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全]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来源:郑州日报
05:39:33
时间:2012-02-17
[ 大 中
浏览次数:
小 ]
1047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摘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探索走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实践,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尝试,也是河南这样一个中部省份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
核心提示
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昨日召开,市委书记吴天君作了题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 切实担当起“挑大梁、走前头”的责任使命》的讲话,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对今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本报对讲话精神做整理解读,敬请关注。
重大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的责任担当。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全省先行先试,率先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特征的清醒认识和把握,是对河南特殊省情的清醒认识和把握,也是对郑州客观基础条件的清醒认识和把握。2011年,郑州市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7.1%,进入到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基础和条件。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施郑州都市区战略、建设“一区两城”的必然要求。必须站位全国看郑州,郑州要在全国找坐标、在中部求超越,要建成名副其实的“一区两城”,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历史性任务、全局性举措、紧迫性工作、根本性要求,以新型城镇化六个切入点为抓手,抢抓机遇,积极作为。
基本原则
把握 “三个关键”:一是坚持“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一个主体”,即中心城市,要促进中心城区的现代化。“两个载体”,依托县城和镇区,依托原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和农民创业园,将其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把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各类新型社区打造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二是要着力完成“四个合理”的工作任务。即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的就业结构。三是确保实现“四个城市化”的工作目标,就是实现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坚持七种理念:一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项目推动发展的理念,用项目搭建载体、抓好落实。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发展的理念,科学编制“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三是坚持以交通为先导的城镇开发理念,依据城镇综合交通规划和承载的交通、人口流量编制产业、人口和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四是坚持“运营城市”的理念,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社会化运作的多元化城市经营模式。五是坚持做环境平台、促产业集聚发展的理念。六是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服务群众的理念,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七是强化开放创新双驱动的理念,解放思想、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把握四条原则:一是确保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粮食不减产。二是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权益,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享受城市政策、城市公共服务的条件,让群众利益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有保障、得实惠。三是坚持群众自愿,组织引导群众,以完善的规划、优美的环境、宽松的就业平台和优惠的安居政策,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四是坚持“三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统筹兼顾,协调并进。
战略部署
坚持规划先行。一要以《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二要围绕《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修订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现资源共享、集约节约土地。三要组织编制群众认可、美观实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
抓住六个切入点,实施重点工作带动:
一是加快交通道路建设。构筑“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郑州都市区交通体系。域外枢纽,就是要加快航空、铁路、公路枢纽建设,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域内畅通,就是要重点推进“两环十五放射”、十条市域快速通道、十五个环城高速出入市口和“三横四纵”城市景观道路建设,以及连接县城(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镇区)乃至新型农村社区的路网建设。
二是加快生态廊道建设。加快中心城区连接“六城十组团”的快速通道建设,打造生态廊道和水系景观;加快形成围绕道路建设、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布局的生态林业体系,围绕城市组团布局挖掘利用开发水系,形成涵盖水环境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水系。
三是加快“四类社区”建设。各县(市)区、管委会要认真落实我市“四类社区”建设相关指导意见。城中村改造要把政府主导试点村改造作为着力点,强力推进老城区整街坊连片改造,打造精品特色街区。加快推进已经市政府批准的99个城中村特别是69个遗留问题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要对单宗地块面积小,难以独立安置、开发的项目,可与周边项目统一改造,今年要完成17个遗留项目;合村并城要坚持“典型引路、先抓试点、逐步推开”,凡属城市规划区、组团规划区、产业集聚区周边3公里以内的村庄,都要纳入到合村并城范围。今年要抓好59个合村并城试点;新型农村社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30个建设试点工作,为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拓展空间。
四是加快城市组团起步区建设。各城市组团要至少建设3~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行政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休闲中心和健身中心,打造郑州市次中心。按照宜居宜业原则,以高于中心城区的标准建设外围城市组团,吸引中心城区的产业、人员外迁。
五是中心城区功能提升。推进“六旧六新”12个重点片区的更新改造和建设,“六旧”,就是在中心城区和高新区改造提升六大片区:内环线区域,包括二七广场商业中心、商城遗址、火车站区域;东风路以南、中州大道以西、金水路以北、文化路以东区域;医学院—碧沙岗区域;西流湖区域;惠济会议休闲中心区域;高新区IT科技产业区。“六新”,就是在郑州新区建设六大片区:龙湖区域、郑东新区综合交通枢纽区域、龙子湖区域、白沙组团区域、航空港区域和经开区行政商贸服务区。加快“畅通郑州”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整治提升活动。
六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区档次,围绕郑州都市区建设,对全市产业集聚区进行分类排队,优化资源配置,力争更多园区升格为省级产业集聚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将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合村并城、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落实“突出一个特色、注重两个结合”的发展思路。“一个特色”,即主导产业占70%以上、其他30%用于引进高科技项目;“两个结合”,即结合新的城市组团建设、结合合村并城发展主导产业。要按照主城区、卫星城(产业集聚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进行产业布局。每个卫星城、产业集聚区、城市组团原则上只确定一个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壮大集群,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产业链条,使每个层次都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研究制定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政策机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宅基地管理等方面探索制订政策措施,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研究制订土地供给、税收、人才引进、生产用电同城同价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投入机制,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不以农民放弃承包地、宅基地为前提,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就近入住县城、镇区转为城镇居民。
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基本形成“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道路交通体系,塑造畅通、整洁、有序的省会形象和生态宜居、繁华现代、畅通有序的城市形态。
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县城组团—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配套的现代城镇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有序、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均等、环境优美舒适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山水融合、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构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随”的生态功能区和连绵带。
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广覆盖、高标准的民生保障体系,让省会人民生活得更安全、更舒心、更有保障、更有尊严,努力建设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
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权责明晰、分级负责的领导机制。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和分级负责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高质高效的项目运作机制。市里已经成立了工作推进机构,各地各有关部门也要设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分解任务,抓好落实。
加强督促检查,建立主动作为、高效推进的落实机制。实行市级领导分片包干制度。切实落实好重点工作推进例会制度。坚持每周召开一次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碰头会,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加强绩效监察,建立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把新型城镇化六项重点工作纳入效能监察、督查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效能监察工作机制,尽快出台奖惩考核办法。成立效能监察工作考核组,严格兑现奖惩。
加强舆论引导,形成支持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大力宣传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举措、工作成效和先进典型,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敢于担当,务实重做,加快转变领导方式。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加快转变领导方式,紧盯目标不动摇,加快发展不松劲,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新型城镇化
丰富内涵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有过重要论述:一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二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进一步阐述,就是要“发挥三个作用,形成一个格局”,即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县域城镇的承载承接作用,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显著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为“六个新”,即“新”在涵盖农村,从农村着手推进城镇化;“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可以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新”在不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新型职工;“新”在农民和市民享受一样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新”在以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一段时期的初级党校学习,我的心境自然澎湃而又亢奋。其实,无论是谁,这种难得的熏陶刚过,思想上和认识上都会大有一吐为快的强烈之欲望。这对深刻理解中国***始终是一个最先进的党、最伟大的党,始终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楷模,也始终是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等等,以及正确选择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我们的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有它的阶级性,人民性,先进性。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党的先进性。而工人阶级之所以具有先进性是因为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赋予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等越来越发达,因此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具有新的内涵、新的标准和新的特征,做到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将“三个代表”写入了新的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作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界定,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通过学习我进一步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是推动人们争取入党的一种精神力量。真正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能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最终实现****而奋斗终生。我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在组织上的入党一生只有一次,而思想上的入党是一生一世的,所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必须坚定信念,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地深化自己的行动。
再次,我懂得了入党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考验的过程,不是你随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听了几位优秀学生党员的入党经历,学到了我们不仅要在组织上积极要求入党。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现一位入党积极分子的作风,时时刻刻,用党的标准提醒自己,什么要积极主动的去做,什么要积极同违背党标准的做斗争。入党的过程,便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便是升华自己的过程。
当然,我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由巨大的反作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 我不仅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也更加明确了入党动机,优秀党员决不是套在自己头上用于炫耀的光环,而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所应该达到的目标,组织上的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的入党一生一世。在学习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恰恰印证了这一点。看着那些面对党旗宣誓的***员,我感动了,我感到了作为***员的骄傲,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我也一定要成为一名***员。我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 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的加强自己,争取得到更大的提高。
汇报人:***
2012年3月31日
【1】 【2】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第二篇:坚持科学发展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坚持科学发展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宜宾县政府副县长 罗平
城镇化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宜宾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经济强县,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
一、狠抓科学规划,有力促进城乡统筹
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规划编制主体和建设管理责任主体,突出县城、重点小城镇和一般集镇三个层面的重点,狠抓城乡统筹规划。一要配合做好大市总规和天柏组团控规的调整工作,编制县城景观、消防等专题规划,做好近期开发项目和县城重要节点、主干道路设计,为县城良性发展奠定基础。二要加快各乡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三要围绕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切实做好城镇总体规划与工业园区规划的整合工作。四要严格规划管理,进一步健全规划管理制度和程序,严格重大项目的审批,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
二、狠抓功能完善,切实增强承载能力
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齐备,产业支撑力强,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此要坚持规模扩张与提升质量、完善功能相统一,走集约发展之路,不断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一要依托城镇,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打造交通枢纽,主动参与乐宜高速、宜屏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二要积极推进城北新区主干道路及县城相关市政道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盘活存量土地,打造商业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构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县城形象,增强县城的生机与活力。三要加大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改善各乡镇城镇面貌。特别是要突出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强化集聚作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农村人口和各类要素向城镇集中集聚,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发展、推动城乡统筹的桥头堡。四要规范燃气经营市场,特别是要规范乡镇燃气市场,搞好日常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同时,切实开展风景园林城镇创建工作。
三、狠抓城镇管理,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市容、环卫管理,治理建筑工地噪声和扬尘,开展城区禁噪和餐饮行业禁煤工作,巩固文明卫生县城创建成果。近年来,我县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违法建设反弹势头迅猛,乡镇违法建设也有所抬头,特别是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尤为突出,违法建设已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之势。因此,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必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集中力量、综合打击,疏堵结合、惩防并重,严肃纪律、奖惩分明”的原则,落实细化工作措施,加大日常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城乡违法建设行为,坚决遏制违法建设反弹势头,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同时,要强化建筑安全生产,切实落实业主、施工、监理、设计等的主体责任,加强监管,确保安全。
四、狠抓住房保障,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住房保障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们要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合理规划布局,规范经营市场,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住房品质。鼓励企业整合资源,提升建筑资质,“走出去”闯市场,勇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稳定繁荣房地产市场,促进建筑业发展壮大,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同时,实施住房发展规划,加快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扩大以租金补贴为主的廉租住房覆盖面,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力度,强化经适房和廉租房管理,研究制定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农民建房质量和安全水平,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五、狠抓城市经营,切实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政府主导,切实加强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统筹抓好城镇总体规划与产业、交通、土地、环保等规划的衔接配套,为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留足空间。二是运用市场,整合开发城镇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产权转让、拍卖经营权和有偿使用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特别是房产公司要积极探索走开发—经营—管理的路子。三是积极争取银行对重大项目建设信贷支持。四是全面放开城建市场,引进有实力、信誉好的战略投资者,依托建设项目,采取市政基础及服务设施与商住地块打捆开发,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走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之路,实现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六、狠抓体制创新,不断强化服务保障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一方面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降低农民转市民的“门槛”,把部分农民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提高城镇人口入住率。二是在保证国家或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不变和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三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进城的农民在医疗、教育、就业和其他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个部门收费、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大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全力打造“绿色通道”,为外商和农民进城经商置业打造良好平台。
第三篇:伊通全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伊通全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近几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以融入长春半小时经济圈、建设长春市卫星城为发展方向,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多元融资,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辐射和带动能力,全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发展。高标准规划是推进城镇化的前提。伊通县城总体规划为“三城、一带、两区、五组团”的布局结构。三城,即南部新城、滨河新城和中心老城;一带,即伊通河景观带;两区,即河南片区和河北片区;五组团,即城北工业开发区、城北仓储物流区、城北滨河生活岸线区、城南西部生活组团和城南东部生活组团。农村完成了节点镇、中心镇和20个新农村推进村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加快南部新城区和滨河新城区开发,有序推进中心老城区改造。2010年以来,重点实施了南部新城区和滨河新城区建设。目前,西库仑大路已全线打通,东库仑大路正在积极推进,职教中心、体育馆等一批公建项目基本建成。对老城区11个棚户区进行改造,拆迁208万平方米,建设面积176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60%改造任务,2.5万户居民喜迁新居。
强化产业支撑,增强拉动能力。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将失去发展活力和生命力。伊通坚持把产业支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立足伊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业、第三产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的载体作用,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伊通开发区规划建设面积15平方公
里,分三期建设。为了积极承接长春的辐射带动,正在规划建设长伊一级公路,把公路两侧15平方公里作为开发区的扩展区,使开发区总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打造民俗风情、自然观光、生态农业等旅游区,带动了居民增收和城镇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近年来,累计投入城乡建设资金40多亿元,新上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造建设县级公路近百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实现了县城集中统一供热,供热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投资7676万元完成了县城给水工程,日供水量达1.5万吨,使县城居民吃上了优质水。投资1.5亿元,兴建了7个垃圾压缩厂、一座污水处理厂和一座垃圾处理场,城市生活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实行多元化融资,破解资金短缺难题。资金是困扰城镇化进程的最大难题。伊通坚持走多元化融资之路,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政府收储土地换取一部分。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县政府共收购国有土地250公顷,实行“招、拍、挂”,把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专项用于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搭建平台贷款解决一部分。成立了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从省发行贷款4亿元,用于伊通河改造和库仑大路征地拆迁。三是引导房地产开发商投入一部分。坚持“直接受益、合理负担”、“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引导鼓励开发商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四是县财政支出增加一部分。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增加对城镇基本建设投入,为推进城镇化提供财力支持。
编后:
城镇化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城镇化水平低、增速慢,不仅制约投资需求,也制约消费需求;不仅制约经济发展,也制约民生改善。加快推进城镇化,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社会公平、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可靠保障。
伊通立足区位、人文、资源等特色优势,以融入长春半小时经济圈、建设长春市卫星城为发展方向,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多元融资,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辐射和带动能力,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有特色、有成效。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摘录于2013年5月22日《四平日报》)
第四篇:某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某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指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东西两城相拥发展、城乡山海有机串联,推动了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5%,高出全国5.8个百分点。
一、坚持“三个原则”统筹谋划,构建全域一体的城镇新格局。
坚持规划引领。以建设现代化宜业宜居的港口城市为目标定位,编制全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坚持融合东西两城和贯通南北山海并举,深入实施“1+10”“4+4”计划,即布局一个集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和社会活动中心为一体的城市新区,规划“十大城市区片”,并根据全市组团发展、板块对接的特点,科学划分东城、西城、南山、东海“城市四大组团”和“四大经济板块”,实现城镇空间和功能的最佳配置。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核心,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和踊跃配合,努力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变为群众受益不断增长、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的过程。坚持多方参与。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条腿走路、多元化投入,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多点突破、全面开花。二、坚持“三个带动”因势利导,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新模式。
一是城市组团带动。**城市发展呈现出东城、西城、南山、东海“四大组团”鼎足而立,每个城市组团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逐步融合。**市按照“拓展规模、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提升品位”的理念,通过优化产业布局、集聚生产要素、推动资源整合,加大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项目,引导周边村庄逐步向组团集中。目前,共实施整村改造项目43个,惠及村庄71个,群众2.4万户,“四大组团”共承载全市城乡70%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企业和90%以上的生产力。二是经济板块带动。发挥高新园、诸由工业集中区、度假区、裕龙石化产业园等四大优势经济板块作用,通过板块的整体提升拉动,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由乡变城。目前,高新园板块企业带动区内13个村实现由农村向城镇的跨越;诸由工业集中区板块坚持农村新型社区与特色产业园区同步推进,实现村庄整体搬迁进社区,节余土地指标用于企业发展;度假区板块建成福海、福苑两处社区,8个村、2000户群众成建制实现城镇化;裕龙石化产业园借助山东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业项目,带动周边村庄及群众步入城镇化。三是乡村振兴带动。大力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规范流转引导,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姻”农业企业,积极引入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特色小镇。通过乡村振兴示范片和美丽乡村示范片同步推进,聚合城乡资本、人才、文化、生态等资源要素,有效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全市共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2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示范村23个,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72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8万元。三、坚持“三个支撑”夯基垒石,塑造内外兼修的城市新肌理。
一是完善城乡功能,强化公共服务支撑。以“城乡一体”为目标,围绕“七网”建设,大力实施城市路网、水网、热网、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推动潍烟高铁、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王屋水库增容、“西热东进”“东热西输”等重大工程,开展棚户区、雨污分流、老旧小区改造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再造、空间重塑。目前,全市“六横六纵”公路网络主框架已形成,村村实现通油路;城镇供水普及率99.97%、燃气普及率100%、集中供热普及率8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00%、污水处理率97.28%。2021年,投入12亿元改善提升城乡基础配套设施,完成11个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任务。二是活用各类政策,强化政策资金支撑。紧跟政策步伐和引导方向,利用上级政策和补助,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城区内的社区项目,土地出让的政府收益部分全部返还,目前基础设施配套返还12.1亿元;对农村的社区项目,折合每亩土地补助28万元,农村社区共补助6.9亿元,有效调动了村级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全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入国企央企参与,努力构建起多元化的融资格局。目前,已成立城市开发经营等3个市政府融资平台,共融资100亿元用于城镇化建设。三是聚焦普惠性民生事项,强化社会保障支撑。按照全方位保障、多角度发力的原则,不断强化就业、教育、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21年,全市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累计救助困难群众31778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7962.2万元。全面落实关于应对疫情做好稳就业工作各项政策,为1656户企业发放政策补贴4338万元、惠及人员8.7万人。第五篇: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政协平舆县委员会
(一)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是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违章违规建设较多等突出问题,政府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文件,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做出严格规定,对相关职能部门明确权利和责任,杜绝建设的随意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管理的规范性。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加快城镇扩容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降低户口准入门槛。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就可以入籍落户。广泛吸纳外来人口和本地农民来城镇投资创业,让他们在子女入学、参军、就医、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使他们“住得下、留得住、富得起”,为城镇发展聚集财气、增添人气。
(二)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规范管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准确定位、规范管理。一是城镇总体规划要高起点。要站在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构建总体框架,提高县城人口总量和综合承载能力。二是建设规划要高标准。在商业布局、建筑群体、生态景观、灯光夜景,道路交通等立体规划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将悠久的 1
县域文化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做到美化、亮化、宣传于一体。三是城镇管理要高效能。要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模式审批管理,切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对城区内违章违规建筑,要加大查处力度,能拆除的坚决拆除,无法拆除的从重处罚,“叫停”自然建房,制止违规建房。对职能部门权责不清、配合不力等现象责令整改。对城镇执法难、管理难问题,要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执法部门的作用,变集中整治为规划管理执法工作的常态化,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三)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因此,要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目前,我们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依托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城镇化。要逐步调整工业结构,注重发展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低能耗产业,为农村人口进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二是依托城区扩容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开发建设一些与现代文化相匹配的多功能住宅小区,彰显地方特色,增强城市吸引力。三是降低土地价格,吸引具备条件的农民进城购房,增加城镇人口,提高城镇化率水平。
(四)注重发展质量,提升城市品位
创新发展思路,多方筹措资金,加快项目建设,优化发展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城西修
建文化体育场馆、大型会场、档次高规模大的宾馆,提高举办大型会议、承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能力。二是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在城区建设好客运站点、农贸市场,城区主要路段配齐环卫设施和公厕,搞好道路、供排水、绿化和环境卫生,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三是加强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建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搞好生态公园的保护开发和延伸,展示广场文化的主题,提升城市休闲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