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计划2010年年度报告-2009年国家科技计划执行概解读

时间:2019-05-14 07:5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2010年年度报告-2009年国家科技计划执行概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科技计划2010年年度报告-2009年国家科技计划执行概解读》。

第一篇:国家科技计划2010年年度报告-2009年国家科技计划执行概解读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09年度报告

一、2009年国家科技计划执行概况(一计划实施 1.项目安排

2009年,国家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课题11702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 目(课题2500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 项目 344项,国家科技基础条 件建设项目 553项,政策引导类计划及专项 8305项。

注:*包括新立项 42项重点项目,累计启动 38项专题和 30项重大项目。2009年,国家科技计划围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特别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 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的各项任务,积极调整部署,加强关键领域的核心 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持 续创新

能力提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 “ 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 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10

年度报告

程技术研究中心数;****为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含创新方法工作项目数。

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为国内研究项目数。2.资金投入

2009年,国家科技计划中央财政拨款 217.91亿元。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中央财政拨款 127.15亿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中央财政拨款 31.91亿元, 政策引导类计划及专项中央财政拨款 58.85亿元。

注:*含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经费 1.19亿元;**全部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经费。

3.人员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参与 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实施的科研人员 约 33万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 12.06万人,约占 36.5%。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09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三主要成效

2009年,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取得丰硕成果。出版专著 61441 万字,是上年的 1.4倍;发表论文 118465篇,比上年增长 21.1%,其中发表国际 论文 46878篇,占当年发表论文总数的 39.6%;共申请专利 25881项,比上年增长 26.2%,其中申请发明专利达到 20741项,占申请专利数的 80.1%;获得授权专利 8341项,比上年增长 46.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5807项,占专利授权数的 69.6%;已制定技术标准 3851项,正在制定技术标准 4456项。2009年,科技计划承担单位 的经济效益状况良好。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10

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初步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 《规 划纲要》确定的 16个重大专项已全面启动实施。2009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落 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任务,在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 造等关键领域进行了系统部署,不断探索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出台 《民口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通过各方面努力,重大专项组织实 施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专项实施取得初步成效。

2009年,重大专项加快了重大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在“扩内需、保增长”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型核电站专项在 AP1000蒸汽发生器大锻件、主管道和钢质安 全壳容器等重大部件研制上取得突破;数控机床专项研制的数控重型桥式龙门五轴联 动车铣复合机床已进入用户现场装配,研制了高速 /精密数控机床及车削中心等产品 并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推广应用;集成电路装备专项已有若干设备进入整 机组装阶段,将陆续交付用户进行考核验证;油气开发专项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地震仪 2000道样机等部分重大装备进入试制与组装阶段。3000米深水半潜式 钻井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重大专项的实施,引领和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 发展方式转变。传染病防治专项的实施,加强了传染病防控网络建设,在国际上率先 成功开发了甲型 H1N1疫苗并实现规模生产和大面积接种。新药创制专项支持研发 的血脂康、复方丹参滴丸等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已获准在欧美等国 家开展临床试验。大飞机专项 C919大型客机基本总体方案已通过国家评审,国产材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09年度报告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10

年度报告

料研制、关键技术攻关等取得新突破,研制完成机头工程样机主体结构并用于功能性 试验。核高基专项支持研制的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已应用于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 机“天河一号”。宽带移动通信专项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TD-SCDMA 的基础上,研究 开发了 TD-LTE 技术,形成了 4G(TD-LTE-Advanced技术标准提案,并已成为国 际电信联盟(ITU确定的国际候选技术标准之一。水污染治理专项研发了节能高效 污泥脱水机等一批污水深度处理设备。在转基因专项支持下,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推广 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市场占有率已达 93%,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抗虫水稻获 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2.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09年,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 水平的重大成果。

在信息领域,发展了一种利用纳米复合材料激发态能量转移同时实现超快速时间 响应和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新方法,推动了全光开关等介观光子 学器件的研究;在基于互联网的可视媒体交互融合方面,提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图像 合成技术“Sketch2photo” ,可以将用户输入的带文字标签的手绘草图转换成具有真实 感的合成图像,成果被法国的互联网数字技术发展组织 Netexplorateur 评选为 2009年 度全球互联网数字媒体领域十个年度奖之一。

在资源环境领域,发现了物种间协同进化及其互利合作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通 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对地震次生灾害分布规律、灾害评估、灾害治理方法等问题进行 了深入研究。

在农业和人口健康领域,第一次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家蚕起源进化关系进行了探 究,标志着家蚕已成为走完基因组学研究三部曲的少数代表物种之一,对发现、研究 和应用家蚕重要基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现迁移成纤维细胞头部存在着大量微小而 短暂的钙信号事件,即“钙闪烁”现象,并进一步提出“钙闪烁引导细胞迁移”的新 观点。

在材料领域,高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深紫外非线性 光学晶体研究方面保持了国际领先地位,在材料和器件的实际应用上取得突破;突破 了高氮不锈钢生产必须采用特种冶金手段的禁区,实现了常压下工业生产高氮奥氏体

不锈钢(氮含量达到 0.645%;成功利用 2006年生长的超晶格结构材料研制出频率 3THz(波长 100μm的量子级联激光器,工作温度达到 65K(占空比 10% ,标志着 我国太赫兹技术研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在综合交叉领域、重要科学前沿领域、发育与生殖研究方面都取得一系 列重要进展。建立了导航星座与低轨卫星联合定轨的“一步法”方法,利用星载 GPS 观测数据作为 GPS 卫星精密定轨的一个重要数据源,明显改善了 GPS 卫星的定轨精 度;发现在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里存在胞浆屏障,对蛋白的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均 有选择性阻碍作用的新颖机制,为研究神经元蛋白的极性分布提供了崭新的角度。在 高温超导体母体欠掺杂区费米面形状研究方面,成功建立了目前国内唯一可以同时操 控电子和核自旋的实验平台,并第一次在真实固态体系中开展独立实验,实现了最优 动力学解耦方案,是国际上首次通过固态体系实验实现最优动力学解耦;在 ips(诱 导多功能干细胞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证实了 ips 细胞的全能性,并被美国《时代 周刊》评选为 2009年十大医学突破,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完全由 ips 细胞制备的活 体小鼠。

3.高新技术领域取得全面进展

在信息技术领域,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天河一号” , 是我国战略高技术和大型基础科研装备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使我国成为继 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完成了两台百万亿次高 效能计算机曙光 5000A 和联想深腾 7000的部署,中国国家网格已形成 380万亿次的 聚合计算能力和 2200TB 的存储能力;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SDR研发成功国内首 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L 波段综合信关站、移动通信终端、空中接口信令系统和网 络管理系统等成套设备和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还为卫星移动通信产业发 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新药创制能力大幅提升,多种创新品种研究有所突破, 自主研发的抗流感新药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有效提高了我国应对甲型 H1N1流感 的防控能力;疫苗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共研究开发 40种重大或常见疾病的疫苗;生

物芯片快速崛起,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的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是 世界上首款获得国家监管部门批准的用于临床诊断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产品;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09年度报告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10

年度报告

谷氨酸发酵新工艺、酱油发酵生产工艺等有效地降低了能耗和水耗;“构建人类泛基 因组序列图谱”论文反映出我国基因组学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并入选“2009年国内 十大科技新闻”。

在新材料技术领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位芳纶工程化技术,建成连续 运转的百吨级对位芳纶生产线;掌握了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一回路主管道的生产 技术,并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解决了 C-RAM 芯片研制所必需的芯片设计、单项工 艺及其集成、芯片封装和芯片测试等关键技术;100lm/W功率型白光 LED 制造技术 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并广泛示范应用,预计到 2010年底将带动产业规模 超过 1000亿元。

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完成了 Φ11.22米泥水平衡盾构机的研制,实现了国产大 直径泥水平衡盾构的突破;“便携式分子诊断生化检测仪”打破了同类产品大量依赖 进口的局面;研制出迄今世界最大、拥有原创性核心关键技术的大型钛合金构件激光 快速成形工程化成套装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汇童”系列仿人机器人,首次实现

无外界电缆独立行走,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仿人机器人走出实验室投入实际应用 的第二个国家。

在先进能源技术领域,我国首座自主开发设计、制造的 IGCC 示范电站于 2009年 7月开工建设;中国实验快堆工程开始堆本体充纳,标志着工程建设转入热调试 阶段;完成了 MW 级聚光光伏电站的设计,自主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250kw 和 500kw 级别的并网光伏电站逆变器。

在资源环境技术领域,成功试制了首盘 7600米连续管,解决了连续管技术与装 备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技术被封锁的重大难题;成功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 全轴航磁梯度勘查系统,部分技术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海洋技术领域,成功完成载人潜水器 1000米海上试验,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之后第五个具备 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我国第一艘 3000米深 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 981”号完成总装合拢,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设计和建 造深海油气勘探开发重大装备的历史;自主研发出油气层钻井中途测试仪(FCT工 程化样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继续深入推进;突破和掌握了深水网

箱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由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生产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进入产业化阶段;自主研制的超高压食品非热加工设备在规模化、自动化方面达到世 界先进水平;无人驾驶自动导航低空施药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现代交通技术领域,突破了深度混合动力汽车集成、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制造、智能四轮驱动、新型电机一体化动力

总成、车载智能充电及快速充电等电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关键技术;研制出时速 250km/h和 350km/h高速铁路单元板式和双块式两种无砟轨道的结构设计和试验技术。在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突破了高空航空遥感系统、中低空轻小型航空遥感 系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的多项核心技术,为推动我国航空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 培育航空遥感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面向专业应用的地上下、室 内外一体化的真三维 GIS 软件平台的研发成功为推进我国 GIS 的跨越式发展、引领地 理信息系统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突破了火星探测总体关键技术,成 功研制了萤火-1号火星探测器(YH-1;重点突破了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北斗卫星 导航系统精密时间传递、大型建筑物室内定位、高性能集成化导航芯片和终端、卫星 导航重大应用等关键技术。

4.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对于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提升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 术取得重要突破,并在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公司试运行初见成效;蓄热式燃烧炼镁还 原工艺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在 50%以上原镁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大幅度减少了 SO

2、NO X 等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建立了生产规模大于 15万吨 /年的高精度铝合金板带热 连轧生产线,结束了我国罐料板基本依赖进口的局面;200~350km/h高速列车铝型材 的批量生产,实现了高速列车车体材料国产化;自主研制的国产首台百万吨乙烯裂解 气压缩机“三缸”联动机械运转试验顺利完成,结束了长期以来该生产技术一直为世 界少数几大公司垄断的局面;研制出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城市轨道交通 运行和控制系统以及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技术;研制的主机遥控系统、机舱监测报警 系统、船用阀门遥控系统、综合管理平台系统试验样机,在电液驱动阀门遥控系统和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09年度报告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10

年度报告 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均为国内首创。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为“调结构”做贡献。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 在新能源领域,解决了风电机组整机自主设计和关键零部件瓶颈技术问题,实现了

1.5MW 直驱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产业化,1.5MW 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进入大批 量生产阶段,半直驱式变速恒频 3MW 风电机组已进入现场安装阶段,2.5MW 双馈 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进入整机总装阶段;攻克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等技术。在电动汽车方面,攻克了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取得了“新一代整车控制 器”、“两档变速器”等一批成果。在生物医药领域,组织工程皮肤已获得我国第一个 产品证书,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成功研制了新型疫苗及抗体药物和蛋白质药物。在 节能环保领域,成功研发燃煤电厂双相整流烟气脱硫成套技术与装备。在生物育种领 域,转基因水稻已完成相关安全性审批,标志着我国生物育种取得重大进展。启动实 施了“十城千辆”、“金太阳”、“十城万盏”等一批科技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对用户实 行财政补贴政策,推动了电动汽车、光伏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化进程。电动汽 车已在 13个城市的公共服务用车领域进行推广应用示范,21个城市开展了半导体照 明试点。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加强对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污染治理、生态 环境保护等项目的支持。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工业技术开发成功,实现了煤 制烯烃技术的突破;成功开发了目前国内最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型高效浮选 设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超大型浮选机关键技术的国家;突破了国内大 型电炉冶炼钛渣工程技术瓶颈,形成了我国独有的自焙电极大型电炉冶炼钛渣工

艺;开创了国内大型电炉自焙电极、粉矿入炉冶炼钛渣的先河,为我国钛白原料的升级以 及后续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研制成功蓝藻厌氧发酵生产甲烷发电 技术与成套装备,首次实现水藻能源化利用工程示范,有效解决了蓝藻无害化处置问 题,并实现资源利用;成功研发燃煤电厂双相整流烟气脱硫成套技术与装备及配套工 艺,烟气脱硝流场模拟方法顺利应用在我国第一个百万机组的烟气脱硝工程,对烟气 脱硝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社会和谐发展和民生问题,在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及 其他社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多个肝癌转移的分子预测模型,并在临床标本

中大量验证;胰腺癌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发出艾滋病中药治疗新药“复方三黄胶囊”;实现对癌症的普及性筛查及初级诊断, 使产品可在城乡推广应用。完成了双水平无创呼吸机、高强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装 置、低成本高性能数字化 X 射线机等设备研制;人体状态参数监测分析技术装置在 甲型 H1N1流感的早期监测、筛检、预警、测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手足口病(EV71型疫苗生产用病毒株筛选平台、病毒大规模培养技 术平台、疫苗下游纯化工艺技术平台、病毒感染模型技术平台。在临床中心和社区医 院之间建立了图文传输的网络系统。开展了妇女宫颈癌筛查方案的规范化和节约化工 作,进行了重要的技术革新,使宫颈癌筛查成本下降了 1/3~1/5。研发了自保温砌块 体系、环境友好型门窗型材、太阳能供热制冷、通风复合能量系统以及与建筑一体化 构件等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能够大幅降低采暖用耗煤或中央空调电耗。基本完成了 城市空间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平台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建成 150多个数字 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管理

效率。初步创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技术平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污染物评估模型和风险评估软件。科技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关 键技术取得多项突破,制定的基于应变的管道设计准则,成功地指导了西气东输二线 通过强震区、地震断裂带等地区的管道设计,研制的 X80钢级不同壁厚的热煨弯管 和管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这些技术和装备为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的顺利实施提 供了强大技术保障,并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管道建设水平最高的国家。完成了新一代 京沪高速列车总体技术方案,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总体技术方案,京沪高速 铁路运输组织系统集成框架,高速检测列车关键检测技术、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方案, 为研制出满足京沪高速铁路运输需求的、时速 35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并同步投入运 营奠定了基础。暖云催化剂和直路式等速负压多级稀释暖云吸湿性焰剂风洞检测系统 研发成功,在建国 60周年国庆人工消减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上海世博会 建设、能源、环境、运营、安全及展示等领域的科技需求,启动实施世博科技专项行 动,围绕生态环境、安全健康、世博运营管理、展览展示方面,开展集成攻关,为世 博的高效、便捷运行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场馆建设中集成了生态、冰蓄冷、中水 回用、雨水收集利用、绿色建筑材料等新技术、新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09年度报告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10

年度报告

和太阳能发电进行照明,实现了大跨度结构空间和太阳能屋顶并网发电等先进功能;在世博园区及周边广泛使用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 1080辆新 能源汽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行示范;整个园区的 80%以 上夜景照明采用 LED,节能效果明显;世博园区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4.5兆 瓦,实现了目前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系统。

国家高新区加大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 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巩固经济回升基础,经济发展平稳。据统计, 2009年,56家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 7.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8%;工业增加 值达到 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6.9%,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 9.5%;出口创汇占全 国外贸出口额的 14.7%。国家高新区正在成为引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5.农业科技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种植业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集成创新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 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丰产技术模式,创造了双季稻亩均 1355.2公斤、黄淮区 小麦玉米两熟亩均 1770.5公斤的高产纪录,年增产粮食 1038万吨,单产比前三年平均提高了 12.6%。采取高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 20多个自主知 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系。研发出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 10多种重大动物疫病的疫 苗制品。烯肟菌酯、烯肟菌胺、丙酯草醚等 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已在 我国农业生产的病虫草害防治上发挥作用,已累计推广使用面积 5000多万亩次。

新型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研发取得新进展。研制了 113种现代农业机械,包括 10个系列直连小型拖拉机,以及 18种 59.2~148kW的 3种功率段大马力拖拉机配套 的联合耕整地、原茬地精密播种分层施肥联合作业、中耕除草和宽幅高效植保机。成 功开发了 200马力拖拉机、棉花加工成套技术装备、太阳能牧草干燥成套设备、苜蓿 茎叶分离设备、机械化挤奶成套设备。突破了氮、磷肥缓释、促释,控释包膜、专用 复(混合肥、商品有机肥创制与养分优化关键技术与生产工艺,开发出新型缓释尿 素等系列新产品,攻克了新型高效肥料创制技术难题。

大力推广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目前,全国已有 2039个县(市、区、旗 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工作的县数比上年增加了 24.3%,2009年科 技特派员总人数达 11万余人,比 2008年增加 3.8万人。2009年,科技特派员共引

进农林动植物新品种 3.5万余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近3.6万项,培训农民近3700万人次;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4万余个,建立企业和经济实体 1万余个。

通过继续开展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先 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培育了一批区域特色优势产业。2009年,引进、转化、推广 先进适用技术 3867项,推广面积 3513.7万亩,覆盖农民达到了 2168.8万,新增就 业 585万人。实施县(市合计新增财政收入 138亿元,平均每个县(市财政增收 2132万元。截至 2009年底,各县(市共建设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 地、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等各类科技服务平台 27473个,平均每个县(市建设各 类科技服务平台 45.3个。

2009年,3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通过了综合验收和认定,园区核心区面积达 68万 亩,入驻企业 3960个,实现总产值 1427.8亿元,培训人员超过 100万人次,成为发 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6.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进展显著。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了 3000多个数据库, 可共享数据资源总量超过 140TB,初步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分布式数据共享网络体系, 注册用户达 16万人,访问达 6171万人次,数据下载量超过 430TB。科技资源共享网 已经逐渐建设成为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汇交的中心、信息发布与成果展示的

窗 口、科技资源管理决策的支持系统和国内外科技资源信息交流的枢纽,在前期平台 建设资源整合基础上,共享网共集成各类科技资源信息共 512万条,资源信息覆盖了 867万份自然科技资源、35.5TB 科学数据、21.5万种科技图书、1.7万种西文科技期 刊以及 1.3万台大型科学仪器的信息。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遇到大 干旱情况下,迅速将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科技抗旱专题数据,为科 学抗旱提供数据支持。地方科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支撑了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地 方经济的发展。

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9年,国家(重点实验室 共获得国家级奖励 66项(含参与完成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项,国家 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项,一等奖 2项,二等奖 33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凝聚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建设创新团队的重要基地。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09年度报告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10

年度报告

2009年,实验室入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共 6.24万人,毕业博士研究生、硕士 研究生共计 1.82万人。2009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其 中,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现心脏中的心颤致死与螺旋波的失稳关 系密切,为心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单一 高分子白光”、“三基色高分子”、“溶液加工型磷光”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

特色;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TopoII 抑制剂沙尔威辛(salvicine;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高性能聚合物 /超细无机粉体复合材料的制备 和产业化;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了高桩承台基础的抗震验算指标体系等 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桥梁工程的自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2009年,国家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承担科研项目 10357项,其中承包大型成套工程项目 829项,较 上年增长近12倍。完成科研项目 4439项,获得科技成果 2258项,同比增长 12.2%。2009年,申请专利 4903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 2976项,分别较上年增长 28.4%和 27.8%;授予专利 2683项,其中授予发明专利 1062项,较上年增长 97%。2009年, 工程中心共建成中试基地 323个,同比增长 81.5%。建立技术服务网点 619个。2009年,工程中心累计推广科技成果 13897项,同比增长 14.6%。其中:推广新技术(新 工艺1226项,推广新产品 3435个,推广新设备 9236台 /套,建成农作物示范基地 747个,示范面积达 51762万亩。

7.国际科技合作全面深入推进

2009年,国际科技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支持天津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济南信息通讯技术国际创新园、苏州纳米国际创新园等三大园区和国家级国际联合研 究中心,同时有选择地培育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中医药、新能源、“走出去” 行动等计划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有影响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四年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引进国外关键技术 1332项,共发表了论文 10049篇,在国内申请发明专利 2036项,在国外共申请发明专利 146项,成果转让数 735项,成果转让收益 9.5亿元。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实施在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前沿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发

挥了重要作用。比如, “艾滋病和新发再发传染病疫苗研究”项目,通过与美国、德 国、英国一些具有世界一流疫苗研发能力的机构开展合作,研制了以我国 HIVCN54毒株为原型的 DNA 疫苗、痘苗病毒天坛株载体疫苗,并开展了疫苗的临床前试验和 I 期临床试验,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复制型载体艾滋病疫苗;“光 纤预制棒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通过与澳方合作,引进、消化吸收了澳方领先的 MCVD 光纤预制棒芯层生产工艺和 OVD 光纤预制棒外包层生产工艺,联合攻关开发 了 MCVD+OVD光纤预制棒生产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使我国 生产的光纤预制棒、通信用光纤及保偏光纤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航 空发动机用高性能自增韧氮化硅陶瓷材料的研究及制造”、“大型飞机多轮多支柱起落 架动力学分析与验证技术”等项目的实施为成功研制大飞机奠定了技术基础。2009年,ITER 计划项目全面启动实施,我国全面参与 ITER 理事会决策和 ITER 计划管理,并积极开展先进托卡马克物理实验研究,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技术 储备,切实履行了我国对 ITER 组织的承诺和《ITER 协定》规定的义务。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2009年度报告

第二篇: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推动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的统一呈交、集中收藏、规范管理和共享使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报告是描述科研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并按照规定格式编写的科技文献,目的是促进科技知识的积累、传播交流和转化应用。科技报告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科技资源,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由科技部组织和实施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奖励的科技报告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四条 科技部负责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进科技报告开放共享。

(一)各计划主管司局负责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本计划、专项、基金的项目立项、过程管理、验收(结题)等管理程序,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二)相关业务司局、中心按照管理程序,负责指导、督促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按要求开展科技报告工作,组织协调并处理科技报告工作中需要协调、处理的问题。

第五条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负责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的接收、保存、管理和服务,主要职责是:

(一)编制科技报告标准规范,协助开展科技报告工作的宣传培训;

(二)负责科技报告的集中收藏、统一编码、加工处理和分类管理等日常工作;

(三)负责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开展科技报告的共享服务;

(四)负责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产出的统计分析,组织开展科技报告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六条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充分履行法人责任,切实做好本单位的科技报告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本单位科研管理程序,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科技报告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二)督促项目(课题)负责人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组织科研人员撰写科技报告,协调各参与单位共同完成项目(课题)科技报告的目标任务;

(三)负责本单位所承担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审查和呈交工作。

第三章 工作流程

第七条 项目(课题)呈交的科技报告类型包括:

(一)项目(课题)立项摘要报告、进展报告、中期评估报告及验收(结题)报告;

(二)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实验(试验)报告、调研报告、工程报告、测试报告、评估报告等蕴含科研活动细节及基础数据的报告。

第八条 在签订合同或计划任务书时,应根据项目(课题)的研究性质和资助强度,经签约各方共同审核后,明确项目(课题)承担单位须呈交的科技报告类型、时间节点和最低数量等,作为项目(课题)的考核指标和验收(结题)的必备条件。

第九条 项目(课题)负责人按照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组织科研人员撰写科技报告,标注使用级别,或提出密级建议。

(一)非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原则上标注为“公开”级。涉及技术诀窍以及尚未进行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报告可标注“延期公开”级,延期公开时限原则上为2-3年,最长不超过5年。非涉密项目(课题)产生的科技报告如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等相关内容,应进行脱密处理。

(二)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提出密级和保密期限建议。

(三)对延期公开时限超过5年的,或对原定延期公开时限进 行延长的,须说明理由并报科技部相关中心审核、业务司局批准。

第十条 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按照相关标准对科技报告进行编号,开展科技报告的形式审查、内容审查、密级审查后,通过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或指定渠道呈交非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通过机要渠道呈交。

第十一条 科技部相关业务司局和中心在项目(课题)过程管理中应同步检查科技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对涉密项目(课题)科技报告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建议进行审核,及时做好定密工作。

第十二条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收集的科技报告进行统一编码、分类编目、主题标引和全文保存,并定期对相关计划科技报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第四章 开放共享与权益保护

第十三条 科技报告按照“分类管理、受控使用”的原则向社会开放共享。“公开”级和“延期公开”级科技报告摘要向社会公众提供检索查询服务;“公开”级科技报告全文向实名注册用户提供在线浏览和推送服务;“延期公开”级科技报告全文实行专门管理和受控使用;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科技报告用户应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规定,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专著出版等工作中注明参考引用的科技报告,确保科技报告完成人的合法权益。对社会举报的有关科技报告撰写或使用中的学术抄袭等科研不端行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强化科技报告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科技报告的延期公开时限,实时跟踪科技报告的使用日志,统计并发布科技报告共享使用情况。

第五章 保障条件

第十六条 科技报告撰写、呈交与管理所需费用应统一纳入相应项目(课题)经费预算。

第十七条 科技部对科技报告撰写和管理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适时给予表彰和奖励。科技报告的共享使用情况将作为对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申报成果奖励和后续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八条 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要深入开展科技报告培训工作,增强科研人员的责任感,提升科技报告的撰写能力和共享交流意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科技部负责解释。

第三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根据国家科技部2006年1月17日印发的《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计字[2006]23号)规定,国家科技部门十一五期间,科技计划项目主要有重大专项和五大基本计划项目。

(一)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2006━2020年,国家将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着力实施的14个重大科技专项。

(二)五大基本计划项目是指:

1、国家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基础研究计划是国家设立的以认识世界为驱动的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计划与以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需求驱动的导向性基础研究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原称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3、863计划项目。又称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是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计划项目。

4、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它是是继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之后,由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推出的又一重大国家科技计划。

5、政策引导类计划项目。国家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是国家科技部在对原有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进行调整归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家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科技兴贸行动专项等。

第四篇: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科技部关于印发

《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科发计„2013‟613号

机关各厅、司、局、办,直属机关党委,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日报社,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积累、交流和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经研究,决定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开展科技报告工作。为规范科技报告工作流程,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科技部制定了《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科技部

2013年10月11日

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推动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的统一呈交、集中收藏、规范管理和共享使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报告是描述科研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并按照规定格式编写的科技文献,目的是促进科技知识的积累、传播交流和转化应用。—1—

科技报告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科技资源,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由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奖励的科技报告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四条 科技部负责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进科技报告开放共享。

(一)各计划主管司局应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本计划、专项、基金的项目立项、过程管理、验收(结题)等管理程序,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二)相关业务司局、中心应按照科技报告管理程序,指导、督促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按要求开展科技报告工作。

第五条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负责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的接收、保存、管理和服务,主要职责是:

(一)编制科技报告标准规范,协助开展科技报告宣传培训工作;

(二)开展科技报告的集中收藏、统一编码、加工处理和分类管理等日常工作;

(三)建设和维护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开展科技报告的共享服务;

(四)对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产出进行统计分析,推动科技报告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六条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充分履行法人责任,切实做好本单位的科技报告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本单位科研管理程序,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科技报告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二)督促项目(课题)负责人按要求组织科研人员撰写科技报告,统筹协调项目(课题)各参与单位共同推进科技报告工作;

(三)负责本单位所承担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审查和呈交工作。

第三章 工作流程

第七条 项目(课题)呈交的科技报告类型包括:

(一)项目(课题)报告、中期报告及验收(结题)报告;

(二)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实验(试验)报告、调研报告、工程报告、测试报告、评估报告等蕴含科研活动细节及基础数据的报告。

第八条 在签订合同或计划任务书时,应根据项目(课题)的研究性质和资助强度,经签约各方共同审核后,明确项目(课题)承担单位须呈交的科技报告类型、时间节点和最低数量等,作为项目(课题)的考核指标和验收(结题)的必备条件。

第九条 项目(课题)负责人按照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组织科研人员撰写科技报告,标注使用级别,或提出密级建议。

(一)非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原则上标注“公开”。涉及技术诀窍以及需要进行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报告可标注“延期公开”,延期公开时限原则上为2-3年,最长不超过5年。非涉密项目(课题)产生的科技报告如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等相关内容,应进行脱密处理;

(二)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提出密级和保密期限建议;

(三)对延期公开时限超过5年的,或对原定延期公开时限进行延长的,须说明理由并报科技部相关中心审核、业务司局批准。

第十条 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按照相关标准对科技报告进行编号,开展科技报告的形式审查、内容审查、密级审查后,通过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或指定渠道呈交非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通过机要渠道呈交。

第十一条 科技部相关业务司局和中心应在项目(课题)过程管理中同步检查科技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对涉密项目(课题)科技报告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建议进行审核,及时做好定密工作。

第十二条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收集的科技报告进行统一编码、分类编目、主题标引和全文保存,并定期对各计划科技报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第四章 开放共享与权益保护

第十三条 科技报告按照“分类管理、受控使用”的原则向社会开放共

享。“公开”和“延期公开”科技报告摘要向社会公众提供检索查询服务;“公开”科技报告全文向实名注册用户提供在线浏览和推送服务;“延期公开”科技报告全文实行专门管理和受控使用;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科技报告用户应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规定,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专著出版等工作中注明参考引用的科技报告,确保科技报告完成人的合法权益。对社会举报的科技报告撰写或使用中涉嫌学术抄袭等科研不端行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强化科技报告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科技报告的延期公开时限,实时跟踪科技报告的使用日志,统计并发布科技报告共享使用情况。

第五章 保障条件

第十六条 科技报告撰写、呈交与管理所需费用应统一纳入相应项目(课题)经费预算。

第十七条 科技部对科技报告撰写和管理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适时给予表彰和奖励。科技报告的共享使用情况将作为对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申报成果奖励和后续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八条 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要积极参与科技报告培训活动,增强科研人员的责任感,提升科技报告的撰写能力和共享交流意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科技部负责解释。

第五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

附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加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支撑计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落实《纲要》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任务部署,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重点解决战略性、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科技问题,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创新基地,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三条

支撑计划重点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材料、制造业、交通运输、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及其他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示范。

第四条

支撑计划按照“竞争、公开、择优、问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坚持需求牵引,突出重点;统筹协调,联合推进;权责明确,规范管理。在实施机制中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

— 1 —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第五条

支撑计划实行保密制度、回避制度、信用管理制度和公示制度,课题任务的组织实施强化法人管理责任制;逐步建立支撑计划绩效评价体系,对计划参与主体加强监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六条

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的信息化管理,推动科技资源的合理配臵和共享。

第七条

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制定支撑计划管理办法。科技部负责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设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项目采取有限目标、分类指导、滚动立项、分实施的管理方式,实施周期为三至五年。

第二章 组 织

第八条

科技部负责支撑计划总体实施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支撑计划的总体设计和发展战略研究;

(二)制定有关管理办法;

(三)建立国家科技计划备选项目库,汇总提出、审定项目立项建议,确定项目组织单位,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批复立项;

(四)编制计划;

(五)指导并督促支撑计划的实施,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六)组织项目验收;

(七)汇总登记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按规定加强管理。

(八)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第九条

项目组织单位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有关地方科技厅(委、局)和其他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单位或组织,对项目目标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要求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负责项目的任务分解,组织课题可行性论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和项目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的负责单位,组织签订课题任务书;

(三)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除财政资金以外的其他渠道经费及相关保障条件;

(四)组织项目(课题)的实施,监督、检查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按要求汇总、报告项目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项目(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按要求准备项目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进行成果登记并对项目所形成的成果资料(包括技术报告、论文、数据、评价报告等)进行汇交和归档。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管理,推动支撑计划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应用。

第十条

课题承担单位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按法人管理责任制要求对课题任务的完成及实施

— 3 — 效果负责,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写课题任务书;

(二)按照签订的课题任务书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组织研究队伍,落实自筹投入及有关保障条件,完成课题预定的目标;

(三)按规定管理使用课题经费;

(四)按要求编报课题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及时报告课题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交课题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

(五)在课题实施前与各参与单位签订协议,明确课题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及成果归属,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保护各方权益。

第十一条

充分发挥专家在支撑计划的项目立项、实施监督、验收、经费预算等环节中的咨询作用;参与支撑计划的专家从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对咨询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负责;建立和完善专家遴选、使用、回避和信用制度。

第十二条

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专利查新、评估、过程管理等工作,对工作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负责。

第三章 立 项

第十三条

支撑计划立项的基本要求:

(一)符合支撑计划的定位及支持重点;

(二)项目目标任务明确具体,技术指标可考核,三到五年能够完成,并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或相关技术标准;

(三)项目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组织实施机制和配套条件有保障,实施方案和经费配臵合理、科学、可操作;

(四)能够带动人才、基地发展,项目完成后成果能够转化应用。

第十四条

科技部根据国家目标及战略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确定支持重点并发布备选项目征集指南,结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国家级行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需求,建立健全国家科技计划备选项目库。备选项目库是计划编制的主要来源。

第十五条

科技部组织专家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对备选项目进行评审,对于研究内容重要、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可行、研究队伍强、研究基础和条件好的备选项目择优入库。

第十六条

科技部根据《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结合国家五年科技规划、五年科技专项规划、部际合作、部省会商等确定的重点任务,会同部门、地方及有关方面,从备选项目库中凝炼、整合,提出符合支持重点的备选项目建议。

第十七条

科技部组织专家,对提出的备选项目建议进行综合咨询,确定立项项目、项目组织单位等。

第十八条

项目组织单位组织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项目具体目标、任务分解、项目实施运行机制等。

第十九条

项目组织单位根据论证意见,从科技部备选项目库中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对于目标任务明确、课题承担单位优势特别明显的项目,可以采取定向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项目组织单位系统外的单位承担项目的财政资金所占比例,原则上不

— 5 — 低于40%。

第二十条

对于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课题),企业应作为实施主体,以企业投入为主。企业承担或参与项目(课题)的条件:

(一)符合课题承担单位要求的基本条件;

(二)产学研联合实施的项目(课题),企业应与其他机构事先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明确任务分工及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

(三)通过项目(课题)实施获取的共性技术成果,企业有义务通过多种方式向本行业进行扩散;

(四)其自筹经费应不低于国拨经费。

第二十一条

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申报、组织和承担支撑计划项目。

第二十二条

科技部按照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形成项目(课题)预算安排建议报财政部批复。

第二十三条

科技部批复项目立项。项目组织单位根据批复意见,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经科技部审核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

建立支撑计划应急反应机制。对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突发性事件,如果具有紧迫的、重大的科技需求,科技部可商有关部门、地方直接论证立项,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项目(课题)的可行性研究应将知识产权分析作为重要内容,并提交本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分布、发展趋势和本项 — 6 — 目(课题)研究与产业化的知识产权对策等分析报告,把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作为项目(课题)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

第二十六条

支撑计划把形成技术标准作为组织实施项目(课题)的重要目标之一。优先支持有助于形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可显著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我国重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技术标准项目(课题)。

第二十七条

支撑计划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加强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衔接,统筹项目实施、人才团队培养和研究开发基地建设工作。

第二十八条

建立公示制度。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对项目(课题)的立项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九条

严禁同一项目(课题)在不同的国家科技计划、公益行业科研专项等中重复申报立项。对于重复申报和课题申请单位弄虚作假、伪造申请材料或证明材料的,一经发现,将按照信用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项目组织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按照项目批复要求和课题任务书,检查、督促并落实项目(课题)的相关保障条件,确保项目(课题)按计划执行。

第三十一条

支撑计划项目实行报告制度。课题承担单位按要求编制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并上报有关信息报表,项目组织

— 7 — 单位汇总后于每年11月15日前上报科技部;执行期在当不足三个月的项目可在下一一并上报。报告是项目(课题)下一调整、撤销和拨款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加强对项目(课题)实施的管理、监督和评估。科技部委托相关事业单位或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对项目(课题)执行情况、组织管理、保障条件落实、经费管理、预期前景等进行独立的评估监督。项目过程管理实行项目专员制。对于围绕国家重大任务实施的项目,可采取设立项目专员或专家总体组等方式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具体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项目(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的,应及时调整或撤销:

(一)市场、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造成项目(课题)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

(二)自筹资金或其它条件不能落实,影响项目(课题)正常实施;

(三)项目(课题)所依托的工程建设或装备开发已不能继续实施;

(四)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研究工作无法进行;

(五)项目(课题)的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六)由于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致使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 8 — 第三十四条

需要调整或撤销的项目(课题),由项目组织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报科技部核准后执行。必要时,科技部可根据实施情况、评估意见等直接进行调整。

第三十五条

支撑计划撤销的项目(课题),项目组织单位应当对已开展工作、经费使用、已购臵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做出书面报告,同时报科技部核查备案。

第三十六条

项目(课题)接受组织管理或实施部门、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项目专员等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第三十七条

支撑计划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参与计划管理和实施的人员、单位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

(一)对于出现玩忽职守、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等行为的管理人员,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其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二)对于在项目(课题)申请、评审、执行和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剽窃他人科技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以及违规操作或因主观原因未能完成课题任务并造成损失的科研单位或个人,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终止项目(课题)任务并追回专项经费、取消其一定时期内申请国家科技计划任务的资格等处理;构成违纪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其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三)对不按时上报报告材料或信息,以及不按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项目(课题),科技部可采取缓拨、减拨、停拨经费等

— 9 — 措施,要求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项目(课题),视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追回已拨付经费、取消其一定时期内参与支撑计划活动资格等处理。

第三十八条

加强信用管理,对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责任人、专家、科技服务机构等在实施支撑计划中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并作为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九条

科技部组织支撑计划项目验收。项目验收以项目批复确定的任务考核指标为依据;项目验收工作应在规定执行期结束后半年内完成。

第四十条

对项目在执行期结束后半年仍不能接受验收的,科技部将对有关单位或责任人进行通报。项目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组织单位应提前三个月申请延期,经科技部批准后按新方案执行;如未能批准,项目仍需按原定期限进行验收。

第四十一条

验收工作可采取组织专家组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科技服务机构进行。根据项目特点,可采取会议审查验收、网络评审验收、实地考核验收等多种方式进行,并形成验收结论意见。

第四十二条

支撑计划项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目标和任务已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完成,经费使用合理,为通过验收。

(二)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为不通过验收:

1.项目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

2.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3.未经申请或批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考核指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发生变更;

4.超过项目批复规定的执行期半年以上未完成,并且事先未做出说明;

5.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

第四十三条

因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不翔实、不准确等原因导致验收意见争议较大,或项目的成果资料未按要求进行归档和整理,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需要复议。需要复议的项目,应在首次验收后的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或补充材料后,再次组织验收。若未按规定时限要求进行改进或补充材料,视同不通过验收。

第四十四条

项目验收结论由科技部书面通知项目组织单位。除有保密要求外,项目验收结论及成果应向社会公示。

第四十五条

未通过验收的项目,科技部将对有关单位或责任人进行通报。其中,因违反有关政策法规和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未通过验收的,取消其五年内承担支撑计划项目的资格。

第六章 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与成果

第四十六条

加强支撑计划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鼓励支撑计划成果的转让和转化。支撑计划取得的成果要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管理。支撑计划的知识产权

— 11 — 管理及其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和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规定》等执行。

第四十七条

支撑计划根据《科技计划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的实施细则》的要求,鼓励、引导对形成技术标准的成果集成示范和转化应用。

第四十八条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及取得的成果,按照《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在项目和课题启动实施前,应与各参与单位通过正式协议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不得有恶意垄断成果和知识产权等行为。如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违反成果和知识产权权益分配约定,在五年内不得参与支撑计划。

第五十条

加强支撑计划的宣传。支撑计划形成的技术、产品、专利和标准等成果的宣传推广,应标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字样及项目编号,并作为评估或验收时确认依据。

第五十一条

建立规范、健全的项目科学数据和科技报告档案,建立项目科技资源的汇交和共享机制。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按照国家有关科学数据共享的规定,按时上报项目(课题)有关数据和成果。建立健全支撑计划项目数据和成果库,实现信息公开、资源共享。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支撑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暂行管理办法》(国科发计字„2006‟331号文件)同时废止。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由科技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13 —

下载国家科技计划2010年年度报告-2009年国家科技计划执行概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科技计划2010年年度报告-2009年国家科技计划执行概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 国家十三五科技计划介绍

    国家科技计划 一、国家科学自然基金 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6个二级专项,目前出了13个) 1)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专项 2)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

    《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范文大全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合集五篇]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部令第 4 号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国家科技计划的设立 第三章 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的制定程序 第四章 国家科技计划管......

    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指南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二、农业 (一)西北黄土高原旱区增粮增效科技工程 1.黄土高原旱区增粮增效潜力与提升技术研究 开展西北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水肥调控与匹配......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词解释(五篇模版)

    实施支撑计划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组织实施支撑计划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 工作的规定》的通知 国科发政字〔2003〕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技厅(委、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

    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

    《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政策解读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和经济结合,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

    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

    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为了加快实施专利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国家科技计划的引导、保障和激励作用,促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高起点上创新,实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