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向尚志派出所学习活动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发〔2003〕25号 【发布日期】2003-12-23 【生效日期】2003-12-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向尚志派出所学习活动的决定
(哈发〔2003〕25号)
(2003年12月23日)
哈尔滨市公安局道里分局尚志派出所成立于1946年,是以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烈士名字命名的派出所。50多年来,尚志派出所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公安系统的前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认真实施警民打防工程,大力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改进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坚持公正执法、热情服务,从严治警、严格管理,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国家、省、市级先进人物,为维护本地区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先后两次荣获公安部授予的全国公安系统廉政爱民优秀基层单位荣誉称号;荣获省委、省政府文明单位标兵、人民满意单位标兵荣誉称号;四次被市政府评为劳模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3年7月,被公安部评定为一级公安派出所,并被授予“全国模范公安派出所”荣誉称号。为表彰和弘扬尚志派出所广大干警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民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向尚志派出所学习活动。
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及各行各业要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紧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主题,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学习先进讲奉献,立足岗位做贡献”上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开展此项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快发展、建小康、当龙头”学习讨论活动结合起来;与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利民行动结合起来;与学习我市“十佳公仆”等先进典型事迹结合起来。要注意发现、培养、总结学习活动中涌现出的新典型、新经验,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努力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尚志派出所为榜样,学习他们心系群众、百姓至上、热情服务、为民解难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爱岗勤政、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吃苦耐劳、顽强作战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从警为公、执法为民、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自律精神;学习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改革的进取精神,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更新观念,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争创佳绩,为我市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厉行节约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办发〔2009〕12号 【发布日期】2009-04-29 【生效日期】2009-04-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工作的通
知
(哈办发〔2009〕12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中开展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关费用实现零增长的要求,严格预算支出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努力提高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2009年各级党政机关节电、节水、节油指标和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支出要在2008年基础上降低5%。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办公桌椅、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等消耗性办公用品能用则用、避免浪费;确需更新购置的,要按照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购置。大力推广采用节能技术,强化管理措施。实行办公用纸双面使用,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大力压缩各类文件和简报、内部刊物等资料印刷发行费用,严格执行清理、精简的有关规定,杜绝简报、信息重复报送。
二、严格控制公务出国(境)活动。2009年,全市因公出国(境)经费要在前三年平均数基础上减少20%。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中办发〔2009〕12号)、《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因公出国管理工作的通知》(黑办发〔2008〕21号)和《哈尔滨市县处级以上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哈办发〔2008〕33号)的有关规定,坚决杜绝各级领导干部组织或参加各类公款出国(境)旅游活动。实行因公出国(境)团组计划报批制度和量化管理制度。坚决禁止一般性考察和重复考察,从严控制在国(境)外停留时间。
加强对出国(境)人员的监督,凡出国(境)团组及人员应在回国后两周内报送出访报告,出访派出部门进行评估,发现问题要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报告。
因公出国(境)经费要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先行审核制度。对计划外因公出国(境)活动,财政部门原则上不安排经费。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费用不准挪用其他公共资金,不准由企事业单位出资或补助,不准向下属机构和地方摊派,不准核销持因私证件出国(境)的费用。
三、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用支出。2009年,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接待费用支出要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10%。按照“有利公务、简化礼仪、节约务实、杜绝浪费”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接待范围,改革接待方式,严格控制接待费用的支出和使用。公务接待费用应单独列支,实行先审批后接待、“一支笔”审批和一事一批、一事一核、一事一报的审批制度,不得将其转嫁到基层单位或关系单位。对违反接待规定和超出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的费用一律不予报销。
严禁各级领导干部在参加会议、学习、培训期间用公款相互宴请或以同乡会、校友会等名义用公款请客送礼,对违规者要严肃处理,所花费用一律由其个人承担。
四、严格控制各类会议和庆典等活动。认真执行会议审批制度,严格控制会议经费支出。经过批准召开的会议,要坚持节俭办会、注重实效的原则,努力减少会议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一般不安排会议餐。
凡是能够采用电视电话会议和视频会议形式召开的会议,不得以其他形式召开,否则市财政不予安排经费。各类会议原则上要在市区内召开,会场应尽可能设在自有会议室或市委、市政府会议室,坚决禁止在风景区办会,坚决杜绝利用到外地办会之机或借外地部门邀请参会之便集体公款旅游。严格控制会议规格和规模,精减参会人员。压缩会议时间,全市性专项工作会议一般不超过2小时。以部门名义召开的片会、论坛等,采取“谁主办、谁付费”的办法,财政部门原则上不予安排经费。
严格控制各种庆典、节会、论坛和参展等活动。凡经批准举办的各类活动要从严控制规模和经费支出。举办各类活动一律不准发放纪念品,不准编辑各类宣传画册,不准组织高消费娱乐活动,不准借举办活动之机用公款大吃大喝。各级领导干部不准擅自接受邀请参加此类活动。
五、严格控制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未参加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公务用车配备标准和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的有关规定,对现有车辆编制、经费、配车标准及使用范围进行重新核定。进一步完善公务车辆管理办法,增加公务车辆使用的透明度,确保公务交通费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务用车经费支出。严格按照核定的车辆编制配备公务车辆,对车辆编制已满的部门和单位不再增加一次性编制,原有一次性车编的车辆要按照“报一收一”的原则收回。加强车辆报废管理,对车辆未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和行驶里程申请报废的,原则上不予审批。年内,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准购置新车,确需更换车辆的,应在车改试点单位上缴的车辆中调剂解决。
参加车改试点的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有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规定,严禁擅自使用保留的特殊公务车辆,严禁到下属、其他单位或找服务对象报销和索要应由个人支付的与车辆有关的一切费用。
六、严格控制新建和装修办公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的有关规定,从现在起至2010年年底,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新建办公楼,不准建设培训中心、宾馆、招待所等楼堂馆所。已批准的新建项目和维修改造项目,要按照“节约、节能、实用、环保”的原则,严格执行规定标准,一律不追加项目投资。严禁为领导干部超标准建设、装修住房。继续完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规定,新建、购置及修缮改造党政机关办公楼和业务用房的项目要严格履行招投标、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程序,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党政机关租房办公,凡有租房的部门和单位要限期调剂解决,超期的一律不予安排经费。
七、认真纠正其他违规和浪费行为。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及财经纪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清理和纠正各种变相违规行为。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小金库”工作,注重从资金来源上堵塞漏洞。严格控制各种检查评比和达标活动,除上级有明确规定或市委、市政府已列入全市目标考核责任制的检查、评比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随意组织各种名目的检查、评比和达标活动。经批准举办的活动,不准向被检查、评比的单位和个人收取或变相收取费用,不准借检查、评比之机大吃大喝、聚敛财物。按照注重实用、资源共享的原则,严格控制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对已批准建设的电子政务项目,要严格履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程序;未经批准,不准擅自进行项目建设,坚决杜绝重复建设。
八、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党政机关
要把开展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把市委、市政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崇尚节俭、以身作则,做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模范。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要对各级党政机关开展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组织部门要将此项工作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日常监管和考核。
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外事等部门要加大对各项公用经费支出的监管力度。对违反规定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宣传部门要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厉行节约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努力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年终,各级党政机关要将工作落实情况和查处违纪违规情况报市纪委、市监察局。
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参照本通知执行。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4月29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厅字〔2008〕14号 【发布日期】2008-06-02 【生效日期】2008-06-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
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
(哈厅字〔2008〕14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市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个别地区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擅自增设机构、超编进人,职能交叉、权责不清,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以及不切实际地要求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和增配领导职数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通知精神,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行政机构编制管理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的机构设立和调整,要在中央和省、市规定的机构限额内,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其机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必须由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提出方案,经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其中,市直副局级以上机构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报省审批;区、县(市)副科级以上机构报市审批;乡(镇)机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后,履行区、县(市)审批程序;街道办事处机构调整由区机构编制部门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合署办公机构设置和机构加挂牌子的审批程序,也按上述规定办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和审批程序设置机构,不得随意调整和擅自越权设立行政机构;不得擅自提高机构规格、变更机构性质或名称,不得擅自将事业单位变更为行政机构。今后,除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外,编制部门不再受理、审批设置合署办公机构和加挂牌子机构。各地区要自行清理和消化未按管理权限批准、在机构限额外增加的各种机构。
严格控制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的设立。认真贯彻落实《哈尔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管理工作暂行规则〉的通知》(哈编字〔2008〕44号)精神,能由现有部门承担职能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问题,以及能通过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解决问题的,不再设议事协调机构或临时机构。确因工作需要设置的,必须由依托部门或机构按相关规定提出书面请示,并按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报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需由本级党委领导同志担任主要负责人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由本级党委组织部门审批。对于为完成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要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除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的以外,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相关部门和机构承担。
严格控制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工作部门、部门管理机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内设机构的设置数额。其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增挂牌子、合署办公或变更规格、名称,必须由其主管部门提出书面请示,按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报批。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置内设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因职能增加、转变或工作任务变化确需设立新的内设机构,要积极通过部门或内部整合,按照“撤一增一”的原则办理。
严格行政编制管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在国家和省核定下达的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总额内,对市和区、县(市)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的调整与分配。行政编制只能用于在限额内按管理权限批准设置的党委工作部门、人大机关、政府工作部门、政协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有关群众团体机关。除国家和省机构编制部门明确规定外,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不单独确定编制,所需编制由承担具体工作的有关部门或机构解决。政法专项编制只能用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安全、司法系统。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不得擅自改变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的使用范围;不得擅自对不同层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进行调整;不得在省核定的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外越权审批行政编制或自行确定用于党政群机关、政法机关的编制;不得把事业编制用于党政机关,不得把事业编制与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混合使用;不得超编制进人和超职数、超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今后一律不再核定工勤编制。继续贯彻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市直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哈编〔2005〕113号)精神,对现有工勤编制和人员按照“空一减
一、走一收一”的办法逐步消化,各区、县(市)要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严格控制乡镇机构编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转变职能,及时消化和解决富余人员,做到乡镇政府不设专门的执法机构和队伍,不在编制控制总额外招收公务员,不再增加工勤岗位和人员,确保乡镇机构编制(包括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在“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按照《黑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完善我省乡镇编制使用办法的通知》(黑编办〔2007〕28号)要求,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补充人员必须在本乡镇和所在区县(市)乡镇总体行政、事业编制均有空余的前提下,由各区、县(市)机构编制部门将所属乡镇编制使用计划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汇总后,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
二、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
严格控制事业机构的增设。市副局级、县(市)副处级以上,涉及财政拨款和补助的事业机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区科级以上涉及财政拨款和补助的事业机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县(市)副科级以上涉及财政拨款和补助的事业机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备案;乡镇事业单位确需调整的,应在省规定的限额内,由区、县(市)机构编制部门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后,履行区、县(市)审批程序,并报省、市机构编制部门备案;上述以外的其他事业机构由本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报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除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外,不得将行政职能转由事业单位承担;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公益服务事业发展需要新设事业机构的,应在现有总量中进行调整;确需增设的,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加强和规范事业编制管理。市和区、县(市)机构编制部门根据省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事业编制的总量和结构,负责本级事业编制的核定,并可根据工作需要,在核定的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范围内进行调整。市需要调整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的,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意见,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区、县(市)需要调整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的,由本级机构编制部门提出意见,经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在省各级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核定的管理办法出台前,冻结全市各级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事业编制只能用于按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设置的事业单位。
三、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制度和程序,凡涉及职能、机构、编制调整和领导职数增减的事项,要按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申报,提出专题请示,分别主送市和区、县(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由机构编制部门受理。凡是向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会议提交审定(议)事项中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的,要事先与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沟通,由机构编制部门提出意见,再提报审定(议)。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职能、机构、人员编制和处、科级领导职数事项。除机构编制专项法律、法规外,各地区、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以及各部门拟订法规、规章草案,不得就机构编制事项作出具体规定。除专门的机构编制工作文件和会议外,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制定规范性文件和起草领导同志讲话时,原则上不应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确需涉及的必须事先征求本级机构编制部门意见。确需增加和调整机构编制的,必须按规定权限和审批程序由机构编制部门专项受理。
各业务部门不得以检查、评比、达标等任何形式和手段干预下级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不得要求下级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或提高机构规格,不得要求为其业务对口的机构配备或增加编制。未经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同意,各业务部门对下级部门机构编制事宜提出的任何要求及制定的行业标准,一律不得作为审批机构编制的依据。下级部门和单位也不得以上级业务部门给予资金、项目支持及应对各种检查为由,要求增加机构编制。
四、加快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严格执行《哈尔滨市行政职责争议协调暂行办法》(哈政办发〔2007〕22号),加大行政职责分工协调力度;完善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在明确各部门职能的同时必须逐项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并增强其规范性、可操作性和严肃性。
不断探索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全面实行入编审核和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健全机构编制管理台账,强化对各地区、各部门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动态监管,不断完善管理手段,推动管理创新。全市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必须先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编制,经确认后,由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事业单位均必须实行定编定员,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符合规定的人员结构比例,并实行与人员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人数相对应的实名制。加强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全市机构编制信息库,并逐步实现联网。完善机构编制统计和报告制度,确保统计数据和《机构编制管理证》信息准确、及时、全面。
建立机构编制预审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在请示机构编制事项前,要先将请示的理由及相关材料报本级机构编制部门进行前置审核。对国家和省有明确要求的,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确属新增工作任务或有利于解决职责交叉等问题的,符合审批权限范围和程序的,符合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和总量控制要求的机构编制事项进行初审和登记,允许其向机构编制部门正式提出请示。对于未经初审的各种请示事项,机构编制部门一律不予受理。
建立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目标体系。坚持实行机构编制目标管理,在不突破省下达的行政、事业编制总额及不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相关规定的原则下,各地区、各部门分别建立编制、人员数据库,并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编制的余额比例,鼓励实行日常精简人员编制(含自然减员)的预留机制,增加人员编制存量。除国家、省政策安置等特殊情况外,一律按照“加一减
一、加减平衡”的原则使用编制。今后凡需新增编制的,一律在本地区、本部门编制限额内调剂解决。
五、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
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综合约束机制。进一步探索和推进机构编制实施联动管理的办法和途径,继续按照《关于市直事业单位实施联动管理暂行办法》(哈编办联字〔2004〕185号)有关规定,由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对市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管理、经费预算和社会保障等实施联动管理。各区、县(市)要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推进机构编制的联动管理,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范围内,组织、人事部门方可安排新增人员计划;机关、事业单位增加人员,须凭组织、人事部门核发的增人计划办理有关手续;财政部门要把机构编制和人事部门核定的人员数量,作为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对超编制进人和擅自增加的人员,组织、人事、教育、劳动保障和民政等部门不予办理录(聘)用、调配、毕业生就业、工资核定、社会保障、退役士兵安置等手续,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核拨经费。
六、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编委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促进监督检查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社会监督,认真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机构编制、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协调机制,切实做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加大机构编制专项督查力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对贯彻落实《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有关规定的情况,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问题的查处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纠正并通报批评。对于需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按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上级业务部门以下发文件、批资金、上项目、搞评比、打招呼等方式干预下级部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的,要严肃查处。
七、切实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认真抓好机构编制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要加强机构编制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支持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为机构编制工作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原则,严格管理,搞好协调,强化监督,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8年6月2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哈尔滨市范文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厅字[2007]15号 【发布日期】2007-05-23 【生效日期】2007-05-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哈尔滨市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
体性事件联席会议组成人员的通知
(哈厅字[2007]15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根据工作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市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组成人员。调整后的市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组成人员如下:
召集人 王 颖 市委副书记
? 姜 明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 王世华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 王大伟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 聂云凌 市委常委、秘书长
? 丛国章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 王维绪 市政府副市长
?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 由立都 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 付智君 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 边洪霄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 毕德昌 市政府副秘书长、驻京办主任
? 吕桂华 市总工会副主席
? 曲维嵩 市建委副主任
? 朱 海 市国资委主任
? 邬家连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 刘玉润 市纪委副书记
? 齐佳民 市司法局局长
? 孙智力 市发改委主任 ? 杨洪坡 市政府法制办主任
? 杨靖武 市农委主任
? 佟 彦 市政协秘书长
? 张力斌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 张基春 市信访办主任
? 季卫国 市房产住宅局局长
? 查世纯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 俞滨洋 市城市规划局局长
? 夏秀成 市人事局局长
? 徐振湖 市民政局局长
? 高迎祥 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 席长青 市财政局局长
? 展来印 市委副秘书长
? 韩博文 市公安局副局长
? 傅 强 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 潘洪仁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
各区、县(市)政府主要领导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7年5月23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哈尔滨市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办发[2004]40号 【发布日期】2009-09-02 【生效日期】2009-09-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哈尔滨市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
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哈办发[2004]40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针对当前我市信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的趋势,为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根据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
负责了解、掌握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情况和动态;分析、研判社会稳定形势,针对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提出对策建议;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处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总结交流有关方面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成功经验,推动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和单位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联席会议的工作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实行严格的责任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工作职责。
(二)加强对基层基础工作的指导,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力求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办事,把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做好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好思想问题。
(五)搞好各有关方面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整体合力。
三、联席会议的组成人员
召集人:王颖(市委副书记)
方世昌(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朴逸(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张桂华(市政府副市长)
成员:王世华(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陆文君(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
聂云凌(市政府副市长)
丛国章(市政府副市长)
展来印(市委副秘书长)
孙克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厅主任)
张福庆(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范德武(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主任)
高迎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建委主任)
李军(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委主任)
毕德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驻京办主任)
陆兵(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市国资委主任)
卢国惠(市政府副秘书长)
曲 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办主任)
宋建滨(市政协秘书长)
佟彦(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
贺晔(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刘文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丁坚(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维稳办主任)
王克伦(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傅强(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王维绪(市公安局局长)
吕玲义(市监察局副局长)
王国铮(市民政局副局长)
傅琛清(市司法局局长)
朱守东(市财政局副局长)
梁三基(市人事局局长)
李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边洪霄(市房产住宅局局长)
杨学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杨洪坡(市法制办公室主任)
徐涛(市国资委党委书记)
方春梅(市总工会副主席)各区、县(市)政府主要领导
四、联席会议的工作机构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信访办),具体承担日常工作,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展来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毕德昌、曲磊(常务)、纪春林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下设劝返协调组、综合组和案件督办组。
根据全国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 体性事件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我市成立五个专项工作小组,即农村土地征用问题工作小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委主任李军同志任组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杨学春同志 任副组长;城镇房屋拆迁问题工作小组,由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建委主任高迎祥同志任组长,市房产住宅局局长边洪霄同志任副组长;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工作小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陆兵同志任组长,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徐涛同志任副组长;涉法涉诉问题工作小组,由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丁坚同志任组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邬家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由立都同志任副组长;企业军转干部问题工作小组,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卢国惠同志任组长,市人事局局长梁三基同志任副组长。
五个专项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由联席会议办公室统一协调,五个小组的在京工作人员由市驻京工作组统一指挥。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4年9月2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