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基层合作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提高基层合作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业工作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广,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基层金融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农村合作银行,服务的对象的特殊性、分布的偏远性、分散性,决定了他特殊的服务方式。在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利用好计算机技术服务于基层金融服务行为,服务普通人民群众,是摆在合作银行人前面的一个大的课题。本文仅从个人视角,谈几点关于基层合作银行风险管理的个人看法。
关键词:计算机,银行,服务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利用网络技术为金融业服务,是金融创新和金融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目标。作为湖南省内分布最广的湖南省农村合作银行(简称合作银行),在信息化建设的前进大潮中,基层银行运用计算机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加强。目前,基层合作银行信息化建设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由于基层银行面广、点散、多分布小城镇和乡镇一级、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等客观原因,与其他高度信息化建设的大型银行相比,合作银行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这种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本文主要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就如何强化服务队伍建设和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提一些浅薄的看法。基层合作银行存在的几个潜在隐患
1.1 内控监督不力。金融计算机在运行环境和维护上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要使计算机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必须从内部控制制度抓起[1]。内控制度先行,才能在制度上保证内部监督真正行使作用。近几年,合作银行系统虽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大了计算机的内部管理力度和强度,但从底层落实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基层行业务人员和行政人员利用职权便利谋私利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基层合作银行软、硬件及系统管理员的职责分工不明,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忽略执行和监督的问题,计算机系统管理隐患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第一,计算机系统管理上技术力量薄
弱;第二,领导重视不够,虽然是由一把手负责,但基层领导的工作重心往往更偏重业务,忽略了对计算机工作的管理;第三,上级行虽将计算机系统管理工作纳入了对基层行工作的考核指标中,但落实的奖罚力度不够和强度还不是很够。
1.2资源管理不严。基层合作银行的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缺乏,虽然中心城市的合作银行的计算机水平要先进很多,但整体水平还是处在发展的后列。经济发展水平越落后的乡镇基层合作银行,计算机技术能力越低,加之越是这些不发达地区,合作银行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越偏大,所以,管理上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系统管理员对设备管理不严,计算机分配使用不合规。尽管计算机系统设备配置的性能较高,但由于县级行计算机专业人员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设备功能的开发使用,造成设备资源配置浪费。二是由于操作员责任心不强,违规操作普遍存在,从而导致计算机系统文件丢失、硬件损坏。三是在硬件维护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基层行存在某些部门或工作人员自身并不懂技术,在没有技术人员书面申请,又没有研究审批的情况下,独自购置电子配件的情况。
1.3技术力量薄弱。各种应用软件与业务工作最近的接口在基层,而在基层行计算机管理队伍中,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缺乏,随着招考制度的完善,懂技术的业务上有欠缺,懂业务的在技术上有瓶颈,这都严重地阻碍了信息化建设进程。几年来,合作银行各级虽然新增了部分电脑技术人员,经过各种计算机知识的强化培训,技术力量得到了一定加强。但是,就目前技术力量总
体水平与现代化管理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行整体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强化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专职计算机管理员人数较少,不能保证整个业务的正常运行,且乡镇基层合作银行相当一部分计算机管理员并非专业技术人员,对计算机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处理计算机故障时束手无策。三是基层行计算机管理员中墨守成规、不求甚解、缺乏开拓创新者比比皆是,致使合作银行各种应用软件之间相互封闭性高,信息互通达度很低,很难实现资源共享,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找准切入点,创新机制,化解风险,寻求更高发展
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越性,服务于基层金融服务行业,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以质量管理为契机,以绩效管理为手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从内控管理制度入手,以“四加强”为突破口,防范化解存在风险,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2.1 加强制度上的落实
加强制度建设的实施对于计算机系统抵御外来入侵和病毒破坏,保障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保密性具有重要作用。任何危害的产生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上,我们都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应急措施予以制约。因此,成立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变得尤为重要,在领导小组的监督和护航下,才能保证每天每笔的金融业务的完成和实施,维护长期安全的金融环境。制度不能仅仅落实在红头文件上,银行系统还必须督促系统管理员严格执行,不断分析研究本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在管理与应用上存在的漏洞及
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并提交给领导小组。对系统管理员提交的报告,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计算机系统管理是全行服务性的工作,但基层行计算机管理员迄今为止基本上是兼职,无论是从关系协调还是管理力度上都相当困难。因此,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采取得力措施,使计算机管理渗透到全行各项工作中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级行应将计算机管理工作列入对基层行全年工作的总体考核指标中,加大考核力度在系统内对基层行的计算机管理先进单位以及优秀管理员在荣誉称号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年终评选时予以表彰,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2.2 加强稽核上的管理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安全稽核是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可用来验证计算机系统方面的脆弱性、设备购置的合规性以及评价风险程度(损失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计算机安全稽核分内部稽核和外部稽核两类。内部稽核主要靠银行的应用系统软件、业务管理软件内部提供的功能来实现,主要任务是稽核系统内部数据处理情况和系统运行情况[2]。外部稽核是对各种安全规章和措施实施的稽核。安全稽核的目的是保持数据的正确性、可行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识别系统内部正在发生的活动变化,保障系统的安全性,计算机安全稽核在防止计算机犯罪,威慑计算机犯罪分子,侦破案件,检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原因,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加强资源上的管理
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当大的投入,我们在考虑投入总量的同时,还要考虑投入的有效性问题。基层合作银行的软件与硬件的建设与开发、应用与维护、近期与远期投资应有一个适当的比例。第一,对投资应进行必要的论证,避免盲目投资,合理增加有效投入,提高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要加强对电子运转开支的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避免变相列支;第三,由于工作需要,无论是上级行分配设备还是自行购置计算机配件,设备及配件的购置必须实行程序化管理,强化设备管理,挖掘设备潜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不必要的费用。
2.4 加强安全上的管理
合作银行现在使用的操作系统主要有Unix、Windows.NET等,应用软件有对公业务、电子联行、统计管理等。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一是必须加强氧化物半导体口令、管理员口令及超级用户口令的安全管理,合理设置口令长度,提高破译难度,养成定期更换口令的习惯,口令变更要有记录,加封后交与本行计算机系统管理员保管,以确保口令的安全性;二是管理员必须仔细分配应用软件程序、文件和目录权限,及时删除不必要的用户和软件,业务用机中不得留应用软件原程序,业务工具应用程序只由计算机管理员一人保管并合理设置文件和目录权限,不能贪图工作方便而将目录和文件权限简单设置成规律性序列,给不法分子提供攻击网络的可乘之机;三是强化对系统的管理,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一方面操作系统本身 的安全漏洞可能给计算机系统带来隐患,因此要及时寻找可兼容的各种补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补,对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进行扫描分析,对扫描漏洞自动修补形成报告。另一方面应用系统面向应用应选择可靠的操作系统并按正确的操作流程使用计算机,杜绝使用来历不明的软盘、磁盘相互拷贝操作和在工作机上玩游戏;同时运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定期或适时地对应用系统进行“健康”检查,并由系统自动产生检查报告,根据报告调整或优化系统配置[3]。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做好合作银行系统的计算机管理与应用工作,必须有一批懂技术、有经验、会管理、有奉献精神的计算机系统管理员以及有责任心的操作员。因此,必须对基层行系统管理员、操作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培训,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给他们创造尊重知识、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
3.1 树立人本思想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工作中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树立人本思想。先进的设备固然重要,倘若无高素质人才的使用,现代化的设备也只能像“样品”一样摆放在那里。因此,基层行领导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到其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全行计算机管理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人才、资金、时间、环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特别是在提高普遍工作人员素质的同时,应注意对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是综合管理人才。这是一类善于将最新科技应用于现代化金融业务,并能结合自身专业和业务等方面技能和丰富工作经验的操作型全能人才。综合管理人才以其综合协调和向外开拓能力来有效保证合作银行业务信息化的技术实现,以技术进步引导业务流程创新。
二是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计算机系统管理员承担着合作银行业务最广泛的计算机系统工作,是保障整体业务处理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银行可通过实行与银行其他业务人员的轮岗制度,使计算机系统管理员全面接触会计、信贷、计划等各种不同业务工作,积累多种业务知识,尽快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合作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2 更新道德观念,提升思想素质
目前,通过各种媒体可以了解到,我国金融计算机犯罪中,绝大多数犯罪分子的动机是为了“钱”,而且其中80%的犯罪来自金融领域内部,他们内外勾结,利用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因此,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防范意识至关重要,要使他们认识到银行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与应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3 加强信息化意识,轮岗锻炼
合作银行信息化的发展靠的是人,而不是单靠某一部门、某些人能够实现。就全行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要求所有员工在本岗位上使用计算机来说,目前合作银行要达到这个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
距。提高整体员工的计算机水平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通过培训提高计算机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要形成一种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氛围,使之日常化、制度化,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更新观念,尽可能用计算机处理业务,摒弃落后的手工操作;第二,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公司在员工录用、岗位安排、职位晋升时也应将计算机知识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考察;第三,对员工必须使用计算机操作的业务,规定学习期限,达不到要求的实行换岗。综合现实发展情况,防风险于未然之前
纵观合作银行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防范计算机系统管理风险于未然,是一项社会性、安全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此,在计算机系统管理与应用中,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环境运行监督机制等工作的同时,也要对从业人员加强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在生活上、工作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合作银行计算机系统管理与应用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确保计算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合作银行的中心工作,为合作银行整体业务的运行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乔立新.袁爱玲,冯英浚.建立网络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系统的策略[J]. 商业研究.2003.(08):128 ~ 131 2 廖宇.计算机与金融风险的防范[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8~9 3 周之英.现代软件工程[M].科学出版社,2003.1 ~ 121
第二篇: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推动基层基础建设
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推动基层基础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以执法为民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强警为支撑,以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保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安部党委确定了今年大力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的工作重点,并提出要坚持不懈、一抓三年。近年来,我们狠抓了基层设施“四配套”建设,部队的执勤、训练、文体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营造了一个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推动和促进了部队的全面建设。但是重建轻管、重钱轻物、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发展等问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党委、机关在指导部队建设时,没有把后勤规范化管理当作部队管理的重要内容;没有把后勤规范化管理纳入按纲抓建的轨道;有的领导和机关干部认为后勤规范化管理是后勤部门的事;有的基层干部认为后勤规范化管理是司务长的工作;有的战士认为管好管坏一个样,设施坏了可以换新的,没有把设施管理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
和义务,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管家爱队的意识不强。
二是管理不规范。通过对不少中队的后勤规范化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部分单位物资摆放不规范、不统一,物资放置大小、高矮无序,同一库室的标牌、标签不统一,有的物资有标签,有的没有标签。有的单位落实制度不严格,检查不经常,如营产营具编码管理形同虚设,有物资、有挂价、有责任人,但
通过对照查看,责任人已经退伍或转业,人员变动后没有及时调整管理人员。
三是维修不及时。营房改造、设施建设主要是靠地方政府、目标单位和上级机关一次性投入解决,基层中队没有专门的设施维护经费,营房维修费用也十分不足。特别是“四配套”建成后维护内容增多,经费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通过对营房和设施管理情况的调查,发现有的营房漏水,有的床头柜门损坏,有的班储藏柜门镙丝钉掉了,有的门锁脱落,有的灯具不能正常使用,有的墙壁上有脚印。而基层单位不能及时维修,则造成了大的损坏。出现了营产营具年年建,年年坏,有的不能正常使用或达不到规定使用寿
命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与基层官兵深入调查了解,对收集上来的意见进行认真疏理。认为有以下四个方
面的原因。
一是官兵依法治后的意识不强。没有把后勤法规教育纳入经常性教育内容,对后勤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有的基层主官对后勤管理的基本法规、基本常识了解不多,不清楚自己的义务,不能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责,有的司务长不熟悉常用的标准制度和管理规定。有的基层主官则认为后勤规范化管理是副中队长
和司务长抓的事,出现了规章制度与落实管理“两张皮”的不良现象。
二是后勤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从调查了解情况看,机关和基层没有较好把后勤规范化管理与“三项经常性”工作一起抓,该规范的物资没有规范,公用物资责任管理流于形式。大队对后勤规范化管理的前沿指挥所作用发挥不明显,缺乏检查指导的力度。有的单位对设施和物资的管理主观臆断,不按规章制度抓落实,如公用物资的定期检查登记、车辆器材装备保养制度等,不能作为一项例行性的日常工作落实到
位。
三是后勤队伍不够稳定。目前,机关和基层后勤人员不懂不会仍然存在,一专多能人才缺乏。部分后勤干部不热爱后勤工作,认为搞后勤级别低、路子窄、没出路,不安心、不愿干、不会干;部分专业技术兵不愿学,导致专业不精,技术不过硬。新的编制体制调整后,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部分士官司务长业务不熟悉,管理能力不强。支队后勤机关缺少专门抓思想政治建设的人员。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有的不懂不会的义务兵和士官被放到了后勤岗位,而一些技术好、敬业精神强、踏
实肯干的后勤骨干,想留留不下。后勤业务骨干出现了年年培训、年年断层的现象。
四是检查指导不力。上级机关检查指导工作,对后勤建设关注不够,对后勤规范化管理指导较少,即使是后勤机关干部也注重自己分管的业务工作,没有把后勤规范化管理作为部队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纲建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面指导。后勤规范化管理特别是设施管理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还没有得
到有效遏制。
加强后勤规范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它纳入按纲抓的轨道,必须把它作为部队的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与“三项经常性”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格落实法规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建立长效机
制,才能真正提高后勤规范化管理水平,笔者认为:
一是强化法规意识,形成按章管理的自觉性。打牢官兵的思想基础,是提高后勤规范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抓好后勤法规制度的宣传,搞好随机教育,帮助大家弄清执行制度的重要意义,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要针对后勤人员流动快的特点,抓反复,反复抓,把学习教育贯穿到落实各项制度的全过程。其次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后勤标准制度就是法规的意识”,切实做到供应保障按标准,花钱办事按规定,各项工作按制度,技术操作按规程。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再次要抓好标准制度的贯彻落实,维护标准制度的严肃性,要加大对落实后勤法规制度的检查力度,对制度落实不力,造成后果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领导的责任。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按章管理的合力。把后勤工作纳入按纲抓建的轨道,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是提高后勤规范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各级党委(支部)必须把后勤管理纳入部队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齐抓共管,把后勤工作作为部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总队、支队召开部队建设形势分析会,要把后勤规范化管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基层实施检查评比,要把后勤规范化管理一并纳入;讲评基层工作,要把后勤规范化管理与其它工作同步讲评,形成抓后勤规范化管理的合力。中队每周内务卫生检查,要把后勤规范化管理纳入检查评比范围,确保设施完好和管理规范。军政主官特别是军事主官要严格按照条令明确的职责,确实把家当好。“管家人”必须坚持原则,严格管理。广大官兵要自觉落实营产营具编码管理责任制,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强化以队为家的责任意识,形成“后勤为大家,大家管后勤”的良好局
面。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形成按章管理的生力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后勤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根本。首先要严把关口,选准配强后勤人员。后勤规范化管理干部是重点,主官是关键,专业兵是基础。要把政治信念坚定、思想道德纯洁、业务素质过硬、管理能力强的优秀士官选配到司务长工作岗位上来;要严格按照自愿报名、群众评议、支部把关、上级培训、考核确认的程序,选拔热爱后勤工作、有一定业务基础的优秀士兵或士官到后勤工作岗位上来。保证基层后勤队伍的健康发展。其次要抓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对新任岗位人员,分别由总队、支队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培训方式,进行岗前培训,系统学习业务知识;对在岗人员主要采取岗位练兵、以会代训、以老带新等方法,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再次要合理使用、保留技术骨干。要建立各类专业技术骨干档案,严格调动手续,在士官选改、晋
级时按编制要求保留技术骨干,堵住人才流失的缺口,保证后勤规范化管理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坚持常抓不懈,形成按章管理的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抓落实,是提高后勤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关键。首先,要抓好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官兵参与管理、主动抓落实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基层中队“四小工”的作用,教育培育“四小工”能管善修的基本技能和责任意识。其次,要充分发挥双重领导的优势,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和目标单位争取营房管理和“四项设施”维护经费,纳入预算,确保设施管理和使用效益。再次,要建立中队主官和司务长离任经费、设施审计规定,把任期内的后勤规范化管理与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强化管理的责任意识。坚持把后勤工作纳入按纲建队的轨道,凡是后勤工作考核成绩达
不到良好以上的,中队不能评为先进中队,相关责任干部当年不得提拨使用。要大力开展“三家”评比活动,深挖后勤规范化管理的内在潜力,大力表彰和树立先进典型,形成按照层次抓、明确责任抓、落实制
度抓和建管并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后勤规范化管理水平和保障服务质量。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基层企业培训管理水平
浅谈如何提高基层企业培训管理水平
培训是提高员工技能、文化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立一支高技能高素质企业人才队伍,培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集团公司精细化“管理完善年”发展中,需要不断夯实培训基础,以此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圆满完成“完善年”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实现飞速发展。
一、建立健全培训过程管理工作体系。供排水企业专业种类、岗位数量多。各岗位培训要求不一,有的岗要求员工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有的岗位要求员工必须一定的技能等级水平,还有的岗位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企业业务素质培训完善的体系,并结合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员工培训。可培训管理的内控和外延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企业文化、法律法规等知识领域的培训,更需要与企事业管理相结合,统筹安排,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创新培训模式。千篇一律的培训方法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难以达到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目的。成功的培训是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有效结合,在有形培训中确定好时间、地点,选择好老师,实行的考核与评估。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及时采纳各部门、班组的合理化建议,按不同岗位培训的需要,进行多内容、多层次、多规格的培训,将培训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创新结合起来,与企业安全生产和科技进步结合起来、与企业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职工积极主动参与培训,逐步创新培训思路,优化培训格局,如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
三、抓好班组培训。班组培训工作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班组培训首先可以有效保证生产安全,员工通过培训,学到了安全知识,掌握了操作规程,自然会减少和杜绝事故发生的机率;其次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切实提高基层单位人员的技能水平及素质。班组培训应持续化和常态化,并列入重点培训的范围,促进员工更好地掌握业务技能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纠正不良工作习惯。班组培训的重点应是新员工。新来人员能否在班组得到良好的教育培训,这取决于班组的培训管理水平和培训文化,而班组的培训管理水平和培训文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组长的领导,一名合格的班组长应具备“三高”:自身素质高、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高,这样才能发挥领导才能、依靠团队的力量管好班组,才能充分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班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篇章。(杨埕水库管理处金文胜)
第四篇:强化授信风险管控 提高授信管理水平
强化授信风险管控 提高授信管理水平
为适应新形势下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实现中国银监会提出建设现代银行的目标,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商业银行应结合当前授信业务风险的分布状况,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体系、工作制度和风险控制方式,控制授信业务风险,提高授信管理水平,推动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健康运行。
一、加强授信业务风险控制的背景分析
(一)当前信贷领域风险状况客观要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控制
近一时期,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全球性经济发展不畅,市场资金持续观望,信贷准入门槛普遍提高,企业增贷、续贷难度增大,而市场中能源性原材料价格的大幅跳水,经济发展预期的下调致使有效需求萎缩,促使企业纷纷控制产能,收入水平下降,银行借款风险进一步提高,致使市场信用风险水平有所上升。与此同时,在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挤压之下,一些外向型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营运周期拉长,资金链极为脆弱,银行授信处于高危状态。鉴于此,面对当前市场的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只有全面提升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科学发展。
(二)加强授信业务风险控制是监管工作的核心要求
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授信业务占据着银行市场的主导地位,其风险水平关系着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和盈利水平的高低,是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监管单位的中国银监会,一直以来都将授信业务风险指标作为监管的关键指标,把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作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核心要求。从近几年的监管报告和专项风险报告可以看出,监管单位对于授信业务的监管已从最初简单的不良率监控,逐渐发展为涵盖地区风险、行业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担保品风险、利率风险、集中度风险等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授信风险管控,监管视野也扩大至贷前至贷后的全部授信流程,对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监管,更加精细化、数量化、立体化的趋势已逐渐显露。因而,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加强授信风险控制,提高精细化管理程度,才能更加适应监管单位的监管要求,谋求发展的合规性与便利性。
(三)提高授信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建设“好银行”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按照“打造好银行”的经营战略,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引入了战略合作者,实现了资本市场的登陆,在信贷经营方面,强化信用风险管理,降低授信业务运营风险,不断完善授信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使授信业务取得了健康良性地发展,初步实现了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管理的跨越。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管理也逐渐暴露出专业技术分析水平不高、项目审查重合规轻偿债评价、政策执行不够深入、现金流量预测缺失等精细化管理方面的问题,加之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行业限额分配、客户授信额度测算等授信管理的基础要素依然处于主观判断阶段,阻碍了商业银行授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商业银行全面建设“好银行”战略的推行。从现代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无不在授信管理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每一次跨越式发展,无不首先从授信业务管理层面开始。因此,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授信管理水平已成为商业银行全面建设“好银行”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授信风险控制的主要举措
(一)强化授信专业审查,提高审查审批质量
1、设置专业化审查标准,提升审批质量
授信业务审查标准是实施授信业务审查审批的工作基础,是确保审查审批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目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审查审批大多依靠有经验的信贷管理人员,主观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统一的审查审批标准,不利于实际业务操作和审批质量的提高。基于此,商业银行应在授信审批中设置专业化审查审批标准,按照不同业务品种、不同操作方式的特点和风险状况,分门别类汇总风险识别政策和风险评估方法,从客户准入、关联调查、财务分析、担保缓释、偿债预测等多角度、多侧面丰富审查审批手段,逐步实现专业化、立体化审批新方法。
2、践行专业化审贷,严控行业授信风险
受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部分行业授信风险有所上升,以钢铁、煤炭、化工为代表的“两高”行业和以房地产、土地整理为代表的“热门”行业,信用风险水平和市场风险水平处于高位,制造加工业因需求不足导致的销售压力也影响着银行授信的安全。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各商业银行面临着风险控制和市场份额的双重压力,能否有效识别风险、选择可承受的风险以获得收益,考验着银行行业授信管理的能力。为此,商业银行应在部分领域积极践行专业化审贷,有效控制行业授信风险。具体实施步骤为,首先在房地产、土地整理、钢铁等重点风险领域试点推行,后推广至商贸流通、事业单位等行业,在充分研究行业风险的基础上,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管理水平。
3、学习同业先进经验,提升授信管理水平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已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科学化转变,授信管理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也应清醒的认识到,相对于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在授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为了逐渐赶超先进银行的管理水平,国内商业银行应在加强对授信管理知识学习研究和内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同业先进经验,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虚心学习他行的先进做法,完成先进管理方法的嫁接改造。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境外战略合作者的管理经验,在包括内部评级法系统改造等方面获得有益帮助。
(二)结合现金流量控制,完善财务风险分析
1、改进信贷管理系统现金流量模拟测算模块,强化现金流量控制
在当今财务管理领域,现金流量分析已成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现和揭示企业现金流转方面存在的问题,科学确定偿债能力的重要工具。另外,以现金流量预测为基础的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在项目风险决策领域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未编制现金流量表,故商业银行多在信贷管理系统中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了模拟估计。但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估计值与实际情况还存在着一定差异,究其缘由是财务报表选择、录入、模拟估计方法自身缺憾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现金流量在风险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应不断优化和完善信贷管理系统现金流量模拟测算模块,在报表录入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方面加强管理。同时,在授信审查审批中高度重视现金流量分析,加强现金流量把控,做好经营性现金流量的评价与预测,结合担保品风险缓释工具,有效控制客户授信风险。
2、引进专业分析工具,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财务分析是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的窗口,能否科学、高效的掌握企业财务情况,分析问题所在,提出相关对策,对于银行进行授信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鉴于当前市场信用环境不佳,报表粉饰极为常见,财务欺诈现象仍然存在,商业银行对财务报表信息的去伪存真、信息获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银行授信的安全。因此,商业银行应适当引进专业化财务分析工具软件,弥补商业银行高水平财务分析人员不足的问题,在“报表瘦身”、财务预测等关键环节提高分析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
3、引入可靠统计数据,改善财务分析结构
由于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单方面提供的行业地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较难考证,易使银行授信审批部门做出错误判断,也不利于客户结构的调整改善。考虑到客户群分布面较窄,无法全面涵盖地区行业特点,商业银行应在授信审查中引入地区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参考行业重要财务信息数据,验证客户行业地位及相关财务指标的客观合理性,以完善财务分析结构,同时推动和促进商业银行自身行业财务数据仓库建设,丰富审查审批手段。
4、完善固定资产建设等项目贷款风险评价方法
伴随着国家刺激内需政策的出台,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固定资产投入将大幅增加,固定资产贷款和项目授信将呈快速增长态势。从商业银行自身的情况来看,固定资产贷款与项目贷款的比重逐步加大,由于其自身额度高、回收周期长,在给银行带来稳定收益的同时,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而商业银行目前对于项目合规与融资担保审查较严,对于项目现金流测算、偿债能力把握则较少深入分析,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因而,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方法,重视项目财务风险评价,实现合规风险、财务风险两手抓,降低授信项目风险。
(三)严格内部管理,防范风险前移
1、强化关联审查,避免多头授信
“了解你的客户”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随着我国企业持股关系的复杂化,企业之间形成了日益庞杂的关联关系,了解关联关系成为了“了解你的客户”的首要前提,而分析关联交易是我国商业银行授信审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的实际管理中,较为重视关联企业的识别,但识别手段大多依靠主观经验,对于关联交易的审查也较为薄弱。基于此,商业银行在授信管理实践中应强化关联关系审查,开发研究关联企业识别工具,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关联企业信息,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可考虑建设关联企业授信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尽量避免母公司向银行统一筹资后再转借给关联企业的融资方式,特别注意审查没有实质经营业务的投资性母公司的融资用途。
2、增加企业审计报表等决策参考资料
企业审计报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重要基础资料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了解项目计划安排的有力工具。而商业银行目前对于以上重要资料多未纳入授信必须申报的文件序列,能予提供的大多只能提供其中的某一或某一部分,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等重要信息时有遗漏,可研报告也多为企业自身撰写,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和经有关单位批复的可研报告提供的较少。鉴于此,商业银行应在申报阶段增加企业审计报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决策参考资料,特别是大型企业和大额授信,以提高审查质量。
三、建立高水平可操作的中长期规划
(一)建立集中化、专业化、矩阵式的授信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规划集中、决策集中的授信规划管理体系
随着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建设的不断提速,授信规划需求逐渐增加,一行一策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授信风险管理的要求,对分支机构实施集中化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针对以上问题,商业银行应建立规划集中、决策集中的授信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已有分支机构建设经验,设置分支机构授信规划核心模块,对授信审批模式、授信管理组织结构等关键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再结合当地风险特点制定授信业务发展规划,逐步完善授信政策规划、授权授信规划、分支机构建设规划,逐步建立起集中化的授信规划决策体系。
2、建立授信业务专业化审查审批体系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审查审批体系建设仍停留在信贷管理初级阶段,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体系雏形初现,而独立的中台审批环节仍较为薄弱,审查审批机制重审轻管,风险限额管理和信贷组合管理理念滞后、工具缺乏,职业审批人队伍尚未成型。为此,商业银行应在全行建立起授信业务专业化审查审批体系。首先,做好专业化授信审批体系的制度建设,建立专家评审制度,改革审贷模式。其次,大力组建专业化审批团队,按照法律合规、财务、担保、行业、集团关联客户、授信产品等多维度、环节设置专业化审批组织,完善审批覆盖面。再次,引进风险限额管理和信贷组合管理工具,全面对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现经济资本优化配置。
3、实现授信管理体系的垂直化
国际先进银行多年的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商业银行授信管理体系的调整过程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垂直化、扁平化,第二阶段是逻辑集中,第三阶段是条线管理、兼顾战略业务单位(SBU),最后一个阶段是走向全方位、全过程的授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四个阶段代表着我国商业银行授信管理的发展方向,根据以上的发展方向,商业银行应增强授信管理体系的垂直性作为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该过程是在进一步清晰、完善风险管理条线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实行逻辑集中管理、统筹调配,按照专业化审查审批分工,在授信管理各环节切实履行指导、检查、监督和后评价职责。随后再全行实现逻辑集中,调配授信尽职调查、评审和审批资源,形成授信风险管理的集中化架构。在此基础上,建设授信管理内部的战略业务单位(SBU),采取窗口式、矩阵式的方式将总行和分支机构进行对接,建立起垂直化体系。
(二)完成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流程再造
1、建设诊断式授信审批新模式
每笔授信业务都包含着大量决策参考信息,在未经精细化筛选、加工充足的条件下,无法充分了解其所代表的经营管理核心信息,亦无法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评估,进而对授信科学决策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授信审批流程设计的不合理,过长或过短的决策链条都不能有效解决风险资产质量波动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着手对授信审批流程实施重构,建设诊断式的授信审批新模式。该模式类似于医疗机构诊病方法,将变以往串式链接的审批模式为并行结构。在专业化审批原则的指导下,设置法律合规、财务、担保、行业、集团关联客户、授信产品等多维度审查小组,业务申报至审批机构后,系统随即将业务同时分配至各专业化小组,由审批小组对其不同方面进行科学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意见将根据业务不同的风险暴露额度自动汇总至不同授权级别的授信审批主管,由主管召开评审会议,确定审批结果,出具评审报告,评审报告由专业化审查模块部分组成,将为申报单位展现业务全面风险维度,给出出帐要求,设定续做条件和贷后管理重点。
2、设置授信业务后评价单位,建立授信业务后评价机制
授信管理的内涵不应仅限于授信业务的审查审批,更多的职能宜围绕各类授信业务风险的全程管理来展开。由于授信集约化管理体系还不完善,重审查轻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授信审批意见中,贷后管理要求的落实情况,尚无专职部门负责,授信审批中对业务风险状况的评估是否科学、授信安排是否兼顾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这些后评价环节还处于缺位状态,而信贷资产质量分类的目标和业务品种范围与之又有所不同,稽核检查也不能提供连续性的监测。故商业银行应在授信管理部门内设置授信业务后评价单位,专门开展授信业务的后评价与实时监控工作,其工作职能包括对审批意见落实情况的检查、授信风险的持续监控及授信实施全过程的后评价。
3、实施授信管理与贷款分类、准备金计提的联动
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正式开始实施,同年11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要求非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从2008年起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而新会计准则中的一项重大变化就是将现行风险准备金按五级分类法的计提方式,改为逐笔按现金流折现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现金流折现法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要求,具有极强的专业技术特点,与授信审查审批连成一体,高度强调了现金流量分析预测的重要性,这对商业银行整个风险条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鉴于此,商业银行宜在授信审查审批环节全面引入贴现现金流法(Discounted Cash Flow),建立授信管理与贷款分类、准备金计提的联动机制,避免审查与管理相脱节。
(三)搭建全方位的授信管理支持平台
1、构建多维度的授信组合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银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开始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原先单一维度管理模式下的信贷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多样化、多层次化的风险控制要求,构建多维度的适应资产组合管理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必须。因而,商业银行应构建多维度的授信组合管理信息系统,以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和风险限额管理为指导思想,以大型一体化数据仓库和智能化数据挖掘软件为工具,搭建客户、产品、担保品、行业、区域五条风险控制主线,通过经济资本配置工具(RAROC)和经济增加值配置工具(EVA)对业务主线实施交叉管理,内设多种商业智能(BI)软件工具包,实现风险信息智能化统计、各条线风险额度配置与授信风险管理全过程控制,逐步达到国际先进银行水平。
2、推行审贷专家制度
虽然风险计量技术在近几年实现了快速发展,工程系统技术与风险管理融合的趋势日益加强,但是都无法取代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决策,甚至在商业智能工具愈发丰富的条件下,审贷专家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从先进银行授信管理的发展情况来看,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层次、专业化的审贷专家队伍,已成为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前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有力手段。基于此,国内商业银行应着手逐步建立审贷专家制度,改革授信贷审委组成方式,对授信审批方式实施重点优化,积极构建审贷专家数据库,梳理整合审查要点和风险管理方法,为授信决策提供强大智力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发挥审贷专家的专长,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促使更多的专业化审批人才脱颖而出,构筑专业人才储备库,从而形成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
第五篇:基层法院应当怎样提高后勤管理水平
本文作者:闵涛 好范文原创投稿
当前法院工作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新时期法院的各项工作任务无不与后勤管理息息相关。作为基层法院的行政装备管理人员,就如何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为法院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保障,谈一点想法和体会。
一、管理观念要创新。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传统的后勤管理是服务型的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应当为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增添新的内容。一是应当有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管理目的,发挥管理效用的第一因素是人。在后勤管理中,要吸收借鉴行为科学的某些原理,在管理中注意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管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最大限度发挥才能,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管理者设定的目标而努力,二是应当有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应在管理中自觉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层次。
二、管理要讲求效益。后勤管理的任务是提供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法院各部门能高效、协调、灵敏、有序地运转,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法院不是生产性企业、自身不可能创造经济效益,但可以通过管理使法院有限的资源配置效益化。在传统的后勤管理中所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格局,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资产闲置或利用率低的现象屡见不鲜。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就是要把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在不能开源的情况下注重节流,节约开支,延长物资设备的使用寿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管理要科学、民主。法院的后勤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项性、规范性的特征,既具体又全面,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必须讲求科学性。换言之,后勤管理要遵循后勤工作的规律。对某些工作要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开庭审判、会议召开、外事接待等都要事先做好准备,要有超前意识。后勤工作的每件事还都涉及到审判和干警的切身利益,在管理的决策中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既可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也有利于决策的落实,并产生实效。
四、管理应形成大管理格局。后勤工作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上下左右,纵横交错,既要处理好法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法院与外部诸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法院后勤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因此后勤管理应形成大管理格局,各项管理工作应站在法院工作的全局上观察、策划、实施,各项管理内容应协调有序,良性互动,确保管理效能的实现。
当前,法院的后勤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法院后勤管理工作,只有积极地探索、研究和创新管理模式,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并结合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的实际,才能使法院的后勤管理工作符合审判工作需要,才能为审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