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写作经验之在新闻标题(写写帮推荐)
在新闻标题上多花些气力
新闻标题犹如人的外在形象。当一个眉清目秀的人站在人们面前时,会使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同样,当拿起一份报纸,首先进入视线、能提起人们兴趣和精神的一定是一则好的文章标题。人们常说的“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这好的标题就是指排版醒目、制作精美、富有特色、文字精当的标题,排版制作当然是编辑的事,我只说后一层的意思。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一条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决定着新闻的成败,体现出的是作者和编者的水平,进而决定报刊的质量。一般来讲,编者是从新闻标题中对新闻的价值、意义、内容等以及作者的写作功底做出基本的初步的判断,然后做出是认真阅改还是先放一边的决定。标题抓不住编者,就等于你的稿件没有闯过第一关。所以拟出一条好的标题,值得下功夫,必须下功夫,绝对能奏“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实效。新闻标题的总体要求是要准确,鲜明,生动,凝练,朴素。这些常识性的东西,我不缀述,况且,对于怎样拟制标题,各人有各人的习惯,不可能也不应该千篇一律,就我琢磨到的有这么6种情况:
1、概括新闻事实使标题言简意赅 在标题制作中,要把握好消息标题与通讯标题的区别。消息(也就是狭义的新闻)强调以事实为根据来命题,直接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事情正在进行的状态。消息的标题包含着必要的新闻要素,告诉读者一个明确的含义,不可能做其它的解释,具有确定性的特点。通讯因为常常是在事件发生以后向读者提供更详细的事实和背景材料,以细致的描写、生动的形象和曲折的情节来感染读者,所以它的标题比较灵活,既可以是直叙新闻事实的实题,又可以是抽象的概括,含蓄的提示。消息体裁的特点决定了消息标题的特点。就消息来说,有的新闻事实比较单一,简单到用标题新闻就差不多可以概括新闻事实,传递给读者完整的信息,使读者一看标题就一目了然,这类新闻,如果再去苦思冥想着去修饰、拔高、加工,那是没有多大必要的。当然,就是实话直说也得斟酌字句,下苦功夫,这是谁也不能反对的。我拟制消息标题的体会是,要紧扣内容,精心提炼,力求高度概括新闻事实,做到言简意赅就好,不一定凡新闻都为加上一个不同凡响的题目而煞费苦心,想不出硬想,加不进硬加,结果适得其反,辛苦拟制出来的标题让人看了反倒矫揉造作,面目可憎。因为标题的成功与否,是不能离开它所领袖的内容而独立评判的。只有文题相符才算成功。在我的稿件中,新闻标题有的非常平易,明白如话,不用编者和读者再去想就能明白文章说的是什么事,尤其是消息标题。如《酒泉军分区举办军事高科技函授》(原载《解放军报》1992.12.13),《甘肃矿区民兵突击队会战钛白》(原载《解放军报》1993.4.24),《玉门民兵护矿护油》(1993年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陈司令慷慨助残风格高》(原载《党的建设》杂志2001年第五期),《酒泉帮工队帮助军烈属春耕》(原载《中国社会报》1993.4.16),《酒泉军分区组织干部参加党校培训》(原载《甘肃日报》1993.5.14)等等。这些标题,编者都没有做什么“加工”,所以刊登出来的也全是我的原标题。
2、精心锤炼字句使标题妥帖自然 写诗文得有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中所说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新闻标题的组织也同样至为重要,须精心锤炼,一字不苟。在古今吟诗作文中,常有“一字师”的佳话,做新闻标题也应该字斟句酌,在写得妥帖自然的前提下,追求精当、达意、优美。古人说“发挥意旨在句,而点缀精神在字”(明?费经虞),足可见得这单个的字在标题或是短文、诗句中的极端重要性。“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只有精心提炼,才能使标题上的每一个字都用得非常妥当,达到那种加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一个字都没办法替换的境界。我虽然对标题一向都很乐于和勤于下功夫推敲,但有的算是成功的,可有不少写得就不是很完美,尤其是刚开始写新闻的时候。一直向报刊社投稿,每每就有编辑要高人一筹的感慨,试举几例。
有一位青年农民遇到几个毒贩子后拖住他们,向公安告发,公安干警安排这位青年将计就计,在他和毒贩子们再度接头时牵住他们将他们一网打尽。就这一新闻事实,我写了一篇小故事(属通讯体裁)。
好青年计赚黑心人 智公安伏获毒贩子
1月初的一天中午,安西县西湖乡青年农民王生军被3个外地人拦在村口。“要不要大烟?”一人附耳问。王生军一惊,随即说要。他看了货,问清价格,约定时间、地点后各自散去。当夜冷风飕飕,王生军与3贩在县城烈士陵园西墙角相会。王生军掏出一捆钞票交给一烟贩,那烟贩借着星光一数。3贩咧嘴一笑,也把带来的大烟交给了王生军。就在这时,数名公安干警迅速从三面包抄过来,3名烟贩当场被擒。
原来,王生军谈妥“交易”后马上赶到县城,将情况报告了县公安局。(原载《甘肃日报》1991.1.22)
我给这篇短文拟制的标题是“好青年计牵黑心人,智公安伏获毒贩子”。这个“牵”字,意即拉住、拖住,不使逃脱和失控,是为了表达这位青年用计谋将毒贩子牵制住,争取时间有待公安人员将其伏获的意思。标题拟出来后,总觉得不太满意,像是有些字不太自然,比如这个“牵”字,就有些浮浅的感觉,没有深度,不够厚重。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字来替代,就抢时间把稿件投了出去,过了几天,《甘肃日报》登出来的题目却是把我的那个“牵”字改成了“赚”字,我读报后心里不禁叫绝,非常有感慨。一个动词的替换,使标题一下子变得形象了许多,同时又把这位青年的机智、在行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这次配合行动所取得的战果更加凸现出来,从而使标题更加准确生动。
一字之易的再说一条新闻。
敦煌丝路宾馆客房部主任关心日本游客,事迹感人。日本人返回后给其寄来书信和礼物以示谢意。原文:
扶桑寄书 情传万里
今年春节前夕,曾被评为全国饮食服务业优秀服务员的敦煌市丝路宾馆客房部主任王振玲收到了从日本发来的一封信函和一个包裹。日本游客村上行一郎夫妇向收信人致以节日的慰问;那两条长筒袜、两条丝巾的寓意正如他们在信中引用的一句中国老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去年8月,村上行一郎夫妇住进了丝路宾馆。一天,王振玲见他们没去吃早餐,敲门进去一看,只见村上行一郎嘴皮干裂,面色铁青,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他的夫人神情焦急,坐卧不安。原来,村上行一郎因初来乍到,水土不服拉肚子,又患了感冒,头痛发烧,无心进食。王振玲问清症状后急忙跑到附近的药店买来三包药,介绍了服法,端来一杯温开水让他服下。二人连声称谢,掏出钱来支付药费,王振玲坚决不收。吃中午饭时,村上行一郎又没出门,说他没有食欲。王振玲马上通知餐饮部给他下了一碗清淡的鸡蛋面条,亲自送到他的房间。他看了一眼还是不想吃。王振玲想了一阵,又跑回家熬了小米粥,用饭盒盛来给他吃,他吃了一口,连说“好吃”,一会儿工夫就吃完了。两天时间,王振玲顿顿从家里带来可口的饭菜,提醒病人按时服药。病人康复后,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对总经理于振安说,他们在丝路宾馆生活了几天,深切感受到了敦煌人的古道热肠。他们离馆时,王振玲正巧在家休息,他们专程去她家辞行,拿出500元钱表示谢意,被王振玲婉言谢绝了。
原载《中国旅游报》1994.4.11)
对这一新闻,我拟定的题目为《扶桑寄书 情长万里》,突出了路程之长,来比喻服务人员和外宾的情义之深长,更远点儿想,就是两国人民的情义之深长。我原以为这则标题已经不错的了,可稿件刊出后,编辑把我的标题中的“长”字改成了“传”字,突出了以事传情和报纸突出宣传、弘扬这种精神的深义,使内涵更为丰富。
以上是标题上用字的两例。其实,不光作者,就是编者,在推敲作者的标题上,也是煞费苦心,对作者的题目的改写,也会投入很大精力,其精神和学识都是很能感染作者的,当然编辑出来的新闻标题也就争奇斗艳,颇能给人以启示。也举几例。
3、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形象生动 人们说,从标题的制作可以看出作者和编者的水平,而追根溯源,好标题却源于拟制标题者深厚的文字功力和各类知识的综合运用。博学多采,才能运用自如,知识浅陋,往往陷入困境。言归正传具体点说,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标题鲜活而富有生气,更加强化标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整篇文章增添色彩。我在写新闻的时候,总想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活跃一下,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有些修辞格运用的较多,自己还算是比较满意的。试举几例。
仿拟。《久病床前有贤夫》(原载《党的建设》1993年第10期“婚恋?家庭?生活”专栏),一看就明白这则标题仿自中国农村的“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谚语,就是这则标题,在“西部地方党的建设刊物(1995年度)好标题评选”中获好标题奖,由“中国西部地方党刊研究会”颁发了获奖证书。它获奖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修辞格的自然运用。这似曾相识的一句话,和那句谚语一“有”一“无”,形成强烈对比,两种精神反差强烈,产生一种感人的力量。二是倡导和推崇一种积极的社会风尚,具有针贬时弊的战斗性和时代进步精神(当年我看过一份资料,当时的离婚率也是颇高的)。三是它高度概括和突出反映了主人公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也揭示了新闻主题,与内容形成自然贴切、水到渠成的“默契”,产生了无可替代的效果。
久病床前有贤夫
安西县供销社餐厅职工李秀英是不幸的——因病施开颅手术导致半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李秀英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好丈夫——县人武部政委马树林。在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乐观情绪的感染下,她很快从轻生的念头中解脱出来,满怀信心地为履行做母亲做妻子的义务而不懈地努力。马树林也被省、地有关部门评为“关心妻子的好丈夫”、“精神文明建设标兵”。
历时7个半小时手术后,李秀英静静地躺在床上。朦胧中,她感到头部、颈部甚至全身都有一种不曾有过的感觉。想摸一摸,却抬不起手臂。她迷惑地望着已在她身边守候了3天3夜的丈夫,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马树林眼里闪着泪花,无言以答。当他顺从妻子央求把一面镜子拿到她面前时,她惊呆了:一头秀发被剃得精光,口歪了,眼斜了,原来俊俏的面庞已变得古模怪样,她顿时呼天喊地,痛不欲生……
剧烈的手术反应还在继续。李秀英口干舌燥,手术导致舌咽神经受损,难以进食进水。马树林勾对流质一勺勺地灌,把水果刮成碎沫一点一点地喂。虽然出门办事难,但是马树林还是想方设法满足了妻子的一切要求。妻子每天要输四瓶液体,小便频繁,身子不能动弹,他一次一次地接。妻子浑身时而酸疼难忍,时而发热发痒,马树林就不停地给她擦洗、按摩,怕妻子生出褥疮,他每隔两小时就给翻一次身。妻子大便不利,他用手掏。条件的限制,院规的约束,马树林只能趁妻子安静的间隙在小方凳上坐一会儿,实在支持不住就和衣躺倒在水泥地板上。熬了40多个昼夜,马树林体重下降了20多斤。“树林,我要把你拖累到啥时候?我不想活了……”妻子心疼丈夫啊,她眼巴巴地看着丈夫终日劳累,望着丈夫越来越憔悴的脸庞,心里真不好受!“秀英,我们夫妻恩爱十几年,我愿意伺候你一辈子。得病不由人,你可千万不要想不开啊!”一段对话后,夫妻俩泪如泉涌。妻子出院回家调养期间,马树林对妻子的关怀更加体贴入微。他每天早早起床,为妻子穿衣、梳洗、蒸鸡蛋、煎中药,晚上为她洗脚、修剪指甲……他每天坚持3次架上妻子在院子里走动。起初,妻子不会换步,他就边扶边拉,有时还俏皮地唱起“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逗得妻子开心地笑,继而又感动地哭。一个多月后,妻子终于能扶墙走路了,为了让妻子在自己不在家的时候也能坚持锻炼,马树林在院子里栽了四根木桩,上面架了一根九米长的铁管。从院门口直通卧室。
马树林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处理好家庭关系对社会有直接影响。照顾好病残妻子是丈夫义不容辞的责任。马树林既做丈夫又做父母,为维持这个家庭花费了大量心血,可他表现给妻子和女儿的又始终是和蔼的微笑。马树林走过的是一段艰辛的人生里程,人们正是从他不寻常的经历中看到了他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从而尊敬他,奉他为男子汉的楷模。“三八”妇女节,马树林应城关镇妇联的邀请为全镇2000多名职工家属做专场报告,很多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从那时起,马树林关心妻子的动人事迹就在安西县城乡广泛传开了。
(原载《党的建设》杂志1995年第三期)
《为“羊”消得人憔悴》,是一则短消息的标题,是仿拟了宋代柳咏《凤栖梧》词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主题,它和副题互为补充,就使这则消息写得比较透彻,加之这是参加征文的作品,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的特点,因而单从消息写作上其实也属于一般化的稿件,但综合上述情况,便有可取之处,由是其才获得“纪念我国环保事业开创二十周年?环境与发展有奖征文”好新闻奖(三等奖)。
为“羊”消得人憔悴 纪应汗精心照料受伤岩羊
阿克塞县民主乡民兵纪应汗在自己家里精心饲养4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岩羊的事,被牧民群众传为佳话。
今年3月的一天,民兵纪应汗在距县城30多公里的深山里放马时,在一条山沟里发现了4只被积雪困阻、已因饥饿、疲乏瘫倒在雪地上的岩羊,立即用马一只一只地驮回自己家中,腾出一间房子把岩羊饲养起来,准备养足精神后放归大自然。过了一个星期,他惊喜地发现,四只岩羊中的两只母羊都已经怀了胎。于是一直悉心守护着,盼望母羊下羔。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操劳,纪应汗明显地消瘦了,可是岩羊,尤其是那两只母羊却一天比一天精神、肥胖起来。
(原载《生活环境报》1993.6.9)
引用。从《宝剑锋从磨砺出》(《人民军队》报2004.10.2)不难看出,这是直引了格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上句。直引,不是无病呻吟的做作,更不是大而无当的套用,也不是心血来潮的卖弄。这类标题的产生,那是在采访过程中、抑或是构思运笔有时也是正文写完后通过深思产生灵感而自然得来,那是名言警句中“找”不出来的。没有对事件的深入挖掘
文都对她们做好事的事迹做了较好的描述和概括。
一对好姐妹 两个有心人
9月6日下午,酒泉地区广播电视局录像发行站职工李金华、李金雪姐妹俩上街办事,当走到酒泉市政府门口时,忽见从前面不远处一名解放军同志的自行车上掉下了一个小皮包。姐姐李金华紧赶几步把小包拾起来,一边追赶一边呼喊:“哎——解放军同志,你的皮包掉了……”由于自行车速度太快,李金华追赶了约有20米没能追上,失望地停下了脚步。她刚站定,妹妹李金雪就气喘吁吁地随后跟来。人已经走远了,怎样才能找到这位丢了小包的解放军同志呢?二人一商量,不如打开小包看看,说不定里面装有证件一类的东西,打开一看,小包里装的全是人民币,没有其它东西。姐妹俩犯难了。妹妹李金雪灵机一动,对姐姐说,那位解放军同志丢了这么多钱,心里一定着急,发现后一定会沿途来寻找,我们不如在原地等他。姐姐一听,是个好主意,于是,她俩就站在路边上注意观察路过的行人,等了约20分钟,果然见一名解放军骑着自行车飞快地朝这边走来。她们赶忙把小包举过头顶,缓缓地绕着圆圈,有意让他看见。这位解放军看见后径直来到她们跟前,认出了自己的黑色小包。原来,这位解放军是甘肃省军区某边防营的财务助理员许远仓,他刚从银行提取了2500元现金,在回旅社的途中把小包挂在车把上,不料小包的带子断了,皮包掉了下去。
比喻。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拟制标题,会使标题更加形象生动。甘肃酒泉市银达乡农民群众兴起学文识字热潮,毛泽东主席看到该乡经验后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肯定、赞扬,使该乡赢得全国“文化乡”的美誉。农民文化艺术团的蓬勃兴起,不能不使人联想到40多年前该乡这段影响全国的历史,不能不探寻文化艺术团一直红火、现在再掀高潮的历史根源。我在该乡采访时,乡上的领导把附近村组的20多名新老演员组织起来,在我的引导下集体座谈,为我介绍情况,我边采访边思考,对如何写这篇文章已有了较好的把握,回来后就连夜写成了稿件。当时有按照大致的思路急于写完正文的冲动,对拟定题目没有下很大功夫,正文写完后我开始琢磨标题,脑子里一个个淘汰了“农民艺术团的风采”、“唱红陇原大地”等一般化的题目,紧扣“该乡的农民艺术团为什么能红火起来”进行了深入思考。我想,她的产生、成长、壮大,完全植根于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有文化发展的历史根源和背景,是农村这片肥沃土地、文化发展的肥沃土地造就了这支农民艺术队伍,两者是土地和鲜花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为此,巧用比喻,写出了《沃野奇葩》这个题目。稿件发出后,文化部主办的《文化月刊》杂志(“文化广角”专栏)等全国和全省的6家报刊(如《党的建设》杂志的“文化生活”专栏,《甘肃日报?社会周刊》,《甘肃经济日报》的“文化园林”专栏等)刊登或转载出来,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我精心拟制的这个标题。当然,这一通讯在写作方法上,也打破常规,在选取新闻素材和谋篇布局上也别出心裁,出人意料,所以产生了较大的影
1曾应一家学校邀请,给学生们讲写好文章的体会,说就是写好文章的话题,讲什么具体内容都行。一开始讲什么我也心里没底,心想,还是按照以前举办学习班时的老规矩,让学员们提问,问到哪儿谈到哪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多少说多少,掌握多深谈多深,我就说它是“答其所问”的教学方法吧。进教室讲课前,我到后墙的“学习园地”一看,墙壁上挂着同学们的作文,我浏览了一下文章的题目,于是临时选定的就是讲怎样给包括新闻稿件在内的各类文章拟个大小得当的好题目。我之所以选定要讲题目问题,是因为我看到这些即将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们写的文章的标题有的是《人生》,有的是《生活感悟》,有的是《雷锋精神的传人》……我想,同学们写出这样大而无当、根本就说不透的文章标题,是应该讲一讲的了。讲课当然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还是通过自己的几篇小稿件来阐释一下这个问题吧。
阿妈牵驼送水
一场大雪覆盖了肃北马鬃山的沙漠戈壁,阻断了甘肃边防某部一连与前哨的通路。连日来,哨所的官兵一直靠化雪饮水。元月9日下午,指导员赵殿军带领战士们正在铲雪,看见山谷中有人牵着两峰骆驼朝哨所方向走来。“是草海阿妈!”“阿妈——”大家叫着,一起迎上去,有的搀住阿妈的胳膊,有的接过驼缰,好不亲热。阿妈笑着指指驼背上的两个水袋,说:“水车上不来,我估摸着你们又没水吃了……”大家簇拥着阿妈走进宿舍,小战士唐玉生赶忙搬过一把椅子放在火炉旁,说:“阿妈,你先暖和暖和,我给你做揪面片去。”赵指导员说:“你总惦记着我们,我们就是再喝几天雪水,也不忍心叫你跑这几十里山路啊。”草海把眼一瞪,说:“嗨!这像一家人说的话?”阿妈吃罢羊肉面片,碗一放就要回去。大家依依不舍地把她送了一程,一直望着她的身影融入茫茫雾霭中。
(原载《甘肃日报》1991.1.18)
像这样一件具体的事件(小故事、属通讯体裁),如果加给一个类似于“她是我们的亲人啊!”这样空泛的感叹、“雷锋精神的传人”这样的高大的定位,显然是大而无当的。只有从具体事件本身想开去,把这一简单的新闻事实概括出来用做标题,才能起到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平凡之中见精神的效果。《阿妈牵驼送水》这个题目,就简单明了,小事小题,和谐自然。
残疾人心底的歌
今年5月4日,在安西县南岔乡十工村的“青年之家”,一位残疾青年坐在轮椅上,流着热泪,面对着一百多名青年团员深情地唱着《社会主义好》……
10年前,不到而立之年的张青和因公负伤,被截去了下肢,失去了劳动能力。当时,他的儿女还小,妻子又高度近视,家里缺少劳力。面对重重困难,一家人失去了往日的欢笑。乡团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把张青和一家人列入团委助残帮困的重点对象,发动全乡团员青年予以帮扶。从那时起,除了鼓励张青和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外,他们还义务担负起张青和一家的承包地的耕种经营。相识的、不相识的团员青年们相继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送来化肥、农药、地膜,有的送来几块钱、几件衣服,有的拎着食品从数10公里外专程来看望,给全家人带来了希望。10年来,全乡团员青年为张青和一家捐款捐物累计达5000余元。在团员青年们的全力帮助下,张青和一家种植的粮食年年都有好收成。为了照顾张青和一家,乡政府规定,他家可以不负担粮油定购任务。组织的关怀、团员青年们的照顾深深地打动了这个残疾人的心。每到秋收后,他都要摇着轮椅随着帮忙交粮的团员青
415制作得好,使读者一看题就能受到情绪的感染,获取相应的信息。也就是说,以新闻事件为依据、为基础,归纳出的新闻标题的特点,总是与这些新闻本身的特点相关的。各种新闻有什么特色,与之相适应的标题,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特色,这好比人之于衣服,如果穿得整齐、合体、色彩协调,就能给人以美感,反之就会感到别扭。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可以说,新闻是有大小、色彩、情绪等诸多因素的,这些因素能在标题上体现出来,那是可以见得作者和编者的功力,也是有利于读者感受作者、编者的倾向和情绪的。
《酒泉军分区“甘草大战”反击战战果喜人》,这个标题中又是“大战”,又是“反击”,用了军事术语,就有了一种“战争”、“打仗”的感觉。我的原题目就是这一行题,这种感觉本就很明显了,可编辑又给它加上了一个引题:挽救野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么一加,就又是“挽救”,又是“保护”的,这种感觉就愈加明显了。当然编辑加这么一个引题的目的主要是揭示新闻事件本身的意义,进一步深化主题,可它与主题的特色相吻合,客观上也产生了同样效果,使人们读了整个标题后,有一种得胜归来的快感。因为新闻事件本身就是正邪的较量,就是破坏与保护、进攻与反击的斗争,有一点火药味,给读者传递一种值得庆贺和欣慰的信息,这就是标题营造出来的符合新闻事件基本特色的特殊效果,是富有感染力的。这则消息被《环境保护报》采用,还被《生活环境报》刊登在了头版头条位臵(原载1993.12.15)。
7有清风扑面的感觉。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得结合整篇文章的特色、所叙事实或是故事情节反复斟酌,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下面的这篇通讯我开始想到的是《塞北鱼水情》、《红哨送老兵》等,可就要定稿时,又觉得落入了动不动就是人名、地名后面紧跟着就是什么“情”的老套,不新鲜不说,也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整个文章那种感人的氛围,就又琢磨,才想到了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当然不深奥,可乍看标题,就会使人联想到成语依依不舍,想到杨柳依依,想到小鸟依人等,比较适合用她来营造并传递一种情愫,与文中主人公骑着马儿,顶风冒雪,赶20公里夜路送别亲人的感人场面相吻合,也能更好地表达由这件小事透视出来的军民鱼水情深这一主题。将原文抄录下来,好使大家对照具体事情,想想这标题用得对不对、好不好,进行比较和思考。
别情依依
牧民红哨骑着马儿,顶风冒雪从20公里外专程赶来为退伍老兵送行,与准备登车返乡的41名战士挥泪话别。这是去年12月1日凌晨发生在甘肃省军区某边防营营院里的一幕。
红哨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牧民,前几年与母亲搬迁到距离该营20公里处,搭起帐蓬安下了家。从那时起,这个营的官兵就义务照顾她们,为她们排忧解难,和她们结下了鱼水深情。
红哨的母亲身患重病,需由红哨陪伴去城里治疗,在这牧区的大忙季节,她又怎能走得开呢?就在她两头为难,心急火燎的时候,营长马留喜带着两名战士来到她家,劝她放心地带母亲去治病。母女二人走后,两名战士一边放羊,一边抓绒剪毛,接羔育羔,悉心照料着一切。他们对剪毛虽不陌生,但毕竟不很熟练,在剪毛过程中,手上磨出了一串串血泡,但他们全然不顾,依然忍着疼痛剪呀剪,赶剪完700多只羊,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僵疤。一个多月后,当红哨带着病愈出院的母亲回到家里,看到小羊羔个个活蹦乱跳,羊绒羊毛分门别类码成垛,其它一切井然有序时,母女俩心头一热,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一次,红哨的母亲出去放羊,天黑尽了还没有回来,教导员郭福兴听说后,与红哨一起带着3台车、8名官兵连夜寻找,一直到次日凌晨4点多钟,才在离牧点约10公里处的一个山坳里找到了她和羊群。只见老人裹着一件皮大衣蜷缩在那里,浑身瑟瑟发抖,上下牙齿磕得当当响,说不出话来。郭教导员把人分成两组,一组留下往回赶羊群,自己带着另一组,将老人抬上车,拉回牧点。他们熬稀饭给老人吃,烧开水给老人烫脚,等羊群回来,老人恢复正常,官兵们才放心地返回,这时,部队已吃过了早饭。
去年大年三十的下午,和往年一样,营里派车去牧点接她们来和官兵们一块儿过年,司机小梁走进帐篷,见红哨在地毯上躺着,脸上挂着汗珠,发出痛苦的呻吟;她的母亲跪在面前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小梁料定她是患了什么急病,赶忙把她抱到车上,拉回营卫生所。经诊断,红哨患的是急性阑尾炎,急需送酒泉治疗。当医生把情况向营里汇报后,营领导马上派车,并派军医李萌负责护理,连夜送到地区医院,及时做了手术,才保住了她年轻的生命。
那个冬日,空中飘起了雪花,天气异常寒冷。营领导考虑到前两天帮红哨搬家,没有垒羊圈,在这风雪之夜,羊群连个避风的地方都没有,马上派出11名官兵到红哨家垒羊圈。他们跳下车就投入紧张的劳动,手持钢钎,撬下一块块山石,又手抬背驮,一块块运送,马不停蹄地干了6个多小时,用石头垒起了一米多高的羊圈。雪下个不停,越下越大,一直到19日,平均厚度已达30公分。营领导着急了,赶快派一辆大卡车,给她们送去了柴禾、粮食、饲料和一些药品,保证了人畜安全,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原载《甘肃日报》1997.2.27)
6、用心做好副题使标题锦上添花 新闻标题有主题(概括主要的事实和主题思想)、副题(上副题和下副题)之分。上副题又叫肩题、眉题、上辅题、引题,用于交待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下副题即人们常说的狭义的副题,用于补充、交待事实,说明主题思想的依据,弥补主题的不足。一篇稿件是只要主题就行还是要用两行式、多行式的结构,取决于新闻需要、主题拟制、作者行文习惯和制作标题的功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并无必须有和不能有的严格要求,但根据需要给稿件尤其是消息稿件组织一个好的引题或副题,主副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会使新闻锦上添花,更趋完美。
下面的这个消息,主要是用肩题来概括了主要的经验,是对主题的注解和说明。如果只有主题(《酒泉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会使人觉得文章将做得很大,也是理不出头绪的,有了这个肩题(《改进任免办法 推行满负荷工作法》),人们一看就会明白,这个单位是通过改进任免办法和推行满负荷工作法两点主要作法来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也突出了可资有关单位借鉴的经验的特色,文章被《甘肃经济日报》(1996.1.23)等多家报刊采用。
改进任免办法 推行满负荷工作法
酒泉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
122场面,在确立了主题后我盟生了加一个引题对场景进行烘托的想法。所加引题服务主题,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
惊飞玉龙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二连强化冬季适应性训练
入冬以来,风雪严寒把肃北马鬃山冻成了一个冰冷的世界,但驻守在这里的甘肃省军区某边防营二连官兵,却不畏天寒地冻,把训练工作搞得热火朝天。
去年12月10日,笔者来到二连驻地,只见一尺多厚的积雪把连队驻地和绵延起伏的马鬃山封固得严严实实,凛冽的朔风卷着一条条银龙,咆哮着在戈壁山谷中横冲直撞,狂飞乱舞,走进连队,却不见官兵的影子。值班员告诉笔者,连队一大早就拉进马鬃山训练去了。
笔者赶到训练场。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中,到处攒动着人影,杀声阵阵,电键嘀嘀,擒拿格斗,雪浪翻飞。指导员何良平带领卫生员穿梭在训练场上,一边察看战士们的身体状况,一边进行鼓动宣传;炊事员扒开积雪安锅埋灶,化雪为水,忙着为干部战士准备午饭。在一处制高点指挥训练的连长黄伍才告诉我们,深秋第一场大雪后,连队在保证边境执勤任务的前提下,有意识地选择气温低、气候比较恶劣的天气,先后6次将部队带到大漠戈壁和马鬃山区进行适应性训练,从吃、住、行、走、打、藏等方面锻炼干部战士的耐寒抗寒御寒能力。较之往年,连队冬训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5公里越野,时间提前了3分钟。
(原载《人民军队》报1991.1.5)
有时,即使作者不加副题,编者也可能视情加上副题。比如我写了一篇题为《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消息,分别发到了军地两家报纸。刊登出来后,地方报纸将我的主题保留,加了一个对主题起注释作用的肩题,使题目变为:
425262728-
第二篇:《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标题三十式
新闻标题三十式
对比式(对照式)
即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两个意思对比着标出来。
例如: 1增产轻纺工业急需产品
过去愁吃不饱
现在愁吃不了
2“酒盅关系”靠不住
鱼水相依情更深
——五连处理军民关系的一段经历
3过去寺院拜佛
如今北京旅游
一.比喻式:
借两种事物的相似点进行类比的一种命题法。它是将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更好的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征,以增强标题的具体性,鲜明性和生动性。例如:
1.大老齐变成了“香饽饽” 2.一批“牛郎织女”得到团聚
3.“金鸡”报喜讯
“百花”吐芳菲(报道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大标题)
二.对仗式:
或称对偶式,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近的两个句子,双双对称,借助整齐对称的形式和协调匀称的音节把对应的两个句子突出出来,互补互映,增强命题的感人效果。
例如:
1.播种一粒入地
收成万粒归仓
2.调离不办送别宴
到职不喝接风酒 3.昔日黄沙飞扬
如今绿洲闪光
三.排比式
是用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连接说出来。这种命题可以使题意集中,突出,增强气势,加强感染力,充分表达情感。例如
1.兼职多会议多社会活动多亟待解决(“三多”耽误了劳动模范的生产,工作,学习和休息,他们说:“这样下去就把我们架空了。” 2.有困难
有希望
有办法 3.不拼凑
不特殊
不护短
四.呼告式
通常新闻是像读者说话的,但是呼告式命题法,撇下读者,直接呼新闻事件的人或物来说话,这种命题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
1.祖国啊母亲!你要孩子做什么,就吩咐吧!2.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 4.不准杀害金大中
五.设问式
根据新闻内容,作者虽然心中有数,确故作无疑之问,或者提出疑问让读者,事件中的人物,去思索,体会,以唤起对方或读者的注意。例如:
1.服务态度也要花钱买吗? 2.鱼都“游”到哪里去了? 3.这笔奖金该不该给?
六.反问式
是运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已经确定了的内容。反问式命题饱含了愤激之情,语气强烈。例如:
1.有了过失和错误再要求进步是“晚”了吗? 请听战士的意见,家长的希望 2.江南长途汽车站究竟是谁的天下? 3.市委书记难道批评不得吗?
七.质问式
质问式就是明知故问,问而不答。往往是作者不同意新闻事件中的情况,结论时,而采用质问式命题法。例如:
1.足球甲级联赛中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零比零为什么一年比一年多? 2.“凤凰”“永久”为何难以大增产 3.“白山”“梅花”“海燕”有何反响。
八.回答式。
作者根据主题思想,在命题中提出疑问,接着给予肯定的结论。例如:
1.杜甫的真墓在哪里?专家考证后认为在河南巩县。2.越南是什么?是一条没喂饱的狗。3.为啥灾年曾高产?科学种田立大功。
九.警句式
1.用诗词名句,警句命题,提高新闻的知名度,增强命题的感染力,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例如:
1.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2.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3.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
十一、比拟式
借助于具体,确切,鲜明的形象来表达题意。可以把事物拟作人来表现或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可以以物拟人来命题,读后回味无穷经久不忘。
例如:
1.“洋鸡”不吃“洋料”照样生蛋。2.洪峰俯首过三门
3.“寿星”兴致勃勃游邕城。
十二.谐音式
前后词语,音同字不同。从这一意思推论到另一意思,这种命题具有引逗,诙谐性,读之饶有趣味。例如:
1.支农先要知农
2.姚文元就是谣文源
3.文明街 不文明
十三。借代式
在命题时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某人或某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人与事物的名称来代替。这样,使读者联想,回味,悟出蕴含的深意。例如:
1.“飞鸽”展翅力争在上北京。2.“九星会聚”已散 地球安然无恙 3.回头“浪子” 又教“浪子”回头
十四、联想式
从一种事物,情景联想到另一种事物,情景,从具体联想到抽象精神,思想的命题法。例如:
1.假如我是一个人民代表 2.餐桌上的极左真右要打扫
3.不把顾问当“客人” 顾问才能当主人
十五、模拟式
这种命题是从古诗词句或成语中仿造而成。它的作用是仿造古诗词句多是人们熟知的名句,提高新闻的知名度;唤起读者心目中一种古雅审美经验来与之相对应,从而产生美感;利用前人成果,精炼传神的表现主题。例如:
1.《小院无处不飞花》(从唐代韩愈:《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诗模拟而来。)
2.《似成相识鹭归来》
(从宋代诗词家晏殊:《涴溪说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改写的。)
3.“新竹”与“老干”(从《郑板桥题画竹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相扶持”中抽取改缩而成。
十六、双关式
利用词语的音意的关系,使词语具有双重意思,表面上是一种事物,实际指的是另一种事物。例如:
1.开“锁”记
——解放军某部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战士们解开心理疙瘩 2.二十台“飞人”缝纫机台台“飞进”领导家
3.村民各个个发“洋”财
十七、连珠式
命题的前面语句的末尾字成为后面语句的起头字,递接而下,成蝉联形式。更好的说明事理的因果连锁关系,或描述事件的递呈关系,使命题递接紧凑,生动畅达。例如:
1.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某师主动把留部队有专长的硕士研究生送到专业对口的科研单位 2.诗画的歌舞
歌舞的诗画 3.外地学南宁
南宁怎么办
十八、层递式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将词语排成由浅到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由近到远,由低到高,依次阶升,或与此相反,依次递降,把命题的意思表现出来。例如:
1.人到中年 学有创建
著有华篇
2.花点培训费 学得新技术 换来高效率 3.勇于思考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
————解放军某部师党委整顿思想作风,加速部队现代化建设
十九、粘连式
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趁势粘来连到乙事物。一个词语,既关联着甲事物,也关联着乙事物;其重点由甲事物转移到乙事物的命题法。例如:
1枪上的锈好擦
思想上的“锈”不易擦 2.织鱼网
织出一片好风光
3.唱出了今年好收成 唱不尽党的恩情长
二十、衬托式
把两种相反相斥或相互呼应的词语摆在一起的命题法 例如:
1.宁愿一人脏 换来万人洁 2.为进洞房 先进班房
3.“惹不起” 变成“人人喜”
二十一、夸张式
为了更突出,鲜明的强调新闻事件的特征,而故意对那个事件的程度,作用,数量,特征,形象等方面做扩大或缩小一种命题方法。例如:
1.村长阎恒元
一手遮住天
2.茅台酒尚未沾唇 人先醉了三分 2.邕江大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二十二、反语式
故意用反面语表示正面意思,或用正面语表示反面意思的命题方法 例1.北极熊的“祝贺” 例2 白卷“英雄“张铁生 例3 救济?汉市贫民送还行署破烂衣服
二十三、象征式
借助事物内在联系,用特定的具体事物或通过描绘,渲染,具体事物的形象,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或事理命题法 例1 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 例2 咬定青山不放松 例3 小球转动了大球
二十四式、歇后语式
命题词语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仿佛是谜语,含而不漏;后一部分正像谜底,一语道破其中的秘密。例1 竹篮打水 —— 一场空 例2 铁公鸡—— 一毛不拔 例3 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清
二十五、节缩式
命题语言简明,以较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意思 例1 五业并举
五花其放 例2 胸怀全局
现身四化 例3 践行科学发展观
二十六、悬念式
根据新闻事件的中心,提出问题或设置疑问的命题法。例1十五斤牛肉干成了难题 例2王爱党是谁
例3五十辆“座驾”
都烧谁的油
二十七、数字式
是以数字来表现新闻内容,或是用数字的“差错”,或是用数字对比来命题 例1 为了61个阶级兄弟 例2 9+1大于10 例3 短秤一两
赔罚一斤
二十八、结论式
是新闻常运用的命题方法之一。是指新闻事实的最终结果而言。例1 中国女排三比二胜美国队 例2 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号正式开园 例3 落选厂长王贺喜愉快当工人作出贡献
二十九、观点式
是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倾向命题。例1 刘翔一跑惊世界 例2 “小字辈”大显身手 例3 “于无声处”
想起时代最强音
三十、分析式
分析是结论,观点的前提,二者必须通过分析才能获得,分析命题是指事件的缘由而得出的结果。例1 目光四射
十路生财 例2 无怨有志方成才 例3 推广一项新技术
振兴十家水泥厂
第三篇: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
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
刘毓民
摘 要:本文围绕“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这个中心,分别从新闻标题的作用、增强新闻标题吸引力的途径、多种艺术手法的合理利用、提升新闻标题吸引力应当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新闻标题写作的一些常见做法和技巧,探索性提出了标题艺术处理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新闻 标题 写作 艺术 手法 修辞 运用 途径 选择 合理 吸引力
一、新闻标题的作用
新闻标题是放在新闻前面的用以提示、评价新闻内容,引导观众准确理解新闻含义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制作是一门艺术,精彩的标题往往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新闻传播的力度和有效度。同时,标题还反映出一种导向、角度和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与评价。标题在新闻写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负有十分重要的任务,它可以为读者提供信息,可以吸引读者阅读新闻报道的内容,为读者选择新闻提供了依据等等。
在今天繁忙的社会中,报纸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标题浏览者。1990年出版的波因特媒介研究所和盖洛普“追踪眼” 研究所的一项联合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读者们读过56%的标题,相比之下,调查对象只读过25%的新闻报道正文。只有将标题制的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才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二 增强新闻标题吸引力的途径
从新闻标题的作用来分析,那些生动、简洁、新鲜、准确、奇特的新闻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新闻标题的作用之一是向读者传递简要的信息,所以对于那些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的标题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即有意义的新闻标题。而那些具有新、奇、特等特点和具有形象感的标题也同样能够吸引人的眼球,所以那些具有
文采和趣味性的标题同样能够引起受众的兴趣。另外,标题的装饰有别于一般的同样能够引起受众的兴趣。简言之,要做到增强新闻标题的吸引力就要从完善标题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入手,从标题的语言运用和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这两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好地提升新闻标题的吸引力。
三.从语言运用来看,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新闻工作者在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基本事实的认知的同时,如果能够在语言方面进行雕琢,那样不仅可以愉悦人的感官,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提升新闻的质量,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使新闻标题在语言方面变得更加引人注意。
(一).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制作新闻标题如同画眼睛,通过对心灵的窗户的描摹,就能揭示出全文的精髓、总体风格与感情色彩。运用修辞是制作优秀新闻标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鲜明、生动、形象、传神地表达新闻作品的内容与主题,收到宣传的最佳效果。如果将叙述比喻为水,那么修辞手法则相当于盐,由于这一元素的加入,平淡的标题也可以平添味道。
不同的修辞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的“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对偶的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的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等等。这些修辞手法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能生发出不同的光彩。
1.比喻的运用
比喻的特点是富有形象性,运用这一修辞格可以使标题更加形象而生动,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他们不熟悉的事物。
“鄞图”下乡“播种”换来新绿一片(引题)鄞县乡乡镇镇都建起图书馆(主题)(2001年1月10日《宁波日报》)
该引题运用拟人、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鄞图建立图书馆比喻为农民播种,好象把知识的种子播洒在农民群众之中,换得现在农民精神食粮的一片新绿。比喻的运用使得标题更加生动形象。
体坛巾帼美如花:郭晶晶,华贵牡丹;罗雪娟,带刺玫瑰。
(2006年3月9日《石家庄日报》)
这则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两位女运动员比喻为两种美丽的花朵,由于这两位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更容易让读者去继续探讨记者会有这样的比喻的原因,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2.对比的运用
对比是通过对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矛盾对立。对比的作用是在强调中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突出新闻主旨。
农民 卖鲜红的血
血站 赚黑心的钱
(1996年4月16日《南方周末》)
对比在这则标题中的运用为标题增色许多,在这里作者将农民与血站之间不同的做法并陈一处,两个颜色词语“红”与“黑”对立放置,这样一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这些强烈的反差凸显了新闻的内容,也将作者的愤怒之感表现了出来。
狗咬人——没事
人咬狗——罚款
(法新社 伦敦1989年8月3日电)这则新闻标题所描述的事实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奇性,标题概括出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将这个异于人们正常逻辑的事件“人咬狗”与普通的“狗咬人”放在一起,加强了对比的效果,概括并且突出了新闻的内容,而将这两种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加以对比,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的运用比拟是将人物化或将物人化。这样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加深人们的理解。
未名湖叫渴
(2004年3月6日《新京报》)
湖水叫渴让人们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未名湖的现状,人们仿佛亲眼看到那湖水在干涸,亲耳听到湖水在呻吟,这个标题恰当地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增强了标题的吸引力。
3.对偶的运用
对偶是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偶的特征是音节整齐匀称。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对偶可以使标题呈现一种平衡与对称的形式美,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风得意“马蹄轻”;壮志未酬“身先去”。
(1994年7月21日《长春日报》)
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在第十五届世界杯比赛中,罗马里奥等人轻松晋级,而马拉多纳等人则因各种原因未能进入决赛。这个标题运用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并且化用了《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和吟颂诸葛亮的《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两首诗中的名句。这样的标题在形式上给人以对称感和平衡感,读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带给人美好的艺术感受。
卅载冷暖岁月 当代冰霜爱情(引题)
少帅赵四 正式结婚 红粉知己 白首缔盟(主题)
夜雨秋灯 梨花海棠相伴老 小楼东风 往事不堪回首了(副题)
这则标题是讲述张学良将军于1964年7月与赵一荻女士在台北举行婚礼。这是一则将事物,情景与感情融为一体的标题典范。标题在对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结婚的事实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他们相爱三十年间的挚爱真情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概括出来,用“夜雨秋灯”“梨花海棠”“小楼东风”这些传情达意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二人坚贞不渝,纯洁无暇的冰霜爱情。这则标题用语雅致而又清新,在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之外,又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所有的标题在形式上都是运用对偶的方法,读来朗朗上口且富有意境美。
4.双关的运用
双关一般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意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语意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利用双关这种修辞方法可以达到隐晦地表达编者态度的目的,还可以利用谐音双关增强幽默感。
A.不让“五保”变“无保”
(2001年12月12日《中国社会报》)
B.莫让“绝技”成“绝迹”
(2008年3月14日《中国航天报》)
题中“无保”由“五保”谐音而来,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谐音便变得一目了然,使读者看其标题即可识其大体。这样的语音双关同时也体现了编者的态度,使标题于平实中现锋芒。
别再让农民成为消“废”者(2006年3月16日 新华社)
这篇报道讲述的是农村市场是假冒伪劣的重灾区。在标题中消费者和消“废”者同音,作者利用这个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清晰明确地展示了农民深受假冒伪劣产品之害,同时也对那些不法商家、厂家提出警告。双关,在这里的运用,既使读者对这个新闻事实有了简要的了解,同时又引起了人们阅读的兴趣。双关,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就是使得读者能够联想到两个双关词语之间的联系,从而激起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愿望,而这正是标题加大其吸引力的手法之一。
5.顶真(也称为“连珠”)的运用
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运用顶真这一修辞格可以收到议事说理准确严谨,状物叙事条理清晰,书写格调清新的效果。
越穷越不买书,越不买书越没文化,越没文化越不买书,越不买书越穷(引题)
文化消费何时走出怪圈?(主题)
(2000年2月8日《信息日报》)
该引题采用了一种回环往复的修辞手法,使得语句首尾相连,这样既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又能引人思考,在形式上也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6.仿拟的运用,仿写古诗词名句佳句,利用古典文学中的情景交融之法,为标题营造一种意境美。
仿拟,是一种修辞方式,即仿照现成的、通行的词语、句章、韵律,改变其中的语言成分,造成一种意义相反或相似、相近的新的语言形式。
知否,知否,绿消红瘦(主题)
连绵阴雨使杭州名花展上部分花卉受损(副题)
(1999年3月11日《钱江晓报》)
该报道主标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仿用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样仿写,既切合新闻的内容,又将娇花淋雨后的可怜之态,现于笔端。这样一来,使得标题显得更加灵动,既契合文意,又颇具新意。
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几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
(2001年2月21日《长江日报》)
该标题是仿照白居易《长相思》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而做的。仿拟的运用,让读者形象地感知当地居民受垃圾无人治理危害之重,使得这则标题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反复与押韵的使用,使人读来琅琅上口,也为标题增添了活泼的氛围。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钱塘活水来(主题)
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副题)
(1981年5月9日《光明日报》)
这则主标题是仿用宋代朱嘉《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则标题贴切而又形象地展现出西湖被注入活水后的情形,那波光粼粼,天水一色的美妙情景,仿佛浮现于读者的眼前。该标题化用前人诗句贴切而又自然,在形式和意境上,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
由此看来,仿拟句式的使用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新闻事实,突出了新闻的主题思想,那些融合诗情画意,借鉴绘画的艺术技巧和诗都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审美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新闻标题增加了吸引力。
7.俗语、谚语、歌词等融入标题当中
俗语、谚语、众人传唱的歌词等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它们来源于人民,贴近人民,在新闻标题中运用这些语言可以为标题增添活泼的气氛,增强了标题的吸引力。
扯皮一年半 招待近一万 吃喝归吃喝 事情仍未办(引题)
丹江口二中师生栖破庙盼迁校望眼欲穿(主题)
(1986年6月18日《中国青年报》)这个引题运用人民群众中常见的口语来概括新闻事实,这样写来贴切、朴实、通俗易懂,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倾向性。这些词语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立场,对那些只是走形式主义,借公事而徇己私的官员的讽刺。
北京出现三替医护服务公司(引题)
“久病床前有孝子”(主题)(1994年7月20日《长春日报》)
主标题化用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一化用,既贴合新闻的内容——公司开辟的三替医护服务,又翻用出了新意。这样一来,标题概括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俗语的使用为平淡的叙述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旅游被市场撞了一下腰
(2000年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波涛在后岸 在前!(2006年《骊山报》27期)
这则标题巧用了传唱率高的流行歌曲“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波涛在后岸在前!”这样一来,提高了读者的兴趣,同时又令严肃的报道变得灵动而活泼,软化了硬新闻,更加贴近大众。
8.引用的应用
引用是在新闻标题中引入新闻人物的话或常用的俗语、成语、名句,引用的运用能够拉近新闻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感觉真实。
纪念抗震30周年:儿啊,你在唐山还好吗?
(2006年04月26日 《燕赵都市报》)
这个标题引用新闻人物的话语,巧妙地拉近了读者与这个新闻的关系,人们仿佛能够听到母亲对于儿子的声声呼唤,能够体会到母亲满腹的忧虑。这么一来,标题显得更加贴近读者,增强了读者与新闻的联系,从而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花开九朵 各表一枝
(2007年《骊山》三八专版 时任三车间书记王艳在纪年三八节时,写车间的9名女工稿件标题)这个标题,既表明了三车间女工人数,又表明了九位女工美丽漂亮,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绩突出,犹如绽开的花朵。
9.设问的运用
设问句能够引起人们的疑问,从而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去阅读新闻,因而设问在标题中的运用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
美汞污染,源自中国?
环保总局:毫无根据
(2006年4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
设问句自问自答,明白地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这则新闻标题里,设问句不仅交代了新闻的基本事实,而且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
(二).词语的合理选择
运用准确的语言,能够准确的传达新闻事实,而恰当贴切有点睛作用的词语,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
1.动词的运用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变化的词。动词在句子结构中是一个活跃的因素,恰当地使用动词可以使标题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新闻要告诉人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事物)、发生了什么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最想知道的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传递“发生了什么事”这一信息的重任主要是由动词来担当的,因此,我们应该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来实现“发生了什么事”这一新闻内核的准确表述。动词的连续使用: 翻栏杆过马路车撞人飞(2004年6月30日《羊城晚报》)
翻、过、撞、飞,这一系列连续性的动词,将这一连串的动作连缀起来,仿佛词的情景意蕴的新闻标题电影里的连续镜头一样,使人如亲眼目睹一般。
点睛动词的使用
趵突泉沉睡两年有余泉城人心焦九百多天
昨天,她醒了
(2001年9月18日《大众日报》)
标题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趵突泉喻为一个睡美人,一个“醒”字让人仿佛看到趵突泉从已沉睡了两年多的土地上苏醒,她睁开惺忪的睡眼,缓缓舒展流淌的涓涓发丝化作淙淙的泉水。一个醒字,照亮了整个标题。这样一个虚写的标题,同时也能够吸引读者去一看究竟。
动词状态对比
将情节高度缩微后入题,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可闻、可见、可触、可感。近来,许多人倡导的新闻故事性,其标题制作也体现了这一特色,从标题上,读者就不难了解到情节亦即事情的变化和经过的主干。
道路积水没了 市民笑了
(2003年9月18日《解放日报》)
在这则标题中积水没了与市民笑了,形成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通过这个对比展示了经过城市积水工程的实施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便利,在这种对比之下,新闻标题的反差效果显现出来,更加吸引读者的目光。
2.数量词的运用
数量词在标题中的作用是数字能够清晰、直观地表明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地表达作者对于事物的看法,能够清晰、直观地表明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操劳10年判得报酬200万元(2004年3月12日《新京报》)
数量词10年和200万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了一个悬念,到底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对应关系,这个问题牵引着读者,于是,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就跟着提升了。
3.拟声词的运用
拟声词的运用可以令标题更加生动活泼,形式更加新颖。
咯咯嗒 老母鸡听着“小夜曲”生蛋
(2006年4月16日《新民晚报》)
标题运用拟声词“咯咯嗒”,使一则本来普通的新闻变得意趣盎然,充满趣味性,也满足了受众娱乐的需求。
4.新名词、外来词语的运用
语言从来都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上新事物的产生促成了新名词的诞生,各国文化交流的扩大,使得各自的语言不再闭塞,而是不断交流,互相借鉴。这些新名词、外来语在标题中的用使标题更加新颖活泼,为他增添了活力。
菜鸟级选手学装修:怎样与设计人员打交道
(2006年4月12日《北京娱乐信报》)
在网络语言中,“菜鸟”一词随处可见,“菜鸟”的意思是初学者,在这则标题里,运用这一词语,给标题增添了活力。
女秘书pk洋老板(引题)
史上最牛女秘书轰动中国外企圈(主题)
(2006年4月26日《南方都市报》)pk本是英语“play killer”的缩写,意思为“杀人游戏”,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的走红,“pk”一词也变得家喻户晓。在这则新闻标题中运用这个外来词语,为标题增添了趣味,也为本来就具有反常性的新闻,更加聚焦人们的眼球。
(三).句式的选择
句式在标题中运用恰当可以引人注意,比如疑问句式:在编者抛出问题和读者寻找答案中就可以在不经意中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倒装句式则在一般的叙述句中显得突出,可以在形式上对读者造成一定的冲击,从而吸引读者。
1.疑问句式
“山西省会在哪里?”2006年4与24日《人民日报》)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上海某著名高校自主招生出的一道面试题——山西的省会在哪里,而这道题却难住了许多尖子生。这则新闻标题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的这个疑问句式,山西的省会在哪里是一个在人们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不是问题的问题,而他却出现在报纸上,这首先就令读者产生了疑问,也正是这个疑问带领着读者去阅读这则新闻,从而令这则标题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
2.倒装句式
停业啦!四百个体户(1998年2月5日《开封日报》)
这个句子将谓语提前,一改人们以往的接受习惯,显得非常有吸引力。
(四).非语言符号的使用
在人类未创造文字之前,我们的先祖就已经开始利用各种图形图象作为信息的载体来传递信息,当时的符号所表述的意义是直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符号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在社会传播中,任何信息都携带着意义,而任何信息也都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得到表达和传递。非语言符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等;第二类是体态语言,如手势、表情等;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交通标志等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
我们将非语言类的符号应用在新闻标题当中,逆于人们的既定认知,因此能够引发人们阅读的兴趣。应用在新闻标题中的符号主要是第一类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和第三类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美国社会学家、预言学家丹尼尔•贝尔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符号学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同样体现了这样一种潮流。
1.标点符号的应用
标点符号在叙述中辅助文字进行信息的传达,各种不同类型的符号本身具有不同的作用,语言是人们用以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言又不可能传达出言语主体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所以,在非人际传播中,尤其在大众传播里,标点符号的应用是必需的。
“医托”行骗,可恶!
医院示众,妥否?(2000年12月1日《中国青年报》)
首先,在这短短数字的新闻标题中运用了四种标点符号,而且是表现强烈感情色彩的问号和感叹号,这样的标题首先刺激了读者的视觉神经,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巧妙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是新鲜而生动的。标点符号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感情。
中国禽肉含流感病毒?胡说!(主题)
外经贸部长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韩日禁止中国禽类进口(副题)
(2001年6月10日《解放日报》)
在主标题这个设问句中,编者自问自答,一个问号与一个感叹号表现了他的气愤,在这里,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情感表达的载体。
2.物化、程式化符号的运用 迟来的正义=无正义(2000年6月16日《南方周末》)
这个标题中的=如果用汉字“等号”来代替,并不能够凸现“迟来的正义”与“无正义”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数学符号的使用使人们清楚直观地感受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了人们的视觉冲击力,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态度。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谈(引题)
人文精神+科技背景=中国MBA(主题)
(2000年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这样的标题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标题中运用数学中的加法公式,使读者看来一目了然,也很容易吸引受众的目光。
左转车道里 “×、7-20”为新交通标
(2006年3月22日《都市时讯》)
这篇报道是说在有“×、7-20”这样标志的车道里,车辆不可以在7时至20时左转弯。这则报道运用了交通里的左转弯标志,向读者传递了一个新事物、一条信息,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读者造成一定的吸引力。
(五).版面语言的运用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版面语言,主要是指标题的装饰和对标题的形状进行的编排,编辑手段对标题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好的编排方式能够打破常规,吸引读者。
1.以色彩斑斓的新闻标题来吸引受众。
随着现在编排技术的发展,彩色印刷技术的成熟,新闻标题已不再只有黑白两色,而且也不再局限于用套红或者套蓝,来对标题加以强调,现在运用色彩斑斓的标题来吸引受众,甚至有些新闻标题以图片作为背景来吸引受众,比如《台湾时报》2004年12月23日的标题:家乐福涉刷卡换现金。该标题放在一幅家乐福超市外夜景的图片上,图片中夜色浓重、一片漆黑,让人有种不安感。再如2004年12月25日的标题:浪漫港都水光绚丽。该标题在一幅璀璨的礼花图案中,整个画面充满喜气的氛围。
2.以别出心裁的编排来吸引受众。
我们传统的新闻标题的编排形式以横排和竖排为主,所以在新闻标题在编排形式上突破传统也可以打破读者既定的阅读习惯,从而吸引受众。
引题竖排,主标题横排,或引题横排,主标题竖排,二者构成一个直角。或者复合式标题的多层标题在排列形式上组成多种几何图形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引题当作栏题,并且与主标题横竖结合。这些栏题,往往与主、副标题不同,它们以黑底白字出现,像条幅一样,利用颜色的反差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从而使引题显得更醒目些。
主标题中运用不同的字体。这种编排可以使沉闷的标题变得更活泼,更具吸引力。
我们还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编排方式来对新闻标题进行组织和编排,力求出新、出奇,以吸引读者的目光。
四.在提升新闻标题吸引力的同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防止猎奇心理
我们新闻工作者要牢记自己肩负的舆论引导的责任,在追求提高新闻标题质量的同时,必须防止趣味低下。我们追求新闻标题的形式新颖,用语新奇,内容具有趣味性,但不是说要媚俗。
2.坚守职业道德,注重人文关怀
我们在制作关于社会橄榄结构的两端--知名人士和弱势群体的新闻标题时,应当以人文思想为指导,不能一味追求新奇和刺激而不顾知名人士的隐私权和弱势群体的自尊,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时刻牢记记者的职业道德。
2009年12月24日
第四篇:浅谈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
浅谈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对传播信息、引导受众、表现主旨、确立媒体风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说,报纸标题更注重修辞和文采,广播标题更注重口语化和语感的流畅,网络标题更注重突出关键词和设置悬念。笔者认为,电视的标题更注重通俗简明和直接了当。因此,一个好的标题,加上顺畅的文稿和与之相配的动人画面,这样的电视新闻便会深深地打动观众,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使受众产生共鸣、好奇,从而让人产生急欲知道内容的强烈愿望。写好新闻标题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愿望,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电视新闻标题写作特点。
一、好的标题要贴近群众
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作为新闻核心内容的标题更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群众。笔者写一条新闻起的原标题是“以腻资老人多才艺,自娱自乐赞生活”,稿件内容介绍被列为“手巾舞之乡”的以腻资村一群农村老人活泼有趣的乡土文艺节目。后把标题改成“庄稼老汉多才艺,自娱自乐赞生活”不仅点明了主题,还更贴近了群众;2008年“庆七一”党的生日那天,笔者采访文山县直机关新党员“七一”活动,标题为“七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充分体现了新党员用实际行动来庆祝党的生日。
由于电视的传播特性,要求在一瞥之间,观众能够尽明题义。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的标题,不仅高度概括,还要一目了然。不能一味强求简练,甚至观众读起来困难费解,少用专业代称,更不能用文言代替。比如“文肥销售部自我加压创效益”这样的标题,如果不是在当地播出,笔者觉得“文山化肥”不宜简化成“文肥”。像“某某:爱岗敬业 真诚待人”、“小措施写出节水大文章”这些标题笔者觉得一目了然,读起来也清爽。
二、好的标题要标新立异
新闻要新,早已为人所共识,那么,作为新闻之“眼”的标题,必须以创新为使命。有时为了拟制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常常要写很多题目,以便从中挑选一个最有新意的,好标题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分析、比较和鉴别中“跳”出来的。笔者采写革命老区丫呼寨彝族火把节,原标题为“火把节未到,彝家姑娘先行”,这条稿件本来写红红火火的彝族火把节,标题写的有点概念不清,后来改成“立秋未到,彝家姑娘闹火把”,与将要来临的“立秋”这一节气联系到一起,用一个“闹”字把彝族姑娘们为了红红火火的传统节日的气氛表现出来,就使得文章看起来显得活泼可爱多了;有条新闻原标题为“飞机开往文山”,改为 “飞机向着文山飞”,意思虽相同,意境却不同,后一句话更体现了人们的喜悦之情。
由于电视屏幕的空间有限,再加上过多过杂的字幕会影响收视效果,因此,相对于报纸较多使用复合型标题,电视新闻标题除重大时政报道、主题性报道或新闻专题片外,一般以单一型标题为主。如笔者在采写马塘工业园区内的文冶矿业公司时,如何按照费用有效供给的“投入思路”,形成“马儿既吃草、又肯跑”的良性产出状态,并非容易之事。然而,笔者在深入采访中发现:文冶矿业公司在市场竞争的大舞台上,正在完成一个由“资源竞争型”企业向“成本竞争型”企业的漂亮“转身”。因此,笔者定这条新闻的标题为:文冶矿业:成本降下来,服务升上去。因此,电视新闻的标题要求一目了然,字数不宜过多,另外,电视的标题在屏幕上固定后,又与图像相配合,互相映衬,显得更为直观。
人们通常把标题分为实题、虚题和虚实结合题三种。由于电视的家用特性,观众一般不愿意过多思考。所以,电视的标题要多用实题,不能滥用对偶和文采。如“十年一剑 书就亮丽青春――记某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张某某”经过编辑处理改为“张某某:兢兢业业干出个样来”,修改后的标题突出了张某某的工作态度和决心毅力,后来台领导审片又改为“某企业知识型职工标兵:张某某”,不仅突出了新闻要点“标兵”,而且使标题更加平实直白。
有些记者时常会写这样的标题,如某项工作“成效显著”、“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某某“生产运行平稳”等等这种万能标题,没有实际内容,千篇一律。作为电视记者,应以创新为己任,即使是对重复宣传的老题材,也应千方百计挖掘出新的特点。如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笔者报道某基层单位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从一本党员的日记入手,报道党员干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标题为“‘民情日记’解民情”,不但简洁明快,朗朗上口,而且令人耳目一新。
三、好的标题要形象生动
诙谐幽默的语言,会使受众赏心悦目,回味悠长,产生浓厚的观看意愿。如笔者采写的一条新闻原标题为“私人伴游服务,原是一场骗局”,后改为“私人伴游服务,是真?是假?”让受众产生悬念,有了进一步了解事情的意愿;有一条新闻的标题为“‘二不像’登陆文山”,让人摸不着头脑。后改为“鹅乎?雁乎?新物种亮相文山”,这样一改,就显得生动形象多了。还有一条新闻的标题为“泳池,孩子们夏天的乐园”,既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
因此,电视新闻标题写作,要紧扣文章的内容,拟好和改好标题: 首先,从弄清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入手。在采访中,记者首先要对新闻的五要素了解清楚,在弄清事实的来龙去脉之后,才能考虑写作重点,提炼新闻的标题。当然,作为电视新闻的标题可不苛求新闻五要素齐全。但是,“何事”这个要素是不可省略的。例如:
文山抢修水毁的盘龙河道
——2008年8月10日文山县广播电视台《七乡新闻》
这个新闻标题仅仅提及了两个要素:一是“何地”—— 文山;二是“何事”——抢修水毁的盘龙河道。至于其它要素,虽没触及,但仍向观众准确地传递了要报道的新闻内容。
其次,从能够揭示新闻价值方面下笔。“言简意赅”是对写文章的要求,也是制作各种体裁的标题的需要。因此,在拟新闻标题时,要用较少的文字反映新闻事实中的要旨和精华,做到字斟句酌,达到“字字顶用”。
例如:①盘龙河今起整治 ——2001年8 月16日文山县广播电视台《七乡新闻》
②文山出现龙卷风 ——2007年8月14日(同上)
③文山:规范私立幼儿园 ——2007年4月10日(同上)④“金凤凰”飞进光棍村——2008年3 月6日(同上)
以上列举的4个标题除了抓住新闻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事”外,还在遣词造句方面下了功夫,即抓住关键词语,表达恰切的内容:①题的主要字眼“今起整治”,反映了文山县委、县政府顺民心、合民意,组织干群清理淤积沟渠,切实解决人们关心的重大热点问题;②题虽然简短,但主谓宾成分俱全,透露了新近发生的大事,仿佛把观众“卷”进了令人发抖的旋风之中;③题紧紧抓住“规范”这一中心词,说明文山县的私办幼儿园正在按国家《教育法》的标准办学;④题则用生动的比喻,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山区乡村发生的新鲜事,猛一看题目觉得挺虚,可字眼却十分形象,让人想象,有一定的吸引力。
第三,从活跃节目而进行修改。文章要有文采,标题也不例外,尤其是新闻,如果整个节目的标题平淡或千篇一律,观众是非常讨厌的。因此,在记者撰写好各条新闻的内容和标题后,编辑不仅要认真改好文章,而且要仔细地斟酌标题。通过综合各题特点进行修改和最后审定,新闻节目才会不落套,并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打动观众。下面列举的是2007年7月18日文山县广播电视台《七乡新闻》的原标题和修改后的标题:
①原题:马塘镇“两思”教育有声有色
改为:马塘:思源思进再兴业
②原题:县医院二院综合楼工程公开招标择优确定施工单位
改为:县医院二院工程公开招标
③原题:上海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服务队到文山义诊
改为:上海青年义诊到文山
④原题:新平派出所抓获五名“六合彩”参赌人员
改为:五名“六合彩”赌徒在文山落网
可以看出,原标题虽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新闻的主要要素也清楚。但汇编在同一时间段的节目里,题目几乎是同一模式,即什么单位(人物)干什么(事情)。修改后,不仅语言简炼,内容准确,而且句式也多样化:①题把“两思”内容具体化,并加上“再兴业”,稿子份量大大加重;②
题的“公开投标”,旨在“确定施工单位”;③题中的“义诊”包括“义务服务”的意思,“服务队”可以不提,而要突出的应是“送医下乡”这一主题;④题的原题比较平淡,改用形象化的标题,可以增加其感情色彩,调动观众的“胃口”。
由于电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标题要适合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结构的观众观看,且题目又不能在屏幕上久留,稍纵即逝。所以,电视记者和编辑要从研究电视传播的特点出发,制作好新闻标题,使之既准确、鲜明、生动,又亲切、朴素、活泼,有更大的吸引力。
四、好的标题要立体多维
电视新闻的标题虽然不能像报纸那样做成引题、主题、副题等复合型标题,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字幕系统趋向立体图文系统。比如文山县广播电视台《七乡新闻》的每一组新闻的字幕前都标有“要闻”、“新闻”、“简讯”等字幕栏花,这其实也是新闻标题的延伸,这些字幕栏花,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提示和导读。另外,现在的字幕一般都有背景底板,出入一般都带有运动特技,有时还伴有音响音效,可以说,现在的电视新闻字幕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字幕。这就要求各个元素,底板形状、颜色和字体、字号、颜色搭配合理、相得益彰,音效和运动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与新闻风格协调一致。
总之,要想把新闻标题起好,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十分必要的,要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力求简洁鲜明,出神入化,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多想、多练、多推敲,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标题产生应有的效果。
单位:文山县广播电视局姓名:王在标职称:编辑
第五篇:新闻的写作经验技巧
新闻的写作经验技巧
1、写作时应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使文章生动起来。
2、写作应先起标题后写文,增强文章逻辑性。
3、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
4、消息类稿件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00字,两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
5、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
6、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
7、消息以细节数量取胜,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
8、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9、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具有信息的面。
10、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
11、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12、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13、采访是全身心的采访,而不仅仅是用嘴,视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眼睛采访是文章生动的重要手段。
14、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
15、重要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本文来自[文书文秘网]www.xiexiebang.com16、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人名单,要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17、不要过分使用录音机,录音机应与笔记本一起使用,录音机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笔记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被访者的表情。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18、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畅谈。
19、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文章的内容引向自己相对熟悉领域。
20、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待被访者会完整地理解你提出的问题。
21、学会滚动式采访,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22、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23、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24、采访批评性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以示客观公正。
25、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是此种采访方式也有弊病,电话采访不能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作为记者,现场仍是追求的第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