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信息化条例(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9:3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省信息化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省信息化条例》。

第一篇:贵州省信息化条例

贵州省信息化条例

(2010年3月31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规范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信息化规划、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工程建设、信息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信息安全保障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信息化发展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务实高效、立足创新、安全可靠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信息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信息化发展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并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推进本辖区内的信息化发展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息化发展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信息化发展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并通过政府采购、宣传教育、培训考核等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应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信息化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七条 鼓励和支持信息化研究、信息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各种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

普及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鼓励发展信息技术职业教育。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应当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

第二章

信息化规划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科学预测,统筹协调,结合实际,组织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省信息化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编制的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应当符合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上一级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并报本级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

第十条 省、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通信、广播影视、城乡规划等部门,根据本级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通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后,纳入城乡规划。

新建、扩建或者改建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实现互联互通。

第十一条 信息化建设应当按照信息化发展规划有序推进。信息化发展规划生效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其执行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章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省信息资源开发标准,并加强对信息资源开发的指导。

第十三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充分利用基础数据库建设本行业、本部门的业务数据库;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单位应当为国家机关提供信息共享服务。

第十四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依法及时采集、发布、更新政务信息,加强对政务信息的管理,保证政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对依法需要保密的政务信息应当采取安全措施防止政务信息丢失、泄露或者被滥用。

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规范行政机关采集政务信息的活动,避免重复采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内的信息,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

第十五条 下列信息,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在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后7日内,在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发布,供单位和个人无偿查询:

(一)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国家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能和职责;

(三)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需要申请人注意的事项、数量、程序、期限、实施主体和结果;

(四)收费项目、标准和依据;

(五)依法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务信息。

第十六条 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应当将服务承诺、收费标准、办事程序等信息通过网站及其他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开,并逐步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业务办理工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单位的信息公开和服务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利用,鼓励单位和个人对信息资源进行公益性开发利用。

第四章

信息化工程建设

第十八条 信息化工程建设依法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质量负责制。

第十九条 从事信息化工程的设计、开发、建设、监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

建设单位不得将信息化工程项目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

第二十条 信息安全工程和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工程,批准立项前,应当经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符合信息化有关规划和信息安全管理要求的,方可按照建设项目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查意见。

非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后,向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政府采购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 信息化工程建设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有资质的单位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进行性能测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信息化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和监督信息安全工程和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工程的竣工验收。

第二十三条 承揽信息化工程的单位应当对信息化工程承担工程质量保修维护责任。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工程的保修维护期,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四条 信息化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做好信息内容更新,加强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第二十五条 信息化工程建设应当使用经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的软件,鼓励使用国产软件和本省信息技术和产品。

第五章

信息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指南,确定推广应用目标和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业的推广应用。

第二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组织、推动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应用,促进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工作效率和为民服务的水平。

国家机关建设本机关或者本系统电子政务网络工程,应当遵守国家和省的规定,充分利用已有网络平台和软硬件资源,不得重复建设。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定期组织本单位工作人员学习电子政务相关知识,开展电子政务技能培训。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鼓励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以农业和农村、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引导和扶持相关领域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十九条 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等社会公共服务单位,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和现代物流等体系,提升电子商务应用和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条 公共服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信息服务,逐步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业务办理、费用收缴、服务预订等便民服务。

第三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扶持信息技术社会培训机构发展,推动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第三十三条 建设完善以信息技术人才库、人才评价系统等信息交互平台为重点的信息技术人才服务支撑体系,促进企业与人才之间的信息交流,优化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对符合当地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服务支撑体系建设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适当补贴。

第六章

信息安全保障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建立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和处理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信息安全有关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信息网络或者信息系统的运行单位和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制定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法人合法权益,散布和传播虚假信息、违法信息等活动,不得危害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对信息发布的管理,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鼓励开发应用防范不良信息的信息技术。

第三十七条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行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单位和运行维护单位应当按照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确定本单位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根据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进行建设和维护,并按照规定进行备案或者审批。

第三十八条 信息化工程设计和建设应当同时进行相应的安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建设,并满足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需要。

信息安全工程和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工程投入使用前,应当通过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测评合格方可投入使用。测评机构应当对测评结果负责。

第三十九条 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单位和运行维护单位应当制定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发生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事故后,相关单位应当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损害程度,防止事故扩大,保存相关记录,并按照规定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制定相关行业的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的落实工作。

第四十条 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信息安全有关管理部门对重点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查找隐患,保障网络和系统正常运行。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相应资质擅自承揽或者冒用其他取得资质单位名义承揽信息化工程,或者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信息化工程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建设单位将信息化工程项目发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未经审查进行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信息化工程投入使用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没有同时进行安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建设,或者建设信息安全工程和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工程未经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或者测评不合格即投入使用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未制定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或者对信息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事故情况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在信息化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章

第四十八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保密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贵州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实施细则

贵州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提高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管理水平,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订《贵州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我省所有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和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以下简称学生)。

第三条 学生学籍管理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采用信息化方式实行省级统筹、分级负责、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四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本行政区域内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制定本省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指导、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各地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建设中小学生学籍系统运行环境和学生数据库,确保正常运 行和数据交换;组织实施省级系统个性化应用功能开发。

第五条 市(州)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和本省关于学生学籍管理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指导其辖区内所有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并运用“系统”进行相应管理;负责普通高中招生审核、问题学籍审核、问题学籍仲裁、关键数据变更审核、学籍异动审核、毕业升学等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包括学籍注册审核、初中招生审核、问题学籍审核、问题学籍仲裁、关键数据变更审核、学籍异动审核、毕业升学等管理工作;指导、督促学校做好学生学籍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 学校负责学籍信息采集、校验、注册、上报、汇总,应用“系统”开展日常学籍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日常学籍管理工作包括学生的学籍注册、招生、问题学籍处理、关键数据变更、学籍异动、毕业升学、控辍保学、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管理、留守儿童信息更新、学生近期照片更新等;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本学校的各项基本信息,及时对学校的年级、班级、班主任、校长姓名、学籍管理员及其联系电话等信息进行变更。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必须与“系统”中录入人数一致,并相对应。

学生学籍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承 担领导责任;分管学生学籍工作的校领导是主管责任人,承担组织、审核和监管责任;学校学籍管理员是直接责任人,负责具体的学籍信息收集、汇总、校验、上报和学籍档案管理等工作;学校各有关部门和班主任协助提供和核实学生学籍信息。

各级直属学校按属地管理原则,纳入所属市(州)、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业务管理。高中分属市(州),初中以下学段学校分属县(市、区、特区)。

学校合并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到并入的学校;学校撤销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

第八条 各级学籍管理员在工作日内必须每天登陆“系统”,及时处理学籍相关业务,并保持联系畅通。

第三章 新生入学与学籍建立

第九条 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具有唯一性,生成规则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学籍管理实行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

第十条 学生初次办理入学注册的,由学校负责依据学生的公安户籍信息,采集并录入学生的学籍信息,确保准确无误后为其建立学籍档案,通过“系统”获得学籍号。

无户籍学生办理学籍时,需家长提供户籍所在地户籍管理机关或社区出具的无户证明、接种证、保健手册、暂住证等相关手续,由学校审核同意后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通过“系统”获得临时学籍号。取得户籍后,按身份信息在“系统”中进行变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向教育部申请正式学籍号。

第十一条 学校从小学新生入学之日起一个月内为其建立学籍信息档案。招生学校应在新学期开始一个月内按招生任务处理完初

一、高一新生的升学学籍变更。

第十二条 学籍档案分为系统信息档案和纸质档案。系统信息档案纳入“系统”管理,纸质档案由学校学籍管理员负责管理。在应用学籍档案信息化同时保留必要的原始纸质档案。

在校学生学籍系统信息档案内容包括:

一、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

二、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

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

四、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

五、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

六、享受资助信息;

七、辍学、留守、进城务工等信息

八、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信息和材料。在校学生学籍纸质档案内容包括:

一、《学生基础信息采集表》;

二、相关印证材料等。

第四章 学籍变动

第十三条 学生转学或升学时,学籍档案应当转至转入学校或升入学校,学校要完成学籍档案的转接、存档工作。转出学校或毕业学校应保留系统信息档案备份,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档案。学生完成各阶段学业的学校应永久保存学生的系统信息学籍档案,纸质档案按管理的相关规定处理学籍档案。

第十四条 学生学籍信息发生毕业(结业、肄业)、升学、留级(高中)、休学、辍学、复学、死亡等变化时,学校应及时在 “系统”中更新相关信息,并将证明材料归入学生学籍档案。

第十五条 学生提出修改学生基础信息的,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凭《居民户口簿》原件或公安部门提供的其他证明文件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附《居民户口簿》复印件或其他证明复印件,由学校核准变更学籍信息,并“系统”上报上级学籍主管部门审核。

第十六条 转学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转学:

1、学生户籍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户籍迁移,新户籍所在地不在原就读学校学区范围的;

2、学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实际居住地或工作所在地变更,变更后的居住地或工作所在地不在原就读学校学区范围的;

3、符合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转学条件的和其它特殊原因确需转学的。

二、学生有转学需求,家长或监护人与转入、转出学校沟通后,按以下转学流程操作:

1、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向转入学校提出转学申请,转入学校核实具体情况并填写《中小学生转学联系表》,经学生家长签字确认,学校审核通过后加盖学校公章或学籍专用章。

2、转入学校必须在同意接收学生后的2个工作日内在“系统”中提出转学申请并上传加盖公章的《中小学生转学联系表》,审核部门(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和转出学校)必须在接到转学申请后的2个工作日内完成该生转学申请的审核,转入学校在“系统”中申请转学成功后,学生才能进入转入学校就读。

3、转入学校应当为转入学生接续档案。

4、转入学校不得以试读等形式接收未办理完成转学流程的学生,转出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延缓办理符合转学条件学生的转学手续。

第十七条 学生不得随意休学,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休学:

1、因病需停课治疗时间达两个月以上的;

2、其它特殊原因,需要休学的。休学办理操作流程:

一、因病办理休学手续须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持学生县级及其以上医院开具的《疾病证明书》,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并填写《休学申请表》加盖学校公章,学校以《休学申请表》、《疾病证明书》原件及治疗凭据等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在《休学申请表》上签章并全部返回学校,学校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签章的《休学申请表》上传到“系统”中为学生办理休学手续,并保存学生休学的相关证明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二、因事办理休学手续由父母或其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并填写《休学申请表》加盖学校公章,学校以《休学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原件等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在《休学申请表》上签章并全部返回学校,学校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签章的《休学申请表》上传到“系统”中为学生办理休学手续,并保存学生休学的相关证明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三、学生休学期间学校为其保留学籍。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复学的,应当由父母或其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向学校申请“继续休学”,“继续休学”按休学流程办理。

四、学生休学期满或休学期间要求复学,由学生父母或其监护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因病休学的还应当提交县级及其以上医院出具的康复证明,经学校同意,即可复学。学校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按原年级或随班复学,接续学业原则安排就读和完成“系统”中的复学操作。

五、学生休学期满,未提出继续休学申请又不复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及时督促学生复学,督促无效的按《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处理;高中阶段按旷课处理,后果学生自负。

第十八条 毕业升学

各学段(小学、初中、高中,以下同上)学生升入下一阶段就读时,接收学校必须按所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招生方案转接相关学籍档案。未升学的,其学籍档案由原就读学校按规定保存管理。

各教育阶段学生毕业后,学校学籍管理员须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完善学生毕业的相关信息,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招生前完成初中的招生分配方案,以便学校在开学前做好招生、分班工作。

第十九条 退学复学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修满规定年限,中途不得退学。因病或其他原因丧失学习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由学生家长持市级以上(含市级)医院的鉴定证明向学校提出 书面申请,并填写《中小学生退学申请表》,经学校审核加盖学校公章,报县(区)教育局审核同意后可办理退学手续,学校须在系统中按辍学处理。

二、普通高中学生因特殊情况需要退学的,由学生本人与家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后可办理退学手续。

三、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不足十六周岁的退学生、辍学生复学,学校一般应准予其重新回校学习(特殊情况除外);高中阶段由学生或学生家长与学校协商决定。

第二十条 辍学标注

学校要对学生每天出勤情况进行汇总,对无故缺旷达三天的学生,学校须在“系统”中标注“疑似辍学”。经教师家访劝说无果的由学校将学生基本情况及开展“追辍”工作情况、家访记录等上报县级教育局备案,同时报乡人民政府和社区启动劝返复学程序。十日内仍不能返校上学的,在系统中标注“辍学”。学校要配合乡人民政府、社区做好疑似辍学”、“辍学”学生学生追辍工作。

第二十一条 学校要及时更新“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信息,对本服务区域内的学生家庭情况变化信息及时了解并在“系统”中进行标注。

第二十二条 学生到境外就读的,凭有效证件到原就读学校办理相关手续。回到境内仍接受基础教育的,学校应接续原来的学籍档案。第二十三条 在校学生意外死亡,学校凭相关证明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系统”上报学籍主管部门注销其学籍。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四条 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严禁接收不足龄生入学(适龄儿童的周岁计算日期截止到8月31日)。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留级,不提倡跳级。

第二十五条 学校不得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生学籍,不得重复建立学生学籍。

第二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违反本细则的规定,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行政处罚。

第二十七条 学校违反本细则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责任:

一、不为已接收学生建立学籍档案的;

二、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或学籍档案的;

三、不及时把学籍变动信息纳入学籍档案的;

四、不及时报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的;

五、接收学生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的;

六、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的;

七、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的;

八、擅自更改或处理学生学籍信息的;

九、违反本细则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八条 学籍管理是教育管理最基本的管理手段,是教育基本信息的真实反映,也是核拨生均公用经费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学籍管理工作,为学籍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要保证学校网络宽带接入,配备学籍管理专用电脑、扫描仪、数码相机、高清摄像头等专用设备;配备或指定专门的学籍管理员;建立校长、班主任、学籍管理员联动工作机制并不断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学籍管理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保持管理员的稳定,同时做好管理员的储备,各级学籍管理员的基本信息须报送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应根据学籍管理员工作任务和责任核定其工作量,并在评职、晋升、评优等方面享受教师同等待遇。

第三十条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学籍信息保密制度并严格执行,学籍信息主要用于教育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对学生学籍信息的使用须经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严防学籍信息外泄和滥用,严禁学籍信息被用于商业目的。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学校的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籍管理,参照本细则执行。

第三十二条 各地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细则的规定,制定具体操作办法。

本办法于2014年3月1日起实施

第三篇:学习贯彻《贵州省信息化条例》工作总结

竹园乡中心小学

学习贯彻《贵州省信息化条例》工作总结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竹园中心小学全体人员召开信息中心工作会议,学习传达贯彻《贵州省信息化条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是加强学习,努力做到实施《贵州省信息化条例》的业务能手,结合我校实际,做好我校加强信息化工作的有关文件;

《条例》既是一部规范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法规,也是一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历史文献。它的颁布实施,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为我省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对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也是我省地方性法规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对我省地方性法规体系的完善和贡献,同时对国家信息化法制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条例》的颁布实施,有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杜绝信息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减少浪费、节约资金;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统筹规划,科学实施,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充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与工业化的融合;有利于信息、现代服务、文化等多种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民计民生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建设。我想,《条例》的实施,必将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各级各部门发展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将进一步增强全省信息化系统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必将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力量,促进全省信息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新发展。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实践,条例的重要作用还会日愈显现。

二是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做好“无纸办公,信息化办公”总体方案的深化细化工作;

要把宣传作为长期的工作任务,总体考虑,统筹规划,制定方案,利用多媒体、多途径、全方位、立体化宣贯,让全校周知。而且宣传重心要下移。

制定一部法规不容易,贯彻落实就更不容易,更艰难。我们必须统筹规划,研究制定详细的落实方案,分工负责,花大气力,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地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三是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按照目标责任分工,加快推进重点工作,年底前重点、亮点工作要出形象、出成绩;加大硬件投入,完善硬件设施;拓展网络应用,建设数字校园;优化团队建设,发扬团队精神;加强校本培训,彰显特色教育四个方面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总结和经验交流,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围绕着“以校园网络为依托、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旋律、以建设数字兴华为目标”开展信息化的各项工作。从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化服务工作、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网络教研开展、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师生信息素养提高等方面阐述了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了今后一个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与方向。从更高层面解读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义和教育工作者需努力的方向。还对201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工作思路,并对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开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工作任务。

相信在校务会的正确引导与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必将在这次学习之后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四篇:贵州省长顺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信息化管理办法

贵州省长顺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县局(分公司)信息化工作的规范管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县局(分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信息化工作是指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人才为依托,有关信息法规、政策、标准、管理为保障的综合工作。

第三条 信息化建设应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发展方针,制定县局(分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

第四条 信息化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淮、互联互通的管理原则。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工作职责

第五条 成立县局(分公司)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根据上级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对县局(分公司)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二)审批上报县局(分公司)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有关规章制度;

(三)审批上报县局(分公司)信息化工程项目及建设方案。

第六条 县局(分公司)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办,承担县局(分公司)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组织贯彻国家局、上级公司信息化工作方针政策,执行领导小组决议,对县局(分公司)信息化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二)起草县局(分公司)信息化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

(三)配合有关主管部门进行烟草行业及本单位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立项、验收和信息化成果的鉴定、技术推广、标准规范工作;

(四)办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七条 县局(分公司)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并设立工作部门,具体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工作,并接受上一级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的管理。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八条 县局(分公司)信息化建设项目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有关要求,遵循“实用、可靠、先进、经济、完整”的原则,坚持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系列化建设。

第九条 县局(分公司)信息化项目统一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按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有关规定,报三项工作管委会立项、审批后实施。

第十条 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按上级公司有关规定实行分级管理。

第十一条 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立项审批的,综合办应对项目的立项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等提出书面审查意见。未经综合办审核的项目,三项工作管委会不予立项,财务部门不予拨付资金,项目不得实施。

第十二条 信息化项目及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费用应纳入县局(分公司)资金预算。信息化项目必须按国家局、上级公司有关规定进行实施。

第十三条 信息化软件开发项目应根据烟草行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组织进行,不得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国家局和上级公司统一推广的软件系统,不得另行开发。

第十四条 单位使用的硬件、软件应统一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建立软件管理、硬件管理、机房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等日常管理制度。禁止使用盗版软件。

第十五条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验收、鉴定等工作由综合办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第十六条 县局(分公司)统一建设的信息化项目,由县局(分公司)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组织协调,按要求统一进行。

第四章 网络建设和运行管理

第十七条 烟草行业计算机内联网是指国家局、各省级局(公司)、各工业公司及所属企的计算机网络互联互通形成的计算机广域网络。行业内联网的建设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

第十八条 县局(分公司)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须符合《烟草行业计算机网络建设技术规范》和州局公司相关要求。

第十九条 综合办负责公司内网IP地址的管理、分配和监督。各部门必须严格遵守,不得擅自变更,以确保行业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

第二十条 县局(分公司)视频会议终端设备应由综合办指定专人统一管理,确保视频设备与局域网的联通,他人不得擅自关机和调整设备参数,出现重大中断事故应按规定及时上报。

第五章 信息资源管理

第二十一条 综合办负责统一规划、组织和管理本单位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第二十二条 综合办统一管理信息资源,负责开发、建立、更新和维护相应的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开发、综合利用、互联互通和全面共享,为业务部门的信息采集、整理、汇总和发布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十三条 各部门可以公开共享的信息资源,应按审批程序,在公司网站公布,各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上网发布。

第六章 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

第二十四条 凡接入烟草行业内联网的机器要保证网络运行安全、可靠,做到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各部门必须遵守《烟草行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规定》和《烟草行业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必须符合《烟草行业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规范》的要求。

第二十五条 各部门必须建立安全责任制,指定安全管理责任人,确保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二十六条 涉及国家及烟草行业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必须确保行业内网和互联网的物理隔离。

第二十七条 除按上级部门要求建立的与烟草行业内网有物理连接的互联网出口外,任何人不得自行建立与行业内联网有物理连接的互联网出口。

第七章 培训、考核和奖惩管理

第二十八条 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应用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信息化应用技能应作为员工上岗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九条 要重视对信息化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对在信息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条 对违反本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影响信息化工作开展和项目实施的,给予批评并责令改正;对严重违反项目管理和系统使用要求,造成重大事故和损失的,应追究有关责任者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制度由县局(分公司)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信息化知识

信息化知识 1.什么是信息

人们在生活和从事临盆等活动中赓续产生各类消息,接收者经由过程各类方法懂得的消息称为信息,然则这种消息是接收者事先不知道的,假如事先知道的消息就不克不及举动当作信息了。

信息的传送一般应借助必定的运输对象,并将信息变换成各类表示情势,如说话、文字、图象、声音等。一条信息可救活一个企业,一条信息可抢救一个生命一条信息能博得一场战斗·······,由此可见信息的重要价值。确切的说,信息就是经由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决定计划或行动有实际或潜在的价值。通俗地讲,信息就是有效的消息。2..什么是信息技巧(IT)

IT 是 Intermation Technology 的缩写,意为“信息技巧”。信息技巧是关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辨认、控制等应用技巧的总称,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道理和办法的指导下扩大人类信息处理功能的技巧。其重要的支柱是通信(Communi-cation)技巧和控制(Control)技巧,即“3C”技巧。

下载贵州省信息化条例(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信息化条例(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稿例

    说课讲解稿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维护和保养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科,而我今天所说的课题就是火花塞的检查与更换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

    贵州省普通话测试经典说话[样例5]

    普通话经典例文:背诵比过二甲 1.我的愿望(或)理想=我喜欢的职业 我的愿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有些人想当科学家,有些人想做大老板,有些人想成为一名军人,而我的愿望则是当一名小......

    关于做好2012年度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2012年度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黔经信规划〔2011〕50号 关于做好2012年度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地)经信......

    问卷(一)贵州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教育局版)

    附件2:调查问卷 问卷(一) 贵州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 (教育局教育信息化负责人填写)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本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仅限了解该地区中小学教......

    医院信息化工作总结(样例5)

    ***人民医院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一、项目前期准备 2011年3月起,我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就列入了医院年度重点工作,**院长亲自担任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彭**院......

    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样例5)

    2012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江苏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职校,是全国11所重点中等中医药学校之一,是江苏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学校位......

    学习教学信息化有感-样例

    学习教学信息化有感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本”——这是对以前许多农村小学上课模式的生动写照。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随之被打破,课堂教......

    信息化教学反思(样例5)

    信息化教学反思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多媒体网络教学辅助手段为优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很多使用多媒体的误区都源于缺乏正确的现代教学观念,所以树立正确的教......