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养殖前景分析(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2:3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蛙养殖前景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蛙养殖前景分析》。

第一篇:石蛙养殖前景分析

石蛙养殖前景分析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鸡、山蛙。是我国华南丘陵山区名贵的水产品。石蛙具有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在野生自然状态下,喜欢在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流、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平时常伏于石穴洞口,并常共栖一处。其夜晚活动旺盛,大多是在晚间四出觅食。

一、养殖价值 石蛙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且有清热解毒、滋补身体等功效,据说还有抗癌作用,食用价值及医用价值均非一般。

二、生物学特征 石蛙具有食活性、冬眠性、繁殖能力强等特点。

1、食活性:石蛙喜欢吃活体动物性饵料,不食或少食死的动物体及其它不会动的饲料。因它的视觉特殊,只能看到会动的饲料。喜食的动物体饲料有:蚯蚓、黄粉虫、蝇蛆、泥鳅、小鱼虾及其它昆虫。蝌蚪则喜食嫩绿的水生藻类植物。

2、冬眠性:石蛙有冬眠习性,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便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在长江以南气候条件下,冬眠期4个月左右,一般在11月中下旬开始冬眠至3月中下旬。此期间不需投喂饲料,只要保持水质清新即可。石蛙成体与蝌蚪的抗寒力较强,冬天水温保持在0℃以上即可安全越冬,夏天水温不超过30℃即可安全度夏。生长旺盛的适宜水温在15℃—22℃。如室内工厂化养殖,采用人工控温措施,可延长旺盛生长期,缩短冬眠期,加速石蛙生长速度。

3、繁殖能力强。在正常管理条件下,体重200克以上的种蛙年可产卵两次,主要集中在4—5月和7—8月。每次每对排卵量可达1000—2000粒。卵为粘性卵,卵大膜薄,多呈片状粘附于石块或水池的侧壁上,经10—15天孵化即成蝌蚪,孵化率可达90%以上,蝌蚪变幼蛙率在80%左右。如水质良发的地方,每平方米可饲养蝌蚪1000尾左右,幼蛙150—200只左右,成蛙50—80只。一个专职养殖人员可负责100平方米左右养殖池的各项工作。

三、市场前景

人工养殖石蛙整套技术刚在近年研究成熟,目前国内正在起步阶段,加之种源及技术推广和养殖条件等局限性,近年内难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更不可能出现一哄而上,供过于求的情况。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野生资源的日趋枯竭,求大于供的矛盾日益增大。为此,引进、掌握成熟的人工养殖技术,尽快形成养殖规模,抓住时机,先行一步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篇:石蛙的养殖技术与前景分析总汇

石蛙的养殖技术

石蛙是一种大型的食用蛙,被誉为“百蛙之王”.石蛙在有些地方又叫它石鸡,是一种大型的食用蛙,它主要是分布在我国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石蛙的肉质细嫩,清凉滋补,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过度捕捉,使得自然界中的石蛙越来越少了,人工养殖石蛙既能够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又能保护野生石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石蛙的养殖技术

形态特征

石蛙的蝌蚪躯体呈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且分布有黑色的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型花纹,蝌蚪的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一般体长10-13cm,体重150-250g,大的可以达到500g以上。石蛙皮肤粗糙,背部皮肤呈暗黑色,上面长有许多油,石蛙的头又宽又扁,吻端呈圆形,突出于下颌,两鼻孔之间的距离与两眼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同龄石蛙中雄性个体大于雌性,性成熟后的石蛙前肢极为粗壮,胸部有黑色的脊状肉刺,腹部呈淡黄色,石蛙胸部没有脊刺,腹面光滑呈白色。石蛙通常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山涧小溪或附近的岩石中,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的能力,它的体温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它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8℃-26℃之间,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生长最旺盛的季节,白天活动量小,大多在夜间出来觅食。它喜欢吃活动的食物,一般不 吃死的或不动的食物。

人工驯养的石蛙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它建一个什么样的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先选择好场地,然后在着手建造养殖池,这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养殖环境必须近似于石蛙的野生环境,还有就是要便于人工的管理。

养殖场地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般来说,石蛙喜静怕闹,应尽量避免在噪声较大的工厂和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旁边建厂,防止石蛙受惊,影响正常生长。养蛙厂的附近要有充足的水源,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都可作为养蛙的水源,但水源要求无污染,PH值以中性和略偏酸性为佳,最适宜的PH值在6-7之间。

养殖池的规格要求

养殖池主要包括孵化池、蝌蚪池、蛙池,一般建造在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没有太阳光直射,建池时应尽可能符合石蛙的生长习性,为石蛙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孵化池面积1-2平方米,池高0.8m,水深0.5-0.6m,蛙卵孵化时对水质要求很高,为了确保水质清新含氧量足,最好能够24小时连续流水养殖。

蝌蚪池面积2-3平方米,池高0.8m,水深0.3-0.5m,每池应饲养同样规格的蝌蚪,在蝌蚪变态时应在池内放入木板,让它漂浮于水面之上,以便能让变态过程中的幼蛙跳到木板上休息。蛙池,蛙池建造以长方形为好,面积一般以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m,池内设有可供石蛙休息的石屑,石屑上盖有石棉瓦,瓦下光线阴暗,白天蛙就可以躲到瓦下休息,池内水深一般在0.1-0.2m之间,池底略微倾斜,池内水陆面积比大约为3:1,池上设有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或敌害生物入侵。

石蛙的自然繁殖期一般在4-9月,5-6月是产卵的高峰期,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多少也会有些差异,石蛙的年产卵量很大,在500-1000粒左右,但是自然繁殖的成活率很低,在生产中大多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

种蛙的选择

种蛙体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卵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是否能育出成批规格整齐、健壮、活泼的种苗,因此种蛙应该选择身体健壮、个体较大、皮肤光滑、发育良好的成蛙。种蛙要求没有残疾、没有伤痕,一般选用2例蛙,雌蛙体重200g以上、雄蛙体重250g以上就可以选择用做种蛙。

配种和产卵

每年的4-9月份,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石蛙的繁殖期来到了,石蛙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一般在夜间抱对,配种时,雄性强有力的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脊加强雄性的固着力,拥抱刺激对用来配种的雌蛙是必要的,雌蛙将卵排除体外,雄蛙射精于卵上,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呈圆球形,乱外的胶质膜粘性强很多卵粘附在一 起,常成锁状漂浮在水中或粘附在池壁上。

人工孵化

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要加强巡池,石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受精卵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我们在捞去受精卵时必须仔细轻缓,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以免造成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我们把受精卵从孵化箱放入孵化池中,还要进行翻卵的工作,受精卵黑色的一端为动物极,白色的一端为植物极。孵化时,我们应用铁丝使黑色的一段朝上即动物极朝上,白色的一段朝下即植物极朝下,这样就能保证受精卵的成功孵化,在孵化过程中同一批卵不能分开孵化,大约经过1到2周的时间,这些受精卵就可以完全孵化为石蛙蝌蚪了。

从蛙卵孵化出来的第1天到80天左右的时间属于石蛙的蝌蚪阶段,你瞧,它们都比较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敌害的抵抗能力都比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蝌蚪成活率的关键。

一、放养密度

当蝌蚪在2cm以下时,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0-1000尾;当蝌蚪长到2cm以上时,放养密度应变为每平方米200-300尾。如果经验不足,放养的密度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二、饵料投喂

小蝌蚪孵出后通常吸附在池底,很少活动,也不觅食,3天后活 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蝌蚪的消化机能弱。在20日前我们只能以牛奶等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来投喂,每天早晨9点和下午5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按照每1000尾蝌蚪投喂10ml牛奶。20天后我们转用人工配合饲料来投喂,这种饲料具有营养全面的优点,可以促进蝌蚪的快速生长。当蝌蚪长到2cm时,投饵量为在池蝌蚪体重的8-10%;当蝌蚪长到4cm以后,按在池蝌蚪体重的6%投喂。在生长过程中,一般视蝌蚪的摄食状态来确定投喂量,以食欲减弱时为度,每次投喂宜分批缓缓遍撒,等抢食完前批饲料再撒下一批,直至喂饱不吃为止。

三、水质管理

蝌蚪池一般面积较小,放养密度较大,饲料投喂多,因而水质容易恶化,所以蝌蚪池应在3-5天内少量换水1次,每次换掉池水的四分之一,15天左右应全池换水一次,要彻底清除池底残卵、食物废渣等。另外,为了防治水质恶化,每周还要用100-200ppm的高锰酸钾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来达到改良水质,杀菌防病的目的,此时我们不用捞出在池蝌蚪。

四、疾病防治

石蛙蝌蚪体质较弱,容易患上车轮虫病和烂鳃病,下面我们像大家介绍这几种病的防治方法:

车轮虫病,染病蝌蚪食欲降低,行动迟缓,药物可用敌百虫治疗,用量为每100升水用敌百虫30毫克,2-3天一次,连用2次即可有效。

烂鳃病,染病蝌蚪腮部腐烂发白,呼吸困难,迟缓的游于水面,药物可用特效烂鳃灵治疗,用量为每100升水用药10ml,3-5天一次,连用2次即可有效。当蝌蚪长到50天左右时,它先长出后肢,15天后再逐渐长出前肢,长到80天后,尾部被完全吸收,此时它由水生动物转化为水陆两栖动物,我们应该把变态完成的幼蛙捞出,放到蛙池中喂养了。

从蝌蚪变成幼蛙之后再经过2年的养殖就是商品蛙了,在这两年内我们都要做好那些工作呢,饲料投喂是一方面,再有就是日常管理和疾病的防治了。具体的我们还是到节目中去看一下。

一、放蛙前的准备

在把幼蛙放入蛙池之前,还必须做好蛙池的清扫工作。一般在放蛙的前两天进行,使用的主要是高锰酸钾,我们要用100-200ppm的高锰酸钾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泼洒要不留死角,水中、陆地、蛙穴要做到彻底消毒,要求能够杀死各种病原以及虫卵,2天后就可以把幼蛙放入池中了。

二、放养密度

石蛙的进食能力与放养密度有很大的关系,养殖密度越大其进食能力越强,养殖过稀它们的进食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厌食现象。一般当石蛙体长在7cm以下时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90-120只;当石蛙体长在7cm以上时,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30只。

三、饲料投喂

石蛙的饲料以黄粉虫为主,养殖石蛙与养鱼一样,要遵守时地原 则,使石蛙具有定时定位集群摄食的习惯,和一定强度的进食能力,一般每天固定上午9点下午5点分两次投喂,定质要保证饲料的优质、精细、适口无霉烂,定量原则是每次按在池石蛙体重的6%投喂,以两至3小时内吃完为宜,具体视水温、天气及蛙的活动情况而略有增减。

四、驯食

及早驯食是人工养殖石蛙的关键技术所在,石蛙的天然食性是吃活饵不吃死饵。人工大规模养殖石蛙,活饵很难完全满足,必须驯养石蛙食用人工配合饲料,驯食越早效果就越明显,一般要求在幼蛙变态后5~7天内即应驯食。驯食方位为头10天以1/3的配合饲料与2/3的黄粉虫混合起来喂养石蛙,然后随着石蛙对配合饲料的适应逐步加大配合饲料的比重,直到石蛙能够习惯食用人工配合饲料。

五、日常管理

石蛙养殖中的重要工作是巡池,每天早晨黎明时和夜间各巡池一次,我们要注意观察蛙的动态以此决定是否要换水用药等,特别是出现天气炎热和阴雨天气的情况更要加强巡池,每天巡池我们还应建立日记,按时测定水温,记录投饵数量,入排水的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应变发现问题即时处理,这也是科学养殖石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还要保证蛙池的清洁,每天要清除残饵,每隔7天定期清洗一次蛙池。

六、安全越冬

每年11月底至第2年4月中旬当水温降至12℃之下时石蛙就进 入冬眠期。石蛙越冬时,池中水深应保持20cm,采用长流水,以不淹没洞穴为宜,并留有一定的陆地,冬眠一般不需喂料,气温回升,石蛙就会上来活动并有摄食能力,此时应给少量饲料以增强石蛙体质,越冬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防止水质变坏。

七、疾病防治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与蛙体自身反映特性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石蛙自身的抗病能力强,但在高温天气时容易染上红腿病或烂皮病,下面我们就向大家介绍这几种疾病的防治方法:

红腿病,染病石蛙四肢无力,腹部和腿部发红,肌肉呈点状凸显,不吃不动,药物可用0.5mg/l硫酸铜和0.2mg/l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治疗,2-3天一次,连用2次即可有效。

烂皮病,染病石蛙表皮腐烂脱落露出红色肌肉,该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所以我们要在饲料中添加多维素加强营养,用量为每千克饲料添加多维素400mg,连用3-5天即可有效。

商品蛙捕捉

经过两年的时间,等到石蛙个体长到150g左右时就可以进行捕捉上市出售了,捕捉石蛙的前一天应该停止给石蛙喂食,捕捉时一般采用网捞法,掀开石棉瓦,受到光线刺激的石蛙会变得满地乱窜,进行捕捉时我们每一步都必须格外小心避免踩伤石蛙,用网兜捕捉时动作要缓慢,用力要柔和,每次不要捞太多避免使石蛙受伤,影响它的商品价值。

石蛙养殖前景分析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鸡、山蛙。是我国华南丘陵山区名贵的水产品。石蛙具有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在野生自然状态下,喜欢在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流、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平时常伏于石穴洞口,并常共栖一处。其夜晚活动旺盛,大多是在晚间四出觅食。

一、养殖价值 石蛙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且有清热解毒、滋补身体等功效,据说还有抗癌作用,食用价值及医用价值均非一般。

s

二、生物学特征 石蛙具有食活性、冬眠性、繁殖能力强等特点。

1、食活性:石蛙喜欢吃活体动物性饵料,不食或少食死的动物体及其它不会动的饲料。因它的视觉特殊,只能看到会动的饲料。喜食的动物体饲料有:蚯蚓、黄粉虫、蝇蛆、泥鳅、小鱼虾及其它昆虫。蝌蚪则喜食嫩绿的水生藻类植物。

2、冬眠性:石蛙有冬眠习性,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便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在长江以南气候条件下,冬眠期4个月左右,一般在11月中下旬开始冬眠至3月中下旬。此期间不需投喂饲料,只要保持水质清新即可。石蛙成体与蝌蚪的抗寒力较强,冬天水温保持在0℃以上即可安全越冬,夏天水温不超过30℃即可安全度夏。生长旺盛的适宜水温在15℃—22℃。如室内工厂化养殖,采用人工控温措施,可延长旺盛生长期,缩短冬眠期,加速石蛙生长速度。

3、繁殖能力强。在正常管理条件下,体重200克以上的种蛙年可产卵两次,主要集中在4—5月和7—8月。每次每对排卵量可达1000—2000粒。卵为粘性卵,卵大膜薄,多呈片状粘附于石块或水池的侧壁上,经10—15天孵化即成蝌蚪,孵化率可达90%以上,蝌蚪变幼蛙率在80%左右。如水质良发的地方,每平方米可饲养蝌蚪1000尾左右,幼蛙150—200只左右,成蛙50—80只。一个专职养殖人员可负责100平方米左右养殖池的各项工作。

三、市场前景

人工养殖石蛙整套技术刚在近年研究成熟,目前国内正在起步阶段,加之种源及技术推广和养殖条件等局限性,近年内难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更不可能出现一哄而上,供过于求的情况。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野生资源的日趋枯竭,求大于供的矛盾日益增大。为此,引进、掌握成熟的人工养殖技术,尽快形成养殖规模,抓住时机,先行一步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档由OOIAN.NET 收集,仅作参考!

第三篇: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南方诸省近年来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下面列出近年来一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1.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3.2 蛙池的规格要求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 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石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4.1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龄种蛙繁殖力较强。4.2 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 0.8m,面积4~10m2。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cm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4.3 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 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 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4.4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mm,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石蛙的幼蛙,是蝌蚪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而成。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生长率的关键。

5.1 蝌蚪饲养管理技术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 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部长0.6~0.8cm,尾长1cm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5.1.1 生长初期(1~10天)

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 8或低于 6 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10~15cm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5.1.2 生长前期(10~20天)

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5.1.3 生长中期(20~50天)

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5.1.4 生长后期(50~78天)

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cm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有3cm左右的水位),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5.1.5 蝌蚪应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期孵化的蝌蚪应加强饲养,促其当年变态;晚期孵化的蝌蚪应合理控制饲喂量,不使其当年变态,让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生长发育后,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4~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如果您也想养石蛙,那得给您提个醒,从受精卵到蝌蚪的生长初期、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幼蛙、成年蛙,最关键的是水质的问题。近年来石蛙的野生资源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石蛙人工养殖的成功,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饱了人们的口福。

石蛙养殖中的几个关键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蛙、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滋阴降火、健肝胃、补虚损、解热毒、化毒疮等功效,尤为适宜病后身体虚弱、心烦口燥者食用,主治小儿痨瘦、疳疾。

由于人们过度捕捉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野生石蛙日趋减少。为了保护石蛙野生资源,同时又开发这一传统名特珍品,满足市场需求,各地进行了养殖繁育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石蛙养殖中几个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适宜的养殖环境

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环境清幽的山区建造养殖场,模拟野生石蛙生态环境建造,以适宜石蛙的生长。要求有适宜石蛙栖息、摄食、繁殖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条件。

2、培育充足饵料

石蛙的食物包括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资源,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有水生昆虫、虾、蟹、枝角类、桡足类等,植物组成有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高等植物的叶片。人工养殖条件下以蝇蛆、黄粉虫、蚯蚓等动物性饲料为主要饵料。并通过人工培育的方法获得,因而,必须培育充足饵料,以满足石蛙生长需求。

控制合理的养殖温度

据报导,水温对石蛙卵的出苗率影响很大,2l~23℃是其最适宜的孵化水温,当水温高于25℃,石蛙孵化开始出现畸形苗,32℃是其孵化的致死水温。因此,夏季卵孵化时,应增大水的流量,也增加了溶氧量。

石蛙生长水温为12~29℃,最适温度为18~22℃,气温超过37℃时,要加深水位,水深保持10?20cm,采取活水饲养,加强防暑降温,水池、饲料台应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盛夏高温季节,石蛙活动摄食旺盛,更应做好防暑和消毒预防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4、注意石蛙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 应以预防为主,发现病蛙应及时隔离治疗。主要病害有细菌性败血症(红腿病)、烂皮蛙(维生素缺乏综合症)、肠胃病和寄生虫病等。可用10PPM高锰酸钾浸泡,诺氟沙星、磺胺类及其他消炎抗菌类药物拌饵内服的方法来防治。

石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4~9月,5~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从种蛙冬眠复苏开始,做好种蛙的选择和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蛙,雌蛙体重达200克以上,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 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 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好坏,直接影响配种、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石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 0.8m,面积4~10m2。池底铺垫鹅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利于种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3∶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15cm左右,水质清新,pH值6~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平方米放种蛙15只,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准备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保证安全越冬。种蛙培育除要求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摄食量5~9月最大,发情期间减少,产卵后期增大。饲料供应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量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依太阳刚要下山时为准),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 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到4月份、水温15℃、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只。雄蛙叫声“咕咕咕”,雌蛙以“咔咔咔”、“咔咔”声应和,种蛙一般在夜间21时后抱对,拥抱刺激对配种母蛙是必要的,配种母蛙一般于清晨4~7时排卵,有些延至9~10时,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一般每次产卵约6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 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 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

■ 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4mm,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胚胎发育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18~28℃,pH值中性为宜,同一窝卵不可分开孵化。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石蛙卵的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1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状,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5%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85.3%。如果孵化水温为25~29℃时,孵化时间只需7~8天,孵化率达85%。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如果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等技术要求,其孵化率就可达90%以上。在水温适宜时孵化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质和水中的溶氧量,水质越好,溶氧量高,孵化率可达100%。

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动物极朝上(即有黑色的一端),植物极朝下,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外,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30℃以下,水深15cm左右,pH值6~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溶氧,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25~26℃的水温对孵化非常有利,时间短,孵化率高,温度再往上升,孵化率则下降,30℃以上基本孵不出蝌蚪来。

石蛙养殖前景分析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鸡、山蛙。是我国华南丘陵山区名贵的水产 品。石蛙具有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在野生自然状态下,喜欢在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流、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平时常伏于石穴洞口,并常共栖一处。其夜晚活 动旺盛,大多是在晚间四出觅食。

一、养殖价值 石蛙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且有清热解毒、滋补身体等 功效,据说还有抗癌作用,食用价值及医用价值均非一般。

二、生物学特征 石蛙具有食活性、冬眠性、繁殖能力强等特点。

1、食活性:石蛙喜欢吃活体动物性饵料,不食或少食死的动物体及其它不 会动的饲料。因它的视觉特殊,只能看到会动的饲料。喜食的动物体饲料有:蚯蚓、黄粉虫、蝇蛆、泥鳅、小鱼虾及其它昆虫。蝌蚪则喜食嫩绿的水生藻类植物。

2、冬眠性:石蛙有冬眠习性,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便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在长江以南气候条件下,冬眠期4个月左右,一般在11月中下 旬开始冬眠至3月中下旬。此期间不需投喂饲料,只要保持水质清新即可。石蛙成 体与蝌蚪的抗寒力较强,冬天水温保持在0℃以上即可安全越冬,夏天水温不超过 30℃即可安全度夏。生长旺盛的适宜水温在15℃—22℃。如室内工厂化养殖,采用人工控温措施,可延长旺盛生长期,缩短冬眠期,加速石蛙生长速度。

3、繁殖能力强。在正常管理条件下,体重200克以上的种蛙年可产卵两 次,主要集中在4—5月和7—8月。每次每对排卵量可达1000—2000粒。卵为粘性卵,卵大膜薄,多呈片状粘附于石块或水池的侧壁上,经10—15天 孵化即成蝌蚪,孵化率可达90%以上,蝌蚪变幼蛙率在80%左右。如水质良发 的地方,每平方米可饲养蝌蚪1000尾左右,幼蛙150—200只左右,成蛙 50—80只。一个专职养殖人员可负责100平方米左右养殖池的各项工作。

三、市场前景

人工养殖石蛙整套技术刚在近年研究成熟,目前国内正在 起步阶段,加之种源及技术推广和养殖条件等局限性,近年内难以形成一定的生产 规模,更不可能出现一哄而上,供过于求的情况。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野生资 源的日趋枯竭,求大于供的矛盾日益增大。为此,引进、掌握成熟的人工养殖技术,尽快形成养殖规模,抓住时机,先行一步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篇:石蛙的人工养殖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这些丑八怪名叫石蛙,在动物分类学上它和青蛙、牛蛙等是同科属的兄弟,它是我国食用蛙家族中最大的个体。它的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经常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石蛙,原本生活在南方的山里,清新碧绿的山间溪流为石蛙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但是,由于人们的大肆捕杀,自然界中石蛙的数量越来越少,研究人员为了留住这一上天造就的生灵,开始了石蛙的人工饲养研究。

一、蛙舍的选择和建设:

通常蛙舍选择在排灌方便,冬暖夏凉,环境清幽的地方。蛙池一般为砖结构,外面用水泥抹光抹平,池型以长方形为好。距池底10-20cm处设有限水位孔,可以控制池内水位。刚建好的池不要立即使用,晾干消毒后用水冲洗多次方可投入使用。蛙池的内部结构设计应尽量模拟石蛙的原始生境,用合理的石头搭成石穴,然后在石穴的四周插上密密的河草,因为良好的第一环境是石蛙理想的栖息地。清新的水质使石蛙更加喜欢它的新家。蛙池上部的网子又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是用来防止蛙跳潜逃的,同时也可以防止天敌的侵袭。畅通的供排水系统使爱跳的蛙变的安静了。如果蛙池建在室内应通风凉爽,湿度过大会引发石蛙的疾病;如建在室外则要求架设遮阴棚,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石蛙就会骚动,不利于石蛙的生长。对于有天然水源的地方可以在蛙舍外修建一个水塔,沉淀过滤溪水保证水质清新。

二、饲养管理

受精后的雌蛙会产生大量的受精卵,这些受精卵在孵化框内经过10-15天就可以孵化出小蝌蚪,刚出世的小蝌蚪并不需要其他食物,依靠卵中的营养和卵外的角质膜就可以生存。但是10天以后小蝌蚪的食量增加了,需要补饲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20日龄时,则需要定时投喂菜叶等植物性饲料。该阶段的管理相对简单。65日龄以后蝌蚪进入变态期,此时蝌蚪会长出四肢和尾巴,由水生变为水陆两栖,这一时期的管理直接关系到石蛙的成活率。通常蝌蚪的变态率会达到95%。变态的蝌蚪对水质的要求最为严格,所以一定要经常换水,保持水流的pH值在6-8之间,严禁使用含Cl的自来水。为便于变态蝌蚪登陆,池内的水深不超过10cm,而且投喂的饲料也要多种多样,营养价值全面,比如饲料中可以加入一些小蚯蚓。当蝌蚪脱去尾巴后就变成了幼蛙,此时管理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饲料,以蝇蛆、黄粉虫和蚯蚓等鲜活的小动物为主,投喂量为体重的5%-7%。幼蛙对阴暗宁静的环境要求更高,所以喂料时间固定在傍晚天黑前,以保证石蛙可以吃饱吃好。幼蛙饲养持续一年左右就是成年蛙了,成年的石蛙相貌有些丑陋,雌雄蛙具备了各自的体貌特征。雄蛙四肢粗壮,个体比较大,胸前长满了黑刺,在其前肢的指尖各长有一个肉瘤,成婚姻瘤,表明它已经达到了性成熟;而达到性成熟的雌蛙个体相对较小,也没有黑刺和婚姻瘤。成年的石蛙通常是在夜间进行抱对的,由于肩负养儿育女的重担,成年蛙的食量增加了许多,一次就吃一大盆蚯蚓,投喂时间同样是在傍晚,天黑前。成年蛙对水质的要求依然很严,pH值在6-8之间的水质非常适宜它们生存。当石蛙的体重达到250g时就可以上市了。

三、人工受精

为了迅速扩大石蛙的饲养规模,人工受精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要选择种蛙,种蛙要求健壮善跳,体重在250g以上,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部皮光亮,2-3龄。用大头针或其他利器将种蛙杀死,并小心将腹部破开,找到黄色睾丸,用镊子或剪刀小心取下放入小烧杯中,用剪刀尽可能剪碎,然后取出一只选出的雌蛙,将其生殖孔对准小烧杯,操作者用手使劲向下挤压雌蛙的腹部将卵块全部挤出,一次可以同时挤出2-3只雌蛙的卵块,然后向盛有睾丸碎片的小烧杯中按一定比例加入蒸馏水,倒入盛有卵块的小烧杯中,并将盛有睾丸碎片的小烧杯多次清洗,尽量完全转移睾丸碎片,之后搅拌均匀。然后将复合液送至孵化仓。

四、疫病防治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如果蛙池消毒不净,卫生防疫工作不严格或营养不良均可导致石蛙患病。如烂皮病、比肠炎、红腿病,其中最常见 的是烂皮病。烂皮病的症状是在皮肤上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小白点,以后慢慢地开始腐烂,腐烂以后皮肤腐烂一直到肉里,可以看见骨头,最后造成蛙死亡。

由于石蛙是一种群居动物,所以一旦个体患有烂皮病则会迅速传染整个群体,那么又如何防治烂皮病呢?

专家建议:

1、发现病蛙,迅速隔离。

2、定期消毒,杜绝病源。

3、饲料多样,加强营养。

具体做法:1要经常检查蛙池,一旦发现病蛙应迅速隔离,防止其继续传染。

2定期进行蛙池消毒,杜绝病源。

3饲料多样化,加强营养。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或鱼肝油。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石蛙的人工养殖有几年了,对石蛙的饲养、繁殖、疾病防治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相信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可以使更多的人品尝到美味的石蛙,同时也可以使这上苍造就的生灵重新活跃在大自然中。

第五篇:石蛙养殖可行性报告

篇一: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核心提示: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投资环境分析,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提供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专业编写: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议书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申请报告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环评报告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商业计划书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规划设计咨询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批地,融资,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 【关 键 词】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 【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 【交付时间】2-3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进入公司网站,了解详情,工程师(高建先生)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报告说明】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 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上马、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

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

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 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为客户提供国家发委甲级资质

第一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总论 第一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背景

一、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名称

二、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承办单位

三、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主管部门

四、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六、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七、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三、选址

四、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七、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十、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社会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相关政策分析

一、国家政策

二、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准入政策

三、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技术政策 第三节 地方政策

第三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国家及养殖1300公斤石蛙 行业发展规划

二、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第二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发展概况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及其成果

二、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三、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第三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状与差距

二、发展趋势

三、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四节 投资的必要性

第四章 市场预测

第一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产品市场供应预测

一、国内外养殖1300公斤石蛙市场供应现状

二、国内外养殖1300公斤石蛙市场供应预测 第二节 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一、国内外养殖1300公斤石蛙市场需求现状

二、国内外养殖1300公斤石蛙市场需求预测 第三节 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一、养殖1300公斤石蛙产品目标市场界定

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 第四节 价格现状与预测

一、养殖1300公斤石蛙产品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二、养殖1300公斤石蛙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 第五节 市场竞争力分析

一、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二、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劣势

三、营销策略 第六节 市场风险

第五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国内生产企业现状

一、重点企业信息

二、企业地理分布

三、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四、企业从业人数

第二节 重点区域企业特点分析

一、华北区域

二、东北区域

三、西北区域

四、华东区域

五、华南区域

六、西南区域

七、华中区域

第三节 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

二、价格竞争策略

三、渠道竞争策略

四、销售竞争策略

五、服务竞争策略

六、品牌竞争策略 第六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 第一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产销状况分析 第二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第三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资产运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获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第七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 市场调查

一、拟建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二、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三、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四、替代产品调查

五、产品价格调查

六、国外市场调查

第二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市场预测

一、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二、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三、价格预测

第三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市场推销战略

一、推销方式

二、推销措施

三、促销价格制度

四、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第四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一、产品方案

二、建设规模

第五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第八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篇二: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石蛙仿生态养殖

项目实施地点∶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

项目内容 ∶建养殖池塘及配套设施,收种蛙 项目规模 ∶ 吨

项目总投资 ∶ 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项目编制单位: 项目实施单位:: 编制时间: 占地面积65800平方米,年产商品蛙总投资261.66万元。五年 7

5一、目的意义

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式下,省委、省政府调整我省产业结构,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优惠政策。根据我省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但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结合我县农村优静的环境条件,水源丰富,植被好,气候适宜等特点,发展石蛙养殖业前景可观,同时还是搞活地方经济,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羹滋补品石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当今世界名菜之一。

石蛙(ranaspinosadavid)俗称石鸡,石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参差型亚目(diplasiocoela),蛙科(ranidae),蛙属(rana),广泛分布于我县深山密林的山沟小溪,属珍贵的两栖动物。石蛙是一类大型的野生蛙类,不仅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价值。它 体大肉多而细,味美,营养丰富。蛙肉中含有蛋 白质、葡萄糖、氨基酸、铁、磷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 分,脂肪含量很低,历来是我国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其食用价值远远高于牛蛙,被国外美食家誉为“白蛙之 王”。石蛙肉可供药用;有滋补强壮的功效。石蛙 药性平,味甘,入心、肝、肺三经,有滋阴降火、清心 调肺、健肝肾的功效,对治疗疳积、病后虚弱、心烦口 渴等有一定辅助疗效。近年来,由于人们滥杀和大量使用农药,污染水质,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野生石蛙日趋减少。大 力发展人工养殖,合理保护开发,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 长的需求,保护了自然生态平衡。而且,石蛙养殖条件要求不高,资金投入不大,不管是稻田,池塘,还是房前屋后的坑塘,有水源的地方就可以实施养殖。只要向农村进行养殖技术推广,就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同时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该项目的实施,是人心所向,属势在必行。

二、项目实施具备条件 1.栖息环境

石蛙栖息的洞穴一般为自然石洞或土洞,于繁殖季节时居石洞者较多。洞穴多在溪流岸边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体表。洞深一般为20~25厘米。洞底略低于洞口。2.活动特点

石蛙有两条粗壮的后腿,因此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达1米左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一般不大。在洞穴周围20~50米,夜深时,便逐渐返回洞穴,天亮后很少在洞外发现其踪迹。石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适宜水温为16~26℃,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较少,生长停滞,进行冬眠,水温过高则出现异常,甚至死亡。3.冬眠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进行冬眠,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4.生长特性

蛙类的生长可分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三个阶段。石蛙的蝌蚪有尾和鳃,完全生活于水中。早期全长9毫米左右,重0.5克。在蝌蚪期生长慢,一般从孵化到变态完成约需90天。在自然环境中,成蛙的生长受环境及食物丰欠的影响,一般第一年增重20~60克,翌年可达150克左右,第三年可长至250~300克,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生长来得快。在考察中,曾发现雄性个体最大的可达750克,而雌性最大个体为590克。于4月底采集到的20~60克的幼蛙,放入试养池中进行人工饲养,10月上旬时已达150克左右。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饲养,因饵料较充足、敌害较少,其生长速度一般比野外环境中要快。5.摄食习性

石蛙的视力较差,它只能捕食活动着的活饵料,把死的食物送到其口边也不摄取。当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甩出带粘液的舌头把食物逮住,迅速卷入口中。捕食多在夜间,白天捕食较少见。6.食性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内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经解剖观察,蝌蚪的肠中有植物碎屑、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以及硅藻、甲藻、金黄藻等。进行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饵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幼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围很广,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该项目场地正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天然的防护林,有常年不断的优质矿泉水源,泉水冬暖夏凉,是石蛙生存的天然场所,可保证石蛙常年正常生长。且具有石蛙丰富的食源,县境内有河流溪沟561条,小虾、小螺,小鱼,以及遍地的蚯蚓、昆虫。具备了石蛙“足、清、凉、静”的环境条件,是一个石蛙仿生态养殖的天然场所。且该项目在篇三:棘胸蛙养殖可行性报告 棘胸蛙养殖可行性报告

项目名称∶ 棘胸蛙仿生态养殖

项目实施地点∶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

项目内容 ∶建养殖池塘及配套设施 收种蛙

项目规模 ∶占地面积×平方米年产商品蛙×吨

项目总投资 ∶ 总投资×.×万元。

项目建设期限∶ 五年

项目负责人∶ 吴纪国

项目技术负责人∶ 吴纪国 郭万林 李建强 杨丽萍 郑萍

项目编制单位:正安县畜牧水产事业局

项目实施单位::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编制时间: 二×七年三月:

一、目的意义

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式下,省委、省政府调整我省产业结构,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优惠政策。根据我省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但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结合我县农村优静的环境条件,水源丰富,植被好,气候适宜等特点,发展棘胸蛙养殖业前景可观,同时还是搞活地方经济,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羹滋补品棘胸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当今世界名菜之一。

棘胸蛙(ranaspinosadavid)俗称石鸡,石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参差型亚目(diplasiocoela),蛙科(ranidae),蛙属(rana),广泛分布于我县深山密林的山沟小溪,属珍贵的两栖动物。棘胸蛙是一类大型的野生蛙类,不仅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价值。它 体大肉多而细,味美,营养丰富。蛙肉中含有蛋 白质、葡萄糖、氨基酸、铁、磷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 分,脂肪含量很低,历来是我国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其食用价值远远高于牛蛙,被国外美食家誉为“白蛙之 王”。棘胸蛙肉可供药用;有滋补强壮的功效。棘胸蛙 药性平,味甘,入心、肝、肺三经,有滋阴降火、清心 调肺、健肝肾的功效,对治疗疳积、病后虚弱、心烦口 渴等有一定辅助疗效。近年来,由于人们滥杀和大量使用农药,污染水质,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野生棘胸蛙日趋减少。大 力发展人工养殖,合理保护开发,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 长的需求,保护了自然生态平衡。而且,棘胸蛙养殖条件要求不高,资金投入不大,不管是稻田,池塘,还是房前屋后的坑塘,有水源的地方就可以实施养殖。只要向农村进行养殖技术推广,就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同时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该项目的实施,是人心所向,属势在必行。

二、项目实施具备条件 ×.栖息环境 棘胸蛙栖息的洞穴一般为自然石洞或土洞,于繁殖季节时居石洞者较多。洞穴多在溪流岸边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体表。洞深一般为×~×厘米。洞底略低于洞口。

×.活动特点 棘胸蛙有两条粗壮的后腿,因此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达×米左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一般不大。在洞穴周围×~×米,夜深时,便逐渐返回洞穴,天亮后很少在洞外发现其踪迹。

棘胸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适宜水温为×~×℃,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较少,生长停滞,进行冬眠,水温过高则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冬眠 棘胸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进行冬眠,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时,也有部分棘胸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棘胸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生长特性 蛙类的生长可分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三个阶段。棘胸蛙的蝌蚪有尾和鳃,完全生活于水中。早期全长×毫米左右,重×.×克。在蝌蚪期生长慢,一般从孵化到变态完成约需×天。在自然环境中,成蛙的生长受环境及食物丰欠的影响,一般第一年增重×~×克,翌年可达×克左右,第三年可长至×~×克,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生长来得快。在考察中,曾发现雄性个体最大的可达×克,而雌性最大个体为×克。于×月底采集到的×~×克的幼蛙,放入试养池中进行人工饲养,×月上旬时已达×克左右。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饲养,因饵料较充足、敌害较少,其生长速度一般比野外环境中要快。

×.摄食习性 棘胸蛙的视力较差,它只能捕食活动着的活饵料,把死的食物送到其口边也不摄取。当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甩出带粘液的舌头把食物逮住,迅速卷入口中。捕食多在夜间,白天捕食较少见。

×.食性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天内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经解剖观察,蝌蚪的肠中有植物碎屑、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以及硅藻、甲藻、金黄藻等。进行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饵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幼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围很广,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

该项目场地正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天然的防护林,有常年不断的优质矿泉水源,泉水冬暖夏凉,是棘胸蛙生存的天然场所,可保证棘胸蛙常年正常生长。且具有棘胸蛙丰富的食源,县境内有河流溪沟×条,小虾、小螺,小鱼,以及遍地的蚯蚓、昆虫。具备了棘胸蛙“足、清、凉、静”的环境条件,是一个棘胸蛙仿生态养殖的天然场所。且该项目在正安县已经作了大量前期工作。县水产技术干部吴纪国领办的棘胸蛙生态养殖场已通过遵义市科技局立项,现已有一定规模。因此,在正安实施开发棘胸蛙养殖业,有天然的条件和该项目实施的专业技术基础和良好的技术保障。

三、市场前景

棘胸蛙的丰富营养价值 和多种药用功效,同时在我国大部份地区民间有着传统的食用习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地增加了市场的需求量,目前产品供不应求,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类似棘胸蛙的产品。由于人们大量捕杀和人为环境的破坏,自然生长的棘胸蛙急剧减少,市场价格昂贵,而且难以买到。现当地市场价格已达到×—×元/公斤,沿海及发达城市已达到×元/公斤左右,市场前景可观。同时该养殖业又是一项能使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良好项目。

四、技术分析 棘胸蛙的养殖生长过程为:卵→蝌蚪→幼蛙→成蛙,其养殖一般是指将蝌蚪培育成幼蛙(体重×-×g/只),然后将幼蛙养成至达到商品规格(体重×g/只以上)的成蛙;或直接放养幼蛙养成至成蛙。

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棘胸蛙的养殖场地应具备“足、清、凉、静”的环境条件。一般地,应选择水量充裕、引水方便、水质优良、林木葱郁、自然环境幽静的山涧、山村庭院或依山傍水的场地建场。

建好仿生态养殖池:根据自然条件、棘胸蛙不同生长阶段与养殖特点,结合计划养殖规模与生产投资,可选用不同的养殖方式,并建造仿生态养殖池。

营造仿生态环境:1、建造防逃设施 养殖场地应加强管理,尽量避免养殖人员和生产操作以外的干扰。室外养殖场地的四周要用砖石或水泥瓦等建造围栏,围栏底脚挖×-×cm的深沟,用碎石填平,防蛙潜穴逃跑,围栏高在×.×m以上,顶端设置向内约×cm的倒檐,既防止棘胸蛙逃跑和敌害的袭击,又形成隔断外界干扰的屏障,维持棘胸蛙养殖所需的清静环境。2、设置遮阳条件 棘胸蛙喜阴凉的生态环境,故应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可在围西半球附近种植常绿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形成一个四季常有的阴凉环境;夏季,在养殖池上方需搭建凉棚,并种些蔓藤、攀藤作物和瓜果等;在池边的空地上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如南瓜、花草等,以增加遮阳面积,同时净化空气,改善生态条件,并能招引昆虫以供蛙体补充摄食。3、配置保持流水状态的进排水系统 棘胸蛙的整个养殖过程中,养殖用水必须为常年细水长流,循环不息,并保持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水温稳定。水源以山溪水、泉水为佳,不宜选用水质浑浊、有机质含量较多的池水。养殖池根据不同要求和水深,在每池的排水口内应设置限水孔,用以调节水位和水流量。最好建立一个常所自流的进排水系统,此系统应包括常年自流引水、蓄水池、供水和排水渠(管)等,且进排水切忌串池。

4、封沟养蛙、山沟庭院式养蛙、依山傍水式养蛙,都是棘胸蛙良好的养殖场地。棘胸蛙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易饲养,抗病历强。常见的病主要有四种,水霉病、腐皮病、肠胃病、水肿病,这些病的预防及治疗都很简单。

五、项目建设规模

1、建产卵池(×个)×平方米;

2、孵化池(×个)×平方米;

3、幼蛙池(×个)×平方米;

4、成蛙池×平方米;

5、鱼苗(作饵料用)池×平方米;

6、肥土地(用于培育蚯蚓)面积×平方米

7、饲料房和住房×平方米;

8、办公室及科研室×平方米。

年产商品蛙×吨。

六、项目实施方案

前期工作: 2006年建产卵池(×个)×平方米,孵化池(×个)×平方米,幼蛙池(×个)×平方米,成蛙池(×个)×平方米。已具备饵料培育房×平方米。收集种蛙×对,并进行驯化和繁殖的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2007年制备棘胸蛙鲜活饵料设施并培育鲜活饵料(小鱼、蚯蚓、黄粉虫等)。收集种蛙×对进行人工驯化和繁殖,繁殖蝌蚪达一万尾培育成幼蛙。

第二阶段:2008年--2009年建产卵池×平方米;孵化池×平方米;幼蛙池×平方米;成蛙池×平方米;鱼苗池×平方米;饲料房和住房×平方米;办公室及科研室×平方米;收集种蛙×对。并进行生产安排。

第三阶段:2010年进一步完善生产设施和技术管理措施,全面投入生产。并有一定量的商品蛙上市供应。

第四阶段:2011年---,年产商品蛙达×吨。

七、投资规模估算

1、修建池塘×平方米××元/平方米=×.×元;

2、修建办公房科研房饲养房及住房:×平方米××元/平方米=×.×万元;

3、种蛙收购×万元;

4、饲料设备×万元;

5、防逃设施×万元;

6、其它×万元;

总投资×.×万元。

八、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

1、资金来源:该项目共需资金×.×万元,申请项目经费×万元,自筹资金×.×万元。

2、资金的使用:第一阶段:2007年前的前期工作投入资金×`×万元;第二阶段:2008年--2009年建产卵池×平方米;孵化池×平方米;幼蛙池×平方米;成蛙池×平方米;鱼苗池×平方米;饲料房和住房×平方米;办公室及科研室×平方米;收集种蛙×对,进行生产。投入资金×万元;第三阶段:2010年进一步完善生产设施和技术管理措施,全面投入生产,投入资金×.×万元。

九、经济效益分析

1、每平方米按最低放养成蛙密度×只计,每只商品蛙按最低体重×克计:×平方米××只/平方米××克/只=×吨;

2、每公斤按当地最低价×元计:×吨××元/公斤=×万元;

下载石蛙养殖前景分析(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蛙养殖前景分析(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

    石蛙的养殖管理技术大全

    石蛙的养殖管理技术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石蛙的养殖池建设、养殖管理技术及疫病防治技术,以供有关学者和养殖爱好者进行参考。 关键词:石蛙;养殖;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石蛙仿生态养殖 项目实施地点∶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 项目内容 ∶ 建养殖池塘及配套设施,收种蛙 项目规模 ∶ 吨 项目总投资 ∶ 项目......

    石蛙范文

    石蛙,学名棘胸蛙(Paa Spinosa),又名石鸡、坑蛙、石麟、石 冻 、谷冻 ,属两栖类蛙科动物 , 主要分布于浙江 、 安徽 、 江西等 省,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 石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5篇

    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作者:本站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06-7-2 7:27:17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

    石蛙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2004-2-23 11:11:33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

    孔雀养殖前景可行性分析

    孔雀饲养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孔雀概述 孔雀,俗称凤凰,是百鸟之王,是世界上集观赏、食用、药用价格极高的现代珍禽之一,孔雀有蓝孔雀和绿孔雀之分,孔雀是吉祥鸟,它和人类有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