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门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分析报告
厦门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分析报告 2010-07-14 16:07: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内容摘要】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于2008年12月31日开展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普查时期资料为2008年度,普查对象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本课题将以厦门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分析全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变动情况,探讨厦门经济发展的调整战略及发展目标,抓住厦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为实现厦门发展目标提供咨询意见或建议。
2005年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厦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5-2008年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22.80亿元,比前五十年累计投资还多671.88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4年末的111.5平方公里扩展到2008年末的197平方公里。科学谋划并大力推进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和一批重大工程建设,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和杏林湾、五缘湾、观音山、湖边水库等重大片区开发项目顺利推进,福厦铁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翔安隧道、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等一大批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重要通道和快速干道等重大交通项目,以及港口航道、十万吨级码头和机场三期建设等口岸设施项目陆续建设完成,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海港、空港、信息港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速城际公交,以及港铁联运、空港联运,海陆联运的大交通网络,增强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厦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制造业迈向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产业布局调整趋向合理,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厦门在全国200个大中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进入十强。2005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08年再次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文明城市复评,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凸显。
一、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2008年,厦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10.70亿元(比2008年快报数增加50.6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减少48.0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98.64亿元),比2004年增长75.5%,gdp在2005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5.1%。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四年平均增长率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四位,在福建省九个设区市中居第二位。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64687元,折合9310美元。2005—2008年四年间,厦门市经济较快增长,工业总产值由1876.02亿元增加到3135.94亿元,增长88.4%,年均增长17.2%,期间,在2005年突破2000亿元,到2008年又突破3000亿元,厦门工业的第一个千亿元产值用了近20年时间,第二、第三个产值千亿元增量仅分别用两个3年时间就实现了;财政总收入由160.36亿元增加到410.14亿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24.4%;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40.85亿美元增加到453.89亿美元,增长88.5%,年均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34.46亿元增加到418.92亿元,增长78.7%,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04.65亿元增加到931.38亿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32.2%,其中房地产投资由91.46亿元增加到327.02亿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37.5%,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30.0%增加到35.1%。
基本单位总数大幅增长。2008年末,厦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3.63万个,其中单产业法人3.47万个,多产业法人0.16万个;产业活动单位达4.19万个。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相比,全市法人单位数增加1.34万个,增长58.3%,总产业活动单位数增加1.50万个,增长53.3%。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达到21.65万户,比2004年增加13.12万户,增长1.53倍。
从业人员迅速增加。2008年末,厦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71.71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58.54万人,增长51.7%。其中,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法人单位有213个,占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0.7%,比2004年增加了73个,增长52.1%;从业人员在500至999人的企业法人单位有263个,占0.8%,比2004年增加91个,增长52.9%;从业人员在100至499人的企业法人单位有1755个,占5.4%;从业人员在50至99人的企业有1761个,占5.4%;从业人员在20至49人的企业有4462个,占13.7%;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下的企业有24246个,占74.1%。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44.79万人,比2004年增加24.51万人,增长1.21倍。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厦门市3.27万个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总计12491.72亿元,户均资产3823.61万元,比2004年增长42.0%;全年营业收入7679.19亿元,户均营业收入2350.53万元,比2004年增长28.2%。其中,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有5家,即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戴尔(厦门)有限公司、戴尔(中国)有限公司、福建中烟工业公司和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五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031.40亿元,占企业法人营业收入的13.4%;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至百亿元的企业有1027个,占企业法人单位的3.1%,比2004年增加464个,增长82.4%,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796.48亿元,占企业法人营业收入的62.5%。前两者合计1032家企业法人占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3.2%,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75.9%,比2004年提高6.2个百分点,超亿元企业户均营业收入5.65亿元,比2004年增长22.3%。
200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077家,比2004年增加21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978.07亿元,比2004年增加1182.96亿元,年平均增长16.6%,实现工业增加值707.6亿元,比2004增加266.3亿元,年平均增长16.2%;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5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7.65亿元,比2004年增加223.31亿元,年平均增长33.1%,年末从业人员40.42万人,比2004年增加29.08万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企业1381家,年末从业人员7.04万人,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2825.35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345家、2.87万人和1509.85亿元;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193家,年末从业人员3.29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85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74家、1.27万人和3.19亿元。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素质整体提升。2008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9.98亿元,比2004年增长75.5%;第三产业增加值819.12亿元,比2004年增长72.0%。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2.3:55.8:42.0调整为1.3:47.8:50.9。
制造业向产业集群化发展。厦门市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的政策并发挥各方面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植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行业、企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了电子、机械、石化等支柱产业;同时,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抓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筑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厦门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企业规模日益壮大。2008年底,全市拥有工业企业8346家,比2004年增加2470家,增长42.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77家,比2004年增加217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978.07亿元,比2004年增加1182.96亿元,年平均增长17.4%,企业户均工业总产值14338万元,比2004年户均增加4687万元。2008年工业实现增加值631.1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9.2%,工业仍是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集约利用有限资源,依托各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一批工业集中区相继建成,配套设施不断齐全,2008年末,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机械工业集中区共吸引2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投产,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00.85亿元,工业集中区吸附器和启动器的效用逐步显现。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集群和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培育和壮大。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三大支柱行业共有企业114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2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4.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2.9%。
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到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144个,科技活动人员2.34万人,r&d经费支出21.48亿元,占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总额的近四成,全年科技开发项目2035个,申请专利900件,拥有发明专利373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有9.36万人,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的15%;拥有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3.39万人,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9%。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厦门工业企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新兴产品不断涌现产生,产品技术含量明显提高,逐步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了移动通信手机、微型电子计算机、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彩色电视机、数码照相机等龙头产品,光电子、生物和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服务业逐步成长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08年厦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加446.53亿元。伴随着总量扩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4年为42.0%,2005年为43.0%,2006年为44.5%,2007年为45.6%,2008年突破一半为50.9%,比2004年增加8.9个百分点,直接拉动gdp增长达6.0个百分点。厦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成长,总体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税收增长的主要来源。2008年,全市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2.64万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72.6%;年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7.76万人,仅次于制造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3.6%;全市第三产业税收206.55亿元,占全市各项税收(含关税)487.56亿元的42.4%。服务业投资超过第一、二产业总和,成为吸引投资的亮点。2008年,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6.10亿元,比2004年增长2.48倍,占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8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170.06亿元,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4%;房地产投资294.59亿元,占42.3%。
传统服务业仍居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08年,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8.08亿元、162.47亿元和22.21亿元,合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4.7%,四年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0%、9.5%和7.8%;而金融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传统服务业,四年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25.6%和27.5%。厦门软件园的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凸显,形成台资软件企业聚集,动漫游戏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快速发展的园区特色,2008年成功举办首届“厦门国际动漫节”,“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落户软件园;厦门已有国际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五缘湾运动馆等场所,可供给10.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在全国居较高水平,已培育一批品牌展会,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文博会以及海西论坛、国际海洋周等;厦门现有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以及完整的口岸服务和监管体系,已形成辐射周边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其他区域的保税物流网络;厦门邮轮、游艇、游船等新兴涉海旅游产品发展迅速,逐步走在全省乃至是全国前列,特别是积极培育“海峡旅游”品牌,打造大陆经厦赴台游的黄金旅游通道,做大经厦赴台旅游的规模。
服务业收入水平较高。2008年,厦门市城镇单位年人均工资水平32343元,其中一、二、三产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分别为20122元、25702元、48825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7809元、8853元和17710元。在国民经济十九大行业中,服务业14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超过平均水平,其中,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年人均工资分别达到112092元、66906元和58514元,分列收入前三位。
(三)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
市场主体更趋活跃,多种所有制经济互为依存、共同发展。按登记注册类型分,2008年末在全市法人单位中,国有、集体企业占8.6%,非公企业所占比重达90.8%,其中私营企业占59.8%,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占8.8%,其余类型企业共占22.8%。
国有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整合重组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下,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国有资产总量稳步增加。2008年末,全市国有企业法人单位780家,从业人员7.83万人;资产总计2144.99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1.27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43.4%和82.1%;户均资产27499.87万元,户均年营业收入7836.77万元,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2倍和2.3倍,比2004年增长40.1%和77.9%。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通过股份制改革、控股等形式,国有经济带动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2008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厦门市属国有独资公司占据5席,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占据3席,有3家国有独资公司和3家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入围“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有7家国有独资公司和3家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入围“2008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在“2008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上,上榜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34家,在前10强企业中,有6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8年末,全市国有控股企业法人单位有从业人员17.13万人,资产总计6107.83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12.64亿元;户均资产47384.3万元,户均营业收入16389.7万元,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4倍和7.0倍。
私营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厦门市私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和竞争力都有显著提升,已成为整个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末,全市私营企业法人单位21315家,比2004年增加8150家,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比2004年提高0.8个百分点;私营企业从业人员54.23万人,比2004年增加24.0万人,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34.3%,比2004年提高5.3个百分点;拥有资产总额1580.86亿元,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的12.7%;实现营业收入1745.76亿元,比2004年增长98.7%,占全市法人单位的22.7%;户均资产741.66万元,户均营业收入819.03万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53.6%和22.7%。从国民经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的69%、住宿餐饮业增加值的36%、建筑业增加值的71%、房地产业增加值的34%、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17%、工业增加值的17%来自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市场繁荣、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2008年末,全年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私营企业有626家,比2004年增加299家,年末资产总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私营企业490家,比2004年增加282家,拥有从业人员50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99家,比2004年增加61家。但私营企业单位整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户均资产总额、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上缴税金都大大低于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分别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9.4%、52.5%、34.8%、15.7%和28.5%。
外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1982年第一家外资企业在厦落户以来,外商来厦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持续升级,厦门引进外资逐步过渡到以引进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核心技术为主,美国戴尔、瑞士abb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厦设立了面向全球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配套基地等,形成跨国公司群落;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已成为海西重要战略定位,友达光电等台湾大企业也纷纷落户厦门,还吸引了其下游配套企业入厦办厂,逐步形成产业集群。2008年末,共有11个国家/地区45个500强公司在厦投资80个项目,投资总额36.7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6亿美元。2008年末,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含港澳台投资企业)3177家,从业人员50.86万人;资产总计3491.27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36.01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2.5倍和81.8%;户均资产10989.19万元,户均营业收入8926.68万元,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9倍和2.8倍,比2004年增长1.8倍和42.2%。厦门外资企业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共计2049家,占全部外资企业的64.5%。在全市207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外资企业110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259.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5.9%,完成出口交货值1218.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1%,出口交货值比重达53.8%,外资企业成为厦门工业增长的主力军。第三产业则是外资近年来投资的重要领域,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第三产业外资新设项目由2004年的151个增加到2008年的245个,合同利用外资由2004年的4.7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5.59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由2004年的34.7%和22.4%增加到2008年的68.8%和55.2%,外资投向以商务、信息、科研、物流、贸易等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四)产业布局调整趋向合理
2003年底厦门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实施建设重点从本岛向岛外拓展的战略性大转移,强化产业布局,扎实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对岛外原有的40多个工业小区进行整合,把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著名品牌、有较强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经营实力的龙头大企业引入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链招商;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随着岛外各区建设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特别是随着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岛外各区经济越来越活跃,各区间经济发展更趋协调。2008年,思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9.58亿元,比2004年增长62.2%,年平均增长12.9%;湖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22亿元,比2004年增长67.4%,年平均增长13.7%;海沧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64亿元,比2004年增长63.5%,年平均增长13.1%;集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11亿元,比2004年增长90.6%,年平均增长17.5%;同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35亿元,比2004年增长95.0%,年平均增长18.2%;翔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80亿元,比2004年增长2.3倍,年平均增长34.8%。岛外各区经济发展较岛内两区稍快一些,经济总量较小的区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单位密集度高,地域分布不平衡。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各类单位数有较大的增长,单位分布的密集度较高。2008年底,全市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各类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数分别为23.05个和26.67个,分别比2004年增加8.35个和9.09个。单位分布密度远远高于全省和其他设区市,居全省首位,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和位居全省第二的泉州市的11.0倍和4.6倍,是居全省末位的南平市的29.3倍。单位地域分布不均衡,呈现岛内单位密集度高、岛外单位分布稀少的格局。在岛内141.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64万个法人单位,即在占全市土地面积9.0%的岛内分布着占全市72.9%的法人单位,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法人单位187.41个,其中思明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法人单位达234.60个;岛外1432.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法人单位0.98万个,平均每平方公里6.86个,岛内单位密集度是岛外的27.3倍。
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加大岛外投资力度,积极优化调整全市产业布局,2008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7.33亿元,比2004年增长2.5倍,年平均增长36.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4%,比2004年提高6.5个百分点。随着全市工业布局的不断调整优化,翔安区成为厦门市最具潜力的工业发展区,翔安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20.3:46.3:33.4调整为2008年的6.1:73.5:20.4,一产比重大幅下降,二产比重增加27.2个百分点,二产年均增长速度达55.1%,大大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和其他各区的增长速度;思明区是全市的商贸服务业中心,2004年以来其各年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80%,2008年末,思明区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占全市的60.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58.9%;其他四个区为工业主导型格局,特别是湖里、集美、海沧三个老工业区第二产业比重均接近70%,同安区第二产业比重也超过50%。
二、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发展腹地有限,经济总量偏小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市本身的规模是成正比的,厦门市土地面积仅占福建省的1.3%,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gdp总量只占福建省的14.4%,常住人口仅占福建省的6.9%,gdp总量在全省九地市中排名第三,仅为泉州的58%、福州的68%,且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总量一直列于末位,与第一位广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仅相当于其18%,难以展现厦门市的规模效应,影响了中心城市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
(二)对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大型、特大型企业少
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厦门市“三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资质内建筑业)所占比重虽然较大,企业规模平均水平也较高,但是,全市经济中能支撑、带动全局发展的大型、特大型企业比较少。工业企业中,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仅有3家,其中产值规模最大的仅237亿元;建筑企业中,产值超十亿元的企业仅有9家,其中产值规模最大的还不到20亿元;房地产中,全年完成投资上十亿元的企业仅7家,其中规模最大的仅为22亿元;贸易业(包括外贸企业)中,销售额上百亿元的企业仅3家,其中销售规模最大的370亿元。缺少特大型企业的经济体经济总量很难做大,较难抵御大的经济风险,经济发展的冲劲、后劲不足。
(三)岛内外差距明显,城乡一体化任务艰巨
厦门市陆域面积1573平方公里,岛内的思明和湖里两区仅占全市面积的9.4%,却居住了全市超过一半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达8000人/平方公里,是岛外的八倍多。第二次经济普查岛内两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57.9%,是岛外各区的1.4倍;岛内两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5.2%,是岛外各区的2.3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岛内两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2亿元,是岛外各区的5.3倍多,占全市的84.2%。岛内外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尤其岛外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远远不足,这种状况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因长期的历史欠账累积,短期内尚难根本改变。岛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岛外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
(四)经济外向度高,发展面临多样化转型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给厦门外向型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冲击,2008年厦门市外向度指标(外贸进出口总额/gdp)高达202.2%,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出口交货值率仍达43%,四成多产品出口海外。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体现在外来订单的减少并直接引起外向型企业的生产、销售下滑。外需下滑既有金融危机引起的国外经济增长下滑造成需求减少的原因,还有世界各国消费模式的改变而引起的经济增长模式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厦门要逐步转变长期依赖国外需求增长的模式,转向于内外需求齐拓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紧抓对台交流合作的独特优势发展厦门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厦门应当争当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的试验区和先行区。在当前形势下厦门应努力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推动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试验区和先行区作用。厦门可探索签订两岸地方协定,如,建立“厦门—金门”两岸经济合作试验区,亦即厦金经济特区可采取“自由贸易区”或“共同市场”的形式;建立“厦门—高雄自由贸易港区”;两岸地方共建基础设施,如厦金供水供电工程、厦金大桥(隧道)、厦金港口的统一规划与建设等。
抓住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争取厦门成为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签订后的先行先试地区。要抓住海峡两岸关系积极转变和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入调研,逐步细化与台湾产业对接的政策、措施,建立常态化的机制,采取实际具体的行动与措施推动与台湾在先进制造业、软件业、金融业、服务外包、旅游业、航运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业、邮政通讯业、农业种苗与加工业等十个方面的产业对接,并落实到企业层面,密切与台湾企业界的联系。
打造海西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争取成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的试点。一是争取在两岸货币清算方面先行先试。根据“两会”签订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抓紧协商在厦门和金门指定银行互设人民币和新台币账户,开展两岸人民币和新台币直接清算。同时参照中央允许上海与广东四城市试行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的做法,对厦门与台湾非贸易项下和小额贸易尝试以人民币和新台币计价结算。二是力争在引进台资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政策突破和创新。比如,参照《cepa补充协议四》对港澳的做法,适当放宽台资金融机构来厦设立分支机构或合资机构的准入门槛,吸引台资证券公司来厦设立合资公司,并允许其从事a股经纪业务等。三是在解决台资企业融资问题上发挥先行示范的作用。首先是建立台商信用担保机制。其次是由厦门与台湾的银行合办连贷案。为了协助大陆台商融资,2008年12月台湾“金管会”决定,台湾银行可透过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或海外分行参与大陆银行主办的连贷案,或共同举办连贷案。厦门银行应抓住这个机会,以解决因不了解台资企业信用状况而不敢借款的问题。
(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双驱动
逐步改变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鼓励企业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重点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朝阳行业。大力培育、引进能抗经济周期波动,能带动经济发展的大型、特大型企业,支撑全市经济稳定较快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倡导良性消费合理适度消费扩大内需,转变过分依赖外来需求、外来订单推动经济增长的状况,让内外需同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主导型转向投资消费双驱动型调整。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2005-2008年,厦门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约为三七开。一方面,应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断拉动消费增长。近几年,厦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为政府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提供了雄厚的财力保障,要不断完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加大力度发展岛外社会事业。
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推动居民消费。未来,我国居民负债扩张潜力巨大,消费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08年厦门市住户部门资产负债率仅为12.1%,资产负债水平还处于很低的状态。根据城乡划分调查数据,岛外共有338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仅有161个村居委会城乡属性属于村庄,占52.4%的村居委会已是主城区、城乡结合区、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殊地域,快速的厦门城镇化也必将推动居民消费。必须加大力度关注消费软环境建设,关注城镇化与岛内岛外一体化发展,关注居民收入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联动效果。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落实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政策等。引导培育消费热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
(三)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跟踪市委、市政府重点培育和扶持的13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群)和10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做好产业发展导向引导。突出抓高新技术企业、抓品牌企业建设、抓老旧企业的技术改造创新,增强工业企业竞争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与此同时,鼓励三产企业开展服务业的自主品牌建设和以品牌为纽带的集团化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性、创新性的大型现代服务企业和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同时,着力推进一些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集聚功能强、辐射作用大的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在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及工商服务业(如广告、市场研究、会计、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其他智力服务业类型)。可以分为产前服务(如企业研发、工业设计等)、产中服务(包括以供应链管理实质的物流服务等)和产后服务(如营销服务)等。要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分工将越来越细,社会协作将越来越密切,推动着企业内部生产型服务不断外包化和市场化,也推动社会不断创新服务行业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品质。目前台湾生产型服务业涉及范围包括了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管理、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众多形式。我们可以学习台湾之长以生产型服务业助推厦门产业升级。
(四)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发展壮大区域经济
突出厦门特点,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某些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岛内的思明区、湖里区已具备建成海峡西岸商务营运中心的良好基础,拥有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五缘湾商务营运中心、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厦门(新)站营运中心、湖里金山财富广场、鹭江道总部经济带等发展较成熟的空间载体。并已培育形成了一批本地大型总部企业,如建发、象屿、路桥、中绿、国贸等企业集团,在海西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厦门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高,是我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也能吸引企业总部高端人才来厦从业。将总部经济规划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头戏,谋划开辟对台企业营运中心总部园区,围绕对台产业对接,大力吸引台湾百强企业来厦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
重点扶持会展业发展。厦门市、尤其是思明区经过近年的积极培育、发展,发展会展业已经拥有环境和区位的天然优势,是国内主要的会议地。厦门已有国际会展中心(7.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文化艺术中心(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五缘湾运动馆(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可供给10.5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全国拥有上1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城市只有17个。全市共有星级酒店72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级酒店54家,还有一批未被评星的高级酒店,会议设施齐全,可举办各类会议活动,如翔鹭酒店就可提供3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厦门已有一批品牌展会: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文博会以及海峡论坛、国际海洋周等。厦门国际会展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东海职业学院等可培养专业会展人才。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和资源,大力张扬厦门城市品牌,做大会展业。
发掘各区特色,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随着岛内各区新城区建设的展开和一批城市综合体建设的陆续铺开,厦门新的城市框架即将形成。新的城市框架体现岛内外一体化特色,也体现了区域特色。岛内思明、湖里两区保留原有特色继续壮大提升,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和高科技无污染工业及软件业为主。岛外各区挖掘各自潜力,以特色塑造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避免重复。翔安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三产着重发展繁荣台湾商品市场,即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作为大陆唯一的对台免税市场,近10年来共进口台湾商品8000万美元,在大陆小有名气,已成为来厦游客的重要选择。集美区以发展机械工业和北部工业区为主,同时以大学城和园博苑为依托,做大教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海沧区依托城市副中心,工业仍以石化产业为主,兼营大型电子工业产业,以港口为依托,做大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安区则在几个工业集中区的基础上,拓展城区范围,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经济规模和水平。
打造海西区域性航空产业中心。航空产业横跨二、三产业,又是二、三产业中的重要国民经济行业,目前厦门市航空产业链产值规模水平应该在150亿元以上。厦门航空工业区已吸引世界著名的太古、波音、通用电气、霍尼韦尔等跨国公司,北京凯兰、陕西汉胜秦岭等国内科技企业,香港国泰航空、日本航空、新加坡航空等一批航空企业落户,近30家国内外航空公司的飞机进入维修基地,高崎机场三期扩建完成后,停机位大约有80个,新跑道将满足a380等大型飞机的起降标准,厦门航空产业服务设施日臻成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打造海西区域性航空产业中心奠定重要基础。要加强与国内大企业合作,依托空港周边的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飞机发动机大修、机燃油系统及附件维修、小型飞机维修、航空集装箱和货板维修及制造、飞机餐车制造、航空座椅制造和研发中心。完善整个航空产业链,继续向第三产业扩展,着重发展航空货物运输,注意与各物流园区的衔接、发展航空物流;以优质的航空服务来推动厦门旅游、厦门周边旅游、海西旅游。
(五)塑造厦门高品质旅游品牌做大厦门旅游蛋糕
树立“大旅游”意识,全面推进旅馆、餐饮、交通、娱乐及礼品商店等旅游相关行业发展,带动旅馆建筑、建材、装潢等行业繁荣,促进旅游业、文化业、体育业等个相关行业共同发展。立足厦门,动员周边城市旅游资源,利用城市联盟及高铁、翔安隧道开通契机,做大做强厦门旅游市场。
促进厦台旅游走向深度化和多主题化。打造大陆经厦赴台游的黄金旅游通道,做大经厦赴台旅游的规模,争取在厦门举办会展的外省代表在厦办理相关证件赴金门考察旅游政策。与台湾旅游业界建立策略发展联盟共商旅游合作机制,促进厦台两地旅游景区、景点对接,共推双向旅游线路,携手共创“海峡旅游”品牌,共同开拓旅游市场。以滨海旅游、生态休闲旅游、战地旅游、闽台文化宗教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对台邮轮、会展旅游、医疗康复保健旅游等,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
多形式多方位发展旅游。加强对海域海岛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竞技体育观赏游等项目规划和招商引资,策划、包装和推出民俗旅游、科技体验游、学生暑期游等,大力发展体育竞技活动促进旅游业发展。厦门邮轮、游艇、游船等新兴涉海旅游产品发展迅速,走在全省乃至是全国行列。正在建设的游艇俱乐部有五缘湾游艇基地、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翔安东坑中澳游艇俱乐部。拓展游艇制造、游艇观光、游艇运动、帆船赛事、游艇展会等相关产业前景看好。厦门国际马拉松赛2008年至2010年已经连续三年蝉联国际田联的“路跑金牌赛事”,其体育品牌效应已经显现。由国内一流的东方、凯歌高尔夫俱乐部、东坪山、西山体育公园等高尔夫运动场所,每年举办的东方中国女子高尔夫公开赛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项女子高尔夫国家级公开赛。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落户厦门也为厦门旅游增添了崭新内容。
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指标(除增加值外)未反映在厦的非法人金融、保险、证券业单位的情况。
(信息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7-14)http://
第二篇: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情况报告
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按照“依法普查、应统尽统、实事求是”的要求,全镇各级普查工作者以全面准确、客观真实为核心,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发扬连续作战、求真务实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普查准备、登记、数据处理和上报等阶段工作。现将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初步数据和下阶段工作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镇第二次全国经济
普查涉及1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划分普查区13个,共动用63人参与普查,按实际经营地原则对全区范围内从事二、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及个体经营户进行登记。镇村两级普查机构针对涉及范围广、时间短、技术要求高、指标多的特点和难点,围绕领导重视抓落实、营造氛围抓宣传、规范管理抓细节、依法普查抓质量开展工作。
1.领导重视抓落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王春菊、镇长钱新宇为组长,副书记、主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经管科、财政所、派出所、统计所等10个相关科室及13个村、居委会为成员的经济普查领导小组。
为确保各阶段工作得到普查对象的理解与支持,我们以“依法开展经济普查,如实申报普查资料”宣传日活动为契机,以宣传贯彻《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为重点,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确保普查各阶段工作顺利完成。经济普查工作得到了成员单位和各村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主要领导直接抓,主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到了组建机构到位、人员落实到位、普查经费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营造氛围抓宣传。普查期间,镇村两级普查机构从注重宣传效果出发,发挥特色宣传优势,利用横横幅、标语、广播、宣传栏、橱窗等形式,向全社会宣传经济普查工作。宣传期间全镇共悬挂横幅65余条、张贴宣传画140张,公告140张,经济普查宣传材料1100余份,宣传品1757余份。宣传日活动期间,镇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钱新宇和成员单位领导亲临宣传现场,普查人员近30人参加活动,宣传工作达到了高潮。
3.规范管理抓细节。在组织实施上,镇村两级经普办始终将确保数据质量放在首位。一是加强制度管理。制定了《经济普查工作目标管理督查考核办法》和《经济普查宣传工作方案》等十一项工作细则,层层签订了《经济普查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普查员选调制度,确定工作职责,确保基层队伍素质;二是全方位多层次培训。接受区经普办的培训后,镇普查办从普查方案培训开始,扎实推进,严格要求,狠抓培训参会率,组织培训村级普查指导员26人。针对普查对象组织专业培训4场,共培训131个法人单位,参训率达到100%。
4.依法普查抓质量。镇普查办坚持科学普查、依法普查,在数据质量上,采取报送普查表抓报表率,填报普查表抓差错率,审核普查表抓准确率,重点强调调查单位的留存资料、纸介质普查原始表和提交上报的普查数据“三一致”原则,确保法人单位的报表质量。
二、经济普查初步数据
(一)法人单位数量。普查数据显示,全镇有经营活动的二、三产业法人单位131个,占全区总数7305个的1.8%,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减少5个。
从行业分布看,单位数量主要集中在工业,其中工业66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50.4%;建筑业4个,占3.1%;运输业6个,占4.6%;批发和零售业27个,占20.6%;服务业17个,占13.0%;房地产2.3个,占1.3%。
从单位增减变动看,第二产业70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5个,增长7.7%;第三产业61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减少10个,减少14.1%。在法人单位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2个,增长8%;批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减少4个,下降28.6%;工业增加3个,增长4.8%。
法人单位主要行业分布及比重情况表
单位:个
行业
单位数构成%
单位数比增减比
±%
全镇合计131100136-5-3.68
第二产业7053.46557.69
其中:工业6650.46334.76
建筑业43.122100.00
第三产业6146.671-10-14.08
其中:交通邮电业64.64250.00
批发和零售业2720.62528.00
住宿和餐饮业10.73-2-66.67
房地产业(含物业中介)32.312200.0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7.614-4-28.57
教育43.13133.3
3从登记注册类型看,131家法人单位128家为内资单位,所占比重为97.7%,外商投资3家,占2.3%。在内资中私营企业19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14.5%;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7个,占13.0%;集体企业18个,占13.7%;国有企业7个,占5.3%;股份合作企业3个,占2.3%。
法人单位经济类型构成情况表
单位:个
经济类型
单位数构成%
单位数比
±%
全镇总计131100136-3.7
内资12897.71333.8
港澳台商投资————————
外商投资32.33——
(二)法人单位资产总量。普查数据显示,全镇法人单位资产总
计7.3亿元,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2.8亿元,增长61.68%。
从行业构成看,资产比重最高的行业是制造业,企业资产达到4.3亿元,占全部资产总计的58.9%;其次是批发与零售业,企业资产1亿元,占13.7%。
资产总计行业构成情况表
单位:千元
行业
资产总计构成%
资产总计比
±%
全镇合计***61.68
第二产业44236259.87203047117.86
其中:工业43578558.9865117.39
建筑业65770.892582154.73
第三产业29654040.1325395516.77
其中:交通邮电业678279.184409753.8
1批发和零售业10073013.6329849237.47
住宿餐饮业36350.494613-21.2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545611.57135484-36.9
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6.98亿元,占全部企业资产总计的94.4%,外商投资0.4亿元,占5.6%。
资产总计登记注册类型构成情况表
单位:千元
经济类型
资产总计构成%
资产总计比
±%
全镇总计738902100.045700261.7
内资69775394.443157361.7
港澳台商投资————————
外商投资411495.62542961.8
(三)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普查数据显示,全镇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97726.2万元,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54504.9万元,增长126.1%。
从行业构成看,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两个行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97.6%。在全部营业收入中,工业实现营业收入547490万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56%;批发和零售业实现营业收入406536万元,占41.6%。
从营业收入增幅看,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第二产业55557.7万元,增加39586.2万元,增长247.86%;第三产业42168.5万元,增加14918.7万元,增长54.75%。其中: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38946.5万元,增长近2.5倍;建筑业增加639.7万元,增长近4倍。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增加17166.6万元,增长73.09%。
营业收入主要行业分布及比重情况表
单位:千元
营业收入构成%营业收入比
±%
全镇合计***126.1
1第二产业55557756.85159715247.86
其中:工业54749056.02158025246.46
建筑业80870.831690378.52第三产业42168543.1527249854.75
其中:交通邮电业84730.8710117-16.25
批发和零售业40653641.6023487073.09
住宿和餐饮业6540.074782-86.3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4980.566936-20.73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2386.4万元,所占比重达94.5%;外商投资5339.8万元,占5.5%。
营业收入及登记注册类型构成情况表
单位:千元
经济类型
营业收入构成%
营业收入比
±%
全镇总计***126.11
内资92386494.5391711135.85
港澳台商投资————————
外商投资533985.54050231.84
(四)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普查数据显示,全镇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917人,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减少646人,减少18.13%。
从行业构成看,全镇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工业,在全部从业人员中,工业1658人,占56.8%。
从从业人员增减变化看,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第二产业1715人,减少542人,下降24.01%;第三产业1202人,减少104人,下降7.96%。其中: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减少574人,下降25.72%;第三产业中的住宿和餐饮业减少108人,下降72%。
从业人员行业构成情况表(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单位:人
行业
从业人员构成%
从业人员比
±%
全镇合计29171003563-18.13
第二产业171558.82257-24.01
其中:工业165856.82232-25.72
建筑业572.025128.00
第三产业120241.21306-7.96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083.7164-34.15
住宿和餐饮业421.4150-72.00
交通邮电业1605.513716.7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07.9307-25.08
教育2869.8297-3.70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从业人员2519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6.4%;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398人,占13.6%。
从业人员经济类型构成情况表
单位:人
经济类型
从业人员构成%
从业人员比
±%
全镇总计29171003563-18.13
内资251986.42738-8.00
港澳台商投资————————
外商投资39813.6825-51.76
第三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制度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制度
为规范和加强经济普查工作管理,确保经济普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
一、会议制度
(一)普查指导员会议。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由经普办主任负责召集;会议主要听取一周工作进展情况,安排布置下一周具体工作,研究涉及辖区经普工作的重点、难点工作;如遇重大、紧急问题,可临时召开会议。
(二)一般工作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由经普办主任负责召集;会议主要研究辖区经普工作中的具体工作,细化、落实经普办主任的安排部署。
(三)会议原则。坚持“精简会议、狠抓落实”的原则,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解决的问题,一般不上会研究;确需上会研究的,需报经普办主任同意。
(四)会务工作。由经普办负责组织。
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一)报告的原则。坚持“分级负责、逐级上报、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
(二)报告的内容。包括工作目标任务,阶段性工作目标和会议议定事项的完成情况;按规定需向经普办报告的重要情况、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等。
(三)报告的方式。采取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相结合的方式,以口头报告为主;重大事项要及时向经普办书面报告;紧急事项和突发事件要立即以口头或电话等方式向经普办领导报告。
三、日常工作制度
(一)严格执行统一领导,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二)严格执行岗位责任,恪尽职守、尽心尽责,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三)严格执行保密制度,遵守纪律、严守秘密,坚决追究泄密责任。
四、工作人员守则
1、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2、树立经普办一盘棋思想,工作协同配合,不推诿、不扯皮;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任务;
3、严格执行经普办的各项决议、决定,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令行禁止;
4、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
5、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工作纪律,提高办事效率;
6、公正廉洁,克已奉公,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
7、团结同志,谦虚诚恳,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互相互爱,共同进步;
8、态度和蔼、语言文明、办事认真。
9、按照区经普办要求的时间进度开展工作。
五、考勤、请假制度
1、遵守作息时间(上班时间早9:00—晚17:00),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加班时间按经普办统一安排。
2、病假原则上须青羊区医保指定医院病假证明及住院证明或病历等相关手续。病假原则一次不超过三天,累计超过十天即退回原单位。
3、事假须提前一天办理请假手续,经批准后方能休假。半天以内的事假由各组组长审批,一天以内的事假由经普办副主任审批,二天以上的事假由经普办主任批准方可生效,否则按旷工处理。事假原则一次不超过三天,累计超过十天即退回原单位。
4、不具备请假手续,无故不上班,视为旷工,旷工累计超过三天即退回原单位或解聘。
5、迟到、早退一次者,在当月考勤补贴中扣发20元;迟到、早退当月累计5次者,扣发当月补贴。
6、普查员外出,须事先告知各组负责人;经普办工作人员外出须事先告知经普办主任,并告知本组留守同志。
7、安排专人对全体人员进行考勤,考勤表及假条经经普办主任审核签注意见后,每月4日前进行汇总,并按有关规定办理。
六、经普工作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
1、工作管理经费要确保经普工作的需要,要集中资金,合理使用;要本着量入为出的资金使用原则,合理安排和调度使用资金;重大资金使用采取集体研究决定的原则。
2、经普办财务支出,由内勤人员具体负责。
3、坚决执行先请示、后开支的财务管理制度,工作人员不经请示,不得擅自开支,否则不予审批报销。
4、财务管理实行“一支笔”签字制度,经办人报销时填写费用报销单,在凭证上注明用途并签名。
七、资产管理制度
1、凡经普办的资产:如电脑、打字机、办公桌椅、沙发、各类文件柜等由经普办统一管理。
2、经普办建立资产管理台帐,明确领取、使用部门或人员,以及使用后归还情况等,确保经普办资产无损坏、流失。
3、需个人领取、使用的办公用品,经批准同意后,统一到经普办相关负责人员处登记领取,除耗材或一次性用品外,到期归还。
4、个人造成资产损坏、流失的,由个人承担责任并赔偿。
第四篇: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工作,历时一个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在市、县两级经普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下,广大普查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攻坚克难,辛勤劳动,主要任务已基本完成。在此我谨代表××县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体普查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选定我县××镇××社区开展普查试点,这既使我县倍感荣幸,又觉任务艰巨。××县××镇××社区位于县城西部,与××市区相连,总面积3.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流动人口1.6万。辖区内经济类型比较齐全,特点突出,作为全市经济普查综合试点单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试点调查,共登记辖区内个体经营户5018户(其中房屋出租户2306户),法人单位257个,产业活动单位共100个,省内法人单位附属产业活动单位20个。下面我就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总结。
巧和填表方法,基本上达到了普查试点工作的要求。
二、把握三个环节,落实经济普查试点的要求
在试点中,我县经普办对试点工作全程跟踪指导,切实把握好清查、填表、审核三个关键环节,每天组织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集中审表、集中处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推动了工作顺利开展。
第一,把好清查关。为了做到单位清查不重不漏,一是按照《××市第二次经济普查综合试点方案》的要求,根据社区的行政区划图,绘制了《普查区示意图》。二是在清查摸底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以《普查区示意图》为依据,按照“在地原则”横向到边、竖向到顶,采取“地毯式”清查办法,逐一进行登记。三是整理好单位名录底册,县经普办积极做好工商、税务、质监、编制、民政等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其提供基本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名录,并核对清查结果,进行查遗补漏。
第二,把好填表关。在全面清查摸底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入户登记的办法,组织人力集中进行了普查表的登记。普查员根据清查摸底产生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及个体户名册,挨门挨户逐一入户进行登记。在入户登记的过程中,面对个别被普查对象的不配合、不理解,我们普查员始终坚持依法普查、文明普查,注重沟通交流,耐心劝导和宣传,尽最大努力取得被普查对象的信任与支持。
第三,把好审核关。普查表登记后,普查表的审核就成了保证普查质量的关键一环,普查办在这一环节,对普查表式、填写情况、基本逻辑关系采取了层层审核的办法,即首先由小组指导员对本小组的普查表缺漏项进行审核,对于出现描述不清或代码不对等情况的清查表,由普查指导员电话咨询或上门核查,然后县经普办和××镇经普办相关负责人组织集中审核,再由市经普综合试点办公室审核把关,最后由县经普办人员运用省统计局开发的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汇总工作,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三、形成三点体会,推动经济普查的展开
在这次经济普查综合试点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三点体会。
第一,各级领导重视,是经济普查试点取得成功的首要前提。经济普查是政府行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非常多,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经济普查难以正常有序地开展。市统计局局长和我县常务副县长亲临试点动员大会进行动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员;试点期间,省、市经普办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对试点工作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县、乡镇经普办领导多次深入一线,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等等。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给全体试点人员以极大的鼓舞,为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各级部门协调解决了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问题,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普查人员无私
奉献,是经济普查试点取得成功的保障。
第五篇:天河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范文)
天河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
成员单位职责
区统计局负责普查的组织及业务技术工作,提供全区统计基本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名录库资料数据。
区政府办负责综合协调区属各部门配合开展全区的经济普查工作,督促其按时保质完成经济普查工作任务。
区发改局(区信息办)负责普查的物质保障工作,协助区统计局制定普查方案。协调有关部门之间数据资料的交换事项,利用区政府门户网站配合开展经济普查宣传。
区委宣传部负责协调全区普查宣传动员和信息发布等事项,包括通过电视台、电台、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和街道宣传栏等方式,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查宣传活动。
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天河分局负责提供登记状态为正常经营的企业法人单位及分支机构的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登记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地址及行政区划代码、业务范围及行业代码、注册类型、电话号码、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资料数据。提供个体工商户的户名、地址、电话、行业类别等资料数据。协助开展户外普查广告的宣传工作,利用部门对外网站及服务窗口开展普查宣传活动,组织督促区各工商所参与当地个体经营户的普查登记工作,参与普查登记阶段的质量检查和数据对比分析。对清查中未找
数据对比分析。对清查中未找到、而在部门行政记录中存在的单位,需进行查找、认定、找出原因,报区经普办。并协调普查工作地界地图方面的事项。
区财政局负责普查的经费安排事项。
区人事局负责普查办公室人员抽调等方面的事项。区国土房管局负责提供全区房地产、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名录及相关数据资料,督促区房地产、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等行业企业配合做好经济普查工作,并协助做好宣传工作。
区交通局负责提供领取《营运证》的运输车辆、停车场、汽车维修企业的数据资料,督促区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普查事项并利用交通宣传渠道配合做好普查宣传工作。
广州市天河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提供组织机构代码的登记状态为正常的单位的名称、法人代表(负责人)、登记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地址及行政区划代码、业务范围及行业代码、电话号码、注册类型、从业人员等资料数据,利用部门对外网站及服务窗口开展普查宣传活动,对经济普查新查出的单位负责敦促其申领组织机构代码证。对清查中未找到、而在部门行政记录中存在的单位,需进行查找、认定、找出原因,报区经普办。
区卫生局负责提供卫生行业单位(包括民办和私人医疗机构审批名单)的登记状态为正常的单位的名称、法人代表(负责人)、登记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地址及行政区划
纳税单位名称、法人代表(负责人)、组织机构代码、地址及行政区划代码、业务范围及行业代码、电话号码、注册类型等资料数据。提供个体工商户的户名、地址、电话、行业类别等资料数据,组织各地域税务所参与当地单位清查和个体经营户普查登记工作,利用税务部门对外网站及服务窗口开展普查宣传活动,参与普查登记阶段的质量检查和数据对比分析。对清查中未找到、而在部门行政记录中存在的单位,需进行查找、认定、找出原因,报区经普办。
广州市天河区地方税务局负责提供登记状态为正常的纳税单位名称、法人代表(负责人)、组织机构代码、地址及行政区划代码、业务范围及行业代码、电话号码、注册类型等资料数据。提供个体工商户的户名、地址、电话、行业类别等资料数据,组织各地域税务所参与当地单位清查和个体经营户普查登记工作,利用税务部门对外网站及服务窗口开展普查宣传活动,参与普查登记阶段的质量检查和数据对比分析。对清查中未找到、而在部门行政记录中存在的单位,需进行查找、认定、找出原因,报区经普办。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协助区、街经普办对从业人员报酬、从业人员数量等指标的检验、审核工作。利用部门对外网站及服务窗口开展普查宣传活动。
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天河大队负责协调宣传品(包括横幅、海报、宣传单张、标语、彩旗、户外广告等)的张贴、悬挂等普查事项。
主题词:经济普查 成员单位 职责 通知
抄送:市经普办,区委办,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区纪委办。
广州市天河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办公室
2008年8月2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