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有感(模版)

时间:2019-05-12 07:0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报告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有感(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报告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有感(模版)》。

第一篇:读书报告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有感(模版)

读书报告 ——

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有感

孙楠 1120122182 软件4班

之前也看过一些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如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同时老师也罗列出了几本以供参考,但是最抓我眼球的还是这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抛开书的内容先不说,大多数书的名字都千篇一律,新意较少,不是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反观这本,我很少看到有人把新陈代谢这个词用在近代中国社会上,这不仅用词新颖,而且越看觉得意蕴深远、丰富,瞬间勾起人的阅读兴趣。作者以“新陈代谢”为题,极其简练形象地描写出了历史在不断迂回前行、发展变迁的过程中,排除落后事物,生长出符合潮流的新物这个复杂的过程。倘若把历史比作一个人的话,这种过程便像极了人的新陈代谢,排除体内垃圾,生长出新的部分,也只有这样,历史才能够健康的发展前进下来。

要了解一本书,必须得先了解作者这个人。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初名修禄。1918年3月31日生于湘乡县锁石镇白元湾村。幼年在家乡小学、蒙馆、私塾习旧学。陈旭麓先生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面从事研究著述。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先生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清楚这些之后,我便带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这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被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恢弘的文章气势以及犀利但又不失婉转的文笔震撼着。古人谓,史家需具“才,学,识”三长,而世罕兼之。然而陈旭麓的确是这无比稀缺的三长兼具史学家,此书足以证明此点。《新陈代谢》把史与论有机的结合,通过对精炼的史实的分析,以阐明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规律,并用生动的文笔表达出来,引人入胜。陈旭麓曾说过,史实是治史的眼睛,他又说道,不为历史现象所迷惑,不为议论家捉弄,要有一双治史的眼睛。而也正因为他那一双敏锐的治史之眼,才能透过史实的种种现象,揭示出其中的本质联系,才能写出这部才气横溢、情文并茂的著作。

在陈先生的这部书中,处处有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他认为,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不以人一直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他说:“八十年以来,中国热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布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战争。”这部书以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作为全书线索,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陈代谢。陈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等角度,梳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能够了解到全面鲜活的中国近代史,人们同时也能够清晰地捕捉到他的观点,顺畅的思路让人能更简轻易地接收他传达的讯息。

在该书中,陈先生还不断的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关注中国近代政治结构的变革,还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研究了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问题和种种社会心态的变化。

在讲述鸦片战争国内背景——由盛转衰的时清王朝时,他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盛世已成为过去”“人后、移民、会党”“洋货与洋害”,在“人口、移民、会党”一节里,他分析了中国在顺治年间人后只有6000万左右,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中国人口达到了4亿,并进一步论述了人口问题引发的两大社会问题——移民和会党。先生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更加全面的讲述了鸦片战争的国内背景,也让读者能够更轻易地把握住核心内容。对于鸦片战争的背景,高中的历史老师只是系统的概述了国内及国外的一些因素,并没有像陈先生这样详细的从国内的各个方面,甚至人口因素等方面进行叙述,这让我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有个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他拟了这样的三节内容为小标题:“莽莽欧风卷亚雨”“哲学、电影、戏曲、小说”“复杂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陈先生知识视野的开阔,他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与文化,而且关注全社会的嬗变,也就是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种种社会心态。我也因此深有感触,陈先生教会了我学习不能只学到书本上的只言片句,而是要根据从书上所学的对其作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我想这也是为何,冯契先生在序中道,对于后继的学者来说,是只有通过它(这本书)才能超过它的原因吧。作者在在书中多次提到要借助辩证思维来如何如何,这正说明了他是一和自觉运用辩证法作为“治史的眼睛”的史学家。辩证法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分析具体情况。本书无论对于重大历史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还是较小的和一般人生活相关的事件(剪辫子,废缠足等),都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背景下,具体分析,不带丝毫含糊;对所涉及的人物,不论是大是小,还是正派货反派(相对意义上来说),也绝不是简单地扣个政治帽子了事,而是力求通过史实分析,把他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我想这就是陈旭麓先生与其他历史研究者不一样的地方吧。大多数人对历史的评价都是从事件的结果来判定的,然而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它需要把事件放置在一个相当的时间跨度内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考量。无论事大事小,人物好坏,作者总能以最客观、最公正的角度来做出最恰当的分析,这也是本书成功的地方之一。

总的来说,近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持续发展的社会。在一切皆变的过程里,近代社会的许多斗争就是变与不变的斗争,然而背负着二千年历史的重梏,中国社会的“变”是很难的。我们社会的新陈代谢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和替换,终其原因,这都是历史的选择。从1840到1949这110年的中国近代史,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时代先锋的抗争与选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在这110年中,五四(1919年)可以成为两个段落的划分点。这本书主要描写的是前八十年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而对后三十年,只是在最后附带勾画了几笔。虽然对于后三十年,作何同样主编过书,发表过文章,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但生前未能写成系统化的讲稿,这令人十分遗憾。

然而即便如此,这还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学术著作。通过对百年社会新陈代谢的勾画,陈旭麓先生把我们带回到了百年前的中国,让我们通过他辩证、公正、敏锐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百年的社会变迁。这不单单是对古人往事的一种回顾,陈旭麓先生更是用他饱含意蕴的文字来告诉后人,要用清晰视野和清醒的头脑来回望过去并展望未来。

PS:部分内容摘自网络,但是只是摘取只言片句,并且有些没有注明作者只是一些言论,因此没有注明摘自,忘老师谅解。观中国军事博物馆 悟华夏英雄之气节 1120122183 软件4班 孙楠

在读大学之前已来过北京多次,去过巍峨宏伟的长城,到过华美壮丽的故宫,也漫步到古香氤氲的南锣鼓巷和灯红酒绿的后海大街,唯一没有到过的,便是每座城市都独有的,承载着繁华都市抑或静谧小城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厚重历史的博物馆。

在12月一个难得的天朗气清的周末,我终于在几个同学的作伴下,乘上了地铁,来到了中国唯一的一座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

军博的外观威严肃穆,左右两边非常对称整齐,给人一种神圣庄严之感。一步入大堂,一股博物馆特有的浓厚的历史之感便扑面而来,而这在军博,尤为甚之。一楼左边展厅是“复兴之路”,展示了中国自鸦片战争到现在的发展过程,人们用实物、图片、文字展示了中国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是一部鲜活的反应了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史诗。而右边展厅展示的是“土地改革战争展厅”,集中展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运动进程。正厅展示的是曾经在各个战争中立下战功的飞机、坦克和大炮,还有各种火箭和导弹,正中间是毛泽东和朱德曾经的专车,保存得非常完好。

二楼集中展示的是中国从19世纪到现在的各式各样的枪支弹药以及许多外国的枪支,这里绝对能让青少年大开眼界,热血沸腾,更能让武器爱好者为其痴狂。我从见过这么多真实的枪支,而且是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这也拂去了我心中对于枪的那份神秘之感。

三楼是古代战争馆和中国现代军事发展的展览,在那里,你能看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仿制品,能看到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还能了解大量的军事知识。四楼展示的是中国近代战争和中国军事和外国的交流,展示了大量外国军事领导人赠送给中国军事负责人或组织的纪念品。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如古人在长安挑灯漫步走马观花似的看了三个多小时,但是心灵所受的震撼以及感悟,却是极大极深的。

从博物馆中一路走来,看到中国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现在新中国蓬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我深刻的感受到国家一路成长的艰辛与自强,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与时俱进”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的革命英雄、烈士们拼死换来的。博物馆里陈列着的兵器是中国在谋求独立、向前发展的血的证据,它们不仅是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残酷的血腥战役,更是提醒着我们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勿忘在战争中牺牲的华夏儿女们!

军博墙上挂着许多已逝名人的遗照,他们都是在战斗中做出极大牺牲于奉献的人,照片旁边往往还有他们的生平事迹,以纪念他们的贡献。然而在诸多历史人物中,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却是解放军队伍中的普通成员们。他们有的留有照片,每张照片上的面孔都露着纯真的笑容,似乎代表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然而有的却只单单留下了名字,看到他们的名字,我猜测着他们的面孔,想象着他们站在队伍中的挺拔样子,敬佩着他们无惧无畏冲锋陷阵只为国家安定昌盛的中华民族气节!他们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他们是永远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们。

在回学校的路上,一个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奋勇向前?我想是信念,是精神,更是民族的气节。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而其精髓就是贯穿始终的民族精神,它穿越过黑暗却从未终断,历尽磨难但日渐日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于气节的继承人,我们北理青年们一定会不负众望,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二十一世纪新的篇章奔去!

第二篇: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这本书,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屈辱史。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这是一部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挽救中华民族的命运。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涌现出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组织的民族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后来兴起的“戊戌变法”运动,最终也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这本书读来整体觉得此书通俗易懂,清新感人。

这本书一个总论和五章内容,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总体思路是外患、内忧以及四个救国方案。这本书的特色,在于新异的人物评价,蒋对近代历史上“粉墨登场”的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对诸如顽固派、义和团、太平天国虽然不乏正面的描述:认为“他们(顽固派)也是爱国份子”,但重点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无知。诸如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居然还有:“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又一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对了林则徐和琦善,我们心目中的他们形象正如当时士大夫和咸丰:一个百战百胜、忠君爱国,一个是奸臣,收受洋人贿赂。而蒋认为林则徐:“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而琦善:“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固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丁汝昌和刘步蟾,我们一直将他们作为这次海战中的英勇烈士来看待。蒋用大量的篇幅对这次战争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当时的“定远船上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尔亦受轻伤”。看来很多的以前所谓的史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看到蒋先生的大作,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初中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第三篇: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现代史有感

上个星期结束了中国近代史的课程。中国近代史这门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老师讲课生动形象,能够结合当今社会的形势加以分析,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让我们感的轻松自在。与此同时,老师在授课期间还教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从此我对近代史的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详细的介绍了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期间所受的屈辱。自从1840年,英国人利用鸦片和炮舰打开中国大门后,各国侵略者纷至沓来,发动了一次比一次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用武力强迫腐败没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野蛮和疯狂的劫掠。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一步一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中,面临着即将要灭亡的灾难。在圆明园的灾难里,我看着一批又一批的珍贵的珠宝书画被强盗拿走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很痛心。拿走的拿走,烧毁的烧毁,此时此刻,中国人民的尊严收到了极大的伤害。在签订了《南京条约》以后,我们又被小日本弄得团团转。一个大国竟然被一个小国打败,证实了我国的实力确实跟不上其他国家,也暴露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为了拯救国家,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批洋务派开展了一个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听到老师讲到洋务运动,我的内心感觉到洋务运动是一个救亡图存的运动,他们是为了解决落后的生产技术,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个转折点的到来是来之不易的。因为清朝一直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很少与西方进行学习交流。这个洋务运动虽然最后取得的成就不是很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产生很大的影响。洋务运动之后,诞生了维新运动。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维新变法。读到这里,我深深的感慨道: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啊,读书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每当国家发生很大的危机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知识分子站起来救国,譬如,鲁迅用一支笔来救国,他那支笔写下的慷慨激昂的文字唤醒了多少沉沦苦海的灵魂。还有李大钊,陈独秀等等一批知识分子,他们生活简朴,钱财大都用来救国,这样的品质是多么难得啊!言及此,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都缺少了这些品质,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奢侈,铺张浪费,炫富等等。可见,我们应该多多向我们的前辈学习,我们应该对他们给予崇高的敬意。

在维新变法运动之际,产生了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所形成的改革派。这两个派别势力相当,有些人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支持维新还是支持革命。不过最后,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帝,维新派宣告失败,史称“百日维新”。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辛亥革命爆发了,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袁世凯又建立封建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宣布失败。想到这里,我对辛亥革命的失败感到惋惜,好不容易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被袁世凯夺去建立封建军阀统治。辛亥革命过后,爆发了影响向中外的五四运动。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罢免了两位卖国贼。五四运动又一次给我影响深刻,又一次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产生崇高的敬佩!这一次,是学生救了国家,可见学生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如果没有学生站出来,我真的不敢想象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五四运动期间,涌现了一大批的知识分子,例如毛泽东,周恩来等等。与此同时,李大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拯救中国。随后,马克思主义的春风吹到了中国大陆。谈到了马克思主义,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真的对中国非常有用,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矢志不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看到现在的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强大吸引力。此后,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正式成立。又过了几个春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北伐。北伐过后,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量捕杀共产党的人,旨在消灭共产党。由于此时中国内部正在内斗,虎视眈眈,蓄谋已久的日本准备想要消灭中国,首先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后占领东北三省。本来张学良想要奋力抵抗,但是蒋介石要求张学良撤离。想到这里,我真的对蒋介石感到很失望,此时此刻的日本想要吞掉中国,但是蒋介石却为了歼灭共产党而无视日本的侵华战争,置国家的命运而不顾,如果想要成功抵抗日本,只有全国人民一条心,国共两党一条心才能成功击退日本。内部乱斗怎么能够解决问题呢?

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南京大屠杀。日本在占领了南京后,进行了毫无人性的屠杀。我对日本那些军官感到目眦尽裂,同样是亚洲人,同样是黄皮肤,为什么日本士兵会这样草菅人命,甚至有两个日本军官进行杀人游戏,我还清晰的记得历史书上的插图,这个是他们屠杀我们中国人的铁证,还有万人坑,活埋我们的中华人民。这一段历史,不管是中国人也好,还是国外的人也好,当他们看到这样的历史时,我想他们必会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在中国处以危难的关头时刻,张学良站起来了,他逼蒋抗日。看到这里,我感触很大,我对张学良的勇气和胆量非常敬佩。在民族的危难关头,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逼蒋抗日。由于张学良敢于逼蒋抗日,才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才为后来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完了中国近代史,我的脑海里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近代史,这一段历史值得我们深思,因为这段历史发生了很多事件。近代史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别开生面。正因为近代史的课,才让我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我们国家的近代史,志在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第四篇: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21岁 陈永萍 人文学院 中文本152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是以,我在闲暇之时便喜欢看书。近来又把《中国近代史》重温了一遍,收获了很多感触。

回顾历史,使我们明白:在列强争雄的时代里,我们必须要养成强烈的爱国心和深刻的民族观念,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在中国近代史,因为闭关锁国、清政府的腐败、人民思想的落后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致使清王朝从东方国家中的顶端慢慢落入泥里。在经历一系列的惨痛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儿女终于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地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党和政府需要出力,我们人民大众才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们需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强烈的爱国心和深刻的民族观念,同心共筑中国梦。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众志可以成城。唯有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

中国,我们的祖国,是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不容侵犯的碑。当清政府在战争中节节败退,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每个中国人看到这段历史都是倍感愤怒的,却又只能叹息,叹息当时国家的贫弱。但是我们不应该只是叹息,而是要努力,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些充满激情的话语时时在我的耳边回响,也让我想起总书记慷慨激昂的演讲: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理想。

是啊!作为青年的我们要有理想,有了理想的指引,我们才能坚定不移的走好实现理想的每一步。青年只有立大志,方能成大业。所以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理想,有一个中国梦,并且为之努力,使祖国更加强大。

我也有一个梦,一个理想,那就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虽然平常,但是我会努力做好,让这份“平常”变得更有力量。在我生活的地方,已经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适龄儿童没有办法上学的现象。但是在别的地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很多孩子都没有办法入学。我在填报志愿时也曾迷茫过,忽然间我看到一则新闻,说四川某处村落的孩子上学之路是多么的困难危险,于是就决定填报教育类专业。进入大学接受了系统的课程学习,更加了解了教育事业的现状及影响力。在读《中国近代史》时我也了解到科学的教育知识对民众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必要的,要使教育具有科学性,使民众的思想不断与时俱进。所以我想在毕业之后,如果有条件就去参加支教,为教育条件落后的地区奉献自己小小的力量。但是无论在哪里,我都会坚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的信念,力求不辜负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成就了救国济民、立国立民的千秋伟业。与他相比,我的梦想并不辉煌巨大,但是这是我最真诚的想法,所以我会一直有动力去朝这个梦想前进。不论何时何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啊,梦想不分高低,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去做去完成,那就是光荣的,值得称赞的。我相信,大家小小的理想,会汇聚成燎原之火,为祖国的腾飞提供充足的动力。

总书记说: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回顾历史,我们应吸取教训;正视今天,我们应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我们要努力奋斗,谱写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共筑中国梦。

第五篇: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阅读体会

蒋廷黻先生所著《中国近代史》成书于1938年,说是近代,实则只是截至抗日战争之前的这部分历史。虽然只有6万余字,篇幅短小,但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处在那样一个时代便能够以一种冷静而从容的笔调,以一种近代化的视角去看待这段历史,并使得《中国近代史》一书成为了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蒋廷黻先生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较早地受到了西方近代化史观的影响,他的这本书也带有明显的近代化史观色彩。初读此书,发现其篇幅较小,故而也很难将鸦片战争以来近一百年的历史面面俱到地展现出来。而且其中的内容观点也是在近代史研究中被屡屡提及的。其实这种想法无疑是开了“上帝视角”,在那个时代,能够有如此观点,并且和当今我们历史书中所写的主流观点有极高的契合度,恰恰说明了蒋廷黻写作此书的影响力之深远。

蒋先生以一种极为冷静的笔触写史,故而字里行间显示出智慧的光芒。很特别的是,蒋先生在书中对很多问题的讨论和见解,都采取了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抛出一个问题,继而以娓娓道来的笔法,将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层次,旁征博引,以古鉴今,最后综合阐述出内中的原因。同时在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上,可以看出蒋先生在客观中显现出的辩证思想。今天看历史课本里,某某事件某某人物如何评价?大概初中生都知道分积极层面和消极层面两种角度来回答。但是,对于八十年前写作此书的时代,能够脱离传统的所谓说书唱戏那种“脸谱化”般评价人物事件的方法,而转向一种更加现代化的评价方法,充分表明了蒋廷黻先生极具前瞻性和远见性的历史观念。

引起我注意的还有一点,是就是蒋廷黻先生在总论最后写的一段话:“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日寇入侵,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蒋先生能在战乱中写出这本预见性极强的小册子,充分表现了他对于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反思和对抗战建国、民族独立自强的期盼。

下载读书报告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有感(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报告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有感(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书报告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因为这本书不厚,便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最大的感触就是与高中历史课上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有很大出入,不管是时间的陈述还是评论事物的眼光和......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它见证了封建帝国专制的衰败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同时也是使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键入文字]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1840年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后感 ------读中国近代史 李侃 我原本以为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已经很了解了,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所知道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我所了解只是冰山一角,也让我......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由受尽屈辱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鸦片战争让中华民族陷入了屈辱的历史,虎门销烟虽然销毁那毒害中华民族的鸦......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血雨腥风醒中魂,巨龙腾飞惊乾坤 ————学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给读者一个历史的框架,透过历史向我们述说救国与强国之道。鸦片战争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因为西方那时已拥......

    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近代史读书报告

    读近代史辅学读本有感 ————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是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是一段由一代又一代的仁人......

    读《重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重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高二(13) 房熙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