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第一,读书本身的价值。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近代思想的三次革命都是犹太人创造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
第二,读书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一个学习型的民族,才是一个不老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华人,方能将龙的血脉相承!在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人们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健康的生活情趣,人与人的关系会更加和谐,工作环境也会更加温馨。
第三,中国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热爱读书的民族。只是随着现在的应试教育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读书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读书兴趣。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书。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黯淡。
第四,读书对于教育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在学校中,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影响着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从来就是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它是我们民族精神动力不竭的源泉。在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必将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我们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动力和社会风尚。
三、课题研究纲要
(一)营造书香校园
1、制定科学合理的读书计划。
2、营造校园“古经典长廊”、“格言长廊”。
3、图书馆购置新书,阅览室建置。
4、营造班级文化,每个班级设立读书展板。“班级之星”、“读书成长记录”、“好书介绍”、“教师寄语”。
(二)开展多种读书活动
1、读书手抄报评比活动。
2、读书征文、演讲活动。
3、开展阅读指导课。
(三)诵读中华经典。
(四)教师读书会。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环境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体的表现形式、建设,有利
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虽然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但力量是巨大的。书香校园就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师生构建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在孩子们记忆力最佳的时代,构建一个耳濡目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读书氛围,熟读乃至背诵一些经典文章,烂熟于胸,将成为孩子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这种既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光明”文化,能深入到每一位“光明”人的骨髓,从光明南小学走出去的每一位师生都能成为有内涵的人。
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研究法、实验法、活动法等。
五、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省图书管理先进学校,我们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料,设计新颖的阅览室,并配备了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还对本课题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保证经费的开支。但是如何真正的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使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可能还存在不足。
六、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含阶段性成果)以及创新之处
预期目标和结果:
1、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读书成为每一个孩子的需要。
2、师生通过摘抄、读后心得体会以及手抄报,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超越自我。
3、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诵读中华经典,、读书特色活动、师生共写随笔”四大行动,凝聚提炼健康、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学校精神。
4、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经常进行读书征文、读书演讲活动,使“好读书、读好书”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育。
5、精心布置充满童趣,别具一格,环境幽雅的阅览室,设置“古经典长廊”、“格言长廊”,让学生一进到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氛围。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序号
创新之处:
1、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文明。
2、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使“好读书、读好书”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
序号成果名称 班级手抄报 读书随笔、征文 论文 成果形式 手抄报集 读书文集 论文集 负责人 李洁 王丽莎 李洁 研究阶段 2006-5 2007-3 2006-5 2007-9 成果名称 班级手抄报 读书随笔 读书征文 师生童谣 成果形式 手抄报集 随笔集 读书文集 童谣集 负责人 李洁 李洁 王丽莎 王丽莎
经典诵读案例 活动集锦 案例集 影像光盘 李连波 李连波、魏红舟
七、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
课题负责人:王玉梅
负责课题的全面管理工作。
课题组成员:
魏红舟
1、配合班主任营造班级文化,做好“书香班级”评比工作。
2、收集每月各班手抄报及教师、学生的读书随笔,择优在校园中展示,整理成册。
3、校园图书馆、阅览室的阅读,建设工作。
李连波
1、组织“诵读中华经典”活动,相关资料整理成册。
2、收集课题活动中的图片,录像资料,制作成册、成片。
王丽莎
1、组织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种竞赛与交流。
2、组织课题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做好记录。
李洁
1、收集有关论文及文献简要,为课题的顺利开展与结题奠定基础。
2、组织课题成员的交流与研究,做好记录。
八、课题的经费筹措及管理
1、本课题负责人是我校管理经验丰富的市级名校长。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有本校的读书会会长,有教授“诵读经典”特色的语文教师,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2、学校把书香校园建设作为特色项目,每班投入大量的经费建置经典班级。
3、作为省图书管理先进学校,我们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料,设计新颖的阅览室。
4、学校全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保证经费的开支。
5、我们有进行课题研究的经验与队伍,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九、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4月)
① 确立研究主题,以及课题申报工作。
② 制定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2、实施阶段(2006年5月——2008年4月)
① 组织课题人员学习有关理论,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② 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不断修正实施方案,促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③ 经常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为归纳和分析课题提供实践依据。
3、总结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
汇总本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做好结题工作为成果鉴定提供服务。读书录入:木车水责任编辑:木车水
第二篇: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厦门市“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厦门市湖明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对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说法:“学校必须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朱永新先生有这样的观点:“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为此,我们确定“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荡涤,享受读书的乐趣,体验精神的愉悦。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对教师而言,阅读可以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博学、善思、务实、创新、智慧而又激情的新一代教师群体。
2、对学生而言,阅读可以培养优良品德,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初步树立起对古今中外文化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对学校而言,既是落实“学习型学校”的具体实践和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积极探索和自觉行动;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也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抉择;既是改进学校德育模式的新视角,也是丰富学校人文底蕴、凸显学校办学精神、扎实推进建设教师精神家园的积极行动。
4、对社会而言,我们相信,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必将完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通过“家庭亲子阅读”,必将进一步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读书,崇尚读书,这必将有利于“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从而实现“书香校园建设”的示范与辐射功能。
三.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在分数中挣扎的教师和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功利性”活动,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阅读在人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以阅读为中心的“大语文”和“大阅读”理论,朱永新先生的“营造书香校园”实验、扬州徐冬梅老师主持的“亲近母语”阅读实验、青岛开展的“2+2+2”课堂分配方案等相继产生较大影响,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阅读改革实验的热潮。
四.该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促进“精神发育”,培养优良品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陶冶精神,启迪智慧,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培养“可持续性”学习知识的能力;培植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需要,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基。
2、教师:使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丰富教育生活,保持教师终身学习的源动力,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在研究实践中掌握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3、学校:满校书迷,师生共同在书香校园里诗意地栖居。通过研究,形成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丰富学校人文底蕴,改进学校德育模式,推进新课程改革,创建特色型、学习型学校,以此加快教育内涵的发展,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五.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书香校园:建设校园读书文化,促进师生读书意识的形成,师生读书蔚然成风。
书香校园包含的几个要素:书籍,泛指种种健康的图书;书香,指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指浓厚的阅读氛围;校园,指学校提供的良好的读书环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研究内容的界定。
1、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
2、编写阅读校本教材。
3、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4、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5、探索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
6、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实验。
7、探索阅读批注、读书笔记的做法。
六.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我校自2006年启动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校园里,在师生中,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已被确定为厦门市“十一五”科研课题,《中国日报》、《海峡导报》、《小学生周报》、《思明教育》、《思明社区教育》先后有十几篇文章报道了我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经验与做法。
我校已举办两届校园读书节,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评选出一批“阅读之星”、“学习型教师”、“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并邀请著名作家“阳光姐姐”伍美珍和《海峡导报》编辑记者来校作报告、签名售书、与师生面对面真情互动。
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方法改进了,识字量、阅读量提高了,语文能力明显增强。有一大批优秀习作在《作文大王》、《作文世界》、《厦门晚报》、《厦门商报》等报刊杂志及“冰心杯”、“邮政杯”作文比赛中发表与获奖。六年2班郑苏杭同学的新书《我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苏杭》还于日前正式出版发行。
七.研究思路:
(一)抓好环境建设。
1、创设宜人的读书环境。
2、建立“三位一体”读书网络,开创缤纷的阅读天地。
(1)学校读书长廊、阅览室。(2)班级图书柜。(3)家庭藏书架。
(二)开展阅读活动。
1、每天专门设立“美读时光”,继续完成好课外阅读积累本——“采蜜集”,继续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2、继续做好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的工作。
3、继续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内容有:推荐好书,亲子共读,读书征文,阅读小报评比,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展示,以及“阅读之星”、“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的评比,与作家面对面交流等。
4、班级要定期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 “小小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举行“走进四大名著”等主题读书会。
5、发挥学校辐射作用,推进亲子读书活动。
6、开展以“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为主题的社区阅读活动。
(三)完善组织制度建设。
1、建立学校读书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将成立以 “书香校园”创建领导小组,形成“读书先锋队”,“读书大本营”,“读书俱乐部” 三个读书组织机构。
2、成立各种文学社。
3、班级建立图书角管理制度,由各班班主任负责。
4、建立读书制度,从时间上给予保障。
5、建立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
(四)进行子课题研究。
教师们以子课题的方式开展研究工作,每位研究成员围绕课题确定子课题,如:书香班级的建设与研究;阅读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推进亲子阅读的实践与研究;创建班报、班刊的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学生阅读批注、读书笔记的指导研究;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等。通过子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
(五)开设阅读校本课程。
1、开设阅读校本课程,交流阅读感受,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2、编写阅读的校本教材,引领阅读方向,拓展课外阅读。设计阅读积累本,丰富积累。
八.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档案袋评价法、经验总结法等。
(l)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书香校园、学习型组织的历史、现状、不足、发展方向进行研究;
(2)调查研究法:对影响书香校园形成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调查;(3)档案袋评价法:对儿童的发展、教师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评价;
(4)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教学行为,最后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结论。(5)个案分析法:对研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人,典型的课,典型的事,典型的活动进行现象分析,进而发现总结规律。
(6)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形成理论认识,每阶段撰写论文、总结、报告、案例、反思等。
九.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准备阶段(2008、2——2008、8)(1)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内容。(2)理清课题的内涵,明确其界定。
(3)写出课题研究的方案,举行开题报告会。(4)实验教师收集资料,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二)、实验阶段(2008、9——2009、8)
1、推荐小学生必背、必读、选读书目。
2、开展“书香校园”的各种活动,积累实验研究的有关材料、个案。
3、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4、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模式。
5、开发校本课程的教材《阅读 积累 练笔》。
6、研究校本课程的课外延伸。
7、子课题按计划进行实验。
(三)、反馈阶段(2009、9——2010、5)
1、修正实验方案,鉴别、整理、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所获得的个案等材料,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使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
2、再实验论证
进一步实验研究,进一步论证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写出实验报告。
(四).总结阶段(2010、6——2010、10)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回顾课题研究过程,针对实验研究所获得的各类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对实验成果进行推广。十.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全校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师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明显提高。初步探索出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形成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校本课程教材《阅读 积累 练笔》;课题研究论文集;教师读书随笔集;优秀学生日记集;优秀学生读书笔记集;优秀学生个人文集;校报《湖明小学校刊》;班刊班报;《小学生必背、必读、选读书目》;阅读课展示等。
第三篇: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对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说法:“学校必须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朱永新先生有这样的观点:“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为此,我们确定“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荡涤,享受读书的乐趣,体验精神的愉悦。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对教师而言,阅读可以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博学、善思、务实、创新、智慧而又激情的新一代教师群体。
2、对学生而言,阅读可以培养优良品德,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初步树立起对古今中外文化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对学校而言,既是落实“学习型学校”的具体实践和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积极探索和自觉行动;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也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抉择;既是改进学校德育模式的新视角,也是丰富学校人文底蕴、凸显学校办学精神、扎实推进建设教师精神家园的积极行动。
4、对社会而言,我们相信,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必将完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通过“家庭亲子阅读”,必将进一步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读书,崇尚读书,这必将有利于“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从而实现“书香校园建设”的示范与辐射功能。
三、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现在国际上有一个OECD组织评估学生发展,从三个能力角度评估:第一阅读能力,第二科学能力,第三数学能力,他们把阅读能力看成是衡量一个学生发展成长的非常重要的标志,将来在基础教育改革里头,包括在学生发展评价里头,对阅读能力会越来越重视。这应该是未
来学习的一种模式。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来看,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朱永新先生的“营造书香校园”实验、扬州徐冬梅老师主持的“亲近母语”阅读实验、青岛开展的“2+2+2”课堂分配方案等相继产生较大影响,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阅读改革实验的热潮。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四、该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促进“精神发育”,培养优良品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陶冶精神,启迪智慧,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培养“可持续性”学习知识的能力;培植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需要,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基。
2.教师:使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丰富教育生活,保持教师终身学习的源动力,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在研究实践中掌握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3.学校:满校书迷,师生共同在书香校园里诗意地栖居。通过研究,形成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丰富学校人文底蕴,改进学校德育模式,推进新课程改革,创建特色型、学习型学校,以此加快教育内涵的发展,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五、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建设书香校园:建设校园读书文化,促进师生读书意识的形成,师生读书蔚然成风。将课外阅读与各学科进行融合,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书香校园包含的几个要素:书籍,泛指种种健康的图书;书香,指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指浓厚的阅读氛围;校园,指学校提供的良好的读书环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研究内容的界定。
1.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模式: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探索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与方法。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2.编写阅读校本读本。
3.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实验。
六、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我校自2006年启动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校园里,在师生中,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已被确定为厦门市“十一五”科研课题,《中国日报》、《海峡导报》、《小学生周报》、《思明教育》、《思明社区教育》先后有十几篇文章报道了我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经验与做法。
我校已举办两届校园读书节,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评选出一批“阅读之星”、“学习型教师”、“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并邀请著名作家“阳光姐姐”伍美珍和《海峡导报》编辑记者来校作报告、签名售书、与师生面对面真情互动。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方法改进了,识字量、阅读量提高了,语文能力明显增强。有一大批优秀习作在《作文大王》、《作文世界》、《厦门晚报》、《厦门商报》等报刊杂志及“冰心杯”、“邮政杯”作文比赛中发表与获奖。六年2班郑苏杭同学的新书《我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苏杭》还于日前正式出版发行。
七、研究思路:
(一)抓好环境建设。
1.创设宜人的读书环境。
2.建立“三位一体”读书网络,开创缤纷的阅读天地。
(1)学校读书长廊、阅览室。(2)班级图书柜。(3)家庭藏书架。
(二)开展阅读活动。
1.每天专门设立“美读时光”,继续完成好课外阅读积累本——“采蜜集”,继续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2.继续做好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的工作。
3.继续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内容有:推荐好书,亲子共读,读书征文,阅读小报评比,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展示,以及“阅读之星”、“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的评比,与作家面对面交流等。
4.班级要定期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 “小小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举行“走进四大名著”等主题读书会。
5.发挥学校辐射作用,推进亲子读书活动。
6.开展以“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为主题的社区阅读活动。
(三)完善组织制度建设。
1.建立学校读书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将成立以 “书香校园”创建领导小组,形成“读书先锋队”,“读书大本营”,“读书俱乐部” 三个读书组织机构。
2.成立各种文学社。
3.班级建立图书角管理制度,由各班班主任负责。
4.建立读书制度,从时间上给予保障。
5.建立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
(四)进行子课题研究。
教师们以子课题的方式开展研究工作,每位研究成员围绕课题确定子课题,如:书香班级的建设与研究;阅读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推进亲子阅读的实践与研究;创建班报、班刊的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学生阅读批注、读书笔记的指导研究;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等。通过子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
(五)开设阅读校本课程。
1.开设阅读校本课程,交流阅读感受,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2.编写阅读的校本教材,引领阅读方向,拓展课外阅读。设计阅读积累本,丰富积累。
八、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档案袋评价法、经验总结法等。
(l)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书香校园、学习型组织的历史、现状、不足、发展方向进行研究;
(2)调查研究法:对影响书香校园形成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调查;
(3)档案袋评价法:对儿童的发展、教师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评价;
(4)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教学行为,最后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结论。
(5)个案分析法:对研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人,典型的课,典型的事,典型的活动进行现象分析,进而发现总结规律。
(6)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形成理论认识,每阶段撰写论文、总结、报告、案例、反思等。
九、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准备阶段(2008、2——2008、8)
1.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内容。
2.理清课题的内涵,明确其界定。
3.写出课题研究的方案,举行开题报告会。
4.实验教师收集资料,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二)、实验阶段(2008、9——2010、10)
1.推荐小学生必背、必读、选读书目。
2.开展“书香校园”的各种活动,积累实验研究的有关材料、个案。
3.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4.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模式。
5.开发校本课程的教材《阅读 积累练笔》。
6.研究校本课程的课外延伸。
7.子课题按计划进行实验。
(三)、反馈阶段(2010、11——2011、5)
1.修正实验方案,鉴别、整理、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所获得的个案等材料,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使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
2.再实验论证
进一步实验研究,进一步论证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写出实验报告。
(四)、总结阶段(2011、6——2011、11)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回顾课题研究过程,针对实验研究所获得的各类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对实验成果进行推广。
十、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全校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师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明显提高。初步探索出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形成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校本课程教材《阅读 积累练笔》;课题研究论文集;教师读书随笔集;优秀学生日记集;优秀学生读书笔记集;优秀学生个人文集;校报《湖明小学校刊》;班刊班报;《小学生必背、必读、选读书目》;阅读课展示等。
第四篇:“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主课题《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于去年12月份被批准为新郑市立项课题,经上级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和谐校园”。要理解“和谐校园”的概念,就要理解“和谐”的含义。什么是和谐?“和”者,和睦也,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本课题中的“和谐”是指人们对对象事物自身各要素之间和对象事物与外界之间关系所处状态的一种肯定性的主观评价或者描述。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它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氛围的和谐等等。学校的师生在这种环境下,心情舒畅,真诚信任,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协调发展。多数感到满意、快乐。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1、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在国内正在兴起,有部分学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及教学与科研等之间的和谐关系,丰富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4、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课题研究中的实践活动,我们准备逐步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例,用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例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构建和谐校园;积极探索在提倡优质、均衡教育的今天,农村初中学校如何更好地构建素质教育和人民群众迫切希望的一流教育(科学、规范、有效)之间的和谐。
(三)主要的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在这里,首先要着重研究的是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大力推行赏识教育,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优点,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让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只有学生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老师,才能构建真正和谐的校园。在操作上,一是要信任学生,架起桥梁。教师通过自己的眼光、手势、语言等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对他的信任;二是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倾听学生的心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让他自己也参与到教育中来,发挥互动作用。三是激励学生,彼此自豪。用一双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激励,使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四是提醒学生,学会批评。当学生有过错时,从善意的立场出发,及时给予提醒和暗示。
第二个值得研究的关系就是管理者和教师的关系。作为领导,要懂得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师有知识、重修养、主体意识强,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这一心理特点,表现在事业上,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重视和肯定,在人际关系上,则表现为渴望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在工作中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更希望得到学校领导乃至全社会的认可。教师的劳动是艰苦和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因此要为他们提供充实的图书资料、充分的工作时间、安静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氛围等。教师需要在工作中得到领导的理解、支持、帮助和尊重。对教师的工作应多加鼓励、赏识和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2、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的科际关系。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升学压力,由于中考高考的因素,在无意中形成“主科”和“副科”的概念。属于考试科目的是主科,分值比例较大的是主科,其余均为副科。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对不同学科、课时有了偏斜,难以形成教师的团队意识,学生也不同程度地畸形发展,难以成就全才。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构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成为课程改革的生力军。
3、如何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弘扬“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敢于创新”的校园文化,以文化凝聚人心,形成认真敬业、爱生进取的教风,刻苦自主、尊师守纪的学风,求真务实、民主和谐的校风。开展“谈话工程”,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心灵沟通;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密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开展帮贫扶困的“爱心工程”,帮助贫困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开展“助人为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敬老意识;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学习进步快的学生;设立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在信任中铸造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设立“校园精神文明督导队”,积极吸纳学生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开展各种学生问卷调查,把民主监督的权利还给学生。
(四)研究过程和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坚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以获取构建和谐校园方面的可行性及主要经验。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建题阶段
确定课题小组组长、副组长及核心人员名单,进行分工,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综合,收集资料,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作为本校的主课题。
2、第一实施阶段
制订出课题实施的工作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教研组。目前我校部分教研组及教师已经完成了子课题的初步方案。例如由教导主任周惠东主持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研究》已申报为市级立项课题。在这一阶段末期写出课题第一阶段小结。通过小结分析阶段性经验及方案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正方案。
3、第二实施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的修正情况,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汇总各组、室的研究情况,写出第二阶段的小结。
4、结题阶段
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研究,分析整理所获取的各种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提交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并向外进行推广。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在与学校发展相关的人、事、物、景、情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协调、均衡、有序。所谓人,就是学校的教职员工和与学校发展有紧密关系的社会人;所谓事,就是学校的岗位设置、人员的安排、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后勤的服务保障和教学的考核评价等;所谓物,就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设施配置、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等;所谓景,人、事、物即为校园的风景线,校园的景泛指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校园布局、优美的校园环境;所谓情,情是上述四者和谐的基础,人决定了事,人决定了物,人决定了景,因此人是关键。而人是有情感的人,人是情的载体,情是人的纽带。唯有在人、事、物、景、情方面达到了和谐,我们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才算是真正关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特长成长,关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大调研”课题 专题调研成果报告
调研时间:2018年7月 调研单位:xxx小学校 主要成果:
一、调研课题
学校信息化教育现状及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二、工作现状
1、取得的主要成绩
(1)、教育信息化设备能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通过前几年国家实行教育均衡发展计划,学校信息化设备,尤其是计算机不再是学校中的“稀有保护对象”了,各校的大部分教室都装配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我校是一个典型的小班制农村小学,虽说是一个农村小学,但是我校在2016年各班已全部配备了电子白板,说明学校信息化教育已经普及到农村小学,这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结果。
(2)是教师信息化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国培”计划、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特别是近三年来分期、分批、分层次对学校在职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3)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以及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等已在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近几年在汉字教学中很流行的“悟空识字”,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来进行汉字识别教育,同时进行汉字释义,效果很好,很受儿童及家长的欢迎。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以及可接受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教师认识不完全到位。少数教师认为,自己教了多年 的书,或自己年龄大了,已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轻车熟路,用不着学习新的东西,可以不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教学,依然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认识不明,态度不积极。
(2)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展示性应用较多,常规教学应用偏少。在学校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和各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老师们都要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但在日常常规教学中,部分老师运用较少。
(3)是借鉴应用多,创新研究、开发较少。由于老师们工作繁忙,或自身能力水平有限,不能研究、开发出新的教学软件等,因此大多数老师直接借鉴甚至照搬别人信息化成果资源进行教学,如从网上下载课件、音像、视频材料运用于教学中,很少融入自己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发现、新成果等。
三、工作建议
1、进一步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系统。目前,学校教育要乘国家信息化建设东风,加紧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2、搞好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学科教案、教学课件、试题、百科知识、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甄别收集和利用。
3、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作为新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 信息化应成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积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教育要顺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学校、老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