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银行业相关职务犯罪

时间:2019-05-14 07:4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银行业相关职务犯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银行业相关职务犯罪》。

第一篇: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银行业相关职务犯罪

海南中公金融人——金融类考试培训领导者

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银行业相关职务犯罪

8.4 银行业相关职务犯罪 8.4.1 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是指非国有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非国有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在这些单位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一般工作人员不能成为贪污罪的犯罪主体

本罪与贪污罪的界限。两罪在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犯罪主体不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只能是非国有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有工作人员,而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国有单位委派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二是犯罪对象不同。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非国有单位(如私营企业、合作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的财物,而贪污罪的犯罪对象是国有财产在内的公共财产。三是刑法处罚幅度不同,职务侵占罪的刑法最高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而对贪污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处死刑。

8.4.2 挪用资金罪

挪用资金罪,是指非国有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擅自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使用的行为。

本罪犯罪主体与职务侵占罪主体一样,为特殊主体,即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

8.4.3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贿赂的行为,或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行为。

本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是非国有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

8.4.4 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海南中公金融人——金融类考试培训领导者

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与国家财产。本罪属于渎职犯罪。

本罪客观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为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本罪主观方面是过失。

银行招聘考试有必要报培训班吗?

当前,银行招聘考试逐渐成为应届毕业生,特别是金融类专业重点关注的热门考试之一,银行招聘考试如同中考、高考、公务员等一样,给了一个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自身价值的平台。特别是银行陆续放开对于专业的限制,报考人数增加了,招聘岗位却未跟上,考试科目较多,内容琐碎,复习时间有限,导致考试难度增加,竞争性可谓是只增不减,很多人开始纠结银行考试要报培训班吗?当然,为避免夜长梦多,更多的考生选择了参加培训班,特别是想从事银行方面工作的考生。

那么,银行招聘考试培训究竟如何?今天跟着小编一起聊聊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报班在复习过程中有以下好处:

(1)为考生提供清晰有序的学习方法,把握学习方向;(2)重点、考点突出,有针对性复习;

(3)互动性强,提供随时交流的平台,当场消化;(4)提供高质量的模拟备考题;

(5)根据真题讲解,提供及时高效的考题信息;(6)有效把控复习进度,合理安排复习计划。

此外,数据显示,接受报班培训大大增加了通过考试的概率!

秉着个人做事以及公司企业文化“做个善良的人”的原则,更为了更好的通过考试,个人建议是:

经济、时间条件允许,当然要报班,争取一次进银行。

原因有:

1、虽说银行给予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招聘岗位增加,但是近几年的报考银行的人数更是有增无减;

海南中公金融人——金融类考试培训领导者

2、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银行招聘只有两次好的机会:每年9月份左右开始的银行秋季校园招聘和来年的银行春季招聘,即银行春季补招,所谓补招意味着机会远远小于秋季招聘了,机会能把握就不要轻易错过。

(2)经济、时间条件欠佳,但是职业规划就是要进金融机构,考进银行的,那就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了!

是的,你确定要报班了,问了周围班次各不相同,上网一搜,各种机构,眼花缭乱。找什么机构,报什么班呢?

一般情况,要找大的机构,最好大半个中国有分校遍,至少有着雄厚的师资、权威的研发,绝对了解考情,学员被欺骗的可能性很小。

班次,如果你家附近没有实训机构的话,那就报网络培训班吧!网络培训班比实训班至少优惠500~1000不等!并且网络班学习时间地点还要更灵活!弊端就是自律能力不强的人上课效果没有实训班那么好,这也是选择大的培训机构的好处,到处都有分支机构,报班上课家门口!

不能否认,以力借力可以增加考生在同等水平下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增加求职机会,但是最终是否报班主要还是取决于考生自身意愿及个人能力、水平等,莫要盲目跟风,报名一些自身不需要不适合的培训班次。

第二篇: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和重点及试卷

首先:银行笔试考什么

1.职业能力测试

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是通过一组科学编排的测试题,对一个人的言语能力、数学能力、空间判断能力、观察细节能力、书写 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公务员考试的行测就是这种题型。在银行的考试中,也涉及到大量的职业能力测试题,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考试。行测是考试的复习重点。

2.银行相关知识

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基础等等。在银行考试中。这部分的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并且比较基础。不是看一本书就可以搞定的。大部分是之前学习的积累。

3.申论

申论,是中国大陆国家公务员进行资格考试的其中一个科目。在公务员考试中,通过对设定资料的阅读,回答有关问题,考察应试者七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体写作能力、时事政治运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的一种考试形式。这个部分类似公务员,但是一般都只有一个题目。个别 4.银行是考察材料作文,类似高考。在银行机考考试中,不用考虑此部分。

其次:

银行基础知识日常积累

1、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

2、银行控股公司制是指某一个集团通过直接购买若干银行的多数股票来控制被收购银行的一种组织形式。

3、信用合作的本质特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用服务。

4、与商业银行开办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相比,汽车金融公司的专业化程度更高,更具有专业优势。

5、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为主要经营目标。

6、经济决定金融,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着不同的金融组织体系。

7、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财政不得向中国人民银行透支,但中国人民银行可以直接认购政府债券。8、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成立。

9、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分行之间不应有相互存贷的市场交易行为。

10、“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是信托的本质特征。

11、人身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保证保险等。

12、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接收从中国农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

13、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9年12月1日。

14、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发行的唯一的合法机构。

15、吸收活期存款,创造信用货币,是商业银行最明显的特征。

16、信用合作制实行“一股一票”制,社员依据入股的多少对信用社决策施加不同的影响力。

17、我国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主要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和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产品销售提供服务。

18、我国设立的政策性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

19、外国在华金融机构不受我国法律的约束。

20、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起不再经营商业性金融业务,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21、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

22、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的利率,当它发生变动时,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发生变动。

23、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可以引导信贷投向,促进地区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24、法定存款准备金属于一般性政策工具。

26、当经济运行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适合采用紧货币紧财政的双紧的政策配合模式。

27、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是同向变动关系。

28、根据可控性的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往往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不同的层次加以监测、分析和调控。30、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最主要的缺点是它的被动性。

3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2、直接信用控制与间接信用指导属于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

3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问题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从什么渠道、以何种方式传达至整个经济体系,并引起最终支出的变动。

34、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是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指标。

35、《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36、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有回购交易和现券交易2个品种。37、1998年以前,我国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可以用于支付和清算。

39、再贴现属于选择性政策工具。

40、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道义劝告具有强制性。

41、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三个层次组成。

42、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43、存款性公司概览的负债构成了狭义货币。

44、我国的信贷收支统计是反映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与运用情况的统计。

45、在金融稳健统计中,存款机构部门核心指标的设置服从银行监管的6C原则。

46、金融存量和流量的关系可表述为:期初存量±期间总流量=期末存量。

47、在机构单位的分类中,保险公司被划入非金融性公司中。

48、货币统计对象包括所有金融性公司和非金融性公司。

49、中央银行概览是对中央银行履行职能过程中所形成的资产和负债业务的综合反映。

50、国际收支统计由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组成,其中,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从存量的角度反映各项交易,国际投资头寸表是从流量的角度反映国内与国外之间发生的金融资产与负债。

52、金融资产价格与其收益成反比,与市场收益率成正比。

53、企业景气调查通常采用普查的数据收集方法。

54、货币统计的基本方法是在金融性公司分类的基础上对报表数据逐级汇总、合并和轧差。

55、中央银行概览重点反映中央银行负债与国外净资产、对国内其他部门的债权等之间的关系。

56、实物交易部分的资金流量核算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

57、外国驻我国的使馆、领馆和国际机构在我国的办事机构等,是我国的非常住单位。

59、银行业协会及其业务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的指导和监督。60、同金融诈骗作斗争,要坚持“打防并举,以打为主”的方针。

61、中央银行再贷款职能仅仅体现在为解决商业银行的临时性资金短缺而向其提供流动性贷款。62、商业银行只要其资产和负债的类型、数量及期限不一致,就会面临利率风险。63、金融机构解散的法律依据是《公司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64、德国存款保险机构的组织形式属于非官方模式。65、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风险控制的基础。

66、洗钱和反洗钱的主要活动都是在金融领域进行的,金融机构反洗钱在反洗钱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67、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

68、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69、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通过分散化投资策略来规避,因此又称为可分散风险。70、撤销是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一种主动性清算程序。

71、各国存款保险的范围一般包括金融机构存款、政府存款、外币存款。

72、金融企业的行业自律组织,一般实行会员制,理事会是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

74、向陷入支付危机甚至清偿能力危机的金融机构提供救助性资金是中央银行履行再贷款职能的唯一体现。75、按金融风险的性质划分,金融风险可以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76、商业银行的解散必须报经银监会批准。

78、信用评级是指征信机构通过定量、定性的分析,以简单、直观的符号标示对中小企业和个人未来偿还能力的评价。79、存款人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收付及其工资、奖金和现金的支取都通过一般存款账户办理。80、普通支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也可用于转账。

81、托收承付是根据购销合同,由销货单位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购货单位收取款项,由购货单位向银行承诺付款的结算方式。82、我国的同城清算遵循“先收后付,收妥抵用,全额清算,银行不垫款”的原则。84、特设专户与国库单一账户相互配合,构成财政资金支付过程的基本账户。85、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北京开展个人征信试点。86、存款人可以为其更新改造资金申请开立专用存款账户。87、支票在同城和异地的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以使用。89、小额支付系统实行逐笔实时处理,全额清算资金。

90、发行基金从发行库进入金融机构的业务库后成为现金;现金从业务库交存到发行库后又成为发行基金。91、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外资金将逐步纳入零余额账户管理。

92、企事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定期存款账户和个人开立的储蓄账户都属于银行结算账户。

93、商业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票据所载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94、2004年3月,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

95、《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人民银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的法定职责。96、大额支付系统采取批量发送支付指令,轧差净额清算资金。97、股票的市场价值是指股票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达成的成交价。

98、二板市场的盈利要求很低或没有盈利要求,因此任何类型的小企业均可上市。99、美式期权是只有在合约到期日才被允许执行的期权。100、同业拆借市场属于资本市场。

101、场内交易方式是指集中在议价交易场所进行金融工具交易的组织方式。

102、中央银行一般把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作为把握宏观金融动向、调整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示器。10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在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引入了负债管理的概念。

104、外国债券是指一国的政府、企业或金融机构在某国债券市场上以所在国以外第三国的货币为面值而发行的债券。105、市盈率的计算公式为:市盈率=每股价格/每股税后净利 106、优先股股息与债券利息一样是固定的。

107、欧式期权是指可以在成交后有效期内任何一天被执行的期权。108、货币市场是指经营1年以内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109、柜台交易以未能在证券交易所批准上市的股票和债券为主,以议价方式进行交易。111、承兑是指汇票收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112、债券的名义收益率是指债券票面上所标明的利息率。

113、二板市场是专为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筹资途径的新兴股票市场。114、远期合约属于标准化合约,在交易所内竞价买卖。

115、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互相交换不同币种、相同期限、等值资金债务或资产的货币及利率的一种预约业务。116、二级市场是筹资者实现融资目的的重要场所。117、金融市场具有反映经济动向,传播经济信息的功能。

118、我国规定,各金融机构拆出的资金只限于缴足法定准备金后的余额。119、商业银行将未到期但已贴现的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其他银行转让是再贴现。120、在股份公司的存续期间,股票是一种无期限的法律凭证。

121、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不能要求基金公司赎回基金单位,只能将其转让给第三者。122、期货合约实行每日结算制度。

123、从事外汇期货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规避因汇率变动带来的外汇风险。124、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外国货币的币值越低。

125、投资引起的利息、股息和利润应列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金融账户中。

127、我国自1996年12月1日起,正式履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第八条第二、三、四款义务,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128、目前,商务部负责向世界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借款。129、卖出汇率是客户向银行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130、在我国,银行挂出的外汇价目表上,现钞买入价一般低于现汇买入价。

131、利率主要是通过长期资本的流动来影响汇率的。

132、外汇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国际收支和汇率能在符合本国利益的水平上保持平衡与稳定。133、国际收支顺差是指经常项目的顺差。

134、各成员国未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不得对国际经常往来的支付和资金转移施加汇兑限制。135、外国政府贷款的偿还由财政部负责偿还。

136、外商投资企业可自行向外筹借外债,但需要到国家外汇管理局办理登记手续。137、当外汇市场外汇供不应求时,一国货币当局卖出外汇,可以防止本币汇率上升。138、当外汇市场外汇供不应求时,一国货币当局买进本币,以防止外币汇率上升。139、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作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本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是间接标价法。140、1994年1月1日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开始正式运行。

142、各成员国未经世界贸易组织组织批准,不得对国际经常往来的支付和资金转移施加汇兑限制。143、外债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

144、一国的物价水平越低,该国货币在其国内市场上越具有购买力,那么在外国看来,它就越具有价值,其汇率也就越高。145、当外汇市场外汇供大于求时,一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以阻止外币汇率的过度下跌。146、在我国,银行挂出的外汇价目表上,现钞卖出价一般高于现汇卖出价。147、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自行制定的。148、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记载的是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的所有经济交易。149、货物贸易出口和服务性收入大于货物进口和服务性支出,称为经常项目逆差。150、庞大的国际游资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最主要的原因。151、金融全球化增强了各国经济金融的互动性。

152、我国政府承诺,加入世贸组织后5年内,对外资银行充分实现国民待遇,取消在市场准入中的非审慎性限制措施,实行透明度原则。

153、国际金融公司隶属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54、轻工业、制造业、高科技新兴产业是亚洲开发银行发放贷款的重点部门。155、金融业务与机构的国际化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156、金融全球化使全球金融运行规则趋于一致,但全球金融运行规则主要考虑了发达国家的意愿,而没有完全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承受能力,因此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弊没有利。

159、国际清算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安排由国际担保的贷款,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

160、非洲开发银行是地区性的政府间开发性金融机构,其宗旨是促进非洲本地区成员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161、金融全球化对各国金融政策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附带练习题:

例题1: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其中融通的主要对象是()。A、货币

B、实物

C. 货币资金

D.财产

E、信用

答案:AC

解析: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其中融通的主要对象是货币和货币资金,融通的方式是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而组织融通的机构则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例题2(判断):人民币存在两种具体形态:一是人民币票券,习惯上称为现金;二是银行存款。()

答案:对

例题3(判断):货币的具体形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演变。最初的形态是一种信用货币。()答案:错

解析:货币的具体形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演变。最初的形态是一种实物货币。

例题4:信用形式是表现信用关系的具体形式,它包括()。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社会信用

D.消费信用

E、民间信用

答案:ABDE

解析:信用形式是表现信用关系的具体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

例题5:从大的方面看,借贷双方资金融通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

A、部门融资

B、个人融资

C.直接融资

D.间接融资

E、综合融资

答案:CD

解析:金融活动中必然存在借贷双方:一方是贷出资金方,即资金供给者;另一方为借人资金方,即资金需求者。从大的方面看,借贷双方资金融通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大类。业。

例题6:人们常用()来概括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三者之间内在的、相互交织的统一活动。

A、金融概念

B、货币概念

C.信用概念

D.金融机构概念

答案:A

解析:金融机构是指组织货币资金融通、为融资活动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融机构是货币经营机构。最早的货币经营业只是单纯办理与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有关的货币收付的技术性业务,成为商人之间的支付中介。人们常用金融概念来概括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三者之间内在的、相互交织的统一活动。

例题7:金融工具的特征包括()。

A、安全性。

B、可转让性(流动性)

C.偿还性

D.固定性

E、收益性

答案:ABCE

解析:固定性不是金融工具的特征。

例题8:按不同的信用形式划分,金融工具可分为()。

A、商业信用工具

B、短期信用工具

C.消费信用工具

D.国家信用工具

E、国际信用工具

答案:ACDE

解析:按不同的信用形式划分,金融工具可分为商业信用工具、银行信用工具、消费信用工具、国家信用工具和国际信用工具等。短期信用工具是按期限划分的。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政策性银行

D.非银行金融机 构

答案:B

解析:商业银行,是指直接面向企业、单位和个人,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以开展贷款和中间业务为主要业务,以营利为目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在一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居主体地位。

例题10: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包括()。

A、中国人民银行

B、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C.证券监督管理机构

D.政策性银行

E、保险监督管理机构

答案:ABCE

解析:我国金融机构按其地位和功能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按我国分业监管体制履行各自的职责。第二类是经营性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例题11:中央银行,一般都具有()三大职能。

A、发行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国家的银行

D.政府的银行

E、社会的银行

答案:ABC

解析:中央银行代表政府管理国家的金融事业,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具有国家管理机关的性质。中央银行,一般都具有三大职能,即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例题12:中国人民银行负债业务形成各种资金来源,主要有()。

A、金融机构存款

B、财政性存款

C.住房公积金

D.流通中现金

E、自有资金

答案:ABDE

解析:中国人民银行的各项业务是其职能的具体体现。其负债业务形成各种资金来源,主要有:①金融机构存款;②财政性存款;③邮政储蓄;④流通中现金;⑤自有资金。住房公积金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负债业务形成的资金来源。

例题13:()是世界各国现代银行中最基本、最典型的银行组织形式。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政策性银行

D.非银行金融机构

答案:B

解析:商业银行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居主体地位,是世界各国现代银行中最基本、最典型的银行组织形式。

例题14: 下列属于商业银行外部组织形式的包括()。

A、单元银行制

B、总分行制

C.决策机构

D.连锁银行制

答案:ABD

解析: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是指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形式。有如下几种形式:单元银行制、总分行制、集团银行制、连锁银行制,决策机构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

例题15:设立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元人民币。

A、1亿

B、5亿

C.10亿

D.20亿

答案:C

解析: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设立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

例题16(判断):政策性银行是隶属于政府的金融机构,不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经营目标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答案:对

例题17(判断):政策性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不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答案:错

解析:政策性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也要在经营活动中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例题18: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包括()。

A、国家开发银行

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C.中国农业银行

D.中国进出口银行

E、中国银行

答案:ABD

解析: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需要,我国政府于1994年先后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是我国的商业银行。

例题19(判断):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依靠发行股票、债券等其他方式筹措资金。()

答案:对

例题20(判断):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不从事存款的划转即转账结算业务,因而具备信用创造功能。()答案:错

解析: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不从事存款的划转即转账结算业务,因而不具备信用创造功能。

例题21: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

A、依法

B、公开

C.公正

D.效率

E、自律

答案:ABCD

解析: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公开、公正和效率的原则。

例题22:流通货币需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A、已销售的商品数量

B、待销售的商品数量

C.单位商品价格

D.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E、单位商品流通速度

答案:BCD

解析:流通货币需要量取决于待销售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和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

例题23:按照形成原因分类,可将通货膨胀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A、需求拉上型

B、成本推动型

C.

结构失调型

D.需求下拉型

E、社会推动型

答案:ABC

解析: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按照形成原因分类,可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失调型三种主要类型。

例题24(判断):判断经济是否陷入了通货紧缩,要看价格总水平是否持续下降,且持续期至少在半年以上。()

答案:对

例题25(判断):单纯的物价下降一定意味着出现了通货紧缩,()答案:错

解析:单纯的物价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出现了通货紧缩,判断经济是否陷入了通货紧缩,要看价格总水平是否持续下降,且持续期至少在半年以上。

例题26(判断):终极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实行一定货币政策在未来时期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答案:对

例题27(判断):商业银行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金融管理部门。()

答案:错。

解析:中央银行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金融管理部门。

例题28:完善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主要由()组成。

A、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B、特殊性货币政策工具

C.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D.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

E、确定性货币政策工具

答案:ACD

解析: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完善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主要由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组成

答案: B

解析:临时存款帐户是指临时机构或存款人因临时性经营活动需要并在规定期限内使用而开立的银行结算帐户。临时存款帐户实行有效期管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2年。

例题30:活期储蓄存款,每年()为结息日。

A、3月30日

B、6月30日

C.10月30日

D.12月30日

答案: B

解析:活期储蓄存款。指储户凭有效身份证件开立帐户、可随时存取的存款。每年6月30日为结息日,所得利息在扣除利息所得税后转入本金。

例题31(判断):计算利息的方法分为单利和复利两种。()

答案:对

例题32(判断):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不论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答案:错

解析:单利是指计算利息时,不论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要按一定期限(如1年)将所得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俗称“利滚利”。

例题33:按贷款使用期限的长短,可将贷款分为()。

A、短期贷款

B、中期贷款

C.长期贷款

D.抵押贷款

E、保证贷款

答案:ABC

解析:按贷款使用期限的长短,可将贷款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是根据担保形式不同来划分的。

例题34:对个人购买自用普通住房发放的按揭贷款最长不得超过()年。

A、30

B、35

C.40

D.45 答案:A

解析:款期限的确定应当综合考虑借款人贷款用途和综合还贷能力、银行资金状况和资产流动性等因素。自营贷款期限最长一般不得超过10年(对个人购买自用普通住房发放的按揭贷款最长不得超过30年),票据贴现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贴现期限为从贴现之日起到票据到期日止。

例题35(判断):商业银行贷款应实行审贷分离、分级管理的审理制度。()

答案:对

例题36(判断):贷款时,贷款人与借款人可以不签订借款合同。()答案:错

解析:贷款时应由贷款人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

例题37:按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功能和形式分类,可以分为()。

A、结算类中间业务

B、担保型中间业务

C.融资型中间业务

D.管理型中间业务

E、一般金融工具业务

答案:ABCD

解析:按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功能和形式分类,可以分为结算类中间业务、担保型中间业务、融资型中间业务、管理型中间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以及其他中间业务等六类。

例题38:融资租赁的特征包括()。

A、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B、所有权与使用权不分离

C.以分期支付租金方式偿还本息

D.租赁双方是以合同为基础的经济关系

E、融资与融物相结合

答案:ACDE

解析:融资租赁的特征有:一是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二是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三是以分期支付租金方式偿还本息;四是租赁双方是以合同为基础的经济关系。

例题39:信托的职能包括()。

A、融通资金

B、财务管理

C.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性

D.信用服务

E、收益分配的实绩性

答案:ABD

解析:信托的职能包括融通资金、财务管理和信用服务。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性、收益分配的实绩性,是信托的性质。

例题40:我国信托业务的范围包括()。

A、信托业务

B、委托业务

C.代理业务

D.外汇业务

E、金融业务

答案:ABCD

解析:目前,我国信托机构开办的业务可分为以下五类:信托业务、委托业务、代理业务、兼营业务、外汇业务。

第五节

例题41:我国的购回协议市场兴起于1994年,作为抵押品的主要是()。

A、小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单

B、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单

C.政府债券

D.国库券

答案:D

解析:我国的购回协议市场兴起于1994年,作为抵押品的主要是国库券。

例题42:下列属于长期资金市场的特点有()。

A、融资期限长

B、融资期限短

C.资金交易量大

D.资金交易量小

E、融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需要

答案:ACE

解析:长期资金市场的功能主要是引导长期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其特点有:①融资期限长。②融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需要。新筹措的长期资金主要用于补充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能力,如开办新企业、更新改造或扩充厂房设备、国家长期建设性项目的投资等。③资金交易量大。④作为交易工具的有价证券,与短期金融工具相比,其收益较高,但流动性较差、价格变动幅度大、有较大风险。

例题43:外汇市场的参与者()。

A、外汇经纪人

B、客户

C.外汇银行

D.商业银行

E、中央银行

答案:ABCE

解析:外汇市场的参与者:(1)外汇银行。指经过国家批准或中央银行指定的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2)外汇经纪人。指在外汇市场上专门为交易双方买卖外汇的中间人。(3)客户。指外汇市场上各种外汇的供应和需求者,主要包括进出口商、外债本息偿还者、国际旅游者、外汇投机商等

第三篇:银行考试基础知识

银行基础知识

1.从84年起,人行专门行使央行的职能1995年3月18日通过《人行法》以法律形式确定;2003年12月27日《人行法修正案》,人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交银监会,银监会成立于2003年4月

2.94年,先后成立了国家开发、中国进出口、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1995年3月18日通过《人行法》;2003年12月27日《人行法修正案》

3.交行87年组建,是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行、建行04年、工行05年整体改制为股份

4.01年第一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张家港;03年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宁波鄞州;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村镇银行是07年新批准设立。06年12月31日邮政储蓄银行成立07年3月20挂牌,定位:依托发挥网络优势,完善金融服务。零售与中间为主,提供基础金融服务 5.渤海银行05年;上海银行95年

6.06年4月26日,上海银行宁波分行----城市商行第一家跨区设分支;:05.11.28徽商银行城商行重组序幕;07.01.24江苏 银行迈上台阶

7.06年12月11日,入世贸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正式生效,取消经营人民币业务地域、客户限制,允许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取消对在华经营非审慎限制----标志着正式全面开放银行业。

8.07年1月全国金融会议决定:首先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公开透明招标制

9.98年城市合作银行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11.06年工行上海、香港同步上市;中行先后两地上市。建行05年在香港上市,唯一没有在上海上市。交行05年香港07年上海上市

12.交行87年组建,是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建04年、工行05年整体改制为股份。农行自07年2月正式开始股份制改革,截至2007年4月尚未完成。

13.截至07年4月,中国银行业协会设有5个专业委员会:法律、自律、从业资格认证、农村合作金融、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

14.06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于99年;大连商品交易所成立于93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于90年

15.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从84年同业拆借市场开始的。同业拆借市场属货币市场。90年底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我国股票市场正式形成,股票市场属于资本市场。

16.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允许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下浮存款利率。2004年10月29日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下限管理

17..从2005年9月21日起,对活期按季结息

18.《反洗钱法》2006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大额和可疑》于2006年11月6日通过,2007年3月1日施行

19.2003年12月27日《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通过,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20.2006年8月27日通过《破产法》,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21.《担保法》于1995年通过并实施

22.《物权法》于2007年3月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23.《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于2007年2月9日通过生效。

24.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并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债券市场。承办柜台交易的商业银行都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银行柜台交易市场可以看成是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延伸,25.《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于2006年修改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6.现行的《公司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7.从2005年9月21日起,我国对活期存款实行按季度结息

28.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新中国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

29.2004年我国进一步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30.现行的《票据法》于2004年8月28日通过修正并开始施行

1、境内机构原则上只能开立1个经常项目外汇账户。

2、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所以核心资本不得低于银行资本的50%。

2.3、资本监管方面改进之一:规定了0、20%、50%、100%的资产风险权重系数,取消了10%和70%的资产风险权重系数

4、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5、我国银行开办的外币存款币种9种:美、欧、日、港、瑞郎、加元、英、新加坡元、澳元(这3个外汇采用间接标价法

境内机构原则上只能开立1个经常项目外汇账户。

6、个人房贷中,贷款与房价款比例最高为80%;贷款人发放自用、款、商用、二手车

贷80%、70%、50%;车贷期限(含展期)不超过5年。二手车贷不超3年。国家助学贷款期限最长10年。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最长8年

7、贷款展期不超原贷期限一半,累计不超过3年

8、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期限最长不超过365天,证券公司期限最长不超过91天

9、本票提示付款期限为2个月

10、央行票据期限通常为3个月、6个月和12月

11、普通高校每年的借款总额原则上按照在校生总数20%的比例、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

项目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可以下浮,但不得超过10%,上浮不作限制;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

12、《新资本协议》规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不得低于4%。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所以核心资本不得低于银行资本的50%。;规定了0、20%、50%、100%的资产风险权重系数,取消了10%和70%的资产风险权重系数

13、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银监可以实行接管。接管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14、大额交易标准:单或累计20万等值1万美元现金收支(包括现金缴存、现金支取、现金结售汇、现钞兑换、现金汇款、现金票据解付等);单位账户之间200万等值20万美元转账;个人账户之间,以及个人账户与单位账户之间单笔或累计50万等值10万美元划转;跨境交易一方为个人单或累等值1万美元

15、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

16、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有限和股份注册资本最低3万元和500万元,17、债权申报期限自法院发布受理破产申请公告之日起计算,最短30日,最长3个月大额和可疑报告管理办法》规定了9类交易如未发现交易可疑的,免于大额交易报告。

18、股东大会作出修改章程、增减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分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19、人民法院受理申请破产申请前1年内,涉及债务人无偿转让的财产,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20、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

21、客户身份资料在业务关系结束后、客户交易信息在交易结束后,金融机构应当至少保存5年

22、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即流动性负债余额就不得高于流动性资产余额的4倍。

23、银监会对已经或可能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利益商业银行接管,接管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24、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

25、银监会应自收到人行建议之日起30日内回复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三大支柱是: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银行最主要的三大风险

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

•持有期收益率=(卖出价—买入价+现金分配***股息、红利)/买入价;资本充足率=(核心+附属)/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利润率(ROE)=净利润/股东权益;资产利润率ROA=净利润/总资产;股权乘数EM总资产/股东权益;ROE=ROA*EM

19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人行PBC;银监会CBRC;银行业协会CBA;工行ICBC;中行BOC;交行BOCOM;农行ABC;建行CCB;证监会CSRC;保监会CIRC

3.银监会根据审慎监管的要求,实地查阅帐表、文件、档案和座谈询问,对风险性和合规性分析、检查、评价和处理是“现场检查”定义。四种监管:“非现场监管”---收集数据资料基础上的分析评价;“现场检查”---实地查阅资料和访谈基础上的分析评价;“监管谈话”---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高管进行谈话;“信息披露监管”---要求机构按照规定披露信息。

4.“会员大会”是银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职责;“秘书处”为日常办事机构。

9.工行:工商信贷和个人储蓄;农行:农村金融;中行:经营并管理外汇;建行: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信用。

11.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作用:填补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融资和储蓄业务需求;打破垄断局面,促进竞争机制形成、竞争水平提高;经营管理“试验田”,推动银行业改革和发展。

12.城市商行趋势:引进战略投资者、联合重组、跨区经营。

15.外商独资、中外合资银行:经营部分或全部外汇和人民币业务,经批准经营结汇、售汇(全面的外汇和人民币业务)。外国银行分行:经营部分或者全部外汇业务以及对除中国境内公民以外客户的人民币业务(不是全面的人民币业务)。外国银行代表处不是营业性机构。外资银行要享受国民待遇必须是独立法人即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

16.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达、长城、东方、华融)业务向是商业化经营,17.汽车金融公司属于由银监会负责监管的非银行金融。

18。银监会会员单位中注意有: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20.金融租赁公司:经营融资租赁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21.货币经纪公司仅限向境内外金融机构提供经纪服务。

23.《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正式生效,取消经营人民币业务地域、客户限制,允许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取消对在华经营非审慎限制----标志着正式全面开放银行业。

24.人行职能:制定、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第四篇:2014银行招聘考试习题-金融基础知识

2014银行招聘考试习题-金融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

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执行着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信用以 偿还和付息 为条件的 价值单方面 的转移。

3.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 优化资源配置、节省流通费用、调节生产消费、调节宏观经济。

4.利息是 剩余价值 的转化形式,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 借贷资本 的价格。

5.利息率的表示方式有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亦称年息率、月息率和日息率。

6.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一般包括 企业、政府、金融机构 和 个人。

7.商业银行的职能是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 和金融服务职能。

8.银行业务主要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 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9.结算业务是由 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 衍生出来的一种业务,结算业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 结算工具 和 结算方式。

10.从经济关系上讲,保险是一种 补偿 制度;从法律上讲,保险是一种 合同 行为。

11.保险的特征是 互助性、经济性、法律性 和科学性。

12.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 必须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二是 必须愿意一货币形式保持其资产。

13.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 和 消费需求膨胀是我国总需求膨胀的四个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引发通货膨胀。

14.中央银行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 货币供应量,使之 货币需求量 相适应,最终达到实现社会总供给平衡之目的。

1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类组合模式,即“双紧”政策、“双松”政策和“紧财政松货币”政策、“紧货币松财政”政策。

16.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包括 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平衡项目三大类。

17.国际金融机构大致可分为 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 和 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

二、名词解释题

1.货币

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商业信用

企业单位之间由于商品交易而发生的商品赊销赊购行为。

3.国际信用

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信贷活动。

4.利息

货币持有者因贷出资而从借款人那获得超出本金的那部分金额。

5.官方利率

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制定的,各银行都必须执行的各种利率。

6.期货市场

交易双方达成协议或成交后,不立即交割,而是在未来一定时间交割的场所。

7.商业银行

以吸收社会公共存款为其主要资金来源,以发放贷款为其主要资金运用,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的金融机构。

8.信用放款

银行完全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即借款人的品德和财务状况,预期未来收益及过去的偿债记录而发放的、无须提供任何抵押作为担保的一种贷款。

9.保险市场

进行保险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的总称。

10.责任保险

以被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或经过特别约定的合同责任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11.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过多,超过对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12.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或控制货币供应量或货币总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或措施的总称。

1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14.市场汇率

本国外汇市场上完全由供需关系所决定的交易货币的汇率。

15.国际储备

一国政府为满足对外支付需要和维持本国货币稳定而持有的可自由兑换的一些国际流动资产。

三、判断题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X)

2.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货币收付绝大部分采用现金形式。(X)

3.支付手段职能是由流通手段职能发展而来,又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4.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形式是贷款。(X)

5.商业银行是整个信用的基础。()

6.从理论上讲,股票集资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X)

7.从利息来源上看,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8.当通货膨胀率等于零时,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

9.在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市场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主导作用。(X)

10.交易所是最典型、最规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

11.证券行市与证券收益成反比,与市场利率成正比。(X)

12.我国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采用会员制的组织形式。()

13.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惟有中央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

14.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主干,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银行机构。()

15.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金融业务只接受中央银行的指导和监督。(X)

16.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资产流动性比例不得高于25%。(X)

17.银行汇票是由企业签发的一种票据,适用于企业先发货后收款或双方约定延期付款的商品交易。(X)

18.中央银行从事资产负债活动,但不以盈利为目的。()

19.保险标的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权益、责任、信用或人的身体。()

20.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都是以无形的经济利益为标的的财产保险,其承保的风险均为信用风险。()

21.社会保险不仅包括财产保险、责任保险,还包括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X)

22.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并决定货币流通,而货币流通则是商品流通的实现形式。()

23.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一个受经济机制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外生变量。()

24.通货紧缩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X)

25.充分就业率意味着失业率为零或是100%的就业。(X)

26.再贴现政策是西方的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政策工具。()

27.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两大重要政策手段。(X)

28.世界上有近100种可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也是自由兑换货币。(X)

29.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看补偿性交易和自主性交易。(X)

30.世界银行在安排贷款时,把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放在第一位。()

四、单项选择题

1.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价值)。

A.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

C.价值

D.货币价值

2.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A.价值

B.价格标准

C.价格

D.磨损公差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铸币,甚至是由完全没有的(货币符号)来代替。

A.价值符号

B.货币符号

C.信用符号

D.商品符号

4.信用的产生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密切相关。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5.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是(发行公债、国库卷)。

A.发行专项债券

B.发行金融债券

C.发行公债、国库券

D.财政透支

6.出口商品以延期付款的方式向进口商提供的信用是(合作信用)。

A.合作信用

B.股份信用

C.国际商业信用

D.国际金融机构信用

7.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整个利率体系上处于主导作用的利率是(固定利率)。

A.市场利率

B.官方利率

C.固定利率

D.浮动利率

8.将利率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划分依据是(按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A.按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B.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调整

C.按借贷期限的长短

D.按利率管理体制

9.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时所采用的利率,是(再贴现利率)。

A.再贷款利率

B.再贴现利率

C.存款准备金利率

D.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五、多项选择题

1.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ABCDE)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2.信用具有以下特征(AB)

A.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B.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C.以最大收益为目标

D.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E.以所有权与使用权相统一的资金为标的3.银行信用的主要形式有(CD)

A.信用卡

B.信用证

C.吸收存款

D.发放贷款

E.代理保险

4.按借贷期限的长短不同,利率分为(AB)

A.长期利率

B.短期利率

C.实际利率

D.名义利率

E.官方利率

5.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可以是(ABCDE)

A.企业

B.政府

C.个人

D.金融机构

E.中央银行

6.决定股票收益率的因素有(ACE)

A.利率

B.汇率

C.购买价格

D.货币供应量

E.股利分配

7.下列银行中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是(ABCDE)

A.交通银行

B.深圳发展银行

六、问答题

1.简述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管理形式,是规范货币行为的准则。

(1).货币材料。货币材料就是规定一国货币用什么物质作为其材料。以不同的物质作为本位货币材料,就形成了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即货币制度。

(2).货币单位。指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包含的价值量

(3).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规定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是一国货币制度的重要内容。一国的通货可以分为主币和辅币,他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4).准备制度。为了稳定货币,各国货币制度中都包含有准备制度的内容。

2.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哪些?

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3.简述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1)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一般包括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个人。

(2).金融市场交易的客体。金融市场交易的客体,即货币资金。

(3)金融市场交易的媒介。金融市场交易的媒介,即金融市场工具。

(4)金融市场交易的价格。金融市场交易的价格,即利率。

(5)金融市场交易的组织形式。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是指把参与代表货币资金的金融工具联系起来,组成买方和卖方进行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交易所交易方式和场外交易方式两种。

4.简答中央银行的业务原则。

(1)中央银行不经营一般的银行业务。中央银行只同商业银行发生业务关系,原则上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因为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拥有各种特权,这就决定它不同一般的金融机构进行竞争,否则,就无法实现其对金融机构的调节和控制,难以完成它所承担的根本任务。

(2)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中央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既要管理金融活动,又要推动金融发展,这就决定了它在金融体系中必然居于领导地位。同时,中央银行对调节货币流通,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与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负有责任,这也就决定中央银行绝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3)中央银行不支付存款利息。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是财政存款和商业存款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往来户存款。

财政存款,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家金库,属于保管性质;存款准备金和往来户存款,是中央银行集中存款储备和便于清算,属于调节和服务性质。而且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故对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得我国目前规定对存款准备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尚需支付较低的利息。

(4)中央银行资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为了使货币资金能灵活调度,及时运用,必须保持本身的资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不宜投资于长期性资产。

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组合运用方式有哪几种?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为四类组合模式:即“双紧”政策、“双松”政策、“紧财政松货币”政策、“紧货币松财政”政策。

(1)“双紧”政策:紧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策支出规模等,来抑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利率等来增加储蓄,减少货币供给,抑制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

(2)“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利率等来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

(3)“紧财政松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这种政策组合将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4)“紧货币松财政”政策: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可以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这种政策组合,有利于保持通货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适度增长。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会积累大量的财政赤字。

第五篇:银行校园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

劳动二重性

是指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的是价值。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例如:一个人生产一把椅子,椅子能够提供给人坐,这一点是使用价值;同时椅子可以拿去交换,因为做椅子花费了劳动时间,是具有价值的。

货币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的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由于商品时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商品时二者的统一体,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但又相互矛盾。原因是:商品是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不是只为了满足自己对使用价值的需求,而是为了交换的目的。而且商品生产者是通过让渡使用价值来实现价值的。

商品的两种属性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引起的。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形成

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四个阶段)

(一)简单价值形式

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由另外一种商品来表现的形式。例如:1只羊=2把斧子 在这个等式中,羊的价值不是由它本身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间接地借助于石斧相对地表现出来的。因此,它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由于石斧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是充当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羊具有同自己相等的价值,由此它形成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上。

等价物

就是能够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商品。

在这个例子中,提出了两个概念: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排斥的两个因素。

(二)扩大价值形式

是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性地由许多商品来表现的形式。

在扩大价值形式下,许多商品作为等价物,而另一种新商品出现,就会增加一个新的价值表现材料。这时,一种商品经常地和一系列商品相交换了。于是价值的表现由简单的形式逐步过渡到扩大价值形式。用下列等式来表示:

2把石斧,或5斤盐,或1袋小麦,或一只羊3斤茶叶,或半两黄金,或其他;等等

在上述例子中,而当每一次交换,商品价值却只能用一种商品来表现,所以,每一种商品都是特殊的等价物。

特殊等价物

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例如:Q币是腾讯公司出品的一种用人民币够买的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用于在其公司系统内兑换其他物品的虚拟商品,它不具备货币的一般职能,也不符合货币的定义。

又如:钱(人们俗称的“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属于民法上的种类物。

(三)一般价值形式

是一切商品同时用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表示方法如下:

1袋小麦,或3斤茶叶,或一只羊半两黄金,或其他;等等

在这个等式中,用来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成了一般等价物。各种商品都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一般等价物上,清楚地说明各种商品在质上是相同的,量上是可以比较的,而且标志着价值形式的质的变化,即商品交换由物物交换直接交换变为由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间接的商品交换。

一般等价物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商品,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一两种商品。例如:黄金,包括由金子铸造而成的金元宝,金币以及半成品。

(四)货币形式

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出现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增多了,交换的地区也扩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地充当某一种商品来充当。在这里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货币形式可用下列等式来表示:

5斤盐,或1袋小麦,或3斤茶叶,或半两黄金半两黄金,或其他;等等

【特别提醒】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的产物;价值形式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

金银在历史上早就充当着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最后独占一般等价物这个特殊的社会地位。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货币具有同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5斤盐,或

而商品生产不能脱离周围经济条件而独立存在,所以,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货币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货币反映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是用货币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价格。价格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单位。包含一定的金属重的货币单位就是价格标准。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我国人民币代表着一定得价值量,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

(二)流通手段

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作用。商品流通

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的公式

商品——货币——商品(与以前的交换相比较,买卖出现了分离。)【思考】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一样吗?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即:流通手段落脚在货币的媒介作用上,而商品流通则落脚在商品交换上。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也就是说,商品流通是说把商品合理的销售出去,流通手段是指通过么种方式来销售物品。比如你开公司,你公司的商品同过了业务部门联系业务,在由采购到公司提货,又到了批发市场,在到专卖店和连售商

最后到消费者(也就是使用你公司产品的人)手中。简单的一起说明:是说把物品快速的利用某种手段销售出去,不让产品有压货和卖不出去的情况。

(三)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特点是:必须是现实的金属货币或作为货币商品的贵金属。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即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

我国人民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

(四)支付手段

货币不伴随商品的运动而作为价值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其特点是: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进行单方面转移;可以由价值符号来执行这一职能;可以通过转账形式进行结算。

支付手段的职能扩大了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也发挥着支付手段职能。

(五)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是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例如,战败国向战胜国支付货币赔款,一国向其他国家提供货币贷款,或资本家将货币资本从国内转移到国外等,均属此类。

二、货币诸职能的关系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为什么

货币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呢?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这就如同尺子所以能衡量其他一切物品的长度,是因为尺子自身也具有尺度一样。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

本来,商品价值的大小,乃是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测量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便越大。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例如,一双皮鞋价格为10元,一件衬衣价格为5元,等等。不过,有一点这里应该说清楚,就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要人们在观念上想一下某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就可以了。所以这样,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它所做的只是给商品以价格形态,即表明某一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真正用商品与货币相交换马克思说:“货币在它的价值尺度功能上,本来也只是作为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平常从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属于这一种,所以,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不说自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任何一个资本家决不会允许有人用空话来拿走他的商品。

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这一作用的情况下,商品与商品不再是互相直接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商品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交换其他的商品。这种有货币作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由物物交换过渡到商品流通,意味着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卖与买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过程,如果出卖了商品的人不立刻去买,就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也就是说,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已经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起初是贵金属条、块,以后发展成铸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货币的第三个职能是充当贮藏手段,即可以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人们储存起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既不能象充当价值尺度时那样只是想象的货币,也不能象充当流通手段时那样用货币符号来代替,它必须既是实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者金银条块等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退出流通成为贮藏货币;反之,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成为流通手段。由于贮藏货币具有这种作用,所以在足价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便不会产生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现象,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货币的第四个职能是支付手段。在放债还债、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场合,货币就起着这种作用。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由于很多商品生产者互相欠债,他们之间便结成了一个债务锁链,例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又欠了丁的钱„„如果有其中某一个商品生产者因为生产和销售的困难而不能按期支付欠款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全线崩溃的局面。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使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货币的最后一种职能是充当世界货币,即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能够作为世界货币的只有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是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的,因为后者一超出本国范围便失掉了原来的法定意义。世界货币的作用是: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第二,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贷款以及转移财产等等。

第三节

货币制度

一、金属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问题】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经过怎样的历程?

回答: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1)规定货币材料。即规定可以用作货币的材料,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2)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3)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辅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分;(4)货币铸造发行。货币的自由铸造、限制铸造是针对金属货币流通而言的。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通过法令规定信用货币的发行机构,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后,信用货币的发行权大都集中在中央银行;(5)货币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是指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有限法偿是指具有有限支付能力。在金融货币流通中,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辅币则为有限法偿;在信用货币流通下,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能力。(6)准备制度,金属准备曾是货币制度的重要内容。

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制度又包括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银本位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制度;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法为本位币的制度;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目前各国均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二、金属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

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

货币制度的演变

概括地讲,从16世纪至今,货币制度的演变与各个历史阶段商品经济相适应,先后出现过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三种金融货币制度,最后过渡到当今不兑现的纸制本位制度。金属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这是最早的货币制度,产生于商品生产还不很发达的时期。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入输出。除了我国外,到了19世纪末,各国先后放弃银本位制而采取金银同时流通的制度。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度是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又称复本位制。在这个制度下,金币和银币都能自由铸造,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金银复本位制度按照金银两种贵金属的不同关系分为如下三种:(1)平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是国家不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金银按照各自的实际价值进行交换的本位制,例如,英国在1663年就铸造金币“基尼”与原来银币“先令”按市场比价同时流通。(2)双本位制

双本位制则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金银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的本位制。这种货币制度盛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如美国在1792年就规定金银法定比价为1:15。在双本位制下会出现一种叫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又称格雷欣法则),具体是说,当黄金与白银的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时,市价比法定价格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在流通中的数量逐渐减少,市价比法定价格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在流通中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货币流通不稳定。

除以上两种本位制度外,金银复本位下还有一种跛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是由复本位制

向金本位制过渡时期的一种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金铸币和银铸币都规定为本位币并有固定兑换比率,但国家规定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允许自由铸造,这就决定了银币在现实流通中无法起到本币的作用而仅仅充当辅币角色。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材料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1)金币本位制

这是指以金币作为本位币流通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中最典型的形式。金币自由铸造,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银行券可以兑换黄金,是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经济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后来,由于战争、经济危机等多方面因素,削弱了黄金基础,金币本位逐渐转向金块本位与金汇兑本位。(2)金块本位制

这是一种没有金币流通,但流通中的银行券、纸制货币符号等可以按照规定限额与金块汇兑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国家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国内不流通金币。流通中的货币符号可以兑换黄金,但规定了限额,必须要具有了一定数额才能与金块兑换。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富有的人拥有大量的货币符号,也才可以兑换黄金,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富人本位”。该制度的条件是国际收支平衡,一旦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大量黄金外流时,这种制度就难以为继,为此,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英法等国被迫停止金块本位制。(3)金汇兑本位制

这是一种没有金币流通,也不允许银行券等货币符号汇兑金块,而是用银行券等货币符号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在国外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虽然也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在国内不铸造也不流通,也不能兑换金块,只能同另一个实行金币本位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存放外汇黄金,通过无限制地供应外汇,以维持本国币值稳定。这就必然存在很大的依附性,是一种带有殖民性质的货币制度。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最终使金本位制崩溃了,过渡到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三、纸币流通下的货币制度

当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是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它是以不兑现黄金的纸币为本位货币制度。

这种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以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并由政府颁布法令,赋予无限法偿和强制流通的能力。

2.不能兑换黄金,也不规定含金量,对外汇率由政府制定。3.货币发行量一般根据国内经济需要来决定。

四、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

(一)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1)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主币单位:元;辅币单位:角、分。(2)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

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人民币是要不得较为,只准许人民币流通,国内一切货币收付、结算和外汇牌价,均以人民币为价值的统一尺度和计算单位,执行货币只能的只有人民币,法定赋予人民币以强制流通里。为此,国家法令规定:严格禁止外币在中国境内计价流通;严格禁止金银流通与私自买卖;严格禁止各种变相货币流通;严格禁止人民币自由出入境;严格禁止妨害人民币及其信誉。

(3)人民币的发行原则

坚持集中发行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原则

(4)对人民币流通的管理

我国对人民币流通实行计划管理,它是通过实行现金管理和工资基金监督来实现的。

(5)统一管理金银储备和外汇储备。我国金银储备和外汇储备由中国人民银行集中掌握,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6)统一管理汇率。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汇率为准。

(二)人民币制度的特点

现行的人民币制度与旧中国货币制度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1.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2.人民币是独立自主的货币。3.人民币是基本稳定的货币。【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价值形态?价值形态的发展过程同货币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货币的各个职能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价格和价格标准?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有何不同?

5.为什么说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 6.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具有什么特点? 7.社会主义社会货币的支付手段有什么特点?

8.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有哪些作用? 9.什么是复本位制?

10.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哪些特点? 11.什么是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

第二章

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第一节

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

一、货币流通的概念

是指货币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不停地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运动。

流通手段最初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是商品流通借以实现的形式,凡是商品生产者,要是自己的生产能继续进行下去,必须把自己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卖出去,通过与货币交换,买回自己所需的商品,以实现使用价值的交换。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情况下,这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就是适应商品买和卖的两个独立过程。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就是适应商品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发挥媒介作用的。只要存在商品经济,货币流通就必然存在。此外,由于借贷、交纳赋税、租金和支付工资等,都会引起货币流通。

二、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

是指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商品形态的变化服务。

二者的关系

(1)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由于商品流通是由商品内在矛盾引起的,而货币流通不过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所采取的外部表现形式,因此,商品流通的规模、构成、范围和速度,决定货币流通的规模、构成、范围和速度。(2)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具有反作用。货币流通正常与否,对商品流通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二者的区别

(1)形态不同;(2)一定时期内投入流通中的商品和货币数量并不完全一致;(3)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方向一致;(4)决定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5)货币流通可以超出直接的商品流通之外而延伸到其他领域。

三、货币流通的形式

货币流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狭义货币流通

只包括现钞和不足值的金属铸币的现金流通。广义货币流通

包括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实际上是银行信用的投放与回笼所形成的货币运动。

(一)现钞流通

现钞流通也称现金流通,即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现金流通领域:与居民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和企业单位间的小额货币收支。

1、现金投放的渠道

(1)工资及对个人的其他支出;(2)采购支出;(3)财政信贷支出;(4)行政管理费支出。

2、现金归行的渠道

(1)商品销售收入:存入银行;(2)服务事业收入;(3)财政税收收入;(4)信用收入。

(二)转账结算

转账结算

也称非现金流通,是银行转账结算引起的货币流通,具体表现为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账户上划转款项进行货币收付和行为。

1、存款货币流通渠道

(1)商品价款的收付/结算;(2)劳务费用收付/结算;(3)财政收支结算;

(4)信贷资金的发放和回收/银行信贷结算。存款货币流通领域:通过银行转账结算的存款货币流通主要适用于大额商品交易或其他大额货币的收支。

2、现金货币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是现金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的统一。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结果引起两种货币形式的货币量——现金货币量和存款货币量此增彼减。【现场演练】

[例题]货币流通是指作为()形成的货币连续不断的运动。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答案:BC [例题]在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流通由()两种形式共同构成。A.现金流通 B.银行转账 C.存款流通 D.票据贴现 答案:AC [例题]现代经济中的现金流通,是以()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A.债券 B.商品货币 C.纸币 D.铸币 答案:CD [例题]随着企业单位和个人用现金进行各种支付,流通中的现金又流回到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过程,被称为()。

A.现金发行 B.现金投放 C.现金回笼 D.现金归行

答案:D [例题]目前我国银行投放人民币现钞的主要渠道是()。A.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 B.采购支出 C.财政信贷支出 D.行政管理费支出 答案:A [例题]人民币现金归行的渠道主要有()。A.工资收入 B.商品销售收入 C.服务事业收入 D.财政信贷收入 E.外汇收入 答案:BCD [例题]存款货币流通是()引起的货币流通。A.货币收付结算 B.银行转账结算

C.财政信贷收支结算 D.商品和服务收支结算 答案:B [例题]如果其他情况不变,当中央银行增加黄金、外汇储备时,货币供应量将()。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上下波动 答案:A [例题]现代的广义货币的流通,实际上是银行信用的投放与回笼形成的货币运动,它包括()。

A.存款货币流通 B.足值金属货币流通 C.银行券流通 D.现金货币流通 答案:AD

第二节

货币流通规律

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

是流通中货币必须量的规律。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公式为:

流通中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由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格和商品数量的乘积,因此,实际上决定流通中货币必要量是由商品价格、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所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必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货币必要量的公式是:

商品价赊销商品到期支付互相抵消的流通中货币格总额价格总额的总额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必要量

综上所述,商品价格总额与流通中货币必要量成正比,体现了价格和价值质的对等和量的比例关系;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必要量成反比,体现了货币自身周转速度与货币数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二、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发行量决定了流通中必须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就是纸币流通规律。用公式来表示:

单位纸币所代表流通中所必须的金属货币量 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金属货币量

三、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

纸币流通规律所体现的实质是纸币和金属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当流通中金属货币需要量已定,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由纸币的数量决定,纸币的数量越多,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就越小,商品的纸币价格就越高。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是直接从商品流通中产生的,是商品流通中各因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的联系。纸币流通规律受它的制约,并从它派生出来。

第三章

信用与利息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的产生

信用

是以偿还利息为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简单地说,信用就是借贷行为。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让渡。

信用产生的基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基础。在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商品和货币在各个所有者之间分布是不均衡的,一方面, 生产者要出卖商品;另一方面,购买者买进商品后因为贫穷或没有货币,不可避免地产生借贷的需要。

原始形态的信用 —— 实物借贷

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当时生产力发展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使原始社会解体、产生了私有制家庭和阶级,出现了贫富的差别。贫困家庭缺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了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向富裕家庭借债,通过借贷调剂余缺,这样就产生了信用。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货币借贷 —— 高利贷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货币,也就出现了货币借贷。由于生产上的季节性、生产周期长短不

一、商品购销地点距离远近等原因,使商品买卖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有时不能一致, 要求商品买卖采取延期支付的形式,即信用贸易,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到了约定还款期限,再偿还所欠货款,货币在信用贸易中成为支付手段。货币信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采取高利贷的形式。高利贷是古老的生息资本,它盘剥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小生产者。因为小生产者在当时大量存在,他们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经不起任何意外事件的袭击,从而不得不向高利贷求贷。高利贷的特点:(1)利息特别高,而且没有什么集合限制,在旧中国农村,高利贷利率年利一般都在50%以上,有的高达100%以上,而且是驴打滚、利翻利。(2)一般都用于生活消费,很少用于发展生产。高利贷的作用对社会生产力来说,不起促进作用,而是起阻碍破坏作用。它使小生产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资本主义的信用 —— 借贷资本运动

在封建社会末期,高利贷手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货币资本,可以随时投入资本主义生产、创办资本主义企业。但是他们留恋高利贷的剥削方式,更重要的是由于利率过高,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对信贷的迫切需要。发展资本主义企业需要大量的货币资本,单靠资本家的个人财力不够、需要借助信用关系进行筹集,产生了新兴产业资本的发展与落后的高利贷信用关系之间的矛盾,直至资本主义信用的出现和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借贷资本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顽固的高利贷者,生息资本才从属于产业资本。

借贷资本产生的原因,是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会产生货币资本暂时的多余或不足。闲置与资本的本性相悖,必然使闲置资本寻找出路、贷出去牟利,为货币资本暂时不足的企业提供贷款的可能。

借贷资本的来源有:(1)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暂时分离出来的闲置的货币资本;(2)

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私人储蓄;(3)政府的货币积累。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以银行为中介的信贷关系外又出现了通过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金组成股份公司制企业。股票虽然不像一般贷款那样定期归还,但可以通过出售股票收回付出的货币。另外建立了信用制度,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信用制度对市场经济的作用表现在它可以调动大规模的社会资金,从而为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服务;可以调配社会的经济资源;可以提高社会的需求总效用; 可以调节国民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

社会主义信用

因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自然地存在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以及货币资本的运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都必须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以实现其价值。这些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暂时闲置的资金不能随意调用,每个企业也不能无偿使用其他企业的资金。为进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国家除了利用财政动员和分配资金外,还必须利用信用制度、采取有偿方式,筹集社会资金。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信用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信用的方式和范围将会普遍化。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往来都将使用信用手段。现在我国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信用体系,个人消费刚刚起步、股票市场还不成熟。所以我国应该完善信用制度,使之法制化、科学化,从而充分发挥信用的经济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第二节

信用的形式

信用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信用形式是表现信用关系的具体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各种融资的需要,出现了多种信用形式。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

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信用形式。如企业间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商业票据。

赊销和预付货款是商业信用的两种基本形式。赊销和预付货款把商品购买与支付货款分离为两个环节。这两种形式对于买卖双方都有利。赊销:一方面可以使生产商品企业(卖方)将货物销售出去,不至于积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缺乏购买资金而又需要某种上品的企业(买方)提前得到所需的商品,经过一定时期,在归还商品的货款,进而可以缓解资金的不足。预付:一方面可以使生产企业(卖方)提前筹集到资金,进而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实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买方能够保证获得所需的畅销的商品。

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的债权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体现了企业之间的关系。2.商业信用所贷出的资本是处在产业资本循环周转过程中一定阶段的商品资本。而不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这种贷出是通过买卖活动,由一个人转到另一个人的手里的。3.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一致的。在经济繁荣阶段,商业信用随着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及产业资本的扩大而扩张,在产业繁荣时,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商品增多,以信用出售的商品也相应增加,对商业信用的需要也增加;在经济衰退阶段,商业信用又会随着生产和流通的消减及产业资本的收缩而萎缩。

我国的商业信用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广泛存在商业信用。当时,商业信用解决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资金不足的困难,有助于国有经济利用多种商业信用形式,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引导和调控。商业信用在当时不仅被广泛运用,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56年后,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商业信用逐渐被取缔,只允许保留少数几种情况。禁止商业信用虽然消除了计划管理失控的隐患,但也扼杀了其繁荣市场、搞活流通的作用,束缚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1979年改革开放后,商业信用又重新恢复,但并未得到迅猛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变相、强制的商业信用的产生极大冲击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道德观念,滋生了企业采用强制商业信用的习惯,企业间相互

拖欠货款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信用的健康发展。注:强制商业信用:是指本应支付的货款而拖欠不付的现象。它与一般商业信用的区别是:强制商业信用是在买方强制拖欠货款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后者则是在商品卖方主动提供,或经买卖双方磋商之下形成的。由于强制商业信用违背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与借贷的基本原则(平等与自愿),因而构成拖欠方对被拖欠方财产的侵犯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讲,应该说,强制商业信用不是真正的信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信用道德水准低,为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很难随意贴现(discount)、承兑(acceptance)、商业票据(commercialbill/note)。没有银行信用的支持,商业票据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商业信用也因此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因此,今后要发展商业信用,应该努力健全法律法规,督促企业规范商业信用行为,扶持建立企业资信数据库,不断完善企业资信信息,强化企业资信分析,积极实施商业信用事前调查、审查,事后检查制度,增强银行对贴现、承兑的风险控制,尽快建立全国票据查询网络,统一全国票据查询回复书样式及相关内容。

银行信用

是指银行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信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银行以吸收存款等形式,筹集社会各方面的闲散资金;二是通过贷款等形式运用所筹集到的资金。

(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导形式 第一,银行信用消除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银行信用具有广泛性。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因此,银行可以把货币贷给任何一个企业,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限制。

2.银行信用具有规模性。贷放的是社会资本。银行信用则不受交易额度的影响,小额资金主聚集为大额资金借贷,大额资金也可以分散为小额资金放贷。

3.银行信用具有贷款期限上的灵活性。银行信用形式下,可以提供不同期限的贷款,满足短中长期的不同需求。

4.银行信用具有核心性特征。现代银行信用是信用的主要形式,是其他信用赖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尤其是商业信用,更需要银行通过承兑、贴现和抵押贷款为其提供支持。

第二,银行本身具有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任何其他信用形式都难以与之竞争。银行作为专营货币的企业,具有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提供贷款的能力,其资金来源广、成本低,融资能力强;另一方面,银行作为专业信用机构,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来识别与防范风险。

第三,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企业,不仅能够提供信用,而且还能创造信用,使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信用。

附:如何理解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 现代信用形式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银行信用在规模上、范围上、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两者的关系可做如下理解:

(1)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历史上商业信用产生在先,它直接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相关联,直接为生产和交换服务。企业在购销过程中,彼此之间如果能够通过商业信用直接融通所需资金,就不一定依赖于银行。

(2)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银行信用。资本主义的银行信用体系,正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

(3)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因为商业信用工具、商业票据都有一定

期限,当商业票据未到期而持票人又急需现金时,持票人可到银行办理票据贴现,及时取得急需的现金,商业信用就转化为银行信用。由于银行办理的以商业票据为对象的贷款业务,如商业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等,使商业票据及时兑现,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4)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各具特点,各有独特的作用。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而不存在互相取代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信用形式促进经济发展。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第一,债权人是金融机构,债务人是企业或个人。

第二,以货币形态提供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以单一的货币资本形态提供的,可以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能向任何企业、任何机构、个人提供银行信用,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提供方向上的局限性。

第三,规模性和长期性。银行信用不仅能有效地集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而且能有效地集聚货币所有者的货币资本,并将社会各阶层的货币储蓄也转化成资本,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数量上的局限性。

第四,间接性和风险小。

@@@

(三)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

1.间接融资(间接金融)与直接融资(直接金融)的定义

在银行信用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是媒介。从聚集资金的角度,他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的债务人,从贷方资金的角度,他们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人,至于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两者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筹集资金的方式称为间接融资或间接金融。间接融资又叫间接金融,是指融资者通过金融机构的融资。间接融资方式下,资金所有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并不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与之相对应的是直接融资或直接金融,是指融资者直接从资金所有者融通资金,如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直接融资方式下,资金所有者与资金需求者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如,股票或公司债券的发行者,售出股票、债券,取得了货币资金;资金所有者,买进股票、债券付出了货币资金。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所有者和需求者,两者之间直接建立了金融联系,而不需要中介者即扮演债务人又扮演债权人的环节。商业信用就是直接融资的主要形式。

2.直接融资的优缺点 A优点:

(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例如,借款期限、数量和利率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实现资金的融通。

(2)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权方自然十分关注债务人的经营活动;债务人面对债权人的直接监督,在经营上会有较大的压力,从而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3)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和股票,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由此筹集的资金具有长期使用的特点。在存在较发达的证券市场的条件下,短期性资金也进入市场参与交易,支持这类长期融资的发展。

B局限性:

(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比间接融资的要多。(2)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风险,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比间接融资要大。3.间接融资的优缺点 A优点:

(1)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其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

(2)在直接融资中,融资的风险由债权人独自承担。而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 的资产、负债是过样化的,融资风险便可由多样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

B局限性:

主要是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合约束。

国家信用

是指政府的借贷行为,主要形式是由政府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作为国家信用的工具是公债和国库券。

(一)国家信用的特点:

第一,在国家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多为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

第二,国家信用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投资。

财政赤字有5种弥补方法:发行货币、动用历年财政结余、向银行透资、举借外债和举借内债。

第三,调节经济活动,当经济出现衰退,有效需求不足,这时必须通过发行国债筹措资金,增加政府支出,推动经济扩张;反之,流通中货币过多,则可发行国债吸收货币,抑制经济过热。

第四,国债的流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公开市场上)

(二)我国的国家信用 A.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国债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1949年财政收入只有303亿斤小米,财政支出为576亿斤小米。同时,1950年财政收支预算中也出现了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减少现钞发行,有计划地回笼货币,稳定物价,保证各阶层人民的安定生活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1949年12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该公债于1950年1——3月发行,发行数额为3.02亿元。

1953年我国开始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虽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得以完成,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国民经济非常薄弱。为了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必须从各方面筹集资金,才能保证完成建设任务。因此,中央人民政府第29次会议于1953年12月9日通过了《1954年国家建设公债条例》,决定通过发行公债来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1954年共发行国内公债8.36亿元。

为了加速国家经济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国务院决定发行1955年国家建设公债。国务院《关于发行1955年国家建设公债的指示》指出:“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推销数额,大大超过了计划。国家通过公债推销工作,不但集中了社会上一部分多余的和可能节约的资金,供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而且还对全国人民广泛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和过渡时期总任务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关心和责任感。”由于1954年的内债发行工作是成功的,因而为1955年发行内债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和社会条件。1955年实际发行数为6.19亿元,超过计划3.17%。

1955年11月14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了《1956年国家建设公债条例》,决定1956年发行国内公债6亿元,1956年实际发行内债6.07亿元。1957年实际发行数为6.84亿元,超过计划14%。1958年因为还本付息增加,适当增加了发行额,1958年实际发行数为7.98亿元,超过计划26.67%。

从1955年我国开始大量的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来偿还外债,1958年国家预算中已经没有国外公债。1958年4月2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决定》,决定从1959

年停止发行全国性公债,到了1968年,国家内外债全部还清。到了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宣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军事干预和经济封锁。我国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还清全部

外债,让帝国主义无法卡我国的脖子。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税收的增加,我国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发行国内公债。因此,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以后,虽然财政收支中没有债务收支,但是国民经济是在限制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下运行的。这20年我国国民经济之所以没有获得快速发展,没有大规模的筹资来源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B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国债发行状况 1.发行规模逐年增长,且速度较快

1979年4月,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为了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问题,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加了对农民的补贴,逐步改善了人民生活,但1979~1981年国家财政收入却连续三年下降,尽管在财政收入中列入了国外借款,但仍然出现了很大的财政赤字。1979年和1980年的国家财政分别出现了170.67亿元和127.50亿元的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170.23亿元,引起了物价上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争取在短期内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和物价稳定,1981年1月16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

1981年,我国国债发行仅为49亿元。随着国债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0年我国国债发行已达4657亿元,发行量平均每年递增27%。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与整个宏观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的现象,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指数持续20多个月下降,生产资料价格更是持续40多个月下降。尽管2001年上半年物价有所回升,但是投资与消费需求还是比较低速的。

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积极财政政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税,二是增加财政支出。而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1999年约为14%,而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减税从整体而言,困难较大。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在增加财政支出上。通过发行国债筹措资金,兴建国债投资项目,带动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是最终的选择。1998年—2000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带动地方、部门、企业、银行投入的资金2.4万亿元,牵涉到6000多个项目,1998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和2000年拉动约2个百分点。

2.发行方式的改变

从1981年开始发行到1988年,基本采用的是政治动员和行政摊派方式。国债发行数额不大,作用是临时性的,没条件也无必要进行市场化发行。

1988年国库券开始在全国61个城市流通和转让,国债二级市场初步形成,并为国债市场化发行创造了条件。

1991年试行了国债承购包销,有70家证券中介机构参与,标志着国债一级市场的建立。1992年试行了国债无券竞争招标发行。1993年推出了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

1995年在确定了国债的发行利率和发行价格的前提下,进行以划款先后为标第,招标发行。

1996年国债招标发行取得突破性进展,所有可流通国债的发行都采用了招标方式,并且竞争标的是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招标方式既有单一价格方式,又有多种价格方式,提高了发行效率。

1997—2001年,我国国债发行继续实行招标发行,国债发行基本上是成功的。

以2000年国债发行为例,发行成功表现在:(1)发行利率较为合理。2000年招标的发行利率一般低于相关的回购利率,接近相关的银行存款利率和二级收益率。2000年十年期浮动利率附息记账二期国债发行时,发行利率仅为2.80%。(2)投标率较高。2000年12次招标,投标率大约在300%~400%左右。(3)发行费率下降。发行费率由以前的0.4%一0.5%下降至0.3%一0.4%。(4)发行时间缩短。2000年招标发行时间一般仅有10天左右。招标发行方式基本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使国债发行的利率、数量能由市场决定,保证

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的。3.国债种类不断丰富,结构不断完善。

从利息的支付方式上看,我国国债绝大部分属不支付利息的零息债券。例如,2000年9月发行的5年期凭证式国债的利息率为3.14%。但这种债券期间不支付利息,只是到期后一次性支付本息。如果投资按100元的价格购买面值100元的国债,5年到期后偿还的金额为135.7元。2001年上半年发行了期限为20年的长期国债,属于附息债券,而且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附息债券是债券家族中非常普遍的种类。可喜的是,我国债券从利息支付方式上越来越市场化、国际化了。

从利息计息方式看,我国国债分为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例如,2000年11月发行的记账式国债,期限为7年,就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基准利率是1年期定期存款。而2000年12月发行的同样是7年期的国债,采用2.85%的固定利率方式计息。

从债券有无实体本身来划分,我国国债分为针对法人机构的记账式国债,该债券没有实体,也有针对城乡居民个人的凭证式国债。

从期限来划分,我国国债基本上属2~10年的中期国债,20年期国债从2001年开始发行。1年以下短期国债发行量很少。

4.我国国债的优势及问题

国债是国家信用的工具,与其他信用工具相比,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国债风险低,国债的偿还是以国家财政收入为依托的,没有违约风险;第二,我国国债流动性强。我国国债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二级市场,许多国债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交易,投资者买卖方便;第三,我国国债比同塑银行存款利率高,吸引个人投资者;第四,部分国库券可提前支取,并按持持有期的长短按该档次计算利息;第五,国债品种越来越丰富,投资者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

我国目前国债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利率没有市场化,国债利率超过同期银行存款的现象还很普遍。这种情况增大国债的成本,也不利于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因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按比较的利率吸收存款,再投资于无信用风险的国债,这本身就属于套利第二,国债应该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公开市场买卖的对象,但公开市场业务对象应该是短期国债,因为短期国债价格风险低,但短期国债的数量与发行频率不能适应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第三,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曲线应该是金融工具定价的基准利率,其中短期国债收益率应该是货币市场工具的基准利率。但形成基准利率需要两个关键的条件:国债品种齐全、交易规模足够大。而这两方面条件,我国国债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具备。

消费信用

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一般直接用于生活消费。消费信用有两种类型:一是类似商业信用,由企业以赊销或分期付款方式将消费品提供给消费者;二是属于银行信用,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抵押贷款方式向消费者提供资金。

(一)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 其主要形式有三种:

一是商品赊销。企业以赊销的方式,特别是分期付款的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是商业信用在消费者个人消费领域的表现。

二是消费信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贷款给个人、用以购买耐用消费品、住房以及

支付旅游等费用。

三是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客户只需持信用卡,便可以在接受该种信用卡的商店购买商品,定期与银行结账等等。

(二)消费信用的作用与制约因素 1.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经济增长。(1)消费信用实际上是向那些目前并不具备消费条件的个人提供信用,使之消费愿望变为现实。这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提前了。提前了的消费扩大了总需求,促进了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因而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据估计,在美国,如果不采用分期付款,住房、汽车等销售数额会收缩1/3到1/2。(2)此外,企业通过以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等方式,这一信用形式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消费信用通过”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总效用水平。1998 年以来,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为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拉动投资,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消费信用形式以此促进经济稳健持续的增长。但是,若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促使物价上涨,促成虚假繁荣等消极影响。因此,消费信贷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2.制约因素

一般来说,消费信用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总供给的能力与水平,总供给的水平越高,消费信用的规模一般越大;(2)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若居民的实际收入较低,偿还能力不高,一味地发展消费信用则会导致风险加大;(3)资金供求关系。它与消费信用的规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若资金供求紧张,消费信用的规模就越大;(4)消费观念和文化程度,它制约着消费信用这种信用方式的普及程度和消费总量。如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信贷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但近年来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的增长上。

(三)我国的消费信用

我国民众对个人负债一直持谨慎的态度。消费者靠负债来消费,这在传统 的中国人心目中是不可想象的。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消费信用也逐渐扩大起来。1. 我国信用卡的发展 附:银行卡:

是指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1)银行卡的种类

银行卡按是否具备透支功能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

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又可分为贷记卡 和准贷记卡。贷记卡

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

准贷记卡

是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的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帐户金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借记卡

不具备透支功能。借记卡主要有转帐卡(含储蓄卡)、专用卡和储值卡三种。

最早的信用卡业务诞生于1915年,在美国。我国信用卡业务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发展得很快。1978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率先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在国内代理“运通”、“万事达”、“维萨”等7种外国信用卡,信用卡从此进入我国。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我国大陆第一张信用卡—珠江信用卡。1986年,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长城卡,不久,中国银行总行将长城卡指定为中国银行系统的信用卡,在全国范围内发行。1987年,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信用卡,1989年,中国工商银行发行全国通用的牡丹信用卡。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在广州发行第一张人民币万事达卡,1991年又发行了人民币维萨卡,以后又发行了龙卡。1991年,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在广州、佛山、中山、海口等发行金穗卡,并逐渐向全国发行。

目前,全国各类银行卡品牌超过十几种,发卡量超过1.1亿张,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随着个人消费信用的发展,我国银行卡也逐步诞生了标准意义的信用卡。2000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金盛人寿保险公司和威士国际组织共同推出了国内第一张贷记卡——牡丹金盛卡。该卡是典型的信用卡,消费者先消费后还款,持卡人透支还可享受短期免息,最长达56天,金卡的透支金额最高为5万元,普通卡透支最高额为2万元。

虽然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目前信用卡业务与国际规范还有较大距离。我国目前信用卡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信用卡的授信功能较差。国外信用卡一般是先消费,后付款,而我国则是先付款,后消费,只允许少量的透支,或根本不允许透支,因此,信用卡只是”信誉卡”,表明持卡人在银行有够支付所消费金额的款项,而不是”信用”卡,他无法靠借用银行的资金来消费。这样,信用卡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小。前面介绍的工商银行的牡丹金盛卡,该卡在我国率先以信用卡的身份问世,对于我国标准意义的信用卡市场的创立和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我国信用卡业务缺乏统一规划,发卡行各自为政,给消费者消费带来不便。联营可以为信用卡业务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会,而我国发行信用卡的几家银行在业务上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如果在中央银行的统一管理下,组建全国统一的信用卡网络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信用卡业务的经营效益。

第三,信用卡单卡消费量过小,信用卡业务的效益较差。这与我国信用卡网络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发卡行往往把信用卡的发行数量作为业务成败的主要指标,而忽视了信用卡业务应以效益为重的原则有着主要的关系。

2.消费信贷

除了信用卡之外,直接贷款给消费者货币,也是非常重要的消费信用方式。

在我国,目前,在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主要是汽车贷款)和助学贷款是消费信贷的主要内容。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贷款对象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自然人,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截止2000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个人贷款余额达1048亿元;中国建设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超过2400亿元。商业银行住房贷款的增长额度可以看出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情况。在助学贷款方面,截止2000年9月30日,金融机构助学贷款余额为15.9亿元。尽管近几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较西方发达国家比,规模还是很小,有了助学贷款,就意味着中国就会把教育市场搞大,因为助学的机构能够得到最直接的利益——经济上的收益;而学生和家长得到了金融上的支持,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境贫寒却很出色的孩子能够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信用的手段来支持教育,比通过社会捐赠的办法更有力。汽车贷款在我国也是一个发展很快的贷款品种。尽管发展快,但汽车贷款的各种中间费用过高。贷款条件过于苛刻,大大限制了汽车购买者贷款的积极性。从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天起,外资银行就可以在我国开展个人汽车贷款。国际化的贷款服务,会给我国汽车贷款带来很大的生机和发展空间。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零售业务的扩张,因此,消费信贷种类将会不断创新。

附:1998 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总量迅速上升,品种也日益增多。

随着消费信用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有关文件表明要坚持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的指导思想,试分析其原因。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消费信用的发展,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增加最终消费品需求以及扩张投资乘数效应,有效的带动了住房、汽车、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消费信贷不良贷款率远低于金融机构其他贷款的不良比率,改善了信贷资产结构,提高了资产质量。

但是,在我国由于消费信贷发展时间不长,风险问题仍需引起重视。目前,我国消费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期潜在性。由于消费信贷主要为中长期贷款,贷款风险短时间内很难显现。如占比较高的住房贷款决大多数尚未到期,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风险将逐步显现;二是不确定因素多。除了一般贷款都要面对的利率变动、借款人收入变动等风险因素以外,消费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还表现在借款人工作、住所、支出、健康、家庭变故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存在违规经营。部分商业银行自身约束机制不健全,控制风险的经验不足,也增加了信贷风险。

另外,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缺位,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瓶颈”约束日益突出,各商业银行对个人信用审查缺乏科学、合理、完整的判定标准,也使银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所以,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文件强调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的指导思想。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常见的信用形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信用形式,如资本信用,合作信用及国际信用等。

国际信用

是信用关系的国家化。它包括各国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用国际金融机构向各国政府、银行、企业提供的信用等。

例如:出口信贷 是银行对本国出口贸易提供的信贷。主要是对金额大、订货期限长的商品(如成套设备、船舶等)出口贸易提供的信贷。它对本国出口贸易的促进起着重要作用。具体做法有:

1.卖方信贷

它是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提供的信贷。

2.买房信贷

这是出口国银行直接向购买本国商品的进口国企业或银行提供信贷。

民间信用

是指个人之间相互以货币或实物提供的信用。例如:租赁信用(指出租人、银行、企业等以实物租赁形式提供信用,在租赁期间,设备的所有权仍属于租赁公司,承租企业只有使用权。)

补偿贸易

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买方以赊购形式向卖方购进机器设备、技术知识等,兴建工厂企业,投产后以所生产的全部产品、部分产品或双方商定的其他商品,在一定期限内,逐步偿还贷款本息。

按照偿付标的不同,补偿贸易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直接产品补偿。即双方在协议中约定,由设备供应方向设备进口方承诺购买一定数量或金额的由该设备直接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在于,它要求生产出来的直接产品及其质量必须是对方所需要的,或者在国际市场上是可销的,否则不易为对方所接受。

2、其它产品补偿。当所交易的设备本身并不生产物质产品,或设备所生产的直接产品非对方所需或在国际市场上不好销时,可由双方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协商,用回购其它产品来代替。

3、劳务补偿。这种做法常见于同来料加工或来件装配相结合的中小型补偿贸易中。具体做法是:双方根据协议,往往由对方代为购进所需的技术、设备,货款由对方垫付。我方按对方要求加工生产后,从应收的工缴费中分期扣还所欠款项。

上述三种做法还可结合使用,即进行综合补偿。有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还可以部

分用直接产品或其它产品或劳务补偿,部分用现汇支付等等。【实战演练】

下列信用关系,属于商业信用的是()。

A.企业间预付货款

B按揭贷款

C商业票据

D.企业间投资

E.企业间商品赊销 【答案】ACE

第三节

信用工具

在多种信用形式下,资金的融通是通过信用工具(即金融工具)实现的。所谓信用工具是指载明债券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凭证,同时也是现实的或潜在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可以流通转让。

信用工具按其存在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和不定期信用工具。

一、短期信用工具

(一)票据

1.商业票据

可分为期货和商业汇票两种。

(1)期货,又称为商业本票。是债权人(购货人)向债权人(出货人)开出的承诺在一定日期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凭证。它有两个关系人:一是出票人,即购货人;二是受款人,即售货人。

(2)商业汇票,简称汇票。商业汇票是商品交易债权人通知债务人在一定日期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书面凭证。它有三个关系:一是出票人,即售货人;二是付款人,即购货人;三是受款人,即持票人。

商业汇票必须经过票据承兑才能生效。

承兑时票据的付款人在票据上签名盖章,承诺票据到期付款的行为。经购货人自己承兑的商业汇票称商业承兑汇票。银行受购货人委托承兑的商业汇票,称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票据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抽象性。票据只载明票据当事人对票据本身的权利和责任,如收付款项的金额、期限等,不说明票据产生和转让的原因。第二,无条件支付性。付款人对自己签发或承兑的到期票据,必须无条件支付,不得以任何借口拒付。第三,流通性。票据可以转让和流通。商业票据转让时,转让者必须在票据的背面签字,叫做”背书”。经过”背书”的票据,可以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用来购买商品或偿还债务。

2.银行票据。银行票据可分为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旅行支票三种。

(1)银行本票,简称本票。是由银行签发并负责兑现以代替现金流通的书面凭证。它有两个关系人:一是出票人,即银行;二是受款人,即持票人。

(2)银行汇票。银行汇票是银行开出的汇款凭证。它由银行签发,交由汇款人自带或寄给外地收款人,凭此向异地银行兑取现款。银行汇票有三至四个关系人:一是汇款人(如系自带,同时也是受款人);二是出票人,即汇出银行;三是受款人,即出票人;四是付款人,即汇入银行。

(3)旅行支票。旅行支票是由银行签发,专供旅客在旅途中购物、支付旅途费用的定额凭证。它有三至四个关系人:一是出票人,即银行;二是受款人,即持票人;三是受让人,即商业和旅游北门(如向银行直接取现则是付款人)。

3.支票。支票是银行的活期存款人签发的、通知银行将其存款账户上的一定金额支付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书面凭证。支票一般有三个关系人:一是出票人,即存款人;二是付款人,即银行;三是受款人,即持款人。

支票一般有以下几种:

(1)记名支票,即在支票上指明收款人;

(2)不记名支票,支票上不指定收款人,凭票付款;

(3)保付支票、由开户银行在支票上盖章,注明”保付”或”照付”字样,保证到期付款;

(4)划线支票,在支票上划两道平行线,表示支票只能转入收款人存款账户,不能付现。

(二)短期证券 1.国库券。指国家财政部门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这种债券一般不记名,不写明利息率,出售时按票面额打折扣发行,到期时按票面足额还本。

2.大额可转让存单。它是银行发行的一种定期存款凭证。它的特点是面额大、期限短、不记名、可以自由转让。

(三)信用证

信用证一般是指商业信用证,即国际贸易中银行保证本国进口企业有支付能力的凭证。要求银行开出信用凭证的企业,要预付货款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保证金。出证银行要把信用证寄给出口商,允许其按照信用证所规定的条款向进口企业开发汇票,由开证行保证承兑、付款。

(四)信用卡

它是在消费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信用工具。

二、长期信用工具

长期信用工具包括股票和各种债券,它们一般被称为有价证券。有价证券是指具有一定票面金额、代表资本所有权或债权、可凭以取得一定收入的凭证。

(一)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以证明入股的资本额并有权取得股息的书面凭证。股东是股份公司的所有者,他们在法律上由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股票的持有人无权向企业要求撤回股金,但可以把股票转让给他人。

目前各国发行的股票主要有两大类:普通股票和优先股票。普通股的股息随着股份公司利润的比东而变动,并且股东具有优先认股权。普通股票持有人参加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的权利。优先股的股息固定,有分配股息和分配财产的优先权,但没有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也没有像普通股票持有人那样的认股权。

(二)债券

债券主要是指中、长期债券,是政府或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借款凭证。1.政府债券,又称为公债券。是政府承担还款责任的债务凭证,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券称为地方债券。

2.公司债券。它是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债务凭证。发行债券的企业出卖凭证,向债券持有人作出承诺和保证,在一定时期内,按票面规定还本付息。

公司债券与股票的区别

(1)公司债券是借款凭证,是对债权的证明;股票是投资入股凭证,是对所有权的证明;(2)公司债券的收入为利息,一般利率固定,收入固定;股票的收入为股息,普通股的股息受企业利润的多少决定,一般收入不固定;(3)公司债券有偿还期,股票一般不退股。

3.金融债券。它是我国专业银行为了筹集某种专门用途的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

三、我国现行的信用凭证

在金融体制改革中,我国的信用工具正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一)短期信用工具

1.商业票据。我国把期票和商业汇票统称为商业汇票,它按承兑人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2.银行票据,共分为以下三种:

(1)本票。在部分城市试办,由人民银行发行,并由专业银行向客户签发使用;(2)银行汇票;(3)旅游支票。3.支票

(二)长期信用工具 1.股票。正在发行。

2.债券。我国发行发行的长期债券有国库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

(三)不定期信用工具

我国外汇兑换券是一种不定期信用工具。它是一种含有外汇价值的人民币凭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并负责兑换。只限短期来华的外国人,短期回大陆的华侨、港澳同胞,驻华使节、民间机构及常驻人员等使用。

第四节

利息与利息率

一、利息的概念和本质

1、利息的概念

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得到的报酬,即信贷资金的增值额。

在现代社会,贷出款项收取利息已经成为很自然的事情,货币因贷放而会增值的概念也已深植于人们的经济观念之中。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利息的理论:威廉·配第指出,利息是同地租一样公道、合理,符合自然要求的东西。他认为“假如一个人在不论自己如何需要,在到期之前却不得要求偿还的条件—下,出借自己的货币,则他对自己所受到的不方便可以索取补偿。这种补偿叫做利息;杜尔阁的论证是”对贷款人来说,只要货币是他自己的,他就有权要求利息;而这种权利是与财产所有权分不开的”这种权利即私有权。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利息的看法基本上是沿袭着这样的思路。

2、利息的本质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息指出:“贷出者和借入者双方都是把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支出的。但它只有在后者手中才执行资本的职能。同—货币额作为资本对两个人来说取得了双重的存在,这并不会使利润增加一倍。它所以能对双方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只是由于利润的分割。其中归贷出者的部分叫作利息。”因此,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马克思指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即“取息的合理性,不是取决于借入者是否赚到利润,而是取决于它(所借的东西)在适当使用时能够生产利润„„富人不亲自使用自己的货币„„而是把它贷给别人,让别人用这些货币去牟取利润,并且把由此获得的利润的一部分为原主保留下来。”;亚当·斯密,对利息曾这样说明:“以资本贷人取息,实无异由出借人以一定部分的年产物,让与借用人。但作为报答这种让与,借用人须在借用期内,每年以较小部分的年产物,让与出租人,称作利息;在借期满后,又以相等于原来由出借人让给他的那部分年产物,让与出借人,称做还本。”

通过对利息来源的剖析,可以看出,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共同占有工人剩余价值以及他们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息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马克思分析的主要原因:第一,在于,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被广而化之,取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在货币资本的借贷中,贷者之所以可以取得利息,在于他拥有对货币资本的所有权;而借者之所以能够支付利息,在于他将这部分资本运用于生产的过程之中,形成价值的增值。第二,利息虽然就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一部分,但同利润率有一个极明显的区别:利润率是一个与企业经营状

况密切联系因而事先捉摸不定的量;而利息率则是一个事先极其确定的量,无论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情形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个量。第三,来自于利息的悠久历史。信用与利息,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观念和利润观念存在以前很久”就存在了,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成为传统的看法。

二、利息率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1、利率的概念

利息率,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日常简称为利率。

经济学家在谈及的利率及利率理论,通常是就种类繁多的利率综合而言的。如“市场平均利率”:这是一个理论概念而不是指哪一种具体的统计意义上的数量概念;“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所谓起决定作用的意思是:这种利率变动,其他利率也相应变动。因而,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水平的变化趋势,也就可以了解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别。以下对几种主要利率类别进行介绍。

2、利率的分类

(1)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以一定货币数量表示的存贷款利率,即用货币表示的利息与本金之比。例如,假定某物价没有变化,某甲从某乙处取得 1年期的1万元贷款,年利息额500元,实际利率就是5%。但是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为3%,某贷款者年末收回的1万元本金实际上仅相当于年初的9707元,本金损失率近3%。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给本金带来的损失,假设仍然要取得5%的利息,就必须把贷款利率提高到8%。才能保证收回的本金和利息之和无损失。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对货币影响后的利率,即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概略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r=i+P(4.1)式中,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的变动率。

但是通货膨胀对于利息部分也有使其贬值的影响。考虑到这一点,名义利率还应作向上的调整。这样,名义利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R=(1+i)(1+P)-1(4.2)

按照上例,名义利率应当是(1+5%)*(1+3%)-1=8.15%,而不是8%。

从公式(4.2)中可以推出实际利率计算公式:(4.3)

这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计算实际利率的公式。(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内不做调整的利率。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是传统采用的方式。但是,由于近几十年来通货膨胀日益普遍并且越来越严重,实行固定利率,对债权人,尤其是对进行长期放款的债权人会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在越来越多的借贷中开始采用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是一种在借贷期内根据借贷双方的协定,在规定的时间依据某种市场利率进行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定期调整的利率尽管可以为债权人减少损失,但也因手续繁杂、计算依据多样而增加费用开支,因此,多用于 3年以上的借贷及国际金融市场。

我国人民币借贷一般以固定利率为主。

(3)市场利率与官方利率

市场利率:金融市场上,由借贷资金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的利息率。

利率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是市场利率存在的前提条件,借贷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会下跌,借贷资金供小于求时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会上升。

官方利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根据政策推行的需要而确定的利率。是国家手中为了实现宏观调节目标的一种政策手段。我国目前以官定利率为主,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以市场利率为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基本介于上述两类情况之间。加快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是我国目前金融改革的重点。

(4)基准利率与非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和利率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基准利率的变动会引起金融市场所有利率的变动。西方国家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为基准利率,我国则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款利率为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之外均称为非基准利率。

(5)日利、月利、年利、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是按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划分的。年利率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利息;月利率是以月为单位计算利息; 日利率习惯叫”拆息”,是以日为单位计算。

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的划分是以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为划分标准的。如贷款有短期和长期之别,存款有活期与定期之别,债券划分为短期债券、长期债券乃至无期债券,等等。一般地说,1年期以下的信用行为,通常叫短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就是短期利率;1年期以上的通常称为长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就是长期利率。总的来说,较长期的利率一般高于较短的利率。

(6)单利和复利

单利的计算:即仅对借贷本金计息,而对本金所生利息部分不再计息的计息法,其计算公式为:

I=P·r·n(4.4)

S=P(1+r·n)(4.5)

式中,I为利息额;P为本金;r为利息率;n为借贷期限;S为本金和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例如,一笔为期为5年、年利率为6%R 10万元贷款,利息总额为100000元×6%×5=30000元,本利和为100000元×(1+6%×5)=130000元。

复利的计算:是一种将上期利息转为本金并一并计息的方法。如按年计息,第一年本金计息;第一年末所得的利息并入本金,第二年则按第一年末的本利和计息;第二年末的利息并入本金,第三年则按第二年末的本利和计息;如此类推,直至信用契约期满。中国对这种复利计息方法通俗地称之为息上加息。其计算公式是:

S=P·(1+r)n(4.6)I=S-P(4.7)

若将上述实例按复利计算,则

S=100000元×(1+6%)5 =133322.56元

I=133822.56元老派00000元=33822.56元

即按复利计息,可多得利息 3822.56元。3.利息的决定因素

(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马克思指明,利息是借贷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因此,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平均利润率:“因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达到这个最高界限,归执行职能的资本家的部分就会为零。”利息也不可以为零,否则借贷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因此,利息率的变化范围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利息率的变动特点:(1)平均利润率,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有下降趋

势。因而也影响平均利息率有同方向变化的趋势。由于还存在某些其他影响利息率的因素,如社会财富及收入相对于社会资金需求的增长程度,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等,它们可能会加速这种变化趋势或者抵消该趋势。(2)平均利润率虽有下降趋势,但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而就一个阶段来考察,每个国家的平均利润率则是一个相当稳定的量。相应地,平均利息率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由于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因而使利息率的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同“一个股份公司的共同利润在不同股东之间按百分比分配一样,纯粹是经验的、属于偶然性王国的事情”。这就是说,平均利息率无法由任何规律决定;相反,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竞争等因素,在利率的确定上都可直接起作用。

(2)西方经济学中的利率决定理论

1、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实际均衡利率理论(实际利率理论)这种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它们所注意的实际因素是生产率和节约。生产率用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故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

2、流动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如果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转弱时,便有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因此,利率由流动性偏好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决定。

3、可贷资金理论 按照可贷资金理论,借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作为借贷资金供给一项内容的货币供给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作为借贷资金需求一项内容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则呈负相关关系。利率的决定便建立在可贷资金供求均衡的基础之上。

可贷资金理论从流量的角度研究借贷资金的供求和利率的决定,可以直接用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分析。特别是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及资金流量统计建立之后,用可贷资金理论对利率决定做实证研究和预测分析,有其实用价值。

(3)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

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上面提及的各种因素外,经济周期、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等,对利率的变动均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在一国的经济非常时期或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度中,利率管制也是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管制利率的基本特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变动的界限。由于管制利率具有高度行政干预和法律约束力量,排斥各类经济因素对利率的直接影响,因此,尽管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实行管制利率,但范围有限,并且非常时期结束即行解除管制。

综上所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有平均利润率、借贷成本、资金供求状况、借贷期限、借贷风险、国际利率水平。【实战演练】

在下面决定利息率变动的因素中,能引起利息率上升的因素是()A.借贷成本降低 B.社会平均利润提高 C.市场资金供不应求 D.借贷风险增大 E.借贷期限短 答案:BCD

%%**第四章

金融市场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

金融市场

是通过金融商品交易,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此处商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保险、信托、黄金、外汇、票据、债券、股票、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繁多的种类,这些金融商品类型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更替。现代金融交易的场所不仅包括各种具体的、有形的场所,也包括没有固定空间和工作设施,而是通过通讯、互联网等网络构成的无形场所。一般认为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共同构成一国的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的功能

是指金融市场本身的机能以及对经济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聚集资金的功能

金融市场聚集资金有两种途径:一是将分散沉淀于居民手中的消费性货币聚集起来转化为生产型货币,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二是把分散、闲置于各企业的不能形成投资规模的小额生产资金聚集起来,形成具有一定投资能力的巨额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2)促进资金有效分配的功能

金融市场通过严格监管、规范运作,提供相对充分的信息,有利于及时发现公正的市场价格,在竞争的基础上能把资金配置给效率好的企业和经营能力强的经理层,同时淘汰那些劣质企业和能力差的经营者,从而促使社会资金的有效利用。

(3)促进有效投资的功能

不同的投资者暂时闲置的资金性质不同,投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金融市场多种商品和投资形式,使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能满足不同的投资需求,以便控制风险,获取相应的收益。

(4)宏观调控的功能

金融市场是国家宏观间接调控的基本工具。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通过中央银行传导到金融市场,引起货币流量和流向的变动,作用于各产业部门,从而导致国民经济局部或整体变动,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二、金融市场的形成条件

(1)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社会上存在着庞大的资金需求与供给;(2)拥有完善和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

(3)金融交易的工具丰富,交易形式多样化;(4)有健全的金融立法;

(5)政府能对金融市场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三、金融市场的分类

按照资金配置渠道不同,金融市场具有不同种类。

不同金融市场资金实现储蓄-投资转化流程,主要是按照风险-收益关系进行配置的,即呈现风险配置特点,例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特点不同。

金融市场的类型

1、按金融交易的期限划分 短期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内。长期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

2、按金融交易的程序不同,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是新金融工具最初发行上市的市场。

流通市场(二级市场)是已上市的旧的金融工具买卖转让的市场。金融市场分类

(1)证券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primary market),是发行人以筹集资金为目的,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定和发行程序,向投资者出售新证券所形成的市场。

在一级市场上,普通股的发行有两种方式:

新发(seasoned new issue)是指一种证券第一次提供给公众投资者,也称为(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增发(unseasoned new issue)指增加发行一种已发行的证券。债券的发行方式

在债券市场上,一级市场的债券发行也有两种方式:

公募(public placement)是指债券面向广大公众发行,这些债券可在二级市场上交易; 私募(private placement)是指债券发售给一个或特定机构投资者,通常这些投资者要持有债券到期。

投资银行业务

证券在一级市公开场发行一般由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s)负责,通过承销(underwriting)方式协助投资者和筹资者达到各自的目的。

证券公开发行过程中,一般需要”路演”(road-show)方式向投资者进行推介,发行人和承销商根据投资者的反馈来决定发行量、发行价和发行时机。这是境外上市公司惯常采用的用来沟通投资者与股东关系的方式。

“路演”主要有现场推介会和网上推介会两种形式

网上推介会就是通常所说的网上路演,主要针对所有的投资者和大众 现场推介会主要就基金及机构投资者进行财经公关的一种路演形式,即通常所说的财经公关。

路演的结果:预约

大量的投资者与承销商商谈他们购买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的意向。这些预购表示称为预约。统计潜在投资者的过程称为预约准备。预约为发行公司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为大机构投资者时常对证券市场的需求、发行公司的前景、竞争者情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投资银行经常根据投资机构反馈的信息重新修订证券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的初次估算值。

证券承销商的主要职责(a)提供顾问功能

由于投资银行聘请许多具有股票与债券等有价证券承销专业能力的人才,所以在证券承销方面,可提供发行企业重要的顾问服务。

投资银行根据发行企业的财务结构与证券市场状况,提供最佳融资途径,并对将要发行证券的类型、期限、发行规模以及发行时间等方面提出建议。

证券承销商的主要职责(b)承销功能

承销功能是指投资银行将发行企业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的职能,有两种承销方式。包销是投资银行先向发行公司购买证券,再将证券转卖给社会公众投资者。发行公司会以一个低于发行价的价格将其卖给投资银行,称为“包销承诺”,承销商承接了证券的发行工作,并承担了证券不能以规定的发行价格卖出的风险。

证券承销商的主要职责

代销是指承销商在承销期满后,事先约定代销证券的未能销售部分,将退还给发行企业。在代销方式下,承销商不承担证券发行风险,因而承销费通常较包销低。证券承销商的主要职责(c)行销功能

为安全,主承销商通常会组成一个承销团(underwriting syndicate),以分散风险。

由承销团和其他承销团证券商所组成的分销团(selling group)将证券分售给公众投资者,而各承销商对自己承销的部分负责。

(2)证券流通市场

证券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或“次级市场”,是已发行的证券通过买卖交易实现流通转让的场所。

流通市场是各种证券保持其流动性的场所,也是发行市场得以持续运转的基础。证券流通市场的分类

 按交割时间的不同,分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现货市场即现金交易市场,是当天成交、当天交割,最迟三日内交割完毕。期货市场是以标准化的合约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 按金融交易的存在场所划分,分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

 按金融交易的标的物不同,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按存在地域或活动范围来划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第二节

短期资金市场

一、短期资金市场的概念

短期资金市场

也称货币市场,是进行短期资金借贷和短期信用工具转让买卖的市场。短期金融市场主要是沟通资金的供需,即把分散在社会上暂时闲置的资金吸引进来,以满足各方面对短期周转资金的需求。

短期

通常指一年以下的偿还期。

短期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大银行、大企业和政府机构。

二、短期金融市场的构成

(一)票据市场

票据市场是专门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的市场。票据承兑时付款人或银行承认到期付款的行为。票据的承兑可以由商业银行办理,也可以由其他专门机构办理。

票据贴现包括再贴现。在再贴现时,贴现机构要按规定利率从票据面额中预扣贴现息。

(二)国库券市场

国库券市场是国库券的发行、推销、贴现的市场。

国库券贴现就是对未到期的国库券打一定的折扣进行买卖。商业银行可办理贴现业务,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贴现买进的国库券办理再贴现。

(三)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这种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与普通银行存单不同点在于:面额大(一般在10万美元以上),存单金额固定,不记名,可转让。存单期限最少两周,最多一年,利率较高。

(四)拆借市场

拆借市场又称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或称为同业拆借市场,是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进行短期资金借贷的市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存款和放款、汇入和汇出的变化,会出现资金暂时的不足或多余,在同行业之间开展拆借,以多余补不足,是银行调节准备金,求得资金平衡的有效方式,从而形成了拆借市场。

拆借,是一种按天计算的借款。拆借期限短则一天两天,长则一周,最多一个月,或事先不约定可随时归还,放款人也可随时通知借款人归还。

第三节

长期资金市场

一、长期资金市场的概念

长期资金市场

又称资本市场,是进行长期资金借贷和长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市场。这里所指的长期包含一年至五年的中期在内。

直接交易对象

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等。

主要职能

沟通中、长期资金供给和需求,即把社会上的各种中、长期资金集中起来,满足政府、企业的资金需求。

长期资金市场的参加者

包括商业银行、各种专业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地方公共团体、个人、证券商和经纪人等。

二、长期资金市场的构成

长期资金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即有价证券的发行和流通的市场,它由证券发行和证券流通市场组成。

(一)证券发行市场

发行市场即有价证券由发行者向投资者转移的市场又被称为一级市场。证券发行市场是证券交易市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资金从最终供给者向最终需求者融通的过程。

新证券的发行分为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两种方式。非公开发行,又称私募,是指发行单位直接把证券推销给特定的投资者,无须证券承销商介入其间。采用这种方式发行证券的优点在于,手续简便,费用低廉,无需向主管机关报批,筹资迅速。其缺点在于发行面狭窄,只能限于公司股东或职工,少数大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养老金基金等投资者,而且私募发行的证券不能上市流通。公开发行,又称公募,是指发行单位面向广大投资者发行新证券的一种形式。采取公募形式发行证券的优点在于,发行面广,发行的证券易为广大投资者所了解,而且可以上市流通。其缺点是手续较繁、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在公开发行时,发行公司必须向有关主管部门和市场提供各种财务报表及资料,且需报主管部门审批,此外公司还要定期公布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

公募发行一般要通过证券承销商协助发行,根据委托程度和承销商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承销可分为全额包销、余额包销和代销三种方式:

(1)代销

代销是承销商接受公司的委托,承担发行人发售债券或股票的职责。在这种方式中, 承销商只是以发行人的名义按既定的发行价格代理发行公司债券或股票,不承担任何发行失败的风险,因此收取的佣金也最低。

(2)余额包销

余额包销也称为助销是指承销商接受发行人的委托,代理发行人发行有价证券,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有剩余没有销售出去,则由承销商认购全部未销售出去的余额。余额包销与全额包销不同的是,承销商事先并不用自己的资金从发行者那里一次性全部买人股票或债券,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社会公开出售后,发行者才能获得它所需的资金己由于只是在向社会公开发售后还有剩余时,承销商才会购买未销售出去的股票或债券,因此,对承销商而言,就不必像全额包销那样要向发行者垫付所筹集的全部资金。

(3)全额包销

全额包销是证券承销商以承销价格向发行公司买断所有新发行的证券,然后再以稍高的公开发行价格将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其间的价差,就是承销商的收入。如果证券未能按公开发行价格销售出去,其损失将完全由承销商来承担,换而言之这种方式下,承销商承担了所有的发行风险,因此其所获得的收入也是最大的。

(二)证券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是集中交易发行证券的场所,它是证券交易市场的核心。目前,发达国家以及部分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都设立了证券交易所。我国也于 1990 和 1991 年分别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有两种:公司制和会员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按股份制原则建立,它以盈利为目的,并由股东大会选举交易所的管理机构,即理事会或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职能部门。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是由会员(经纪商或自营商)共同出资设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交易所。出资的证券商成为交易所的会员,由会员共同经营交易所业务。同时也只有会员才能参加证券的交易,交易所由会员自治。目前,大多数国家的证券交易所都采用会员制组织形式。

第四节

我国的金融市场

一、我国建立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一)建立金融市场是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

(二)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一)短期资金市场 1.同业拆借市场 2.票据市场

3.近年来,企业发行债券直接影响到社会筹集资金,期限多为一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二)长期资金市场 1.长期债券 2.股票

(三)外汇调节市场

第五章

银行

第一节

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货币兑换业与银行

(一)货币兑换业与货币经营业

货币兑换业

在古代,各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使用者不同的金属铸币。在进行国际贸易或国内贸易时,无论是到国外或外地采购商品(或销售商品),都存在着本国或外地货币与外国或外地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以便完成商品交易和货币支付行为。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从事货币兑换的行业,以及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

货币经营业

货币兑换最初只是单纯办理货币兑换的技术性业务,并收一定的手续费。后来,由于商品交换的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经常来往各地的商人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货币的麻烦和保管货币的危险,就将货币交给活便兑换商保管,进而又委托他们代为收付、结算和汇兑,于是货币兑换业逐步发展为货币经营业了。

货币经营业是经营货币商品的商业,其职能主要是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它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就开始出现了。

(二)货币经营业向银行业转化

货币经营由于业务的不断发展,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而社会上另外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又需要借用一些货币。货币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把手中掌握的资本贷放出去,收取利息,并逐步把这项业务当做主要业务。这样,货币经营业便发展成为了银行业。从此,货币经营业由单纯的服务职能变为服务、借贷职能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机构——银行。

二、近代银行的产生

银行业的先驱

1580年建立的威尼斯银行是最早的近代银行,也是第一个采用”银行”

为名称。

现代银行

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银行的性质

具有高利贷性质

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基本上是通过两条途径建立起来的。一条途径是高利贷性质的旧式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而转变为资本主义的银行。另一条途径是按照资本主义经营原则组织的股份银行。起主导作用的是后一条途径。

中国的现代银行发展较晚。

第二节

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

是以经营公众存款、放款、汇兑(各种转账结算方式的概称)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特殊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的职能 1.充当信用中介

这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信用活动,充当货币资金借贷的中介人。它是银行最基本的、最能表现其经营特征的职能。银行一方面以吸收存款等形式动员和集中社会上一切闲散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通过贷款或投资等方式将这些货币资金提供给暂时需要补充资金的企业、单位使用,从而银行成为货币资金贷出者与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其实质是在资金盈余与资金短缺的企业、单位之间融通资金。在这里,银行具有双重身份,对一些企业、单位来说,它是借者,是债务人;对另一些企业、单位来说,它是贷者,是债权人。

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对经济发展有很大意义。它虽然没有增加社会资本总量,但对资本进行了再分配,把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起来,又转化为现实的职能资本,使资本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社会对资本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充当支付中介

银行通过为客户开立账户办理转账结算而成为货币收付的中介人。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加快了结算速度,可以节约与现金流通有关的费用,加速资本周转,促进生产和流通的顺利进行。

3.把货币转化为资本

指银行通过开展储蓄等业务,把社会各阶层居民个人的货币收入和积蓄集中起来,贷放给企业使用。银行把非资本的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从而扩大了社会资本总额,对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商业银行成为银行券和存款货币的创造者。发行银行券的权力后来被取消了,但在吸收存款和组织支票转账结算基础上对存款货币的创造。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实质,从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是流通工具的创造,并不是资本的创造。它的意义是在于满足流通中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同时也节约了与现金流通相关的费用。这对经济发展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

(一)商业银行的类型

1、职能分工型的商业银行

职能分工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显著差别在于,商业银行以发放短期贷款为主,特别是不能经营证券业务。

2、全能型商业银行

全能型商业银行,又有万能银行、综合银行之称,它们可以经营一切金融业务,包括

传统的银行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

3、商业银行经营类型的改革

近20年来,商业银行的传统分工界限已被突破并趋向全能化、综合化经营。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银行负债结构发生了变化,长期资金来源比重上升,为银行开展长期信贷和投资提供了条件;金融业竞争激烈,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银行利润不断下降,不得不开拓新的业务;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的多样化,对金融服务不断提出新要求;银行经营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管制的放松;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等等。目前,在许多国家中,商业银行已经发展成为”金融百货公司”式的银行了。当前,西方国家银行业已经进入混业经营时代,20世纪90年代,英、日先后放弃了金融分业经营的规定,美国也于1999年发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宣布废止《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准许商业银行全面经营投资银行业务。

4、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类型 新中国的商业银行起步较晚。经济体制开始改革以后建立和恢复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最初是属于职能分工模式,后来,有向全能型发展的趋势。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一开始就是按全能型模式运作的。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我国金融机构应实行分业经营,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不得由一家金融机构混合经营。这样就形成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采取了一些放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措施。但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强,证券市场不够规范,金融监管能力还不够高,银行混业经营的条件不具备,因此,不可能完全解除分业经营的规定。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1.单一银行制

单一银行制又称单元银行制,是指银行业务完全由一个独立的银行经营而不设立分支行的制度。这种制度在美国比较典型。

2.分支行制

分支行制也称为总分行制度,是指银行机构除总行外,还在国内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总行一般设在大城市,所有分支行由总行统一领导指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采用这种制度,尤其以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最具代表性。我国也是以分支行制为主的国家。

3.银行持股公司制度

银行持股公司制度也叫做集团银行制,一般是指由某一集团成立一个股权公司或叫持股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和控制两家以上的银行股票。在法律上,这些银行是独立的,但其业务和经营政策,统属于同一持股公司控制。

4.连锁银行制度

是指由某个人或某些个人集团购买两家以上独立银行的股权,其数量足以起控制作用。它不以股权公司的形式出现,成员银行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但受控于某一个人或个人集团。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外来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

银行自有资本

包括发行股票所筹集起来的股份资本,公积金以及未分配利润。自有资本的作用是:补偿损失的能力,风险的最后承担者,防止亏损的最终防线。

存款业务

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货币资金,存款人可按规定支取款项的一种业务。存款是银行吸收外来资金的主要渠道,是负债业务的主要内容。按支取方式将其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金融创新类的存款。

其他负债

主要有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金融债券、中间业务中临时的资金占用等。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1)现金资产

是指商业银行占用在现金形态上的资产,是随时可以加以运用的资金,在所有资产中具有最强的流动性,属于一级准备资产。一般包括四部分:

1.库存现金

是指银行金库所保留的现钞,它随时可用于支付。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客户提取存款的需要,总要保留一定数额的现金。由于现金是一种不盈利的资产,再基于安全性考虑,一般不宜保留过多,它只占银行一级准备的很小一部分。

2.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商业银行要在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额的存款。该存款叫准备金存款,主要用于满足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和用于银行之间的金融交易,如用于实现支票的清算和支付。这部分存款不能耗尽,最低要达到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数额,一般在法定准备金数额上下进行波动。

3.存放同业

指本行存放在其他银行的资金(其他银行存在本行的资金称为同业存款)。商业银行相互之间存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同业之间的结算收付和相互代理业务。

4.应收现金

又称托收中现金,指银行收到客户交来的由其他银行付款的票据,应向其他付款银行收取,但尚未收到的资金。

(2)贴现

就是客户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银行。

1、计算公式

贴现付款额:票据面额×(1一年贴现率×未到期天数/360天)

2、贴现与一般贷款的区别

(1)贷款一般是到期后收取利息,贴现则是在业务发生时即预扣利息;

(2)贷款的债务人即借款人,而贴现时的债务人不是来贴现的客户,而是来自票据的付款人;

(3)贴现的期限一般较短。

3、贴现业务的扩展。贴现业务,过去主要是以商业票据为对象,现在已扩展到政府债券。银行办理贴现,既可获得利息收入,又能在需要时通过再贴现随时收回资金。

贷款

又称放款,是银行将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业务。1.贷款种类

(1)按有无抵押品划分,可分为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

(2)按贷款对象划分,可分为工商业贷款、不动产贷款、消费者贷款、农业贷款等;按贷款对象划分的种类除上述之外,还有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证券经纪人贷款和国外贷款等。

(3)按贷款期限划分,可分为活期贷款和定期贷款;

(4)按还款方式划分,可分为一次偿还的贷款和分期偿还的贷款。2.贷款过程

银行贷款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业务开拓及信用分析、贷款的执行和管理、贷款检查。

(1)业务开拓与信用分析

业务开拓就是银行向已有的和潜在的客户推销业务的过程。

信用分析是对违约风险的分析,主要是评估借款申请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西方商业银行信用分析集中在6个方面,通常称为信用的”6c”原则。

①品德(Character),是指借款人的诚实守信或还款意愿,如果对此存有任何严重疑问,就不予贷放。

②能力(Capacity),是指借款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所具有的法律地位和经营才能,这反映了其偿债的能力。从经济意义上讲,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可以用借款者的预期现金流量来测量。

③资本(Capital),是指借款者财产的货币价值,通常用净值来衡量(总资产减去负债)。

资本反映了借款者的财富积累,是体现其信用状况的重要因素,资本越雄厚,就越能承受风险损失。

④经营环境(Condition),指借款者的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经济环境及趋势。像经济周期、同一竞争、劳资关系、政局变化等都是考虑的内容。

⑤抵押品(Collateral),借款人应提供一定的、合适的有价物作为贷款担保,它是借款者在违约情况下的还款保证。

⑥连续性(Continuity),指借款人经营前景的长短。(2)贷款的发放和管理

贷款有权批准者根据贷款建议和银行信贷资金的可供能力,签署审批意见。银行发放贷款必须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

(3)贷款检查

贷款检查就是监测现有贷款的使用情况和及时处理有问题贷款,其直接目的是降低贷款风险、处理有问题贷款、清理破产借款者的财产。

上述贷款过程的三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有效的贷款管理,应把三个环节分开,这样,可以增加贷款的科学性,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

二、专业银行

现在沿用了原先定义的专业银行的定义。

原国有及国有控股专业银行均改制成为了商业银行,但是人们习惯上称专业银行,因此,在这里仍沿用原称呼。

专业银行的设置

专业银行

业务有基本的分工,并适当交叉。专业银行的分类

中国工商银行

原办理工商企业信贷和居民储蓄业务的专业银行。现办理工商企业的信贷、结算、现金管理和工资基金监督,城填居民储蓄业务等。

中国农业银行

原办理农村金融业务的专业银行。现集中管理农村信贷,曾有一段时间领导和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1996年以前)。

中国银行

原我国的外汇专业银行。现统一经营全国的外币买卖业务,办理一切贸易和非贸易的外币国际结算,吸收外币存款。

中国建设银行

原我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的专业银行。现管理国家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制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等。

中国投资银行 通过国外筹集资金,原专门办理固定资产投资、信贷的银行。现已改制。交通银行

原经营人民币和外币各项金融业务的综合性银行。现为股份制企业,可经营人民币和外币的各项金融业务,其业务范围不受专业分工限制。

三、其他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原办理国内外保险和再保险业务的专业金融机构。现在的PICC(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的业务有: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原从事引进外资、办理信托投资业务的国营企业。2002年公司实施经营体制重大改革,更名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CITIC GROUP)。现已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国际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中信集团目前拥有44家子公司(银行),其中包括设在香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子公司;在东京、纽约、哈萨克斯坦设立了代表处。中信集团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金融、实业和其它服务业领域。截至2008年底,中信集团的总资产为16,316亿元;当年净利润为142亿元。

城乡信用合作社

原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群众性的信用合作组织。1996年以前,农

村信用社归农行管理,是一个系统,都是办理农村的金融业务,区别是农行是全民单位,人员是干部编制;农村信用社是集体单位,人员是职工。1997年-2004年,根据国务院规定:农村信用社与农行分离,成立了“中国信合”系统,全称叫: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还是办理农村的金融业务,挂靠银监局管理。2005年,根据国务院规定:农村信用社名称、办理的金融业务不变,隶属由银监局管理改变为由地方政府管理,现今全国有几个省成立了“省联社”。

第四节

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原因

首先是银行券的发行问题;其次是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第三是最后贷款人问题;第四是金融监管问题。2.中央银行的历史演进

中央银行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从众多的商业银行中逐渐分离出一家银行,专门执行中央银行职能,其典型代表是英格兰银行;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中央银行,其典型代表是美国中央银行。

3.我国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旧中国的中央银行

新中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 1948年12月1日。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4.中央银行的类型(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

所谓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国只设立一家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金融管理机构,由它执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能,并领导全国金融事业的制度。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总行通常设在首都,但也有少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总行设在该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城市。我国也实行这种制度。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设立总行,并根据需要在全国设立众多的分支机构。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的特点是:权力集中,职能完善,机构健全,货币政策传导较为迅速等。(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所谓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全国设立中央一级的中央银行机构和相对独立的地方一级的中央银行机构,按规定分别行使金融管理权,中央级与地方级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构成一个体系的中央银行制度。采取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是一些联邦制国家,如美国、德国等。

(3)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所谓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设立机构,在成员国内部统一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发行货币,为成员国政府服务,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以及有关成员国政府一致决定的事项。其最大的特点是:跨国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例如:欧洲中央银行、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等。(4)准中央银行制度

所谓准中央银行制度也称类似中央银行制度,是指某些国家或地区不设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政府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机构或授权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其特点是一般只具备发行货币、为政府服务、提供最后贷款和资金清算等中央银行的部分职能。实行此类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加坡、香港、斐济等。5.中央银行的机构设置

1、中央银行最高权力机构的设置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

(1)决策权、执行权合一型

这是将决策、执行两权集于一身的中央银行,其最高权力机构一般是理事会,属于这一类型的国家有英国、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2)决策、执行机构分开型

在这种制度下,最高权力机构分为金融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分别行使权力,日本、德国等国家属这种类型。

(3)最高权力机构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中央银行实行这种体制。我国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设置

2、中央银行总行内部职能机构设置

中央银行内部组织机构是中央银行职责的具体执行单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行政办公机构。主要负责中央银行的日常行政管理、秘书、人事、后勤等方面的工作。

(2)业务机构。主要负责办理货币发行、再贴现、再贷款、收受存款准备金、集中清算等业务操作。

(3)金融管理监督机构。主要负责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管理,对金融业务活动的监督等。

(4)经济金融调研机构。主要负责对有关经济金融资料和情报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向金融决策部门提出建议。

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内部组织机构

3、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

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是总行的派出机构,具体在所辖区域内贯彻总行制定的方针和政策,完成总行交办的任务。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1)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分支机构是按经济区域设置的;

(2)注意经济区划的同时,兼顾行政区划;

(3)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只有极少数国家是这种情况。6.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垄断了银行券(货币)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

2.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只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关系,而不与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

3.国家的银行。亦称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7.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

(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3)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4)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

(5)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6)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7)经理国库;

(8)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进行;

(9)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10)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11)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章

国际金融 第一节

外汇和汇率

一、外汇的概念

外汇

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根据可兑换程度不同,可分为自由外汇和记账外汇。

自由外汇

又称现汇,是指不需要货币当局批准,可以自由兑换成任何一种外国货币或用于第三国支付的外国货币及其支付手段。具有可自由兑换性的货币都是自由外汇,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清偿主要使用自由外汇,自由外汇中使用最多的是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和瑞士法郎。

计账外汇

又称协定外汇,是指不经货币当局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它货币或用于第三国支付的外汇。它是签有清算协定的国家之间,由于进出口贸易引起的债权债务不用现汇逐笔结算,而是通过当事国的中央银行账户相互冲销所使用的外汇。计账外汇虽不能自由运用,但它也代表国际债权债务,往往签约国之间的清算差额也要用现汇进行支付。

二、汇率的概念及其标价方式

汇率

是用一种货币表示另外一种货币的价格。它有两种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 System)

是指以一定单位(1个或100、10000等)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数量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也就是说,在直接标价法下,以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目前,世界上除英国和美国外,各国都采用直接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折算的本国货币的数额增大,说明外国货币币值上升,或本国货币币值下降,称为外币升值,或称本币贬值。

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 System)

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也就是说,在间接标价法下,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目前,世界上有 英镑、美元、爱尔兰镑等 采用间接标价法。在间接标价法下,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折算的外国货币数量增多,称为外币贬值,或本币升值。

汇率的决定因素

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因素是两种货币的铸币平价。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取决于纸币的购买力。当然,一国的经济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局的稳定对汇率的变化也有影响。具体来说,可以分为长期因素、短期因素和季节性因素。

(一)影响汇率的长期性因素

这些因素变动导致汇率变动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且影响力也会持续较长的时间。1.经常项目收支

当经常账户出现顺差,表现在外汇市场上,会导致外国对本国货币需求增长和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从而引起本国汇率上升,外国货币汇率下降。

在固定汇率利下,国际收支是决定外汇汇率的特别重要的因素,因为汇率本身没有调整功能。因此,大量国际收支逆差性是货币贬值的先导。

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表示货币对内价值下降。由于货币对内价值是对外价值的基础,其他条件不变,通货膨胀必然引起汇率下浮。但是,短期内这种必然性不一定能发生。而且,还需要考察它国的通货膨胀率。

3.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增减会引起汇率下浮或上浮,但不是必然的。4.经济增长率

关键要看经济增长是靠内需还是靠外需带动的。

靠内需带动经济增长,意味着可能总需求的整体增长快于总供给的整体增长,满足不了的那部分需求将转向国外,引起进口增长;或者总需求中对进口的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中出口供给增长,都会引起本国汇率下跌。

靠外需带动经济增长,则经济增长意味着出口供给增长快于进口需求增长。5.国际储备

政府干预市场,稳定货币能力的强弱,可用国际储备数量来衡量,这又可以提高外汇市场对本国货币的信心,有助于稳定汇率或汇率上升。反之,则相反。

(二)影响汇率的短期性因素 1.利率(或相对利率)

利率是影响短期汇率波动的最主要因素。2.心理预期

心理预期是有关个人对未来某种经济因素的看法。3.信息因素

这里的信息,是指可能会引起汇率变动的相关”新闻”,特别是预期的信息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很大。过多的信息会阻碍和扭曲决策,导致反复无常。

4.政治性因素

如国内、国际政局的稳定,政府干预行为,国际协调等等。

(三)影响汇率变动的季节性因素 如公司编制公开报露的财务报告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季节性进出口增加或减少时;与节假日有关的汇率波动等。

汇率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以下几方面:

(一)汇率下浮对经常收支的影响 1.贬值两大效应

(1)价格效应,即贬值引起贸易条件也就是进出口商品比价而引起经常收支改善,简单说,贬值会使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如果本币价格不变)和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如果外币价格不变)。

(2)财务效应,即贬值会使出口(或替代出口商品)的利润增加(换得更多的人民币,假定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和进口的成本增加。

2.贬值效应的相关问题

(1)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即出口商品的需求常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必须大于 1,|dx+dm|>1,否则,贸易收支不能改善。

(2)J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

这是讨论贬值对供给的效应。这就是说,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因为进出口实际变动还要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映程度。

所谓 J曲线效应的含义是:贬值到贸易收支改善之间有一个时滞(Time Lag)这段时间内,贬值反而可能恶化,然后再改善。时滞的长短取决于国内价格传导机制的完善程度及国内市场的完善程度。

(二)贬值对资本项目的影响 1.对长期资本的影响

贬值将吸引外国资本流入,而不利于资产流出。但是,总体影响不大,因为长期资本主要取决于风险评估和项目利润预期。

2.对短期资本的影响

贬值会加速短期资本的流出。但在市场自我强化效应存在时,也可能会吸引短期资本流入。

(三)贬值对一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1.贬值与物价水平

贬值一个直接后果是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贬值通过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货币供应机制和收入机制,有可能导致国内工资和物价水平的循环上升。

(1)货币工资机制:进口物价上升——生活费用上升——名义工资上升——货币生产成本和生活水平上升,如此循环,最终使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至整个物价水平上升。

(2)生产成本机制:当进口商品构成出口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贬值会直接导致出口商品价格,并可能最终恶化本国的贸易收支。

(3)货币供应机制:贬值后在(1)、(2)的作用下,可能导致货币供应量上升。另外,在外汇市场上,贬值后,政府在 结 汇方面,将被迫 支出更多的本国货币,从而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上升。

(4)收入机制:在进出口商品需求不够大的情况下,贬值会导致本国的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并导致贸易收支恶化和物价水平上升。

2.贬值与货币替代和资金逃避

货币替代是指因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而发生的货币兑换进而发生资金外流的一种现象。单方向的货币替代便是资金外流,货币替代通常发生在通膨胀 >本国货币资产相对利率时,其重要前提是货币的自由兑换。

货币替代的资金外流的最主要经济后果是导致国内金融秩序的不稳定,削弱政府运用货币政策的能力,并且破坏国内的积累基础。

三、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由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外汇风险是指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广义的外汇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也包括信用风险,会计风险,国家风险等。本章我们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讨论风险。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国家风险是指一国状况对跨国公司现金流的潜在不利影响。

第二节

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各种往来所发生的货币收支总和。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经济交易和往来的全部记录,而不问其是否具有外汇收支。

为了全面反映国际收支状况,各国都要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1年)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它国家或地区间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对外经济、政治及文化往来的系统记录和总结的一种统计表。它集中反映了该国国际收支的具体构成和总貌。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现代会计学的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也即以借、贷作为符号,每个项目都有借方和贷方两栏,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每笔交易都会产生一定金额的一项借方记录和一项贷方记录,也即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对此,记账法则是:

①凡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亦称正号项目(Plus Items),记入贷方,记为”+”(通常省略);

②凡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项目,亦称负号项目(Minus Items),记人借方,记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国际收支账户可分为三大类: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

经常账户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和经常性转移。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移民转移等内容。金融账户包括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的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按资金流向构成的债权债务分为资产、负债,其中直接投资分为来华投资(视同于负债)和我国对外投资(视同于资产)。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法,由于统计资料来源和时间不同等原因,造成借贷不相等,因此要增加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做调节项目。如果借方总额大于贷方总额,其差额记入此项目的贷方,反之,记入借方。

在资本和金融账户中有一类特别的项目叫储备资产。储备资产,通常也叫国际储备,指的是由中央银行持有的,并可以随时直接使用的金融资产。狭义的国际储备包括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简称 SDRs。它是国际货币基金在原有提款权外新创造的特别提款账户的账面信用,最初与黄金维持一定的比价,国际收支的逆差国可用特别提款权偿付国际收支的逆差,但特别提款权不得用于累积外汇或黄金)、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储备以及其他债权。在一个国家出现对外支付困难时,中央银行可以动用储备资产进行支付。同时,储备资产也可以作为政策性工具,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其中外汇储备是储备资产中最重要的项目。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构成

国际上通常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各个项目区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前者是指企业、单位和个人由于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交易,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的长期资本收支。后者是指在自主性交易产生不平衡时所进行的用以调节收支的弥补性交易。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失衡,在理论上通常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

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失衡的指标有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和国际收支差额。贸易差额指商品进出口差额。经常项目差额指该项目下贸易收支,服务收支和转让收支等三个项目的差额相抵后的净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指经常项目收支 和资本项目收支合计所得的总差额。

造成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由临时性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些临时性的因素有季节性因素、自然灾害、突发性疾病流行和政治动荡等。

2.周期性不平衡。是指由于经济周期引起国际收支失衡。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具有周期性。一般来说,一个周期通常包括经济繁荣、经济衰退、经济萧条以及经济复苏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经济特点具有显著差别。每个阶段经济发展对于国际收支都会发生影响,阶段不同,影响不同,因此国际收支也会出现周期性失衡。

3.货币性不平衡。由于货币性失衡引发国际收支失衡。一国(或地区)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物价水平就会上涨或者下降从而影响本国进出口,引发国际收支失衡。当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如果汇率不作调整,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将会下降,导致出口减少而进口需求则会增加,贸易顺差减少,甚至出现贸易逆差,进而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

4.收入性不平衡。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化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率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时,人均收入越高,进口增长越快,企业会增加进口生产资料,个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也会增加,同时出口商品由于国内需求大,出口相应减少,由此形成贸易逆差,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

5.结构性不平衡。是指一国产出结构(主要是指可贸易产品结构)与世界市场需求结构脱节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失衡具有长期性质,需要国际收支失衡国家的经济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来予以纠正。典型的例子是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收支逆差。

6.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这是指因外汇投机行为和国际资本的不稳定流动所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无论是顺差,抑或逆差,若不及时调整,都会直接影响对外扩大交往的能力和信誉,也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时,通常都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可以有两大类手段,一类是自动调节机制,还有一类是政策调节方法。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简单地讲就是通过市场力量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机制,主要包括 货币-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整机制虽然有其优点,但它们只能在某些条件或经济环境下才会发生作用,而且作用的程度和效果无法保证,所需要的过程也比较长。因此,当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时,一国当局往往不能完全依靠经济体系的自动调整机制来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而需要主动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

国际收支的各种调节政策可分为需求政策、供给政策和中性政策三大类。按对需求的不同影响,国际收支的各种调节政策可分为支出增减型政策和支出转换型政策两大类。支出增减型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y),是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这类政策旨在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来改变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这类政策主要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型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y),是指不改变现有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这类政策主要有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

供给政策包括: 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旨在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达到增加社会产品(包括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供给,改善国际收支。

支出增减型和支出转换型政策都是调节需求的政策,与之对应的不仅有调节供给的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还有资金融通政策,简称融资政策。因这种政策对经济往往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故又被称为中性政策。融资政策包括官方储备的使用和国际信贷便利的使用。融资政策与支出政策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替代性。

第三节

国际结算

一、国际结算的概念

国际结算

指主要以货币方式来完成不同国家间因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交往所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

二、国家结算的主要工具

(一)汇票

汇票时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即期货于指定到期日向收款人或其指定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书面支付命令。汇票在转让流通中还派生出背书人、承兑人等。背书人是持票人转让时在汇票背面签字、盖章的人。汇票经过背书转让而流通。承兑人,是远期汇票的付款人经持票人提示汇票,在汇票正面书明”承兑”字样,以表示愿意按汇票指明日期,履行付款义务的人。

商业汇票的汇票人是商号或个人,付款人可以是商号、个人,也可以是银行。

(二)本票

一般本票为商号或个人签发,即期、远期都可以开,在当作借款的抵押品时要附带单据。

银行本票为银行签发。银行都是即期的,不附带单据。

(三)支票

支票时一种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付款凭证。由于支票的流通期很短,二国际贸易中的买卖双方远隔千里,难以通过支票方式实现支付,所以支票在国际结算中的作用范围也比较小。

三、国际结算的主要方式

(一)汇款结算方式

汇款

是付款人通过银行,委托收款人所在地的银行用某种结算工具,将一定款项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

汇款结算的三种方式

电汇

是汇出银行应汇款人的申请,用加押电报或电传指示汇入银行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一种汇款方式。

信汇

是汇出银行应汇款人的申请,开具付款委托书邮寄给汇入行,授权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一种汇款方式。

票汇

是汇出银行应汇款人的申请,代汇款人开立以收款人所在地的银行为收款人的即期汇票,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一种汇款方式。

(二)托收方式

托收

是出口商将货物装出后,开具以进口商为付款人的汇票,委托银行向进口商收取货款的办法。

托收方式有以下两种:

光票托收

是出口商把不附带任何货运单据的汇票交托收银行代收贷款,一般用于收取贷款尾数、代垫费用、佣金和样品费。

跟单托收

是出口商将附有货运单据的汇票会其他付款凭证委托银行代收货款。这是当前国际贸易上比较常用的一种结算方式。

(三)信用证方式

由于托收方式是建立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的,这使出口商在对外贸易中承担较大的风险,因而对外贸易实践中,一些出口商为了避免风险,便要求进口商开具由本国银行保证货到付款的证明文件。这就产生了信用证结算方式。

信用证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可撤销信用证

是开证行有权在开出信用证以后,随时修改或取消信用证,而且在撤销的时候不必征求受益人的同意,甚至可以不必将信用证已被撤销的事实通知受益人的一种信用证。但是,可撤销信用证一经付款、承兑或议付是不可撤销的。

不可撤销信用证

是开证行开立的不可撤销信用证。非经受益人以及有关方面同意,开证行不得片面修改或撤销信用证。因此,不可撤销信用证对受益人的付款责任是确定的,此类信用证最流行。

保兑信用证和不保兑信用证

一家银行开出的信用证由另一家银行加以兑付,称为保兑信用证,不经保兑的称为不保兑信用证。

可转让信用证和不可转让信用证

开证行在信用证上注明”可转让”字样,称为可转让信用证。受益人可将信用证全部或一部分转让给另一个人(即第二受益人)。转让以一次为限。不可转让信用证即受益人不能将信用证的权利转让给他人的信用证。

第四节

利用外资

一、利用外资的必要性

早在上世纪,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把国内经济建设好。要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解决好农业、交通、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除立足于本国资源、资金和生产外,还要抛弃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善于利用国际信贷关系,利用外资,引进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技术,进口一些必要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我国外汇资金短缺,如果完全依靠自己来积累外汇资金,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难以较快地缩小与先进工业国的差距。因此,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有必要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扩大出口能力,换取较多的外汇,并用自己积累的外汇资金偿还贷款和支付商投资的利润和利息,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

从近代和现代的历史来看,不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普遍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借以进行经济建设,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借入国外资金的主要方式

(一)出口信贷

工业发达的国家为了促进和扩大本国出口,加强国际竞争,采取对本国出口给予利息补贴并提供信贷的方法,鼓励本国商业银行对出口方或外国出口方(或银行)提供较低利率的贷款,以吸引资金短缺的外国进口购买贷款国的产品,这种信贷方式称为出口信贷,其特点是:由出口国政府通过官办的输出银行对贷款利息进行补贴,因此出口信贷的利率低于市场利率。

(二)政府贷款

政府贷款主要就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开发性援助资金而言。政府贷款属于国家债务,是一种中长期、中低利德贷款。

(三)混合贷款

混合性贷款是政府贷款或赠款和出口信贷或商业信贷相结合使用的贷款。混合性贷款的综合利率比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低,期限长,但要求借款国使用该项贷款购买贷款国的物质设备。

(四)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时在二次大战以后,为促进和振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部分国际组织投资而成立的机构。他们本身持有紫金,部分以低利息对所属成员国贷款,部分投放市场。该项贷款期限长、利息低、又很少附有条件。

(五)国际商业银行贷款

这里是指在国际资金市场上筹措的自由外汇贷款。这种贷款不受使用地点和用途的限制、可以自由运用,所以也叫自由外汇。

(六)发行国际债券

发行国际债券就是在国外市场使用发行债券的方式筹措资金。债券

是一种不记名的票据凭证。债券持有人可持债券按期收取利息,到期凭债券领取本金。目前国外债券市场上的债券

发行人,主要是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企业、私人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

(七)国际银团贷款

银团贷款是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长期信贷方式,又称为辛迪加贷款。它是由一家银行牵头,由许多银行参加,组成一个机构严谨的国际性贷款银团,按同样的条件共同对某一借款人进行贷款。

(八)国内金融机构外汇贷款

中国银行及其它银行发行的外汇贷款,是通过国际金融业务为国内经济建设筹措外汇资金的一项贷款业务,视同利用外资。

三、我国吸收国外投资的主要方式

(一)合资经营企业

合资经营即股权式合营,由外国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本国政府批准,在我国境内,同我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举办合资经营企业。这样的企业是具有法人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由双方合营者共同商定投资的比例,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双方可以以设备、现金、场地使用权、厂房、工业产权作为投资股份,并按照股份分配收益。

(二)合作经营企业

合作经营企业是与外商举办的具有合作性质即契约式合作企业。合作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由双方通过协议、合同加以规定,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合作兴办各种企业、项目或共同进行其他经济活动。合作双方根据双方的合作条件,制成产品分成、收入分成或利润分成的比例。

合作经营企业与合资企业的主要区别是:合资企业必须有合资各方建立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应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组建董事会;二合作经营企业可以建立经济实体,成立董事会,页可以不建立经济实体,不成立董事会。合资企业的合营各方可以现金、实物、工业产权进行投资,中方可为合资企业提供场地使用权,场地使用费可以作价入股,也可以不入股,由企业按规定缴纳土地使用费;合作经营是由外商提供资金、技术、设备,中方只提供基础条件(如土地、厂房、劳动力以及劳动服务)作为投资、合作经营各方出资方式比较灵活,而不必以货币单位计算各自的投资比例。除此以外,尚有回收投资方式不同、缴纳税收的方法不同、合同期满后对剩余财产的处理方法不同等区别。

(三)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肚子经营企业是全部由侨商、外商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工厂、企业,没有中方股份,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四)其他利用外资的方式

1.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是不使用现汇而在信贷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贸易方式。凡是由国外厂商提供生产设备或技术,或利用国外出口信贷购买设备、技术,我方企业用以进行生产,以返销其产品的方式分期偿还对方提供的设备、技术价款或贷款的本息的交易方式,都属于补偿贸易。

2.国际租赁。国际租赁是跨国租赁,是在出租人与租用方分别处于不同国家法律体制时出现的一种租赁方式。

第五节

外汇管理

一、外汇管制的概念

外汇管制

是一个国家为了改善国际收支,维护本国货币的汇率稳定。(以政府法令的形式),对外汇买卖和国际结算采取的限制措施。

二、外汇管制的意义和目的

外汇管制是为一个国的政治、经济政策服务的。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不同,它们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是就一般情况看,实行外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本国对外贸易,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因为实行外汇管制可以由国家外汇管理当局对一切外汇交易活动实行严格控制,限制不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商品进口,支持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商品进口、以及优惠的汇率等办法促进本国商品出口,从而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二)稳定外汇汇率,抑制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与外汇汇率有密切的联系。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一方面债务国对本币的需求就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外汇供求于求而引起本币汇率上涨外汇汇率下跌,使该国为购买外汇二增加货币投放,导致流通中货币量增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的需要,从而发生通货膨胀。实行外汇管制,可以对一切外汇交易加以限制,在汇率波动时由政府加以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从而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三)限制资本外逃,改善国际收支

实行外汇管制,可通过对外汇收支的限制,对调往国外的资本不予兑换外汇,防止资本外逃;同时,还可以采取鼓励资本输入的措施,缓和国际收支逆差,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四)促进改善国际贸易关税政策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十分密切,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和谋求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往往以邻为壑[hè],实行歧视性的关税政策等等,进行贸易限制。实行外汇管制,可以同样的手段对付国家进行限制,迫使对方放宽贸易限制,取消歧视性的关税。

三、我国的外汇管理

(一)我国外汇管理的方针

我国在外汇管理中执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方针。

所谓集中管理,就是国家授权国家外汇局,指定统一的外汇管理法令,行使外汇管理职权。

统一经营是指国际清算、国际汇兑、外汇贷款、外汇买卖等一切外汇业务,统一由我国外汇专业银行或经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简称银行,下同)经营。

(二)我国外汇管理的机构

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外汇管理分局,是我国的外汇管理机关。行使国家外汇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外汇。

(三)我国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

1.对境内机构的外汇收支实行计划管理。中国境内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简称境内机构)的外汇收入和支出,都实行计划管理。外汇收入都必须卖给银行,所需外汇由银行按照国家批准的计划或者有关规定卖给。国家允许境内机构按照规定持有留成外汇。

2.对个人的外汇管理。个人的外汇收入,除国家允许留存的部分外,必须卖给银行。个人存放在银行境内的外汇,允许个人持有。个人留存和持有的外汇必须存入银行,此项外汇存款,可以卖给银行,也可以汇出或携出境外。个人如需购买外汇汇出或者携出境外,可向当地外汇管理局申请,经批准后,由银行卖给。

3.外国驻华机构、侨资、外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汇收支,按境外用户管理;外国驻华机构汇入或携入的外汇,可以自行保存。侨资、外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一切外汇收入,都必须存入银行;一切外汇支出,从而外汇存款账户中批准外,都应使用人民币。对纳税后的纯利润及其正当收益,可向银行申请,从企业外汇存款账户中汇出。

4.对非居民的外汇管理。外国驻华机构及其人员,由境外汇入或携入的外汇,可自行保存或卖给存入的银行,也和汇入或携出境外。对收取的人民币,如果要求兑成外汇,必须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

5.对外汇、贵金属、贵金属制品和外汇票证携带入境不受限制,但须向海关申报;携带或复带出境,海关凭银行证明或原入境申报单放行。人民币有价凭证不得携带、托带或邮寄出境。

6.我国境内禁止外币流通、使用、质押、禁止私自买卖外汇和任何形式套汇、逃套等行为。对违反外汇管理规定,逃汇、套汇、截留国家外汇、炒卖炒卖外汇等违法活动,要进行处罚或依法惩处。

第七章

农村信用社基础知识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简介

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概念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机构,所谓信用合作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放款业务。信用社的建立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由于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对资金需要存在季节性、零散、小数额、小规模的特点,使得小生产者和农民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但客观上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又必须解决资本不足的困难,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缴纳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3、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因此业务手续简便灵活。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历史沿革

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在共和国建立以前合作金融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个人对生产资料所有权被取消,随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被淡化,并被转化成国家银行在 农村的基层机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官办”的制度安排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1984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推行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为基本内容的体制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受人

民银行代管,并开始按合作性原则运作。2003年,8个省开始进行推行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2004年,在全国范围那进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并持续至今。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

农信社主任集决策权、经营权于一身,客观上使得处于权利、信息弱势的社员难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导致农信社”三会”制度流于形式、法人法理结构形同虚设、监督约束机制失控。

1996年底与农业银行“脱钩”后,农信社进入了体制改革过渡时期。几年来,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产权关系不清、激励约束失当以及法制意识偏淡、道德水准偏低等内外因素影响,经营公有金融资产中的”搭便车”现象滋生蔓延,农信社“内部人控制”问题日益显现。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治理,极有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管理失控,诱发道德风险和恶性经济案件的发生,酿成区域性金融风险,侵害农信社社员(股东)和存款人的利益。

表现形式

1、决策与经营“一肩挑”。由于中国大部分农信社员工人数在10人左右,实行“三长”分设不切实际,当前农信社事实上普遍实行理事长兼主任制,农信社主任集决策权、经营权于一身,客观上造成了农信社主任、理事会与社员的权力不对称,使得处于权利、信息弱势的社员难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导致农信社”三会”制度流于形式,法人法理结构形同虚设,监督约束机制失控。

2、财务审批“一支笔”。农信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拥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尚待健全,农信社主任实际上独自掌控本社的财务决策权,合法地履行财务费用支出的“一支笔”审批职责。即便由分管主任负责审批财务费用,实际上仍是听命于主任。同时,目前农信社尚未建立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会计信息透明度差,最终导致财务开支随意性大,会计信息失真,违规违纪行为和经济案件时有发生。

3、信贷审批“一票制”。按照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农信社信贷决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主任直接参与审贷会决策;二是主任不参加审贷会,但拥有“一票否决权”。不难看出,农信社信贷最终决策权事实上控制在主任手中,贷不贷,贷给谁,贷多少,还是主任说了算。为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贷风险,一些农村信用联社建立了授权授信制度,但受制于点多面广、管理琏条过长,联社对借款客户的信息资料占有不全,联社审贷会决策也常常被基层社意见所左右。同时,少数农信社主任为达到个人目的,对一些关系人贷款常常采取化整为零等手段逃避联社和央行的监管。

4、内部管理“一言堂”。长期以来,受封闭保守、多事不如少事的思想观念束缚,加上文化素质不高和农信社所有者缺位、股本金“准存款”性质等因素影响,农信社社员和员工民主管理意识相当淡薄,对经营管理普遍漠不关心。以致农信社主任逐渐养成了“家长式”作风,经营管理“大小事”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十分普遍,民主管理已成为事实上的主任治理。

5、用人制度“一家军”。多年来,农信社进人渠道狭窄,现有员工不少是通过顶职、内招等方式进入农信社的。近几年,上级主管部门对农信社实行员工总数”负增长”政策,严格控制进人,客观上造成了农信社人际关系复杂,“隐性”亲缘社问题突出。同时,一些农信社主任惟我独尊的意识根深蒂固,在用人上往往以是否听话作为衡量标准,因人设岗,亲近疏远,信贷、会计等重要岗位上全是“自己人”、“贴心人”,使农信社隐然变成了主任的“一家军”、“家天下”。

6、拓展业务“一人行”。一些农信社主任或信贷员长期得不到交流轮岗,常年累月单枪匹马走村串户揽存款、放贷款、收本息,一旦主任或信贷员调离和退休,农信社业务就要受到较大影响,联社也因此而不敢轻易广泛推行干部交流轮岗等人事制度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加剧了信用社主任对部分优质客户的控制。

解决方案

1、实行体制创新,理顺管理体制。即:在经济发达地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实行县级联社一级法人管理模式;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行县级联社一级法人管理改革步伐,在实行一级法人模式之前,全面上收管理权限,严格实行授权管理。

同时,尽快建立省级农信社行业管理组织,结束目前监管当局集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职责于一身、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局面。

2、实行股份制改造,重构产权制度。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在于实行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制度,优化股权设置。

在对原有股本金实行“先清后退”的基础上,按照股份制的要求,改革农信社的股权结构,面向社会溢价或平价募集股份,积极增资扩股,扩大股东队伍。尽快修改现行制度,放宽单个股东最高持股比例限制。

3、健全“三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一是建立健全股东大会制度。以县(市)联社为单位建立股东大会制度,明确股东大会作为农信社最高权力机构的法律地位。二是建立健全董事会,理顺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关系。实行董事长和主任分设。三是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四是建立股东、董事会与主任之间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

4、加快立法进程,规范经营行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信用社法》,将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纳入法律轨道,明确规定农信社的董事长和主任必须分设,赋予监事会根据股东大会的意愿按法定程序罢免农信社主任的权力。这是抑制农信社“内部人控制”的重要法律手段。

5、改进监管方式,突出行为监管。治理农信社“内部人控制”,需要银监会、税务、审计部门和农信社行业管理部门多方联动,不断强化监督管理方能奏效。

6、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活用人机制。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

【本节摘要】农村信用社要脱颖而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人力资源,形成人才优势,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业务经营管理目标、提高效率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改革成功、助推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有力有效支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改革开放30年来,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经济的主流,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时代型的人才成为企业制胜于”白热化”竞争和实现快好发展的有力法宝和动力。农村信用社毫不例外,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及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的快速成立成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农村信用社要脱颖而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打造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绩效显著、具有行业特色的人力资源,形成人才优势,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业务经营管理目标、提高效率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改革成功、助推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有力有效支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现存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疏忽人力资源管理。由于长期的历史性因素积淀,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着重业务经营、轻人资管理的现象,有的甚至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都没有设置,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理解认识。按静态的、以“做事”为中心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操作,不讲科学配置,不讲结构优化,不讲资源互补,不讲潜能激发。缺乏专业的高级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或流于形式,不注重人力资源的高质引进和培养,没能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现代化人力资源需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正规化、专业化管理极不匹

配。

(二)历史痼疾严重,人员素质偏低。由于历史遗传,农村信用社员工综合素质偏低已成为共识。一是职工年龄普遍较大。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有在岗职工4万余名,以35岁为界前后分别为16000名、24000名,分别占比38.9%、61.1%,比例失衡,职工老龄化严重。二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全省4万多名在岗职工中具有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4100名,仅占10%,人员总体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三是专业人才匮乏,金融、计算机、法律等高、精、尖人才严重短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高级管理人才较少,同商业银行相比大大滞后,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四是用工关系复杂,农村信用社员工“近亲繁殖”、用人“唯权唯势”等现象十分严重。据了解,个别联社有亲属关系的员工占比高达60%以上,长期”闭门造车”,不”对外开放”,不”造血纳新”,高素质人才队伍难以造就。

(三)用人机制欠缺,人才流失严重。农村信用社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才观念陈旧,不能有效挖掘人的潜能;没有容纳人才共同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和环境,不能有效激活员工的强烈归属感和工作兴趣;薪酬制度不完善,薪酬待遇不科学;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和用人方式漏洞多,企业员工发展空间狭小;激励制度不到位,福利保障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制度留不住人、待遇留不住人、情感留不住人、事业留不住人,种种因素导致吸引力大大不足,留不住人才,被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或其他专业银行“挖走”。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考上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或研究生,人往高处走,选择了“跳槽”另谋良栖,加剧了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四)管理水平滞后,员工凝聚力不强。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测评与管理不严,监督制衡机制不全,员工关系复杂,在人才的选用、深造、提拔上唯亲、唯钱、唯权现象十分严重,近亲繁殖,裙带成风,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才之人居才之位,有才之人居无才之下,导致彼此怨恨、妒忌、猜疑,给员工的事业心、上进心、团结心造成严重的打击。另一方面,近些年,国家党政干部、教师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普遍上涨,但农村信用社的工资却在原地踏步,甚至不降反升,加之对基层信用社的存、贷款和不良贷款压降的任务目标考核,有的基层职工工资每月仅几百元,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对,工资水平显低,职工工作激情难以激发,人心泛散,向心力、凝聚力无从谈起,对信用社的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五)造才环境不佳,人资结构欠优。随着省联社的成立和不断的改革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建立健全,但人事制度的改革效果却不甚明显,仍是在以往的制度上进行沿袭,先进的人力资源测评管理理论、方法难以注入,人力资源管理难以跟进时代化的需要。一是人才不能科学配置使用,有的只按”量”配置而不经过科学严密的人资测评与分析配置资源,不适合内勤工作的安排在内勤岗,不适合外勤工作的设在外勤岗,能力与职务不对称,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用非所学,学非所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聪明才智与能力的发挥。二是整体人资结构不合理,“三多三少”和“一低一高”的“两极”失衡现象突出,即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工作型人才多,专家型人才少;操作型人才多,研究型人才少;高、精、尖人才比例相对较低,中低水平员工比例相对较高。

(六)利益分配脱节,激励措施乏力。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工资、奖金、福利的分配上普遍采用了多种绩效挂钩的方式,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测评管理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在利益分配上始终存在争议。一方面,普通职工个人收入分配“大锅饭”、终身制问题突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按照”,“效率优行、兼顾公平”的原则,体现差距,以效的高低来实现”多劳多得,干好多得”的动态取酬,冗员较多,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突出,薪筹激励机制明显不够,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突出。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与一线职工的利益分配差距悬殊,存有异议。

二、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提升认识,将人才建设与改革发展并重。人才是兴社之源、创社之本。金融人才所具有的金融知识将是金融企业有力资本。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企业为人,发展好企业在于人”的人才理念,立足本行人力资源状况和事业发展需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把对人才的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建设,把人才的发展作为最长远的发展,把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作为最具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投入。将人才建设与提高竞争力相结合,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思路,谋划人才建设战略,不断整合人力资源,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行业特色的核心人才队伍,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二)精兵简政,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立足于大发展、大跨越,就得敢于“动大手笔,做大文章”,以惊人的胆量、超常规的步伐、科学的策略进行冗员,精兵简政。一是内退一批,对不想干事、不能干事、拖沓累赘、事倍功半的,符合内退条件的坚决让其办理内退手续。一是买断一批。树立”花钱买机制,花钱买人才,花钱买发展”的新理念,对素质低下、不适合工作岗位、无所作为、可有可无的冗员坚决买断,裁清裁尽,忍一时之痛,成就终身美丽。三是清退一批。对涉嫌“六害”,手脚“不干净”,沾染黄赌毒的“九种人”以及对单位或社会造成危害的,不留情面地坚决予以清退,使现有人力资源“瘦身健体”。

(三)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引进使用平台。在人才的引进上,根据行业及农村信用社特有人才需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引进一批以当代大学生为主的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人才,做到公开招聘、公正考核、公平录用,加强对其的诚、责、能的考核,杜绝用人唯亲、唯权、唯势的滥竽充数现象发生,唯才是用,将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纳入到信合事业范畴,从源头上保证农村信用社的优良人力资源。在人才的使用上,事先充分调查、了解、考核个人的知识、能力、品格和性格,尽量使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吻合,所具特长与业务拓展相结合,个人意愿与组织安排相吻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

(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领导干部是企业发展的领头羊。一是扩大民主,加强监督,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意见作为考核评价高管人员的重要尺度,推进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避免简单地以印象取人、以票取人。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和完善干部正常退出、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等用人标准和考察考核指标体系,公开选拔,公平竞争,能者任,庸者退,能上能下。三是建立后备干部人储备制度,采取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下派锻炼等措施,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熟悉金融、善于管理、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中青年人才,作为农村信用社事业继往开来的后备干部和高管人才。四是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理事会,监事会,主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动作高效的领导体系。多策并举,打造一支符合现代经济金融需求的具有高级管理才能的高水平的领导团队。

(五)实施薪筹制度的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薪酬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制度,因地制宜,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金融企业薪酬分配制度;结合组织架构调整优化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员工薪酬与个人贡献挂钩,彻底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分配格局,建立薪酬能升能降、收入能高能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薪酬正向激励作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归属感,促进农村信用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加强员工的在职培训,注重可持续性发展。没有永恒的前进动力,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本领,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愈来愈短,学习力成为最可贵的生命力、发展力。在职人员由于工作时间、范围的局限,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工作在乡村基层,条件艰苦,学习条件不足,学习氛围欠缺,学习力显得尤为不足。为此,除对员工进行警示教育、落后危机教育,督促员工进行自学外,还要有组织地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进

下载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银行业相关职务犯罪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银行业相关职务犯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 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 第一章 货币 1. 中国古代关于货币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先王制币说,二是自然产生说。 2. 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有三种:一是创造发明......

    积极防范银行业职务犯罪

    预防银行业职务犯罪调研报告 一、银行特殊性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的金融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银行业在国......

    银行校园招聘:银行常识_基础知识

    查看http://js.jinrongren.net/ 银行校园招聘:银行常识_基础知识(5) 2016年银行校园招聘已经开始,江苏中公金融人为广大考生整理发布全国各地银行校园招聘信息,第一时间获取最新......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1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 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 第一章 货币 1. 中国古代关于货币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先王制币说,二是自然产生说。 2. 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有三种:一是创造发明......

    2015年辽宁省银行招聘会计基础知识:会计档案考试试题范文

    2015年辽宁省银行招聘会计基础知识:会计档案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 A:一年之内 B:全部......

    2016年海南省银行招聘会计基础知识:总论考试试题

    2016年海南省银行招聘会计基础知识:总论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当“编辑”菜单中的“剪切”和“复制”命令呈浅灰色......

    内蒙古2017年银行招聘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凭证考试试题

    内蒙古2017年银行招聘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凭证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在现实生活中,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2011-2012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2011-2012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