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

时间:2019-05-14 08:2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

第一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

【发布单位】云南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03-16 【生效日期】2004-03-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第381号令,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切实做好我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救助管理办法》的重要意义

《救助管理办法》从2003年8月1日起开始施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救助管理办法》的实质,就是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这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贯彻实施《救助管理办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救助管理办法》的重要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转变思想观念,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新时期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

二、正确把握贯彻实施《救助管理办法》的几个问题

做好救助管理工作,事关困难群众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救助管理办法》的精神实质,并按照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第24号令)的规定,准确把握政策界限,确保救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救助原则

1.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救助对象向救助管理站自愿求助,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救助管理站要无偿提供救助,不得向受助人员及其家属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得以任何借口让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受助人员放弃救助、自愿离站的,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

2.坚持政府、社会、家庭责任相结合的原则。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的社会救助措施,只能解决他们暂时的基本生活困难,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的最终出路是回到当地、回归家庭,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家庭都要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受助人员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要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建立受助人员离站返家和接回制度;流出地政府要尽力帮助返回的受助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尽量避免他们再次外出流浪乞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要教育相关家庭及其成员认真履行赡养抚养义务,对遗弃赡养抚养对象、屡教不改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二)救助对象

受助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应积极救助,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救助,并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三)救助管理

1.加强对受助人员的管理。要根据受助人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实行开放式管理;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实行监护式管理;受助人员应按男、女分开,成年与未成年人分开,青壮年与残疾人、老年人分开居住管理。女性受助人员应由女性工作人员负责管理。

2.受助人员不得携带危险品进入救助管理站,随身携带的物品应接受安全检查,除生活必需品外,由救助管理站保管,待受助人员离站时归还。

3.受助人员擅自离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管理站应当终止救助。对受助人员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救助管理站规章制度,破坏救助设施,毁坏、盗窃公私财物,无理取闹、扰乱救助秩序的行为,救助管理站要及时制止,情节严重的要及时报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4.救助管理站所在地政府要明确定点医院,对突发疾病的受助人员及时予以救治。受助人员的医疗费用和正常死亡的丧葬费用,由其亲属、所在单位或流出地政府负担;无法查明身份及来源的由流入地政府负担。在受助期间死亡的,救助管理站要填写《死亡人员登记表》,并拍照建档;对身份及来源不清的应向社会公告,公告期限为7天。属于非正常死亡的,应及时报告上级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由公安部门做出鉴定,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四)离站和安置

救助管理站要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应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对同人同站的救助在6个月内一般不超过2次,要避免重复救助。受助人员救助期满或自愿放弃救助离站时,要事先告知,并履行离站手续。受助人员返回户籍所在地、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无力支付交通费的,由救助管理站发给受助地至受助人员到达目的地县(市、区)车站的乘车(船)凭证(含乘车期间中转),并对乘车(船)凭证做出不能转卖、退票的标记。同时,救助管理站应将有关情况通知受助人员亲属和到达目的地的有关组织及所在单位。受助人员不返回住所地、户籍所在地或者所在单位的,原则上不予资助交通费。

受助人员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行动不便的人员离站,须经救助管理站同意,救助管理站要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接回。其亲属和所在单位拒不接回的,省内的由流入地救助管理站通知流出地救助管理站接回或送回,交其亲属、所在单位安置;跨省的由省民政厅通知流出地民政部门接回安置。从我省流出需要接回的受助人员,由省民政厅根据接送方向、数量统筹安排,指定相关站接回,交其亲属或所在单位安置。

对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但可以查明其户籍所在地、住所地的受助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行动不便的人员,省内的由流入地救助管理站通知流出地救助管理站接回,交户籍所在地、住所地安置;跨省的由省民政厅通知流出地民政部门接回安置。

对因年老、年幼、精神残疾或智残无法认识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而无法查清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户籍所在地、住所地的,经受助地本级民政部门批准,送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安置。

三、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救助管理站是开展救助管理的专门机构,各地要加强救助管理站和救助队伍建设,完善救助管理功能,不断提高救助管理水平。要把全省现有的52个收容遣送站全部改为救助管理站,并区分一、二、三类站进行改造,改造方案由省民政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研究提出意见报省政府审批;根据目前救助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从实际需要、财政承受能力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等方面综合考虑,暂不新建救助管理站;没有救助管理站但救助管理任务较重的,可在同级民政部门相关科(股)加挂救助管理机构的牌子,开展救助工作。

救助管理站要加强制度建设,抓紧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工作人员行为规范、重大事故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要加强救助管理站领导班子建设,选拔政治素质高、熟悉业务、服务意识强的人员充实到领导班子中。要加强对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工作水平,教育和引导他们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增强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诚恳为受助人员服务。

四、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救助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救助管理工作,把贯彻落实《救助管理办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统一布署。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要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在尊重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有序有效管理、维护城市良好社会秩序的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要求,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救助管理工作。

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共同做好救助管理工作。民政部门要加强对救助管理站的监督管理,指导检查救助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帮助救助管理站制定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要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救助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救助管理工作经费和专项救助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保证救助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确保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标准按不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要加大资金投入,搞好现有救助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未设立救助管理站的县(市、区),同级财政部门要安排临时救济资金,用于救助符合条件的人员;要加强救助管理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对救助任务重、同级财政部门资金安排有困难的,省、地两级财政部门要给予适当补助。公安部门要依法查处侵犯流浪乞讨人员人身、财产安全以及阻碍救助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民警在执行任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管理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要引导或护送其到救助管理站;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公安、民政、卫生等各相关部门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交通、铁道部门要为有乘车(船)凭证的受助人员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提供方便。城管部门要对需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帮助。机构编制部门要做好救助管理站的变更、登记和人员编制核定工作。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广泛宣传《救助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救助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推动救助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二ΟΟ四年三月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一)救助条件

同时具备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最低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县城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二)服务程序

救助对象提出申请—救助站审核—实施救助

(三)救助内容

为救助对象提供吃、住、站内突发疾病救治、帮助与其家属或所在单位联系和提供返回住所地乘车凭证。

(四)救助标准

按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救助,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先送定点医院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再救助。

(五)政策依据

1、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2、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

3、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4、江西省人民政府《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联系单位:遂川县民政局社会事务股联系电话:0796—6327428

值 班 制 度

(一)、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

(二)、值班人员坚守岗位,按照《城市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履行职责,准确熟练地使用救助管理系统,提供必要的救助(生活、住宿、车票、医疗等)。

(三)、认真记录各种反映的情况,并做好交接班,防止突发事件发生,做到预防为主,及时请示报告。

(四)、耐心的做好思想工作,教育被救助人员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秩序。工作人员搞好环境卫生。

(五)、值班期间遵守工作纪律,严禁脱岗,能处理的及时处理,遇到较难的及时请示汇报。

(六)、以上各项制度工作人员严格遵守。

第三篇: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国务院令第381号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二00三年六月二十日

第一条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

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第六条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条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第八条 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第九条 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维护站内秩序。

第十条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第十一条 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条 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

第十三条 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站内管理的各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

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职责的,求助人员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举报;民政部门经查证属实的,应当责令救助站及时提供救助,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六条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受助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当依法处理。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救助站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七条 本办法的实施细则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3〕262号 【发布日期】2003-08-15 【生效日期】2003-08-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

(内政字〔2003〕262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是社会救助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这一重要举措,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障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克服困难,把救助管理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抓实、办好。根据《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细则》)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做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强化救助,加强管理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办法》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政策界限,认真做好新老办法的衔接工作。

(一)《办法》施行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不再是“收容遣送”对象,而是政府“救助管理”对象,求助人向救助管理站提出救助要求,经救助管理站核实后符合救助条件的,就要无偿提供救助。同时,受助人可以放弃救助,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救助管理站不得向受助人及其家属和单位收取费用,也不得组织受助人从事生产劳动以解决生活费及返家所需费用。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使受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二)《办法》对救助对象有明确规定,《细则》对救助对象作了进一步规范,即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自身无力解决食宿,二是无亲友可以投靠,三是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四是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同时规定,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不属于救助对象。救助站不能成为养懒汉的“收养院”,更不应成为犯罪分子的藏身之地。在实际工作中甄别求助人员难度很大,需认真研究解决。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应该救助的,由于不负责任没有获得救助;二是不该救助的,由于工作疏漏反而得到救助。(三)各地区要建立健全救助管理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办法》和《细则》规定,教育所有受助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救助站的规章制度,不得破坏救助设施,不得损坏、盗窃财物,不得干扰救助管理工作,不得堵塞交通或扰乱社会秩序,否则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既要做好受助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遵纪守法、配合工作,又要对受助人员敢于管理、善于管理,保障绝大多数受助人员享受应当的救助权利。

(四)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是一种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只能解决他们暂时的基本生活困难,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出路是回到当地、回归家庭。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各方面和相关家庭三者责任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共性特征,三方都要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受助人员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应尽职尽责、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受助人员流出地在接到流入地民政部门、救助管理站的通知后要设法及时将他们接回,不得借故推诿、拖延、扯皮。受助人员自行返回但没有交通费的,救助管理站要提供乘车凭证并作出不得转卖的标记。受助人员流出地政府应帮助返回的受助人员解决具体困难,避免他们再次外出流浪乞讨。要教育受助人员的亲属或其他监护人履行应尽的义务,不能都推给社会、推给政府;对遗弃抚养赡养对象,屡教不改的,依法严肃处理。对那些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当地人民政府要妥善安置,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中的作用,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这项工作。

二、依法救助,规范程序

(一)救助程序。救助管理站对前来求助的对象,在正式入站前要进行询问。一般情况下,24小时内完成身份核实、登记、建档工作。询问内容主要包括:受助人员自然情况、生活来源、有无现金及贵重物品,是否享受城市低保或农村五保供养,流浪乞讨原因、时间、经过,近亲属及其他关系密切亲属的姓名、住址及联系方式。救助站要向求助者讲清救助范围和救助内容。属于救助对象的,填写《求助人员申请救助登记表》,询问求助需求并予以登记建档,及时安排救助;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不予救助并告知其理由。

因年幼、年老、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管理站应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况;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不予救助;精神病人、传染病人或危重病人,应先送指定医疗机构治疗,待病情得到控制符合救助条件后,救助管理站再予接收救助。

流浪街头无民事行为能力和不完全行为能力的痴呆傻人员,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公安、城管等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执法人员应主动引导护送其进入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站应针对痴、呆、傻、未成年人等特定对象的情况,实施街头救助、街头帮教,劝导其进站救助。

(二)救助内容。救助管理站对受助人员主要提供以下五项基本内容的救助: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站内突发急病的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为无力支付交通费的受助人员提供乘车凭证。

(三)救助管理。为保证救助工作正常进行,维护站内良好工作秩序,救助管理站要加强对受助人员的管理,并根据受助人员的不同民事行为能力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实行开放式管理;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实行监护式管理;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送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照料;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70岁以上自理困难的老年人,由工作人员护理照顾。受助人员应男女分开,成年与未成年分开,青壮年与残疾人、老年人分开居住管理,女性受助人员应由女性工作人员负责管理。

受助人员不得携带危险品进入救助管理站,随身携带的物品除生活必需品外,由救助管理站保管,待受助人员离站时归还。救助管理站对待站期间的受助人员要开展教育活动,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思想问题。受助人员待站期间无特殊理由不得昼出夜归,擅自离开救助管理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管理站应当终止救助。

各救助管理站所在地政府要建立定点医院,对突发急病的受助人员予以救治。受助人员在受助期间死亡的,救助管理站要填写《死亡人员登记表》,并拍照建档。其中,属正常死亡的,医疗、丧葬费用由其亲属、所在单位或流出地政府负担;无法查明身源的,由流入地财政负担。属非正常死亡的,应及时报告上级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由公安司法部门作出鉴定,并协同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作出处理。

(四)离站与安置。受助人员在接受救助或生活无着情形消除后应尽快离站,受助人员一次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无正当理由拒绝离站的,终止救助。要努力避免重复救助,对同一人的救助在6个月内一般不超过2次(含2次)。受助人员救助期满或自愿放弃救助离站时要事先告知,并履行离站手续,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但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离站的,必须经救助管理站同意。

对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而无法查清亲属或所在地单位、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待站时间超过15天的,由救助管理站向上级民政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安置,同时报自治区民政部门备案。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做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既是一件大事、好事,也是一件难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各级人民政府应充分认识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具体部署。这项工作事关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不是一项单纯的民政工作,而是各级政府的一件大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县级以上政府都要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并抓紧落实解决与之相配套的问题。

1?各地区应按照《办法》和《细则》提出的要求对救助管理站的设立进行统筹规划,逐步实施,并做好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全区暂不新建救助管理站,维持原有收容遣送站改为救助管理站的建制数量,待变化后新救助管理站运行一段时间后,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再报批新建救助管理站。应按照《细则》规定的“能够满足受助人员基本健康和安全需求”的要求,尽快对现有救助管理设施进行检查、评估,不符合条件的抓紧更新改造,确保救助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2?各地区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民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财社〔2003〕83号,以下简称“财社〔2003〕8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救助管理站所在地财政部门必须把救助管理站机构经费和专项救助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根据救助工作经费临时突发性的特点,调整财政预算。未设立救助管理站的城市,同级财政部门安排城市临时救济资金,用于直接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对于跨省救助经费,由自治区民政厅根据全区对口站、中转站每年实际经费支出情况向自治区财政厅编报跨省救助经费预算,列入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内解决。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提高救助能力,避免有钱就救助,钱少少救助,没钱不救助,更不能出现因缺乏经费而中止救助的名存实亡现象。

3?各地区要按照《办法》和《细则》提出的要求,加强对救助站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制定社会救助具体操作办法,对受助人的救助、站内管理及出站等工作程序作出具体规定。根据我区实际,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标准,仍按照2000年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收养救助人员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通知》(内财社〔2000〕1354号)标准执行。保证受助人员吃饭、住宿等基本生活需求。

4?各地区要按照“财社〔2003〕83号”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尽快核实、落实机构人员。根据开展救助工作的需要,设置救助机构,配置人员编制,新增人员、机构上报自治区编办审批。

(二)各级民政部门要集中力量,精心组织,扎实工作,认真完成任务。

1?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救助管理工作的需要,尽快实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的转变,从过去强制性收容遣送转变到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救助服务上来,加强对救助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要指导救助管理站建立规章制度,并监督落实;要检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加强对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做到有计划、能实现、见成效;要建立重大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及时调查、处理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问题。

2?各级民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层级监督机制,对于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不履行职责、侵害受助人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责任人,除追究领导的责任外,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通过执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使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3?按照《办法》和《细则》提出的要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全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自治区分管副主席任组长,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分管秘书长和民政厅厅长任副组长,民政、财政、公安、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分管领导同志参加。各地区也要相应成立协调领导机构,明确民政、财政、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形成协调配合,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4?各地区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分析新矛盾,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预先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复杂的情况,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预案,不断提高救助管理水平。总之,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落到实处,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2003年8月15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安徽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03-16 【生效日期】2004-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救助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根据国务院《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在所处城市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的人员。

第三条第三条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县级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助救站。

救助站应当具有与救助管理任务相适应的设施和人员。救助站的地址和求助电话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根据当年救助工作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对救助任务重,安排经费有困难的,由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款捐物等形式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设立救助站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监督、指导救助站落实救助措施;

(二)对救助站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三)协调救助站与其他部门、单位的工作。

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应当做好救助站设立(变更)、人员编制核定和登记管理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监督、指导和帮助救助站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监督医疗机构收治突发急病和患传染病、疑似传染病的受助人员。财政、交通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公安、城管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告知其可以向救助站求助;对要求救助的未成年人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第七条第七条 流浪乞讨人员可以向所在城市的救助站求助。

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求助时,应当如实提供本人下列情况:

(一)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户籍所在地、所住地的地址;

(二)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

(三)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

(四)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亲属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五)随身携带的物品。

第八条第八条 救助站负责对求助人员的情况进行核查、登记。

对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求助人员,救助站应当及时救助。

对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求助人员,救助站应当先救助,再查明情况。

对拒不提供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个人情况,或者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求助人员,救助站不予救助,并告知其不予救助的理由。

对故意提供虚假个人情况的求助人员,救助站不予救助或者终止救助,并告知其不予救助或者终止救助的理由。

第九条第九条 救助站应当给予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求助人员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食物和饮用水;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四)对在站内突发急病或者患传染病、疑似传染病的,及时送医疗机构治疗;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船)凭证。

受助人员的食宿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医疗机构治疗突发急病或者患传染病、疑似传染病的受助人员的标准和经费结算办法,由救助站所在市人民政府民政、财政、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制定。

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单位,应当将受助人员持有的乘车(船)凭证置换为相应的车(船)票,及时安排其搭乘相应的公共交通工具。乘车(船)凭证使用和结算的具体办法,由救助站与运输单位协商确定。

第十条第十条 救助站应当按照性别分室安排受助人员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救助站对受助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应当给予照顾。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救助站可以适当延长救助期限,并报主管的民政部门备案:

(一)等待亲属、所在单位或者户籍地、住所地民政部门、救助站接回的;

(二)正在接受治疗的;

(三)等待安置的。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对受助的未成年人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救助站应当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接回。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拒不接回的,省内的,由流入地民政部门或者救助站通知流出地民政部门或者救助站接回,并送至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流至省外的,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其户籍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救助站接回,送至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外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入我省的,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受助人员户籍地或者住所地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对无亲属、无单位或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但可以查明其户籍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受助未成年人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省内的,由流入地民政部门或者救助站通知流出地民政部门或者救助站接回,送至其户籍所在地或者住所地安置;流至省外的,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受助人员户籍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救助站接回,送至其户籍所在地或者住所地安置;外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入我省的,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受助人员户籍地或者住所地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对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籍所在地、住所地的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由救助站的主管民政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安置。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站的,应当事先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未成年人和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受助人员自行离开救助站,须经救助站同意。

受助人员擅自离开救助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站终止救助。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受助人员接受救助站提供的必要救助后,应当离开救助站;无正当理由不离站的,救助站终止救助。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返回的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乞讨;对遗弃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进行教育,并责令其履行抚养、扶养、赡养义务;对无家可归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予以安置。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各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救助站应当如实记载受助人员入站、离站、获得救助的情况等,制作救助档案,并妥善保管。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及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尊重受助人员的人格,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损坏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等。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受助人员在救助站期间应当遵守救助管理制度,不得骚扰、辱骂、殴打救助站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受助人员;不得毁坏、盗窃公私财物;不得吸毒、赌博;不得携带和私藏危险品、违禁品;不得传播色情、淫秽物品;不得无理取闹、扰乱救助管理工作秩序;不得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受助人员在救助站内违反救助管理制度或者有违法行为的,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制止;违反治安处罚管理规定,或者有犯罪嫌疑的,救助站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接到报告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职责的,求助人员可以向主管救助站的民政部门举报。经查证属实的,主管民政部门应当责令救助站及时提供救助,依法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主管救助站的民政部门不及时受理救助人员举报,不及时责令救助站履行职责,或者对应当安置的受助人员不报请当地人民政府予以安置的,依法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救助站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由主管救助站的民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救助站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