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省属监管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湖南省省属监管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目 录
1发布时间 2管理办法全文
1.2.1 第一条 2.2.2 第二条 3.2.3 第三条 4.2.4 第四条 5.2.5 第五条 6.2.6 第六条 7.2.7 第七条 8.2.8 第八条 9.2.9 第九条 10.2.10 第十条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发布时间 关于印发《省属监管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湘国资〔2011〕33号 各监管企业: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监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投资的监督管理,规范企业投资行为,防范企业投资风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投资管理工作实际,我委制定了《省属监管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原《关于加强监管企业投资监督管理的意见》(湘国资〔2005〕334号)即行废止。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2管理办法全文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或“母公司”)的投资行为,切实维护出资人权益,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投资,主要包括企业在境内外的下列投资活动:
1、长期股权投资,包括设立全资或合资企业、收购兼并、对出资企业追加或放弃与其他股东同步追加投资等对外投资;
2、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等;
3、金融投资,包括证券(股票、债券、基金等)、期货、信托、委托理财等;
4、除上述投资以外的其他投资或准投资事项,包括为非直接投资项目及其主体提供融资或担保。
本办法所称投资额是指企业完成一个项目所需要的全部资源投入总额(包括对外融资额);属并购项目的,其投资额包括并购交易对价、并购操作费用(含中介费用)以及被收购企业需收购方持续增资或提供担保的项目投资额。
本办法所称主业,是经省国资委确认并在公司章程予以明确的主要经营业务;非主业是指主业以外的其他经营业务。本办法所称重要子公司,是指经营范围为公司主业或省国资委认定需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公司资产总量、净资产额、主营业务收入任一指标在母公司对应总量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以及控股上市公司。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如下企业:
(一)省国资委监管的全资或控股企业及其重要子公司。
(二)投资超出本办法相关限定条件的非重要子公司。
(三)母公司为其投资提供融资或担保支持的其它子孙公司。
有关监管企业中的投资类公司在境内的创业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和省国资委参股企业的投资行为,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条
省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责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投资管理的组织架构、决策程序、管理制度和能力体系,并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实施必要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企业是投资活动的决策主体和责任主体,必须按照《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本办法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切实制定并严格执行投资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决策及执行机构,并报省国资委核准或备案。
第六条
企业及其各级子公司所制定的公司章程及投资管理制度,不得违背本办法精神,不得出现与本办法内容相冲突的条款。
第七条
省国资委对企业投资行为实行分类监管。
(一)事前核准事项
1、投资制度或战略事项:
(1)公司章程中有关投资行为的权限规定。(2)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2、特别投资事项:(1)所有境外投资。(2)非主业投资。
3、重大投资事项:
(1)超出公司章程所认定的出资人对企业(董事会)的授权限额或范围的投资。(2)公司章程未对投资行为给予具体授权的企业,主业范围内单项投资额达到最近会计年度经审计净资产额5%或一次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对外投资;单项投资额达到最近会计年度经审计净资产额10%或一次性投资1亿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
(3)可能导致对重要子公司丧失控股权的合作投资。
(4)需报告省人民政府的特别重大投资事项,其中包括一次性投资额达10亿元以上的省外或境外投资;需通过省国资委上报省人民政府、国家及其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的其它重大投资事项。
4、限制投资事项:
(1)企业资产负债(包括或有负债)率超过70%的对外投资。
(2)以获取资本利得为目的,用闲置资金进行委托理财以及买卖股票、基金、债券、期货、房地产等投资。
(3)与企业及其母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有关联的投资。
(4)需母公司提供资金或担保支持以致母公司的累计投资或担保额度超过省国资委批准限额的子公司投资项目。
5、投资调整事项:项目投资方案经省国资委审核批准后,投资额、资金来源及构成、股权结构、合作伙伴、投资对象等事项出现重大调整。
(二)事前备案事项
1、公司章程未对投资给予具体授权的企业,主业范围内单项投资额达到最近会计年度经审计净资产额3%或一次性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对外投资,单项投资额达到最近会计年度经审计净资产额5%或一次性投资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
2、企业已设境外或省外公司在省国资委批准经营范围内和授权额度内的再投资行为。
3、在省国资委批准额度内的金融(或房地产)投资及其业务操作(包括风险控制)方案。
4、需母公司提供资金或担保支持且在省国资委批准额度内的子、孙公司投资项目。事前备案主要对投资论证及决策程序、报备要件、项目选择的战略合理性、投融资安排等给予原则性审核。
(三)事后备案事项
1、企业内部投资管理制度。
2、企业年度投资计划。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应纳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应当按省国资委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格式报送年度投资计划;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年度投资计划的,应当将调整内容报省国资委备案。对纳入年度投资计划的项目,省国资委将优先办理其报审事项。第八条
按照省国资委有关规定建立规范董事会的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或者企业投资论证决策机制健全,且投资效益连续三年居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上,可以通过专项授权、修订公司章程等方式适当提高企业董事会的投资决策权限。
第九条
企业投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等政策。
(二)符合省政府及省国资委有关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
(三)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四)围绕母公司主业,有利于提高企业以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要构成要素的核心竞争能力。
(五)符合企业的公司章程、投资决策程序和管理制度。
(六)企业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自主决策的项目投资额不得超过省国资委或公司章程对母公司单项投资的授权额度。
第十条
企业投资应满足如下要求:
1、投资规模应当与企业资产经营规模、资产负债水平、实际筹资能力和管控能力相适应,企业自有资金一般不得低于项目投资总额的35%。
2、充分进行科学论证,预期投资收益应高于最近三年国内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3、非主业投资应当符合企业战略定位,符合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符合企业总体发展思路;非主业的年度投资额不得高于其最近会计年度经审计净资产额的10%。
4、未经省国资委核准,企业不得在主业范围外进行风险投资,不得进行股票、基金、债券、期货、房地产投资和从事委托理财;非金融企业不得开展代客理财业务。
5、除非省国资委同意,第三级及以下子公司不得作为对外投资的主体。
6、不得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分拆为若干子项目以规避必要的报备或核准程序;被收购企业存在需收购方持续增资或提供担保予以推进的投资项目,应视同收购项目本身的一部分。
7、企业及其下属公司在并购等对外投资活动中实行“先行从优”和“联合从优”原则,在同一项目上不得与其它监管企业及其下属公司进行不当竞争。
8、对外并购投资实质性启动前,职工安置方案须获得目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
9、与企业投资活动相关的所有协议事项都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合同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做到形式规范、要素齐备、内容完整、表述严谨,不得含有或隐含损害国家、出资人以及社会公共权益的条款;按照本办法第七条需要事前报告省国资委核准或备案的投资事项,在尚未得到省国资委核准前,确因商务原因需签署合作或交易协议的,在协议文本中应载有“经湖南省国资委审核批准后方能生效”内容的前置条款。
第十一条
企业报审项目时,应同时提交与项目论证及决策相关的系列书面及电子版材料。省国资委对企业依据本办法报送的资料负有保密责任。
(一)对外投资项目应提交如下材料:
1、尽职调查报告。
2、法律意见书。
2、财务审计报告和资产评估报告。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风险分析报告及外部专家评审意见。
4、商业计划书。
5、属于并购重组项目的,应出具并购操作及重组整合方案。
6、属于矿产等资源开发项目的,应出具至少具备预可研条件的资源勘查报告及外部专家评审意见。
7、属于境外投资项目的,应出具有关投资对象国(或地区)及目标市场的综合分析报告。综合分析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有关投资目标国政治、外交、宗教信仰、法律、经济、市场、环保、税费政策、人力资源、行业竞争、发展阶段及趋势等背景状况的全面评估和对策讨论。
8、项目合作各方拟签订的协议草案。
9、企业董事会(非公司制企业为总经理办公会议,下同)决议、监事会意见,必要时需提供会议记录。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提交如下材料: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外部专家评审意见。
2、与项目相关的规划许可申请、建设许可申请、环评以及土地权证等的办理情况说明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3、有关拟采用设备及工艺技术先进程度、企业对有关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策的说明。
4、企业董事会决议、监事会意见,必要时需提供会议记录。
(三)备案项目应提交如下材料: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外部专家评审意见。
2、备案项目前期所取得的有关行政许可等。
3、企业董事会决议、监事会意见。
4、《湖南省国资委监管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表》一式4份。
第十二条 企业在投资调研、项目论证及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视情况选聘相应的中介机构为其提供技术和经验上的支持。投资咨询中介机构的选聘须遵循如下原则:
1、应采用公开竞标或竞争性谈判方式选聘中介机构。候选中介机构应具有相关的从业资质和经验,且综合实力、经营业绩在国内或国际上居于同业前列,并享有良好的业界信誉。
3、中介机构及其关联方在同一业务中不得同时为交易相对方和交易竞购方及其关联主体提供服务。
4、中介机构及工作人员不得与交易相对方和交易竞购方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联关系。
5、企业应与选定的中介机构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或保密条款,有关违约责任必须予以明确规定。
6、项目审计或后评估与项目决策及实施所聘请的中介机构不得相同或存在利益关联关系。
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中介机构的资格认定、选聘使用、从业约束及考核评审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企业应加强投资项目内部论证的专业力量和工作投入。
1、企业应分开设置牵头开展项目调查、甄别和论证的投资专业部门、风险控制部门、投资决策委员会和其他决策咨询机构。
2、企业投资专业部门应引进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高级律师以及行业分析和投资银行方面的专业人才。
3、投资专业部门应在具有相关资质的专家帮助下,对中介机构所出具报告初稿进行复核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影响性分析以及可能的改进建议;重大投资项目需举行规范的外部专家评审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在总经理办公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董事会会议上明确陈述行使支持或否决权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作为总经理办公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董事会会议记录的必要内容;董事会投票表决前,应听取监事会的意见。
第十四条
投资项目的报审及批复。
1、国有独资企业应在董事会表决通过后制作有关上报省国资委的请示报告;企业法定代表人为报审文件的签发人;除部分需上报省人民政府备案的项目外,省国资委的批复或复函为投资项目是否启动以及如何推进的最终意见。
2、国有控股公司应在董事会表决通过后制作有关请示报告;董事长为报审文件的签发人;股东(大)会上的省属国有股权代表须按照省国资委的批复意见行使最终表决权。第十五条
省国资委投资管理的责任部门为规划发展处及其他相关处室。
1、规划发展处根据企业报审项目的性质和管理权限等因素,启动或申请启动相应的内部核准程序(包括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核准、专题会议审议核准、专业分析审查核准、备案等方式),并会同相关处室,提出初审意见和建议。
2、项目审核应遵循如下程序:签收企业投资请示报告→向企业反馈材料补充或工作补办清单→审阅企业补充材料→向企业反馈处室阅审意见→企业就处室阅审意见做出解释和说明→规划发展处撰写初审意见→履行内部核准程序→向企业下达复函、批复或办理备案表盖章。
第十六条
省国资委建立企业投资季调度、应急专项调度和统计分析制度,企业应当于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按照省国资委要求报送季度投资完成情况和分析材料。
第十七条
对重点投资项目建立投资跟踪及后评价制度。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监事会应定期跟踪,并对项目进展及绩效作出评估,若有必要,可向企业提出整改意见。
2、在项目完成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组织项目后评价工作,对实际效果远低于预期甚至归于失败的投资项目,应及时启动责任审计及追究机制。
第十八条
对企业总体投资状况建立年度评价考核制度。
1、企业应当编制年度投资报告,向省国资委报告年度投资情况。投资报告要全面反映企业国有资本结构调整情况、年度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已完成项目的投资回报情况以及投资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情况等;年度投资报告于下年度一季度末前报送省国资委。
2、省国资委相关责任部门对监管企业的总体投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出具相关的年度或专项报告。
第十九条
投资责任追究。
1、省国资委将把监管企业履行本办法规定的实际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省国资委将视情节轻重,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对相关责任人员通过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等方式予以处理。
2、对于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及其董事、高管人员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职责,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或因投资决策失误,致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国有资产出现流失的,依据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内部责任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对于上市公司投资的监督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报其他相关部门批准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第二篇:广东省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广东省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粤国资规划〔2010〕18号
发布机构: 广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文日期: 2011年04月25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防范投资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广东省省属企业重大事项审核备案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广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投资。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投资主要包括:
(一)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
(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探矿权、采矿权等无形资产投资;
(三)新设全资企业、合资合作、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对出资企业追加投入等投资;
(四)证券投资、委托理财、信托、期货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投资;
(五)BOT、BT等模式的投资;
(六)房地产投资;
(七)其他形式的投资。
第四条 省国资委对企业的重大投资项目计划(以下简称投资计划)实行备案管理,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审核管理。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投资项目包括:
(一)投资额(指本企业按项目持股比例承担的投资总额,下同)5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下同)及以上的主业投资项目;
(二)投资额1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非主业投资项目;
(三)投资额占企业所有者权益5%及以上的投资项目;
(四)境外投资项目(包括以个人名义持股设立公司)。
第二章 省国资委及企业的有关职责
第六条 省国资委依法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主要职责包括:
(一)研究和引导企业投资方向;
(二)指导和监督企业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投资决策程序;
(三)按照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管理企业的投资计划和重大投资项目;
(四)对重大投资项目组织开展投资分析,必要时组织风险评估;
(五)对重大投资项目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和后评价。
第七条 企业是投资活动的责任主体,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和执行投资管理制度,明确内部投资决策权限,健全投资管理机构,完善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二)投资管理制度报省国资委备案;
(三)组织进行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
(四)上报投资计划;
(五)上报重大投资项目;
(六)组织实施投资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开展项目后评价。
第八条 企业投资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二)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突出主业发展方向,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严格执行投资管理制度;
(四)投资规模必须与企业资产规模、资产负债水平和实际融资能力相适应;
(五)项目预期投资收益原则上不低于国内同行业同期平均水平。
第九条 企业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切实防范投资风险:
(一)严禁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增加投资;
(二)严禁与资信不佳、资产质量状况较差或明显缺乏投资能力的企业合作投资;
(三)严禁将投资项目化整为零,或以股东借款等名义变相投资,规避审核监管;
(四)严格控制与主业无关的投资项目;
(五)严格控制委托理财、信托、金融衍生品交易、投机性期货交易,以及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证券投资等高风险投资;
(六)涉及收购兼并、以非现金方式对外投资,或与非国有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应严格做好尽职调查、合同法律管理、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等工作。
第三章 重大投资项目计划的备案管理
第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投资计划。本办法第五条所列举的重大投资项目必须纳入投资计划,包括:
(一)本新增的重大投资项目;
(二)已列入上投资计划但因故推迟到本开始实施的重大投资项目;
(三)已列入上投资计划且正在实施的重大投资项目。
第十一条 企业应于每年3月1日前向省国资委报送经企业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本投资计划及相关资料,并同时抄送企业监事会。有关资料主要包括:
(一)企业重大投资项目计划备案表(附件1);
(二)企业新增重大投资项目情况表(附件2);
(三)投资计划情况,包括:企业当期资产与负债,对外担保,总投资规模、新建与续建投资规模,投资资金构成与来源,主业与非主业的投资及在各业务板块的投资等;
(四)新增重大投资项目情况,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建设内容,总投资规模,资金筹措,项目建设目标及实施计划,项目初步经济效益分析等。可一并提交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资料;
(五)董事会决议;
(六)省国资委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二条 企业按时申报投资计划且申报资料完备的,省国资委原则上15个工作日内出具备案意见。企业应当根据备案意见对投资计划进行修订并组织开展投资工作。
第十三条 企业对投资计划进行调整的,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告省国资委。新增加重大投资项目或对投资计划内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调整的,仍视作计划外项目处理。
第十四条 企业逾期上报投资计划的,省国资委原则上不办理备案,相关投资项目视作计划外项目处理。
第四章 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核管理
第十五条 企业应在董事会审议通过重大投资项目后10个工作日内上报省国资委审核,并同时抄送企业监事会。
第十六条 纳入国家或省建设规划的机场、轨道交通、港口、公路、发电厂等建设项目,不列入省国资委重大投资项目审核管理范围,但企业应当将项目申请文件和国家或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核准文件抄送省国资委。
第十七条 投资计划内的主业重大投资项目,企业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组织专家论证;投资计划内的非主业重大投资项目和投资计划外的重大投资项目,企业应组织专家论证。
第十八条 因商业秘密等情况不能进行专家论证的,企业应在上报资料中说明理由。省国资委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要求企业进行专家论证。
第十九条 省国资委可根据需要,对企业上报的重大投资项目组织风险评估。
第二十条 企业上报重大投资项目时,应报送以下资料:
(一)企业新增重大投资项目情况表;
(二)董事会决议;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专家论证报告(附件3);
(五)涉及合资合作、收购兼并、股权置换的项目,应提交尽职调查报告、近期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和相关法律意见书等;
(六)涉及非现金方式投资的项目,应提交拟作价投入资产的资产评估报告;
(七)与本企业以外投资主体合作投资的项目,应提交合作方情况介绍及其对项目的贡献说明,投资合作协议草案、合资公司章程草案等;
(八)省国资委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一条 投资计划内的重大投资项目,省国资委原则上15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投资计划外的重大投资项目,省国资委原则上25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申报资料不完备的,省国资委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发出补充资料通知书(附件4)。审核时限从收到补充完整的资料起开始计算。
第二十二条 未经省国资委审核同意的重大投资项目,企业不得签订有关合同或协议,不得参与投标或竞拍,不得进行实际投资。
第二十三条 投标、竞拍等时效性较强的重大投资项目,企业按以下要求报送完备资料的,省国资委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
(一)董事会决议;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招标文件或竞拍邀约书;
(四)投标文件或竞拍方案;
(五)省国资委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四条 由两个或以上企业投资的重大投资项目,企业应联合上报。
第五章 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督评价
第二十五条 经省国资委审核的重大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情况的,企业应及时书面报告省国资委,并同时抄送企业监事会:
(一)原计划时间内未能实施或企业拟不实施的;
(二)不能按计划投资时间完成的;
(三)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企业控制权转移的;
(四)投资合作方严重违约,损害出资人权益的;
(五)项目在近期内有重大违法经营情况的;
(六)其他应报告的重大事项。
第二十六条 经省国资委审核的重大投资项目,发生以下情况之一的,需重新上报审核:
(一)项目自审核意见出具之日起一年内未能实施但拟继续实施的;
(二)项目投资额超过审核额度10%以上的;
(三)省国资委要求重新上报审核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每年选取若干个重大投资项目,组织开展后评价。有关后评价报告报省国资委,并同时抄送企业监事会。
第二十八条 省国资委每年选取若干个重大投资项目,组织开展后评价。
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当编写上投资分析报告(附件5),于每年3月31日前报省国资委,并同时抄送企业监事会。
第三十条 企业违反本办法和企业投资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投资的,省国资委将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整改;情节严重、致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广东省省属企业违规决策造成资产损失领导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原《广东省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粤国资规划〔2007〕5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甘肃省省属监管企业固定资产监督
甘肃省省属监管企业固定资产监督
管理暂行办法
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规范省属监管企业固定资产监督管理,确保固定资产处置规范化、程序化,明确审批权限和责任,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属监管企业,是指甘肃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省属监管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固定资产监督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管理职责界定、固定资产的范围和处置方式、固定资产处置审批权限及申报程序等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固定资产处置审批范围包括省属监管企业的土地、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等。
第二章 固定资产监管职责
第五条 省政府国资委依法对省属监管企业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履行出资人职责,主要包括以下职责:
(一)指导和监督省属监管企业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二)掌握各类固定资产的质量和使用情况,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省属监管企业的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三)督促省属监管企业组织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监督、检查固定资产计划的执行情况;
(四)对固定资产项目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五)其他法定职责。
第六条 省属监管企业是固定资产管理的主体和直接责任人,主要包括以下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目录,建立健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并执行本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二)按照企业预算管理的要求和程序,审批或审定企业固定资产购建、更新改造和大修理等事项。
(三)审定分公司、直接管理的内部核算单位和全资子公司、控(参)股子公司的固定资产处置。
(四)组织进行固定资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必要的专家论证;按时上报固定资产计划;组织实施固定资产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
(五)审批分公司、集团公司直接管理的内部核算单位和全资子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审批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六)其他法定职责。
第七条 固定资产管理坚持统一政策、分级负责与归口管理相结合、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固定资产处置要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符合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维护国有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章 固定资产的范围和处置方式
第八条 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之前,必须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省政府国资委备案;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应及时转入固定资产并根据实际状况提取折旧。
第九条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一)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具体固定资产范围按不同行业的固定资产目录执行,并报省政府国资委备案。
第十条 固定资产按用途和使用情况两种口径分类:
(一)按用途分类;
(二)按使用情况分类。
第十一条 为实现固定资产的归集、统计分析、合理使用和提高使用效率等管理需要,固定资产应同时按第十条规定的两种分类口径进行管理与核算,即在按使用情况分类的基础上再按经济用途分类。
第十二条 固定资产处置是各企业对其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转让或核销等行为。固定资产处置的方式包括转让、报废、报损等。
(一)转让,是指出售各类固定资产(不包括已报废固定资产的残值回收),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抵偿债务,及其他转让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行为。
(二)报废,指经过技术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已不能继续使用,进行所有权注销的行为。
(三)报损,指对发生的非正常损失等,按有关规定进行核销的行为。
第四章 固定资产处置申报程序及审批权限
第十三条 各类固定资产处置必须履行申报审批程序: 省属监管企业及所属企业转让土地、房屋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等固定资产,由省属监管企业报省政府国资委审批。
第十四条 省属监管企业固定资产处置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转让固定资产由省属监管企业提出申请,填报《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处置申报审核表》,经省政府国资委审批后,由省政府国资委下达《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处置批复书》,并委托有资格的中介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或询价后,按照统一监管、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信息发布、统一审核鉴证和统一收费标准的要求,一律进入省政府国资委指定的交易市场内进行交易。
(二)报废、报损国有资产由省属监管企业审核通过后,填写《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资产报废(损)申请表》,并向省政府国资委提出申请,经省政府国资委审批后,由省政府国资委下达《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处置批复书》,作为冲减单位资产的依据。
第十五条 申报审批工作程序及申报材料
(一)省属监管企业报废、报损固定资产,应由省属监管企业审核汇总后于每年的10--11月份报省政府国资委审批。
(二)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应报送下列有关材料: 1.省属监管企业及各分公司、子公司申请文件以及相关决议。
2.资产原值凭证。
资产原值凭证可以提供购货单(发票、收据等)、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固定资产卡片等的复印件,须经本单位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
3.省属企业技术鉴定小组意见。
省属企业处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时应当自行组织技术鉴定,并提交《技术鉴定报告》;《技术鉴定报告》应由鉴定小组全体成员签字并加盖所属单位红章。
4.资产权属证明,包括土地证、房屋产权证等。
(1)申请处置房屋建筑物时,必须提交《房屋所有权证》复印件;
(2)申请处置车辆时,必须提交车辆行驶证复印件;其中,按规定已经报废回收的,必须提交《报废汽车回收证明》复印件;
(3)因建设项目而准备拆除房屋建筑物的,必须逐项说明原因,并出具建设项目批文、城市规划文件、规划设计图纸等复印件;
(4)企业对外以无偿调拨方式处置资产时,必须具备省政府国资委国有资产无偿划转通知和接收资产单位的接收函。
5.特殊情况的说明。上述材料如有缺失,应逐一详细说明原因,经所属单位审核并加盖红章后,以《情况说明》的形式与上述文件一并报送。
第十六条 固定资产转让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固定资产转让要进入产权交易市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报刊或网站上公开信息。省政府国资委对产权交易市场的相关交易行为及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转让方式包括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或国家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
(二)对于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的国有企业,经省政府国资委同意,可以直接采取协商定价交易等办法,简化进场交易的程序。
(三)转让固定资产的底价主要依据经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确定(价值较低或可以在市场直接询价的经核准可不评估),允许交易价格在底价的基础上有一定比例的上下浮动。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暂停交易,在获得省政府国资委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
(四)固定资产转让合同,由省属监管企业与受让方签署。
第十七条 固定资产的评估、拍卖等中介服务活动,须委托具备法定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省政府国资委对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实行核准制或备案制,并出具核准、备案通知书。未经省政府国资委核准、备案的评估或询价结果,不能作为固定资产交易和变动的依据。
固定资产转让成交后30日内,省属监管企业将交易结果及相关材料报省政府国资委备案,并按照备案结果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第五章 违规处罚
第十八条
固定资产保管人、使用人玩忽职守,违反有关固定资产管理规定及操作规程,擅自赠送、变卖、拆除固定资产的行为和破坏固定资产的现象,造成固定资产损失者,应予赔偿。赔偿数额依据损失大小和责任大小确定,同时追究其相关领导的责任。
第十九条 造成重大固定资产安全事故,依据国家安全法规和省属企业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对擅自处置或不按规定处置国有资产并导致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参照《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0号)的相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政府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各省属监管企业可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各市、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所出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范文)
【发布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国资委令第34号 【发布日期】2017-01-07 【生效日期】2017-01-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国资委令第34号
《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6年公布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6号)同时废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肖亚庆
2017年1月7日
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中央企业规范投资管理,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更好地落实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和《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63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本办法所称投资是指中央企业在境内从事的固定资产投资与股权投资。本办法所称重大投资项目是指中央企业按照本企业章程及投资管理制度规定,由董事会研究决定的投资项目。本办法所称主业是指由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并经国资委确认公布的企业主要经营业务;非主业是指主业以外的其他经营业务。
第三条 国资委以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央企业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以把握投资方向、优化资本布局、严格决策程序、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为重点,依法建立信息对称、权责对等、运行规范、风险控制有力的投资监督管理体系,推动中央企业强化投资行为的全程全面监管。第四条 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督促中央企业依据其发展战略和规划编报投资计划,对中央企业投资计划实行备案管理,制定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对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分类监管,监督检查中央企业投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对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价,对违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条 中央企业投资应当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体现出资人投资意愿,符合企业发展规划,坚持聚焦主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遵循价值创造理念,严格遵守投资决策程序,提高投资回报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六条 中央企业是投资项目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应当建立投资管理体系,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优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编制投资计划,制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风险防控能力,履行投资信息报送义务和配合监督检查义务。
第二章 投资监管体系建设
第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投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投资管理流程、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责;
(三)投资决策程序、决策机构及其职责;
(四)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
(五)投资信息化管理制度;
(六)投资风险管控制度;
(七)投资项目完成、中止、终止或退出制度;
(八)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九)违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十)对所属企业投资活动的授权、监督与管理制度。
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应当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送国资委。
第八条 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并优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国资委建立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央企业投资计划、季度及投资完成情况、重大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等投资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和管理。中央企业建立完善本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投资基础信息管理,提升投资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投资计划执行、投资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全面全程的动态监控和管理。中央企业按本办法规定向国资委报送的有关纸质文件和材料,应当同时通过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电子版信息。
第九条 国资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监管要求,建立发布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设定禁止类和特别监管类投资项目,实行分类监管。列入负面清单禁止类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一律不得投资;列入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报国资委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负面清单之外的投资项目,由中央企业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自主决策。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的内容保持相对稳定,并适时动态调整。
中央企业应当在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企业更为严格、具体的投资项目负面清单。
第十条 国资委建立完善投资监管联动机制,发挥战略规划、法律合规、财务监督、产权管理、考核分配、资本运营、干部管理、外派监事会监督、纪检监察、审计巡视等相关监管职能合力,实现对中央企业投资活动过程监管全覆盖,及时发现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
第三章 投资事前管理
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投资计划,并与企业财务预算相衔接,投资规模应与合理的资产负债水平相适应。企业的投资活动应当纳入投资计划,未纳入投资计划的投资项目原则上不得投资,确需追加投资项目的应调整投资计划。
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于每年3月10日前将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投资计划报送国资委。投资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投资主要方向和目的;
(二)投资规模及资产负债率水平;
(三)投资结构分析;
(四)投资资金来源;
(五)重大投资项目情况。
第十三条 国资委依据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从中央企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能力等方面,对中央企业投资计划进行备案管理。对存在问题的企业投资计划,国资委在收到投资计划报告(含调整计划)后的20个工作日内,向有关企业反馈书面意见。企业应根据国资委意见对投资计划作出修改。进入国资委债务风险管控“特别监管企业”名单的中央企业,其投资计划需经国资委审批后方可实施。
第十四条 列入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在履行完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后、实施前向国资委报送以下材料:
(一)开展项目投资的报告;
(二)企业有关决策文件;
(三)投资项目可研报告(尽职调查)等相关文件;
(四)投资项目风险防控报告;
(五)其他必要的材料。
国资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监管规定,从投资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企业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并对有异议的项目在收到相关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向企业反馈书面意见。国资委认为有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论证。
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按照国资委确认的各企业主业、非主业投资比例及新兴产业投资方向,选择、确定投资项目,做好项目融资、投资、管理、退出全过程的研究论证。对于新投资项目,应当深入进行技术、市场、财务和法律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其中股权投资项目应开展必要的尽职调查,并按要求履行资产评估或估值程序。
第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明确投资决策机制,对投资决策实行统一管理,向下授权投资决策的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不超过两级。各级投资决策机构对投资项目做出决策,应当形成决策文件,所有参与决策的人员均应在决策文件上签字背书,所发表意见应记录存档。
第四章 投资事中管理
第十七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中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随机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执行和效果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向企业进行提示。
第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定期对实施、运营中的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分析,针对外部环境和项目本身情况变化,及时进行再决策。如出现影响投资目的实现的重大不利变化时,应当研究启动中止、终止或退出机制。中央企业因重大投资项目再决策涉及投资计划调整的,应当将调整后的投资计划报送国资委。
第十九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国资委要求,分别于每年一、二、三季度终了次月10日前将季度投资完成情况通过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国资委。季度投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重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等内容。部分重点行业的中央企业应按要求报送季度投资分析情况。
第五章 投资事后管理
第二十条 中央企业在投资完成后,应当编制投资完成情况报告,并于下一年1月31日前报送国资委。投资完成情况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投资完成总体情况;
(二)投资效果分析;
(三)重大投资项目进展情况;
(四)投资后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五)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第二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每年选择部分已完成的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后评价,形成后评价专项报告。通过项目后评价,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提高项目成功率和投资收益,总结投资经验,为后续投资活动提供参考,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选择部分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后评价,并向企业通报后评价结果,对项目开展的有益经验进行推广。
第二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开展重大投资项目专项审计,审计的重点包括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投资方向、资金使用、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
第六章 投资风险管理
第二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投资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将投资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加强廉洁风险防控的重要内容。强化投资前期风险评估和风控方案制订,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防范投资后项目运营、整合风险,做好项目退出的时点与方式安排。
第二十四条 国资委指导督促中央企业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中央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中央企业。相关中央企业应按照评价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健全完善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第二十五条 中央企业商业性重大投资项目应当积极引入社会各类投资机构参与。中央企业股权类重大投资项目在投资决策前应当由独立第三方有资质咨询机构出具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报告。纳入国资委债务风险管控的中央企业不得因投资推高企业的负债率水平。
第七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六条 中央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投资管理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6〕63号)等有关规定,由有关部门追究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对瞒报、谎报、不及时报送投资信息的中央企业,国资委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七条 国资委相关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国资委责令其改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资委于2006年公布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6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国资委令第35号 【发布日期】2017-01-07 【生效日期】2017-01-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国资委令第35号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12年公布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8号)同时废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肖亚庆
2017年1月7日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推动中央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和《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63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本办法所称境外投资是指中央企业在境外从事的固定资产投资与股权投资。本办法所称境外重大投资项目是指中央企业按照本企业章程及投资管理制度规定,由董事会研究决定的境外投资项目。本办法所称主业是指由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并经国资委确认公布的企业主要经营业务;非主业是指主业以外的其他经营业务。
第三条 国资委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监管的原则,以把握投资方向、优化资本布局、严格决策程序、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为重点,依法建立信息对称、权责对等、运行规范、风险控制有力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体系,推动中央企业强化境外投资行为的全程全面监管。第四条 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强化战略规划引领、明确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境外经营行为、加强境外风险管控、推动走出去模式创新,制定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分类监管,监督检查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境外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对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价,对境外违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条 中央企业是境外投资项目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境外投资管理体系,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科学编制境外投资计划,研究制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切实加强境外项目管理,提高境外投资风险防控能力,组织开展境外检查与审计,按职责进行责任追究。
第六条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战略引领。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经营规划,坚持聚焦主业,注重境内外业务协同,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依法合规。遵守我国和投资所在国(地区)法律法规、商业规则和文化习俗,合规经营,有序发展。
(三)能力匹配。投资规模与企业资本实力、融资能力、行业经验、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等相适应。
(四)合理回报。遵循价值创造理念,加强投资项目论证,严格投资过程管理,提高投资收益水平,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章 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建设
第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管理制度。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境外投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境外投资管理流程、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责;
(三)境外投资决策程序、决策机构及其职责;
(四)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
(五)境外投资信息化管理制度;
(六)境外投资风险管控制度;
(七)境外投资项目的完成、中止、终止或退出制度;
(八)境外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九)违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十)对所属企业境外投资活动的授权、监督与管理制度。
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应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送国资委。
第八条 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并优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境外投资管理信息化水平,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全覆盖动态监测、分析与管理,对项目面临的风险实时监控,及时预警,防患于未然。中央企业按本办法规定向国资委报送的有关纸质文件和材料,应同时通过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电子版信息。
第九条 国资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监管要求,建立发布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设定禁止类和特别监管类境外投资项目,实行分类监管。列入负面清单禁止类的境外投资项目,中央企业一律不得投资;列入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境外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当报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负面清单之外的境外投资项目,由中央企业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自主决策。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的内容保持相对稳定,并适时动态调整。
中央企业应当在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企业更为严格、具体的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
第十条 国资委建立完善投资监管联动机制,发挥战略规划、法律合规、财务监督、产权管理、考核分配、资本运营、干部管理、外派监事会监督、纪检监察、审计巡视等相关监管职能合力,实现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活动过程监管全覆盖,及时发现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
第三章 境外投资事前管理
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国资委制定的中央企业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清晰的国际化经营规划,明确中长期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规划编制境外投资计划,并纳入企业投资计划,按照《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管理。
第十二条 列入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境外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当在履行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后、在向国家有关部门首次报送文件前报国资委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中央企业应当报送以下材料:
(一)开展项目投资的报告;
(二)企业有关决策文件;
(三)项目可研报告(尽职调查)等相关文件;
(四)项目融资方案;
(五)项目风险防控报告;
(六)其他必要的材料。
国资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监管规定等,从项目风险、股权结构、资本实力、收益水平、竞争秩序、退出条件等方面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并对有异议的项目在收到相关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向企业反馈书面意见。国资委认为有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对项目进行论证。
第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按照经国资委确认的主业,选择、确定境外投资项目,做好境外投资项目的融资、投资、管理、退出全过程的研究论证。对于境外新投资项目,应当充分借助国内外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深入进行技术、市场、财务和法律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提高境外投资决策质量,其中股权类投资项目应开展必要的尽职调查,并按要求履行资产评估或估值程序。
第十四条 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在境外从事非主业投资。有特殊原因确需开展非主业投资的,应当报送国资委审核把关,并通过与具有相关主业优势的中央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展。
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明确投资决策机制,对境外投资决策实行统一管理,向下授权境外投资决策的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不超过二级。各级境外投资决策机构对境外投资项目做出决策,应当形成决策文件,所有参与决策的人员均应当在决策文件上签字背书,所发表意见应记录存档。
第四章 境外投资事中管理
第十六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中的境外重大投资项目进行随机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企业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执行和效果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向企业进行提示。
第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定期对实施、运营中的境外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分析,针对外部环境和项目本身情况变化,及时进行再决策。如出现影响投资目的实现的重大不利变化时,应研究启动中止、终止或退出机制。中央企业因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再决策涉及到投资计划调整的,应当将调整后的投资计划报送国资委。
第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境外投资项目阶段评价和过程问责制度,对境外重大投资项目的阶段性进展情况开展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对违规违纪行为实施全程追责,加强过程管控。
第十九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国资委要求,分别于每年一、二、三季度终了次月10日前将季度境外投资完成情况通过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国资委。季度境外投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重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等内容。部分重点行业的中央企业应当按要求报送季度境外投资分析情况。
第五章 境外投资事后管理
第二十条 中央企业在境外投资完成后,应当编制境外投资完成情况报告,并于下一年1月31日前报送国资委。境外投资完成情况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境外投资完成总体情况;
(二)境外投资效果分析;
(三)境外重大投资项目进展情况;
(四)境外投资后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五)境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第二十一条 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实施完成后,中央企业应当及时开展后评价,形成后评价专项报告。通过项目后评价,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提高项目成功率和投资收益,总结投资经验,为后续投资活动提供参考,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选择部分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后评价,并向企业通报后评价结果,对项目开展的有益经验进行推广。
第二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对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常态化审计,审计的重点包括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投资方向、资金使用、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
第二十三条 国资委建立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评价,将境外投资管理作为经营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结果定期报告和公布。
第六章 境外投资风险管理
第二十四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境外投资风险管理作为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强化境外投资前期风险评估和风控预案制订,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防范投资后项目运营、整合风险,做好项目退出的时点与方式安排。
第二十五条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应当积极引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及民间投资机构、当地投资者、国际投资机构入股,发挥各类投资者熟悉项目情况、具有较强投资风险管控能力和公关协调能力等优势,降低境外投资风险。对于境外特别重大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建立投资决策前风险评估制度,委托独立第三方有资质咨询机构对投资所在国(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市场、法律、政策等风险做全面评估。纳入国资委债务风险管控的中央企业不得因境外投资推高企业的负债率水平。第二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重视境外项目安全风险防范,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我驻外使(领)馆的联系,建立协调统一、科学规范的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有效防范和应对项目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第二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商业保险,将保险嵌入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实施联合保险和再保险,减少风险发生时所带来的损失。
第二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加强与投资所在国(地区)政府、媒体、企业、社区等社会各界公共关系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跨文化融合,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七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九条 中央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投资管理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6〕63号)等有关规定,由有关部门追究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对瞒报、谎报、不及时报送投资信息的中央企业,国资委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条 国资委相关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国资委责令其改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资委于2012年公布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8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