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2010-2012年体育人才培养规划
福建省2010—2012年体育人才培养规划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体育强省,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结合我省体育人才现状,制定2010—2012年体育人才培养规划。
一、体育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体育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显著提高:体育管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能力有较大提高;涌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大幅度增长;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体育人才培养有力地支撑推动了我省体育事业发展。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要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我省也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要求,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将进入整体性推进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体育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和领军人才短缺;体育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
面对我省体育人才工作所取得成效,要清醒地认识到现有的体育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建设体育强省的需要,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应对存在的问题,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体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培养与引进为重点,以调整体育人才结构为主线,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体育人才队伍,为服务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目标及任务
1.以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为前提,以填补基层单位空白为重点,进一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年新增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名,至2012年,公共体育场馆、城镇基层社区、健身指导站(点)和文体活动站(点)都拥有1名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满足城镇全民健身的需求。全面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能力,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结构比例由0.03:0.8:2.8:6.4改善为0.5:1.5:4:4。
2.以培养和造就重点运动项目领军人物为重点,全面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省级优秀运动队教练员中国家级、高级、中级、初级教练员结构比例由0.3:3.2:3.9:2.6改善为0.5:3.5:4:2,每个省级重点项目有1-2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练员;设区市和县(市、区)高、中级教练员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
3.扩大高水平优秀运动员队伍的规模。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达到1200人规模,重点优势项目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奥运会和2013年全运会争金夺牌的尖子运动员人数增加。狠抓后备人才培养,争创12至15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立35至40个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机制逐步完善,省优秀运动队60 %的运动员学历水平达到大专以上,业余训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与社会同龄群体平均水平保持一致。
4.加速创建一支熟悉体育市场开发和体育产业经营规律、能把握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经济专业知识背景和对外沟通交流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重点抓紧培养引进体育赛事推广与营销、体育经纪等体育产业急需的紧缺人才。
5.以培养学术带头人为重点,加大体育科技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体育科研项目,在国内外较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以多种形式开展体育科学技术交流活动,高水平体育科技教育人才数量有大幅增加,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达到80%以上,研究生学历达到30%,培养引进2-3名在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专家,培养10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术带头人。
6.全面提升体育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培养具有较强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或熟悉国际体育和奥运事务,能直接与国内外体育组织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能在大型赛事中起关键作用的竞赛组织、体育外事、体育行政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三、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人才使用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福建省体育局统一指导和协调全省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并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局直属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的人才培养和开发工作,结合各自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才观念,做好人才工作,促进整个人才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加快实现体育部门人事管理职能和角色的转变。以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建设、确立体育人才资源竞争规则、利用政策或经济杠杆调节人才资源发展方向和保障服务等作为主要人事管理职能。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因事设岗,认真做好机构、职能调整工作,促进人员结构调整和优化配臵。强化竞争、考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加快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坚持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政府特殊津贴选拔、各类优秀人才推荐制度。进一步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奖励制度,制定各类体育人才表彰奖励办法,改革和完善各类比赛奖励政策和措施,人才激励机制逐渐向重点、关键岗位及优秀人才倾斜。
要把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使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防止人才资源的闲臵和浪费。
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和人才投入优先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规范人才工作资金的投入方式和标准,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对人才工作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评估和监督,切实提高人才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加大尖子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学术带头人、高级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力求在较短时间内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强国内外高层次体育人才信息收集,即时、详细掌握高层次体育人才动向。从2010年起设立福建省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引进资金每年500万元,专门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
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我省高层次人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高层次体育人才引进办法,明确引进人才的条件、优惠政策、工作程序和管理要求,使高层次人才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建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引进制度,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努力创造条件吸引高层次体育人才以多种方式为福建省体育发展服务。将高层次体育人才吸纳到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和特长的岗位,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增强引进人才的可持续培养力度,给予引进人才相应的科研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优先推荐国家级和省级专家评选和直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根据引进人才的工作性质,实行弹性考核制度。对引进人才可以实行协议薪酬制,采取特殊措施,为他们提供相应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将引人与引智结合起来,充分引进其他省市及国外“智力”,扩大合作与交流,拓宽引智渠道,积极实行人才柔性引进,通过兼职、定期服务、科技咨询、人才租赁、科研合作、技术开发等多种形式,凝聚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组织实施重点项目高水平教练团队建设
把高水平教练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臵,按“人才围绕项目配臵、项目带动人才提升”的思路,实施“领军人才 + 团队”模式,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教练团队。对在国内赛事中保持前列、奥运会和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队配备管理、训练、科技服务、医疗保健人员,形成科、训、医一体化,老中青搭配的教练团队。教练团队每个成员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以任务为导向,使之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和有效的交流、互补与合作,扩展项目领军人才的辐射作用,形成综合实力,有效促进人才优化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创建高水平教练团队,制定高水准发展目标,形成合理的递队结构,创建良好的支撑环境及适合高水平教练团队发展的制度。高水平教练团队实行首席负责制,在人员的招聘、岗位确定、经费使用、成员考核等内部管理方面具有自主决定权。有条件的高水平教练团队薪酬实行总额包干制或年薪制,建立与竞赛成绩挂勾、与工作业绩挂勾灵活多样的工资机制。对高水平教练团队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和集体考核制,建立弹性用人体制。完善运动管理中心建制,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管理理念的束缚,本着“绩效优先、创新增值”的原则,从人力、物力、财力优化配臵人力资源,确保项目运动管理中人才队伍具有持久、旺盛的创新活力。
(四)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完善运动员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体育科研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力办好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理顺文化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全面提高运动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使运动员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根据现役优秀运动员特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允许运动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加强职业教育及短期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
总结我省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经验,探索一个既遵循运动训练规律, 又遵循文化教育规律的管理模式,从人力、财力上扶持有条件的高校实现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各级体校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方式。各级各类体校均纳入国民教育序列,从源头上解决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保证所有青少年业余训练运动员的学历教育状况与社会同龄群体保持一致。严格执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运动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达到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将完成义务教育情况纳入各训练单位的业绩考核体系中。
(五)教育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形成长效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质量。
整合教育、体育资源,建立省级、市级二级培训体系。在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建立体育人才培训基地,鼓励各地(市)利用本地体育系统优势,建立辐射周边地区的体育人才培训基地。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培训机构体系。
根据不同类别体育人才的特点和工作需要,研究制订分类别、分层次的人才培训计划,每年要进行任务分解并抓紧落实。围绕当代科学技术和体育行业的发展需要,重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各层次、各门类人才岗位适任培训,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力争2012年内对所有科级(中级)以上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轮训。
开展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做好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培训,把退役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作为工作重点,针对全民健身市场的需要和运动员自身项目特点加大就业、创业指导和培训。
寻求建立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的稳定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紧缺体育人才。每年有计划地选派10名以上优秀人才脱产培训学习,为自愿参加不脱产进修国内相关院校对口专业的在职硕士学位的人员创造条件,并给予政策上、经济上的鼓励。把实践锻炼作为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选派优秀人才到国际体育组织、中国奥委会、全国性协会进行工作实习,参加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工作等,全面提高其专业技能。
第二篇:关于建立人才培养规划
关于建立人才培养规划,加强队伍建设
为通州广电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的思考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群众、鼓舞群众的重要任务。广播电视队伍建设的强弱是关系到是否能够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是否能够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的一项大事,也是塑造党的新闻工作者形象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如何抓?我认为应该抓住第一要素:人才。人才是队伍建设的根本,同时也是队伍建设的重点。离开了人才这个基本点,队伍建设就是一句空话。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广播电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和区域管理的约束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人才尤为显得重要。作为区县级广播电视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依赖高素质的队伍和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怎样合理并充分利用人才资源。
一、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广播电视是融知识、艺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大众传媒,已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广播电视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而精品栏目的产生,收听(视)率的提高,节目内容的包装,视听效果的确保,取决于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真才实学的人才。且人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的 1
生存和发展。
1、广播电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广播电视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而要完成好这些使命,就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努力造就一大批有影响的各类专门人才。
2、广播电视的自身发展迫切需要人才。近年来,伴随着通州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前进,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基础设施和各项硬件条件不断改善,节目的制作能力与质量标准和要求也大大提高。这些都需大量的编导、播音员、主持人、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各类专门人才来加以保证。
3、广播电视在新闻媒介激烈的竞争中迫切需要人才。目前中央台、北京台及全国各省市级卫视等达到几百个,竞争异常激烈。不仅如此,还有报刊、广播、电视三大媒介之间竞争,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广播电视的冲击更是非同小可。面对多元化的激烈竞争,只有在节目中展示自己的独特风采,亮出自己的绝招,打出自己的王牌,才可以吸引受众。归跟到底就是在突出地方特色上下工夫,在提高节目质量上下工夫,在打造栏目品牌上下工夫。因此,广播电视要在各种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就急需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推出一流的节目,产生一
流的效益,赢得一流的地位。
二、对当前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摸清底数,研究制定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方案。
在广泛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广播电视队伍结构组成,结合实际建立以人为本的规划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规划方案包括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长短期和阶段性目标、具体标准和要求、培养重点、培养措施和奖励惩罚机制等。
(二)明确要求,努力提高广播电视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增强其责任感、事业心。重点强化几种意识,即:
“喉舌”意识。“喉舌”是广播电视作为党的宣传舆论工具的最本质的特征。要正确处理广播电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思想上明确宣传方向,在实践上把握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喉舌”意识。
发展意识。每一个广播电视工作者都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分析所处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明确奋斗目标,探索发展之路,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服务意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受众对媒介有了越来越大的选择余地。这就打破了广播电视以前的“我播什么,你听(看)什么”的局面。迫使广播电视走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合实际,把受众的需要作为办好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受众市场的行情变化来改进
自己的宣传报道形式和节目内容。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务必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要明确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是受众,受众就是广播电视的上帝。要时时把受众放在心上,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报道他们,尽可能地满足他们。惟有此,才能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避免工作中的被动性,从而保持广播电视节目的旺盛生命力。
质量意识。质量是广播电视的生命所在。受众的选择不会仅仅因为部门的大小、级别的高低、载体的不同来取舍,而主要是以节目质量的高低为标准。因此,要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避免浮躁,多出精品,创建名牌栏目,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工程师,以促使写出好稿子、办出好节目、播出好信号,从而以质量取胜。
奉献意识。首先要热爱本职,勤奋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并树立全局观念,不计较台前幕后,甘为无名英雄;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珍惜公众评价;再次,要恪守职业道德,加强纪律观念。
协作意识。广播电视较之于其他新闻媒介,更属于一种综合性、多层次、多环节的事业。如一条新闻要经过记者的采拍、编辑的编排、制作的剪辑、播音员的配音、再到技术人员的发送,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整体质量和播出效果。因此,在提倡公平竞争的同时,还要求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形成人才的整体合力,发挥人才的群体效应。
法治意识。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增强法治意识,认真学法,知法、守法,将广播电视一切行为置于法治规定的运行轨道中,包括每一次采访,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解说,特别是批评性报道,都必须严格依法行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广播电视宣传等各项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自我保护,减少无谓的麻烦。
(三)创设环境,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搭设良好的平台。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健康稳步发展。
1、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舆论环境和氛围,树立依靠、培养、使用人才的“人才观”,激发学习热情和工作干劲。要把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领导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像抓节目创优那样,像抓基础设施建设那样,把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工程师等培养列入工作的重要议程;要培植并大力宣传各方面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舆论氛围,使人才受到进一步的鼓舞,增强继续前进的动力。同时,也使得其他人员受到激励,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要建立相对宽松的实践环境,鼓励和支持大家“脱颖而出”,满足其成就感。广播电视部门是知识性、技术性、艺术性密集的部门,相对而言,从业人员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首先要认真分析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及其兴趣、能力等方面特点,量才适用,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他们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在各自的岗位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要创造机会,为队伍建设搭台铺路。大胆培养和使用有思想、有专业、有能力的青年人才,放手让他们进入关键岗位,主动压
担子,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即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同时,要善于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并与适度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事业发展提供动力。
3、形成一个规范的考核评价环境,强化队伍的进取心。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涌现出的人才予以一个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认定,是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要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努力创造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考核环境,建立以工作业绩为主要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如建立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制定细致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目标具体、指标明确,根据实际考核效果进行奖惩。
(四)建立灵活的激励、奖励机制
1、变革现行岗位设置,实事求是地科学定岗定编定员,实施人力成本核算,推行竞争上岗和岗位薪金制,做到“以岗取薪,变岗变薪”,以真正实现奖勤罚懒。
2、推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按照“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原则,对员工实行职级动态转换和职业阶梯制的管理,在单位内部形成既具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同时又不断催生新人的用人机制。
3、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增强各方面专业人才对本单位的归属感。
第三篇:医院人才培养规划
永城市妇幼保健院人才培养经验
为了提高我院临床卫生技术水平,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我院医学科技总体水平,加强我院临床医疗、科研和管理的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并不断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医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我院在人才招聘、使用、培养、投入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医院人才资源现状
我院现有在职职工305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208人,与全省市提出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第一、人才数量有待补充,第二、高层次、高学历人员人才偏少,第三、人才开发工作有待加强。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我院年轻骨干人才的作用。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我院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工作目标:努力提高临床医技人员本科学历占有率,使人才在各学科间分布更趋合理,并加强人才的医德建设,使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更大提高。
三、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出台优惠政策,舍得花本钱,鼓励专科技术人员向本科学历深造近五年内每年选派3—5名专业技术人员到河南省第三附属医院进修学习。
(二)对专业技术欠缺的采用脱产外出进修,技术帮带等办法。
(三)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使卫生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提高教育投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不断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新知识。
(四)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对取得职称的医务人员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
(五)切实抓好卫生技术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一是强化基础理论的培训。二是采取院外培训和院内轮转相结合的办法,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三是重视基本知识的培训,重点了解和掌握医院的各项医疗制度、基本医疗流程。
永城市妇幼保健院 二0一四年七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审计局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
团风县审计局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
(2011年—2020年)
为全面推进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培养造就一批审计业务骨干和精通审计专业的人才队伍。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团风县审计局2011至2020年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熟悉审计业务、依法行政、作风优良的审计干部队伍。加大审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投入力度,优化学习资源配置,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逐步建立与审计事业发展相适应、符合审计干部成长规律、充满活力的审计人才教育培养新机制。努力营造学习型审计机关,努力培养高素质、精业务的审计专业人才。
二、审计人才培养的工作目标
按照不同工作岗位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领导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分类分层有针对性的培养出审计人才。到2020年,完成审计人才新老更替,形成一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能承担新时期审计任务的、能征善战的复合型审计队伍。全局专业审计人员达到20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100%以上;
中级以上职称人数达到80%以上;具有计算机操作专业人才达到10人以上。
三、审计人才培养的工作原则
(一)分层次、分类别教育培养审计人才。有重点地安排业务骨干参加学习培训,充分发挥骨干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相互依托、相互促进、逐步达到人才培养全面开花的目的。
(二)注重质量,讲求实效。教育培养的方向要有超前意识,增强实用性,要精要管用。围绕经济热点和审计难点,不断调整和充实学习培养计划内容,积极运用现代化学习手段,改进学习方法,强化学习管理措施,保证人才开发质量。把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研讨问题与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审计干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全体审计干部要把学习作为终身的任务,充分利用各种时间进行学习,积极参加较高学历和第二学历或与审计相关的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学习考试。审计机关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审计干部提供专业性、系统性的学习机会,要有目的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高等院校深造。
四、审计人才培养的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审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
要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人才培养领导小组,由县局政工股承担日常事务工作,定期向局党组汇报,并负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加大现有年轻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年轻审计人员是审计事业的希望,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突出安排好年轻审计人员的培训,确保所有人都能得到不断“充电”。
1、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培训。为继续改善审计干部队伍的文化和专业结构,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拔年轻干部要有更高层次的学历,审计干部的学历层次要达到工作目标中提出的要求。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在职学习,考取与审计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扩大知识面,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局中、高级审计师考试合格率。为鼓励大家提高学历和技术职称,凡是积极参与考试并取得审计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书的,第一次报考单位给予全额报销相关费用,第二次报考单位报销80%的费用,第三次报考单位报销50%的费用,再之后考试费用则自理;同时对于考取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给予一次性奖励。
2、计算机应用及审计培训。在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培训、计算机审计专业技能培训和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培训。每年举办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审计机关业务骨干。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培训、应用计划,并认真抓好落实。对于考取相应计算机技术职称(资格)证书的,参照上面标准执行。
(三)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本着不断完善审计队伍结构,补充审计队伍力量的原则,我局将加大审计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选调专业人才。通过在县域内,选调一部分专业素养高,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的人才适当补充审计力量。二是招考专业人才。在人员编制有空缺的情况下,通过向社会统一招考的方式,引进一部分高学历、审计紧缺的专业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四)加大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在加强对审计人才培养工作领导的同时,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不断促进审计人员自学成才、勇挑重担。一是鼓励自学,通过利用业务时间,参加各类审计相关的学历、职称教育;二是鼓励审计人员考取审计相关职称(资格)证书,并给与相应奖励;三是鼓励和选拔年轻人员担任项目主审,要自加压力,要敢于挑重担,早日成长为审计业务骨干;四是提拔业务突出、能力较强的年轻审计干部担任重要领导岗位。
二○一二年五月
第五篇:中医科人才培养规划
科室人才培养计划
1.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大的中医药服务需要,为了更好的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更好地发挥针灸重点专科作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医疗卫生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针灸人才。
2.所培养人才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务实、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具有从事针灸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理论课、专业技术基础课相关的卫生保健及预防疾病的知识。
3.我们下一步将继续培养更多的针灸科领军人物,确保队伍建设,建立一个人品优秀、团结协作的人才群体,培养年轻的同道要拥有自己擅长的治疗病种,瞄准学科前沿的动态,结合临床实际,要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以病人为主体,把临床工作中过硬的手技或病种,用科研课题形式立项。通过严密的观察,得出的科学结论必将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扩大服务范围,开拓针灸学科的医疗市场。有计划的“请进来、派出去”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以达到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