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近代史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7:3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近代史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近代史读书报告》。

第一篇: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近代史读书报告

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

————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是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是一段由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一段中国逐步沦为资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历史;是一段中国逐步摆脱封建走向新的社会制度的历史;是一段中国人民悲惨的任人欺辱的屈辱历史;是一段各种思想流派如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封建农民思想等大交锋大冲撞的时代;更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牢记得一段历史。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此后我国历经了晚清王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还有那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战争,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阅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我国的近代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深感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身上已背负的巨大压力。学习习近平现代史就是让我们了解过去国情。明白中国现在的社会来之不易!并对其中讲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感兴趣。尤其是书中陈独秀所写的《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深有感触,还有他和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起点:1914年夏,陈独秀第四次东渡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同时从事推翻袁世凯政权的革命活动。他于1915年6月回国,把主要精力转向文化活动,同年9月即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历史学家一般即以此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出现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当时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给中国知识分子当头一击,他们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涌现出大批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和官僚,从而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甲午战争是这种论调悄然落幕,广大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学为体”的正确性及实用性,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及道德规范作深刻的反思。又由于政治上袁世凯等人宣布“尊孔复古”这与当时先进的知识份子所要求的不符。加上当时北洋军阀对外出卖主权,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于是,一场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为内容的运动开始了。

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而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又对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来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文化上使得白话文能够被广大人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写于1920年4月,并在《新青年》上发表。这是经过陈独秀对前期新文化运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省和重新审视后才写的。对新文化运动做了更具体的解释。其中写道:“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文化的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这几样;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很清楚,按他的逻辑:文化,包含科学;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旧文化加进“新科学”。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对科学的论述写的最多。首先是将科学分为两类,用意在于充分肯定社会科学的“科学”地位,说狭义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是指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最大的效用。

陈独秀在文章中还有对道德和新文学作了评价。他不满意旧道德,因为孝弟的范围太狭了。认为新文化运动中应主张教人把爱情扩充,而不是主张教人把爱情缩小。他认为当时人们生活在“亲其亲、长其长”的世界中。而现代道德理想应是需要把家庭的美德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中。而那时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们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抛弃了慈爱的、可怜的老母”和“不主张把爱情缩小”这一想法,我非常同情和认同。因为我们的当代也时常存在这样的事: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前进,但是却忘记了我们最根本的东西。

而对新文学的解释在当时更是先进且值得后人学习的。“通俗易解是新文学的一种要素,不是全体要素。”文学、美术、音乐,都是人类最高心情的表现,今后的白话文若是只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是新文学。当今文学正在不断“快餐化”,需要我们重新学学和理解陈独秀的想法了。文中所提到的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误解及缺点,我想在我们的当代仍旧具有着借鉴的价值。

陈独秀还提到了应注意的三件事。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团体的活动,中国人没有组织力,其实是缺乏公共心才对。忌妒,私欲心,人类都差不多,西洋人不比中国人特别好些;但是因为他们有维持团体的公共心牵制,不像中国人这样涣散;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创造就是进化,在世界上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新文化运动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比如影响到军事上,停止战争。比如影响到产业上,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比如影响到政治上,创造新的政治理想,不要受现实政治的羁绊。陈独秀讨论了这时他心目中的新旧文化的关系。他不能不肯定自然科学,但自然科学不能为他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才是他真正关注的。急切寻找“最近代思潮”的努力在继续,陈独秀从追求空泛的“科学的理想万能”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转折,正是在1920年4月出现的。他本人此后也从思想领袖转为政治领袖。当《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时,特别声明它“当为社会科学的杂志”,这是承继了陈独秀推崇社会科学的意思。

面对前人的努力的历史,让我们感到我们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历史责任。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过去国家衰落是我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最后被历史淘汰出局。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开拓创新,使中华崛起,民族幸福,富有活力和生机。

第二篇: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读书报告

曾晴丝 经管 应用心理学13级 2013.。

罗志田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18页,27万.4千字,电子版PDF扫描本,一读。

书本内容要点:本书各文均与近代中国史学相关,不固定从某一专史分科的特定方向看问题。前半部分或考察一本旧籍在近代学统里的沉浮,或关注学术的多旋律并进,或揭示学术典范的转移,或分析新旧史料观的错位、或探索历史记忆的损益;后半部分主要与青年史学从业者对话,讨论与“史学方法”相关的史料解读、史学表述、近代史研究走向、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等面相。

选读本书的原因:作为一名理科生,而且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理科生,我实在是不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事件,不懂如何评价事件的发展原因,可以说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更是为了让自己了解多一些历史,我选择了这本《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它上面记载了很多的史学材料、对史学事件的看法以及史学研究的方法,我认为这些对我是比较有用的。

心得收获: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许多关于历史的有趣事件,也学习到了许多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思想。我主要从研究历史的方法方面写下这篇读书报告。

首先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为了能生动有趣地把东西告诉读者,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例子,引用了很多典故名著以及历史学家们的言论,并且会对自己引用的东西加以评论,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让文字简单易懂。

作者在谈到一个现象或事件时往往会追溯到与之相关的最早时候,去了解、讨论那个现象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历史背景,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全面地去了解某个现象,才能完整、准确地区分析它。作者提倡透过前人的眼睛去看当时的一些情况,这才能看到真实的东西。同时,他还批判了那些不认真研究前人著作,不了解形式发展而自以为“前无古人”,发表出早已经过时的主张,甚至还有更可笑的发表出与自己所批判的观点类似的观点。这些不地道的历史研究者只会夸夸其谈,根本不是真正地在认真研究历史,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罗志田老师在写研究历史的方法上总是多种多样,你不能找到所谓的“最佳方法”,正如罗志田老师自己所说:“史无定法”,即主张在研究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确定的方法,不同的资料可能有不一样的研究方法,只要实用,我们可以采用一切我们可以想到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但必须是可靠有效的,研究成果必须是符合现实的。

罗志田老师在评介彭明辉著《晚清的经世史学》时说:史学发展应“多旋律并进”。“ 复音音乐那种两三主题、旋律同时进行而兼具明示与暗示的深邃表现能力,的确有助于表述近代中国各面相的多岐互渗,学术的发展演进亦为其一。”史学界的论述不应该是单一甚至与其他势不两立的,因为历史的发展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每一种现象都可能源于几种复杂多变的事情。为了让史学的立论清晰简明但又接近真相,史学研究者必须自己先从多方面多途径全面了解清楚事件的真相,然后再进行概括表述;绝对不能一昧地为了把复杂的事件简单化而只侧重于某一方面。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切不可将历史的电影倒着放”,这里是指某个历史事件是只有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之下才会发生的。某个人物觉得A观念正确,那是此人基于那个背景之下的考虑,如今我们若已经觉得A观念其实并不可行,那也是因为我们如今的看法,因此也绝不可以说此人是错误的。就如书上所举的例子那样——陈汉章当年拿着《中国哲学史大纲》取笑胡适,认为“哲学史”是指“哲学史的大纲”,如此一来,“哲学史大纲”就是指“哲学史大纲大纲”,胡适实在不通。在当年这一事件中陈汉章的确是基于当年人们对于哲学史的定义来考量的,若我们再按现如今我们说“哲学史”是指“哲学的历史”这个观念来看当年的问题,继而又认为是陈老先生不通,这岂不是很无理?每段历史都是顺着时光的进程而慢慢发展的,我们不可跳开,不可使之倒退,也不可超前。所以说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着眼于历史当时,决不可走离了当时情形单单聊历史,只有立足于当时,你才能去聊正误,聊因果。

历史不仅可以从正规史料中得到,往往也可以从当时代的一切文物中得到。比如说当时年代人们(指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甚至一切创作出遗留至今的文物的人)遗留下来的诗词、歌谣、野史等等都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特色,所以研究历史的时候不妨也对这些资料加以探讨。也有人认为普通平民留下来的文字可能更贴近于真实是历史小人物的生活,更能了解到真实的事件经过,人们真实的看法。

文中举例胡适等人采用野史等作为史料的补充一事是这样说的:“先把说谓 古文传统史 划出去,再把历代的边缘文字串起来作为正统,然后据以否定历代文人注重的正统。”,“这一研究取向的长处在于能注意到昔人视而不见的材料,其实也是一种史料的补充,不过已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显然是不行的。我们所说的可以结合其他边缘文字来研究历史绝对不是说可以随便使用或者说相信那些边缘文字,而是指在不远离当时众人支持的正统的情况下,不偏离当时实际的情况下翻看边缘材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文中提到了疑古派对于现存古书的真伪判定所作出的努力。他们努力从挖掘出的地下文物中寻找证据,进行着长期的拼搏。“但地下材料毕竟强化了学者对古史的信任,肯定了部分正史材料的可靠性。”(说详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王汎森:《王国维与傅斯年》,《学术思想评论》第3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485-486页)“二重证据法”增加了大家对正史的信心,使得大家更放心地使用古史资料,其作用不容低估。“在态度与眼光转变后,既存文献本身可以提供的历史证据远比我们想象和认知的要丰富得多。”这些都说明了地下文物对于历史考究的重要作用,要想得到更贴近真相的历史资料就不得不结合地下文物以及既存文字一同考量。

同时,我们必须得向那些为了证实既存文献而奉献一生,不断考察研究的历史学家们致敬,他们不仅在考察历史的道路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之后更是为重建与保护历史资源费尽心思,使我们不由地被他们的拼搏精神感动,被他们追求真理、不懈寻找历史真相的学术品质折服,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爱戴、敬佩、学习。

相关资料

读书报告

在中国近现代史范围内(1840——当代),选择一本学术研究专著,阅读后写出读书报告1篇。要求:

1、所选学术专著字数不得少于10万字。

2、读书报告不少于2000字;

3、读书报告要求手写。

4、读书报告结构:

1)报告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 2)姓名、学院、年级班级、学号; 3)按下列格式标明书籍版本信息;

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32页,26万3千字,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 / 己藏,纸质印刷本 / 纸质复印本 / 电子版PDF扫描本,一读。

2)概括介绍书籍内容要点; 以上内容不多于500字。3)介绍选读本书原因; 4)介绍读后心得、收获。

5)如有参考其它书籍、论文,文末必须注明。

5、报告选择书籍不得为教材、各类普及读物。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者:罗志田 著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8-1 版

次:1 页

数:318 字

数:274000 印刷时间:2003-8-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309037142 包

装:平装 定 价:¥16.00 2内容简介

本书各文均与近代中国史学相关,但又与一般极“史学史与史学理论”领域的言说不甚同,大体遵循一种“史无定向”的取径,不固定从某一专史分科的特定方向看问题。前半部分或考察一本旧籍在近代学统里的沉浮,或关注学术的多旋律并进,或揭示学术典范的转移,或分析新旧史料观的错位、或探索历史记忆的损益;后半部分主要与青年史学从业者对话,讨论与“史学方法”相关的史料解读、史学表述、近代史研究走向、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等面相。

3作者简介

罗志田老师,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20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国家与学术:清季明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等,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4目录 引言: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2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3 音乐与史学:晚清学术的多旋律并进 ——评介彭明辉著《晚清的经世史学》 4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 5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 ——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 6 日记中的民初思想、学术与政治 ——20世纪20年代一位学人的观察 7 历史记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8 陈寅恪史料解读与学术表述臆解 9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 ——旧文新解二则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 ——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

第三篇: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史实践课题 ——读书报告

欧风美雨下的近代变革

——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

摘要:本文主要是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的几次大规模的变革,以及近代变革的两大动力,以及在变革期间思想启蒙。

关键字:近代史 变革 改革 革命 思想 民主 自由 科学

本书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数十年心血。陈旭麓先生说过“史识是治史的眼睛,不为历史现象所迷惑,不为议论家捉弄,要有一双治史的眼睛。”正如冯契为本书写的序中所说“正因为旭麓有一双治史的眼睛,所以能透过史实的种种现象,揭示出其中的本质联系,写成这部才气横溢、情文并茂的著作。”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它也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最好的导论性著作。

本书有二十章,各章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以时间顺序布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为主线,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着笔,深刻剖析了封建社会得以延续的原因,进而谈到东西方的差异,分析了清王朝的由盛转衰,记录了炮口下的震撼,评述了太平天国的悲喜,外国的入侵,维新运动的真实与虚伪,变革的两大动力,民变与革命……陈先生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地剖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不断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谈到近代史,首先想到的就是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开端,掀开了一个充满着异族入侵,本族内部分化的屈辱的时代。到了清末,当时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西方世界都进入了主流文明——民主、自由为核心价值的时代,近邻日本,也变法图强,步入强国之林。而清朝却依旧闭关锁国,对外界的翻天

覆地的变化充耳不闻,并且还有天朝上国的意淫。在某些程度上是侵略者的炮火打开了中国近代变革的大门。

一、社会变革

社会变革分为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回顾近代中国,三场不同阶级发动的大规模革命: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工人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失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它却也扰乱了封建制度,推动了变革的进程。山重水复的辛亥革命,它胜利了,也失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是,革命果实被窃取了,民国有名无实,做了一场民国的夹生饭。历史选择了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屈辱和的分裂历史。

社会近代改革起源于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两个重要的改革。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却也不约而同地失败了。

仔细想想,农民阶级的运动往往以宗教为旗帜,同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长久以来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当农民发现他们的理想有所寄托的时候,就义无反顾的冲上去了。但由于小农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提不出先进的思想作为领导,像太平天国运动中托上帝以改朝换代,反对孔子是儒家思想体系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思想,把上帝的放在唯一神圣地位。他在反孔时,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践踏孔孟却不能摆脱孔孟。种种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导致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是当时世界的主流,但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先天畸形后天营养不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要求,但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经济政治上异常软弱,不敢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不敢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古至今,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但

资产阶级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脱离了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工人阶级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制定符合于中国国情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为中华民族在20世纪的历史性进步指明了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所以,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变革的两大动力

陈先生在书中提到“历史阶段的交推,并不是按照一定尺度的阶梯。在有三历史结案的交推中,一种新的力量败阵下来,另一种新的力量在前者的败局下成长起来,接应上去;而前者在败退中寻找机会,经过新的组合,卷土重来,并与后者抗衡。”(P279)在这个时期有两大资产阶级阵营——立宪派与革命派。就当时世界的主流,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都不外乎采取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两种基本政治模式。

“立宪运动是戊戌维新的继续和发展,而康有为是立宪的前驱,张骞则是立宪的后劲。前驱和后劲既体现了改良派自身的代谢,有表现为立宪的社会接力。”(P288)有了这些厉害的代表人物,立宪派、革命派还有清政府形成了当时的三权鼎力局面。立宪体现了一种折中,既有变革又体现了对旧王朝的一种挽救的态度。立宪和革命是同一个阶级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建立近代化的制度、国家和社会。而渐进量变,为君主立宪;跃进质变,则为民主共和。所以,陈先生说“立宪和革命在不同一性中有其同一性。”(P290)

纵观历史的进程,立宪派和革命派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巨大的跨越。在这段期间,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像政治体制的改革,实业的发展,军事体制的改革,中国——这东方睡狮在慢慢醒来。但是在历史现实中往往处于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的人们更希望绝对和纯粹,资产阶级却不够彻底,这也是其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不可否认资产阶级的这些改革,让民主共和、自由、平等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在此期间资产阶级大力发展实业,兴办企业,让中国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三、思想革命

在整个近代的演替变化中,思想的启蒙也是不可忽视的。晚清时期是两种思潮:格物致用思想的复兴和思想包容与整合的趋势。在外国侵略和国内**的情况下,有远见的人士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了解和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西方的自由、民主的思想在中国慢慢散播开来。由革命派具体化的三民主义:民生、民族、民权。本着三民主义建立了民国。可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

受过西方教育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要求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并且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同时,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它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注重民主、科学和人权。向儒家学说开火,宣称“达到孔家店”。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工人阶级的革命奠定了思想条件。

在改革的过程中,思想是启蒙作用,也是起了推动作用。思想在改革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正是思想的觉悟,才有了那些变革的发起者,有了思想支撑,变革才能持续下去,才能得到大众的响应,变革才能走的更远。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割地赔款,列强瓜分,是晚清时期的一段让人嘲讽的主旋律。战争,战败,议和,割地,就是无能的清政府一直在做的事情。清政府腐朽、妄自夸大,中国被侵略被欺压都是自己懦弱无能,也怪不得别人。弱肉强食,一直是社会的残酷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规律。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不想再被欺凌、想要图强,中国的变革也顺势而生。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国终于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由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中国的近代史是在摸索中不断进步的。其实,所有的历史未尝不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所有终归会成为历史。几百年之后,那些人会以我们俯仰近代史的角度来俯仰我们这段时期,或唏嘘,或感慨,或悲叹,抑或欣喜……

参考文献:《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

第四篇: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这本书,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屈辱史。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这是一部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涌现出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组织的民族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后来兴起的“戊戌变法”运动,最终也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这本书读来整体觉得此书通俗易懂,清新感人。

这本书一个总论和五章内容,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总体思路是外患、内忧以及四个救国方案。这本书的特色,在于新异的人物评价,蒋对近代历史上“粉墨登场”的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对诸如顽固派、义和团、太平天国虽然不乏正面的描述:认为“他们(顽固派)也是爱国份子”,但重点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无知。诸如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居然还有:“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又一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对了林则徐和琦善,我们心目中的他们形象正如当时士大夫和咸丰:一个百战百胜、忠君爱国,一个是奸臣,收受洋人贿赂。而蒋认为林则徐:“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而琦善:“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固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丁汝昌和刘步蟾,我们一直将他们作为这次海战中的英勇烈士来看待。蒋用大量的篇幅对这次战争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当时的“定远船上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尔亦受轻伤”。看来很多的以前所谓的史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看到蒋先生的大作,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初中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第五篇: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现代史有感

上个星期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课程。中国近代史这门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老师讲课生动形象,能够结合当今社会的形势加以分析,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让我们感的轻松自在。与此同时,老师在授课期间还教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从此我对近代史的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详细的介绍了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期间所受的屈辱。自从1840年,英国人利用鸦片和炮舰打开中国大门后,各国侵略者纷至沓来,发动了一次比一次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用武力强迫腐败没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野蛮和疯狂的劫掠。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一步一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中,面临着即将要灭亡的灾难。在圆明园的灾难里,我看着一批又一批的珍贵的珠宝书画被强盗拿走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很痛心。拿走的拿走,烧毁的烧毁,此时此刻,中国人民的尊严收到了极大的伤害。在签订了《南京条约》以后,我们又被小日本弄得团团转。一个大国竟然被一个小国打败,证实了我国的实力确实跟不上其他国家,也暴露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为了拯救国家,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批洋务派开展了一个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听到老师讲到洋务运动,我的内心感觉到洋务运动是一个救亡图存的运动,他们是为了解决落后的生产技术,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个转折点的到来是来之不易的。因为清朝一直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很少与西方进行学习交流。这个洋务运动虽然最后取得的成就不是很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产生很大的影响。洋务运动之后,诞生了维新运动。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维新变法。读到这里,我深深的感慨道: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啊,读书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每当国家发生很大的危机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知识分子站起来救国,譬如,鲁迅用一支笔来救国,他那支笔写下的慷慨激昂的文字唤醒了多少沉沦苦海的灵魂。还有李大钊,陈独秀等等一批知识分子,他们生活简朴,钱财大都用来救国,这样的品质是多么难得啊!言及此,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都缺少了这些品质,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奢侈,铺张浪费,炫富等等。可见,我们应该多多向我们的前辈学习,我们应该对他们给予崇高的敬意。

在维新变法运动之际,产生了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所形成的改革派。这两个派别势力相当,有些人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支持维新还是支持革命。不过最后,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帝,维新派宣告失败,史称“百日维新”。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辛亥革命爆发了,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袁世凯又建立封建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宣布失败。想到这里,我对辛亥革命的失败感到惋惜,好不容易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被袁世凯夺去建立封建军阀统治。辛亥革命过后,爆发了影响向中外的五四运动。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罢免了两位卖国贼。五四运动又一次给我影响深刻,又一次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产生崇高的敬佩!这一次,是学生救了国家,可见学生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如果没有学生站出来,我真的不敢想象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五四运动期间,涌现了一大批的知识分子,例如毛泽东,周恩来等等。与此同时,李大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拯救中国。随后,马克思主义的春风吹到了中国大陆。谈到了马克思主义,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真的对中国非常有用,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矢志不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看到现在的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强大吸引力。此后,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正式成立。又过了几个春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北伐。北伐过后,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量捕杀共产党的人,旨在消灭共产党。由于此时中国内部正在内斗,虎视眈眈,蓄谋已久的日本准备想要消灭中国,首先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后占领东北三省。本来张学良想要奋力抵抗,但是蒋介石要求张学良撤离。想到这里,我真的对蒋介石感到很失望,此时此刻的日本想要吞掉中国,但是蒋介石却为了歼灭共产党而无视日本的侵华战争,置国家的命运而不顾,如果想要成功抵抗日本,只有全国人民一条心,国共两党一条心才能成功击退日本。内部乱斗怎么能够解决问题呢?

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南京大屠杀。日本在占领了南京后,进行了毫无人性的屠杀。我对日本那些军官感到目眦尽裂,同样是亚洲人,同样是黄皮肤,为什么日本士兵会这样草菅人命,甚至有两个日本军官进行杀人游戏,我还清晰的记得历史书上的插图,这个是他们屠杀我们中国人的铁证,还有万人坑,活埋我们的中华人民。这一段历史,不管是中国人也好,还是国外的人也好,当他们看到这样的历史时,我想他们必会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在中国处以危难的关头时刻,张学良站起来了,他逼蒋抗日。看到这里,我感触很大,我对张学良的勇气和胆量非常敬佩。在民族的危难关头,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逼蒋抗日。由于张学良敢于逼蒋抗日,才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才为后来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完了中国近代史,我的脑海里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近代史,这一段历史值得我们深思,因为这段历史发生了很多事件。近代史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别开生面。正因为近代史的课,才让我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我们国家的近代史,志在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下载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近代史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近代史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21岁 陈永萍 人文学院 中文本152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够塑......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阅读体会 蒋廷黻先生所著《中国近代史》成书于1938年,说是近代,实则只是截至抗日战争之前的这部分历史。虽然只有6万余字,篇幅短小,但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处在那样一......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书报告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因为这本书不厚,便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最大的感触就是与高中历史课上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有很大出入,不管是时间的陈述还是评论事物的眼光和......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它见证了封建帝国专制的衰败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同时也是使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键入文字]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1840年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后感 ------读中国近代史 李侃 我原本以为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已经很了解了,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所知道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我所了解只是冰山一角,也让我......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由受尽屈辱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鸦片战争让中华民族陷入了屈辱的历史,虎门销烟虽然销毁那毒害中华民族的鸦......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血雨腥风醒中魂,巨龙腾飞惊乾坤 ————学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给读者一个历史的框架,透过历史向我们述说救国与强国之道。鸦片战争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因为西方那时已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