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南县关于乡镇村屯生活垃圾池建设情况的汇报
全面推进乡镇村屯垃圾池建设
深入探索村屯垃圾清运长效机制
平南县人民政府(2011年7月29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按照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平南县全面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情况作汇报发言。
自开展进一步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工作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平南县已落实垃圾池选址2134个、转运站选址16个、堆放场选址15个。2011年3月开始,平南县在21个乡镇全面铺开垃圾池的建设。根据建设进度,平南县市政局于6月20日起组织三个验收工作组到各乡镇验收垃圾池的建设情况。据统计,到6月27日止,经过精心组织,分解任务,严格施工,全县已建成垃圾池2037个,完成任务的95%。其中大新镇、平南镇、上渡镇的垃圾池建设能够又好又快的完成任务。我县建设村屯生活垃圾池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平南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村屯生活垃圾池建设工作,经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由分管副县长亲自抓,政府职能部门市政、住建、环保具体抓,乡镇村屯负责选址定点,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动、迅速行动,共同抓好村屯生活垃圾池的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派出五个工作小组到21个乡镇指导村屯生活垃圾池的建设,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确保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完成建设任务。
二、落实资金,加大投入。目前,一是财政已投入资金450多万元,已经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一座、村屯生活垃圾池2037座;已编制完成 21个乡镇垃圾转运站的可研报告,拟投入资金1000万元规划建设10座乡镇垃圾转运站。二是筹措资金约500万元建设12个乡镇农村生活垃圾堆放场;三是采取了“向上争一点、县财政拿一点、乡镇筹一点、企业帮一点、单位出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城乡清洁工程”的资金投入。到目前为止,财政已投入资金550多万元。同时健全资金监管机制,加强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依法依规专款专用。
三、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我县因地制宜采取“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集中治理模式,加强了乡镇垃圾中转站、村屯垃圾池、垃圾堆放场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垃圾池的建设结合城乡风貌改造进行专项设计,统一样式,统一选址,首先在城区和有条件的重点乡镇进行试点建设,然后分期分批在全县铺开。垃圾池的选址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在易于收集堆放和便于运输、群众认同的地点,建设数量按各自然村聚居人口数量500人以下建设1座、1000人以下建设2座、2000人以下建设3座的原则来确定;设计规格统一为长3米×宽2米×高0.8米。垃圾池外面喷上“公共垃圾池+乡镇名”的标志。
四、规范垃圾处理,改善城乡环境。加强城乡卫生保洁,引导农户做到每天一清扫,垃圾日产日清。县城区25公里范围内各乡镇,按照“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将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转运到县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25公里以外的,按按照“村收集、乡(镇)集中处理”的运行方式由各乡镇自行集中处理。对于较为边远的、交通不便的小自然村,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堆沤池,就地消化垃圾,确保了城乡环境的清洁。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永久性广告牌、条幅等宣传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卫生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卫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个个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对工作不力典型的报导,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经过宣传解释,人民群众由不支持村屯生活垃圾池的建设到纷纷表态支持建设村屯生活垃圾池的建设等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愿意身体力行,美化自己身边的卫生环境。
六、加强督促检查,务求取得实效。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县城乡清洁办联合组成督查组,对各乡镇开展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垃圾处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在建设期间逢周三、周五由市政局收集进度和整理督查材料上报政府办,对工作推进得好的在全县通报表扬,并向全县推广其好经验、好做法;对工作开展中遇到实际困难的马上协调处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在全县通报批评,及时召开工作推进会,由县领导对后进乡镇的主要领导进行集体约谈。
七、建立健全机制、实行长效管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贵在持之以恒。一是建立健全机制。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三位为一体、分级负责”的运行机制,形成县督导、乡(镇)负责、村组落实的良好局面;实行领导联系“城乡清洁工程”工作责任制、工作例会制度和领导徒步巡查制度,实现“周巡查、月督查、双月例会”,及时研究部署“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加强乡镇“门前三包”责任工作制度的落实,认真履行“门前三包”责任。二是出台《村民卫生公约》。约束群众行为,提高群众卫生意识,合力改善城乡环境。三是配备充实队伍。县、乡镇均充实环卫专业队伍,部分村屯根据人口数量确定保洁员人数,按照1000人以下村配备1名保洁员,1000人以上村配备2名保洁员,做到村有保洁队员、镇有专门机构,专门负责做好日常环境卫生工作。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各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选址难。有部分垃圾池的选址几易其址。主要的原因是当初选址的时候考虑不周,没有将周围的群众的意见采纳进去,所以增加了建设难度。部分边远乡镇在选址定点上有“一偏、二僻、三远、四路窄”的现象,造成根本无法建设垃圾池及清运垃圾的现象。
2、由于群众的卫生意识提高,大家迫不及待往已经建成的垃圾池里投放垃圾,但是由于各乡镇资金不足,造成垃圾未能及时清运,有时形成积压垃圾的现象,群众意见大,认为会影响环境卫生,垃圾池有被毁坏的苗头。
3、长效管理机制未能完全完善,还要有更长的时间去探索。
九、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制度是基础,投入是保障,我县将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抓好村屯垃圾收集的建设,解决村镇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确保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定时清运,加快建立起“村屯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二是我们将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县城区拟成立经营性的服务公司,各乡镇成立服务队,不断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城乡垃圾处理,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我县城乡清洁工程深入持久开展,不断改善平南的人居环境。在县政府还没有出台运行方案之前,我县采取辖区负责制的管理办法,按“谁管辖,谁清运”的方式在试运行。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县将尽快出台确定新的运行方案,把村屯的垃圾池管好,池内的垃圾及时清运填埋好,为全县乡村人民创建一个清洁卫生的村容村貌环境。三是我们将实行“村民自治”的垃圾处理模式。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采用村民自治的模式。根据村的大小和家庭户数多少,由各村清洁工程户主理事会聘请保洁员,保洁员自配垃圾清运车,定期上门将农户垃圾收集并运送至镇垃圾中转站,压缩后送往县垃圾处理场,形成了“户、屋场、村、镇四级垃圾处理作业链”。由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选出户主理事会,对保洁员实行月考核、季评比管理,形成了村(居)委会负责指导、户主理事会监督管理、保洁员上户收集、保洁费用农户分摊、政府考核补助支持的村民自治模式。
第二篇:关于迁移生活垃圾池的请示
关于迁移生活垃圾池的请示
公司领导:
公司现有一生活垃圾池,垃圾经常四处飘散,同时距离游泳馆、科技楼只有几米,一年四季垃圾散发的臭气及垃圾发酵的难闻气味。更为严重的是,现有生活垃圾池临近三号门,员工往来办公区、外来单位访问生产车间等都会看到垃圾池,直接影响到公司形象。
为了公司的形象,特向公司领导请示,望将此处垃圾池迁往电解车间后靠近西边围墙的一侧。
妥否,请批示!
办公室 2016年8月25日
第三篇:乡镇2013年开展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屯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某乡镇2013年开展垃圾综合处理示范 村屯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3年开展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屯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建办
[2013]48号)要求,今年我镇要基本完成1个村屯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建设试点的相关任务。为切实推进我镇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屯建设,特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总体目标要求,坚持“集中整治形成长效、农民主体、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社会共建”的原则,以清扫清运垃圾,配套建设垃圾收运基础设施、建立农村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的综合整治方式;有条件的村屯配套建设村屯道路、排水沟、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开展村屯绿化美化等工作。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屯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某乡镇2013年开展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屯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企办,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人员从各成员单位抽调,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1综合协调及督促检查等工作。
三、示范村名单
某乡镇:?村委?村
四、示范村屯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因地制宜选择垃圾处理模式。遵循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按照农村垃圾尽量就地处理不出村、垃圾肥料化、垃圾处理低成本和可持续的要求,从村屯各自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并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
(二)引导和鼓励供销社和其他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在村屯设置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对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回收。
(三)实施垃圾就地分类处理。引导和鼓励村民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引导和鼓励村屯保洁员对生活垃圾实施就地分类处理,尽量在村屯就地对生活垃圾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减少集中处理垃圾量。
(四)完善村屯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建设村屯垃圾收集池(屋),或配备密闭垃圾收集箱(桶),以及户分类垃圾桶,配置垃圾清运车,并落实人员负责收集、清运村屯垃圾工作。
(五)开展村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教育。把改变部分村民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强化自力更生思想、养成农村文明新风尚作为开展示范村屯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清洁家园活动,实现从干部引导、集中整治到村屯自治、村民自觉、卫生的转变,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全面好转。
(六)落实村屯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建设。制定村屯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目标、村规民约、以及村民自治的卫生保洁责任及监督机制。建立村屯垃圾清运工作制度,落实垃圾清运、设备维护经费。采用建立村屯卫生保洁队伍进行日常保洁村屯,要明确保洁员的工作职责和工资标准,保障垃圾收集工
作无死角、无遗漏。
(七)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保持村屯内公共场地、房前屋后无显露垃圾、牲畜粪便,农具、柴草、杂物堆放整齐。
(八)开展村屯家禽家畜集中整治,有条件的村屯实行牛、猪、鸡等集中圈养,牲畜粪便等进入沼气池处理或及时清运处置。
(九)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清除村屯内乱搭乱盖乱建、废弃不用且濒临坍塌的杂物房、牛栏猪圈及残墙断壁,以及违法乱搭乱盖乱建的构筑物。
五、建设时序
(一)前期工作阶段(2013年7月至10月)。我镇结合实际,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作为申报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建设的试点,经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清洁家园”专项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后,报自治区“美丽广西·清洁家园”活动领导小组审定公布。各乡镇按工作要求做好相关前期工作。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各乡镇根据示范村屯建设的主要内容,集中各种资源、项目、资金强力推进示范村屯的建设工作。有条件的村屯配套建设村屯道路、排水沟、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工作。
(三)巩固提升阶段(2014年4月至5月)。继续开展垃圾综合处理建设,对建设的项目和内容进行“回头看”,进一步整改存在的问题,巩固成果,完善长效运行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效。
(四)检查验收阶段(2014年6月)。按照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屯的建设标准,对各乡镇的示范村屯进行检查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示范村屯所在乡(镇)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结合本地实
际制定有示范村屯具体工作方案和相关工作制度。
(二)确保示范村屯经费的投入。示范村屯所在乡(镇)要落实有专项工作经费投入到示范村屯建设。
(三)加强宣传工作。各有关单位及示范村屯所在乡(镇)要充分利用电视、横幅、标语、村政务公开栏及张贴宣传画、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示范村屯的成功经验做法、好人好事,充分调动村民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人人搞创建,我为创建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各有关单位及示范村屯的所在乡(镇)要结合“清洁乡村”活动的检查、督查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督查指导组对示范村屯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示范村屯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中共某乡镇委员会
某乡镇人民政府
2013年1月20日
第四篇: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
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工作机制。
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中省市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安排部署,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和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属地管理、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工作机制,为全区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支撑。按照工作要求,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传达学习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统筹调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列支垃圾分类专项经费,制定印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计划》等文件。实行卫生片区负责制,明确责任到人,具体负责辖区内的卫生保洁及垃圾收集、清运工作,保洁员坚持定时清扫,定点堆放,定期拉运,确保整体环境干净、整洁。二是城乡统筹发展,形成生态闭环。
全区涉农镇办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持续抓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和动态监测,进一步巩固X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排查及整治成果,同时开展自查自纠,发现有新的垃圾点、垃圾坡,要立查立改,杜绝随意倾倒,不造成污染。目前全区X个涉农镇(街道)配备保洁员X名,垃圾压缩中转站X座,转运车X辆,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X%。建成区X个居住小区共有垃圾分类收集设施X处,智能分类设施X座,垃圾中转压缩车X辆,按照“密闭收集、密闭清运、车走地净”的原则,每日将除医废、餐厨类外的生活垃圾全部清运集中处理,医废和餐厨类垃圾由X统一收运至X系统处理。截至目前,我区平均每日垃圾分类形成生态闭环,类收运量X余吨,全部及时处理。
三是强化综合治理,开展环境整治。
积极督促各镇(街道)结合国文国卫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及季节特点,全面开展针对城市脏乱差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特别是房前屋后、镇街两旁、农贸市场、养殖场地、学校景区、主要干线等重点地方的“三堆六乱”及陈年垃圾的清理以及清理整治辖区内存在的临时垃圾倾倒点、垃圾坡。四是强化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
组建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五进”活动,创新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机制,激发干部群众做好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督促指导各镇(街道)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考核办法》《生活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村保洁员工作职责》等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广播、微信、流动宣传车、宣传标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处置体系,确保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成效。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垃圾分类专题培训X余次,各类宣传活动X余次,发放倡议书、分类指南等宣传资料X余份。二、存在问题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虽然目前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省市区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一是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二是垃圾分类体系还不够健全。分类收集运输的设备不足,分类投放的正确率还有待提高,“分不清”“先分后混”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三是物业公司服务还不到位。部分物业公司参与意识不强,主动作为不明显。四是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还影响深远。存在生活垃圾随处扔、杂物随便堆、污水随便排等不文明现象,仅通过发宣传彩页、做文化墙等形式搞环境卫生知识宣传教育还达不到根治效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垃圾分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下一步,区住建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查漏补缺、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多维度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积极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巩固提升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果,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是突出抓好体系建设。
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设置标准》,加快推进现有生活垃圾收集点“撤桶并点”,确保居住小区、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实现全覆盖。制定垃圾分类物业公司指导办法,督促指导物业公司严格做好小区垃圾分类有关工作。同时对照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有”标准和《X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技术导则》,督促各镇(街道)加快完善镇域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建立符合实际的保洁制度,优先安排家庭经济困难的劳动力从事保洁工作。
二是突出抓好宣传发动。
持续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融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市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继续扎实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督导员的作用,提高居民分类准确率。提升宣传实效,强化联动执法,组建生活垃圾分类专职人员和监督员队伍,建立健全常态化执法检查机制,严格查处拒不分类、混装混运、无资质收运等行为。三是突出抓好示范创建。
紧盯政策导向,积极开展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通过规范前期投放、转移运输、后期处置等环节,力争年底前全区生活垃圾投放准确率达X%以上、回收利用率达X%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X%以上。第五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汇报
渝水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在省、市发改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为策应全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渝水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方面建设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17年6月,渝水区在良山镇、姚圩镇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一期)试点工作,涉及26个行政村,235个自然村,2个居委会,71211人,区域面积248平方公里。10月份试点工作主体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项目完成总投资775万元,新建有机垃圾处理站2个,垃圾回收兑换站15个,垃圾分类屋200个,配置勾臂式垃圾箱503个,勾臂式垃圾转运车4辆,垃圾分类车330辆,分类桶3.4万个,广告式垃圾箱140个,垃圾分类钳330把。按照“户分类、镇收集、区处理”的原则,探索了“两次六分法”的分类处理、“垃圾不落地 ”的转运方式、有机垃圾处理站就地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实现了生活垃圾科学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二、运行模式
(一)“两次六分”的分类处理方法
1、农户(单位)初次两分。在各自然村和单位、企业、学校张贴垃圾分类图指导农户(单位)进行一级分类,按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类对垃圾分别倒入对应垃圾箱,可回收利用垃圾自行卖给可回收利用垃圾收购站点或向“垃圾回收兑换站”兑换物品;可腐烂沤肥垃圾,直接投放至沤肥池(窖)、菜园、果园、稻田作肥料利用,餐饮店的潲水由分拣员收集,直接送往有机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建筑垃圾由镇政府监督指导,由行政村负责就地处理,主要采取铺路填基、砌塘砌沟渠、填埋的方式进行减量化处理。
2、垃圾分拣员再次四分。乡镇成立垃圾分拣队伍,并进行专业培训。垃圾分拣员对各农户和驻镇单位、企业、学校上门收集垃圾,对所收垃圾按可回收利用垃圾、可腐烂沤肥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它垃圾进行二级分类,指导农户与单位将未分辨出的可回收利用垃圾卖给可回收利用垃圾收购站点或向“垃圾回收兑换站”兑换物品;可腐烂沤肥垃圾倒入封闭式垃圾箱;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倒入相应的专用垃圾桶。
(二)“垃圾不落地”的转运方式
为最大化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渝水区取消了村内露天垃圾坑,实现垃圾从投放到处理全程不落地。首先是户分类。即每家每户门口设两个密闭垃圾桶或两格式垃圾桶,农户自行投放后,垃圾分拣员利用密闭分类转运车定时上门收集,按照二次分类方法将垃圾倒入密封或专用垃圾箱。其次是镇收集。镇政府负责一次清运各村所分类垃圾,可回收垃圾转运至垃圾收购站点回收利用,无人收购的可回收利用垃圾转运至镇储存站;可腐烂沤肥垃圾直接转运至有机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有毒有害垃圾转运至镇储存站;其它垃圾转运至垃圾中转站压缩。最后是区处理。区委农工部负责将其它垃圾二次转运至永清环保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发电;区环保局负责将有毒有害垃圾转运至专业处理站,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我区无危险废物填埋资质,目前正在和丰城、进贤、贵溪3家公司洽谈处理费用事项);区供销社负责将可回收利用垃圾转运至资源利用企业,进行资源化处理。区卫生计生局负责医疗垃圾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我区委托新余市奉献德业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处理)。垃圾从出门到进入最终处置环节全程不落地。
(三)有机垃圾处理站就地资源化利用方法
渝水区在两个试点镇各新建一座有机垃圾处理站,对可腐烂沤肥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处理站主要通过有机微生物对有机垃圾进行高效分解,固体变成有机肥料,对产生的气体进行多单元分解,最后将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直接排到室内或室外,不会产生污染。从有机垃圾变成有机肥时间约60天,整个过程卫生、方便、运作无噪音、无异味、无毒、无二次污染,对人畜无害。有机垃圾减量率80%,剩余20%也转变为富含氮磷钾的有机肥,是蔬菜瓜果的优良肥料。
三、机制保障
(一)高位推动。为加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我区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良山镇、姚圩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渝水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农工部,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统筹协调。试点镇也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实行“党委一把手”亲手抓,班子成员分片负责,镇村干部具体抓,基层党员户户抓的措施。定期召开渝水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调度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二)统筹规划。出台了《渝水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两个试点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区农业局、环保局、供销社、卫计局等相关单位分别出台了《渝水区农村生活有机垃圾处理实施方案》、《渝水区农村生活有毒有害垃圾收集处理实施方案》、《渝水区供销社推进可回收利用垃圾收集处理工作实施方案》、《渝水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规定》等配套方案。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政府支持、群众缴费、社会参与”的资金筹集模式。一是前期建设资金由区财政解决。区政府在项目正式开工前预拨400万元启动资金给良山镇、姚圩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运行费用主要由乡(镇)财政和农户解决。通过宣传,每户家庭一年缴纳卫生保洁费12元,其余由乡(镇)财政兜底,包括保洁员工资、有机垃圾处理站运行维护等后续管理费用。三是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探索市场化经营模式,目前正在草拟实施方案。
(四)考核激励。一是加大考核力度,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年终绩效考核,由区委农工部牵头,每月考核一次,将考核结果在全区通报。二是探索激励机制,采取评比奖励等管理办法,调动村民对垃圾有效分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村民垃圾一次分类和保洁员二次分类的质量。
四、工作成效
从两个乡镇的试点来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减少了垃圾危害,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促进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打造“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生态渝水,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新路子。
一是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大提升。良山、姚圩两镇自10月份启动垃圾分类试点以来,垃圾减量化明显。目前已处理垃圾4500吨,其中:有机垃圾2205吨,可产有机肥440吨,用于焚烧发电垃圾943吨,可回收利用垃圾1350吨,有毒有害垃圾2吨。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减量化资源化率达80%。
二是人居环境大变样。两个镇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后,垃圾不落地,堆放、转运等环节二次污染明显减少,原来的卫生死角都变得干净了,群众反映苍蝇、蚊子变少了,臭味没有了,改变了原先“一场大雨、一河垃圾”的现象。环境的改善倒逼居民不好意思随手丢垃圾,自我约束和文明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三是乡村旅游大发展。以良山镇下保村为例,自开展垃圾分类以来,整个村庄干净、整洁,推动了乡村休闲游,据初步统计,2017年下保村接待游客人数20余万人次,创旅游年综合收入320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6000余元,比2016年增长20%。
五、问题和困难
我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试点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干部及村民思想认识不到位、习惯难纠正。一些乡村干部认为,垃圾分类连城市都还没做到,现在要求农村先开展垃圾分类,有点本末倒置,小题大做,难度较大。群众意识不强。垃圾分类首先要做到农户分类投放,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群众不配合,垃圾混合投放问题。对此,我们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标语、墙报、互联网等宣传手段和监督、提示、教育等方法,以期提高村民意识、规范村民行为,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二是有毒有害垃圾处理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区无危险废物填埋资质,只能委托区外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处理,但目前两个镇产生的危废垃圾量不大,目前只有2吨左右,总处理费用大约3万元左右,由于量小,专业公司也不愿及时装运处理,只能先暂存在镇里储存站,待达到一定量后再运走处理,这对人居环境或多或少造成一定的危害。三是资金投入压力较大。成本测算方面。两个镇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基础建设投入770万元,经测算,每一年的运营成本达522.21万元,其中:动力费用118.15万元,人员工资福利312.48万元,劳保工具费用4.51万元,垃圾兑换站和储存站费用73万元,设备修理费用14.07万元。运营收入方面。运营总收入192.16万元,其中达产后有机肥销售收入130.49万元,可回收垃圾收入32.67万元,每年每户缴纳12元保洁费共29万元。由于垃圾分类工作采取了财政兜底模式,仅试点的两个镇一年的财政投入就达330万元,如全区铺开,区各级财政每年要投入运营资金近2000万元,压力较大。
六、恳请解决事项
以上我区各级财政每年投入的2000万元项目运营资金是在有机肥销售收入和可回收垃圾收入均正常的情况下测算的,如遇到市场变化,实际投入会更大。另外我区拟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市场化运营垃圾分类处理,目前正在草拟《渝水区乡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实施方案》,经咨询,因第三方机构垃圾分类管理更规范,垃圾分类处理效益更高,每年购买服务费用会比目前稍高,就我区目前财政状况来看,难以承受每一年的服务费,压力较大,恳请上级部门对我区垃圾分类项目予以资金支持,以缓解我区财政压力。
2018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