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16:4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法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法学教案》。

第一篇:行政法学教案

行政法学教案

第一讲

行政法学概述(了解)

一、行政权的认识

国家权力: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一)行政权的涵义

行政权即行政主体执行法律,采用各种方式以达到行政目的的法定权力。可以看到,近现代西方所提出的“行政权”,在英文中均用“Executive powers”,而不以“Administrative powers”来表述,因为前者更近于执行,后者更近于“管理”。

(二)行政权的特征

从法律角度而言,行政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执行性。行政权从根本上说,是执行法律和权力机关意志的权力。第二,法律性。行政权是法定的权力,为法律所设定。

第三,强制性。行政权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行政权的行使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古人也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右图中,雄狮就代表了这种国家强制力。第四,优益性。

第五,不可处分性。(三)我国行政权的内容

1、部分立法权和非法律规范制定权。部分立法权包括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两种形式,非法律规范制定权是行政主体在职务范围内就其管辖区域中发布普遍性规则的权力,这种制定权所制定的文件称为行政规定。

2、法律、法规、规章和非法律规范的适用权。

3、对各类纠纷的处理权。我国立法赋予行政机关大量的对各类纠纷的复议、仲裁、裁决权。

二、行政法

(一)行政法的涵义

行政法是有关行政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说,行政法是有关行政的主体、权限、行为、程序、违法及救济(包括对行政违法行为本身的救济和对受行政违法侵害的相对人的救济)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行政法的特征

1、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征

(1)调整对象的确定性。

(2)行政法内容的广泛性。

(3)行政法内容的相对易变性。

(4)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的交融性。(5)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平等性。

2、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征

(1)行政法没有统一的法典。

(2)行政法律规范的形式渊源种类不

一、数量繁多。

第二讲

行政法的法源(了解)(一)我国行政法的成文法源

我国是一个成文法国家,行政法的法源主要是成文法。我国行政法的成文法源,包括以下八类:

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不仅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且是国家机关日常活动的根据与基础。宪法作为行政法的根本成文法源,包含的行政法规范主要有:

(1)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基本工作制度和职权的规范。(2)关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基本原则的规范。

(3)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以及保护外国人合法权益和关于外国人义务的规范。

(4)有关国有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外资或合资经济组织以及个体劳动者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的规范。

2、法律

在中国这样一个成文法国家,在宪法之下,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是行政法的基本成文法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有关行政方面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法规更集中地规定和表现了行政法规范的内容,例如国务院2003年5月公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就是对具体行政管理活动的直接规范。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享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只限于民族自治地方适用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也是行政法重要的成文法源之一。

6、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指人们对法律规范的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所作的阐释。我国广义的法律解释制度分为立法解释、具体应用解释和司法解释三种,而《立法法》中的法律解释实际上仅仅指立法解释。

7、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前者如民政部于2003年3月发布的《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管理暂行办法》。后者如杭州市人民政府188号令决定2003年1月施行的《杭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

8、国际条约和协定

国家间的条约和政府间的协定时常会涉及到一国国内的行政管理,成为调整该国行政机关与公民、组织及外国人、外国组织之间行政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条约和协定中的某些条款也是行政法的渊源,除非某一条款在我国参加该条约订立协定时给予保留。

第三讲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涵义

(一)规则、原则与基本原则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所谓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在行政法律规范中,并由它们所确认或体现的基本精神,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我们认为,确立行政法基本原则,至少应考虑以下4个因素:

1、特殊性。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行政法这一部门法的基本原则。

2、普遍性。行政法基本原则应贯穿于全部行政法规范之中,即适用于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和所有领域。

3、法律性。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法律原则,而不是行政管理原则或政治原则。

4、规范性。

二、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广义上的行政法治原则(一)行政合法性原则概念(依法行政)

1、概念

行政合法原则也称依法行政原则,英文为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w,即依照法律实施行政活动;法文为Le principle de la Logalite administrative,即行政合法主义。指行政权力的存在、运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而不是与法律相抵触。在任何一个推行法治的国家,行政合法原则都是行政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我国,行政合法原则是宪法一般原则在行政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首先,行政合法原则以依法办事为核心,体现了厉行法制的宪法原则。其次,行政合法原则注重明确职责权限范围,体现了职权分工的宪法原则。

2、具体要求

(1)行政主体是合法的(2)职权是合法的(3)程序是合法的(4)行政目的是合法的

(5)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行政合理性原则(公正原则)

1、概念

行政合理原则亦称行政适当原则,是指行政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合理、适当和公正。行政合理原则以控制自由裁量权和自由裁量行为的实施为目的。如 果行政主体不正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也会给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其后果有时并不亚于违法的羁束行为。因而,行政合理原则便有了其独立的价值。合理性原则的主要意义,便在于在结果上达到一种公平的状态。

2、具体要求(1)公正不偏私

(2)公平不歧视(同等问题、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处理)(3)目的的合理性(4)手段的适当性

(5)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6)“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7)不单方接触

(8)给相对方以申辩的机会与权利(9)行政公开

第四讲

行政法主体(重点)

一、行政法关系

二、行政法主体

(一)概念:各种以自己的名义参加到行政法关系中的组织或个人

(二)种类

三、行政主体(一)概念及特征

1、概念

行政主体是依法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对外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义务,并独立承担行政责任、担当争讼当事人(包括行政复议当事人、行政诉讼当事人、赔偿义务机关)的组织体。

2、特征

(1)享有行政权

(2)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3)独立对外承担法律责任(4)组织

(二)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为进一步明确行政主体的含义,有必要将其与相关概念作一区别。

1、行政主体与行政人 行政人是指依法享有以行政主体名义行使行政权的自然人。据此,行政主体与行政人虽然都具有行使行政权的资格,但两者界限仍十分明确:前者必须是组织并且是以自己名义对外行使行政权的组织;后者只能是自然人,并且必须以行政主体的名义才能对外行使行政权。

2、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人们通常把那些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行政法上的权利、负担行政法上义务的各方当事人统称为行政法主体。在行政活动中,行政主体及其行政人是一方,与他们相对应的另一方是行政相对人。

3、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学理概念,后者是法律概念;行政机关一经成立即成为当然的行政主体而行政主体除包含行政机关外,还包括得到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的其他组织。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的联系和区别类似于民法中的法人和公司的关系。此外,行政机关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在参与民事活动中也有可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是平等关系,并不享有任何法律上的特权。注意:

1、行政主体——行政法主体——行政机关

2、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是重合的

3、只有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才是行政主体

四、行政机关(一)概念(二)分类

1、一般行政机关与部门行政机关

2、首长制行政机关与委员会制行政机关

3、派出行政机关与派出机构

4、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三)国务院及各部委—— 中央行政机关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在我国,国务院掌理全国行政事务,所以它实际上是权力最大的行政主体。根据《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1997年8月3日实施)第6条的规定,国务院行政机构根据职能分为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和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署等,其依法分别履行国务院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故又叫国务院的职能部门。根据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国务院除办公厅外设28个部、委、行、署。各部、委的性质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执行机关的执行机关。

国务院直属机构是指国务院设立的主办各项专门业务的行政管理部门,它主管国务院的某项专门事项,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因其级别低于国务院各部委,又直属于国务院领导,故称国务院直属机构。(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又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管理本辖区内的各项行政事务。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其性质、地位和作用可以划分为:一般地方人民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和特别行政区地方人民政府三类。

1、一般地方人民政府

一般地方人民政府是指各省、直辖市、市、县、乡、镇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我国根据地域和层级关系共划分为四级人民政府:第一级是省人民政府,包括省级人民政府和中央直辖市人民政府;第二级是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包括省辖市人民政府、各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第三级是县级人民政府,包括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省辖市的区人民政府;第四级是乡级人民政府,包括县、市下属的乡、镇人民政府。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政府

根据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政府是我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盟)、自治县(旗)、自治乡的人民政府,是民族区域自治机关的组成部分,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3、特别行政区人民政府

我国政府已分别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 12月20日分别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 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并享有高度自治权,除外 交和国防事务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外,特别行 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 权及终审权。

五、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一)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企业。这类组织有的原为企业,后得到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而成为具有行政主体地位的经济实体。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在现金管理方面享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事业单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1月1日起实施)第8条第1款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这就赋予了高校学位授予权。

(三)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是指社会成员本着自愿原则,依团体章程而依法组成的集合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疾人基金会、红十字会、法学会、佛教协会等。社会团体有时也受到来自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进行行政活动。

(四)行政机构。

1、专门性机构。如专利局设立的专利复审委员会等。

2、内部机构。如交警大队、消防大队等。

3、派出机构。如公安派出所等。

第五讲

行政行为概述(着重看效力)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一)概念

行政行为最初出现时并不是一个法律用语,而是大陆法系行政法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其渊源大概可追溯到法国的 Acte Administratif 一词。该词是法国大革命后,学者为说明行政机关在法律之下,与司法并行,类似于法院的判决,为处理具体事件,逐渐形成的概念。行政行为是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对行政相对人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并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第一,行政行为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得到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的非行政机关组织体(包括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第二,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第三,行政行为必须是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法律影响的行为。比如,有一些行政主体的行为,象单纯的建议、劝告等行政,一般不可能对行政相对人产生权利义务的影响。(二)特征

1、从属法律性

2、自由裁量性

3、服务性

4、单方意志性

5、强制性

6、无偿性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

(一)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二)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三)自由裁量行政行和羁束行政行为(四)依职权行政行为和依申请行政行为(五)授益行政行为和损益行政行为(六)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七)作为行政行为和不作为行政行为(八)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

(九)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十)自为的行为、授权的行为和委托的行为

三、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和合法要件(一)成立要件

1、行政权能的存在(资格要件)

2、行政权的实际运用(权力要件)

3、法律效果的产生(法律要件)

4、表示行为的存在(主观要件)(二)合法要件

1、行政主体合法

2、行为权限合法

3、程序合法

4、形式合法

5、实体合法

四、行政行为的效力(一)概念

行政行为产生出来的法律上的影响力,即行政行为做出后的效果或叫法律的保护程态。(二)效力的内容

1、先定力

①概念:指行政意志相对于相对人意志的支配力,它实际上是一种行政行为的形成力或者形成规则,即法律对行政意志形成的一种保护。

②理论基础:人民主权理论和公益理论 ③时限:产生于行政程序的启动、终止地行政行为的作出。④作用。

A使行政行为顺利作用 B确定了行政责任 C保证了民主参与

2、公定力——对世效力 ①概念

②理论基础——法安定性的要求 ③作用

A是作出其他行政行行为的前提 B是解决民事纠纷和刑事纠纷的前提

3、确定力——双方效力 ①概念 ②理论基础 A法安定性

B诚实信用的要求

4、拘束力

指已生效具体行政行为所具有的约束和限制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行为的法律效力。

5、执行力

①指已生效具体行政行为要求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对其内容予以实现的法律效力。②执行力的表现

③时效

(三)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时间

1、生效时间:

A、告知生效

这是指行政处理须告知相对人后方能生效。即行政主体履行告知义务,以便让相对人知道行政处理的内容。行政处理只有在告知相对人后才能发生效力。

B 附款生效

附款生效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理时附加其他条件才生效,而非指附加有关法律、法规设定的条件。

2、执行力的追溯——原则上没有

3、效力的延迟

4、效力的中止

5、失效时间:

(1)内容已实现和期限届满

(2)无效

(3)撤销

(4)废止

(5)其他情形

第六讲

行政征收与补偿(只看ppt,不用看法条)

一、行政征收(一)概念及特征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取得相对人的非国有财产所有权的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是国家凭借其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它包括下列特征:

1、强制性。

2、一般是无偿的。

3、法定性。(二)行政征收的种类

1、无须补偿的征收: 税收征收和行政收费组成。

2、需要补偿的征收(1)土地征收、(2)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征收、(3)对企业的征收。(三)行政征收的原则

1、征收法定原则

行政征收作为依靠国家强制力无偿取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财产的行为,应遵循法律保留原则,使得行政征收项目、行政征收范围额度、行政征收机关、行政征收相对人、行政征收程序都有法律上的明确依据,这是现代行政特别是侵害行政行为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征收法定原则又可以具体体现为税收法定主义和行政收费法定。

2、公平负担与受益者负担原则。

3、尊重个人和组织财产权原则。

二、行政征用

行政征用的内涵和特征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基于公益的需要,以补偿为前提,对行政相对人的财产权或具有财产价值的其他权利收归国有,进行限制或利用的行为。该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强制性。

2、公益性。

3、补偿性。

三、行政补偿

1、概念及特征

(1)补偿的前提:

(2)补偿的主体是国家

(3)补偿是一种法定义务

(4)补偿的对象是特定的公民、法人或组织

2、行政补偿的范围(1)财产损害

①行政征收补偿和行政征用补偿

②信赖利益补偿

③公民等为公共利益而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的补偿

④其他行政补偿(2)人身损害

3、行政补偿的方式和标准

(1)方式:直接的金钱补偿或间接补偿。(2)标准:量化标准、模糊标准

第七讲

行政处罚(只看ppt,不用看法条)

一、概念及特征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条的规定,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所给予的制裁行为。它具有如下特征:

1、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2、行政处罚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政制裁。

3、行政处罚的前提在于相对人实施了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

4、行政处罚的性质是以惩戒违法为目的的具有制裁性的行政行为。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一)人身罚

人身罚,亦称自由罚。系指行政主体在一定期限内限制或剥夺违法当事人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在我国人身罚包括行政拘留(二)财产罚

财产罚是指行政主体剥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相对人的某种物质利益的行政处罚。它主要适用于有经济收入或有固定资产的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以营利为目的的违法行为或者给公共利益造成损失的违法行为。财产罚有多种表现形式,最主要的是罚款和没收。(三)行为罚

能力罚又称行为罚,是限制和剥夺违法相对方某种行为能力或资格的处罚措施。行为罚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等。(四)申诫罚

申诫罚又称声誉罚,是指是指行政主体对已构成违法的相对人提出某种告诫和谴责以示制裁的行政处罚形式。主要包括警告和通告批评两种。

三、行政处罚的原则(一)处罚法定原则

行政处罚作为对人身自由、财产、营业以及荣誉权的侵害,自然应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才能据以处罚。行政处罚必须要有法律的根据。它涵盖如下要素:

1、处罚主体及其职权法定。

2、行政处罚的依据法定。

3、行政处罚的程序法定。(二)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4条第1款规定了处罚应遵循公开、公正原则。

处罚公开原则的体现,在于处罚规定的公开,以及处罚程序的公开。

《行政处罚法》第4条第2款中所规定的过罚相当原则,以及第30条规定的查明事实义务,第32条第1款规定的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权,第36条规定行政机关应该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以及收集证据,以及第37条第3款的回避规定,都是贯彻公正原则的规定。(三)过罚相当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4条第2款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因此行政处罚的实施必须在违法行为对行政管理秩序不利的影响,以及其所破坏的管理秩序之间,加以考量。这也是行政法上比例原则特别是均衡原则的体现。(四)保障相对人权利的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这体现了保障相对人权利的原则。(五)职能分离原则(六)一事不再罚原则

一事不再罚是指针对行政相对人的一个违法行为,不能给予两次以上同类处罚,或者说相对人的一个行为违反一个行政规范时,只能由一个行政机关做出一次处罚。

正确理解此原则应注意:

1、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或者多个处罚主体不能根据同一个行政法规范多次做出处罚。

四、行政处罚的设定

设定的含义:创设和落实两层含义 详见行政处罚法。

五、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一)行政处罚的管辖

行政处罚的管辖是指行政主体间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案件进行行政处罚时的权限分工。

《行政处罚法》第四章规定了三条管辖原则:第一,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二,对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第三,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实施行政处罚的条件

1、违法主体。

2、违法行为。

3、时效条件。

(三)实施行政处罚时应考虑的因素

六、行政处罚的程序

第八讲

行政许可(制度/处罚与许可的设定不同)

一、行政许可:解禁(一)概念性质及特征

1、概念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决定是否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

2、特征

①依申请行政行为

②前提是法律的一般禁止 ③要式行为 ④授益性行为

(二)行政许可的分类

1、一般许可和特别许可 一般许可,是指只要符合法定的条件,就可向主管行政机关提出申请,对申请人并无特殊限制的许可。如驾驶许可、营业许可等。特别许可,是指除符合一般条件外,还对申请人予以特别限制的许可。如持枪许可、烟草专卖许可等。

2、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

按照许可的享有程度,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排他性许可,指某个人或组织获得该项许可后,其他任何人或组织都不能再申请获得的许可,如专利许可、烟草专卖许可等;非排他性许可,是指可以为所有具备法定条件者申请获得的许可,如营业执照等。

3、行为许可和资格许可(三)行政许可的设定权

对于《行政许可法》第12条中的规定,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当对上述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时,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前,我国的行政许可设定十分混乱,有设定权的主体过多过滥,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市场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门利益的泛滥,如郑州“馒头办”案。

1、法律、行政法规

2、地方性法规

3、地方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可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四)行政许可的条件和标准

1、行政许可的条件

行政许可的条件,是指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申请人取得许可所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行政许可的条件包括实质性条件和程序性条件两个方面。

2、行政许可的标准

第一 申请在先标准。即许可机关按照申请人提出的先后决定给予哪些申请人许可。

第二,条件优越标准。在众多申请人同时申请一项许可时,许可机关可以决定将许可给予它认为条件最优越的申请人。

第三,考试和考核。如《行政许可法》第54条的规定。

第四,招标和拍卖等公平竞争方式。拍卖以公开公平的竞价方式发放许可证,在该种方式中谁出价最高谁就获得许可。

第五,抽签。当申请许可人众多而行政机关难以决定时,抽签可作为许可标准。

(五)行政许可的程序

1、申请与受理程序

2、审查程序

审查程序包括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两个环节。形式审查主要审查申请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形式要件,是否遵循了法定的程序。实质审查则是在形式审查的基础上,对书面申请文件中所列的从事该项活动的能力、场所设备、人员资格等加以调查核实。

3、决定程序: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

4、听证程序

对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行政许可法》出台之前,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行政审批设置过多过滥,程序繁琐,很多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损害公民权利的扰民制度,有些

还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老百姓申请行政许可,被称为“跑审批”,一个“跑”字,深刻地反映出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因此,改革冗繁的行政审批程序实为必要。

(六)行政许可中的制度

1、不得任意转让制度

2、听证制度

3、不得收费制度

4、特定事项的招标、拍卖制度

5、监督检查制度

第九讲 行政指导

(一)行政指导的内涵与特征

行政指导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事务范围内,对于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运用非强制的手段,获得相对人的同意或协助,指导行政相对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它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非强制性

行政指导的非强制性,在于相对人对行政指导服从的任意性。但行政指导的非强制性,仅限于原则而言。实际中,行政主体可以通过后续的命令措施,以及以职权为后盾的有形和无形的精神压力来实际上要求相对人服从其行政指导。

2、多样性

3、行政性

4、优越性

5、自愿性

(二)行政指导的形式

行政指导通常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劝告、建议、协商、政策指导、提供经费帮助、提供知识、技术帮助等方法。

(三)行政指导与法治主义

1、行政指导与法律优越

行政指导应贯彻法律优越的原则,第一,行政指导不能违反或有悖于成文法律的规定,第二,行政指导不得与立法宗旨目的相抵触;第三,行政指导不得和法律的一般原则相抵触。

2、行政指导与法律保留

(1)行政指导应当取得组织法上的依据

行政主体对行政指导的事务具有法定的管辖权,是行政指导的首要实施条件,行政指导不得逾越有关行政组织法关于行政机关职责权限的规定。

(2)行政指导不一定要取得行为法上的依据(五)行政指导的法律救济

行政指导因为不直接改变相对人权利和利益,因此缺乏处分性,故而在我国1999年11月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一条第四款将“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

第十讲

行政复议(制度/复议决定)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

所谓行政复议,系指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请求重新审查并纠正原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据此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法律制度。(二)特征

1、行政复议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

2、行政复议直接以具体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

3、行政复议以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审查标准;

4、行政复议以书面审理为主要方式;

5、行政复议以行政相对人为申请人,以行政主体为被申请人;

6、行政复议以行政机关为处理机关。

二、行政复议的性质(一)行政性(二)司法性

三、行政复议的功能(一)行政复议的救济功能(二)行政复议的监督功能(三)行政复议的效率功能

四、行政复议的基本制度(一)一级复议制

1、概念

是指行政案件经一个行政复议机关的一次复议后即告终结,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不能再向复议的上级行政机关或原复议机关要求复议。

2、例外

对国务院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规定了有选择性的两级复议制。(第14条)(二)全面审查制

这一原则要求,行政复议机关在实施行政复议时,不仅应当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还要审查它的合理性。(三)书面审查为主,听证为辅(复议法第22条、条例第33条)(四)复议不收费制度

(五)复议原则上不停止执行制度(第21条)

(六)复议可适用调解、和解原则(条例第50、40条)

五、复议的范围。[概括式(第2条)+列举式(第6、7条)+排除式(第8条)](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范围(二)抽象行政行为的复议范围

1、有限性(其它规范性文件)

2、附带性

3、事后性(三)排除行政复议行为

1、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法规、规章)

2、内部人事处理行为

3、行政调解行为

4、劳动仲裁行为

六、行政复议的主体(一)复议机关(第3条)

1、作出被申请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

2、作出被申请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

3、作出被申请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所属的人民政府(二)申请人(详见条例第二章第一节)(三)被申请人(详见条例第二章第二节)(四)第三人(五)代理人

七、复议的管辖(第12条——15条,第18条)行政复议管辖,是指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行政机关之间受理复议案件的分工。管辖的实质意义在于解决具体对某一行政复议案件由哪个行政机关行使复议权。

《行政复议法》第12条至15条对行政复议管辖作了集中规定。根据该规定,行政复议管辖按以下规则确立:

1、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管辖

参见《行政复议法》第12条第1款、第12条第2款和第14条的规定。

2、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管辖参见《行政复议法》第13条和第14条的规定。

行政公署 区公所 街道办事处

3、对特殊行政主体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管辖

《行政复议法》第15条规定了对特殊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管辖规则。这包括:

(1)对派出机关、机构行为不服的管辖

《行政复议法》第15条第1款第1项、第2项的规定。

(2)授权关系中的管辖

参见《行政复议法》第15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

(3)对共同行政行为不服的管辖

参见《行政复议法》第15条第1款第4项的规定。

(4)对被撤销行政机关行为不服的管辖

参见《行政复议法》第15条第1款第5项的规定。注:第15条第2款。

4、转送管辖: 管辖权的转移:

八、复议程序

行政复议程序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所遵循的步骤。它在性质上属于行政程序。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相比,具有简易、高效等特点。但是,行政复议作为一种行政裁判制度,又具有准司法性,所以在程序上应尽量司法化,以保证复议活动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一)申请与受理

第一,申请(第11条)相对人不提出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不能主动管辖。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申请复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3、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申请复议范围。

5、属于受理复议机关管辖。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如根据《行政复议法》第9条和第16条的规定,申请复议还须符合下列程序条件:

(1)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第9条)(2)申请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请复议。(第16条)

第二,受理(第17、19、20条)申请人提出复议申请后,行政复议机关对复议申请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项:

1、申请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2、申请是否属于重复申请。

3、案件是否已由人民法院受理。

4、申请手续是否完备。

复议机关对复议申请进行审查后,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 5日内,对复议申请分别作以下处理:

1、复议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应予受理。

2、复议申请符合其他法定条件,但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受理的,应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

3、复议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决定不予受理,并告知理由和相应的处理方式,而不能简单地一退了之。(二)行政复议的审理和决定

第一,复议审理

1、审理前的准备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和复议实践,审理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向被申请人送达申请书副本。(第23条)(2)调查收集证据。

复议机关调查收集证据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二是向有关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和公民调取证据。

(3)更换或者追加当事人。

2、审理的内容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复议机关既有权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也有权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适当。

《行政复议法》第22条规定:“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由此可见,书面审理是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的基本形式。

4、审理的依据

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只能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及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非立法性的规范性文件。

5、审理中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复议法》第21条规定:“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从而确立了复议不停止执行的制度。然而,如果毫无例外地规定复议不停止执行,将可能使违法、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得到执行而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行政复议法》在确立复议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同时,也规定了该原则的例外:

(1)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可以依职权决定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2)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3)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4)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6、审理的期限

《行政复议法》第31条第1款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60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 第二,复议决定(第28条)

1、复议决定的种类

复议机关通过对复议案件的审理,最后要作出决定。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复议决定有以下四种:

(1)维持决定。

(2)履行决定。履行决定是指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履行某种法定职责的决定。

(3)撤销、变更或确认违法决定。撤销、变更或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是指复议机关作出的撤销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决定。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议机关可以决定撤销、变更或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①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②适用依据错误的。

③违反法定程序的。

④超越或滥用职权的。

⑤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不利变更禁止原则

(4)驳回复议申请决定(见条例48)

(5)赔偿决定

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如果侵犯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申请人请求赔偿,复议机关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在作出撤销、变更或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决定的同时,作出被申请人依法给予赔偿的决定。

(三)送达与执行 第一,送达

送达的方式及期限的计算,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执行(第32、33条)

行政复议决定生效后,双方当事人应该自觉履行。但有时当事人由于对复议决定不满意而不予履行,此时强制执行就成为必要,否则,行政复议的国家权威性就无从树立。

1、被申请人不履行复议决定的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32条和37条的规定,当被申请人不执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执行行政复议决定的,作出复议决定的机关或者有关上级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并对被申请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经责令履行仍拒不履行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2、申请人不履行复议决定的

当申请人不履行终局的复议决定,或者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复议决定的,则根据复议决定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措施:

(1)如果复议机关作出的是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的,则由原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如果复议机关作出的是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的,则由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注:

Ppt内容基本都要看,重点内容着重看,还要参考法条 强制法不看 行政诉讼法大题 阿曾,加油,,,,,

第二篇:行政法学

一、单选题知识要点

1.“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这个观点源于美国行政学家F.J.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说。

2.行政职权,是行政权的具体配置和转化形式;行政权限,是行政权的具体形式。(★)

3.行政法的分类:(★★)

(考点提示:主要分清依不同分类标准可划分为何种类型,易出单选题,在考试中极为常见,我们不妨称之为“分类题”,需要大家在复习中尤其注意。)

(1)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

(2)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实体行政法与程序行政法。

(3)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监督行政行为法。

4.行政职权的行使是行政关系得以发生的客观前提。(★★)

5.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是基于对行政权力控制的需要。

6.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7.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关系之中,指导行政法的立法与实施的根本原理或基本准则。

8.英国宪法学家戴雪是一个著名的否认行政法价值的学者。

9..在19世纪中末叶,法国有一些学者率先提出行政法理论,但直到20世纪初,行政法学方在大陆法系国家形成体系。

二、多选题知识要点

1.行政权的特点:自由裁量性、主动性和广泛性;强制性、单方性和优益性。(不包括参与性)(★★)

2.行政权的内容: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决定权、行政检查监督权、行政制裁权、行政强制执行权、行政裁判权等。(不包括行政审判权)(★)

3.行政法的特定调整对象: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注意,不是行政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4.我国行政法的一般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1)法律解释(注意,是有权解释,不包括学理解释等无权解释);(2)国际条约、惯例。(★★)

5.一般行政法:如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程序法等;特别行政法:如经济行政法、军事行政法、体育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卫生行政法、科技行政法。(★)

6.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与行政主体之比较:(见图解1)(★★)

(1)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包括①行政主体;②行政相对人)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的监督主体(如立法机关、其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2)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或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包括:①行政主体;②行政相对人。

(3)行政主体,包括:①行政机关;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不包括行政委托中的受托组织)

7.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1)物质财富;(2)精神财富;(3)行为。

8.我国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有:①国家立法机关;②国家行政监察机关;③国家司法机关;④行政主体;⑤在特定的条件下,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9.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概括为依法行政,具体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10.行政合法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不仅应遵循宪法、法律,还要遵循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11.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行政立法、行政程序、行政责任和司法审查方面,在承认行政权扩大的同时,强调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12.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法学体系一般是在绪论的基础上展开为“行政组织法”、“行政作用法”和“行政救济法”三个部分,其中心关注行政权的设定和运作,强调对其保障和监督。(★★)

三、名词解释知识要点

1.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2.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3.行政职权――是具体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所拥有的,与其行政目标、职务和职位相适应的管理资格和权能,是行政权的具体配置和转化形式。(★)

4.行政权限――是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所不能逾越的范围界限,是行政权的具体形式。(★)

5.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6.行政法关系――是指由行政法调整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7.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管理关系。(★★)

8.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9.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合法性原则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0.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

性。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11.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行政机关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

12.行政应急性原则――是现代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应急性原则是合法性原则的例外。(★★)

四、简答题知识要点

1.简述行政法的特点。(★)(注意,亦可能出多选题)

答:

(一)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

(二)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

(1)行政法的内容广泛;

(2)以行政法规、规章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

(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2.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1)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非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

(5)大多数的行政法律关系争议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判机构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加以解决,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由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3.简述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之间的关系。(★)

答:

(一)它们的区别主要有:

(1)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监督主体处于主导地位;

(2)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相对于行政主体的另一方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相对于行政主体的另一方是监督主体;

(3)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行为等,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二)它们的联系主要有:

(1)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在行政法律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2)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3)相对于行政主体而言,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非对等性和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的非对等性是倒置的。

4.简述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答:

(一)概念(略)。

(二)特征:

第一,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一种多重复杂的法律关系;

第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包含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第三,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非对等性。

5.简述行政法治原则的作用。

答: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关系之中,指导行政法的立法与实施的根本原理或基本原则。其作用为:

(1)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废止工作;

(2)行政法治原则有助于人们对行政法的学习、研究及解释;

(3)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实施、发挥执法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发生执法误差或错误执法;

(4)行政法治原则可以弥补行政法规范的漏洞,直接作为行政法适用。

6.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涵义及其具体内容。(★★)

答:

(一)涵义(略)。

(二)具体内容:

(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2)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

(3)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

7.简述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涵义及其具体内容。(★★)

答:

(一)涵义(略)。

(二)具体内容:

(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

(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

(3)平等适用法律规范,不得对相同事实给予不同对待;

(4)符合自然规律;

(5)符合社会道德。

8.简述行政应急权力行使应符合的条件。(★)

答:(1)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

(2)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

(3)行政机关做出应急权力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

(4)应急权力的行使应当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

(5)应急权力造成个人或组织正当权益受损的,应在事后予以一定的补偿

五、论述题知识要点

1.试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答: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即行政法治原则,它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其具体内容有:①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②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③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求。

(2)行政合理性原则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其具体内容有:①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②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③平等适用法律规范,不得对相同事实给予不同的对待。符合自然规律;④符合社会道德。

(3)行政应急性原则指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它是前二种原则的非常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特殊的重要内容。

行政法治原则涵盖了对行政法关系所有主体的要求,它可概括为依法行政。

2.试述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一)地位:

行政法是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

第一,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来看,行政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类社会关系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息息相关;

第二,从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来看,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的实施法;

第三,从行政法与其它基本法律部门的关系来看,行政法对其他部门法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作用:行政法作为一门独特的法律部门,具有如下两方面独特的作用:

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实施的作用;另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护公民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

第三篇: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

一、单项选择题 [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选出并把其标号写在答体纸上]

1、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原因是。

(A)

A、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B、行政应急性权力的存在C、行政优益权的存在D、效力先定特权的存在、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概括为。(B)

A、职权法定B、依法行政

C、程序法定D、责任法定

3、赶赴火场的消防队和消防器材,必要时铁路和航运部门应免费优先载运。这体现了行政主体享有。(B)

A、行政特权B、获得社会协助权

C、行政受益权D、先行处置权

4、下列行政制裁形式中,属于行政处分的是。(C)

A、记过B、罚款

C、降职D、吊扣许可证

5、行政裁决行为属于。

(A)

A、行政司法行为B、行政执法行为

C、民间裁断行为D、居间调解行为

6、公安机关对醉酒的人强制进行人身约束,该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是

(C)

A、附条件生效B、告知生效

C、即时生效D、受领生效

7、《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

(B)

A、宪法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D、法律

8、收取水资源费属于。

(D)

A、行政征用B、行政处罚

C、行政合同D、行政征收

9、行政处罚适用的一般时效条件是。(C)

A、一年B、六个月

C、二年D、三个月

10、下列合同是行政合同的是。

(C)

A、行政机关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

B、工商局与自来水公司签订的供水合同

C、市公安局委托某银行代收罚金的委托合同

D、税务局与某百货公司签订的购买办公用品的订货合同

11、行政指导对行政相对方而言。

(A)

A、不具有强制力B、部分有强制力

C、无法律意义D、是否具有强制力取决于具体情况

12、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国家赔偿金最高额为。(B)

A、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倍

B、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

C、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

D、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10倍

13、第一次确立了我国的听证制度。

(C)

A、《专利法》B、《环境保护法》

C、《行政处罚法》D、《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14(D)

A、《治安管理处罚条例》B、《税收征收管理法》

C、《土地管理法》D、《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15、某市公安局民警杨某在执行巡逻任务时,非法殴打他人致残,受害人应当依法向提

出赔偿请求。(C)

A、市公安局B、民警杨某

C、杨某所在的公安派出所D、市政府

16、原告在司法审查中的义务有

(D)

A、举证B、收集证据

C、监督审判活动D、履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

17、我国行政赔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A)

A、被告举证B、原告举证

C、谁主张谁举证D、法院举证

18、(B)

A、行政裁决B、行政处罚

C、行政许可D、行政确认

19、下列行为中不是行政行为的有(A)

A、购买办公用品B、扫“黄”

C、证明张某死亡D、清理“三无”人员

20、行政诉讼中,被告无权

(B)

A、提出上诉B、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

C、作出停止执行原具体行政行为D、改变自己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名词解释题

1、行政优益权是国家为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驶职权,切实地履行指责,圆满地实

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而以法律、法规等形式赋予行政主体享有各种职务上或者物质上有益条

件的资格。行政优益权在性质上不属于行政职务,但它与行政职务有密切联系,是行政职务

有效行驶的保障条件。

2、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驶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

法律意义的行为。

3、代履行是指行政主体雇人代替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方履行义务而强制义务人缴付劳务费用的行政强制方式。

4、过罚相当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人适用行政处罚,所科罚种和处罚幅度要与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过错程度相适应,既不轻过重罚,也不重过轻罚,避免畸轻畸重的不合理、不公正的情况。

5、行政追偿是指国家在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之后,依法责令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首位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6、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取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及宏观调节经济活动的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向负有法定义务的行政相对方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地具体行政行为。

三、简答题

1、缔结行政合同的原则有哪些?

答:

1、适应行政需要的原则

2、不超越行政权限

3、合同内容必须合法

2、行政立法有效成立的要件有哪些?

答:

1、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的行为。

2、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为的行为。

3、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抽象行政行为。

3、简述行政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及其情形。

答:在行政诉讼中,根据诉讼标的所在地确定管辖法院的称作特殊地域管辖

《行政诉讼法》

18、19条规定了两种具体情形:

1、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4、行政行为具有哪些效力?

答:(1)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2)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3)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

(4)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

5、什么是一级复议制?

答:我国的行政复议采取一级复议制,也就是说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以上一级国家的行政机关的复议决定为终局决定,复议决定书下达后,行政相对方不得再向上级国家行政机关要求复议。

第四篇: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名词解释

1.行政:在行政法上的意义,通常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的活动。

2.行政处理权: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对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等事项作出处理的权力。

3.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行使、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

4.行政征调:亦称公用征调,是指行政主体等为了公共利益,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或者紧急需要的情况下,依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征用和调集个人和组织的财务或劳务,并给予相应补偿的行政行为。

5.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有公共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行政诉讼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6.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7.行政处罚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政相对人依法给予制裁权力。

8.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9.狭义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个人和组织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

10.行政赔偿: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11.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

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是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主体行政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其权利、义务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12.行政强制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不依法履行行政义务的行政相对人通过采取人身的或财产的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相应义务的权力。

13.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对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本身以及对所有其他组织、个人所具有的法律上的效力。

14.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未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以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15.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拘役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复议机关依照行政复议程序重新审查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

16.行政拘留,又称治安拘留:是公安机关依法对违法行政法律规范(特别是治安管理法律)的人,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17.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法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

18.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现象为对象的法律分支学科。

19.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相对人必须自己履行相应行为为之定的义

务,如其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相应行政主体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强制相对人履行,如相应行政主体不具有采取某种强制措施的法定权力,该行政主体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0.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质证,然后根据经双方

2、答:(1)区规划科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区规划科只是该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内部的一个职能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不是独立的行政机关,没有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能力,因此其行为没有法律效力。

(2)区政府的授权行为无效,没有法律依据。

作为行政主体,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第二,必须是能够以自已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第三,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只有同时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管理实践中,最重要的行政主体是行政机关,另外还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种类:(1)社会房组织、团体。(2)企事业组织。(3)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4)各种技术检验、鉴定机构等。

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第十七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第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3、2004年6月一个星期天的晚上,赵某驾车前往某饭店参加大学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大家兴致颇高,边喝酒边聊天,畅叙毕业后各自生活经历与感受。晚十点钟左右,晚会结束,赵某开车回家途中,遇到交通警察进行专项检查。经交通警察用酒精测试仪测试,赵某的血液酒精含量为50mg/100ml(国家标准:≥20mg/100ml为饮酒;≥80mg/100ml为醉酒)。交通警察认定赵某为饮酒后驾车,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作出以下处罚:暂扣1个月驾驶证,并处200元罚款。赵某认为处罚太重,希望改为警告处罚,至多罚100元了结。但交通警察拒不同意,认为这是最轻的处罚。赵某不服处罚决定,准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变更原行政处罚决定。

问题:

(1)交通警察于周日晚上的执法检查行为是否属于“公务行为”?为什么?(2)在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赵某依法享有哪些权利?(3)赵某能否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

(4)法院是否有权变更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行政处罚?为什么?

3、答:(1)属于公务行为,因为交警是以工作的身份进行处罚的,是属于公事行为,不是以私人身份所进行的活动。

(2)保持沉默的权力、申诉权。

(3)就是向交警部门提出申诉,如果对交警部门的裁决还不满,可以向其上级机关或同给人民政府再请求行政复议,最后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行政诉讼。有权受理行政复议的行政机关是上一级行政机关,包括主管机关,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所属的同级人民政府,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专门行政机关。

(4)法院当然有权变更公安交警管理机关的行政处罚了,只要是行政部门做出了违法的行政行为,法院就能依法处理。

4、某市原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屠宰许可证等证照

齐全。1997年国务院发布《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该市政府根据其中确认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

牌的规定发出通告,确定只给甲发放定点标志牌。据此,市工商局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营业执照吊销,卫生局也将卫生许可证吊销。乙、丙、丁三家屠宰场对此不服,找到市政府,市政府称通告属于抽象行政行为,需遵守执行。三家屠宰场遂提起行政诉讼。

问题:

(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何种类型的行政行为?理由是什么?(2)谁是此案的被告?理由何在?

(3)此案乙、丙、丁是否有权提起行政诉讼?理由是什么?

(4)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属于何种性质的行为,工商局、卫生局能否据此吊销乙、丙的执照许可证?

4、答:(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本案中市政府发布的通告,明确确定只给甲发放定点标志牌,而该市原仅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这就意味着剥夺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屠宰资格。可见,该通告是针对定点屠宰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侵害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公平竞争权,属于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

(2)市政府、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均可成为本案的被告。

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第(一)项可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对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诉讼,由于市政府的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且直接侵犯了乙、丙、丁的利益,故乙、丙、丁均可依据《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以市政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依《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第(一)项规定,乙、丙、丁可以市工商局、市卫生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3)乙、丙、丁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理由如上题所述。

(4)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是行政许可行为,具体而言是属于资格许可行为,即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的许可。既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行为是资格许可行为,未获得该牌的企业就不得从事生猪屠宰的经营活动,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就有权据此吊销其执照与许可证。但本案中,由于市政府的行为违法,所以,工商局、卫生局就不得据此吊销乙、丙、丁的执照与许可证。

5、寇某是某县集贤村村民,平时有些小偷小摸的习惯,但一直未被人发现。1996年12月13日晚,正当寇某偷窃邻村张某家的母鸡时,被张某当场抓获,张某遂向县公安局告发。县公安局为此进行了调查,查明寇某违法事实如下:(1)1992年8月,寇某偷窃邻村李某家一只小狗,价值30元;(2)1993年6月,寇某窃得王某家铁犁一件,价值40元;(3)1994年10月,寇某窃得他人桔子30公斤,价值38元;(4)1995年7月,寇某偷窃本村一村民家的红砖160块,价值32元;(5)1996年12月13日,寇某偷窃张某家母鸡时被抓获。县公安局根据这些事实,认为寇某小偷成习,共窃得物品价值近150元,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寇某作出拘留15日,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寇某认为:自己前三次偷窃行为已过法定追究责任时效,公安局在处罚时仍将这些违法行为作为处罚对象是不对的。因此,寇某提出复议申请。

问题:

寇某在1992年8月至1994年10月间实施的违法行为已过追究责任期限了吗?为什么?

5、答:(1)本案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认定行政处罚适用的追究责任时效。超过法定的追究期限,则不得对违法行为人适用行政处罚,已经处罚的应予以撤销。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这一期限为二年,并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若违法行为有

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则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这里所谓的“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是指违法行为是连续行为或继续行为。连续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一定时间内连续数次实施了同一种性质完全相同的违法行为。继续行为是指一个违法行为发生之后,行为以及由此所

成的不法状态一直处于持续状态。对于违法行为是连续行为或者继续行为的,其追究责任期限从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本案中,寇某在1992年8月至1994年10月间实施的违法行为,虽然已经过了二年未被发现,似乎应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但是,寇某在1992年8月至1996年12月之间,连续实施了五个性质完全相同的违法行为即偷窃行为,应认定这些违法行为是连续行为,即寇某的违法行为有连续状态,所以对这些违法行为追究责任的期限应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本案中就是从1996年12月13日晚寇某被抓获时起计算。从这个意义上说,寇某从1992年8月至1994年10月间实施的违法行为并没有超过追究责任期限,公安局应该对这些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6、王某出生于1980年5月,自幼父母离异,王某跟其母一起生活。1989年王某母亲改嫁后,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管教,也减少了对他的关心。因此,王某自小养成了沉默寡言言、内向的性格。1996年7月,王某离家出走,流浪街头,以行乞为生,并结识了刑满释放人员马某。同年9月17日,马某教唆王某去公共汽车上扒窃乘客钱包,王某不肯,马某便以揍他相威胁,迫其行窃。正当王某偷窃了一乘客的钱包准备逃跑时被他人抓住,扭送到公安机关。王某坦白交待了行窃的事实,并协助公安机关将马某抓获。公安机关对王某作了行政处罚。问题

本案中王某有哪些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节?

6、答:(1)决定行政处罚的情节,是指行政机关处罚违法行为人时,作为决定处罚轻重或者免除处罚根据的各种情况。《行政处罚法》对从轻、减轻或免除行政处罚的情节作了明确规定。所谓从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定的处罚范围和处罚幅度内,对违法行为人在数种处罚范围所允许的幅度内选用较低限的处罚。所谓减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人在法定的处罚幅度最低限以下适用行政处罚。

(2)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本案当事人王某具有下列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节:①王某未满18周岁。王某出生于1980年5月,至行政机关对他处以行政处罚的1996年9月时,王某才16周岁,符合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规定。②王某是受他人胁迫才有违法行为的,因此也应从轻或减轻对他的行政处罚。③王某有立功表现。王某协助公安机关将违法人员马某抓获,配合了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的活动,也是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况之一。

《行政处罚法》规定这些从轻、减轻或免除行政处罚的情节,体现了行政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行政机关应准确把握、正确适用。

7、小明系某市第四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男13岁)。1997年4月1日,小明随同校高中二年级学生郭某、高某到市第七中学闹事。在郭某、高某挟持殴打学生的过程中,小明根据事先的分工帮助放哨,某区公安分局对三人都作了行政处罚,其中,小明被行政拘留3日。问题

某区公安分局对小明的行政处罚正确吗?应该如何处理?

7、答:(1)本案涉及到行政责任能力的问题。所谓行政责任能力,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独立地承担法律后果的能力。根据法律,凡依法成立的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成立时起即具有责任能力。但公民要具有行政责任能力则必须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因此与公民的年龄精神状况有密切联系。

(2)我国《行政处罚法》将14周岁作为公民承担行政责任的最低年龄。也是考虑到公民达到14周岁时已具有一定的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和意志的能力。

(3)本案中,小明只有13岁,尚未达到行政责任年龄,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即 使小明实施了违法行为,行政机关也不能对他处以行政处罚。因此,本案中某区公安分局对小明处以拘留3日的 行政处罚是错误的。但是,这也不是说公安机关对小明的违法行为只能不闻不问,而是应该责令其监护人加以管教。

8、2002 年某省会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某市地下热水管理办法》中规定,该市辖区的温泉开发利用需向该市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申领许可证,并接受其监督管理。而于 1994 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地热属矿产资源,并授权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对该能源进行行政管理。2004 年,该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其开发的两处温泉向该市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申领了相关手续,却被省地矿厅以其行为违反了国务院《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第 2 条的规定为由,予以行政处罚。该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问题:

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应向哪个机关申请领取许可证?

8、答:(1)本案中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办法明显违反了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根据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原则,该市办法中的相关条款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及《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相抵触,故属于无效条款。(2)该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一应向地矿部门申领许可证。

9、司机张某,为了搞短途运输,自己购买了一台农用车。2003 年 1 月,张某没有按规定及时到稽查征费所交纳养路费。2 月 10 日,张某出车搞运输时被当地征费所查获,因张某身上当时只有 300 元,于是,征费所的工作人员向他开具了一张暂收条,上面写明:“因未及时缴纳养路费,予交保证金 300 元,限 3 日内携带有关证件到征费所补交养路费,如逾期不交,保证金转为罚款”。此后,张某因有事外出,忘记了交费。2 月 26 日,张某想起后,即到征费所补交了养路费,并拿出保证金的收条,欲抵扣养路费,却被征费所告知,他交的保证金已经被充作罚款。但征费所未给张某出具罚款文书和收据,张某手中只有一张暂收条。

问题:

征费所在收取养路费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合法?

9、答:征费所的行为不合法。

(1)行政收费和行政处罚属于不同性质的行为,应遵循不同的程序和原则,征费所将行政收费行为转换成行政处罚行为是错误的。

(2)即使征费所的行为属于行政处罚,该处罚也是违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 31 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征费所收取张某保证金时,只是在收条中写明如逾期缴纳养路费时将保证金抵作罚款,并未告知张某对其作出行政处罚的有关事项,侵犯了张某的权利。

(3)此外,行政处罚法第 34 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的、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但征费所的工作人员并未遵守该规定。

(4)依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应与收缴罚款机构相分离,罚款应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收据。当场收取罚款只限于 20 元以下的罚款和事后难以执行的情形。征费所在这一点上的做法也是错误的。

10、秦某于 1999 年经过考试合格,又经该省司法厅审核,取得《律师资格证书》。2000 年,秦某因违纪,被其所在单位开除公职。2002 年,秦某通过所在实习的律师事务所向省司法

第五篇:行政法学

1、行政主体:指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2、一事不二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一个行政机关罚款后,排斥该机关的第二次罚款,也排斥另一机关的第二次罚款,否则,当事人有权抗辩,对第二次罚款提起行政诉讼后法院应以适用法律错误撤销后一个罚款行为。

3、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该行政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行政机关提出复议申请,由受理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并做出相应决定的活动。

4、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和资格的行政行为。

5、公务员: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6、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行政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行为。

7、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事项设定权利、义务而作为具体处理决定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又称行政执法行为。

8、国家赔偿: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依法由国家承担责任对受害人所给予的赔偿。

9、行政公开原则:即除涉及国家机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开,以实现公民的知情权、了解权。

10、程序正当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子原则:

第一:行政公开原则,即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开,以实现公民的知情权、了解权。

第二:公众参与原则,即行政机关作出重要规定或决定,应当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特别是作出对行政相对人不利的决定,要听取他们的陈述和申辩乃至举行听证。第三:回避原则,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应当回避。

1、简述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答:(1)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是由行政机关主持解决行政争议,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而行政诉讼则是由法院主持解决行政争议,属于司法监督的范围。

(2)审查范围和原则不同。行政诉讼原则上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复议即可以审查合法性,又可以审查适当性、合理性。

(3)受案范围不同。行政诉讼只受理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争议案件,并以行政诉讼法和其他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为限;行政复议的范围则要宽泛得多。

(4)适用程序不同。行政诉讼适用严格的诉讼程序,行政复议适用的是行政程序,只是这种行政程序由于复议的特殊性而成为一种特殊的行政程序,即准司法程序。

2、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区别。

答:性质不同:前者享有法律、法规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主体,而后者是以行政委托组织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不是行政主体。

权力产生的依据不同:前者的行政职权是由法律、法规的授权而产生,而后者只有在接受了行政委托后才依据行政委托获得了行政职权。

行为后果不同:前者是独立的行政主体,能够对自己实施的行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而后者

区不能自己承担法律责任,当发生行政争议时则由委托机关来承担。

3、行政处罚原则。

答:(1)、处罚法定原则:行政处罚法定原则是指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对公民或者组织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应当给予处罚的,由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公正、公开的原则:

公正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应承担的违法责任与所受到的行政处罚相适应。公开原则: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开的规定,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 依据,否则行政处罚无效。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4)当事人权利保障原则

(5)权力制约原则:三个分离制度、当场处罚的备案制度、政府的监督与当事人的申诉和检举相结合,加强对处罚权的制约。

4、行政合法性原则。

答:行政机关必须遵守现行有效法律: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行政机关富有积极执行和实施现行有效法律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授权进行活动:行政机关采取的行政措施必须有立法性规定的明确授权;没有立法性规定的授权,行政机关不得作出不利行政,即剥夺相对人权利及其义务的行政行为。

5、行政许可的原则。

答、(1)合法原则:要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建立“有限政府”。

(2)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

(3)便民、效率原则:第六条 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4)法律救济原则:第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5)信赖保护原则

(6)监督原则: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应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行 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

6、合理行政原则

答:主要含义是行政行为应当具有理性基础,禁止行政主体的武断专横和随意。最低限度的理性,是行政行为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与适当,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行政理性表现为三个原则:

第一,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的对待行政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

第二,考虑相关因素原则,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只能考虑符合立法授权目的的各种因素,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

第三,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是必要、适当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方式。

7、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

答:基本条件是:

(1)有相应的事实根据、证据确凿——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与动因

(2)正确适用了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3)符合法定行政程序,符合法定方式、形式、顺序、步骤、环节和时限

(4)未超越职权,符合法定权限

(5)未滥用职权,行政行为的事实出以公心,不假公济私,以权谋私

8、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

答:(1)致害行为的主体

致害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法定授权或行政委托的组织。

(2)致害行为的性质

致害行为必须是行使职权的行为,包括:行使职权行为本身,与行使职权密不可分的行为,超越职权的行为,滥用职权的行为等。

(3)致害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但刑事羁押除外(结果责任)

(4)损害结果:必须有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的事实。损害必须是特定的、已发生的,不能是普遍的,主观臆断和尚未发生的。

(5)因果关系: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9、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

答:所谓听证是指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在该行政机关指定人员的主持下,由调查取证人员和当事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参加的,对事实进行质证、辩论的活动。基本形式——听证会。根据《行政处罚法》第42条的规定,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完整过程包括:

(1)听证权的告知。

(2)听证要求的提出。

(3)听证的准备。

(4)听证的举行。

10、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主要内容

答:政府信息公开指公民、组织对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掌握或控制的信息拥有知情权,除法律明确规定的不予公开事项外,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有效方式向公众和当事人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

(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适用范围:政府信息的含义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适用的主体包括两类,一为行政机关,二为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2)公开的范围:分为不予公开、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三种情况: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主动公开的包括: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应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的信息:相对人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3)公开的方式和程序:主动公开的方式和程序,依申请公开的方式和程序,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不得收取费用,知情权被侵犯可以提起行政救济。

下载行政法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法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 一、单项选择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合理性原则具体内容的是 A.行......

    行政法学知识点汇总

    1.行政法的概念:调整行政过程中行政关系以及监督行政关系的公法规范的总称 2行政的概念:行政法上的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为积极实现公益目的,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物......

    行政法学读书笔记

    《行政法学》读后感 一、选择这本书的理由 由王连昌、马怀德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政法学》这本教材,是我假期所选的、认真阅读的书籍。我为什么要选择一本教材作......

    行政法学2014.1-2015.7(精选合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 2014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行政法学》读后感

    《行政法学》读后感 13级行政管理(专升本) 133330105 王晓骊由罗豪才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政法学》,是我选择写读后感的书籍。作为行政法,其核心是要调节个人与公众......

    行政法学名词解释

    行政法学(2)名词解释 1、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的社会管理行为,具有行政性。行政指导行为的实施者是行政主体、承受者是行政相对人。 2、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当......

    行政法学试题

    2010年期终考试行政法学试题(A)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的括号内。错选、......

    行政法学第三章

    行政法学第三章模拟试题出题人:一、名词解释 1、行政公务人员 答案:指基于一定的行政公务身份而代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的工作人员。 2、公务员 答案:指依法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