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现场赛“做框架”
新城学校2016年科技节“做框架”挑战赛
组织部门:科学组
活动目的:
1、理解体验三角形稳定性的作用。
2、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要求:
1、六年级每班选出六名选手(至少包含一名女生)组成3个小组参赛(2人一组)。
2、参赛选手不需要准备任何材料,不需携带工具。
比赛细则:
1、比赛时间为30分钟。
2、材料为18根一次性竹筷、30个橡皮筋(竹筷为12根短筷,6根长筷)。
3、在规定时间内,两人合作完成一个立体框架(造型不限),然后合作在框架上摆放重物,重物摆放后坚持3秒算有效成绩(重物摆放后倒塌则以摆放前重物总重量计入成绩)。
4、制作的框架结构可少于规定材料,私自增加材料作品不计成绩。
5、做框架过程中,不能改变筷子长度;橡皮筋不可剪断使用。
6、每班选出五组选择参加决赛,按框架承重选出小组一、二、三等奖;班级三组选手承重累计选出团体一、二、三等奖。另选出最佳设计奖一名。比赛时间:另行通知 比赛地点:在学校操场。
评委:六年级科学老师和全体科学组的老师。
各班可在接到通知后组织练习,确定参赛选手,在2016年3月28日前将参赛选手名单报道科学组,有疑问随时向科学组老师咨询。
第二篇:做框架教案
<做框架>教案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可以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三角形来加固框架结构的方法,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我决定以三角形框架稳定性的奥秘为教学重点,以如何制作坚固的正方体框架为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体的框架等。学生:橡皮筋、筷子、剪子每组若干。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机会。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导入——认识框架结构。
向学生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有关埃菲尔铁塔的故事和它屹立不倒的秘密。(出示图片:过山车,高架铁塔,鸟巢、电视塔等)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框架建筑物和讨论框架建筑物的坚固是否与框架的形状有关。
课题:做框架)
<我这一设计是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领着孩子们走进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研究简单的框架。
1、动手做:简单的框架。师: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发现了在这样的建筑里有许多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结构,请学生从袋里找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用各种办法进行探究,比如说,拉一拉,按一按,推一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四边形的不稳定。
2、加固四边形框架。
师:通过做,想,进一步运用三角形稳定来设计实验加固四边形框架,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增加三角形的个数来加固四边形框架结构的活动,并且想出用手压或拉比较框架的牢固性。〉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在加固四边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散思维思考如何加固正方体框架,设计三组方案分别进行实验。(学生假设—实验验证—总结规律)
一组,用斜杆加固正方体的一个面
二组,用斜杆加固正方体的四个面
三组,用斜杆加固正方体的六个面
各组记录实验结果、统计正方体中的三角形个数并总结出三角形越多的正方体框架越稳定的规律。
2、动脑思: 三角形框架稳定的奥秘。
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说出三角形为什么稳定,在进一步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说明三角形顶端受力和两斜边受力的受力情况并用PPT展示受力图解。让学生清晰的了解三角形稳定的奥秘。
〈这一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加的了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三角形的受力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四)拓展小知识
建筑工地广泛利用的原因(三角形框架透风、节省材料、减轻重量)
(五)课堂总结。我采用学生自己总结所学的知识老师补充的方式。本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加固框架结构,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本节课在老师和学生的配合下圆满完成了学习目标。
七、板书设计
做框架
框架建筑物的共同点:不密封,空心的,中间可透风的,骨架一样。
框架形状 稳定性 变形程度
三角形 稳定 不易变形
四边形 不稳定 易变形
第三篇:做框架反思
《做框架》教学反思
当阳市窑湾小学 叶明友
《做框架》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一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在学生动手实践之前,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懂得增加斜杆能加固立方体框架是本节课的难点。整节课的设计以教材为基础,以让学生动手为主,引导学生在制作框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课件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是探讨斜杆作用,以往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运用课件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斜杆的各自作用。
加固正方体框架,是本节课要完成的一个挑战性任务,可是如何加固呢?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是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学过的知识,我首先引导学生分组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顶端和边上向下施加压力,让学生具体操作,增加感性体验。
让学生想办法加固,并分析为什么加一根斜杆就能让它变稳固,这为下一个环节加固正方体框架,做了认知和技能上的准备。
由于孩子们平时动手操作能力少,对于用橡皮筋捆扎一次性筷子成正方体,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对教学进行了优化设计,即由教师提供制作好的正方体框架,课堂上只进行框架的加固。这也体现了“设计与制作课”的另一大特点: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
“怎样才能让正方体框架更稳固呢”,这是一个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学生会根据上一阶段的原理分析,进行讨论制定计划,这其实就是一个动手之前先动脑的“心理历程”,在教师的帮助下,计划就这样被展开了,各种不同的方案意味着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是要完成一个挑战性的任
务,而只有在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时,后续的“动手做”活动才会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不断推进的过程。
我安排了加固正方体框架的小比赛,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充分的锻炼了小组的合作意识、动手、动脑能力。加固结束后是检验加固成果,加固后正方体框架能承受的书本数量,犹如一声声赞扬激励着学生,教室里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检验过后,我引导学生交流创作过程中的发现,想法,并引导学生从稳固性,节省材料,实际需要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在相互交流中,在思维的碰撞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升华。
但也恰恰是这个环节,让我倍觉遗憾。仅仅动手制作,这不是本课教学的目的所在,重要的是通过交流,评价等活动,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提升。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期望通过展示,交流,评价活动,引导学生从稳固性,节省材料,实际需要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多元思考问题。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考虑更多的还是稳固性,可能是一开始提出的任务“加固正方体框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之处: 关注学生体验过程、正确的评价是学生走进科学、学好科学的准则。课堂上教师不能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节课时间上的安排也欠妥当,在做加固立方体框架比赛实验时,由于个别小组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差,花费的时间过多。
通讯地址:湖北省当阳市玉阳办事处窑湾小学 邮政编码:444110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yeminyou123456@163.com
第四篇:《做框架》说课稿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
《做框架》教学设计
我的研读
做框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科学》教材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做框架》,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从简单的框架开始研究,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受力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从而引导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本节课主要由认识框架结构、研究框架结构、寻找身边的框架结构三个部分组成,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机会,把操作和思考、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培养他们科学思考、科学探究的素养。
我的思考
1、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
本节课是一节“设计制作”课,但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制作,本节课不仅要强调学生动手制作,更要强调动脑思考,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引导学生 “在思中做,在做中想”,使学习并非仅仅发生在学生的手上,同时还发生在学生的脑袋里。在一系列操作探究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调动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使科学探究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科学概念的一种有效形式。
2、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障碍是什么?
六年级学生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在科学探究技能上水平不高,还需要教师指导或与同伴合作来完成。
我的定位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对本课进行定位。
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并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同时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力的作用过程和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加固正方体框架结构。我的处理
基于我的研读、思考和定位,本着以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我采用了对比实验和分组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动脑设计实验、动口交流成果,通过各自不同的发现,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经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实验活动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我的设计
情景导入——认识框架结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伊始,我以美丽的图片切入,领着孩子们走进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认识它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知道埃菲尔铁塔为什么这么出名吗?”师生共同交流,学生了解到埃菲尔铁塔在刚开始动工的时候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认为它不牢固,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了,埃菲尔铁塔却屹立如初,并且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最高的采用框架结构的建筑,一系列的疑问激起了学生想探个究竟的兴趣,为后继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观察比较,初识概念。
接下来出示埃菲尔铁塔、鸟巢等框架结构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种熟悉的建筑的图片,将“框架结构”这一抽象的科学概念进行形象直观的认识,再提出:“在你的心目中框架结构是什么样子的”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描述,而不是把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我想,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定能较好地理解了“框架结构”这一科学概念。
动手操作——研究框架结构 在动手操作环节,我创设了做、思、辩、用四个层次。
(一)做
有了前面对框架结构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对制作框架结构及验证框架结构是否牢固充满了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合作,按照活动要求制作简单的框架结构: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活动要求:
①拿出1号学具袋里的材料,小组分工合作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②按照要求做完以后,拉一拉,按一按,推一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思 “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框架比较结实,不容易变形,而四边形框架容易变形。我又追问:“为什么会是三根筷子做成的三角形框架更加稳定呢?”学生陷入了思考,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也不好表达,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重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利用自制的教具,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讲解作用在三角形框架上的力是如何作用的,当力作用在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两边向外扩张,下面的水平杆就起到拉力的作用,达到平衡。当三角形两边斜杆受压力向内挤,下面的水平杆就起到推力的作用。三角形正是通过三边互相之间的推和拉的作用来保持它的稳固性。有了实物和多媒体动画演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学生也能够轻松的理解三角形框架为什么稳定的奥秘。
(三)辩
在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框架稳定性的奥秘之后,我又继续问:怎样才能让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变得稳定呢?学生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加斜杆。于是小组进行第二次合作实验:要求各小组根据活动要求设计实验方案,给四边形框架加斜杆,活动要求:
①讨论加固方法并画出草图;
②拿出2号学具袋里的材料,小组分工合作按照草图进行加固; ③加固之后让学生进行体验、交流。
“哪个小组加固成功了?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加?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有的是这样加;有的是那样加;还有的是两根都加;有个别小组还会想到横着或者竖着加。学生在交流汇报中会肯定前三种做法,同时也会质疑最后一种方法是否有效,经过验证,发现前三种方法加了斜杠后的四边形里面出现了三角形,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使得加固后的四边形变得稳定。
这一环节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也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乐趣,达到了做与思、思与辨的完美结合。
(四)用
加固完了四边形框架,接下来拿出事先准备的正方体框架,猜一猜:这个正方体框架牢不牢固呢?同学们开始质疑,接下来我用承重科学书的本数来验证它是否牢固?演示时提示放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为后面学生实验做好铺垫,当我在正方体框架上放两到三本书时,框架就会倒塌,看来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不怎么样,接着问:那怎样能够使这个正方体框架变得稳固呢?根据前面的学习学生很快会说出加斜杆,在学生们兴趣高涨的同时,我提出:咱们来一个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比赛吧,并课件出示比赛要求及规则:
评比要求:
1、框架是承受教科书向下的压力,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
2、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设计草图。
3、按照设计方案动手加固框架。
4、听到警示音后立刻停止,否则红牌罚下。
评比规则:
1、以承重的多少定胜负。
2、如果同样多,以使用材料较少者为胜。
接下来各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加固正方体框架,加固好正方体框架之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拿着作品上台参加比赛,同样用承重科学书的本数测试加固后的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最后选出优胜组,并引导各小组从实际的操作、用料的节省等方面分析成功经验及失败原因。
学以致用,体味成功。本环节在学生完全理解了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明确了斜杆所起的作用后,设计了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比赛,让学生从中体验框架结构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同时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当学生们齐心合力完成这个设计,一边惊呼摞起书之多、一边不断小心翼翼地往框架上放书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一定充满了对科学世界的向往和继续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讲到这里再次带领学生回到埃菲尔铁塔,现在埃菲尔铁塔已经成了法国人民的骄傲,每年有数百万人到那里观光旅游,它也成了框架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此时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现在你们知道埃菲尔铁塔坚固的奥秘了吗?通过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本节课学习到的科学知识。
拓展延伸——寻找身边的框架结构
本环节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哪些物品、建筑采用了框架结构。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巧妙运用,使课内外知识得到有效的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能够应用于生活。
第五篇:做框架
教材分析:《做框架》是六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课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认识框架结构、研究简单框架、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教学目标
1、认识实际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2、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掌握用三角形加强框架的方法。了解斜杆的“拉”和“推”的作用。
3、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三角形是最不容易变形、最稳固的;初步学会用三角形增大框架牢固程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教学准备
长短不一的木条,橡皮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课件显示巴黎铁塔)
1、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320.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40多年。
巴黎铁塔是谁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师埃非尔,所以这座塔又叫埃非尔铁塔。据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起诉埃非尔。原因何在?因为该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钢铁构成,用的是框架式结构。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让学生急于探究建造铁塔为何遭世人反对。
2、提出问题: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设计意图: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中国古塔、富春江二桥、高压线架线塔等从现实生活中的图片导入,既蕴含着建筑美,又对框架结构有初步认识。
(二)框架式结构的认识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
2、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设计意图: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认识框架结构的优点。)
3、让我们再回到100多年前,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以及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为什么反对埃非尔的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框架式结构不牢固。
4提出问题:框架式结构中大多是什么形状?最小的格子又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框架式结构牢固吗?假如你是埃非尔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框架大多是由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构成,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
1、提出问题:哪种形状的框架最稳固不容易变形呢?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
2、请大家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材料设计一个科学的方法证明三角形是最稳固的框架。(分组制作:用木条捆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各一个)
3、动手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思考并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4、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最稳固、最不容易变形的框架。(结合课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力学原理:当三角架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的水平杆受拉力。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化的形状,所以框架结构以三角形为基本构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形状,也很容易想出用手压或拉比较框架的牢固性。因此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
5、我们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学生猜测)
6、讨论:
(1)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2)课件显示,引导学生得出斜杆起到“拉”“推”的作用,能使框架不变形。
(3)为什么巨大的框架中都有三角形?
设计意图:框架,利用前一环节的实验方法测试加固后的框架的牢固性,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成的问题,是科学探究“学以致用”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寻找我们周围的三角形,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巧妙的运用。
(四)、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提出探究要求:
(1)运用我们的数学知识,计算需要多少横杆、竖杆、斜杆。(2)还要考虑节约材料,思考哪些地方最需要斜杆,哪些地方不一定需要斜杆。
(如果承受向下的压力,考虑到节约材料,上下两面可以不加斜杠,只在周围的四个面上各加一根斜杠就可以了。)
2、学生分组动手,教师巡视指导。
3、体验框架“巨大的力量”。比赛:哪组同学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边做边完成实验活动手册p14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对自己探究制作的框架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明白动手之前要先动脑,任何事的成功离不开周密的计划,从而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方法。
5、通过第二个实验,你们知道了什么?(只要在容易变形的框架里搭出一些三角形,三角形越多这个框架就越稳固。)
(五)、课后小结,拓展思维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对于框架你还有什么想法?
2、四边形框架容易变形,它又有什么特别用处呢?
通过小结,帮组学生梳理知识,知道三角形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妙用。教学反思:《做框架》是一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在学生动手实践之前,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了解增加斜杆能加固立方体框架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我花了一定的时间找了些资料做了点课件,想让课尽量生动些。本课以课件的形式出示艾菲铁塔,并讲解相关的知识之后,用课件演示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因为三个边相互起到了一个“推”和“拉”的作用:四边形在中间加上斜杠之后也就变成了三角形,从而和三角形一样有了稳定性。然后安排了一个加固立方体比赛的环节。同时充分借助课本插图,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有哪些优点,构成框架结构大多是什么形状,最基本的形状又是什么,接着让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怎样加固长方形框架,在讨论斜杆起到什么作用时,将课件演示转化为两个学生上讲台演示,最后让学生做加固正方体框架比赛。可以说整堂课的条理还是清楚明了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两个实验中,而且在做实验时都有具体要求,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些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在教学后我也意识到这节课的不足之处:首先是导入后让学生看课本插图不能马上告诉学生这些建筑物是框架结构,应该让学生找建筑物的共同点,让学生自己来认
识框架结构。接着又马上让学生说框架结构的优点,这个环节课本上是放在两个实验之后,我擅自将教材做了处理,以为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做三角形稳定性研究实验时,让学生解释原因,当学生表达不够清楚,我就立刻接过话题,替学生表达,急于在黑板上画三角形用力学原理分析,这样做违背新课理念。然后学生在讨论增加的斜杆起到什么作用时,由于学生没有把四边形框架摆平,致使学生认为增加一根作用不明显,应加两根。这一难点由于我处理不当没有突破。这节课时间上的安排也欠妥当,在做加固立方体框架比赛实验时,离下课还有8分钟,正常情况下,最慢的小组实验时间也要8分钟,所以没有时间运用加斜杆方法解决跟生活相关问题,只得“匆匆收场”。相信自己在日后的教学中定会谨记教诲,好好的锤炼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