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技术发展趋势 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戴总改稿)20140818

时间:2019-05-14 09:1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握技术发展趋势 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戴总改稿)2014081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握技术发展趋势 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戴总改稿)20140818》。

第一篇:把握技术发展趋势 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戴总改稿)20140818

把握技术发展趋势 加快两化深度融合

——在集团公司领导干部座谈会上的讲座

戴 厚 良(根据记录整理)(2014年7月31日)

根据党组安排,结合今年6月份参加中组部和工信部联合举办的“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专题研究班”学习体会,就当前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我们工作的启示和建议等三个方面,作一简要报告。

一、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古至今,科技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飞速旋转,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更直接地把科学发现同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诞生,带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初,发电机的出现,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40年代,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从此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数字化大步迈进。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技术、运营技术的融合,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给社会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正在加速推进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麦肯锡咨询公司2013年发布研究报告称,在未来十几年,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在内的12项颠覆性技术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到2025年,这12项技术每年将产生14至33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贡献。国内专家学者认为,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将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移动互联。

当前,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出货量远超PC机,智能手机计算能力已接近两三年前的PC机水平,大量的 PC应用被移植到了智能手机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全球移动互联网呈爆炸式增长。国际电信联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等研究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移动互联网业务收入达到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28%,预计2014年底全球移动宽带签约用户数将达到23亿。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8.38亿户,其中手机网民5亿人,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

美国仍处于全球移动技术应用的领导地位,从苹果手机,到Android、IOS、Windows 等移动操作系统,到谷歌、亚马逊等互联网企业,都体现出了明显优势。我国移动技术应用也发展很快。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小米等国产智能手机,已对苹果、三星等世界巨头形成了挑战;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

网公司通过融合创新,快速成长,令人惊叹。

随着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推广应用,各行各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世界也将进入“万物互联”时代。所谓“互联网+”,就是在互联网上拓展各种应用,借助互联网构建新模式、新业态。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供应链、互联网+制造等。以“互联网+金融”为例,阿里巴巴的余额宝推出基金业务一年来,用户量突破1亿,资金规模将近6000亿元,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四大基金。

下一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发展的重要方向。现在的智能手机里有十多个传感器,可以实现定位、导航、支付等功能,将来移动终端里的传感器会更多,用途也更广,特别是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在兴起,发展前景广阔。

(二)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人们把云计算看作是继微型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巨变,将引发第三次IT浪潮。谷歌、微软等公司利用“云”技术建设的新一代数据中心,像集装箱一样,可以模块化组装,“云”中的服务器数量多达几万台、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通过“云”,人们可以像日常使用水电一样,来定制服务,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付费。

云计算不仅是一项新的技术发现,更是对工作方式、业务模式的创新,不论是软件商、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政府部门,都可利用云计算来降低运营成本、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对企业而言,在相同条件下,云计算可以有效

扩展企业的IT能力,更好地支撑业务创新,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公共云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创新企业和初创公司的创业孵化器,目前美国90%以上的新互联网公司都是使用云服务作为创业的基础。

美国在云计算领域实力超群,已形成了云计算产业生态圈,带动了全球云计算经济发展。比如,亚马逊公司的云产品涵盖了计算、数据库、网络、支付、存储、应用和其他服务,服务客户包括美国宇航局、辉瑞制药、道琼斯股票等,云服务业务年收入达30亿美元;微软通过云平台,向客户提供了基于Windows的系列产品开发、储存和服务代管等在线服务,其2014财年云服务业务收入将超过44亿美元。

我国云计算已从发展培育阶段步入快速成长阶段,预计2016年将达到246亿元。云服务已进入各行业:阿里云、华为云为各行业提供了电子商务、采购、虚拟化桌面等商业服务;百度云、360云提供了免费的云存储服务;新一代铁路客票系统将应用云计算技术,支撑超大规模并发交易和海量数据存储。

(三)物联网。

所谓物联网,就是将物品的信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信息采集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二维码等感知设备随时随地采集各种物体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传感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当前的信息实

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

世界知名信息技术分析公司弗雷斯特(Forrester)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将成为一个上万亿美元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现已成为各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新兴产业。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将物联网上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在商业领域已有成功应用,如,沃尔玛公司1000多家门店应用物联网技术,大幅提高了配送中心的调度效率,缩短了货架补充时间,降低了存货成本,年增收益2.85亿美元。

2011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多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并加大了在能源、交通、工业等十大重点领域的应用。我国铁路的车辆调度系统是物联网应用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通过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了铁路车号的远距离自动识别、实时统计,降低了管理成本,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达3亿多元。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产业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2013年市场规模接近5000亿元,预计今年将超过6000亿元。

(四)大数据。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大数据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数据体量巨大。已经从TB级别(1TB=1024GB)跃升到PB级别(1PB=1024TB)。第

二,数据类型繁多。既有ERP等结构化数据,也有网络日志、视频、图片、位臵信息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第三,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在连续不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一两秒。第四,处理速度快。与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国际数据公司(IDC)研究认为,在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全球2012年产生数据总量约2.8ZB(1ZB=1100亿GB,2.8ZB=3080亿GB),相当于3000多亿部时长2小时的高清电影,连着看7000多万年也看不完。据统计,谷歌每分钟有200万次搜索,Facebook每分钟有246万条状态更新,全球每分钟有2亿封邮件被发送。未来几年,全球数据量每隔两年将翻一番,2020年将达到40ZB。全球大数据产业未来3年内或将出现200%的累计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超1460亿美元。人们开始认识到数据像石油、煤一样,是宝贵的资产,其内在价值巨大,并且可以重复使用。美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

大数据技术已经在生产、生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谷歌利用大数据来分析流感的发生、发展趋势;亚马逊的销售量中,有超过30%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精准推荐带来的;通用电气在飞机引擎上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通过实时获取、分析引擎运行数据,及时发现、提前预判故障部位和故障情况,提前安排维修计划,有效减少了维修时间和成本,也降低了飞机

误点率;我国的“两会”、春运也都用上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的发展,将会促进企业商业生态、业务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五)智能化。

智能化,是指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方面的应用。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使机器、设备等拥有了强大的“神经”系统和计算处理能力,可以自动感知、自动识别、自动适应、自动处理,可以自动获取知识并实现能力提升。智能化代表了技术创新应用的高级阶段,正在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三星、谷歌等推出了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日本软银制造出了家政智能机器人;谷歌正在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实现了从家门口到车库的自动泊车、自动出库功能。

随着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地球变得越来越智能化,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09年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做出智能化的响应,以更好地服务市民。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纷纷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我国也在积极推进,目前已有154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

二、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信息化已被多国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美欧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信息化战略,将信息技术、信息化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破解发展

瓶颈、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作出了全面布局、重点突破、加快推广的安排。比如,德国政府2013年发布并实施了“工业4.0”计划,力图以信息化推动产业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我国正全力推进信息化战略。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作出了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今年2月份,中央成立了以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首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这表明我国已将信息化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二)新技术快速转化为商业化应用,给传统发展模式带来冲击。

通用电气用3D打印机成功“打印”出了航空发动机的重要零部件,与传统制造相比,零件成本缩减30%、制造周期缩短40%;海尔将传统工业与互联网相融合,构建家电C2B(消费者对企业)定制供应链,通过网络投票收集用户需求,推出定制化彩电,增强用户体验,实现逆势增长。

面对挑战和冲击,有的企业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错失发展良机,甚至陷入困境。比如,柯达公司曾称霸世界感光行业120多年,但在数字化发展战略上出现失误,2012年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诺基亚曾是世界移动通讯设备行业的领先企业,手机市场占有率长期稳居全球第一。但是,由于误判形势,短短几年时间就陷入巨额亏损,2013年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

(三)互联网等企业强势跨界,加剧了行业竞争。特斯拉公司运用自动控制、智能网络、物联网等IT技术,创造性地把汽车变为可无人驾驶、提供一切便利的智能产品,正在改变汽车工业。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强力跨界进入了商业、物流、金融、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腾讯借助6亿微信用户群的优势,不断扩充平台入口功能,推出游戏、理财、购物等新业务,最近又涉足银行业;百度向房地产业进军,与万科合作打造智能化商业地产项目。

当今,“羊毛出在猪身上”、“搂草打兔子”的现象频繁发生,中国移动用了4年时间才搞清楚对手不是中国联通,也不是中国电信,而是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微信的兴起,使得短信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微话业务的兴起也将改变传统语音服务的竞争态势。

(四)传统产业加速创新应用,不断巩固自身竞争优势。通用电气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力图将复杂的机器与联网的传感器、软件系统紧密结合,综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获取机器产生的数据,对其加以分析,从而优化机器设备乃至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行状态,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和效益。目前已推出24种工业互联网产品。此外,GE还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为客户提供进行大数据分析的云服务。

(五)国际石油巨头加大新技术应用,全方位提升运营能力、盈利水平。

我国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个人隐私遭受侵犯、商业

秘密被窃等现象频发,仅2013年11月,就有近90万台服务器主机被境外的木马或僵尸程序所控制,特别是央企已成为境外攻击的主要对象。2013年我国进口的电子芯片等高达2300亿美元,超过了石油进口额,既花费了大量外汇,又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加快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彻底改变受制于人的现状,从源头上确保网络与信息本质安全。

当前,中国石化正在推进全方位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践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

启示一: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是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面对新变化、新挑战,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趋势、不能积极应对,很可能会丧失重大机遇,甚至给企业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信息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传统产业若要持续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住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动迎接挑战。成玉同志在年初集团公司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作为企业的领导,不管是哪一级,如果不重视信息化,甚至不了解信息化,就当不了领导,因为你不能带领企业向前走。”所以,我们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提升懂网、用网、驾驭网络的能力,更加重视信息化、用好信息化、推进信息化。

启示二:转变观念理念,用互联网思维推进运营模式、商业模式以及盈利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国家、民族和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次在芬兰实

地学习,我感受颇深,芬兰国土面积仅3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50万,也不具有地理位臵优势,但其把创新与教育、福利、环保并作“四大国策”,重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和广阔前景。

现在我们推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走创新发展之路。要创新发展,首先要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特别要关注和了解互联网思维。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百度CEO李彦宏认为,就是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解决产业问题;小米CEO雷军认为,“专注、极致、口碑、快”是互联网思维的七字诀;中国电信研究院把互联网思维归纳为用户思维、快速迭代、追求简约、平台经济和大数据思维。

企业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来重新审视企业价值链,从战略、业务和组织三个层面,以及供产销研等各个环节,来思考如何为客户带来价值,围绕客户需求调整自身业务以及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协作方式,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解决方案,以客户为中心建立行业生态圈,从而实现跨界发展、平台共赢。

启示三:加大两化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打造智能石化。一方面,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全面提高研发、生产、工程、物流、管理等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用信息技术引领生态化商业环境,促进差异化竞争,推动市场化运营。关于如何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石油石化产业,有以下六点建议。

1.通过智能油田、智能管网、智能工厂建设,实现智能化生产运营,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智能油田建设方面:国外一些油气公司已经开展了这方面

工作,从他们的实践经验来看,主要关注六个方面的智能化应用:一是自动化的前端数据采集与监控;二是协同化的开发监控;三是精细化的油藏分析;四是全面化的资产管理;五是实时化的生产管理与调控;六是一体化的生产运营。壳牌通过智能油田建设,预计可使传统油气田最终采收率提高8%,采油速度提高10%。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以增加储量、提高产量、控制成本、提升HSE水平为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实现勘探开发、生产管理的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的一体化;实现多专业部门协同工作,优化、决策和实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同步进行;实现从单井、生产、油气藏到管线以及资产的整体优化。信息部和油田部目前正在制订智能油田建设总体规划和试点建设方案,力争3-5年内完成试点并逐步推广。

智能工厂建设方面:围绕供应链管理、生产管控、安全环保、设备管理、能源管理、辅助决策等六个方面开展智能化应用,实现运行操作的自动化、运营管理的协同化、运营决策的科学化。目前已在燕山、镇海、茂名、九江等企业开展试点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争取3-5年内,在试点企业实现重点业务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全覆盖,力争用8-10年完成智能工厂推广建设。

智能管网建设方面:以油气管网的安全运营为重点,打造集中集成、可视化的中国石化油气管网运营指挥平台,实现各地管道运行状态监测数据的实时获取、运营人员及设备运行状态的自动跟踪、安全隐患的提前感知和及时预警;实现资产的

预知性维修和可靠性管理;实现从码头接卸、管线输送到库区调度的整体优化,有效提升管道安全高效运行水平。目前,总部正在制定管网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争取2-3年内完成公司所有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管网信息系统建设。

2.加快建设以ERP大集中系统为核心、高度集成的经营管理平台,有效提升一体化管理水平。

今年2月召开的集团公司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已经确定了三年内完成股份公司ERP大集中和集团公司直属单位ERP推广的目标任务。全集团将按业务板块加快推进集中的ERP系统建设,目前已完成ERP大集中模板搭建,将于2015年初完成11家试点单位上线,到2017年在全集团完成ERP推广工作,全面实现各相关经营管理系统与ERP系统的集中集成、数据共享。总部各部门、各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积极参与,确保ERP大集中工作优质高效完成。

3.构建IT、财务、人事、采购等共享服务,提高运营效率,节约运营成本。

国内外不少大型企业早就开始了共享服务建设,已有很多成功案例。通过共享服务建设,能够使企业运营更具效率,业务更加规范,成本更加节约,可以快速支持重组并购和业务扩张,有效支持专业化、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战略。目前,集团公司正在制定中国石化共享服务建设总体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已先行建设,东营分中心已投入试运营,IT共享服务中心也在同步建设中。要加快推进统一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共享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4.围绕产业链整合行业资源,打造中国石化行业的B2B平台。

建设石化行业电商平台,可以汇聚整个行业资源,平衡供需信息,有机调节市场,不仅能承接全产业链的购销交易,还可开展物流、金融等新业务,形成新的商业业态。

建设交易平台:将物资、化工品、油品、非油品等全部购销业务纳入统一的交易平台,通过简化销售流程,增加与客户的直接交互,提升对客户需求的敏感度,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更为灵活的定价和差异化服务,增强竞争优势。

建设物流平台:不断提升物流管理水平,整合行业物流力量,发展第四方物流,借助外部运力,为客户提供稳定、高效的物流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不断优化网络布局,实现全局运力资源优化利用,提高调度水平,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建设金融平台: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推动行业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全面整合,不仅可以帮助上下游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强化战略协同关系,提升行业供应链整体效率和竞争能力,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效益增长点。

5.基于消费者需求,构建油品、非油品营销生态圈。中国石化拥有国内最完善的成品油销售网络,加油站总数占全国1/3且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有8000多万优质客户资源。可以借鉴互联网思维,以改革重组、拆分上市为契机,在跨界发展的道路上寻求多方共赢的方式,以客户为核心,构建油品、非油品营销业务生态圈,将当前的加油站网络平台打

造成为消费者汇聚价值的平台。

围绕加油站和便利店逐步拓展餐饮、汽车服务、出行服务、能源理财等多元化服务,将加油站打造成老百姓离不开的便民站,向消费者交付价值的同时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拓展移动、电商、社交媒体、车联网等数字化营销渠道,拓展加油卡的便利支付功能,增加分期付款、小额融资等灵活支付功能,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联动向客户提供无缝、互动、定制化的体验,提升客户粘性。

6.加快IT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建设,为公司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随着两化深度融合的持续推进、创新应用的深入开展,对信息化支撑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继续加大IT投入。

一是加快统一的数据中心建设,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逐步整合各地的存量资源,提高资源优化和利用水平。沙河数据中心已进入施工阶段,南京数据中心也将启动建设。

二是加快统一的云服务平台建设,为各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为管理创新、业务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三是加快统一的灾备中心建设,扩大灾备系统覆盖范围,提高业务连续性的保障能力。

四是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明确各级领导的信息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实各部门信息安全职责;健全信息安全专职队伍,建立信息安全管控中心,完善信息安全工作机制,提高整体安防能力水平,确保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

活方式,信息化也必将改变人类的发展进程。总书记指出,“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我们要积极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顺应时代潮流,勇于迎接挑战,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占据主动地位。

第二篇:两化深度融合 成就幸福企业(最终版)

“两化深度融合 成就幸福企业”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正式成立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9日 阅读:156次

2011年9月21日,湖南株洲。为了更好的帮助株洲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创建“幸福企业”,响应“数字湖南-登高计划”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用友公司”)正式揭牌成立了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来自政府、企业的近五百名嘉宾出席了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成立庆典暨“两化深度融合 成就幸福企业”高峰论坛,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湖南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韩少君、株洲市副市长张国浩、株洲经信委副主任张熠云等政府领导及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健、国家制造业ERP专家金达仁出席了本次活动。

张国浩副市长对用友公司株洲分公司的成立表示了诚挚的祝贺。他表示,用友落户株洲是业界的一件大事,用友公司作为亚太本土最大的管理软件提供商,具有雄厚的研发、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株洲经信委此次与用友公司成功携手,必将共同推进株洲企业的管理信息化。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城市,株洲也将为用友公司提供优良的成长环境和支持平台,为用友公司更好地服务株洲创造条件。

株洲市经信委张主任指出近年来株洲市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也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创新、做大做强的重要性,用友公司在株洲成立分公司,对更好地促进株州市经济的发展,帮助株州市的企业信息化工作开展和加快株州市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希望用友公司针对株洲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特点及企业发展阶段,为株洲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最佳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与服务,推动株洲市场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共同建设“智慧株洲”。

用友公司副总裁王健先生对湖南省经信委、株洲市政府、株洲市经信委等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对用友公司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前来参加此次活动的相关客户企业代表及合作伙伴也表示诚挚的感谢。王健总表示,随着近年来株洲经济发展,企业和机构的信息化需求逐步增大,用友公司株洲分公司成立后,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对本地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为本地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行业化解决方案和更加贴身的专业化服务,并对当地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支持。株洲分公司的成立将为株洲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转型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后,国家制造业专家金达仁老师作了主题为《两化融合下的深度应用ERP》的精彩演讲,博得了在座嘉宾的阵阵掌声!

“株洲幸福企业俱乐部”的揭幕,将本次峰会推向高潮。用友公司株洲分公司总经理丁华炜先生讲到,“幸福企业俱乐部”是由用友公司倡导,多名中国商业精英共同发起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创新、融合、开放的交流平台。随后,丁华炜先生介绍了“株洲幸福企业俱乐部”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希望“株洲幸福企业俱乐部”的成立能成为株洲企业管理人员、信息人员交流的平台,成为大家最喜爱的一个圈子。

本次峰会的召开、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的成立,将有力的推动株洲市的两化融合和企业转型升级工作!

著名日本家具商——国誉家具携手用友U8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8日 阅读:713次

近日,上海。国誉家具商贸(上海)有限公司与用友签订协议,宣布其管理信息化提升之旅正式拉开序幕。本次管理信息化选型由国誉日本总部主导,用友与日本本土三家著名系统集成商参与竞标,最终用友以优秀的企业管理软件产品、出色的行业解决方案、众多成功案例,专业的实施保障,布局大中华地区及东南亚的服务网络,这些因素最后使得国誉选择用友U8及行业解决方案。

国誉家具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是日本著名的文具、家具制造和供应商——国誉株式会社的子公司。公司主要从事办公空间设计,办公家具及OA用品销售。国誉家具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拥有良好的业绩和出色的信息技术,曾在2008年成为奥运会办公室的空间设计服务供应商和2010年世博会日本产业馆的参展商。

自2003年成立以来,国誉家具贸易一直秉承总公司“启发灵感、提高效率、获得愉悦”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将国外先进的办公理念与中国国情结合,提供不同层次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各类客户的办公需求。

产品生产上,国誉家具贸易坚持提供优质的进口办公家具和立足本土生产的两种供应模式。双线的产品供应模式使国誉家具贸易迅速打开市场,赢得诸多的客户青睐。但随着本土化生产规模扩大,一直沿用至今的外国生产管理系统因本土化低、操作繁琐越发制约其发展。

本次国誉家具贸易通过用友ERP-U8将重点解决三大问题:一,提高客户满意度。用友ERP统一管理所有的订单流程审批和报表,简化生产环节的各个流程,有效缩短接单前置时间和减少延迟交货的现象,保证客户能准时享受产品和服务。二,用友ERP助其实时掌握各项信息,灵活开展生产,有效地解决多品种、小批量、交货期短和产品变更频繁的问题。三,用友ERP将财务、供应链和生产排产模块无缝连接,实现信息共享——生产计划与库存信息实时集成,生产与财务信息实时传递;达到及时反馈订单生产状况及生产各项信息,结合自动生成的生产计划及采购计划,能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泉州用友联手厦大EDP中心召开集团管控会议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8日 阅读:432次

2011年9月29日,福建省泉州市。由厦门大学管理学院EDP中心和用友软件泉州分公司共同主办的“高效聚焦 深度管控 务实落地——十二五规划下的集团管控变革与创新”在泉州酒店南馨楼二楼凤凰厅隆重举行。

高朋满座 认真听讲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分公司总经理庄伟雄先生发表致辞,他首先感谢泉州众多客户朋友长期以来的支持、肯定与信赖。同时希望用友软件泉州分公司能够与泉州市集团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做好泉州集团企业的集团管控,使泉州的集团企业信息化进程走在前列,共同创建幸福集团企业。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财务学系副主任黄兴孪教授就“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资金管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建议企业进行审慎的周期判断、果断的战略调整和持续的管理改进,强化“现金为王”,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审时度势的“企业制胜之道”引起广泛反响。

恒安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魏德福先生就恒安集团信息化发展思路、恒安集团集团管控成果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他的介绍紧紧结合恒安集团实际情况,以信息化为手段的现代管理思想、以实现财务管理的价值增长为理念的“深度管控”财务管理思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高度集中管理。他的演讲赢得了在场嘉宾的一致认同和共鸣。

最后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集团管控专家杨卫锋先生以“集团管控变革与信息化提升”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的演讲从集团企业财务管控总体介绍、用友集团财务管控解决方案(集团财务核算、集团资金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其它集团财务管控应用)、集团企业财务管控应用价值和典型案例介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在座的嘉宾被杨卫锋先生雄厚的专业知识深深打动,不少嘉宾还认真做了记录。

会议现场还设有微博大屏幕互动和现场抽奖,得到了在场嘉宾的积极响应:“ 集团管控,离不开共享的信息平台”、“会议很不错,很给力”、“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用友,就可管好一千人财务”„„

现场互动与抽奖

2011年是新十年的起点,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集团企业将面临着如何顺应国家的经济转型,如何在总体经济环境下,克服通胀压力、劳动力成本上涨、银根紧缩、外贸不振、内需不调等不利因素,实现企业发展与利润持续增长等强劲挑战。

十二五规划要求集团企业精准把握企业短板,聚焦做优做强、兼并重组、调整结构;集团企业进入深度管控时代,要建立整套战略与管控评价系统; “预算年”、“抓企业内控”、“控制成本”等一系列的务实措施落地,并落实到信息化的具体部署上;最终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高端集团管控模式体系。

第三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欧阳万坤

2012年第10期 ——经济建设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一、全省“两化”融合取得积极成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推进,全省“两化”融合取得积极成效。

1、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逐年加大,软件和信息服务投入明显上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成熟度总体处于由基础和关键环节应用向扩展整合与优化升级过渡的阶段。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正成为推动企业加快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2、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单个企业“两化”融合从管理领域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延伸,骨干企业从信息化单项应用向局部集成应用、全面集成应用转变,涌现了一批业务集成、管控衔接、产销一体化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的信息化标杆企业。在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带动下,从单个企业应用向产业链应用延伸,引领和带动了产业链上一大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3、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显现。2011年,全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3%和58%,均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在节能减排领域,运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各用能环节实行用能优化和智能化管理,实现能源的可视、可控、可管;信息技术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推广应用,促进了生产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工艺流程得到优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推动了工业发展向低碳绿色转型。

4、信息服务业催生了更多新兴业态。信息服务推动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快速发展,武汉市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第一批试点城市,被评为“中国电子商务最具创新活力城市”。一批企业商务电子化、物流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制造企业催生了一批以信息服务为核心业务的第三方服务企业,促进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工业设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自身现代化,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开始得到应用。

5、信息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高。信息产业发展领域由单纯电子制造向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综合发展转变,产业支撑由主要依靠重大项目向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多点支撑转变。2011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7%和19.3%,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74亿元,占全行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3.4%提高到19.3%。

二、推进“两化”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围绕实施“工业兴省”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实做强工业,我们对“两化”融合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1、组织实施一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着眼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以重大项目为带动,加强与国家“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物联网等一批重大专项对接,支持数控机床、汽车电子、研发设计工具、生产执行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增强支撑两化融合的信息技术装备和服务能力;围绕“两计划一工程”的实施,聚焦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核心区域、关键领域四个层面,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机械汽车等产业为重点,推进研发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推动产业高端、高质发展;在轻工纺织、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四大传统产业滚动实施一批投资大、示范效果好的信息化改造项目,提高企业信息集成、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和安全生产水平。争取国家“两化”融合相关项目资助;省级“两化”融合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一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和区域性、专业性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2、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分类推进,示范带动。选择不同行业和区域,确立了108家试点示范企业,主要在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工业企业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提升、产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节能减排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形成具有推广性、示范性的典型经验和解决方案,强化了典型带动效应。加强对试点示范企业的跟踪指导和服务,引导和推动试点示范企业改造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运营模式,加大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实现程序化控制和生产自动化,推进企业管理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工程,建设面向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特色领域、产业集群等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区域内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服务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实施,逐步建成了武汉、襄阳、宜昌等一批横向覆盖重点区域、纵向覆盖优势主导产业的综合服务平台。荆门“中国农谷”农产品交易平台和随州专用汽车集群资源协同平台加快建设,以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为中心的各类信息化平台服务功能、服务范围不断扩展,提升了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水平。

4、加快“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组织开展了“全国两化融合深度行(湖北站)”系列活动;编制完成《湖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建立了网上数据库;定期制定发布《两化融合典型解决方案汇编》,开展项目对接;充分发挥三大运营商的基础通信平台作用,开展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百千万工程” 及“数字企业”达标、“移动电子商务”活动;召开服装行业“两化”融合工作现场会,开展行业推广活动。

三、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迈出新步伐 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计划一工程”为重要抓手,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应用牵引,通过聚焦重点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产业基地,着力推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着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着力提升信息产业支撑“两化”融合发展的能力,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协同应用转变,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生产方式转变,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一体化的产品服务组合转变,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推动湖北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1、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一是强化信息化应用在技术改造中的作用。重点支持汽车、石化、钢铁、食品、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主要内容和方向,组织实施100个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在原材料行业的集成应用,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在装备行业的普及推广,加大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消费品行业信息化水平力度。围绕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策划和推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物流信息化等一批重大信息技术改造项目。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以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建设20家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引导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加快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节能新机制推广,加强能源合理高效利用控制;运用信息化改造,完善面向重点用能企业和地区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

2、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广泛开展典型示范。一是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使试点示范覆盖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覆盖到各县市区。二是努力打造“两化”融合的龙头示范企业。选择50家行业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企业,打造成行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提高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管控水平,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普及和深化,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三是推进区域“两化”融合典型示范工作。发挥7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60家成长型重点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选择一批产业集群度较高、县域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和工业园区,推进区域试点示范建设,形成企业、行业、区域和项目四个层次的“两化”融合示范体系,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3、围绕中小企业成长,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一是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和全覆盖、及时性的信息化要求,培育和树立一批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不断推动面向新型工业化产业化示范基地、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和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同时加快资源整合、完善服务网络、加强专业化服务、提升信息化服务功能,推进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二是大力推进面向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围绕 “两化”融合发展需求,联合省内重点院校和社会机构,建立专项研究中心,承担“两化”融合相应研究和推进功能,构建横向覆盖重点行业、纵向覆盖生产流程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推进机制,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和产业链专业化协作水平,引导协调中小企业参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三是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工程。鼓励信息通信企业与中小企业携手推进信息化活动,推进三大通信运营商、大型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和服务联盟为30万户以小微型为主的中小企业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积极发展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专业化外包服务。

4、围绕培育新型业态,加快服务业信息化升级。一是促进新型信息服务业态发展。大力发展信息化咨询、规划、实施、维护和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加强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突出在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提高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项目设计、工程实施、系统集成、设施维护和管理运维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服务。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推动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外包,支持信息化外包服务业发展。二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深入发展,推动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向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方向升级。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积极推动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诚信发展,支持提高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移动电子商务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三是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鼓励制造企业与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支持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推动行业性、区域性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发展。

5、围绕夯实基础支撑,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一是积极推进宽带战略。推进“宽带湖北”建设,建设更高带宽、更加安全的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以新兴业态为切入点,以“1+8”城市圈“三网融合”试点为契机,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实现从单一通信运营商向信息服务综合提供商的转变。二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发挥我省优势,整合资源,加强扶持和引导,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下一代网络、应用电子等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为契机,围绕国家“宽带提速工程”要求,重点培育和壮大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及高效能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集群。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开展物联网应用的试点与示范。三是大力发展应用电子。围绕汽车、飞机、船舶、机械、家电、电力等行业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间的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产品智能化转型的能力和水平。四是积极培育工业软件。面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加强需求牵引,整合产学研用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大力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逐步形成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提高国产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市场竞争力。

6、围绕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两化”融合工作水平。一是完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机制。贯彻落实工信部等国家5部委相关《意见》,制定落实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工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等现有各类专项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结合项目安排,整合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推动“两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它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二是探索建立评估认证机制。宣传贯彻工信部《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在17个行业推行“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推动企业参照评估规范开展自我评估与诊断;加快建立第三方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人才支撑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实施“两化”融合人才培养工程,构建产学研联动机制,引导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积极培养“两化”融合相关人才;支持优秀信息技术企业与相关学校合作办学,培养“两化”融合复合型人才;在骨干企业和试点示范企业中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充分发挥CIO的作用,强化“两化”融合人才支撑。■

(作者系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第四篇:《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2015-2018年)》

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

(2015-2018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大力推进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特制定本推进计划。

一、现状和问题

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两化融合技术在原材料工业已得到广泛使用,大中型原材料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60%,两化融合开始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提升、整合创新阶段迈进。宝钢、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企业正逐步向智能化转型。

但也要看到,我国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深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投资不足、关键核心软件装备受制于人、复合型人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缺失、政策标准建设滞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再工业化”战略,正在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 化已成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必须下大力气、坚持不懈抓紧抓好。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尊重规律、分类施策,完善标准和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原材料工业的突出问题和两化深度融合的薄弱环节。以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工厂示范、技术推广普及为着力点,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流程工业全链条全系统智能化。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不断提升原材料工业综合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18年底,标准引导、平台服务、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的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机制初步形成。生产过程控制优化、计算机模拟仿真、电子商务、商业智能等应用基本普及。研发设计、数据分析、质量控制、环境管理、集成应用、协同创新等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两化融合深刻植入企业,成为企业战略决策、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常态。

——行业引导工作明显加强。列入试点单位的122家原材料企业全部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制定300项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推广10套以上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设6-8个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8-10个第三方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4-6个工业云服务平台、3-4个大数据平台,以及稀土、农资、危 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管理平台。

——示范普及工作稳步推进。培育打造15-20家标杆智能工厂,大中型原材料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80%,先进过程控制投用率超过60%,关键岗位机器人推广5000个。

四、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

发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机构作用,加快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及评定工作,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制定完善钢铁、石化、有色、稀土、建材等分行业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开展测评工作。建立企业贯标工作、测评工作推广和跟踪反馈机制,通过企业贯标和等级评定,推动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不断向更高阶段跃升。

(二)建立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技术标准体系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主要行业组建两化融合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做好标准体系研究及技术归口工作。将原材料工业信息化标准列入行业标准制修订重点,围绕材料性能和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物料管理和产品流通、数字化研发和服务等,加快制修订一批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及接口标准,信息安全标准,智能监测监管标准,电子标签编码及应用标准,以及稀土、危险化学品、农资化学品识别、定位、追溯通用规范,实现物料、产品、设备编码和各种接口标准的统一。

(三)研究推广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研究选择成熟自主的行业解决方案,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加大推广使用力度。重点推广基于钢铁冶炼、轧制及深加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设备集成与模拟优化、设备故障在线诊断与预测维护、能源管理的钢铁生产全流程信息化改造方案;针对乙烯及其衍生物、芳烃等炼化主装置的模拟仿真、优化控制、调度计划、故障诊断和维护、资源与能源管理等技术方案;基于石化化工生产过程的HSE(健康、安全、环保)解决方案;基于装置侧线、反应罐釜、进出厂点等关键节点的数据计量及实时采集,实现物料跟踪及物料平衡、能源监测及精细管理的石化化工生产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建材生产物料消耗、质量检测、设备运行、能源管理、环保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的在线监测与管控集成解决方案;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公共服务能力的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方案;具备灾害预警、安全管理、智能采选功能的数字矿山解决方案。

(四)加快建设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依托原材料工业龙头企业、行业自动化研究院所、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工业软件开发企业、高等院校等,针对原材料工业生产流程化、基础产品大宗化、高端产品个性化、资源能源消耗高等特点,搭建开发及实验平台,开展产品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与优化、智能化操作与无人值守、生产运行管理、工业机器人、计算机仿真、智能仪器仪表、能源管控系统、移动应用等信息系统与专用装备的开发,突破一批高 效安全、自主可控的关键共性技术,有效缓解目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熟适用系统缺乏、行业应用价格昂贵等问题。

(五)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科研单位成立原材料工业云产业联盟,建设安全可靠的原材料工业公共云服务平台,推进工业软件、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资源的开放共享。围绕原材料工业企业产品研发、生产控制与优化、经营管理、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定制、购买租赁、咨询服务等多层次的云应用信息化服务,解决企业投入不足、数据资源利用水平不高、高端人力资源匮乏、个性服务满足度低等行业共性问题。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云服务平台,服务周边地区和中小型企业。

(六)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发展

支持第三方大型电子商务行业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持大型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公共平台转化。鼓励行业协会、电商公司、农资生产企业联合建立农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原材料工业大宗商品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钢铁、石化、有色、稀土、建材、危化品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增强原材料工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

(七)大力推动行业大数据应用

支持原材料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推动大数据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实现产品、市场和效益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企业决策科 学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商业智能系统(BI)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提升生产制造、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营销及服务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智能决策水平。

(八)建立健全行业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

建立稀土矿山开采监管系统,实现对稀土矿区非法开采、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情况的长期动态监控。建立覆盖全国的履约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重点监控化学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的在线监测和管理。依托重点单位,建立稀土、化肥、农药、危险化学品等产品追溯系统,采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物品编码等信息技术,建立产品追溯数据库,追溯产品来源,杜绝假冒伪劣、来源不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提升企业品牌效益。

五、重大工程

(一)数字化设计工具开发应用工程

开发符合原材料工业特点的产品配方建模、产品性能分析、虚拟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设计等数字化设计工具。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大推广力度。到2018年,大中型石化、钢铁、有色、建材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90%、95%、85%和80%。

钢铁行业重点发展用于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针对炼钢、连铸、热轧等工序的工艺参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CAPP),冷连轧机轧制过程动态仿真及控制优化技术等,实现在线、全自动、多工艺路 径的智能化设计。

石化行业重点发展炼化关键主装置及工厂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与模拟仿真、优化控制和调度计划技术等,对工厂生产全流程实现安全可视化管理和控制。在工程建设方面,重点发展协同一体化技术,建立工程数字化交付标准体系,实现工程数字化设计和交付的标准化管理。

有色行业重点发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和离散单元法(DEM)技术的碎磨、选别、分离、冶炼设备的建模研究,实现三维可视化的过程和装置模拟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开发球磨机、浮选机、冶炼炉、电解槽等选冶关键工艺设备的虚拟样机,形成选冶主体工艺及调度的数值模拟设计能力。建立有色金属加工机床、部件、原料、环境等数字模型,对工件切削、锻压等微观、宏观过程进行参数化表达,实现加工效果、刀具磨损情况等快速评估。

建材行业重点发展关键生产装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综合集成,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研发设计和集成应用。加快推广水泥回转窑控制系统在线仿真技术,在玻璃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石材、新型房屋等领域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应用系统,开展创意设计和产品定制生产。

矿山行业重点发展地质采掘优化设计系统,动态指导采掘过程和设备应用。采用动态闭环集成控制技术,将产品质量、产量、成本和利润等综合生产指标与底层设备控制动作 相联系,实现选矿过程全流程控制和动态全局优化。

(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工程

普及推广可编程逻辑控制(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基础自动化技术和系统,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生产装置及生产线,基本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的全面覆盖。开发应用先进过程控制技术,进一步突出实时控制、运行优化和综合集成,大幅提升原材料工业重点行业的生产装备智能化水平。到2018年,石化化工和钢铁行业先进过程控制(APC)投用率达到60%,主要有色金属选冶、加工环节的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75%,水泥行业应用优化控制系统生产线达到50%。

石化化工行业重点在炼化、化肥、农药、氟化工、氯碱等领域,针对原料属性不确定、物质转化机理复杂、过程多重循环等特点,积极开展全流程建模、先进过程控制(APC)、实时优化和调度、以及故障诊断与预警系统的实施和建设,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轮胎行业重点推广芯片集成技术,实现轮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钢铁行业重点推广选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烧结机智能闭环控制系统、高炉专家系统、全程自动化转炉炼钢、智能精炼控制系统、加热炉燃烧过程优化技术、核心轧制控制系统、基于图像检测的表面质量控制技术等。

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推广振动磨机负荷检测系统、矿浆粒度分析仪、矿物加工专用图像分析仪等选冶工业在线智能检测分析装备,氧化铝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铜富氧熔 炼控制系统、粗铅富氧强化熔炼控制系统、铝电解高效节能控制系统、湿法炼锌优化控制技术、高性能铜(铝)板材轧制数字化控制成型技术等。

建材行业重点推广水泥生产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技术、窑头和筒体温度检测控制系统、窑尾加料控制技术,平板玻璃原料配料控制系统、三大热工(熔窑、锡槽、退火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自动切割分片系统,陶瓷原料制备、窑炉控制、压机控制等系统,玻纤池窑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稀土行业重点建设冶炼分离智能化生产系统,通过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生产视频监控系统、企业网络及数字管理系统,加快物料、生产、质量控制等业务整合。

(三)智能工厂示范工程

针对石化、钢铁、有色、稀土、建材等行业生产工厂的不同特点,分行业制定智能工厂标准。加强专业智能工厂软件的研发和设计,围绕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辅助决策等6个方面开展智能化应用,建设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实现企业生产运营的自动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建成一批生产装备智能、生产过程智能、生产经营智能的智能化工厂。

石化智能工厂。选择4家先进石化化工企业,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突破一批石化智能制造关键技 术,全面提升石化企业感知、预测、协同、分析、控制和优化能力。通过建立新型的生产和营运管理模式,实现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优化,提高资源配置和物流管理水平;通过生产过程智能化的优化控制,提升操作自动化和实时在线优化水平;通过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在线优化,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通过对可燃气体、有毒有害物质存储、运输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的自动监控、自动报警,提升安全环保水平;通过关键设备的到期预警与预防性维修,提高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关联性分析与预测分析,显著提高生产管理精细化、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

钢铁智能工厂。选择4-5家先进钢铁企业,建设基于网络平台的实时生产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开发针对产品质量、能耗和设备状态进行软测量的模型技术,以及通过工序互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能耗的智能决策技术。推广示范铁钢轧工艺过程信息横向贯通、全流程高级计划排产和质量一贯制闭环控制技术,物质流和能量流综合协同优化技术,在线设备诊断、预测与维护技术,过程控制、生产管理、企业营销规划信息纵向融合技术等,强化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实现钢铁生产全流程闭环的自动化控制与智能化管理。

有色智能工厂。选取铝、铜行业3-4家先进企业,以大数据和工业网络为基础,建立生产信息服务云架构,形成信息、知识、智能决策的数据和计算支持能力,通过物料关联与跟踪的智能物联网,实现对重要物料的标识、追溯和成份配置,开发基于先进生产工艺条件的高效节能控制技术,建 立生产过程的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操控、决策、管理和服务,建立全过程能效优化的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决策体系。

建材智能工厂。在水泥行业选取2-3家先进企业,建设基于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等先进技术的智能水泥生产线,实现原料配备、窑炉控制和熟料粉磨的全系统智能优化,并在工业窑炉、投料装车等危险、重复作业环节应用机器人智能操作。开展具有采购、生产、仓储、销售、运输、质量管理、能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功能的商业智能系统应用(BI)。

轮胎智能工厂。依托生产装备的高度信息互联和数据系统的实时采集,融合物联网、自动化仓储物流、数据挖掘、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等先进技术,建设轮胎生产仓储物流、关键岗位机器人和生产信息管理三大系统,全面覆盖轮胎制造生产流程,实现生产设备、生产信息、过程管理、企业决策的纵向交互和生产过程各工艺流程的横向交互,打造纵横贯通的综合集成优化的现代化轮胎制造工厂。

(四)数字矿山示范工程

金属数字矿山。以铁矿、铜矿、金矿为代表,建设3-4个智能矿业示范工程。加快信息通信技术(ICT)与矿业的融合,将井下无轨车辆、大型采选设备与先进物联网、模式识别、预测维护、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结合,推动矿业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数字化。继续推广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井下紧急避险、矿井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 络等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立混合型智能生产物联网,应用数据协调、数值模拟和二维码识别等技术,搭建具备人员、设备、工艺、物料、能源等要素的自动识别、信息共享、自发协作、集约调度的网络系统,实现采选过程动态可调可控,增强企业对矿石性质变化及外部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满足精细化生产管理的要求。针对矿山分布较为分散与偏僻的特点,建设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利用上下游供需信息的高效协同,实现经济库存。

稀土数字矿山。依托大型稀土集团,在赣州、福建等稀土重点矿区建设2-3家稀土数字化矿山示范工程。利用数据库技术、储量动态计算技术和矿山三维数字建模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稀土矿山储量和生产过程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稀土储量动态管理、生产智能化控制及地质灾害监控等,提高稀土资源利用率和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

数字服务平台。依托国内大型矿冶科研院所,建立矿山云系统通讯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服务标准,搭建云服务平台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业务中心和网络前台。集成黄金、铜、铅锌、镍等典型矿业集团的海量生产数据,开发矿冶生产智能运营决策系统,形成生产装备远程在线维护、工艺过程故障智能诊断、分析仪器自动标定维护等远程工业服务能力,到2018年在国内3-5家大型矿业集团推广应用。

(五)供应链协同管理促进工程

推动原材料龙头生产企业,与原料供应商,装备、汽车、建筑、家电等主要下游用户建设上下游协作管理系统,按照供应商提前介入(EVI)、准时生产技术(JIT)等模式,统一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企业业务系统间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和规范,通过信息共享和实时交互,实现物料协同、储运协同、订货业务协同以及财务结算协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在内的全部产业链条的集成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钢铁行业。选择3-4家先进企业开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示范,建立和完善客户个性化订单条件下的基于产品使用特征的钢产品标准规范体系,推广以订单为核心、多品种、小批量、快速灵活的柔性生产组织模式,实现钢铁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需求。推进生产管理系统升级,推行日计划生产模式,实现以销定产和产销高度衔接,进行客户订单的全程追踪,推动钢铁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建立连接钢铁生产企业和用户的数据系统,推广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推广应用和持续跟踪改进的研发设计模式。针对钢铁行业原料大宗特点,建立生产企业与上游铁矿石、煤炭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预报模型提高库存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石化行业。选择2-3家企业开展面向客户需求驱动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示范。通过物流的智能感知、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行业的敏捷供应链,促进生产企业上、下游的快速 决策和协同优化,提高资源和能源的配置效率,实现企业柔性生产制造,减少消耗和降低成本。初步建立石化工程协同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平台,完善石化生产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实现面向石化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和运营,减少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成本。

有色行业。选择2-3家铜、铝、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上下游协同生产和协作管理系统,应用数据协调、数值模拟和二维码识别等技术,建立自动识别、信息共享、集约调度的网络系统平台,实现有色金属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人员、设备、工艺、物料、能源、财务的协同,消除任务等待与积压、信息传递延时与失真等管理瓶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管理。

(六)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

鼓励机器人研发单位和原材料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应用一批专用工业机器人,到2018年累计新增机器人应用5000台。在工业窑炉、投料装车、化工企业等危害健康和危险作业环境,基本实现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在陶瓷行业施釉、制砖行业码垛、铝锭浇注搬运、锌锭码垛包装、剥锌机组等重复繁重劳动岗位,推广普及机器人作业。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为重点,研发并推广自动测温取样机器人、连铸自动推渣机器人、板坯自动清理机器人、铸锭扒渣机器人、阳极操作机器人、铜铝板材表面处理和抛光机器人、原料分拣机器人、切割机器人、喷漆(油)机器人等。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精确性为重点,推广应用表面缺陷判定、产品自 动标识、图像自动识别等机器人。以提高采矿机器人的机构可靠性、避障设计、通讯能力以及防爆设计等为技术开发重点,在复杂矿床开采等环节,研发推广地下金属采矿、应急救援等智能机器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原材料工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鼓励重点行业协会成立推进两化融合的专门机构,组织开展标准制定、技术推广、平台建设、企业评估、示范推广、咨询服务等。企业应建立健全两化融合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定两化融合专项规划,明确两化深度融合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保障资金投入。推动信息技术提供商和行业应用方组建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推进联盟,加强联合互动,开展共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提高针对原材料工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强基工程、物联网等专项资金,支持智能工厂、公共平台、技术推广等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鼓励各地设立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加大对两化融合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项目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探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的市场化采信机制。鼓励建立专业化产业投资基金,集聚社会资本,主要投向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领域。鼓励企业通过金融租赁方式租用智能装备或软件系统。

(三)加快人才培养。组建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专家委员会,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和重大项目咨询。定期举办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人才培训,提高原材料工业企业主要负责人两化融合意识和从业人员信息化水平,培养一批面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需求的原材料行业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设立首席信息官,增加信息部门人员编制,建立原材料工业首席信息官联盟,提高企业两化融合战略决策水平。

(四)强化督促检查。分、分行业制定两化融合重点工作推进计划,开展检查和效果评估,并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开发布,对工作突出的地方和单位进行表彰。持续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和水平评估工作,公布符合认定标准的企业名单,通报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评结果,对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和水平先进企业给予奖励,结合原材料行业重点工作加大政策支持。选择推荐一批优秀的面向原材料工业的两化融合信息技术提供商,定期公布名单,并根据两化融合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第五篇: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前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工信部将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作为立部之本。泰州是制造业大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在工业2.0、3.0方面“补课”,努力追赶工业4.0,最终实现智能制造。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要求将其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抓手,力争早日迈入全省工业两化融合第一方阵。为此,市政府办、经信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先进发达地区、企业、研究所考察,召开专家、企业家座谈会,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又广泛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力求此报告能为全市两化融合工作提供建设性对策建议。

今年4月起,我们利用近两个月时间,围绕工业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课题,先后调研了我市30多家典型企业,组织全市经信系统负责人及40多位企业家座谈交流,赴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及常州市、佛山市等地参观学习;在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广泛征求了省经信委业务处室、市经信系统负责人及工信部赛宝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慧德咨询公司、金蝶软件泰州办事处、太平洋精煅等单位20多个行业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形成了现在的调研报告,以供市领导决策参考。

一、两化融合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根据2014XX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省经信委、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评估),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得分为46.3分,列全省第7位,比省平均分低2.6分,处于第二梯队。一是总体处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过渡的发展阶段。工信部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从我市列入样本的862家企业来看,14%处于起步建设阶段,66%处于单项覆盖阶段,16%处于集成提升阶段,4%处于创新突破阶段。二是重点产业两化融合水平与省平均水平基本相当。

泰州重点产业两化融合水平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医药56.2分(省均55.5分),电子55.6分(省均51.6分),石化50.6分(省均52.5分),机械48.7分(省均49.3分),冶金45.9分(省均46.4分),轻工45.1分(省均46.4分),纺织41.8分(省均47.9)。可以看出,我市重点产业两化融合水平在全省并无比较优势。三是试点示范工作成效初显。江山制药、口岸船舶2家企业列入国家贯标试点企业;恒力制动器、双乐化工2家企业成功申报省两化融合诊断项目。获得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分别为26家、100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分别为19家、36家。泰州港核心港区、高港临港经济园、靖江经济开发区城南园区3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泰州城北物流园区、姜堰经济开发区等2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四是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不足0.1%,20%的企业设置了信息化部门、制定了信息化规划。在单项应用方面,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41%,生产管理信息化普及率达46.7%,利用信息系统开展财务、办公、库存、人力资源、销售、采购等管理环节的企业比例分别为65.9%、79.2%、53.2%、57.3%、61.9%、59.7%。

总的看,我市企业两化融合与深度融合的要求还有较远距离,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中小微企业对两化融合认识不清。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从工人到管理人员对信息化认知度低,企业负责人对两化融合的认识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OA)、文档处理等层次;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既认识不深刻,又没有好招数,由此造成规划设计缺乏、资金保障不足。同时,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加之信息化投入大、见效慢,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顾虑。二是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实施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很多企业反映,当前既懂行业生产又懂企业信息管理的人才十分匮乏。大多数企业尚未设立CIO(首席信息官),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引进难、留不住。特别是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维护升级、应用分析没有专人跟进,导致信息化项目成功率较低。三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性不强。调研发现,规上企业中尚有41%的企业未建设主干网,实现企业内部产供销财一体化运作的企业比例仅为8.5%、企业间业务协同和一体化运作的企业比例仅为5%。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设备的购置率、利用率都远远不足,生产制造过程的高效率、准确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创新、精细化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节能减排等核心业务融合度不高。51.9%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但专业电商平台建设甚少。四是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全市从事两化融合的服务企业基本都是外地驻市的分公司或分设机构,而且数量极少,大多被金蝶、用友等服务商垄断。本地企业信息研发能力薄弱,更没有专业从事第三方服务的本地机构,与泰州传统制造业大市的地位不相符。五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我市光纤覆盖开发园区、企业水平居全省中等水平,但基站总数、基站分布密度分列全省第9、第8位,特别是2015年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在4G网络上的新增投资与投资规模均居全省最低。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IDC)均为单线机房(相互不共享),空余面积达7643㎡,使用率低,导致用户上网感知较差,网页首屏、视频速率、下载速率分列全省第12、第13、第13位。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等重点区域由于基站规划缺失,基站建设得不到保障,导致无线信号较弱。六是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常州市三年前就出台了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意见,并组织专家免费咨询诊断服务,每年市财政安排500万元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目前,我市没有出台两化融合专项规划、相关扶持政策,也没有安排专项引导资金。两化融合工作主要停留在贯彻国家、省有关文件的业务层面,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体系,媒体宣传、研讨交流、专业讲坛等活动的常态化还未形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二、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推进难点

两化融合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企业,信息化已渗透到生产服务各个环节,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一是研发协同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协同,应用可视化建模、快速成型(3D打印)与虚拟仿真智能化设计系统等。在企业外部,出现了众包设计与定制服务,形成了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创新链条。比如,中国商飞公司通过网络协同研发平台,实现了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全球协同研制。二是生产智能化。通过自动识别、在线监控诊断、自动报警、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应用制造执行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目前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正在向德国工业4.0的智慧工厂发展。三是销售电商化。随着网络销售在企业营销环节的深度应用,传统工业企业线下销售渠道优势正在弱化,更多的企业将销售渠道电商化,实行线上线下联动(O2O),逐步形成以网络交易为中心、以供应链管理为支撑、后台大数据分析与品牌建设的协同发展。四是制造服务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使传统的生产厂商正在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拥有品牌和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将更加专注于设计、研发、营销、品牌管理等高附加值业务,以提供线上线下智能化垂直化服务谋取更高的利润。

企业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有的是企业层面无法解决的,让企业望而生畏,严重制约了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一是标准不统一。工业领域缺乏行业性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在不同层级、不同环节的信息系统间,软硬件接口、协议、数据结构纷繁复杂,多种标准并存应用,难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比如,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生产执行系统(MES)与底层设备管理系统(DCS)、上层资源计划系统(ERP)之间的互联较难实现。全市规上企业MES建成率低于全省3.4%的平均水平。二是信息不共享。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整合,是优化全产业链运行质态的前提。很多企业建设了一些信息系统,但由于企业内部、同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信息化系统与企业运行系统产生激烈冲突,信息化失败风险加大。三是应用不深入。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信息数据应用主要以内部数据为主,停留在扩大数据来源、增加数量的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大数据应用模式。比如,我市双乐化工,处于工业3.0阶段,建立了从DCS→MES→ERP管理链,但目前还没有在云端上使用,没有实现从ERP→DCS的逆向指挥,更没有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安全不可控。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获取信息的手段层出不穷,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来杜绝信息泄密。在信息管理制度不健全、网间通信监测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比如银企直联系统,一旦直联专线出现漏洞,银行端和企业端的信息安全将同时受到威胁。

三、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两化深度融合将是推动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应主动顺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趋势,致力服务“三大主题工作”,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信息技术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融合渗透,增强企业的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经济向中高端升级,争创全国两化融化试点市,加快打造“智造泰州”。

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市规上企业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得分达到60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处于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占比达40%,其中50强企业占比达80%;成套设备和整机产品信息化率超过60%,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60%,应用计算机辅助研发设计的企业占比达80%,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达55%,关键业务环节全面覆盖的企业占比达7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占比达60%;建成数字工厂(数字化生产车间)100个,应用机器人(臂)1000台;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3%,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固定宽带普及率达70%,4G站点总数达12200个,城市核心区WLAN热点全覆盖。

1.以普及推广为基础,充分激发企业两化融合自觉性。企业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主体,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唤醒企业的觉醒,建议将今后一年列为“企业两化融合普及推广年”,推动企业在广泛参与中动起来。一是实施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贯标工作是工信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第一抓手。进一步研究落实两化融合国家标准,规范企业贯标通用方法,指导企业完善管理体系,探寻重点行业务实管用的贯标体系。建议引导行业首企参加全国贯标试点、50强企业参加省贯标试点、100强企业(不含前50强)参加市贯标试点、规上企业开展对标评估,促进企业持续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能力。二是组织企业诊断咨询活动。建议由两级经信部门整合研究院所、咨询服务商、软件服务商、设备提供商、运营商、企业家及优秀CIO等资源,组建诊断咨询服务团队,按照“点、线、面”思路有序推进诊断工作。“点”就是选取典型企业,既作为案例、又作为示范,重点在于推广和宣传企业诊断工作;“线”就是在各行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分行业制定梯队改进计划,形成适用于行业的共性解决方案;“面”就是面向全市工业企业提供免费诊断咨询,使企业不走或少走弯路。三是开展典型示范引导。通过对评估诊断结果的深度挖掘,分行业、分规模、分发展阶段选树一批标杆示范企业,对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引导企业开展对标赶超。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园区创建工作,国家级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示范区,省级开发园区争创省级示范区,科技孵化园区、创业园区等参照省级示范区标准建设,推动医药高新区建设智慧园区。四是加强人才团队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面向“一把手”的培训、交流、沙龙活动。建议在规上企业中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加快实施“百名信息主管(CIO)培养计划”和“千名信息化应用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资格培训、认证等。推动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或联盟组织,定期组织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和交流。

2.以智能制造为方向,明晰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路径。建议结合我市重点行业特点,以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逐个行业分析两化融合的现状和突破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装备制造行业,以新世纪造船、太平洋精煅、兴达钢帘线、春兰集团等企业为重点,推动数字化研发,建立零件模型库、模版库;推动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等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深化以物料需求计划为重点的生产管理应用;以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为主线,推动装备智能升级、基础数据共享、远程诊断等。医药行业,以扬子江、济川、阿斯利康、江山制药等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辅助药物工艺设计,建设虚拟筛选平台、临床统计分析系统,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学习国际领先药企“数字化工厂”建设规范,对接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加大原辅料、半成品和产品的全面质量控制和分析;结合国家药监部门电子监管码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全产业链质量信息追溯。化工行业,以双乐化工、泰州石化、梅兰化工、新普化学等为重点,在已有良好底层自动化基础上,实现对设备的运行参数以及温度、压力、浓度等运行环境参数的在线监测、报警,并自动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推动生产、财务、供应链管理三个全过程信息化;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出原有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断改进工艺设计水平;推广变频节能技术,建立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中心,促进节能减排。食品行业,以双鱼、红五星、安井、益海等企业为重点,在原料的供应、生产过程及商品流通特别是市场终端管理等环节,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的数字化控制水平和自动化加工水平;推广应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移动物流信息、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产品质量控制及可追溯系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建立面向全国市场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和面向专业市场的食品信息服务平台。电子行业,以纬创、可成、博泰、恒力等为重点,推进数字化产品模型下的产品设计打样、仿真模拟、分析计算、工艺设计等,构建协同研发平台;加快产品数据管理的应用,实现对产品在生产、运营及供销、出口服务等领域的无缝衔接;搭建产业链协同的信息化平台,以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平台带动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

3.以产业转型为关键,积极培育智能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主要以现有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为主,但也应顺势推进产品升级、产业转型和优质增量培育。一是发展智能化绿色化产品。引导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在产品中嵌入传感器、数控装置及控制系统,丰富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性能。引导企业开发绿色节能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模式,降低能源消耗,积极发展环境标志产品。建议对全市销售前500名的重点工业产品进行研究,与同类先进产品进行比对,落实产品智能化绿色化方案。二是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目前,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机器手)、数控机床、可穿戴设备、3D打印等智能制造项目产业化进程加快,市场需求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别是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产业之后的下一个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建议:一方面,结合我市现有产业基础,高位嫁接一批智能制造项目,比如数控机床;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位策划工业机器人(机器手)、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力争形成产业集群。比如,佛山市利讯达机器人公司原先生产不锈钢制品,现在从国外进口工业机器人,通过改造机器手、开发相关软件为企业量身定制工业机器人。三是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14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41.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0.6%,对两化融合的支撑作用很弱。大力发展工业软件,依托现有机床、空调、汽车配件等产业,鼓励企业参与开发嵌入式软件的研发。以泰州数据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引进国内外重点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的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落户。以企业为主体,重点突破云计算、物联网应用集成、移动互联网通信和应用、大数据分析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讯关键技术,深入实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四是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两化融合将会衍生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引导信息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将信息服务业务剥离出来,注册独立的信息服务企业,既保障母公司信息化建设,又推动整个行业信息化发展。比如,我市的中润油墨是报业油墨生产商,正在建设油墨网络交易平台;佛山科达洁能股份公司,原从事陶瓷生产,现转型为清洁能源方案供应商和专业设备制造商。建议鼓励我市的太平洋精锻、恒力制动器等企业,成立专业化信息服务公司,为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4.以集成创新为抓手,致力破除企业两化融合瓶颈。两化深度融合其“深度”应体现于信息系统之间高度集成创新,以高度共享的信息流支撑“智慧制造”。一是促进企业内的纵向集成。引导企业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推动各业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部门之间、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构建打通各个生产运营环节的信息流,建立起从设计到销售再到设计的“信息闭环”,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二是促进产业链的横向集成。当前,企业将研发协同、供应链管理、制造销售等环节从内部扩展到上下游企业之间已成为趋势。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打通上下游企业的数据流通环节,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企业内部的业务信息向企业以外的供应商、经销商、用户进行延伸,实现全流程串联。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应逐步构筑起围绕全产业链运行的智能信息交互网络,提高整个产业的系统协调效率,实现关联企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三是促进电商拓市。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和电商平台,创新商务营销模式,推广工业制成品和原材料的网络交易模式,逐步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开发App终端,开展微博和微信营销。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分析,逐步实现精准营销。围绕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支持石化、医药、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信息化,增强物流响应能力。

四、两化深度融合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由于我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应更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促进作用,优化顶层设计,创新政策扶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

1.强化谋划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必须坚持整体谋划、稳步推进。一是构建领导机制。建议市、市(区)分别成立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抓好各项工作的整体部署和措施落地;市主要领导每年专题召开一次以两化融合为主题的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家、CIO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协调解决矛盾和困难。完善跨部门联动的长效推进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二是科学制定规划。牢固树立两化融合中长期发展理念,加快研究编制专项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以企业分级分类为中心思路,对不同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分别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三是融入智慧城市。围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从战略层面探索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资源、信息、产品、服务的深度整合,同步建设工业云平台,逐步增强智慧城市平台对两化融合的支撑作用。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两化融合的意义、目的、措施等,促进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定期组织专家讲座、系统培训、标杆企业观摩及参加展览展示会等,制作并印发行业企业典型案例集,推进企业更直观了解两化融合工作。组织经信系统业务骨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指导企业两化融合的能力水平。

2.完善扶持政策。工信部将两化融合作为“立部之本”,XX正在开展全国智能制造示范省份试点,两化融合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经济政策扶持的重点。一是积极开展上争。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国家试点城市争创工作,明晰路线图、时间表,争取得到工信部的重点支持。深入挖掘省近期下发的互联网经济、技术改造、中国制造2025XX行动纲要等系列文件精神,细化梳理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做好两化融合项目包装、资金上争工作。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建议合理调配转型升级等财政专项资金,设立泰州市两化融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诊断咨询、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试点企业奖励、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培育等。建议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模式,发布第三方服务机构推荐名单,引导其为本地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经信部门逐期发布诊断咨询企业(每期可设100家),按期组织绩效考核,给予服务机构一定工作性补贴。三是落实税收金融政策。引导两化融合第三方服务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对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服务企业按规定予以减免企业所得税。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支持两化融合项目贷款、投资、担保,对市级及以上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增加授信额度并给予贷款利率优惠。

3.搭建服务平台。我市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必须通过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体系来弥补。依托行业协会,推动成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和服务联盟。大力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重点在软件制作、工业大数据、云平台、评估贯标、诊断咨询等领域提供服务。高端引进国家部委、高校院所下辖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企业技术实力强、影响力大,特别是在上争方面有独特优势。比如,工信部下属有多家检测、咨询、信息服务企业,赛宝已在姜堰区成立了研究分院。建议市政府与赛宝、省邮电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开展两化融合信息服务战略合作。鼓励中小企业选择云计算、行业信息资源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相关应用,避免重复建设。

4.推进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将通信基础设施摆到与道路港口基础设施同等重要位置,为企业两化融合提供支撑。一是统筹规划设计。针对我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缺失问题,加紧编制发展规划,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完善城乡各类管线布局。建议在新建园区、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规划前期,充分考虑信息基础设施覆盖问题,将通信管道、无线基站建设纳入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二是适度超前建设。实施泰州“全光网城市”工程,力争年内实现市(区)、集镇有线宽带全光网覆盖,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区域覆盖;开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试点,实现新旧网络平滑过渡。推进“无线泰州”建设,加大4G基站建设力度,推进城市热点区域和各开发园区的无线全覆盖。开放公共设施,用于支持基站、室内分布系统和通信管线建设。三是优化服务保障。有效整合三大运营商服务资源,加快三线IDC数据中心建设,建好基础数据管理中心、存储备份中心、信息资源中心等。推进“提网速降网费”,建议提高开发(创业)园区基站密度,逐步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重点区域无线网络免费开放,逐步降低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资费,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维护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搭建预警监测平台,逐步实现网络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全覆盖。

下载把握技术发展趋势 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戴总改稿)20140818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握技术发展趋势 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戴总改稿)2014081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