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蛙范文
石蛙,学名棘胸蛙(Paa Spinosa),又名石鸡、坑蛙、石麟、石 冻、谷冻,属两栖类蛙科动物,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 省,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石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诸省 的深山密林的山涧溪流中,长期处于野生状态,但由于近年来
过度的捕捉和环境的恶化,石蛙的资源日渐匮乏。
为了保护石蛙的野生资源和市场需求,各地的石蛙生态养
殖规模日趋扩大,石蛙的无公害养殖、营养成分、疾病防治等已 经有了报道,但都是针对石蛙的某种疾病基础防治对策,没有 全面的介绍石蛙常见疾病的防治。笔者将浙江省平阳县青山石 蛙养殖场在石蛙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技术进行 归纳,以期为山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帮助。石蛙常见疾病的防治 1.1 蝌蚪的疾病防治
1.1.1 车轮虫病。车轮虫病发生在每年的 5~8 月,其症状是鳃 表面及蝌蚪体表出现青灰色斑,或尾部发白,多发生在密度大、蝌蚪发育缓慢的池中。
防治方法是 :
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控制放养密 度,经常保持水质清新,可预防病发生 ;
治疗时可用 0.5mg/kg 硫 酸铜和
0.2mg/kg 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1.1.2 气泡病。气泡病的症状是蝌蚪腹部膨胀如球,失去平衡,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抢救则造成死亡,多发生在水温高,池水含
氮量高的水泥池中。蝌蚪的肠内、鳃、皮肤的血管内含有过量气 体。
防治方法是
:最有效是换水,将病蝌蚪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 中暂养
1~2 天;高温期间每隔 2~3 天加注清水一次。
1.1.3 水霉病。水霉病一般以冬末春初流行最盛,其症状是患 病蝌蚪体表水霉菌丝大量繁殖生长,常在池边缓慢游动。如果
蝌蚪受外伤后,特别在放养密度较大的池中,伴随蝌蚪拥挤,其
中的水解酶使伤口难以愈合,使蝌蚪焦燥不安,食欲减退,衰竭 死亡。防治方法是
: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 ;拉网、转运操作尽量 仔细,勿使蝌蚪受伤 ;治疗时可用红霉素 0.05~0.01mg/kg,全池 遍洒。
1.1.4 烂鳃病。烂鳃病的症状是鳃丝腐烂发白,俗称烂鳃,患病 蝌蚪出现呼吸困难,迟缓地游于水面。该病还因感染部位不同,名称也不同,如鳃腐烂发白称烂鳃病,体表皮肤有大小不一斑 点称白斑病
。预防方法是用漂白粉全池泼洒。1.2 幼蛙与成蛙的疾病防治
1.2.1 红腿病。红腿病的症状是病蛙后肢无力、发抖,腹部和腿 部皮肤发红,头部伏地,不吃不动,肌肉呈点状充血,病危害大,可造成石蛙的大批死亡。
预防方法:定期进行池水消毒,改善水质条件。治疗方法: 病蛙用
10%~15%的食盐水抹擦患部可治愈;或用 30mg/kg 高锰 酸钾溶液浸洗
5~10 分钟,然后注射庆大霉素(4 万单位)2~4ml,次日再重复治疗一次,均有一定的疗效。
1.2.2 烂皮病。烂皮病主要引起 100g 以下的幼蛙发病,其症状 是初期蛙头、背、四肢等处皮肤失去光泽,同时出现白斑,后表 皮脱落、腐烂,3~4 天后现白色内皮,7 天左右内皮脱落露出红
色肌肉,此病蔓延甚快,10 天左右池中大部分蛙可同时发病,死 亡率极高。
防治方法 :
饲料要多样化,加强营养 ;
补充维生素 A,可投喂 维生素
A 胶囊或鱼肝油。蛙病病因分析 蛙病的发生,是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与蛙体自身反应
特性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恶化,蛙体抵抗力下降,某 些致病菌可以从腐生转化为寄生(如弧菌、气单胞菌)。石蛙的
致病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
2.1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水环境中除存在一些致病 微生物外,多数是兼性致病菌。
蛙常与养殖环境中的弧菌、粘 菌、假单胞菌和氧单胞菌等兼性致菌接触,虽有感染也不发病,但随着环境的恶化,抵抗力的减弱,这些细菌就逐渐转化为致 病菌。
2.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水的温度、pH 值、溶解氧、硫化氢、甲烷等 有毒气体,汞铅等重以金属,以及农药等,可以直接造成石蛙致 病或致命。
2.3 饲养管理因素 在石蛙养殖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等人为因素,往往 引起发病与死亡
。如不合理的放养密度,投饵不科学(如腐败变 石蛙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 罗厚强 1,段龙川 1,王清艳 1,涂国众 1,严加本 2(1.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2.平阳县青山石蛙养殖场,浙江 温州 325407)[摘 要] 根据浙江平阳县青山石蛙养殖场在石蛙养殖方面的经验,总结出石蛙在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的病 因、症状和防治措施,为山区农民发展特种养殖提供支持。[关键词]石蛙;常见疾病;预防措施
-36-刘婕,等:云南省奶牛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 质,饥饱不匀,缺乏其种微生素、矿物元素所致的代谢疾病等)。预防石蛙疾病的基本措施 3.1 养蛙场的设计应符合规范
!“#”$ 在建蛙场前,首先应对供水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必须水 源充足,水的理化特性适合石蛙生长,水中不含有病源,附近没
有污染源,水中没有或较少含有病源。。):。在设计进、排水渠道时,应使每只蛙池能独立地从进水 渠来水,并能直接将池水排入排水沟,不可造蛙池串灌现象,这
有利于防止蛙病蔓延和防治疾病。
3.2 改进饲养管理技术
!%&%$ 尽量就地繁殖蝌蚪和培育幼蛙,避免因从外地运来蝌 蚪、幼蛙时将民地蛙病带入。。。加强日常管理,保持蛙池环境卫生,勤巡池,发现病情及 时治疗,控制疾病发展和蔓延。捕捉、搬运、放养时应细心操作、防止蛙体受伤。
基金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X2009T0271。参考文献 : 31M 刘承钊#中国无尾两栖类!M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12M 王云娣&章秋虎&王继法等#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JM.科学养鱼# 2005J 30926-27.13M 谢海妹&袁久尧%棘胸蛙养殖关键技术研究!JM.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6260409457-460.14M 朱炳全%棘胸蛙营养成分的分析!JM.动物学杂志%2000635030931-32.15M 邓德芳%棘胸蛙红腿病防治初探!JM.现代农业科技%20090609200.16M 金大春&李德安%石蛙的开发利用前景及养殖技术要点!JM.农村百 事通% 2006932-36.作者简介!罗厚强)1984506 男%湖北黄石人%硕士%主要从事动物疾病诊治方面研 究+ 1 引言
目前云南省奶牛养殖主要以小规模的家庭散养为主,饲养 管理水平较低,普遍存在饲养设施简陋,牛舍设计不合理,牛舍 及周边卫生状况差,饲料利用不充分,饲喂方式不科学,粗饲料
供应不合理,奶牛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的知识匮乏,奶牛信息 不易检测等问题,奶牛生产性能不能完全发挥。目前发达国家
对奶牛的饲养管理以及挤奶等工艺已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靠精细养殖、科学管理提高了牛奶的产量和质量。
我国的奶牛
平均单产与国外相比偏低,同奶牛场间的差异也很大,充分利
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提高牛奶的产量和质量,对推进我国
饲养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的奶牛信息采集 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奶牛个体实现定位及个体信息采集,克服
了过去工作环境脏、奶牛信息不易检测等弊端,系统还可以根
据所采集的奶牛信息来制定科学化的养殖规模、饲养方案、疫 病防治,从而提高奶牛产量和质量。奶牛信息采集平台设计
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奶牛的科学化管理,首先自下而上地 采集各奶牛养殖厂奶牛的信息,包括奶牛基本信息库、奶牛饲 养管理信息库、奶牛饲料配方信息库、牛奶销售管理信息库、奶 牛疫病防治信息库等(见图 $)。根据不同类型的数据,可分两种 采集方式,一种是利用采集卡、传感器等硬件将自动获取的数
据上传至系统,如:每头奶牛的体温、体重、运动频率等信息;另 一种是需要养殖人员手工录入的信息,如:产奶量、鲜奶价格、奶牛个体病史等信息。
养殖户可根据采集的信息分析每头奶牛 的生理状况,再根据奶牛的生理状况进行分类饲养,制定科学 合理的饲喂和疾病防疫方案。
在获取各养殖小区(户)
奶牛基础
数据后,上级(省、市、县)畜牧部门可依权限获取相关信息,实 现数据的分类查询、历史分析、统计汇总等应用,对全省各级奶 牛规模养殖和散养户的各阶段数据了如指掌,极大地节省了省
市县定员入村统计的时间。加上对奶业企业、奶站订单、配送流 通等上下游产业的分析,以奶牛存栏指数、牛奶数量、价格等指
标作为综合依据,并及时在各级畜牧门户网站发布奶牛养殖数 量变化、疫病防治、价格走势等信息。
信息采集系统的搭建打破
了过去由人工统计、层层上报数据的低效、滞后、数据缺失等弊 云南省奶牛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 刘 婕$王 奇)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0 6摘 要&奶牛精细化数字养殖是提高奶牛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针对云南省目前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水平低 的现状#构建奶牛信息采集系统#以及时获取奶牛个体信息, 对养殖户而言便于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喂和疾病防疫方
案#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对畜牧部门而言可获得全省各级奶牛养殖及牛奶供应信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奶牛养殖和 牛奶供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奶牛养殖-信息采集-饲养管理
第二篇:石蛙场计划
一、项目名称:棘胸蛙养殖场。
二、项目背景及实施可行经济性。棘胸蛙别名棘蛙、石蛙、石鸡、石蛤蟆等,为棘蛙属动物。大型野生蛙类,是我国华南丘陵山区特有的名贵的产品,它体大肉多且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是目前所有蛙类中最具有风味特色和营养价值的蛙种。蛙肉中含有高蛋白、葡萄糖、氨基酸、铁、钙、磷和多种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份,脂肪、胆固醇含量很低,历来是我国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其食用价值远远高于牛蛙,被美食家誉为“百蛙之王”。棘胸蛙肉可药用;棘胸蛙药性平,味甘,入心、肝、肺三经,有滋补强壮、滋阴降火,清心润肺、健肝胃、治疳积等功效,适于病后体虚,心烦口渴者食用。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棘胸蛙的需求量大增,由于滥捕滥杀和环境污染,不少地方已到了濒于灭绝的地步,为了保护该种珍贵动物,并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人工养殖石蛙整套技术刚在近年内研究成熟,目前国内正是起步阶段,加之种源及技术推广和养殖条件局限性,几年内难以形成生产规模,更不可能出现一哄而上,供过于求的情况。浙江现在旅游市场定位于“山水浙江”,丽水以秀山丽水著称,旅游市场定位于“绿谷”,云和更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特别适宜石蛙的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对云和的经济和知名度更是一种推动。为此,引进吸收成熟的人工养殖技术,尽快形成养殖规模,抓住时机,先行一步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规模(一)根据石蛙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在紧水滩库区内拟建个养殖场,建成后初步规模存种蛙250只,年出商品蛙7500公斤。(二)中、长期建设思想经过几年生产运转成熟后,拟分建几个养殖场,年出商品蛙达到十万公斤,其中部分拟建种蛙场,以带动周边养殖户。(三)投资规模按目前建设内容,常年存种蛙250只,年出商品蛙7500公斤,需建设用地10亩,总投资35.8万元,具体概算见下表:分项工程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单价 总价规划用地 亩 10 租金200元 2000 混凝土 M3 1510 200 302000 生产用房 M2 200 10 2000 水电安装 20000 小水库 2000 其它设施 10000 不可预见费 10000 流动资金 10000 总投资 358000
四、生产技术指标:
1、全场采用仿自然生态集中精养方式;
2、种蛙产卵率95%;卵孵化率90%;蝌蚪成活率80%;幼蛙成活率90%;全场料肉比为4:1。
五、环保措施本项目的主要污染是蛙粪尿的污染,因此,污水处理采用沉淀的方式,污水处理工艺如下:污水(蛙粪尿)一级沉淀 二级沉淀 排水。
六、经济分析(一)养殖场建成投产后,年出商品蛙7500公斤,商品蛙销价80元/公斤,年销售收入7500×80元=600000元。(二)生产成本
1、种蛙饲料费1000元;
2、蝌蚪饲料费1000元;
3、成蛙饲料费150000元;
4、蛙药水电费10000元;
5、工资3人×10000元/人=30000元;
6、销售管理费24000元;
7、利息30000元;
8、合计生产成本246000元。(三)利润估算年利润=600000元-246000元=354000元。(四)投资效益和回收年限投资利润率=35.4万元÷35.8万元×%=98.8%。投资回收年限在二年之内。(五)投资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与分险决策
1、盈亏平衡点产量Qe=Fc÷P,式中Fc——固定成本,P单位产品价格:Qe=246000元 ÷ 80元/公斤=3075公斤。计算表明,本项目年产销量3075公斤时,养殖场不亏不盈。
2、敏感分析 a、当产品的销售价格下降20%时,则利润=7500公斤×(80元-80元×20%)-246000元=134000元; b、当产品的可变成本提高10%时,则利润=7500公斤×80元-(246000元+246000元×10%)=329400元,计算可见,产品的可变成本的变动与销售价格都很敏感,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只有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才能提高养殖场的效益。
(六)经济评价本项目总投资35.8万元,产生效益35.4万元,本项目采用集中精养方式,可以在元旦,春节时上市,此时市场上已没有石蛙销售,所以在市场上绝对畅销,价格将比预算的高。因此,本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好,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回投资,并促进养蛙业的发展,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项目是可行的。七 项目分析人简介廖光奇,男,1969年10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云和县紧水滩镇外洋村,1975-1985年间在校求学,之后在水电部十二工程局供应处,机电安装公司就业,1991-1992年间在外洋村搞农业开发,获县委、县府颁发的“科技致富标兵”称号,积累了一定的资金。1993年自办养狗场,在县城开“狗肉馆”,效益可佳。多年来本人通过函授或自学无线电修理、中等专业农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畜牧兽医等专业课程,充实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现本人经过两年多时间观察野生石蛙和拜访许多养殖石蛙的成功人士,吸取、总结了他们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形成了一套养殖石蛙的成功技术。根据目前石蛙需求市场的分析,将会产生一个全盛的黄金时期。因此,本人认为创办石蛙养殖场是有利可图的
第三篇: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南方诸省近年来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下面列出近年来一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1.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3.2 蛙池的规格要求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 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石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4.1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龄种蛙繁殖力较强。4.2 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 0.8m,面积4~10m2。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cm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4.3 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 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 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4.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mm,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石蛙的幼蛙,是蝌蚪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而成。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生长率的关键。
5.1 蝌蚪饲养管理技术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 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部长0.6~0.8cm,尾长1cm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5.1.1 生长初期(1~10天)
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 8或低于 6 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5.1.2 生长前期(10~20天)
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5.1.3 生长中期(20~50天)
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5.1.4 生长后期(50~78天)
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5.1.5 蝌蚪应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期孵化的蝌蚪应加强饲养,促其当年变态;晚期孵化的蝌蚪应合理控制饲喂量,不使其当年变态,让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生长发育后,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4~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如果您也想养石蛙,那得给您提个醒,从受精卵到蝌蚪的生长初期、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幼蛙、成年蛙,最关键的是水质的问题。近年来石蛙的野生资源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石蛙人工养殖的成功,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饱了人们的口福。
石蛙养殖中的几个关键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蛙、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滋阴降火、健肝胃、补虚损、解热毒、化毒疮等功效,尤为适宜病后身体虚弱、心烦口燥者食用,主治小儿痨瘦、疳疾。
由于人们过度捕捉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野生石蛙日趋减少。为了保护石蛙野生资源,同时又开发这一传统名特珍品,满足市场需求,各地进行了养殖繁育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石蛙养殖中几个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适宜的养殖环境
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环境清幽的山区建造养殖场,模拟野生石蛙生态环境建造,以适宜石蛙的生长。要求有适宜石蛙栖息、摄食、繁殖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条件。
2、培育充足饵料
石蛙的食物包括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资源,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有水生昆虫、虾、蟹、枝角类、桡足类等,植物组成有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高等植物的叶片。人工养殖条件下以蝇蛆、黄粉虫、蚯蚓等动物性饲料为主要饵料。并通过人工培育的方法获得,因而,必须培育充足饵料,以满足石蛙生长需求。
控制合理的养殖温度
据报导,水温对石蛙卵的出苗率影响很大,2l~23℃是其最适宜的孵化水温,当水温高于25℃,石蛙孵化开始出现畸形苗,32℃是其孵化的致死水温。因此,夏季卵孵化时,应增大水的流量,也增加了溶氧量。
石蛙生长水温为12~29℃,最适温度为18~22℃,气温超过37℃时,要加深水位,水深保持10?20cm,采取活水饲养,加强防暑降温,水池、饲料台应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盛夏高温季节,石蛙活动摄食旺盛,更应做好防暑和消毒预防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4、注意石蛙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 应以预防为主,发现病蛙应及时隔离治疗。主要病害有细菌性败血症(红腿病)、烂皮蛙(维生素缺乏综合症)、肠胃病和寄生虫病等。可用10PPM高锰酸钾浸泡,诺氟沙星、磺胺类及其他消炎抗菌类药物拌饵内服的方法来防治。
石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 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 0.8m,面积4~10m2。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cm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 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 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 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mm,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
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
石蛙养殖前景分析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鸡、山蛙。是我国华南丘陵山区名贵的水产 品。石蛙具有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在野生自然状态下,喜欢在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流、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平时常伏于石穴洞口,并常共栖一处。其夜晚活 动旺盛,大多是在晚间四出觅食。
一、养殖价值 石蛙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且有清热解毒、滋补身体等 功效,据说还有抗癌作用,食用价值及医用价值均非一般。
二、生物学特征 石蛙具有食活性、冬眠性、繁殖能力强等特点。
1、食活性:石蛙喜欢吃活体动物性饵料,不食或少食死的动物体及其它不 会动的饲料。因它的视觉特殊,只能看到会动的饲料。喜食的动物体饲料有:蚯蚓、黄粉虫、蝇蛆、泥鳅、小鱼虾及其它昆虫。蝌蚪则喜食嫩绿的水生藻类植物。
2、冬眠性:石蛙有冬眠习性,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便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在长江以南气候条件下,冬眠期4个月左右,一般在11月中下 旬开始冬眠至3月中下旬。此期间不需投喂饲料,只要保持水质清新即可。石蛙成 体与蝌蚪的抗寒力较强,冬天水温保持在0℃以上即可安全越冬,夏天水温不超过 30℃即可安全度夏。生长旺盛的适宜水温在15℃—22℃。如室内工厂化养殖,采用人工控温措施,可延长旺盛生长期,缩短冬眠期,加速石蛙生长速度。
3、繁殖能力强。在正常管理条件下,体重200克以上的种蛙年可产卵两 次,主要集中在4—5月和7—8月。每次每对排卵量可达1000—2000粒。卵为粘性卵,卵大膜薄,多呈片状粘附于石块或水池的侧壁上,经10—15天 孵化即成蝌蚪,孵化率可达90%以上,蝌蚪变幼蛙率在80%左右。如水质良发 的地方,每平方米可饲养蝌蚪1000尾左右,幼蛙150—200只左右,成蛙 50—80只。一个专职养殖人员可负责100平方米左右养殖池的各项工作。
三、市场前景
人工养殖石蛙整套技术刚在近年研究成熟,目前国内正在 起步阶段,加之种源及技术推广和养殖条件等局限性,近年内难以形成一定的生产 规模,更不可能出现一哄而上,供过于求的情况。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野生资 源的日趋枯竭,求大于供的矛盾日益增大。为此,引进、掌握成熟的人工养殖技术,尽快形成养殖规模,抓住时机,先行一步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篇:石蛙的人工养殖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这些丑八怪名叫石蛙,在动物分类学上它和青蛙、牛蛙等是同科属的兄弟,它是我国食用蛙家族中最大的个体。它的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经常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石蛙,原本生活在南方的山里,清新碧绿的山间溪流为石蛙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但是,由于人们的大肆捕杀,自然界中石蛙的数量越来越少,研究人员为了留住这一上天造就的生灵,开始了石蛙的人工饲养研究。
一、蛙舍的选择和建设:
通常蛙舍选择在排灌方便,冬暖夏凉,环境清幽的地方。蛙池一般为砖结构,外面用水泥抹光抹平,池型以长方形为好。距池底10-20cm处设有限水位孔,可以控制池内水位。刚建好的池不要立即使用,晾干消毒后用水冲洗多次方可投入使用。蛙池的内部结构设计应尽量模拟石蛙的原始生境,用合理的石头搭成石穴,然后在石穴的四周插上密密的河草,因为良好的第一环境是石蛙理想的栖息地。清新的水质使石蛙更加喜欢它的新家。蛙池上部的网子又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是用来防止蛙跳潜逃的,同时也可以防止天敌的侵袭。畅通的供排水系统使爱跳的蛙变的安静了。如果蛙池建在室内应通风凉爽,湿度过大会引发石蛙的疾病;如建在室外则要求架设遮阴棚,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石蛙就会骚动,不利于石蛙的生长。对于有天然水源的地方可以在蛙舍外修建一个水塔,沉淀过滤溪水保证水质清新。
二、饲养管理
受精后的雌蛙会产生大量的受精卵,这些受精卵在孵化框内经过10-15天就可以孵化出小蝌蚪,刚出世的小蝌蚪并不需要其他食物,依靠卵中的营养和卵外的角质膜就可以生存。但是10天以后小蝌蚪的食量增加了,需要补饲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20日龄时,则需要定时投喂菜叶等植物性饲料。该阶段的管理相对简单。65日龄以后蝌蚪进入变态期,此时蝌蚪会长出四肢和尾巴,由水生变为水陆两栖,这一时期的管理直接关系到石蛙的成活率。通常蝌蚪的变态率会达到95%。变态的蝌蚪对水质的要求最为严格,所以一定要经常换水,保持水流的pH值在6-8之间,严禁使用含Cl的自来水。为便于变态蝌蚪登陆,池内的水深不超过10cm,而且投喂的饲料也要多种多样,营养价值全面,比如饲料中可以加入一些小蚯蚓。当蝌蚪脱去尾巴后就变成了幼蛙,此时管理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饲料,以蝇蛆、黄粉虫和蚯蚓等鲜活的小动物为主,投喂量为体重的5%-7%。幼蛙对阴暗宁静的环境要求更高,所以喂料时间固定在傍晚天黑前,以保证石蛙可以吃饱吃好。幼蛙饲养持续一年左右就是成年蛙了,成年的石蛙相貌有些丑陋,雌雄蛙具备了各自的体貌特征。雄蛙四肢粗壮,个体比较大,胸前长满了黑刺,在其前肢的指尖各长有一个肉瘤,成婚姻瘤,表明它已经达到了性成熟;而达到性成熟的雌蛙个体相对较小,也没有黑刺和婚姻瘤。成年的石蛙通常是在夜间进行抱对的,由于肩负养儿育女的重担,成年蛙的食量增加了许多,一次就吃一大盆蚯蚓,投喂时间同样是在傍晚,天黑前。成年蛙对水质的要求依然很严,pH值在6-8之间的水质非常适宜它们生存。当石蛙的体重达到250g时就可以上市了。
三、人工受精
为了迅速扩大石蛙的饲养规模,人工受精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要选择种蛙,种蛙要求健壮善跳,体重在250g以上,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部皮光亮,2-3龄。用大头针或其他利器将种蛙杀死,并小心将腹部破开,找到黄色睾丸,用镊子或剪刀小心取下放入小烧杯中,用剪刀尽可能剪碎,然后取出一只选出的雌蛙,将其生殖孔对准小烧杯,操作者用手使劲向下挤压雌蛙的腹部将卵块全部挤出,一次可以同时挤出2-3只雌蛙的卵块,然后向盛有睾丸碎片的小烧杯中按一定比例加入蒸馏水,倒入盛有卵块的小烧杯中,并将盛有睾丸碎片的小烧杯多次清洗,尽量完全转移睾丸碎片,之后搅拌均匀。然后将复合液送至孵化仓。
四、疫病防治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如果蛙池消毒不净,卫生防疫工作不严格或营养不良均可导致石蛙患病。如烂皮病、比肠炎、红腿病,其中最常见 的是烂皮病。烂皮病的症状是在皮肤上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小白点,以后慢慢地开始腐烂,腐烂以后皮肤腐烂一直到肉里,可以看见骨头,最后造成蛙死亡。
由于石蛙是一种群居动物,所以一旦个体患有烂皮病则会迅速传染整个群体,那么又如何防治烂皮病呢?
专家建议:
1、发现病蛙,迅速隔离。
2、定期消毒,杜绝病源。
3、饲料多样,加强营养。
具体做法:1要经常检查蛙池,一旦发现病蛙应迅速隔离,防止其继续传染。
2定期进行蛙池消毒,杜绝病源。
3饲料多样化,加强营养。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或鱼肝油。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石蛙的人工养殖有几年了,对石蛙的饲养、繁殖、疾病防治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相信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可以使更多的人品尝到美味的石蛙,同时也可以使这上苍造就的生灵重新活跃在大自然中。
第五篇:石蛙驯养繁殖申请报告
石蛙驯养繁殖申请报告
江西省农业厅:
根据国家鼓励农民工创业的精神,有关精准扶贫的政策精神,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力支持,坚持创新求发展,谋出路,进一步繁荣农村市场,本靖安洞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釆取自有用地加租用的方式,将洞下村边远农田作为固定场所建立石蛙养殖基地.根据石蛙特异的生物学持性,棘胸蛙所需水源,即使用天然无公害的自然流水,通过合理设计生产车间的建设标准使水流在重力作用下依次流经每个养殖池.建成后初步规模存种蛙20000只,中长期建设思路,经过几年生产运转成熟后,拟分建多个养殖场,年出商品达到十五万公斤,带动周边经济.聘请龙山跃技术员做技术指导.建设用地150亩,初期投资100万,采用仿自然生态精养方式:产卵率95%卵孵率90%蝌蚪成活率80%幼蛙成活率90%养殖场建成投产后,预订年出商品蛙12000公斤销价80元/公斤年销售收入12000x80=960000元,预计年生产成本:1.饲料费4000元,2.蝌蚪饲料4000元,3.成蛙饲料330000元4.蛙药,水电费4000,5.工资40000元,6.销售管理费33000元,7.利息60000元,8.合计生成本495000元.利润估算年利润960000-495000=465000元,投资效益和回报利润96万x100万=96%投资在2年內回收.因此,本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好.能够在短时间收回投资,并促进养蛙业的发展,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故项目是可行的.石蛙利润客观,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块脱贫步伐,实现共同富裕,请相关部门批准.此致
敬礼
申请人:靖安洞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法
人:杨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