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办法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7号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办法》已经2013年10月31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11月4日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办法
(2013年10月31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职能,规范对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的专题询问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有关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题询问,是指常务委员会在举行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组织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列席会议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就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的相关工作进行的专门询问活动。
第三条 专题询问工作遵循实事求是、合法有序、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四条 询问专题围绕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由主任会议结合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议题或者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每年十一月底前提出下一年度拟进行专题询问的建议,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汇总后由主任会议讨论决定询问专题,并列入常务委员会年度工作要点。询问专题需要调整的,由主任会议决定。
—1—
除列入常务委员会工作要点的专题询问以外,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书面联名、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可以在确定常务委员会会议议题时提出与会议审议议题有关的专题询问议题,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进行专题询问。
第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协助常务委员会开展专题询问工作。
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根据主任会议的决定承办有关专题询问的具体工作。
第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制定专题询问实施方案提请主任会议决定。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及时将专题询问的相关事宜通知被询问单位。
第八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专题询问前应当与被询问单位沟通,组织召开专题询问协调会,落实专题询问的具体事项。
第九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根据下列途径了解的情况,拟出询问的重点:
(一)常务委员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二)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与询问专题有关的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三)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就询问专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四)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建议中反映的突出问题;
(五)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就询问专题开展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六)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围绕询问专题,通过代表座谈会、代表接待日、人民来信来访、征求意见函、媒体网络等了解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七)其他途径反映的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
第十条 专题询问一般在常务委员会会议联组会议上进行。
根据询问专题所涉及的工作,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负责人应当到会回答询问;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也可以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到会回答询问。
根据专题询问需要,经主任会议允许,被询问单位可以邀请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到会说明情况。
第十一条 询问人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分组会议推荐、个人报名等方式产生。
常务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和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的其他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要求提问的,经主持人同意,也可以现场向被询问人提出询问。
第十二条 询问人应当在被询问单位职责和询问专题范围内询问,提出的问题应当重点突出、清晰明确。
被询问人应当客观准确地回答询问人提出的问题,不得推脱或者回避问题,不得对询问人提出反问或者质疑。
第十三条 询问人在听取答复后,经主持人同意,可以就同一问题补充询问。
第十四条 询问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的,应当以承担主要职责的部门为主答复,其他有关部门补充答复。
第十五条 被询问人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说明原因,经主持人同意后,在下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前书面答复。
询问问题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不宜回答的,被询问人应当作出说明,经主持人同意后,可以不作答复。
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被询问人不能拒绝答复。
第十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结束十日内,将专题询问和分组审议中的意见进行整理、归纳,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以审议意见书的形式交由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和整改。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审议意见书后的两个月内,将研究处理和整改情况送交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情况复杂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当经主任会议同意。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对被询问单位在询问答复中提出的具体事项应当进行连续跟踪督办,直至有关事项得到解决。督办情况的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就专题询问涉及的相关工作作出决议、决定。
第十七条 专题询问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八条 对在本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不属于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国家机关进行专题询问,适用本办法。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7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任海深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也是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常委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常委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制定并实施立法计划,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全年共审议法规草案14件,通过了11件,其中制定5件,修订、修改6件。审查批准合肥、淮南两市法规9件。调研论证项目的立法工作进展顺利。
着眼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经济领域立法。常委会修订通过《安徽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条例》,明确企业自主创新的职责,完善政府指导、服务和保障措施,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审议通过《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着重对农产品产地、投入品、生产经营、销售者义务以及监督检查作出具体规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审议通过《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对于依法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将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审议通过《安徽省港口条例》、《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生态安徽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坚持立法为民的宗旨,加强社会领域立法。针对物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常委会及时修订《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多次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取有关部门、物业服务企业、业主代表和专家的意见,同时将修订草案在媒体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吸纳。修订后的条例,就社会普遍关注的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运作、物业服务费收取、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和管理、小区配套设施产权归属等作出明确规范,有利于依法维护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合法权益。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变化,修订通过《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完善未成年人权利的优先保护、家庭保护和特殊群体保护措施,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总结法律援助实践经验,修订通过《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将家庭暴力、坑农害农、拖欠农民工工资、见义勇为方面的维权服务纳入法律援助范围,进一步明确法律援助申请和受理程序、工作责任和法律责任。审议通过《安徽省华侨捐赠条例》,对于发挥华侨捐赠在公益事业中的作用,促进我省公益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常委会还审议了《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和《安徽省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草案,对我省现行法规开始全面清理。
常委会努力改进立法工作,不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一是修改立法条例,加强统一审议。通过对立法条例的修改,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明确工作职责,更好地发挥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的积极性。二是科学把握立法时机,务实安排立法进度。对未列入立法计划但条件成熟的法规草案及时安排审议,对立法时机不够成熟、审议中意见分歧较大的法规草案暂缓审议。三是增加立法过程透明度,扩大公民立法参与。在地方人大率先建立记者旁听法规案统一审议制度,对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法规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引导社会舆论,凝聚各方共识。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做到制定与修改并重。全年修订、修改法规占通过法规的一半以上,增强了法规的适应性。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常委会完成了侵权责任法等9件法律草案在我省征求意见工作。
二、深入开展监督工作,着力增强监督实效
常委会把推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监督工作重点,加强对经济工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一年来,听取和审议了“一府两院”11项工作报告,开展了1次执法检查,发出11份审议意见书,并督促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
常委会围绕保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情况的报告、全省金融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强调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统一起来,就扩大有效需求、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听取和审议关于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报告,强调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听取和审议关于全省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要在保增长中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快民族乡村发展步伐,确保2010年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乡村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为了落实中央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工作的部署,保证分配给我省的77亿元债券如期发行,专门召开一次常委会会议,及时审查批准省本级预算调整方案,就债券资金的使用和监管提出明确意见。听取和审议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审查批准了2008年省级财政决算,审议2009年省级预算收入预计超收及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针对省级及部门预决算中存在的收入结构不够合理、部分项目预算支出执行率偏低等问题,提出加强收支管理,防范财政风险,最大限度降低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支任务等意见。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并听取和审议决议执行情况的报告,进行跟踪监督,促进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认真整改。
常委会继续加强对实施民生工程的监督,重点关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情况的报告,就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等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督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定救助标准,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机制、工作运行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常委会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司法公正问题加强监督。听取和审议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省法院民事审判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促进审判机关认真解决“申诉难”、“申请再审难”问题,完善办案质量考评机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高民事审判监督工作质量和效率,切实维护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工作情况的报告,促进检察机关加强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宣传,加大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查办力度,完善案件线索发现机制、案件移送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反渎职侵权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和意见,深入开展“信访积案督办年”活动,推动一批信访积案和重点突出信访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常委会抓住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情况的报告,提出加强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实施引江济巢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巢湖生态修复等意见,进一步推动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开展以“让我们共同呵护巢湖”为主题的“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行为,推动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巢湖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节能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督促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加强节能管理,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常委会为推动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保证“五五”普法决议的全面落实、促进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建“江淮普法行”法制宣传教育新平台,建立普法、宣传、督查相结合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以“坚持普治并举,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江淮普法行”活动,为加快依法治省进程作出了新的努力。
常委会围绕监督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促进审议质量进一步提高。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就惠农政策落实、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推动“一府两院”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主任会议听取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防震减灾、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的报告,促进相关工作发展。
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对报送备案的省人民政府25件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合肥市、淮南市人民政府15件规章,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175件决议、决定,依法进行审查。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对我省实施畜牧法情况进行检查,对就业再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协助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我省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和工会法执法调研等活动。
三、扎实推进代表工作,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
常委会不断推动代表工作创新发展,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充分发挥作用。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为促进我省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提供组织保障。
大力改进代表工作,提高为代表履职服务的水平。制定并实施加强代表工作的意见和代表工作计划,促进代表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对92名农民代表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其履职水平。常委会组成人员积极联系代表小组,主任会议成员集中走访代表,进一步密切与代表的联系。坚持向代表通报重要情况,邀请110多名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开展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确定调整产业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等32个选题,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实施民生工程和维护司法公正等27个选题,组织代表进行集中视察。在调研和视察中,代表们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认真谋划发展良策,形成70多篇调研、视察报告,为促进我省改革发展稳定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推动代表小组建设,指导代表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实效。
认真处理代表议案、建议,切实发挥代表作用。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19件议案、796件建议。17件立法案涉及的9件法规,3件列为当年法规审议项目,其中1件已经通过;5件正在调研论证;1件列入立法规划。关于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等2件重大事项案已并案办理。对796件代表建议及时进行了统一交办,承办单位积极办理并已答复代表,所提问题已经解决和正在解决的670件,其他问题需要今后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代表在闭会期间提出的30件建议及时进行了转办。进一步加大督办力度,提高建议办理实效。遴选38件建议由主任会议成员牵头重点督办。在督办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建议中,将十项相关政策措施细化成38个小项,对落实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督办意见。跟踪督办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代表建议,多次听取办理情况汇报,推动工作落实,有关方面加强组织领导、修订相关法规、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执法力度,办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在省直机关效能建设考核中对办理代表建议情况进行考评,促进办理质量的提高。
高度重视发挥我省选举的全国人大代表作用,组织代表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6个专题开展调研,围绕推进自主创新等4个专题进行集中视察,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执法检查,为代表深入了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重点地提出议案、建议,争取国家在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对我省的支持创造条件。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免的有机统一,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共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4人次。
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履职能力
常委会深入贯彻全省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各项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把思想建设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党的观念、政治观念、大局观念、群众观念、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依法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常委会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法制讲座制度,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加强对法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习,准确把握发展大势,自觉推进科学发展。
把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重点。在原有3个专门委员会的基础上,省人民代表大会新设了5个专门委员会。常委会进一步完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运行规则,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在调查研究、审议和拟订议案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修订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完善常委会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规范组成人员履职行为,进一步提高常委会议事质量。
把作风建设贯穿于自身建设的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落实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及时反映群众愿望和要求,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常委会机关深入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推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全面清理修订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效能建设,努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机关上下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务实进取的良好氛围。
常委会认真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做好人大宣传工作的新要求,推动人大宣传工作创新发展。着重围绕一年来常委会工作重点和亮点组织宣传,加强立法、监督工作的宣传,增加人大工作透明度。拓宽人大宣传平台,在充分发挥报刊宣传作用的同时,着力加强网络宣传,改进广播电视宣传,提高人大宣传感染力,扩大人大宣传影响面。召开全省人大宣传工作会议和信息工作会议,促进全省各级人大形成宣传工作合力,推动人大宣传融入社会大宣传格局,为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切实加强对市县人大工作的指导,促进全省各级人大工作共同发展。通过召开工作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总结交流人大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市县人大做好各项工作。举办全省人大干部法制培训班,提高人大干部法律素质。支持和帮助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规范机构设置,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履职条件,增强工作活力。支持省人大工作研究会开展调查研究。
一年来,常委会还积极开展与外国地方议会交往。常委会负责同志应邀参加首届中美省州立法领导人论坛,加强与美国州议会领导层的交流,为深化省州间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接待12个国家议会和地方议会代表团及华人华侨120余人次来访,推动我省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各位代表,去年是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大发展。常委会专门召开纪念座谈会,全面回顾总结省人大常委会30年来走过的历程和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加强人大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组织制作并播出展现我省人大工作成就的电视专题片《人民至上》,开展“安徽人大工作巡礼”集中采访报道和“安徽民主法制建设30年”征文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回顾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的光辉历程,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定性,进一步提高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自觉性,进一步增添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地方人大工作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各位代表,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大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省各级国家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常委会工作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中仍要注意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倾向,进一步增强法规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监督工作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代表工作中要注意加大代表建议督办力度,进一步推动代表建议的落实。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高度重视并将认真加以解决。今后一年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决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履行职责的首要任务,着重围绕扩大有效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依法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夺取加速崛起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根据这个总体要求,今年常委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努力增强法规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全年计划制定、修改、批准法规23件,其中制定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和环境保护条例等10件,修改实施消防法办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就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开展立法调研论证。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立法议案,将代表议案涉及的立法项目优先列入立法计划。继续做好法规全面清理工作,在6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对合肥、淮南两市立法工作的指导,依法审查批准报批法规。做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法律草案在我省征求意见工作。着力提高法规草案起草质量,避免部门利益法制化。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法规案的统一审议。拓宽公民立法参与渠道,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二、深化监督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整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以及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等8个专项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审查批准2009年省级决算,审议省级预算收入预计超收及安排使用情况报告。开展城乡规划法执法检查。对去年执法检查和调研中反映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在监督工作中,着重加强对经济工作和实施民生工程的监督。适时作出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强化对政府性投资管理的监督。深化部门预决算审查,开展省级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审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等民生工程实施的监督。继续开展“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继续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促进“五五”普法规划全面完成。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在全省各级人大开展“涉法涉诉信访督办年”活动,推动一批重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做好妇女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的自查工作。
三、深入调查研究,依法决定重大事项。就我省“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开展专题调研,为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规划做好准备。围绕常委会会议议题开展调研,深入研究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发挥专题调研在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就加快服务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开展工作调研,充分运用调研成果,支持“一府两院”改进工作。围绕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事项,根据需要依法作出决议、决定,推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支持省人大工作研究会开展调研活动。
四、认真做好代表工作和人事任免工作。扎实办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议案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议办理从“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转变。组织代表对建议办理情况进行视察,主任会议成员继续选择部分建议进行重点督办、对承办单位办理情况上门督查,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对建议办理进行监督。深入开展闭会期间代表活动,认真总结交流全省人大代表小组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提高代表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质量,增强代表活动实效。加强代表培训工作,举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工商业方面代表培训班。进一步加强与代表的联系,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和专门委员会活动的参与,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参加执法检查,增强代表的参与意识和议事能力。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加强对部分市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
五、继续推进常委会自身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常委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理论、政策和法律、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完善常委会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常委会议事规则和组成人员守则,依法集体行使职权,进一步密切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自觉接受代表和群众的监督。健全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提高常委会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和改进人大宣传工作,深化立法宣传,做好新通过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大监督工作宣传力度,扩大代表履职宣传,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增强宣传实效。加强对市县人大和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继续举办法制培训班。加强与外国地方议会的友好交往,推动人大外事工作的发展。加强常委会机关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和水平。
各位代表!推进科学发展重任在肩,加速安徽崛起时不我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鼓足崛起干劲,依法履行职责,锐意开拓创新,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安徽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中华民族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20号)
《安徽省抗旱条例》已经2002年11月30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2年11月30日
安徽省抗旱条例
(2002年11月30日安徽省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减轻干旱灾害,维护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秩序,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抗旱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抗旱,是指组织社会力量,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合理开发、调配、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预防和减少因水资源短缺对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各种活动。
第三条 抗旱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讲求效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抗旱应当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
抗旱用水应当按规定缴纳水费。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抗旱工作的领导,加大抗旱投入,组织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有计划地进行水工程建设,优化配置水资源;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防止水质型缺水和水源枯竭。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抗旱社会化服务机制,引导、扶持单位和个人兴办抗旱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第六条 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以下简称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抗旱工作,办事机构设在本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抗旱的日常工作,发展计划、财政、农业、建设、公安、环境保护、林业、交通、卫生、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抗旱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抗旱减灾意识,对在抗旱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抗旱水源和抗旱设施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抗旱用水、破坏抗旱设施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旱情预防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和抗旱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供水和灌溉等水工程设施的建设、管理和更新改造。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和水工程情况,组织编制抗旱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编制抗旱规划应当明确防旱目标、任务、抗旱措施和实施方案,划定重点易旱区域,确定抗旱时水源的使用原则。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限制城市规模和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发展项目。
淮河以北地区应当鼓励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维持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严格控制开采中、深层地下水。确需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必须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江淮分水岭及其他易旱丘陵地区应当推广节水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兴建集水、蓄水、调水工程。
山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兴建蓄水工程,避免季节性缺水。
第十二条 淮河、巢湖流域及其他水体受污染地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排污企业及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和排污总量控制,防治水环境恶化,保证抗旱用水水质。
第十三条 农业生产应当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耕作技术,合理调整农、林、牧、渔业生产布局以及作物种植结构,采取必要措施,提高用水效率。
第十四条 工业生产应当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用水管理,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逐步实行分质供水。规划建设污水集中排放和处理设施时,应当同时安排污水处理回用设施的建设。
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必须安装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
第十六条 从事生产、建设活动,对水工程或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应当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并依法给予赔偿或补偿。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水工程管理权限,对其管辖的水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并负责组织维修和养护,保障其正常运行。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水工程,按照谁投资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对水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
第三章 抗旱措施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旱情预报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情、墒情的监测。
旱情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
第十九条 抗旱时期,水源实行统一调度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按照水工程管理权限,对水量、水质拥有调度权,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水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服从上级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跨行政区域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必须执行。
第二十一条 淠史杭灌区、驷马山灌区、青弋江灌区和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的抗旱供水方案,由工程管理单位编制,经征求受益地区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批准后施行。
枯水年份从长江、淮河干流引水,提水的大中型涵闸及灌溉站的抗旱供水方案,由受益地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在旱情紧急情况下将抗旱供水方案向主要用水户通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抗旱供水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旱灾损失。
第二十三条 水工程设施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经营的,经营者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的用水调度。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在旱情严重时采取下列抗旱措施:
(一)临时设置抽水泵站,开挖输水渠道;
(二)应急性打井、挖泉、建蓄水池等;
(三)应急性跨流域调水;
(四)在保证水工程设施安全的情况下,适量抽取水库死库容;
(五)临时在江河沟渠内截水;
(六)依法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七)对饮水水源发生严重困难地区临时实行人工送水;
(八)其他应急性措施。
采取前款第(一)、(三)、(五)项规定的措施,涉及跨行政区域的,应当报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旱情解除后,应当立即停止截水行为、拆除截水设施,恢复江河沟渠原貌。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旱情严重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限制或者暂停高耗水工业用水;
(二)限制或者暂停洗车、浴池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
(三)缩小农业供水范围或者减少农业供水量;
(四)限制或者暂停排放工业污水;
(五)限时或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六)其他限制措施。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用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严禁抢水、偷水和侵占、破坏、污染抗旱水源。
第二十七条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因抗旱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面必须遵照执行。
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因抗旱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
第二十八条 抗旱费用按照政府投入与受益者合理承担相结合的原则筹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旱情预防。遇严重旱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旱情提出具体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本级财政安排必要的抗旱资金。
城市应急供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所需资金,由城市人民政府筹集。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旱情,提出抗旱资金分配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
抗旱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抗旱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有条件组织抗旱而不作为的;
(二)拒不服从抗旱水量统一调度的;
(三)拒不执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的;
(四)在水事纠纷中,煽动群众聚众闹事的;
(五)旱情解除后,拒不按规定拆除截水设施的;
(六)截留、挤占、挪用抗旱资金的;
(七)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开采中深层地下水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向社会发布旱情预报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水工程的经营者不服从抗旱指挥机构用水调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调度水量的水资源费,处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拒不服从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服从第(四)项规定的,按照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抢水、偷水、污染水源,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拒不执行上一级人民政府对水事纠纷的裁决,或者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询问和质询暂行办法
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询问和质询暂行办法
(2011年7月22日泰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以下简称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行使询问和质询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询问、质询工作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民主公开、依法办事的原则。
第二章 询问
第三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1
第四条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对议案和有关报告中不了解或者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向有关地方国家机关提出询问。
第五条询问可以由常委会组成人员个人提出,也可以由两名以上组成人员共同提出;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提出。
第六条受询问机关负责人应当当场回答询问。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说明原因,并经询问人同意后,在确定的时间内口头或书面答复。书面答复件应当由受询问机关负责人签署。
第七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以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结合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就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开展专题询问,由市人民政府或者有关工作部门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八条专题询问的议题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汇总各方面意见并商市人民政府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后,提请主任会议确定。
第九条专题询问议题经主任会议确定后,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一个月前告知市人民政府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根据主任会议确定的专题询问议题,市人民政府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应当于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十天前将专项工作报告送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由市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于会议举行七天前发给常委会组成人员。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专项工作报告及相关工作拟提出询问的,应当在会议举行三天前将拟询问问题交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汇总并转交受询问单位。
第十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的专题询问采取分组会议或联组会议方式进行。
常务委员会联组会议的专题询问,由常务委员会主任或受主任委托的副主任主持,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回答询问。主要负责人因故不能到会,应征得会议主持人同意后委托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回答询问。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的专题询问,由会议召集人主持,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应当分别参加各组会议,回答询问。
第十一条专题询问,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务委员会联组会议上提出询问,有关部门负责人回答询问,应当经主持人准许。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的专题询问,可以即问即答。
第十二条询问人在听取回答后,就同一问题可以补充询问一次。其他常委会组成人员也可就同一问题补充询问一次,但问题已经作出回答的,不得再次询问。补充询问不需事先提出。
第三章 质 询
第十三条常委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市人民政府及其各工作部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第十四条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市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联名提质询案:
(一)违反法律、法规的;
(二)不执行上级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的;
(三)不按要求办理或者拒绝办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
(四)工作中有重大失职或渎职的;
(五)其他需要质询的重大问题。
第十五条质询案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一事一案,并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一件质询案只能质询一个对象,如果质询的事项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机关,应当对不同对象分别提质询案,或者对承担主要职责的机关提质询案。
第十六条质询案由主任会议决定交由受质询的机关答复。主任会议可以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在常委会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
受质询机关应当在主任会议决定的时间内答复。
第十七条质询案以口头答复的,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
员应当参加会议,并可以就答复中不够明确的问题作进一步提问,发表意见。受质询机关应当由主要负责人到会答复。
质询案以书面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的主要负责人签署,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十八条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主任会议可以要求受质询机关再次答复。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过半数对再次答复仍不满意的,由主任会议根据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和受质询机关答复的情况决定,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所质询的事项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必要时可以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第十九条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质询案中涉及待处理的具体事项,主任会议可以交由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督办,并由督办机构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受质询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书面答复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并报送督办机构。
第二十条质询案在主任会议决定交受质询机关答复前,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书面要求撤回质询案的,经主任会议同意,该质询案即予撤销。
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要求撤回质询案的,应当本人签名。未撤回质询案的提案人人数仍符合提质询案法定人数的,该质询案仍然有效。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询问人、质询人要求提供相关材料的,受询问、质询机关应当按时如实提供。
询问、质询的问题、要求提供的材料,如涉及国家秘密的,受询问、质询机关可以不予回答或不予提供,但应当作出说明。
第二十二条专题询问及答复情况、质询案及质询案的答复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本暂行办法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本暂行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自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评议办法
自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评议办法
(2010年6月29日自贡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2013年4月16日自贡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修正)
第一条 为加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工作,促进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障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实施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贡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工作评议是对国家机关工作情况进行的评议,通过评议,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支持、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更好地发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职能。
第三条 工作评议的对象:
(一)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
(二)市中级人民法院;
(三)市人民检察院;
(四)本级行政区域内依法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其他工作部门。
—1—
第四条 工作评议的主体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必要时,可以邀请部分本级、上级或下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评议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第五条 工作评议的内容:
(一)贯彻执行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情况;
(二)依法履行职责,完成目标任务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情况;
(三)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办理市人民代表大会议案、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以及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意见的情况;
(四)廉政勤政,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效能建设,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情况;
(五)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认为应当评议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进行工作评议时,可以对第五条所列工作评议的内容进行全面评议,也可以就评议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某些方面的情况进行评议。
第七条 工作评议的时间界限:本届内评议对象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情况。
第八条 工作评议的基本原则:
—2—
(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评议对象的工作;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集体行使职权,集体评议。
第九条 工作评议的步骤和方法:
(一)评议准备阶段,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并下发工作评议的实施意见;
(二)自查调查阶段,评议对象围绕换届以来的工作情况开展自查,撰写工作报告,并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工作评议调查组,适时开展工作评议调查和测评;
(三)评议会议阶段,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开工作评议会议,评议对象主要负责人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评议发言、现场测评;
(四)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评议意见书面送达评议对象,评议对象应制定整改方案或改进计划,评议会议后一个月内将整改方案或改进计划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同意后,三个月内(至迟不超过六个月)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报告整改落实情况。
第十条 工作评议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设立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评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3—
工作评议。领导小组成员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事、工作机构,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办工作评议具体工作。
第十一条 工作评议对象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提出建议,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确定;也可以根据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当年的工作安排和实际情况由主任会议直接确定。
第十二条 工作评议对象应当根据工作评议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自查、自纠,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汇报材料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三条 工作评议会议前,由市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专门委员会牵头,组织调查组开展评议调查活动,评议调查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民主测评等形式进行。调查结束后形成调查报告,并经主任会议审定后,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评议会议。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依法进行工作评议调查时,工作评议对象和有关单位、个人应当积极配合,如实提供情况。
第十四条 工作评议期间,通过新闻媒体公布评议对象和评议内容,并通过热线电话,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工作评议对象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五条 召开工作评议会议时,评议对象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应当按时到会听取意见,必要时,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4—
委员会可以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评议会议,也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旁听会议。
评议对象应如实汇报情况,认真听取评议意见,回答提问,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评议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说明。
第十六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组织参加评议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对评议对象整改不力的,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责成其继续整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十七条 工作评议中对评议对象提出的评议意见应进行归纳整理,报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审定后转评议对象整改落实。
第十八条 工作评议实行综合测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评议对象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进行现场测评。评议对象所在单位干部职工测评,社会测评也按上述三个等次进行测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测评、评议对象所在单位干部职工测评、社会测评各按4:3:3的比例计算综合评价率。满意的综合评价率超过百分之七十的,确定为满意等次;满意和基本满意的综合评价率超过百分之六十的,确定为基本满意等次;满意和基本满意的综合评价率未达到百分之六十的,确定为不满意等次。参加当年工作评议的对象不再参加个人工作情况满意度测评。
—5—
第十九条 评议意见和综合评价结果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审定后按以下程序处理:
(一)向市委报告,并送市委组织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绩效考核部门,作为对评议对象进行考核和干部考核的依据之一;
(二)向评议对象的上一级领导机关通报;
(三)采取适当方式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 综合测评评为不满意等次的评议对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在其整改完毕后责成其再次报告,并进行再次测评,经再次测评仍为不满意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采取其他监督形式予以处理。
第二十一条 对评议对象违反本办法规定以及对评议中所反映的评议对象违法、违纪、失职渎职、拒绝接受评议、不予落实整改措施的行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处理:
(一)责成评议对象限期改正或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作检查;
(二)提请或责成有关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三)依法提出询问或质询;
(四)对特别重大的问题,依法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6—
(五)依法决定撤销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需要罢免的,依法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案;
(六)涉及重大问题,需由有关部门处理的,转交有关部门查处,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工作评议中涉及上级国家机关的问题,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涉及本级其他国家机关的问题,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及时责成或转交有关部门处理。
工作评议中涉及其他人员违法、违纪、失职渎职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责成有关部门依法查处。有关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应及时处理,并在处理完毕之日起一个月内将处理结果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及各有关单位、部门和人员应积极配合支持工作评议,虚心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或评议调查组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进行整改落实。
评议对象不得对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向评议调查组反映问题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第二十四条 未进行工作评议的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及其他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应在年底将当年的个人工作情况报告报送市人民代表
—7—
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适时进行个人工作情况满意度测评。个人工作情况报告内容参照工作评议内容。
第二十五条 工作评议所需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