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二行政法学完整版(改)
蓝色字体不要复习红色字体是同一道题目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1.在古代,统治者利用其专制权力实施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是早期行政的涵义。
2.行政权是行政的基本依据,行政是行政权的运作体现。行政权的涵义,是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
3.行政权的性质:行政权具有命令力、强制力、执行力。
4.行政法的涵义:A在大陆法系国家,学者一般从公共管理角度把行政法解释为调整行政活动的公法。B 在英美法系国家,学者从保护私人利益的角度,把行政法概括为控制行政权力(政府权力)的法。C 社会主义国家学者认为行政法是过国家管理法,强调国家职能的有效实现。
行政法是实施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含以下涵义:1>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权利的设定、配置、运作和行政机关设置、职权划分的法律部门。2>最主要的功能是规范行政权的行使。3>是对行政权予以约束的法。4>是对行政管理予以保障的发。
5.行政法分类:根据不同的性质分为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根据调整对象分为内部行政法和外部行政法;根据功能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法律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根据专业内容分为经济行政法、公安行政法、司法行政法、民政行政法、文教行政法、军事行政法、外事行政法。6.行政法渊源又称行政法法源,是行政法规范的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渊源和不成文法渊源。成文法渊源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行政法要求法律必须是明确的,有利于行政的统一性与公正性。
7.成文法渊源:宪法(国家的根本法);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关于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法律解释;国际条约和协定;决议、决定和命令。
8.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行政法与宪法、行政法与民法、行政法与刑法
9.行政法的作用:A规范行政权的行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1行政法确认行政权是相对独立的 2行政法保障行政权对行政相对人的有效行使 3行政法规定行政活动的程序 4行政法保障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管理权)B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法既为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实现提供保障,又为其权益遭侵害后予以救济提供保障。C促进依法治国目标实现。行政的力量很强大,对公民的权利的影响更直接。
第二章 行政法原则
1.法制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柏拉图推崇“贤人政治”,推举大智大慧的哲学家为王,对臣民统治,是最理想的国家制度。法制优越于法人统治,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2.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法,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3.依法治国是行政法治的前提。依法治国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能有效协调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行政法治提供理论支持,还创造了现实条件。4.行政合法原则(论述题)
概念: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内涵:一,法律优先,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律即全国人大颁布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一般法律具有重要地位;上位法的法律效力高于下位法)二,法律保留,是积极的依法行政,凡是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绝对保留是指无条件的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相对保留,是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立法机关将特定事项的法律制定权授予行政机关)
外延:行政权法定;行政行为依法进行,是行政合法原则在行政方面的表现;遵守法律程序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只有从行政合法原则对内涵和外延2个角度进行考察,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它的理论实质和时间意义。5.行政适当原则:称行政合理原则,要求是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客观、适当,符合法律的基本原则及法治的精神。适当原则是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产生而产生的。仅适用于自由裁量权的领域。6.行政适当原则的内容:符合立法的目的和宗旨,有正当的目的,符合法律精神-即体现我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符合人情事理-即符合自然和社会法律。
7.行政公开原则:指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活动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以便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并非只是抽象的原则,具有现实意义。行政公开原则和行政合法原则、行政适当原则存在并列关系。
8.行政公开原则的内容:行政组织法的领域,行政行为法领域,行政程序法领域,行政监督法领域,行政救济法领域
第三章 行政法律关系
1.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关系经行政法调整的结果;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只限于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形成的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集中体现了国家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法律地位,由行政主体资格的不可或缺性所决定,关系的主体、权利和义务是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明确规定的,产生只需一方主体意思表示即可成立,具有不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就是权利的享有者和承担者。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依据行政法律规范参加国家行政管理活动。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构成条件: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参加国家行政管理活动。
5.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包括国务院和国务院的职能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相对人: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我国,行政相对人指:行政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企业事业组织、本国公民&外国公民&无国籍人。6.行政法律关系变动:产生、变更和消灭。
产生的原因:行政主体的行为,是最重要的原因;相对人的行为,包括申请和请求行为和违法行为。
第四章 行政主体
1.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实施行政管理行为的当事人,即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并承担法律责任。
特征:是组织性事体,而非人;享有行政权力、实施行政行为和从事行政活动;能以自己的名义开展行政活动;承担自身行政作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2.概念的辨析:
A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里的一种心态。
B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并非行政机关在所有场合都可以成为行政主体,能够成为行政主体的绝不仅限于行政机关。C被授权组织是行政主体的范畴 D被委托组织是受行政主体委托
E行政公务人员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不能与行政主体等同
3.行政主体概念研究意义:利于防止行政越权、保证依法行政。利于行政争议中行政相对人的救济申请,保证行政争议的有效解决和保证行政相对人救济的及时获取。利于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保证行政职权的顺畅实施。有利行政活动保持连续性和统一性。有利于深化行政法学的研究,完善行政法学体系的学科构架。
4.行政主体资格的涵义:指某一行政组织具备行政主体法律地位的资格条件。行政主体构成要件:A组织要件(包括其成立必须获得有权机关的批准,行政管理活动必须有组织法规的规定,必须匹配一定的人员编制且有权机关批准,有独立的行政经费预算,办公设施,有公告;授权性行政主体的组织要件)B 法律要件(享有行政职权,能以己之名义展开行政活动,独立承担行政责任)
5.职权性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即依照宪法和行政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而取得的主体资格。
特点:1>取得的法律依据是宪法和组织法的有关规定。2>取得的方式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通过的有关决定。3>取得的对象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县以上人民政府所属的职能部门。4>取得的职权是由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确定。5>取得资格的时间是与该组织的成立同时的。
授权性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即依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6.行政主体间关系:
隶属性关系-指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基于层级隶属所形成的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领导关系,指导关机)
协助性关系-指某一行政主体经其他行政主体的要求,为其提供补充性协助而发生的关系。7.行政职权的特点:强制性、单方性、不可处分性、优益性
8.行政责任的特点:不可推卸性、法定合理性、与行政职权的并存性
9.行政权限的种类:一种是法律明文规定;另一种按照立法目的和行政法原理进行推定。
10.行政委托:指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把某项行政职权委托给某一机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办理的行为。
特征:委托人必须是有权行政机关;行政委托是处于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受委托者可以使国家机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11.受委托组织的法律地位:
A在职权上,享有部分行政职权,在组织机能方面,拥有办理行政事务的相关职能。B必须履行行政职责。
C 不具有行政诉讼被告当事人的资格 D 应自觉接受委托的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指导 12.受托行为的法定要件
首先,在性质上必须具有较强的群众性、社会性。其次,委托主体必须在行使该项管理职权有困难,且难以承担管理任务的情况下,才可以委托。
第五章 行政机关(两道选择题)
1.行政机关的定义:从组成来看,是由一定组成人员构成的组织体,不是某一职位。从性质来看,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设立的,拥有一定预算的国家机关。从目的来看,指为了实现国家行政目的,即组织实施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活动而设立的国家机关。
2.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首先,从再国家机关体系的地位来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其次,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来看,具有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3.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4.地方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市、县、乡
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有权机关批准,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行政机关。5.编制:指对一事务的一种主观的计划活动。
6.行政机关编制:指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设置、人员定额及内部人员的比例。7.行政编制:指行政管理中从行政经费的来源进行编制划分的一种类型。
8.我国行政机关编制的现状的主要问题:缺乏权威性;没有将编制工作列入法治轨道;缺乏必要的监督;没有建立用财政预算约束行政机关编制的有效机制;重领导职数,忽视对机构人员的比例规定。9.精简机构的方式:合并;改质;降级 第六章 授权组织
1.行政授权:法律、法规讲某一行政职权的一部分通过法定方式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特征:是法律、法规明文表示;是一种法律行为;必须通过法定的方式进行 2.授权组织的类型:经法律、法规授权的派出机构、行政机关内部机构、其他组织。
3.我国目前通过行政授权而成立行政主体的其他组织:行政性公司、经授权的事业单位、经授权的企业单位、经授权的社会团体&群众性组织&其他社会组织
第七章 公务员
1.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范围: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2.公务员产生的途径:考试录用、选任、委任、调任、聘任
3.公务员法律关系的消灭:辞职、辞退、调出、退休及公务员丧失国籍或死亡。4.公务员的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第八章 行政行为(类型、选择)
1.行政行为成立的条件:行政主体要件(主体合法、适格);行政行为的对象要件(对象适合);行政行为的内容要件-合法;行政行为的形式要件(程序合法);行政行为的依据要件-适合 2.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要件:
主体适格(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要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行政人员要有实施行政行为的资格;行政主体拥有相应的法定权限); 对象适格(行政行为必须有合乎法律法规的行为对象); 内容合法(行政行为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必须合乎法律法规);
程序合法(程序的意义在于保证行政行为不会脱离法律、法规等所设定的实施步骤)意思表示真实(行政主体和行政人员的行为意思是真实并一致的)3.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即时生效、告知生效、附条件生效、受领生效 4.行政行为的效力: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先定力
第九章 行政立法
1.行政立法的概念:广义—从内容来出发,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有关行政管理法律规范性文件的行为;狭义—从主体和形式出发,仅指特定行政机关依法制定行政法制定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一,行政立法的主体是特定的行政机关。二,对象是行政管理活动。三,结果包括行政法规和规章 2.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质:主体是特定的行政机关,所调整的对象是与行政管理活动相关的事物,目的在于执行宪法和法律。3.行政立法的分类:
A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职权立法—指行政机关直接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所赋予的立法职权,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授权立法—指特定的行政机关,依据特定法律授权,或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的委托,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2者区别:权力来源、权力性质、时间限制不同。B 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C 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实验性立法 4.行政立法的原则:
A 依法立法原则—行政立法的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行政紧急立法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宪法所设定的紧急状态条件。B 民主立法原则
C 科学立法原则
5.行政立法的程序:规划,起草,审查,决定,签署公布 6.《立法法》对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做了以下规定:
A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B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C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的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第十章 行政许可
1.行政许可—只指行政机关应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或请求,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等形式,赋予其从事法律、法规一般禁止事项的权利和资格的具体行政行为。2.行政许可原则及现实意义(论述)
A许可法定原则:一,设定行政许可必须有法定依据。二,行政许可机关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作出规定。三,实施的过程必须合法,即实体上必须符合行政许可的条件且遵循法定权限和程序。B 许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一,行政许可的依据、过程和结果都应想行政相对人公开。二,公平、公正表现为: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享有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地方性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个人或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经营和服务;有数量限制的许可。C 高效、便民原则
D 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3.行政许可作用:有利于国家队社会经济、文化和其他事务的宏观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保障公共安全;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4.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申请与受理—审查—决定(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十一章 行政征收
1.行政征收: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求,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凭借国家行政权力,以强制的方式取得行政相对人一定金钱或实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2.行政征税原则:公平税负原则,效率原则,统一税法、合理原则
3.行政收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取的证照费、养路费、机场建设费、排污费
4.行政收费的征收:行政收费的收费机关,因收费种类的不同而不同;行政收费的方式:主动收取,定点收取、附带收取,代收,专门收取;收费的程序:表面身份,收费,出示收据,告知异议途径。
第十二章 行政处罚
1.行政处罚的概念: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并造成社会危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实施的行政法律制裁。(追究时效为2年)
内容: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象是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前提是“对象”违反了行政法规定的义务。2.行政处罚与相关措施的关系:
A 行政处罚与刑罚:行政处罚是国家队行政违法的处罚,刑罚是国家依据刑法规定对犯罪的惩罚。B 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行政处分的行政机关对其公务员作出的行政法律制裁
C 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执行只行政主体为了保证行政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对不履行义务行政相对人依法采取的强制措施。3.行政处罚原则(论述题)
A 处罚法定原则:指行政处罚必须严格依法进行,是依法行政在行政处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包括:a处罚设定权法定—行政处罚由国家机关依法在职权范围内设定,并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b受处罚行为法定—法无明文规定不收处罚。c行政处罚主体法定—具有行政处罚权的机关,法律法规授权有管理职能的组织,委托的行政机关承担其行政处罚行为的法律责任。d行政处罚种类、内容法定—有详细规定。
B 处罚公正、公开原则:处罚公正是处罚法定的必要补充,体现在行政处罚主体必须公正地适用法律,没有偏私,平等对待当事人。坚持和贯彻公开原则,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没有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C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守法。
D 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原则:知情权—行政处罚决定前,必须告知当事人拟出的行政处罚。陈述权、申辩权—作出处罚决定前,必须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声辩。听证权—当事人有申请听证的权利。获得救济权—对于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出行政诉讼。
E 一事不再罚原则:指行政机关不得根据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对当事人违法行为进行2次以上的行政处罚。
4.行政处罚程序(论述)
(一)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
A简易程序:适合简易程序的条件(违法事实确凿,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50元以下对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警告);简易程序的内容(表明身份,确认违法事实,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执行,备案)
B 一般程序:内容—立案,调查取证,听取陈述和申辩,决定,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
C 听证程序:只适用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案件。
(二)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
特点:第一,行政处罚决定不因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而停止执行。第二,罚款决定机构与罚款收缴机构相分离。
强制执行:加处罚款—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将查封、扣押的财务拍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5.行政处罚的种类
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务;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行政拘留(惩戒系的行政处罚,拘留为1日以上,15日以下,并不得超过20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6.行政处罚的设定(95年颁布,96年生效)
法律的设定权,行政法规的设定权,地方性法规的设定权,规章的设定权
第十三章 行政强制执行
1. 行政强制执行:指行政主体对逾期不履行行政法所确定的义务或行政主体依法设定的义务的行政相对人,依法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政行为。2. 行政强制执行的条件
以法定义务人逾期不履行行政法的义务为前提;行政权利义务是行政强制执行的基础;实施者必须是人民法院或经济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行政强制执行基于法定行政机关对法定义务人课以行政法律义务的行政处理决定。
3. 间接强制:指行政机关通过间接办法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
4. 执行罚:对逾期不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课以滞纳金的执行罚,以促使其缴纳税款。5. 强制执行的方法:对人身的行政强制执行、对财产的、对行为的 第十四章 行政程序法
1. 行政程序的概念:是行政行为本身的存在方式,是行政行为本身所包含的和必经的的程序。2. 行政程序的要素
步骤,方式,次序,时限
3. 西班牙1889年颁布了时间上第一部《行政程序法》,1946年美国颁布了《联邦行政程序法》 4. 行政程序法的法律意义
行政程序合法、适当是构成行政行为有效的要件之一。行政程序违法或不当,构成行政相对人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的正当理由。行政程序违法或不当,构成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撤销该行为的法律依据。也是构成司法审查的内容之一。5. 行政程序法的社会政治意义
首先,规范和控制行政程序,推进公民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其次,促进社会稳定;再次,优化行政行为的科学性、增强政府的权威。
6. 行政程序法的原则:指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和实施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7. 程序公正原则的具体内容:
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尽可能兼顾公私利益,并确保二者的协调统一和平衡。应当对行政相对人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要排除偏见、秉公处理,不受私人恩怨和个人情绪的影响。8. 公正原则的保障制度(论述)
1>回避制度,指凡与行政相对人或行政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公务员必须避免参与行政行为,确保公正性。2>合议制度,行政决定由若干行政人员集体作出,以便充分保障决定的公正性。
3>调查制度,指行政机关在制定政策、拟定计划,作出决定前,应先了解有关情况、听取各方意见。4>听证制度,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前,双方提出证据和反证,由行政机关作出决定的制度。
9. 效率原则的保障制度(多选)
时效制度,代理制度,简易程序制度,不停止执行制度 10. 民主原则的保障制度
表明身份制度,听证和调查程序制度,告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 11. 我国行政程序法的不足
重实体、轻程序;重事后程序、轻事前事中程序;注重行政效率提高,忽视制约公权和保护民权;重特别程序、轻统一程序。
第十五章 行政复议 1.行政复议特征:
1>行政复议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的主体是法定的行政机关。
2>行政复议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为前提,依法申请,法定的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3>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4>是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监督制度。
5>是对形成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2.行政复议的原则
合法、公开、公正原则(复议机关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一级复议原则
合法性和适当性全面审查原则 3.行政复议的作用和意义
1>行政复议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 2>是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法律制度
3>《行政复议法》的实施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4.行政复议法律关系的概念(案例分析)
1>它是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监督行政的法律关系
2>实质上是复议机关与其他行政复议主体之间的复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3>在解决行政争议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并伴随着行政争议的解决而消失 4>行政复议必须以《行政复议法》为依据,行政复议行为才能产生法律效果
5.行政复议法律关系的主体,只在行政复原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参加人(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其他参与人。
6.不能申请复议的事项:对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行为不服的;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其他处理,依法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7.行政复议管辖:
一般管辖,指按照行政机关的上相隶属关系确定行政复议案件由有领导权的上级行政机关受理。(海关、金融、国税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观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同级管辖。
特殊管辖,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管辖;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申请复议。移送管辖。制定管辖。
8.行政复议的申请: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行政行为之日起60内提出复议申请,但法律规定饿申请期限超过60内的除外。
9.申请复议符合的条件: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申请人;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法定申请复议范围;属于受理复议机关管辖;符合法定的申请复议的期限等。10.行政复议原则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11.复议决定的规定:
决定维持;决定限期履行职责;决定撤销或者变更;决定撤销;决定赔偿。
第十六章 行政诉讼 1.行政诉讼基本原则: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和终审原则;名族语言文字原则;辩论原则;人民检察院监督原则。
2.《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内容包括: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是1989年4月4日由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于1990年10月1日施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及时纠正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并对造成的损失给予救济。维护恶化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3.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事项:
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行政法规、规章或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4.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分为: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中级任免法院管辖,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和最高人民法院管辖。
5.地域管辖包括: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
第十七章 行政赔偿
1.行政赔偿:是行政机关和公务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依法向受害人进行赔偿的制度。2.行政赔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行政赔偿由国家最终承担的赔偿责任,支付赔偿费用,是国家赔偿的一种形式;国家赔偿的范围更广,除行政赔偿还有刑事赔偿。
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行政赔偿是一种特定的民事责任,是因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合法行为造成的损失。
行政赔偿与刑事赔偿:赔偿义务机关不同;程序不同 3.不属于行政赔偿的事项:
公务员的个人行为;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导致损害发生的。
4.行政追偿:只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注:赔偿标准方式
第二篇:行政法学
一、单选题知识要点
1.“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这个观点源于美国行政学家F.J.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说。
2.行政职权,是行政权的具体配置和转化形式;行政权限,是行政权的具体形式。(★)
3.行政法的分类:(★★)
(考点提示:主要分清依不同分类标准可划分为何种类型,易出单选题,在考试中极为常见,我们不妨称之为“分类题”,需要大家在复习中尤其注意。)
(1)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
(2)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实体行政法与程序行政法。
(3)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监督行政行为法。
4.行政职权的行使是行政关系得以发生的客观前提。(★★)
5.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是基于对行政权力控制的需要。
6.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7.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关系之中,指导行政法的立法与实施的根本原理或基本准则。
8.英国宪法学家戴雪是一个著名的否认行政法价值的学者。
9..在19世纪中末叶,法国有一些学者率先提出行政法理论,但直到20世纪初,行政法学方在大陆法系国家形成体系。
二、多选题知识要点
1.行政权的特点:自由裁量性、主动性和广泛性;强制性、单方性和优益性。(不包括参与性)(★★)
2.行政权的内容: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决定权、行政检查监督权、行政制裁权、行政强制执行权、行政裁判权等。(不包括行政审判权)(★)
3.行政法的特定调整对象: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注意,不是行政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4.我国行政法的一般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1)法律解释(注意,是有权解释,不包括学理解释等无权解释);(2)国际条约、惯例。(★★)
5.一般行政法:如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程序法等;特别行政法:如经济行政法、军事行政法、体育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卫生行政法、科技行政法。(★)
6.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与行政主体之比较:(见图解1)(★★)
(1)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包括①行政主体;②行政相对人)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的监督主体(如立法机关、其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2)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或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包括:①行政主体;②行政相对人。
(3)行政主体,包括:①行政机关;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不包括行政委托中的受托组织)
7.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1)物质财富;(2)精神财富;(3)行为。
8.我国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有:①国家立法机关;②国家行政监察机关;③国家司法机关;④行政主体;⑤在特定的条件下,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9.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概括为依法行政,具体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10.行政合法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不仅应遵循宪法、法律,还要遵循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11.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行政立法、行政程序、行政责任和司法审查方面,在承认行政权扩大的同时,强调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12.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法学体系一般是在绪论的基础上展开为“行政组织法”、“行政作用法”和“行政救济法”三个部分,其中心关注行政权的设定和运作,强调对其保障和监督。(★★)
三、名词解释知识要点
1.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2.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3.行政职权――是具体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所拥有的,与其行政目标、职务和职位相适应的管理资格和权能,是行政权的具体配置和转化形式。(★)
4.行政权限――是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所不能逾越的范围界限,是行政权的具体形式。(★)
5.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6.行政法关系――是指由行政法调整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7.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管理关系。(★★)
8.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9.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合法性原则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0.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
性。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11.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行政机关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
12.行政应急性原则――是现代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应急性原则是合法性原则的例外。(★★)
四、简答题知识要点
1.简述行政法的特点。(★)(注意,亦可能出多选题)
答:
(一)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
(二)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
(1)行政法的内容广泛;
(2)以行政法规、规章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
(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2.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1)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非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
(5)大多数的行政法律关系争议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判机构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加以解决,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由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3.简述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之间的关系。(★)
答:
(一)它们的区别主要有:
(1)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监督主体处于主导地位;
(2)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相对于行政主体的另一方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相对于行政主体的另一方是监督主体;
(3)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行为等,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二)它们的联系主要有:
(1)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在行政法律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2)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3)相对于行政主体而言,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非对等性和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的非对等性是倒置的。
4.简述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答:
(一)概念(略)。
(二)特征:
第一,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一种多重复杂的法律关系;
第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包含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第三,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非对等性。
5.简述行政法治原则的作用。
答: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关系之中,指导行政法的立法与实施的根本原理或基本原则。其作用为:
(1)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废止工作;
(2)行政法治原则有助于人们对行政法的学习、研究及解释;
(3)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实施、发挥执法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发生执法误差或错误执法;
(4)行政法治原则可以弥补行政法规范的漏洞,直接作为行政法适用。
6.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涵义及其具体内容。(★★)
答:
(一)涵义(略)。
(二)具体内容:
(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2)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
(3)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
7.简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涵义及其具体内容。(★★)
答:
(一)涵义(略)。
(二)具体内容:
(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
(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
(3)平等适用法律规范,不得对相同事实给予不同对待;
(4)符合自然规律;
(5)符合社会道德。
8.简述行政应急权力行使应符合的条件。(★)
答:(1)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
(2)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
(3)行政机关做出应急权力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
(4)应急权力的行使应当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
(5)应急权力造成个人或组织正当权益受损的,应在事后予以一定的补偿
五、论述题知识要点
1.试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答: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即行政法治原则,它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其具体内容有:①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②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③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2)行政合理性原则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其具体内容有:①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②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③平等适用法律规范,不得对相同事实给予不同的对待。符合自然规律;④符合社会道德。
(3)行政应急性原则指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它是前二种原则的非常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特殊的重要内容。
行政法治原则涵盖了对行政法关系所有主体的要求,它可概括为依法行政。
2.试述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一)地位:
行政法是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
第一,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来看,行政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类社会关系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息息相关;
第二,从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来看,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的实施法;
第三,从行政法与其它基本法律部门的关系来看,行政法对其他部门法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作用:行政法作为一门独特的法律部门,具有如下两方面独特的作用:
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实施的作用;另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护公民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
第三篇: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
一、单项选择题 [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选出并把其标号写在答体纸上]
1、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原因是。
(A)
A、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B、行政应急性权力的存在C、行政优益权的存在D、效力先定特权的存在、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概括为。(B)
A、职权法定B、依法行政
C、程序法定D、责任法定
3、赶赴火场的消防队和消防器材,必要时铁路和航运部门应免费优先载运。这体现了行政主体享有。(B)
A、行政特权B、获得社会协助权
C、行政受益权D、先行处置权
4、下列行政制裁形式中,属于行政处分的是。(C)
A、记过B、罚款
C、降职D、吊扣许可证
5、行政裁决行为属于。
(A)
A、行政司法行为B、行政执法行为
C、民间裁断行为D、居间调解行为
6、公安机关对醉酒的人强制进行人身约束,该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是
(C)
A、附条件生效B、告知生效
C、即时生效D、受领生效
7、《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
(B)
A、宪法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D、法律
8、收取水资源费属于。
(D)
A、行政征用B、行政处罚
C、行政合同D、行政征收
9、行政处罚适用的一般时效条件是。(C)
A、一年B、六个月
C、二年D、三个月
10、下列合同是行政合同的是。
(C)
A、行政机关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
B、工商局与自来水公司签订的供水合同
C、市公安局委托某银行代收罚金的委托合同
D、税务局与某百货公司签订的购买办公用品的订货合同
11、行政指导对行政相对方而言。
(A)
A、不具有强制力B、部分有强制力
C、无法律意义D、是否具有强制力取决于具体情况
12、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国家赔偿金最高额为。(B)
A、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倍
B、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
C、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
D、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10倍
13、第一次确立了我国的听证制度。
(C)
A、《专利法》B、《环境保护法》
C、《行政处罚法》D、《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14(D)
A、《治安管理处罚条例》B、《税收征收管理法》
C、《土地管理法》D、《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15、某市公安局民警杨某在执行巡逻任务时,非法殴打他人致残,受害人应当依法向提
出赔偿请求。(C)
A、市公安局B、民警杨某
C、杨某所在的公安派出所D、市政府
16、原告在司法审查中的义务有
(D)
A、举证B、收集证据
C、监督审判活动D、履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
17、我国行政赔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A)
A、被告举证B、原告举证
C、谁主张谁举证D、法院举证
18、(B)
A、行政裁决B、行政处罚
C、行政许可D、行政确认
19、下列行为中不是行政行为的有(A)
A、购买办公用品B、扫“黄”
C、证明张某死亡D、清理“三无”人员
20、行政诉讼中,被告无权
(B)
A、提出上诉B、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
据
C、作出停止执行原具体行政行为D、改变自己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名词解释题
1、行政优益权是国家为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驶职权,切实地履行指责,圆满地实
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而以法律、法规等形式赋予行政主体享有各种职务上或者物质上有益条
件的资格。行政优益权在性质上不属于行政职务,但它与行政职务有密切联系,是行政职务
有效行驶的保障条件。
2、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驶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
法律意义的行为。
3、代履行是指行政主体雇人代替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方履行义务而强制义务人缴付劳务费用的行政强制方式。
4、过罚相当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人适用行政处罚,所科罚种和处罚幅度要与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过错程度相适应,既不轻过重罚,也不重过轻罚,避免畸轻畸重的不合理、不公正的情况。
5、行政追偿是指国家在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之后,依法责令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首位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6、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取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及宏观调节经济活动的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向负有法定义务的行政相对方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地具体行政行为。
三、简答题
1、缔结行政合同的原则有哪些?
答:
1、适应行政需要的原则
2、不超越行政权限
3、合同内容必须合法
2、行政立法有效成立的要件有哪些?
答:
1、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的行为。
2、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为的行为。
3、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抽象行政行为。
3、简述行政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及其情形。
答:在行政诉讼中,根据诉讼标的所在地确定管辖法院的称作特殊地域管辖
《行政诉讼法》
18、19条规定了两种具体情形:
1、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4、行政行为具有哪些效力?
答:(1)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2)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3)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
(4)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
5、什么是一级复议制?
答:我国的行政复议采取一级复议制,也就是说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以上一级国家的行政机关的复议决定为终局决定,复议决定书下达后,行政相对方不得再向上级国家行政机关要求复议。
第四篇: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名词解释
1.行政:在行政法上的意义,通常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的活动。
2.行政处理权: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对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等事项作出处理的权力。
3.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行使、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
4.行政征调:亦称公用征调,是指行政主体等为了公共利益,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或者紧急需要的情况下,依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征用和调集个人和组织的财务或劳务,并给予相应补偿的行政行为。
5.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有公共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行政诉讼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6.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7.行政处罚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政相对人依法给予制裁权力。
8.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9.狭义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个人和组织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
10.行政赔偿: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11.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
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是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主体行政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其权利、义务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12.行政强制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不依法履行行政义务的行政相对人通过采取人身的或财产的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相应义务的权力。
13.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对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本身以及对所有其他组织、个人所具有的法律上的效力。
14.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未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以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15.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拘役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复议机关依照行政复议程序重新审查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
16.行政拘留,又称治安拘留:是公安机关依法对违法行政法律规范(特别是治安管理法律)的人,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17.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法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
18.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现象为对象的法律分支学科。
19.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相对人必须自己履行相应行为为之定的义
务,如其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相应行政主体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强制相对人履行,如相应行政主体不具有采取某种强制措施的法定权力,该行政主体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0.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质证,然后根据经双方
2、答:(1)区规划科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区规划科只是该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内部的一个职能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不是独立的行政机关,没有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能力,因此其行为没有法律效力。
(2)区政府的授权行为无效,没有法律依据。
作为行政主体,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第二,必须是能够以自已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第三,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只有同时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管理实践中,最重要的行政主体是行政机关,另外还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种类:(1)社会房组织、团体。(2)企事业组织。(3)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4)各种技术检验、鉴定机构等。
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第十七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第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3、2004年6月一个星期天的晚上,赵某驾车前往某饭店参加大学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大家兴致颇高,边喝酒边聊天,畅叙毕业后各自生活经历与感受。晚十点钟左右,晚会结束,赵某开车回家途中,遇到交通警察进行专项检查。经交通警察用酒精测试仪测试,赵某的血液酒精含量为50mg/100ml(国家标准:≥20mg/100ml为饮酒;≥80mg/100ml为醉酒)。交通警察认定赵某为饮酒后驾车,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作出以下处罚:暂扣1个月驾驶证,并处200元罚款。赵某认为处罚太重,希望改为警告处罚,至多罚100元了结。但交通警察拒不同意,认为这是最轻的处罚。赵某不服处罚决定,准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变更原行政处罚决定。
问题:
(1)交通警察于周日晚上的执法检查行为是否属于“公务行为”?为什么?(2)在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赵某依法享有哪些权利?(3)赵某能否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
(4)法院是否有权变更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行政处罚?为什么?
3、答:(1)属于公务行为,因为交警是以工作的身份进行处罚的,是属于公事行为,不是以私人身份所进行的活动。
(2)保持沉默的权力、申诉权。
(3)就是向交警部门提出申诉,如果对交警部门的裁决还不满,可以向其上级机关或同给人民政府再请求行政复议,最后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行政诉讼。有权受理行政复议的行政机关是上一级行政机关,包括主管机关,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所属的同级人民政府,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专门行政机关。
(4)法院当然有权变更公安交警管理机关的行政处罚了,只要是行政部门做出了违法的行政行为,法院就能依法处理。
4、某市原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屠宰许可证等证照
齐全。1997年国务院发布《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该市政府根据其中确认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
牌的规定发出通告,确定只给甲发放定点标志牌。据此,市工商局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营业执照吊销,卫生局也将卫生许可证吊销。乙、丙、丁三家屠宰场对此不服,找到市政府,市政府称通告属于抽象行政行为,需遵守执行。三家屠宰场遂提起行政诉讼。
问题:
(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何种类型的行政行为?理由是什么?(2)谁是此案的被告?理由何在?
(3)此案乙、丙、丁是否有权提起行政诉讼?理由是什么?
(4)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属于何种性质的行为,工商局、卫生局能否据此吊销乙、丙的执照许可证?
4、答:(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本案中市政府发布的通告,明确确定只给甲发放定点标志牌,而该市原仅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这就意味着剥夺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屠宰资格。可见,该通告是针对定点屠宰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侵害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公平竞争权,属于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
(2)市政府、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均可成为本案的被告。
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第(一)项可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对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诉讼,由于市政府的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且直接侵犯了乙、丙、丁的利益,故乙、丙、丁均可依据《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以市政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依《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第(一)项规定,乙、丙、丁可以市工商局、市卫生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3)乙、丙、丁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理由如上题所述。
(4)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是行政许可行为,具体而言是属于资格许可行为,即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的许可。既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行为是资格许可行为,未获得该牌的企业就不得从事生猪屠宰的经营活动,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就有权据此吊销其执照与许可证。但本案中,由于市政府的行为违法,所以,工商局、卫生局就不得据此吊销乙、丙、丁的执照与许可证。
5、寇某是某县集贤村村民,平时有些小偷小摸的习惯,但一直未被人发现。1996年12月13日晚,正当寇某偷窃邻村张某家的母鸡时,被张某当场抓获,张某遂向县公安局告发。县公安局为此进行了调查,查明寇某违法事实如下:(1)1992年8月,寇某偷窃邻村李某家一只小狗,价值30元;(2)1993年6月,寇某窃得王某家铁犁一件,价值40元;(3)1994年10月,寇某窃得他人桔子30公斤,价值38元;(4)1995年7月,寇某偷窃本村一村民家的红砖160块,价值32元;(5)1996年12月13日,寇某偷窃张某家母鸡时被抓获。县公安局根据这些事实,认为寇某小偷成习,共窃得物品价值近150元,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寇某作出拘留15日,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寇某认为:自己前三次偷窃行为已过法定追究责任时效,公安局在处罚时仍将这些违法行为作为处罚对象是不对的。因此,寇某提出复议申请。
问题:
寇某在1992年8月至1994年10月间实施的违法行为已过追究责任期限了吗?为什么?
5、答:(1)本案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认定行政处罚适用的追究责任时效。超过法定的追究期限,则不得对违法行为人适用行政处罚,已经处罚的应予以撤销。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这一期限为二年,并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若违法行为有
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则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这里所谓的“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是指违法行为是连续行为或继续行为。连续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一定时间内连续数次实施了同一种性质完全相同的违法行为。继续行为是指一个违法行为发生之后,行为以及由此所
成的不法状态一直处于持续状态。对于违法行为是连续行为或者继续行为的,其追究责任期限从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本案中,寇某在1992年8月至1994年10月间实施的违法行为,虽然已经过了二年未被发现,似乎应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但是,寇某在1992年8月至1996年12月之间,连续实施了五个性质完全相同的违法行为即偷窃行为,应认定这些违法行为是连续行为,即寇某的违法行为有连续状态,所以对这些违法行为追究责任的期限应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本案中就是从1996年12月13日晚寇某被抓获时起计算。从这个意义上说,寇某从1992年8月至1994年10月间实施的违法行为并没有超过追究责任期限,公安局应该对这些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6、王某出生于1980年5月,自幼父母离异,王某跟其母一起生活。1989年王某母亲改嫁后,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管教,也减少了对他的关心。因此,王某自小养成了沉默寡言言、内向的性格。1996年7月,王某离家出走,流浪街头,以行乞为生,并结识了刑满释放人员马某。同年9月17日,马某教唆王某去公共汽车上扒窃乘客钱包,王某不肯,马某便以揍他相威胁,迫其行窃。正当王某偷窃了一乘客的钱包准备逃跑时被他人抓住,扭送到公安机关。王某坦白交待了行窃的事实,并协助公安机关将马某抓获。公安机关对王某作了行政处罚。问题
本案中王某有哪些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节?
6、答:(1)决定行政处罚的情节,是指行政机关处罚违法行为人时,作为决定处罚轻重或者免除处罚根据的各种情况。《行政处罚法》对从轻、减轻或免除行政处罚的情节作了明确规定。所谓从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定的处罚范围和处罚幅度内,对违法行为人在数种处罚范围所允许的幅度内选用较低限的处罚。所谓减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人在法定的处罚幅度最低限以下适用行政处罚。
(2)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本案当事人王某具有下列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节:①王某未满18周岁。王某出生于1980年5月,至行政机关对他处以行政处罚的1996年9月时,王某才16周岁,符合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规定。②王某是受他人胁迫才有违法行为的,因此也应从轻或减轻对他的行政处罚。③王某有立功表现。王某协助公安机关将违法人员马某抓获,配合了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的活动,也是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况之一。
《行政处罚法》规定这些从轻、减轻或免除行政处罚的情节,体现了行政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行政机关应准确把握、正确适用。
7、小明系某市第四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男13岁)。1997年4月1日,小明随同校高中二年级学生郭某、高某到市第七中学闹事。在郭某、高某挟持殴打学生的过程中,小明根据事先的分工帮助放哨,某区公安分局对三人都作了行政处罚,其中,小明被行政拘留3日。问题
某区公安分局对小明的行政处罚正确吗?应该如何处理?
7、答:(1)本案涉及到行政责任能力的问题。所谓行政责任能力,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独立地承担法律后果的能力。根据法律,凡依法成立的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成立时起即具有责任能力。但公民要具有行政责任能力则必须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因此与公民的年龄精神状况有密切联系。
(2)我国《行政处罚法》将14周岁作为公民承担行政责任的最低年龄。也是考虑到公民达到14周岁时已具有一定的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和意志的能力。
(3)本案中,小明只有13岁,尚未达到行政责任年龄,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即 使小明实施了违法行为,行政机关也不能对他处以行政处罚。因此,本案中某区公安分局对小明处以拘留3日的 行政处罚是错误的。但是,这也不是说公安机关对小明的违法行为只能不闻不问,而是应该责令其监护人加以管教。
8、2002 年某省会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某市地下热水管理办法》中规定,该市辖区的温泉开发利用需向该市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申领许可证,并接受其监督管理。而于 1994 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地热属矿产资源,并授权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对该能源进行行政管理。2004 年,该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其开发的两处温泉向该市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申领了相关手续,却被省地矿厅以其行为违反了国务院《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第 2 条的规定为由,予以行政处罚。该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问题:
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应向哪个机关申请领取许可证?
8、答:(1)本案中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办法明显违反了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根据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原则,该市办法中的相关条款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及《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相抵触,故属于无效条款。(2)该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一应向地矿部门申领许可证。
9、司机张某,为了搞短途运输,自己购买了一台农用车。2003 年 1 月,张某没有按规定及时到稽查征费所交纳养路费。2 月 10 日,张某出车搞运输时被当地征费所查获,因张某身上当时只有 300 元,于是,征费所的工作人员向他开具了一张暂收条,上面写明:“因未及时缴纳养路费,予交保证金 300 元,限 3 日内携带有关证件到征费所补交养路费,如逾期不交,保证金转为罚款”。此后,张某因有事外出,忘记了交费。2 月 26 日,张某想起后,即到征费所补交了养路费,并拿出保证金的收条,欲抵扣养路费,却被征费所告知,他交的保证金已经被充作罚款。但征费所未给张某出具罚款文书和收据,张某手中只有一张暂收条。
问题:
征费所在收取养路费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合法?
9、答:征费所的行为不合法。
(1)行政收费和行政处罚属于不同性质的行为,应遵循不同的程序和原则,征费所将行政收费行为转换成行政处罚行为是错误的。
(2)即使征费所的行为属于行政处罚,该处罚也是违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 31 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征费所收取张某保证金时,只是在收条中写明如逾期缴纳养路费时将保证金抵作罚款,并未告知张某对其作出行政处罚的有关事项,侵犯了张某的权利。
(3)此外,行政处罚法第 34 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的、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但征费所的工作人员并未遵守该规定。
(4)依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应与收缴罚款机构相分离,罚款应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收据。当场收取罚款只限于 20 元以下的罚款和事后难以执行的情形。征费所在这一点上的做法也是错误的。
10、秦某于 1999 年经过考试合格,又经该省司法厅审核,取得《律师资格证书》。2000 年,秦某因违纪,被其所在单位开除公职。2002 年,秦某通过所在实习的律师事务所向省司法
厅
第五篇:行政法学
1、行政主体:指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2、一事不二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一个行政机关罚款后,排斥该机关的第二次罚款,也排斥另一机关的第二次罚款,否则,当事人有权抗辩,对第二次罚款提起行政诉讼后法院应以适用法律错误撤销后一个罚款行为。
3、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该行政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行政机关提出复议申请,由受理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并做出相应决定的活动。
4、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和资格的行政行为。
5、公务员: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6、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行政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行为。
7、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事项设定权利、义务而作为具体处理决定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又称行政执法行为。
8、国家赔偿: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依法由国家承担责任对受害人所给予的赔偿。
9、行政公开原则:即除涉及国家机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开,以实现公民的知情权、了解权。
10、程序正当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子原则:
第一:行政公开原则,即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开,以实现公民的知情权、了解权。
第二:公众参与原则,即行政机关作出重要规定或决定,应当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特别是作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决定,要听取他们的陈述和申辩乃至举行听证。第三:回避原则,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应当回避。
1、简述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答:(1)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是由行政机关主持解决行政争议,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而行政诉讼则是由法院主持解决行政争议,属于司法监督的范围。
(2)审查范围和原则不同。行政诉讼原则上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复议即可以审查合法性,又可以审查适当性、合理性。
(3)受案范围不同。行政诉讼只受理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争议案件,并以行政诉讼法和其他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为限;行政复议的范围则要宽泛得多。
(4)适用程序不同。行政诉讼适用严格的诉讼程序,行政复议适用的是行政程序,只是这种行政程序由于复议的特殊性而成为一种特殊的行政程序,即准司法程序。
2、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区别。
答:性质不同:前者享有法律、法规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主体,而后者是以行政委托组织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不是行政主体。
权力产生的依据不同:前者的行政职权是由法律、法规的授权而产生,而后者只有在接受了行政委托后才依据行政委托获得了行政职权。
行为后果不同:前者是独立的行政主体,能够对自己实施的行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而后者
区不能自己承担法律责任,当发生行政争议时则由委托机关来承担。
3、行政处罚原则。
答:(1)、处罚法定原则:行政处罚法定原则是指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对公民或者组织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应当给予处罚的,由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公正、公开的原则:
公正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应承担的违法责任与所受到的行政处罚相适应。公开原则: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开的规定,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 依据,否则行政处罚无效。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4)当事人权利保障原则
(5)权力制约原则:三个分离制度、当场处罚的备案制度、政府的监督与当事人的申诉和检举相结合,加强对处罚权的制约。
4、行政合法性原则。
答:行政机关必须遵守现行有效法律: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行政机关富有积极执行和实施现行有效法律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授权进行活动:行政机关采取的行政措施必须有立法性规定的明确授权;没有立法性规定的授权,行政机关不得作出不利行政,即剥夺相对人权利及其义务的行政行为。
5、行政许可的原则。
答、(1)合法原则:要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建立“有限政府”。
(2)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
(3)便民、效率原则:第六条 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4)法律救济原则:第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5)信赖保护原则
(6)监督原则: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应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行 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
6、合理行政原则
答:主要含义是行政行为应当具有理性基础,禁止行政主体的武断专横和随意。最低限度的理性,是行政行为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与适当,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行政理性表现为三个原则:
第一,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的对待行政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
第二,考虑相关因素原则,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只能考虑符合立法授权目的的各种因素,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
第三,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是必要、适当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方式。
7、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
答:基本条件是:
(1)有相应的事实根据、证据确凿——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与动因
(2)正确适用了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3)符合法定行政程序,符合法定方式、形式、顺序、步骤、环节和时限
(4)未超越职权,符合法定权限
(5)未滥用职权,行政行为的事实出以公心,不假公济私,以权谋私
8、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
答:(1)致害行为的主体
致害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法定授权或行政委托的组织。
(2)致害行为的性质
致害行为必须是行使职权的行为,包括:行使职权行为本身,与行使职权密不可分的行为,超越职权的行为,滥用职权的行为等。
(3)致害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但刑事羁押除外(结果责任)
(4)损害结果:必须有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的事实。损害必须是特定的、已发生的,不能是普遍的,主观臆断和尚未发生的。
(5)因果关系: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9、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
答:所谓听证是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在该行政机关指定人员的主持下,由调查取证人员和当事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参加的,对事实进行质证、辩论的活动。基本形式——听证会。根据《行政处罚法》第42条的规定,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完整过程包括:
(1)听证权的告知。
(2)听证要求的提出。
(3)听证的准备。
(4)听证的举行。
10、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主要内容
答:政府信息公开指公民、组织对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掌握或控制的信息拥有知情权,除法律明确规定的不予公开事项外,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有效方式向公众和当事人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
(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适用范围:政府信息的含义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适用的主体包括两类,一为行政机关,二为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2)公开的范围:分为不予公开、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三种情况: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主动公开的包括: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应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的信息:相对人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3)公开的方式和程序:主动公开的方式和程序,依申请公开的方式和程序,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不得收取费用,知情权被侵犯可以提起行政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