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3 11:2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xiexiebang推荐)

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近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标致着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城镇化单独作为一项经济工作任务列出,而今年则专门单独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可以看出中央对城镇化工作高度重。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定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中央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配套政策,编制配套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决不能盲目推开。要尽快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研究推出促进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政策。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一定要避免造城运动,防止城市低水平扩张。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应充分考虑民

族和地域特色。要加快工业化步伐以支撑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注重对森林、河流、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多层次、多元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以中小城市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主导方向,在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的同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严防“城市病”。

第二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鉴于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中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中,不能盲目按照固有的传统模式布局城镇化的空间体系,而是要从深层次上把握城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更加注重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等要素的协调互动,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城镇是因经济、文化或政治的原因,促使大量人口聚集而形成的。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剩余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既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也创造了更大的消费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正因如此,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研究中,衡量城镇化率的高低就是以常住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教育引导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第二,城镇化必然带来空间的扩展。人口和产业的不断聚集,促使城镇区域不断扩大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又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城镇空间的扩展,既表现为城镇人口、地域规模扩大和城镇数量增加,也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今,现代化交通极大地扩展了城市的辐射范围, 城市圈的半径不断向外延伸, 使许多区域置于更强的城市影响之下,从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例如,我国苏南地区城市群的成功发展得益于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拉近了与上海的距离,更有效地接受上海辐射。

第三,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农业为城镇居民提供粮食、蔬菜、肉、蛋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城镇化发展的根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服务业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各种服务,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支撑。城市的繁荣就是产业的繁荣,没有产业的支撑,城市就会衰退和没落。实践证明,只有结合城镇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为城镇的持续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第四,公共服务和管理为城镇化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从城镇发展历史看,最早的城镇几乎没有公共服务和管理。但是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大量增加,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客观上要求城镇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和管理服务。而且,随着城镇人口的扩张和空间的扩展,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对城镇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大城市病”就会应运而生。

第五,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镇发展的魂魄。城镇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特色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都会使城镇逐渐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质,从而增添这个城镇与众不同的魅力,进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城镇失去了特色文化就失去了精神内涵,失去了魂魄,失去了竞争力。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等要素都是实现城镇化的基本要素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各要素的健康运行和相互协调。任何一类要素的缺失都会导致城镇化基本要素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缺陷。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切实把握城镇化要素支撑系统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更加注重要素的协调互动。

第三篇: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卢 斌

2013年第6期 ——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廓清“五大关系”,正视“五大问题”,打牢“五大基础”。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廓清“五大关系”

1、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关系。2005年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广大农民开始熟悉起“新型城镇化”。放眼世界,无论是韩国的“新乡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还是德国“城乡等值化建设农村运动”,都加速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器”。2011年,我国宣布的城镇化率接近52%。按照国际惯例,过了50%,就意味着城镇化到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重大转变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的“里程碑”。如果要论及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的区别,前者偏重农村的“独唱”,后者则是农村与城市的“合唱”。

2、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创造供给。通俗地看,城市二字,既要有“城”,更要有“市”,互促互长,不可偏废。按照工业发展指数的分法,我国目前大概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或者中后期,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处在后工业化时代。英国从1760年蒸汽机时代开始,工业化用了近300年,美国用了100多年。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50多年的历史,工业化这一课,基础尚不牢固、体系尚不完善、机制尚不优化,必须“补课”。

3、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的关系。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是“增减挂钩”。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3个耕地面积增长时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极高。2/3的日本人口集中在东京等三大都市圈,韩国50%的人口集聚在首尔。我国的人地矛盾突出,世界少有。新型城镇化不能走大中城市已有的“城市病”老路,对县城以下的小城镇,务必最大限度地把住“土地财富的闸门”,让耕地的数量随着城镇化的脚步“多起来”。

4、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近期有一组发布的数据,未经权威部门核实:我国30多年的改革成果,人均GDP增长了100倍,货币供应量增长了700倍,汽车增长了1万倍。而现在我们80%的城市缺水,石油、煤、矿等资源大约还可以持续开采50年左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避免“沙尘暴”、“雾霾”等问题,不致于也“上山下乡”,是对最后一方净土的“生态大考”。

5、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文化的关系。五千年中华文明,儒家思想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其倡导的是“乡村文化”。像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农村农民大国,推进城镇化,必须传承“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乡村文化脉络。背离了这一主脉,势必会将“千城一面”,复制为“千镇一面、千村一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才叫做乡村,古训不可忘。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正视“五大问题”

1、“人多地少”的矛盾。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双重束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障碍。我国农民人均土地经营规模在世界上最少,户平7.5亩,仅为美国的1/400、欧盟的1/40、日韩的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我国现

有2.6亿农民工,且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无法也不愿放弃赖以生存的土地,人地矛盾正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2、“人多钱少”的矛盾。我国有1.9万个建制镇,但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6100美元,世界排名第84位,约占美日的1/

8、韩台的1/4,城镇化资金投入缺口巨大。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城镇经济支撑乏力,难以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与辐射作用。由于撬动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不强,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单一,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捉襟见肘。

3、“人多话语权少”的矛盾。社会建设的重要趋势,是公民主体和公众参与。城镇化必须抓住主体不放。当前,农村社会的公众主体地位“被忽略”、“被自愿”,农民的财产权、参与权和收益分配权“被虚化”、“被代表”,绝非偶然和少数。农村社会常态化的“空巢现象”,更让新型城镇化中的“主体虚位”。

4、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目前,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率之比约为0.63,不足世界平均比值的一半,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我国人口过百万的城市集中度,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比高收入国家低21%。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没有市民化。农村土地难以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难以推进。

5、城市化滞后社会化。城市与农村被形象地描述为:城市是拥挤而快乐着,农村是闲散而寂寞着。改革开放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正改变着这一景象。我国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回不去“祖上的家园”,带来了城市管理的新问题。农村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也与日俱增,城市与农村的基础建设远远落后于社会建设对城市化浪潮的需求。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打牢“五大基础”

1、资源基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防止“圈地运动”。土地是财富之母,是政权之基。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把住土地的数量、质量和用途“关口”,真正实现“一样的土地、更好的生活”。借“土地流转”之手,治“二元结构”之病。以土地规划为“母规划”,来统筹好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决防治“大占大用、大拆大建、造镇造村”现象,避免新型城镇化建设沦为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2、经济基础:坚持培育本土工业,防止产业“空心化”。没有工业化的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突出产业在城镇化中的核心支撑作用,将工业化作为推动城镇化的强力引擎。除招商引资外,更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培育本土工业。千方百计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上山下乡”、“出城进镇”和“落地生根”,防止产业“空心化”,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形成“政策引导企业、企业壮大产业、产业支撑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3、组织基础:坚持推行农民合作,防止“主体错位”。日本和韩国的农民,80%都在农协里,台湾的农民90%也在农会中。新型城镇化中,“谁当主人、谁来推动”,这是区别以往历史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组织方式,把广大基层农民组织起来,切实防止“主体错位”,防止“新坛装陈酒”、“新法走老路”。

4、决策基础:坚持推行公众参与,防止决策“碎片化”。科学决策,才能保障科学发展。一定要将公众参与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提高公众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由“行政领导决策”向“公众参与决策”的转变。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让公众在主动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

5、生态基础:坚持生态可持续,防止农村“城市病”。改革开放仅仅30多年,但农村“青山绿水”的“田园画卷”却似乎离我们已十分久远。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几乎快成了农村人的“奢侈品”。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禀赋,决不能搞“开山造城”运动。必须坚持生态循环可持续,防止“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坚持把城镇建设与资源保护的有机结合,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夯实生态基础。■

(作者系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政府区长)

第四篇: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城镇化规律,确立科学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行动框架。

城镇化的基本规律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虽因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又呈现众多共性特征,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演进历程,阶段性特征明显且具有后发加速趋势。一般认为,城镇化率低于30%为城镇化的初期阶段,此时工商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富余劳动力相对有限,城镇化进展缓慢;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为中期阶段,此时工业化提速,为大批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人口快速向城镇集聚,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城镇化率高于70%为后期阶段,此时产业结构由工业向服务业转换升级,城乡一体化加速,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和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的基本力量。英国的城镇化大约用了100年,美国大约用了80年,日本大约用了40年。工业化进程明显缩短,固然有各国具体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科技进步与工业化、信息化加速所致。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结果,与农业现代化互生共进。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村发展效率亦高。比如,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1960年—1975年,日本城镇化率由63%上升到76%,同期农业机械化的支出增长了10倍多。相反,一些拉美国家在城镇化中长期忽视农村和农业发展,一方面造成农村凋敝,另一方面造成城市失业与“贫民窟”问题。

城镇化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合理布局为前提。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是市场力量、技术进步与环境承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世界城镇化的趋势看,各国城镇化形态特征各异,但都以市场体系的发育为基础支撑,以合理布局为前提,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美国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的三大城市群集聚了全国超过50%的人口和约67%的国内生产总值;德国则有1/3左右的人口居住在2万人规模的小城镇,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成功范例。

城镇化与产业发育相协调,以产业集约为支撑。工业集群与城市群有机结合,是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比如日本东京湾区、美国三大都市圈和硅谷、德国鲁尔区等,其产业发展都推动了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城镇化既是产业效率效益递增、发展动力转换的过程,又是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过程,而不只是城镇面积的扩张。

城镇化是文明的提升,以公共服务体系为保障。城镇化不仅意味着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还意味着人们对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需求的增加,需要政府注重提供全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忽视基本公共服务的城镇化,必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一些国家大量人口居住在城市“贫民窟”,难以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不仅影响城镇化及其质量,而且导致社会阶层过度分化,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一些独特问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流转开发等制度不健全,容易带来用地扩张冲动与效益低下问题。一是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上海市是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产出效率较高的城市,但也仅相当于纽约的1/

29、香港的1/14。二是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近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了64.45%,而城镇居住人口仅增长了45.9%。三是城市开发强度过大。上海、北京、深圳已分别达到50%、48%、50%,而伦敦、东京分别只有23.7%和29.4%。

产业政策约束多。产业准入不平等造成的“玻璃门”、“弹簧门”和“天花板”等现象广受诟病。一些产业准入门槛过高,直接影响了产业发育发展,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产业创新与效率提升,难以有效支撑城镇化持续发展。农业对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吸纳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过低。

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我国城镇化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地方投融资问题还未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和制度安排,规范、稳定的投融资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金融体系不健全,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界限不清,金融工具和模式单一;直接融资渠道有限,信贷支持政策、银行监管政策等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建设周期、投资风险控制等难以匹配。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利用融资平台进行城镇建设融资,形成了较大规模债务。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近几年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仍难以适应城镇化的需求。尤其是长期将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供给与户籍挂钩,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分割,造成进城农民难以融入城镇社会。

“城市病”过早出现。长期存在的“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期”等问题,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协调。一些大城市、超大城市过早出现交通拥堵、能源与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空间不足等现象。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根据城镇化的规律,针对我国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应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抓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国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因素,统筹规划、分层次设计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及中心乡镇的发展规划。在不突破环境、资源等方面硬约束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推进两项重大制度改革。应加快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应打破目前单一的城市建设用地征用模式,深入研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完善各类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农民可以公平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提高农民进城能力。户籍制度改革应建立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实现人口自由迁徙居住和安居乐业。当前,应逐步使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与户籍分离,推行居住证制度,分步放开落户条件。

健全三次产业政策。首先,加大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企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农地流转,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和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其次,全面放开产业发展,实行负面清单制,加快推进行政性垄断领域改革。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园区化、集群化和城镇绿色发展。第三,结合税收制度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为城镇化提供产业与就业支撑。

构建四项主要投融资机制。统筹规划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金融机构系统化建设和国有资产变现等渠道,使之有机结合,构建稳定的城镇化融资机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投入对象、环节和运作机制等方面推进政策创新;鼓励信贷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根据城镇化的特殊需求设计信贷政策与监管措施,重点支持工业集群、各类园区及中小企业发展;有序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盘活农村资源;研究以一定比例国有资产融资推进城镇化建设。

完善五项公共政策。加快完善以人为本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五项公共政策。推动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教育政策的城乡统一,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政策及医疗保障政策的城乡统一。推进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城乡统筹,尽快提高社保基金的统筹层次,改进转移接续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建立以公租房为主体、以货币化补贴为主要形式的保障性住房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包括住房合作社在内的多渠道、多形式城镇商品住房供给模式,改变居民只能从开发商手中买房的住房单一供给模式。作者: 王保安

第五篇:关于推进宜丰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关于推进宜丰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当前,加速推进宜丰新型城镇化建设,事关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事关宜丰今后经济发展的走势,关系到和谐宜丰建设的成败。

一、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宜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建设工作,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县城的框架逐年拉大、功能逐渐完善、面貌焕然一新,“三城”同创成功,被评为全省十佳魅力新城。县城现有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含工业园),规划控制区面积60平方公里,近期建设用地15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8.4万, 县城人口7.5万,乡镇集镇总人口约4.3万(指建成区不含新昌镇),城镇化率为41.5%,全县辖16个乡镇(场),乡镇集镇建成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近年来,宜丰以打造“中国竹乡,佛教祖庭地,工贸型山水生态城市”为目标,在城东,规划新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建设集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充分利用东南开阔的发展空间,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区;启动了“三线两环一桥”工程,使城区道路框架“三横三纵”格局初步形成。同时,以县城为中心,带动辐射潭山(包括天宝、黄岗山集镇)、石市、芳溪、棠浦等中心小城镇发展。2007年获得阿拉善生态协会和国际大自然保护协会组织的“2007SEE·TNC生态奖”第二名,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2009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今后,县城发展方向为建设城东新区和城南新区,近三年主要是建设城东新区,-1-

远期则是重点建设有特色的城南新区。城市土地实现政府一级垄断,城市土地经营较好。

二、存在问题

(一)县域经济总量不强。近几年来,宜丰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在宜春10个县市(区)中,宜丰属山区小县,经济总量还不大,财政收入还不高,2010年县财政收入5.02亿元,纳税1000万元以上企业一家;用于城镇化发展的建设资金与城镇未来发展需要不相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带动力还不强。

(二)主导产业仍未形成。宜丰虽然属山区林业县,但从经济结构分析来看,仍然属于农业县,林业产业停留在初级加工,林业经济所占财政贡献比重不大,产业优势不明显。竹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还不是宜丰经济主导地位的产业,竹产业示范效应不凸显。

(三)旧城改造力度不够。近几年,宜丰围绕重点工程、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都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旧城改造的力度不够强劲,规划不全面,投入有限,以致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城中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违章建筑不少,公共设施陈旧,市容环境较差,出租屋治安隐患很多等。如宜丰城南旧城区,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交通道路比较狭窄,居民出行不方便。

(四)城乡发展规划滞后。目前,全县还没有一个完整、规范、权威性的统筹城乡一体化总体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要求,城镇发展水平亟待提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县城,必然面临就业、住房、在城市如何发展等难题;此外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特别是城中村,社会保障与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容易引发新的矛盾;

还有机动车大量增加所带来的交通压力等问题,也需要统筹安排,提前做好各项规划。

(五)城市管理比较薄弱。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宜丰城区建设取得较大成绩,获得了全省卫生城、文明城、等称号,但没有出台系统性地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的实施细则。市民素质有待提高,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还存在有市无场,有场无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区整体形象。

三、几点思考

(一)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一是建议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划分定位,以优化空间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壮大经济实力,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借助高水平的专业规划设计团队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专项规划及控制性、修建性详规,做到城乡一张图,全县一盘棋,产业一体化,并加强对落实规划条件的监督管理,确保规划成果得到尊重和落实。二是对县城范围内总体景观定位,风貌特色、空间形态、城市色彩、建筑风格、景观视线、夜景照明、标识体系等进行设计,统筹规划、科学实施各项重大民生工程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县城人居环境品质和城市竞争力。三是以县城为龙头,积极发展中心镇,积极引导农民到小城镇建房置业,建议有条件的城郊村逐步变为居委会(社区),转移农民,聚集人气,做旺财气。

(二)要进一步优化产业支撑平台。一要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抓紧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列出近期和远期城市功能设施建设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通过项目融资、政策争资、招商引资、撬动民资等手段,积极探索多元化城市建设融资模式,保障城市建设投入。二要科学界定产业区域,根据不同范围、不同发展目标、不同功能

定位、不同战略重点的原则,制订产业发展长远规划,统筹考虑综合控制目标,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三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科学划分重点项目、重大产业,努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要拓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作用,建设一批农产品特色基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三)要进一步营造城市发展环境。一是健全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农民宅基地换房,推进农民向城镇转移。统一城乡户籍管理,进一步降低外来从业人员进城落户的门槛,并将其纳入城镇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完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整体公共服务能力,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聘请高层次园林专家规划设计绿化工程,使城镇绿化上档次,体现生态旅游休闲城市特色。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山、河、湿地等自然资源,使之成为富有特色的城市生态带,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乡镇集镇绿化美化基本上是空白,要切实加强。三是在绿化美化城镇过程中,注重体现各地特色。比如规划一些适当部位(如县城入口,主要旅游道路等)栽景观树,打造景观道,体现各自特色。比如宜丰要依托宜丰河,特别是两路口下游和桥西上游,利用沿河两岸湿地和森林资源,打造高品位的湿地公园。在入城口处设计建造一个竹乡城雕或禅宗圣地城雕。

(四)要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要一手抓城建,一手抓城管,建立“统一管理、部门联动、制度健全、信息共享”的城市管理体制。一要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台《加强和改进城市综合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县城规划、市容市貌、环境

卫生、户外广告、绿化、交通、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细化,消除管理“盲区”。二要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尽快出台城管、建设、国土、工商、消防、供水、供电、卫生、民政等部门联动执法实施细则,形成城市管理强大合力。三要提高市民基本素质。要规范市民日常行为,加强中小学生精神文明教育,提高全体市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五)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推进力度。新型城镇化,关键在领导。应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县人大、政协和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推进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指挥城镇化重大事宜,形成统筹协调、分线推进的工作机制;各乡镇也应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体系,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城镇化推进机制。应进一步健全考核体系,将城镇化建设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并针对不同乡镇城镇化水平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加大考核奖惩力度,确保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推进。应进一步树立规划的权威性,“未经规划寸土不动,一经规划严格执行”,对违规操作要一查到底,从根本上解决“规划执行走样”的问题,保证城市建设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

作者:蔡敏。

单位:县人大办

下载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最终定稿)

    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明确了基本指导思想、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任务。......

    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县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带动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城镇经济快速增长,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江西省十佳绿色......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翠屏区政府副区长廖霆党的十七大科学总结了国内外城镇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 兽医学院 陈嘉琪 20133073050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生......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十三五规划纲要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范文模版]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 近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规划》明确了未来一......

    珙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思考[精选合集]

    珙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思考珙县政府副县长郝辽钢传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是难以持续的,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往往互扰互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与......

    双峰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5篇)

    双峰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城镇的进程。这是历史所昭示的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