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跨、穿、沿河建设项目河道管理技术规定

时间:2019-05-14 07:3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市跨、穿、沿河建设项目河道管理技术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市跨、穿、沿河建设项目河道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篇:深圳市跨、穿、沿河建设项目河道管理技术规定

深圳市跨、穿、沿河建设项目河道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1.总则

1.1为规范本市河道管理范围内跨、穿、沿河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保障河道防汛安全,满足河道功能要求,保护河流生态,发挥河道综合效益,根据河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本市河道上新建、改建、扩建的跨、穿、沿河构筑物,包括桥梁、箱涵、码头、隧道、管线、缆线、取水口、排水口等构筑物。本市海堤上的新建、改建、扩建的跨、穿、沿堤建设项目在确保堤身安全的前提下可参照执行。

1.3跨、穿、沿河构筑物除满足本规定外,同时应符合相关行业的技术规程规范。

1.4新建、改建、扩建的跨、穿、沿河构筑物,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应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不影响河道水质和景观效果,不影响已建其他构筑物的使用和安全。2.建设项目设计原则

2.1符合防洪(潮)规划的原则。跨、穿、沿河构筑物,应满足规划防洪(潮)标准,其布置应充分考虑河道现状和今后综合整治工程措施(包括治河截污系统、生态景观建设)等实施的方便和可能。原则上不得在河道行洪断面中设置碍洪构筑物,若确因结构需要在行洪断面中设置构筑物并引起洪水位壅高,则应采取断面补偿的方法拓宽行洪断面,避免水位壅高,不得降低河道现有的防洪(潮)标准。

2.2除因市政交通需要在河道中设置桥梁(箱涵)等跨和构筑物外,其他构筑物需通过河道,原则上应采用埋穿河方式通过河道。

2.3考虑神态和美观的原则。任何涉河构筑物,应考虑对河道生态和景观的影响。

2.4跨河构筑物下部净空须满足机械清淤和水面保洁的原则。为满足机械清淤和水面保洁的要求,跨河构筑物底部与常水位之间的净空须在2~3m以上。3.建设项目具体要求 3.1跨河构筑物

3.1.1桥梁等跨河构筑物,其墩柱不宜布置在河道堤防设计断面以内。确需在河道堤顶设置墩柱的,应保障防汛通道畅通。

3.1.2跨河构筑物与堤顶防汛通道之间的净空高度应满足防汛抢险、河道维护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确因条件限制无法满足的,也应采取其他措施保证防汛通道的通畅和使用的便利。3.1.3规划河道上口宽度小于等于22m的河道,桥梁原则上应一跨过河;规划河道宽度大于22m时,桥梁优先考虑一跨过河,确有困难的,中跨跨径不应小于16m。

3.1.4跨河桥梁梁底高程除满足本规定第2.4及3.1.2款规定外,还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1)不低于防洪(潮)水位加安全超高的;(2)不低于规划河道堤防(防汛墙)顶高程;

(3)满足河道保洁、疏浚等维护管理作业船舶通行要求。

3.1.5河道中的桥墩(柱)布置及结构型式应有利于河道水流,跨河构筑物轴线的法线方向与水流流向交角不宜超过5°。对于多跨桥梁,中跨宜以河道中心线为基准对称布置。3.1.6桥梁建设时,其垂直投影面内及上下游各30m河道两岸堤防(防汛墙)需由桥梁建设单位同步按规划要求实施。

3.1.7建桥确有困难时,向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办理手续后,可以以涵代桥,涵洞宜为方涵型式,其过流能力应满足防汛安全要求并留有一定余地,一般按河道规划过流能力1.2倍以上进行配置,涵洞底板顶高程宜高于规划河底高程50cm。无压涵洞上部净空尚应满足有关设计规范要求。3.2穿河构筑物

3.2.1穿河构筑物的顶部(包括保护层)距规划河底(现状河底高程低于规划河底的,按现状计算)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1m。

3.2.2穿河管线工作井的布置不应影响堤防安全及河岸美观,并应满足河道整治及维护管理的需要,距离规划河道上口线不宜小于10m。

3.2.3燃气、油料、原水等管道穿越河道,其保护范围内河道上下游两岸堤防(防汛墙)必须由管线建设单位按规划要求同步实施(河道两岸新建堤防长度均不应小于管道两侧保护范围外延10m)。

3.2.4穿河构筑物应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相应位置设置永久性的识别标志。3.3沿河构筑物

3.3.1沿河构筑物的布置不应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及河岸美观。3.3.2沿河码头应采用挖入式布置。

3.3.3亲水平台高程应高出河道常水位或景观控制水位30cm以上。3.3.4沿河布置的管线,应设置明显的标示,注明类别和埋深等信息。4.附则

4.1本规定由市水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4.2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五年。

第二篇:上海市跨、穿、沿河构筑物河道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上海市跨、穿、沿河构筑物河道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沪水务[2007]365号 总 则

1.1 为规范本市河道管理范围内跨、穿、沿河构筑物的建设和管理,保障防汛安全,满足河道功能要求,维护河网生态,发挥河道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上海市防汛条例》、《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河道上新建、改建、扩建的跨、穿、沿河构筑物,包括桥梁、码头、隧道、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水口和亲水平台等构筑物。

跨、穿、沿河构筑物除满足本规定外,同时应符合流域和相关行业的有关规定。

1.3 新建、改建、扩建的跨、穿、沿河构筑物,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应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不应影响河道水质。2 跨河构筑物

2.1 桥梁、管线等跨河构筑物,其墩柱不宜布置在河道堤防设计断面以内。确需在河道堤顶设置墩柱的,应保障防汛通道畅通。

2.2 跨河构筑物与堤顶防汛通道之间的净空高度应满足防汛抢险、河道维护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2.3 规划河口宽度小于等于22m的河道,桥梁应一跨过河;规划河口宽度大于22m时,桥梁优先考虑一跨过河,确有困难的,中跨跨径不应小于16m,且大于规划河底宽度。黄浦江等Ⅳ级以上航道(包括Ⅳ级)及苏州河、淀浦河、环岛运河等重要河道,其跨河构筑物另行专题研究。2.4 跨河桥梁梁底高程(吴淞高程基准下同)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⑴ 不低于防洪(潮)水位加安全超高; ⑵ 不低于规划河道堤防(防汛墙)顶高程;

⑶ 满足河道保洁、疏浚等维护管理作业船舶通行要求。其中各水利片内(圩外河道)跨河桥梁梁底高程应满足要求(详见附录Ⅳ)。

2.5 河道中的桥墩(柱)布置及结构型式应有利于河道水流。对于多跨桥梁,中跨宜以河道中心线为基准对称布置。2.6 桥梁建设时,其垂直投影面内及上下游各30m河道两岸堤防(防汛墙)需同步按规划要求实施。

2.7 村级河道建桥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后,可以以涵代桥,涵洞宜为方涵型式,其过流能力应满足防汛安全要求,一般不应小于河道过流能力的3/4(其中村级河道不应小于河道过流能力的1/2),涵洞底板顶高程宜高于规划河底高程50cm。3 穿河构筑物

3.1 穿河构筑物的顶部(包括保护层)距规划河底(现状河底高程低于规划河底的,按现状计算)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100cm。

3.2 设置沉管隧道、大型管道和大型取排水口时,应避免造成不利的河床变化和碍洪水流。必要时应通过模拟试验研究,确定改善措施。

3.3 穿河管线工作井的布置不应影响堤防的安全,并应满足河道整治及维护管理的需要,距离规划河口线不应小于10m。

3.4 燃气、油料、原水引水等管道穿越河道的,其保护范围内河道上下游两岸堤防(防汛墙)必须按规划要求同步实施(河道两岸新建堤防长度均不应小于30m)。

3.5 建设穿河构筑物的,应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相应位置设置永久性的识别标志。4 沿河构筑物

4.1 沿河构筑物的布置不应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4.2 沿河码头应采用挖入式布置。

4.3 亲水平台高程应高出河道常水位或景观控制水位30cm以上。

4.4 亲水平台外缘不宜超越河道规划河口线。

上海市跨、穿、沿河构筑物河道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条文

说明

1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27条规定: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措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第2.1.5条规定,堤防工程上的涵、闸、泵站等建筑物及其他构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2 跨河构筑物

2.1 为保证堤防的稳定,确保防洪安全,《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第9.3.1条规定,桥梁、渡槽、管道等跨堤建筑物、构筑物,其支墩不应布置在堤身设计断面以内。

根据本市河道的实际情况,若全部禁止在在堤身设计断面以内布置墩柱,对于规划河口宽度超过22m的河道,其跨河桥梁、管线等构筑物的跨度较大。因此,特殊情况下允许桥梁、管线等跨河构筑物的墩柱布置在河道堤防设计断面以内,但应保障防汛通道畅通。

2.2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第9.3.2条规定,跨堤建筑物、构筑物与堤顶之间的净空高度应满足堤防交通、防汛抢险、管理运行等方面的要求。

2.3 跨河桥涵不应影响防汛安全、不应缩窄河床宽度。

根据《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JTGD60—2004及本市实际,预制预应力板梁长度最大为25m。因此,规划河口宽度小于等于22m的河道,跨河桥梁可实现一跨过河。

为减少布置在堤身设计断面以内的墩柱数量,减少阻流影响,中跨跨径不应小于16m。

2.4 跨河桥梁梁底高程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⑴ 不低于防洪(潮)水位加安全超高。《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JTGD60—2004第3.3.2条规定,桥下净空应根据计算水位(设计水位计入壅水、浪高等)或最高流冰水位加安全高度确定。在不通航、洪水期无大漂浮物的河流上,桥涵梁底高程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m。

鉴于本市内河高水位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h,其安全高度可适当降低,建议取0.3m。

⑵ 满足河道保洁、疏浚等维护管理作业船舶通行要求。本市河道保洁、疏浚等维护管理作业船舶通行需要的净空高度按工作水位加船舶通行净空高度计,工作水位为河道常水位(一般为2.2~2.8m),中心城区船舶通行净空高度一般为2.0m,郊区一般为2.3m。

各水利片内(圩外河道)跨河桥梁梁底高程分析表(详见附录Ⅳ):

2.5 《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沿河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立项或者申请建设许可时,应当将区域内河段的部分整治项目纳入建设项目计划并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从保障桥梁安全出发,结合河道管理的需要,桥梁垂直投影面内及上下游各30m河道两岸堤防(防汛墙)需同步按规划要求实施。

2.6 为便于河道的养护、管理,建议涵洞优先采用方涵形式。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第3.2.2 规定:当小桥、涵洞的上游条件许可积水时,依暴雨径流计算的流量可考虑减少,但减少的流量不宜大于总流量的1/4。

对于暴雨径流,允许在小桥涵的上游有短时间的积水,以压缩涵洞孔径,但必须保证积水壅高不会危及上游的安全。因此,涵洞的过流能力一般不应小于河道过流能力的3/4,(村级河道一般不应小于河道过流能力的1/2)。

为防止涵洞淤积,涵洞底板顶高程宜高于规划河底高程50cm。3 穿河构筑物

3.1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第3.10.2条规定,倒虹管的管顶距规划河底一般不宜小于0.5m,遇冲刷河床应考虑防冲措施。

3.2 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第5.0.25条规定,管道穿过河流时,可采用管桥或河底穿越等型式,有条件时应尽量利用已有或新建桥梁进行架设。穿越河底的管道,应避开锚地,……管顶距河底的埋设深度应根据水流冲刷条件确定,一般不得小于0.5m,但在航道范围内不得小于1.0m。并均应有检修和防止冲刷的设施。

3.3 根据以上行业标准及河道维护管理需要,穿河构筑物的顶部(包括保护层)距规划河底(现状河底高程低于规划河底的,按现状计算)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1.0m。

3.4 根据本市穿河管线工作井的实际施工情况,为确保堤防安全、满足河道维护管理需要,工作井临河侧边线距离规划河口线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0m。4 沿河构筑物

参照《上海市内河航道管理条例》第28条规定,沿河码头应采用挖入式布置,既可保护作业船舶的安全,又减少对河道过流能力的影响。

第三篇:江苏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定

江苏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规范建设项目审批,确保防洪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和《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定。;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1)条地方法规(2)条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河道(包括湖泊、水库、人工水道、行洪区和蓄滞洪区)及其配套工程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设项目及设施,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隧道、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水口等建筑物(构筑物),厂房、仓库、工业和民用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第三条;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它技术要求,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输水、航运通畅。

蓄滞洪区、行洪区内建设项目还应当符合国务院《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下列河道或者河段及其配套建筑物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由省河道主管机关审批,其中国家规定的大江大河或者其主要河段、跨省重要河段、省际边界河道内的建设项目,由省河道主管机关审核后报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审批。

(一)由省河道主管机关管理的河道(具体河道名称见附录);

(二)省际和市际重要河段;

(三)省河道主管机关直接管理的涵闸站等工程。

其它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的建设项目由设区的市和县级河道主管机关按照分级管理的权限审批。

第五条;因生产、经营需要,确需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建议书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前,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向当地河道主管机关或者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下统称河道主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如实提供以下材料:

(一)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申请书,并载明建设单位(个人)名称、建设项目名称、法定代表人、单位地址、建设地点、建设占

用范围、建设内容、占用期限、施工辅助设施建设等情况,并附具占用示意图;

(二)建设项目所依据的文件;

(三)占用河道管理范围的情况及该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措施;

(四)建设项目对河势变化、堤防安全、行洪输水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补救措施;对于重要建设项目以及在蓄滞洪区、洪泛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附具有资质单位编制的并经有管辖权的河道主管机关组织审查的防洪与河势评估报告(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五)建设项目对水质有影响的,应当附具有资质单位论证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六)涉及取水的建设项目,应当提交经批准的取水许可(预)申请书。第六条;河道主管机关收到建设单位提交的全部文件材料后,符合本规定第五条要求的,应当予以受理。

申请资料不齐全或者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书面告知建设单位需补正的内容。

第七条;河道主管机关受理申请后,对不属于其审批权限范围内的项目,应当逐级核转有管辖权的河道主管机关审批。市、县河道主管机关每级核转期限不得超过二十日。

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实施管理的河道及其配套工程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省河道主管机关自收到核转意见后三十日内审核报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审批。

第八条;河道主管机关受理申请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审查主要内容为:

(一)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水利规范性文件等规定;

(二)是否符合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以及防洪除涝、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专业规划;

(三)是否影响河势稳定、行洪输水、水工程安全运行、水环境、防汛抢险,蓄滞洪区是否符合安全与建设要求;

(四)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

(五)是否影响第三人合法的水事权益;

(六)是否符合其它有关规定和协议。

第九条;除报请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审批的外,河道主管机关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应当作出同意兴建或者不同意兴建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审查同意书可以对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建成后的运用和管理提出有关要求。

第十条;计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时,如对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作变动,建设单位应当重新向河道主管机关申请办理审查同意书。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到当地河道主管机关领取《江苏省河道工程占用证》,并按照有关规定缴纳河道堤防工程占用补偿费。《江苏省河道工程占用证》由省河道主管机关统一印制。建设单位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和转让河道工程占用证。占用证遗失或者毁坏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当地报刊上声明作废,并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领。

第十二条;建设单位必须将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和施工方案送当地河道主管机关审核,办理开工手续。施工方案应当包括施工占用河道管理范围的情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期度汛措施等。

第十三条;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兴建批准的建设内容以外的其他工程或者设施。建设单位需要改变工程规模、建设占用范围、建设内容、度汛措施等,应当申请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批。

建设单位需要改变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应当申请原发放河道占用证的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四条;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当地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对其是否按照同意书要求建设进行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情况。

对未按照审查同意书或者经审核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的,或者出现防洪安全问题的,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及时制止,提出处理意见,建设单位必须执行;遇重大问题,应当同时抄报上级河道主管机关。

第十五条;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经由河道主管机关参加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六个月内向当地河道主管机关报送有关竣工资料。

第十六条;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定期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进行检查,凡不符合河道工程和防洪安全要求的,应当提出限期改正的意见,建设单位应当服从安全管理。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河道主管机关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建设项目占用情况检验,并提交《江苏省河道工程占用证》和检验自查报告书。

河道主管机关应当根据建设单位提交的检验材料,对建设单位的河道占用情况进行审查,以确认其继续占用的资格。

第十八条;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河道主管机关为了防汛、抢险、水利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撤销、变更、收回行政许可决定,建设单位应当服从。

第十九条;违反本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建设项目的,县级以上河道主管机关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予以行政处罚。第二十条;本规定由省河道主管机关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本规定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附件:江苏省河道主管机关管理的河道名录;

(一)长江、淮河、沂河、新沂河、总沭河、邳苍分洪道、新沭河、京杭大运河(包括高水河)、徐洪河、怀洪新河、通榆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包括二河)、废黄河(杨庄闸以下)、入江水道、入海水道、泰州引江河、太浦河、望虞河、滁河(含马汊河)、秦淮河等河道,黄墩湖滞洪区、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海堤;

(二)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太湖、里下河湖泊湖荡、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滆湖、长荡湖、石臼湖、固城湖。

(三)小塔山、石梁河、安峰山、八条路、西双湖、贺庄、横沟、昌梨、房山、大石埠、云龙湖、阿湖、高塘、崔贺庄、庆安、化农、山洪、桂

五、红旗、龙王山、河王坝、金牛山、大河桥、大泉、山湖、方便、中山、卧龙山、老鸦坝、赭山头、姚家、龙墩河、赵村、北山、句容、二圣桥、茅山、月塘、沙河、大溪、横山、仑山、墓东、凌塘、茅东、前宋、塘马等大中型水库。

注:国家规定由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管理的,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四篇:江苏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定2003.06.13

【发布单位】江苏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06-13 【生效日期】2003-06-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定

2003.06.13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规范建设项目审批,确保防洪安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和《 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河道(包括湖泊、水库、人工水道、行洪区和蓄滞洪区)及其配套工程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设项目及设施,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隧道、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水口等建筑物(构筑物),厂房、仓库、工业和民用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以下简称建设项目)。

第三条第三条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它技术要求,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输水、航运通畅。

蓄滞洪区、行洪区内建设项目还应当符合国务院《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第四条 下列河道或者河段及其配套建筑物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由省河道主管机关审批,其中国家规定的大江大河或者其主要河段、跨省重要河段、省际边界河道内的建设项目,由省河道主管机关审核后报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审批。

(一)由省河道主管机关管理的河道(具体河道名称见附录);

(二)省际和市际重要河段;

(三)省河道主管机关直接管理的涵闸站等工程。

其它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的建设项目由设区的市和县级河道主管机关按照分级管理的权限审批。

第五条第五条 因生产、经营需要,确需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建议书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前,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向当地河道主管机关或者省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下统称河道主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如实提供以下材料:

(一)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申请书,并载明建设单位(个人)名称、建设项目名称、法定代表人、单位地址、建设地点、建设占用范围、建设内容、占用期限、施工辅助设施建设等情况,并附具占用示意图;

(二)建设项目所依据的文件;

(三)占用河道管理范围的情况及该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措施;

(四)建设项目对河势变化、堤防安全、行洪输水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补救措施;对于重要建设项目以及在蓄滞洪区、洪泛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附具有资质单位编制的并经有管辖权的河道主管机关组织审查的防洪与河势评估报告(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五)建设项目对水质有影响的,应当附具有资质单位论证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六)涉及取水的建设项目,应当提交经批准的取水许可(预)申请书。

第六条第六条 河道主管机关收到建设单位提交的全部文件材料后,符合本规定第五条要求的,应当予以受理。

申请资料不齐全或者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河道主管机关应当书面告知建设单位需补正的内容。

第七条第七条 河道主管机关受理申请后,对不属于其审批权限范围内的项目,应当逐级核转有管辖权的河道主管机关审批。市、县河道主管机关每级核转期限不得超过二十日。

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实施管理的河道及其配套工程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省河道主管机关自收到核转意见后三十日内审核报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审批。

第八条第八条 河道主管机关受理申请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审查主要内容为:

(一)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水利规范性文件等规定;

(二)是否符合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以及防洪除涝、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专业规划;

(三)是否影响河势稳定、行洪输水、水工程安全运行、水环境、防汛抢险,蓄滞洪区是否符合安全与建设要求;

(四)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

(五)是否影响第三人合法的水事权益;

(六)是否符合其它有关规定和协议。

第九条第九条 除报请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审批的外,河道主管机关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应当作出同意兴建或者不同意兴建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同意兴建的,应当发放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同意书。不同意兴建的,应当在批复中说明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建设单位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

审查同意书可以对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建成后的运用和管理提出有关要求。

第十条第十条 计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时,如对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作变动,建设单位应当重新向河道主管机关申请办理审查同意书。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到当地河道主管机关领取《江苏省河道工程占用证》,并按照有关规定缴纳河道堤防工程占用补偿费。《江苏省河道工程占用证》由省河道主管机关统一印制。建设单位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和转让河道工程占用证。占用证遗失或者毁坏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当地报刊上声明作废,并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必须将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和施工方案送当地河道主管机关审核,办理开工手续。施工方案应当包括施工占用河道管理范围的情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期度汛措施等。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兴建批准的建设内容以外的其他工程或者设施。建设单位需要改变工程规模、建设占用范围、建设内容、度汛措施等,应当申请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批。

建设单位需要改变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应当申请原发放河道占用证的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当地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对其是否按照同意书要求建设进行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情况。

对未按照审查同意书或者经审核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的,或者出现防洪安全问题的,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及时制止,提出处理意见,建设单位必须执行;遇重大问题,应当同时抄报上级河道主管机关。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经由河道主管机关参加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六个月内向当地河道主管机关报送有关竣工资料。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定期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进行检查,凡不符合河道工程和防洪安全要求的,应当提出限期改正的意见,建设单位应当服从安全管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河道主管机关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建设项目占用情况检验,并提交《江苏省河道工程占用证》和检验自查报告书。

河道主管机关应当根据建设单位提交的检验材料,对建设单位的河道占用情况进行审查,以确认其继续占用的资格。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河道主管机关为了防汛、抢险、水利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撤销、变更、收回行政许可决定,建设单位应当服从。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建设项目的,县级以上河道主管机关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予以行政处罚。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省河道主管机关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附:省河道主管机关管理的河道名录

(一)长江、淮河、沂河、新沂河、总沭河、邳苍分洪道、新沭河、京杭大运河(包括高水河)、徐洪河、怀洪新河、通榆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沭新河(包括二河)、废黄河(杨庄闸以下)、入江水道、入海水道、泰州引江河、太浦河、望虞河、滁河(含马汊河)、秦淮河等河道,黄墩湖滞洪区、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海堤;

(二)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太湖、里下河湖泊湖荡、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河南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技术审查规定(试行)

河南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

技术审查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河南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建设项目技术审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和《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的指导思想是,在确保黄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惠民富民安民的原则,科学、有序地开发和利用黄河滩区土地资源,支持沿黄经济发展,提高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河南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桥梁管线、旅游生态、新农村建设、养殖及高效农业等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审查。

第二章 一般要求

第四条 《河南黄河滩区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以下简称《防洪评价报告》)应在建设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批准后、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批准前,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一般应有编制黄河防洪评价经历及业绩的单位进行编制。

第五条 《防洪评价报告》应对建设项目规划、项目位臵、平面布臵、建筑物结构以及项目预算等进行详细说明,并提供相应资料。

第六条 《防洪评价报告》需考虑顺水流方向项目区上下游各1km或叠加影响范围内、垂直水流方向两岸大堤之间所有项目对防洪安全的叠加影响进行防洪影响综合评价。

第七条 《防洪评价报告》应对项目自身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并对项目防洪、避洪措施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

《防洪评价报告》应针对建设项目的个体性、特殊性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第八条 为确保河道排洪和项目自身安全,项目区临主槽侧边界应在规划排洪河宽以外。

第九条 项目区外边界间距:旅游生态园、养殖及高效农业园区项目间距一般不小于1km;桥梁间距一般不小于桥梁壅水长度的1.5-2倍,孟津至桃花峪河段容许间距为3km,桃花峪至高村河段容许间距为4km,高村至陶城铺河段容许间距为5km;新农村建设项目间距一般不小于3km。

第十条 为保障大洪水过洪宽度,垂直水流方向的同一断面两岸所有项目的建筑物阻水宽度相对河道宽度的比例一般应控制在:高村以上河段不大于8%,高村以下河段不大于5%。

第十一条 项目区及区内建筑物一般应顺水流方向布臵。项目区内严禁种植阻水片林和高杆作物。项目区围墙应为透水结构。

第十二条 《防洪评价报告》应对项目建设及运营期污水(或垃圾)处理措施进行评价。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应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

第三章 桥梁管线类

第十四条 由于建设桥梁等非防洪工程造成壅水的,需按壅水高度加高堤防,已经完成放淤固堤的堤段,原则上淤区也应相应加高。确因树木生长等原因无法采用碾压施工加高的,可采用人工辅助机械加高,或采取备土方式进行,但应计入施工期相关费用。

第十五条 对于壅水高度不超过10cm,暂时无法加高堤防和淤区的,原则上可采取备土方式进行,并计入施工相关费用,待后续防洪建设任务下达后一并加高加固。

第十六条 确需爬越堤防的管线工程,管线处堤顶纵向水平长度,从管线处外边缘起,每侧净长不小于5m,总长不得少于20m,两端以不小于1:100的纵坡与原堤顶连接。管顶上部覆土厚度(包括硬化厚度),原则上不小于1m,采用其他防护措施的,其管顶防护厚度应根据管道的安全性分析确定。需要加高堤顶的堤段,顶宽应满足有关规范、规定要求,淤区、护堤地应按规定顺延。

第十七条 因非防洪工程项目建设引起河势改变、流速集中等,致使防洪工程受到冲刷需要防护的,应对其防护部位进行设计,坝垛根石加固量应依据增加的冲刷深度进行分析计算。

第十八条 由于壅水或冲刷影响,需要对河道控导和险工加高加固的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加高不足30cm、无法直接加高加固的,原则上可采用备石备料方式进行,但应进行后续施工设计。

第十九条 由于建设非防洪工程的补救措施所增加的工程,造成维修养护工程费用的增加,其维修养护费用计算年限按照项目的使用期限进行分类,使用年限不足20年的,按照使用年限计算,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暂按20年考虑,超出部分签订协议至工程寿命结束。

第二十条 穿越河道的管线,应布臵在设防洪水冲刷线以下,并在管顶留有一定安全厚度。滩岸边角位臵局部确需防护的,应作专项设计,并对河道泄洪影响进行论证。

第二十一条 新建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按要求设臵醒目的工程和安全警示标志。

第二十二条 防护和补救措施设计应按规定计入质量监督等费用。

第二十三条 其他相关要求按照《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黄建管[2007]48号)执行。

第四章 旅游生态类

第二十四条 旅游生态类建设项目主要是指以种植、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园区。

第二十五条 旅游生态类建筑物结构型式一般应为可拆卸的木、钢或钢木混合临时拼装结构。建筑物最高不得超过三层,底层应为透水结构。建筑物的建筑密度一般不得超过5%。

第二十六条 旅游生态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供详尽的项目区阻水建筑物拆除预案,包括拆除时机、所用时间、拆除后安臵位臵及人员、设备落实情况;出具洪水到来前,规定时间内拆除完毕的承诺。

第二十七条 旅游生态类建设项目应采取必要的垃圾、污水处理措施,不得对黄河水质造成污染。

第二十八条 旅游生态类建设项目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应参照执行第三章的相关要求。

第五章 新农村建设项目

第二十九条 新农村建设项目是在拆除原有村庄的基础上集中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不得进行商业性房地产开发等行为。

第三十条 新农村建设项目必须在县级(含)政府批准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内,或者有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的建设批准文件。

第三十一条 新农村建设项目住宅建筑底层应架空,底层架空高度按照2000年设防水位超高1米确定。架空部分不得填充或封闭,架空部分以上建筑最高不超过五层。

第三十二条 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规划总人数按照原村庄现有人数,考虑当地十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禁止向滩区新迁移住户、人口。当地十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应由县级及以上计生主管部门提供。

新农村建设项目原村庄现有人数应提供由所在乡(镇)政府、乡(镇)派出所及村委会加盖公章的人口花名册。

第三十三条 新农村建设项目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最大不超150m,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最大不超100m,不得擅自扩大建设规模。

第三十四条 新农村建设项目,所在乡(镇)政府需出具不向滩区新迁住户、人口,不扩大建筑面积、不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承诺书;出具原村庄限期拆除的承诺书及拆迁安臵方案等,22保证及时拆除。

第三十五条 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供能够反映项目区建筑物走向、位臵等内容的总体规划图、区域布臵图等资料。

第三十六条 新农村建设项目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应参照执行第三章的相关要求。

第六章 养殖及高效农业类

第三十七条 养殖类包括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畜牧养殖类建设项目主要是指以圈养、放牧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饲养畜禽,包括牲畜饲牧、家禽饲养、经济兽类驯养等项目;水产养殖类建设项目主要是指以坑塘等方式进行水产品人工饲养的项目。

高效农业类建设项目主要是指为达到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利用大棚温室等设施种植农作物的项目。

第三十八条 养殖类及高效农业类建设项目的建筑物结构型式应为单层可拆卸的临时拼装结构。

第三十九条 水产养殖类建设项目坑塘围堤高度不超过当地平均滩面0.5米。开挖弃土不得形成阻水障碍。

第四十条 养殖类建设项目应具有污、废物的净化处理系统,不得对黄河水质造成污染。第四十一条 建设项目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的,应参照执行第三章的相关要求。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项目建设及运营期间,建设单位每年应编制防洪预案,包括建筑物拆除预案、迁安救护预案等,报地方主管部门和当地河务部门审核备案。

第四十三条 项目建设及运营期间,建设单位应加强管理,服从地方主管部门及当地河务部门监管,如因洪水等各类原因造成的损失,由建设单位负责。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由河南河务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深圳市跨、穿、沿河建设项目河道管理技术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市跨、穿、沿河建设项目河道管理技术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申请

    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情况,岸线长度及该建设项目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 本建设项目是北大荒五大连池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五大连池100万吨/年饮用天然矿泉水项目输水管道......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道管理规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道管理规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河道管理规定 (2000年12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根据20......

    河道管理职责规定

    文章标题:河道管理职责规定河道管理职责规定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河道管理,确保各级河道主管机关及其人员正确履行河道管理职责,确保黄河防洪安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水利部规章......

    河道管理职责规定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黄河河道管理,确保各级河道主管机关及其人员正确履行河道管理职责,确保黄河防洪安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水利部规章,参考黄委会和河南黄河河务局的有关规定,......

    建设项目管理规定

    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中央国家机关建设项目管理,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实现项目管理科学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深圳市出租屋管理若干规定

    深圳市出租屋管理若干规定 2007年 09月 05日 09:59 深圳新闻网 (1997年8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63号发布,根据2002年7月2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18号修订,根据2004年12月10日......

    深圳市出租屋管理若干规定(★)

    《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条例》实施细则 (1993年8月11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1号发布,根据2004年8月2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35号修订) 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

    深圳市出租屋管理若干规定

    《深圳市出租屋管理若干规定》 (1997年8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63号发布 根据2002年7月2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18号修改) 第一条 为加强深圳市(以下简称市)出租屋管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