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写作格式
新闻写作格式
一条完整的新闻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线五部分。(一)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眉目,是新闻内容的精粹所在。标题是新闻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标题别致,IR闻也会增色;反之,新闻也无光彩。
新闻的标题有正题、引题和副题等形式。正题是标题的主体部分之一,一般概括标题的主旨,点明立意之所在。引题和副标题则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或对正题予以补充。
写好新闻标题,需做到:
1、准确符合新闻内容。
2、鲜明有鲜明的政策倾向和新闻价值。
3、生动新鲜活泼,具体形象,最好带点文采。
4、简炼用较少的文字概括和包含较多的新闻内容。
(二)导语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它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事实,揭示全文的主题思想,以便使读者了解主要内容,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导语是从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精华部分,具有统一全文的作用,因此,有人称之为“消息中的消息”。
导语的写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直叙式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扼要叙写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给读者以开门见山、直接了当、一目了然的印象。直叙式导语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写法。如《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除》(美联社1945年8月1电)中的导语,只用“日本投降了”一句话,把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告诉了读者。
2、设问式以设问开始,把新闻消息里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所要介绍的经验更尖锐、更突出地提到读者面前,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设问之后立即用事实作出回答。
3、描写式文章一开始就针对消息内容中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某一侧面,用简洁的笔调勾出它的形象,从而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4、评论式新闻的开头就对所报道的事实进行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作用。
5、结论式它把新闻事实的结论或结果,一开始就写出来。
6、对比式运用对比或衬托手法,把作者要说的事实和观点鲜明地突出出来。
7、引用式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精辟的语言,点明消息的中心或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导语的写法还有其他一些,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但导语必须以事件为中心,兼顾其他因素。要分清主次,千万不能把许多事实都挤写在导语里。总之,导语要写得具体、肯定、准确、生动活泼。
引有新闻中主要人物的精辟语言,点明消息的中心或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主体新闻的主体接导语,围绕着立意展开全部内容,圆满地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主体运用的材料要充实、具体,具有典型意义。新闻中的五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原因,都要有所交待。消息的立意要集中,一则新闻只有一个中心,说明一个问题,叙述一件事情。一篇消息的质量如何,关键在于主体部分写得如何。因此,写一篇消息时,主体部分必须着力写好。
主体的结构形式,有时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即时间的先后,一步步进行交待;有时按逻辑顺序,即事情的重要程度安排层次,先讲概貌,后讲细节,先讲主要材料,后讲陪衬材料。不论用什么方式来写主体部分,都要尽量使得内容充实,层次分明,详细得当。另外,应注意主体与导语的文字不能重复,导语说过的话,主体不要再说。
(四)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关于历史、原因的说明和环境、气氛的描写。它的作用是说明事项产生的条件、消息的性质和意义。它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内容,增加消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背景材料从具体作用上分,有以下几种:
1、对比性材料就是对事物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比照以突出新闻事件的重要意义,或阐明一定的主题思想。
2、说明性材料介绍新闻事件的历史状况、地理环境、政治背景、发展变化以及其他种种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等等。把新闻事实讲得全面深刻而又恰而其分。
3、诠释性材料介绍人物的出身、经历,产品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以及解释一些专用术语、技术性知识等,以帮助读者理解内容,增长知识。
(五)结尾结尾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好的结尾能加深读者对主要事实的感受,让读者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但并不是所有消息都非有结尾不可。
如果主体部分已交待清楚,则不必再加,否则会画蛇添足。1.新闻特写的概念
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和一种体裁。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2.新闻 特写的特点(1)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3)透视全局。3.新闻特写的种类 新闻特写共分以下几种:
(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4.新闻特写的写作
第一,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第三,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第四,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惊思忧悲恐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
第五,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第六,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更不能合理想象。4.新闻特写的实例 实例
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
本报通讯员xxx 3月12日下午3点,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xxx省xxx市政府五楼会议室举行。能容纳500多人的会议室里,端坐着全市49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他们将通过闭卷考试获得任职“科技资格”。
主考官:分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xxx和副市长xxx。主监考:市委组织部长。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题目《农业综合技术测验题》,涉及本地主要农作物、林果业及养殖业等方面的实用技术。
担任考务工作的高级农艺师郭老师对笔者说:“试题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是培训过的知识。” 3点15分,考生开始答卷。考场上格外肃静,只听见沙沙的答卷声。担任监考员的市委组织部两位副部长,目光不停地扫视着,有两名考生刚一交头接耳,便被提出警告。4点过后,便有考生交卷,郭老师浏览几份试卷后告诉笔者,考得好的能得90多分。
考试结束后,笔者在考场采访了宋副书记和胡副市长,他们说,市委、市政府采取考“科技资格”的办法,“逼”乡镇领导带头学农业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带领群众科技致富的实际本领。市委组织部长告诉笔者:“市委、市政府将张榜公布这次考试成绩,并奖励成绩优秀者;对考试成绩不及格的,限期补考,再不及格者,将采取一定的组织措施。没有'科技资格',就不能胜任乡镇领导。这样的考试,今后我们每年都要进行。” 新闻报道怎样写出新意 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这是摆在新闻记者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情,记者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不同的报道模式,这些模式指导着记者的写作方法,并影响着记者分析事物的思维方式。从受众一方来说,同样报道模式的新闻读多了,自然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那么,新闻报道怎样写出新意呢?
一、跳出事情本身之外。新闻报道切忌就事论事。因为就事论事,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事实,写出的报道就像一个模子制出来的,大同小异,很难有新意。苏轼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确,许多事情如果不跳出其本身之外去看,那是发掘不了新意来的。以登山报道为例,它说到底不过是一种体育活动的报道。无非是风雪严寒,高山峻岭,一批登山队员努力攀登,少数队员最后终于登上了顶峰。题材意义的开发则大都表现运动员的顽强精神。这样报道当然有其道理,也有一定的思想意义,问题是登山运动都如此写,受众阅读时就没有了新鲜感。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当年采写我国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就没有仅仅是把它当作体育运动来写,而是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许多人担心我们国家的建设难以为继的社会背景中来寻找此次活动的涵义。事实上,苏联人曾扬言:没有了他们的参与,中国人单独攀登世界最高峰,“在80年代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此次登山活动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经受严峻考验的一个标志。这篇报道以此作为全文的立足点,自然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意义。
二、挖掘事情背后的原因。有的事情从表面上观察,与别的事情并无两样,例如火灾事件,大都经过起火、报警、救火等过程,火灾报道一般也按此步骤来写。受众接触这种报道多了之后,形成一种固有的认知模式,心理上自然缺乏新鲜感。其实,火灾事件的经过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引发原因却往往有所不同。如果从火灾原因入手作调查研究,岂不是能写出新意来?许多优秀报道正是在挖掘事情背后的原因上面体现新意的。例如,有一年秋冬时节,北京城内酱油脱销达半个月之久,群众意见很大。当时北京的几家报纸都作了报道,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解决问题。作为一种社会新闻,这是一般报道所采取的方式,但问题的关键是:酱油脱销此一事情老百姓都看到了,当然是迫切要求解决,而新闻仅作如此报道,老百姓能满足吗?当然不满足,因为这些情况都是已知的。他们所要进一步了解的是此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市场报》一位记者独具慧眼,从酱油厂多年失修而又久未能得以解决这一问题上,找到了事情的根源:“画圈的人多,办实事的人少”,而这正是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的一大问题。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三、换个角度看问题。人们观察事物时,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往往有特定的思维角度,从而决定了他对事物所作的分析与看法。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往往因习惯而选取某一角度,并因此形成特定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反映了事情的基本性质,对受众认识事物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近年来,反对宴会弊端的报道比较多,且多从反对浪费、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这一角度来看问题。应该说,这样分析确是抓住了事情的实质。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受众接收同样的信息多了,该信息就对受众失去了吸引力。因此,记者在报道某方面情况时,适当地变换一下分析角度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受众心理的单调感,另一方面又能给受众提供他未曾认识到的新问题。有篇题为《宴会必须改革---营养学家评宴记》的报道,就独辟蹊径,从营养学的角度揭露了宴会的弊端;报道还通过营养学家之口,发出警告:大吃海吃,谨防被“筵席下的担架”抬了出去。由于变换了思维的角度,其选题与报道自然使人耳目一新。
四、从事情变动中找新意。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事物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当其处于静止状态时,相对稳定,从外观上看不出来什么变化。显然,对静止状态中的事物报道多了,受众似曾相识,读来自然缺乏新鲜滋味。而当事物处在运动状态中时,它相对于以往情况已产生变化,此时去加以报道,受众就会有耳目一新之感。例如80年代中期,随着城市经济改革大潮的涌起,不少私营和个体经商户走上了“富裕之路”,有的还成了“暴发户”。对此一新生事物,许多媒体都作了热情的报道,介绍他们的“致富之路”,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以宣传现行政策的正确性。在开始出现阶段,属于“首变”、“先变”的事例当然具有新闻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报道多了,后面出现的事例就没有了新闻价值,因为新闻毕竟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事情的报道”。那么,此类事情就完全没有报道价值了?也不尽然。《哈尔滨日报》一位女记者发现,个体经商户虽然经济上富裕了,但其精神财富却很贫乏,以至于人们对其社会地位的评价并不高。她采访到一个个体经商户在餐馆吃饭时,热情邀请一位女大学教师同桌就餐而被婉言拒绝,个体经商户感叹道:“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这显然是出现在个体户身上的新情况,女记者据此写成的报道获该年度全国新闻评比一等奖。
五、使用全新的材料。从立论的角度来说,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材料,记者通过新闻事实所表达的看法是观点。新闻报道的新意,主要来源于作者观点的创新,但有时材料的使用也是创新的一个途径。因为全新材料的使用,是受众所不曾接触过的,自然会有一种新颖的感觉,受众似乎能从这些新材料中悟出什么新的意思来。记得在审判“四人帮”时,由于这是一次震动世界的重大政治活动,当时采访报道很多,发表了大量新闻、通讯、侧记和其他体裁的稿件,其中不少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新华社按预定计划,在整个审判活动完结后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报道。此篇报道怎么写?当然不能再写具体的审判过程,因为很多报道都已写过了。受众此时所要求的是,能有一篇站在历史高度的、全新意义上的报道出现,以使自己对整个审判活动的认识加深。于是新华社记者写出了《历史的审判》一文。此篇报道固然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材料上的出新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所引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一些话:“国家是一种极其严肃的东西,要它表演某种滑稽剧是办不到的。一只满载傻瓜的船也许能在风里行驶一段时间,但它终究要向不可幸免的命运驶去…”“羞耻已经是一种革命”、“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全民族都感到了真正的羞耻,那它就会像一头准备向前扑去而往后退缩的狮子”。这些引语使受众感到“耳目一新”,因为它们出自马克思1843年的一封书简《致阿·芦格》,在一般的选集里是见不到的。
第二篇:新闻写作
下编:通讯写作
什么是通讯?
• 现代新闻写作学所说的通讯是一种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及时地、详细地、形象地报道现实中各种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新闻体裁。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 真实性。凡通讯中报道的人和事,包括细节、情感、心理活动等必须真实,不允许通过合理想象和推理进行虚构。• 时效性。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
• 新闻性。有新闻价值,传达为受众所关心的新事实、新观念、新信息。通讯是一种不同于消息的新闻体裁
• 详细、深入、完整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色。• 更形象、更生动、更具感染力。
• 通讯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同时还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等手法。
• 通讯既传递信息,还传递情感。
• 通讯的文体较自由。
• 通讯的时效性稍差。
通讯的发展
雏形:脱胎于古典文学(19世纪初)
成形:闪现文学的新闻体裁,代表人物黄远生(20世纪初)
成熟:旅游风貌通讯的发展(五四运动)
发展:指导性、宣传性(1940延安整风运动)
转变:信息观念、客观、丰富(改革开放)
为什么叫“通讯”
早期的新闻报道没有文体的区别。用电报传递的新闻叫“电讯”,用书信方式传递的报道叫“通信”。
一般来说“通信”比“电讯”详细具体。
电报技术的进步,“通信”也可以电传,通信改称“通讯”。
通讯报道的新变化
英雄人物
平凡人物
内容
一般通讯
形式多样
形式
主观
宣传
客观 真实
态度
报道内容的变化
• 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
• 冰点人物
• 反面人物
报道理念的变化
• 主观、宣传→客观、真实,向人的回归
• 先进模范人物:由“神”到人
• 反面人物:由“鬼”到人 通讯的类型
• 内容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形式分:一般通讯、小故事、特写、专访、采访札记等
通讯的主题
什么是通讯主题
• 通讯的主题是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 简而言之,通讯的主题是全篇通讯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通讯主题的重要作用
• 通讯的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是通讯全文的统帅。
• 是贯穿通讯写作全程的一条重要线索,是决定其材料取舍、组织结构、选择表现形式等一系列问题的内在依据。通讯主题的要求
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深刻,全局意识、历史感、人的心灵
针对 新颖 集中 鲜明
正确
主要考察的是主题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的问题,主题的真实性问题。
记者要有质疑精神,凡事不要轻信,一切结论都应该产生于深入调查研究之后。
特别是对那些来头大、有背景、社会上众口一词争相炒作的热点事件、新闻人物,一定要在确认其事实、事迹的真实性的基础上考虑如何评价其人其事。
深刻——深刻来自全局意识,深刻性——深度来自历史感
如何提炼主题
1、由事实→主题
• 依据事实,从不同角度提炼主题。
• 放在宏观的、历史的背景下考察,选择具有针对性和时代色彩、新颖的主题。
2、由主题→事实
• 作者依据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预先设定主题。
• 围绕主题去等待、发现、选择表现这个主题的新闻事实。通讯主题的表现
• 直接点题:作者直接点题 • 间接示题
用事实点题:主题寓于叙事之中 借别人点题:用直接引语点题 其他方式
通讯主题表现的新趋势
• 伴随着通讯概念的扩大,通讯主题的提炼与表现也发生了变化。
• 提炼的主题越来越接近受众的需要,越来越注重对人的关注,注重人文关怀。
• 主题的表现越来越隐匿,作者通过议论和抒情直接点题的方式越来越少见。
• 更多的采用客观报道的手法,通过对事实的选择与描述来表现主题,给读者自己思考的空间。
通讯的选材
通讯选材的标准 围绕主题选材 代表性的材料 事实性材料 真实的材料 生动的材料 切忌重复 通讯材料的种类 • 骨干事例 • 细节材料
• 一般叙述性材料
• 骨干事例:所谓骨干事例,就是那些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事例。
• 一个大的骨干事例,如果情节丰富,通常可以独立写成一个新闻小故事或一篇事件通讯。
• 如果写一个人,或一个社会问题,反映某方面的社会现象,就需要靠几个方面的骨干事例组合起来表现主题。
• 骨干材料是通讯“说服力”的基础,是通讯主题能否成立的事实支柱,也是通讯内在逻辑的基本需求。
• 寻找骨干事例是采写通讯过程的中心一环。细节材料
细节材料是再现型的材料,是指骨干事例中细致的情节、细致的场景描写、细致的人物形象。
细节材料是通讯写作最具特色的要素,是通讯中最有灵性、最富感染力、最易吸引受众的部分。一般叙述性材料
• 除了骨干事例、细节材料外,通讯写作中也不可缺少一般性叙述材料。• 这种材料一般不是事例,也不细致生动,但它可以对人物、事件、风貌的背景和现在的状态做概括性介绍和解释,使人了解一个大致的事实框架,“织”出通讯的一个基本背景和舞台,让骨干事例和细节材料有赖以展现的场所。• 骨干事例:党组织上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意欲将他调往艰苦的阿里山地区工作时,“他坚决而干脆的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 一般性叙述材料:像这样的工作调动,孔繁森经历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
• 骨干事例讲一个点,细节材料也表现一个点,而一般性叙述材料却表现一个面。点面结合,才能相得益彰。通讯的细节材料
细节对通讯的重要作用
• 消息因为受种种限制而无法充分展开细节,通讯却一刻也离不开细节。细节对于通讯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
• 让读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形成深刻的印象。
• 用形象的力量传递思想和感情,让读者更加接近新闻的真实。• 增加通讯的生动性。• 增加通讯的可读性。通讯细节材料的类型
• 详细的情节事实:完整情节事实
片段性情节事实
语言情节事实
• 特写镜头: 场景画面——如临其境
人物特写——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场景画面)
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披上棉衣,找县委一位副书记谈心去了。(片段性情节)
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水处歇息……(片段性情节)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厉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朵在风雪中忽闪着。那时,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痛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场景画面+人物动作细节)
通讯细节素材采集的渠道
• 记者的现场观察 • 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 记者的访问 写作细节时易犯毛病 • 废细节 • 肿细节 • 垒细节 • 假细节
选择什么样的细节
• 最能揭示报道主题的细节 • 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细节 • 最能表达人物特点的细节 • 最能展示现场情景的细节 • 最能反映富有人情味的细节
通讯的结构
通讯的结构,就是指通讯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当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采访到了材料,从中提炼出了主题后,接着,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安排这些材料。如何开头?怎样转接?分几部分?其先后顺序如何?哪些是要突出之“主干”?哪些是用以渲染的“枝叶”?于何处伏笔?何处综合?如何点题?怎样结尾?„„诸如这些问题,如果不精心构思好,便无法动笔写作文。此类问题,人们往往称之为“谋篇”、“布局”,也就是通讯的结构。通讯结构的特点
• 自由:发展和开放的文体,结构灵活多样,无固定模式。
• 复杂:内容多、跨度大,矛盾重叠,头绪繁多,驾驭难度大。
通讯谋篇布局的原则
• 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 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 简洁清晰原则
• 均衡对称原则
• 跌宕起伏原则
如何跌宕起伏
• 从事实上制造起伏:从极小到极大,极微观到极宏观,一会儿飞上云霄,一会儿深入地底的过山车感觉。
• 从叙述方式上制造起伏:利用倒叙、蒙太奇等修辞手法,制造时间与空间的位移,达到起伏效果。
通讯标题的基本类型 按内容分:
主题式标题:《改革深 社会稳》、《心理问题与品德无关》、《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事实式标题:《晚年梁启超》《一代宗师,与猪为邻》、《房子的那些事》 按形式分:
悬念式标题:《“打的”贵过坐飞机》 形象化标题:《九江城哭了》 对比式标题:《洪水无情人有情》 通讯的开头
• 一篇报道是否吸引读者,开头几乎要占到50%,所以写好开头事半功倍,必须在写作中给予最大的重视。开头要有气势,有突兀感。
• 作用:开启读者思路、寻找叙述起点、预述主题和标示风格的一面小旗,吸引读者。
• 形式:
开门见山
曲径通幽式
运用修辞方法的开头:
对比式开头
引用式开头
通讯的结尾
• 结尾对一篇报道的重要性也要占上30%,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你这篇报道能留下多深的印象。
• 结尾重在隽永,余韵袅袅不绝,使人意犹未尽。“留白”
点题式结尾 启思式结尾
抒怀式结尾
照应式结尾 展望式结尾 象征式结尾 通讯的结构顺序 纵式结构
横式结构
纵横式结构
逻辑式结构:对比式结构、递进式结构、辐射式结构
蒙太奇结构
华尔街日报体
“华体”的常用结构
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
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
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
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其他结构技巧:呼应
• 开头与结尾,段落与段落之间,要尽量留下伏笔,起一唱三叹之妙。• 在叙述的时候,要设置衔接过渡的语句。
第三篇:新闻写作
范围:
1、新闻材料:分类 :按性质分;新闻事实材料
背景事实材料言论性材料
按获取方式分:直接材料(第一手材料,是记者直接从新闻现场耳闻目睹抓来的材料。直接材料报道中往往成为最重要最生动的材料。优点:真实、可信;生动形象;对间接材料还有订正的作用。注意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间接材料(即别人给记者提供的材料。根据新闻事实到记者手中。缺陷:经过转述,容易掺假,水分多 ;优点:印证直接材料;来自专家、专业机构的文字材料,一般有权威性;注意问题:对待间接材料一要多,二要慎。多多获取,慎重)新闻材料选择的标准:围绕新闻主题选材 ;选择真实的材料 ;选择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材料 ;选择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 ;选择新颖、生动、有特色的材料
2、开天窗(见笔记)
3、倒金子塔式结构:(见笔记课本)“倒金字塔式”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消息倒金字塔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构成。
4、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即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事件新闻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较短小精悍的新闻文体侧重“再见”。往之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得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特写的种类:(1)事件特写: 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5)工作特写:对于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点:
(1)特写的叙述性语言要简洁,形象的描述语言要生动,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要合理地安排素材,语言既不能“浓妆艳抹”,也不能过于直白。
(2)抓画面,要善于挑选有意义而且富于形象的材料,就是用生动的形象说话。
(3)注意不要事无巨细地面面俱到,写反映事件特征和高潮的片断,要突出事件吸引读者。(4)善于判断,选择适用体裁,选取富有典型的有特色的事件和人物活动的情节 新闻特写的特点:
(1)落笔集中,突出一点(2)浓淡相宜,真切再现
(3)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5、用事实说话: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方法。用事实说话不是通过作者的直接议论,而是让经过精心选择的事实,运用事实的逻辑说服力,充分而含蓄地表现作者的倾向与观点。用事实说话的基本方法:选用具体而典型的事实,选取鲜活的,重要的具体的,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要用“实录”来注解事实,使再现场景;借助直接引语说话;运用背景说话。
6、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它要求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运用新闻价值的标准去衡量事实, 识别哪些是新闻事实,哪些不是新闻事实;哪些是重要新闻事实,哪些是一般新闻事实。然后作出相应的处置。这种迅速而准确的发现和判断新闻事实的能力是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前提。如何培养新闻的敏感性:(1)首先你要具备新闻理论的知识(2)平时多观察,多分析,知识面要广,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猜测,并及时跟踪与调查。(3)多阅读一些报纸和杂志,看看人家的新闻是怎么写的,新闻点在哪里(4)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培养新闻敏感,必须倾注高昂的政治热情(5)是要深入实际,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7、新闻价值: 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时新性 重要性 接近性 趣味性
显著性
8、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有广义与侠义之分,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作品中起主导作用,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成为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如何提炼新闻主题:(1)从认识事实入手。先有事实材料,后有新闻主题,如果没有事实,新闻主题也就无从产生(2)在比较中鉴别。通过两种以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情景的比较,往往能细致地体会此事物、此情景与彼事物、彼情景的区别,比较的方法因而经常被人们所采用。(3)上头下头结合。新闻主题的提炼,要有宏观意识、全局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样主题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4)选好主题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开掘新的主题思想,避免主题的笼统、雷同和一般化。
确立新闻主题的标准:一是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二是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三是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一条新闻,通常只能有一个主题,新闻的事实材料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集中地表达一种意向或说明一个问题
9、新闻导语: 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 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 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新闻导语的作用:(1)导语如故事的开头,开头写得好就能吸引读者,所以其有吸引读者的作用。(2)传达信息可以为稿件确定情绪与基调(3)有产生悬念的作用,也可以让文章蓄力而发
新闻导语的特点:(1)新闻导语的语言形象化(2)新闻导语有个性新闻的思想性(3)有概括性,简洁而简练
10社会新闻:指的是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以及风俗民情、自然界和社会上奇特现象的新闻。社会新闻的特征:(1)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新闻的内容不局限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某一特定的行业,而是涉及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2)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社会新闻反映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悲欢离合等人生遭遇(3)社会新闻的思想性表现在它宣扬某种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社会新闻的要求:(1)要“软”中有硬;(2)要有故事性;(3)要富有变化;(4)要讲求新意;(5)要传播科学。写好社会新闻的要点:(1)选准角度,提升社会新闻的价值(2)一要勤于研究,了解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的痛苦、冷暖、所想、所急。二是在掌握其政治、经济、社会等思想指导的前提下,分析其与群众生活、需求之间的“关联点”以及关联程度。(3)以人为本,在“情”字上做足文章(4)关注弱势群体,倾注新闻关爱(5)实事求是,促进社会问题解决(6)用真实厚重的报道,体现报纸的权威性
12、新闻语言:
含义:新闻作品的语言。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面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
基本特征:语言规范化,报纸文字注意语法、修辞与逻辑;不允许滥用方言土语 ;网络语言富有时代气息:规范使用新词汇;简洁生动
13、时间顺序结构:时间顺序结构又称编年体结构,纵向结构,沙漏型结构,即按无力时间发展先后或顺叙,或倒叙新闻文本的结构。
14、特写
15新闻背景
16“八小时以外”新闻
17、新闻背景的分类
18外事新闻的采写要求
1.消息与通讯在采写上有哪些异同?
通讯和消息相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内容上来说,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形式上说,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写作技巧上说,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风格上说,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时效上说,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2.如何获取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获得的途径有:(1)、从党委政府部门或单位获取线索。如党委、政府的信息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公检法的宣传机构,消防队、交警支队等等,这些单位或部门都有大量的线索来源。记者要经常到这些单位或部门走动走动(2)、依靠通讯员获得线索。第一,你所发展的通讯员,你必须了解他,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准确无误的线索。你要经常和他们联系,了解他们所在地的一些情况,不遗漏新闻线索。同时,要注意了解通讯员的心理动向,谨防提供一些不实的新闻线索,搞不好你就会出虚假新闻,犯新闻大忌。
(3)、做个好事之人,用新闻眼注视周围。你要从阅读的文件资料或与其他人的谈话中获取新闻线索。当你听到警笛声时,你就要问问发生了什么事;当你上街时看到那儿围了一圈人,你就主动跑过去看看;听到一声不正常的响声后,你就要寻声走去,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你就要当个好事之人,处处留心皆新闻。
(4)、依靠其他媒体和记者获得新闻线索。记者是新闻线索的聚集人,和他们交往你的线索自然多;通过看其他媒体的报道,变化你的报道方式,使你的报道更精彩。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线索都能成为新闻,新闻线索具有片面性、梗概性和不确定性的几个特点,还要求记者深入采访,核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待新闻线索,既要积极主动,决不轻易放过,同时更应认真仔细,决不可轻信上当。
3.针对专访有哪些采写要求?(未答完)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重在专,重点在访,人物专访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和可读性,4.请具体说明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有哪些?(课本118)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5.请论述会议新闻的采写有哪些具体要求?(1)首先要有读者意识;要早到会议现场,不要早退,尽可能的晚一点离开会议现场,注意观察耳听八方眼观六路,要求目光敏锐、视角独特、抓住特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2)做好会议记录,从会议中找故事,将讲话者中讲到的故事组成一篇稿件。(3)从参会人员中找新闻
(4)会议新闻导语还要特别注意要点抓取的准确及明晰性,避免笼统的、一般化的概括。挖掘反映先进执政理念的新做法,宏观上把握会议主题;挖掘折射时代文明进步的好风尚;挖掘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情节;挖掘具有警示、警醒意义的反常现象
第四篇:新闻写作
1.邵飘萍 五四运动的实际发起人 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 奠基人 《京报》创始人 ‘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
2.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3.史量才 上个世纪初中国报业出色的经营者,出色的教育家。‘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
4.张平宜 2011年中国感动人物之一 台湾人 ‘希望之翼’ 时报记者,后来到四川凉山一个麻风病康复村支教。2011年获‘中国慈善奖’
5.罗珀特.卡帕 出色的战地记者(战地玫瑰-闾丘薇露)“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真相是最好的照片,最好的宣传”
6.凯文.卡特 自由摄影师 《饥饿的苏丹》获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7.胡占凡 中央电视台台长 1992杂文《扫除形式主义》1993《拜金主义要不得》 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8.启丰二号 被外界称为‘保钓二号’ 凤凰卫视记着 梁培锦 蒋晓峰
9.《新闻调查》创立理念 做中国的《60分钟》
第五篇:新闻写作
重庆迎特大暴雨,直接损失1.33亿元
从昨天凌晨起,山城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如期而至,全城几乎笼罩在暴雨之中,市民出行大受影响。截至昨天傍晚6点,12个小时中,全市各气象部门共发布预警信号54条,其中暴雨红色预警(最高等级预警)达4条,而市气象台在昨日清晨发布的暴雨橙色预警,为我市今年入汛以来首发。预计从今天起,雨势会逐渐减弱,我市将持续5天的连阴雨天,天气凉爽,适合外出活动。全市闪电16105次闪电雷鸣随着降雨来了,相信在这个夜晚,有不少市民在睡梦中被闪电雷鸣惊醒。
从昨天凌晨到下午3点,山城闪电次数高达16105次。北碚成为“最雷区”,闪电次数高达755次,即在15个小时内,约每分钟就有一道闪电出现。此外,“闪”得比较热闹的地方还有渝北(642次)、巴南(435次)、沙坪坝(226次)、南岸(117次)、江北(112次)5区。而渝中区、大渡口区的闪电少了很多,都不到50次。
据市防雷中心监测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昨天的这场雷电,是我市入汛以来最强的一次,其密集程度也算是今年截至目前最多的一次,发布各类预警54条在此次强降雨来临前,市气象台于前天深夜11点42分,就对外发布了全市暴雨黄色预警,但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时隔7个小时,即昨天清晨7点11分,预警被提高到“暴雨橙色预警信号”,这是今年入汛以来首发。
据统计,从前天傍晚6点到昨天傍晚6点,全市各气象部门共发布预警信号54条——暴雨红色预警4条、暴雨橙色预警8条、暴雨黄色预警13条、暴雨蓝色预警12条、雷电橙色预警10条、雷电黄色预警7条。市气象台连续发布0-2小时强对流天气警报12条。据市气象台监测数据来看,从前晚7点到昨天下午3点,我市有14个区县降暴雨,2个区县下大暴雨。雨量排列前三的荣昌141.1毫米、北碚128.6毫米、合川91.6毫米。而主城降雨量为84.8毫米。
在降雨的打压下,昨天,山城各地气温回落,最低气温均在25℃以下。强度不会超过2007年.昨天的这场降雨为何来得如此之猛?会不会超过2007年特大暴雨的雨量?昨天,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邓承之为市民所关心的话题作了解答,表示本轮降雨范围广、强度大、时间短,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增强造成。“此次冷空气势力并不强。”邓承之说,但夏季风增强,使得水汽在输送过程中十分充足,加之我市前期气温能量高,并有西南低涡和低层云的共同抬升就形成两面夹击,给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局地带来了暴雨天气,“其实通过气象资料来比对,这不算极端天气。”
“目前来看,不会超过2007年7月17日的特大暴雨标准。”邓承之说,那次降雨,主城区一天的雨量就达到了266.6毫米,刷新了115年来历史的最高记录。而这次降雨,主城区一天仅84.8毫米,而且雨水将逐渐停止,所以不会重蹈或是超过2007年特大暴雨。未来三天降雨将减弱,此次降雨过程是自西向东移动,预计未来三天,我市将维持阴雨相间的天气,但降雨将减弱。具体来看,我市17.99万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1.33亿,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22亿元。灾情正在进一步核对中。目前,各受灾区县党委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正全力开展施救工作,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会计与金融系
注会1002班
2010210029
柯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