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销社资产监管调研报告
供销社资产监管调研报告
供销社资产监管调研报告 供销社资产监管调研报告
一、资产现状 截止201X年12月底,我市供销社系统县(区)以上公司44家,基层社27家(含保牌企业)。资产总额 4.33亿元,其中流动资产 2.41亿元,非流动资产 1.92亿元;净资产
1.59亿元,其中实收资本0.95亿元;资产总额中有土地、建筑物
1.96亿元,占资产总额的45 截止201X年12月底,我市供销社系统县(区)以上公司44家,基层社27家(含保牌企业)。资产总额 4.33亿元,其中流动资产 2.41亿元,非流动资产 1.92亿元;净资产
1.59亿元,其中实收资本0.95亿元;资产总额中有土地、建筑物 1.96亿元,占资产总额的4 5.26%;已登记的土地254270.22M2,其中: 划拔土地16778 5.05M2,出让土地8648 5.17M2;未登记(在使用未确权)的土地7688 1.53M2,土地出让都集中在市本级、区。
二、社有资产的监管体制
(一)社有资产运行模式 10年前我市供销社系统先后对市、县(区)直属企业及基层社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及职工身份置换,明晰了社有资产的权属。目前,社有资产主要有四大块构成: 一是新设企业对外投资形成的资产。
二是产权制度改革时以净资产形式出资的股权。三是以开放办社等形式的参股、联营资产。四是市、县(区)社持有的资产。
(二)监管方式 各县(区)供销社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监管运营模式: 对未改制的全资企业和部分改制企业的剩余资产、由市县(区)供销社代为行使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进行直接管理;对控参股企业按照公司法和企业章程的有关规定进行间接管理。
1、直接监管
(1)各级供销社是全资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行使所有者代表职责和资产管理职能;负责社有资产的获取、开发、投资、运营、收回与处置、资本收益和分配、监管与考核。
(2)部分县社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和本县企业经营现状,由县社代为行使全县供销社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成立了由县社主任挂帅的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实行县社对企业改制剩余资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的办法,提高了资产收益率,避免了社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
(3)基层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各县(区)供销社委派专人负责统一监管。
2、间接监管(1)供销社控参股企业的社有资产依据公司法按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营,各级供销社以出资人身份委派股东代表参加股东会,推荐人员出任公司董事、监事,代表供销社行使社有资产的经营和监管职能。
(2)市、县(区)供销社内审组受公司股东或董事会的委托定期对控参股公司经营者进行资产运营、经济效益、离任等进行内部审计。通过项目审计,既能达到客观评价企业经营者任期业绩和界定经济责任,又能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同时强化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职能。
(3)部分县(区)社进入了社有资产处置招投标平台,对资产的招租、承包、拍卖及重大工程建设经过招标中心的招投标,并在企务公开栏目中公布。通过公开交易,增加了操作的透明度,使社有资产 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三)社有资产收益分配方式
1、供销社控参股公司的社有资产根据公司章程,按股分红。
2、由供销社监管的全资企业,对内部职工承包经营、对外租赁经营的,供销社按承包和租赁合同收取资产租赁费。
3、对开放办社的投资,在确保本金安全的情况下,原则上按固定回报收取。
三、社有资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有资产质量较差,房屋严重老化,安全隐患突出,经营租赁的收益较低;新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弱,除经营蔬菜交易、烟花爆竹、生产资料等少数企业经营尚可外,其他企业市场占有率比较低,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发展较慢。(二)部分县(区)供销社控参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如不委派代表出资人利益的董、监事进入董、监事会,董、监事会成员均由职工自然人出任,可能形成内部人经营,引发社有资产隐形流失。
(三)部分县(区)社因各种历史原因土地房屋至今未确权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导致社有资产权属不清,部分基层社尤为突出。(四)各县(区)供销社的土地尚有较大比重是划拨(含租赁)土地,土地房屋产权变更登记时需缴纳较高的土地出让金及交易税费而被搁置。
(五)供销社土地房产遇到城建拆建或其他项目需要拆迁的,一般都由政府出面协商,最后结果很难体现土地房产的市场价值。
四、建议及意见
(一)各级供销社应结合本地实际,完善社有资产监管体系,规范土地房屋资产的租赁、维修及处置行为。上级社要加强对下级社社有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确保社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二)建立和完善社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全资、控参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强化会计、内部审计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提升资产监管的质量。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对有条件的企业县(区)社应委派人员进入董、监事会行使职权,实行有效的监管。
(四)把握机会,贯彻落实各项政府已出台的供销社土地使用政策,抓紧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系,明确供销社土地权属,以促进供销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五)县(区)供销社已参 公,各社应按照社企分开的要求,积极创建和完善独立的资产经营平台,确保社有资产完整和安全。
(六)加强重大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的管理,重要经营事项的监管和资产收益管理,建立社有资本经营制度,探索社有资产处置招投标制度,实行公开透明操作,切实管好社有资产。
第二篇:关于社有资产和项目资金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社有资产和项目资金监管工作
调 研 报 告
——
根据运供监发[2013]19号文件精神,我社开展了对社有资产和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细致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供销系统社有资产现状
我县供销系统现有汇编单位
个,其中:县直企业
个,占全系统汇编单位的%;基层供销社
个,占全系统汇编单位的 %。
全系统社有资产总量为
万元,其中:县直企业
万元,基层社
万元。
从资产总量分布看,县直企业占系统总资产量的 %,基层社仅占资产总量的 %。
总体来看,目前全县供销系统虽经过改制和改造,系统的资产运行质量和资产效益都有所提高,但是资产的盈利水平不高,经营结构不合理,基层社的运行不够稳定;从系统资产质量状况看,历史包袱过于沉重,贷款较多,实无能力偿还,不良资产所占比率还很大,总体上资产盘活变现的难度很大。从资产开发利用的角度看,利用率不高,开发程度较低,从资产运营效率来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普遍偏低。
二、社有资产监管运行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县供销系统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拓宽服务领域。
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社有资产也在运营监管开发、改造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08年县社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全县供销系统从盘活社有资产、合理配置资源的理念出发,在坚持深化社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对社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和运营体制进行了探索,在社有企业中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正在形成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健全资产管理体制,完善资产监管机制。
各县直企业、基层社结合产权改革及企业改制,积极探索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社有资产管理体制,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社有资产管理机构,要规定职责,明确要求,双管齐下,从体制上加固了社有资产的防护堤,对以社有资产出资、投资成立组建的小型企业,要分别考核,进行责任审计。对经营较好、前景广阔的窗口企业,加强管理,给予扶持,对鞭长莫及难以管理的企业,回收资本,及时关闭。对名存实亡、有帐无物的空壳企业,尽快清算,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为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积极作用。
各县直企业、基层社因地制宜,因企制策,制定资产管理措施,完善资产管理体制。
我县于2004年成立了社有资产管理科,负责对全系统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通过宣传发动,建章立制,实行规范化管理和程序化运作,各企业配备了资产专管员,初步建立了社有资产管理新柜架。为了规范管理行为,县社于2001年下发了绛供联社(2001)1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的规定》,2005年下发了绛供联字(2005)10号文件《关于加强社有资产管理的补充规定》。绛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加强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指出:
第一,供销社资产归社员集体所有,必须坚持社员集体控制,依法处置,防止各种形式流失。严格管理程序,凡涉及到社有资产变现、置换、转让、参股、对外出资、盘亏及报损等,均要提前上报县社资产管理科备案,经理事会批复后执行。
第二,资产开发前必须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开发方案。基层社社有资产发生产权变更时,需依法进行财产评估,并调整其帐面价值,对于政府部门拓宽公路、城市规划确实需要拆除的企业设施,一定要同政府部门协商协调,求得合理补偿。
第三,对各企业在社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严重损害社有资产利益的行为,对主要负责人和责任人实行问责,对造成社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要负法律责任。
各企业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健全社有资产登记和保管使用制,以制度管企业,有效遏制社有资产流失。对强化资产监督管
理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和规范作用。
二是定期开展经营分析,全面评估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几年来,我县供销社坚持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总结企业经营状况,资产状况及时了解,全面评价。对企业有效资产加强管理,对不良资产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消化措施,为资源整合、实现社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
虽然我县社有资产运营质量和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应该看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较少,我县地处山西南部,即不能同发达县区相提并论,也缺少政策优惠,社有企业及资产同其他县相比,数量少、规模小的差距非常突出。无论是利润指标、商品销售总量指标,还是资产总额指标,都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县社有企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增加资产总量,增强企业实力,是一个亟待解放的问题。
二是营销手段较差,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由于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促销无措施,竞争无手段,发展无后劲,主营业务不断萎缩,经营阵地逐渐缩小,导致企业资金不足、周转不灵,从而丧失商机、丢失市场、中断网络、失去效益,使企业仅仅维持在微利经营中。
三是历史包袱沉重。长期以来,在城乡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供销社也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供销合作社的性质职能和任务决定供销合作社在经营活动中,一方面要以为农服务
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另一方面要承担国家赋予的某些经济社会任务。几十年来,一头挑着亿万农民社员的利益,一头挑着党和政府的委托。尤其是在步入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一度片面强调供销社不以盈利为目的,即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环境。这双重性的矛盾使得供销社企业处于两难境地,而在这一矛盾中,供销社往往牺牲企业利益,形成大量政策性、行政性经济包袱。我县棉花企业不景气,四个棉站都处于停业状态,企业面临危机,大量的吊帐、死帐使资金无法周转,陷入业务萎缩、经营困难、效益下滑。同时,人员包袱、经济包袱、债务包袱日益加重,出现了各企业连年亏损,严重影响我县供销社的整体效益。
三、社有资产被任意划拨和不当定性问题
虽然我县政府都很重视和支持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但社有资产被无偿占用的现象一再发生,特别是在1998年城建改造、道路拓宽中,拆除供销社营业场所的案例屡见不鲜,有的拆除象征性地补偿一点,有的甚至分文未补,上级文件得不到真正落实。
为了支持供销社改革和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虽出台文件制止和解决供销社经营服务设施被无偿拆迁占用,要求对供销社的资产按照“拆一建一,占一还一”的原则予以补偿,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反差,不是侵占不赔,就是占补悬殊,企业维权艰难,职工安置得不到保障。
四、政府对供销社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县供销社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政
府分忧,替农民解愁,用实际成效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任和赞誉,赢得了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支持,省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与措施,支持供销社事业的发展与改革。
2006年6月,全国总社“新网工程”全面起动,我省供销社为适应农村经济形势,积极向省委、省政府请缨,提出在全省供销社系统开展“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的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把“新网工程”建设列入省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中。山西省人民政府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供销合作社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晋政办发(2006)97号文件,充分肯定了供销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供销合作社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四大体系”指明了供销合作社深化内部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房屋及土地使用权,设立了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农村便民店补贴政策。
我县供销社在参与新农村建设,落实省、市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农村便民店补贴政策中。完成了:县级农资配送中心1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1个,便民连锁商店130个,这些政策的支持,充分体现了省、市、县政府对供销社为农服务、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五、对社有资产监管办法的建议
一是加强监事会监管职能。各企业要配备资产管理专管人
员,企业因改制、重组或其他情况需要处置社有资产的,应由企业法人和资产专管员提出处置方案,写出报告,报县联社资产管理科备案,由理事会、监事会研究审核批复,方可实施进行。凡是不经过上述程序处置资产的,应视为违规处置资产,追究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是强化资产管理的政策保护。应进一步明确供销社资产的属性,供销社资产归社员集体所有,土地资产作为供销社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所用的土地资产其土地权属性质应恢复集体所有性质,在改制时企业的土地资产应全额并入改制资产总额。地方政府不能无偿占用,任意划拨或拆除供销社营业场所,征占供销社使用的土地。
三是对供销社土地出让金等给予减免。明确供销社土地权属性质,对供销社企业改制涉及的土地出让金和房产过户费用实行减免,只收取工本费,企业改制时以土地作价入股的,参照国有企业政策实行直接过户,除工本费外不再收取其它费用,为供销社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加强供销社资产的法律保护力度。鉴于目前总社印发的《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属于系统管理制度,当供销社遇到财产、产权纠纷时,不具法律效力,政府部门一定程度上不予采纳,给供销社维权带来困难。
六、在社有资产监管工作中需要反映的其他问题
(一)职工年龄结构老龄化,面临着退休养老问题,社有资
产不能明显增值,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制约着困难职工的生活。
(二)在社有资产运行中形成的历史债务问题,只能通过破产核销,但是破产后使社有资产的价值仅能用于职工安置问题,没有剩余社有资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2010年后我社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及效益情况(详见附表)
八、项目资金监管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和突出典型
(一)项目资金的应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激活了项目单位为农服务的动力,方便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能力,方便了农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提高了消费水平。特别是南凡红利果业专业社果品配送中心的建设,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樱桃、山楂、苹果等种植面积达到1.5万余亩。专业社通过提供种植技术和信息及收购贮存服务,帮助农民提高质量,寻找销路,助农增收100余万元。
(二)项目资金的应用,提升了供销社的服务能力,重塑了供销社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使供销社在为县域经济发展、搞活农村流通、扩大农民消费、带动农民增收,如安峪绿园合作社,前身是安峪供销合作社,通过自身企业的食品加工,年消化转化各种粮食1000余吨、果蔬产品500余吨,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80人,为农民增收300余万元。
九、项目资金拨付使用中违规违纪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项目资金从县财政专户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专款专用,无
截留、挪用、挤占、套取等问题,全部用于仓储建设、网点建设、购置设备、配送车辆、建设冷库等项目建设,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为项目单位在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农”服务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十、项目资金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项目资金监管工作中不仅使资金正确使用,而且要引导项目单位走科学化、现代化的经营之路。
十一、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改建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延长特别流转金的使用期限。
(二)特别流转金多向供销系统倾斜,使供销社在为“三农”服务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013年4月24日
第三篇:资产管理调研报告
XXX管理局资产管理调研报告
一、资产管理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措施,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必然要求,对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的加强资产的管理工作,单位成立了由资产、财务、办公室、工程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资产清查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配置了业务骨干,对单位的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
为了更好的加强单位的资产管理,单位制定了国有资产日常管理流程,来规范资产的管理工作。目前单位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材料。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办公设备等,材料主要包括库存和防汛材料。资产规模及构成方面:固定资产原值10465万元,净值8438万元,累计折旧2027万元。净资产8535万元。本次清查出的资产损失共计6.28万元,其中存货2.82元,固定资产3.46万元。有关处置手续有待上级部门批准。
二、资产管理情况
为了更好的加强和规范资产管理,对用非经营性资产兴办经济实体、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抵押的,必须到国有资产部门办理审批
手续,放止资产流失,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对于固定资产购置必须履行报批程序。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的资产,要根据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规定实施,属于协议供货范围的资产,要按照政府采购协议供货有关规定办理购置手续,对于大宗物品的采购,必须由采购部门提出申请,提交单位领导审批方可购置。对于购置固定资产后,必须及时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履行验收审核手续,方可报销。对国有资产的处置由资产使用单位正式提出书面申请,经局长办公会同意后办理核批手续。资产处置申请批复后,申请单位及时办理处置事项和财务手续,其中:资产的出售、调拨、残值回收等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处置。
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已超过使用年限,无利用价值的资产没有及时办理处置手续,对资产没有定期清查,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资产管理的形式和关键环节
单位国有资产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物质基础,是国家政权建设的物质保证,是国家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财政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制订一系列科学和规范的法律、法规,确保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单位领导要重视,各部门要协调,做到权责分工,做到及时掌握资产信息,做到及时摸清家底。确保固
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五、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进一步加强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建议上级资产管理部门,对基层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培训,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便于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及时了解信息,把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做的更好。
XXX管理局
XXXX年XX月XX日
第四篇:资金监管调研报告
八斗镇财政分局资金监管调研报告
八斗镇位于肥东县北部,全镇辖27个村(居)委员会,278个自然庄,566个村(居)民小组。总面积18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9公顷。总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7.3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111111 今年以来,我分局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在县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分局领导、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全分局员工的努力,不断加强分局镇财政建设、积极培植财源、强化财政资金的监管,使我镇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镇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利用一个月时间,对我分局开展资金监管两多以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全面加强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我分局认真总结加强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二年来取得的经验,在资金监管中信息通达、公开公示、抽查巡查等重点环节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2014年1-10月累计公开公示398次,其中单位预算资金26次,项目类资金25次,补助类资金53次,村级财务资金294次;开展抽查巡查次数为68次,其中单位预算资金2次,补助类资金3次,项目类资金57次,村级资金6次;累计监管支出资金共7417.4万元,其中:预算资金2164.5万元,补贴农民资金3343.3万元,项目类资金908.4万元,村级财务资金1003.1万元。在对分局镇的各项资金的监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谈谈我分局具体的资金监管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部署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一是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2013年初到现在,我分局都及时组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财政分局局长及相关职能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八斗镇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财政人员具体抓落实,确保了对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领导。为更好地开展资金监管工作,细化了各类财政资金监管的目标任务,明晰了监管的环节、流程、措施。
二是全面筹划安排监管工作。财政分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组织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搞好组织领导分工,明确监管工作职责,专题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二)畅通信息渠道,及时传递资金监管信息。一是建立信息通达机制。为建立健全信息通达机制,财政分局指定一名信息联络员,及时上传下达政策资金信息。通过近一年财政资金的监管,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去年资金监管的基础上,于今年年初规范了八斗镇财政分局资金监管系统管理模式,从而确保了乡镇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和,不断提高了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财政分局设置专线电话为举报电话,并向广大群众公布,安排专人负责,随时接受各单位反映情况和广大群众反映的问题、建议。
(三)抓好信息公开,准确公示乡镇财政资金实施情况。一是及时公示监管信息。财政分局利用各村村务公开栏,公示各类惠农资金使用范围、对象、标准等内容和项目资金的资金来源、工程概要、建设规模、投资总额、中标施工单位、资金拨付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及村级资金的使用情况;财政分局利用宣传栏等形式分别对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公示。
二是及时组织抽查巡查。抽查巡查是落实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对监管实施效果起到重要督导作用,财政分局积极协调、组织有关职能站所对各类财政资金实施定期不定期的抽查巡查,及时发现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有效防止了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1-10月份共开展抽查巡查工作68次,其中单位预算资金2次,补助类资金3次,项目类资金57次,村级资金6次。
三是及时跟踪项目进程。财政分局积极参与项目申报、立项、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工作,对分局镇财政资金实行全程监管,重点监管项目的合同签订、施工进度、竣工验收和资金去向,定期察看项目建设情况,检查资金使用情况,评估项目绩效。2014年一事一议项目11个,均能按程序、要求、标准组织实施。
(四)构建监管体系,着力强化对乡镇财政工作的督导。一是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我分局着力在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上下功夫,建立资金监管长效机制,明确了对财政资金的监管职责。
二是制定实施监管方案。依据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黑龙江省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办法》文件精神,结合我分局实际,制定出台了《绥棱县泥尔河分局关于切实加强分局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实施办法》,并从加强乡镇财政预算资金监管、项目资金监管、村级财务监管、惠农补贴类资金监管等方面入手,逐项制定监管办法,逐步抓好监管工作落实。
三是检查考评监管工作。财政分局将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考评范围,对分局镇财政资金操作程序、运行质量、使用效益等进行全面考评。
(五)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对资金监管工作的保障。一是在能力建设上,针对当前财政分局干部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三化”(年龄老化、知识退化、责任心弱化)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积极参加县局干部轮训,同时财政分局积极鼓励职工参与各类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试,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强对财政分局工作人员思想政治、财政业务、法律法规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法律素质,增强自律意识,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纪律严明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二是在基础建设上,我分局加大了对办公场所、设备等的资金投入,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网络宽带、扫描仪、照相机等办公设备设施,大大改善了财政分局办公条件,使财政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和电算化。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公共财政职能的不断延伸,党和国家对“三农”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多,用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资金逐年增加,对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财政资金监管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财政补贴资金分配体制有失公正,群众满意度差。就当前财政补贴资金分配政策中,类似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从客观上应该以种植面积为补贴标准的财政资金,但实际中由于种植面积难以核实,动态管理难以操作,以致出现了“补而无田”和“补而不种”现象。还有实际操作中部分涉农财政补贴资金分配政策,人口的变化是较大的,往往是以前分田人口多的,现在的人口少了,以前分田人口少的,现在却人口多,而国家的田地政策是长期不变的,造成同样是本地村民,有的可享受到多个人的优惠政策,而有的人却连公共财政的一丝一线“阳光”都享受不到。造成政策的落实,有失公正,群众满意度不高。
(二)分局镇财政资金信息公开不全面,群众误解多。主要表现为公开的时间与资金到位的时间不同步,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例如上级的补助乡镇财政资金由于资金下拨的环节、程序繁多,政策落实到分局、村、乃至群众,则需要一段时间,产生了信息公开上的时间差,群众难免产生误解。又如分配方案,资金的筹集使用和计划等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或者没有在规定的地点全面公开,也让群众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三)专项资金监管乏力,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使用效益不高。一方面,根据规定很多农林水、教育等项目涉及的乡镇,财政实行县级报账制,项目实施单位只对县级主管部门负责,作为项目实施地的乡镇财政无权过问,资金监管自然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部分专项资金存在乡镇财政“看得见,管不着”,致使乡镇财政监督弱化,影响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四)涉农资金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政策性强、资金量大,信息掌握比较困难,监管难度较大,需自上而下进一步从源头规范。
(五)乡镇工作条件艰苦,乡镇财政干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财政所人员配备相对缺乏,同时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待遇,将进一步促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
三、几点建议 为把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结合二年来我分局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情况,我们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进监管方式,健全监督机制。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监督主体之间的职权划分,加强相互配合与协作。把监督寓于管理之中,加强事前预警、事中检查、事后评价等监督机制,注重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投入产出效果;加强对社会公共资金、重点工程等的事后监督;各监督主体之间要建立广泛的沟通制度,实行监督信息共享,降低监督成本,避免重复检查。
(二)加强指导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建议各级政府科学合理决策,对于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项目要特别慎重,尽量避免决策失误,盘活资源,突出重点进行监管。
(三)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训制度,突出抓好岗位培训,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做法,多与兄弟单位联系,多向先进单位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引进先进做法,创新工作机制,深化监管措施,不断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水平。
第五篇:发改委监管调研报告(精选)
招投标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招投标监管是发改部门的重要职责,是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规范项目运作的重要保证。强化招投标活动监管,对于提高项目管理质量、更好地发挥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对全市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工作进行了调研,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进一步强化招投标监管的对策和措施。
一、我市招投标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我市招投标监督管理工作经过近年来的多方努力和实践探索,已初步走上了管理比较严格、运作比较规范、落实效果较好、招投标市场发育整体平稳健康的轨道。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制度,把好招投标方案审批关
一是坚持审批招投标实施方案。对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坚持审批项目招投标实施方案, 必要时进行集体讨审签;二是坚持对一些小项目,在申报项目初步设计(或可研报告)时一并申报招投标实施方案,将招投标方案与工程可研报告一次审查批准,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项目服务;三是对于大中型项目,先完成工程初步设计审批,待具备招标条件后,另行报批招标实施方案;四是坚持规范的审批流程。
(二)强化招标程序,实行全程监督
一是指导成立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对每个项目的招投标实施方案,都指导成立由项目县区或项目主管部门的领导牵头,发改、监察、财政、建设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支持和监督项目法人组织招标,对招标中出现的问题由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研究解决;二是认真核准招标公告发布申报表。对招标公告详细审核盖章后,由项目法人在规定的新闻媒体上发布;三是参与开标、评标过程监督。对政府投资性建设项目的开标、评标活动,实行全程参与监督;四是坚持对评标委员会确定的中标候选人,实行3 日以上的公示制度,以保证充足的社会监督时效;五是坚持后审制度。对完成招投标的项目,在发出中标通知书15日内,要求将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专家来源、评标委员会组成、评标细则、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等情况报发改部门备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较好的后审作用。
(三)全面检查和重点稽察相结合
多年来,我们会同监察、财政、审计、规划等部门每年组织两次以上重点项目和政府投资性项目的全面检查。在检查中,将项目招投标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期从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完善提高。同时,市重点项目稽察办每年对全市国债重点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性项目,有计划的进行重点稽察或专项稽察。几年来,我们先后对全市公路交通、公检法司、文教卫生、农林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等二百多个项目进行了检查、稽察,对规范项目招投标活动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四)积极协调解决招投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对招投标问题的监督,是依法管理招投标活动、推进招投标工作规范化运行的有效手段。对在项目招投标活动中出现群众举报的问题,我们随接随查,主动出击,做到件件答复,决不拖延推诿,以求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和影响。近年来,我们先后对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交通战备公路、城市供水管网、疾控中心等项目招投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处理,为保障招投标法规的执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项目建设招投标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的监管,在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招投标过程和监管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招投标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一)监管体制不统一,法规制度不健全
目前的招标监管体制,可以说是一种以部门分散监管为主,综合监督为辅的体制, 即:分别由水利、交通、建设、国土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发改委负责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协调以及对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和工业项目招投标的监督检查。这种部门分散监管模式所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招投标监管中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同体监督,监督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并存, 造成了工程项目 招投标管理混乱无序的局面。另外,工程招投标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如部门法规及各种配套政策之间相互掣肘,对于招投标中的违规违法行为,《招标投标法》及相应的配套规定只讲了“不准”,而没有讲违反了怎么办,致使对一些钻政策漏洞的违法违规行为,因缺乏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处罚条款而难以查处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工作的难度。
(二)规避招标,逃避监管
主要方式有:一是把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将其变为邀请招标。二是肢解工程,化整为零。把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小项目,使每个小项目 的金额均在招标要求的规模标准以下,从而达到规避招标的目的。三是部分招标,只对项目的部分工程进行招标,附属工程则直接发包。四是一些业主单位为了私利,把应当招投标的项目直接交给自己所属的单位完成。
(三)参与招投标的主体行为不规范,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首先,有些业主行为不规范。一些业主除了采取各种方式规避公开招标以外,有的还在招标过程中向管理单位、中介机构、投标企业乱提条件;有的在招标中与投标人存在着利益 的交换,与投标人、代理机构相互串通,制定带有倾向性的、不合理的评标办法,虚假招标,明招暗定,甚至搞阴阳合同,严重扰乱了招标市场秩序。其次,部分中介机构行为不端。一些中介机构不中立、不公正,拿谁的钱为谁说话。有的招标代理机构为了取得代理业务,一味迎合业主,弄虚作假,甚至帮助业主出谋划策钻法律空子;有的招标代理机构则与投标单位相互串通,破坏了招标的公平性。再次,一些投标企业存有违规行为。投标中有时出现投标单位相互串通的情况,彼此达成协议,出现陪标、串标、借机抬高或压低标价,损害投资人利益的现象,使招投标流于形式。投标企业中标后,违法分包、转包的现象也比较多见。
(四)权力干预市场,地方保护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实际招投标运行中,一些有着这样或那样特殊权力的部门,严重违反《招标投标法》,凭借其职权,向投资人“推荐” 开发商,或是向承揽工程企业“推荐”分包队伍,干预工程的发包和承包。有的项目业主不按规定发布招标公告、控制信息的发布范围、随意缩短某一程序的时限;有些地区或部门为确保本地、本系统企业中标,违法设置投标许可,采取歧视性资质审查、越权指定招标公告发布媒体、限制招标公告发布范围和地点、制定不公平的评标标准和方法等,排斥外地或外系统的投标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违反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法规。
(五)执法监督检查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一是个别领域存在行政主管部门招投标监管机构监督检查不到位、力度不大、监控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监督力量不足的问题,难以做到严格按程序对招投标实施有效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二是存在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社会监督太弱、监督相对滞后等问题。三是工程招投标监管中存在重管理轻查处、重检查轻处理的现象,致使不少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串通招投标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处理。
三、进一步强化招投标监管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目前项目招投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从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强化监督、规范行为入手,进一步做好招投标监管工作。
(一)理顺招投标监督体制,明确监管部门职责 我国现行的招投标多部门监管的格局,客观上造成了当前监督缺位、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状况,因此,需要对招投标监督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理清各监督主体的相互关系,把握好监督主体的角色定位,合理划分招投标监督管理权限,明确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工程招投标监管体制。要整合各种监督力量,健全监管机构。建议成立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参加的招投标监督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各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工程项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等招投标工作的监督。各监管部门要在监督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开展监管工作,形成自上而下、不同层次的监督,明确责任,理清角色定位。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对招投标工作的监管应定位于对每项招投标的程序和内容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并及时向监督委员会上报监管情况,及时纠正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要尽快实现招投标执行机构与监管部门人员分离、机构分设、资金脱钩,形成相互制约的格局,从体制上保证招投标监管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使招投标活动及其监管更加规范 面对当前我国的招投标法律法规及其监管制度不系统,不严密的状况,建议立法机关应尽快对《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等系列法规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度建设步伐,制定完善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尽快出台《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完善招投标文件编制办法、投标人资料审查办法、评标委员会组成办法、评标定标办法、合同履行的监管办法、责任追究办法等操作规程;建立实施招投标师职业水平考评制度和招投标从业人员执业准入制度,为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人、招投标代理机构以及招投标监管机构提供切实的行为规范,使重大工程项目从招标到合同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堵塞程序上的漏洞,减少随意行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强化程序监督,完善招投标监管工作网络 一是强化程序监督,严格规范招投标程序。工程项目招投标有一套完整的程序,程序不规范,就难以保证招投标结果的公正性。作为监督主体的招投标监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监督招标代理机构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招标,对招标公告公布、专家抽取、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签订等具体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在程序上不出问题。二是对招投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把招投标活动置于招投标监管机构、纪检监察机关、公证机关的多重监督之下。三是形成严密的招投标监督网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主动牵头并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项目稽擦作用。同时还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监督的作用,如公布投诉、举报电话,从社会中选聘招投标监督员;发挥行业协会的资信认定、自律功能等等,形成监督网络,把招投标工作置于严密的监督网络之中,保证招投标活动的健康发展。
(四)改进评标办法,维护招投标公平公正 借鉴先进经验,在工程项目总承包中继续推行投标报价竞争的招投标方式,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实行合理低价中标。促使业主在招标前做好市场调查,掌握各种工程材料、设备的市场价格,做好成本核算,防止中标价过大偏离成本价。在评标定标中,采用商务标和技术标分离,不设固定标底以及明标暗评的办法。招标人如编制有标底的,其标底既不能作为决定中标的直接依据,也不能作为决定废标的直接依据,只能依法作为防止串通投标、哄抬标价和分析中标价是否合理等情况的参考。通过改进评标方法,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杜绝暗箱操作,防止泄露标底,遏制编制标书及评标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创造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环 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五)提高招投标监管人员素质,优化招投标工作环境
首先,加强学习和宣传。强化对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学习,使各级领导干部和监管机关充分认识规范招投标行为,培育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市场环境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好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与国家利益、全局利益的关系,增强法制观念,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意识,坚决杜绝招投标中的各种权利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其次,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廉政教育和业务培训。通过各种丰富多样、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肩负起监管的重任。再次,增强改革创新能力。鼓励监管人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不断研究探索加强招投标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快实现招投标工作的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