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州级新农村示范村
州级新农村试点村----呼吉尔特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
呼吉尔特村地处县城以东,村委会距八卦城中心4.5公里系乡政府驻地,全村450户2352人,1.3万亩耕地,是全乡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行政村,2006年底,全村人均收入3179元。
自2006年9月,该村被确定为州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州县新农办精心指导下,县乡村三级上下联动,县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具体做法是:
一、以中药材种植、育肥牲畜、发展庭院经济、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为抓手,努力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一是依托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势积极引进外地药农在去年成功试种50亩山药、牛蒡的基础上,今年扩大种植300亩山药、甘草,同时试种水飞蓟50亩,2008年计划将山药、甘草面积扩大到1000亩,力争再用三年时间将中药材面积扩大到5000亩左右,使之真正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是发挥城郊优势,积极鼓励农牧民发展牛马羊育肥业,从棚圈改造、青贮窖、育肥贷款、育肥数量等各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激发农民育肥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村已动员30余户农牧民从事育肥业,2007年力争育肥出栏羊3000只、牛300头、马30匹,使育肥业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同时,加大力度继续加大良种奶牛引进和养殖,力争全村优质奶牛数量突破百头大关;三是充分挖掘庭院潜力,抓好庭院特色种植、庭院养殖、农家乐建设和一家一人劳务输出,特别要依托城郊优势、独特的蒙古民族文化和开发建设恰甫其海水库契机,挖掘各民族饮食文化特色,美化庭院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农家乐开发建设步伐。目前,全村内第一批已确定6户农家试经营,并启动了三条庭院经济示范巷道建设。四是抓住劳动技能培训和疆外输出两个重点,全力促进劳务增收。截止目前,全村986名劳动力已输出340人,输出率35%,其中72人参加了乡里举办的农村建筑工匠班和农家乐厨师班并取得上岗证实现就业,同时向山东青岛、内蒙等地首次输出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青年农工16人,实现了该村多年来疆外输出零的突破,为拓展输出渠道、解放农民思想、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以完善规划、五清五改为抓手,努力推动新村镇建设。一是编制了呼吉尔特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严格予以落实,将妨碍路、渠、绿地等公用设施的房屋围墙棚圈等建筑及地上附着物逐步进行清理,取得明显成效,为全乡今后的长远规划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积极寻求上级和项目支持,两年来共申请各类较大项目6个,先后完成了300平方米村委会工程、1万亩低产田改造工程、较少数民族饮水项目、100户抗震安居工程项目、100户沼气入户工程、13.46公里村巷道柏油工程等,总投资500余万元,极大的改善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广泛发动群众、建章立制,积极推进和实施“五清五改”(“五清”:即清垃圾、清柴草、清粪便、清路障、清庭院。“五改”: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将今年7月份定位全乡第一个村容村貌整治月。计划该村完成改水50户、改路15公里,改厕50座、改灶50户。新建防渗渠3公里,新植绿化树4000株、开挖改造土农渠20公里,改造土围墙1000米。目前,“五清五改”活动正在全面进行之中,通过加大环境整治和五好建设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三、以巩固五星级村党支部为抓手,努力构建平安和谐新农村。一是抓龙头强班子,调整充实了村委会班子,将2名工作不力的村干部撤换下去,调整有能力有活力的青年干部任村支部书记;二是抓机制、强管理,认真落实四个长效机制,落实重大事项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和村务公开制度,大力践行全新全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进基层民主法制进程;三是抓阵地,强基础,充分发挥村级办公阵地“五个中心”作用,年初以来先后在村委会多次举办科技讲座、文艺演出、球类比赛和节日座谈会、总结会等,牢牢将广大农民吸引到党的阵地周围;四是抓文明创建,促文教卫生。积极开展文明户评选活动,调整充实村小学领导班子,改善学校和卫生室条件,农民新农和参合率87%,同时,从帮助协调贷款、建抗震房、增加生产资料等方面全力帮扶村里现有的贫困、残疾等弱势群体家庭,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篇:阿克其村州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申报材料
新源县喀拉布拉乡阿克其村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经 验 交 流 材 料
新源县喀拉布拉乡政府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一日
立富民之志 举发展之力 全心全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喀拉布拉乡阿克其村州级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按照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统一部署,2010年该乡党委、政府把阿克其村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上报州新农办定为州级示范村。按照新农办的要求,结合阿克其村实际,认真进行了分析研究,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年以来,阿克其村以群众为主体,以宣传为导向,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工作亮点。
喀拉布拉乡阿克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以北600米处,东至72团四营,西与阿克俄依村相连,北抵72团畜牧三连,全村总人口1128人,总户数304户,全村总耕地面积3200亩,由汉、哈、回、壮等民族组成;下辖三个村民小组,党员35名,团员36名,基层组织建设配套齐全,砖混结构办公场所,面积为370平方米。该村抗震安居建房数为102户,安装沼气池60户。
2009年,该村立足农业,积极开展二、三产业,全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经济总收入达1184万元,人均收入5972元,人均增收882元,村集体收入20.5万元。该村1998年被评为“地区级文明村”,1999年被自治区命名为“电话村”,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村”,先后几年来被多次评为“安全文明村”、“奔小康红旗村”、“五个好”村党支部,各项建设走在全乡前列。
在阿克其村创建和谐新农村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战略,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努力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一、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办公阵地占地370平方米。2006年,县组织部投资10万元,村自筹资金10万元扩建了阵地建设,目前办公室场所硬化面积达到380平方米,2009年新建80平方米卫生室;投资15万元,安装移动垃圾池15个、安装休闲铁椅13个,安装健身器材10组。新建草坪1220平方米,全村居民点栽种各种风景树4900棵。该村抗震安居建房数为102户,已安装沼气池30户。
为了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2007年,我们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得到全村群众的广泛支持,积极向上级争取了铺油工程,基本解决了群众行路难,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了确保农业丰收,我们还投资33万元,完成了各组灌溉渠道硬化3200米,开挖排碱渠4600米,改善了各小组的农业生产用水设施和灌溉条件。
二、村级经济发展情况
按照一村一品的农村农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的核心任务,初步形成两条产业链。
一是以发展小城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来抓,以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根据全村人多地少、多数用户居住在镇区的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极力引导,鼓励发展村办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几年来,我们先后采取了一整套内引外联、优先提供土地、优先供水供电等发展措施,先后办起了面粉加工厂、钢门钢窗厂、铝制厂、挂面厂等等大小民营企业,其中年产值过十万元的有10家。村民在镇区和公路两旁经商、开商铺的有50多户,从业人数达到300多人,年创产值500多万元。形成了便于经商、办企业、从事运输、旅店餐饮等服务业链。
二是以粮食加工为龙头,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确保实现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目标。形成以优质小麦高产栽培配套为主的种植、加工产业链。
三、村级村容村貌情况
针对阿克其村地处乡郊环境现状,我们以“三清五改一配套”为主要内容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工作,全面实施“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投资33万元,完成了各组灌溉渠道硬化3200米,开挖排碱渠4600米,改善了各小组的农业生产用水设施和灌溉条件。投入资金16万元对各巷道进行了清理整治,美化、净化、绿化了村容村貌。
2、投资4万余元购臵了15个移动垃圾池,每天指派专人将村民居住的三个小组清扫的垃圾集中运到垃圾场填理,基本改变了这些居民区尘土飞扬、脏、乱、差的现象。
3、投资156万元,村民筹资每户500元,共筹资15.2万元,乡村两级出资20万元,争取国家资金121万元。将全村3个村民小组的主干道全部铺上了泊油路,路总长度7100米。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4、按照上级有关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号召、鼓励、扶持有条件的村民兴建沼气池和改厕,投资10余万元新建沼气池30口,引入国家爱卫会专项资金21.3万元,自筹资金11万元改厕200座,目前已完成20座。配套完成改厨、改厕、改圈,使村民的厨房实现人畜分离,人畜粪便入池,“一建三改”使全村200多户村民受益。
5、按照“经济要发展,规划必须先行”的客观规律,我们还对本村进行了科学规划,并按照乡政府规划,将3个小组纳入到镇区建设规划管理范畴。我们还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了平整。
6、计划新建2500平方米的游园小广场,当前前期准备工作(建址、施工图纸、施工方案)已就绪,上级配套资金到位,即刻施工建设。
四、村级信息化建设情况 作为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了提升全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服务支撑,走好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我们积极与县电信公司联系、协调,加速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家庭上网工程、百户电话工程,建立农民上网培训点,鼓励更多村民购臵电脑和安装宽带,我们采取农户出一点,村里补助一点,工作队优惠一点,县电信公司支持一点的政策。今年新增固定电话、手机用户98户,新增电脑宽带用户39户。目前已建设成为:
1、所辖自然村村村通电话,电话入户率达到99%以上; 所辖自然村100%具备上网能力,宽带入户率达到26%以上;
2、建有“党员远程教育点”,可以让党员时时受教育,让村民处处得实惠;
3、建有“农业信息网站”,农牧民群众可随时上网查询特色农业、种养殖、供、销等学用信息,为农牧民提供致富的信息平台。村办企业通过网站,加大了农产品的宣传和销售。
4、建有“村民阅览室”,村民可随时查阅资料,了解和收集信息,并成为村民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
5、建有阿克其村网站,加强阿克其村对外宣传力度,对内增强村务公开透明度,提高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村级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村民主体、项目支撑、社会参与、统筹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救助、“助老助学”等各项目社会公益事业,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素质和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严格兑现“两免一补”政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每年对村内考入大学的每人给予资助1000元。
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参合率达到98%;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众的救助力度,全村“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达到100%,最低生活保障基本覆盖。
3、广播电视、手机电话普及率达98%。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有农家书屋、新级党员之家、党员远程教育站。结合节庆我们还积极开展广场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六、村级村务管理情况
注重发挥班子整体作用,加强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1、健全了青年、妇女、治保等组织机构。村班子坚强有力,团结和谐,村务管理规范,群众放心满意。制定了《村党支部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村委会议事会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制度》等12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完善。
2、为了营造一个稳定、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还成立了阳光便民服务站,落实办公室值班制度,建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村治保委员会工作制度、治安联防工作制度、村调委会工作制度,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调解小组,经常开展矛盾排查调解工作,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调解、早解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调整充实综治、治保、调解、帮教、联防组织,广泛深入推行十户联防、联户联防的农村治安防控模式,全村无群体、越级上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自06年以来,阿克其村新农村建设全部实施项目采取“村里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挂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扶持一点、盘活资源筹一点”,使阿克其村的基础实施明显改善,为实现阿克其村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阿克其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由于各级领导的关爱,“五同”工作队的支持和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规范上来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仅仅是迈开了第一步,要实现我们的夙愿,我们将面临无数的困难和挑战,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等待着我们去完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定会凭着务实、求真、求变、求进、求新、求强的精神,把全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拥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新农村示范村调查报告
金东区傅村镇何家村新农村示范村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政府扶持的重点逐渐从城市建设转移到农村建设。改变以往农村支持城市建设的格局,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口号。至此,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更是努力争取尽早完成新农村建设。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和强省,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实施和大力支持。在金华市我们何家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努力共建新农村。并以此为契机,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红红火火。
一、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思想指导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子、少取、放活”方针,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为目标,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事业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民主选举,选择为村民服务的团队
这里的村领导,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务实、能够为村民服务。恰好本次调研时间是村里三年一次村民自治选举过后,我们了解到这次村长选举中何村长以绝对的优势票数连任成功。其他几位村委委员也是一样高票通过,这个过程中没有其他地方出现的贿选、托关系等
情况,充分的体现了村民民主。在这里也不得不提下金华特有的农村管理模式:一个党支部、一个村民委员会、外加村民监督委员会也只有这样,才能选举出为人民办实事的领导班子,才能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担子,而不是看眼前的利益。
(三)、自发捐款,共建新农村
在何家村的建设进入了开工阶段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上级的拨款肯定是不够的,村里的收入又有限,这时新农村建设眼看要陷入僵局。后来,经人提议和村委同意向广大村民集资,这个提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大家纷纷慷慨解囊。连不再住村里的超市老板们也捐款,全村共捐款1万余元。在村头我们刻了一块捐款碑,何村长个人捐款2000元排在第二,这样的好村长高票连任并非运气。
在大家的共同的努力下,村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生活的更加愉悦和开心了,都笑称自己不是农民是市民了。确实,经过“五化”,现在的何家村已经和城市无异了,只是房前屋后还有良田和时而飞过的一行白鹭。
(四)、旧村换新颜
2007年,着手建立生态村,在村中预埋排污管,集中处理村内污水,建立了三个生态的公共厕所;2008年,逐步实现“五化”,包括:在全村范围内通自来水;路灯覆盖亮化;马路水泥硬化;房屋外墙粉刷;以及实现环境的绿化等。此外,村里还斥资建立老年活动
室,在全村形成了一股尊老之风,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重要内容。村党支部书记表示,村两委将继续努力,为村民做更多实事,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先锋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开通“广播村村响”,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近日,覆盖全镇35个行政村288个点的“广播村村响”工程投入使用,是傅村镇党委政府落实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强领导,为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前期党委政府积极主动与广电部门联系,建立组织、落实专人负责。二是落实资金,工程总投资约40万元,党委做好项目包装,积极向上争取,采取“镇财政承担,广电配套”原则落实好资金。三是分工负责,广电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安装施工调试,镇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及统筹,各行政村负责政策处理及设备的日常管理使用,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该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六)、举行低收入家庭实用技术培训
2008年8月27日,傅村镇举行低收入家庭实用技术培训会议,全镇116名低保对象和困难人员参加低收入家庭人员实用技术培训。会上,区民政局朱志宣局长从技能培训意义、政府对困难群众的政策、培训要求等三方面做了说明,同时邀请市劳动保障就业管理局葛根华局长给参会人员上一堂“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课,兄弟乡镇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员进行了经验介绍和现场技术培训。通过这种形式的培
训,可以进一步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劳动技能,树立创业信心,有利于政府部门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为“一户一策一干部”工作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规划为先,统筹谋划
把规划工作作为统揽全村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站在统筹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于今天的农村就是明天的城市,而且是更加靓丽的城市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投入资金,招揽选择规划单位,坚持长远谋划,系统布局;产业支撑,突出特色;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尊重民意,浅显易懂。使规划既符合区情、村情,又符合民意。
(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深入调查研究,因村制宜。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新农村建设农民应该是主体,但实际情况是,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比例较大,召开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等村民议事会比较困难,部分群众对集体事务不关心、不热心,一事一议兴办公益事业,民主管理村社事务难度较大。
(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1.名师、名校等优势教育资源过于向城市集中,使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日益拉大;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业余文化生活比较缺乏;
3.农村科技发展事业滞后,劳动力培训效果不明显;
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利国利民,更是对我们广大的农民朋友们的极大支持。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非常英明和及时的。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交流材料
日前,××*省委副书记刚到××*省××*县××*镇××*村调研,对××*村“党组织和党员让老百姓看到发展、尝到甜头、得到实惠”表示赞赏。××*村10年的时间,从后进村变成××*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它的崛起,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有效途径。
××*村的十年巨变
××*村有7个村民小组,社会人口2650人,承包地面积2042亩,党总支下设纺织、木业、村务管理3个支部,党员42人。2005年,全村拥有民营工业企业62家,实现工业产值1亿元,上缴工商税收280万元,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元。村党建活动室展牌提供的数据显示:至“十一五”末,新增工业企业100家,完成年工业总产值3亿元,年均增长25%;完成年工商税收850元,年均增长30%;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年均增长20%。走访群众时,村民徐厚坤用“民间数字”算了一笔帐,他说仅木材加工一项,全村有运输车辆230多辆,每年要从邻近的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运进原木10万多方,价值7000万元,这批木材经××*村大大小小企业加工后再运出去,增值1500万元,村里资产超过百万元的家庭有20多户,以前村上是“喝酒的多、赌博的多、玩鹌鹑的多”,现在是“楼房多、车辆多、企业多”。村会计站长徐大林说,××*村电力增容3年换了4次变压器,2005年上缴工业用电电费252万元,常年劳务用工1500人,65%来自附近村,每年发放工人工资近800万元。
另外,××*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整治内外三沟,兴修水利设施,修铺水泥路面,开通有线电视,解决了群众困难。村风民风大变样,喝酒赌博的少了,打工当老板的多了,建成了全县第一个“信用村”。民主治村受到群众拥护,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形成制度化,办事讲程序,公开透明度高。党员成文秘杂烩网为发展生产的标兵,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作为××*市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正在为建设绿色××*、工业××*和现代××*而努力。
10年前的××*村是什么状况呢?“正二月,赌博喝酒;三四月,春耕春种;五六月,××*收在望;七八月,一片汪洋;十腊月,伸手要粮。”群众中间流传的这么一段顺口溜,是当时的真实写照。1997年,全村党员26人,1990年到1997年8年才发展了3名党员,党支部多年不开展活动。据村民反映,当时××*村仅有五六户农民从事原木经营,大多数农户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农民人均年收入1350元,社会治安混乱,干群关系紧张,农田水利、计划生育、农业税征收等多项中心工作在全镇都处于后进村之列。
42名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生动实践
对××*村的十年之变,经过充分调研,笔者总结了三个突出变化。
一是带头人发挥作用突出,“后进村”变成了“新农村示范村”
村党总支书记徐思礼任职于1997年。当时××*村有几户木材加工经营户到村委会找他商量,说因为受资金的限制,无法扩大再生产,看到的钱没法赚,想请他出面和镇信用社商量放一些贷款。到了镇信用社,信贷员说××*村有陈欠款七八万元,信用社有钱也不敢贷给。他就开始了思考:一方有钱不敢贷,一方用钱贷不来,问题的症结是××*村民以往缺失“信用”。于是他和信用社的领导商量,决定采取“五户联保”、支部把关的形式,联合信用社给群众发放贷款。群众发展生产需要资金,先联络5户群众担保,再向村支部提出申请,由村干部调查走访,看项目可行性,看资金需求量,看以往有无不诚信记录,然后信用社办理手续。运转几个月之后,贷款户尝到了“甜头”,徐思礼也看到了××*村的“富裕之光”。但很多群众不理解,担心赔了本还要付利息,仍然徘徊观望。他大喇叭喊,小喇叭说,请镇领导、信贷员讲课,开群众座谈会、党员座谈会、木材经营户座谈会。50户村民通过党支部贷了信用款,发展木材加工业,效益可观,当年还款率达100%。2000年,××*村建成××*县第一个“信用村”。到2005年,全村从镇信用社贷款已达560万元,累计贷款达4500万元,镇信用社对群众的授信额度也由当初的5000元提高到5万元。信用贷款成为××*村群众发家致富的引擎。
群众有了致富门路之后,从2002开始,徐思礼又把眼光盯住了棉纺织行业,他亲自带人到苏南、河北省参观考察。项目决定上马时,自己没有宽裕的资金,就东借西凑,求亲戚拜朋友,勇担风险。2003年3月,他带头入股,6户农民联合投资300万元,兴办昊翔纺织厂,当年实现工商税收50万元。2005年再次以股份制形式投
资500万元,创办恒发纺织有限公司。今年春节过后,他个人出资3000多元,带领村组干部去外地学习考察,准备投资1500万元新上环流纺厂和多层板加工厂。
村委会主任徐玉光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没有吴仁宝就没有今天的华西村,没有徐思礼也没有现在的××*村。
二是党员带头致富蔚然成风,“三怕”变成了“三想”
“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越需要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徐思礼说。
今年69岁的徐玉光在××*村任村干部28年,他说××*村的干部过去有“三怕”:怕镇政府安排工作打电话,怕邻居缺吃少喝上门找,怕群众闹纠纷要求处理。现在有“三想”:想外出考察学先进,想带头致富做榜样,想服务群众出把力。村“两委”8名成员的家庭主导产业如下:
党总支书记徐思礼,纺纱;村委会主任徐玉光,板皮加工;会计站长徐大林,板皮加工;党总支副书记徐厚民,农业种植;党支部副书记李秀军,汽车运输;支委徐思龙,农业种植;支委徐大森,板皮加工;村委会委员徐桂荣,板皮加工。
2005年,××*村发展4名党员,平均年龄36.2岁,其中3人是纺纱厂、多层板厂、杨木板皮厂的股东或老板,1人创办了民办幼儿园。2006年确定的5名入党积极分子中,3人是企业股东或老板,另外两人分别是运输大户和热心群众公益事业的村民小组干部,平均年龄32.6岁,比目前全村党员平均年龄低14.8岁。
××*村虽有木材加工的传统,但多是粗加工,村支部1997年决定筹建木材加工工业小区时,很多干部群众不理解,认为能鼓捣两个钱就不错了,投入多,风险大,没必要逞强。徐思礼在党员会上说:“群众不理解情有可原,但干部不能往后退半步。干部退半步,群众就可能退十步八步,党员干部要勇担风险,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党总支又组织全体党员到邳州、邢台、苏南等地参观学习,洗脑换脑,党员徐厚民、宋允先、徐兰光等人率先投入资金50万元,一次性上马10台热压机、10台旋切机,一家办一个板皮加工厂,吸引40多户入股,当年经济效益相当于粗加工的十几倍。群众看到板皮加工的良好前景,纷纷开办新厂或投资入股。目前入驻工业小区的5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75%的由党员干部领办。
最早创办的昊翔纺纱厂,投资主体基本上是党员干部。创办恒发纺织有限公司时,投资主体开始多元化,群众中的经营大户逐步参与进来。
在××*村,先富的是党员干部,最富的是党员干部,领着大家富的还是党员干部。“诚信村”建设中,拿到第一批信用贷款的大多是党员干部,被评为首批“信用户”的也多是党员干部户。目前全村80%的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企业,年龄偏大的也都动员子女创办企业。普通党员徐广文今年65岁,当初3个儿子和媳妇都在邻居的板皮厂打工,他考虑自己是老党员,儿子给别人打工似乎自己就混同了普通群众,就多次做孩子的工作,又向村党总支申请信用贷款,现在孩子们都创办了自己的木材加工厂。
“党组织如果把党员当成一块铁,往门角一丢,会越丢越锈;如果把党员当成一块钢,一定会越用越光。”村总支书记徐思礼这样形容党员和党组织的关系。
三是党员和党组织服务群众意识强,“三要”变成了“三送”
“要粮要钱要人(计划生育)”的“三要”型干部,在前些年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并非个案,××*村也一度存在这种现象,但现在得到了彻底的改观。恒发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大健说,××*村的党员干部是“三送”型的:送观念、送信息、送资金,说到底是“送服务”。
在村民发展木材加工业的初始阶段,资金成为限制发展的“瓶颈”。为争取镇信用社资金扶持,村党总支一边帮助协调资金,一边指导群众发展生产,党员和群众联手创建信用村。村民徐思德贷款5000元从事木材贩运,因意外事故干活的工人被砸伤,没有还贷能力,村干部出门协调其余四户联保人为保持信誉,暂时替他还上。村民徐运光贷款5000元搞生产,后来患病去世,儿子不知道父亲贷款的事,不想认这笔帐,后来经村支部和其它四户担保人共同做工作,他的儿子愉快地还清了贷款,后来又继续贷款搞生产,现在成了村上的富裕户,他经常逢人就说:“感谢当初党组织给我做工作,及时还清了贷款,否则不讲信用我就吃了大亏。”也有部分群众有时因为存货或积压原料,不能及时归还贷款,徐思礼了解情况后,总是尽量帮助协调资金,确保按时还贷。
残疾军人丁庆华患病多年,子女多,生活比较困难,为了不让一家一户掉队,村党总支在实行经济帮扶、常年坚持送温暖的同时,注重提高其致富能力,帮助他协调5000元贷款,入股参与旋板皮加工,年终分红加上他爱人、孩子的打工收入,每年不低于两万元,去年建起了两层小楼。
群众发展生产,交通不便,村“两委”协调资金30万元,修建了长2000米、宽18米的××*中心大道;经营场地困难,协调部分农户,在青年路、中心路两侧规划出专门用地;用电紧张,村里投入5万多元,新增两台80千瓦变压器;资金不足,村支部多次协调镇信用社提高授信额度,基本满足生产经营所需;产品销售不畅,村支部组织人员三下浙江,五下苏州,疏通销售渠道。
几点启示
农村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障。农村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如何建立保持先进性的成效机制,××*村的党员用实践做出了回答。××*村的十年巨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选准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关键所在村党组织书记,是基层领导班子的主心骨,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强不强;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好不好;是发展经济的领头雁,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富不富;是村务管理的当家人,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不稳。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关键取决于选准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使之充分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懂政治、善经营、讲奉献的时代特征。乡镇党委要拓宽选人视野,提升选人标准,革新选人办法。一是大胆选用群众威信高、发展有办法、致富能力强的人。把那些在市场经济中领先一步、带头实践党的富民政策的经济能人,看成是搞好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二是大胆选用知识创新型人才。注重选拔致富能手、复退军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当“村官”。三是鼓励乡镇机关干部到农村任职。选派发展意识强、比较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下派到村任职,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调整经济结构,培养后备人才,建设村“两委”班子。四是跨村任职。让那些工作能力强、致富本事大的村干部跨村任职,实行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
第二、党员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发展是第一要务。一名党员只有先富起来,他在群众中才有威信。一名党员只有成为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他保持先进性才会有根基。因此,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首先应当做农村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典范。即能带头学科技用科技,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种植养殖结构,辛勤劳动,成为小康道路上的排头兵;能立足本地实际,努力开拓市场,在农产品营销、农业产业化服务、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积极带头致富;以“有经营头脑、有经济实力、有致富技能、有发展眼光”的新形象,成为农民群众心中一面致富的旗帜。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要十分重视发挥党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员有了用武之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活力就会大大增强。
第三、为群众生产生活排忧解难,是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方面
农村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要注意充分发挥党员的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在传技术、送资金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先进性。群众对农村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较为实际,对农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有一定要求,但更要求党员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比如在牵头建设公益事业、带头履行计划生育政策、以身作则遵守村规民约、关心孤寡老人生活等方面起到模范作用;在农村改革中主动积极协助做好党组织与村民之间的沟通说服工作方面起到带头作用。总之,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己所能,党员的先进性就体现了。
第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是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广大农村高高飘扬。一要选出威信高的村委班子,尤其要选出威信高的支部书记。把那些愿意为群众服务、有领导能力、有致富本领、有威信的“双带”型党员推选到村“两委”班子当中来。二要健全制度,严格管理,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健全“三会一课”、党员民主生活会等党内生活制度,完善党员学习教育和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健全议事制度,科学、民主、规范议事;健全办实事制度,组织党员带领群众兴办公益事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健全评价制度,增强支部和党员的责任感。三要加强阵地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内生活。整合各种资源,加强配套建设,解决村级组织“居无定所”的问题。要经常性组织党员开展文体活动,召开党建座谈会、致富经验交流会等,增强农村党员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农村党员的团结,让农村党员时刻注意身份与普通群众不同,避免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变成落后群众的危险。
第五篇:检查验收新农村示范村
湘潭市领导来虞唐村检查验收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情况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垃圾堆放场,果皮、塑料包装袋到处散落。苍蝇满天飞,臭不可闻。如今却是一栋三层的楼房,一二层开了一个规模还算大的超市,三层则是漂亮、宽敞、明亮的村部,虞唐村的新农村建设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成绩。”来到虞唐镇虞唐村检查验收湘潭市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情况的湘潭市相关部门领导看到虞唐村的巨大变化后,赞叹不已。
12月20日,湘潭市农村工作部和虞唐村新农村建设后盾单位湘潭市建设局、移民局、国税局、湘潭市技师学院以及虞唐村新农村建设支持单位九华工业园等单位的领导一行来到该村,听取了该村关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有关情况,对虞唐村的村部建设、道路硬化、水利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以及商海三期的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其以后各项工作的发展提出殷切希望。2008年,虞唐镇虞唐村成为湘潭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是湘潭市副市长杨亲耀挂点的示范村。虞唐村是虞唐镇的中心村,320国道贯穿全村,虞赤公路、虞洋公路连通东西,交通十分便利,历来是虞唐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虞唐镇党政负责人和虞唐村支两委负责人均表示,今后还会加大对虞唐村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仅要把它建设成为新农村的示范村,而且要把它建设成为湘乡乃至湘潭西南部的商贸中心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