定保护经费来源。
2、经济社会效益
古镇的保护开发,政府投入活激活了民间资本投入旅游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民间投入达1500多万元,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入,旅游房地产大幅增值,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旅游人次以20的幅度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接待50多万人次,他们来自国内各大省市以及30多个国家。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份富余劳动力,场镇居民80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促进了社会稳定。随着旅游的业的不断发展,中山镇群众眼界得到拓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镇域的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镇内群众收入逐年增加。旅游开发前,场镇居民享受低保的近70,2005年下降到38,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2939元,比开发旅游前增加近1000元,财政收入2005年完成36.22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518。2004年、2005年中山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保持在江津市南部山区前三位。在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山镇在国内的知名度处于全江津市第一,美誉度不断攀升,在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中一举成功,为江津市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明确思路,准确定位,增添措施,推动古镇跨越式发展
中山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相得溢彰,是重庆十大旅游精品工程渝南精品线的重要景区,是渝川黔金三角区域旅游的重要组成,是江津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序幕。坚持保护性开发,中山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发展旅游是中山群众之盼、中山出路所在。中山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契机,确定了建设旅游重镇的目标,推进“特色小镇、旅游扶贫”的新农村建设。
(一)创新体制、强化领导。一是建立中山古镇开发领导小组,由市领导兼任领导小组负责人;二是实施古镇保护和开发的人才战略;三是营造中山古镇保护和开发环境,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建设旅游重镇;四是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继续列入市委、市政府较长时期的重点工程,举全市之力,进行开发。
(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高起点做好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一是对全镇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实施抢救性保护;二是继续做好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三是按照策划先行,规划发展的原则,完成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
(三)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招商引资的突破。一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动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运作;二是市政府出台加快中山开发的优惠政策,促进招商引资见成效;三是采取多渠道投融资,推进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
(四)持续不断的进行投入,加快中山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进行保护和开发,严格实施保护性规划,开展系统保护,展开系列宣传,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二是改造老街管网建设,实施“三线”入地,增加消防必备设施,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治理环境污染。四是建设中山至四面山水口寺的公路,打造四面山与中山古镇的旅游环线,实现四面山旅游与古镇旅游的整合。
(五)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是旅游开发项目征用地的各项费用均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执行。二是使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凡江津收取部分全免。三是应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业主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产业,从开始获利的起,地方所得税免征6年,减半征收6年,在免征期内不再实行“先征后返”各项办法。五是从事旅游产业开发的,免征房产税和地方其它附加。六是凡在本镇投资的项目,行政性规费全额返还给业主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事业性规费按国家标准1/3收取。七是投资者同时还享受国家,重庆市出台的当相应投资优惠政策。
第五篇:XX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千年古镇底蕴深厚 旅游开发方兴未艾
——XX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到XX镇检查指导工作,关心帮助XX古镇的发展。下面,我将XX镇的旅游资源情况、保护开发现状、今后的发展思路等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历史遗存丰厚,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XX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部山区的笋溪河畔,地处渝、川、黔三省市交界处,云贵高原北侧,系大娄山余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1′150″106°25′40″,北纬28°22′30″28°43′28″。XX古镇区位优势明显,北距江津市区57公里,重庆市区104公里;与佛宝国家森林公园、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接壞;距四面山风景名胜区3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向北延伸,海拔高度265米至1442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为260至300天。镇域内森林面积达15万亩,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植被繁茂,生态良好。XX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5年。清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解放初期建为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建XX人民公社,1993年与常乐乡合建XX镇,2001年嘉乐乡并入,2004年5月四面山镇高滩村并入。XX镇现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9万。
(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XX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而建,全长1586米,有铺面453间。现保存完好1132米,铺面307间。整街共分八节:即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整条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建筑为穿逗式木结构,中为骑廊式过街亭建筑,整条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能晒、冬暖夏凉。还保留了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剃头铺、打铁铺等传统作坊。民居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考察评价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并题:“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保历史文化名镇真实遗存,发展旅游,造福乡泽”。
XX古镇地域广阔,山水相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的民俗习惯,为后人惠存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古桥、古墩、古墓等古建筑遍布全镇。有以枣子坪庄园为代表的古庄园9处,有以唐代宝刹双峰寺为代表的古寺庙10余处,有以明代古寨朝天嘴古寨为代表的古寨古堡3处,有汉、明、清古墓千余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自古以来,XX古镇就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以前笋溪河与长江通航,陆地连接贵州、四川两省,各地物资集散于此。因此,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巴人文化和行帮文化历史久远。
昔日繁荣的商贸流通,产生了盐帮、马帮、船帮、木帮、米帮等行业帮派,孕育了世界较早的“WTO规则——吴蜀均沾”、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禁卖发水米碑”等商业文化,“东方十字架”等宗教文化,“木帮公罚”等行帮文化。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川剧座唱、婚俗表演、打道琴、庙会、灯戏、赛龙舟、烧火龙、唱山歌、漂河灯、打铁水、爬杆杆、舞狮子、舞龙灯、千米长宴等。
(三)自然景观资源
境内拥有森林1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绿色覆盖率达98%,是针叶阔叶林混生的典型地带。在1500多种植物中,有以桫椤、银杏、楠木等为代表的2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上百种动物中,有以豹、猴、金鸡、白鹭、毒蛇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几十种。镇内溪河密布,竹海连绵,翠绿成荫,瀑布湖泊众多,奇山怪石无数。在林溪相间中,溪、瀑、岩、崖、洞、柱、滩混然天成,幽、险、雄、壮、秀集于一身,景色与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一脉相承。
(四)特色旅游商品资源
传承至今的民间小吃有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咂酒、蜘蛛粑、黄糕粑、浑水粑以及各种腌制咸菜等。近年挖掘开的特色旅游商品有手工绣品、木制品、竹编、草编、藤编、印染工艺品以及各种土特产品等。
二、高度重视,科学定位,XX古镇保护开发成效显著
2000年6月,XX镇组建古镇旅游保护开发领导班子,开始筹划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2001年9月测设规划,制作申报国家立项的保护文本资料,月底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XX古镇保护与规划》。2004年3月被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05年9月16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文化旅游成为江津一大品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江津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旅游兴市”战略,为全市的旅游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XX镇抢抓机遇,开始作手开发旅游,使待闺深山千年的古镇开始揭开神秘面纱。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思路,吹响了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号角。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镇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发展战略全面启动。随即,市委、市政府将XX古镇的开发列入全市38个重点项目之一,明确由市旅游局牵头,市文广新局协助,XX镇组织实施,重点打造文化古镇,完成进镇道路改造及场镇环境整治。江津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组成工作组,负责督促检查,市委副书记杨盛华牵头,政协副主席余泳海主抓XX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两次主持召开了XX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市级部门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四面山、XX旅游开发,结合自身职能,为旅游发展每年干好一件实事,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考核。市旅游局、规划局、交通局等10多个部门立即牵头落实相关任务,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XX镇举全镇之力,聚全镇之智,保护开发措施扎实
XX镇地处江津市南部山区,是传统的农业镇,基础条件差,无大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滞后,唯有发挥古镇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才能实现富民强镇目的。因此,XX镇党委政府,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全镇人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了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的重要性,全镇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一系列古镇保护开发举措出台,并得以顺利实施。
1、保护管理机构。2002年9月,XX镇党委、政府抽调三名机关干部在古镇老街设立“江津市XX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办公室”及旅游接待处,负责古镇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旅游宣传、招商引资等具体工作。古镇建设、环境和食品卫生、地质灾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2005年,XX镇设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重新调整充实旅游办公室工作人员,成立了古镇保护管理的城管监察大队,抽调5名机关干部专职负责,制定出台了《关于XX古镇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2、保护管理体制。XX镇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上级文物、规划、建设、旅游部门主管,镇内文物实行义务保护员保护制度。同时,镇政府严格按照《文物法》、《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规定》、《XX古镇保护与规划》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3、危房改造。XX古镇老街年久失修的居民危房,XX镇党委政府通过现场勘察、鉴定、设计、申报、完善一切手续并批准后,按照原有空间大小和风貌,本着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实施改造。严禁一切乱搭乱建和破坏古镇风貌的行为发生。
4、消防安全管理。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值班,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登记台帐,增添消防设施器材,认真做好消防安全预防工作。并组建了专职消防队、义务扑火队、城管监察大队等专门机构,负责古镇消防和安全事故的救助工作。
5、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2005年3月,市领导牵头组建了XX保护开发调研组,重点围绕保护古镇设施、保持古镇风貌,提炼古镇形象、挖掘古镇潜力,展示古镇形象、打造古镇品牌,保障古镇开发、实现提质增效等主要内容,深入XX古镇进行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并先后在《中国旅游报》、《中国西部周刊》、《重庆政协报》和《江津调研》等发表。7月调研组提出了《挖掘XX古镇文化内涵的课题方案》,围绕XX古镇遗存,对巴人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楹联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查、研究,调研成果将以出版《XX古镇导游词》、《XX风光》、《XX文物古迹》、《XX文化丛书》等进行运用和展示。
(二)全方位宣传推介,XX古镇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XX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到古镇制作节目的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搜寻天下》、《绵绣梨园》等栏目组;重庆、四川、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深圳、辽宁、陕西、福建等省级电视台。在古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周杰主演)、《龙虎人生》(王志文主演)。重庆电视台拍摄了《雾都夜话》栏目剧《古镇人家》、《人间真情》,纪录片《深山望远》、《桫椤树下》,以及《古镇马娃》、《目击者》等电视短剧。
2003年重庆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XX古镇》一书和古镇人文风景名信片一套。作家、记者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今日重庆》《新女性》等各类刊物上已发表古镇文章数十万字,200余篇次。通过光碟、网络、广告、挂历、年画宣传,以及举办摄影展、招商会、研讨会等方式宣传推销古镇,2005年的XX古镇楹联征集活动和2006年的“千年XX、千米长宴、千人团年”活动,分别得到近百家媒体、网站宣传,古镇知名度美誉度更加提升,基本实现了享誉国内的目标。
(三)古镇旅游一年一个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加大保护开发经费投入
从2000年开始,XX镇用于古镇危岩整治,旅游公路、公厕修建,古镇规划,老街路面整治,消防安全设施,人员和宣传等保护经费投入近1000万元,每年均在100万元以上。主要是镇政府财政和江津市级政府投入,均属于临时性投入,古镇没有固定保护经费来源。
2、经济社会效益
古镇的保护开发,政府投入活激活了民间资本投入旅游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民间投入达1500多万元,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入,旅游房地产大幅增值,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旅游人次以20%的幅度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接待50多万人次,他们来自国内各大省市以及30多个国家。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份富余劳动力,场镇居民80%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促进了社会稳定。随着旅游的业的不断发展,XX镇群众眼界得到拓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镇域的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镇内群众收入逐年增加。旅游开发前,场镇居民享受低保的近70%,2005年下降到38%,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2939元,比开发旅游前增加近1000元,财政收入2005年完成36.22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518%。2004年、2005年XX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保持在江津市南部山区前三位。在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XX镇在国内的知名度处于全江津市第一,美誉度不断攀升,在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中一举成功,为江津市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明确思路,准确定位,增添措施,推动古镇跨越式发展
XX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相得溢彰,是重庆十大旅游精品工程渝南精品线的重要景区,是渝川黔金三角区域旅游的重要组成,是江津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序幕。坚持保护性开发,XX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发展旅游是XX群众之盼、XX出路所在。XX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契机,确定了建设旅游重镇的目标,推进“特色小镇、旅游扶贫”的新农村建设。
(一)创新体制、强化领导。一是建立XX古镇开发领导小组,由市领导兼任领导小组负责人;二是实施古镇保护和开发的人才战略;三是营造XX古镇保护和开发环境,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建设旅游重镇;四是将XX古镇的保护和开发继续列入市委、市政府较长时期的重点工程,举全市之力,进行开发。
(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高起点做好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一是对全镇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实施抢救性保护;二是继续做好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三是按照策划先行,规划发展的原则,完成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
(三)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招商引资的突破。一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动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运作;二是市政府出台加快XX开发的优惠政策,促进招商引资见成效;三是采取多渠道投融资,推进XX古镇的保护和开发。
(四)持续不断的进行投入,加快XX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进行保护和开发,严格实施保护性规划,开展系统保护,展开系列宣传,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二是改造老街管网建设,实施“三线”入地,增加消防必备设施,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治理环境污染。四是建设XX至四面山水口寺的公路,打造四面山与XX古镇的旅游环线,实现四面山旅游与古镇旅游的整合。
(五)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是旅游开发项目征用地的各项费用均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执行。二是使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凡江津收取部分全免。三是应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业主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产业,从开始获利的起,地方所得税免征6年,减半征收6年,在免征期内不再实行“先征后返”各项办法。五是从事旅游产业开发的,免征房产税和地方其它附加。六是凡在本镇投资的项目,行政性规费全额返还给业主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事业性规费按国家标准1/3收取。七是投资者同时还享受国家,重庆市出台的当相应投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