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峰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双峰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城镇的进程。这是历史所昭示的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重要条件。“十一五”以来,湖南省双峰县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市政设施日趋完善,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建设“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但是双峰县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到2009年末城镇化水平仅23.8%,远远低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低,就意味着大量劳动力没有充分得到解放,整体生产率低,意味着产业化程度和城镇带动作用的低下,意味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脆弱。双峰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城镇集群化、城镇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县城和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镇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镇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城镇化全局,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规划建镇、产业立镇、特色兴镇”的思路,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为发展方向,以产业化、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做大做强县域中心城市(县城),择优建设重点建制镇,全面推进建制镇和集镇发展。以规划为依据,以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民生为根本,着力加快城镇集群发展,推动全县城镇化由偏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走质量与速度并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为双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进而建设现代化新双峰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思路
一是注重走产业支撑的新型城镇化路子。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物质基础,城镇的发展、功能的提升,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和带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城镇产业发展,以产业的繁荣带动城镇的兴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切实加强园区建设,搭建产业平台,大力招商引资,做大工业经济总量。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业、房地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创业、就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支撑功能强大的城镇产业格局,提升区域竞争力,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二是注重走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路子。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走城乡互促共进的城镇化道路,既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要坚持用城乡统筹理念指导城镇工作,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加快完善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统筹城乡规划、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促进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注重走集约精细的新型城镇化路子。要坚持资源节约、集聚发展的原则,以土地集约利用为重点,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城镇,注重抓好特色专项规划编制,做到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要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建设城镇,每一条道路、每一个片区、每一幢建筑、每一个主题公园、每一个市民广场、每一个街景雕塑,都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注重细节,力求完美,积极打造精品工程。要坚持精细化、人性化、制度化管理城市,以市民满意为标准,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量化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标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四是注重走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城镇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生态宜居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取向。要立足于建设宜居城市,坚持差异发展、特色取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为老百姓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优美怡人的景观环境,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身之所、生活之便,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五是注重走改革创新的新型城镇化路子。推进城镇制度改革,加强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建立资金投入、开发建设、资金回收再建设的有效途径。搞好土地储备,量化土地资产最大价值,为城镇建设积累资金。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将城镇公用事业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进行有效剥离,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参与竞争的运行机制,促进城镇公用事业资产资本化运营,实现城镇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增值。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相结合,促进城镇化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三)主要目标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达34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35%,每年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建成区达到40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达到18平方公里,人口达1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70%左右。
——城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发挥县城和区域中心建制城镇的集散、辐射、管理、服务和创新等功能。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5%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科学文化建设明显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明城镇创建全面步入良性循环。
——城镇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城镇社区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努力促进城镇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信息化、科学化的轨道。
——城镇体系趋于完善。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到2015年,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建制镇—建制镇—边贸集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双峰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为目标,以“八化”为重点,以“五大示范区”、“十大生态工程”和“二十六个工程项目”为示范,优化公共绿地的空间布局,按“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突出城镇特色并提高绿化质量。到2015年,城镇基本实现生态化、园林化,城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城镇居民生活大改善。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美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美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40平方米,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主要途径和政策措施
(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以产业隆起带为动力,以交通联系带为依托,以生态景观带为保障,以县城为中心、以12个建制缜为节点的城镇群和城镇带融入3+5城市圈。以对接长株潭为重点,积极发展与国内外城市的联系,提高双峰城镇群在国家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各城镇要明确在在城镇体系中自的作用,拓宽联系渠道,主动参与城市群的产业分工,积极争取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和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转移,在经济全球化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捕捉机遇、主动发展。一是坚持“三宜”的新型城镇化定位。宜居宜业宜人“三宜”成为城镇化新定位。宜居是居住环境的舒适,宜业是经济发展条件的适宜,宜人是两者的和谐共赢。城镇发展不仅要宜居、宜业,还要宜人!“宜人”就是要和谐。居住环境是衡量是否宜居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建设有“人气”、有特色的宜居宜业城镇,必须大力发展公共空间,维护公共利益,提供更多地“三宜”生存空间。二是优先做大做强县城。按照“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五年建成市”的目标,“西拓东延北扩”组团式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水平。群策群力创建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努力把县城建成建成欣欣向荣、15万人的新型工业城市、商贸物流城市、文化旅游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现代文明城市。力争五年内撤县建市成功,实现由城镇向城市职能的跨越。三是加快重点镇建设发展。依托海螺水泥、青树坪传统商贸优势,加快青三甘一体化建设,带动西部地区又快又好发展。洪山殿镇依托络勘铁路新客货运站交通区位优势,加速发展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产业,建成物流工贸重镇,带动北部地区大发展。荷叶镇依托曾国藩故里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加强城镇生态园林、文化街和景点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生态休闲农业,打造4A级旅游重镇、文化名镇,带动南部地区发展。四是协调发展建制镇。坚持“人民城镇人民建、人民城镇人民管、公益事业大家办”的建设管理方针,着力抓好建制镇所在地城镇的扩容提质,加大建设投入,突出特色建设(包括产业优势、自然风貌、建筑风格等),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城镇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重点做好道路、给排水、房屋建筑、供电、通讯、绿化、集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科技兴业,优化生态园林,提升城镇功能,塑造城镇形象,努力把12个建制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镇。到2015年,力争建制镇所在地城区人口超过1万人。
(二)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规划是城镇发展的总纲、建设的蓝本、管理的依据。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必须做好规划的文章,把推进城镇化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结合起来,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规划的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一是做好区域对接规划。要紧紧围绕湖南省3+5城市群建设,遵循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原则,以更宽广的视角、更长远的眼光,切实找准双峰县的定位,搞好相关规划的衔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接轨长株潭和娄邵衡等周边城市,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城镇的区位功能地位。二是做好城镇组团规划。要围绕打造“一个中心城市、3+2中心镇、三条发展带、七个建制镇”的组合型城镇集群,搞好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项专业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推动中心镇向中心城市对接,建制镇向中心镇对接,实现区域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经济共荣、社会共进。三是做好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区域中心城市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就我县来讲,要走“扩容提质”的新型城镇建设道路。以建设湘中东南次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扩容步伐,尽快拉开城市框架,逐步形成“一心、四团”、“两河三岸”协调发展的格局。四是做好小城镇规划。要按照“改造城中村、整合城边村、建设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的思路,及时调整完善全县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合理确定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布局和规模,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明显的1个国家重点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2个市级重点建设,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其次,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城镇规划要按照法定程序报批和实施。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前必须报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城镇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必须遵守。县级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县城镇总体规划必须报地市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事前备案。乡镇的城镇规划调整和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报县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事前备案。加强城镇规划管理执法工作力度,实行城镇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规划的实施机制,将规划实施与政府任期目标、年度考核目标挂钩。要实行城镇规划督导员派驻制度,加强对各城镇执行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动力
产业是立城之本,强城之基。城镇的发展、功能的提升,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一是加强要素聚集与辐射,壮大城镇经济。要抓住我国经济总体转型、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等有利时机,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全面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努力扩大城镇经济总量。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尽快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要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要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城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6%左右,2015年城镇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城镇生产总值占全县比重达到60%。二是加快工业化进程。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城镇发展实力。县域中心城市(县城)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把双峰经济开发区既要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也作为县城发展的新区来打造,大力推进高新产业发展,建设成为“两型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环保的标志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在发展空间上再造一个新县城、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新双峰。建制镇、乡集镇要与县域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相配套,都要与大中城市产业发展相配套,主动接纳大中城市转移出来的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扶持各乡镇生态工业小区建设,鼓励农村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要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积极发展循环生产、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城镇和社会。三是大力发展城镇服务业。围绕“一花园三基地”目标,按照“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的思路,在继续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同时,培育扶持科技教育、文化传媒、旅游、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把县城建成区域特色商贸、市场集群和物流集散中心城市。要依托城镇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服务业,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进入服务业,为城镇职工再就业和农村进城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保持在15%以上,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左右。四是加快城镇基础产业的发展。公用服务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三大产业既是城镇发展的基础,也是城镇发展水平的标志。市政公用服务业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的原则,推进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并通过调整价格和收费,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要严格杜绝“市政、绿化跟着开发商走”的现象,引导公用服务业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营型方向转变。房地产业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培育房地产市场。加大中低价格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采煤沉陷区改造,确保住房困难家庭有房住。强化政府对房地产价格的监控职能,防止住宅领域的投机性炒作行为,完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客观调控措施,防止房地产价格大起大落,引导城镇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以改善居住环境和城镇功能为目标,推进住宅小区建设,取消零散住宅建设项目,实现住宅建设从温饱型向舒适型的转变。建筑业要顺应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需求,积极培育建筑市场。要积极支持建筑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调整内部管理机制,优化劳动组合,全方位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要提高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水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要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今后,凡县、乡镇级人民政府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投资的项目,县内建筑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中标,或与外地企业合作施工,确保地方税源和农民转移就业。
(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
基础设施是城镇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平台。要按照“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十二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强化城镇道路交通网络建设。道路交通建设要以县城为枢纽、乡建制镇和乡集镇为节点建立起干支衔接,通畅便捷,铁路、公路运输配套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要以优化城镇路网为重点,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建设布局合理、结构适当的城镇干道网系统,注重城镇对外交通和内部道路的衔接,搞好城镇快速通道建设。建制镇要搞好内部街道和公路出口建设。加快城镇物流园区、客运场站、公共停车场建设。城镇道路建设中,各种管网要依据规划,同步建设,一步到位。二是建设完善的城镇水、电、气、热供应系统。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供水能力、供水质量和重复利用率。2012年以前要力争完成县城笫二水源工积程建设任务。坚持主干电网建设和配电网建设并重,完成城镇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和稳定性。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经济、高效的新能源。三是建设优美舒适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要加强城镇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排水系统,在合理确定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的基础上,力争使所有乡镇所在地以上城镇在2015年以前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并投入运行。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城镇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积极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鼓励创建生态园林城镇,实行“绿线”管理制度,扩大城镇绿色空间。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和出口道路要确保绿化用地,保睐证绿化建设和项目建设同步实施。努力提高城镇绿化质量水平。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到2015年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5%。四是统筹建设城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要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和城镇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设施以及城镇区域医疗中心、城镇公共卫生设施、城镇社会卫生服务网等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同步建设。要重视城镇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和救灾能力。加强社会福利设施配套建设,统筹安排社区服务、老年设施建设。五是加快城镇信息网络建设。坚持信息网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超前建设城域网基础设施。抓好建立联络国内外、覆盖全区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现代化信息网络。推进城镇行业资源、空间地理、公共基础设施等相关资源数据库建设和共享。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形成进入千家万户的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要强力推进城镇各项基础工作的数字化,为建设“数字城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要突出综合治理,健全城镇管理机制
城镇建设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要按照“抓创建、强管理、树形象”的思路,不断改进城镇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镇品位。一是健全城镇管理机制。首先要创新城镇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大力实施“数字城管”和网格化管理模式,着力打造复兴路、城中路、肓才路等市容市貌示范街。其次要完善城管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重点地段和重点区域市容市貌和客运交通秩序等的综合整治力度,形成良好的城市秩序。再次要探索全民共管机制。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大力倡导“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引导市民出行文明、秩序文明、言语文明。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逐步形成一种市民认识到位、部门监督有力、社会自觉共管的城市管理新局面。二是深化城镇街景整治工作。一要集中开展沿街到期临时建筑、违章建筑拆除工作。对复兴路、城中路、和森路等主要街道上的临时建筑、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将拆除腾出用地全部用于绿化、停车、人行道等公共设施建设。二要全面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对复兴路、城中路、和森路、国藩路等主要街道上各企事业单位的实心围墙全部拆除,或改建为透空栏杆,使各单位院内绿化延伸到街区,丰富城镇景观。三要开展主要街道两侧旧有房屋清洁装饰整修工作。对城镇主要街道两侧暂时需要保留且难以拆除的旧有房屋要求各产权单位进行必要的立面装饰和清洁,改善城镇面貌。四要集中治理架空线路。集中对繁华地段架空各类线路进行统一规划,重新布设,减少视觉污染。五要搞好户外广告管理和拍卖工作。对城镇市区户外广告牌匾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城镇市区主要路段和主要节点周边影响城镇形象广告牌进行拆除,改善城镇门户和重要节点地区的城镇环境,提高户外广告设置和水平。远期基本实现城镇管理由相对滞后向超前预防转移,违章处理率达到100%,基本消灭重大违章行为。
(六)深化城镇配套改革,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创新。一是健全完善城镇投入体制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投资体制。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以上。财政投入,每年用于城镇建设的资金总额应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依法足额征收法定的城建税费(包括城镇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费、城镇水资源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配套费等),并全额用于城镇维护和建设,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或挪用。城镇土地出让转让收益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主要用于土地收储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允许以国有土地、房地产及其它城镇资产收益权为担保,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要积极发挥县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和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的作用,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国外金融机构贷款,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服务业的发展。加强资金及项目管理,杜绝重复建设、零散建设和建而不用的现象发生,使有限的财力物力发挥更大的效用。财政、审计部门要对政府投融资机构加强监督检查。二是建立适应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统筹土地管理制度。根据“三化”发展需求,在全县范围内试行区域统筹土地管理制度,根据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允许乡镇之间调剂用地计划余缺指标。对县城镇化战略目标规定的重点镇建设用地,县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全县范围内调整供应。深化改革,加强土地管理,实行全县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建立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三是理顺城镇建设管理体制。要进一步调整理顺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规范运作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管理体制。根据目前我县城乡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建议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强化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监督管理,提高镇政公用行业的运行效率,实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高度集中、高效运转,保证城镇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四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各地要结合实际,将入户审批制度变为登记核准制度,取消限制我县农民进城落户的一切不合理条件。对有合法固定住所、相对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区内农牧民、外来投资兴办实业的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毕业生,根据本人申请,均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城镇户口,其子女在就业、入学、参军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移民和教育移民、投资移民,加快人口转移步伐。五是加快城镇劳动制度改革。全县须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行城乡统筹、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就业引导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跨地区流动就业。取消一切就业限制政策和企业用工附加条件。加快建立农民就业培训机制,整合培训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加快培训教育步伐,提高进城农民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实施就业扶贫。六是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因各级政府组织征地、拆迁而失地的农民,移民进城的农民以及放弃土地承包权进城务工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县政府有关部门应参照当地城镇企业职工缴费标准和社保水平,统一组织农民加入城镇社保。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到城市务工、创业的农民,对其在承包经营期间,在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给予合理补偿;对因国家建设或城镇建设项目征用土地使农民放弃土地承包权,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农民放弃承包权的土地,可依法有序流转使用。如重新发包,原则上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一般不承包给原集体经济组织以外人员。进城农民纳入社保,(七)切实加强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领导
一是高度重视推进城镇化工作,加强调控和指导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对“城镇化是个大战略”的认识,把推进城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认真学习城镇化发展的新知识,正确把握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驾驭城镇化发展的能力。县成立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并结合当地实际,确立本地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县直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城镇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制定具体实施意见。二是进一步强化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县、镇(乡)两级要层层建立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工作责任制,把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有关优惠政策落实等工作,列入县四套班子成员、镇党政主要领导、县属涉及城镇建设工作部门领导的责任制。县直各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相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如公安部门是户籍政策落实的第一责任人,国土部门是土地政策落实的第一责任人,建设和规划部门是城镇经营政策落实的第一责任人,民政部门是并镇、并村政策落实的第一责任人。各镇(街道)主要领导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直接责任人。要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把城镇的经济、资源、人文、环境等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的考核内容,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三是建立城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由县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展改革局、统计局参照现行城镇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城镇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全县城镇化进程的监测与调控。同时,每两年编写一份城镇化发展评估报告,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湖南省双峰县“十二五”规划办公室方忠敬 双峰县成就贸易有限公司黄长安
第二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鉴于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中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中,不能盲目按照固有的传统模式布局城镇化的空间体系,而是要从深层次上把握城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更加注重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等要素的协调互动,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城镇是因经济、文化或政治的原因,促使大量人口聚集而形成的。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剩余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既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也创造了更大的消费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正因如此,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研究中,衡量城镇化率的高低就是以常住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教育引导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第二,城镇化必然带来空间的扩展。人口和产业的不断聚集,促使城镇区域不断扩大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又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城镇空间的扩展,既表现为城镇人口、地域规模扩大和城镇数量增加,也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今,现代化交通极大地扩展了城市的辐射范围, 城市圈的半径不断向外延伸, 使许多区域置于更强的城市影响之下,从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例如,我国苏南地区城市群的成功发展得益于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拉近了与上海的距离,更有效地接受上海辐射。
第三,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农业为城镇居民提供粮食、蔬菜、肉、蛋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城镇化发展的根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服务业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各种服务,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支撑。城市的繁荣就是产业的繁荣,没有产业的支撑,城市就会衰退和没落。实践证明,只有结合城镇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为城镇的持续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第四,公共服务和管理为城镇化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从城镇发展历史看,最早的城镇几乎没有公共服务和管理。但是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大量增加,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客观上要求城镇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和管理服务。而且,随着城镇人口的扩张和空间的扩展,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对城镇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大城市病”就会应运而生。
第五,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镇发展的魂魄。城镇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特色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都会使城镇逐渐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质,从而增添这个城镇与众不同的魅力,进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城镇失去了特色文化就失去了精神内涵,失去了魂魄,失去了竞争力。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等要素都是实现城镇化的基本要素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各要素的健康运行和相互协调。任何一类要素的缺失都会导致城镇化基本要素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缺陷。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切实把握城镇化要素支撑系统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更加注重要素的协调互动。
第三篇: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城镇化规律,确立科学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行动框架。
城镇化的基本规律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虽因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又呈现众多共性特征,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演进历程,阶段性特征明显且具有后发加速趋势。一般认为,城镇化率低于30%为城镇化的初期阶段,此时工商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富余劳动力相对有限,城镇化进展缓慢;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为中期阶段,此时工业化提速,为大批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人口快速向城镇集聚,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城镇化率高于70%为后期阶段,此时产业结构由工业向服务业转换升级,城乡一体化加速,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和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基本力量。英国的城镇化大约用了100年,美国大约用了80年,日本大约用了40年。工业化进程明显缩短,固然有各国具体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科技进步与工业化、信息化加速所致。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结果,与农业现代化互生共进。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村发展效率亦高。比如,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1960年—1975年,日本城镇化率由63%上升到76%,同期农业机械化的支出增长了10倍多。相反,一些拉美国家在城镇化中长期忽视农村和农业发展,一方面造成农村凋敝,另一方面造成城市失业与“贫民窟”问题。
城镇化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合理布局为前提。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是市场力量、技术进步与环境承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世界城镇化的趋势看,各国城镇化形态特征各异,但都以市场体系的发育为基础支撑,以合理布局为前提,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美国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的三大城市群集聚了全国超过50%的人口和约67%的国内生产总值;德国则有1/3左右的人口居住在2万人规模的小城镇,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成功范例。
城镇化与产业发育相协调,以产业集约为支撑。工业集群与城市群有机结合,是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比如日本东京湾区、美国三大都市圈和硅谷、德国鲁尔区等,其产业发展都推动了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城镇化既是产业效率效益递增、发展动力转换的过程,又是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过程,而不只是城镇面积的扩张。
城镇化是文明的提升,以公共服务体系为保障。城镇化不仅意味着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还意味着人们对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需求的增加,需要政府注重提供全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忽视基本公共服务的城镇化,必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一些国家大量人口居住在城市“贫民窟”,难以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不仅影响城镇化及其质量,而且导致社会阶层过度分化,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一些独特问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流转开发等制度不健全,容易带来用地扩张冲动与效益低下问题。一是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上海市是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产出效率较高的城市,但也仅相当于纽约的1/
29、香港的1/14。二是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近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了64.45%,而城镇居住人口仅增长了45.9%。三是城市开发强度过大。上海、北京、深圳已分别达到50%、48%、50%,而伦敦、东京分别只有23.7%和29.4%。
产业政策约束多。产业准入不平等造成的“玻璃门”、“弹簧门”和“天花板”等现象广受诟病。一些产业准入门槛过高,直接影响了产业发育发展,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产业创新与效率提升,难以有效支撑城镇化持续发展。农业对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吸纳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过低。
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我国城镇化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地方投融资问题还未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和制度安排,规范、稳定的投融资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金融体系不健全,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界限不清,金融工具和模式单一;直接融资渠道有限,信贷支持政策、银行监管政策等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建设周期、投资风险控制等难以匹配。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利用融资平台进行城镇建设融资,形成了较大规模债务。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近几年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仍难以适应城镇化的需求。尤其是长期将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供给与户籍挂钩,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分割,造成进城农民难以融入城镇社会。
“城市病”过早出现。长期存在的“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一些大城市、超大城市过早出现交通拥堵、能源与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空间不足等现象。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根据城镇化的规律,针对我国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应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抓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国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因素,统筹规划、分层次设计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及中心乡镇的发展规划。在不突破环境、资源等方面硬约束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推进两项重大制度改革。应加快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应打破目前单一的城市建设用地征用模式,深入研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完善各类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农民可以公平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提高农民进城能力。户籍制度改革应建立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实现人口自由迁徙居住和安居乐业。当前,应逐步使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与户籍分离,推行居住证制度,分步放开落户条件。
健全三次产业政策。首先,加大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企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农地流转,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和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其次,全面放开产业发展,实行负面清单制,加快推进行政性垄断领域改革。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园区化、集群化和城镇绿色发展。第三,结合税收制度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为城镇化提供产业与就业支撑。
构建四项主要投融资机制。统筹规划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金融机构系统化建设和国有资产变现等渠道,使之有机结合,构建稳定的城镇化融资机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投入对象、环节和运作机制等方面推进政策创新;鼓励信贷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根据城镇化的特殊需求设计信贷政策与监管措施,重点支持工业集群、各类园区及中小企业发展;有序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盘活农村资源;研究以一定比例国有资产融资推进城镇化建设。
完善五项公共政策。加快完善以人为本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五项公共政策。推动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教育政策的城乡统一,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政策及医疗保障政策的城乡统一。推进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城乡统筹,尽快提高社保基金的统筹层次,改进转移接续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建立以公租房为主体、以货币化补贴为主要形式的保障性住房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包括住房合作社在内的多渠道、多形式城镇商品住房供给模式,改变居民只能从开发商手中买房的住房单一供给模式。作者: 王保安
第四篇:关于推进宜丰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关于推进宜丰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当前,加速推进宜丰新型城镇化建设,事关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事关宜丰今后经济发展的走势,关系到和谐宜丰建设的成败。
一、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宜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建设工作,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县城的框架逐年拉大、功能逐渐完善、面貌焕然一新,“三城”同创成功,被评为全省十佳魅力新城。县城现有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含工业园),规划控制区面积60平方公里,近期建设用地15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8.4万, 县城人口7.5万,乡镇集镇总人口约4.3万(指建成区不含新昌镇),城镇化率为41.5%,全县辖16个乡镇(场),乡镇集镇建成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近年来,宜丰以打造“中国竹乡,佛教祖庭地,工贸型山水生态城市”为目标,在城东,规划新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建设集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充分利用东南开阔的发展空间,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区;启动了“三线两环一桥”工程,使城区道路框架“三横三纵”格局初步形成。同时,以县城为中心,带动辐射潭山(包括天宝、黄岗山集镇)、石市、芳溪、棠浦等中心小城镇发展。2007年获得阿拉善生态协会和国际大自然保护协会组织的“2007SEE·TNC生态奖”第二名,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2009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今后,县城发展方向为建设城东新区和城南新区,近三年主要是建设城东新区,-1-
远期则是重点建设有特色的城南新区。城市土地实现政府一级垄断,城市土地经营较好。
二、存在问题
(一)县域经济总量不强。近几年来,宜丰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在宜春10个县市(区)中,宜丰属山区小县,经济总量还不大,财政收入还不高,2010年县财政收入5.02亿元,纳税1000万元以上企业一家;用于城镇化发展的建设资金与城镇未来发展需要不相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带动力还不强。
(二)主导产业仍未形成。宜丰虽然属山区林业县,但从经济结构分析来看,仍然属于农业县,林业产业停留在初级加工,林业经济所占财政贡献比重不大,产业优势不明显。竹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还不是宜丰经济主导地位的产业,竹产业示范效应不凸显。
(三)旧城改造力度不够。近几年,宜丰围绕重点工程、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都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旧城改造的力度不够强劲,规划不全面,投入有限,以致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城中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违章建筑不少,公共设施陈旧,市容环境较差,出租屋治安隐患很多等。如宜丰城南旧城区,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交通道路比较狭窄,居民出行不方便。
(四)城乡发展规划滞后。目前,全县还没有一个完整、规范、权威性的统筹城乡一体化总体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要求,城镇发展水平亟待提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县城,必然面临就业、住房、在城市如何发展等难题;此外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特别是城中村,社会保障与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容易引发新的矛盾;
还有机动车大量增加所带来的交通压力等问题,也需要统筹安排,提前做好各项规划。
(五)城市管理比较薄弱。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宜丰城区建设取得较大成绩,获得了全省卫生城、文明城、等称号,但没有出台系统性地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的实施细则。市民素质有待提高,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还存在有市无场,有场无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区整体形象。
三、几点思考
(一)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一是建议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划分定位,以优化空间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壮大经济实力,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借助高水平的专业规划设计团队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专项规划及控制性、修建性详规,做到城乡一张图,全县一盘棋,产业一体化,并加强对落实规划条件的监督管理,确保规划成果得到尊重和落实。二是对县城范围内总体景观定位,风貌特色、空间形态、城市色彩、建筑风格、景观视线、夜景照明、标识体系等进行设计,统筹规划、科学实施各项重大民生工程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县城人居环境品质和城市竞争力。三是以县城为龙头,积极发展中心镇,积极引导农民到小城镇建房置业,建议有条件的城郊村逐步变为居委会(社区),转移农民,聚集人气,做旺财气。
(二)要进一步优化产业支撑平台。一要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抓紧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列出近期和远期城市功能设施建设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通过项目融资、政策争资、招商引资、撬动民资等手段,积极探索多元化城市建设融资模式,保障城市建设投入。二要科学界定产业区域,根据不同范围、不同发展目标、不同功能
定位、不同战略重点的原则,制订产业发展长远规划,统筹考虑综合控制目标,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三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科学划分重点项目、重大产业,努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要拓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作用,建设一批农产品特色基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三)要进一步营造城市发展环境。一是健全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农民宅基地换房,推进农民向城镇转移。统一城乡户籍管理,进一步降低外来从业人员进城落户的门槛,并将其纳入城镇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完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整体公共服务能力,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聘请高层次园林专家规划设计绿化工程,使城镇绿化上档次,体现生态旅游休闲城市特色。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山、河、湿地等自然资源,使之成为富有特色的城市生态带,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乡镇集镇绿化美化基本上是空白,要切实加强。三是在绿化美化城镇过程中,注重体现各地特色。比如规划一些适当部位(如县城入口,主要旅游道路等)栽景观树,打造景观道,体现各自特色。比如宜丰要依托宜丰河,特别是两路口下游和桥西上游,利用沿河两岸湿地和森林资源,打造高品位的湿地公园。在入城口处设计建造一个竹乡城雕或禅宗圣地城雕。
(四)要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要一手抓城建,一手抓城管,建立“统一管理、部门联动、制度健全、信息共享”的城市管理体制。一要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台《加强和改进城市综合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县城规划、市容市貌、环境
卫生、户外广告、绿化、交通、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细化,消除管理“盲区”。二要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尽快出台城管、建设、国土、工商、消防、供水、供电、卫生、民政等部门联动执法实施细则,形成城市管理强大合力。三要提高市民基本素质。要规范市民日常行为,加强中小学生精神文明教育,提高全体市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五)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推进力度。新型城镇化,关键在领导。应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县人大、政协和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推进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指挥城镇化重大事宜,形成统筹协调、分线推进的工作机制;各乡镇也应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体系,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城镇化推进机制。应进一步健全考核体系,将城镇化建设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并针对不同乡镇城镇化水平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加大考核奖惩力度,确保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推进。应进一步树立规划的权威性,“未经规划寸土不动,一经规划严格执行”,对违规操作要一查到底,从根本上解决“规划执行走样”的问题,保证城市建设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
作者:蔡敏。
单位:县人大办
第五篇: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县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带动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城镇经济快速增长,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江西省十佳绿色生态县等荣誉称号。以下是总结这几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对科学推进××县新型城镇化的一些思考。
坚持规划先行,在科学规划中明确城
镇定位。××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的战略构想,这是××县立足当前、着眼发展提出的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南,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中心。今后每实施一项城市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和景观设计都要同步进行,作为出让土地的前置条件,规划的调整和修改完善要先听取专家的意见,并经过集体研究批准后才能实施,所有建设必须严格执行规划。建设的效果要努力实现建筑物与景观生态和谐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有建设都要尽可文秘杂烩网能做成精品,条件不具备的可暂时不建,不要人为留下遗憾。
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在加快建设中增强功能。一是加快城乡交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经济圈。二是加快市政项目建设,优化城镇服务功能。三是强化社会基础项目建设,拓宽城镇服务领域。突出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卫生院、敬老院、文化站为重点的公共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注重科学管理,在加强管理中提升品位。推进新型城镇化,管和建要并重,才能使城市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要尽快使我县的城市管理上档次、上水平,真正使管理与城市品牌相一致。要尽快配套出台和完善市政、园林、供水、公交、环卫等方面的管理办法,构建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督查机制,及时发现www.和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疏漏问题。城市管理要延伸到县城总体规划区和控制区,要加强环境保护,特别是污水排放、油烟排放、噪音防范等。
重视发展二三产业,在创新体制中构筑平台。一是完善就业和创业培训机制,拓宽城镇就业空间,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集中,形成新的消费群体,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推行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确保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与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农转非”,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
挖掘文化内涵,在传承弘扬中增强魅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历史、经济文化特色并没有很好地在城镇及街道的空间里体现出来,浓郁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也没有很好地融入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生活当中。其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人才辈出,是辛亥革命名将李烈钧故里,古代文人苏轼、黄庭坚、周敦颐等曾在这里隐居;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扬州弥陀寺、太平山佑圣宫远近闻名;民间艺术文化丰富多彩,山背采茶戏、船滩打鼓歌独具韵味;饮食风味独特,生活习俗极具地方风情。充分挖掘这些历史、宗教、民间艺术、饮食、风土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内涵,高标准建设文化项目,发展文化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