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2009年修正本)(公告第10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人大常委会 【发布文号】公告第10号 【发布日期】2009-06-20 【生效日期】2009-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2009年修正本)
(公告第10号)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的决定
(2009年6月20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2009年6月20日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号公布 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对《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条:“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对拟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法规案,应当就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以及立法的条件是否成熟、立法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提出意见,向主任会议报告。”
二、第二十条改为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拟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的法规案,一般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召开三十日前报送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三、第二十三条改为第二十四条,修改为:“需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三次审议的法规案,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时,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印发或者听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的意见,由分组会议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时,法制委员会在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法规草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的汇报,由分组会议进一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时,法制委员会在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四、第二十四条改为第二十五条,修改为:“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二次审议即可以交付表决的法规案,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时,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印发或者听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的意见,由分组会议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时,法制委员会在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五、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二十六条,修改为:“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一次审议即可以交付表决的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印发或者听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的意见,由分组会议审议。法制委员会在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并提出草案修改稿。”
六、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二十八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对审议中的重要问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应当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条:“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应当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进行审议,可以邀请其他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可以要求有关机关、组织派有关负责人到会说明情况。”
八、第三十条改为第三十二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举行听证会的具体办法由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九、第三十六条改为第三十八条,修改为:“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以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
十、删去第三十九条。
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七条:“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可以对编制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列入立法规划草案、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的立法项目。”
本决定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重新公布。
附: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2009年修正本)
(2001年1月19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9年6月20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规范地方立法活动,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和废止法规,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和废止的法规。
第三条第三条 地方立法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从本省实际出发,注重立法质量,体现地方特色,增强可操作性。
第二章 立法权限
第四条第四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就下列事项制定法规:
(一)法律规定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规的事项;
(二)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的事项;
(三)涉及省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及其工作规则的事项;
(四)省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其制定法规的事项;
(五)常务委员会认为需要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规的事项。
第五条第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下列事项制定法规: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
(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法规的事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规定的属于国家专属立法事项以外,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需要制定法规的事项;
(四)法律规定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法规的事项;
(五)省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由常务委员会制定法规的事项。
第六条第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对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规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三章 省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
第七条第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规案,由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第八条第八条 一个代表团或者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各专门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九条第九条 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法规案,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先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常务委员会审议后,决定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常务委员会或者提案人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第十条第十条 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法规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规草案发给代表。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列入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常务委员会或者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各代表团审议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根据代表团的要求,派人介绍情况。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列入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会议。
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列入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必要时,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召开各代表团团长会议,就法规案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主席团常务主席也可以就法规案中的重大的专门性问题,召集代表团推选的有关代表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列入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席团同意,并向大会报告,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法规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作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省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也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提出修改方案,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审议决定。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后,法制委员会根据审议的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规,由大会主席团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四章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常务委员会的有关的工作委员会研究,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主任会议认为法规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工作委员会研究,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议议程。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或者向提案人说明。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工作委员会研究法规案时,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对拟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法规案,应当就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以及立法的条件是否成熟、立法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提出意见,向主任会议报告。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拟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的法规案,一般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召开三十日前报送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建议议程的法规案,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一般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七日前将法规草案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
对法规案审议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部分修改的法规案和废止法规案,审议意见比较一致的,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法规案是否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由主任会议决定。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规案,实行分组会议、联组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审议。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需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三次审议的法规案,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时,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印发或者听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的意见,由分组会议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时,法制委员会在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法规草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的汇报,由分组会议进一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时,法制委员会在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二次审议即可以交付表决的法规案,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时,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印发或者听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的意见,由分组会议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时,法制委员会在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一次审议即可以交付表决的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印发或者听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的意见,由分组会议审议。法制委员会在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并提出草案修改稿。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到会听取审议意见,回答询问。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法规案时,根据小组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对审议中的重要问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应当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以及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对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提出修改情况的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对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提出的重要意见没有采纳的,应当向其反馈。
法制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应当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进行审议,可以邀请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应当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进行审议,可以邀请其他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可以要求有关机关、组织派有关负责人到会说明情况。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对法规草案的重要问题意见不一致的,法制委员会应当进行协调,经协调后仍不一致的,应当向主任会议报告,由主任会议作出处理决定。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举行听证会的具体办法由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法规草案在《安徽日报》及其他媒体上公布,征求意见。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机构应当收集整理分组审议的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送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并根据需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任会议同意,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法规案经常务委员会三次会议审议后,仍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由主任会议提出,经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同意,可以暂不付表决,交法制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法规案,因各方面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满两年的,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由主任会议向常务委员会报告,该法规案终止审议。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以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在法规案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前,对其中争议较大的重要条款,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先对该条款单独表决,再对法规案进行表决。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规,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五章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法规程序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报请批准法规,应当提交书面报告、法规文本及其说明和有关参阅资料。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报请批准的法规,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审查,提出审查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报请批准的法规,制定机关应当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向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作关于该法规审查结果的报告。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常务委员会会议在审议时发现报请批准的法规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不予批准,或者提出修改意见,经修改后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省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可以先交法制委员会协调,提出意见,再由常务委员会作出处理决定。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报请批准的法规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由制定机关公布施行,并在公告上注明批准机关和批准时间。
第六章 地方性法规的解释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规,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法规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解释:
(一)法规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规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规依据的。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和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以及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解释的要求。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拟订法规解释草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法规解释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议、修改,提出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以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通过的法规解释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较大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该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的,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报请批准的法规解释,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提请常务委员会表决,以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
批准的法规解释,由制定该法规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四条 法规解释同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五条 对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规作出的具体应用问题的解释,应当报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七章 其他规定
第五十六条第五十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制定每届任期内的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编制年度立法计划,并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十七条第五十七条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委员会可以对编制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列入立法规划草案、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的立法项目。
第五十八条第五十八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制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经主任会议同意后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主任会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立法计划作出部分调整。
第五十九条第五十九条 有关机关、组织应当认真组织实施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未按时将法规案提请审议的,应当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并说明情况。
第六十条第六十条 提出法规案,应当同时提交法规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资料。法规草案的说明应当包括制定该法规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对重大问题的协调情况。
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一条 交付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未获通过的法规案,如果提案人认为必须制定该法规,可以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团、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其中,未获得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规案,应当提请下次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决定。
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二条 法规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章、节、条、款、项、目。
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法规标题题注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日期。
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三条 法规于通过之日起十五日内在《安徽日报》上全文公布,并及时在《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
在《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四条 法规部分条文的修改和废止程序,适用本条例的有关规定。
法规部分条文被修改或者废止的,必须公布修改或者废止的决定,并同时公布新的法规文本。
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应当对相关的法规进行检查,发现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或者与本省法规不一致的,应当向主任会议提出修改或者废止的建议,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六十六条第六十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可以对有关法规具体问题的询问进行研究予以答复,并报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七条第六十七条 本条例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第六十八条第六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1年3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中华民族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20号)
《安徽省抗旱条例》已经2002年11月30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2年11月30日
安徽省抗旱条例
(2002年11月30日安徽省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减轻干旱灾害,维护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秩序,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抗旱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抗旱,是指组织社会力量,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合理开发、调配、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预防和减少因水资源短缺对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各种活动。
第三条 抗旱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讲求效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抗旱应当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
抗旱用水应当按规定缴纳水费。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抗旱工作的领导,加大抗旱投入,组织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有计划地进行水工程建设,优化配置水资源;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防止水质型缺水和水源枯竭。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抗旱社会化服务机制,引导、扶持单位和个人兴办抗旱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第六条 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以下简称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抗旱工作,办事机构设在本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抗旱的日常工作,发展计划、财政、农业、建设、公安、环境保护、林业、交通、卫生、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抗旱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抗旱减灾意识,对在抗旱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抗旱水源和抗旱设施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抗旱用水、破坏抗旱设施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旱情预防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和抗旱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供水和灌溉等水工程设施的建设、管理和更新改造。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和水工程情况,组织编制抗旱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编制抗旱规划应当明确防旱目标、任务、抗旱措施和实施方案,划定重点易旱区域,确定抗旱时水源的使用原则。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限制城市规模和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发展项目。
淮河以北地区应当鼓励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维持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严格控制开采中、深层地下水。确需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必须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江淮分水岭及其他易旱丘陵地区应当推广节水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兴建集水、蓄水、调水工程。
山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兴建蓄水工程,避免季节性缺水。
第十二条 淮河、巢湖流域及其他水体受污染地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排污企业及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和排污总量控制,防治水环境恶化,保证抗旱用水水质。
第十三条 农业生产应当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耕作技术,合理调整农、林、牧、渔业生产布局以及作物种植结构,采取必要措施,提高用水效率。
第十四条 工业生产应当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用水管理,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逐步实行分质供水。规划建设污水集中排放和处理设施时,应当同时安排污水处理回用设施的建设。
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必须安装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
第十六条 从事生产、建设活动,对水工程或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应当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并依法给予赔偿或补偿。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水工程管理权限,对其管辖的水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并负责组织维修和养护,保障其正常运行。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水工程,按照谁投资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对水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
第三章 抗旱措施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旱情预报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情、墒情的监测。
旱情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
第十九条 抗旱时期,水源实行统一调度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按照水工程管理权限,对水量、水质拥有调度权,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水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服从上级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跨行政区域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必须执行。
第二十一条 淠史杭灌区、驷马山灌区、青弋江灌区和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的抗旱供水方案,由工程管理单位编制,经征求受益地区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批准后施行。
枯水年份从长江、淮河干流引水,提水的大中型涵闸及灌溉站的抗旱供水方案,由受益地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在旱情紧急情况下将抗旱供水方案向主要用水户通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抗旱供水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旱灾损失。
第二十三条 水工程设施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经营的,经营者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的用水调度。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在旱情严重时采取下列抗旱措施:
(一)临时设置抽水泵站,开挖输水渠道;
(二)应急性打井、挖泉、建蓄水池等;
(三)应急性跨流域调水;
(四)在保证水工程设施安全的情况下,适量抽取水库死库容;
(五)临时在江河沟渠内截水;
(六)依法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七)对饮水水源发生严重困难地区临时实行人工送水;
(八)其他应急性措施。
采取前款第(一)、(三)、(五)项规定的措施,涉及跨行政区域的,应当报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旱情解除后,应当立即停止截水行为、拆除截水设施,恢复江河沟渠原貌。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旱情严重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限制或者暂停高耗水工业用水;
(二)限制或者暂停洗车、浴池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
(三)缩小农业供水范围或者减少农业供水量;
(四)限制或者暂停排放工业污水;
(五)限时或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六)其他限制措施。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用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严禁抢水、偷水和侵占、破坏、污染抗旱水源。
第二十七条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因抗旱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面必须遵照执行。
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因抗旱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
第二十八条 抗旱费用按照政府投入与受益者合理承担相结合的原则筹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旱情预防。遇严重旱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旱情提出具体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本级财政安排必要的抗旱资金。
城市应急供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所需资金,由城市人民政府筹集。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旱情,提出抗旱资金分配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
抗旱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抗旱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有条件组织抗旱而不作为的;
(二)拒不服从抗旱水量统一调度的;
(三)拒不执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的;
(四)在水事纠纷中,煽动群众聚众闹事的;
(五)旱情解除后,拒不按规定拆除截水设施的;
(六)截留、挤占、挪用抗旱资金的;
(七)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开采中深层地下水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向社会发布旱情预报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水工程的经营者不服从抗旱指挥机构用水调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调度水量的水资源费,处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拒不服从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服从第(四)项规定的,按照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抢水、偷水、污染水源,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拒不执行上一级人民政府对水事纠纷的裁决,或者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7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任海深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也是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常委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常委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制定并实施立法计划,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全年共审议法规草案14件,通过了11件,其中制定5件,修订、修改6件。审查批准合肥、淮南两市法规9件。调研论证项目的立法工作进展顺利。
着眼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经济领域立法。常委会修订通过《安徽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条例》,明确企业自主创新的职责,完善政府指导、服务和保障措施,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审议通过《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着重对农产品产地、投入品、生产经营、销售者义务以及监督检查作出具体规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审议通过《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对于依法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将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审议通过《安徽省港口条例》、《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生态安徽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坚持立法为民的宗旨,加强社会领域立法。针对物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常委会及时修订《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多次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取有关部门、物业服务企业、业主代表和专家的意见,同时将修订草案在媒体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吸纳。修订后的条例,就社会普遍关注的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运作、物业服务费收取、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和管理、小区配套设施产权归属等作出明确规范,有利于依法维护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合法权益。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变化,修订通过《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完善未成年人权利的优先保护、家庭保护和特殊群体保护措施,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总结法律援助实践经验,修订通过《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将家庭暴力、坑农害农、拖欠农民工工资、见义勇为方面的维权服务纳入法律援助范围,进一步明确法律援助申请和受理程序、工作责任和法律责任。审议通过《安徽省华侨捐赠条例》,对于发挥华侨捐赠在公益事业中的作用,促进我省公益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常委会还审议了《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和《安徽省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草案,对我省现行法规开始全面清理。
常委会努力改进立法工作,不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一是修改立法条例,加强统一审议。通过对立法条例的修改,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明确工作职责,更好地发挥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的积极性。二是科学把握立法时机,务实安排立法进度。对未列入立法计划但条件成熟的法规草案及时安排审议,对立法时机不够成熟、审议中意见分歧较大的法规草案暂缓审议。三是增加立法过程透明度,扩大公民立法参与。在地方人大率先建立记者旁听法规案统一审议制度,对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法规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各方共识。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做到制定与修改并重。全年修订、修改法规占通过法规的一半以上,增强了法规的适应性。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常委会完成了侵权责任法等9件法律草案在我省征求意见工作。
二、深入开展监督工作,着力增强监督实效
常委会把推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监督工作重点,加强对经济工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一年来,听取和审议了“一府两院”11项工作报告,开展了1次执法检查,发出11份审议意见书,并督促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
常委会围绕保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情况的报告、全省金融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强调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统一起来,就扩大有效需求、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听取和审议关于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报告,强调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听取和审议关于全省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要在保增长中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快民族乡村发展步伐,确保2010年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乡村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为了落实中央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工作的部署,保证分配给我省的77亿元债券如期发行,专门召开一次常委会会议,及时审查批准省本级预算调整方案,就债券资金的使用和监管提出明确意见。听取和审议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审查批准了2008年省级财政决算,审议2009年省级预算收入预计超收及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针对省级及部门预决算中存在的收入结构不够合理、部分项目预算支出执行率偏低等问题,提出加强收支管理,防范财政风险,最大限度降低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支任务等意见。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并听取和审议决议执行情况的报告,进行跟踪监督,促进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认真整改。
常委会继续加强对实施民生工程的监督,重点关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情况的报告,就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等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督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定救助标准,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机制、工作运行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常委会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司法公正问题加强监督。听取和审议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省法院民事审判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促进审判机关认真解决“申诉难”、“申请再审难”问题,完善办案质量考评机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民事审判监督工作质量和效率,切实维护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工作情况的报告,促进检察机关加强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宣传,加大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查办力度,完善案件线索发现机制、案件移送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反渎职侵权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和意见,深入开展“信访积案督办年”活动,推动一批信访积案和重点突出信访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常委会抓住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情况的报告,提出加强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实施引江济巢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巢湖生态修复等意见,进一步推动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开展以“让我们共同呵护巢湖”为主题的“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行为,推动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巢湖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节能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督促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加强节能管理,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常委会为推动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保证“五五”普法决议的全面落实、促进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建“江淮普法行”法制宣传教育新平台,建立普法、宣传、督查相结合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以“坚持普治并举,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江淮普法行”活动,为加快依法治省进程作出了新的努力。
常委会围绕监督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促进审议质量进一步提高。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就惠农政策落实、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推动“一府两院”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主任会议听取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防震减灾、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的报告,促进相关工作发展。
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对报送备案的省人民政府25件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合肥市、淮南市人民政府15件规章,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175件决议、决定,依法进行审查。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对我省实施畜牧法情况进行检查,对就业再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协助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我省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和工会法执法调研等活动。
三、扎实推进代表工作,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
常委会不断推动代表工作创新发展,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充分发挥作用。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为促进我省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提供组织保障。
大力改进代表工作,提高为代表履职服务的水平。制定并实施加强代表工作的意见和代表工作计划,促进代表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对92名农民代表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其履职水平。常委会组成人员积极联系代表小组,主任会议成员集中走访代表,进一步密切与代表的联系。坚持向代表通报重要情况,邀请110多名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开展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确定调整产业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等32个选题,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实施民生工程和维护司法公正等27个选题,组织代表进行集中视察。在调研和视察中,代表们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认真谋划发展良策,形成70多篇调研、视察报告,为促进我省改革发展稳定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推动代表小组建设,指导代表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实效。
认真处理代表议案、建议,切实发挥代表作用。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19件议案、796件建议。17件立法案涉及的9件法规,3件列为当年法规审议项目,其中1件已经通过;5件正在调研论证;1件列入立法规划。关于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等2件重大事项案已并案办理。对796件代表建议及时进行了统一交办,承办单位积极办理并已答复代表,所提问题已经解决和正在解决的670件,其他问题需要今后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代表在闭会期间提出的30件建议及时进行了转办。进一步加大督办力度,提高建议办理实效。遴选38件建议由主任会议成员牵头重点督办。在督办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建议中,将十项相关政策措施细化成38个小项,对落实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督办意见。跟踪督办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代表建议,多次听取办理情况汇报,推动工作落实,有关方面加强组织领导、修订相关法规、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执法力度,办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在省直机关效能建设考核中对办理代表建议情况进行考评,促进办理质量的提高。
高度重视发挥我省选举的全国人大代表作用,组织代表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6个专题开展调研,围绕推进自主创新等4个专题进行集中视察,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执法检查,为代表深入了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重点地提出议案、建议,争取国家在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对我省的支持创造条件。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免的有机统一,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共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4人次。
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履职能力
常委会深入贯彻全省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各项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把思想建设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党的观念、政治观念、大局观念、群众观念、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依法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常委会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法制讲座制度,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加强对法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习,准确把握发展大势,自觉推进科学发展。
把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重点。在原有3个专门委员会的基础上,省人民代表大会新设了5个专门委员会。常委会进一步完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运行规则,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在调查研究、审议和拟订议案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修订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完善常委会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规范组成人员履职行为,进一步提高常委会议事质量。
把作风建设贯穿于自身建设的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落实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及时反映群众愿望和要求,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常委会机关深入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推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全面清理修订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效能建设,努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机关上下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务实进取的良好氛围。
常委会认真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做好人大宣传工作的新要求,推动人大宣传工作创新发展。着重围绕一年来常委会工作重点和亮点组织宣传,加强立法、监督工作的宣传,增加人大工作透明度。拓宽人大宣传平台,在充分发挥报刊宣传作用的同时,着力加强网络宣传,改进广播电视宣传,提高人大宣传感染力,扩大人大宣传影响面。召开全省人大宣传工作会议和信息工作会议,促进全省各级人大形成宣传工作合力,推动人大宣传融入社会大宣传格局,为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切实加强对市县人大工作的指导,促进全省各级人大工作共同发展。通过召开工作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总结交流人大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市县人大做好各项工作。举办全省人大干部法制培训班,提高人大干部法律素质。支持和帮助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规范机构设置,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履职条件,增强工作活力。支持省人大工作研究会开展调查研究。
一年来,常委会还积极开展与外国地方议会交往。常委会负责同志应邀参加首届中美省州立法领导人论坛,加强与美国州议会领导层的交流,为深化省州间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接待12个国家议会和地方议会代表团及华人华侨120余人次来访,推动我省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各位代表,去年是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大发展。常委会专门召开纪念座谈会,全面回顾总结省人大常委会30年来走过的历程和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加强人大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组织制作并播出展现我省人大工作成就的电视专题片《人民至上》,开展“安徽人大工作巡礼”集中采访报道和“安徽民主法制建设30年”征文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回顾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的光辉历程,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定性,进一步提高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自觉性,进一步增添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地方人大工作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各位代表,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大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省各级国家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常委会工作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中仍要注意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倾向,进一步增强法规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监督工作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代表工作中要注意加大代表建议督办力度,进一步推动代表建议的落实。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高度重视并将认真加以解决。今后一年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决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履行职责的首要任务,着重围绕扩大有效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依法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夺取加速崛起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根据这个总体要求,今年常委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努力增强法规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全年计划制定、修改、批准法规23件,其中制定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和环境保护条例等10件,修改实施消防法办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就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开展立法调研论证。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立法议案,将代表议案涉及的立法项目优先列入立法计划。继续做好法规全面清理工作,在6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对合肥、淮南两市立法工作的指导,依法审查批准报批法规。做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法律草案在我省征求意见工作。着力提高法规草案起草质量,避免部门利益法制化。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法规案的统一审议。拓宽公民立法参与渠道,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二、深化监督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整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以及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等8个专项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审查批准2009年省级决算,审议省级预算收入预计超收及安排使用情况报告。开展城乡规划法执法检查。对去年执法检查和调研中反映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在监督工作中,着重加强对经济工作和实施民生工程的监督。适时作出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强化对政府性投资管理的监督。深化部门预决算审查,开展省级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审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等民生工程实施的监督。继续开展“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继续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促进“五五”普法规划全面完成。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在全省各级人大开展“涉法涉诉信访督办年”活动,推动一批重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做好妇女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的自查工作。
三、深入调查研究,依法决定重大事项。就我省“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开展专题调研,为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规划做好准备。围绕常委会会议议题开展调研,深入研究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发挥专题调研在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就加快服务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开展工作调研,充分运用调研成果,支持“一府两院”改进工作。围绕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事项,根据需要依法作出决议、决定,推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支持省人大工作研究会开展调研活动。
四、认真做好代表工作和人事任免工作。扎实办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议案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议办理从“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转变。组织代表对建议办理情况进行视察,主任会议成员继续选择部分建议进行重点督办、对承办单位办理情况上门督查,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对建议办理进行监督。深入开展闭会期间代表活动,认真总结交流全省人大代表小组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提高代表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质量,增强代表活动实效。加强代表培训工作,举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工商业方面代表培训班。进一步加强与代表的联系,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和专门委员会活动的参与,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参加执法检查,增强代表的参与意识和议事能力。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加强对部分市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
五、继续推进常委会自身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常委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理论、政策和法律、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完善常委会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常委会议事规则和组成人员守则,依法集体行使职权,进一步密切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自觉接受代表和群众的监督。健全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提高常委会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和改进人大宣传工作,深化立法宣传,做好新通过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大监督工作宣传力度,扩大代表履职宣传,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增强宣传实效。加强对市县人大和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继续举办法制培训班。加强与外国地方议会的友好交往,推动人大外事工作的发展。加强常委会机关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和水平。
各位代表!推进科学发展重任在肩,加速安徽崛起时不我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鼓足崛起干劲,依法履行职责,锐意开拓创新,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安徽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四十九号)
(2005年5月27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防御雷电灾害,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防御雷电灾害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雷电灾害防御(以下简称防雷),是指对雷电灾害进行研究、监测、预警预报、防雷知识宣传教育,以及采用防雷装置,避免或者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
第三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管理工作。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县(市、区)的防雷管理工作,由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
建设、规划、公安消防、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有关防雷工作。
第四条 防雷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雷工作的领导,将防雷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并及时组织实施防雷应急预案和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区的防雷措施,提高防雷能力。
第六条 鼓励开展防雷科学技术和防雷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对在防雷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防雷科普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定期开展公益性防雷知识宣传,增强公民的防雷意识。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应当予以支持、配合。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区,应当结合实际,做好本单位、本地方群众性的防雷知识宣传教育。
第八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防雷技术和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并完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工作规范,组织城乡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开展雷电监测,及时向社会发布雷电预警预报。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雷电预警预报。
第九条 下列建(构)筑物、场所或者设施必须安装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防雷装置: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重要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系统、电力、通信、广播电视设施,重要的导航场所和设施;
(三)易燃、易爆物品和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
(四)重要储备物资的库储场所;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前款规定范围以外的场所和设施,根据防雷安全的需要,可以安装防雷装置。
第十条 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将防雷装置的建设纳入计划,与主体工程或者整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 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防雷装置检测的企业和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并依照国家规定的资质认定权限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禁止无资质或者超出资质范围承接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或者防雷装置检测。
防雷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照国家的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防雷装置检测必须执行国家防雷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十二条 依法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防雷设计文件和相关材料报送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出具审核意见。
未经设计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变更和修改防雷设计方案,应当重新报审。
第十三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受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
第十四条 防雷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审核同意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根据施工进度,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防雷检测机构进行跟踪检测。防雷检测机构应当对隐蔽工程逐项检测,并对检测报告负责。检测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
第十五条 依法必须安装的防雷装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照规定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申请验收。其中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申请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对其防雷装置同时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投入使用。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受理验收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依法完成验收工作,出具验收结论,并建立验收档案。
第十六条 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依法必须安装的防雷装置每年检测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和化学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防雷装置每半年检测一次。
第十七条 防雷检测机构应当在资质核定的范围内进行检测,并对检测报告负责。在检测中发现雷电灾害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通知委托单位,并向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第十八条 防雷装置使用单位应当定期委托防雷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者更换。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或者随意变动防雷装置。
第十九条 防雷产品应当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并具有产品合格证书和使用说明书。
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防雷产品。
第二十条 遭受雷电灾害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对雷电灾害情况的调查和鉴定。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及时报告雷电灾情。
第二十一条 气象主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并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违反规定发放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证书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和技术规范对防雷装置设计进行审核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和技术规范对防雷装置进行竣工验收的;
(四)有其他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行为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仍不改正的,可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依法必须安装防雷装置而未安装的;
(二)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三)防雷装置竣工后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投入使用的;
(四)拒绝接受法定防雷检测机构对防雷装置依法实施的检测,或者擅自变动、损毁防雷装置的。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防雷装置检测资质或者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以及超出资质范围开展业务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 从事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撤销其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发布单位】82504
【发布文号】市人大常委会第9号 【发布日期】2001-10-30 【生效日期】2001-10-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九号)
《西安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于2001年8月31日由西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2001年9月25日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00一年十月三十日
西安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
(2001年8月31日西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1年9月25日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预算的审查和监督工作,促进本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预算草案的审查、预算执行的监督、预算调整方案和决算的审批。
第三条 第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依照法律的规定,分别行使预算管理职权。
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本市总预算草案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本级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市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本市总预算的执行;审批本级预算调整方案和本级决算;撤销市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市政府负责编制市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预算调整方案草案;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市总预算草案的报告并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将区、县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监督本市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改变或者撤销本市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市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四条 第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负责对本级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承担监督预算执行的具体工作;办理预算审查监督方面的有关事项。
第五条 第五条 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和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预算调整方案,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第二章 预算的审查
第六条 第六条 审查预算草案,应当遵循真实、合法、效益和具有预测性的原则。
第七条 第七条 审查预算草案的重点:
(一)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二)预算编制的合法性;
(三)预算结构的合理性;
(四)收支安排的平衡性;
(五)预算收入的可靠性;
(六)预算支出的可行性;
(七)新增财力的分配。
第八条 第八条 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三十日前,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提交本市总预算草案和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并按要求提交以下材料:
(一)科目列至类、重要的列至款的一般预算收支表和政府性基金收支表及其说明;
(二)部门预算表及其说明;
(三)建设性支出、基金支出的类别表和若干重大的项目表及其说明;
(四)农业、教育、科技、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支出表及其说明;
(五)初步审查所需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第九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初步审查预算草案时,可以邀请有关专门委员会、市人大代表参加,通过征询意见、视察、调查、举行会议等方式进行。
第十条 第十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初步审查预算草案时,可以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预算情况,并可以对各预算单位或者重大建设项目的预算资金使用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视察、调查。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如实提供数据和资料。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会议初步审查预算草案时,市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列席会议,说明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听取审议意见并回答询问。
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会后十五日内,将落实审议意见的情况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报告。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应当根据代表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进行审查,向大会主席团提出审查报告。
审查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对上一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本级预算草案的意见;是否批准上一年本级预算执行和当年本级预算草案的建议;实现预算的建议;其他应予报告的内容。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自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市政府预算之日起三十日内,批复市级各部门预算。各部门应当自市政府财政部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十五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预算。
第三章 预算执行的监督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决议的情况;
(二)组织预算收入情况;
(三)预算批复和支出拨付情况;
(四)接受上级专项拨款、财政返还和补助款项的安排使用情况;
(五)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六)预备费和上年结转资金使用情况;
(七)社会保障等专项预算资金收支管理情况;
(八)重大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
(九)市级预算部门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十)预算超收收入的合法性及其安排使用情况;
(十一)预算执行中发生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市人大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和审议一次市政府关于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关于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应当转市政府研究落实。市政府对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应当及时反馈。
市人大常委会可以就预算执行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议。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可以依法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也可以要求市政府责成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并报告审计结果和处理意见。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实行预算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报告制度。
市本级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动用超收收入追加支出时,市政府应当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通报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情况。
市政府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作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市政府财政、地税等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报送材料:
(一)按月报送预算执行情况报表、税收进度报表及其说明;
(二)半年报送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报表、市本级预备费使用情况。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检查、监督预算资金收支情况。必要时,可以组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视察或者调查,对预算执行中的有关重大事项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市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对市级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并加强对区、县政府在预算执行的监督。
第四章 预算调整的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市政府预算执行中遇有特殊情况需要进行预算调整时,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并于当年第三季度提交市人大常委会。
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列明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措施及说明。
预算调整应当保持收支平衡。减收的应当有压缩支出的方案和措施,增支的应当说明资金来源。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市政府财政部门在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时,应当及时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通报情况,并于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三十日前,将预算调整方案的初步方案提交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对预算调整方案进行审议,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报告。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的预算调整方案及其报告、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查报告,作出关于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
第五章 决算的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市政府应当在预算终了后,组织编制决算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预算数、调整数或者变更数、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市政府审计部门应当按照真实、合法、效益的要求,对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和部门决算依法进行审计。
市政府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对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决算草案的审查报告。
市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在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的十五日前,将有关材料提交市人大财经委员会。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初步审查的重点:
(一)决算草案的合法性;
(二)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三)超收部分的收入来源和使用情况;
(四)重点支出完成及其效益情况;
(五)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决算草案的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报告,对决算草案进行审查,并根据审议情况和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审查报告,作出关于决算的决议。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决算草案批准后,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二十日内向市级各部门批复决算,各部门应当自市政府财政部门批复本部门决算之日起十五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决算。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府或者有关机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按规定报送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审计工作报告及相关材料的;
(二)不提供情况或者不如实提供情况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的;
(四)不协助或者不配合调查、视察的。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市人大常委会可撤销其职务。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预算调整方案报告和决算草案报告时,提出的议案、质询、询问,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市属各区、县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