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组织生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公司组织生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公司党组织机构概况
公司党委共有基层党委10个(直属9个、托管1个),基层党总支5个(直属5个),基层党支部200个(直属11个,托管2个),现有党员总数2899名,其中在岗党员2580名,离退休党员319名。
二、公司党组织生活开展情况及案例
党组织生活是实现党内生活正常化的根本保证,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有着突出的作用。当前,公司各级党组织坚持开展党组织生活整体落实较好。
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方面,公司党委每年年底前统一部署安排所属党组织严格按照确定召开时间和主题——深入学习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谈话——撰写发言材料——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制定整改措施——情况通报——会议记录的流程组织开展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达到了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在“三会一课”方面,公司党委要求各所属党支部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开展“三会一课”,并将“三会一课”要求纳入到年度“创先争优”考评标准中,每季度对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价,针对存在问题进行通报并督促改进,考评结果作为年度评先评优以及党组织书记履行主体责任情况评价的依据。今年“七一”前后,公司党委除按照要求由支部书记讲党课外,党委委员也分别到所在党支部为支部党员讲党课,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党性意识。公司办公室党支部书记以详细解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主要内容,为全体党员上了一堂党课,公司领导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该支部的党课活动。
在党日活动开展方面,公司党委按照“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党日活动的程序、内容以及时间要求,绝大多数党支部均能按照每月一次组织开展党日活动。“七一”前后各所属党组织积极组织党员开展了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奉献岗位、义务劳动、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公司党委通过制度约束与指导,做到了党日活动开展有方案、有资料、有总结、有评比、有落实。通过活动经费的拨付对党日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党日活动按流程、按要求开展起到了督导作用。
三、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从目前公司党组织生活的现状看,总体上实现了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个别党组织在坚持开展党组织生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个别单位对组织生活的具体要求不甚明了。一些党支部将“三会一课”简单地理解为党日活动,支委会、党小组会和党课落实不到位。有些党支部把支委会开成了工作会,对组织生活会的具体要求一知半解。
二是组织生活还存在形式主义现象。部分单位党内组织生活只满足于时间、次数要求,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只是在形式上继承,并没有从实质上突破。个别党组织在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民主气氛不够浓厚,思想放不开,做不到畅所欲言,存在等待观望的现象。
三是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有待丰富和创新。部分党组织大多以开会形式过组织生活,且党组织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大多数是单向的,主要由党组织书记或者是组织者以灌输的方式来进行,缺少互动性。组织生活的内容也主要以学习为主,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
四是组织生活系统策划不到位。个别党支部未按照要求对组织生活进行系统策划,并制定详细的计划,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存在着组织随意、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导致组织生活目标不明确,效果不理想。
五是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缺乏自觉性。有的党员对参加组织生活持无所谓态度,以工作忙等理由推托,表现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意识不强。有的党员反映组织生活形式陈旧单一,内容枯燥无味,没有吸引力,缺乏参与兴趣;有的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是“一言堂”,缺乏党内民主,参与组织生活是一种“负担”。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组织生活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党员干部存在“重经营,轻党建”的思想,不能真正从战略和政治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意义,把组织生活等同于一般工作会议,仅停留在执行制度的要求上。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感悟到组织生活对党的组织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组织生活质量的高低对党组织建设以及促进经营管理有多大的促进等。
二是缺乏组织生活抓落实的管理体系。个别单位未建立起针对党组织生活落实情况的监督落实机制,缺乏有效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内容记录上的检查,而忽略了质量上的指导和评估。
三是党组织书记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各所属单位党支部中,支部书记大多为兼职,个别支部书记在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专业技能上表现优秀,但对党务工作不重视、不精通,理论水平不高,造成党建工作打不开局面,党组织生活质量不高。
四是开展组织生活与经营管理工作脱节。个别党组织对组织生活需解决的问题、与经营管理工作的关系把握不准,把开展组织生活与经营管理工作完全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认为组织生活就是纯粹的党建工作,导致开展组织生活缺乏实效,难以产生具体工作价值,得不到广大党员、职工的认同。
四、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对策
要保证组织生活的质量,提高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就必须明确要求,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精心安排。
一是要充分认识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过好党内组织生活,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党章》规定:党内不允许有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因此各级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把过好组织生活作为一件头等大事,在思想认识上要上水平,这是确保组织生活不走过场的关键之所在。
二是要明确组织生活的制度。各所属党组织要进一步明确组织生活相关制度要求,加强组织生活日常管理,用制度管人,凭制度管事,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组织生活评价制度,真正把着眼点放在促进组织生活质量的提高上。
三是要加强党务工作人员培训。要落实党务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尤其是要加强党组织负责人培训,使党组织负责人指导自己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四是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开展组织生活要在内容上要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与当前经营管理工作重点相结合,与广大党员的思想现状相结合,立足时效性和针对性。力求通过组织生活这一途径,充分调动每个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改革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五是要不断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组织生活的形式单一会影响组织生活的质量,会影响党员的参与热情,选择有效的形式和载体可使党的组织生活更加生动而富有成效。因此,组织生活的形式应当呈现出多样性,对传统的活动形式要有选择的继承和创新。如可通过组织开展“微党课”、“主题党日活动”大赛、“创意党课”大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篇:小学生审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审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清泉二小
李丽芳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而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审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而我们的学生在审题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我想谈一谈出现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1、思维定势干扰审清题目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或眼前看到的某种心理习惯的干扰,在审题过程中,不自觉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产生思维上的定势,使审题有误,解题出错。如:“3元买了6支铅笔,问每支铅笔多少元?”学生有可能因为经常用大数除以小数,而把这道题解为6÷3=2(元),得到一支铅笔两元。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思维定势造成的。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就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虽然做题时不要求读出声音来,但是题目中的每个字,每个句都要在心里读出来,同时要在头脑中思考。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学生就会明白3元是总价,6支是数量,求单价应该用总价除以数量,而不能用数量除以总价,脑子里就会出现单价=总价÷数量这样的关系式,这道题就顺利完成了。看准,心读,脑记这是认真读题审题的第一步。
2.心理畏惧丧失解题信心
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们看到问题中条件繁多而又复杂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心情立即变得紧张起来,再也不想去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了,因此学习的自信心就丧失了。如五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一只杯子里装满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然后加满水搅匀;第二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三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四次全部喝完。小明一共喝了多少牛奶?
本题由于喝了四次,每次喝了牛奶后又加满水,次数较多,条件较多、较繁,分析思路较乱,计算步数较多,审题时就认为有一定的难度,即使分析计算,还不一定正确,因此,往往会吓退学生,他们可能自动选择放弃。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动脑思考,仔细推敲。在认真读题的过程中,要仔细推敲题目中的字词,特别是在解决问题当中许多字词需要学生去动脑思考。语言文字是题目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在这道题中,小明尽管喝了四次,有三次喝的都加满水,但是并没有加牛奶,也就是说自始至终只有一杯牛奶,最后全部喝完。所以,小明四次一共喝的牛奶是1杯。
3.思想受阻思路无法延续
低年级学生独立读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差,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如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只要细心审题,题意就能理解,问题就能解决。但是在一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里,有些条件往往不是非常醒目,而以隐藏的形式存在,学生如果不能从题中分析出隐藏的条件,解题的思路就无法延续。
例如:“有一种圆柱形食品罐头,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0厘米,侧面贴上商标纸,商标纸接头处是1厘米。100个这样的罐头需要用商标纸多少平方厘米?”如果去掉“商标纸接头处是1厘米”这个条件,学生的思维还比较流畅,都知道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是分别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为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100个这样的长方形面积就是本题的所求,即2×3.14×6×10×100平方厘米。而本题中含有条件“商标纸接头处是1厘米”,学生就有些不知所措了,这时候我们老师就应该善于帮助学生重点理解“商标纸接头处是1厘米”这个条件,为学生扫除审题的障碍,理清审题的思路。在这里,由于增加了1厘米的接头,所以商标纸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就不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了,而是等于底面周长加上接头处的1厘米,即2×3.14×6加1,宽还是圆柱体的高,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能展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可列式为(2×3.14×6+1)×10×100。
4.情境插图困扰学生的思考
现在的书本上很多解决实际问题多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而学生在练习时有时却是纯问题的理解,学生找不到条件或找错条件。如第六册数学书第12页的第5题:我们2天共吃害虫780只,问: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害虫多少只?(隐含条件:图画中是3只燕子)没有认真审题的孩子就将这道题解答为:780÷2=390(只)。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要将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一起分析,并能把图中的信息和问题用自己的话说出来,3只燕子2天共吃害虫780只,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多少只害虫?这道题还是比较简单的。在以前的教学中,对“说”的训练重视的不够,表现为学生只会做题不会说。其实,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要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习惯。……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的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们在座的教师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让我们共同努力,教给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审题方法独立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第三篇: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农行本着励精图治精神,较好的实现了各项财务指标,经营成果一年上一个台阶,扭转了长期经营亏损的被动局面,形势可喜可贺。但是,冷静回顾经营状况,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深入分析原因,探讨对策,是促进农行长远发展的举措之一。
一、问题综述
(一)擅自调节利润
1、手工增减应付利息。有的支行在年底经营结果大致落定后,差欠或多余数额较大时,通过手工冲减或增加应付利息调节,多则百万元,少则十数万元。有的为了调节某一考核期利润,上划一些网点的应付利息,网点支付利息时,则以应付利息不足为由,直接在利息支出中列支,造成表面“合规”,实则利润不实。
2、不按规定核算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有的支行为了完成利润目标,收到客户利息,不相应冲减应收利息,直接进利息收入科目,有的对到期的应收利息不予冲减,造成重计收入以及应收利息虚假。还有的支行,擅自计提投资收益,形成投资收益高于本金,结果形成虚假利润。
3、下甩费用。对应由本期列支的费用,由于利润完不成,有的行采取不结算,或压票,或挂其他应收款,或进长期待摊费用。
4、长期待摊费用管理混乱。一是不按规定摊销,有的前面几个季度已摊销,到了年底,有长期待摊费用指标了,又原数冲回;二是手续不严,列支未经审批。三是列支混乱,不少当期费用,也进长期待摊费用。该项列支名目繁多,不合规比例较大。
(二)成本管理不严,虚列费用。
1、个人费用挤占成本。一是清收不良贷款手续费,有的以各种理由搭车,在职员工清收也进行计提;二是无有效文件发放个人补贴;三是公私不分,个人消费,农行买单。这方面招待费是个例子,虽有严格规定,但是没有严格执行。
2、“三项费用”进成本。一是应由福利费列支的,进费用开支;二是员工培训费用、工会费用通过差旅费等相关子目出帐。
3、突破费用,转移到营业外科目出帐。金额比较大的是招待费,绝大部分支行超过了规定的列支比例,年底转入营业外支出。其他突破的费用,除了违规进长期待摊费用外,也基本转入营业外支出反映,以逃避费用的专项考核。
4、假发票列帐。此类情况,以前比较多,随着管理力度的加大,虽然大幅度减少,但是还是时有发生。
(三)固定资产管理失控
1、越权购置固定资产。主要反映在违规购车子、购房子、购机具上。一是挤占修理费;二是通过贷款或其他应收款挂帐;三是利用处置资产收益或帐外款;四是擅自启用以资抵贷资产。
2、违规处置固定资产。一是处置不经过有权单位批准;二是处置阶段不公开运作,造成资产收益流失三是处置资金不及时收回,处置收益不及时归帐,甚至购置帐外资产。
3、固定资产帐实不符。年年要清理,年年不了了之,有的问题一拖上十年,有的这边没整改到位,那边又形成新的帐外资产。于是,违规报废后,有帐无物,擅自购置,形成有物无帐。
(四)财务收入方面的跑、冒、滴、漏
1、凭证费。按照规定,商业银行可根据凭证成本,制订收费标准,现阶段,只对重要空白凭证(如现金支票)收取了相关费用,普通凭证一直无偿供应,个别网点非正式收了费,也不规范。仅此一项,数额巨大。
2、结算手续费。去年底,省分行制定下发了统一的收费标准,但是对非计算机自动收费或控制的项目,不少网点以稳定客户为由,或少收,或不收,这项损失不是小数。
3、处置资产收入。个别支行,帐外设帐,挪作他用,特别是处置帐外资产,未按照规定收入大帐。
二、原因浅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观、利益观和发展观不端正
1、重眼前,不顾长远发展。诸如冲减应付利息、超期不冲销应收利息、大额费用下甩等,都是不顾长远发展,寅吃卯粮的典型做法,既违反财经纪律,又为长远发展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2、当小团体利益与全行利益发生矛盾时,以小团体利益为重。有的支行借口员工收入低,工作辛苦,不顾财务制度规定,挤占费用变相发各种补助。
3、政策观念淡薄。口头汇报后,不按程序报批。检查发现手续不符合规定,开口就是已向某某领导汇报。
(二)计划的偏差与考核不到位
1、全年计划如何更趋合理,始终是争论的焦点。一些支行资产、负债、网点、员工情况大致相同,目标利润却相差较大?从一个方面反映,计划的制订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有的支行由于当地的特殊原因,引起费用非正常增加,也未在计划中体现。
2、年终增加利润计划,不少行反映没有体现公平的原则。由于完成计划与激励机制联动,计划利润较轻的,完
成后,班子成员能获得高额奖励,而经营成效较好的,由于计划利润较重,跳起来摘不到桃子,在利益驱动下,就动用非正常手段。
3、考核兑现前,核查不严。近几年,出台了一些专项激励政策,兑现了不少奖励,但是,滞后的真实性检查,总会发现一些虚假情况,对虚假的整改,以至奖励再兑现,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三)业务素质不高
1、政策把握不准。有些财会人员,对政策掌握一知半解,对于要提交行领导决策的事项,不能从政策上当好参谋,对行领导的一些思路,不能提供详细的政策解释,没有兼顾参谋和办事员的职能。甚至有的当歪参谋,想歪点子。
2、应对能力不强。对财务管理中的突发事件,束手无策,对多年形成的一些常规,也没有办法处置。比如,有些费用、指标,上级行都要根据全辖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平衡,在年终一二日下达,这种情况已经多年。有的行就强调没有实施时间,为违规列帐辩解。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事先没有制订有效的应对措施。
(四)习惯做法的延续。
在一些人的意念中,利润不够,应付利息凑;费用不足,营业外支出走;不好出帐,假发票帮忙,形成了习惯。近几年,法制观念有所加强,但是,在考核力度之大的今天,还有市场。在感到确实没有办法的时候,又“轻车熟路”,踏这违规的小径。
(五)规章制度执法不力
在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和执行信贷新规则中,对各种违规违纪问题,严格追究责任人责任,较好的防范了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而在财经纪律执法中,给人的印象是大事化小,以罚代处,形成常态,以至违规累查累犯。这与执法力度不大有很大关联。
三、对策
(一)加强法规教育,加大执法力度
1、认真学习,提高执行制度自觉性。要求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要象信贷管理人员熟悉信贷新规则一样,熟练地掌握财务制度。职能部门对学习情况要进行检查和测试,保证合格上岗。
2、建立责任制。对每个财务管理岗位,要定岗,定责,定人,对每项财务事项的处理过程,必须明确责任交接点;对自己处理的事项,责任人员要负相关的永久责任和连带责任。
3、执法要严,违规必究。对于发现的违规问题,要严格对照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分清责任轻重,分别处置。
(二)公平下达计划,确保奖优罚劣
1、计划制订的参数要符合公平性原则。建议采用人均利润率等公正性指标,考核进步分,考核贡献率。对辖属核算单位非人为因素的特殊情况,要在计划中予以考虑。
2、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奖优罚劣原则。一是不搞照顾落后。适度的压力,增强动力,能促进落后赶先进。二是不鞭打快牛。对贡献大的,费用和奖励要相应配套。
3、综合考虑全行计划的实现。对个别可能完不成计划的单位,可以加大全行利润考核基数,而不是轻易调减可能完不成计划的单位的任务。
4、计划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实施。非上级行调整及特别情况出现,一般不轻易调整。对上级行增调利润,应参照增调原因及本行制订计划的原则,按比例及时下配各行。
(三)严格考核兑现,促进合规经营
1、明确支行领导班子对经营结果合法性、真实性负全责。以后发现违规或虚假情况,要追究当时领导班子责任。已获取的奖金,要按比例退回;获得的荣誉,要按规定撤消;同时,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经济和行政责任。
2、经营成果的考核兑现,应实行严格的真实性核查,特别是对有些敏感项目。没有核查的经营成果,不应急于兑现,避免形成不良习惯。
3、对经营成果的核查,要有规范性的检查方案。核查人员对核查结果负责,对应检查未检查,已检查未发现问题以及发现问题不报告的,在以后被查出的,要严肃追究核查人员责任。
(四)提高综合素质,认真履行职责
1、财务管理人员要强化素质修养。
2、坚持把关守口,当好领导参谋。
3、强化全面预测、统筹安排和灵活应对能力的养成。比如长期待摊费用列帐,指标到手后处置时间较短,事前就应先准备意向性进帐清单,从急到缓,逐一填列。指标一到,按要求列支,计算机也就几分钟。
第四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2008-8-29
近期我们对某地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发现该行信贷资产质量呈快速下滑趋势,信贷风险的内部制衡机制十分薄弱,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审查、审批操作流程有失规范,严重威胁着该行信贷资产安全和平稳健康发展。
一、调查发现信贷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集中度高,单户贷款和集团授信超比严重,股东贷款和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突出。据调查,该行单户余额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62%;关联企业集团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其中20%的单户贷款超比,26%的关联企业集团授信余额超比。前20名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在该行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3%。
(二)贷款流动性差,借新还旧、还旧借新、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严重。据了解,该行借新还旧等转化重组类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加之近年新投放尚未到期的贷款中,根据借款人现状分析,仍有大量贷款到期难以归还,转化重组贷款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推迟了信贷资产潜在的风险的显性化。
(三)关联担保、互保问题普遍存在,部分担保物质量不高,弱 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在该行贷款的关联企业贷款中,近50%的系列贷款存在着严重的关联担保问题,部分已经发生严重风险。而在该行非关联企业贷款中,互保现象也普遍存在。在抵质押贷款中,部分抵质押物还存在着质量不高问题,如部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用股权质押、部分民办院校用教育收费权质押,部分房地产公司用经营权质押,造成处置变现困难;甚至还有部分抵押房地产评估价值偏高,或者是部分土地和在建工程分割抵押,也造成处置困难。部分担保物质质量不高,直接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四)资产客户群体中,低风险、优质客户占比低。该行资产客户中,主流资产客户群体主要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主业不突出、抗风险能力差,严重制约了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而涉及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公司客户占比少,贷款余额在客户结构中占比也过低,缺少一批交通、能源、电力、通讯和以政府为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的主流客户群体。
(五)信贷资产质量长期未得到真实反映。由于受到监管、公众形象和信贷统计分析工作薄弱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反映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相关数据存在着较大人为调整因素,信贷资产质量信息长期失真,如贷款的五级分类存在人为因素影响,转化贷款占比较高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贷政策导向存在偏差,部分信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造 成该行近几年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在目前市场信用环境较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波动较大和该行对信贷风险识别、控制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对自身信贷资源包括信贷资金、人力资源的承受能力缺乏一个长远、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定位,盲目地追求大而全。二是对目标客户的营销向导缺乏必要的引导,近年来该行对资产客户的营销主要是以各基层行各自为战,造成该行有限的信贷资源使用过于分散,管理难度加大,没有形成一个适合该行发展的具有该行特色的信贷业务框架。三是部分信贷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在贷款营销和审查审批过程中,有些基层行没有把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作为首要条件,存在以牺牲风险为代价追求即期收益或短期收益的趋向;有些基层行存在着通过“以贷引存”,即以贷款产生派生存款而盲目追求存款扩张的现象。而重当前投放、重即期收益而忽视今后贷款是否能够安全收回的短期行为更是比比皆是。
(二)信贷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内部制衡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近年来,该行信贷管理的框架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甚至缺失的问题。一是评级、授信和贷款审查流程全部通过贷款审批部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单线完成,缺少必要的内部制衡机制,也不符合监管当局的基本要求。二是未按照监管当局的风险控制要求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对于大额贷款、关联交易、股东贷款和特别授信业务等易产生重大风险的授信业务,尚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完全依赖贷款审批部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决策,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少必要的内部机制,导致违规和风险贷款不断发生。三是信贷 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合理,近年来该行信贷业务存在重审批、轻管理,重货前营销、轻贷后监管的趋向。而大部分信贷管理人员即为贷款审批人员,信贷综合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大量信贷综合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四是在该行现行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中,缺少必要的项目评估环节和贷后管理环节,由于没有设立项目评估机构,大量项目贷款均按流动资金贷款投放,风险难以准确判断,造成项目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三)信贷管理制度和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不够健全和优化。一是部分必要的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尚未建立,如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东贷款管理办法、贷款担保管理办法、担保公司评级授信办法、房地产评估机构和会计报表审计机构管理办法、不良客户管理办法、已核销贷款管理办法、信贷综合业务系统管理办法、项目贷款操作流程、信贷中间业务收费办法等一系列必要的业务规章和操作流程不够健全。二是现行的部分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还不够完善,部分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亟待完善、修订。三是该行目前实行的客户评级授信指标体系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主要对国有企业的评级授信标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监管当局对风险识别要求的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完备性有待优化提高。
(四)在信贷业务操作中有章不循,执行制度不严。一是受信业务尽职情况不够理想。在授信业务的受理、客户调查、分析评价、授信决策与实施、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管理的各个环节,部分工作人 员还没有按照授信工作职责履行最基本的尽职要求。二是存在执行制度存在不严问题,有效的制度形同虚设。如单户贷款超比、集团授信超比、关联担保、贷款转化、归口管理、以流动资金发放项目贷款、中长期贷款按短期贷款发放、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发放无真实贸易背景和无真实用途的存单质押贷款、抵押物评估不按规定进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掌握过松、基本的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信贷资产质量责任追究流于形式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了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贷款企业盲目扩张导致资产质量低下,致使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部分过度扩张、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由于资金链断裂和财务状况恶化,导致到期债务不能清偿,这也是导致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加强信贷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各项信贷管理制度,完善和优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一是尽快制定出台目前缺失的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股东贷款管理办法和相应的业务操作流程并付诸实施。不断优化评级授信体系,使之与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要求相适应。二是调整和增加必要的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下放低风险业务的审批权限,增加项目贷款评估和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以强化对信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二)改进信贷管理模式,加大信贷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管理实效。要根据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按照归口管理、相对独立的原则建立大信贷管理组织框架,可在信贷管理部下设评级授信、项目评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制衡的二级信贷业务操作机构,并通过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关联交易委员会的有机衔接,实现既统一管理又相互制衡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
(三)调整贷款政策,开发建立低风险优质客户群体。通过逐步调整贷款定价政策,降低优质,低风险客户的准入门槛,提高对基层行信贷业务的营销引导力度等手段,营销一批涉及石油、电子、交通、煤炭,矿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的重点客户,逐步使资产客户结构得以优化,形成以低风险优质客户为主流的资产客户群体。
(四)加大对存量贷款中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通过逐步压缩,增强担保、贷款重组,依法清收和贷款核销等措施降低信贷资产风险和不良贷款占比,减少信贷资产损失,特别是对关联企业系列贷款出现的风险要统筹兼顾,力争平稳着陆。
(五)积极拓展处置不良贷款的新途径。要积极与当地政府、银监局、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机构联系,借鉴其他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经验,不断寻找通过资产置换、打包出售、软贷款、还本免息等方式批量处置不良贷款的新途径。
(六)增强执行制度的严肃性。加强对基层行和工作人员对信贷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违章操作行为的处罚力度,落实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对各基层行不良贷款控制计划执行情况和信贷资产质量的考核力度,增加不良贷款清收转化工作在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中考核权重,建立不良贷款清收转化激励机制,同时对清收转化工作不力,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恶化的部门进行处罚。
作者:王恭让 李国科 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8年2期
责任编辑:萨日娜
第五篇:劳务公司用工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
一、当前劳务用工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搞大发展、大建设,建筑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约占农村进城务工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仅合肥市的建筑市场具不完全统计,农民工人数达45万人之多,就这样农民工还是供不应求,到处都告“民工荒”。但是,由于劳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的组织,还有由于“用工荒”派生出专门打突击的队伍,这些队伍人员鱼龙混杂,给企业的用工管理带来非常棘手的管理上的困惑,潜在极大的风险。
目前,劳务队伍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三种:一是建筑业企业资质就位后,新出现的建筑劳务分包企业,以独立企业法人形式出现,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提供劳务分包服务。二是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自有的劳务作业班组,随着建筑业企业管理层和作业层的两层分离,这类人员数量占目前劳务人员比例较小。三是零散用工,以“包工头”牵头,组成的劳务队伍。施工企业与他们之间,一般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社保关系,由“包工头”出面,签订“内部”承包协议,分包劳务工作,凭完成的劳务工作量结算劳务工资。这是目前建筑劳务的主流群体,是规范建筑劳务市场的难点所在。
二、劳务用工管理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规范劳务分包市场,发展劳务分包企业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这里面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表
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农民工队伍整体庞大松散,岗位技术培训、鉴定工作滞后,从业素质较低,客观上阻碍了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
目前建筑企业的农民工队伍,是一个庞大而松散的群体。大多农民工缺乏组织、受教育程度较低、未经职业培训就进入建筑业,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不高。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劳务企业取得施工资质的条件之一是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在目前建筑劳务作业人员培训、鉴定数量较低的情况下,很多地区,尤其是没有重视开展职业培训的地区,由于前期基础性工作开展不力,很多企业尤其是“包工头”对申办劳务资质望而却步,在开展规范劳务分包市场、发展劳务企业工作方面困难很大。
第二,规范劳务分包市场制度不健全,存在法律和管理漏洞。
由于推行建筑劳务企业化的时间较短,建筑劳务分包市场尚处于培育和建立之中,有关各方认识不到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总包、轻劳务”的观念,忽视了对建筑劳务企业化的政策宣传、引导和研究,各项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缺乏良好的环境。大部分地区尚未真正建立劳务分包市场。各地有形建筑市场服务范围仅涵盖建设工程承包,尚未将劳务分包纳入监管和服务范围。施工企业,出于降低施工成本考虑,以内部劳务承包协议,取代劳动用工合同,让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包工头”为其承担<劳动法>规定的应尽责任和义务,转嫁风险。“包工头”队伍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寄生性、流动性,挤占了大量的劳务分包资
源和市场空间。第三,劳务用工制度尚不规范,建筑劳务工人合法权益难以得
到有效保护。
许多用工企业未同劳务作业人员依法签定劳动合同,即使有合同也只是应付检查和资质申报之用,对工资支付的时间、方式,工伤意外伤害赔偿,以及违约责任等未进行明确约定,劳务作业人员并不完全知晓自己享有的合法权益和义务,劳动报酬不能按月足额发放。绝大多数劳务随工地流动,以工地为家,生活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卫生条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三、劳务用工存在问题对策
劳务分包队伍的素质低下与管理混乱,造成了项目管理的难度加大,控制力度减弱,劳务纠纷频繁发生,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大
劳务管理工作的力度。
(一)把好“三关”,摸清劳务分包的资质、实力和组织结构。一是把好审核关。总承包企业在承接一项工程前,首先要根据工程体量、结构状况、质量标准、工期要求等因素,选择数家劳务分包企业参加投标,重点把好资质审核关,坚持劳务队资质不符合要求的不用,资质未经年检的不用,资质借用、挂靠的不用,保证劳务资质符合市场要求。二是把好考察关。总包方要组织项目部相关人员对劳务分包在建工程现场实地考察,走访业主对该劳务分包的评估,从保证工期、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现场文明施工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全方位考察、调研、认证,防止低素质队伍进入给给总承包企业造成不良后果。三是把好组织结构关。审查劳务分包队伍项目班子组建是否符合要求,项目经理、五大员、三大工种负责人有无岗位资质证书,核查其近期施工项目业绩是否名副其实。
(二)完善劳务分包合同管理。一是在招标文件的编制阶段,根据项目的特点,完善承包范围和承包内容。总承包方与劳务分包队伍签订劳务分包合同,要做到“全、细、实”。所谓全,就是合同中的劳务分包内容要全;细,就是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的子目要细,不能缺项、漏项;实,就是合同中对劳务分包的要求要扎实具体、便于操作。二是在合同履约过程中,项目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工程管理人员要熟悉劳务合同,做好基础资料的积累工作。三是在合同结算阶段,严格执行合同条款,严控合同外用工:对合同外用工必须程序化管理,月结月清。
(三)强化劳务分包日常管理。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劳务分包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劳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规避管理混乱带来的不和谐因素。二是加强施工过程管理。总承包项目都要配备强有力的管理班子,对劳务分包人员进场情况、流程安排、工期保证、质量控制、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等内容要跟踪检查,防止工期拖延,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通过实名制等形式,加强劳务分包用工管理。劳务分包必须向总承包方报送进场人员实名制花名册,每一进场人员必须经过三级教育并持证上岗,特殊工种持证率必须达100%。在日常工作中,要定期开展劳务用工检查,监督劳务分包按时、按月发放工人工资,杜绝恶意讨薪、上访等事件的发生。四是劳务分包管理的内业资料要标准化,重点抓好人员进出场、月考勤、月工资支付三个方面的工作,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准备。五是总承包施工企业必须学会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比如聘请法律顾问参与分包合同审核和结算过程。
(四)广泛挖掘劳务分包资源,引进新的劳务队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是尽量选择、在建筑市场上有一定实力、知名度、影响力、管理规范的劳务企业,一来便于管理,二来发生纠纷或矛盾便于协调、沟通和处理。二是推进与优秀劳务分包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发展,达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三是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评劳务队伍的优劣,保留一定比例的淘汰率。四是在外埠地区要敢于引进当地劳务队伍,要允许在引进过程中交学费。五是改革现有承包模式,尝试按工种或班组承包,省略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劳务成本,提高竞争力。
(五)开辟劳务基地,建立自己的劳务承包公司。与一些劳务大省建立长期的用工协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劳务来源,有效控制私拉滥招、非法用工问题。一支相对稳定、技术熟练的自有施工队伍的存在,可以提高公司在劳动力方面的自我保障能力;可以成为公司创长城杯、鲁班奖的中坚力量;可以成为公司内部劳务市场的平衡力量,起到一定的调控劳务价格的杠杆作用。总包企业还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把工会建立到农民工队伍中,以提高其组织意识、主人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
(六)强化素质培训。建筑劳务分包队伍与一般服务性行业的不同点在于:粗放型、规模型、密集型和高危型。所以必须探索建立民工培训基地、农民工夜校等形式,把文言、法盲和科盲在基地进行消化。另外,进施工现场之前,还要对农民工进行大量的岗位技术培训,通过实践和锻炼,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打造成新型产业工人、融入城市。作为一个纯劳务分包,除了必须缴纳正常应纳的各种基金、税金、规费外,还必须支付一笔可观的培训教育费或企业管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