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防范银行业职务犯罪

时间:2019-05-13 22:4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防范银行业职务犯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防范银行业职务犯罪》。

第一篇:积极防范银行业职务犯罪

预防银行业职务犯罪调研报告

一、银行特殊性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的金融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其内部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呈现出逐年增多趋势,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主观上法制观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拜金主义、极端享乐主义滋生蔓延所造成的。但从客观方面来讲、银行系统在体制、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也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二、银行业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商品经济的消极因素是滋生金融犯罪的温床。交换的属性和市场价值规律会产生某种盲动性,必然有竞争,而犯罪也受竞争支配,因此,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的消极影响仍然是产生犯罪所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这些因素表现为:拜金主义、追求盈利不择手段、个人本位和利己动机。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细胞,商品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也经常会侵蚀到银行从业人员队伍中来,这是金融系统违法犯罪案件发生的社会因素。

2、管理因素。应该来讲,我国银行系统的规章制度是比较健全和严密的,但从绝大多数的发案情况看,“十案九违规”,多与执行规章制度不严、内部管理松懈有直接关系。由于管理上存有许多漏洞,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这是之所以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一个重要内部

原因。如,有的内部存在会计、国库、发行等重点岗位人员的印鉴、凭证、票据保管不严,对过期作废的重要凭证不及时清理,随意摆放;有的不严格执行各种电子化管理系统,不按保密要求管理使用和定期更换密码口令。这就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诱发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

3、用人机制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也象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新设金融机构、扩大营业网点,员工队伍迅速膨胀,也带来注重扩张,相互竞争,用人失察、失教、失管的问题。在选人、用人上把关不严,人员上岗定位后疏于教育管理。只注重业务培训,忽视职业道德和廉政教育。

4、个人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以及社会利益日趋多元化,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价值目标。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也必然产生一种异化,这就是对利益特别是对不正当物质利益的追逐,随之而来的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不切实际的消费观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在侵蚀和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由于金融行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的经济环境使金融业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矛盾焦点,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资金,千方百计拉拢腐蚀金融干部职工。而在金融队伍中,有的本身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就不高,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与社会上消极腐败思想一拍即合,同流合污。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和膨胀,于是部分金融从业人员贪婪成性,不顾政策、法律的约束,公然把贪污、受贿、挪用、侵占公款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目标的直接手段,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

三、防范职务犯罪的有效对策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体制创新来预防和减少金融职务犯罪。当前金融活动失范、金融秩序混乱、金融职务犯罪上升,从根本上而言是体制不健全、机制不顺畅、监管不严密所至,是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阵痛”。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业都处于国家的高度保护之下,主要担负执行国家金融货币政策的职能,导致政企不分,金融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经验缺乏,防范金融风险和违法犯罪的能力不足。同时,在推行金融体制改革,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漏洞,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体制完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将金融体制和管理中的漏洞减少到最低限度,消除金融职务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机。

2、加强内控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的文化氛围之中

管理者是一个行的核心,素质的高低、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对一个单位、部门有效防范案件风险起着重要作用。一是管理者应强化自身对所辖范围案件防查的领导意识,建立健全案件防查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上级各项案件防查工作要求。二是建立健全制度,提升执行力。工作中应加强对重要岗位员工的管理,抓紧落实对基层机构(网点)负责人和重要岗位员工的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并深入有效地开展对

员工不良行为排查和走访座谈等活动,全面把握以上员工的行为动态;对业务检查发现或从案件反映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处理,并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对屡查屡犯的问题,严肃追究检查人员和违规人员的责任。三是应加强对银行业务稽核的监管和参与管理的力度,制止银行管理中违章、违法行为和人员管理中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四是对各项业务活动,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对整个业务活动的监控、监督、稽查机制,减少业务的风险隐患和案件的发生。

3、重视选人用人,加强队伍建设

银行系统在招录工作人员时,应该保证招录过程的公平、公开,保证用人质量。选拔高级管理人员不仅要考察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还要十分重视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考察。重点岗位人员要实行岗位轮换、定期交流、定期稽核、强行休假等制度。银行系统在业务工作之外,要注重对所有工作人员尤其是重点岗位人员的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广泛宣传廉洁自律典型,弘扬正气,而且应关心员工的思想动向,加强对员工异常行为的预警分析,及时发现并遏制职务犯罪的苗头。要开展经常性的政策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消除因不知法而犯法、不知规章而违规的盲区,逐步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养,促使员工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4、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必须加强对全体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遏制和防范职务犯罪的屏障,保持队伍的健康肌体。银行系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和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首先,要认真组织职工学习习近平几年国家颁布的金融法律法规和有关经济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学习《商业银行法》、《刑法中的金融犯罪》、《金融违法行为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其次,要在职业教育的同时,加强法规建设。一方面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与有关法律法规相衔接;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教育职工自觉遵守各种法规制度。第三,要结合职业教育,在职工中筑起一道抵御金融犯罪的坚固防线。要教育职工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掌握防范要领,讲究防范策略,实行有效防范。第四,要运用典型教育法,教育职工廉洁自律,遵纪守法。要结合金融犯罪典型案例,以案说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同时定期聘请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为银行职工开设法制教育课,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案件防范警示教育活动,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追根求源,使银行职工提高法律素质,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把好关,达到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目的。第五,各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业特点,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员工行为准则》以及违规处理办法,做到“一项业务一本手册,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是职工循有轨,韬有矩,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总之,银行系统要通过坚持不懈地抓教育,抓监督,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健全多方位防范机制等有效对策,防范各类案件事故的发生,有力地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篇:遏制以罚代刑防范职务犯罪

遏制以罚代刑 防范职务犯罪

提要

行政执法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工作量大,强度高是其工作特点,因此在执法过程出现一些瑕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这些瑕疵是人为性故意行为,就必须究其原因,以示警示,敲响警钟。本文以土地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以罚代刑现象为背景,从其产生原因、以及同职务犯罪的联系进行分析探讨,并对防范以罚代刑和职务犯罪的有效措施进行积极探讨,对于规范行政执法,防止职务犯罪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院近年来受理的土地管理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涉及土地违法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违法行为大大超过了法律规定的刑事犯罪追诉标准,行政机关只做单一罚款和恢复原状的行政处罚,并没有依照规定将已经达到刑事追诉标准的向公安机关移送,造成了土地违法案件屡禁不止,屡罚不能见效的恶性循环,纵容了土地违法行为的蔓延。

一、典型案例透出以罚代刑

典型案例: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某殡葬管理所设立的殡葬服务机构(下称殡葬服务部)未经批准占用耕地35200㎡建陵园,经调查取证后,做出限期拆除在非法占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申请行政复议也未提起行政诉讼,行政机关逐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经审查,行政机关提供的证据显示,殡葬服务部在某乡所属农村擅自占用集体土地的面积为东西长220米,南北宽160米,约52.8亩。建设殡葬服务设施的施工始于1994年,殡葬服务部取得工商登记的时间是2005年,行政执法人员现场勘

测时间为2008年。涉案土地现状为殡葬服务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成,部分墓地已经投入使用。殡葬服务部的违法占地建设行为从1994年延续至2007年,在长达13年之久的时间里,占地50多亩,大兴土木并面向社会公开进行殡葬墓地招揽服务,该行为的性质绝不是行政违法这么简单。

土地是国家的命脉,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各国政府尤为重视土地的保护。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刑法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指出:‚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以非法占用耕地罪定罪处罚‛。同时规定‚非法占用耕地‘数量较大’,是指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五亩以上或者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十亩以上。‛ 《行政处罚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第三十八条规定:‚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出如下决定:.....(四)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 ,移送司法机关‛;第六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为牟取本单位私利,对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纠正;拒不纠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徇私舞弊、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结合本案的基本事实,殡葬服务部占用耕地已达52.8亩,2

从其占用的性质看,未经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属于非法占用;从其占用的数量看,占用耕地52.8亩,早已超出刑法有关非法占用耕地罪关于占用耕地十亩以上的追诉标准。因此,将殡葬服务部占用土地建陵园的行为定性为涉嫌非法占用土地刑事犯罪是无可无非议的。行政执法机关在对违法占地行为人进行处罚时,明知《行政处罚法》有‚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法律规定,非但不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而以行政罚款了结此案,其行为也已涉嫌职务犯罪。

二、以罚代刑涉嫌职务犯罪

刑法第四百零二条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文所引案例是一起典型的应当移交而不移交且情节严重的案例。

首先,从刑法规定分析,本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具有行政执法权的特殊主体,既包括一线的执法人员,也包括审批岗位的执法人员,还包括领导主管人员。

其次,从本罪规定的主观因素分析,应当是出于故意才构成犯罪,即明知所办案件已构成犯罪,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

我们应当看到,行政执法机关对于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的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行政执法人员对案件的性质是十分清楚的,其之所以不积极移送的原因不外乎是行政权力的无限膨胀和部门利益所致。在现行法律规范体系中,立法机关从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考虑,设立了自由裁量权法律体系,其宗旨在于视违法行为情节和危害性的不同,赋权于行政机关自

由裁量。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行政机关将自由裁量权滥用,动辄施以最高限处罚,更有甚者,仅仅由于被处罚人的态度不同就课以不同的处罚,行政权力肆意的扩张,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几乎渗透到所有的行政执法领域,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严重违背了立法宗旨,也违背了法律授权,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同时,行政机关部门利益、钱本位意识也是导致案件故意不予以送的原因之一。从现行的行政执法运行体系来看,虽然表面上处罚和收款部门是分开的,一般的做法是委托银行开一专户,并冠以某某政府行政处罚专户,但最终罚款还是以某种方式转入到处罚机关,实质上是将应当上缴国库的罚没款缴纳了单位的现金库。也正是由于这种运行机制,行政执法机关非常清楚,如果案件一旦移送司法机关,无异于断了自己单位的财路,部门利益无法实现,最终导致了案件的不移送。

第三,从本罪侵犯的客体分析,以罚代刑首先直接侵犯了行政执法依法行政的正常活动秩序,滥用了行政处罚权,也侵犯了国家立法、司法的尊严;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执法机关将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案件以罚款处罚予以消化,也妨碍了司法机关惩治犯罪职能的正常行使,这时的行政机关实质上是充当了违法犯罪行为人的保护伞。

第四,本罪的客观方面的要求是情节严重。从本案的违法行为性质、危害后果等方面分析,无容臵疑可以定性为行政执法人员存在严重的徇私舞弊,其以罚代刑以达到严重的程度。其中,本案违法行为人严重破坏土地的行为已达到刑法规定的可以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程度,且违法行为人涉嫌群体,而非一个人所为,而且行政执法人员对行为人违法占地的面积是明知的,自始至终就没有将案件移送的意思表示等等,这些4

足以说明情节的严重性。

综合以上分析,职务犯罪的成因不外乎管理制度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我们的用人机制不完善,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录用、考核、任免等制度,现行的制度徒有虚名,还不能突破关系网、金钱网的束缚,加之行政执法法出多门,职权交叉、争案源、争管辖屡见不鲜,自由裁量有立法无监督,执法活动不透明,一人执法较为普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已不是什么秘密,‚交钱了事‛在一些领域中成为一种潜规则,久而久之纵容了执法的随意性,放任了违法行为人,以至于在部分执法人员身上吃、拿、卡、要、违法、违纪等问题经常出现。另一方面,受社会上贪图享乐、攀比等不良思潮影响,加之个人品行、修养的不够,对于权力行使无拘无束,放纵个人私欲,一些执法人员被拉下水,成为了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保护伞。

三、以罚代刑成因

(一)、立法与制度缺陷

立法滞后现实是成文法体系所不可避免的。不可否认,我国立法机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我们也应当清醒的意识到,一些本因以立法解决的问题,由于部门利益群体之间利益之争,迟迟不能立法,导致了管理的真空地带,使不法行为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行政执法运行体系也是导致以罚代刑重要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行政执法人员乐于对违法行为主体课以罚款处罚,往往是自身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罚没款虽然形式上缴入专户,但最终要和行政执法人员罚款数额直接挂钩,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现在交警为何对于罚款敬职敬业,反而冷落了维护交通秩序这一根本的法定职责。根本原因在于,你罚款越多,自己获取的利益越多,行政执法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行政执法人员谋取私利的合法工

具和外衣。

(二)、执法人员素质因素

司法实践中,行政执法机关在遴选、培训执法人员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一些执法人员对于岗位法律规范还没有来得及完整的学习一遍,更谈不上领会立法宗旨,就已被指派到了一线执法岗位,加之其手中的处罚权不受约束,人人手里拿着罚款单,动辄就对相对人施以罚款,无形中助长了执法人员无法无天的潜意识,助长了行政权力的无限扩张。

(三)、监督制约机制的空缺,是以罚代刑总要因素。行政执法的现实状况表明,对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活动进行监督制约机制基本是空白。执法人员手中的罚款单随意就开出,没有什么部门可以对其行为进行监督,而对于被处罚主体提出的申诉也仅仅停留于表面,加之法律意识的淡漠,诉诸司法救济者寥寥无几,这些都助长了行政执法人员我行我素的优越性意识。另一方面,行政处罚缺乏第三方介入监督,容易形成暗箱操作,虽然也有处罚前的告知和听证程序规定,但欠缺了第三方的监督,你听你的证,我罚我的款,听证流于形式,有的连形式都没有,加之处罚并不向社会公开,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缺位也是以罚代刑盛行的原因之一。

(四)、人情案作怪。

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像网络一样错综复杂,行政执法人员来自于社会,必然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执法过程中,要面临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包括权势的压力和人情的压力。一些领导干部对执法人员的指手画脚,以及压案、销案行为,难怪社会上会出现违法行为人对执法者不屑一顾,动辄就把某某领导挂在嘴边,而我们的一些执法机关的领导也时不时地给执法人员以暗示,称某某领导关注此案等等,使得执法人6

员进退两难。另一方面,一些执法人员碍于关系,对于有亲属、朋友找上门来的说情风,无免疫力,往往网开一面,对违法行为人以宽恕方式处理,该罚的不罚,多罚的少罚,该移送司法机关的也就以罚代刑‚私了‛。

四、遏制以罚代刑

从根本上根治土地违法案件的蔓延,是一项长期的、多部门共同协调方能完成的系统工程。

(一)、提高执法人员的认识,强化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把治理土地违法案件上升到是否是依法行政和是否是渎职行为的高度去认识。要认识到‚以罚代刑‛从法律层面上的实质就是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的形态。在面对土地违法案件已达到法律规定的追诉标准时,是从部门经济利益角度考虑,处以罚款加恢复原状了事,还是严格执行法律规范,以涉嫌刑事犯罪移送公安机关,不同的处臵方法性质截然不同。前者由于客观上造成没有移送,无论是对涉嫌犯罪的立案标准缺乏准确了解而错误地界定进而以为不必移送立案只需行政处罚,还是由于对行政执法活动中发现涉嫌犯罪案件缺乏刑罚意识而疏忽大意没有移送,均不影响该行为的性质,即可以归咎于执法素质和业务水平低下,属于失职行为,但情节严重的则构成渎职犯罪。

(二)、应当建立土地违法巡察制度。土地是国家的命脉,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管理和利用好土地,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如果仅仅从处罚环节上防止‚以罚代刑‛,并不能有效遏制土地违法案件。从移送到法院的土地违法案件的情况看,并不是在违法行为人实施土地违法行为的伊始被查处的,而是土地被破坏到相当程度后才被查处,且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短的时间过程,有的长达多年。因此,有必要建立土地违法巡察制度,实施包片负责,责任到人,不定期和定期巡察相结合,及时发现,及时查处。

(三)、建立土地违法究责制。一是以辖区为单位,辖区行政首长为第一领导责任人,土地所在地基层组织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在任职同时签署土地责任书,强化领导责任,把土地管理和利用基本国策变为土地辖区行政长官的具体职责,发现土地违法案件,先问责,并有其负责全程监督处臵,处臵不良的究责免官。二是相关司法机关同土地管理行政机关建立案件移送与监督究责制。行政管理机关对于符合刑事立案条件的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同时向检察机关备案。对于该立不立、立而不诉等问题,由政法、人大监督机关进行督察,实行渎职究责。

(四)、改革行政执法理念,实行以事立案。土地违法案件有时不能及时确定行为人,因而行政机关,往往以此为由不予立案也导致违法行为不能及时查处。面对土地违法案件的特点,要转变观念,对于发现的土地违法事实,或者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经过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范的追诉标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犯罪嫌疑人不能确定的案件,依法作出的立案决定,并做证据保留,依法定程序移送公安机关。

(五)、加强行政执法内部监督。对于影响较大或有代表性的土地违法案件,实施公开听证程序,并对行政处罚的具体违法事实及处罚结果进行分类公开,以便于行政相对人进行横向比较。行政处罚的程序和结果公开不仅有利于接受监督,对于排除对行政执法活动的各种干扰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由内至外地克服以罚代刑。

(六)、实行行政处罚公示制度。将行政处罚所认定的违法行为事实、处罚理由和依据,处罚内容等事项,在固定栏目予以公示,接受舆论和公众的监督,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公众的8

普法教育方式。

(七)、规范案件审批报告制度。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的规范要求,制定出详细的自查、部门复查和上报回访制度,案件承办人员无论是简易程序合适普通程序处罚的案件,首先由承办人写出自查报告,报部门复查,然后定期书面报告上报主管机关的法制部门,由法制部门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的规范进行审核,定期回访,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使执法人员不愿也不敢以罚代刑。

(八)、以典型案例教育执法人员。

可以参考党员干部警示教育的方式,遴选出典型案例,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教育活动,采取以案释法的形式,揭露以罚代刑的社会危害性和其种种表现方式,并通过正面宣扬先进的方法,在执法人员中倡导公正执法、弘扬正气,并及时总结本部门的检验教训,一案一评,将规范办案的法律规范印成小册子,人手一册,弘扬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的正气。

(九)、司法提前介入,防范于未然。

司法机关提前介入行政执法机关,并不是依据法律规定行使司法监督权,而是以司法机关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违法案件为典型,进行提前介入打预防针,防患于未然,通过专题授课、案例分析、法律规范辅导、典型案件的现场观摩以及答疑解难的方式,将规范的行政执法授之于执法人员,促进依法行政制度化、规范化。

(十)、检察机关派驻要害、敏感部门。

检察机关对法律的实施依法行使监督检查职权,有权对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是保障国家法律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有效措施。可

以借鉴检察机关派驻看守所的方式,定期向敏感、要害部门的行政机关派驻检查员,并实行检查员轮换制度,以此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

(十一)、开门接受监督。

行政执法需要全方位的监督,这种监督包括人大的法律监督、媒体舆论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

人大监督,应建立重点案件、典型案件报告制度,通过案件报告制度建立起规范的监督体系。

舆论监督要发挥客观、公正、及时的特点,开辟专栏,以案说法。同时还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专家点评等方式,对热点问题进行舆论监督。

公众监督在现行体制下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公众缺乏阐述观点、发表见解的途径,因此,不妨主动创造条件,在固定地点开辟专栏,定期或不定期的将案件公之于众,提供反馈意见的途径,并及时对反馈意见进行公开答复,还监督权于民众。总之,只有遏制以罚代刑,才能有效的预防职务犯罪,同时,只有通过分析以罚代刑产生的内外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和解决职务犯罪。

第三篇:青年干部如何防范职务犯罪解读

青年干部如何防范职务风险

职务包括:职权,职责,义务和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问题报告》曾把“职务犯罪年轻化”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青年干部职务犯罪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亦即权力的失控,还有社会层次上综合因素方面的,等等。

一、青年干部职务违纪违法的现状

为什么要把预防青年干部的职务犯罪提高到足够的认识高度呢?职务犯罪高学历、低龄化现象已日趋明显,由以前的“59岁现象”到现在的“49岁现象”、“39岁现象”、“35岁现象”,甚至“26岁现象”,我们首先来看一组数据:刑事案件40%是职务犯罪,40%是青年干部职务犯罪……

十八大以来反腐,网络反腐风暴。

八项规定。官员成为高危职业。全国一个月查处一个省部长,三天一个厅局长,一天三个县处长,一小时18个机关干部。去年共查处16万人。比交通死亡人数高得多,一小时11人。

当提倡消费和对物质财富的崇拜成为社会的主流并被有的人理解出歧义时,在无所顾忌的社会通俗文化影响下,政治信仰缺失,实用主义泛滥,一些年轻官员按捺不住,开始朝“实惠”下手,甚至出卖自己的操守。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青年人思想不成熟,面对各种思潮、生活方式,如果不加强思想教育,遇到复杂的情况,就会迷失方向。由于放松了思想教育,近年来一些党的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表面上讲的是为人民服务,背后讲的却是实现个人价值。而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升官,二是搞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不少青年干部的生活作风腐化。然而,此时,这些违法犯罪的青年干部正事业稳定并渐入佳境,有的刚刚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被党组织、社会和家庭寄予厚望,他们的犯罪,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那么,在我国目前各项权力监督、约束机制还不可能一下就完善的情况下,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等各个领域的教育,从思想源头上遏制职务犯罪就更加显得重要。“职务犯罪年轻化”的趋势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这种变化对青年干部的影响更直接、更有冲击力。从犯罪机会的角度来讲,职务犯罪的机会主要是两方面因素的结合。一是职务权力存在的本身。基于国家管理的需要,公共权力拥有支配特定财务和他人命运的力量。作为权力的行使者,既有可能不自觉地消极渎职,也有可能有意识的滥用权力。当结合另一个因素即社会没有或者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这种可能性就转为必然性。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不可能直接行使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力,只能通过授权少部分人代为行使,使得公共权力又存在的必然性。“惩治于既然”和“防患于未然”是反腐败斗争的两个重要方面,因 此,我们对青年干部的腐败问题要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二、青年干部职务违纪违法的特点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青年干部职务犯罪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首先是涉案金额数目巨大,大案要案急剧增多。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而现在青年干部职务犯罪涉案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屡屡出现,10万元以上的占了63.5%,上百万元的也屡见不鲜。北京海淀区检察院近年查处的不满30岁的犯罪嫌疑人中,最高数额达7100万元。

其次是犯罪分子文化程度高,手段高技能、高智商。据统计,2001年,本科以上的占27.9%,2002年为34%,2003年为36%,远远超过45岁以上职务犯罪的学历比例。1997年至今年3月,广州地区35岁以下青年职务犯罪总人数364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29人,占62.9%,研究生17人,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的犯罪比例。

第三,主要集中在受贿和挪用公款两个罪名。受贿数额大、受贿方式多样化,一次性受贿数额越来越大。以往受贿人受贿的对象以现金和购物卡居多,而现在发展到信用卡、银行借记卡、房产、股份等多种形式,受贿数额也从一次百、千、万元上升到数万元甚至是数十上百成千万元。

第四,行政管理、金融、建筑部门、国企的青年干部掌握着资金信贷、审批管理、调配处罚、工程发包等各种实权,是职务犯 罪的高发区域。其中,国企青年干部职务犯罪有上升趋势,北京市检察院统计显示,国有企业是“26岁现象”高发区;行政执法部门经过整顿后,犯罪率出现下降趋势。引起注意的是,在文化、科技、教育、司法等传统上认为是“清水衙门”的部门职务犯罪也不断出现。

三、青年干部职务违纪违法的原因分析 腐败的原因:

腐败不是中国的特产,美国“镀金时代”1871-1913崛起,腐败严重。此时腐败特征:顶层腐败,***;官员颓败,集体不作为;政策失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体制衰败,用人腐败,农村换届选举,三拍(拍脑门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社会颓败,向钱看,向上爬。

经济发展了,社会管理滞后,活动场所;效率和公平失衡,贫富分化,阶级阶层分化。城乡差距,3—6倍,东西差距,城镇化率52%,发展体块,消化不良,不可持续。人均GDP几百美元到6千美元,东莞6万美元;人和自然关系失调。网民更愿意分享负面消息的比例为62%,全球为41%。

国民心理:弱势心理(没有保障),抱怨心理,闹事心理,仇官仇富心理。互不信任。道德滑坡。信访问题增多。

(一)、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增大了青年干部职务犯罪的诱发力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与计划经济的弊端同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职务犯罪的诱发力增大。

私有观念的存在,以及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的助长,诱发了部分青年干部的贪婪心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的存在本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然而,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我国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放松,加上一些传媒过分地渲染西方国家高消费的物质享乐,对社会风气起着不良的导向作用,使不劳而获、享乐至上等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有了广泛的市场。一些青年干部把正常的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内化为贪婪的自私自利心理。在这种不良心理支配下,外化为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行为。

同时,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使一些青年干部产生对商品金钱顶礼膜拜的心理,外化为权钱交易行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开放性和资源配置市场化,以及商品交易和流通的平等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效应,如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追求利益,信奉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特别是一些以工资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公职人员,现阶段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支出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不平衡心态,在思想上萌发权钱交易的念头,一旦有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就会把权力作为私有化了的商品进行交易,换取金钱。(经商,做学问,从政)

(二)控制弱化和监管缺失提高了青年干部职务犯罪的可能性 在转型时期,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力和监督制约机制不落实等社会控制弱化和监管制度的漏洞的存在,增强了一些比较薄弱的青年干部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从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

首先,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内控不力是经济案件高发的直接原因。例如,在用人制度上存在不正之风,民主推选少,领导任命多,公开竞争少,暗箱操作多,致使个别思想品德差、业务素质低,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年轻干部占据了领导岗位;又如,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内部管理混乱,责任制不落实,日常检查不到位,监督制约乏力;等等。(失德)

其次,监督制约制度种类不少,然而实效甚微。一方面,人大监督、纪委监察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都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另一方面,监督机关或个人不具有超然的地位,其人、财、物均受制约于部分被监督者,监督权难以全面实施,为职务犯罪留下了通道。法律不健全,拐卖妇女儿童,刑法中醉驾问题,性犯罪问题:强奸,猥亵。喂养式腐败。

再次,惩罚制度不严密。一个国家现行的惩罚机制和结构是决定该国腐败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加大惩罚力度将会降低腐败行为。我国腐败高发的事实,表明对腐败惩罚的措施、力度、密度等方面存在着重大问题。

四、青年干部职务违纪违法的心理透视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统一。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青年干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心理:贪欲,情欲,财欲

1、生怕吃亏的心理

有些年轻干部认为自己虽然有比较好的工作,经济条件并不差,但和社会上大款相比,没有人家潇洒,不趁现在手中有权,抓紧多攒一些钱,就没有机会了。在犯罪最初阶段,他们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当陷入犯罪的泥潭时,错误地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多年的补偿,不捞白不捞,导致其名节不保。

2、贪图虚荣的心理

拥有实权的某些青年干部爱慕虚荣,一心追求个人享乐,被金钱、人情和关系所包围,深感以前的日子过得清苦,现在应该潇洒走一回了,因而在位高权重之时,挥金如土,生活奢侈糜烂,甚至染上黄、赌、毒恶习,入不敷出后,便从接受一般礼品到收受巨额钱财,断送前程。

3、盲目从众的心理

这部分人主观片面地认为,中央虽然加大了反腐败力度,但社会上贿赂之风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现在社会上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领导干部都在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取好处,与他们相比,自己这点小问题算不了什么。

4、投机自欺的心理

不少青年干部侥幸地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智商较高,身份特殊,见多识广,保护伞厚,且行为隐蔽、方法巧妙、手段高明、赃证匿藏天衣无缝,或相信朋友不会出卖自己,在自信能侥幸过关的情况下走上犯罪道路。

5、钱权互易的心理

一些青年干部为别人办了事,帮了忙,内心总希望“投桃报李”、“按劳取酬”,甚至自认为“用我的权换你的钱,天经地义”,于是,什么党性原则、荣誉尊严、道德良心乃至自由生命都可以置之脑后。一朝权在手,未办事先谈酬,谈妥酬劳再办事。

6、欲罢不能的心理

少数意志薄弱的年轻干部,在所谓的“人情往来”中不知不觉收受他人好处,或想继续贪图,或受到威胁,欲罢不能,明知早晚要翻船,仍如飞蛾扑火,“不见棺材不落泪”,自毁前程。特别是那些经济状况差,工作时间较短的青年干部尤为突出。

7、攀比摆阔的心理

这些年轻干部认为虽然自己不奢侈,不沾嫖赌,不上歌舞厅,可是每当看到人家住着装饰豪华的别墅式住宅、开着高级小轿车,腰缠万贯、挥金如土,就有了“我不比别人差,为什么该受穷”、“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攀比心态,于是就摆架子,讲阔气,大肆收 受贿赂。

8、小打小闹的心理

这种人,“大贪没胆、小腐不断”,靠零打碎敲的“小腐败”敛财。用混同于日常的人情往来来逃过反腐监督的视野,送者敢送,收者敢收,分开看不起眼,累积的后果却相当惊人。结果在“出不了大漏子”的心理中越陷越深。

五、青年干部预防违纪违法的对策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过:“一个良好的立法者关心预防犯罪,多于惩罚犯罪”.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内部存在着两种机制:一是产生犯罪的机制;二是抑制、预防犯罪机制。从犯罪发案率的高低,可以看出这两种机制相互较量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注重青年干部预防职务犯罪的重构工作。

(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权力体制 在制度意义上说,民主是以选举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权力产生和运行的机制,它包括选举、限任、质询、弹劾、罢免等项具体内容。而在权力意义上讲,民主就是通过民权限制官权的制度,在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方面,有着诸多的优越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改革干部的委任制度,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对各级的官员,尤其是年轻官员,由过去的上级委任为公开考试,如目前全国各省所搞的公开招聘试点以及任职前的公众评议等,就是很好的探索。这些探索,在不断完善后,要逐步形成制度,每一级干部的提升要经过公开的选拔考试和公众评议。坚决杜绝 干部提拔的暗箱操作,一把手、一言堂现象,因为它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的组织程序。在提拔、选用干部时,要做到公开、透明、民主。通过竞争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通过逐级的考试选拔,提高透明度,尽量减少吏治中的腐败。完善权力体制,应当在权力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上寻求对策,改善权力运作的体制环境和相关环境,以改变传统体制中过分集权、缺乏制约功能的弊端。

实践证明,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权力腐败的发生,通常呈反比关系。尽管民主政治做不到完全根除腐败,但确实可以起到减少腐败发生和控制腐败规模的作用。

法治是出路。

(二)依法严惩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

面对违法乱纪,最好的办法是预防,中医里有治未病,不生病是最高的境界。其次的办法是警示教育,有了疾病的先兆,那么就吃点小药,谈谈话,批评警示一下,防止继续扩散蔓延。最后的办法也是最差的办法就是惩处,病得重了,不得不服开刀,用最痛苦的手段来解决。无药可救了,就放弃,让法律来惩处。

依法严厉惩治职务犯罪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要求,它是有效遏制职务犯罪发生的关键,也是对职务犯罪进行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

(三)加大社会反腐的舆论监督声势。

“洞房”与“牢房”相距很远,却又很近。网络反腐还将持续。因慑于整个社会反腐的强大声势和监督机制、法制环境的日臻完善,迫使“蠢蠢欲动”的年轻干部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

(四)全面强化青年干部的思想道德预防。青年干部应当记住“四个务必”,做到“五慎”、“七廉”.一是要务必守得住根本,即“人生为什么,入党做什么,掌权干什么?”,自我迷失。务必保持心理平衡、务必管得住家人,防止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做违纪违法的事情,务必培养过硬的工作作风。世界上没有圣人,不是计算机复制出来的。

二是慎初、慎微、慎独、慎欲和慎交友。世间万事始于初,“小节”被轻易忽视,在矛盾侥幸的复杂心态驱使下迈出第一步而不能自已,一步一步地陷入罪恶的深渊。孔子在《礼记。中庸》中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们并不是禁欲主义者,但要守住思想堤防,时时以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选友要准,交往有度,不离原则,经得起情、色、财、位、名等的诱惑。豢养官员。

三是要“七廉”.《周礼。天官冢宰。小宰》一书中写道:“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是否廉洁并且善于办事,二曰廉能,是否廉洁并且推行政令,三曰廉敬,是否廉洁并且谨慎勤劳,四曰廉正,是否廉洁并且公正,五曰廉法,是否廉洁并且守法,六曰廉辨。是否廉洁并且明辨是非。” 即心底无私,才识过人,尽职守责,品行方正,秉公执法,是非分明。再补充一个“廉俭”,即清廉如水、淡于财欲、志行修洁、固守清俭。这对任何一个阶级社会、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制度的官员都是基本 要求,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说,是当官者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要求,也是当官者必须具有的人格品质。

自己要保持廉洁自律

党性修养,纯洁性,个人修养。

1、懂纪懂法。风险点:贪污、贿赂、挪用公款、串通招投标; 失职渎职;玩忽职守,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党和国家、人民以及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1人死亡、3人重伤、10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30万以上入刑。

滥用职权;不正确履行职权,越权,审批,减免。死1人,伤2人,轻伤5人,损失20万,影响恶劣的入刑。

徇私舞弊,徇私情,贪图财物,照顾,讨好;舞弊,弄虚作假,滥用职权或不作为等。死1人,伤2人,轻伤5人,损失20万入刑。

2、知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为善。珍惜。客不修店,官不修衙自己要注意什么。不要迷失自我,不要迷信。

2、负责。

3、低调。不能猖狂。

4、谨慎。知道害怕和收敛。有双眼睛。

5、善良。见到要饭的给点钱,要钱的给点饭。积阴德。

6、自省。反省,对比。人格问题,人格也成为个性。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碎尸案,杀人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银行业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心得体会

银行业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心得体会全文如下: 如今,市场经济浪潮风起涌,各种利益和诱惑不断交织,人们的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化,来自各种渠道的挑战和考验让人目不暇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职务犯罪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环境。而金融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的金融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更是处于核心地位。金融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其内部人员利用职位涉嫌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呈现出逐年增多趋势,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究其原因,造成银行业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法制观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拜金主义、极端享乐主义滋生蔓延所造成的,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等。从客观方面来讲,用人单位用人不当,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无序,银行系统在体制、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也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随着农信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信社的职务犯罪案件频频发生,给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危害,严重阻碍了农信社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是当前农信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也是减少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

第五篇:浅谈预防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职务犯罪

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职务犯罪现象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引起监管当局的高度关注。透过近期银监会领导批示及监管部门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出高层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风险隐患特别是高管职务犯罪的决心。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对拟任高管,实施任职资格审核前考核,突出“四重”要求,把住高管的市场准入关,有利于加强金融监管,更能有

效的制止各类金融风险,而且对高管职务犯罪将起到预防和遏制作用。

一、重条件。任职条件是拟任高管必须具备的“硬件”条件。须对其任职的基本条件和相关规定条件进行现场核实。通过调阅人事档案,确认拟任高管的年龄、学历、工龄、专业年限及各个阶段在不同岗位上的政治及工作表现。特别是对其学历的真实性,务求严格,如有疑问,可向有关院校查询,确保拟任人符合高管任职资格规定的条件。

二、重能力。改变上来审核资料为走下去进行现场考核。目前,在任职资格审核上,只注重材料是否齐全,却忽视了拟任人是否真的具备领导者的能力素质。为此,监管机构提前介入,在任职资格审核前进行考核,把好用人关。考核可通过调查问卷、民主测评、个别座谈、走访客户、现场检查等形式,对其职业操守、组织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等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拟任人应当具备政治坚定,宗旨明确,能够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行业法规,注重业务知识学习,业务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工作有目标,有措施,问题有整改;群众基础扎实,执行力较强;注重廉洁自律,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亲历亲为,在履职岗位上有较好的作为。

三、重考试。改变目前的考试制度,规定条件,制定大纲,面向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凡是有意愿参加高管考试的均可报名参加,每年组织两次,有效期2年。同时,应借助其上级主管部门搞好宣传,鼓励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参加考试。明确今后聘任各类高管必须是参加过高管考试的,否则,一律不得聘任。考试应严密组织,可以委托院校或专家来进行。

四、重谈话。监管谈话是对拟任人任职资格审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谈话可采取集体谈和个别谈、鼓励谈和警示谈相结合进行,主要是从监管角度给予其提醒和告戒。要求其任职前,要端正态度,摆正位置;不忘责任,讲求职业道德;运用好权利,做到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即要抓好经营管理,又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真正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监管部门对拟任人的考核,有别于干部考察和履职考核,力求能听到真话,掌握到真情,严禁走过场。对考核发现不符合高管规定条件的,或涉黄、涉赌、涉毒以及经商办企业等行为失范人员,要积极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调整,避免因用人不当而酿成的隐患,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又好又快的发展。

下载积极防范银行业职务犯罪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防范银行业职务犯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银行业相关职务犯罪

    海南中公金融人——金融类考试培训领导者 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银行业相关职务犯罪 8.4 银行业相关职务犯罪 8.4.1 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是指非国有的公司、企业或者......

    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控制,防范职务犯罪(精选五篇)

    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控制、防范职务犯罪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谁拥有它,谁就拥有了等量的财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银行不时受到不法分子的侵......

    预防职务犯罪、廉政风险防范心得体会

    时刻严以律己,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时刻做到克己奉公,严以律己,永远保持一名中共党员的优良品质。 党员和党的领导......

    六举措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定稿]

    六举措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编 者 按 :中国银监会召开了2008年全国大型银行监管工作会议。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指出,尽管大型银行监管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面临的形势和挑......

    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防范暂行规定

    浙江省公安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防范暂行规定》的通知 内部文件 各市、县(市、区)公安局: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防范工作,根据《企业......

    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防范暂行规定(推荐)

    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防范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防范工作,进一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安全,根据《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

    银行业如何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探讨

    银行业如何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探讨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9-3-21 10:14:38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的日趋开放,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各......

    浅谈银行业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

    浅谈银行业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 王敏懿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的日趋开放,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各种金融风险逐步呈现,其中银行业都将加强内建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