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9号)

时间:2019-05-14 08:2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9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9号)》。

第一篇: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9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9号 【发布日期】2005-08-19 【生效日期】2005-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9号)

经2005年8月19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8月19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水工程管理和保护,保障水工程的安全与正常运行,发挥水工程功能和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水工程的管理和保护。

第三条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工程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领导,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水工程的安全,组织有关部门、单位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工程的行业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交通、农业、林业、公安、建设、环境保护、旅游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工程管理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法规规定和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授予的工程管理和保护职责。

第五条第五条 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组织投资兴建、经营水工程,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侵占、损坏水工程的行为进行制止、控告和检举。

对保护水工程设施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 工程管理

第七条第七条 国有水工程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受益和保护范围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国有水工程, 由当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跨行政区域的水工程,由共同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主要受益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受益和保护范围在一个乡(镇)行政区域内的国有小型水工程,可以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

第八条第八条 在依法制定国有水工程建设方案的同时,应制定管理方案,明确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运行管理经费来源;没有制定管理方案的,不得立项。

水工程管理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管理设施未完成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第九条第九条 建设单位在水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正式移交水工程管理单位时,必须同时移交水工程土地使用权证书、水工程建设档案以及划定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的文书。

第十条第十条 国有水工程管理单位根据其所承担的任务,分为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

纯公益性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经费,按照水工程隶属关系,由相应的地方财政承担,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准公益性水工程管理单位所承担的公益性功能部分所需经费按照前款规定执行,经营性功能部分所需经费由水工程管理单位自行承担。

经营性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经费,由水工程管理单位自行承担。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按照水工程管理权限,定期对水工程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工程,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积极采取措施排除安全隐患。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确定管理主体,定期组织检查,保证工程设施完好和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具体负责国有水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

国有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服从防汛抗旱和水资源调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定期对水工程进行安全监测, 确保水工程完好和安全运行。发现水工程安全运行隐患的,应当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报告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国有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推行管养分离,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非国有水工程由其所有者依法自主经营管理。

非国有水工程的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应当保障工程完好和安全运行,依法服从防汛抗旱和水资源调度,并接受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国有水工程管理单位可以利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设施和设备,因地制宜地开展有关经营活动,纯公益性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实行管理和经营分开。其他单位和个人利用国有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开展经营活动的,应当经水工程管理单位同意,实行有偿使用。

利用国有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开展经营活动,应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国有水工程管理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益应当用于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

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不得影响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行,不得违反水功能区划,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水体。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国有中小型水工程和非国有水工程,可以依法转让、租赁、承包;改变工程原设计主要功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水工程建设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

水工程因丧失功能、严重影响环境,确需报废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安全鉴定和技术论证,报有批准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报废水工程的拆除清理,由其所有权人负责。

第三章 工 程 保 护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下列标准划定国有水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

(一)有堤防的河道(含湖泊)的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含湖泊),其管理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线以下的区域。

(二)堤防管理范围为堤防本身、两侧护堤地、开挖河道及加固堤防所形成的充填区、堆土区等;在管理范围外100米(沙基地段200米)内划定堤防安全保护范围:

1、长江干流大中型堤防的护堤地,临水侧不得窄于50米,背水侧不得窄于30米;

2、长江干流其他堤防、淮河干流(含颍河茨河铺以下、涡河西阳集以下)及其重要支流堤防的护堤地,临水侧不得窄于30米,背水侧不得窄于20米;

3、其他河道堤防的护堤地,临水侧和背水侧均不得窄于10米;

4、与人工堤防形成圈堤的高地,其管理范围不小于相邻堤防。

(三)水库库区的管理范围为其周围移民线、征地线或者调整土地线以下的区域;山区、丘陵地区水库从校核水位线起向外200米至500米为植被保护区。坝区的管理范围为水库挡水、泄水、引水建筑物及电站厂房的占地范围及其周边一定范围:

1、大型和重要中型水库为建筑物边缘线起向外50米至100米,主、副坝背水坡坝脚线外200米至500米;

2、中型水库为建筑物边缘线起向外30米至50米,主、副坝背水坡坝脚线外100米至200米;

3、小型水库为建筑物边缘线起向外10米至30米,主、副坝背水坡坝脚线外50米至100米。

(四)水闸(涵闸、船闸)的管理范围为:

1、大型闸为上、下游各500米,两端堤防(地段)各100米;

2、中型闸为上、下游各300米,两端堤防(地段)各30米;

3、小型闸为上、下游各100米,两端堤防(地段)各20米。

(五)泵站管理范围为厂区,前池、进出水道等建筑物周边10米至30米。

(六)渠道管理范围为总干渠背水坡坡脚外5米至30米,干渠背水坡坡脚外3米至10米,支渠背水坡坡脚外2米至5米。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有水工程和非国有水工程的管理与保护范围,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参照前款规定划定。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城市规划区内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城建、国土等行政主管部门划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水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在水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的边界设立固定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破坏。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兴建其他建设项目,其建设方案和施工方案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批准,并在建设过程中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方案确需改变的,应当经原批准机关同意。

省管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小型建设项目,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审批,大中型建设项目由其提出意见后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国家另有规定的依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其建设方案应当附具防洪评价报告。防洪评价报告应当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自受理建设方案申请之日起60日内,应当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建设的书面决定。需经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审批的依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因建设需要扩建、改建、拆除或者损坏原有水工程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承担扩建、改建的费用和损失补偿费用。

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以及造成灌排工程设施报废或者失去部分功能的,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责任单位负责建设等效替代工程或者缴纳开发补偿费。开发补偿费应专项用于农业灌溉水源工程、灌排工程开发项目和灌排技术设备改造。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除执行防汛抢险、水工程管理和维护的车辆外,禁止其他机动车辆在未铺路面的堤顶、坝顶及水闸工作桥上通行。

确需利用堤顶、坝顶、水闸、戗台或者护堤地兼做公路的,须经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按规定要求施工,由公路管理单位负责路面(含路肩)的日常管理、维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水工程状况提出车辆限制通行的要求。因维护不善等原因影响水工程安全的,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提出暂停通车的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行蓄洪区内安全撤退道路的管理和维护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从事采砂活动,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省管水工程管理范围内采砂活动的审批,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负责,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在行洪、排涝的河道和渠道内设置影响行洪和输水的建筑物、障碍物或者种植高秆作物或者在堤身种树;

(二)倾倒、堆放、排放影响水工程安全运行或污染水体的废弃物;

(三)在堤身、护堤地和水库大坝、渠道、水闸、电站管理范围内建房、放牧、开渠、打井、爆破、挖窖、挖塘、葬坟、采石、取土、扒口、开采地下资源以及开展集市贸易;

(四)向水库倾倒垃圾或渣土,在水库内筑坝拦汊或者填占水库;

(五)损毁、破坏水工程设施及其附属设施和设备;

(六)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

(七)其他影响水工程效益发挥、有碍水工程安全运行的行为。

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不得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活动。

第四章 法 律 责 任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水工程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建立管理制度或者未按管理制度做好水工程管理和维护的;

(二)不服从防汛抗旱和水资源调度的;

(三)发现破坏水工程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的;

(四)发现水工程安全隐患不及时采取措施或者报告的;

(五)不按规定使用经营收益的;

(六)其他不履行水工程管理职责行为。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四款规定,经营活动妨碍水工程安全运行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处以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水工程原设计功能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移动、破坏水工程边界固定标志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补办或者补办未被批准的,责令限期拆除相关设施;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二)、(三)、(四)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拆除、不清障的,强行拆除、清障,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第二款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水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规定的权限实施本条例规定的相应的行政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水工程,是指在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上开发、利用、控制、调配和保护水资源的各类工程,包括河道、堤防、水库、水闸、泵站、水电站、渡槽、沟渠、塘坝、机电井等各类工程和设施。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纯公益性水工程管理单位是指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工程管理单位。

准公益性工程管理单位是指既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承担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工程管理单位。

经营性水工程管理单位是指承担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等水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工程管理单位。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中华民族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20号)

《安徽省抗旱条例》已经2002年11月30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2年11月30日

安徽省抗旱条例

(2002年11月30日安徽省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减轻干旱灾害,维护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秩序,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抗旱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抗旱,是指组织社会力量,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合理开发、调配、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预防和减少因水资源短缺对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各种活动。

第三条 抗旱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讲求效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抗旱应当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

抗旱用水应当按规定缴纳水费。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抗旱工作的领导,加大抗旱投入,组织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有计划地进行水工程建设,优化配置水资源;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防止水质型缺水和水源枯竭。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抗旱社会化服务机制,引导、扶持单位和个人兴办抗旱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第六条 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以下简称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抗旱工作,办事机构设在本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抗旱的日常工作,发展计划、财政、农业、建设、公安、环境保护、林业、交通、卫生、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抗旱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抗旱减灾意识,对在抗旱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抗旱水源和抗旱设施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抗旱用水、破坏抗旱设施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旱情预防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和抗旱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供水和灌溉等水工程设施的建设、管理和更新改造。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和水工程情况,组织编制抗旱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编制抗旱规划应当明确防旱目标、任务、抗旱措施和实施方案,划定重点易旱区域,确定抗旱时水源的使用原则。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限制城市规模和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发展项目。

淮河以北地区应当鼓励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维持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严格控制开采中、深层地下水。确需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必须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江淮分水岭及其他易旱丘陵地区应当推广节水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兴建集水、蓄水、调水工程。

山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兴建蓄水工程,避免季节性缺水。

第十二条 淮河、巢湖流域及其他水体受污染地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排污企业及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和排污总量控制,防治水环境恶化,保证抗旱用水水质。

第十三条 农业生产应当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耕作技术,合理调整农、林、牧、渔业生产布局以及作物种植结构,采取必要措施,提高用水效率。

第十四条 工业生产应当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用水管理,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逐步实行分质供水。规划建设污水集中排放和处理设施时,应当同时安排污水处理回用设施的建设。

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必须安装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

第十六条 从事生产、建设活动,对水工程或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应当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并依法给予赔偿或补偿。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水工程管理权限,对其管辖的水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并负责组织维修和养护,保障其正常运行。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水工程,按照谁投资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对水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

第三章 抗旱措施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旱情预报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情、墒情的监测。

旱情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

第十九条 抗旱时期,水源实行统一调度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按照水工程管理权限,对水量、水质拥有调度权,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水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服从上级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跨行政区域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必须执行。

第二十一条 淠史杭灌区、驷马山灌区、青弋江灌区和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的抗旱供水方案,由工程管理单位编制,经征求受益地区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批准后施行。

枯水年份从长江、淮河干流引水,提水的大中型涵闸及灌溉站的抗旱供水方案,由受益地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在旱情紧急情况下将抗旱供水方案向主要用水户通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抗旱供水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旱灾损失。

第二十三条 水工程设施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经营的,经营者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的用水调度。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在旱情严重时采取下列抗旱措施:

(一)临时设置抽水泵站,开挖输水渠道;

(二)应急性打井、挖泉、建蓄水池等;

(三)应急性跨流域调水;

(四)在保证水工程设施安全的情况下,适量抽取水库死库容;

(五)临时在江河沟渠内截水;

(六)依法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七)对饮水水源发生严重困难地区临时实行人工送水;

(八)其他应急性措施。

采取前款第(一)、(三)、(五)项规定的措施,涉及跨行政区域的,应当报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旱情解除后,应当立即停止截水行为、拆除截水设施,恢复江河沟渠原貌。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旱情严重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限制或者暂停高耗水工业用水;

(二)限制或者暂停洗车、浴池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

(三)缩小农业供水范围或者减少农业供水量;

(四)限制或者暂停排放工业污水;

(五)限时或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六)其他限制措施。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用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严禁抢水、偷水和侵占、破坏、污染抗旱水源。

第二十七条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因抗旱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面必须遵照执行。

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因抗旱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

第二十八条 抗旱费用按照政府投入与受益者合理承担相结合的原则筹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旱情预防。遇严重旱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旱情提出具体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本级财政安排必要的抗旱资金。

城市应急供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所需资金,由城市人民政府筹集。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旱情,提出抗旱资金分配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

抗旱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抗旱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有条件组织抗旱而不作为的;

(二)拒不服从抗旱水量统一调度的;

(三)拒不执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的;

(四)在水事纠纷中,煽动群众聚众闹事的;

(五)旱情解除后,拒不按规定拆除截水设施的;

(六)截留、挤占、挪用抗旱资金的;

(七)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开采中深层地下水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向社会发布旱情预报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水工程的经营者不服从抗旱指挥机构用水调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调度水量的水资源费,处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拒不服从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服从第(四)项规定的,按照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抢水、偷水、污染水源,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拒不执行上一级人民政府对水事纠纷的裁决,或者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7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任海深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也是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常委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常委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制定并实施立法计划,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全年共审议法规草案14件,通过了11件,其中制定5件,修订、修改6件。审查批准合肥、淮南两市法规9件。调研论证项目的立法工作进展顺利。

着眼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经济领域立法。常委会修订通过《安徽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条例》,明确企业自主创新的职责,完善政府指导、服务和保障措施,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审议通过《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着重对农产品产地、投入品、生产经营、销售者义务以及监督检查作出具体规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审议通过《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对于依法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将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审议通过《安徽省港口条例》、《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生态安徽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坚持立法为民的宗旨,加强社会领域立法。针对物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常委会及时修订《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多次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取有关部门、物业服务企业、业主代表和专家的意见,同时将修订草案在媒体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吸纳。修订后的条例,就社会普遍关注的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运作、物业服务费收取、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和管理、小区配套设施产权归属等作出明确规范,有利于依法维护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合法权益。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变化,修订通过《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完善未成年人权利的优先保护、家庭保护和特殊群体保护措施,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总结法律援助实践经验,修订通过《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将家庭暴力、坑农害农、拖欠农民工工资、见义勇为方面的维权服务纳入法律援助范围,进一步明确法律援助申请和受理程序、工作责任和法律责任。审议通过《安徽省华侨捐赠条例》,对于发挥华侨捐赠在公益事业中的作用,促进我省公益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常委会还审议了《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和《安徽省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草案,对我省现行法规开始全面清理。

常委会努力改进立法工作,不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一是修改立法条例,加强统一审议。通过对立法条例的修改,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明确工作职责,更好地发挥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的积极性。二是科学把握立法时机,务实安排立法进度。对未列入立法计划但条件成熟的法规草案及时安排审议,对立法时机不够成熟、审议中意见分歧较大的法规草案暂缓审议。三是增加立法过程透明度,扩大公民立法参与。在地方人大率先建立记者旁听法规案统一审议制度,对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法规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各方共识。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做到制定与修改并重。全年修订、修改法规占通过法规的一半以上,增强了法规的适应性。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常委会完成了侵权责任法等9件法律草案在我省征求意见工作。

二、深入开展监督工作,着力增强监督实效

常委会把推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监督工作重点,加强对经济工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一年来,听取和审议了“一府两院”11项工作报告,开展了1次执法检查,发出11份审议意见书,并督促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

常委会围绕保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情况的报告、全省金融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强调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统一起来,就扩大有效需求、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听取和审议关于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报告,强调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听取和审议关于全省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要在保增长中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快民族乡村发展步伐,确保2010年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乡村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为了落实中央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工作的部署,保证分配给我省的77亿元债券如期发行,专门召开一次常委会会议,及时审查批准省本级预算调整方案,就债券资金的使用和监管提出明确意见。听取和审议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审查批准了2008年省级财政决算,审议2009年省级预算收入预计超收及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针对省级及部门预决算中存在的收入结构不够合理、部分项目预算支出执行率偏低等问题,提出加强收支管理,防范财政风险,最大限度降低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支任务等意见。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并听取和审议决议执行情况的报告,进行跟踪监督,促进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认真整改。

常委会继续加强对实施民生工程的监督,重点关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情况的报告,就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等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督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定救助标准,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机制、工作运行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常委会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司法公正问题加强监督。听取和审议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省法院民事审判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促进审判机关认真解决“申诉难”、“申请再审难”问题,完善办案质量考评机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民事审判监督工作质量和效率,切实维护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工作情况的报告,促进检察机关加强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宣传,加大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查办力度,完善案件线索发现机制、案件移送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反渎职侵权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和意见,深入开展“信访积案督办年”活动,推动一批信访积案和重点突出信访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常委会抓住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情况的报告,提出加强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实施引江济巢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巢湖生态修复等意见,进一步推动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开展以“让我们共同呵护巢湖”为主题的“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行为,推动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巢湖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节能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督促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加强节能管理,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常委会为推动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保证“五五”普法决议的全面落实、促进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建“江淮普法行”法制宣传教育新平台,建立普法、宣传、督查相结合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以“坚持普治并举,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江淮普法行”活动,为加快依法治省进程作出了新的努力。

常委会围绕监督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促进审议质量进一步提高。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就惠农政策落实、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推动“一府两院”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主任会议听取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防震减灾、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的报告,促进相关工作发展。

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对报送备案的省人民政府25件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合肥市、淮南市人民政府15件规章,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175件决议、决定,依法进行审查。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对我省实施畜牧法情况进行检查,对就业再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协助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我省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和工会法执法调研等活动。

三、扎实推进代表工作,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

常委会不断推动代表工作创新发展,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充分发挥作用。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为促进我省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提供组织保障。

大力改进代表工作,提高为代表履职服务的水平。制定并实施加强代表工作的意见和代表工作计划,促进代表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对92名农民代表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其履职水平。常委会组成人员积极联系代表小组,主任会议成员集中走访代表,进一步密切与代表的联系。坚持向代表通报重要情况,邀请110多名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开展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确定调整产业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等32个选题,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实施民生工程和维护司法公正等27个选题,组织代表进行集中视察。在调研和视察中,代表们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认真谋划发展良策,形成70多篇调研、视察报告,为促进我省改革发展稳定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推动代表小组建设,指导代表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实效。

认真处理代表议案、建议,切实发挥代表作用。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19件议案、796件建议。17件立法案涉及的9件法规,3件列为当年法规审议项目,其中1件已经通过;5件正在调研论证;1件列入立法规划。关于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等2件重大事项案已并案办理。对796件代表建议及时进行了统一交办,承办单位积极办理并已答复代表,所提问题已经解决和正在解决的670件,其他问题需要今后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代表在闭会期间提出的30件建议及时进行了转办。进一步加大督办力度,提高建议办理实效。遴选38件建议由主任会议成员牵头重点督办。在督办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建议中,将十项相关政策措施细化成38个小项,对落实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督办意见。跟踪督办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代表建议,多次听取办理情况汇报,推动工作落实,有关方面加强组织领导、修订相关法规、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执法力度,办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在省直机关效能建设考核中对办理代表建议情况进行考评,促进办理质量的提高。

高度重视发挥我省选举的全国人大代表作用,组织代表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6个专题开展调研,围绕推进自主创新等4个专题进行集中视察,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执法检查,为代表深入了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重点地提出议案、建议,争取国家在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对我省的支持创造条件。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免的有机统一,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共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4人次。

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履职能力

常委会深入贯彻全省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各项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把思想建设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党的观念、政治观念、大局观念、群众观念、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依法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常委会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法制讲座制度,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加强对法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习,准确把握发展大势,自觉推进科学发展。

把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重点。在原有3个专门委员会的基础上,省人民代表大会新设了5个专门委员会。常委会进一步完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运行规则,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在调查研究、审议和拟订议案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修订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完善常委会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规范组成人员履职行为,进一步提高常委会议事质量。

把作风建设贯穿于自身建设的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落实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及时反映群众愿望和要求,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常委会机关深入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推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全面清理修订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效能建设,努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机关上下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务实进取的良好氛围。

常委会认真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做好人大宣传工作的新要求,推动人大宣传工作创新发展。着重围绕一年来常委会工作重点和亮点组织宣传,加强立法、监督工作的宣传,增加人大工作透明度。拓宽人大宣传平台,在充分发挥报刊宣传作用的同时,着力加强网络宣传,改进广播电视宣传,提高人大宣传感染力,扩大人大宣传影响面。召开全省人大宣传工作会议和信息工作会议,促进全省各级人大形成宣传工作合力,推动人大宣传融入社会大宣传格局,为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切实加强对市县人大工作的指导,促进全省各级人大工作共同发展。通过召开工作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总结交流人大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市县人大做好各项工作。举办全省人大干部法制培训班,提高人大干部法律素质。支持和帮助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规范机构设置,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履职条件,增强工作活力。支持省人大工作研究会开展调查研究。

一年来,常委会还积极开展与外国地方议会交往。常委会负责同志应邀参加首届中美省州立法领导人论坛,加强与美国州议会领导层的交流,为深化省州间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接待12个国家议会和地方议会代表团及华人华侨120余人次来访,推动我省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各位代表,去年是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大发展。常委会专门召开纪念座谈会,全面回顾总结省人大常委会30年来走过的历程和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加强人大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组织制作并播出展现我省人大工作成就的电视专题片《人民至上》,开展“安徽人大工作巡礼”集中采访报道和“安徽民主法制建设30年”征文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回顾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的光辉历程,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定性,进一步提高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自觉性,进一步增添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地方人大工作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各位代表,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大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省各级国家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常委会工作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中仍要注意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倾向,进一步增强法规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监督工作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代表工作中要注意加大代表建议督办力度,进一步推动代表建议的落实。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高度重视并将认真加以解决。今后一年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决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履行职责的首要任务,着重围绕扩大有效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依法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夺取加速崛起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根据这个总体要求,今年常委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努力增强法规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全年计划制定、修改、批准法规23件,其中制定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和环境保护条例等10件,修改实施消防法办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就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开展立法调研论证。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立法议案,将代表议案涉及的立法项目优先列入立法计划。继续做好法规全面清理工作,在6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对合肥、淮南两市立法工作的指导,依法审查批准报批法规。做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法律草案在我省征求意见工作。着力提高法规草案起草质量,避免部门利益法制化。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法规案的统一审议。拓宽公民立法参与渠道,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二、深化监督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整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以及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等8个专项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审查批准2009年省级决算,审议省级预算收入预计超收及安排使用情况报告。开展城乡规划法执法检查。对去年执法检查和调研中反映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在监督工作中,着重加强对经济工作和实施民生工程的监督。适时作出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强化对政府性投资管理的监督。深化部门预决算审查,开展省级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审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等民生工程实施的监督。继续开展“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继续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促进“五五”普法规划全面完成。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在全省各级人大开展“涉法涉诉信访督办年”活动,推动一批重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做好妇女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的自查工作。

三、深入调查研究,依法决定重大事项。就我省“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开展专题调研,为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规划做好准备。围绕常委会会议议题开展调研,深入研究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发挥专题调研在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就加快服务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开展工作调研,充分运用调研成果,支持“一府两院”改进工作。围绕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事项,根据需要依法作出决议、决定,推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支持省人大工作研究会开展调研活动。

四、认真做好代表工作和人事任免工作。扎实办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议案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议办理从“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转变。组织代表对建议办理情况进行视察,主任会议成员继续选择部分建议进行重点督办、对承办单位办理情况上门督查,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对建议办理进行监督。深入开展闭会期间代表活动,认真总结交流全省人大代表小组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提高代表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质量,增强代表活动实效。加强代表培训工作,举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工商业方面代表培训班。进一步加强与代表的联系,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和专门委员会活动的参与,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参加执法检查,增强代表的参与意识和议事能力。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加强对部分市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

五、继续推进常委会自身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常委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理论、政策和法律、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完善常委会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常委会议事规则和组成人员守则,依法集体行使职权,进一步密切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自觉接受代表和群众的监督。健全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提高常委会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和改进人大宣传工作,深化立法宣传,做好新通过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大监督工作宣传力度,扩大代表履职宣传,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增强宣传实效。加强对市县人大和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继续举办法制培训班。加强与外国地方议会的友好交往,推动人大外事工作的发展。加强常委会机关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和水平。

各位代表!推进科学发展重任在肩,加速安徽崛起时不我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鼓足崛起干劲,依法履行职责,锐意开拓创新,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安徽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办法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7号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办法》已经2013年10月31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11月4日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办法

(2013年10月31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职能,规范对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的专题询问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有关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题询问,是指常务委员会在举行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组织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列席会议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就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的相关工作进行的专门询问活动。

第三条 专题询问工作遵循实事求是、合法有序、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四条 询问专题围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由主任会议结合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议题或者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每年十一月底前提出下一拟进行专题询问的建议,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汇总后由主任会议讨论决定询问专题,并列入常务委员会工作要点。询问专题需要调整的,由主任会议决定。

—1—

除列入常务委员会工作要点的专题询问以外,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书面联名、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可以在确定常务委员会会议议题时提出与会议审议议题有关的专题询问议题,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进行专题询问。

第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协助常务委员会开展专题询问工作。

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根据主任会议的决定承办有关专题询问的具体工作。

第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制定专题询问实施方案提请主任会议决定。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及时将专题询问的相关事宜通知被询问单位。

第八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专题询问前应当与被询问单位沟通,组织召开专题询问协调会,落实专题询问的具体事项。

第九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根据下列途径了解的情况,拟出询问的重点:

(一)常务委员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二)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与询问专题有关的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三)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就询问专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四)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建议中反映的突出问题;

(五)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就询问专题开展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六)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围绕询问专题,通过代表座谈会、代表接待日、人民来信来访、征求意见函、媒体网络等了解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七)其他途径反映的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

第十条 专题询问一般在常务委员会会议联组会议上进行。

根据询问专题所涉及的工作,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负责人应当到会回答询问;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也可以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到会回答询问。

根据专题询问需要,经主任会议允许,被询问单位可以邀请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到会说明情况。

第十一条 询问人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分组会议推荐、个人报名等方式产生。

常务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和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的其他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要求提问的,经主持人同意,也可以现场向被询问人提出询问。

第十二条 询问人应当在被询问单位职责和询问专题范围内询问,提出的问题应当重点突出、清晰明确。

被询问人应当客观准确地回答询问人提出的问题,不得推脱或者回避问题,不得对询问人提出反问或者质疑。

第十三条 询问人在听取答复后,经主持人同意,可以就同一问题补充询问。

第十四条 询问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的,应当以承担主要职责的部门为主答复,其他有关部门补充答复。

第十五条 被询问人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说明原因,经主持人同意后,在下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前书面答复。

询问问题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不宜回答的,被询问人应当作出说明,经主持人同意后,可以不作答复。

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被询问人不能拒绝答复。

第十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结束十日内,将专题询问和分组审议中的意见进行整理、归纳,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以审议意见书的形式交由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和整改。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审议意见书后的两个月内,将研究处理和整改情况送交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情况复杂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当经主任会议同意。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对被询问单位在询问答复中提出的具体事项应当进行连续跟踪督办,直至有关事项得到解决。督办情况的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就专题询问涉及的相关工作作出决议、决定。

第十七条 专题询问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八条 对在本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不属于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国家机关进行专题询问,适用本办法。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安徽省旅游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1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1号 【发布日期】2005-10-21 【生效日期】2006-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旅游条例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1号)

《安徽省旅游条例》已经2005年10月21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10月21日

安徽省旅游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旅游、旅游业经营和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第三条 发展旅游业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推动旅游产业市场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事业发展。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旅游业发展需要,建立旅游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旅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行业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旅游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旅游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开展诚信宣传教育等活动,发挥指导、协调、沟通、服务作用,维护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督和管理。

第二章 旅游促进与发展

第七条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涉及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旅游发展需要,可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应当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促销、景区景点开发,以及对旅游事业有重大贡献者的奖励等。

第八条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制订交通发展规划,改善旅游客运条件。

市政建设项目和国家大型工程的规划编制和方案设计,应当统筹兼顾旅游开发和相关设施建设。

建设、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城市道路和干线公路设置标准化的旅游交通标示牌、重要景区景点指示牌。

第九条第九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立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旅游信息互通。设立公益性旅游咨询网站。在公共交通枢纽站点、旅游集散站、主要旅游区(点)逐步设置自助交互式旅游信息多媒体设施,为旅游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第十条第十条 建立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和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制度。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春节、国庆节、国际劳动节等法定节日期间及放假前一周,通过大众传媒逐日向社会发布主要旅游区(点)的气象、旅游接待承载力、住宿、交通等信息。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据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布的通告,就旅游区域发生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或者其他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等情况,及时向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发布旅游警示信息。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提供信息、指导培训、帮助协调等方式,促进研制和开发具有安徽历史文化内涵和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市场,实现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结合。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教育、劳动等部门,加强旅游院校(专业)的建设和旅游科研、教育、职业培训工作,加快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依据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旅游产品,组建大型旅游企业或者成立旅行社、旅行社分社,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拓展国际国内旅游业务。

第三章 旅游规划与建设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本地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上一级旅游发展规划为依据,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相协调。

旅游发展规划按国家有关规定审批。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价工作,建立旅游资源档案,指导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项目应当符合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并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进行备案或者审批。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鼓励开发建设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和具有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旅游娱乐项目。

鼓励发展徽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等旅游项目。

禁止设立有害旅游者身心健康的旅游项目。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旅游景区、景点的经营权可以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依法有偿出让或者租赁。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旅游景区、景点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合理设置停车场、环境卫生设施、通讯设施、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紧急救援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以及旅游指示牌、警示牌和说明牌,并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共信息图表符号。

第四章 旅 游 者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知悉旅游经营者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真实情况;

(二)自主选择旅游经营者及其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三)要求旅游经营者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

(四)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得到尊重;

(五)因接受旅游经营者的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依法获得赔偿;

(六)法律、法规规定或者旅游合同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旅行社约定的旅游饭店、车船公司、餐馆、购物场所、旅游区(点)等在为旅游者提供约定的服务中侵害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的,旅游者可以直接向旅行社提出赔偿要求。经协商一致或者依法确认后,旅行社应当先行承担赔偿责任,然后再向责任人追偿。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承担下列义务:

(一)保护旅游环境,爱护旅游设施;

(二)遵守社会公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三)遵守卫生、安全等旅游管理规定和秩序;

(四)履行旅游合同所约定的义务;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争议时,可以选择下列解决方式:

(一)与旅游经营者协商;

(二)向消费者协会或者旅游、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三)申请当地旅游行业协会调解;

(四)依法申请仲裁;

(五)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章 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依法取得营业证照。法律、法规规定需经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许可的,应当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证。

旅游经营者组织漂流、攀岩、蹦极、探险等具有危险性的特殊旅游活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旅游经营者从事索道、缆车、观光电梯、游船、汽艇等特种营运的,其设施设备经法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注册登记。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旅行社可以接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委托,为有关公务活动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或者会务服务。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旅游经营者可以依法成立或者志愿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旅游经营者有权拒绝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收费、摊派和检查;有权拒绝旅游者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或者旅游合同约定内容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公开服务项目、标准、价格,严格履行旅游合同,对从业人员进行法制、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并提供相关资料。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组织或者参与损害国家利益、违背民族风俗习惯、有碍宗教信仰自由和违反社会公德的活动;

(二)超越核定范围经营旅游业务;

(三)垄断经营或者进行不正当竞争;

(四)对服务范围、内容、标准等作虚假宣传;

(五)欺诈、勒索旅游者,欺骗、胁迫旅游者接受服务或者购买商品;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向旅游者提供真实的旅游信息,依法与旅游者订立旅游书面合同,安排符合服务质量等级的旅游经营者提供服务,按规定推荐旅游者购买意外保险。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旅行社、导游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应当严格履行旅游合同;需要变更合同的,应当征得旅游者书面同意,并承担相应增加的旅游费用或者返还减少支出的旅游费用。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导游人员依法取得导游证书后,方可从事导游活动。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导游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举止文明、语言规范,不得擅自变更旅游接待计划或者中止导游服务,不得索要小费。导游服务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旅行社与旅游者合同约定的标准。

导游人员有权拒绝旅游者提出的侮辱人格或者违反职业道德的不合理要求。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旅游景区、景点经营者应当加强管理,维护旅游秩序,为旅游者提供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旅游景区、景点经营者应当根据旅游安全、旅游环境容量和服务质量等要求,合理确定旅游接待承载力;在接近其承载力时应当公开发布预告。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旅游景区、景点内有多处景观或者浏览项目的,应当设置单一门票。确有必要实行重点保护的游览点,需要单独收取门票的,应当经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批准。

旅游景区、景点应当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实行优惠票价或者免票,并设立明确的标识。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对集体组织活动的中小学生免票。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旅游景区、景点票价的制定或者调整,按规定报经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国家和省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的门票价格制定或者调整前,应当召开价格听证会。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和卫生管理的规定,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配备旅游安全保护设施,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经营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旅游项目,应当具备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技术条件、设备和必要的救护设施,并向旅游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置,防止事态扩大,并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安全、服务质量等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实行旅游企业公告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告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的开业、名称变更、经营范围、服务质量等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事项。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发现旅游经营者的服务质量不符合相应的服务质量等级标准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降低或者取消其质量等级。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重大旅游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预案,并加强旅游安全监督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通知整改,并通报有关部门。

发生重大、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旅游、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赴现场实施紧急救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故发生地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人应当到现场指挥救援,组织善后处理工作。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旅游投诉制度,设立并公布投诉电话,接受旅游者的投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旅游者投诉后,属于本部门处理的,应当在15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答复投诉者;涉及使用旅游质量保证金赔偿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对应由其他部门处理的,应当在5日内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告知投诉者。

前款规定的旅游投诉具体事务,可以由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办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旅游经营管理规定应予处罚,法律、法规已作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旅游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四)、第(五)项规定,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导游人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四)、第(五)项规定,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导游人员擅自变更接待计划,中止导游活动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暂扣导游证3至6个月;情节严重的,由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

导游人员索要小费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并由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拒绝或者妨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旅游经营者或者其从业人员,由公安机关按有关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处理。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旅游安全管理规定的,由旅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依法予以处理;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当事人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对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应当颁发有关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而不予颁发的;

(二)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擅自颁发有关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的;

(三)向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旅游者乱收费、乱罚款的;

(四)未按规定处理旅游投诉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本条例所称旅游业,是指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信息等服务的行业。

本条例所称旅游资源,是指可以为发展旅游业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

本条例所称旅游经营者,主要是指:

(一)旅游景区、景点经营者;

(二)旅行社;

(三)旅游饭店;

(四)旅游购物商店;

(五)旅游客运公司;

(六)导游服务公司;

(七)网络旅游经营者。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1999年3月26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 安徽省旅游管理条例》、2002年4月4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 关于修改〈安徽省旅游管理条例〉的决定》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9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9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