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墓论文:海岛生态墓地建设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与探析
公墓论文:海岛生态墓地建设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与探析
【中文摘要】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祭祀、凭吊、服丧、清明扫墓等系列活动形式来拜祭祖先,特别是每逢清明,春节前后,人们都习惯举家出动,祭扫先人,既享受了与家人团聚,也可以顺便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因此,公墓作为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同样占据着特殊地位,同时也是体现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因此城镇人口殡葬引起的系列问题,就激发了本文关于海岛生态墓地建设开发这一理念的产生,从而引起我们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思考和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在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认识也随之进一步深化。老百姓们不再局限于过去对墓地的看法,近年来在我国各大城市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概念、新名词的殡葬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譬如生态公墓、园林公墓、森林公墓以及树葬、草葬、花葬、海葬、生态葬等等,名目繁多。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对我国当今公墓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从而提出利用沿海城市周边邻近的海岛、荒岛来开发建设海岛生态墓地的新理念,并以威海乳山宫家岛为例作初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开发建设海岛生态墓地主要以殡葬文化为基础,结合美学文化、园林文化、风俗文化、景观设计等,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设施设备,以促进城市殡葬安全和提高殡葬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为目标,构建出独具沿海城市特色、保护生态资源的海岛生态墓地,使生态墓园成为沿海城市的人文景观,既满足沿海城市居民祭奠缅怀
先人的需求,又能从中得到有益的精神启迪,感悟人生,了解历史。
【英文摘要】From ancient times, Chinese people through worship, pay tribute, mourning, Ching Ming grave form of a series of activities such as ancestor worship, especially during the Ching Ming, Chinese New Year, people all his family out, sweeping their ancestors, both enjoy and their families can also enjoy the way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nature.Therefore, the cemetery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its construction in the same building in the city occupies a special position, but also reflect an aspect of urban civilization.Therefore, the urban population caused by a series of problems the funeral to inspi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emetery on the island to develop this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oduction, which led to our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inking and research.With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people for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lso will be further deepened.People are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past, the views of the cemetery, in recent years in the major cities in China continue to emerge, some new concepts, new ways the term funeral atten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such as eco-cemetery, Garden Cemetery, Forest Cemetery and Tree Burial, grass funeral,flowers funeral, burial at sea, ecological burial, etc., under various names.This thesis i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cemetery survey research and analysis, which made use of the coastal cities around the nearby islands, island to is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oncept of eco-cemetery, and Rushan, Weihai Island as a home for Chu Qian Gong discussed to initiate.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emetery island ecosystem is based mainly on funeral culture, combined with aesthetic culture, garden culture, customs and culture, landscape design, the use of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ical means and facilities to promote safety and improve the urban funeral funeral harmonization of eco-efficiency as the goal, construc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al cities,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island cemetery, the cemetery became the ecology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coastal cities, both coastal cit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residents pay homage to memory of their ancestors, but also be beneficial from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understanding life, to understand history.【关键词】公墓 生态 海岛 景观设计 宫家岛 【英文关键词】
【目录】海岛生态墓地建设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与探析
中文摘要10-1114-4015-19Abstract11-121.1.选题背景15-2
3引言13-1
4一、绪论
1.1.1.西方墓园文化19-2
31.2.本课题1.1.2.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的研究现状23-332424-2
51.2.1.城市人口密集化非常严重1.2.2.墓区规划设计不合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1.2.3.“阴宅房地产热”严重25-28
1.2.4.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日趋减少28-30绿化设施落后,生态效果差30-3232-33概念33-361.3.海岛生态墓地的概念
1.2.5.公墓区内景观1.2.6.小结33-38
1.3.1.基本1.4.开发海岛生
二、海岛生态墓地建
1.3.2.内涵特征36-38态墓地建设理念的研究意义与价值38-40设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内容40-54的必要性40-4141-4441-4242-4444-4946-4949-5050-
542.1.海岛生态墓地建设开发
2.2.海岛生态墓地建设开发的对策2.2.1.从生态景观方面开发海岛生态墓地的建设2.2.2.从人文景观方面开发海岛生态墓地的建设2.3.海岛生态墓地建设开发的殡葬形式2.3.1.海葬45-46
2.3.2.树葬2.4.开发建设海岛生态墓地的价值与功能2.5.风水文化在其开发建设中的影响2.5.1.风水文化的概念
2.5.2.风水文化的思想起源50-5252-5
32.5.3.风水文化在传统殡葬文化中的应用2.5.4.风水文化对丧葬文化产生的影响53-54
三、以威海乳山宫家岛为例研究分析海岛生态墓地建设理念开发实施的可行性54-68宫家岛的概括55-60气候环境5660-62
3.1.相关法律政策54-55
3.2.1.地理位置55-56
3.2.乳山3.2.2.3.2.3.景观环境56-60
60-61
3.3.人文要素3.3.2.宫家3.3.1.宫家岛的历史传说
61-62岛现在的人文情况3.4.运用景观设计原理开发建设宫3.5.具体方案64-68
3.5.1.总家岛生态墓地62-64体构思6464-6566-673.5.2.规划目标643.5.4.方案说明65-663.5.6.局部效果图67-68
致谢73-74
3.5.3.规划思想3.5.5.景观规划设计结语68-70
参考文献70-7374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第二篇:生态墓地建设宣传口号
1、治理青山白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丧葬陋习,造福子孙后代;
3、提倡厚养薄葬,杜绝乱埋乱葬。
4、坚决制止乱建坟墓。
5、严禁骨灰入墓穴,严禁修建坟墓。
6、实行集中树葬,造福子孙后代。
7、坚持丧事从简,推行生态树葬。
8、治理青山白化,改善投资环境。
9、保护土地资源,严禁乱建坟墓。
10、搞好平坟规划,逐步实现无坟化。
11、严禁乱埋乱葬,治理青山白化。
12、禁止乱建坟墓,保护生态环境。
13、清理乱建坟墓,建设生态村。
14、大力推行生态墓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15、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治理青山白化。
16、以树代墓,改善生态环境。
17、骨灰植树,回归自然,美化环境。
18、治理青山白化,改善居住环境。
第三篇:水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水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准确的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我们必须首先准确的理解生态文明。这样才能结合我国的国情,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就是指生物体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现代生态学基本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它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学是一门以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因为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关于生态学,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曾指出:“每一个有机体都不得不反抗其环境,而文化又强化了这种对抗。生活于文化中的人实现了对自然的统治。我们重新改变了地球,使之变成城市。但这个过程包含着某种辩证的真理:正题是自然,反题是文化,合题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这两者构成了一个家园,一个住所(“生态学”的希腊语词根oikos的含义就是住所)。”
由生态学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所谓生态环境的好坏的判别标准一定是要相对于某种特定的生物而言的。例如腐烂的食物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污染,但是对于苍蝇却是其繁衍生息最好的生态环境;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是人类社会的难题,但是对于老鼠则可能是最好的栖息地。因此,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准,一定是要相对于某种主体。因而,失去了判别生态的相对主体,生态环境的好坏也必然就失去了判别的标准。
文明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所以,我们所提倡的生态文明一定是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站在有利于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人为本的考虑社会和自然的生态。因此,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必然是与我们的科学发展观一脉形成的。
从史学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为时上百万年,在这一时期正是使用工具和火的初等文明,使得人与一般动物产生了差异,这是最基本的人类文明。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人类文明的进化使得人们不仅能够从自然界中直接猎取动物和植物来养活自己,而且还学会了耕种和饲养,这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不是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学会了使用动力机器,化学农药,直到现代的信息电脑、生物基因技术,具备了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能力。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的文明时代。
短短300年的工业文明使得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人类具有了在一定程度上驾驭自然的能力。同时,现代化技术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也在某种程度上冲昏了人们的头脑,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然而,现实却没有人们所预想的那么乐观。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撑不加节制的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一味的强化工业文明中人对自然的控制、驾驭能力,并不一定是好事,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已经使得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迫切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文明。
从哲学上看,我们也可以说生态文明就是把人类文明的范畴扩大到整个生态圈。即用生态伦理的观念看待自然界。不过这里我们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把生态文明简单的等同为生态伦理学。要知道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生态伦理学本身也是有各种派别和争论的。例如,深绿派和浅绿派的分歧还是相当大的。理解人与自然的生态文明关系,我们一定不能脱离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一些对生态文明的误解,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最近国家公务员的考试答案中论述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这种说法就是有问题的。人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人类的出现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过程。人类消亡以后,自然界还将永存。从任何一点上看人与自然也不可能是平等的。我觉得这种说法的出发点可以归结为否定物质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另外,也还有不少深绿派和极端环保主义者,错误的理解生态文明,不承认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类的更好的更持久地发展。极力鼓吹人与自然界的其它任意一种物质完全应该是平等的。从哲学上划分,这种否定以人为本的态度,应该是属于不承认人对自然的能动的反作用的机械唯物论。
我们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是有生命、有思想的特殊生命体。尽管我承认自然界的中心地位和重要性,但是,我们不会像一块是石头一样任凭自然界摆布。其实任何生物都会有这种反抗自然的本能,否则,这种生物的生命体就不能延续,这个生物本身也就不存在了。人更是特殊的高等生物,不仅要像普通动物一样为了生存抗争、竞争,而且还具备了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能力。否则就不能叫人。
有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就应该“以尊敬和谦卑的态度对待自然,并且将环境保护置于消费和经济增长之上。”,我们不能同意这种极端环保的虚伪表述。比如,在你求神拜佛祈求河水不要泛滥的时候,你说要用尊敬和谦卑的态度对待自然,我们不会反对。相信迷信怎么去看待自然是你的自由。但是,如果当洪水已经到来的时候,你会不会还用尊敬和谦卑的态度任凭被自然的洪水淹死呢?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还非要以“尊敬和谦卑的态度对待自然”标榜自己,我就要说你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古代确实有一个“河婆娶妻”故事,不过,那淹死的是别人,轮到自己她就不干了。
同样的理由,极端环保主义还鼓吹“应该赋予所有物种以平等的权利,包括动物、昆虫、植物”,一些更极端的甚至认为无生命的泥土、沙石、山脉也应该与人有平等的权利。这种说法的本质也是虚伪的欺骗。如果不是,你凭什么要靠吃掉与你平等的动物植物,维持你的生命?因此,只要你吃饭,你就不可能和被你吃掉动物和植物有实际的平等。所以,任何鼓吹极端环保的人,如果不是极端的糊涂,其本质必然是虚伪的、骗人的炒作。真正的极端环保人士根本就不可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辩证唯物主义者的生态文明与鼓吹极端环保人士的本质分歧,决不在于伦理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仅仅在于是不是诚实。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引入生态文明的同时我们必须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决不是对以往人类文明的否定,而是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升华。没有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就没有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就谈不上任何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文明的反义词也不是惟一的。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违背规律的乱开发造成的“生态野蛮”和原始
落后的“生态愚昧”都是与生态文明相矛盾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生态不文明的威胁往往主要来自于“生态愚昧”,而恰恰还不是“生态野蛮”。
这种全面理解生态文明的理念也是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例如,代表人类环境意识觉醒和强调生态文明的最重要文件,1972年发布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不仅指出:“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在地球上许多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说明人为的损害的迹象: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害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和不适当的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或陷于枯竭;在人为的环境,特别是生活和工作环境里存在着有害于人类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严重缺陷。”同时,《宣言》还进一步的强调:“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千百万人的生活仍然远远低于像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的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
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同时也要牢记“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牢记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换言之,对于发展中国家要建设好生态文明,不仅要避免“生态野蛮”,更要战胜“生态愚昧”。我们要把发展作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由于各种原因世界进入工业化以后我们长期落后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只是从改革开放后,我们才开始大踏步的追赶世界工业化的步伐。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地区也同时遭遇到了世界发展的共同难题――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为了迅速的摆脱贫困,我们很多地方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况且,我国的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0%,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我国的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果不能尽快的改变这种局面,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所以,尽管我们的国家整体上还并不算富裕,尽管我国的很多地方还不够发达,有的甚至还相当落后,但是,我们也必须要顺应世界的潮流,果断地提出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国情。
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就决定了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也必然会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区别。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一些行业需要大力克服不适当的发展造成的生态野蛮的同时,也还有很多地区和行业需要解决贫困和落后所造成的生态愚昧问题。例如我国的怒江地区,山高水急的自然环境极不适应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陡坡耕种使得当地人民无法使用任何现代化工具,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经常是几亩地也养活不了一口人。为了生存不断的砍伐森林,导致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解放50年来一些当地居民还处在极度贫困之中。急需开发适合当地资源优势的水电经济,用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来取代原始文明、农业文明。
从行业上看,我国的水资源开发也远远的落后于国际社会。水利工程设施的落后和欠缺,是影响我国生态文明程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方面,一些同志还存在着很大的认识误区。有人把水利设施的建设看成是干扰自然河流的生态,我们考虑河流的生态文明也同样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前提,否则,我们就无从鉴别河流生态的好坏。自由流淌的河流、任意泛滥的洪水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和人烟稀少的无人区、生态保护区完全是应该提倡的自然生态,但是,对于现代人类活动密集的社会来说,这就完全就是一种灾难,一种极大的生态破坏。堤防、水坝就是人们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抵御洪水,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具体文明措施。所以,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必要的水坝建设就是保护生态,而盲目地提倡让河流自由流淌、让洪水自由泛滥,决不是什么生态文明,而是十足的生态保守、生态愚昧。特别是在我们人类的生活区域内,所谓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应该是努力维护、创造一个适应人类存在的社会化的环境。
美国目前建有大小水坝82000多座,水库总库容约为13万亿立方米。中国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建设资金,大坝、水电建设严重滞后,虽然名义上水坝的数量比美国还要多,但是其规模、功能和作用根本无法与美国相比,真正能够全面发挥调控水资源功能的大型龙头水库并不是很多。目前中国水库总库容仅为5800多亿立方米,水库总蓄水量比美国小20多倍,如果以人均水库蓄水量来比较,差距在100倍以上。由于缺乏龙头水库的调节能力,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生态环境遭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建立具有调蓄功能的龙头水库,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
最近我国水利部陈雷部长在2007年水利学会学术年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强调“总体上看,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水利基础设施不是过多,而是严重不足;水利建设不是超前了,而是相对滞后。”。
在水电开发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我国的河流水能开发比发达国家晚了半个多世纪。目前我国的水能资源利用率仅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3到1/4,而同时我国每年至少还有相当于6亿吨原煤的水能等待开发。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水能资源已经开发殆尽,所以,它们宣传和倡导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一般只能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而事实上现阶段世界上最大量、最实用、最经济、最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仍然还是水电。因此,相对于其它可再生能源在成本、技术和能量密度上的诸多问题,大量水电资源亟待开发就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最显著的中国特色。
必须认识到,对于中国和广大水电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开发水电就是最高效的应用可再生能源方式,也是最有效的节能减排。例如,由于国家支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2006年我国的风力发电成倍增长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根据统计资料
到2006年底,我国风力全年发电的总量也不过才52.6亿度。太阳能光伏发电总量仅为1亿度。风能、太阳能全部的发电量还不足54亿度电量。而前面提到的亟待开发摆脱贫困的怒江水电资源,每整体推迟开发一年,我们就相当于损失5000多万吨原煤。大约相当于2006年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综合的200倍。这样计算下来,仅仅由于伪环保宣传的欺骗和干扰,我们搁置怒江水电开发4年来的能源损失,已经相当于我国2006年风能和太阳能总发电量的数百倍。可见水电开发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重要。
目前,社会上仍有很多人固执的认为大型水电一定会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前一段时间社会上曾经刮起过一股污蔑否定我国三峡工程的歪风。仔细分析来看,这些不过都是极端环保组织的欺骗结果。例如某极端环保组织利用提供资助的机会在中央媒体公开宣传的长江论坛的报告摘要中,偷偷加进去了报告中所没有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和水电建设工程”,“强烈的干扰了自然演变规律”。的污蔑之词,让人误以为我国政府已经改变了对三峡的支持态度;他们不顾国家正式颁布的统计数据,把局部的水质问题,宣传成是三峡大坝恶化了水质。把我国七大流域中水质最好的长江,硬说成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河流。他们不顾三峡地区以往的地质灾害,工程修建以后已经加强了治理,灾害发生明显减少的现实,把所有的地质问题,都说成是建设三峡的罪过。
据统计每开采一万吨煤炭将塌陷一亩土地。因此,三峡的建设每年至少可减少其他地区这样的土地塌陷5000亩。因此,就是从地质灾害的角度看,三峡工程也绝对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工程。
我们有必要指出,这种否定大型水电的生态文明作用的看法是极不全面的,是非常错误的,非常不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承认,没有任何一种人类文明活动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大型水电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客观的全面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开矿山、种粮食、修公路、建城市、发展工业等等各种人类文明活动来说,建造水库所产生的湿地作用,绝不会比其它任何一种文明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差。当然,水电开发和任何人类文明活动一样,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开发,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会遭到自然界的强烈报复。例如,我国的三门峡水库初期建成后根本就不能运行,必须进行改造后才能得以应用。总之,在我国的水电开发问题上,无论是盲目的反对怒江开发,维护“生态愚昧”的极端环保态度,还是那些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的无序开发的小水电,都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发水电,就是我们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从全球生态来看,当前温室气体排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当前正在竭尽全力挖掘潜力,节能减排。水电是目前效率最高、作用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水电开发尤其是效率高的大型水电,特别应该受到鼓励和优先发展。
联合国刚刚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规定,2009年以前将要确定世界各国新的减排目标。作为世界上第一煤炭大国,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必将遭受极大的挑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能不承认,走在节能减排最前列的欧洲,就是因为从早期就充分的开发和应用水电,才形成今天这种较为合理的能源结构的。例如,目前水电比重达到99%的挪威,由于水电开发较早几乎就从来就没有开采过自己地下的煤炭;法国也由于水电和核电比较发达,早就在几年以前就停止了煤炭的开采;德国目前正在积极的扩大可再生能源比重,力争2007年之内关闭所有的煤矿。相对于欧洲国家水能资源早已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前我们在每年至少还有6亿吨原煤的水能资源白白流失。同时,为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耗几乎保持着每年上亿吨的增速。如何尽快的改变这一现状,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加速开发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实现节能减排,才是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最最重要课题。
第四篇: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设想与可行性研究
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设想与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1-10-1
3信息来源: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海岛作为大陆的延伸部分,在大陆和海洋的交互作用下,具有既不同于大陆,又不同于海洋的环境特点。它是我国海洋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复合区域,也是我国国防的屏障和前哨,有着很高的权益、安全、资源和环境价值。海岛作为连接海洋和内陆的纽带,已成为人类开发海洋的重要领域和桥头堡,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大陈岛的资源禀赋和国内外海岛成功开发的实践表明,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是实施大陈岛综合开发的重要路子。
一、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性、必要性
所谓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就是在保护海洋生态和修补渔业资源的基础上,综合开发海岛的海洋资源、陆域资源和人文景观,使之形成集深水岸线资源开发、风能汐能利用、人工鱼礁、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休闲渔业、海岛旅游和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为一体的海洋经济园区。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对于保护大陈岛的海洋生态和资源、发展海岛经济、增加渔民收入、加强基层执政能力建设乃至完善台州中心城市功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在大陈岛综合开发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第一,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是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海岛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大陈渔民抓住机遇,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以利用渔业资源为主取得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由贫穷向温饱并逐步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海岛的面貌同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进一步实施和近海、岛礁性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海洋捕捞效益每况愈下,生存发展空间不足,大陈岛常住居民也由原来5000多人下降到3700人,与陆地地区相比发展缓慢。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首先就是充分利用大陈岛的海洋资源和陆域资源,有效地改善海洋开发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拓宽渔业经济的发展领域,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解决海岛新时期的发展问题,从而构筑陆海共进的经济发展格局,推动海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不是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而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海洋环境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对海洋环境资源的利用,但关键是要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容量合理利用。在上一轮的大陈岛开发中,我们过于强调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攫取,过于强调渔业经济发展而忽视渔业资源的承受能力,粗放型发展方式留下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必然继续带来资源过度消耗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制约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就是在加强大陈岛海洋环境整治和渔业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和实施增殖放流办法,修补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并通过压缩近海捕捞强度和采取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同时制订海岛产业准入办法,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是搞好渔民转产转业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强调人和资源、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搞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正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它不仅要求报废淘汰旧船,压缩捕捞强度,减轻资源压力;而且要求拓宽就业门路,解决转产渔民的再就业,提高渔民的经济收入。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项严肃的政治问题,是党在新时期加强渔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次检验。目前,大陈岛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就业门路狭窄,不少渔船报废拆解的渔民难以找到新的就业门路,往往又重操旧业,购买小船,从事岛礁边的蟹笼和岩头网作业,这既增加了捕捞强度,又对安全生产增添了隐患。因此,搞好大陈岛渔民的转产转业工作,必须从海岛的实际出发,多渠道解决转产渔民的再就业问题。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就是拓展大陈岛的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平台,吸纳众多的劳力,使捕捞渔民转业于休闲渔业、深水网箱养殖和海洋旅游等产业,从而为实现海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奠定基础。
第四,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是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的需要。椒江作为台州中心城市的主城区不仅要成为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也要成为台州的旅游休闲中心,从目前来看,还比较遥远。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大陈岛作为台州中心城市的外侧岛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无可取代的人文景观与独树一帜的自然景观,是台州中心城市建设不可分割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对台州中心城市建设有着优势功能互补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可以发挥台州难得的深水岸线资源优势,建设石油储运中转基地,发展重化工业,优化中心城市的大工业布局和结构;可以发挥大陈的海洋渔业优势,为中心城市提供绿色水产品;可以发挥海岛旅游资源优势,成为中心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可以发挥海岛风能汐能优势,源源不断为中心城市提供清洁能源。
二、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具备政策优势和资源、产业及外部环境等条件,并有国内海岛开发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制约因素。
1、台州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陈岛开发建设,为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提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8月20日,市委书记蔡奇在大陈岛慰问调研时指出,开发大陈岛是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应尽的责任,要大力弘扬垦荒精神,建设东海明珠。9月1日,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并形成了加快大陈岛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之后市政府专门组织赴山东长岛、珠海万山考察学习发展海岛经济的经验,市直部门和椒江区委、区政府又分别组成调研组作相关调研。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大陈岛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台市委发[2004]103号)。《意见》提出,大陈岛开发建设要按照“生态岛、休闲岛、能源岛”的战略定位,做好“渔、游、港、能”四篇文章,努力把大陈岛建成海洋生态渔业基地、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港口中转仓储基地和风能汐能发电基地。同时《意见》赋予大陈岛开发建设的区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开发建设优惠的扶持政策。《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大陈岛的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新的黄金机遇期。
2、大陈岛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大陈岛,素有东方明珠之称。位于台州湾洋面距椒江海门港29海里处,是浙江中南部沿海的外侧岛屿,由97个面积超过500m岛礁组成,岛屿陆域面积14.96平方公里,滩涂面积2.09平方公里,岛岸线总长115.51公里,拥有10-20米等深海域507平方公里。大陈岛海洋资源丰富。大陈渔场是我省第二大渔场。大陈海域处在沿岸低盐水系与外海高盐水系交汇区,潮流缓慢,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是多种习性生物繁殖、生长、栖息的理想场所。据1992年的海岛资源调查报告,大陈岛潮间带生物含量居全国前列,有海洋生物300余种,其中鱼类58种、贝类91种、甲壳类52种、藻类35种。故历来渔产丰富,尤其以盛产石斑鱼、三刀鱼等名贵鱼类著称于世。大陈海域污染少,为Ⅰ类水质,理化环境正常,海底平缓,是适宜进行深水网箱开发理想海区。其中,猪腰屿南侧海域和西南海区及大陈望夫礁与洋岐岛之连线以西的海区,由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水域条件,特别适宜深水网箱养殖。据初步测算,可以开发深水网箱的海域约8400亩,可容纳大型深水网箱1000多只。大陈海域附近的洋岐岛拥有丰富的岛屿滩地资源和漫长的海岸线,周围海域礁石繁多,水深大多在20米左右,是鱼、贝类增殖放流、设置休闲型人工鱼礁和海上垂钓的最佳海区,海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大陈岛是我省的海岛森林公园,拥有独特的海蚀地貌、渔港、近代战争遗址和人文历史遗迹,其中甲午岩、高犁头等天然景观、象同岙水上碉堡群、地牢等战争遗址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大陈岛的油菜花屿至高犁头之间水深10-20米,依托岸线2公里,建筑防波堤后,可围成8平方公里的深水海域,可兴建30万吨以上的大型深水泊位。大陈岛又属于全国风能最富集地区之一,年有效风能密度为每平方米484瓦,有效风速时数达7637小时。大陈海域又属著名的沿海大浪区,波浪能源密度居浙江省海岛之冠,为每平方米6.29千瓦,理论功率最大达113.85万千瓦,占浙江省波浪能的54.2%。上大陈岛中咀海湾呈喇叭型,涂面高,是一处理想的建设潮汐发电站场所。据测算,此处建设潮汐电站,单向装机容量377千瓦,年发电量为67万千瓦。大陈岛是我省重要的船舶避风锚地和引航检疫锚地,有下大陈岛东北侧杨府咀与困龙山之间,困定礁、油菜花屿与小礁头之间,猪腰屿西南和小鸡头西北锚地四处。
3、部分项目陆续实施或前期准备,为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一是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初具规模。经过近三年来的发展,大陈岛深水网箱从原来的16只发展到123只,形成了相当规模。台州市大陈岛养殖有限公司是大陈岛深水网箱养殖的最大企业,该企业承担大陈岛深水网箱规模化养殖基地项目以来,共投入资金1916.06万元,其中养殖场成本投入517.02万元,固定资产投入1249.88万元。养殖品种有大黄鱼、鲈鱼、美国红鱼、黑鲷、石斑鱼,主养品种大黄鱼体形好,口味接近野生大黄鱼,深受消费者青睐。作为大陈浅海开发的贝藻类养殖,始于1958年的海带养殖,经历过鲍鱼、扇贝、贻贝等贝类和紫菜、羊栖菜等藻类养殖过程,目前尚存紫贻贝、墨西哥湾扇贝和紫菜,面积100多亩。对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效益的初步测算,亩年利润9100多元。二是生态休闲型人工鱼礁建设业已启动。该项目已委托国家海洋二所编制,现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报告和海域使用报告,由椒江渔港经济区开发有限公司承建,拟在大陈洋旗海域投放10座人工鱼礁,每座约为5340空立方米,用100艘木质渔船改装而成,总投礁面积100.5公顷,项目总投资788.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88.8万元,作为项目建设启动资金,农业部专项补助资金100万元和省专项资金100万元已经到位。9月29日,首批经改造的8座报废渔船单船礁体成功投放预定的大陈洋旗屿海域,总计礁体约8000空立方米。三是海岛旅游业开始起步。大陈岛已被列入我市海岛旅游开发的重点地区,各部门正加大投资力度,完成景区及配套设施。目前,位于大小浦山坡的23幢度假村别墅全部结项,预计明年6月份竣工。甲午岩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投资18万元的巨浪碑已完工,投资30万元对大陈俱乐部进行了整修,投资60万元的青少年宫整修工程已完成方案设计,将于近期启动,投资60万元的国债造林项目已完成,现已进入扶育期。独特的海洋风光和较完善的配套设施,大陈岛吸引着各地游客前往。2003年,上岛人数达2.3万人次,2004年上半年上岛人数近1.7万人次,同比增长177%。四是大陈岛30万吨石油码头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论证。该项目由中贝九洲集团承担,利用上大陈的深水岸线建设30万吨泊位和5万吨级泊位各一个,并依托30万吨级原油码头在台州湾沿岸建设台州百万吨级/年乙烯项目。据初步测算,百万吨位级/年乙烯项目用地8000亩,总投资300亿元,年销售额300多亿元,年创销售利润50多亿元,税后利润30多亿元,投资回报期8年,可安排劳动力3000多人。目前,大陈岛30万吨级石油码头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市政府形成专题会议纪要[2004]47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在业主上报的项目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五是风力发电基地建设已处于项目前期阶段。该项目由星星集团有限公司承担,计划投资4亿元,建设装机容量5万千瓦。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发电量1.1亿千瓦时,相当于100万户普通家庭在高峰时1个月的用电量,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气体排放900吨。与此同时,市海洋部门还积极争取设立大陈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4、日益完善的海岛基础设施,为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已建成了上、下大陈300吨级的客货码头各1座,岛际之间的互通性增强。下大陈环岛公路建设全面拉开,已建成了6.5公里,上大陈也有15公里的公路连接岛上各村落。由海门轮渡公司投资的椒陈线快速客船已经营运,大大缩短了大陈到大陆的航行时间,该船客位195个,航速19级,抗风力8级。岛上拥有4座水库,总蓄水34万立方。拥有1150千瓦的电厂一座,与大陆联接的海底电缆也在筹划之中,同网同价的愿望也将不久实现。同时,岛上邮电通讯相对完备,基本上满足了近期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5、国内海岛成功开发的实践,为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各地在探索海岛开发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珠海万山位于珠江入海口,拥有大小岛屿106个,海域3200平方公里,岛域81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人。万山通过设立海洋开发试验区,加快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海洋渔业、海岛旅游和港口储运三大产业,目前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外向型渔业生产基地,渔业产值近亿元,渔民年人均收入9000余元;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1.4亿元;海岛石油中转仓储量1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150万吨。今年1-8月份,试验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亿元,财政收入5900万元。长岛是个海岛县,位于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由32个岛屿组成,岛域面积56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人。长岛依托当地的海洋资源,发展渔业、旅游业和风力发电三大产业,目前成为我国重要的海珍品出口基地,1992年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去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82亿元,财政收入近亿元。万山、长岛的“创新体制,综合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充分授权,优惠政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四条做法和“必须增强海洋意识,提高对海洋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准确定位开发功能;发展创新管理体制,赋予海岛特殊政策”等三点经验,为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提供了示范和有益的借鉴。
在分析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优势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不利方面和与国内海岛开发方面的差距,特别对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潜在困难和制约因素要有足够的估计。
1、大陈岛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大陈岛现有6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人口只有3700人,其中渔业人口3014人,占总人口的81.46%。而且大多从事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全岛拥有海洋机动渔船440艘,总功率30505马力,其中外海钢质渔轮83艘(对拖作业72艘、拖虾作业11艘),张网渔船240艘,蟹笼、小钓等小型作业渔船140艘。2003年全镇海洋经济总产出14383万元,其中海洋捕捞产值8828万元,占61.37%,海洋经济增加值296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61万元,渔民人均收入5954元。较小的经济规模、单一的产业结构、有限的财政收入、偏少的岛上居民显然成为制约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最大的障碍,依靠自身开发的内在动力不足。同时,海洋开发项目投入大,有些海洋产业效益不很显著,吸收市场主体参与开发的难度大。
2、大陈渔场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传统上,大陈渔场以盛产带鱼而著称。上世纪60、70年代,东海区三省一市10多万渔民,年年云集大陈渔场追捕捞带鱼,汛期平均产量5.77万吨。1967、1969、1974、1978、1979年,产量均在11万吨以上,最高年份是1969年,带鱼产量达15.6万吨。80年代后,由于捕捞压力不断加大,带鱼资源发生深刻变化,渔场外移,渔汛渐消。目前大陈渔场渔业资源状况,总体来说已利用过度,但上层鱼及头足类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此外,大陈诸岛屿的独特岛礁结构,蕴藏着品种繁多的鱼贝螺类,1983年石斑鱼产量曾达14吨,近年黑鲷资源也较丰富,但无序、无偿、无度的开发现象普遍存在。为此,要想沿续过去粗放型的海洋捕捞方式,显然是没有余地。
3、科学技术制约着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深水网箱养殖是海水养殖中难度较高的养殖方式,养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诸如大黄鱼病害防治与越冬技术、防流挡浪、防御台风和饵料问题等等。从台州市大陈岛养殖有限公司目前的养殖状况分析,每只深水网箱年可养殖2万尾200克左右的鱼种,年产量可达8吨(按成活率80%,商品鱼规格为500克/尾计算),年产值44万元(售价为55元/公斤)。年需养殖成本33万元,其中网箱、网衣及锚泊系统成本1.5万元(按照10年折旧);鱼种13万元(2万尾,规格200克/尾);饲料款8万元;药品0.5万元;人工费3万元;销售费用2万元;其它5万元。年利润为11万元(不计台风、破网逃鱼、赤潮等意外风险)。因此,相对高投入、高风险产业来说,目前其养殖效益并不显著。同时,在风能汐能利用、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同样存在着科技滞后于生产发展。
4、海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任务异常艰巨。2002年以来,大陈涨网渔民自愿申请报废拆解渔船30艘,上缴功率指标2770多千瓦,转产或待转产渔民150多人。但由于海岛的特殊情况,实现渔民再就业难度较大,造成部分渔民失业或重新从事海洋捕捞业。
5、大陈岛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大陈岛离大陆较远,陆岛交通不便,大陈岛又相对孤立,接受长三角和周边地区经济辐射的能力较弱,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大陈岛陆域腹地较小,开发回旋余地不大。大陈岛同大陆相比,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先期资金投入。大陈岛是全国最大的涌浪区之一。据大陈站二十一年(1960-1980年)统计资料反映,波浪是以涌浪为主的混合浪,涌浪主要集中在ENE和SSE向,风浪以N-NE向最多,累计年平均波高1.2米,最大波高14.4米。大陈岛又是台风自然灾害经常袭击的区域,年均遭遇台风3.5个,近半数的台风活动都在岛上留下≥12级的极大风速记录。今年的“云娜”台风最大风速达58.7米/秒,大风持续时间达16小时以上,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的最大台风。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对浅海养殖和海上交通构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总之,只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借鉴经验,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还是切实可行的。
三、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的构想
(一)指导思想
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海岛为依托,以规划为先导,以市场化开发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坚持实施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工作方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海洋开发新路子。
(二)发展目标
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目标是: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海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从长远来看,要按照“生态岛、能源岛、休闲岛”的功能定位,建成海洋生态渔业基地、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港口中转仓储基地和风能汐能发电基地,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块,成为台州的海洋经济强镇。近期要以发展海洋生态渔业和海岛旅游为重点。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达到3亿元,比2003年增长1.08倍;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1亿元,比2003年增长2.38倍。建成2万亩浅海养殖示范基地,投放人工鱼礁体积10万空立方米以上,增殖放流鱼、贝类5000万尾(颗),岛礁性优势鱼、贝种群资源恢复明显,渔场秩序稳定。海洋旅游休闲人数达到20万人次。无居民岛开发依法有序推进,建成二个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共500公顷以上。
(三)基本原则
根据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和有序开发相结合原则。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规划是龙头、是基础。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要着眼长远,要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站在台州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做规划,准确定位开发功能,合理布局各涉海产业。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做好土地利用、旅游、环保、港口、能源等专项规划,并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与之相适应。要严格按规划的要求,从海岛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有序推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
二是坚持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原则。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追求的不仅仅是海洋经济总产出这一单项指标,而是包括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在内的综合实力的提高。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既要着力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岛经济的发展,也要注重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根据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实施海洋开发。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合理加以开发。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确立企业建设的主体地位。同时,政府又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调节等手段,对海洋经济的运行实施干预,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海洋开发项目。在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对于一些投入大、社会效益好而直接经济效益差的基础设施和公益类项目,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对于风险性较大和前瞻性的项目,政府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对于一般竞争性的海洋开发项目,则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四是坚持依法管理和强化服务相结合原则。为了保障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实行依法治海,促进海洋资源有序利用和合理利用。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也必须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改善投资软环境,简化涉海项目的审批程序和审批内容,完善审批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五是坚持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相结合原则。大陈岛是我国国防的屏障和前哨,其洋旗岛是我国计算领海的基点岛屿之一,巩固国防、保卫祖国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是发展海岛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海岛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国防建设的物质保障。在不影响国防建设的前提下,要按照“平战结合、军民兼顾”的原则,积极争取部队的支持,开放部分陆域和海域,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
(四)建设设想
根据大陈岛海洋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初步设想为:
1、保护海洋环境和修补近海渔业资源。要把大陈岛列入我市的重点海洋环境保护区,进行定点和常规性的监测。要积极实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计划,做好渔船报废拆解工作,切实降低海洋捕捞强度,有序转移捕捞劳动力。在捕捞业内部要做好作业结构的调整,逐步淘汰资源杀伤力强的涨网作业方式,打击非法捕捞,整顿渔场秩序,使捕捞强度与资源的再生能力相适应,促进近海渔业资源恢复性的增长。要抓紧养殖容量的研究和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减少养殖业自身对水域的污染,使养殖规模与水域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抓紧制订产业准入政策,加强岛上污染物入海的控制,防止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变。要加快海岛的绿化步伐,改善岛上的环境状况,把大陈岛建成蓝天、碧海、绿荫的海洋世界。
2、建设人工鱼礁发展休闲渔业。要借鉴国际和国内成功经验,加强对一期投礁的后续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和问题,改进礁体投放方法。要继续利用国家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结合渔船报废,加快建设大陈洋岐岛海域休闲型人工鱼礁渔场。要加强对礁区进行人工增殖放流,逐步恢复岛礁性渔业资源,并依托人工鱼礁,发展休闲渔业,使之形成集海洋资源开发、增殖、海上游钓、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上人工牧场”。
3、建设浅海深水网箱规模化养殖基地。要充分发挥大陈岛最佳浅海养殖场所的优势,加快培育扶持从事深水网箱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的渔业龙头企业。要根据不同海域条件,在总结前几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展挡浪减流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常规网箱和深水网箱规模化养殖,培育大黄鱼优势品种产业带,并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带动捕捞渔民转业发展养殖。要围绕深水网箱等浅海养殖发展,建立种苗配套基地,逐步形成产业化。在发展深水网箱的同时,更要加快发展浅海贝藻类养殖。这是当前解决大批贫困渔民走向富裕的最可靠、最有效的办法。
4、提升传统水产加工业。要整合海岛的水产加工企业,引进资金和技术进行嫁接改造,从海岛的资源实际出发,开发饲料加工业,发展水产品冷冻加工,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水产食品和工艺品加工,开发美容食品及新型水产饮料和调味品,开发合成水产食品,提高渔产品的附加值。
5、加快发展海岛旅游业。要充分挖掘大陈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开发和建设有特色的海洋旅游项目,重点发展海上游钓与海岛潮间带采贝、海上自然风光和渔港观赏、渔民风情和品尝海鲜美食,要加快大陈岛甲午岩度假村建设,增强海岛的旅游接待能力。要在规划的框架内,兴建环岛公路和建设岛际间交通快艇,改善通往各景点、各景区的交通条件。把大陈岛打造成融观光度假、休闲渔业、海上运动、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夏令营、海洋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海洋生态旅游基地。
6、建设风力发电试验基地。要充分发挥大陈岛的风能、汐能资源,在总结大陈岛风力发电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电力公司的支持和合作,建立一定规模的风力发电试验基地,并逐步开发潮汐能,以加快清洁能源的利用。
7、适度开发无居民海岛。要按照《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要求,认真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建立一江山岛特别保护区(红色旅游区)、洋旗海洋自然(或特别)保护区和竹屿海洋特别保护区。通过海洋保护区的管理模式来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导、调控各类海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活动以及探索海洋资源最优开发秩序,提高海岛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
8、合理利用港湾和深水岸线资源。要完善大陈渔港码头及后方设施,切实解决海岛渔船的避风、停泊和补给等实际问题。大陈岛要抓住我国为了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机遇,充分依托深水岸线资源和紧靠国际黄金航道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30万吨级石油码头,发展百万吨级/年乙烯工业。并以项目的开发,带动海岛基础设施的改善。
四、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的对策措施
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对于海岛资源极为丰富的大陈岛说,是一个迫切需要破解的课题。为此,我们必须研究新的工作措施和办法。
1、提高海岛开发认识。在全市上下掀起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高潮之机,市委、市政府又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的高度、站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作出了《关于加快大陈岛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战略决策。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和深刻体会。市、区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这一战略决策,要认识到大陈岛的开发是椒江区乃至我市开发利用管辖8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基础和跳板,是加强新时期海岛执政能力建设的物质基础,是优化台州中心城市功能和经济结构的需要,深化对海洋生态经济区的调研和规划工作,把握海洋生态经济区的内涵和实质。要大力宣传大陈岛生态开发的理念,把加快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推动大陈岛开发的重大举措,增强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2、落实开发扶持政策。要认真贯彻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大陈岛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赋予大陈岛开发建设的区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开发建设优惠扶持政策。大陈镇的地方财政收入经市、区两级核定后,两级财政所得部分全额用于大陈岛开发建设,土地出让金、农村教育附加、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额用于大陈岛开发建设,此项政策一定10年。对新办的从事交通运输业的独立核算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对新办的从事公用事业、商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独立核算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免征所得税一年。对在大陈新办的渔业、旅游业等项目,市、区两级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贴息。对在大陈新办的一、二、三产业项目,除证照工本费外,市、区两级行政事业性规费免收,各类技术性收费减半收取。对列入国家级省级生态旅游和转产转业项目,市、区两级政府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对外商在岛上投资兴办的企业,按照《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企业招商引资的若干意见(试行)》文件给予优惠。对投资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重大项目,实行“一项一策”。大陈开发建设如需移民,享受移民有关政策。
3、调整海洋功能区划。要按照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和“三岛四基地”的功能定位,根据大陈岛及其周围岛礁、海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兼顾长远和近期,保障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又满足军事发展需要,宜粗则粗,粗细则细,宜留则留,宜用则用,调整海洋功能区划。调整方案是:继续保留高犁头至孔横深水港区、大陈渔港、大陈岛森林公园、大陈岛风能利用区、海底输配电电缆区等原海洋功能区划;调整锚泊区和浅海养殖区,确定丁钩咀至钉钩头连线以东海域为锚地区、猪腰屿西南海域和浪通门西北海域为浅海养殖区;增补杨府咀到小鸡头为港区、屏风山至大小浦和帽羽沙为旅游景观区、洋旗和竹屿各岛礁及周围海域为海洋特别保护区、望夫礁至马道头为深水岸线资源保留区;对于大陈渔场不仅范围宽泛不确定、离大陈较远,而且在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其功能都不具备择性,在此次调整中不进行功能界定。
4、编制海洋开发规划。要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建议由椒江区发展计划局和海洋部门牵头,组织涉海部门在认真调查大陈海域各类资源蕴藏量及分布区域和环境条件,按照调整好的海洋功能区划,借鉴陆上经济开发区开发的理念和国内外海岛成功的开发经验,选择有资质的单位高标准编制好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建设规划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的有机统一,统筹安排好“渔、港、景、能”等资源的综合开发,突出重点项目和海域的平面布局。要加强规划的管理,有序推进海洋资源利用。
5、加快渔民转产转业。建设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优先解决海岛困难渔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面对当前的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着重要推进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要加强宣传教育,帮助渔民从狭隘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立足于自力更生,使他们参与到新一轮的海洋项目开发,增强渔业转产转业的信心和决心。要从海岛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把渔民转产到浅海养殖、休闲渔业和海洋旅游等项目上来,拓宽渔民的就业渠道。鉴于在大陈岛的原长潭水库移民及后裔有近600多人,他们对移居大陆有强烈的要求。建议椒江区政府对大陈岛渔(居)民实施整体移民。这样,可以腾出空间,对大陈岛进行统一有序规划,吸引国内大企业、大财团上岛深度综合开发。
6、抓好一批重点项目。抓好重点项目实施是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的关键环节。一是抓好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根据《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和已经出台的开发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开发大陈岛。对于投资前景看好的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项目,要发挥大陈岛台胞多的优势,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平台,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吸引境外财团、国内大公司参与建设。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要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和加快渔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争取捕捞渔业转产转业、休闲渔业、良种场建设等项目落户大陈岛。对风能汐能利用、深水岸线资源开发等重特大项目,要建立领导联系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帮助项目业主做好前期工作,若干年咬住不放。三是创新项目投资管理体制。要在总结大、小浦别墅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基础上,继续引入产权式酒店建设与管理的模式,实施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创新项目投资管理体制,培育海洋开发项目的市场主体。四是抓好在建项目的实施工作。对于已经争取到大陈岛深水网箱规模化养殖基地、休闲型人工鱼礁等海洋生态经济区项目,要认真组织实施,使其早日显现效益。
7、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来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一是要尽快突破深水网箱、人工鱼礁、鱼病防治、优良苗种繁育、水产品保鲜保活和精深加工、清洁能源开发等关键性技术,为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与海洋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形成产学研基地。三是加快对当地渔民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更好地促进转产渔民的再就业。
8、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着重体现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统一,因此要通过强化管理来调节海洋开发行为,防止市场开发的盲目性和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要认真贯彻以《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渔业法》为轴心的海洋与渔业法律制度,依法审批各类海洋开发活动,严格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积极探索海域资源使用市场化配置的新路子。要加大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整顿近海渔场秩序,建立岛礁性鱼贝类资源保护区。要加强海岸工程和海洋开发项目的环境评估,对在岛上兴办工业企业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养殖生产要采取绿色无公害技术,对水产品加工企业要实施HACCP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在开发中保护海洋生态。要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倡导海上联合执法,建立海上突发事件的快速反映机制,为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保障。
9、营造良好开发环境。要加强交通、供水、供电、通讯、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增加椒江至大陈岛航班,增开快速客轮,适时增开金清、松门至大陈岛航班。加快大陈岛环岛公路建设,改善通往各景区、景点的交通条件,修建岛内游步道,开辟陆岛旅游线路。加快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搞好海岛绿化,改善岛上的环境状况,真正使游人感受到蓝天、碧海、绿荫的海岛特殊风光。在改善硬环境的同时,更要注重软环境的建设。要落实对引荐台州以外和境外投资客商落户成功的引荐人员奖励政策,加快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大陈岛已经在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岛人民一定会继续弘扬垦荒精神,抢抓新世纪头20年的发展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岛四基地”的功能定位,加快海洋生态经济区建设,使大陈岛这颗东海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2004年12月13日
作者:卢昌彩 王耕耘 吴仁斌
发布时间:2006-04-19
第五篇:关于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开发可行性研究讲解
关于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开发可行性研究
[论文关键词]鄱阳湖区;旅游开发;区位分析;生态经济
[论文内容提要]发展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在江西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分析了环鄱阳湖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地缘优势? 交通优势? 政策优势, 分析了区域旅游资源规划? 区域协调开发以及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等方面的不足? 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以及旅游线路和区域的相对完整性, 提出了建立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的空间战略构想, 并就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的开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所谓生态旅游业, 就是要遵循生态经济规律, 把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与永久保护自然景观? 改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1]?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 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在生态经济区内发展生态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一?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旅游业发展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鄱阳湖区自然环境优越, 气候条件适宜, 人文历史悠久, 有着丰富多彩? 得天独厚的自然? 人文旅游资源[4]?自然旅游资源有庐山风景名胜区? 青山风景区? 柘林湖风景区? 云居山风景区? 梅岭风景区? 梦山风景区? 溪霞风景区? 琵琶洲风景区? 莲花山风景区? 鄱阳湖国家级候鸟保护区等, 部分景区已成为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旅游胜地?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文化底蕴厚重的庐山? 有号称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 有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一处采铜冶铜遗址——铜岭殷商矿冶遗址? 孙虑城遗址? 陶渊明故居? 黄庭坚故居? 白鹿洞书院? 全国三大样板丛林之一的真如寺? 明朝魏源墓塔? 紫阳堤? 老爷庙? 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腾王阁? “八大山人”纪念馆? 西山万寿宫? 绳金塔? 佑民寺? 九江的寻阳楼? 余干的宋代石刻? 鄱阳的荐福寺和芝山寺? 彭泽的龙宫洞? 七子坟? 将军墓? 红军后方医院等,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星光璀璨? 这些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是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得天独厚资源优势?
2.地缘优势?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长江中下游南岸, 湖体成葫芦形, 南北长173km, 最宽处约74km, 湖岸线总长1200km, 北部经湖口县与长江相连, 其余三面环山[2,3]?环鄱阳湖区地势平坦, 四周山丘环绕, 地貌形态多样, 与省内其它景区(如井冈山风景名胜区? 三清山风景区? 龙虎山风景区等 相比较, 地缘优势十分明显? 第一, 湖区地处在江西省的北面门户, 与湖北? 安徽相邻, 与东部发达省市(江苏? 浙江? 上海 一衣带水;第二, 湖区广大地区经济发发展相对落后, 但生态环境和水质状况都比较好;第三, 鄱阳湖湿地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4,5]?鄱阳湖先后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东西亚鹤类保护网络? 全球重要生态区? 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世界生命湖泊网等生态保护重要组织, 这将为鄱阳湖及其流域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3]? 3.交通优势?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处在横向的长江黄金水道与纵向的京九大动脉的交汇处, 是联接东西? 贯穿南北的交通枢纽区域? 此外, 还有浙赣? 鹰厦? 皖赣等干线及武九? 合九等若干支线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省市相联系? 在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有以南昌? 九江? 景德镇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水上交通以赣江? 抚河? 修水? 饶河? 信江为主要航道, 汇集鄱阳湖, 然后进入长江航道? 作为长江重要的对外港口——九江港, 相继开通了至日本? 朝鲜? 东南亚? 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直达航线和中转航线? 在民用航空上, 有南昌昌北国际机场? 九江机场, 航班通往全国各地, 并已经有了国际线路? 4.政策优势?1998年灾后重建, 国务院提出了“32字方针”, 为鄱阳湖地区的发展及其环鄱阳湖旅游圈的建立奠定政策基础?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东部地区的产业开始向西部转移, 处于东西部过渡区的江西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同时也面对着难得的机遇, 在
这关键时期江西省适时的提出了“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建立“三个基地? 一个后花园”? “环鄱阳湖旅游圈”? “环鄱阳湖城市圈”?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的发展战略? 湖区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互补优势和层级优势? 纵观环鄱阳湖地区, 旅游资源的分布呈现为“总体广泛? 局部集中”的特点? 区域内各个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在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生物多样性等各具特色? 有所侧重? 因此, 在发展环鄱阳湖旅游圈时, 应该充分认识各个景区所存在的差异, 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的互补优势? 另外? 环鄱阳湖区各旅游景区因开发时间的早晚? 开发力度的强弱以及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重视程度的差异, 导致了各个景区在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上的差距明显, 可称之为旅游发展的层级差异? 层级差异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内, 也能成为一种优势, 这种优势即为层级优势? 在环鄱阳湖区, 处在较高层级上的旅游景区, 一方面为其它处于低层级景区的开发提供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 同时也能吸取新的旅游信息, 达到进一步改善? 提高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完善, 为区内低层级景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旅游业发展劣势分析
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情况看, 环鄱阳湖区当前总体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从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看, 大部分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还远未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 大多数景区的旅游业发展严重滞后, 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条件极不平衡? 1.区域整体旅游缺乏科学规划, 各景区各自为战, 未能形成资源整合效应? 长久以来, 环湖区各级政府对旅游区缺乏科学? 合理? 有效的规划, 大部分地区未能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和评价, 对整体旅游资源的数量? 质量? 种类? 范围? 自然环境? 开发价值? 客源前景等没有一个全面? 系统? 科学的统计和分析, 不能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另外, 湖区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各自为战”, 大大降低了湖区旅游资源的整体组合优势? 2.区域旅游综合开发资金匮乏和人才短缺, 导致旅游时常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 环鄱阳湖旅游圈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南昌? 九江等地的年国民生产总值远高于其他县市?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环鄱阳湖地区资金分布的不平衡, 局部地区存在着资金严重短缺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现象引发了诸多问题:其一, 基础设施建设严
重滞后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其二, 减弱了旅游资源开发能力, 直接影响到景区的市场竞争力;其三, 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旅游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三?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1.坚持自然观光旅游和城市人文旅游协调发展, 积极促进鄱阳湖水域生态旅游发展? 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最大的旅游资源优势就是鄱阳湖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和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3,6]?开发环鄱阳湖旅游圈的旅游资源应该制定“自然观光旅游和城市人文旅游协调发展, 积极促进鄱阳湖水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创造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旅游品牌, 形成若干个可供旅游者选择的基本景观和旅游线路? 2.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总体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特别是鄱阳湖地区的湿地资源? 鱼类资源和候鸟资源受环境制约突出? 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对于环鄱阳湖旅游圈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 要加大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环境治理和恢复的力度, 拨出专项资金, 在选定的精品旅游景区实施
综合生态环境整治;通过法律法规系统? 科学引导系统? 行政管理系统? 经济调控系统? 环境治理系统等来加以保障? 最终取得“人——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3.将发展旅游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 落后的经济? 文化现状是环鄱阳湖区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 多年来, 湖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 农民纯收入都在江西省平均水平之下? 人口多? 密度大? 素质低, 不但过多消耗资源, 也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并形成恶性循环? 残酷的现实要求我们, 在发展当地旅游业时, 要结合鄱阳湖地区农业人口多? 农民收入低的实际情况, 努力发展替代产业? 做好生态补偿工作, 将发展旅游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 使百姓受益? 4.推进市场化进程,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发展严重不平衡? 整体水平落后, 这既有主观原因, 又有客观原因? 从主观上讲, 环鄱阳湖地区各个景区的投资? 建设, 更多是政府主导, 企业的参与度低, 当地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缺乏前瞻性, 政策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从客观上讲,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思想观念的制约, 各级政府对企业短期经济效益比较重视, 对旅游产业政府无力提供足够的开发资金, 而市场体系相对落后? 民营企业缺乏创新意识? 因循守旧, 没有形成从环境资源要效益的创业模式? 所以说, 各县市政府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 在观念? 机制和政策上有所创新, 从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 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资管理? 完善融资宏观调控? 加强投资监管等方面入手,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与政策的刺激作用? 四?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强化各个县市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在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 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规律[7]?凡是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 原则上政府不应该介入, 而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 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责与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法律? 法规体系;第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三, 加强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四, 对环鄱阳湖旅游圈整体旅游形象进行宣传与促销?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加大旅游产品的科技和文化投入? 资金短缺? 投入不足是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要制定优惠政策, 通过加大政府投入? 加强各县市合作? 充分利用现有资金? 积极引进外资? 发动社会和群众集资? 旅游企业税收返还等途径, 来推动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 在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要重视资金投入, 更应该突出强调科技与文化的投入, 不断提高旅游企业生产? 管理的科技水平和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3.加强环鄱阳湖旅游圈信息网络建设, 形成便捷的信息共享体系? 在建立和发展环鄱阳湖旅游圈中, 必须加快区域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较短的时间里建成较为完善的网络信息共享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为真正实现区域内各个景区间的协调与整合提供便捷快速的渠道,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环鄱阳湖旅游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现共同发展? 4.进一步深入发展原有旅游景区, 培育具有特色的新兴旅游基地? 环鄱阳湖旅游圈特色游主要有三个系列:环湖生态旅游系列(观鸟? 草洲? 治沙? 冰川遗迹? 森林?
山岳? 瀑布等, 文化旅游系列(名人故居? 古代书院? 摩崖石刻? 古战场? 革命文化? 宗教文化等, 休闲旅游系列(温泉? 漂流? 泛舟? 垂钓? 康体疗养等?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应着力构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旅游框架, 重点培育特色产品? 特色品牌, 要在“特”? “新”? “奇”上做好文章, 要加强各个县市的协调, 推出富有鄱阳湖地区特色的综合旅游产品, 增强环鄱阳湖旅游产业在全省? 全国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桂慕文, 毛小林, 杨淑萍等.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江西的生态经济建设[J].农业考古,2005,(3.[2]蔡海生, 赵晓敏.鄱阳湖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
报,2003,(6.[3]蔡海生, 赵晓敏, 朱德海.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管理[J].人民长江,2007,(2.[4]吕桦, 刘影.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3.[5]黄细嘉, 龚志强.鄱阳湖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2.[6]崔丽娟.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2.[7]湛贻庆, 甘筱青.鄱阳湖区国内旅游市场开发[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