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01:2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市、农村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宏观管理,合理城镇化发展布局。

一是确定城镇化发展目标。就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而言,应抢抓“对接武汉、比学九江、建设鄂东特大城市”这个契机,把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战场和示范区,构建由“一个中心城区、一个副中心城区、若干个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基本框架的城镇发展体系。二是科学规划城镇化发展布局。编制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要多听群众想法、尊重专家意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合理布局,坚持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五规合一”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三是持续推进城镇化发展。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人才,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专业的知识来管理城市。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要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不能政府换一届、规划就换届。

二、坚持产业支撑,注入城镇化发展动力

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结合我市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化支撑城镇化,以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注入活力,真正把新城镇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产品流通的“周转站”、产业发展的“集聚地”。既不能像俄罗斯“鬼城”那样脱离产业发展城镇,最后农民全部外出务工,农村空如“鬼城”;也不能像美国底特律汽车城那样过渡依赖汽车业发展,资源高度枯竭,大量人口外迁,最终导致城市申请破产。所以要把城镇化发展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结合起来,要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有机协调,增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能力。同时,新、老区域之间要优势互补、定期交流、错位发展,形成以交通为“脉”、以市场为“台”、功能和要件相互渗透与补充的产业化格局,促进产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三、保持地方特色,打造城镇化发展名片

规划建设新的城镇体系,要做到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鲜明,避免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保持地方特色,探索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要传承地方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因地制宜,着力培植区域内特色产业,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工业重镇”、“商贸大城”、“物流中心”或“旅游强城”,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名片。例如外地一些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特别注意突出城镇化建设的特色功能,积极组织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和“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做特做新中心镇,做好做强中心村,其房屋尽量保留原始风貌,百年不改造。

四、注重生态环保,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规划建设全过程,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城镇化发展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并对各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城镇化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像阳新大王镇“砷中毒”事件那样片面追求城镇的快速发展,致使水、土和空气污染,最终只是得不偿失。而开发区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中,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材料,现已成为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太阳能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基地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还要注意保留存在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转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五、建立长效机制,服务城镇化发展管理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必须切实解决农民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必须把农民的意愿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建立以就业为支撑,有服务来保障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农民的就业、住房、福利、保障等问题,促进农民变居民、农村变城镇,使农民顺利融入城市,真正过上城市生活。按照“统一规划、政府让利、减免费用、群众自愿、和谐拆迁”的原则,加快农村、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工业园区周边改造进程,建设社区化新居,让农民“搬得进、住得起、稳得住”。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医疗、社保、教育等福利保障体系,让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共享改革带来的阳光雨露,实现新市民、老市民在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平等待遇。解决农民就业、住房、保障等后顾之忧,让农民安居乐业。

第二篇:保靖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保靖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发布人:保靖县人民政府督查室来源:州政府督查室时间:2010-11-12 09:38:44点击:838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就保靖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讲,如何做到以中心城镇扩容提质为重点,以中心集镇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保靖县始终坚持“规划引导、产业支撑、基础突破、以城带乡”的城镇化建设思路,着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县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19.4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1.7%,城镇人口达9.2万人。

(一)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一是高起点谋划,城镇规划逐步完善。2008年以来,保靖县投入资金180余万元全面启动了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及城区梅花组团控制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和《县城燃气专项规划》、《保靖县沿江大道城市设计》、《县城人民公园规划设计》等专项规划。同时乡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已先后完成了《毛沟镇总体规划》等15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全县乡镇总体规划覆盖率达100%。二是全

方位整合,城镇空间逐步拓展。2005年全县25个乡镇整合为10个建制镇6个乡,整合率达36%,城镇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空间结构趋向合理。县城空间由原2.89平方公里扩大到8.6平方公里。三是科学定位,城镇发展方向逐步明确。按照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县城“东拓、南优、北控、西保”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明确了建设“特色山地水乡生态城市”目标,确定了依托矿产品深加工业、陶瓷、食品工业和电力发展,大力发展工业的城市发展定位。正在形成以迁陵镇为龙头,9个建制镇为骨干,6个中心乡为依托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二)城镇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是以路为线,拉通新城拓展快车道。自2000年以来,保靖县投入城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亿多元,县城道路总长度达17.3公里,全县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

3.22平方米。二是以绿为美,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实施了县城周边和魏竹路沿线绿化,启动了天堂坡公园特色绿化,公园绿地面积达2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97平方米;城市街头绿地面积1.2公顷;全县建成区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为80公顷,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6.4%。三是抓好供水设施建设,城镇供水功能不断提高。投资1300万元完成了白岩洞引水工程建设,使县城供水能力由1.3万吨增至2.8万吨;投资450余万元完成了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县城供水普及率达95%。四是抓好“两污处理项目”,城市环保功能不断加强。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全面落实。2005年投资1900万元的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顺利完成,2009年总投资

1960万元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续建项目正抓紧进行,完成了垃圾清扫、清运、碾压设备采购工作,新建了11座全封闭地窖式垃圾中转站。2009年投资100万元完成了全县14个乡镇环卫体系建设,提高了乡镇垃圾处理能力。2009年总投资7839万元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开工建设,今年年内可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五是房地产开发和保障性住房并举,城镇宜居功能不断改善。大力实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开展城市住宅区、经济适用房、城镇廉租房建设,使城镇居民住有所居。先后完成了洪油厂80套520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796套39800平方米的城镇廉租房建设。自去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近1.54亿元,商品房竣工1170套166711平方米,完成商铺面积10689平方米。全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25.1平方米。

(三)城镇产业进一步升级。始终把城市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臵,实行大动作、大手笔,逐步形成了“一带、两群”的良好产业格局,即以县城钟灵山工业园区为龙头,形成迁陵、复兴、毛沟、大妥和葫芦六个乡镇工业小区沿张花高速、临汾至三亚高速交汇的“十字形”工业园区带,以夯沙、清水坪、碗米坡、清水、普戎为重点的边贸经济群,以比耳、野竹坪、水银、阳朝、水田河、涂乍为重点的农产品产业经济群。

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划执法刚性不足。县城及乡镇建设普遍缺乏控制性详规指导,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评审工作滞后,致使规

划控制缺乏依据。同时受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建设缺乏规划人员的监控和指导,规划实施难以落实,规划执法刚性不足。部分居民对城乡规划了解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二)城镇辐射带动力不强。全县除县城外,其余城镇建设普遍规模较小,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明显不足。如清水坪镇,2006年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镇区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仅有6100人。

(三)城镇产业建设滞后。县内各建制镇普遍产业建设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运行困难,产业承载力严重缺失,竞争力不强。

(四)城管机制不够健全。城市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尚存在“一治就好、一停就乱”的现象,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管理难以监管到位,损毁严重;县城物业管理缺乏,影响城市宜居环境形象和城市品位的进一步提高。

(五)市政公用设施滞后。城市建设缺乏融资渠道,资金缺口大,制约了市政设施建设。县城主街区人行道狭窄,没有公用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不健全等影响了城市发展。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规划修编,促进科学发展。城镇规划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和推进城镇化的基础。突出重点抓好县城、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编制好交通、供电、通讯、环保、绿化以及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健全城镇服务功能。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布局,以钟灵山工业园区为中心,抓好工业小区规划建设;以县城魏竹路农贸市场建设为中心,抓好商贸小区规划建设;以酉水河沿线开发为中心,抓好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以酉水河流域风景名胜专项规划编制为契机,注重城镇形象和景观设计,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丰富城镇文化内涵。

(二)发展特色县域经济,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重点依托矿产品深加工业、陶瓷、食品工业和电力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快速提升城镇实力,增大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原则,大力发展黄金茶等新兴特色产业,提质椪柑、做强烤烟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房地产开发促进县城扩容提质,重点依托酉水河沿江大道风光带建设,带动两岸房地产开发,促进旧城改造,实现县城提质。结合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建设为进城农民工、农村教师等进城购房、安居提供良好条件和环境。实施好金域龙湾二期、金岸嘉园、老水泥厂等房地产开发和橡胶厂、煤炭厂、织布厂等厂矿企业改制、改建等工作,促进县城扩容提质和城市品位提高。

(三)理顺建设体制,探索城镇管理与经营新途径。按照县城发展策略,抓好城市资产经营,做大做强城建投资公司,提高融资和经营城市的能力。积极盘活209国道改线段、张花高速接线段等区域存量土地,加强城市土地储备,促进城市建设良性发展。

完善小城镇建设开发市场,以乡镇政府为主体,走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道路。规范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经营和管理,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同时抓好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流程和监管制度,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行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新机制。

(四)落实优惠政策,打造城镇建设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帮助进城农民解决子女就学问题,按照个人缴费为主、单位(或雇主)补助为辅、财政适当扶持三者相结合的原则逐步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城镇建设用地依法实行有偿使用,推行地块拍卖和招标出让、出租。土地收入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和省州以外,其余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中,在全县城镇规划的工业小区以外,不再批准乡镇企业建设用地。有条件的城镇可以有计划地将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文化站等公益设施向城镇集中。

第三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永兴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2008年,全县城镇人口达22.6万人,比上年增长6.5%,城镇化率达35.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一、基本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的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15.8%提高到2008年的35.3%,年均以2.4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

(二)与全市其他县(市、区)的差距逐步缩小。全县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市的排位由2007年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与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的差距,分别由2007年的45.25、24.98、26.24、5.55个百分点,缩小为2008年的44.89、24.97、25.24、5.53个百分点。

(三)规模小。全县现有建制镇8个,从人口来看,城镇人口超过5万以上的只有城关镇、马田镇,占建制镇的25%;从建城区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建城区面积最小的镇只有0.48平方公里,面积最大的镇达10平方公里。

二、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划尚欠科学。在全县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在有些城镇不同程度的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

(二)支撑力量不强。经济指数始终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指标,脱离经济的迅猛发展谈城镇化建设无异于痴人说梦。目前,全县的主导产业并无强大优势,大型的集约型的企业群甚少,对引进企业缺乏长远谋划,城镇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投入资金偏少。全县大部分城镇财力相对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导致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目前全县8个镇中还有15%村没有通自来水。

(四)管理体制薄弱。全县城镇综合管理运行机制还不成熟和规范,乱搭乱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等现象时有发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

(五)配套政策尚不完备。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土地流转、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但目前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备,鼓励和激励的政策较少。虽然全县出台了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居住的优惠政策,但在可操作性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吸引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放宽政策。

三、制约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制约。可以说,人口问题是全县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据预测,到2020年,如果要使我的城镇化率提高到55%的水平,需要每年提高城镇化率1.5个百分点,增加15万人左右的城市人口。

(二)资源制约。当前,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的格局,已经严重地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自然资源日益稀缺,成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资源使用不当或技术水平落后,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随意浪费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损耗,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环境制约。现代工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不断加剧;城市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减少,城市“温室效应”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未能受到有效保护,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影响。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型的复杂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包含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资金流等基本要素,是人口、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等多因子的复合交融体。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更是诸多因素和因子的共生演化过程;不仅仅是建几栋房子、修几条道路、搞点亮化的问题,而是应推进人口聚居、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型城镇化工作。

(一)科学设计,高起点规划城镇化建设。一是科学合理规划,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从全县角度进行通盘考虑,坚持突出重点,打破均衡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城关、马田等重点城镇,进而带动其他镇加快发展。二是高起点规划,走各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立足小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如柏林镇、塘门口镇以冶炼业为主体,发展工业主导型城镇;如城关镇、马田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商贸三产主导型城镇。

(二)创新体制,增强城镇化建设活力。一是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各镇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扶持投入力度,以充分体现地方财政对乡镇公共事业的支持和导向作用。二是充分盘活、整活镇区集体资产,通过拍卖、转让等形式增加对镇区建设资金的投入。三是借助外力驱动发展,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四是用活土地资源,突破土地约束瓶颈。尽快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镇区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确保城镇建设严格按照“两个规划”实施,统筹兼顾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在现有用地计划指标中,确保城镇建设用地的需要。

(三)坚持“三个结合”,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经

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一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各镇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建立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二是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以城镇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城镇化与服务业相结合。要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会展、中介服务等服务业,提高城市对劳动力吸纳消化能力。

(四)严格规范,高效能管理城镇化建设。一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的道路、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要齐全,园林绿化、污水治理、垃圾整治要同步进行。二是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彻底转变“重建轻管”的观念,以创建卫生镇、环境优美镇为目标,大力整治环境“脏、乱、差”,着力加强对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监督、交通等方面的管理。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参与管理,逐步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居民,个个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四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鉴于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中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中,不能盲目按照固有的传统模式布局城镇化的空间体系,而是要从深层次上把握城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更加注重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等要素的协调互动,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城镇是因经济、文化或政治的原因,促使大量人口聚集而形成的。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剩余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既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也创造了更大的消费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正因如此,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研究中,衡量城镇化率的高低就是以常住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教育引导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第二,城镇化必然带来空间的扩展。人口和产业的不断聚集,促使城镇区域不断扩大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又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城镇空间的扩展,既表现为城镇人口、地域规模扩大和城镇数量增加,也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今,现代化交通极大地扩展了城市的辐射范围, 城市圈的半径不断向外延伸, 使许多区域置于更强的城市影响之下,从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例如,我国苏南地区城市群的成功发展得益于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拉近了与上海的距离,更有效地接受上海辐射。

第三,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农业为城镇居民提供粮食、蔬菜、肉、蛋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城镇化发展的根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服务业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各种服务,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支撑。城市的繁荣就是产业的繁荣,没有产业的支撑,城市就会衰退和没落。实践证明,只有结合城镇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为城镇的持续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第四,公共服务和管理为城镇化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从城镇发展历史看,最早的城镇几乎没有公共服务和管理。但是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大量增加,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客观上要求城镇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和管理服务。而且,随着城镇人口的扩张和空间的扩展,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对城镇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大城市病”就会应运而生。

第五,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镇发展的魂魄。城镇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特色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都会使城镇逐渐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质,从而增添这个城镇与众不同的魅力,进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城镇失去了特色文化就失去了精神内涵,失去了魂魄,失去了竞争力。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等要素都是实现城镇化的基本要素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各要素的健康运行和相互协调。任何一类要素的缺失都会导致城镇化基本要素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缺陷。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切实把握城镇化要素支撑系统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更加注重要素的协调互动。

第五篇: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卢 斌

2013年第6期 ——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廓清“五大关系”,正视“五大问题”,打牢“五大基础”。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廓清“五大关系”

1、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关系。2005年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广大农民开始熟悉起“新型城镇化”。放眼世界,无论是韩国的“新乡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还是德国“城乡等值化建设农村运动”,都加速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器”。2011年,我国宣布的城镇化率接近52%。按照国际惯例,过了50%,就意味着城镇化到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重大转变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的“里程碑”。如果要论及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的区别,前者偏重农村的“独唱”,后者则是农村与城市的“合唱”。

2、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创造供给。通俗地看,城市二字,既要有“城”,更要有“市”,互促互长,不可偏废。按照工业发展指数的分法,我国目前大概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或者中后期,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处在后工业化时代。英国从1760年蒸汽机时代开始,工业化用了近300年,美国用了100多年。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50多年的历史,工业化这一课,基础尚不牢固、体系尚不完善、机制尚不优化,必须“补课”。

3、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的关系。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是“增减挂钩”。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3个耕地面积增长时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极高。2/3的日本人口集中在东京等三大都市圈,韩国50%的人口集聚在首尔。我国的人地矛盾突出,世界少有。新型城镇化不能走大中城市已有的“城市病”老路,对县城以下的小城镇,务必最大限度地把住“土地财富的闸门”,让耕地的数量随着城镇化的脚步“多起来”。

4、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近期有一组发布的数据,未经权威部门核实:我国30多年的改革成果,人均GDP增长了100倍,货币供应量增长了700倍,汽车增长了1万倍。而现在我们80%的城市缺水,石油、煤、矿等资源大约还可以持续开采50年左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避免“沙尘暴”、“雾霾”等问题,不致于也“上山下乡”,是对最后一方净土的“生态大考”。

5、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文化的关系。五千年中华文明,儒家思想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其倡导的是“乡村文化”。像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农村农民大国,推进城镇化,必须传承“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乡村文化脉络。背离了这一主脉,势必会将“千城一面”,复制为“千镇一面、千村一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才叫做乡村,古训不可忘。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正视“五大问题”

1、“人多地少”的矛盾。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双重束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障碍。我国农民人均土地经营规模在世界上最少,户平7.5亩,仅为美国的1/400、欧盟的1/40、日韩的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我国现

有2.6亿农民工,且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无法也不愿放弃赖以生存的土地,人地矛盾正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2、“人多钱少”的矛盾。我国有1.9万个建制镇,但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6100美元,世界排名第84位,约占美日的1/

8、韩台的1/4,城镇化资金投入缺口巨大。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城镇经济支撑乏力,难以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与辐射作用。由于撬动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不强,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单一,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捉襟见肘。

3、“人多话语权少”的矛盾。社会建设的重要趋势,是公民主体和公众参与。城镇化必须抓住主体不放。当前,农村社会的公众主体地位“被忽略”、“被自愿”,农民的财产权、参与权和收益分配权“被虚化”、“被代表”,绝非偶然和少数。农村社会常态化的“空巢现象”,更让新型城镇化中的“主体虚位”。

4、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目前,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率之比约为0.63,不足世界平均比值的一半,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我国人口过百万的城市集中度,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比高收入国家低21%。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没有市民化。农村土地难以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难以推进。

5、城市化滞后社会化。城市与农村被形象地描述为:城市是拥挤而快乐着,农村是闲散而寂寞着。改革开放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正改变着这一景象。我国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回不去“祖上的家园”,带来了城市管理的新问题。农村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也与日俱增,城市与农村的基础建设远远落后于社会建设对城市化浪潮的需求。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打牢“五大基础”

1、资源基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防止“圈地运动”。土地是财富之母,是政权之基。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把住土地的数量、质量和用途“关口”,真正实现“一样的土地、更好的生活”。借“土地流转”之手,治“二元结构”之病。以土地规划为“母规划”,来统筹好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决防治“大占大用、大拆大建、造镇造村”现象,避免新型城镇化建设沦为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2、经济基础:坚持培育本土工业,防止产业“空心化”。没有工业化的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突出产业在城镇化中的核心支撑作用,将工业化作为推动城镇化的强力引擎。除招商引资外,更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培育本土工业。千方百计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上山下乡”、“出城进镇”和“落地生根”,防止产业“空心化”,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形成“政策引导企业、企业壮大产业、产业支撑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3、组织基础:坚持推行农民合作,防止“主体错位”。日本和韩国的农民,80%都在农协里,台湾的农民90%也在农会中。新型城镇化中,“谁当主人、谁来推动”,这是区别以往历史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组织方式,把广大基层农民组织起来,切实防止“主体错位”,防止“新坛装陈酒”、“新法走老路”。

4、决策基础:坚持推行公众参与,防止决策“碎片化”。科学决策,才能保障科学发展。一定要将公众参与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提高公众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由“行政领导决策”向“公众参与决策”的转变。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让公众在主动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

5、生态基础:坚持生态可持续,防止农村“城市病”。改革开放仅仅30多年,但农村“青山绿水”的“田园画卷”却似乎离我们已十分久远。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几乎快成了农村人的“奢侈品”。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禀赋,决不能搞“开山造城”运动。必须坚持生态循环可持续,防止“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坚持把城镇建设与资源保护的有机结合,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夯实生态基础。■

(作者系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政府区长)

下载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大举措,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全]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来源:郑州日报 05:39:33 时间:2012-02-17 [ 大 中 浏览次数: 小 ] 1047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执行主任 王涌彬第一,为什么要谈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中央和建设部在历次的正式文件当中探讨的都是城镇化而不是......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浙江工......

    推进阿克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精选五篇)

    推进阿克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贺新萍(阿克苏地委党校)内容提要:阿克苏地区为了实现两个率(在南疆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

    关于推进宜丰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关于推进宜丰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当前,加速推进宜丰新型城镇化建设,事关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事关宜丰今后经济发展的走势,关系到和谐宜丰建设的成败。 一、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宜丰......

    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最终定稿)

    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明确了基本指导思想、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任务。......

    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县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带动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城镇经济快速增长,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江西省十佳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