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计算产品及技术方案分析报告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云计算产品及技术分析报告
2012年XX月XX日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目录 引言...........................................................................................................................5 2 云计算产品分类.......................................................................................................5 3 国外的主流产品.......................................................................................................5
3.1 Amazon云计算方案...................................................................................5
3.1.1 介绍......................................................................................................5 3.1.2 Amazon Web Services(AWS).....................................................5 3.1.3 弹性计算云EC2.................................................................................6 3.1.4 简单存储服务S3................................................................................6 3.1.5 数据库服务SimpleDB.......................................................................7 3.2 Google云计算方案....................................................................................8
3.2.1 介绍.....................................................................................................8 3.2.2 Google App Engine.........................................................................8 3.2.3 计算服务MapReduce.......................................................................8 3.2.4 存储服务GFS(Google File System)............................................9 3.2.5 数据库服务Data Store.....................................................................9 3.3 Mirosoft云计算方案................................................................................10 3.3.1 介绍.................................................................................................10 3.3.2 Windows Azure.............................................................................10 3.3.3 计算服务........................................................................................10 3.3.4 存储服务Blob/Table存储...........................................................11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3.3.5 数据库SQL服务(SDS).............................................................12 3.4 IBM蓝云...................................................................................................12 3.4.1 概述.................................................................................................12 3.4.2 云计算架构....................................................................................12 3.4.3 云计算相关产品............................................................................13 3.5 Platform云计算方案................................................................................13 3.5.1 介绍.................................................................................................13 3.5.2 Platform ISF(Infrastructure Sharing Facility)计算服务..........13 3.6 VMware(EMC)云计算方案.....................................................................15 3.6.1 介绍.................................................................................................15 3.6.2 VMware vSphere...........................................................................15 3.6.3 云存储服务EMC Atoms...............................................................17 4 国内云存储产品.....................................................................................................17 4.1 美地森...........................................................................................................17 4.2 友友系统....................................................................................................18 4.2.1 DataCell介绍.................................................................................18 4.2.2 DataCell FS.....................................................................................18 4.2.3 DataCell DB...................................................................................20 4.2.4 其他相关产品................................................................................21 5 几种开源云平台.....................................................................................................21 5.1 Hadoop(Apache基金会)....................................................................21 5.2 Ecualyptus项目(加利福尼亚大学).....................................................22 3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5.3 AbiCloud(Abiquo公司)......................................................................22 5,.4 MongoDB(10gen)....................................................................................22 5.5 Enomalism弹性计算平台........................................................................22 5.6 Nimbus(网格中间件Globus).............................................................22 6 国内外主要云计算标准化组织和论坛.................................................................23 6.1 分布式管理任务组(DMTF)...................................................................23 6.2 开放网格论坛(OGF).............................................................................23 6.3 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OASIS).......................................................23 6.4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标准化工作室............................23 6.5 其他..............................................................................................................23 7 相关对比分析.........................................................................................................23 4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引言
当前,云计算技术成为IT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的云计算产品和技术方案层出不穷,国内外研究机构、IT软硬件厂家、标准化组织、开源软件组织都在十分积极的推出云计算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本报告在学习和了解相关云计算技术资料、产品白皮书以及软件手册的基础上,希望对现有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给予归纳、整理和分析,实现对各类产品的清晰认识,以便于选择和使用。云计算产品分类
云计算产品大体分软件和硬件产品两大类。其中硬件产品是主要依赖于大型服务器设备的提供商实现的面向云特征的具有分布式并行计算能力的设备,代表有IBM、SUM、曙光机等。软件产品是云计算产品的主流,包括虚拟机管理平台、数据存储平台、分布式计算平台等,主要有的平台有Google应用软件引擎(Google App Engine)、微软的Azure平台、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AWS)、IBM蓝云、Platform Computing的ISF以及VMware的云产品。同时,国内的友友系统和美地森公司在云存储方面也走在了云技术发展的前沿。国外的主流产品
从Google提出云计算技术,到现在,国际上几乎所有一线的IT企业都积极参与进入这块新兴领域,并依据自己传统的技术领域和市场策略提出自己的云计算架构。他们通过深挖技术基础,把大量以前的产品和技术的云计算特征挖掘出来,如软件的虚拟化、分布式存储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云计算产品线。
3.1 Amazon云计算方案 3.1.1 介绍
专业IT企业提供的云计算多多少少会限制在自己提供的系统之上,亚马逊公司不是IT系统制定者而是应用者,所以Amazon平台是开放的。技术特征:弹性虚拟平台 核心技术:虚拟化技术Xen 企业服务:EC2 S3 SimpleDB SQS 开源情况:开源
3.1.2 Amazon Web Services(AWS)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平台类型:PaaS IaaS SaaS 虚拟化技术:Xen 支持语言:多种语言
运行环境:位于云端的Amazon平台
应用程序间的隔离:不同的应用运行在不同的虚拟机实现隔离 开发限制:较少(支持所有操作系统、开源代码或商业软件)可扩展性:手动或通过编程自动增加所需要虚拟机数量
计费方式:按实际使用量付费(EC2计算服务0.1~0.8美元/小时,S3存储服务每GB大约0.15美元/月)
收费机制较复杂
有免费体验(EC2 今年11月1日可以申请一年免费体验)
服务类型:任意选择服务组合,服务耦合度低 实现功能:较多
3.1.3 弹性计算云EC2 服务类型:IaaS 虚拟机的使用:用户根据需要设置虚拟机的硬件配置 模型:1个AMI+若干实例(每个用户最多20个实例)容错机制:弹性IP地址(与用户账号绑定)
当正在使用的实例出现故障,用户只需将弹性IP地址重新映射到一个新的实例
易用性:稍差(Amazon提供模块供用户组建自己的程序)
运行环境:用户自行提供运行程序所需的AMI(Amazon机器映像)构建自己的服务器平台
灵活性:很好
允许用户对运行的实例数量和类型自行配置
允许用户选择实例运行的地理位置 安全性:很好
基于密钥对机制的SSH方式访问
可配置的防火墙机制
允许用户对其应用程序进行监控 适用的应用程序:任意
3.1.4 简单存储服务S3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概述:架构在Dynamo之上,提供一个字节到数GB字节的支持,大概有520亿对象。
结构:桶——对象 两级模式
扩展性:增加桶中的对象数量进行扩充
手动或编程自动扩容
容错性:冗余存储
数据监听回传
Merkle哈希树 存储限制:对象(<5GB)桶(<100个/用户)
不限制桶中对象的个数
数据交互:用户从获得授权的对象中取得数据 数据缓存:对Master中元数据进行缓存 数据一致性:最终一致性模型
后一次操作直接覆盖前一次操作 安全性:身份认证(基于HMAC-SHA1的数字签名)
访问控制列表 负载均衡 数据恢复
3.1.5 数据库服务SimpleDB 概述:非传统的关系模型
系统结构:域—条目—属性—值 四级模式 查询语言:支持有限的SQL 数据类型:结构化数据 可扩展性:超级可扩展性
查询功能:查询结果只包含条目名称不包括相应的属性值
相应时间不能超过5秒,否则报错
安全策略:每一个容器数据在微软数据中心有多个备份
数据更新时间:有延迟
新数据复制到其他服务器上存在延迟 其他功能:很少
没有事务(Transaction)的概念
不支持Join操作
实际存储的数据类型过于单一(所有的数据都以字符串形式存储)备注:用户相对大的数据存储在S3中
SDB中只保存指向某个特定文件位置的指针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3.2 Google云计算方案 3.2.1 介绍
建立在其搜索引擎技术的基础上,是一个没有“端”的系统:用户通过一个简单的搜索框完成对海量计算的搜索 技术特性:存储及运算水平扩充能力
核心技术:平行分散技术MapReduce,BigTable,GFS 企业服务:Google App Engine 开源情况:不开源
3.2.2Google App Engine平台类型:PaaS(用户在其上开发软件,在Google基础设施上运行,无需服务器维护)
应用服务器:Python应用服务器群
低端服务器 虚拟化技术:没有应用 支持语言:只支持Python、Java 运行环境:Google提供在云端的应用程序环境
功能完整的本地开发环境,开发人员可以在本地模拟Google App Engine环境
应用程序间的隔离:通过沙盒实现(同时也给程序员带来很多限制)开发限制:较多
开发语言支持少
沙盒的使用带来的限制
可扩展性:自动扩充所需资源并进行复杂均衡
计费方式:每一个Google账户有一定额度的免费流量和空间支持
存在收费项目
服务类型:所有服务捆绑在一起,耦合度高
用户通过特定API来使用相应服务
实现功能:较少
3.2.3 计算服务MapReduce 服务类型:PaaS 虚拟机的使用:没有应用
模型:1个Master+若干Worker(分别执行map和reduce)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容错机制:Master周期设置检查点,任务失败,从最近的检查点恢复并重新执行
Master失效,整个MapReduce重新运行
Worker失效,其任务调度到其他Worker重新执行 通用性:很好
运行环境:Google自身提供,用户无法自行调配 灵活性:稍差(现只是搜索企业的选择)适用的应用程序:可以并行处理的程序
3.2.4 存储服务GFS(Google File System)
概述:面向不可信服务器节点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文件分块存储 结构:1个Master(储存元数据)+众多ChunkServer(储存文件块)服务器:大量分散的普通廉价服务器
扩展性:动态插入节点(ChunkServer)(普通电脑),自动扩容 容错性:ChunkServer冗余备份(3份)
Master瘫痪,有Shadow作为替补 访问效率:高效
通过GFS上层的BigTable实现 存储限制:无特别限制
数据交互:一般情况下,Application 和ChunkServer在同一台服务器上
Application与ChunkServer进行数据交互
可以被多个用户同时访问 数据缓存:对Master中元数据进行缓存 数据一致性 负载均衡 数据恢复
备注:不完全适应海量小文件存储
3.2.5 数据库服务Data Store 概述:分布式存储数据库,随着应用程序访问量的增加而增加 系统结构:Model—实体组—实体 三级模式 查询语言:GQL 数据类型: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 可扩展性:无限扩展
查询功能:查询结果以Model类的实例形式来返回实体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返回的结果不能超过1000条 事务功能:通过乐观锁定实现事务的并发控制
一个事务操作一个实体组,同一组内的实体存储在一起(应用程序可以在实体创建时将实体分配到组)
数据库在一个事务中执行多种操作,有一个操作失败则回滚整个事务 数据更新时间:有延迟,但不是常态
3.3 Mirosoft云计算方案 3.3.1 介绍
“云+端”云计算构想
最新的Windows Server被设计成可让应用在数据中心和云之间迁移,但是只有在两者是非常相似的Windows Server环境下才可以实现。技术特性:整合其所用软件及数据服务 核心技术:大型应用软件开发技术 企业服务:Azure平台 开源情况:不开源
3.3.2 Windows Azure平台类型:PaaS 虚拟化技术:Hyper-V 支持语言:C#,.NET平台,PHP,Python等多种语言 运行环境:支持在云中和本地系统中的应用程序 服务类型:可以任意选择服务组合,耦合度低 应用程序间的隔离:不同的应用在不同的虚拟机上 开发限制:较少
计费方式:按实际使用量付费
存储与计算分开计费
定价机制过于僵硬,成本过高
可扩展性:需要手动或者编程自动增加所需要的虚拟机数量
用户也可以选择增加虚拟机的功率 实现功能:较多
3.3.3 计算服务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服务类型:PaaS 虚拟机的使用:根据用户上传的配置文件XML,系统自动分配、配置虚拟机
虚拟机分为Web和Worker角色
模型:若干Web(提供Wen服务,与用户交互)+若干Worker(类似于Windows服务)
运行环境:程序运行在系统自动为用户生成的装有Windows Server 2008的虚拟机上
负载均衡:当有用户请求时,根据需决定是否运行新的Web角色
根据负载大小自动扩展或减少Worker上实例运行的数量 灵活性:较好 易用性:较好
适用的应用程序:任意可在Windows Server2008上运行的程序
尤其支持运行有大量并行用户的大型应用程序
3.3.4 存储服务Blob/Table存储
概述:用来存储大型数据对象
结构:容器—Blob两级模式(Blob中的数据再分成Block)
Table—Partition(分区)—Row(实体)扩展性:增加容器中的Blob数量进行扩充
手动或编程自动扩容 容错性:冗余备份
只传输出错的Block 访问效率:Blob访问控制策略
Table分成多个分区,存储在多个服务器,提高访问效率
存储限制:Blob的大小有限制(<50GB)
对容器和Blob的数量没有限制 数据交互:用户从获得授权的Blob中取得数据
数据缓存:Table相同分区的实体存储在一起进行高效缓存
数据一致性:Timestamp(时间戳)
单表一致性(事务性的快照隔离)
跨表一致性
负载均衡: 数据恢复
备注:Blob适宜存储无结构数据
Table适宜存储结构性很强的数据
另有:Queue存储应用程序各个部分之间的交互信息(例如Web和Worker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的通信)
3.3.5 数据库SQL服务(SDS)
概述:非传统的关系模型
系统结构:Authority—容器—实体 三级模式(ACE模型)查询语言:SQL 数据类型: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可扩展性:全球可扩展性 查询功能:查询对象为容器
查询结果返回若干数量的实体
返回的结果不能超过500页
安全策略:每一个容器数据在微软数据中心有多个备份
数据更新时间:没有延迟 其他功能:很多
3.4 IBM蓝云 3.4.1 概述
高端服务器战略(X86刀片服务器)
为用户在自己已有的IT环境中建立自己的私有云,并提供与公有云的无缝连接;同时,IBM也提供可供用户及合作伙伴直接使用的云服务和软件 技术特性:整合其所有软件及硬件服务 核心技术:网格技术、分布式存储、动态负载 企业服务:虚拟资源池提供,企业云计算整合方案 开源情况:不开源
3.4.2 云计算架构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3.4.3 云计算相关产品
① IBM WebSphere CloudBurst
云环境管理工具,以物理器件形式发布,即插即用,WebSphere CloudBurst使用户能够在“私有云”中轻松的创建、安全的部署和管理应用环境,同时让用户将自己在SOA方面的投资无缝的扩展到云服务环境。② WebSphere Virtual Enterprise
软件解决方案,对中间件和应用栈进行虚拟化,为应用创建一个共享的应用云或是共享的资源池而不必考虑特定的应用容器,并实行负载均衡和资源调度。③ XIV
IBM的新一代云存储产品,基于网格技术,具有海量存储设备+大容量文件系统+高吞吐量互联网数据访问接口+管理系统的设计特征。
内置虚拟化技术,快照功能,瞬间克隆数据卷。帮助用户部署可靠、多用途、可用的信息基础结构,同时可提升存储管理、配置,以及改进的资产利用率。
3.5 Platform云计算方案 3.5.1 介绍
在HPC方面有很强的技术力量,建立在网格计算管理软件的基础上
3.5.2 Platform ISF(Infrastructure Sharing Facility)计算服务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平台类型:IaaS 端到端的私有云管理软件
主要特点:可配置程度高
资源整合:将分布式和异构IT资源整合
从众多异构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互联中创建一台共享计算机
支持主要行业的标准硬件 支持的操作系统:Linux Windows 虚拟技术:VMware ESX,Xen,Citrix XenServer,Microsoft Hyper-V和Red Hat
KVM 服务类型:很多即开即用的第三方工具(目录服务、安全、监控和报警)交付服务:自主入口——用户在几分钟(<=15min)之内请求和获得物理服务器
和虚拟机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自动调配资源
为多级商业应用程序配置模板,实现其生命周期管理的自动化
允许启动多级应用程序的各个部分,添加或者去除一个资源,监控和
恢复故障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负载调度:支持负载调度软件(比如AutoSys和Platform LSF)
付费方式:Platform ISF收集全部资源使用数据,提供报告和生成帐单信息
云管理员可以选择将使用数据反馈到特定场所的生成报告和索回工具之中
资源分配:单位的资源共享优先权
资源均衡和应用程序均衡
主要方式: 预约 主要针对关键业务请求 2 按需分配 ① 时间顺序相应用户请求
② 用户的请求,按每次使用付费的模式分配资源
安全性:分角色用户身份认证
审查跟踪(Audit Trail)
支持LDAP(轻量目录访问协议)和活动目录 存储支持:Operating system image /Extra disks/Shared NFS /Post-Provision/NetApp/Amazon S3/EMC/EqualLogic
3.6 VMware(EMC)云计算方案 3.6.1 介绍
EMC——自动化网络存储解决方案 VMware——虚拟化技术
技术特性:信息存储系统及虚拟化技术
核心技术:VMware的虚拟化技术,一流存储技术 企业服务:Atoms云存储系统,私有云解决方案 开源情况:不开源
3.6.2 VMware vSphere 业界第一个云计算操作系统
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实现数据中心资源的管理,同时实现内部云和外部云之间的无缝连接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电源管理:利用DPM
集群需要的资源减少时,将工作负载整合到较少的服务器上
保证服务级别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电力消耗 资源调度:分布式资源调度程序DRS
动态负载均衡——跨资源池动态调整计算资源
连续智能优化——基于预定义的规则智能分配资源
访问速率:>30万次IPOS每秒
延迟:<20微秒
数据备份:支持虚拟机集中式脱离主机备份
支持虚拟机的增量、差异和完整映像备份和恢复
为Windows和linux虚拟机提供文件级备份支持 可用性:拥有经济有效的适用于所有应用的高可用解决方案
当服务器故障时,自动重新启动虚拟机
容错性:使用DRS和VMotion(在线迁移虚拟机)消除计划内宕机
在不同的主机上同步运行相同的虚拟机
出现硬件故障,所有虚拟机均可实现零宕机时间、零数据损失故障切换 数据恢复:通过vCenter实现集中式管理
虚拟机的无代理、基于磁盘的备份和恢复
支持虚拟机、文件级别的恢复
安全性:API通过检查与管理程序一起使用的虚拟组件来保护虚拟机
动态防火墙策略
动态安全容量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安全策略自动适应网络重新配置或升级 可扩展性:根据需要和优先级调整容量
热添加CPU和内存
热添加和删除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
热扩展虚拟磁盘
以零宕机时间横向扩展虚拟机
3.6.3 云存储服务EMC Atoms 特色:采用基于策略的管理系统来创建不同层次的云存储
——重要数据,多份复制,分布存储 ——不常用数据,复制份数和存储地点较少
——不再使用的数据,压缩,复制备份在更少的地方 为非付费用户和付费用户创建不同的服务级别
多样的管理服务:复制,版本控制,压缩,重复数据删除,磁盘休眠等 可用性:应用程序接口包括Rest和Soap,能够整合所有的应用程序
多租户:支持多客户共享功能,同一基础架构执行多种应用程序,并被安全隔离 现有版本:120TB 240TB 360TB
基于X86服务器并支持千兆或10GbE以太网连接 国内云存储产品 4.1 美地森
概述:分布式存储,网络容错,集群存储 结构:元数据服务器MDS+块数据服务器CDS
文件分块存储(每一块大小固定在50MB)
服务器:低成本、符合工业标准的通用硬件设备(Linux系统)扩展性:动态插入节点,无需复杂配置
自动在线扩容(几秒)
容量与节点成线性增长关系 容错性:CDS冗余备份(3份)
存在3~5台MDS,保存相同元数据,同一时间只有一台工作,一旦瘫痪,备用的立即替补
通用性:通过NAS集群网关的方式为Windows、Linux、Unix、Mac等操作系统提供NFS协议访问接口
兼容所有操作系统平台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易用性:单一名字命名空间
所有应用服务器看到所有的文件 访问效率:每秒数十万个文件查询
同时多条数据通道读写数据 存储限制:PB级存储空间
数据交互:用户与CDS进行数据交互 数据缓存:对MDS中元数据进行缓存 负载均衡:自动进行负载均衡
数据恢复:本地数据存储两份,自动恢复
2TB数据恢复时间<15min 备注:不完全适应海量小文件存储
实时性?
局域网内,100台服务器左右,异地备份?WSS?
4.2 友友系统 4.2.1 DataCell介绍
DataCell能够有效地解决业务系统在运营过程中收集和产生的大量实时数据以及企业在长期的业务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系列问题,尤其面对PB数量级的数据容量和上亿个存储文件的处理需求时,在降低整体成本提高系统整体可用性上可以发挥突出作用。虚拟技术:采用
扩容性:在新加入的硬件上安装DataCell,即可加入虚拟存储机
可移植性:DataCell软件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没有实际系统软硬件的限制 数据传输:结合数流平台(Bitsflow),高效
4.2.2 DataCell FS 非结构化存储系统——针对非结构化数据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架构:1个控制节点(存储元数据等)+ 若干的存储节点(细分为各存储块)可扩展性:热部署(TB—PB—更高级别的平滑扩展),性能线性增长 灵活性:基于业务策略自动切分数据进行存储(存储块的大小是不固定的)
用户可以通过定义策略来实现让适当的数据在适当的时间自动保存在适当的位置
虚拟技术:将用户所使用的各类存储硬件无缝虚拟化 多租户:同一存储结构服务于多个应用程序,数据分区隔离 容错性:冗余备份
热备控制节点
数据恢复:自动检测故障节点 自动恢复 访问效率:支持并发访问
用户可为云服务构建自定义查询 负载均衡:所有系统节点间透明地移动数据
自动动态调整数据备份数 安全性:访问控制权限
应用程序访问机制:支持NFS、HTTP、WebDAV、FTP及FUSE等多种接口
应用程序可以不做修改即可迁移数据平台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4.2.3 DataCell DB 结构化数据存储系统——针对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
解决了目前通用关系型数据库在面对multi-TB或PB量级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需求时出现的性能和容量瓶颈问题
不完全支持关系数据库,但支持常用的关系操作(select、insert、delete、update)
架构:完全无中心节点的分布式系统
逻辑环
容错性:相邻节点互为热备份
简单快捷的数据导出工具
自定义冗余策略 可扩展性:热部署
存储机制:支持用户自定义的各种数据格式
同时支持内存和磁盘数据库
访问效率:在内存存储模式下,多进程并发随机读写支持超过20万次/秒
尤其适用于海量小文件存储与访问的应用场景 支持语言:C++、Java 20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其他功能:
支持包括哈希表、树、数组在内的多种内部结构 支持包含内存、硬盘、网络存储等多种不同存储机制
基于策略的的数据存取方式,支持包括冗余数和存储位置等在内的自定义策略
支持数据表操作类似的查询机制和简单的条件查询 支持用户定义的记录类型和数据字典 支持事务处理 支持复杂的索引规则 异步存储拷贝,支持snapshot 提供binary log,支持服务器热备和冗余 完全支持多进程、多线程的高并发访问 支持分布式事务 远程图形化管理界面
4.2.4 其他相关产品
① 数流平台(Bitsflow)
高容错、高性能的数据传输中间层工具 ② DataCell Echo 有效实现跨区域、异构分布式数据库的实时数据同步。
它可以同时处理同一系统内的多个异构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同步。通过对各个数据库系统内数据的动态划分和管理,Echo还可在一个或多个数据库中支持多个Master和Slave并存 几种开源云平台
5.1 Hadoop(Apache基金会)
完全模仿Google体系架构做的一个开源项目,主要包括Map/Reduce和HDFS文件系统。Java语言开发,主从式的HDFS文件系统位于下层,主从式的Map/Reduce处理位于上层,基本思想是“计算向存储迁移”——计算时各节点读取存储在自己节点的数据进行处理。Map处理过程中一般没有数据的传输,只是在Reduce过程中需要向主节点传送计算结果,有效的解决了并行计算中网络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
HDFS以64MB为单位对文件分块,对于小文件及频繁存取的数据没有太大的优势。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5.2 Ecualyptus项目(加利福尼亚大学)
创建了一个使企业能够使用它们内部IT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设备)的开源界面,来建立能够和Amazon EC2兼容的云。
选择Xen和KVM作为虚拟化的管理程序。基本架构:
5.3 AbiCloud(Abiquo公司)
用于公司的开源的云平台,使公司能够以快速、简单和可扩展的方式创建和管理大型、复杂的IT基础设施(包括虚拟服务器、网络、应用、存储设备等)
5,.4 MongoDB(10gen)高性能、开源、无模式的文档型数据库,在许多场景下可用于替代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或键/存储方式
5.5 Enomalism弹性计算平台
提供了一个功能类似于EC2的云计算框架。Enomalism基于Linux,同时支持Xen和KVM。与其他的纯IaaS解决方案不同的是,Enomalism提供了一个基于Turbo Gears Web应用框架和Python的软件栈
5.6 Nimbus(网格中间件Globus)
Nimbus面向科学计算需求,通过一组开源工具来实现IaaS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国内外主要云计算标准化组织和论坛 6.1 分布式管理任务组(DMTF)
工作目标:2009年,成立DMTF开放式云标准孵化器(DMFT Open Cloud Standards Incubator),制定开放式云计算管理标准。
另有:开放式虚拟化格式(OVF),云可互操作性白皮书DMTF等 成员:AMD CISCO EMC HP IBM Microsoft Sun Redhat VMware等
6.2 开放网格论坛(OGF)
工作目标:开发管理云计算基础设施的API,创建能与云基础设施(IaaS)进行交互的实际可用的解决方案等。
成员:Microsoft Sun Oracle IBM Intel HP AT&T等
6.3 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OASIS)
工作目标:致力于基于现存标准Web Services、SOA等建设云模型及轮廓相关标准。最近成立云技术委员会IDCloud TC,定位于云计算中的识别管理安全。
6.4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标准化工作室
工作目标:《云计算标准研究报告》,开展云计算、相关SOA、中间件、虚拟化等技术标准的制定
成员:IBM、大唐软件、东方通、浪潮、北邮、复旦,世纪互联等
6.5 其他
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
云计算互操作论坛(CCIF)
网络存储工业协会(SNIA)等 相关对比分析
Google App Engine没有使用虚拟化技术,其云计算理念是与主流公司的战略是相反的,其现阶段提供的平台虽然可以为用户提供现成的在线的应用套件,但还受到很多的限制,其中支持的编程语言(只支持Java和Python)太少就是其很大的劣势。而且,由于没有本地端,应用程序只能通过提供的网址抓取和电子邮件服务访问互联网中的计算机,这也给用户带来一定的不便。
同Google一样,Amazon的产品在国内没有销售。但值得一提的是Amazon作为电子商务公司,它的云平台的安全性做的很出色,对于平台的配置上也给了
云计算产品与技术分析
用户更多的选择权。另外,Amazon自己作为应用者,其平台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支持所有的操作系统、开源代码或者商业软件。但是,Amazon有一些特殊的存储要求,需要考虑应用所需的带宽大小和计算时间。
微软的云平台最大的特色是它的“云+端”思想,Azure服务平台既可以在云端下被调用,也可以被本地系统调用,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在VS.NET2008以上的版本+Cloudservice+AzureSdk下实现云计算开发。但总体上来说,微软云平台的软件过于“Microsoft化”,对于其他公司产品的兼容性较差,例如不支持Java(好像)。
从应用上看,EC2主要是吸引资源密集型软件,如企业应用等,而Azure的应用主要是服务于LAN或工作组模式的用户群体。
VMware的云计算的核心是虚拟化,虚拟架构技术做的很好,但是开放性弱,不支持特定开发。
Platform在HPC领域有着很强的技术力量,正将自身定位从网格计算过渡到云计算,它在国内的应用有北京超算中心,但是超算中心主要以数学计算为主,数据量比较小,计算的种类也相对集中,参考性不大。
IBM的ComputingonDemand主要针对高性能计算,诸如汽车和航天工业模拟计算、生命科学领域的染色体组建模等等。并且,它的定位是高端服务器,相比与其他公司的方案,性价比难说。
从云存储方面看,国内的两个公司均做的很出色。但友友系统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它的DataCell DB尤其适用于海量小文件存储与访问的应用场景。这是其他的文件分块存储系统所不具备的。
第二篇:产品技术分析报告
产品技术分析报告
——3D打印机的技术原理分析与设计
产品技术分析报告——3D打印机
3D打印机,即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机器,它是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发展历史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SLS被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卡尔Deckard博士开发出来并获得专利,项目由DARPA赞助的。1979年,类似过程由RF Housholder得到专利,但没有被商业化。1995年,麻省理工创造了“三维打印”一词,当时的毕业生Jim Bredt和Tim Anderson修改了喷墨打印机方案,变为把约束溶剂挤压到粉末床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把墨水挤压在纸张上的方案。
3D打印带来了世界性制造业革命,以前是部件设计完全依赖于生产工艺能否实现,而3D打印机的出现颠覆这一生产思路,使得企业在生产部件的时候不再考虑生产工艺问题,任何复杂形状的设计均可以通过3D打印机来实现。它无需机械加工或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物体,从而极大地所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率。尽管仍有待完善,但3D打印技术市场潜力巨大,势必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众多突破技术之一。
应用领域
3D打印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建筑设计、医疗设备、音乐、航天、国防、教育业以及制造业。
建筑设计业
在建筑业里,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建筑模型,不仅能节省大量材料降低成本,又能快速地得到精美的样品。DUS公司的3D打印展览馆目前正在利用3D打印技术准备打印全球最大的3D打印房屋,该公司使用名为KamerMaker的3D打印机,高达6米可安置在废弃集装箱内。
医疗行业
一位83岁的老人由于患有慢性的骨头感染,因此换上了由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下颚骨,这是世界上首位使用3D打印产品做人体骨骼的案例。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不久的将来外科医生们或许就将可以在手术中现场利用打印设备打印出各种尺寸的骨骼用于临床使用。这种神奇的3D打印机已经被制造出来了,而用于替代真实人体骨骼的打印材料则正在紧锣密鼓地测试之中。
音乐行业 Rickard Dahlstrand使用Lulzbot 3D打印机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在2013斯德哥尔摩艺术黑客节上,Lulzbot 3D打印机不仅为参加的艺术家和黑客们打印出艺术节的LOGO,而且作为一个表演项目,它还一边播放古典音乐一边相应地打印出可视化的音乐作品。
一、原理
3D打印机可以根据零件的形状,每次制做一个具有一定微小厚度和特定形状的截面,然后再把它们逐层粘结起来,就得到了所需制造的立体的零件。
每个截面数据相当于医学上的一张CT像片;整个制造过程可以比喻为一个“积分”的过程。
当然,整个过程是在电脑的控制下,由3D打印机系统自动完成的。不同公司制造的3D打印机所用的成形材料不同,系统的工作原理也有所区别,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这种工艺可以形象地叫做“增长法”或“加法”。
工作原理和工作步骤
把数据和原料放进3D打印机中,机器会按照程序把产品一层层造出来。打印出的产品,可以即时使用。
首先得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或计算机动画建模软件建模,再将建成的三维模型“切片”成逐层的截面数据,并把这些信息传送到3D打印机上,3D打印机会把这些切片堆叠起来,直到一个固态物体成型。
把三维模型“切片”
至于怎么堆叠这些“切片”,方式有很多种,小型3D打印机最为常用的就是用液态材料沉积成型,这个有点类似喷墨打印机,只不过喷头喷出的不是墨水而是热塑性塑料或共晶系统金属等可迅速固化的材料。
每一层的打印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在需要成型的区域喷洒一层特殊胶水,胶水液滴本身很小,且不易扩散。然后是喷洒一层均匀的粉末,粉末遇到胶水会迅速固化黏结,而没有胶水的区域仍保持松散状态。这样在一层胶水一层粉末的交替下,实体模型将会被“打印”成型,打印完毕后只要扫除松散的粉末即可“刨”出模型,而剩余粉末还可循环利用。
打印耗材由传统的墨水、纸张转变为胶水、粉末,当然胶水和粉末都是经过处理的特殊材料,不仅对固化反应速度有要求,对于模型强度以及“打印”分辨率都有直接影响。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600dpi分辨率,每层厚度只有0.01毫米,即使模型表面有文字或图片也能够清晰打印。受到喷打印原理的限制,打印速度势必不会很快,较先进的产品可以实现每小时25毫米高度的垂直速率,相比早期产品有10倍提升,而且可以利用有色胶水实现彩色打印,色彩深度高达24位。
由于打印精度高,打印出的模型品质自然不错。除了可以表现出外形曲线上的设计,结构以及运动部件也不在话下。如果用来打印机械装配图,齿轮、轴承、拉杆等都可以正常活动,而腔体、沟槽等形态特征位置准确,甚至可以满足装配要求,打印出的实体还可通过打磨、钻孔、电镀等方式进一步加工。同时粉末材料不限于砂型材料,还有弹性伸缩、高性能复合、熔模铸造等其它材料可供选择。
下面以Imaker Ultimaker为例详细解释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
关于Imaker Ultimaker Maker III ——设计师专用3D打印机 iMaker III 3D打印机系列是专为设计师和艺术家量身打造的智能3D打印机,致力于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艺术级的3D打印输出。
Maker III 3D打印机的结构及内部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 x轴y轴由皮带传动。
Z轴为精度更高的螺杆传动。步进电机控制螺杆转动,更加精确地提升基板。
电机转动带动皮带与X轴上的齿轮轴。
齿轮轴传导带动X轴方向皮带。
皮带上的齿轮控制连杆沿X轴运动。
Y轴运动方式与X轴相同。
Imaker Ⅲ 3D打印机由主电路板、4个步进电机控制电路板、1个喷头控制电路板构成。
主电路板采用标准的PC电源接口,所有步进电机控制电路板和喷头控制电路板所需的控制信号都由主电路板发出。
二、材料选择
一台3D打印机一般由300~500个零件组成。零件主要包括冲压件,注塑料件,橡胶件。冲压件以钢材(镀锌)和不锈钢304为主。塑料件以ABS,PC,POM等原料为主,也有加入玻璃纤维的材料,耐高温材料和导电材料。橡胶件由乙丙橡胶,丁腈胶,天然橡胶,加硫化剂和发泡剂原料做成。其他材料(弹簧,密封圈„„等)与普通打印机一样。下面主要介绍一下胶合板和氮化钢这两种材料。
胶合板
Maker III 3D打印机外部框架主要使用了胶合板这种材质。胶合板是由木段旋切成单板或由木方刨切成薄木,再用胶粘剂胶合而成的三层或多层的板状材料,通常用奇数层单板,并使相邻层单板的纤维方向互相垂直胶合而成。胶合板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胶合板,由于其结构的合理性和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加工,可大体上克服木材的缺陷大大改善和提高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胶合板生产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木材、改善木材性能的一个重要方法。
Maker III 3D打印机大量使用胶合板,胶合板强度大,抗弯性能好,在一些需要承重的结构部位,能够很好地承重但又减轻打印机自身的重量,降低制作打印机的成本。
氮化钢
Maker III 3D打印机中螺杆使用的材质是氮化钢,由于螺杆需要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并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以氮化钢为主要材料的螺杆综合性能比较优异,应用比较广泛。一般氮化层达 0.4—0.6毫米。但这种材料抵抗氯化氢腐蚀的能力低,且价格较高。
原材料选择
Maker III 3D打印机可支持ABS塑料、PLA塑料等,下面以PLA塑料为例。
PLA是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的英文简写聚乳酸也称为聚丙交酯(polylactide),属于聚酯家族。聚乳酸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原料来源充分而且可以再生,主要以玉米、木薯等为原料。聚乳酸的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可以生物降解,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因此是理想的绿色高分子材料。
聚乳酸的热稳定性好,加工温度170~230℃,有好的抗溶剂性,可用多种方式进行加工,如挤压、纺丝、双轴拉伸,注射吹塑。由聚乳酸制成的产品除能生物降解外,生物相容性、光泽度、透明性、手感和耐热性好,还具有一定的耐菌性、阻燃性和抗紫外性,因此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作包装材料、纤维和非织造物等,目前主要用于服装(内衣、外衣)、产业(建筑、农业、林业、造纸)和医疗卫生等领域。
通过送料机将PLA塑料丝送进与喷头相连的导管中,令原本直径为1.7mm的PLA塑料丝经过温度高达210℃的高温喷头,喷出直径为0.04—0.4mm的细丝。
3D打印机喷头,配有加热器、风扇、耗材输入口。
通过步进电机控制高温喷头沿x、y、z轴运动,将融化后的PLA塑料丝喷在110℃输出基板上,将输出模型的底板固定,然后开始逐层打印。
三、制造工艺
3D打印机的制造工艺主要主要包括SLA、FDM、SLS、3DP、LOM。SAL:立体光刻造型技术、立体光固化成型法 技术原理:用特定波长与强度的激光聚焦到光固化材料表面,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顺序凝固,完成一个层面的绘图作业,然后升降台在垂直方向移动一个层片的高度,再固化另一个层面。这样层层叠加构成一个三维实体。
优势:光固化成型法是最早出现的快速原型制造工艺,成熟度高,经过时间的检验。由CAD数字模型直接制成原型,加工速度快,产品生产周期短,无需切削工具与模具。可以加工结构外形复杂或使用传统手段难于成型的原型和模具。使CAD数字模型直观化,降低错误修复的成本。为实验提供试样,可以对计算机仿真计算的结果进行验证与校核。可联机操作,可远程控制,利于生产的自动化。
缺陷:SLA系统造价高昂,使用和维护成本过高并且要对液体进行操作的精密设备,对工作环境要求苛刻。成型件多为树脂类,强度,刚度,耐热性有限,不利于长时间保存。预处理软件与驱动软件运算量大,与加工效果关联性太高。软件系统操作复杂,入门困难;使用的文件格式不为广大设计人员熟悉。
FDM:中文名称熔融沉积成型
技术原理:将丝状(直径约2 mm)的热塑性材料通过喷头加热熔化,喷头底部带有微细喷嘴(直径一般为0.2 ~0.6),供材料以一定的压力挤喷出来;同时喷头沿水平方向移动,而工作台沿竖直方向移动。这样挤出的材料与前一个层面熔结在一起,一个层面沉积完成后,工作台按预定的增量下降一个层的厚度,再继续熔融沉积,直至完成整个实体造型。FDM工艺使用两种材料:一种是沉积实体部分的成型材料;另一种是沉积空腔或悬臂部分的支撑材料。
优势:这种技术成型精度更高、成型实物强度更高、可以彩色成型。缺陷:成型后表面粗糙,目前不适合高精度的应用。SLS:选择性激光烧结
技术原理:利用粉末材料在激光照射下烧结的原理,由计算机控制层层堆结成型。SLS技术同样是使用层叠堆积成型,所不同的是,它首先铺一层粉末材料,将材料预热到接近熔化点,再使用激光在该层截面上扫描,使粉末温度升至熔化点,然后烧结形成粘接,接着不断重复铺粉、烧结的过程,直至完成整个模型成型。
优势:成品精度好、强度高,但是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于金属成品的制作。激光烧结可以直接烧结金属零件,也可以间接烧结金属零件,最终成品的强度远远优于其他3D打印技术。
缺陷:粉末烧结的表面粗糙,需要后期处理,其次使用大功率激光器,除了本身的设备成本,还需要很多辅助保护工艺,整体技术难度较大,制造和维护成本非常高,普通用户无法承受,所以目前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领域,而目前尚未有桌面级SLS 3D打印机开发的消息,要进入普通民用领域,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3DP:三维粉末粘接
技术原理:该技术通过使用液态连结体将铺有粉末的各层固化,以创建三维实体原型。基于3DP技术,美国Z Corp公司开发了3d打印成型机。3d打印机使用标准喷墨打印技术,通过将液态连结体铺放在粉末薄层上,逐层创建各部件。与2d平面打印机在打印头下送纸不同,3d打印机是在一层粉末的上方移动打印头,打印横截面数据。彩色3d打印机打印成型的样品模型与实际产品具有同样的色彩。您可以将彩色分析结果直接描绘在模型上,或者注释并标记设计更改,以便进一步增强模型样品所传递的信息值。
优势:成型速度快,成型材料价格低,适合做桌面型的快速成型设备。在粘结剂中添加颜料,可以制作彩色原型,这是该工艺最具竞争力的特点之一。成型过程不需要支撑,多余粉末的去除比较方便,特别适合于做内腔复杂的原型。另外此技术最大优点是能直接打印彩色,无需后期上色。目前市面上打印人像的基本采用次技术。
缺陷:强度较低,只能做概念型模型,而不能做功能性试验。
四、体会
通过这次作业,我深刻地体会到在设计中,材料及工艺和设计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材料及工艺是产品设计的物质技术条件,是产品设计的基础和前提。设计通过材料及工艺转化为实体产品,材料及工艺通过设计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作为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我们都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但在从草图到模型的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很多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它的造型是否美观,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现有的技术是否能将其实现,考虑它的选材、结构以及加工工艺和方法,还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与它之间相互的影响。任何一个产品设计,只有与选用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加工工艺性能相一致,才能实现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当我们的设计脱离了现有技术范围即使再美得令人惊叹也是无法实现的。
材料作为一个包括产品一人一环境的系统,以其自身的特性影响着产品设计,不仅保证了维持产品功能的形态,并通过材料自身的性能特性满足产品功能的要求,成为直接被产品使用者所视及与触及的唯一对象。每一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都会为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创造条件,并对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给设计带来新的飞跃,出现新的设计风格,产生新的功能、新的结构和新的形态。而新的设计构思也要求有相应的材料及工艺来实现,这就对材料及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所以我们要掌握更多的关于技术、材料的知识,帮助我们在设计中更好地表现每一处的细节,做出更加完美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第三篇:云计算报告
浅谈云计算
一、云计算的概念
什么是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几万甚至几千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超过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如此强大的运算能力几乎无所不能。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各自的需求进行存储和运算。
关于云计算维基百科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给出了更加详细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狭义的云计算和广义的云计算
狭义的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广义的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二、云计算的发展
云计算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
一是萌芽期(Technology Trigger)又称感知期,人们对新技术产品和概念开始感知,并且表现出兴趣;
二是过热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人们一拥而上,纷纷采用这种新技术,讨论这种新技术。典型成功的案例往往会把人们的这种热情加上把催化剂;
三是低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又称幻想破灭期。过度的预期,严峻的现实,往往会把人们心理的一把火浇灭;
四是复苏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又称恢复期。人们开始反思问题,并从实际出发考虑技术的价值。相比之前冷静不少;
五是成熟期(Plateau ofProductivity),又称高原期。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平常。”。
三、云计算的结构 云计算可以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这里所谓的层次,是分层体系架构意义上的“层次”。IaaS,PaaS,SaaS分别在基础设施层,软件开放运行平台层,应用软件层实现。
四、云计算的特征
云计算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资源配置动态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当增加一个需求时,可通过增加可用的资源进行匹配,实现资源的快速弹性提供;如果用户不再使用这部分资源时,可释放这些资源。云计算为客户提供的这种能力是无限的,实现了IT资源利用的可扩展性。
(2)需求服务自助化。云计算为客户提供自助化的资源服务,用户无需同提供商交互就可自动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同时云系统为客户提供一定的应用服务目录,客户可采用自助方式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3)以网络为中心——云计算的组件和整体构架由网络连接在一起并存在于网络中,同时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而客户可借助不同的终端设备,通过标准的应用实现对网络的访问,从而使得云计算的服务无处不在。
(4)服务可计量化。在提供云服务过程中,针对客户不同的服务类型,通过计量的方法来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配置。即资源的使用可被监测和控制,是一种即付即用的服务模式。
(5)资源的池化和透明化——对云服务的提供者而言,各种底层资源(计算、储存、网络、资源逻辑等)的异构性(如果存在某种异构性)被屏蔽,边界被打破,所有的资源可以被统一管理和调度,成为所谓的“资源池”,从而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对用户而言,这些资源是透明的,无限大的,用户无须了解内部结构,只关心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即可。
五、云计算的应用
理论上讲在全部的领域都有应用,它就像是一个在远端的服务器,我们想用上面的资源或运算能力,只需即时购买,即时享受服务。但是,就目前来讲,我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已经在享受的,但是我们很少关注的云应用。比方说apple的Icloud那些拥有iphone手机,Itunes的用户就可以通过网络从apple的APP store下载歌曲、电影、软件等等,但是在这强调的是,云应用远不止这些普通意义上上同步。
二是IaaS业务,比较常见的像阳光云、盛大云,均是云计算服务器供应商。不论是企业用户,还是散户均可以通过网上购买来享受服务。
六、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云计算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终将成为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1、标准化
现阶段,云计算的技术和服务尚未成熟。标准化是云计算快速发展、走进大众的助推器。
2、开放性
云计算的开发性,包括对云计算互操作性的要求、对云计算计算和产品的开放性接口的要求、对云计算服务的开放性和互联互通要求等许多方面。
3、“纯云”和“云+端”共存
鉴于海量用户的海量需求得到满足,这两种模式都将并行不悖地发展。一直以来,处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不同厂商对云计算给出的定义并不一样。微软提出了“云+端”的概念,即“云”和“端”都具备很强的计算能力;Google则认为未来几乎所有的软件都可以搬上网,以服务取代软件,云计算将使终端性能极度被削弱,因此强调“纯云”。但在现阶段,即使Google也不得不承认“端”存在的必要性,并在客户端方面开始了一些实质性的工作,以便更好地连接到“云”上。
第四篇:移动云计算分析
移动云计算分析 摘至:互联网
众巨头逐鹿“云移动”
近日,谷歌全球副总裁刘允在“2011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预言,“云”的魔力将真正改写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真正腾飞将更多基于“云”的应用和“云计算”上。当终端、应用、平台、技术以及网络速度提升之后,将有更多具有魔力的应用和内容出现,世界IT产业格局将彻底改变,迎来移动“云计算”新盛宴。时下,“云计算”已成为了国际业界公认的核心科技和发展方向,高德纳咨询公司将“云计算”列为2011年的10大战略科技之首,认为将在2~5年内成为市场主流,相关IT支出在未来3年预计复合增速达27.3%。美国国际数据公司预测,随着越来越多的业界巨头纷纷加入,“云端”大战将在今年激烈展开。到2013年,“云计算”将发展成为一个440亿美元的全球大市场,而中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也有望达75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到2015年,“云计算”在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中所占的份额有望达到15%以上,而“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有效结合,移动云计算产业2013年就能达到千亿级规模,钱景壮观,中国将迎来“云移动”黄金(1543.40,1.80,0.12%)期。
可以说,如今移动云计算已成为了IT领域最炙手可热的项目,无限钱景引来众多各大软件巨头、手机大佬、电信巨头“竟折腰”,纷纷转向或进军“云计算”领域,逐鹿“云移动”,其发展势头之猛,业界之热捧,令人惊叹。
继近期中国移动联合中科院推出“大云计划”、中国电信发布自己的“星云计划”后,国内领先智能手机厂商宇龙酷派也推出了“酷云计划”,成为国内首家手机“云计算”服务平台。这意味着国内手机商、电信商将引导国内互联网全面进入“云移动时代”。
而国际知名IT厂商更是快马加鞭,转战“云移动”,纷纷建设“云计算”平台。作为“云计算”的先行者,谷歌2010年底就推出基于移动终端和“云计算”的新应用,包括:整合移动搜索、语音搜索服务、定点搜索以及谷歌手机地图、Android(安致)上的谷歌街景,倍受世人关注。
6月6日,世界瞩目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如期开幕,当病休中的苹果CEO乔布斯突然重返演讲台时,全场5200名与会者顿时爆发欢呼声。然而此次,乔布斯并没有给大家带来iPhone5或者iPad3,而是把苹果带到了“云端”,发布了手机在线云存储服务的“iCloud”。据悉,该解决方案可使iPhone或iPad如PC一样轻松处理电子邮件、记事本项目、通信薄、相片以及其他档案,用户所做的一切都会自动地更新至iMac、iPod、iPhone等由苹果公司生产的各式终端界面。微软也推出自己的“LiveMesh”,它能将安装有WindowsMobile系统的智能手机、Xbox,通过公开的接口将使用Mac系统的苹果电脑以及其他系统的智能手机等终端整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进行相互连接,让用户跨越不同设备完成个人终端和网络内容的同步化,并将数据存储在“云”中。
黑莓RIM公司则面向众多商业用户提供的黑莓企业应用服务器方案,可以说是一种具有“云计算”特征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在这个方案中,黑莓的邮件服务器将企业应用、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连接在一起,让用户通过应用推送(Push)技术的黑莓终端远程接入服务器访问自己的邮件账户,从而可以轻松地在线远程同步访问邮件、日历,查看附件和地址本及书写文档等。“云移动”成IT业新模式 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历经主机主宰、个人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盛行三个不同时代后,现正迈入以“云计算”为标志的第4次重大变革时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更为广泛地普及与深化,网络信息与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用。但面对数据海量、分布异构、处理复杂、硬件更新频繁、软件安装繁琐、数据安全问题凸显、IT应用成本高昂等问题,旨在解决这些困惑的“云计算”,犹如一夜春风,迅猛吹遍全球各个角落。由“云计算”派生出的云存储、云安全、云引擎、云推理、云服务、云娱乐等不绝于耳。
然而,“云计算”的应用目标并不仅局限于PC,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云计算”服务已风生水起,广泛应用,成为IT行业炙手可热的新业务发展模式。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有个特性,就是难于在终端上提供类似PC那样的硬件支撑做各类强大的运算与服务,而用户需求又是丰富多样、不断更新的,这就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服务器资源做支撑,此时基于互联网的云储存、云引擎、云服务等服务就为这些需求提供了强力支持。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如GSM(全球移动通讯系统)、WaveLAN(计算机无限网络)、Bluetooth(蓝牙)等的成熟化和商业化进程的日趋发展,针对分布式服务计算领域的组合模型与工程方法也逐步完善,使得无线网络技术在应用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空间,迎来4G新时代。同时,移动计算设备诸如PDA(掌上电脑)、移动电话、无线终端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并体现出了轻巧便携、高容量的特点,为实现更高端的应用做好了充分的基础性准备。
而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异军突起,尤其是以苹果公司推出的平板电脑iPad迅速崛起,更是促成移动“云计算”的兴起,并形成巨大的市场。可以说,移动通信领域的三大“金刚”相辅相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提供了理想的终端,移动多媒体提供了用户迫切需要的内容,“云计算”提供了支持内容生产和展示的技术平台,使得移动互64公司•产业Companies&industries联网站在云端之上。“云计算”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超强的存容量和按需应用的三大特点,这也使移动“云计算”也具有的5大优势:第一,突破终端硬件限制;第二,便捷的数据存取;第三,智能均衡负载;第四,大降管理成本;第五,按需服务降低成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更大的手机内容提供与整合需要强大的“云计算”服务支持,这已成为未来手机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必须加强对云平台的投入。而有了“云计算”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开发人员无须为应用寻找服务器、专用数据库,特别是有网络连接需求的数据运算,只需从大型服务商如谷歌、微软和中国电信等提供的公共“云”中摄取即可。从运营上来说,更节省了中小企业的软硬件搭建成本和维护成本,可以让他们把精力更多放在开发和售后上。对于终端来说,强有力的云储存、云应用计算不需要过多消耗终端的资源,这样,终端制造商、运营商只需要协调需求与搭配应用,用户就可以方便地获得需要的应用。对于追求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来说,这非常关键。而从安全性角度看,基于“云移动”的互联网将比PC互联网更为安全。这让各路服务商、运营商乃至消费者迎来互联网“第二春”。
在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专栏)看来,“云计算”的价值在于利用公共网络设施,将计算能力、海量信息、数据存储与带宽资源像水和电一样轻松融入人们、企业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像使用水电一样租用信息化,而云移动将使信息“更会飞”。
挑战与风险尚存
勿庸讳言,作为新兴技术,移动“云计算”目前总有一些不太完备的地方,尚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急待IT厂商进行改进与突破,向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首先,一大担忧就是可能的安全问题与数据泄露。随着企业业务拓展到手机等移动终端,需传输大量敏感的商业信息数据,移动“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也将日益凸现。“云计算”基础架构具有多租户的特性,厂商们目前尚无法保证A公司的数据与B公司的数据实现物理分隔,这成为制约用户大量应用“云计算”的瓶颈,尤其是无线传播中仍存在信息被截取、破译的可能情况。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无线网络的安全,已成为制约云移动拓展的一个瓶颈。其次,是基于“云计算”的无线商务商用模式还不完全成熟。作为云移动之下的最大应用,无线商务作为一种趋势已逐渐得到业界认可,但支持其业务模式的操作模式、信用体系、支付体系等运作细节还有待继续探索,否则将制约云移动的商业发展。
再者,在“云计算”中,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也是一个日益引起关注的问题。云移动的用户分为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个人用户的需求容易解决,但企业级用户却不易。比如,企业应用手机进行办公管理,其数据将放在什么地方?有谁主导、出问题谁来负责?服务提供商是否会完全遵从ISO20000标准与国家规定,万一服务商泄露企业机密怎么办?“‘云移动’既不是天外飞仙,也不会水到渠成。‘云计算’产业从概念的产生到真正广泛的实际应用并产生效益,还需要3~5年左右时间预热、夯实,整个社会需要打持久战的准备。”工信部产业司有关负责人分析说。而一些私募、机构也认为,虽然目前“云计算”是资本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概念,但时下许多的“云计算”、“云移动”业务却给人感觉似乎还在“天边”。
TIPS:云计算和移动云计算
云计算涉及好几个层次,目前市场上热炒的概念基本是指IT基础架构云计算,即所谓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简单说,它首先运用新的技术把原有的底层硬件资源(如CPU、内存、硬盘、网络接口等)汇集成资源池,然后根据用户的具体需要抽取资源、打包组合一整套满足要求的虚拟服务环境,用户使用该虚拟机环境与真实环境的感受完全一样,而且资源可按需灵活扩充或缩减。移动云计算是指通过移动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软件(或应用)等的一种IT资源或(信息)服务的交付与使用模式。移动云计算是云计算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第五篇:云计算及其安全技术学习心得
云计算及其安全技术学习心得
作为一个云计算技术研究的工作人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了我对云计算及其安全技术的认识。主要的心得体会如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化建设对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IT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高效率、低成本地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的云计算技术就应运而生。云计算[1]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将赋予互联网更大的内涵,更多应用能以互联网服务的方式交付和运行;同时也扩大了IT软硬件产品应用的外延和改变了软硬件产品的应用模式。云计算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带动IT产业格局的变化,为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深刻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云计算的发展,把云计算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9月,为了加快推进云计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科技部发布了《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权威机构预测,未来三年中国云计算产业链的产值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2013-2017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企业在不断增加其云服务资产,并已经准备好开始集成工作;调查发现超过74%的企业客户计划用服务提供商来实现系统集成。同时,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铺开,以及各地方的公有云和大型企业私有云建设的快速开展,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大。
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根据美国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的《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的报告称云计算服务存在着如下七大潜在的安全风险[8],安全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可审查性、特权用户的接入、数据隔离和加密、数据恢复、数据位置、长期生存性以及调查支持持特定的调查。
云计算安全技术主要表现在身份的保护、基础设施的保护和信息数据的保护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身份的保护。对于身份安全来说,用户需要强认证机制,一般考虑ID和密码的保护。在云环境中需要身份认证技术,才能实现云服务和应用的安全迁移;第二个方面是基础架构的安全保护。基础架构主要包括软硬件、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环境等。对基础架构安全来说,要确保基础架构的安全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这就需要非常强的可信链条,这个可信链条不仅包括硬件安全,还有因特网、操作系统、虚拟化等,整个链条都要有非常强的可信性;第三个方面就是数据和信息的安全保护。对于数据和信息的安全保护也有两个方面,既数据的完整性和信息的保密性。数据的完整性主要指数据在被访问的时候,不应该被随意篡改、增加或删减。信息的保密性指信息只能是有权限的人才能阅读。这方面的技术主要有分布式的密钥管理技术、密钥的加密技术以及DLP技术等。
云计算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特点突出、优势明显,得到了众多人的追捧。云计算技术高速发展给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各大IT公司加入到云计算行业,推出自己的云服务。但与此同时,云计算还面临诸多安全隐患,尤其是云安全问题,有待云计算相关安全技术的进一步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