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7:3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广东省高州市第一小学:余荣达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是时代的要求。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表现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和谐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校面临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面临着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和谐校园的创建也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创建和谐校园,才有可能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也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现代社会对教师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教育的决定性因素,1986年5月,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公布《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的报告明确指出:美国的成功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与此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而且,只有保留和造就最优秀的教师,这个国家才能摆脱他们陷入的困境。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教师的高质量、高素质,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不仅是高起点,而且是终身学习、终身自我发展、自我更新;不仅是学科 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

3、构建“和谐校园”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和谐校园”的建设有赖于与教师的奉献,“和谐校园”又是教师的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教师才有可能实现专业技能的增长,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有可能促使教师自身的不断成长和自我完善,体现出教师自己的价值。学校领导班子用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作为教师,则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4、构建“和谐校园”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是连云港市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学,建校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教育教学成绩显著,社会声誉良好,这得益于学校一直遵循的“强化精品意识,打造特色品牌;突出人文关怀,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在乎意识”和“精品意识”做文章,要求教师在乎每一个细节,在乎每一个学生,努力追求精品,塑造精品,在本市基础教育学校有较大的影响,市教育局领导对学校精品化管理也多次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校地处县城闹市区,生源质量较差,纵使有一小部分稍好的学生,也是一、三中录取数线以下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流失率高;教师评价体系陈旧,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成就感;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不理想,社会声誉受到较大影响。因而,在我校进行“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依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2、依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程改革要在这种基础上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3、依据教育部《2003—2007年振兴教育行动计划》的精神。

根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始终是教育系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

4、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

教育学认为:教育是由教师、学生、家庭、社会构建的一个和谐集体。认知心理学认为:适当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可以创设有效的 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等心理品质。创造性涉及创造性思维与个性两方面,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的研究”正是以上原理的体现,强调以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位。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废除陈旧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师生为校园的永恒话题,建立起发展性的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等各项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效益,促进师生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统一的管理、育人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和谐的办学理念

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在培育“四有新人”和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上,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特色鲜明,成效卓著。

2、构建和谐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内核是人本思想。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它的催化下,发挥最大潜能。

3、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中,所有的人都得到尊重和呵护。校园的每一寸地方,洒满和谐的人文之光。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和谐的管理。

健全的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建立一整套和谐的管理制度,分层管理;“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文管理和谐统一;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方案,建立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坚持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形成和谐的办学理念,以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

2、和谐的人际关系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而其中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校群关系的和谐是基础。我们主要研究以下内容:一是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领导班子。二是建设“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三是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3、和谐的教学关系

①教与学的关系

和谐的教学关系是整个和谐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我校学生特征的研究,是我们成功地组织教学的重要前提,了解当前教学理论是我们有效地实施和谐教学的重要前提。以教学领域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各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学的核心。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论教,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②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学科关系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由于高考的因素,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在无意中形成“主科”和“副科”的概念。属于考试科目的是主科,分值比例较大的是主科,其余均为副科。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对不同学科、课时有了偏斜,难以形成教师的团队意识,学生也不同程度地畸形发展,难以成就全才。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构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成为课程改革的生力军。

4、和谐的校园文化

德育为先,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营造和谐校园。

①开创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校园安全“一体化”活动,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

②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五、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自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以来,我国教师队伍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深圳龙城小学,湖北新昌中学、中山市横栏镇新茂小学等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经验,新昌中学2001年由教师编写的《擦亮未来的星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六、意义及理论价值

1、意义:坚定不移地针对以上几个问题以及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对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进步、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健全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方案,将会使教师教育走上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增加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及服务意识,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融合与沟通,增强学生学习、德育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向心力。

2、理论价值:建立发展性的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等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效益,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管理、育人目标,为课题的理论系统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实践模式。

七、研究方法和步骤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和可能,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比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通俗的讲,研究的目的是为行动而研究;研究的方法是在行动中研究;研究的主体,由行动者研究;研究的对象,是行动的研究。这是融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立足课题研究单位的实际情况,找准教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寻找有效对策,不断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让全校教师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而得到真正的发展。根据课题组的设计和要求,独立进行本课题的资料统计、测评、整合,做出总结并上报有关科研机构。

其具体做法和步骤为:

准备工作(2005年11月—2006年9月)。主要工作:深入学校各项工作,了解各方面具体情况,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寻求本实验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制定实验方案与计划,选定实验对象,逐级申报立项和学校申请实验经费,以确保实验正常开展。

第一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1月,进行“和谐的管理”的研究。

第二阶段:2007年2月—2007年6月,进行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研究。

第三阶段:2007年7月—2008年2月进行“和谐的教学关系”的研究。

第四阶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进行“和谐的校园文化”的研究。

结题验收工作(2008年7月—2008年11月),将全部实验成果上报总课题组,参加结题研讨交流会,总结评估,推广应用。

九、完成本课题的基础、条件和保证

1、课题组成员年龄均在30-40岁之间,年富力强,多数为中高、中一教师,在教学一线,广泛接触教师和学生,群众基础好,保证活动的开展和实施,且主要成员曾都担任或参加过课题研究,有一定经验。

2、组织结构严密,聘请了有经验的专家为顾问,具体进行指导、培训,组织纪律严明。

3、经费有保证,采取学校拨款、自筹两种方式,资料、信息来源广且方便。

4、我校所在的周围环境研究气氛浓厚,县教研室及各兄弟学校均有一至二个课题立项,且在省级以上获奖,我校原有的《高中学科课堂创新教学研究》、《物理导探式教学》均获省二等奖,《活动型德育途径研究》获市一等奖,《在农村普通高中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获市二等奖,《化学课堂创新教学》获省二等奖,有一批教师在这方面研究热情高。

我们的课题有别人的成功经验做参照,有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及法律依据,也有过硬的研究队伍和经费保证,完全可以保证“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的研究”这一课题的顺利进行,并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①合国科教文组织《学会生存》

②新昌中学2001年编写《擦亮未来的星空》,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④顾冷沅、吕达《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 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

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基础教育新视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4月第1版。

中小学创建人文和谐校园研究》开题报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课题组长

李悦双

(2009年9月1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主课题《中小学创建人文和谐校园研究》于2009年6月份经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和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审核,正式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GDZXXDY09440。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专家论证,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提宝贵意见。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确定本研究课题的背景 1.国内背景

当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目前我国的发展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使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这个发展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深入思考创建人文和谐校园的问题就必须引起广大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国际背景

信息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当前我们正处于一种复杂交错的多元社会文化的时代。多元文化反映着多元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开放社会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民族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等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相互激荡,影响着社会不同群体,也同样影响着开放的校园。唯我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 思想正在无情地侵蚀着我们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创建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通过稳定的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提升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引导、激励、唤醒和诱发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具有非常现实的时代意义。

3.学校背景

2008年12月21日,我校顺利通过广东省一级学校专家组的评估,正式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9年6月16日,我校顺利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专家组的评估,并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12月将接受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教育督导室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评,成为普宁时继普宁二中(重点学校)之后的第二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五年来,我们树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张扬个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全人”办学思想,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彰显“弘扬国粹,诗化校园”的办学特色,特别是近两年来,以李悦双校长为核心的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提出了具有侨中特色的办学理念——“和谐发展,卓越创新”,使我校从一个普通中学成为省一级学校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次学校,继而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单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名校云集的示范校行列中,和强校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广东省一级学校的顺利通过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的顺利通过并获得优秀等次,仅仅是实现了学校发展的阶段目标,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又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申请并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我们面临的是新的发展机遇,更是新的挑战。如何使学校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形成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功和学校发展的共赢局面是我们当前要解决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需要,我们企图通过创建人文和谐校园的研究,达到激发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的精神,共建和谐校园,形成合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1、理论价值

学校是社会的基层单位,构建人文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文和谐校园的研究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能促进教师的全面和谐发展,能使学校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2、实践价值

近年来,我校的教师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特点是新毕业的年轻人多,外校及外地调入的多,这些教师来自不同的团体,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新鲜的生命活力,但要使这部分教师尽快融入我校教师集体,认同我校的组织文化和团队追求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需要我们加强人文和谐校园建设。

面对现实来看,一方面,由于教师岗位与待遇不相匹配,多劳不多得,甚至少得,造成教师心理不平衡,且工资标准及其他福利与城市相比,农村明显偏低且在发放上时有拖拉,从而造成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对学生缺乏信心,没有爱心。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娇气任性、自私狭隘、缺乏自信、自理能力弱、依赖心理强,缺乏奉献精神。学校内部分学生中存在厌学现象,学生与教师间缺乏沟通,关系冷淡,再加之家长忽视对子女的约束和管教,学生与家长间缺乏沟通,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我校实施《中小学创建人文和谐校园研究》正是为提高师生素质,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根据这些实际,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创建人文和谐校园,有利于以鲜明、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熏陶学生;有利于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袭,有利于充分发

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带动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理论界定

普宁华侨中学办学五十三年来,紧扣和谐这一主题,进行深层次反思、挖掘和提炼,形成和谐校园文化,并通过感悟、体验和践行,内化成侨中人的精神和品格。侨中人在这种厚重文化和学校精神浸润下,自强奋发,生生不息,拼搏进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业绩。

(一)和谐

和谐原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现代汉语中,和谐是指配合得相当匀称。在哲学中,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和谐”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主题,是时代的最强音。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人的自身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组成社会大系统的各子系统和要素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所学校只有学生、教师和学校和谐发展,才得以长久健康发展。

(二)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指的是:在强调自身和谐的前提下,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干群和谐、同事和谐、师生和谐。干群之间倡导:尊重、理解、支持、服务;同事之间倡导:诚信、友爱、协作、沟通;师生之间倡导:平等、交流、尊重、欣赏、宽容。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在发展中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三)文化和谐校园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当然应体现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文化和谐校园要充分体现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指要形成以尊重为核心的充满民主与纪律、公平与正义、诚信与友爱、沟通与理解、竞争与合作、成功与分享、活力与快乐的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和学校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人文和谐校园建设活动,推进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组织不断优化,人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师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基本形成,校园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校园环境优美,秩序井然,以育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师生的法制观念、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学校成为平安、健康、文明、高雅的场所。通过全面推进学校的文化发展,全力创建温馨而富有朝气的人文和谐校园。

(一)提升环境文化品位,悉心营造和谐的氛围。

优良的环境是人文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我们要通过合理规划、着力美化、活化校园环境,努力营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映、宜人环境与人文气质交融的校园文化气氛,着力提升环境文化的品位,造浓了朴素、儒雅、大气的和谐 氛围。使得“优美宜人、催人奋进、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已成为我校环境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让侨中校园的每一方土地都会说话,每一面墙壁都在吟唱,每一张面庞都成为学校活力、魅力的名片。

(二)优化管理文化的定位,精心构建和谐的网络。

制度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文化是管理的内核。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需要不断健全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持续注入人文管理的内涵,形成了和谐的内部管理机制。德法并举,通过自下而上、自下而上的层层酝酿,充分倾听民意,不断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着眼于师生的自主发展、互助发展、生动发展。努力搭建与家长沟通的平台,拓宽与学生的交流渠道。明确管理责任,进行分层、分部、分类管理有真正达到教学管理的精、细、实,切实提高了管理的效益。严格遵守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不断细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的方式,切实强化生命安全的理念。

(三)突出发展文化的地位,潜心经营和谐的愿景。

人文和谐校园创建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我们将把一页页辉煌的历史当作新的起点,殚精竭虑,奋发图强,以《中小学创建人文和谐校园研究》的扎实推进为

契机,努力开创动人的持续发展的新篇章,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研究的切入点:

(一)人文和谐校园建设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统一

构建人文和谐校园,以人为本,着力抓好教学文化建设、科研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形象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把建设人文和谐校园放在完成学校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切实建设好,并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建立健全科学化的、可持续性的和谐校园文化管理机制。我们通过创建建设和谐校园活动,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教师的服务意识,保持学校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让学校办出水平,办出活力。

(二)人文和谐校园建设与育人活动相结合

我们要努力创设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大力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大力宣传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着力改善校园育人环境,维护校园安定团结,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人文和谐校园建设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科教学和教科研的结合,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机渗透人文和谐校园建设内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结合学生实际,使人文和谐校园建设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建立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育人模式。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四)人文和谐校园建设与推进校园人际关系建设相结合

实现学校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学生和环境关系和谐相处。

具体内容:

1.研究和谐校园文化中人际的和谐

(1)环境育人,实现“天人合一”,挖掘环境的育人功能,抓好育人环境的构建。①校园环境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的研究,从校园绿化、美化、教育化的角度,合理设计,布局,建立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能说话,成为潜移默化的教育资源,挖掘塑像、学校形象标志,亭、台、书画与科普走廊、宣传栏等的育人作用。扎实开展校园绿色协会活动。

②从营造文化教育氛围入手,通过举行诗词进校园活动和“文化艺术节”活动,以形成“教育场”,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受教育。

③从管理与自我管理角度入手,通过行为的养成教育和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深入开展《班干部的培养策略研究》。

(2)做好“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开展“师德大讨论”,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形成集体教育合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3)构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切实开展多渠道育人,全方位育人,发展社区教育;成立家长委员会;丰富家长学校指导培训内容;探讨家长会的形式。研究社区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将从教育基地,民俗文化,军校、社区联系等研究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

2.研究和谐校园文化中教与学的和谐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将通过主题班队会,军训拉练,社会实践等途径,激发兴趣,锻炼意志,培养现代人格,主要开展《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和《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渗透,开展“情景教学”、“问题教学”、“愉快教学”、“成功教学”、“分层教学”、“有效教学”等教学实践活动。

(2)师生的教与学和谐发展:探讨“教”如何服务于“学”,“学”如何促进“教”的问题,以达到教学相长,协同发展,将从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从“教学互动”的策略进行研究。

(3)面向全体与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正确把握教学起点,研讨“小步快跑”的作法,同时继续进行“分层推进,分层作业,分层考试”的尝试。

(4)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和谐发展:主要研究课堂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本领,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5)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课堂采用探究教学法,课外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组式探究学习,将以《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课题,探索我校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新路子。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律,学会创造。

3.研究和谐校园文化中物质的和谐

通过研究,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提炼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后勤管理策略。

五、拟解决的问题

1.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化的、可持续性的文化和谐校园管理机制。

2.如何构建安全有序的文化校园环境。

3.师生的教与学如何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4.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性。5.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如何使德育教育富有生活化,以人为本,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7.校园各种人际关系如何和谐发共生。

六、创新之处

一是创建人文和谐校园内容的创新——研究和谐校园文化中教与学的和谐,丰富了我校中小学创建人文和谐校园的新内涵,致力于构建科学化的、可持续性的文化和谐校园管理机制。

二是创建人文和谐校园模式的创新——形成以多系列人文和谐校园建设为特点、全方位、宽领域开展学生德育、课堂教学、学校环境、学校管理等人文因素渗透的多样化德育研究新模式。该模式以人文和谐校园的建设为依托,以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学生和环境关系的和谐发展为纽带,以学校管理机制和制度创新为保证,使学校教育走出封闭的校园,通过青少年主体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操守和人格修养都得到陶冶和洗礼,进而变得更加适应创建和谐社会和文明家园的需要。

七、实施步骤与实施方法

1、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二年:2009年—2011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2009年3月——2009年7月)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将完成五项工作:

1.研究伊始,我们将通过查阅文献,完成文献综述,明确相关概念,理清思路,设置子课题,写出开题报告,顺利开题;

2.培训队伍,完成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分工。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以便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形成合力,相互协作;在此基础之上再完成课题组成员的分工,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明确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的方式,自己在本课题组中的位置,研究进程中各个阶段应取得的成果。

3.开展调查工作。我们还拟用调查法以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开展六项调查,即:影响人文和谐校园建设的因素;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影响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影响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共生的相关因素;影响学校管理机制协调运转的相关因素。以便对症下药,辨症施治。

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影响人文和谐校园形成的主要因素(重点是:影响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调查报告撰写负责人郭楚斌。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2009年8月~2010年12月)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我们将完成五项任务:

1.对我们以前的工作实践探索研究总结、提炼。我们将运用经验总结法对本校建校五十三年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文化积淀,特别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师和谐发展方面的经验、以及对骨干教师培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培养、生态课堂、绿色生态学校建设方面等着力总结,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扬长避短,差缺补漏。

2.环境和谐——和谐校园的基础。建设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乐园。

3.教与学和谐——和谐校园的根本。营造民主的教学相长的生态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能力。

4.人际和谐——和谐校园的保证。建设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促进 师生主体团结合作、创新发展。

5.内外和谐——和谐校园的体现。搭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形成和谐校园体系。

阶段性成果:中期成果报告、论文集。负责人黄旭东。第三阶段:总结成果(2011年1月~2011年7月)

这半年时间是结题阶段,要完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完成《构建人文和谐校园》专著的编辑出版及成果推广工作。负责人陈伟彬、黄旭东、郭楚彬。

2、实施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理论、文献,充分迅捷地占有信息,共同研讨交流,把握课题研究的现状、最新动态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2)行动研究法:即“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引导全体教职工创新岗位工作,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个别访谈,数据统计,并注意提炼个人及团队的典型经验。

八、课题组织主要成员及组织分工

1、课题负责人:

李悦双——普宁市华侨中学校长、中学英语高级教师、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的领导工作。

2、理论论证小组:

李悦双(普宁市华侨中学校长、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周壮润(副校长、中学政治高级教师)

黄旭东(教务处副主任、中学政治高级教师)

3、实验操作小组:

郭楚斌(政教处副主任、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刘旭彪(团委书记、中学政治一级教师)

许文光(高一级级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廖湘嘉(高三级级长、中学数学一级教师)黄少练(高三级级长、中学物理一级教师)陈国基(高一级级长、中学化学一级教师)

4、资料文档管理小组:

陈伟彬(政教处主任、中学英语一级教师)

黄泽麟(高二级级长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傅俊明(高二级级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九、预期成果

(一)实际效果

1.每一位学校成员自身和谐发展的意识得到增强。在政治品质、道德修养、学习能力、业务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有明确发展目标,对学校的和谐校园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在共同愿景下实现自我良性发展。

2.干群、同事、师生和谐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不和谐因素基本消除,不和谐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3.学校和谐发展水平得到提高。教职工职业倦怠感减弱,有一定的职业成功感和幸福感。为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而继续努力。(二)文本成果

1.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结集出版。2.形成措施或方案。

十、经费保障

我校预计划拨款35000元人民币作为该项目研究经费,以保障图书资料费、调研差旅费、电化设备使用费、成果出版费、小型会议费、管理费、人员加班补贴等开支。

各位课题组成员,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我们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开拓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为创建人文和谐校园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和谐”校园文化的研究》开题报告

发表日期:2010年11月2日

编辑录入:zy

共有 291 位读者读过此文

扬州市第八期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

《“和谐”校园文化的研究》开题报告

江都市仙女镇双沟小学

2010.11.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建设和谐校园自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积极响应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双沟小学将以“和谐校园文化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为突破口,构建和谐的校园,着眼于提高师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和谐校园”。要理解“和谐校园”的概念,就要理解“和谐”的含义。什么是和谐?“和”者,和睦也,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本课题中的“和谐”是指人们对对象事物自身各要素之间和对象事物与外界之间关系所处状态的一种肯定性的主观评价或者描述。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就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协调、均衡、有序发 展的态势。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它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氛围的和谐等等。学校的师生在这种环境下,心情舒畅,真诚信任,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协调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在国内正在兴起,有部分学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及教学与科研等之间的和谐关系,丰富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4、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文化学视野进行和谐校园研究,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学校组织形态,我们准备将和谐校园的研究要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形成系统的校园文化系列,直至形成我校特有的和谐校园文化。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校园文化理论

美国学术界把校园文化界定为“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行为以及为认识理解校园内外一些事件、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国内教育理论界对校园文化的界定和阐释,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社区”说,即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

2、“氛围说”,即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在校园这个特定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

3、“综合说”,即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

4、“补充说”,即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认为校园文化可以等同于“第二课堂”。

(二)和谐教育研究理论

关于和谐教育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一向把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一直在努力推动着文明对话与交流的伟大事业,而且它的起始宗旨就是为了维护和追求世界的和平,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实现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关于和谐教育的理论,在国内外教育史上都有相关研究成就:

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古希腊伯拉图的“全面和谐发展论”。

3、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关于和谐发展途径、方法的论述。

4、教育学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学说。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和谐”校园文化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必须提升五个“功能”:

1、和谐校园文化的生态功能——校园环境文化,2、和谐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管理制度文化,3、和谐校园文化的服务功能——校园人际文化,4、和谐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学生行为文化,5、和谐校园文化的质量功能——学校课程文化

(二)、研究内容:

1、打造和谐生态的校园环境文化——绿色校园

环境就是教育。注重人文增强内涵,用学校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去引导塑造全校师生。达到“无声之教”“滴水穿石”之力,形成一句话一个道理,一个故事一个世界的丰厚的校园文化。

2、构建刚柔相济的管理制度文化——规范校园

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 清代唐甄提出“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学校首选“以崇高的理念塑造人”,“用和谐的制度管理人”次之,“人管人”更次之。依法治教,人文与制度相融,弹性与刚性相柔。尊重教师、张扬个性,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体现学校管理者一种政治修养成熟的标志,体现一种与教师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

3、培植融洽和谐的校园人际文化——温馨校园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弘扬“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敢于创新”的校园文化,以文化凝聚人心,形成认真敬业、爱生进取的教风,刻苦自主、尊师守纪的学风,求真务实、民主和谐的校风。开展“谈话工程”,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心灵沟通;开展“教师家访活动”,密切学校与家庭之 间的联系;开展帮贫扶困的“爱心工程”,帮助贫困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努力培植融洽和谐的校园人际文化,营造温馨校园。

4、探寻生命精彩的学生行为文化——文明校园

我们要去建设一个有质量的教育,体现一个有现代精神的主体,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要有知识、有能力、有觉悟、身心健康。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让品行闪光;情感交融教育,促感恩成长;心理生命教育,促身心健康;读书行动教育,化精神滋润;理想责任教育,懂回报社会;民族文化教育,育校园精神。

5、开发生命质量的学校课程文化——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以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为起点,以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高质量教育为基点,在各学科教学中,树立科学质量观,优化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生态课堂;优化学生素质,开发鲜活生命潜能。推进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差异多样、发展多元的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改革。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以共同的理想来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和谐文化的建设。把宣传、强化共同理想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师生同心协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强大共识。循着“奋斗今天、成就明天”的校训精神,合理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方向,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2、以培育人才为目的,切实关心学生的发展,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的困难。要把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以满足其学习、生活、工作,发展等各方面根本利益

3、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促进校园内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催生良好的师生关系。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控制局势的能力、驾驭稳定工作的能力,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3年,2010年11月开题,2013年11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和开题论证阶段(2009.10~2010.11)

(1)制定方案,组织申报

(2)收集资料,人员确定、培训

(3)组织开题论证

2、研究阶段(2010.11~2013.6)

(1)从和谐校园文化的生态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育德功能、质量功能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

(2)以案例研究为切口,坚持从实践入手,努力把和谐校园建设落到实处

3、总结反思阶段(2013.6~2013.11)

(1)写研究报告,收集、整理资料(2)组织结题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和谐校园建设氛围中,研究人员和校园管理者结合起来解决和谐校园建设中某一实际问题或一种方法。

2、历史研究法。通过对已存在的资料的深人研究,寻找事实,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和谐校园的建设意义。

3、经验总结法。关注实践,多维反思,形成经验,重视积累,不断调整,形成总结,运用于实践。通过采集、整理、分析实证材料,正确描述(把握)和谐校园建设与育人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实证关系,并力求能指导以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六、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主持人:李新梅

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全面工作,承担课题研究的总报告

课题组成员:马兆圣

负责“和谐校园”板块内容的研究

郑朋、毛鹤美负责“温馨校园”板块内容的研究

刘春、于鹏负责“文明校园”板块内容的研究

朱勇、褚俊负责“平安校园”板块内容的研究

曹庆荣、李红负责“绿色校园”板块内容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中期报告

研究报告

2012.6

马兆圣

课堂教学展示

现场展示、音像资料

2012.6

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论文汇编、调查问卷

2012.6

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13.9

李新梅

课堂教学展示

现场展示、音像资料

2013.9 刘春、于鹏

其他研究成果

论文汇编、教学设计汇编等

2013.9 朱勇、褚俊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保障

经费支出预算:资料费、调研学习费、小型会议费、资料打印复印费等,合计近10000元。

第二篇:“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主课题《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于去年12月份被批准为新郑市立项课题,经上级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和谐校园”。要理解“和谐校园”的概念,就要理解“和谐”的含义。什么是和谐?“和”者,和睦也,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本课题中的“和谐”是指人们对对象事物自身各要素之间和对象事物与外界之间关系所处状态的一种肯定性的主观评价或者描述。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它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氛围的和谐等等。学校的师生在这种环境下,心情舒畅,真诚信任,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协调发展。多数感到满意、快乐。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1、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在国内正在兴起,有部分学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及教学与科研等之间的和谐关系,丰富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4、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课题研究中的实践活动,我们准备逐步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例,用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例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构建和谐校园;积极探索在提倡优质、均衡教育的今天,农村初中学校如何更好地构建素质教育和人民群众迫切希望的一流教育(科学、规范、有效)之间的和谐。

(三)主要的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在这里,首先要着重研究的是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大力推行赏识教育,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优点,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让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只有学生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老师,才能构建真正和谐的校园。在操作上,一是要信任学生,架起桥梁。教师通过自己的眼光、手势、语言等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对他的信任;二是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倾听学生的心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让他自己也参与到教育中来,发挥互动作用。三是激励学生,彼此自豪。用一双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激励,使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四是提醒学生,学会批评。当学生有过错时,从善意的立场出发,及时给予提醒和暗示。

第二个值得研究的关系就是管理者和教师的关系。作为领导,要懂得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师有知识、重修养、主体意识强,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这一心理特点,表现在事业上,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重视和肯定,在人际关系上,则表现为渴望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在工作中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更希望得到学校领导乃至全社会的认可。教师的劳动是艰苦和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因此要为他们提供充实的图书资料、充分的工作时间、安静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氛围等。教师需要在工作中得到领导的理解、支持、帮助和尊重。对教师的工作应多加鼓励、赏识和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2、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的科际关系。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升学压力,由于中考高考的因素,在无意中形成“主科”和“副科”的概念。属于考试科目的是主科,分值比例较大的是主科,其余均为副科。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对不同学科、课时有了偏斜,难以形成教师的团队意识,学生也不同程度地畸形发展,难以成就全才。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构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成为课程改革的生力军。

3、如何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弘扬“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敢于创新”的校园文化,以文化凝聚人心,形成认真敬业、爱生进取的教风,刻苦自主、尊师守纪的学风,求真务实、民主和谐的校风。开展“谈话工程”,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心灵沟通;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密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开展帮贫扶困的“爱心工程”,帮助贫困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开展“助人为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敬老意识;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学习进步快的学生;设立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在信任中铸造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设立“校园精神文明督导队”,积极吸纳学生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开展各种学生问卷调查,把民主监督的权利还给学生。

(四)研究过程和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坚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以获取构建和谐校园方面的可行性及主要经验。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建题阶段

确定课题小组组长、副组长及核心人员名单,进行分工,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综合,收集资料,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作为本校的主课题。

2、第一实施阶段

制订出课题实施的工作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教研组。目前我校部分教研组及教师已经完成了子课题的初步方案。例如由教导主任周惠东主持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研究》已申报为市级立项课题。在这一阶段末期写出课题第一阶段小结。通过小结分析阶段性经验及方案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正方案。

3、第二实施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的修正情况,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汇总各组、室的研究情况,写出第二阶段的小结。

4、结题阶段

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研究,分析整理所获取的各种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提交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并向外进行推广。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在与学校发展相关的人、事、物、景、情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协调、均衡、有序。所谓人,就是学校的教职员工和与学校发展有紧密关系的社会人;所谓事,就是学校的岗位设置、人员的安排、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后勤的服务保障和教学的考核评价等;所谓物,就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设施配置、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等;所谓景,人、事、物即为校园的风景线,校园的景泛指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校园布局、优美的校园环境;所谓情,情是上述四者和谐的基础,人决定了事,人决定了物,人决定了景,因此人是关键。而人是有情感的人,人是情的载体,情是人的纽带。唯有在人、事、物、景、情方面达到了和谐,我们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才算是真正关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特长成长,关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创建和谐校园报告

创建和谐校园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正宁县和谐校园创建实施方案》精神,不断推进我校教育创新,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学校管理,创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特做一下汇报: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树立“师风正、学风浓、高质量、求发展”的学校形象。不断促进教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和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于家庄”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要求

做到师生和谐校园安全,健康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机构基本完善,校园安全卫生设施基本达到上级规定的要求,师生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和卫生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校园刑事治安案件和安全卫生事故的发生次数明显下降;校园秩序井然,环境优美,以育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教育,校园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基本形成,创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

三.具体措施

为了加强对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领导,学校计划组建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以教导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落实。于4月6日学校召开了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专题会议,广泛宣传,大造声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五、六周动员师生积极参加校园“绿化美化”活动,在校种花种草,喷绘本校园公益广告牌匾,进行以育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第七、八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五讲、四枚、三热爱”教育集中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和卫生保健常识讲座,不断完善校园安全卫生设施。用特色文化铸就和谐校园,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六一”学校新购小号、军鼓等文艺器材,学校组织全体学生热烈庆祝“六一”不断开展丰富的文艺活动,并在此活动中,对该项活动中成绩显著的教师和学生及班级进行表彰奖励,使整个学校充溢着一种生动活泼,奋发向上,团结和谐的人文气息,把校园变成师生共同发展健康成长的精神乐园。

永和学区于家庄小学

2007年6月19日

第四篇:“和谐校园”创建报告

在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中,我校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主题,组织教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理解文件的精神实质,努力提高我校的创建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读、唱、看、写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围绕“全人教育”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艺、表演和比赛,培育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校进一步建全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提倡所有教职工开展家访活动。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定期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注重宣传报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经验和新典型。

多年来,学校把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小学生毕业率100%,其他年级全科及格率达98%,体育合格率达98%,思想品德合格率达100%。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2005年我校少先大队连续评为“长沙市红旗大队”,2004年在县小学生广播体操通讯赛中获一等奖,2005年在县六一文艺汇演中,舞蹈《浪花花》获二等奖,2006年学校工会创县“模范职工小家”。2006年在县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获团体总分第七。2007-2008学我校被评为“安全文明校园”。2008年我校在县教育局组织的“校园集体舞”比赛中获二等奖。2008年2月数学数学教师教学片段设计获市级团体一等奖。

多年来,我们在校学生无违法犯罪和重大违纪事件;认真执行财务政策法规,严格收费管理,没有发生违规违法现象,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落实,无重大安全保卫责任事故。学校领导班子廉洁自律,作风务实,业务水平较高,在群众中有威信;教职工爱岗敬业。师生关系融洽向上,重视后进生帮教工作,无歧视、侮辱、体罚学生现象。学校育人氛围浓厚,文化生活丰富、健康、活泼、积极向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崇尚科学、追求进步;师生交往使用普通话,语言和文字规范。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校校园整洁美观,绿化率高,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教学设施齐全且安排得当,办学条件标准化;象征全人教育主题的校园建筑个性鲜明、内涵突出。为我校全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开展 “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构筑了一个更新、更稳、更高的平台。

为了推进我校和谐校园创建工作,发扬和谐校园创建的成果,把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全校教职员工思想觉悟和文明行为,提升办学品位,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德育主任为副组长,各处室骨干为成员的桥驿镇明德小学创建县级和谐校园领导小组,制定并实施了以全人教育为特色,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方案。决定申报创建2008县级和谐校园。

特此申请。

望城县桥驿镇明德小学 2008年7月2日

第五篇: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全球性的信息化建设浪潮使许多国家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为社会、企业、公众创造全新的沟通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同时也为各国政府提高其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尽管各国政府为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近年来各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不但存在着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差异,甚至在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没有同政府机构改革很好的配合、各自为政而引起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信息化投入和应用程度差异所产生的严重的数字鸿沟使得强势人群更强、弱势人群更弱,强化了社会的不均衡。这说明政府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单向的技术、投入和管理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重视政府信息化的社会责任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网络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和正在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速度仍然遵循甚至超过摩尔定律的更新换代步伐,虽然我们无法预见未来的最终成效,但其对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却是人所共知。世界各国电子政府的实践表明,网络化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政府行政体系的改革、行政过程效率的提高、服务观念的变革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政府向更快捷地服务于社会公众方向发展,各国正在努力将政府改革同政府信息化应用相结合。因此,在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无法为电子政府设定最终的目标,更不能简单地规定具体的电子政府终极功能和技术应用体系,而应当以超越技术与管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立足于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基点,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政府信息化过程以及相应的政府改革。否则,不可避免地还要出现本文开篇所述的资源浪费、政府网站使用效率低、数字鸿沟引发的社会发展不均等问题。政府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力、人力、信息等资源,又通过依法行政过程将这些资源有效地集成,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资源采集者、发布者和产品与服务的采购者,将不

单单引导社会对政府信息化的认识和消费,其政策及行政的杠杆作用还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产业结构、社会资源配置等。政府信息化的各种应用系统功能的发挥,也能够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的公众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众服务水平、强化公众的参政、议政程度等,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随着政府信息化在政府对内、对外电子行政和服务高效作用的发挥,其正反馈和锁定作用将可能使政府的公共行政和服务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效用,也将促使社会和公众更愿意接受和使用电子政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带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二、研究的重点内容

政府信息化建设是改善行政方式、提升行政效能的重大变革,是促进市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构建安定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如果各部门、各单位能够认真对待,精心研究,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相信息政府信息化建设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制度创新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动力的角度分析,实现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兼顾,实质上就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机联系。随着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在全国乃至各地区逐步深入展开,电子政务发展的制度空间将在更深层次上得到扩充,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及政府改革将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可以预计,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将为电子政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制度资源和更广阔、更科学的研究视角。

三、进度计划

10月20日-10月30日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学习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知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11月1日-11月16日

划分电子政务研究模块,进行方案论证,编制软件。

11月16日-11月30日

撰写毕业论文并征求导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的评议。

四、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下载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特色创建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特色创建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2016XZXBKT—XXGL089) 课题负责人:肖广平单位:周至县广济镇桑园小学 一、课题名称:学校特色创建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

    创建和谐校园

    创建和谐校园,争做文明学生 甲 :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与问好,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 乙: 文明是上下楼梯时的靠右行,是对生活学习环境的自觉保护。 甲 : ……然......

    创建和谐校园

    创建和谐校园,师德建设是本 李大庄乡王寨小学——李强 摘要:教育对于提高人的素质,推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和谐校园是育人的最佳环境,中华民族是世......

    如何创建和谐校园

    国 旗 下 的 演 讲经济管理系 13级会计与审计二班 团支部二0一四年四月十四日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如何创建和谐校园》,创建和谐校园不仅是我......

    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国旗下演讲作者(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06-11-01各位老师,同学好: 大家好!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和谐校园。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就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

    创建和谐校园

    创建和谐校园(1) 何谓和谐?从孔老夫子的“大同”社会到老子的“小国寡民”;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孔孟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到康有为的“人人......

    创建和谐校园(定稿)

    创建和谐校园 风可以不懂雪的漂泊;雨可以不懂霜的寂寞;沙可以不懂漠的辽阔;天可以不懂雨的落魄;泪可以不懂眼的脆弱.但我们不能不懂精神文明的追求,不能不懂和谐校园的需求.......

    创建和谐校园

    创建和谐校园,共建美好校园和谐的校园环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它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和谐的校园,向我们展示应有的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真挚的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