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记忆中的部队大院(一)我的大院,我的家
我记忆中的部队大院
(一)我的大院,我的家
我的大院——我的家
最近看了些回忆文革时期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当年生活的文章,也勾起了我的儿时记忆。我也生长在部队大院,但66年文革开始时我才七岁,还很懵懂,另外就是父亲当时在北京空军空七师常年驻防外地,不在北空司令部机关,所以对老潘写空军大院文中所描述的高层政治漩涡和派性斗争没有太多印象,但林彪事件对空军的冲击也在我们院显现。院里胖三他爸和叶群的弟弟在同一部队是军政搭配,9。13后就见大院中他们家小院外面24小时当兵的站岗,现在知道了叫“软禁”,其实他爸根本一直不在家住,平时我们好像很少见他爸回过家。出事后胖三见了我们蔫头耷脑,放学回家就不出屋,他妈去合作社买豆腐,都有小战士跟着。时间大概过了有一个月,卫兵才撤的。
听老妈说52年刚进北京城时我们家住在安定门外的部队院里,我是59年在北空466医院出生的,但这些我一点印象没有,466不记得,对666(滴滴涕)倒记忆深刻,那时老是统一时间各家各户666兑水打药,灭蚊灭蝇。
五、六岁有记忆了已经搬到前门头条打么厂胡同的部队院里了。那是一个看似商人置办的有些中西结合的大宅院,前后三进院,后院有一个二层小楼,但最后的院已经破败封闭了。
小时不懂,以为空军都能开飞机呢,老爸回家探亲还老问,你怎么不开飞机啊,那次大姨在,说:“开飞机?你爸他是说飞机的!”可不么做政治工作的不就凭嘴说嘛。老爸15岁跟着爷爷在河北老家参加了回民支队抗击日本鬼子护卫家园,但不是马本斋的河东支队,是河西支队。抗战结束并入四野,一路打向上海南京海南岛,解放后组建扩建空军,52年来到了北空。他自己说是腿上有伤没验上飞行员,可后来我看他休假回家骑自行车的两下子,比八岁的我都差老鼻子了,这协调能力我看坐飞机都将就。
前门东大街打么厂胡同的北空家属院大门,2007年我去拍的时候正在拆迁。门上的五角星是我儿时回家认门的标志。刚搬来时曾经迷路过,所以印象极为深刻。
我们那条胡同附近有好几个部队院子,东交民巷、台基厂的大院都去看过电影。有一次我们爬到了后院的二层小楼上往北一看,原来我们院后门(一直上锁封闭)出去就是护城河,当时基建工程兵正在挖河修地铁,就是现在的崇文门到前门的地铁一号线。我们还爬到北京站后面的废城墙上玩打仗游戏,后来挖防空洞把城砖都拉走了,就剩下现存的那一点了,而且这点也是因为隐藏在建筑物、大树的后面得以幸存。
光明楼板厂的北空育翔幼儿园至今还在原地,入托早已不局限于北空部队子弟了。
本来我到了年龄该上学了,可因为文革开始了,北空育翔小学停办了,不但我上不了就连上四年级的姐姐都回家了。姐姐在育翔,从幼儿园到小学都住校,每星期六回家一次,吃完盼了一星期的鸡蛋炒米饭,在家住一宿然后周日下午三点在胡同口等着坐校车回校,她们校长好像也住在我们附近的部队大院。有次我妈给姐姐送衣服带我去过育翔小学,记得是在西四的报子胡同,原来是清朝的一个王爷府,里面院子套院子,地方挺大的,还有假山花房鱼池,流水喷泉亭台楼阁,好像还有小动物,树木花草怡人,景色环境惬意,感觉就像个公园。我在里面这院出、那院进,满世界瞎跑,以至于等我妈办完事要走时找了我好半天。
当时老妈随军进城后在东城粮食局上班,我姐出生后,为了有个照顾,早年守寡的姥姥就从老家把户口迁到了北京。
那时户口还挺好上的,听我妈说到派出所警察问,老太太叫什么名呀?戴吴氏,都解放啦,换个名吧,郭兰英的歌听过吧,多好啊,你就叫戴兰英吧!姥姥虽不识字,但用明星的名字,可是超前啊,那时还没有粉丝一说,不过这名字以后给姥姥开展居委会工作确实带来了好处。那时经常开会、集会大声点名、报到,这名那可就是:想唱就唱,唱得响亮!
我从小的天性就不爱让人管,有姥姥在家就根本不想上幼儿园,有次姥姥回老家了就试着把我送到了旁边院里的幼儿园,我偷偷跑了两次,一次午睡时,一次要打预防针害怕,一个人跑出胡同西口上天安门广场看放风筝的去了,给老师急的把我妈从单位叫回来这一通找,第二天老妈赶紧打电报把姥姥叫了回来。这以后再也不提上幼儿园了。加上姥姥一人在家也闷的慌。所以我的童年真是无法无天、无忧无虑很自由,不光海玩还没亏嘴,一是我是我们大家族的我这一辈儿头一个“长子”,二是老妈在粮食局多少沾点儿光。那时限量供应粗粮细粮,粮票是不一样的。但我从没吃过粗粮棒子面,每次他们蒸窝头时都给我蒸白面大糖三角,但就觉着咬了半天看不见红糖,有时我就偷偷上厨房抹芝麻酱撒白糖,姥姥发现了以后就都把它们藏起来了,想来也是,一个月全家才二两芝麻酱,哪够呀,而且后面又跟上来一个小我三岁的弟弟,形势越发险峻。不过也带来了好的一面,可以蹭他的牛奶喝。那时牛奶只能订到两岁。老妈说我喝到两岁三月哪,可我没感觉,现在弟弟喝奶我可是看得真真的。我这人是不是特没劲,占便宜全不记得,吃一点亏就不行,就是惯的——还是推卸责任。我姥姥特有招儿,她给我掉着样的沏糕干粉、淀粉,稠稠的多放糖,还给我炒面,加进老家带来的花生仁、芝麻,黏黏呼呼的比奶好吃多了,现在知道了,这就叫诱导人性化教育,数十年后的今天证明姥姥决策绝对英明——因告别牛奶数十年,这次毒奶事件对我是秋毫无犯!当然姥姥不可能想到几十年后还有这么一出儿。
“红楼”今天还在,院里当年的玩伴都不在此住了
在这个院子我们也就住了一年左右,就又搬家了,部队调动频繁、家属搬家也够频的,我看改叫“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得了。本来是要搬到龙潭湖附近光明楼北面的北空司令部家属院(夕照寺街22号院)——我们叫它红楼,是一圈用红砖建成的四层楼围起的大院。到那看看楼层太高、房间太小,姥姥小脚上下楼不方便,在营房科的表舅就建议我们搬到了国家体委附近的东四块玉的北空文工团大院(双玉中街37号)。在这个院子里我度过了小学、中学阶段。
北京体育馆路小学,隔墙就是国家体委家属大院,现在是原来的老楼(加固了)
这个院原来是大军进城后建的炮兵营房,隔着龙潭湖西湖、东湖就是北空司令部,有两站路,司令部那站当时叫“五里屯”,再往东就是劲松,那时劲松全是庄稼地农民村。67年我们搬进来时,大院附近有国家体委的体育馆、自行车赛车场、跳伞塔。附近家属院有体委大院,218厂大院,电车公司大院,人民机器厂大院。我们经常看见郎平,袁伟民、穆铁柱、郑海霞、聂卫平他们和我们上下学同路。记得郑海霞老骑一辆28男车,座子升到最高,从来不下车老是蹚着骑。在路口拐角那的修车摊,经常补后车胎,那师傅老跟她开玩笑说:换个实芯铁圈吧,您这可是万吨巨轮啊!小学就在体育馆路小学上的,升中学是划片统一分到天坛中学的。不少同学家是体委大院的,记得到李三卫他们家头一次看见了白磁浴缸澡盆,他们那灰砖楼是苏联专家帮着盖的,他爸好像是个司长,他们大院里就他们那座楼有澡盆。
和北空文工团(炮兵营大院)一墙之隔的天坛中学,因和世界文化遗产“天坛”重名被撤销,老楼没拆调整为了北京前门小学。我们上学时楼墙上的“爬山虎”植物就这样
我们住的炮兵营大院的大门上有一个半圆型钢架牌楼,上面有八一军徽,两边是红五角星。大院水泥马路进来是近十排的灰砖北房,一圈高高的灰砖瓦房把院子四四方方的围起来,还有一个二层瞭望小楼,临街那排房的窗口高高的,房檐上拉起一米高的带电线的铁丝网,据说曾有过电,我们看见时早就是摆设了,后来那拴电线的白磁珠子里因有硫磺我们做花炮能用都给绞下来了。每排有房子十间,东头有统一的一竖排厨房,一家一灶台。院里横竖几条水泥路,每排横着的小路是红、灰砖铺的有图形的砖路。每家房前种着丁香树,下面是低矮的喇叭花、死不了花,房后是一排排的大白杨,就这秋季风一吹哗哗作响,树叶纷纷落下,我们都去捡树叶根儿,玩“拔根儿”游戏,就是看谁的树叶根最结实,能勒断别人的叶根儿,当时还真以为他们老赢的是找到了好根儿呢,后来才知道是把细钢丝串在了叶子根儿里。
光明楼(原来叫五里屯)的北空司令部大院,现在还在,大门和礼堂等都改建了。
司令部大院每周六晚上都有广场电影,家属都办了带相片的出入证,但这没用,我们照样进去后再把出入证收齐带出好让不是部队大院的同学哥们来看电影。就有一次在去露天游泳池游泳时,让执勤的干事抓了个正着。我们怀疑是红楼“孙胖子”、“小个子”他们告的密,那干事找几个当兵的把更衣室堵住了,没出入证不让穿衣服,把那几个哥们凉外面晒了半小时。后来我们就只采取换相片的招了,不敢没证带人了。
地处东二环光明桥边的北空司令部机关医院,改叫光明医院面向地方了,我唯一的一次差点做手术的经历(切除后颈部米粒大的瘊子)就在此,8岁的我因为害怕粗粗的麻药针管从手术台上跳下跑了,至今52岁保持全身刀枪不入。
文革中有一段,随着电影《向阳院的故事》的放映,各家属院都开始成立社会主义向阳院,我们院也召开了成立大会,院长是解放后就养病在家的36年老红军孙伯伯,当年他年龄也有六十左右了。我们一直很奇怪,看着他老在院里遛弯儿,和我们小孩逗着玩,一点不像有病的样,还老给我们讲战斗故事,记得最清楚的是抗日战场上极端环境下,他们的伙夫给他们做了人肉馅的包子的恐怖故事。他还逗我们,好吃着呢,回家问问家长。放寒假后他带着我们每天早晨到大院前门集合,对着毛主席画像唱“东方红”,傍晚再一起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念报纸、扫街,听他讲故事作报告,几十个孩子让他忙得热情高涨、不辞辛苦、认真负责。每天晚上他戴着棉帽子穿上军大衣,在院里巡视,因为他对那些大孩子“拍婆子”事特别重视,老教育我们有他在就决不容许!后来就专门有孩子在他们家门口盯着,只要他一出来,马上报信。有一天晚上十一点了,我听见外面喊:“快出来,这回你跑不了啦!”我一听孙伯伯的声,穿起衣服跑出去了,院子里四排“大头”他们家门前围了很多人,再一问,不是我们小孩的事,抓到了一个男的“西门庆”!
“大头”他爸是司令部警卫连的老连长,在五几年就得病去世了,他妈30多岁就守寡,拉扯四个孩子,虽艰难但他妈很坚强。她是四川人,性格很开朗,嗓门特大,老远就能听见她“咯咯”的笑声,做得一手好川菜。司令部领导因为老警卫员关系和他们家很熟,再加上那么年轻就去世,所以逢年过节总来慰问,他们家从来不缺好吃的。“大头三”就说:我爸为革命鞠躬尽瘁壮烈牺牲!他妈老爱和我们孩子开玩笑,给我们吃她做的四川小吃,在我的印象中是特别亲切爽朗善良的阿姨,但今天却不幸让孙伯伯抓了个“西门庆”,其实那男的就是她的单位同事,我们院后面计算机五厂的单身未婚大龄工程师。谁让孙伯伯就住在他们那排房呢,孙伯伯在院子里对大家说,我盯他不是一回两回了,今天终于让我抓住了,都快十二点了,你还不走,还熄灯!这是北空的耻辱!解放军的耻辱!我代替警卫连老连长执勤上岗,决不许侮辱革命军属!那时大头和他姐都去外地当兵了,两个小孩那天去姨家住了。就这样僵持了半个小时,那男的惊慌失措地从屋里出来跑了,我看见他戴个眼镜挺斯文的,孙伯伯还在后面边喊边追不依不饶。因为这件事那阿姨就很少再出来,再也听不见她熟悉的爽朗笑声了,后来“大头”都当兵三年了也不回家探亲,大女儿探亲回来住了几天也不爱搭理她妈,不到日子就返回部队了。
刚刚粉碎四人帮没多久,他妈就搬走了,嫁给了那个工程师,后来听说人家过得特好,老伴提了高工,新分了楼房,后来还在大学里兼课,两口子住的离我们院不远,龙潭湖遛弯时老街坊们经常碰到。再往后,听我妈说他们几个孩子一起去上门拜访了老工程师,母子间互相理解了很多。可是他妈再也没回过近在咫尺的那座部队大院。那里曾留下她青春年华、相夫教子、艰苦奋斗的燃烧岁月,也给她的心灵戳下了不愿再看一眼、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
当年的北空文工团大院的大门位置就在此,已经没有一点原来的影子了
这个大院在91年就拆没了,附近的平房大院都拆了,现在是一片草坪,因为靠近国家体委,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在原来的部队炮兵营大院旧址,建起了崇文区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的10来座普通楼房,早已没有了当年大院的氛围。老街坊大部分都搬走到劲松、东大桥、沙子口等京城各处空军楼舍,当年的青少年现在年龄也近四、五十了,原来大院有几十户人家,如今像我父母全都健在的已不出三五户了。逢年过节能联系的老人还打打电话,通报通报挺好、健在、谁又走啦,年轻人都东奔西忙、各奔东西、失去联系,除了个别人再也没有一起见过面了,也可能没有合适的机会。
其实我想对每个人,童年都是最纯真的,最值得怀念的,它也许是我们心灵中唯一的没有被社会污染的原始森林。
(姐弟三人老照片)
(儿时伙伴)
(父亲年轻时照片)(1979年春节前我们姐弟三人同时考取了大学、中专,是我们院里很少孩子没去当兵的家庭之一)
更多博文:
我记忆中的部队大院
(二)北空文工团大院那些事
台湾之旅:国民党军队大院(眷村)的故事
充满私情的“红色之旅”
从胡同北平到大院北京
北京的大院
拍婆子
空军大院的那些事
(一)文革时期暗恋过的中小学同学
文革前后部队大院孩子的优越感
军事科学院大院的叶帅
兔年初六大学老友欢聚
1968年北京的“顽主”
老同学趣事:土车阿里——何许人也?
马年对老同学们的祝福
我不敢写诗
红色后代的现实与未来
王年一:毛主席是不会上当受骗的关于如何评价林彪
邱会作:林彪没有政变夺权的理由
历史岂能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我们缺少一个国家道歉
第二篇:一个北京大院子弟的儿时记忆(二)
一个北京大院子弟的儿时记忆(二)
一说起我们这片儿,老叶似乎很熟,他的“梦——”剧,和“青春——”剧中都有在我们这边拆了半截儿的计委院儿的旧楼区里,和百万庄那边“甲乙丙申”区里取的景,这两大片宿舍区的设计,规模,楼房样式都极为相似,只是颜色不同,这片是灰绿色,那片是砖红色。还有就是那片楼区内含几幢“申区部长楼”.那时计委院儿的孩子一和“申区”的孩子“茬架”,就声称要扛上铁锹和搞头,到人家部长楼“给丫拆房去!”-----“辛黑子”就是在计委院儿里被几个半大小子把他衣服给扒了,----“吴胖子”和乔乔家就住在计委院儿里-----让熟悉这边的人看着很亲切。前些时候老叶在微博上讲他们院儿的故事,提到一个叫“朱豆儿”的孩子,当年我曾听我们这边“二炮”的一哥们儿提起过,说他们院儿里有一“老炮儿”老欺负他们这帮半大小子,他要去叫朱豆儿来“收拾丫的!”----我就发博问老叶,听说过我们这边的朱豆儿吗?他回复说,知道,就是“二炮”院儿里的!--看来老叶还真认识我们这边不少孩子!我问老叶,这边他还知道哪位?老叶说:你们那边就更多了,王小点儿就是你们那边七机部的,还有百万庄那边也不少,以后咱慢慢聊。-----“朱豆儿”是第二茬儿的“小顽”了,和我们同属一茬儿人。----在69年70年前后,“老兵儿”那茬儿人基本都被发配干净了。充军的,兵团的,插队的,---北京出现了一段真空期,消停了两年,——老的不“玩儿”了,小的还没“玩儿”起来呢---——直到七三年前后,出了个“反潮流英雄”黄帅,学生又不学习了!闲得蛋疼的一帮半大小子就又“玩儿”起来了。----这就是第二茬儿——我和老叶和都梁这茬儿人的故事了。与那帮“老兵儿”不同的是,我们这茬儿人不太讲究“血统论”,阶层分得不那么清了,无论是“院儿派”还是“胡同串子”,谁横谁牛逼!这不能不说是个历史进步----王朔就是在这段时期从城里转学到我们这边位于三里河三区内的44中,上了一两年的中学。---他在《动物凶猛》里对此有过一些描写。北京西城区44中基本处于三里河三区和二区的楼群当中,附近的宿舍区有财政部,商业部,中科院,五机部,等等---王朔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动物凶猛》中写道:父母为了使我远离我那帮“坏朋友”,特意把我转到了离家很远的一所中学,---附近多为三至四层的老式机关宿舍楼,楼内多为双职工家庭.老叶拍的“青春——”剧就是纯属我们这茬儿人的事儿了,拍起来得心应手,轻车熟路,我们看着也倍感亲切,这时的打扮虽还是以军品为主体,却也略有不同了---通常的“板儿绿”(国防绿)“海灰”(海军军装)代替了以前的旧军装,冬天有了羊剪绒的皮帽子,护耳半放,两边向上飞翘着。春秋时讲究穿坦克兵的作训服——军绿夹克,还讲究“军衬内摋”(将军绿衬衣系在军裤里面)就像剧中高洋,方言他们那样。“冰场茬架”之风主要兴起于我们这茬人,“老兵儿”那帮人不太玩儿这些,除了什刹海冰场之外,还有一处野冰——八一湖冰场,那更是各路“英雄”的聚集地!由于八一湖地处军博后面,属“新北京”地界,自然离我们这些国务院各部委宿舍院儿,以及复兴路那边各军队院儿都比较近,夏天游泳,“茬琴”(通常是先“茬琴”,后游泳),冬天滑冰,“茬架”(也怪,很少见“茬琴”时“茬架”的)都在这片湖上----所以大家都能遇得到。滑冰时最招眼的还属空军大院和海军大院这俩院儿的孩子,一是人数较多,军营的习气,喜欢统一行动,二是着装统一,--上绿下蓝呼噜噜一帮半大小子骑车来了,背着冰鞋,扛着冰球杆儿,到这儿围成一圈换鞋开滑,——这是空军大院儿的。一会儿呼噜噜又来了一帮子,清一色海灰,——准是海军大院儿的!那时还流行一种说法:“空男海女,总后全体。”——大意是说男孩儿是空军大院儿的好,女孩儿是海军大院儿的漂亮,究其原因,依我的胡乱分析,大概是由于空司机关的老底子是来源于以刘亚楼为首的“带狗皮帽子”的“四野”的骄兵悍将组建而成,其后代骨血里也多少带点子英武和彪悍。而海军的组建则是源于“三野”(华东野战军)之一部分,早期张爱萍曾是组建者之一,干部中有不少都是新四军时期参加革命的江南女学生,其后代自然就不乏阴柔之美了!----至于“总后”,那是各路军爷的混合体,院儿也不小,人也不少,自然就“男女通吃”了!---一家之言,姑妄听之,不必当真!说起空军大院儿,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接受凤凰台采访的原空军大院儿的“老兵儿”王冀豫,绰号“黑子”的老哥,原来早就在咱《新浪》这里“潜伏”着呢!----先前在老叶那里我曾注意到有一个网名为“稻香湖黑子”的网友,---但老哥比较低调,也没加'红V'字,所以我以为那又是一假冒者呢,就没在意。----直到前两天老叶在微博上一指认——我才恍然大悟!连忙发博询问:是否认识我那陆姓老哥?“黑子”老哥答曰:“我和他二哥同学,和他大哥同插队,他是这个稻香湖马场的创始人之一,我从他手里接的。两家同是空军的,父辈世交”——完全对上了!此人正是当年空军大院儿的那个著名老哥无疑了!接着老哥又为我解开了有关“王小点”的一些疑惑:原来“小点儿”原名王南生,行二,他不是空军大院儿的,而是七机部宿舍的,其父也不是空军中将原七机部部长王秉璋,而是原总干部部特种兵任免部部长王文轩,55年授少将衔.——这是关于王小点儿的权威说法了!其实引起我对“黑子”老哥更多关注的,并不是他当年的那些“战绩”,而是他对当年失手致人死亡后果的深深的忏悔!----那是他又被重新唤起的骨子里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在我们这样没有信仰的的国度里,有太多的人只知道控诉,而不懂得忏悔!所以,这正是老哥的可贵可敬之处!说起现在和我同住一院儿的这位老哥,娶了我们院儿一姐们儿,这姐们儿长得很漂亮,我们初中,插队,中专,后来工作都在一起.-----她老娘是铁道部的老干部,曾是山东高密的共党组织负责人——那里可是铁道游击队的老窝儿!----我曾和她打趣:你妈该不会是铁道游击队里“芳林嫂”的原形吧?----因为“芳林嫂”后来嫁给了大队长“刘洪”,建国后他们双双调入了铁道部。——这是《铁道游击队后传》里描写的——这当然是玩笑话!----我这姐们儿她爹是空后航材部的老部长,两家是老战友,那家里是四儿一女,这家里是五女一儿!那边是老三,这边是小六儿。----两家和黑子他们在空军大院儿的前身——地安门宝钞胡同(现空后院儿内)时就是发小儿,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从小玩儿到大,那边“老三”有性格,这边“小六儿”“盘儿”最靓!俩人早早就私定了终身!--上学和插队时“小六儿”都是“文艺宣传队”的台柱子,无论周围多少二逼“诱主儿”她都不动声色!那帮二逼傻忙乎半天也不见丝毫反应,个个都摸不着头脑,愤愤的说她“傲得没边儿”!-----如今,他们的宝贝女儿都已长大,像她妈妈,又是一美女!-----去年春节我们同学聚会,她一出现,立马又招来同学们的惊艳!纷纷感叹上天的不公!——岁月留给别人的是“不堪回首”!留给她的却是“风韵依旧”===胡同串子们好=======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哥们儿姐们儿可以直接搜索“皇城根胡同串子(微信号:bj11010_)”关注哦!目录【1】老北京风水中暗藏的惊世谜团 【2】老北京的桃酥到底有没有核桃
【3】恋恋老北京—何勇聊那时候的北京【4】记忆犹新的东单菜市场【5】咱北京的二锅头【6】南池子之劫【7】80年代中北京有了出租车“面的”【8】北京人正在悄悄开溜?【9】北京胡同名字趣谈【10】老北京酒铺历史【11】417次列车承载了几代北京人的记忆【12】北京超速摄像头位置大全【13】80年代北京西单人肉包子事件【14】北京爷们儿【15】拆不掉的胡同--抹不去的记忆【16】无法解释的老北京十个诡异事件【17】彩色照片记录:100年前的北京【18】老舍说北京【19】往胡同深处走走,北京还是北京【20】少见的一些老北京照片【21】胡同串子们拍摄的“北京的秋”【22】品品北京话【23】嫁个北京拽男人【24】北京俏皮话【25】地道的老北京土话!【26】旧时京城四季叫卖声【27】京城监狱见证历史沉浮【28】从喝豆汁看老北京人【29】小混蛋和边亚军的故事【30】胡同小子和胡同妞【31】北京孩子讲述的爷孙情【32】北京爷们儿特点之不完全收录【33】东四三条的故事【34】记忆中的什刹海冰场【35】寻根老北京四大菜市场【36】“羊肉汆儿面”【37】一条礼士路南北皆故事【38】老北京人“冰上走”的乐事【39】关于粉子胡同“二妃”的传说?【40】话说北京——老话儿腊月【41】金鱼池【42】出目里利吕井与八十年代的北京【43】京城老照片——80年代的北京【44】说说北京公交各线路【45】安定门城楼变成立交桥【46】国子监里觅书香【47】胡同里的煤铺【48】北京足球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49】出租司机和你聊聊被拒载的那点事【50】难忘西四包子铺【51】五芳斋流油的大包子【52】说说咱老北京的饭馆【53】忆京城——时光流逝【54】难得一看的文化大革命!绝版【55】老北京的那些传说【56】胡同里的乡音【57】东皇城根南街32号院的故事【58】北京胡同:繁华记忆里的一声叹息【59】无量大人胡同的记忆【60】那些年什刹海周边胡同往事盘点【61】风花雪月忆青楼探北京八大胡同隐秘故事【62】东四九条的雪【63】东四胡同里的故事【64】写写即将消失的兵部洼【65】回望钟鼓楼——纪念正在逝去的老北京【66】追忆茬琴,采访京城吉他老炮苏基珍【67】老北京曾经的早点【68】老北京的厨行【69】时光流逝的京城【70】一个北京土著的厕所见闻录【71】1993年北京隆福大厦特大火灾【72】北京东华门三十四号供应部揭秘【73】市井生活话说老北京的澡堂子【74】老北京跑堂儿的【75】北京的大院【76】北京的北冰洋【77】说说东厂胡同的故事【78】双棒儿雪糕 夏天的冰凉符号【79】老北京的酒腻子【80】文革时期北京顽主历史回顾:西单闹事【81】当年北京红卫兵的派系根源【82】水墨丹青~老北京【83】茶食胡同【84】城南旧事:老北京大杂院生活记忆令人怀念 串子欢迎大家投稿!欢迎你将自己的文章与咱院里的哥们儿姐们儿们一起分享!
第三篇:一(我爱我家)范文
一、课题
我爱我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家”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白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2、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亲情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认识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并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培养学生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父母的爱心与亲情,感受家庭的温馨。
难点:使孩子真正认识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热爱家庭就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温馨的家。
四、课型 新授课
五、课时 一课时
六、板出设计 我爱我家
1、爱的回忆——分享珍藏家庭温馨
2、爱的奉献——体会父母对家庭、为我们作出的贡献
3、爱的心声——感受不同的父爱、母爱
4、让爱住我家——表达真挚的情感,学会承担责任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教师提问:
1、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2、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我们喜欢这首歌,是因为其中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也有许多温馨的记忆,请把这份美好的回忆与大家分享。
活动
一、小组交流
爱的回忆——分享珍藏的家庭温馨 小组交流完教师小结
这份家庭的温馨让我们感受到了幸福,伴随着我们的快乐成长。可见,家庭就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和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是我们最亲的人。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幸福美好的家的。
活动
二、阅读文中“秀怡的故事”
思考:
1、你认为秀怡有家吗?
2、秀怡的爸妈爱她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爱是一种责任,这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规定,不履行抚养义务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活动
三、听“以水代酒的父亲”的故事
故事概要:一家四口人,两个孩子上学,每月仅靠父亲不足300元的工资支撑着,生活艰难,而父亲却每天都喝酒,孩子终于无法忍受“酒鬼”父亲的所为,想偷偷倒掉父亲的酒,这才发现是白开水,终于明白父亲那深沉的爱。
教师问:
1、听了故事,你有何感想?
2、你感受到你父母的爱了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美满的家庭离不开父母的爱心与奉献,而这份爱心与奉献也正体现了父母对家庭的责任。
2、爱的奉献——体会父母对家庭,为我们作出的贡献。活动四
结合自己所感受到的父爱与母爱,交流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母爱与父爱,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都是对我们的关爱,对家庭的热爱。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也是责任的具体表现,更是传统美德的彰显与发扬。
活动五
让爱住我家——表达真挚感情,学会承担责任。
学生谈谈如何感谢父母,回报父母。
八、课堂小结
我们不仅要懂得珍爱家庭的温馨,感谢父母的关爱,作为家庭一员,我们更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爱住我家”,永远感受到家的温暖。
九、作业
填写并完善温馨卡,与父母交流
十、教学后记
主要让学生从父母一举一动中,体会父母的爱,纠正孩子不正确的想法。
第四篇:一个在部队大院长大的70后人生感悟,感人肺腑
一个在部队大院长大的70后人生感悟,感人肺腑
本文作者:雨中的海棠 原文标题:过去的故事从五、六岁跟母亲随军来到青岛,就住在部队大院里,一直到九六年拆迁搬走,住了二十多年。这个大院的人和事,有我最清晰的记忆。而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食堂里的大锅菜,味道好极了。那 时,我们大多在食堂打饭。母亲休班时,才自己做些喜欢吃的包子、饺子、馄饨。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忆中,我们的早餐大多是大米稀饭、蒸咸鲅鱼、大块的红方腐乳、馒头。那时候 的食品单调,却有着食物该有的纯正味道,不像现在吃什么都感觉在吃防腐剂和化学品。很多年后,我一直在找那时的腐乳和咸鲅鱼,可再也找不到那时的味道。夏 天常常吃红烧茄子,过油炸过的茄子再红烧,那才是真正的红烧茄子的味道。那时的夏天,我最爱吃的就是茄子。虽然我一向不喜欢油腻的东西,可唯独对红烧茄子 情有独钟。当时食堂还有一个菜,我只在我们食堂里吃过,那就是白菜炒大红肠,就是里面有肥肉丁的大红肠,让我至今念念不忘。我曾一一买回所有品牌的大红 肠,可就是没有那个味道。不知道是现在的食品丰富了?人的口味变了?还是现在的猪已经不是那时的猪,我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不只是那个菜的味道,而是过去 的记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或许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有着美食家潜质的美食记忆。曾经看过一本写美食家的书。他说,最能考验一个美食家,是他品尝一个最简单 的素材所能感觉的。我想,这大概就是我的感觉。那时候食堂的饭菜真香,还记得豆腐卷,大葱肉馅包子,如今再去哪里吃也找不到这种感觉。以前很喜欢吃青椒,如今再也不买了,根本不是青椒味。那时的菜里常常有虫子,所以每到夏天,我都小心翼翼地、胆颤心惊地。择菜时,时不时地惊叫连连。父母、弟弟已经习惯了我 的大惊小怪。可我真是害怕,小到米里的虫子,大到豆虫,菜里的青虫,我都怕得失魂落魄。每次都是比我小三岁的弟弟帮我把虫子拿开。那些年的虫子太多,我们 又住在八大关里,绿树成荫,花草树木葱茏,不光虫子多,还有蛇出没。那些有些历史的房子靠近海边,总是潮湿凉爽,总是不缺少各种虫子。那时候的我也不知道 怎么长这么大?没被虫子吓死。那时候的胆子特别小,总是害怕。总以为走廊尽头堆着杂物的空房子里,有台湾派来的特务,夜深人静时就会出来。灯光阴暗的水 房,厕所里会不会有绿色尸体?那时候这类小说特别多,我又害怕又想看,然后就吓得自己不敢上厕所,不敢去水房洗衣服。没有人知道一个孩子的恐惧,会让她一 生有一种阴影,脑子里总会有一些无法预知的无法克制 的念头蹦出来,之后我用很多年的时间克服恐惧。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候,我们大院里大多没有锁门的,除 非是出远门。平时,去院子里玩,拉开门就走。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床、桌子、椅子都是公家的,只有为数不多的衣服,放在箱子里,每家的日子都差不 多。那时的日子过得很开心,很单纯。父亲的工作很繁琐,整个团里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得管,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走。我和弟弟就和那些大院里的孩子一样,扔在大院里,不会丢也不会饿着,散养着。大院里的孩子们一起玩,有的是地方藏猫猫,礼堂、乐池、舞台幕布、道具箱、舞台上空的灯光架子,都会爬上去,那个 灯光架子有三层楼高,只有我不敢上去。那时到处都是我们玩乐的天堂,院子很大,有一个大花坛,花草却长不好。有基建的沙堆,砖堆,男孩子从砖堆的高处往沙 堆上跳,每个男孩都不甘示弱,人人都以为自己是英雄,这是军人灌输给子女的思想,男孩子就要勇敢,这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女孩子相对安稳,一起跳皮筋,玩沙包,我也只是站在旁边看,很少参加。从小因为身体不好,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听音乐看书,整日静静的。母亲上三班很辛苦,身体又不好。我和弟弟很懂事,从小就乖巧,懂得替妈妈分忧。还没上小学就学会做饭,包子、饺子、馄饨什么都会。而且还会包粽子,做元宵。记得有一次父亲和好了面,有事 出去了,我就自己择菜、剁肉馅、擀皮、包了饺子,然后煮熟,给母亲送单位上。那时还没通公交车,我和弟弟从八大关一路走到十五中附近的制药厂。那时我还不 到七岁,现在的孩子别说包饺子,就是这段路也没有家长敢让孩子走。那时候,父亲很忙,很少有时间陪我们。母亲偶尔抱怨他,总是想着别人从 来不为自己家考虑。管着仓库,什么东西应有尽有,不该得的东西却从不沾一点儿。所以后来遇到父亲的战友,都是异口同声地说 父亲是难得的好人。一句好人就可以诠释父亲的一生光明磊落。为别人着想,从不想别人的坏处。即使有的人恩将仇报,他也总是说,他或许有不得已的苦衷吧。在 父亲心里,人人都是好人,不去记恨曾经伤害过他的人,总是很平和、很快乐、很简单的活。而生活似乎也不曾辜负他,让他的生活虽不曾大富大贵,可始终无忧愉 快。偶有小病也能顺利平安,我想这大概就是好人一生平安最好的诠释。曾经的仁爱与善举,总能让他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我坚信人心向善,善恶终有报。和 周围人比,有些人过得富足,可没有了健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富足。父亲做的工作很平凡、很普通、很琐碎、很忙碌、很忘我。一辈子勤勤 恳恳。清清白白、兢兢业业、不求回报。经历过六零年饥饿年代,经历过蒋介石反攻大陆,随部队首长到过福建前线,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批斗,救过人的命,做了 多少好事,他自己记不清了也无法记清。而我们也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听他的老战友,听很多人说起才得知,父亲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即使在过去的年代里也是如 此。部队大院里住了二十多年,我所有美好的记忆,都留在那里。那个整日响着音乐与歌声的大院,那个满是真正纯天然帅哥美女的文工团,那身 上白下蓝海军制服,那个有着我童年、少年、青年最美好时光的大院。在这里,我被音乐熏染,被军人气质熏染,被八大关如诗如画的环境熏染,这里的一切给了我 最初的艺术感知和对美的认知,从这些人身上和父亲身上,我感知军人气质。现在想来,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 大院给予每个军人子女的,最初可能没有感觉到什么,当你走出去,真正走出这个大院,你会明白,它给你的是一种气质,一种与众不同。当许多人坐在一起,你可 以感受到彼此的气场,相互吸引,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父辈给与我们的财富。这种财富是善良,正直,爱国心,嫉恶如仇,责任感,这是骨子里的东西,即使你可 能看到的不是这样,但在特定环境下会展露无遗。写于母亲节,父亲生日到来之际,愿父亲、母亲身体健康!幸福快乐安度晚年!借此文向作者父亲这位老革命家致敬,祝他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第五篇:我知我家说课稿(一)
《我知我家》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的说课题目是《我知我家》。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首先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我 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政治第一 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 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次就是对于学情的分析,初二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 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 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对《我 知我家》这一框题的学习,不 仅会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还有更深一层次,那就是让学生明白 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爱自己的家。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 型;了解家庭的相关功能;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标: 增强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感受家 庭亲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自己良好的家风和传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热爱、对于父母的热爱。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对于“家”的理解;对于家庭关系的确立的认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的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并明确 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的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 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 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我所设计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分析 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这三种学法。希望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从被动的 学习转变主动探索,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由学生自己来把握整个学习过程的 节奏。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应试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要着重突出讲解的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5-6 分钟)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大约 5-6 分钟的新课导入。首先我会为学生播放歌曲《大中国》,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各族人民大团结 的各种照片,先通过歌曲与图片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而通过歌曲和图 片的展示,我意图让学生知道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在家里各族人民是兄弟姐妹、是亲人,彼此之间有亲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除了这个大家之外还有自己的小家,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彼此之间就像一颗大树上的枝与干相 互牵连。接着我会设计小一个活动,让每个学生绘制自己的亲情树,让学生从自 己的家人开始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的含义。
(2)讲授新课 活动一:我说我家(30-35 分钟)我会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然后我会让学生从自己的家庭成员、家庭特 色等各个方面去介绍自己的家,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结构的不同类型:核心家 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家 庭结构,然后我会总结一下,告诉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结构,都不能淡化 家人之间的关系,父母永远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永远是手足情深。虽然我们 的家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建立的情形不同,家庭结构有别,但一样的是:我们都 有家人,都有亲情。
活动二:我爱我家 我会给学生播放配乐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汶川地震相关作品),告 诉他们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许多孩子失去父母,也让许多父母痛失孩子,刚才我 们听到的这首诗歌及音乐作品,就是网友为纪念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小生命 所作的。然后我会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父母们怎样 的心情?第二个问题:在孩子与妈妈的对话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约定,是什么?(来生还要一起走)这个心愿真的能实现吗?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领悟到,也许他们曾经和父母有过争吵,有过 意见分歧。也许他们曾抱怨过父母的诸多不是,但所有的这些不快、不解、不满 在最纯真的亲情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生命是父母给的,这种关系不可 改变,无法选择。与痛失亲人的同胞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和幸运,亲人就在我 们身边!只要我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每天都能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何须等 到来世?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换句话说,每一个 家庭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父母肯定有不少值得称道地方。让我们用欣赏 的眼光再次认识自己的家庭。
活动三:我家“趣事”大爆料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认为自己父亲或母亲最值得他自豪的事.(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家中的趣事同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个很人性化的 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我们就应该学会 接受、学会珍爱。当我们学会用“心”来看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时,就会发现 其实他们真的很优秀。
(3)知识小结,巩固升华(2-3 分钟)我主要通过两个部分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一个是通过看板书回忆所学 内容,同时还准备了两道小练习来帮助学生进行操练,最后总结一下,儿不嫌母 丑,爱家要知家,爱父母要知父母,我们要发扬良好家风,为家庭的健康成长和 社会的和谐稳定做贡献。
(4)课后作业 课外实践: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活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学生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